第二学段(精选11篇)
第二学段 篇1
就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自然是重点,而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努力地设计并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学生也较为积极,但效果始终不佳。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就第二学段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自律性不强,故而在教学中要切实结合学生特点而以任务形式组织学生预习。
一、生字预习指导
从新课标的要求看,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认识的字为2500个,其中1800个是需要学生会写,识字量并不小。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听写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要花很多时间进行生字教学,这也就占用了课文探究时间。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为此,在第二学段中加强生字预习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生字预习指导,一是要从读音做起,要引导学生能独立地完成拼读任务。尤其是针对前鼻韵、后鼻韵、平翘舌等生字的读音,要引导学生多拼、多读,做到准确;二是生字的音序、偏旁部首要求学生标注在教材生字栏上;对于不认识的字,则要求学生查字典,搞清其音序、偏旁部首;三是要学会自己组词并造句,组词可以在生字栏上完成,造句则可另外选用本子完成;生字预习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二、词语预习指导
词语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词语理解不到位,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内容。结合以往词语的教学来看,多是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字后紧接着教学词语,因课堂中词汇教学不能占用太多时间,故而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虽然在课文探究中也渗透词汇教学,但课前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从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情况来看,也多是记形而对其义的掌握不够,于是,在阅读课文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含义。
在预习环节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的基本含义。如《西湖》中的“荡漾”一词,基本含义为“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该词语。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教辅资料、工具书,提前在课文中把词语的意思进行整理。如《拉萨的天空》中有八个词语需要学生理解,那么,在课前就需要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并写在教材上。同时,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也要查阅工具书并做好标记。三是要引导学生记忆词语,对于词语的记忆,可引导学生采用形象记忆法记忆,也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记忆。
三、课文预习指导
新课标中对课文的阅读也做了详细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且要能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在以往的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课文预习多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要求不够具体,故而学生在预习中也就显得不知所措。预习课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对生词的预习而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顺,这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多读,尤其是涉及生字词的句子、段落,要多读几遍;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要能结合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把握段落的含义;其次,对于段落含义,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段意,这虽然不要求学生能精炼地归纳,但要能大概说出段落的含义;其三,对于课文内容,要能初步说出是讲了一件什么事,还是写了什么景。对于记叙文,要能初步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内容预习可用导学单方式让学生写出段落含义及课文事件。
四、问题预习指导
在预习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对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不理解,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对于这类问题,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甚至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明确问题,导致学生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也只是粗略地带过。
首先,在预习中要借助导学案给学生留出提问区,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如《小露珠》中“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一句中,学生对该句的修辞不明确,就可在提问区写出来。学生写出问题后,一是要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二是和小组进行交流,初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具有典型性的一类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和反馈,一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发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三是进行相应的反馈。如此,形成师生间的互动,能更好地提升预习效率。
第二学段 篇2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学思考:
●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态度: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第二学段 篇3
in space在太空中
work for为……效力;为……工作
take photographs of拍摄……照片
offer one’s congratulations to...向……致贺
take off起飞
in total总共;共计
get out of...从……中出来
now that既然
believe in相信
concentrate on集中精力于
be similar to和……相似
come out出现;出版
fall in love with爱上;喜欢(表动作)
be in love with爱上;喜欢(表状态)
play a part扮演角色
to one’s surprise令某人吃惊的是
in surprise吃惊地
belong to属于
care about关心;顾虑;在乎
every now and then有时;偶尔
leap through跳跃
at the age of在……岁时
二、重点词汇
A.大纲词汇
welcomevt. 欢迎
producevt. 创作
foundvt. 创立;建立
interestvt. 使感兴趣
arguevi. 争论
photographn. 照片
politicsn. 政治
universen. 宇宙
sailorn. 船员;水手
flightn. 飞行;班机
congratulationn. 祝贺
fann.(电影等的)迷
actorn. 演员
partn. 角色
reviewn. 评论
actressn. 女演员
braveadj. 勇敢的
B.大纲外常用词汇
replacevt. 代替;取代
orbitvt. 绕轨道飞行
n. 轨道
leapvi. 跳跃;飞跃
headlinen.(新闻报道等的)标题
economyn. 经济
cosmonautn. 宇航员
navigatorn. 领航员;(飞机)驾驶员
taikonautn. 太空人;宇航员
capsulen. 太空舱
alienn. 外星人
astronomern. 天文学家
telescopen. 望远镜
evidencen. 证据
postern. 海报
comedyn. 喜剧
swordn. 剑
charactern. 角色;人物
financen. 未婚夫
adn. 广告
channeln. 频道
draman. 戏剧
plotn. 情节
settingn.(小说、戏剧、电影的)背景
sharkn. 鲨鱼
sectionn. 部分;节
photographern. 摄影师
politiciann. 政治家
achievementn. 成就;功业;伟绩
beliefn. 信念;信条
disbeliefn. 不信;怀疑;疑惑
spaceshipn. 宇宙飞船
rooftopn. 屋顶
movingadj. 感人的
historicaladj. 历史性的
delightedadj. 高兴的;快乐的
culturaladj. 文化的
financialadj. 金融的
royaladj. 皇家的;皇室的
femaleadj. 女的;女性的
maleadj. 男的;男性的
gracefuladj. 优美的;优雅的
entertainingadj. 有趣的;令人愉快的
aboardadv. 在船(飞机、火车、公共汽
车)上
occasionallyadv. 有时;偶尔
backstageadv. 在后台
三、语法
1. 时间状语从句;
2. 原因状语从句;
3. 表示频率和地点的副词;
4. 副词和副词短语。
重点词汇及短语精析
1. flight n. 飞行;班机
【用法精析】
(1) a flight of stairs/steps 一段楼梯
(2) in flight 飞行
(3) in the first/top flight 名列前茅;佼佼者
(4) take flight 逃走
(5) put sb to flight 迫使逃窜
2. congratulation n. 祝贺
【用法精析】
(1) congratulation往往不用单数而用复数
(2) congratulations后往往接on sth
(3) offer sb congratulations 向某人祝贺
第二学段 篇4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 真正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而翻开人教版第二学段的数学教材, 通过整理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可以发现一些滞后性问题。具体如下表: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 像 《一亿有多大》《打电话》渗透了策略意识, 《节约用水》和《绿色出行》主要是环保意识, 《确定起跑线》《生活与百分数》《自行车里的数学》《有趣的平衡》 都是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而《营养午餐》《掷一掷》《探索图形》和《邮票里的数学》 有些不符合学生实际或者滞后于现实生活。
因此, 我们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联系学生的学习, 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 又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实践活动。
一、结合兴趣爱好, 拓展内容
对于第二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结合所学知识, 走进学生的多元生活, 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起点, 了解学生的需求, 发现学生的兴趣, 珍视学生的爱好, 学生才会乐于探究, 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了“方向与位置” (现六上, 原四下) , 为了巩固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一个位置, 同时又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我们设计了一个“寻找宝藏”的活动。生活中的方向与教材中的方向还是有所不同, 教材中明确“上北下南”, 而实际生活中却没有准确的方位标志, 因此走出教室“寻找宝藏”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活动流程:教师踩点 (以树木或建筑物作为出发点或藏宝点) —设计路线—学生绘制路线图—根据路线藏宝—交换路线图—结合信息寻宝。
补充信息: (1) 了解1至2种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并介绍校园里的东、南、西、北分别在哪里。 (常用的室外辨别方向方法:借助太阳、借助树木枝叶的疏密等) (2) 如果没有尺子测量路程, 你能用哪些方法测出路程? (介绍步测与目测, 了解自己一步大约有多长)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首先“寻找宝藏”带有游戏色彩, 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进行, 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寻宝中, 同时也能拓展一些野外确定方向的知识, 最后还有一点竞争意识, 谁的宝藏藏得最好, 谁找到的宝贝最多。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容易操作, 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二、整合学科知识, 融会贯通
学科整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 运用教育教学资源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断打破学科边界, 整合相近学科的教材资源, 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 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基于上述理念, 我们设计了一个“测反应时间”的活动。
活动流程: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科学和数学知识, 真正的学习没有语文、数学、科学之分, 在生活中可能是多种知识的融合体。建立大学科的观念, 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提升了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借助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用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分析、测量计算, 最后得以解决问题, 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丰富。
三、参与促销活动, 凸显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而在解决问题中, 商品的买卖隐藏着大学问, 作为商家通过怎样的促销手段, 吸引消费者购物, 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作为顾客, 怎样花最少的钱, 买到最大价值的商品。其中的奥秘, 只有走进商场, 参与一次购物, 选择合适的促销手段, 才能感受。于是就设计了“走进商场”的活动。
活动流程: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促销手段, 作为商家肯定是为了赚钱, 他们会不断地运用“眼球经济”, 吸引顾客, 这里面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又怎样能识破他们的“阴谋”, 运用所学的知识, 用最少的钱, 买到自己理想的商品, 这里面又蕴含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现实世界是千变万化的, 学生只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能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立足问题解决, 敢于质疑
“综合与实践”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的特点, 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源与流。因此, 通过“综合与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有用、可用、能用, 进而想用、会用。这就要求学生能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并能借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进而尝试解决这一现象所生发出的问题。我们利用“确定起跑线”活动让学生解决猜想问题。
活动流程: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数学猜想是创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数学发展史表明, 数学家在尝试解决数学猜想问题过程中 (无论最终问题是否解决) 创造出大量有效的数问题学思想方法。猜想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能够鼓励学生发现新方法、新定理、新思想,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环境,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创设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让他们尝试用自主、主动的方式, 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 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意识得以培养。我们将不断地开发与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设计有价值的“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通过活动壮大自己。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四大教学内容之一, 旨在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去做数学、用数学、理解数学。在现行教材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往往比较滞后, 因此, 从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 以“结合兴趣爱好”“整合学科知识”“参与促销活动”和“立足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一音乐第二学段教学计划 篇5
高中新课改第一个学段的学习已经结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我更多的将学生的活动列入其中。
我仔细的研究了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四个内容知识点很多,尤其是亚细亚民间风情,将亚洲分成五个地区,各个国家的音乐有区别也有相似,在准备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把知识点下放,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以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音乐特点、特色乐器等,这样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之间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交流,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别的同学听,同时学习到别的同学搜集到的知识。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前一学段的教学中,我以课本中要求的知识点为准,扩大音乐音像范围,除了课本上的音乐,更找了大量学生们感兴趣的音乐、音像作为辅助,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为了搜集这些资料,我在课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上网查找各种资料,进图书馆翻看有关知识的介绍,去音像店购买一些音像资料,往往准备一节课需要花费一天的功夫。但是,感觉很充实,自己也有了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接下来这个学段还有9个大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给我的时间不是很多了,在接下来的七周时间里,我将利用两周结束亚洲音乐介绍,三周时间结束非洲与美洲音乐介绍,最后两周学习欧洲音乐,如果顺利,最后一周的后半节课可以队本学期的内容作个总结。接下来我会调整好教学思路,明确下一阶段教学目标,将剩下的9个知识点渗透给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学段 篇6
关键词:第二学段;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第二学段的孩子可塑性强,经过两年的学习,至少认识了1600个常用字,为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诱”导孩子走上阅读之路。
诱,《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使用手段引人随从自己的意愿。对负有重要责任的语文教师来说,“诱”是一种态度——必须让孩子喜欢阅读,“诱”是一种艺术——让孩子主动爱上阅读,“诱”是一种策略——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
一、读书公约“诱”出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学初,可和孩子们订立读书公约,形成一个有约束力的阅读“法律”。开始时门槛要低,逐步提高要求。如到校之后半个小时要看看课外书,每周一、三、五中午看书,看书时要安静。
令出必禁,执法要相对地严格,“逼”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尤其是刚开始时,教师一定要严格督查。如“要求孩子专心读书”,部分孩子开头会读得很认真,读着读着或没声了,或读串了行,教师可站在旁边让孩子发声朗读;还有的孩子容易开小差,或边读边玩,或是东张西望,教师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明白学习时要认真专注,玩时要开心痛快,还不行的,可把孩子带到安静的环境让静下心来读书。通过一次两次的耐心实践引导,相信孩子在学习上的专注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持久地遵守规范便易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好书好文“诱”住眼睛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是阅读活动的基础,要根据第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好书好文。什么是好书好文?一能吸引学生,能让他们坚持地读下去;二是对学生认知世界、丰富阅历有帮助的。首先可推荐的是童话,教师可适时推荐图文并茂的绘本,如《“老鼠记者”系列》《长袜子皮皮》等等;其次是一些经典的科普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等一些科普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再是推荐与教材中的课文有关联的名著名篇,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学习《丑小鸭》之后,可推荐《安徒生童话》,达到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比老师站在前面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如何重要,意义如何远大更有效。无论选择什么读物,目的是通过书籍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步把学生引导到阅读这条道路上来。
三、教师领读“诱”住耳朵
在班级集体阅读时间里,师生领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在晨读时通过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激起兴趣。开始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在讲到精彩的地方时来个刹车,告诉学生故事来自哪本書,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在领读中,教师可谈自己读书的感受,讲述阅读经历和收获,献身说法激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当学生习惯这种领读方式后,教师可改变领读方式,领读的人从教师,可变为优秀的学生,接着可安排轮读、接读。领读的内容也可变,从最开始老师读老师向全班推荐的共同篇目,到后来可以是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他认为值得一读的书籍,做到好书共读。
四、积分等级“诱”住热情
第二学段孩子的阅读持续力相当的弱,要在一个学期内维持全班学生阅读的持续力,没有一个动力系统是不行的。这个动力系统要持续鼓励学生的阅读热情,并努力做到天天如此。在实践中,等级积分制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
所谓“积分等级活动”,就是学生每一次图书阅读活动达到一定的要求,就能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包括借书、归还、阅读字数、读书摘记、读后感、领读、管理图书等各项活动。教师要把阅读活动情况,作为学生“素质报告单”上的“阅读项”成绩的依据。只要学生拿起书来,愿意进行阅读,是真心参与的,阅读的数量上去了,总有一天会带来质的飞跃。
五、展示成果“诱”出激情
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展示阅读成果的活动,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转化为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内在动力。如“读书报告会”“新书介绍”“评选书虫”“三分钟读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或背诵自己在读书中画出的精彩句段,读通,读懂,读出感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极写作素材和方法;复述文章内容比赛,读完书后让用自己的话复述,巩固消化读物内容;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把读物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的言论、思想,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操作表演和角色表演,读完自然科学文章,进行操作表演,读完童话,改编成小剧本,按人物角色化装表演比赛,通过演、评,加深对人、事、物的认识,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六、宽松氛围“诱”住人心
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氛围,保持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书目上宽容一些,允许孩子根据个人情趣,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对于不适合的书籍,教师通过耐心的引导,转移到适合的书籍上去,让书本身具有的魅力吸引住孩子。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个体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提倡做阅读记录,不全强求。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教师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宁可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去阅读,也不愿因完成读书笔记,让阅读成为无形的负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精心呵护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激情,放松、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
第二学段是孩子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综合运用各种策略,责无旁贷地“诱”出学生的良好阅读兴趣和习惯,让语文教学更有活力,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姜昌美,洪春幸.课外阅读的新解读[J].小学语文教学,2003(3).
[2]曹鸿飞.享受语文,享受学习[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3).
[3]卢雁红.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04.
第二学段 篇7
(一)现象 :学生缺少安静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以来,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被重视了,但数学学科的思维运动越来越少,一堂课上学生静静地进行一次完整的思维过程几不可见。主要表现在 :
1. 课堂学习热闹,练习少之又少。有不少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出彩”,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活动、情境等,往往把课堂作业变身为课外作业。独立作业是学生完成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一堂课如果独立作业,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阻,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2. 互动问答接力,交流蜻蜓点水。数学课堂常常是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逐个回答。这样的问答接力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听的学生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领悟、思考,甚至没有跟上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交流犹如蜻蜓点水,只能惠及少数学生。
3. 安静时间短暂,思维浅尝辄止。数学课堂上常看到教师提问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者是学生静静地思考起来,这本来是好现象,但是教师会担心课堂冷场而更改问题,或者马上给予学生提示,或者看到一个学生举手便立刻叫他回答。孰不知教师此举阻止了学生刚刚启动的思维运动,让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浅尝辄止。数学课上安静时间短暂,完整的思维过程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二)反思 :数学课堂需要安静
培根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课标提出“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数学思考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数学对训练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突出的作用。如何还原数学本质,让数学成为思维的体操呢?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进行了“安静课堂”的研究,希望以此研究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创设相对安静的课堂,给学生提供静心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思维主导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理论构建
安静课堂 :是指在一堂数学课内,创设一定时间相对安静的课堂,设计有利于数学思考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进行一次长程思考,从而完成一项完整有效的“思维体操”“。安静课堂”的显著特征是一节课内必须有规定时间无声的课堂,必须有充足的让思维产生、生长的学习活动,必须有循序渐进深入思考的练习题组。
操作范式“:安静课堂”的基本操作范式为(图1):
三、实践操作
“安静课堂”的操作范式主要分为三部分 :个体学习——互动交流——独立练习。每一个环节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或者几个循序渐进的步骤。现笔者结合具体的实践课例对此操作范式的实施要领加以说明。
(一)个体学习环节
个体学习环节是课堂的导入,既承载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又蕴含着联接新旧知的桥梁作用,可以说是安静课堂的“凤头”,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我们认为设计好的练习题组、问题情境、操作活动,直接进入学生的个体学习环节,既简单有效,又可以让课堂一开始便充满思想。根据教材安排的知识结构的不同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易程度,个体学习环节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 好的习题。采用练习题组直接进入个体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好的习题一般都承载了联结新旧知识的功能,或分解新知或螺旋上升,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做好迁移的准备。
(1)旧知铺垫 :根据新知的知识特点,寻找与它相关的已学知识,设计习题为学生进行新知迁移做好准备。
(2)新知尝试 :经过对旧知的练习,给学生学习新知搭建桥梁后,让学生直接尝试解决例题,在解决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在旧知铺垫的影响下产生新的火花。
(3)归纳理解 :在上述两个练习后,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情况。有的已经学会新知,有的模棱两可,有的不太理解。这时就需要对前面的学习进行归纳梳理,需要和同伴一起交流刚才学习的疑惑或收获,从而进一步学习理解新知。
2. 好的问题。第二学段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是还是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学习知识时,对于那些一时间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会在某处徘徊或者停顿,有些学生会让思维返回到新知所涉及到的已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无从入手,难以寻找相关的旧知,或者难以从旧知来突破新知。这时就需要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理解,并在交流反馈这个过程中让绝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达到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法的目的。
好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唤醒记忆,是为了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已学知识的记忆 ;第二层次的问思维方式,是为了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第三层次的问新知归纳,是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归纳。
案例实践 :六上《一个数除以分数》ppt出示问题情境(图1课本例题):
小明2/3小时走了2km,小红5/12小时走了5/6km,谁走得快些?
⑴这里谁走得快些,其实是求……速度怎么求?请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式。
⑵黑板上写的算式和昨天学的哪里不一样?
⑶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一个数除以分数。请你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2÷2/3,想想怎么求?你有多少种方法?
在这里,如果直接让学生做题,中下水平学生会缺乏思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学生的思路从狭窄走向了开阔,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有序思考,安静的课堂内充斥了活跃的思维。
3. 好的活动。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数学内容,设计体验为主的操作活动比较好。从学生已经会的旧知活动引入,到新旧知联结活动,最后提升为新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个体独立操作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操作完成,关键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能借助操作活动经历一次完整的思考。
案例实践 :六上《圆的认识》
课前准备 :每人一个圆规,一张画有一个圆的白纸。
旧知活动 :介绍圆规的功能,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说说要注意什么。
新旧知联结活动 :
1.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1)请你画一圆,使得你画出的这个圆,比原来的这个圆小一点。
(2)再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大一些。
(3)思考,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画一个和上方的圆一样大的圆?(找一样的半径)
要求画在右下方,要怎么办?左下方画一个呢?
思考 :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圆规的针尖那个脚)
新知活动 :学习书本的概念,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课堂上始终都是静静的,能看到学生不断调整圆规画圆的景象,能看到学生冥思苦想的沉思状,能看到学生想到办法后的欣喜笑颜,能看到学生使用圆规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亲历了半径、圆心的产生过程,思维一直处于运动当中,圆的各部分知识自然也很容易地就被学生所理解了。
“安静课堂”的个体学习环节重在学生个体的学习,重在新旧知识的联结与突破上,重在学生思维的分析与推理上。教师要把功夫花在课前,课堂上的这一环节重在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上,适当进行点拨,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后面的教学进程。这样,教师的话少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多了,课堂安静了,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动中……
2. 互动交流环节
“安静课堂”的互动交流环节主要以生生交流为主,组织形式以“组内交流——个群反馈——形成共识”为主。
(1)组内交流。小组内进行交流,既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也是一种成果的分享。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生生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采用填表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轮流发言的方法来进行。教师设计的交流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思考,要让孩子明确目的,有话可说。
(2)个群反馈。各个小组派代表向大家阐述自己组的观点。等不同意见的小组汇报完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共识。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只有在总结的时候进行提炼式发言。个群反馈的模式可以是小组轮流汇报发言,也可以是教师把所有不同意见整合在一起同时呈现,让学生来解读。
(3)形成共识。个群反馈后,师生就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共识。这个共识可以是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的,也可以是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还可以是组织学生自行看书获得。
通过这样三个动态过程,分数除法的算理被线段图具体化,形象化,被绝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学生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从小范围的思维碰撞扩展到大范围的思想交流,其思维一直处在活动当中,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还要解读别人的想法,进行比较、分析。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思维在数学课上静静地流淌。最后,总结会水到渠成,师生一起形成的共识就是对学习最好的总结。
3. 独立练习环节
独立练习是“安静课堂”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课堂的安静创造了物理环境,为思维的活动提供了良好载体,让教师的个别辅导有了合适的时机。
独立练习一般分为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发展练习,习题的数量比例控制在3:2:1或2:2:1为佳,时间要求8分钟以上。练习中思维训练的第一层次是审题思考解题思路,第二层次是分析思路优化解法,第三层次是解答后进行比较,寻找规律或拓展延伸。
案例实践 :四下《折线统计图》
独立练习安排
(1)基本练习 :分类
下列材料(7个略)哪些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更好,哪些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更好。完成后组内讨论。
讨论后形成共识(,1)( 3)( 4) (5)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好。
(2)提高练习 :分析
出示四个折线图,请你猜猜这四个图可能会是上面四题中的哪一题,说说理由。
(3)发展练习 :思考
学生猜测后验证,每个图提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第1题 :几月份到几月份的气温在不断上升。几月到几月的气温在不断下降。哪个月到哪个月的温度上升最快。
第2题 :这名病人的病情是在好转,还是要继续治疗。虚线表示什么?
第3题 :水温是否会无限上升。
第4题 :1你觉得张伟是在班里算一个怎样的学生。2张伟的第二单元成绩不够理想,被爸爸斥责了,张伟觉得很委屈。看材料,体会张伟委屈的原因是什么。3小结,对数据的分析还要看这个数据的背景来源。
把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静静地完成,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完成一次完整的思考过程。否则,做一题讲一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会导致优秀学生早就做好,后进学生还没有找到思路,练习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这样组合起来,学生就像在攀爬一座座山峰,不同水平层次的孩子都能有长程思考的时间,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整堂课的氛围也是静静的空间,孩子们的思维在活跃,智慧在流淌。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安静课堂”的操作范式可以细化为图2。
四、研究展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提出“安静课堂”的两个误区 :“安静课堂”就是学生自学模式。自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安静课堂”注重的是给学生提供长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注重学生在新旧知联结中的思维碰撞。“安静课堂”就是教师什么话都不说。安静并不是不说话,而是不说废话,把时间让给思维去主宰课堂。教师需要从琐碎的讲授中脱身出来,静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课堂进程,对学生进行即时点评,对知识进行挖掘提升,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真正发挥数学的育人作用。
“安静课堂”的操作范式已基本明晰,但是在数学的各大领域里的尝试还不够优化,哪些内容运用这种模式比较好,哪些内容有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去发现,去实践。
摘要:当前数学课堂活跃了,但数学学科的思维运动越来越少,一堂课上学生静静地进行一次完整的思维过程几不可见,互动交流只是少部分学生问答接力,独立练习少之又少。本文以“安静课堂”构想为基础,综合已有研究,提出数学课堂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安静课堂”,通过实践案例对“安静课堂”的操作范式加以说明及补充细化。“安静课堂”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思维主导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借鉴和适度的推广。
第二学段 篇8
关键词:第二学段,数学,个性化作业,调查,小学
从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两次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 家长、学校、社会一致认为对于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留有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延续, 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数学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第二学段数学个性化作业的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笔者发现小学第二学段数学作业的实际情况如下。
1.作业价值观认同落后
作业到底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数学思维发展以及促进个性发展带来多大影响?在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作业首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然后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第四是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最后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进行因材施教。从调查结果看出, 绝大多数的教师把学生的成绩放在了第一位, 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了最后, 教师的思想观念中还显露着传统教育思想的烙印, 教育观念仍比较陈旧。
2.作业来源单一
从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来自课本或补充习题等教辅资料, 仅有少部分教师的作业来自教师自己独立设计。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 基本说明了学生数学作业的来源主要是来自课本上和补充习题等教辅用书, 教师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比较少。从作业的设计主体来看, 教师依然是作业设计的主宰者, 作业依然来源于教师这单一方面, 很少甚至没有来自学生设计的作业。
3.作业形式单一
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教师多布置一些书面、口头类型作业, 仅20%左右的教师布置一些活动型、作品型的作业, 反映出大多数教师设计的作业类型倾向于书写型, 形式比较单一, 作业设计的个性化不够明显。
4.作业要求一刀切
从教师问卷中发现:近80%的教师从不布置选做型作业, 10%的教师偶尔布置选做型作业, 10%的教师布置选做型作业;从学生的问卷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 设计一刀切的作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设计个性化供学生选做的作业比较少。
5.作业量大, 完成时间较长
根据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中的对于课外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h以内的时间要求来看, 数学单科作业的平均时间以20min以内为宜。但是从调查的结果看出很多教师还是布置超出规定时间的作业量。以32开的数学补充习题的页面为标准, 多数教师布置的题量都是至少一页, 还要背诵、抄写相应的计算法则等内容, 完成作业的时间普遍超过20min, 并且作业量还有随着年级增加而递增的现象, 因此相应完成作业的时间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尤其以六年级最为明显, 作业完成时间有时甚至超过了1h的作业总时间。
二、小学第二学段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1.设计“四性”作业, 彰显数学作业的多元价值
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应该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为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下面几种性质的作业: (1) 趣味性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制作一幅美术作品; (2) 体验性作业,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年来的用水、用电情况并制作成统计图表; (3) 探究性作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让学生用同样的绳子围成面积尽可能大的长方形; (4) 综合性作业, 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综合应用的重要性, 如让学生动手测量大树高度。通过以上“四性”作业的设计, 促进学生在情、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 充分展示个性化作业本身多元的育人价值。
2.师生共同参与作业设计, 设计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作业都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作业要求, 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 其主动设计、布置作业的行为无可厚非, 但是, 这种长期的单向性的作业设计、布置方式不仅会挫伤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而且会桎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去独立设计作业也是可以的事情。比如, 有的数学教师在出差的时候, 作业就时常由班长或数学科代表布置, 这样的作业不就是出自学生之手吗?由班长或数学科代表一个人设计、布置作业的行为, 我们可以推广到让每个学生都去设计作业。所以我们不妨把作业设计的权利给学生一些, 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认为重点或难点的内容设计出一些作业, 或者根据自己容易出错的题目设计一些防止大家都出错的习题作为作业, 还可以在教室学习园地长期放置学生设计作业的两个袋子:一个袋子是放学生自己出的题目,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己从中抽取去完成;第二个袋子是放已经解答过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评价或教师辅助评价。学生设计作业的过程相当于提出一个问题的过程, 这应该更加符合当前《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要求。当然, 学生毕竟由于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的原因对于所设计的习题不一定能够把握到位, 但是, 学生设计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旧知识的梳理过程, 就是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就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甚至是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 所有的这些过程都通过作业的设计得以物化、行为化, 所以坚持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 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3.优化第二学段数学个性化作业“量”的设计
学生的作业量是通过时间显性地表示出来的。国际研究表明:中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是作业量偏大的一些国家, 表现在作业时间偏长 (作业时间超过了1h) 。这样布置过多、繁重的数学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那么, 如何设计适量、适时的个性作业呢?我觉得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 协调数学作业的时间。因为, 诸如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中的对于课外作业中小学中高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h的规定是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作业完成时间总量的规定, 而对于数学单科而言, 如果从平均的角度而言, 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外作业总量的完成时间以不超过20min为宜。所以, 作为一名第二学段的数学教师而言, 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 要及时沟通、了解其他学科布置作业的数量, 保证不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
(2) 把握数学作业适量、适时的度。适量、适时的作业是教师平时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尺度, 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是值得我们考量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无外乎“数与代数”“平面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 查找课程标准对于某些方面学生的技能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我们发现一种普遍规律:如在口算方面, 学生口算8道题, 通常需要1~2min;计算两步、三步加减混合运算一般1min可以完成1~2道题, 如果完成三步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般1min完成1道题;完成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道题需要3~5min, 其中读题、思考约1min, 解答需1~3min, 1min时间用于检验。在图形与几何领域, 如果涉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一般也在3~5min完成1道题;而如果是操作性的作业, 学生则一般完成1道题所用的时间在1~3min。对于统计与概率相关内容, 学生如果完成统计图的制作则一般需要5min左右的时间, 而完成不同程度的问题, 包括自己提出问题, 则每题一般需要的时间是3~5min。当然这些都是以书写为主要完成方式的时间。如果是其他完成作业的方式, 如作品型、调查型的作业, 完成作业的时间就不好确定了, 有的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 有的可能要十几分钟, 甚至有的作业可能需要学生几天的课余时间才能完成,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设计作业的性质进行合理评估。在复习阶段的作业量的设计是教师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很多教师在复习阶段会加大作业量的设计, 以求通过作业量的增多来换取学生的“高分”。但是, 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学研究专家哈里斯·库帕研究发现:家庭作业对高中生成绩有重要的影响, 对初中生也有用, 但功效只有大约一半, 对小学生来说, 家庭作业的功效很小。[1]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第二学段的小学生, 因此, 我们在复习阶段就没有必要加大数学作业的量来增加学生的负担。总之, 教师在设计作业总量的时候, 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不同的方式进行相应的估算, 确保作业数量、时间能够尽可能地恰到好处。
(3) 适当均衡数学作业总量和完成时间。适当的作业量一般是以中等学生的作业效率和作业难度作为标准的, 在作业效率上, 由于优等生与后进生在知识、能力水平方面存在差异, 有时甚至差异很大, 因此在作业效率上表现出优等生明显快于中等生, 更快于后进生。因此, 同样的作业量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 所用时间是相对不一致的, 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花费的时间最短, 中等生次之, 后进生所用的时间则较长,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设计基本相同时间的作业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当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简单增加或减少作业量是控制时间的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 但是, 这种做法不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因此, 我们应该在学生作业的难度上进行个性调整, 适当增加优秀生的难度或者适当降低学困生的作业难度, 保证不同学生在作业的量、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大体均衡。
4.优化第二学段数学个性化作业“质”的设计
对学生数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不仅要研究个性化数学作业的数量, 同时更要重视数学作业质量的研究, 只有适量、优质的数学作业才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才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优化第二学段数学个性化作业质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用好资源, 精选作业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辅助用书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巩固相关技能, 开拓数学视野, 进而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课本、补充习题等作为文本资源为教师设计作业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 教师可以针对当天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使用, 教师认真选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体现了教师认真设计作业的过程, 由于课本、补充习题等上的练习多是一些基础性的题目, 能够适合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 因此教师在选题设计作业时, 一方面可以选择课本上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以适应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再选择补充习题等教辅资料上的代表性习题进行适当补充, 以适应中等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自己的“习题储备库”等资源中精选综合性强的作业以适应优秀生或者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同来源的作业题使得设计的作业不仅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也使得作业起到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同时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解题思路, 有利于学生横向和纵向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网。用好文本资源, 精选作业内容, 保证作业来源多样化, 从而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
(2) 满足个性需要, 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数学作业的内容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而以书写型作业为主的设计一直备受教师的青睐, 因为这样的作业利于教师检查和批改, 信息反馈比较容易, 所以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单纯布置一些抄写的、简单计算的作业, 而很少布置甚至从不布置一些实践型和其他类型的作业。学生在反复的书写过程中会对作业产生一种由内心发出的厌恶的情绪, 降低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重疲惫程度, 更严重的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单一形式的作业难以充分体现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性质, 在培养人才方面更难以达到“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这一课程理念的要求。因此, 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 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着想, 布置各种类型的作业, 比如学生学习完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种类型的作业:口算 (由家长或学生自己出示题卡, 学生口答) ;笔算:23+36+19, 92-46-28, 50+42-36, 29-17+49;和家长一起带100元或50元到超市购买二三件物品, 并撰写购物日记。以上的3道作业题包含了三种类型:第一题是听说型的, 第二题是书写型的, 第三题是综合实践型的。里面既有口头估算方面的内容, 如学生对购物总价的估算, 购物总价与所带金额的比较;也有书写型的, 将购物的过程与心得记录下来, 形成一篇数学日记;更有实践应用型的, 就是将10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根据个体差异, 设计层次化作业。在调查中得知, 很多数学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刀切式的作业, 在批改、讲评方面比较容易操作, 且省时省力, 因此被广大数学教师普遍采用。但是这种一刀切的作业设计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更指向于中等学生, 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高低两头学生的需要。因为这样的作业对于优秀生来说难度偏低, 很难激发这部分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又显得较难,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能力去完成这样的作业, 反而会造成他们去抄袭作业甚至产生不完成作业的行为, 因此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为了切实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作业设计的难度上要体现层次性, 让不同的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层次的作业。在设计分层作业的时候, 可以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这样的层次进行设计, 并且提出不同的选做要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题, 这样的学生的比例最多不能超过班级生数的10%, 一般控制在5%左右;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的学生数要占班级学生数的65%以上;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提高题和拓展题, 这样的学生可以占班级学生数的30%左右, 全选全做的学生也可以有一部分的比例。当然, 教师要对不同的选择给予不同的评价, 同时尽可能引导大多数学生通过尝试“跳一跳”获得“够得到”的成功感,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养成不畏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意志品质。
总之,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数学作业是作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学段 篇9
一、紧扣阅读目标, 重视能力取向
沈大安老师在省“优化练习和作业”的讲座上有这样的要求:练习和作业要跟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不同学段的练习应有所侧重。第二学段可以侧重达成哪些阅读目标?笔者根据课标, 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整理如下:
那么, 如何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下设计课堂练习来培养这些阅读能力呢?现举三个成功的教学实例。
【案例1】“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的课堂练习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第二学段一项比较重要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决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_____, _____越_____, 速度就越快。
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_____无关, ______不同但_____相同。
通过这样的填空说话练习, 学生就清楚地明白两个观点根本的不同点在哪里,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理解体验能力。
【案例2】“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课堂练习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项能力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 由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可以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 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 让学生将主要内容补充完整。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我”在草地上和弟弟玩耍, __________。后来, “我”发现__________, 还知道了___________。
到了四年级, 又该怎么练习呢?《猫》这篇课文条理清楚, 而且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可以进行填写文本“骨架关节”图的练习, 让练习贯穿课堂。
【案例3】“积累课文中精彩句段”的课堂练习
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积累的主要内容是记诵典范的言语作品。但有效的积累重在运用, 光会背, 不会用, 那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应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静态的描写、丰富的联想, 是全文描写大榕树最美的语段。在教学行进到第13自然段时, 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设计如下练习:画眉鸟站在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上, 它会用怎样动听的歌来赞美大榕树呢?如此一来, 学生自然联系到第8自然段, 就自觉地去积累运用这个语段了,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 还要背下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帮助学生积累。
假如你是爬山虎的脚, 你会怎样介绍自己呢?请在以下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第一人称来介绍。
我是爬山虎的脚。
(1) 我非常有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爬墙的时候, 脚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3) 我和墙的关系很密切: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有选择的介绍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使积累落到实处。
二、关注段落教学, 习得言之有序
段落是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 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联系形式是有规律的。第二学段课文中有规律的自然段随处可见。
笔者发现, 一些时候我们对于有特色的自然段更侧重于“言之有物”的课堂练习, 而忽略了“言之有序”。下面就自然段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练习习得“言之有序”举几种策略。
(一) “承接式”自然段, 概括结合运用
课文中的很多自然段常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 组合成句与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如《搭石》中“换石”和“让石”这两个段落是典型的以事情发展为序的“承接式”段落, 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用关联词自然地进行了串联, 使得段落言之有序。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以下课堂练习, 使学生在运用中习得如何使表达言之有序。
1.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过程。
(1) 换石的过程:发现不稳— () —找来搭上— () —满意离去
(2) 让石的过程:溪边止步— () —等对方过河— () — ()
2.圈出连接整个过程的关联词。
3.抓住关联词朗读再现画面。
4.迁移运用, 扩写“帮助老人过搭石”: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二) “总分式”自然段, 梳理归类并举
“总分式”自然段是先对事物作总的交代或说明, 再围绕一个意思对事物的各方面作分别的叙述或描写, 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都有普遍运用。
针对“总分式”自然段的特点, 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练习,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第2自然段, 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有序地表达这些内容的。
1.这段话是围绕 () 这句话来写的。
2.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 即 ( ) 、 ( ) 、 ( ) 、 ( ) 。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 ( ) 、 ( ) 、 ( ) 、 ( ) 。
另外, 我们还可以进行迁移运用, 在运用中习得言之有序, 如《鸟的天堂》的课堂练习。
很快地这个_______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_______声, 到处都是_______影。_______的, _______的, _______的, _______的, 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__。
(三) “并列式”自然段, 填“背诵曲线环”
“并列式”自然段中的几个句子分别用来讲述有联系的几件事、几种情况和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往往结构、写法相似。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5自然段,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填“背诵曲线环”, 有效利用句序, 在概括填写、相互比较中感受言之有序, 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背诵。
第二学段 篇10
一、凸显自主合作, 亲历言语体验
教学, 顾名思义有教和学两个方面。传统教学更多的是体现教的积极性, 而忽视学的积极性。而学习方法, 当然要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学和充分的练才能获得。怎样才能改变原先“以教为主”的现状呢?周一贯先生认为:先让学生学起来, 他们才有可能“有疑”, 才有机会“质疑”。学生“质疑”了, 小组合作讨论才有了必要。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 创造各种条件, 设计多种形式, 让学生先学起来, 质疑问难;让小组讨论起来, 分享自读的成果。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两三年的语文学习经验, 自学能力、解读能力不再是空白, 教师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先学, 也必须要放手让学生先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四位执教教师深谙“学生为本, 先学后教”的道理, 无一例外都安排了自主合作学习环节, 让学生亲历言语体验, 让学习真正发生。
丽水青田的王伟琼老师开课伊始就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以此了解学情, 把握学习起点, 顺势引导学生发现“总分总”的谋篇秘妙和“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在扶着学生学习了第2自然段后, 王老师又设计了合作探究第3、4自然段的任务, 学生通过填一填、贴一贴、议一议的方式理解了课文这两段的表达顺序。
衢州龙游的陈月芬老师则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安排了自主学习环节, 默读课文后, 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提取重要信息。在提取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在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 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完成第二份思维导图。通过小组之间质疑碰撞, 研读思维导图, 比较思维导图, 学生畅所欲言, 真正经历了富有挑战性的言语体验与实践。
义乌傅丽贞老师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设计和陈老师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自读课文后完成表格式的导学单, 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接着小组合作, 模仿句式进行练说,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单的复述。整个环节整体感强, 人人亲历言语体验, 效率高。
金华浦江吴赞赞老师安排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独辟蹊径。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 进行对比阅读, 发现三段话在用词、写作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先独立思考, 然后组内讨论, 小组汇报发现, 最后小结课文言之有序的特点, 独具特色。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镇涛先生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 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 以对语言材料 (包括内容和形式) 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我们欣喜地看到, 四位教师摈弃了一些讲解式的分析, 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 通过思维导图、表格、对比阅读等多种方式, 在读悟说写中感悟文本语言和表达上的奇妙之处, 这种富有智慧含量的言语体验带给学生的感觉是深刻难忘的。
二、基于文体特征, 准确定位教学
到了第二学段, 要学习的文体有叙事性作品、说明文、诗歌等等, 基本上已涵盖了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各种文体。文章体式不同, 读什么、怎么读的取向和方法就不同。学生作为学习者, 其阅读旅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文体的感知、体认、习得和沉淀。要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 必须了解不同文体的一般特征, 根据具体的文体和文本定位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人类的“老师”》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的科学小品文,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课文语言准确, 结构严谨, 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文体特征出发, 找寻这一类文体的教法, 成为四位教师的共识。
综观四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虽然语言表述上不尽相同, 但其实质都指向三个方面:一是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了解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二是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语言特点, 抓住要点, 理清顺序, 体会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以及表达的有序;三是激发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愿望。之所以这样定位, 正是考虑到课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文体不同, 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区别。散文教学要抓其神, 明其形, 品其言;寓言教学则要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为主;而小说教学, 体会故事情节的安排, 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关键;对于科普小品文教学而言, 提取文章要点 (即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 , 理清说明顺序, 体会语言特点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王伟琼老师是这样做的:教师首先基于预习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文中介绍的人类的“老师”有哪些?学生一一找出后, 教师继续追问:这么多人类的“老师”, 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 找一找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出现在什么位置。学生很快关注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发现了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然后教师又顺势引导, 对比课文中的6个语段, 发现课文“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教师正是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特点。
每一种文体, 其编码方式不同, 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 学习方式也要根据文体特性来选择。陈月芬老师与众不同, 采用了“图”解课文的方法, 即利用思维导图, 梳理课文脉络;利用思维导图, 解析发明过程, 达成了删繁就简、事半功倍之效。在梳理课文脉络环节, 陈老师引导学生能否把课文中介绍的很多“老师”以及很多的发明创造浓缩到一张思维导图中。学生通过默读课文, 圈画关键词语, 提取了重要信息。学生在提取信息时, 可能会存在概括不精准、不全面的问题, 这也正是教师点拨引导的绝佳契机。在解析发明过程环节, 教师以第2自然段为例, 出示台阶式思维导图,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梳理清楚了飞机发明改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 从而感受到这样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老师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在于让思维可视, 发展了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练思维, 难以成就流畅条理的表达。陈老师通过让学生填思维导图, 梳理出文章表达的脉络以及文字的骨架, 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流畅性。坚持长期训练, 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三、着眼段落教学, 关注语言形式
除了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词句表情达意的揣摩外, 段落结构和言语形式的习得, 应该是第二学段的核心学习目标。第二学段应侧重段式规律的把握体会, 包括一段话的内容及叙述的顺序, 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揣摩构段的方法等。四位教师在着眼段落教学、关注语言形式方面也各有千秋。
王伟琼老师和陈月芬老师将课文的第2自然段作为学习的主要段落。王老师重点关注了这一段中精当妥帖的语言。准确鲜明、精当妥帖的词句历来是有良好素养的语文教师所关注的内容, 正像朱光潜先生说的“,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 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 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厌烦;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课文中描写蜻蜓翅膀末端的这句话中有“略重”这个词, 王老师通过对比朗读, 让学生感受到“略”字使用的妥帖, 从而体会科普小品文用词的准确到位。然后聚焦这段话中三个重要的句子, 请学生思考能否变换顺序, 从而发现语段“生物—启发—创造”的表达顺序, 又体会到科普小品文的“表达有序”。陈老师则把关注点放在这一段的段式规律上, 如前所述, 填写思维导图, 提取时间、问题、生物、发明等关键词, 发现这段话在构段上的特点:先写发生问题, 再写从生物上得到启示, 最后写人类的发明创造。然后以此段为例, 浏览课文第3、4自然段, 发现课文这三段写法大致相同的特点。
吴赞赞老师和傅丽贞老师英雄所见略同, 都选择同类比较的方法来发现段落结构和语言形式的特点。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应的段落放在一起, 通过比较、鉴别, 就很容易发现它们在构段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吴老师把介绍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放在一起, 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 课件上作了小提示:淤我发现作者的用词……于我发现都是先写……再写……后写……盂我还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 发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以及按照“现象—原理—创造”的构段顺序把三位“老师”介绍清楚的。傅老师也着眼第3、4自然段, 通过填写导学单, 发现这两段的相同点:先写发现问题, 再写研究问题, 最后写解决问题。接着, 傅老师还补充了写日光灯发明过程的一段拓展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写作思路。傅老师深知语文技能的习得是需要反复实践的。
这样聚焦重点段落, 从“理解内容”到“关注形式”的学习活动, 体现了学段特点, 达到了言意兼得。
四、聚焦语言运用, 实现模仿迁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可见,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核心是“表达”, 即教学语文, 核心要教会学生学习、理解并运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我们将阅读课低效的原因归结为内容分析、讲解的时间过多的话, 那么高效的阅读课, 就应该增加学生练习“表达”的时间, 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间。其次, 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是学生模仿的最佳样本。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 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 都是有路的, 这条路,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后, 一定会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我们看到四位教师按照文本的特点,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都尝试进行了表达的训练。王伟琼老师设计的是模仿播音员, 介绍“鲸”“蛋壳”是如何成为人类的“老师”的, 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尽量准确、有序地进行介绍, 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达到迁移运用文本表达顺序之目的。陈月芬老师将思维导图进行到底,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拓展两个仿生学的例子, 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例, 模仿第2、3、4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 在仿写迁移中学习其独特表达。吴赞赞老师设计的是给句子排序的练习。出示写日光灯发明过程的一段话, 把句子打乱顺序, 然后按照文本构段的规律, 给句子排序, 进行语言训练,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傅丽贞老师则是布置学生课后去选择一个人类的“老师”, 模仿课文第3自然段写一写。
第二学段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合作学习
近年来,随着教育业的大力改革,小学课堂教学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就合作学习法而言,由于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实效性与科学性,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被教师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合作学习,其内容有一定的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一、汉字家园模块
汉字家园模块中的内容由于识字数量庞大,汉字与汉字之间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与规律性,并且大量的汉字都非常直观,具有对比性。因此,在汉字家园模块中对于识字数量较大的内容,适合运用合作学习法。
比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汉字家园模块中,对于“火——火辣辣”“笑——笑嘻嘻”及“亮——亮晶晶”等几组词语,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结合其他同学的感受,更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发现,具有“ABB”结构的词语比二字词语更为生动、更为形象。如“轻飘飘”一词,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够想象到雪花在空中飘舞的场景;“黑压压”一词,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够立马联想到快要下雨时天空的颜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想法,不但加深了对词语的印象,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可以真正学习到完整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古诗模块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内容简单。但对于第二学段的小学生来讲,古诗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借鉴相关资料,以此让小学生充分学好这一模块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前选取相关的资料,所选择的资料要具有合理性与真实性,资料可以为《一本通》《小学生必备古诗词219首》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将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完成后让他们进行组内讨论并交换个人意见。再次,对《咏柳》中的诗句进行理解,并要求小组内能够有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意,有学生较为深入地讲解故事的诗意,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最后,在通过合作学习法进行古诗教学后,还需要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检查学生背诵古诗的情况,以此分析并检测合作学习法的有效性。据有效资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古诗板块进行课堂教学时,都是先分析教学内容,然后收集相关资料,之后通过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都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习作接力与习作修改模块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小学生刚接触习作课程,因此不但学生会觉得习作难,教师也会感觉到习作教学难。因此,针对习作接力与习作修改这一模块,教师首先就需要分析其难点的内部原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充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普遍情况下,面对第二学段的小学生,教师都会采用“降难提效”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所谓“降难提效”,是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提高效率。这一原则能很好地解决了小学第二学段习作接力与习作修改具有难度的特点。
例如:在命题为《多彩的夏天》的习作课中,教师首先要遵循“降难提效”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交流环节,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多彩的夏天”,主要引导学生注意“多彩”二字,进而提出问题“夏天到底哪里多彩了”,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便会对夏天的特点进行概括。在习作接力中,便可以针对夏天的几大特点,让组内学生一人完成其中的一个特点,以此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完成习作接力之后,教师对每个组的作品进行筛选,选出优秀的片段,进而开始习作修改教学。在习作修改中,组内合作修改后,让学生与别组进行比较,分析习作语言内容与风格的异同,以此提升学生习作修改作品的质量。
四、结语
通过分析与探究,笔者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中,汉字家园模块里面数量庞大的内容适合运用合作学习法;古诗模块需要在借鉴相关资料的条件下才适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交流意见;习作接力与习作修改模块需要在遵循“降难提效”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法对学生进行课堂习作指导教学。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中针对适合的内容,采取合作学习法能够让教学实现优化。
参考文献:
[1]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2012,2(11):13-15.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12):24-27.
【第二学段】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