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教学论文

2024-11-22

现代课堂教学论文(共12篇)

现代课堂教学论文 篇1

现代课堂观念的提出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相应地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学行为,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现代课堂推进的过程中, 教学行为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对这些误区进行梳理与探究, 能端正我们对现代课堂的认识, 纠正我们不当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的主要表现

1. 尊重学生变成了放纵学生

学生是现代课堂的主人, 现代课堂提倡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 给学生更多成功感。这本身并没有错, 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走入了误区。学生在课堂上违纪, 教师不敢批评, 即使批评也是就轻避重。学生回答问题, 发表意见, 不管意见是对是错, 是客观还是偏激, 都一律予以尊重表扬。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在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可实际上是在放纵学生、奉承学生, 是对学生发展的极大的不尊重。

2. 多媒体使用泛滥

多媒体走进现代课堂, 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声像结合, 形象直观, 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多媒体也有其局限性:多媒体有较强的预设性, 教师很难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课堂动态生成难以保证;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同时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尤其是对于像语文这样需要透过文字去想象与感悟的学科, 其教学效果有限。可现在很多教师上课不管有无必要, 是否适合, 动不动就声、光、电齐上阵, 多媒体取代了粉笔, 多媒体使用已成泛滥之势。

3.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我学习

现代课堂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许多教师未能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 认为现代课堂以自学为主, 教师对学生的学无需做过多的干预。因此, 在许多课堂上, 学生的练取代了教师的教, 学生表演、学生合作充斥课堂,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我学习, 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 教师不作为现象日益突出。

4. 合作探究取代了独立思考

现在的课堂, 动不动就讨论, 动不动就合作探究。问题一抛出, 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 就分组讨论, 前后合作。课堂沸沸腾腾, 煞是热闹。讨论合作之后的结果也确实精彩可人。可是, 这些精彩的回答有多少是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呢?在讨论的学生中恐怕有不少是“南郭先生”, 他们或跟着囔囔几句, 或跟着凑热闹、走过场, 或干脆神游八方地等着别人的结论。表面上看似热闹的合作探究其实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消褪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个体思维逐渐变成了集体思维。

二、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探因

以上种种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虽然表现各异, 但究其原因都可归结到一点, 即错误地理解了“现代课堂”中“现代”一词。为说明这一观点, 有必要对“现代”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作出一番辨析。

“现代”, 顾名思义, 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是一个时间名词, 是相对于古代和近代而言的。“现代”这个概念往往和时间联系着, 包含着更多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例如, 我们说一个人很现代, 往往是说这个人思想或观念先进, 不同于以前;说一样事物很现代, 往往是指这个事物彰显着先进的思想或包含了先进的科技水平, 不同于先前的陈旧落后。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科技水平的先进, 它们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现代性”是一个科学术语, 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现代性是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是一种观念, 一种思想。“现代性”这一概念彰显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

在区分清楚了现代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之后, 我们再来讨论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的原因就变得简单了。之所以出现现代课堂的种种教学行为误区, 就是因为人们把“现代课堂”中的“现代”理解为一个时间概念, 认为能运用现代手段、现代方法的课堂就是现代课堂, 至于能不能落实现代课堂理念, 能不能达成现代课堂教学目标, 落实和达成到何种程度就不考虑了。这样, 教学行为误区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我们能把“现代课堂”中的“现代”理解为“现代性”的话, 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思考的恐怕不仅仅是课堂上要不要运用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方法, 更要考虑这些手段和方法能不能落实现代课堂的理念, 能不能达成现代课堂的教学目标, 能落实达成到何种程度;能不能有效达成现代课堂所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体现和升华。如果我们能用现代性的眼光去看待和实践现代课堂, 我们也就不会那么迷恋现代的教学手段, 而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了。

三、结语

看来, 现代课堂不是现代化课堂, 而是现代性课堂, 在现代课堂的实践中, 我们应该多一些现代性眼光, 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现代课堂教学的效率, 切切实实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现代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皮芒青

【内容摘要】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质的飞跃。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目前教学实践中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目前教学实践中研究重点。下面本人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应用计算机课件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用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公共汽车来接动物们去旅游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

时颠簸不已; 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发挥动静结合优势,增进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增、删、变、调。显示动像和静像时,还应因材施教。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主要显示动像;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较强,已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而要适当增多一些起诱导作用且有抽象色彩的图像,这样才能促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变“授鱼”为“授渔”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

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其掌握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可利用课件良好的过程演示性能将所涉及到的过程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表述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在圆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上,很多老师都避之不讲,因为这个内容较为抽象,以前有些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是手持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线,甩动,让小球旋转一圈,叫学生观察小球走过的轨迹。这一做法有一定的优点,但是这样做学生不容易看清,因为小球走过的轨迹实在太快,一掠而过,留在学生脑中的印象是很模糊的,达不到最佳的效果。我把这一过程用课件来演示:先在电脑上出示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小球甩动一周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球在屏幕上走过一圈,留下了一条红颜色的轨迹,然后再放慢速度重新演示一遍。这样学生对圆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并且为圆各部分的名称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感性铺垫。

在教学画圆的步骤和过程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画,让学生在下面看,部分学生容易走神,不注意看;而且教师示范时不可避免的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如果这一环节利用课件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先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用圆规在尺子上确定所要求的距离;再确定画圆的地方(定圆心),用圆规的针脚固定在纸上;最后,把圆规稍倾斜一些,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由于利用电脑来画,学生感觉新颖,注意力明显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这时再让学生独立练习,效果定会更好。

五、即时反馈,巩固学习成果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

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 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 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 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最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借助现代媒体激活课堂教学 篇3

一、注重生活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人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小兔玩陀螺的情景”,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圆锥的认识”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圆锥”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圆锥体就在生活中,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二、注重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引入新课后,我问:“谁能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这—设计,不仅复习了圆柱的知识,而且在“圓锥的认识”时也起到了一个极好的铺垫作用。在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说“每组的学生拿起桌上的圆锥,感觉一下和圆柱有哪些不同?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1)圆锥有几个面?(2)底面是什么形状的?(3)侧面是什么面?(4)圆锥的尖顶叫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通过用手摸,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生很快说出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进一步学习圆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人课外都制作了圆锥。每个人都备有直尺和三角板。教学“测量圆锥的高”时,我让同学们先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有的水平的端着直尺,有的竖直的扶着三角板或直尺,有的在读数,有的在记录,不一会儿就测出了圆锥的高,并总结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然后让小组代表展示“测量圆锥的高”方法,边说边做,其他同学是边看边评。这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学生不仅归纳总结出了“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个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直尺和三角板或直尺间的距离。而且还提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现代课堂教学论文 篇4

首先, 改变受到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 摈弃“满堂灌”、机械、单调的教学方式,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落实整体结构教学的优势功能。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结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路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可以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对阅读材料的领悟、把握程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再进行深入讲解, 细致地授课,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点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要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读者。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承认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不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要让学生各抒己见, 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 摘到桃子”, 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实施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遵循整体结构教学的思想, 遵照整体教学的原则,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施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 避免阅读教学的单一性, 保持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新鲜感, 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文言文,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是如此, 学生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 积累文言文词汇, 掌握文言文单字的用法。文言文的用字较为简约, 但是内涵丰富,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 一次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因而, 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 将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总结在一起, 经常背诵、练习, 逐渐积累沉淀, 为己所用。比如文言虚词“若”就有多种用法: (1) 动词:像, 好像。例:其若是, 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 (2) 用作代词。一是表对称。例: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鸿门宴》) 。一是表近指。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 (3) 用作连词。一是表假设。例:若据而有之, 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一是表选择。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一是表“至, 至于”。例: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

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积累, 使学生逐渐掌握文言文单字的用法, 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词汇。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熟练于心, 运用自如。

(2) 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与现代文的语法是有区别的, 如词的活用现象、句子的省略倒装现象、互文错文现象等, 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语法, 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被动句式, 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见……于”, “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还有一种是“为……所”, “为”表被动。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这样的例子很多, 学生只有把这些特殊语法现象搞清楚, 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3)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尽量做到“信、达、雅”的要求。文言文翻译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的翻译用直译, 只有直译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意思时, 才用意译的方法。在翻译的时候, 对于关键字词必须要一一对应进行翻译, 对于省略的部分, 要补充出来, 有些词可以不译, 有些专有名词可以照搬不译, 而且要根据上下文来翻译, 不要望文生义, 尽量调整语序, 符合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做到了这些, 就能把一篇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才能达到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再次,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图形的显示、动画的模拟、文字与声音结合等方法, 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 美妙的视听给师生带来全新的精神享受, 通过“全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演示的功能, 打造一个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 使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 使得师生可以在现代化环境中完成互动式的有效沟通和学习。

总之,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处理好这二者有效教学, 再融入多媒体教学, 肯定会切实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关于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谈论很久。在我看来, 要紧紧抓住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主动参与、有效运用这两点。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深刻体会到, 要具体落实好认真备课, 充分做好上课前各项工作的准备,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设计 篇5

安璐(2014级,数学教育专业,14102937001)

【摘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以及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教学

运用

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它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及教育模式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次深刻的大变革,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是一场基于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大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经费投入的增加,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改善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将进入每一间课室。这样,如何适应教育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 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2)变静为动 突破教学重难点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在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d相切<=>R = d相交<=>d<R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我认为 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

二、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数学学科大概是最困难的。不像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可以做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因为数学需要进行思维训练,不仅依靠课件表面的生动难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研究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考虑在多媒体辅助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1)启发性原则

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于一身,而这也正是数学被公认为“难”的地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认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漂亮,而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有些内容过去单凭教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多媒体能帮助教师“说话”,抽象和直观有机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前市面上出售的数学教学软件就缺乏启发性。所谓讲解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不谈他们的来源和用场,不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更不谈最值得领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谓练习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答案,有的甚至连必要的过程都没有,对于判断选择题或一类简单的填空题,计算机倒是有些交互功能,但反馈信息却谈不上任何启发性。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在多媒体辅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出比传统教学更富于启发性的教学。(2)针对性原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用统一的节奏,同样的策略,面对全班学生,更多地只能考虑共性,难于照顾个性。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同、思维有快有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学生一人一机利用教学软件学习,他们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能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针对性,就要设想电脑在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学生看到电脑的每一屏他可能怎么想,下一步屏幕上又该显示怎样的具有启发性的文字或图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而现实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改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认知数学的工具与环境,应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的参与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并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同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我认为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使多媒体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学手段全面结合,以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规范、系统性的板书。第四,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最后,加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的培养。参考文献

[1]袁智强.数学教学学报,2002,11(2):95-97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3]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1):44。

[4]王鹏远、王选勃、王珏.如何用几何画板教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现代教学媒体与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教学媒体 现代化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46-02

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教学媒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上。我们先要清楚两个概念:媒体和教学媒体。所谓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当媒体用于存储并传递以教学和学习为目的的信息时,就成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与学习提供资源环境和工具。投影、电视电影、多媒体、网络、手机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加入,使以黑板、书本、挂图等传统教学媒体为主的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元素多了,资源环境更丰富,为教学实践提供的选择也更多元化了。

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许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在原先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无法落实。在单一课时或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原因在于我们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技术做了简单的加法,既限制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又使得我们无法在更广阔层面上进行全局设计。同时,还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强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效果又不明显。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把教学媒体运用得恰到好处呢?关键在人。教师只有对媒体的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为课堂选择恰当的媒体。从媒体的概念来看,其核心就是工具,教学媒体就是服务于教学的工具,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如果使用者错误的理解和选择,既不能发挥其工具作用,又会给自己带来困扰。

而且教学媒体的使用效果也会因人而异。比如,在“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给女儿的信》借助视听媒体创设情境,有的老师用歌曲《粉红色的回忆》导入新课,轻松活泼的旋律、清新亲切的歌词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有的老师却以歌曲《牵手》或《最浪漫的事》作为课程的结束,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要意的基础上,感悟爱情的平凡与伟大。可见即使同一种媒体使用的方式不同,实现教学目标产生的作用也可能会不同。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选择媒体,灵活运用媒体,更需要把握媒体的使用时机,控制媒体使用的量和度,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和特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合理的运用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同样可以创造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素质。

像在古诗词、古文教学中,使用名家朗读的音频资料,利用媒体的“提供示范,引导练习” 教学作用,优化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先仔细聆听朗诵大家精心创作的语言作品,再边跟读边揣摩声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停顿,之后模仿体会感知通过声音再现出的作品韵味、风格以及感情色彩,最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效果非常好。例如《木兰诗》,朗读者在读“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时,语调处理为升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模仿兴趣,强烈的戏剧效果也感染了学生,自主朗读的热情极大地爆发出来。示范、引导是诵读过程的开始,而诵读又是学生记忆和理解古诗词和文章的起始,它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学生不知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自然常识、时代背景等。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使用媒体辅助教学,拓展资源,协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针对学生不了解西湖,课堂上利用媒体展现西湖的地图,弄清楚作者游览西湖的路线,再用图片介绍西湖十景。学生头脑中有这样一番印象,再去阅读作品,借助语言文字的力量勾画美景,体会作者的心境。最后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有关西湖的诗歌,阅读积累,加深印象。又比如,学习居里夫人的文章《我的信念》,先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居里夫人》,了解作者伟大的一生,感知人物的性格。克服心理上的陌生感,再来读文章内容更容易理解,认识也更为深刻。像小说、戏剧的学习都可以运用媒体的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距离感与生疏感。

所以说,现代媒体的出现,并不等于传统教学的废弃。各取所长,互为补充才更完美。

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篇7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为本”, 教材写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不管是否实用, 不管学生发展是否需要, 照本宣科, 教师灌输知识,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严格管理下, 被动地接受知识, 机械地死记硬背, 倒也能对答如流, 考试分数也不低, 家长满意, 学生高兴, 教师欣慰。可当学生步入社会, 才会觉得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 与实际不符, 有“学无所用”之感, 缺乏实践能力, 辨别是非能力。我们要接受课改新理念, 感受了课改新思维, 创新课能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可以说它是一次革命, 一场对话, 一座平台, 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一、创新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新课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 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 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二、怎么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创新课让我们从多方面认识到: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教材中一些背景平淡, 缺乏浓厚生活气息的知识, 教师们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下, 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 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 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氛围、情景和场面, 结合实际, 大胆用活例、课件, 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感教学有利教学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 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 创新课改变了这种现象, 我觉得做为教师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 并且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 知识就有了生命, 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 也会非常愿意投入其中。另外在本次的创新课中教师们大多是所采用了情感教学方式, 很值得我学习。可以说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 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 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其实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是有感情的。作为教师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太少, 很难达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 与学生沟通感情的目的。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 由课堂接触学生变为多接触学生;由在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讲课。缩小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就目前中专生的实际情况看, 这些学生多半是考不上高中,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年龄又小, 学习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 能够对所学科目提出质疑, 到办公室请教问题的非常少。如果教师再不主动的去接触学生, 那怎么去了解学生?怎么能与学生进行感情沟通呢?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中。试想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 每每提问, 面带微笑“请回答!”每提问一个学生后总是客客气气的说一声“请坐下”, 浓郁情味的话语则能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 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 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 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 以愉快的情绪, 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 才敢于独立思考, 才敢于交流思想。所以在教学中, 我认为要做到亲近学生、尊重学生能有利教学。

四、领会创新课精神实质, 树立新理念

教师能够以自己的“能”和“才”换取学生的“乐”和“甜”, 改变了陈旧呆板的原始状态, 避免了课堂教学“死水一潭”, 所以做为教师感到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 要不断地钻研和“吃透”教材, 明确要求、重点和难点, 学习和吸取新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教师要站在学生理解的水平上看问题, 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现代课堂教学论文 篇8

一、以读为本, 琅琅书声中感悟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 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苏教版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 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 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 要读懂文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应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 读准字音 (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 整体感悟, 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 对于诗歌, 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感情色彩, 读得琅琅上口, 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 应指导学生齐读, 让学生领略诗歌的优美;欣赏其艺术特色时, 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 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 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 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巧抓诗眼, 平等对话中理解

每一篇现代诗篇, 尽心涵泳, 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 这“诗眼”或明或暗, 或显或隐,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个词, 或是一句诗, 找到它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 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 整个教学环节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 可紧抓诗眼“绿色”一词, 展开教学, 让学生自我开掘, 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 力求在学生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 以便和文本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 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 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 这是师生共同艰苦跋涉, 奋力思考而得到的新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一意义的追索中得到了升华, 同时, 它又激励着学生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 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 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三、链结生活, 个性解读中提升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诗人以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 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 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 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 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 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 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 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 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应鼓励学生积极的, 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诗歌尤其如此。

四、新旧迁移, 巧妙拓展中品味

现代诗歌精练、含蓄, 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我们爱你啊, 中国》第二小节时, 在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时, 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文章《西湖》、《黄河的主人》, 背诵其中描写西湖、黄河的精彩片断, 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 也可引进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浪淘沙》诗行, 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笔法, 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五、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中创造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篇9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给教师重新定位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教师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 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地学习。因此, 体育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 教师就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1. 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

传统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不太明确, 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比较片面地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 在体育教学中选择的教学内容, 所采用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 并过分强调系统的技术教学和课堂教学。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以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 导致学生上体育课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逃就逃, 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使体育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 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 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 突出健康是唯一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是不过分追求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是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身体练习活动, 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程度, 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也促进其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二是不过分追求运动强度和密度、运动量的安排, 充分考虑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这也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的生理负荷, 而忽视学生的愉快感受和积极体验的做法。新课程标准更关心学生在和谐的情境和愉快的体验中, 锻炼身体, 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课十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 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 反思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教师和教材属于支配地位, 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教师上什么课、说什么、示范什么, 学生就随之练什么, 将学生模式化了。教学中注重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全面性, 以正式比赛的规则为要求, 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标准。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讲解、示范、模仿、反复练习。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 学得是否愉快, 教师很少关心。真所谓“教得辛苦, 学得更痛苦”。结果造成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身顺心违”, 甚至不喜欢体育课。这种被动式没有愉快体验的课程, 常常让学生感到压抑和紧张, 甚至产生惧怕心理, 毫无兴趣可言, 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了解学生的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而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就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应该说, 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重要依据, 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 关注个体差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标准提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将面向全体学生,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 要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 要使全体学生都受益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不断强化全面发展学生的观念, 同时还要清楚认识到:全面发展不是针对个别学生而言, 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 同时兼顾体育尖子和体育差生, 即关注学生的身体条件差异、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运动技能的差异。这样才能营造出更为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受益, 也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

三、结论

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才能在新的课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面前不再茫然不知所措。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开展, 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正确引导下, 接受新理念, 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体育课, 服务于我们的学生。

现代课堂教学论文 篇10

一、授之以渔, 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 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 又是并蒂莲、姐妹花, 它们相生相依, 装饰着人类的梦想, 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 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 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 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 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每一句诗中, 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 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 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 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 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 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 , 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 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 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 学习兴趣极高, 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 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 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 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 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 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 引导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 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 在《有的人》教学中, 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 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 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 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 用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一切尽在无言中”, 无需枯燥的讲解, 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 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 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 内涵丰富, 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 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引发他们思考, 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 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 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 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 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 又问他们, 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 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 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 举例, 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 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 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 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 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 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 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 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 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 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 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 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 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 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 再写他们不同行为, 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 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现代课堂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代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40

小学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教学生认识知识的过程,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光凭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块黑板是无法达到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一、利用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学习效率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中恰当地运用录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获取新知识,在活跃的气氛中发展思维,在积极主动状态下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是这样安排教学的:上新课前先复习没有余数的除法,怎样导入新课呢?我创设这样的录像情境:唐僧师徒四人走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地,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孙悟空跑到师傅的面前说:“师傅,天太热、口太渴,我到山上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吃。”孙悟空嘱咐两个师弟照看好师傅,一会儿,便抱着七个大仙桃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这七个仙桃平均分给你们三个人,余下的我吃。”师傅听后非常感动地说:“我的徒弟真是不错,就是知道先人后己。”这时学生就积极思考:师傅为何说孙悟空先人后己?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看孙悟空怎样把七个仙桃先平均分给他们三人,余下的给自己的过程。由于小学生都喜欢看《西游记》,一开始,学生立即被生动活泼的画面、富有人物个性特征的对话所吸引,教师设疑,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回答,此时学生学习兴致高,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入引入新课。用这样新颖有趣的故事情节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整节课学生都在一种愉快环境中学习,既扩大了学习时空,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课堂练习时问,减轻他们课业负担。

二、利用计算机,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几何图形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突破点上。为学生解决难题提供直观形象感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发展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例如,我以前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用原始的方法讲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总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我今年在教学“认识角”时,我用自制的CAI课件上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先出示两组角,其中一组两个角相等而两条边的长短不相等,另一组两个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一样而角的大小不相等。让学生直接判断每一组角的大小,结果只有50%的学生判断正确,说明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角的特征。这时教师趁疑而入,按鼠标把第一组的两个角平移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看到这两个角张开的大小一样,再移开,把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的长短进行变化,并不影响角的大小。再把第二组的两个角移到一起,结果两个角不相等。通过动态的演示,学生很快掌握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利用录音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小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效学习时间短,他们容易感觉疲劳,很难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果每到大约半节课的时间,穿插一些相关内容的轻音乐,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四位数的读写法”时,在教学新课后,我利用录音机放出《找朋友》的儿童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音乐,同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读写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千零八十 3080

三千零八 3008

三千八百 3800

听完音乐后,我要求学生给他们分别找一个朋友,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给他们找出了朋友,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练习效果很好,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通过这半年的试验,我深刻地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化、艺术化,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缩短教学时空,增加学生练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论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创新 篇12

1 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 有的取向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 有的取向于教学布置, 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和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 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 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 访问体育明星, 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 对陶冶学生性情, 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2 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强调培养学生把握独立地分析新问题的能力, 独立地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 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 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假如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 经过确定的过程, 得出确定的结论, 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把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新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新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以练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 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 既互相对立, 又互相联系, 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 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 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 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 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 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和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 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 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 又是统一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相对地说, 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 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 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 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功能。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功能, 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功能发挥正确和否的根本标准, 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和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 “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 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 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 (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 。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 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 唯师训是依”, 不加选择, 不辨是非的盲从, 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 动辄指责、喝斥, 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 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 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 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喜好, 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 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 让学生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人, 不迷信老师。我想, 假如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和, 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 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 那么, 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

[3]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 2000, (5) .

[4]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北京教育, 2000, (8) .

上一篇:农民科技示范户下一篇:网络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