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膜厚度

2024-12-09

内膜厚度(共9篇)

内膜厚度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超声检验,分析绝经期子宫内膜厚度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医院体检的364例绝经期妇女,对其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分析子宫内膜情况。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厚度与RI值≤0.4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检查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超声图像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均匀程度同其他被检查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是鉴别和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

关键词: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癌,超声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主要发病人群以绝经期和更年期的妇女居多,糖尿病、少产、未婚、肥胖伴原发性高血压等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症状表现通常是排液增多、阴道出血不规则等,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并配合孕酮抗雌激素药物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进行联合诊治[1、2]。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的及时发现,因此,尽早诊断子宫内膜癌十分重要。笔者分析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体检的364例绝经期妇女阴道超声检查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医院体检的364例绝经期妇女临床B型超声检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47~68(56.86±5.48)岁;其临床症状大部分表现为经期不规律、月经过多、阴道出血不规则等。

1.2 方法

采用美国生产的GE LOGIQ-500彩超诊断仪进行绝经期妇女的子宫内膜检查,探头频率9~11MHz。患者检查前排空膀胱,并在膀胱截石位阴道内置入B型超声探头进行多角度扫查,探头要紧贴在阴道穹窿及宫颈部位,其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子宫附件的形态、大小、占位病变情况以及子宫内膜的厚度、光滑程度、肌层浸润情况等[3]。

1.3 观察标准[4]

1.3.1 子宫内膜正常:主要是子宫内分泌期内膜、增殖期内膜、破碎内膜、萎缩期内膜的情况正常。

1.3.2 子宫内膜炎:主要是子宫内膜出现不同部分、不同程度的炎症。

1.3.3 子宫内膜增生:主要是子宫内膜出现息肉、简单型增生(囊腺性增生)或者复杂性增生(腺瘤性增生)等病变。

1.3.4 子宫内膜癌:主要是子宫内膜出现癌变,如小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或者透明细胞癌等。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64例绝经期妇女均经B型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病症患者以及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RI值患者例数≤0.4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超声图像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均匀程度同其他被检查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正常、内膜炎、内膜增生比较,*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多出现在绝经期妇女群体中,是妇科疾病中第3大致死性病症。早期临床症状,多以异常性阴道出血和阴道排液为主。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还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因此,对它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早期的发现、确诊和治疗。经过本次调查分析显示,当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时,其子宫内膜癌的确诊率也就越高,因此,利用B型超声检查患者子宫内膜的厚度,能够有效的在早期对子宫内膜癌做出较为正确的判定。

参考文献

[1] 叶建红,周坚红.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J].肿瘤学杂志,2011,6(9):475-476.

[2] 李慧林,边静,李秀丽.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2(1):77-78.

[3] 迪丽努尔·买买提明.经阴道超声在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10(7):1430-1434.

[4] 范雪梅,华志琴.B型超声检查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厚度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21(13):146-147.

内膜厚度 篇2

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厚度是不一样的,建议最好在月经干净后三天做一个阴道B超了解子宫内膜具体厚度为多少。子宫内膜如果厚,来月经时容易经很痛,而且受精卵不易着床! 就是子宫的内膜比正常人厚。内膜薄厚不能决定能否怀孕,有否排卵才是能否怀孕的关键。正常的一般是0.2--1.0厘米。

不同的时间,子宫内膜的厚度是不同的,如果是在月经期,常常只有4mm,在月经的上半期,可以到5-8mm,而在月经的下半期,可以达到15cm。所以,只要你的检查不是在月经的后半期进行的,那这样的结果也是正常的,没有理由怀疑是否能受孕。

子宫内膜厚度与容受性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子宫内膜厚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许多临床因素都会影响体外授精/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胚胎移植 (in-vitro fertilization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 IVF/ICSI-ET) 的结局, 其中子宫内膜厚度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指标被认为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经历周期性的变化, 子宫内膜厚度被认为可以反映内膜的功能状态, 预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子宫内膜由非容受性转为容受的内膜状态, 是胚胎着床的前提条件。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十分必要。但是内膜形态成熟并不意味着功能成熟。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VEGF) 作为第一时间出现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物[1], 与子宫内膜厚度是否有关, 是否可以提示功能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VEGF与子宫内膜的关系, 作为判断子宫内膜功能的一项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不孕患者50例。排除内膜结核等因素。纳入标准如下:①基础内分泌正常;②具有正常的月经周期, 有排卵, 周期在26~32天;③3个月内无激素使用史及宫腔操作史;④B超检测子宫内膜回声均质, 无异常回声。其中原发不孕20例, 年龄22~35岁;继发不孕30例, 年龄25~35岁。预移植日, 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分为≤8 mm组 (20例) 和>8 mm组 (30例) 。两组在年龄、月经周期和不孕年限方面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方 法

1.2.1 子宫内膜取材

于月经周期第10天, B超监测子宫内膜及卵泡, 待排卵后7天, 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同时与患者谈话并签署内膜取材知情同意书。取内膜前用0.9%氯化钠液冲洗阴道, 不扩张宫颈, 用3 mm小刮匙搔刮子宫, 取内膜组织, 子宫内膜如有血, 在0.9%氯化钠液中轻轻漂洗, 然后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 (固定时间<24小时) , 石蜡包埋。

1.2.2 免疫组化检测

石蜡切片标本经防脱片处理, 并逐级脱蜡之水。检测ER、 PR、 VEGF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用SP法检测ER、PR、VEGF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即用型免疫组化UitosensitiveTM SP试剂盒, 即用型ER、PR单克隆抗体, 即用型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 购置福州迈新公司。

1.2.3 血清雌孕激素浓度测定

于获取子宫内膜当天肘静脉抽血3 ml, 离心后收集血清-70℃保存, 以备测定雌二醇 (E2) 和孕激素 (P) 。测定E2和P采用化学发光法, BACKMAN DxI 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系统。雌孕激素试剂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提供。

1.3 结果判定[2,3]

ER、PR 定位于细胞核, VEGF定位于细胞浆, 以片中细胞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采用双盲法与病理科医师观察阳性反应。依据细胞浆 (核) 内棕色颗粒染色强度分为4个等级:细胞浆 (核) 内无棕色颗粒出现为 (-) ;细胞浆 (核) 内有较浅的棕色颗粒为 (+) ;细胞浆 (核) 内棕色颗粒清晰为 (++) ;细胞浆 (核) 内有明显棕色颗粒为 (+++) 。同时分别读出阴性 (-) 、弱阳性 (+) 、阳性 (++) 和强阳性 (+++) 的细胞数及待测细胞总数。在Zeiss显微镜×400下观察切片, 选择10个视野, 每个视野记数100个细胞, 分别读取其中不同染色强度的细胞数。

再用组织学积分H-score[4]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 计算公式:H-score=ΣPi ( i+1) 。其中Pi代表每一免疫组化染色范围内同一染色强度的阳性细胞数占待测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即Pi=阳性细胞数/待测细胞总数。i为染色强度, 用1、2、 3分别代表 (+) 、 (++) 、 (+++) (i=0时, 染色阴性, 组织学积分为0, 不计) , H-score最大值为4, 1为纠正系数。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检验水准采用双侧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性激素比较

≤8 mm组血清E2值为659.24±191.27 pmol/L与>8 mm组 (825.15±286.83 pmol/L)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2, P=0.17) 。≤8 mm组血清P值为54.65±9.92 nmol/L与>8 mm组 (58.36±22.98 pmol/L)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93, P=0.436) 。

2.3 两组ER、PR的比较

两组子宫内膜间质、腺体的ER值和PR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VEGF在子宫内膜上皮的表达比较

≤8 mm组VEGF在子宫内膜上皮的平均表达值为1.05±0.30, >8 mm组VEGF的平均表达值为1.31±0.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65, P=0.044) 。

3 讨 论

何谓子宫内膜薄者, 目前尚无公认的标准。但公认的是子宫内膜厚度达到6 mm是种植的必要条件, 但也有认为是7 mm或8 mm[5]。子宫内膜充分的增殖和向分泌期转化是成功着床的前提条件之一, 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通过无创的方法反映了内膜的增殖程度, 是许多临床判断内膜状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形态学的成熟, 并不代表功能的成熟, 只有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才能全面反映子宫内膜状态。

Haouzi等[1]认为, VEGF是第一时间内出现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生物素标志。女性生育阶段, 血管的发生是一个关键的步骤。例如优势卵泡的发生、发育, 黄体的形成以及内膜的生长。对于子宫内膜来说, 月经后血管的发生是支持内膜生长的必须条件, 并为种植提供血管化的容受性。整个种植窗期合适的血管发展及稳定的维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6]。而内膜血管的发生由VEGF 调控。我们的研究发现, 种植窗期, 子宫内膜较薄者, 即内膜≤8 mm组其VEGF表达低于>8 mm组内膜较厚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64, P=0.044) 。提示内膜薄者, 其内膜血供较内膜厚者差。而一个良好的血供对于胚胎植入是必须的条件。动物研究发现VEGF以表达其受体的浅表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为目标, 成为胚胎与接受态内膜的血管之间的局部信号分子[7]。大量研究也证实, 种植窗期VEGF的高表达将利于胚胎着床及早期绒毛血管的形成, 提高内膜的容受性[8]。反之, VEGF不足, 内膜容受性下降, 早期绒毛形成不良。Miwa 等[9]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厚度≤8 mm组与>8 mm组比较, 其内膜厚者VEGF的表达高于薄者。同时也认为子宫血流的高阻抗, 将减少VEGF的表达及血管的发生。而低水平的VEGF又影响血管的形成, 最终导致内膜血流的减少。从而降低内膜容受性。

众所周知, E2使内膜细胞增殖, 分泌期时, P使内膜间质转化为蜕膜。内膜VEGF由E2诱导已被多数研究证实[10]。黄体期, P诱导VEGF的表达[11]。同时, Audrey等[12]研究认为, E2对子宫内膜上皮的作用是通过VEGF来介导。我们研究两组性激素的比较, 内膜厚者 (>8 mm组) 雌孕激素均高于内膜薄者 (≤8 mm组)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子宫内膜厚度并非受单纯的雌孕激素的影响, 而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Yosake 等研究也认为, 子宫内膜厚度与ER、PR无关, 也与E2无关。多数研究认为, 种植窗期ER对于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不大, 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腺体的PR下调及间质PR变化不大, 与子宫的容受性关系密切。我们的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厚者 (>8 mm组) 的PR、 ER表达无论是在间质还是腺体均较子宫内膜薄者 (≤8 mm组) 弱,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上述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结合谭晓珊研究发现, 薄型内膜其整合素、微血管密度降低, 容受性下降。我们认为薄型内膜容受性下降。

参考文献

[1]Haouzi D, Mahmoud K, Fourar M, et al.Identification of newbiomar-kers of human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in the natural cycle[J].Hu-man Reproduc, 2009, 24 (1) :198-205.

[2]姜洋, 金晓明, 屠康, 等.平均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法分析免疫组化结果初探[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7, 24 (3) :650-653.

[3]方红, 沈奇范, 孙国均, 等.乳房Paget病肿瘤组织中Bcl-2、Bax、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 33 (2) :213-214.

[4]Budwit-Novotny DA, McCarty KS, Cox EB, et al.lmmunohistoehe-mical analyses of oestrogen receptor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using a monoclonal antibody[J].Cancerm Res, 1986, 46 (10) :5419-5425.

[5]McWilliams GD, Frattarelli JL.Changes in measured endometrial thickness predict in vitro fertilization success[J].Fertil Steril, 2007, 88 (1) :74-81.

[6]Torry DS, Leavenworth J, Chang M, et al.Angiogenesis in implanta-tion[J].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 2007, 24 (7) :303-315.

[7]黄荷凤主编.现代辅助生育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45.

[8]Sugino N, Kashida S, Karabe Harada A, et al.ExPression of vase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eor in the human endometrium throughout menstrual cycle and in early pregnancy[J].ReProduc-tion, 2002, 123 (3) :379-387.

[9]Miwa I, Tamura H, Takasaki A, et al, Pathophysiologic features of“thin”endometrium[J].Fertil Steril, 2009, 91 (14) :998-1004.

[10]Hervé1MAJ, Meduri1G, Petit FG, et al.Regulation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receptorFlk-1/KDRbyestradiol through VEGF in uterus[J].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06, 188 (1) :91-99.

[11]Schatz F, Krikum G, Caze K, et al.Progestin-regulated expression of tissue factor in decidualcells:implications in endometrial hemostasis, menstruation and angiogenesis[J].Steroids, 2003, 68 (10) :849-860.

内膜厚度 篇4

吸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流变分析仪并且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血脂及血液黏滞度,而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又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证实戒烟对心血管系统有益,但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们观察了4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且合并有吸烟史男性患者,检测戒烟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以期对今后戒烟工作的广泛开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指导作用.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部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限>200者定义为吸烟者,共45例。诊断后进行认真细致的健康教育,配合使用199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5A干预法”指导戒烟。另随机选取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后不愿戒烟者为对照组,吸烟组与戒烟组的年龄、冠脉病变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试验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血压、吸烟指数、合并糖尿病、冠脉病变程度及用药情况等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1.2 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血脂检测采用日本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重庆大学多维生物工程研究所制的全自动血液流变黏度快测仪FASCO-3000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采用美国Sequoia521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8Hz。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颈尽量仰伸使颈部充分暴露,头转向被检查的对侧,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所有参与检测人员均使用盲法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one-wayANOVA),各组之间两两比较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 2检验。结果

2.1 不同时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两组患者在3个月时可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推测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使用后血管重构改善有关,但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戒烟时间过短,戒烟对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尚未显现。在12个月时再检查,发现戒烟组较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2.2 不同时期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通过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 3个月时两组大部分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在均衡药物作用后,可见戒烟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益,尤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有作用,在继续用药物治疗基础上,吸烟组各指标不再发生变化,而戒烟组上述指标在12个月时较3个月时仍有持续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讨论

烟草伴随人类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吸烟已成为冠心病四大传统危险因素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吸烟可引起血脂紊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及心血管事件上升。烟草中的烟雾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张晓等研究发现,香烟尘粒能引起内皮素合成酶释放增多,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吸烟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导致血管舒缩障碍、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ZHANG等研究显示,大鼠被动吸烟120 min/d,每周5 d,16周后血清TNF-α、IL-

6、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较吸烟前明显升高,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吸烟也与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有关,这均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关。已有的研究发现戒烟1年后,血清HDL-C可增至不吸烟水平。长期吸烟者戒烟2周后,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纤维蛋白原的合成速率就明显减低,这有利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

我们的研究发现,停止吸烟后3个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较对照组有升高,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胆固醇(TC)开始降低,这种表现在戒烟1年后更加明显。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基本相似的变化,表明戒烟3个月后就能取得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益处,而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这种益处会更加明显。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治疗3个月时戒烟组及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并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改善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作用有关,但在1年后在相同的药物治疗下,戒烟组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吸烟组有明显改善,说明短时间的戒烟不能逆转血管的重构,而较长时间的停止吸烟对改善血管重构有益处。

吸烟作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停止吸烟后冠心病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1年后危险度可降低50%,15年后冠心病危险与正常不吸烟者相似。然而,吸烟是一种复杂的药物滥用行为。尽管吸烟的危害广为宣传,但吸烟人群中的戒烟率相当低。目前的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在预防和控制烟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不用戒烟药物,医生对患者的劝告和鼓励已经被证实对于患者的戒烟大有好处。约70%的吸烟者经常与医务人员接触,医务人员如果能够抓住可教育时间对患者劝告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观察发现,如在患者患病住院期间进行劝导,约60%的患者能放弃吸烟。RIGONL等报道医生对患者15~20 min的简短劝告后,6个月的戒烟率可达33%。事实上,不仅仅是医生,许多研究通过护士对患者的干预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内膜厚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68例来自本院中医妇科门诊的月经异常及崩漏的患者, 平均年龄为 (35.2±20.5) 岁;经常规问病史及相关妇科检查发现, 有22位患者月经量少, 有18位患者月经量多, 有28为崩漏患者。全部患者都与张玉珍所主编的《中医妇科学》的诊断标准相符合[1]。经超声检查及常规妇科检查可排除因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肿物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月经异常。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妇科学》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开具中医处方:若患者月经量少, 其治疗以归肾为主:山茱萸、熟地黄、茯苓、当归、杜仲、枸杞子、山药及菟丝子;若患者月经量多, 其治疗以保阴煎为主:黄柏、甘草、白芍、黄芩、续断、熟地黄、山药及生地黄;对于崩漏患者, 治疗以固冲汤为主:山茱萸、棕榈炭、海螵蛸、白芍、龙骨、茜草、牡蛎、白术、五倍子及黄芪。根据患者月经期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 对所用处方药物进行加减:若患者子宫内膜较薄, 处方可提高益气滋阴补血类药物用量;若患者子宫内膜增厚, 处方可提高益气活血化瘀类药物用量;若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在正常范围内可按处方用药。给予中药煎服, 用药3个月, 并复查B超, 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1.3 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

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根据相关文献对子宫内膜厚度的评价标准[2], 正常人的子宫内膜在增生期的厚度为 (7.3±2.3) mm, 子宫内膜在分泌期的厚度为 (8.0±1.6) mm, 根据患者在不同的月经周期阶段, 对子宫内膜厚度进行合理评估:子宫内膜在增生期的厚度为7.3mm上下为正常, 若厚度<5.0mm为偏薄, 若厚度>9.6mm为偏厚;子宫内膜在分泌期的厚度为8.0mm上下为正常, 若厚度<6.4mm则为子宫内膜偏薄, 若厚度>9.7mm为子宫内膜偏厚;对月经不调或崩漏的患者, 厚度<5.0mm为子宫内膜偏薄, 厚度>9.7mm为子宫内膜偏厚。

1.4 疗效评价

对于月经量少的患者, 治愈:月经量恢复正常;有效:月经量提高到一倍, 少于正常月经量;无效:月经量变化不明显。对月经量多的患者, 治愈:月经量恢复正常;有效:月经量多于正常, 但已减少了一半;无效:月经量变化不明显。对于崩漏患者, 治愈:止血后恢复正常月经;有效:月经量多于正常, 但得到了明显改善;无效:经期及月经量变化不明显。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数据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情况, 月经量少的患者组在治疗前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薄的患者有13例所占比例为59.09%, 经过治疗后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薄的患者有9例, 所占比例为40.91%, 经过治疗子宫内膜有所改善 (P<0.05) ;月经量多的患者组在治疗前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5例, 所占比例为27.78%, 经过治疗后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4例, 所占比例为22.22%,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P>0.05) ;崩漏患者组在治疗前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15例, 所占比例为53.57%, 经过治疗后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5例, 所占比例为17.86%, 经治疗子宫内膜有所改善 (P<0.05) 。见表1。

3 讨论

月经量少、月经量多与崩漏都是中医学的专业名词, 主要是说明月经的异常情况。通过超声检查, 我们可以测出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子宫的状态, 并可根据月经异常情况, 从而增加了我们对患者病变情况的了解,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因为月经的形成来源于子宫, 这就应该与子宫内膜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果子宫内膜较厚, 月经量应该较多;若子宫内膜厚度较薄, 月经量应该较少;若子宫内膜厚度正常, 则月经量应该正常。笔者通过观察记录发现:月经异常情况与子宫内膜厚度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 但月经量与子宫内膜厚度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观察发现:月经量少的患者组在治疗前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薄的患者有13例所占比例为59.09%, 经过治疗后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薄的患者有9例, 所占比例为40.91%, 经过治疗子宫内膜有所改善;月经量多的患者组在治疗前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5例, 所占比例为27.78%, 经过治疗后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4例, 所占比例为22.22%,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崩漏患者组在治疗前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15例, 所占比例为53.57%, 经过治疗后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较厚的患者有5例, 所占比例为17.86%, 经治疗子宫内膜有所改善。通过查找相关文献, 有些资料已经制定出根据子宫内膜厚度采取相关治疗的措施[3], 然而笔者认为子宫内膜厚度的测量结果仅可以提供功血的依据, 但不是导致月经异常的直接原因[4]。在月经期间, 在不同的阶段, 子宫内膜厚度的测量结果也存在相应的差异, 这也对调查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因为调查尚不完善, 这不能表明子宫内膜厚度变薄意味着病情好转。对于治疗子宫内膜薄者, 可以在治疗处方中提高滋阴补血益气的药物用量;对于子宫内膜厚者, 可以在治疗处方中提高活血化瘀益气的药物用量, 从而可以根据症状指导出具中医处方, 以达到治疗的效果。但通过治疗后发现患者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5]。因此, 我们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 辨证论治, 准确的把握病变时机, 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这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有些资料表示, 月经量的多少应该与子宫内膜厚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经过治疗, 月经量少患者组及崩漏患者组子宫内膜有明显改善 (P<0.05) ;月经量多患者组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P>0.05) 。说明患者月经量与子宫内膜厚度不成等比例关系。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机体的气、血、津、液的盛衰, 五脏六腑的虚实及经脉的情况, 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2-113.

[2]Mostofi FK, Sesterhenn IA, Davis CJ.Histologic typing of prostatetumor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Geneva (International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No.22) .2002.

[3]张鸣.超声诊断子宫情况[M].北京:山东医学出版社, 2010:77.

[4]郑鹏.探讨激素治疗子宫出血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科杂志, 2011, 24 (9) :691-692.

内膜厚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病例 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高血压病患者共222例, 其中男129例, 女93例, 年龄42岁~86岁 (57.8岁±18.5岁) 。Ⅰ级高血压71例, Ⅱ级高血压113例, Ⅲ级高血压38例。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颁布的《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及昼夜节律改变 采用无锡BIOX CB-180-B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血压测量。监测期间, 正常日常活动, 袖带固定于受试者左上臂。白天为06:00~22:00;夜间为22:00~次日06:00, 每30 min测量1次, 总记录时间不少于24 h, 有效测量次数占总测量次数的85%以上为有效数据。读取并计算白昼和夜间的平均血压值。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 如果小于10%为非勺型高血压;大于10%为勺型高血压。依次确定勺型高血压组145例, 男83例, 女62例, 年龄56.7岁±20.4岁。高血压分级为Ⅰ级46例, Ⅱ级74例, Ⅲ级25例。非勺型高血压组77例, 男46例, 女31例, 年龄58.6岁±18.6岁。高血压分级为Ⅰ级25例, Ⅱ级39例, Ⅲ级13例。勺型高血压组和非勺型高血压组的年龄、性别、高血脂及血压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使用美国惠普IMAGE POINT 241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5 MHz~10 MHz。患者取平卧, 头后仰位测量双侧颈总动脉 (CCA) 、颈内动脉 (ICA) 、颈动脉分叉处 (BIF) , 从管壁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外膜相移行处的距离, 该距离为IMT, 记数取左右两侧的均值。以IMT≥0.9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指标, 以动脉内膜局限性突出管腔, 厚度≥1.3 mm为斑块形成指标, 并记录斑块的数量、分布及大小。双侧颈动脉系统仅发现一个斑块为单发斑块, 超过1个为多发斑块。

1.2.3 观察指标 入选患者于第2天清晨空腹肘静脉采血化验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患者入选后停用原来的降压药, 经过5个半衰期的药物洗脱后, 给予施惠达10 mg/d~20 mg/d, 每月监测血压1次, 使血压尽量接近目标血压。在6个月、12个月时由同1名医师同1台仪器各进行1次颈动脉彩超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均数比较用 t 检验, 构成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IMT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斑块检出率

治疗后两组斑块检出率逐渐下降, 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越明显。详见表2。

3 讨 论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压增高时动脉壁的切应力和周期性张力增加, 导致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增加, 内膜功能受损, 从而启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和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 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中占重要地位, 血压昼夜节律改变, 夜间血压下降小于10%, 使24 h血压总负荷增加[2,3]更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组资料显示非勺型高血压组和勺型高血压组IMT和颈动脉系统斑块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高血压更易促进AS的形成。

近年来多项国际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CCB类药物在延缓和逆转AS方面有良好疗效。本组资料提示施慧达在改善血管重塑、延缓、逆转颈动脉IMT, 粥样斑块形成方面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这种治疗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越来越明显。治疗6个月时治疗后在颈动脉各测量点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治疗时间越长施慧达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越明显。其可能的机制为[4,5]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Ca2+跨膜转移, 减少Ca2+内流, 减低平滑肌张力, 减少胶原合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抑制生长因子,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作用。减轻血小板聚集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由于其降压作用时间长, 能减轻非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负荷, 所以对非勺型高血压的抗AS作用更明显。

近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颈动脉IMT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6]。施慧达逆转颈动脉IMT的作用可能对高血压患者提供二级预防作用。但能否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尚需循证医学的证实。

参考文献

[1]宋月霞, 王建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J].临床荟萃, 2003, 8 (15) :885-886.

[2]俞凤, 邹尔斌, 鲍正毅.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与研究[J].高血压杂志, 2000, 8 (3) :234-236.

[3]孙刚, 王峰, 丁燕程, 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J].高血压杂志, 1997, 5 (3) :215-216.

[4]孙宁玲.要重视钙离子拮抗剂在代谢紊乱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4 (1) :1-3.

[5]马虹, 黄洁夫.临床医生用药大全[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67-668.

内膜厚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2015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 共100例, 所有患者的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妇科学分会关于围绝经期功血诊断的相关指标。依据入院日期的先后,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42~56岁, 平均 (53.9±6.1) 岁, 阴道流血时间为8~21 d, 平均 (12.4±3.4) d, 子宫内膜厚度3~11 mm, 平均 (7.5±3.1) mm;研究组年龄40~55岁, 平均 (54.3±5.4) 岁, 阴道流血时间为7~20 d, 平均 (12.4±3.4) d, 子宫内膜厚度3~10 mm, 平均 (7.3±2.9) m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年龄、病情、子宫内膜厚度等)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1) 一般状况良好。 (2) 通过病理诊断为增生期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者。 (3) 无血液疾病, 排除内膜恶性病变者。排除标准: (1)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者。 (2) 急性、慢性感染者。 (3) 严重贫血、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研究组

使用阴道超声检查, 根据内膜厚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法。内膜厚度<5 mm者予雌激素治疗;6~10 mm者给予孕激素治疗;>11 mm予诊刮, 诊刮后口服妈富隆, 1片/d, 治疗3 d。所有患者出现撤退性出血第5天予妈富隆, 持续治疗2个月作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凭经验进行激素治疗。给予诊刮术, 诊刮术后给予妈富隆, 1片/d, 治疗3 d。有撤退性出血后第5天给妈富隆, 1片/d, 持续治疗2个月作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卵泡刺激素 (FSH) 、雌二醇 (E2) 、黄体生成素 (LH) 进行比较。 (2)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围绝经期功血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

1.5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治疗后5 d内出血完全停止。 (2) 有效:治疗后7 d内完全止血者或出血量明显减少, 停药撤药性出血7~10 d内停止。 (3) 无效:用药7 d内无出血减少或反而增加者或停药撤药性出血10 d内无停止。调经成功率=显效率+有效率。调经失败:调经治疗过程中出现非预期的出血[2]。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EXCEL中,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H、E2、LH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SH、E2、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 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绝经期功血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对照组无效8例, 调经成功率为84% (42/50) , 研究组无效4例, 调经成功率为92% (46/5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正常月经周期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任何内外因素干扰了性腺轴的正常调节, 均可导致功血妇女在绝经前数年卵巢功能逐渐退化, 不能产生成熟的卵泡而排卵, 从而失去正常女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在围绝经期约有半数妇女会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 这种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不规则变化称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简称“围绝经期功血”, 是围绝经期的早期症状。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中老年妇女疾病。有学者统计围绝经期妇女中约有30%~50%可发生功能性子宫出血, 这种出血多为无排卵型功血, 这是由于妇女此时的卵巢功能已开始趋于衰退, 卵巢中的卵子数明显减少甚至耗竭, 卵泡缺乏或卵泡不能排卵, 在无排卵周期中, 卵巢不能正常地产生孕激素。从而失去了性激素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垂体分泌FSH及LH增高 (FSH多高于LH) , 缺乏LH中期波峰, 不能排卵引起。另一方面, 生长中的卵泡因老化对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变得不敏感, 也是卵泡发育达不到成熟排卵的重要原因。虽然功能性子宫出血是良性病变, 但是可能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3]。

目前常见的止血方法包括激素、药物和刮宫。对于急性阴道出血过多者, 刮宫术是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 虽然刮宫能短期内缓解患者症状, 但是不能解决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失衡。激素止血常以孕激素为主, 原理是促进内膜同步性分泌化而止血, 停药后出现集中性撤退出血。而单纯凭经验使用雌激素、孕激素疗法, 存在治疗的盲目性, 虽然调整患者月经周期, 减少经量, 但绝经期功血的发生与子宫内膜的厚度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盲目性高[4]。

子宫内膜作为子宫内壁的一层, 属子宫功能层, 其对卵巢激素较为敏感, 往往随着发情周期、月经周期等发生显著的变化[5]。有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厚度与血清雌激素的水平及其作用时间有关, 因此可间接反应患者雌激素的作用程度在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本研究中采用B超对子宫内膜的厚度进行分辨, 结果显示, 当子宫内膜<5 mm说明体内雌激素偏低, 因此需要给予一定量的雌激素使基底细胞增生修复子宫内膜。当子宫内膜在6~10 mm时加用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而减少撤药性出血量。>11 mm予诊刮以减少撤药时的出血量。在患者出现撤退性出血后, 使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可调理月经, 使子宫内膜生长均匀[7]。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通过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用于指导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具有较好的效果, 对改善相关激素水平疗效肯定。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子宫内膜厚度测量在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围绝经期功血的10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依据入院时间的先后, 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 (采取测定子宫内膜厚度用于指导激素治疗) 和对照组 (凭经验进行激素治疗) ,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 (2个月) 的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卵泡刺激素 (FSH) 、雌二醇 (E2) 、黄体生成素 (LH) 指标及围绝经期功血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SH、E2、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 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对照组无效8例, 调经成功率为84% (42/50) , 研究组无效4例, 调经成功率为92% (46/5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用于指导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具有较好的效果, 对改善相关激素水平疗效肯定。

关键词:子宫内膜厚度,激素,围绝经期,功血

参考文献

[1]程爱英.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 19 (3) :5-6.

[2]李在容, 唐志容.根据子宫内膜厚度选择性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87例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6) :4329-4331.

[3]吴向晖, 王焱.卵巢去留及激素替代治疗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0, 50 (22) :80-81.

[4]黄秀霞, 陈丽珍.性激素替代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10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5) :51-52.

[5]郑素芬.子宫内膜厚度对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指导作用[J].当代医学, 2013, 12 (23) :73-74.

[6]刘冬娥.B超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在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7) :1145-1146.

内膜厚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10年2月-2010年10月深圳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2例, 根据确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21例, 其中男12例, 女9例, 年龄53-72岁;对照组21例, 其中男14例, 女7例, 年龄52-73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发表的高血压指南中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即非同日3次血压:收缩压 (SBP) ≥140 mmHg (1 mmHg=0.133 kPa) 和/或舒张压 (DBP) ≥90 mmHg。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及妊娠、哺乳妇女。符合此诊断标准的所有患者均口服非洛地平5mg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415, 阿斯利康制药) 1个月, 达到目标血压 (即收缩压<140 mmHg, 舒张压<90mmHg) 后纳入研究。

1.3 研究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 单盲对象为受试者。试验中注意随机方法的隐藏, 用SAS统计分析系统PROCPLAN过程语句, 给定种子数, 生成随机数字表, 按随机数字表将对应号码的受试者分别进入不同的处理组。

1.3.1 给药方法

治疗组在服用非洛地平2.5mg, 1次/d的基础上, 加用钩藤碱胶囊 (深圳虹彩祥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每次25mg, 2次/d。对照组服用非洛地平5mg, 1次/d。疗程共持续6个月。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其他能影响血压和血脂的药物。

1.3.2 观察指标

入选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 测量血压、颈动脉IMT、血脂等各项指标。每2个月由固定心血管专科医师门诊随访治疗情况, 测量血压, 疗程结束由固定的资深超声医师复查颈动脉IMT指标。 (1) 血压测定:嘱患者安静休息至少5min, 在测量前30min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 排空膀胱。取坐位, 测量右上臂血压, 肘部置于与右心房同一水平, 按照Korotkoff的五期法, 当听到第一个声音时所示的压力值为收缩压 (第1期) , 第5期声音消失时血压计上所示的压力值为舒张压 (个别声音不消失者, 可采用变音值作为舒张压并加以注明) 。相隔2min重复测量, 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相差>5mmHg, 则相隔2min后再次测量, 然后取三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方法为:收缩压/舒张压, 如120/70mmHg; (2) 颈动脉IMT超声检测采用SIEMENS Antare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3MHz。测定颈动脉IMT:患者取仰卧位, 先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检查颈总动脉, 然后将探头沿其走行方向向头部移动, 逐节段从前、侧、后3个方向观察双侧颈总动脉的横轴及纵轴实时二维图像, 纵向超声显像可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割的2条平行亮线, 两线间的距离即为颈动脉IMT, 于颈总动脉分叉下方1cm处及距此近心、远心各1 cm的左右两侧共6点的平均值为颈动脉IMT, 颈动脉IMT>0.9mm为判断其增厚的标准; (3) 血脂测定:入选者均空腹12h后, 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抽取静脉血3mL检测血脂水平。血脂测量指标包括空腹TG (甘油三酯) 、CHOL (总胆固醇) 、HDL-C (高密度脂蛋白) 、LDL-C (低密度脂蛋白) 。均使用德国SZJS-001型Roche MODULAR DP (罗氏)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无差异性 (P>O.05) ;治疗后血压比较也无差异性 (P>O.05) ;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P>0.05;Δ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动脉IMT比较无差异性 (P>O.05) , 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P>0.05;Δ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TG、CHOL、

两组患者治疗前TG、CHOL、HDL-C、LDL-C等指标比较均无差异性 (P>O.05) , 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TG、CHOL、LDL-C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HDL-C呈上升改变, 且治疗组上升程度更显著 (P<0.05) 。HDL-C、LDL-C)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P>0.05;Δ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降压已经发展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并取得不错佳绩。高血压治疗主要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总体风险, 但新近高血压治疗新策略的研究表明, 单纯降压仅能使心血管病发生率降低20%-30%, 其“罪魁祸首”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降压达到目标值后, “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干预”作为降低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措施[3]。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物, 可逆转颈动脉IMT, 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 但在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后, 在显著降低TC、LDL-C及TG的同时, IMT明显变薄, 说明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作用不单一依赖于降压作用, 而是降压降脂两者的协同作用。因此, 寻找有效、安全、副作用少、具有降压降脂多重功效延缓或逆转高血压颈动脉IMT,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兴趣。

钩藤碱来源于古典中药钩藤, 现代药理证实, 钩藤具有明显的降压、镇静、加速血流等作用[4], 可抑制内皮细胞的自由基增生, 对高血压所致血管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故已成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 以钩藤为主药的中药复方多用于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压如天麻钩藤饮、复方桑寄生钩藤颗粒等, 均有报道取得不错疗效。而钩藤中主要有效降压成分为钩藤碱和异钩藤碱。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长勋等[5]发现钩藤碱是一种新化学结构类型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化合物, 属一种吲哚类生物碱;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机理不同于乙酰水杨酸, 且对多种模型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优于乙酰水杨酸。经实验证明, 钩藤碱可以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扩展了以往钩藤局限于平肝熄风降低血压及镇静的应用范围, 开拓了钩藤研究的思路。相关体外实验表明, 钩藤总生物碱具有减轻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药理效应[6]。张蕴慧[7]等报道, 钩藤总生物碱能够使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整齐、表面光滑, 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脱落, 明显减轻血管内膜的损伤, 从而说明钩藤总生物碱有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效应。国外文献[8]也报道:钩藤中钩藤碱具有镇静、抗惊厥及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本课题组在减少非洛地平剂量基础上加用钩藤碱, 两组降压效果相同 (见表1, P>0.05无统计学意义) , 而在改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调节血脂水平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2、表3, 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经临床验证, 钩藤碱不仅具有降压作用, 还具有一定的降脂能力,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进而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这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临床开拓中药有效成分在延缓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更为简单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国伟, 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4:861.

[2]Grobbee DE, Bots ML.carotid artery intmia-media thicknessas an indicator of generalized atherosclerosis[J].J InternMed, 1994, 236 (5) :567-573.

[3]吴平生.从抗动脉粥样硬化性角度扩展高血压治疗新策略[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 11 (16) :C6.

[4]莫志贤, 许丹丹.钩藤临床运用的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5) :684-685.

[5]陈长勋, 金若敏.钩藤碱抗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 1999, 28 (1) :8.

[6]霍青, 赵靖, 姜月华, 等.钩藤总生物碱干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3) :214-215.

[7]张蕴慧, 李运伦.钩藤总生物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β一半乳糖苷酶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山西中医, 2011, 27 (8) :44-45.

内膜厚度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2012年1—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80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42例,平均年龄(69.36±12.22)岁,平均病程(8.19±6.16)年;女性38例,平均年龄(69.24±12.40)岁,平均病程(8.08±5.38)年。男女患者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感染、肿瘤和免疫性疾病。

1.2 检查方法

1.2.1 颈动脉IMT检测:

采用HP-EnVisor型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仪,探头频率7.5 MHz,由专人操作。受检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颈动脉,分别在双侧的颈总动脉分叉近侧1 cm处测定颈动脉IMT,然后计算两侧颈总动脉IMT的平均值并进行分析。

1.2.2 血糖、血脂检测:

所有患者采血前一天素食,空腹8~10小时后于清晨采集静脉血,使用奥林巴斯AU 400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之前对因变量和各自变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确定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所得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判定方程是否有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IMT与病程的关系

病程10~14年的患者与病程5~9年的患者IM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程15~19年的患者与5~9年的患者IMT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IMT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呈现增加趋势,见表1。

2.2 颈动脉IMT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60~69岁患者与50~59岁患者IM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与50~59岁患者IMT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IMT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见表2。

与5~9岁患者比较,*P<0.05,**P<0.01。

与50~59岁患者比较,*P<0.05,**P<0.01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IMT为因变量,FBG、HbA1c、TC、TG和Lp (a)作为自变量,对各变量进行检验,均呈正态分布。对上述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只有Lpa与IMT呈独立相关,FBG、HbA1c、TC、TG和Lpa等与IMT均无明显相关性,对回归方程进行F1检验(F1=17.026,P<0.01,回归方程成立,见表3。

因变量:颈动脉内膜厚度回归方程为IMT=0.394+0.001×脂蛋白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颈动脉IMT作为反映动脉硬化的窗口,可以较早地反映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大意义[1]。英国的UKPDS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9年时,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0%和9%,大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人数是微血管病变的70倍[2]。UKPDS的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导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不只是血糖,还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因素。本研究也证实了代表大血管病变的IMT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而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且病程在10年左右IMT增加最为显著。这也可能与大多数患者在诊断糖尿病后的10年里往往并发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有关,这些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使IMT增加更为迅速。而随着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如降压药、降脂药的应用,10年以后IMT的增加速度减慢。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病程15年以上患者的IMT虽然较病程10~14年的患者有所增加,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型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而颈动脉IMT增加可以直接反映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显示其硬化程度。许多研究也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预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和严重程度[4,5,6]。本研究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IMT与LPa有相关性,而与血糖、HbA1c、TC、TG、HLD和LDL均无相关性。说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并不是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脂代谢紊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脉硬化的形成,特别是与LPa的水平有关。LPa作为一种类似LDL的大分子复合物,作用于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粘附在血管壁,同时促进泡沫细胞脂肪斑块的形成和平滑肌细胞增生,所以,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而本研究也显示,IMT的增厚与Lpa呈正相关,与上述观点一致。

另外,年龄也是影响IMT的重要临床因素[8]。有报道认为,年龄每增加10岁,大动脉僵硬度增高10%~15%。本研究也显示,60~69岁患者较50~59岁患者IMT明显增加(P<0.05),>70岁患者较50~59岁患者增加更为明显(P<0.01)。所以,临床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应抓住年龄、病程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在早期给予积极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也是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Commentary.Some answers,more controversy from UKPDS[J].The Lancet,1998(352):832.

[2]UKPDS Group.UK.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17 A nine-year update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effect of improved metatablic control on complications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Ann Intern Med.1996(124):134

[3]卞茸文,顾刘宝,吕利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8):478-480

[4]So Hun Kim,Suk Jeong Lee,et al.Effects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 on metabolic parameters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Metabolism,2006,55(8):1053-1059.

[5]Kreutzenbergsr,Tiengo A,Avogaro,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n diabetes mellitus:The role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J].Nutrition,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9,19(9):667-673.

[6]Roxana Djaberi,Joanne D.Schuijf,Eelco J,et al.Usefulness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s a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9,104(8):1041-1046.

[7]Velmumgan K,Deepa R,Ravikumar R,et al.Relationship of lipoprotein(a)with intimal medial thicknem of the carotid arter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n south India[J].Diabetic Med,2003,20(6):455-461.

上一篇:监控与评估机制下一篇: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