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

2024-10-09

卢卡奇物化(精选5篇)

卢卡奇物化 篇1

当前社会作为现代思想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异化”或“物化”理论问题依然是现代思想哲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下, 人们的生活状态仍与异化或物化存在密切的联系, 对“异化”或“物化”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将原来的异化理论进行升级, 使其与经济进行联系, 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卢卡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 目的是为了增加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从传承的角度说, 两者有必然的联系;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又存在细微的差异。

一、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突破原有异化理论论述范围, 将异化理论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方面, 提出了以异化劳动为基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 即异化劳动。其异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劳动关系基本是这类异化劳动关系。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异化理论, 主要内容如下:

1. 生产关系中劳动与生产产品之间的异化

因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产权关系, 劳动者所生产的对象即产品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存在不同的归属问题, 是两个相互对立存在的个体, 甚至是对立关系存在。所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中劳动与生产产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异化。

2. 生产关系中劳动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 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的异化, 即生产活动本身已经受到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劳动者外化于生产过程之外, 劳动是外化于生产过程的事物存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得不到肯定, 感觉不到成就, 感受到对知识体力或者智力的压榨。特有的生产关系让劳动者只会体味不幸、煎熬, 忍受不自在, 而只有独立于劳动之外才能感受自在。

3. 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与劳动者本身本质的异化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中, 劳动者与劳动者本身本质也出现了异化现象。劳动者劳动过程应该符合自身生理活动, 遵循自然界基本规律和人的精神类能力。可现实存在的异化劳动使得自身的本质成为被异化的本质。劳动者成为一种劳动的机器, 劳动变成一种求生手段。异化的劳动异化了一切, 包含自然界和自身的精神实质。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主要观点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 商品生产是主要焦点,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物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也由商品生产这道关系所牵连, 甚至整个社会的关系都被物化。

其二, 物化的生活关系将人们定格在一个局部, 使人们失去把握全局的能力和认清全部发展历程的机会。具体表现为, 商品生产的精细化, 使得作为劳动者的人们被分化成专门的人才, 进一步地缩小人们的视野。

其三, 物化思维已经浸入劳动者的内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逐渐被物化为一种物品, 从整个的人格中剥离出来, 成为整个人格的代言物。一切意识都是物质化、机械化、标准化。精神世界中的主旋律为物化思维, 一切按照物化的思想来处理事情。

三、分析两种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1.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作为马克思和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维度的异化或者物化实质是相同的, 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两种思想理论的批判对象也都是被异化或者物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批判的出发点都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关系为主要依据点。同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使得两个理论都带有鲜明的历史主义。其批判的实质又使得两个理论具备明显的社会实践特色。

2.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

(1) 异化、物化概念的差异。异化和物化的概念中有关劳动产品的表述不相同, 使得两者在范围方面有微小的差异。马克思异化理论中认为劳动产品仅仅是劳动的对象化, 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并没有被异化。只是因为劳动关系的原因, 劳动产品被异化于劳动者本身, 呈现出劳动对象化的物质与劳动者、劳动过程呈现出异化的现象。可是卢卡奇物化理论中并不把对象化的产品单独看待, 其物化的概念已经包括对象化的产品。在其物化概念的理论中将产品与异化的劳动关系联系在一起, 认为这就是一个实际意义体。这样一来物化的概念就稍微扩大化了。

(2) 异化、物化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不同。卢卡奇的物化观点认为,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出现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商人会囤积一定的商品, 而商品的制作需要工人完成, 这就说明要将工人的劳动转变成商品, 将其物化, 使得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变成一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卢卡奇所著《意识》中明确表示,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和分工相互作用, 随着生产过程的理性发展, 工人的特征、人性、人格会被逐步清除, 统一到物化意识中去。而马克思的观点则基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的视野, 着重论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异化才是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异化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是当时生产关系的产物, 是私有制制度必然的结果, 同时奠定了私有制存在的基础。

(3) 扬弃异化、物化途径的差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消灭私有制让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 才能真正地消灭异化。在私有制制度下, 人民没有更多选择,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结果是分离地, 劳动和劳动过程是分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必然会出现异化现象。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能真正消灭这种异化关系。而且, 要想消灭异化劳动, 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斗争和革命, 将资产阶级的腐朽内容彻底废除, 实现真正地转变。马克思认为工人与资本家之所以存在较大的矛盾, 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家占据了工人的劳动产品, 这种矛盾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爆发, 最终会通过革命来消灭劳动异化。

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 卢卡奇的观点认为, 是否选择物化取决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 如果其本身的意识水平较差, 不能实现自我觉醒, 则不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但是, 当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达到一定的程度, 理解到历史使命和历史发展的内在意义时, 社会改造就会自然地进行, 不需要采用这种革命的形式改造物化的社会。但是, 缺乏实践性的观点比较难以实现。

总之,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 进一步丰富了异化和物化理论,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参考, 当然, 这两种观点中都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学习两种理论的优点, 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我国一致推崇和学习的思想学说, 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评判, 并为人类指明未来发展的道路。其中,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重要的分支, 它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 不同之处在于异化或物化理论上的概念、根源、扬弃途径等方面。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异化,卢卡奇物化,区别,联系

参考文献

[1]孙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2) :11.

[2]魏山金, 李庆平.试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 (02) :6.

[3]阳桂红, 刘大欣.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25.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时代背景 篇2

卢卡奇;物化理论;时代背景

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卢卡奇以著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同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 20世纪初欧洲社会现状综述

A.政治因素

1500~1763年之间,欧洲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开始慢慢崛起。到1914年,欧洲的影响已经大大加强,美国、拉丁美洲、西伯利亚和英国自治领地都已逐步欧化,大片的土地包括除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之外的整个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在内,全都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洲已然称霸全球。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于1919~1922年,在这期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整个欧洲的革命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18年德国爆发11月革命,1919年3月爆发匈牙利革命,1919年3月第三国际成立。国际形势拨云诡谲,这些事件不仅在政治上导致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分化,在理论上也开启了一个重新探索的时期。尤其后来匈牙利革命在国际武装进攻和社会主义民主党右派领袖的叛变下被扼杀。使得人们进一步看清了第二国际的理论,从而促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反思。《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卢卡奇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理论总结。

B.经济因素

1914年时的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在深度上也是体现得前所未有,此时,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铁路、开凿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到1914年时,英国在海外的投资已占全部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法国的投资相当于占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的投资相当于占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与此同时,欧洲不仅成为了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使全球经济空前统一。

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因素的潜伏、危机与矛盾的各种交织,帝国主义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悍然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危害。同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也组织和参与了无数次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际。但是由于某些历史问题和自身原因,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难以挽回的错误,直接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两大社会阵营的对抗、冷战,以及核战争危机的一触即发,经济问题随之日益凸显。

2.第二国际发展对卢卡奇的影响

第二国际是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社会党国际,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开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第二国际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此时欧美工人运动在向横向和广度两个方面扩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适应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它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

A.第二国际发展变化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产物。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迫使资产阶级改变策略。为了瓦解工人运动,资产阶级用超额垄断利润的极小部分来收买工人运动中的上层分子,组成机会主义派别。1889年成立的第二国际,其初期在恩格斯的领导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但是,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公然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三派:右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即修正主义派;左派以列宁、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为代表,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中派以考茨基为代表,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其中修正主义派,即右派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占主要领导地位,导致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键时刻倒向本国帝国主义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蜕化变质,限于瓦解。由于列宁和各国共产党人继续斗争,原本受修正主义迷惑的千百万群众和普通党员,纷纷归向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

第二国际在其前期活动中,基本上保持了革命的立场。在指引无产阶级进行合法斗争、促进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成长、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等方面,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合法斗争的成就也使右倾机会主义在各国党内显著抬头。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大肆泛滥。伯恩施坦主义出现后,立即得到机会主义者广泛而狂热的支持,成为国际现象。主要原因首先是在长期相对和平发展时期中,各国党在合法斗争中取得较大成就,这就滋长了和平观念以及对合法斗争的幻想;其次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普遍以高官厚禄培植了工人贵族阶层;再是大批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涌入无产阶级队伍,给传播修正主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是资产阶级更多地从暴力政策转向和平政策,表面上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

修正主义者逐步篡夺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的领导权。后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彻底揭露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反动本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建立了共产党。第二国际所处时代的基本特点带有资本主义正向垄断阶段转变、随后刚刚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深刻印记。

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从历史问题入手。拜恩斯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无法提供与逻辑和经验相符合的客观根据,由此得出伯恩斯坦是以逻辑的、经验的、科学的为尺度来衡量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这样自然科学就成了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而考茨基的理论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角度出发的。他认为各民族和各个阶级的繁荣,成长和灭亡都依赖于当时的社会形态。这就把社会的发展过程等同于生物的进化过程,用达尔文主义取代了唯物史观。

B.卢卡奇思想由来

卢卡奇针对这种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理论倾向,同第二国际左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卢卡奇看来,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都崇拜事实,认为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室观察、数据分析得到的事实是最科学的事实,他们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该从这样的事实出发,以事实说话。但卢卡奇认为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这种结论是错误的,并给出了分析原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一种抽象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整体分割成部分,把联系的事实变成孤立的事实,学科分工越细,方法也越来越抽象。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尤其如此,生产过程通过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孤立。所以,卢卡奇认为这种表面上非常科学的方法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

从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看,是把现象和本质区别开,将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这样,这种过程就被归为一种纯粹的数量关系,卢卡奇认为这个方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把现象和本质相区别是真正科学研究的首要前提。由此得出,历史是卢卡奇同第二国际理论家抗衡的根本武器。当他们崇尚自然时,卢卡奇崇尚历史,当他们把自然科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卢卡奇把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当他们把历史归为自然时,卢卡奇则把自然归为历史。与第二国际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卢卡奇从自然走向历史,把历史作为其研究起点的动因之一。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8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出版社.1989

[3]卢卡奇.卢卡奇自传[M]桂冠图书公司.1990

[4]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卢卡奇物化 篇3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概述

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体现在文字上是在1841 年春天所完成的博士论文, 这时的马克思异化的思想还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去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马克思在 《论犹太人问题》 时开始用异化去分析经济问题, 并且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 人却向它顶礼膜拜”;之后马克思又在 《巴黎笔记》 中对“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及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和在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批判的基础上, 开始对历史主体的异化劳动进行批判, 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核心就是异化劳动理论。

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从生产结果看, 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 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外部存在, 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 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1]45第二, 从生产过程看,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按马克思的观点来说, 劳动是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的实践活动, 并且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又使劳动者感受到成就感,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并不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 精神遭到摧残。”[1]47第三,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动物相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也就是人是类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 使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仅仅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在 《手稿》 中所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 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51第四, 从人与人的关系看, 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1]51

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关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其实早在1919 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职能的变化》 时就提到资本主义物化问题, 后来1920 年的 《阶级意识》 又进一步探讨了“物化意识”, 而写于1922 年的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则比较系统地全面研究了资本主义物化问题, 并在1923 年发表的其代表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 正式提出物化理论, 并且作为其核心内容提出来。

卢卡奇在 《意识》 中通过对商品形式的分析, 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从而对物化定义为:“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2]152卢卡奇从两方面进行解释, 既包括客观方面, 也包括主观方面。在主观方面, 卢卡奇在 《意识》 中指出:“在主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 (即商品及其在市场上运动的世界) , 它的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因此, 虽然个人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对这种规律的认识, 但他也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现实过程本身。”[2]153也就是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由于商品生产而创造了一个商品的世界, 一个存在于人之外异于人的第二自然, 在这个第二自然中人只能直观地把握其规律, 却不能超越其规律, 反而这种规律支配和控制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在主观方面, 《意识》 指出:“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 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 变成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 它正如变成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 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2]153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点

首先,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来源具有同一性。从异化思想和物化理论的表面意思来看, 他们的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相联系, 感受到了物的世界的压力。马克思所指商品拜物教理论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商品发达阶段, 人们对物质过分追求而导致了人性的变异, 使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本性;而卢卡奇思想中的“物化”直接依据了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商品拜物教是物化现象的集中表现, 并认为物化现象使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物的关系。

其次,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批判维度具有相似性。无论是异化思想或是物化理论, 二者都是从物化现象或者异化现象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分析当时的国民经济事实得出异化劳动概念的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并且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财产, 二者相互作用, 所以要想消除异化现象, 必须消灭私有制;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商品生产是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而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机械化时期,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导致了商品堆积, 并且由于大量商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 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取代, 而卢卡奇认为要想消除物化就需要具有无产阶级意识, 这也就是叫人们来反对资产阶级意识, 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说, 两者无论是批判私有制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 最终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

再次,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内涵和最终走向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都认为, 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 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具有客观性的物的世界, 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被人所认识但却支配着人, 与人相对立。虽说两者的理论在表述上不一致, 但却都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即“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我们知道,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实也就是两层含义: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概括为“物的异化”, 而劳动活动、人的类本质及人与人的异化可以概括为“人的异化”;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他的理论表现在主客两方面, 而客观方面与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物的异化”相一致, 而主观方面与马克思的“人的异化”相一致;所以说,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最终的走向具有一致性。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 概念理解上的差异。马克思在 《手稿》中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 物化为对象的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44同时他又指出只有“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44也就是说劳动产品作为客体, 只有与主体相分离、相对立, 才有客体的客观存在, 这本身并不是异化, 是对象化, 而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 此时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因此, 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 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 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 异化只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 物化即异化, 没有把物化和异化区别开来加以研究。卢卡奇在对 《资本论》 中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物化是指:“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2]152卢卡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物化, 但是他认为物化、异化的结果就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 这个自然与人相异, 并且支配着人, 显然是卢卡奇把对象化与异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

对于二者在概念上的不同, 学者孙伯鍨先生, 在其代表作 《卢卡奇和马克思》 一书中, 他指出:物化和物化意识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 是历史现象, 不是自然现象;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而他又分析了马克思的观点, 指出:“马克思的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劳动的对象化, 这是指在其自然规定上的物化, 其实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对人的否定, 而是你对人的肯定, 是指人可以认识自然, 同时又尊重自然;一种是生产者的劳动在社会规定性上的物化, 亦指社会关系的物化, 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就具有对人的否定作用。”[3]所以说在概念理解上二者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并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放在一个意义上使用, 而是对其进行了区分。

第二, 产生根源上的差异。虽说二者理论的来源具有一致性, 但是理论产生的根源却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直到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 私有财产的这样一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 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54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 私有财产的存在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加深了劳动的异化;二者的关系又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也就是说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阐明异化思想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存在。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他在 《意识》 一书中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 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 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的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痕迹。”[2]149所以卢卡奇他从商品交换及商品结构出发, 对当时所具有的商品形式剖析, 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商品生产所决定, 也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三, 理论起点上的差异。马克思是从“劳动”概念出发, 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事实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 同时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力, 增进社会的财富和文明, 然而却使劳动者陷于贫困以致沦为机器。”[1]也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下分工的存在, 导致生产的产品是由多数人的劳动共同凝聚的, 一件产品属于多数劳动者而不是个别劳动者, 并且产品的最终所有权属于资本家, 这就使劳动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附于资本家、不得不沦为生产产品的机器、不得不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所控制。卢卡奇是从“商品生产”概念出发来阐述物化理论的, 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商品生产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生产占据了支配地位, 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被劳动产品 (也就是商品) 这种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形式所掩盖, 人们面对着一个由自己生产出来但与自己相对立并压迫自己的异化了的世界。

第四, 扬弃途径上的差异。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曾经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就是说, 要想扬弃异化, 不能完全抛弃异化思想, 而是在其中借鉴其合理因素。[1]70马克思认为, 要真正的消灭异化:首先,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私有制, 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支配自己的产品;其次, 异化的扬弃可以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 就是说工人要想摆脱劳动异化的状态, 就要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争取权利的斗争;最后, 异化的扬弃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因为马克思观点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马克思不同, 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 首先关键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 企图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 就获得了自我意识, 随之商品拜物教就会瓦解;其次在获得自我意识的同时, 要加强无产阶级的组织建设, 通过教育活动增强和规范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实践从总体上彻底改造社会和自身, 从而彻底消除物化思想。但是也要注意到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并且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 显然是不科学的, 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所以两人具有很大的差异。

第五, 在产生的背景上。马克思写作 《手稿》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 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统治地位还未形成, 阶级矛盾的对立是尖锐的, 在革命中无产阶级丧失阶级意识的问题还没体现出来。因此马克思在 《手稿》 中的的异化学说的内在逻辑是从劳动产品异化到劳动异化, 再到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得出的。而卢卡奇的著作《意识》 一书是处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一方面, 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还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 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极不平衡,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 使马克思主义出现分化。所以,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没有简单重复马克思的思路, 而是建立在马克思 《资本论》 基础之上, 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 阐述物化概念。

四、结语

《手稿》 中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批判继承传统异化理论, 特别是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马克思自己异化思想发展的必然。同时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抓住了人的劳动本质, 揭示了劳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卢卡奇成为继马克思之后比较系统而又全面研究异化问题的哲学家, 难能可贵的是在马克思 《手稿》公开发表之前卢卡奇就凭借其非凡的理论洞察力领悟到马克思的批判性异化理论, 在 《意识》 中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但是物化理论存在着许多理论缺陷, 特别是他企图通过总体性方法来获得一种理论和意识, 并用这种“理论和意识”来唤醒无产阶级时, 他过分夸大了意识的功能, 忽视了革命的客观历史条件, 表现出较强的唯意志主义倾向。

分析并厘清马克思异化和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内涵, 从几个方面进行比对, 能真正深入进两者的区别中, 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更加使人理解两种理论批判的不同侧重点, 也能深化对马克思理论和卢卡奇理论的理解;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对异化理论和物化理论的比较和研究能够使现代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物化发展的程度, 进而为人们克服异化和物化, 使自己恢复本真的生存状态提供指导意义, 实质上, 对两种理论的比较能够更加凸显对现实的人的关注, 为人们生存现状找到突破口, 指导现代人现实生活, 确切地说是希望能为现代人扬弃异化和物化的生存状态探寻独特的路径;从我国角度来看, 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放眼世界, 并且审视我们国内的很多问题, 好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自由发展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理论支撑,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和新的飞跃, 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自由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卢卡奇物化 篇4

关键词:异化;物化;马克思;卢卡奇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71-02

一、异化思想与物化思想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任何思想的形成与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只有抓住时代问题对其进行理论研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名垂青史。深究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不同,与其二人所处的历史时代有着密切关系。

(一)异化思想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家为了迅速累积资本,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生活每况愈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19世纪40年代,私有制问题是个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此时思想已转移到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学的立场与分法是不赞成的。他指出:“私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不予论证的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都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没有私有制就没有私有者,而政治经济学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门发财致富的科学。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政治经济学。因而整个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没有必然性的事实基础上的。”[1]93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点是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从经济事实出发说明贪欲和劳动、资产、地产等全部异化的本质联系。

对于私有制的历史性问题,许多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英国的哲学家洛克从人的劳动属于人而推论出个人占有符合人类本性,是合理的、永恒的结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他们将私有制视为既成事实,而马克思不同,他着力探讨私有制的起源,将私有财产视为历史性的现象,是一种异化。也正是对私有制的探讨使马克思转向异化劳动。由于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全面创立自己的唯物史观,也没有发现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运动规律,因而异化劳动成为他对私有制进行探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卢卡奇物化思想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完成于1922年圣诞节前夕。卢卡奇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力图恢复被第二国际歪曲和遗忘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与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无关系。

1.相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及城市中下阶级步入工人阶级的行列。经济的相对发展,使工人阶级的待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人们只注重对商业的崇拜与追求,使人们的眼光越发短浅,这就造成了人们只关注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

2.卢卡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他对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市场的真实面目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唤起了他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向往,此后他本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中去。1918年到1924年,德国、匈牙利、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相继发生了起义和革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卢卡奇在反思一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的同时,进一步追问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能否取得成功。而这一切同无产阶级内部的理论之争密切相关。

3.以伯恩施坦为首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公开声称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改。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不是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而是出现了大量中产阶级。由于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加之在军事技术上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幻想只要坚持渐进的和平改革策略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而第三国际坚定地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取得成功,并号召全体无产阶级应尽快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也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领袖所遗忘和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工人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另一方面私有制也加深了劳动的异化。相比较而言,卢卡奇所处时代资本主义已有了长足发展,在总结一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失败的经验教训,倡导恢复被第二国际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提出了物化理论。

二、概念内涵和特点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都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但二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其概念内涵和特点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马克思异化思想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世界关系”[2]55。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揭示了劳动本质的异化。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对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2]55劳动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力量都已融入到劳动产品中去,劳动的过程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但在异化劳动中,人们因为强制劳动,因而出于一种不情愿甚至是反抗的状态,这样的劳动过程更没有什么轻松愉悦而言,更多的是感到不幸和无奈,所以劳动本身发生异化。第三,“人的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2]58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人不能在理性的支配下去自由自觉地活动,而是丧失这一特性,而这一切都只为生存,他的劳动也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2]59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同时也是同他人相对立。

(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概念和内涵

卢卡奇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所得出“物化”这一概念。“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刻画这一概念,按照他的看法,‘物化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物的世界通过似乎不依赖于人的客观规律统治着人。人因而不再是历史过程中的主人,而是变成历史过程的消极悲观者。”[3]

物化思想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们只痴迷于对商品的追求与享受,个人拥有的多少成为评判一个人价值的终极指标。由于一味追求对物的拥有,人们忽视对未来的思考。其二,人成为孤立存在的客体被原子化了。“由于工作的专门化,任何整体形象都消失了。”[4]171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一个工人已不能完完整整地去生产任何一件商品,人们只是负责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个阶段而已。这样的结果致使其在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已不再拥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能力和形象。人们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控制了其自身。“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面对着的是由他自己(作为阶级)‘创造的现实,即和他根本对立的‘自然,他听凭他的规律的摆布,他的活动只是为了自己(自私自利的)利益而利用个别规律的必然进程。但即使在这一种活动中,他也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客体而不是主体。”[4]213-214其三,法律和国家也物化了。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这一现象遍布于资本主义的各行各业。而这一切想要得到发展和维持下去的话,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为其建构一套与之相应的国家机器和法律来做保障。当这一过程实现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法律和整个国家都随之物化。

马克思通过探究私有制出现的历史根源问题而提出了异化理论。在商品生产占据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劳动产品在异化的同时,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本质都发生异化,因此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卢卡奇从主体对立关系的方面阐述被物化的现象,并表明这一现象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角落。

三、消灭异化的途径与方式

异化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终究会被消灭,这是卢卡奇和马克思两人的共同认识。但在对异化和物化消灭途径和方式上二人存在根本差异。

(一)马克思消灭“异化”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要消灭异化,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制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者要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要有支配自己产品的权利。同时,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马克思运用异化思想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矛盾,从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的克服,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消灭了异化。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便是无产阶级经过斗争实现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就铲除了异化产生的温床,从而彻底消灭异化,实现劳动者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消除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层面,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领域都存在。“物化在全社会的普通化的最深刻的表现便是物化的内化,即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意识。”[5]人的社会、人的地位、人的产品不是作为人的活动产物来出现,而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以一种非人的力量来呈现出来。物化不仅渗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渗透到了人的意识当中,使人产生物化意识。物化的普遍化的直接后果是物化的内化,即物化深入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使无产阶级丧失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

他认为物化就是对总体性的丧失,物化使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变得支离破碎,使社会不能从总体性高度去解析各种社会现象,因此扬弃物化必须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卢卡奇把物化的消灭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并且将无产阶级的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显然是不同于马克思的。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二者产生的历史与思想背景、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消灭方式都明显存在不同,我们在惊叹卢卡奇出众的理论思考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为马克思的伟大所折服。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集·走向历史的深处: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陈振明.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评析[J].学术论坛,1993,(5).

[4]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卢卡奇物化 篇5

关键词:异化思想,物化理论,概念理解,根源分析

一、引言

异化是几十年来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直到现在此词仍在普遍使用着。异化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 其意为“离间、疏远”和所有权之让渡及转让。据考证,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 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 堕落成凡人, 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在中世纪, 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 以加尔文为首, 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 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费希特依赖主观的自我设定了非我, 揭示非我仅是自我的能动外化;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 (有时他把异化与外化通用) 。在《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意识与个人的脱离, 主体视自身为客体, 所以, 整个客观世界就是“异化的精神”。他认为, 绝对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 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 即国家权力和财富, 作为主观精神异化为法律、道德等客观精神。

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哲学家, 马克思对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兴趣不大。相反, 他总是把研究的焦点投射于社会现实, 深情地关切着人的处境, 执著地追寻着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马克思即便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 也不是把这种探讨当作目的, 而是想借此设定一个价值参照系, 来观照和揭示人的异化, 使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应然和已然之间的张力充分显露, 从而找到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着力点。马克思之后, 1923年, 卢卡奇凭借《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使沉寂近百年的异化问题重新得到独创性的阐发。可以说, 卢卡奇和马克思在异化问题的探讨中都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对卢卡奇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梳理和索解, 必然会促进我们全面正确地把握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内涵, 加深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物化本质的认识;促进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比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更促进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用与时俱进、富有张力的思想洪流, 以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指导我们的实践。

二、概念理解之比较

在对物化与异化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卢卡奇同马克思有一致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在《手稿》中, 异化劳动的基本含义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并且“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异化是指产品作为一种异已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在对异化劳动作了基本规定以后,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前两种涉及的是经济因素, 后两种则是社会因素。马克思的贡献在于着重分析劳动活动的异化, 指出劳动活动的异化, 必然归结为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经济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这样, 马克思就从人和物的关系中, 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 从劳动的异化中, 看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因此, 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 卢卡奇是以物化来表述异化概念的, 是从主客体对立关系的角度表述物化的。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论述, 比较接近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 从而抓住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核心。但是, 卢卡奇的物化导致异化与对象化的等同, 则是不正确的。因为劳动的对象化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 只要有人类劳动条件存在, 这种现象就永远存在, 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实现。

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私有制条件下,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 二者有明显的差异。

三、根源分析之比较

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深刻地揭示了在私有制的异化状态下人的“异化”存在境遇, 还探讨了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 并将其和私有财产联系起来。在此意义上, 《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对历史之谜和理论之谜做出科学解答的开端。马克思明确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 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 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以后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里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私有财产加深了劳动的异化, 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在异化劳动发展中, 二者的关系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形态》中,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 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马克思把异化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社会分工, 并把私有制看作异化实现的条件。马克思指出:“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由自己出发的。他们的关系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关系。那么, 他们的关系对他们而独立化, 他们自己生活的力量成为反对他们的强大力量, 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句话:分工。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分工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为了生存被迫劳动, 这样就使人的活动具有了异化的性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自发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马克思还阐述了分工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 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一个是就活动而言, 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分工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阐明异化的根源, 而私有制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明异化的根源。

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较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发展可谓大相径庭, 各种问题和弊端就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到了卢卡奇生活的时代, 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商品入手, 都可以在商品中找到答案。卢卡奇指出:“在人类历史的这一阶段, 没有一个问题不能最终追溯到商品的问题, 也没有一种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中发现。”正是遵循着商品结构这条线索, 卢卡奇揭示了物与物的表面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即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商品生产通过把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这种物的形式, 这样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和自己相对立的物的世界, 从而导致了对商品的偶像崇拜。

卢卡奇把商品拜物教看作是资本主义物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普遍现象。卢卡奇同时还指出不仅人的劳动异化、自我异化了, 而且人的意识也随之异化了, 卢卡奇面对的是一个全面异化的时代。

显然, 卢卡奇同马克思一样都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的根源的, 但马克思比卢卡奇更深入一步,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在关于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物化的普遍化的分析方面, 卢卡奇的论述则比马克思走的更远。二者的根本不同是卢卡奇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问题, 而马克思则是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里, 探讨了异化的根源问题, 当然也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

四、解决途径之比较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它终究要被消灭, 这是卢卡奇和马克思的共同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消灭异化的途径和方式则有着根本的差别。在《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还存在种种不足, 如内容上还包含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残余,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尚没有作出透彻的说明, 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根源阐述得也不够充分, 不过这些缺陷很快就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解决。马克思认为, 要真正的消灭异化, 首先,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支配自己的产品。其次, 异化的消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最后, 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卢卡奇提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解决物化问题的纯思辨的、美学的方式, 认为解决物化问题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 必须通过实践。但这个实践要落实到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上来。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 它就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意义, 无产阶级就获得了自我意识。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这显然与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得到解决和人类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还有很大差距。

五、启示

在探索异化这条道路上人们已经走过了太长的艰辛岁月, 到了现时代, 笔者以为异化不但没有式微, 反而是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加剧了。因此, 明晰马克思消除异化的生产之路, 同时结合卢卡奇克服异化的意识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克服异化, 如果说马克思诉诸的是生产劳动, 因为他面对的是异化劳动, 那么卢卡奇诉诸的就是阶级意识, 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全面物化的世界, 二者各有侧重点又各有其合理性。如果说马克思遵循的是“生产的逻辑”, 那么卢卡奇遵循的却是“观念的逻辑”。现代社会, 徒步不能自行, 因为观念文化所具有的“以类相传的民族性、人类通性和超越性”。

对于“意识的物化”应该具有更好的疗效。也许, 要真正克服异化, 走向人类解放, 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 就必须把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卢卡奇物化】推荐阅读:

上一篇:会计委派制分析下一篇: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