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物流管理(精选12篇)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1
应急物流是应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高救灾物资供应链的可靠度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近年来, 中国经历了抗击非典、洪涝干旱、冰冻雪灾、汶川地震等罕见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 付出了巨大努力, 成效举世公认, 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实践证明还有诸多不足, 切实高度重视应急物流, 建立高效率、低成本、快捷灵敏、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 已成为我国面对的紧迫问题。
1 应急物流及其一般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满足突发性物流需求, 超常规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有所不同, 有自己的显著特点:第一, 突发性与时效性,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快捷的流程、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第二, 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持续多久、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都是事质量的逐步提高, 联盟其它成员将深刻认识到只有与物流服务商长期合作, 才能不断挖掘物流潜力, 降低交易成本, 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2.4 电子商务平台模式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联盟, 强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电子拍卖等方式, 为供需双方提供商品交易信息平台, 并将市场交易服务与商品运输、仓储、配送服务相结合, 整合交易双方以及优质的第三方物流, 形成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主导的长期稳固的联盟关系, 强调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与物流的一体化。物流联盟的高效十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电子商务企业在这一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随着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期货市场的快速增长, 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农产品物流联盟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5 虚拟物流联盟模式
农产品虚拟物流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产品流通组织通过股权参与或者契约联合, 结成暂时较为稳定的集约化物流合作。这一联盟是根据具体的农产品物流业务的要求组建的, 是以资源互补为基础的, 具有短期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是一种动态联盟, 联盟中的成员企业并不固定, 而是随着物流业务的变化而灵活地变化, 它不强调联盟伙伴间的全面相容性, 注重的是相互之间的某些经营资源的共享。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实际来看, 这一联盟模式显然有助于跨区域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 加速相关物流资源的整合, 对现有的物流联盟模式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2.6 国际物流联盟模式
农产品物流的国际联盟模式强调将港口、海关等进出口相关组织涵盖在联盟成员范围内, 在跨国、跨地区的较大地理范围内形成高先不能确定的, 要求突发事件发生后, 以极短的时间, 在全社会快速动员、快速集结所形成的有效供给。第三, 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由公共财政支撑, 在一些重大险情或事故中, 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适用, 应急物流更加关注的是社会效益;第四, 超常规性, 应急物流必须依靠超常的机制来组织和实施, 要有特事特办的原则;第五不均衡性, 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应急物流在执行中恰到好处。
2国内应急物流的现状与问题
在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面前,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经历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 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在配送环节出现多头管理, 引发社会捐赠物资在种类上和时间上的许多配送供需矛盾, 而一些物资在急需的地区却出现真空。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够完备, 缺少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 导致信息发布的延误、重复和不统一。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思路不尽合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其内容包含电子口岸对接、检验检疫和快速通关机制、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专业化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建设、互设农产品保税专区等。这一物流联盟的目标, 应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个标准、一次检验、全球通行”, 实现跨国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加入WTO后, 我国农产品海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农产品国际物流联盟的形成不仅能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 还有助于避开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 帮助实现农产品海外市场的拓展。
3 结语
农产品物流的面广、量大, 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大, 从而决定了农产品物流联盟模式的多样化。显然, 上述的几种模式有其不同适用条件和环境, 这也是后续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种模式之间也并非完全独立, 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同时, 由于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剧, 要求农产品物流联盟要不断向新型化发展, 强化物流联盟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 在供应链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满足农产品物流日益增长的高时效性要求和产品安全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善晓, 王卫华.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
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 .
[2]魏毕琴, 姚顺波.连锁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优化研究[J].农
村经济, 2008, (10) .
[3]何英, 田德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黑龙江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
理探析[J].物流科技, 2008, (11) .
[4]陆琳.我国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进化博弈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5) .理, 缺乏专业的应急物流人员;很多物资运来之后, 当地自发组织的人员大多都不知道物资该如何分类、登记以及保管与分配。应急物流成本可观, 潜力巨大;应急物流涉及到政府、企业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组织, 应该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目前对应急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 思路方法尚显欠缺。
3 完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3.1 高度重视应急物流, 构建应急物流指挥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 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袭击, 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 负责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工作。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应急物流、应急储备的重要性及其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财政性质定位。有必要依据国情和物流的运作流程, 组建类似于国务院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那样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 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实行。建议按照政府组织职能划分和物流运作流程, 联合组建一个列入政府应急预案规划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及下设的应急物流组织机构。从全国到各省、市、县、乡、镇、村有序建立起应急物流体系运作所需的机构架构、部门职责、人员构成、工作流程等。
3.2 加强应急物流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组织管理
信息流是应急物流和救灾援助的一个瓶颈。信息不畅给指挥系统及时掌握、了解灾情带来极大障碍。构建应急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个途径:首先是卫星遥感遥测——宏观监测, 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的初步方位和破坏程度及重要基础设施的损毁情况;其次移动通讯网专辟应急绿色通道——专门为救灾指挥体系提供通讯服务, 避免因网络拥堵导致救灾指挥信息中断;第三海事卫星电话提供应急通讯及时联络;第四GPS全球定位系统辅助诊断交通线路车辆运行及道路受损情况;第五启动应急信息指挥平台并与军方信息系统对接, 目的就是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
3.3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要本着低成本、高效能原则
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不该被误解, 运用最小限度的应急物流资源, 最大限度地支撑应对一个突发事件是考验政府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关键。作为稀缺资源, 应急资源受到公共财力的制约, 更加讲求应急管理中“需要与可能”、“高效率与低成本”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制定应急预案、应急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的场合, 一定要根据应急物流各环节、各节点高度相关性的特点, 以应急物流成本—效能原则为指导, 进行通盘考虑, 努力克服粗放式、不计代价的原有设计缺陷。此外是在应急物资的运输、采购、流通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 也一定要按照应急物流的规律和成本—效能原则优化设计, 统筹安排, 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库, 优化应急物流网络, 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 最大限度减少应急物流成本, 缩短应急物流时间。这些思路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运输和应急物流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建立动态化、扁平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在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方式上, 实行市场化储备和政府储备相结合, 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应急物流在各国都是政府主导 (也有程度区别) , 但任何政府都没有能力包打天下, 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其中, 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加入应是政策设计的重点。第三方物流因其拥有专业化的设施设备和人才, 必定会大幅提高应急物流运行效率, 降低运行成本。而按照市场化对等原则, 企业在应急物流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要同政府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相结合。在制订应急物流预案时, 应当综合考虑应急事件的影响程度及其连带后果等因素, 在应急物资采购、资金安排、设施设各准备过程中, 在防范“断储风险”、确保应急安全和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尽可能发挥市场化储备的基础性作用, 尽可能考虑到经济性目标, 避免造成损失浪费。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 详细登录全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和分布情况。各有关部门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应急储备物资动态, 省政府应急办进行统计汇总并更新数据库信息, 加强应急物资的运作和监管。整合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地方各级别应急物资储备库, 实现储备库之间的联动。
整合各种类型的储备库, 实现储备信息共享, 建立一种层级简洁、反应快捷、动态化的应急储备机制, 由“静态储备”为主向“动态储备”为主转变, 由“实物储备”为主向“能力储备”为主转变。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和时速上, 不在于实物储备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瞬间提供这些实物能力的大小, 即在最短时间内募集到所需的物资并发送到指定地区的能力。
3.5 加强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建设
应急物流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将应急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指定位置, 而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就是畅通可靠的应急物流通道。除了加大应急物流通道的设施设备投资之外, 还要在体制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政府相关机构要建立与应急物流通道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 包括与应急物流通道建设相关的设施、设备的相关技术标准以及应急物流通道的维护、使用等措施。建立应急物流通道保障机制, 组织好各种应急物流方式转换节点的协调衔接, 从而实现通道的高效率运行, 避免出现通道混乱和阻断。各省区民航、铁路和公路部门应该互相合作建立横向性应急运输网络。在重点考虑运输路线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后, 事先规划几套运输替代方案,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则立即启用相应的运输预案。建立绿色通道机制, 如采取一些优化措施, 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免收高速公路费等。努力降低应急物流的体制性成本。应急物流产业、应急通道建设是环节多、节点多的系统, 也是复合型产业,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需要各个系统和部门通力配合。
3.6 定期开展应急物流知识宣传和演习
很多民众对于应急物流的认识还是空白, 政府和相关组织要通过媒体普及、传播应急物流知识, 使公众了解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 掌握应急物资的捐赠流程、领取流程。一旦出现突发事件, 可以大大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提高应急物资的配送效率。此外, 要借鉴国外做法, 定期举办应急演练, 以提高应急物流在实战中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丰, 姜玉宏.应急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1) .
[2]张沈青.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06.
[3]余得生.绿色物流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市场, 2007.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2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医院安全管理责任
医院把医院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各分管院长、党办、医务科、护理部、人事、医院办公室、保卫科、总务科、投诉受理办公室主任为组员的医院安全管理 领导小组,组长为主要责任人。各科室成立由科主任为组长的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确保安全稳定,工作万无一失。
二、强化各项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各科室严格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要求,结合我院开展的“两优一满意”活动,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并将“平安”医院的创建活动作为科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将医患矛盾纠纷消化在萌芽状态。
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麻醉科要做好毒麻药品的管理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和管理。各科室建立陪护人员登记管理制度,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病区。同时积极配合保卫科加大门诊、住院部、病房等人员密集区巡逻、巡视力度。并充分发挥全院监控系统的作用。
三、开展排査和患者随访管理,重点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各科室认真做好住院患者随访管理,尤其是妇产科和成人综合科,要注意现住院患者的精神疾病状况,做好登记,发现有精神疾病患者及时上报,出院时及时移交社区进行登记管理。
四、加强急诊急救服务,及时做好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
(一)、当省内发生突发事件时,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立即启动医院应急预案。各科室积极投入到伤病员救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建立突发事件伤病员“绿色通道”,由急诊科、外科、成人综合科负责伤病员的筛査、分诊和转送到相关科室的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人及时送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抢救治疗,全力以赴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同时由院内专家组及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盲点时间医疗安全的管理,由总值班和值班护士长进行盲点时间的巡査工作。
(二)、医院内发生突发事件时(包括重大医疗纠纷、人身伤害、安全事故等),所在科室人员立即向科主任、医务科、护理部、主管院长汇报,并及时向卫生厅汇报。如遇到节假日、夜间时,及时向总值班、值班院长汇报,值班院长向上级部门汇报。同时积极安排相关科室进行伤病员的救治关工作。
五、做好突发事件信息上报,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应急教育 篇3
这个惨剧给多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在突发事件中,学生惊慌失措、付出惨重代价的案例很多。痛定思痛,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对学生进行过应急教育吗?我们的应急教育到位了吗?现在寄宿生越来越多,大班额比较普遍,对学生进行应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会学生自我救护。我们应教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救护知识和技能。当突发灾难发生时,使伤亡降到最低程度。
2.教育学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这涉及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当发生火灾、人群骚乱、同伴或者自己溺水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已学的自我救护知识摆脱灾难。在对学生进行应急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演练,坚持每学期演练一次,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模拟学生宿舍内突然发生火灾紧急疏散演习,就要求学生迅速扯下毛巾,捂住口鼻,不拥挤,弯下腰,靠近墙根,迅速有序地退出宿舍。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楼突然停电等方面的演练。
3.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在四川的广纳小学,黑暗中突然一声“鬼来了”就导致几十名学生伤亡;在游泳时,有的人腿突然抽筋,便认为是水鬼抱住了腿,吓得不能自救,别人也不敢施救。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4.教育学生不要搞恶作剧。一件很平常的事,本来不会出现灾难,但是,由于一些孩子突然间有意或无意地喊叫、起哄、制造响声(如放鞭炮)、传递恐怖信息,结果导致灾难发生。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4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能力,安全生产
一、引言
企业要强化应急管理, 首先要做好安全生产应急能力上的提高;有关安全生产应急能力的高低, 在企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活动过程中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 这已经引起很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具备较高安全生产应急能力的企业, 就可对那些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应对,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把安全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下来;但对多数企业而言, 应急管理并不是其生产运作的基本系统, 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做到足够应急资源的投入;为尽可能地促使应急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企业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有效应急资源的作用。但是, 当前多数企业在安全生产应急能力方面的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 致使这些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水平较低, 无法做到对那些安全生产的突发事故进行有效应对。因此,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 最大限度地促使其安全生产应急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强化企业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是我国企业发展顺应当今时代潮流的具体表现。企业加强应急管理, 不管是其目的、还是其要求, 都与当前我国这种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 与当今国际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相符合。当前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还很多, 从国内方面来看, 一是我国是个防灾能力较差的国家, 且每年经常发生多种自然灾害, 是个受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二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但由于还存在着较为薄弱的安全生产基础, 致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应急管理。从国际方面来看,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致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周转和人员流动日益频繁, 不管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因、还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因素, 它们普遍都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 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致使那些不明原因的世界性、群体性疾病时有发生, 且一旦发生, 其蔓延极为快速, 所有这些, 都极大地增大了这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难度。此外, 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极化特点, 正是受到这个特点的影响, 致使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极为错综多样, 如各国之间的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日益呈现多元化, 这就极大地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也给国家的安全、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因此, 针对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这种新趋势、新特点, 有意识地强化我国企业应急管理、并进一步提高其应急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可促进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分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基本要求。实践表明, 能否真正做好安全环保这项工作, 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如果能把安全环保这项工作真正做好、落实好,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安全乃至他们的生命安全, 这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企业把安全环保这项工作真正做好、落实好, 不仅可让企业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而且也是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职责的具体表现, 此外, 企业做好安全环保工作, 还能起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在实际当中, 要真正让企业做到既安全生产、又科学发展, 企业就一定要把一个既稳定又和谐的发展环境构建出来, 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一直保持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 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要把应急管理这项工作做好, 这是企业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及有效实现安全环保形势的重要前提。因此, 为有效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一要求,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应急管理, 并有效提高其应急能力。
(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这是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众所周知, 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安全环保形势还不容乐观、还比较严峻, 因而企业一定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做好应急管理这项工作。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 首先要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关注生命, 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首要强调的;在任何时候, 最宝贵的社会资源, 就是人, 因此,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社会, 一定要让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所体现的要求。企业是社会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组织, 其生产经营必须正常、有序, 并且合法, 以此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并为社会创造利润, 最终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所有这些都是企业重要职能的具体表现, 因而企业是安全环保责任的主要载体, 作为这个重要载体, 企业一定要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来做好应急管理这项工作, 并把它落实到实处,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经济损失。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等作为他们的工作理念, 其目的就是要把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真正履行好, 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企业。因此, 企业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这是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也是在当前这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企业一定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1]
三、企业加强应急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 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实践表明, 做好安全环保工作, 重在做好预防预警这项工作。当前, 我国很多企业, 根据自身生产情况, 都已制定出综合应急预警预案, 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生产特点的总部层面应急预案管理模式。各个企业基于国家或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 正在大力建设企业应急预案体系, 并予以不断完善, 促使预案的文本不仅更加科学、实用, 而且更为简明、易行, 通过以上这些程序操作, 不管是现场处置方案、还是岗位处置方案, 都将变得更为简练、且与生产实际更为贴近。例如, 当前中国石油已建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预警预案管理体系, 它把总部应急预案模式作为其统领, 把岗位应急处置程序及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作为其工作重点, 在此基础上再以各级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响应作为其必要的补充, 由此形成一套三级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从而达到加强企业应急管理的效果。[2]
(二) 不断完善组织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 企业能不能真正做好应急工作、并把它抓牢抓实, 关键在于组织体系的建设;此外, 组织建设还是有效落实企业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企业在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及设置其工作职责过程中, 其组长可由企业主要领导来担任, 并要求这些组织要深入了解这些工作职责, 在此基础上再把领导办公室以及对应急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的指挥中心建立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中心、两个机构所组成的应急组织管理模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各企业一定要基于这个管理模式来制定应急管理各个组织机构 (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 的工作职责;此外, 为有效完善这个应急管理体系的体制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与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切实做好职能工作的协调和衔接。
(三) 加快制度体系的建设。从本质上来看, 企业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实质就是企业自身的一项自律措施。就是企业系统内部的强制性要求, 这套制度将直接决定着企业所实施的具体生产行为。当前, 在有关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方面, 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并由此确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国务院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在这方面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所有这些, 不仅可进一步引领企业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而且还可强力推动全员全社会应急意识的大幅度提高。由于企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安全生产责任的主要载体, 因而在其整个生产过程中, 有关这些法律法规, 一定要予以认真贯彻落实, 以此来把安全生产这个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起来;此外, 在安全生产方面, 企业对于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确保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相符合的前提下, 还要不断予以完善, 使之更为细致、更为严格, 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这样就可让企业所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更为系统、更为标准和规范, 最终达到不断完善制度系统的良好效果。
四、企业不断提升应急工作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 切实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企业领导部门,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 来切实做好应急宣传和培训教育, 以此来让人们的忧患、风险意识不断得到有效提高。进行应急管理的重点内容, 就是这个“风险”, 它是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出现概率及结果的总称。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领导和进行有效组织, 以此来让人们切实认识到应急工作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再把企业安全环保第一责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落实出来, 立足于当前的企业议事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建设, 真正把应急准备这项工作做好做足。
(二) 加大力度进行应急救援体制建设。对于生产经营活动中易发生事故灾难所带来的风险, 企业一定要予以充分的认识, 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特点逐步建立起一套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有关这方面, 中国石油就做得相当成功:在充分认识发生于生产过程中灾难事故风险的基础上, 中国石油逐渐把包括管道抢修、井控、海上及消防等为主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立起来;基于规划, 中国石油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应急平台建设, 按区域对应急救援响应中心进行科学规划, 对于所建立的各专业救援队伍, 力争做到统一调度和合理安排, 在此基础上争取在企业内部做到资源共享,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作用。因此, 企业一定要促使专业救援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建设一支兼职救援队伍, 以有效促使基层岗位和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最终完成企业全方位应急救援体制的构建, 为我国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急救援后盾。[3]
(三) 切实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为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 真正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把保护环境和企业的科学发展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问题, 因而在日常生产中, 一定要把所需应急物资进行合理配备和充分准备, 对于应急费用一定要做到足额保证到位, 确保企业在救援响应及应急预防中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以此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水平。
五、结语
总之,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 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都应认真总结企业生产发展经验, 以此来探索并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当今国际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并不断提高企业应急工作能力, 从而达到不断改善和逐步扭转当前我国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不利安全环保形势目的, 这对于促使我国企业真正做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以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泽龙.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能力量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 4
[2]史波.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1, 5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5
平谷六小 赵冬雪
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这次的学习,更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安全重于泰山“的含义。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懂初开的孩子,他们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识,更加需要保护和教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加强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救护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要把校园安全工作作为校园工作的重点,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而努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安全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为了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提高安全教育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我国陆续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另外,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加强依法办学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和提高学生防范、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巩固和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 现如果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到位,学生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许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这反映出我国当前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急待加强的地方。另外,目前我国安全教育还存在急需规范的地方,如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内容大多偏重于学生安全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缺乏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对安全行为的训练;教育行政部门也缺乏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与开展安全教育相适应的综合保障机制;部分学校对公共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实施不力、随意性强,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已经从国家层面来着手规划和明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是构建中小学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根据“科学预防,积极预防”的方针,要一直把中小学安全工作重心放在预防为主上,将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使学生在认知、技能和行为三个层面树立安全意识,获得安全知识,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安全知识和技能,养成规范的安全行为习惯。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6
关键词:应急;管理;衔接;处置
中图分类号: D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87-2
1 结合段情,加强非正常应急处置的必要性
通过该段典型事例分析、与现场职工座谈、向设备部门请教等方式,对近期发生的非正常应急处置进行了深度分析,就非正常应急处置不当的潜在安全风险进行了认真研判,把非正常应急处置摆在了急需加强管控的重要议事日程。
1.1 极易造成安全风险的加大
电务、工务、供电等部门的设备故障发生后,车务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应急处置,帮助设备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力争减小对运输秩序的影响。但是应急处置不当、不周、不到位,势必造成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加大了安全风险,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红光带、列车占用丢失等故障,不坚决执行“拦、停、扣”制度,盲目放行,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二是出现道岔失去表示、转动异常等故障,非正常行车组织不力,扩大影响,易造成耽误列车事故。三是发生非正常后,除影响行车安全外,在车务部门现场组织等方面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如今年3月1日大西高铁接触网断线后,造成大面积动车组晚点,对车务在运输秩序恢复、旅客组织劝导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
1.2 现场干部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差
近年来,该段在提高干部职工的非正常应急处置能力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确实做了大量培训演练工作。实事求是地讲,效果差强人意。一旦现场发生设备故障,多是干部糊涂、职工慌乱,再加之汇报不及时、通知不到位,往往应急处置过程是漏洞百出,对行车安全、秩序恢复形成了隐患或延误。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职工对业务学习,尤其是非正常应急处置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要我学”向“我要学”还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二是车站干部自身畏难思想严重,不主动研究非正常处置,更不下功夫去抓职工学习演练;特别是干部在“上情下达”上不作为,对路局、车务段对相关事故、非正常处置等通报、通知,不向职工传达、不组织职工学习;“政令不畅、中间梗阻”的问题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
1.3 非正常信息反馈处置渠道不畅
这一问题是关系发生非正常后,能否及时、准确进行应急处置的关键因素。由于一些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弱化,对故障认识存在偏差,存在“不汇报、晚汇报、错汇报”的现象。车站干部接到反馈后,赶赴现场、确认故障、指挥处置等过程,往往延误了应急处置的最佳时机。加之个别干部自身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到岗后却束手无策,再向车务段反馈。车务段业务科室的专业干部得到信息后,用电话询问、帮助处置,容易出现“病症弄不清、措施不对症”的现象。从发生故障、汇报车站、干部到岗、处置无果、汇报段上、电话遥控处置等这些环节的一连串反应迟缓,造成非正常应急处置的不当、不力、不到位,影响扩大。
鉴于以上因素和现状,该段将非正常应急处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风险源,迫切需要在非正常发生后,应对应急处置的“快、准、稳”上出实招、见真效。
2 多措并举,加强非正常应急处置的远程指导
该段学习借鉴路局转发的总公司《安全工作情况通报》中,沈阳供电段、湖东电力机务段关于应急处置的经验做法,筹建了“非正常应急处置指导组”,完善了车务段“应急指挥中心”。具体情况如下:
2.1 采取措施
2.1.1 配强高尖人才指导,做到“零失误”
该段从安全科、运输科分别抽出了1名业务熟练、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公认度高的专业技术干部,组成了“非正常应急处置指导组”,与段值班室、视频检查组合署办公,形成了“两组一室”的24小时处置各类应急情况的“应急指挥中心”。各站发生非正常情况后,第一时间通知应急指挥中心,由专业干部与现场车站值班员等工种“一对一”地进行指导,彻底解决了“到岗不及、措施不当、预想不周、电话不断、信息不通”等常见弊病。
2.1.2 拓展视频监控功能,做到“零距离”
该段视频监控中心安排有专人负责24小时,通过视频检查各站的作业标准和两纪情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视频功能,在车站发生设备故障、列车途停救援等影响安全、运输的非正常情况后,利用视频设备“远程遥控”应急处置工作,克服“盲人摸象”,直观、有效地帮助现场进行实时指导。
2.1.3 全力组织恢复行车,做到“零延误”
在车站非正常现场职工与段应急指挥中心通话处置的过程中,由段值班室、车站分别通知相关领导、干部赶赴应急指挥中心、故障现场,共同参与非正常处置,从“单兵作战”变为“兵团会战”,相互提示、相互卡控、相互协作,确保非正常应急处置安全,短时间恢复行车。
2.2 明确职能
该段“应急指挥中心”在继续履行值班室收取各类信息、监控室24小时视频检查的两项主要功能外,重点肩负起全段各站随时发生的各类非正常应急处置的具体指导。主要职能如下:
①对各站发生非正常后,通过“视频看、电话问”形式,详细询问设备发生故障的现象,该段设计了“菜单式”的故障现象汇报表,确保准确掌握故障情况,对症开展应急处置。同时,监督现场作业人员的处置过程,一旦发现程序颠倒、遗漏等失误时,立即进行纠正指导。既保证处置过程的安全、准确、迅速,又要发挥现场职工非正常处置的主动性,避免出现“依赖、推责”的思想。
②在每次非正常应急处置完毕后,负责收集各种信息,分析、指出现场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违反规章的依据、可能造成的后果、今后补强的措施;并在每日车务段电话会议上向全站进行培训讲解。
③负责动态修订全段各项应急处置预案,总结、提炼并制作便于职工“一目了然”的流程图。收集冷门故障、典型事例,深入研究规章、制定处置程序及对策,编写本段车站的非正常处置教案,以“口袋书”形式促进职工学习。
④对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的各站发生的非正常处置进行全面梳理、分门别类,建立应急处置“大数据”,便于日常风险研判,总结各类故障历来的多发期、多发地、多发的现象及多出错的环节。
⑤现场职工在作业中遇到疑惑疑难、拿捏不准等问题,随时进行电话咨询,对职工提出的问题,查找规章,进行答疑解惑。
2.3 健全制度
该段着手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的岗位责任制、工作流程与标准、交接班办法等,健全《非正常应急处置工作日志》等基础资料,并配置录音电话、TDCS站场显示终端等设备,便于非正常应急处置的分析、指导。同时,坚持“正激励、正引导”方法,进一步细化应急处置的奖励考核办法,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应急处置的积极性。
3 效果初显,加强非正常应急处置的总结完善
3.1 初期效果
自“非正常应急处置指导组”成立以来,共指导端氏、浮山、洪洞北、西贺村、赵城等46起的列车占用丢失、道岔红光带、灯丝报警等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置,涉及南同蒲、侯月、侯西、瓦日等线,均能及时指导、安全处置。特别是3月29日半坡村站发生4DG红光带、15DG白光带,安邑方向闭塞表示灯发车占用的故障后,车务段远程指导现场作业人员“停基改话”非正常作业,在请求调度命令、填写交付路票等方面进行了实时指导、监督把关。在确保K603次非正常接发车安全的同时,将影响压至了最低程度。从以上应急处置过程来看,收到了三个方面的效果。
一是建立“非正常应急处置指导组”,符合该段站多、线长、跨度大的段情实际,消除了“顾不过来”的现象。
二是做到了“故障发生、立即汇报、远程指导”的无缝衔接,克服了“逐层汇报”延误时机的弊病。
三是专业干部对各站的各种情况的应急指导,不仅促进了自身能力提高,而且帮助现场职工经历了正确的应急处置过程,这种实战效果强于模拟演练。
3.2 补强措施
①在该段视频中心和各站,安装音频设备,实现段上、车站的“麦克风”通话,克服“一对一”对话的不足,可以将岗位电话“解放”出来,用于其他信息的沟通和联系。
②接入TDCS站场显示终端,可以随时切换至发生故障车站及邻站,便于准确掌握列车在区间、车站的位置及前行、后续列车的运行情况。
加强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 篇7
2005年1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随后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年8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并于11月1日生效。这表明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
1 完善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
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 是指政府有关部门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 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 防止或控制突发事件爆发和扩散的一套预警运行内在的有机构成。其作用在于对社会运行状况发出信号, 显示社会已经或即将发生无序现象的临界状态, 以引起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注意, 及时采取对策, 防风险于未然[1]。这种管理体制符合灾害经济学中的“十分之一”法则, 即在灾前投入“一分”资金用于灾害的防范, 通过降低灾难发生的概率或者避免灾难的发生, 人类可以降低“十分”的损失。从机会成本角度看, 降低“十分”的损失就有“十分”的收益[2]。
建立并完善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 是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建立现代化危机管理体系的前提基础, 也是实现我国政府从被动型应对危机向主导型防范危机转变, 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的需要。
1.1 要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
应该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突发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 而降低其社会危害的根本途径就是及时对民众开展相关的突发事件教育。民众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和基本力量。在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内, 民众自身的心理素质、自我保护、救援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救援效果。因此, 必须重视全民的应急管理预警教育, 强化民众的应急救灾意识, 积极开展社会动员活动, 使民众了解各种灾难发生的过程, 掌握自我保护方法, 增强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要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 (1) 广泛开展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等活动, 特别要深入推进公共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 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 毫不放松地抓好高危行业和领域生产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安全操作和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 (3)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 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
1.2 做好隐患调查和监控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 定期进行检查、监控;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 都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开展隐患排查;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和纠纷。
1.3 拟定应急预案
所谓应急预案, 就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为了能确保应急救援活动的迅速以及有效开展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方案。从内容上划分, 它包括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系统、综合协调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几大重要子系统。从隶属关系上划分, 在我国, 它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实践经验表明, 加强应急预案建设, 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突发事件并不会随时都发生, 但必须时刻都做好准备, 需要通过事前准备, 储存足够的实力, 做好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任何的研究预案都不能全部概括各种发生的可能, 所以在构建预案机制时必须具有动态可调整性, 必须对于某些超常的灾变留有余地。同时, 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去修改完善, 通过教育宣传, 使预案深入人心, 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 吸纳广大公众参与预案建设和学习。
2 完善应急管理的监测机制
2.1 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目的是为了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具体包括:
2.1.1 信息收集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3]。
2.1.2 信息的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 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 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3]。
2.2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监测密度,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和危险品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同时, 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无论是完善哪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系统, 都要加大监测设施、设备建设,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监测人员或信息报告员[3]。
3 完善应急管理的应对保障机制
这一制度为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人员、物资、经费、通信设施等提供了保障。
3.1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 建立或者确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单位应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联合演练, 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应充分注重发挥军队的作用。应着重加速推进军队与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法规接轨, 尽快将军队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军队常年备战, 高度集中, 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强大的武装手段, 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危害、控制局势, 发挥突击救援、维护稳定的作用, 能满足处置突发事件时限性强、节奏快的需要。
3.2 建立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国家要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生产、监管、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 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3.3 建立经费保障制度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 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应急管理的非盈利性决定了应急管理投入的主体是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33条规定, 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以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 用于包括应对突发事件在内的不可预见的财政开支。2003年中央财政预算中, 预备费占预算支出总额的1.4%[4]。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为提高应急管理预备费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但由于近年来突发事件有着扩大化的趋势, 建议政府应加大应急管理的投入力度, 这部分投入应采取基金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拓宽应急管理保障体系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遵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 增加应急管理的投入。积极开展社会各界捐赠工作, 发扬“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在加强民间互助互济的同时, 要加强财务管理, 由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有组织地进行。
3.4 建立通信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通信保障体系, 完善公用通信网, 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信息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 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在具体规划实施时,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4.1 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在综合利用电信运营商的公众通信基础设施构建应急通信网时, 应实现应急通信网络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互为备份, 以及应急应用的相互融合, 避免分散建设, 各自为政。
3.4.2 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东西差距、城乡差别较大, 同样也反映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上。东部大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十分完善, 移动网、固定网等十分发达, 关键是要做好不同应急通信网络之间的应用融合与互连互通, 避免简单的叠加堆砌和重复建设。相较而言, 西部乡村, 尤其是偏远山区, 其网络覆盖与可用资源也仅限于满足农村的基本使用需求。因此, 西部地区在构建应急通信网时, 必须结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基础设施条件, 避免盲目攀比, 在充分利用公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基础上, 注意做好以下3点: (1) 为应急指挥部门配备卫星电话; (2) 建设卫星地面站和卫星通信车; (3) 提高重要移动基站的通信保障能力。
4 完善应急管理的善后机制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 应当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以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 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4.1 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1) 及时停止应急措施, 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行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措施。 (2) 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 铁路、高速公路、电网、水坝、能源供应、水源供应、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行业, 要按照各自行业的特征进行详细的灾难风险评估, 找出薄弱环节, 在此基础上建立各自的服务持续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这些计划不但要建立, 而且要定期测试, 并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加以充实、修改。 (3) 上级人民政府提供指导和援助。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 提供必要的援助。 (4) 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 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2 问责与纠错
特殊时期对于政府来说, 应对危机、化解风险是切实为人民服务、树立良好形象和重建社会公信力的机会。然而, 有的部门和干部的行为及态度不尽人意, 群众反响很坏。因此,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 需要依法完善和强化行政问责制和纠错制。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 监察部门就应启动问责机制, 应急结束后, 依据各项规章制度, 对政府职能部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各项奖惩制度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奖惩。特别是要通过公正严格的司法程序, 惩处对重大事件的发生, 或应对不力负有重大责任的政府官员、临阵脱逃者以及其他责任人员, 以消除民众中的不满情绪, 同时要尽快改革干部考核和任命中只对上负责, 不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错误体制。
4.3 心理干预
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借用各种心理治疗手段, 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 恢复心理平衡, 安全度过重大打击过后的危险期, 以缓和当事人内心的恐惧、紧张感, 使其思想和情绪恢复到一种理性或较为理性状态的一种社会应对机制。
4.4 总结与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得以解决, 并不意味着应急管理的结束, 应急管理部门应抓住机会, 着力做好善后总结评估工作。应急管理总结评估是整个应急管理的最后环节, 通常分为3个步骤: (1) 要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处置的全部措施进行彻底、系统的调查; (2) 要对应急管理全过程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 并要深刻剖析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 要对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分类, 分别提出整改措施, 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这样, 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而且也可以为政府制度创新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平.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8)
[2].任生德.危机处理手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3:178
[3].汪永清.《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8
一、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法律职责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目前已制定出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龙头法”, 为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科学组织、依法应对、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同时也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堰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处置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故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防御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 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 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风险因素交织并存,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仍处于多发的态势。加强应急管理,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应对工作中也还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是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机制不尽完善, 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 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对此, 市政府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工作, 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把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和培训
1. 深入学习, 广泛动员, 引导全社会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工作, 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 起草了《关于在全市行政机关中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培训实施方案》, 成立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 并从市财政支出专项经费10万元, 由市人事局、市政府应急办督促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组织实施和配合工作, 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普法工作相结合, 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 同日常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 明确各自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 形成全社会减灾防灾的浓厚氛围。由于各级领导重视, 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 从而确保了此次活动的有序进行。
2. 多种形式, 营造氛围, 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及能力。
我们举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月活动, 制定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内容的法制科普宣传展版, 制定了宣传标语100余条。我们还邀请湖北行政学院教授做《突发事件应对研究》的专题讲座, 讲解立法背景、基本架构、重要条款等内容, 市直机关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入市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必修课程, 先后举办公务员培训班2期、骨干培训班1期。同时, 我们在《十堰日报》开设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学习专栏, 分成了8个专题, 以问答形式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宣传, 广大公务员也踊跃投稿,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还在《十堰日报》刊登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采取电脑随机抽奖的程序, 在收到的4210份答题卡中, 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100名。此外, 我们还组织市直机关公务员参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统一考试, 进一步普及应急管理法律知识和公共安全知识, 增强公民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3. 整体联动, 齐抓共管, 深入持久地推进学习宣传。
我市各单位结合实际, 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有关部门举办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宣传和咨询活动, 发放各种防灾、减灾、紧急避险小册子以及法律知识宣传资料, 向群众展示法制宣传版面, 发放1万余份宣传资料, 解答了4000余名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采取在办公楼电子屏幕及网络上滚动播放宣传口号、出动应急知识宣传车等形式, 针对不同人群,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活动。同时, 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等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职能, 向市民开展公共安全科普宣传;市卫生局以防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重点, 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和医疗急救专家在市级宣传点向公众免费发放宣传资料, 开展咨询服务;市教育局面向中小学生, 以灾难避险及应急自救、互救为重点, 开展“应急知识进校园”图片巡展活动, 并进行“危难中, 我们如何应对”征文活动;市安监局、市建委面向大中型企业, 以安全生产为重点, 开展“应急知识进企业”咨询活动。各单位还采取形式多样的辅导报告, 并通过政务网刊登法律条文及辅导资料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集中学习。一些部门还规范工作流程, 应对突发事件, 从而不断地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培训推向深入, 提高了实战技能。
三、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
1. 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预案体系,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各部门根据部门实际, 都制定了相应的预案, 建立健全了本地区、本部门的“一案三制”, 即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和法制。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本领域内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 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动态。探索建立风险隐患调查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 落实责任, 限期整治, 尽快消除。建立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 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及应对处置专家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 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风险评估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2. 完善安全管理和监测预警, 加强信息交流。
科学安排政务值守, 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对于区域性突发事件, 按照“快报情况、慎报原因”的原则, 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单位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 最迟不超过事发后3个小时, 特、重大突发事件, 不得超过2小时上报, 确保上传下达畅通无阻。同时, 组织应急处理相关人员对应急监测、预警与报告, 对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和应急保障等的重点环节进行梳理, 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时,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应急响应机制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 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报送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实际成效及典型案例、工作建议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信息, 总结交流经验, 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9
1 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和医疗应急体系的重要意义
1.1 医疗应急预案的建立, 能使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备无患, 同时构建积极的主动医疗平台, 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科室医务人员参与医疗应急预案的制定, 并且通过反复对应急预案的学习、修改, 使得医务人员在相关专业理论、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上报制度的有关内容及医院的规章制度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1.2 保证医疗环境安全, 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医疗质量, 保证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1.3 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能加强医院各部门密切协同, 能大大加强院内各部门配合, 充分锻炼各级部门的业务能力, 积累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 充分有效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 使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中的管理措施及原则
2.1 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科室, 加强应急的组织领导与指挥管理 医院应以急诊科为骨干, 组建应急专业委员会和专家技术指导组, 制订包括人员调配、物资供应、联络转运等一整套应急预案及应急规章制度, 做到统一指挥, 层层负责, 行动迅速, 救治高效。
2.2 采用医疗风险回避分隔方案, 首先对医疗风险进行评估, 将不同程度的医疗风险划分单位进行分隔, 将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化解到局限范围, 从而达到及时的应急处理。
2.3 加强医疗应急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应急能力 医院应经常做好科室人员有关应对应急事件的思想动员工作, 加强科室的应急能力, 在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心理素质的同时, 还应加强应急业务知识培训。医院应不断提高和加强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基本建设[2]。
2.4 制订应急预案, 规范主要内容 制订科学、简明、有效、易于操作的风险应急预案, 使医务人员全面掌握常用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 提高应急和应变能力, 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到尽早预防和有效防护具有重要意义[3]。在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的时候, 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制定出更多的处置方案, 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 选择最佳或者较为优化的方案, 类必要条件组合法是产出方案和选择方案的有效方法之一。
2.5 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 完善工作职责 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 负责定期、不定期深入临床科室实施医疗应急预案演练。在各环节和过程中, 能够深入了解医务人员掌握应急预案的情况、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防范现存和潜在的风险, 为持续改进医疗风险预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定期召开安全风险分析会, 及时沟通医疗过程中的信息, 发现风险隐患, 及时评估及制订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6 改善服务态度, 落实环节管理 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医疗应急预案的实施能力, 重视对医疗各个环节不安全事件的管理, 能最大程度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 减少医院经济损失及不必要的纠纷造成的损失, 不断提高医疗内在质量。
总而言之, 应急预案及应急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中力求做到实用有效, 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要求我们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做到明智清醒, 在各种优秀的应急方案中分析比较, 选择最为恰当和经济的应急方案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医疗风险管理初探.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1) :94-95.
[2]王一镗.加强创伤的初期急救.中华创伤杂志, 1992, 8 (3) :129-130.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10
1 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周围敏感点情况
本辖区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迅速的时期, 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环境风险问题, 具体表现为各类产业的互补性和结构性不合理。在检查中发现1家化工涂料厂、1家食品厂液氮机房附近存在着老厂新居的现象, 人群集聚量大。周围环境敏感点具有较大的变化, 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1.2 环境风险管理问题
在检查中发现辖区内依家企业存在环境风险管理问题, 占本辖区企业总数的62.5%。11家涉危企业 (仓库) 中应急池存在问题的共5家, 还有1家没有应急池。应急池存在的问题包括应急池与应急沟渠收集范围不能做到全覆盖、将应急池当循环水池使用、有应急池但未建立应急切换阀或应急池有积水。这情况都会导致应急池不能发挥应有的急用作用。还有一些没有经过化工行业整治的企业还不能将完整的环境应急预案提供出来, 或者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还未经过环保备案, 没有开展相应的隐患排查和演练, 也没有成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
1.3 环境审批验收问题
一些企业由于编制比较简单, 成立时间较早, 存在着原辅材料用量和种类超环评范围、产能扩大、新增工艺等问题[1]。
1.4 其他问题
在日常检查工作中, 笔者发现辖区内还存在着一部分未列入调查范围的中小型危化品仓库。这些中小型危化品仓库申领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 领取了相应的营业执照但是却没有准备相应的环评资料。根据老名录 (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部令第33号) 的规定, 除了煤炭, 存储、气库和油库之外的仓储都必须编制环评。对于其中的危险品、有害品和有毒物品的仓储和物流配送项目还应该编制报告书类别。
2 加强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控制源头
应该对现有环评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以《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为依据, 添加灌区最大存储量、仓库、阀门布设点位及去向、围堰、应急管网、清下水和污水管道布置图内容, 并由专家进行评审, 完成整个更改工作后再报环保备案。对于没有按照相应规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预案的均不予审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从源头上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做好源头管理。
2.2 扩大整治圈
根据环保部的要求, 加大了对于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的治理力度, 进一步提升其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的水平、提升工艺装备、淘汰落后工艺。这些行业的环境安全应急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扩大整治圈, 通过行业整治来推动企业的规范化整理和转型升级。
2.3 强化后跟踪
强化后跟踪指的是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企业的应急演练、隐患排查、应急措施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问题的单位要进行回头看, 要求其进行相应的整改, 避免检查流于形式。如果企业没有对违法违规生产等行为进行整改则要加强对其追责和查处的力度。
2.4 划清责任线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卫生、工商、交运、环保、质监、公安、安监等部门在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中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 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职责交叉或权限模糊不清。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危化品仓储安全管理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落实, 明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职责范围, 从而建立联动监管机制, 消除监管盲区和空隙, 最大限度地避免危化品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培训常态化
应该通过多种形式, 由各部门联合组织对企业的环保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宣教, 提高其应急防范能力, 避免发生环境安全事故。同时要对正反例典型进行曝光, 起到相应的引导和震慑的作用。
2.6 规划早介入
城市规划对于提高环境安全应急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易引起厂区矛盾激化区、产业聚集区必须进行规划环评, 从而对现有的环境状况、土地资源和产业结构进行预估, 推动现有企业的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 对今后的环境发展格局进行优化[2]。
3 结语
做好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期相继发生的环境安全事故都给我们社会敲响了警钟, 针对当前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环境安全应急管理的水平。
摘要:做好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近期我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安全事故, 包括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爆炸事故、福建漳州PX爆炸事故、说昆山的粉尘爆炸事故等等。本人总结了本区近期对辖区内企业和仓库进行环境安全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危险品
参考文献
[1]邵建春.浅谈企业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J].吉林劳动保护, 2011 (S1) .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11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时隔5年,还未走出汶川大地震的阴霾,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又发生里氏7.0级地震,灾难再次无情地降临这片山川秀美的巴蜀大地。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日即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其他社会突发事件,必须在“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管理方针指引下,努力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而这,人员素质是关键。定期对相关应急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大力提高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程度,是提高驾驭复杂局势、处置突发事件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全国第5个“防灾减灾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了解应急管理知识,关注电力应急培训。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 篇12
一、常见的城市突发事件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归纳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这一分类标准, 城市常见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种类:一是在城市自然灾害方面, 有破坏性地震、突发性地质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冰雪冰冻天气、冰雹、海啸、暴雨雷电天气、浓雾天气、森林火灾、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疫情等。二是在事故灾难方面, 有建筑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工矿商贸等企业安全事故、交通堵塞事故、公众场所踩塌事故、火灾事故、道路突发事故、桥梁突发事故、公共交通运营突发公共事件、人防工程事故、特种设备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等。三是在公共卫生事件方面, 有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事件、职业中毒事件、传染病疫情、动物疫病等。四是在社会安全事件方面, 有城市供水事件、城市排水事件、重大电力事件、燃气事故、环境污染事件、通信线路和通信设施事故、地下管线突发事故、金融安全事故、能源安全事故、信息安全事故、高技术犯罪、超高层建筑综合事故、旅游场所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征地拆迁突发事件、公共场所聚众滋事事件、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市域在外人员突发公共事件、校园安全事件、邪教组织滋事等。[3]
二、应加强城市应急物流的物资储备
物资储备是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要按照城市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应急救援的需要, 储备充足的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应急物资 (包括应急救援设备与专业装备) 。要重点储备生命急救、医疗急救、快速运输等方面物资, 如急救用的急救车、高层云梯、红外探测器、生命探测器、担架、输液设备、输氧设备、急救药品、防疫药品、心脏起搏器、氧气机 (瓶、带) 等, 治疗窒息用的呼吸器、治疗呼吸中毒的高压氧舱、治疗食物中毒的洗胃设备等。还要储备一些必要的“低端”或“高精尖”物流装备。比如对于高层楼房应急, 目前全国尚少可以直接到达20层以上的消防云梯。2010年上海市静安区“11·15”高楼大火事故中, 由于缺乏能够到达20层以上的消防云梯以及射程足够高的高压水枪, 致使救援乏力, 死亡人数达到58人、受伤人数达到71人。因此必须配备一些低端但有效、管用的救援设备。[4]另外要购置一些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高精尖”物流装备, 如高性能大吨位集装箱运输车辆、冷链运输车、全地形运输车、运输直升机以及先进的配套空投托盘等装备器材。要建立完备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化整为零、分级代储、保障供给”的原则, 分门别类储备各类物资。在储备方式上, 可实行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单位储备与居民储备、实物储备与生产技术及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储备机制, 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不断提高物资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应急物资征管用机制, 对紧急状态下动员、征用、调运、购买及生产应急物资进行工作分工和责任明确。建设城市应急物资储备库, 每个城市的中心城区至少要建成一个大型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5]
三、应加强城市应急物流的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一是加强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系统建设。要成立城市应急物流管理中心, 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构成, 兼职人员可由相关部门的领导成员以及专家组成, 为灾害救助提供各类信息, 直接或间接指挥应急救灾工作的展开。二是加强应急物流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由城市应急物流管理中心、各应急物资储备部门人员、交通运输各部门单位、物流中心、物流公司等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建立应急物流专家库, 在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三是建立应急物流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网络, 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 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 做好应急物流准备。如在社会安全监测预警方面, 要加强城镇征地拆迁安置、劳资纠纷、人口密集场所、城区主要街道等监测预警网络。[6]四是建立应急事件报告和应急物流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应急物流值班制度建设, 尤其要做好重要节假日及敏感期的应急值班工作。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提高突发事件报告的效率和质量。坚持“第一时间”通报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 尽快通报应急物资储备部门和管理部门。五是建立应急物流互效益的结合。助协作机制。互助合作包括周边协作、军地协作、企业协作和社会协作。要建立相互协作机制, 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六是建立应急物流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社会化的应急管理志愿服务机制,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应急物流。大力培育物流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七是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教育培训。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市社区居民应急物流知识的培训。八是加强应急物流专业训练与演习。应急物流训练包括常规物资、设备物流训练和特殊物资、设备物流训练。要加强应急物资采集、运输、配送训练, 使应急队伍具备相应的应急物流专业技术, 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7]九是大力引入第三方物流。根据不同情况, 需要第三方物流参与的应急物流, 完全可以交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运作, 实现应急物流社会效益与经济
参考文献
[1]刘昭国.中国城镇化政策浅谈.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1-07-02
[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著.《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2010)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3]张沛, 潘锋.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上海大火真相调查:城市消防能力面临诘问.http://www.sina.com.cn, 2010-11-21
[5]韩松, 谢慧.应急物流理论与实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6]左学金, 晋胜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推荐阅读:
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议11-04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加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06-27
切实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井控应急能力09-02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09-14
应急物流07-31
烟草物流应急管理09-10
应急管理流程07-17
应急管理要点07-19
广东应急管理10-18
应急物资管理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