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管理

2024-12-10

用水管理(共12篇)

用水管理 篇1

农业历来是用水大户, 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实施了节水战略, 而尤以美国、以色列等国, 在有效利用水资源方面, 已经有了许多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国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左右, 因此提高农业用水管理水平是实现节水目标的重要措施。

1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发展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首要途径, 同时也是建设战略现代农业的需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水规律所实施的用水管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具体而言, 农业用水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 为此, 必须采取包括工程、农艺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 这将对我国农业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明确农业用水管理的总体思路

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建管并重”的基本思想, 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目标, 明确农业用水管理的总体思路。具体而言, 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着力加强和完善现有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推进灌区高效农业节水管理深入发展;提升灌区水利信息现代化配置和管理水平;研究实践水利管理单位公益性服务与市场经营服务有效结合。以此为基础, 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管理节水型社会、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管理制度等方面,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和探索, 敢于实践, 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管理现代化之路。

2.2 完善用水管理制度

在新《水法》框架下, 制定一系列农业水资源需求配套管理办法, 出台相关地方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法规, 同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一方面, 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下的取水、排污许可制度, 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城乡水务、取水许可证发放、水资源费征收等。另一方面, 结合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 以村和灌区为单位, 采用用水户直接选举的办法, 逐级选举产生用水者协会。并在水管单位的指导下, 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水资源民主管理机制, 使群众在促进用水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完善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 是现阶段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提高用水管理水平、提高农民节水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针对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灌区, 开展多种形式的灌溉水量计量和水费改革的试点工作。一是井灌区计量方式改革。安装传统机械式水表的同时, 将水费征收方式由原来的按用电量收取改为按用水量收取的方式, 并实行一费制, 农民缴费更直接、更明了, 有效地提高灌溉交费和节水意识。二是地表水灌区计量方式改革。可以在地表水灌区研制安装灌溉泵点超声波流量计, 实现超声波自动记录用水量, 实现了地表水灌区防渗明渠输水模式的精准测量。

2.4 实施农业供水社会化

当前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仅仅着眼于水管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只能解决末级渠系以下水费的征收和工程的管养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在完成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的基础上, “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具体实施层面, 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 将从事农业供水的经营性水管单位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吸纳社会资本, 实现产权多元化, 提高资产运行效率; (2) 允许、鼓励资产规模较大、集约化程度较高、管理规范的供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 跨地区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有效竞争机制, 实现规模经营; (3) 农业供水公司作为公用事业型企业, 可以采取“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 即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 确保农业供水公司在以供定需的前提下, 农业抗旱、排涝、农村人畜饮水等关系社会稳定、公众利益方面优先考虑。

综上所述,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要求, 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与严重浪费、低效率配置的矛盾必须尽快解决, 否则势必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战略。而农业用水管理必须依托整个社会改革环境, 设计水权激励机制, 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各项制度, 继续完善当前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薛亮, 郝卫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用水生产力[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5)

[2]刘佳嘉, 冯浩.缓解河北农业用水紧缺的技术与对策[J].节水灌溉, 2010 (5)

用水管理 篇2

2、未安装自来水龙头的教工使用公共水龙头必须节约用水,不用水时必须自觉关闭水龙头,工作人员下班时必须自觉检查水龙并没有是否关闭,避免下班好浪费用水,如发现浪费用水的,将进行公开批评。

3、全校师生必须自觉爱护学校的用水设施。任何人发现公共用水设施漏、损时,必须立即告诉学校水电工,以便及时进行维修。故意损坏用水设施者,应负担全部维修费用,并处于维修费1――5倍的罚款。

4、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必须根据需要开、关自来水水阀们。学生上课、上晚自习、下半夜及无学生住宿时必须关闭水阀(管理人员打扫卫生时除外)。如违规浪费用水,责任人按浪费水量进行全额罚款(罚款起点为10元)。

5、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开、关水龙头,如不需用水而未关闭水龙头造成浪费者,责任人按浪费水量进行全额罚款(罚款起点为10元)。

6、教工分户用水设施如有损坏,水表前部由学校负责维修费用,水表后部由用户自负维修费用。

用水管理 篇3

关键词 节水灌溉 运行管理 现状 对策

伽师县位于喀什噶尔河流域下游,由于受流域“春旱、夏洪、秋缺、冬枯”来水特点的影响,造成全县春、秋两季季节性缺水达2.0亿m3,加之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以及近年来人口及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供需水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使供需水矛盾得到缓解,伽师县全面加强了工程节水、田间节水的实施力度。自2005年以来实施渠道防渗218.65km,加强了田间灌溉管理,实施定额灌溉,亩毛灌定额由1200m3/亩降至1000m3/亩。虽然通过以上节水措施使伽师县旱情有所缓解,但缺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工程节水、田间节水的发展潜力有限,目前伽师县河流来水量平均为9.7亿m3(近三年来的平均值)左右,加上抽取地下水的总量约为2.3亿m3,共计12.0亿m3;其中11.88亿m3用于农业灌溉,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9%,农业每1m3水的产出量为1.42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取地下水2.3亿m3(含私人自备井提水量),基本采用漫灌的方式,这种方式直接造成以下不良后果:一是长期超采地下水资源。不仅造成了的地下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水资源利用率低,并占用了大量的电力资源;二是漫灌的灌溉方式即不节水,也对土地、土壤结构造成破坏、降低肥力、造成减产。因此,伽师县大力发展以棉花膜下滴灌为主附带其他林果业如(红枣、西梅、伽师瓜等),低压管道灌为辅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伽师县实现新型节水型灌溉的必由之路。

一、伽师县高效节水的现状及问题

伽师县高效节水工作发展分为试点和大面积推广两个阶段。2008年,伽师县较大面积地开展了高效节水的工作,多数为采用移动式首部进行滴灌,由县农机部门实施,但由于经验不足,运行费用过高、节水增产的效益不明显,移动式首部滴灌未在能进行推广。2009年,伽师县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自治区棉花膜下滴灌补助资金以地下水为水源,建设固定式首部滴灌,并于同年4月成立了高效节水办公室,加大了项目实施后的管理力度,培养和签订了一批高效节水技术骨干和操作人员,目前各项目区滴灌系统运行稳定,逐渐被部分群众所接受。

1.对高效节水认识不够。随着伽师县滴灌面积的迅速扩大,项目区运行管理较困难,极大地限制了滴灌区节水增产效益的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1)项目区农户配合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对高新节水的接受能力差,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大水漫灌。(2)项目区内农户耕地分散、一个系统内涉及农户数量较多,对地块内出现的滴灌带破损、接头脱落漏水、跑水等现象放任不管,给运行管理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2.运行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建成后,项目责、权、利并不统一,管理运行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建设和管理主体的区分并不明确,使得乡村两级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伽师县各乡滴灌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水利局专管人员+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运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随着滴灌项目面积扩大、管理范围逐年增加、而专管人员较少。(2)农民用水者协会人员不仅要管理滴灌区的设备运行管理以外,还要参与该村项目区以外的灌区用水管理。(3)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人员收入较低。(4)滴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人员素质较低,操作管理不规范,导致运行不到位。

3.技术上存在不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大都采用兵团的管理模式,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4.投入机制不健全。由于节水工程的高投入与土地低产出的矛盾难以解决。虽然节水灌溉能起到节水、节电、省工、改善环境等作用, 但由于节水工程投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且周期长, 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二、发展节水灌溉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县、乡领导应高度重视, 树立节水灌溉农业的大局观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将节水灌溉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的范畴,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量化目标, 严明奖惩, 县、乡、村3级联动, 形成多维共振、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做到层层有人抓, 事事有人管, 确保节水灌溉工作的有序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水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全县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节水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宣传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农民节水意识淡薄及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实行有偿用水, 促进节水灌溉的普及及推广。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一是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要以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现状、地理条件相结合, 形成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 大力推广科学的灌溉方式, 充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二是把发展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大力发展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村水利科技示范园。三是种植结构的调整, 要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 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以利于统一节水灌溉。

4.抓住重点,全程节水。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及灌溉方式的节水, 用水管理的节水等, 实行全程节水, 提高水的利用率,并且扩大滴灌、低压管道的灌溉面积。

5.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利用多种形式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如滴灌技术、低压管道灌, 把节水灌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术广而推之,渗透到千家万户,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的技物匹配服务。成立节水灌溉服务组织, 实行有偿优质服务,拉长服务链条,增加服务内涵。

6.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节水灌溉项目投入,县财政要逐年增加投入,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并把节水灌溉、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及新型农民培训等涉农项目有机结合、捆绑实施, 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效应。

三、结束语

节水灌溉是节约水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实现节水灌溉,领导重视是根本,财政支持是保障,技术推广是关键,多部门合作,采取多兵种协同作战,县、乡、村三级联动是基础,强化服务,量化管理,战略措施与战术措施同举并进,确保节水灌溉工程顺利实施,跟上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伽师县节水灌溉调研报告.

农村灌溉用水管理系统研究 篇4

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珍惜利用好每一滴水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趋势,目前农田灌溉中普遍使用的满水满灌方法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一些地区采用节水微灌技术,虽然效果好,但成本却太高,并且在一些特殊地区无法使用,实施农村灌溉用水控制和管理是满足节水节电的要求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在灌溉用水管理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分配灌溉用水使用权的基本依据。

2 系统概述

农村灌溉用水管理电气配套装置的设计目标是求解决农村大范围灌溉区的灌溉用水问题,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设计思路,在灌区全面实行先交水费后放水的制度,在农村田间地头每一口机井上面安装一台控制器,需要用水的用户通过刷卡的方式定量取水,从而做到了水资源的按需而用,很好的杜绝了不必要的浪费。而每口井的供水信息又可以通过远程网络上传到管理办公室的数据库中,这样管理人员就能够对每口井的供水信息进行查询、统计,从而实现了灌溉用水的精细化管理和灌溉面积的估算。整个系统的使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系统稳定可靠,通过系统管理软件,可实现对IC卡的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

3 系统设计要求

(1)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灌溉用水或用电的计量,以I C卡为交费媒体,通过控制器对水泵电机进行控制,实现收费管理的控制系统。

(2)系统控制器有比较大的用户容量,可以多用户卡使用(非同时),实行预付费管理(先充值,后用水),按实际使用流量和电量收费。

(3)系统有显示系统(LED或触摸屏),其性能要稳定可靠,操作需简单方便,并且无需专人值守,能够实现完全自动化。

(4)通过管理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合理的收费价格(最小计费时间1秒,最小计费金额0.01元,最小计费流量1升)及系统运行参数(运行状态:流量、温度、压力等),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管理的要求,可实现不同时间的阶梯价格。

(5)可以实现统计汇总IC卡的注册、补卡、充值收入和每个用户的充值明细,方便查询和打印。

(6)根据需要实现多台水泵的控制(如一控二、一控三等)

4 系统总体构成

整个装置主要包括二个部分:管理端和用户端。如图1所示。

管理端系统管理软件能根据需要设置合理的收费价格及系统运行参数,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管理的要求,可实现不同时间的阶梯价格,并可实现统计汇总IC卡的注册、补卡、充值收入和每个用户的充值明细,方便查询和打印。管理端可实现:

(1)授权用户管理:用于添加新用户与设置密码操作;

(2)信息窗:显示用户与软件交互操作的信息;

(3)远程数据采集:采集每口井的电表读数信息;

(4)读卡:读出用户卡中的水量信息,单位为立方米;

(5)充值:对用户卡进行水量的充值,单位为立方米;

(6)注册:开一张新用户卡,保存与之对应的用户信息。

用户端可实现:

用户IC卡:可存储用户的信息、充值和使用金额等详细信息。

刷卡供水:用户持有效的供水资费卡,在箱体所标刷卡区刷卡,此时显示屏将显示出用户资费卡中。

水泵房控制部分:存储用户信息,按要求对水量和电量进行监测,对水泵房的信息进行采集,并将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系统管理软件,可实现对多台电机控制,配套有相应的显示和操作按钮,性能稳定,使用操作方便。

5 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用户IC卡采用接触式IC卡,具有工作可靠、设计灵活等特点,可方便在卡上加入各种LOGO信息,卡采用厚膜电路封装,高性能单片机控制,保密性强。

水泵房控制采用带48 5通信三相有功电度表采集电量信息,流量计采集水量信息,用户操作采用矩阵键盘,信息通过液晶屏中文显示,以简单、实用、可靠为设计制作方向,采用手机网络与总控制器连接。

总控制器为整套系统的控制中枢,卡信息、每个水泵房信息都由总控制器完成接收与汇总,配合电脑软件实现数据的存储于管理。

6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实现如图5所示功能。

上位机管理主界面如图6所示,完全实现系统要求功能。

7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农村灌溉用水管理系统硬件构成、软件设计,使用IC卡方式缴费,使用传感器对灌溉用水或用电的计量,控制用水量,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传输,通过管理系统对用户数据进行管理,整个系统性能稳定,操作方便,主要特点有:

1、实用性:可以解决大范围灌溉区的灌溉用水问题,在灌区全面实行先交水费后放水的制度,交多少费供多少水,不交不用,不用不交。

2、节水性:通过严格的计费系统,加强了用户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杜绝浪费。

3、易于操作:整个系统的上位机软件使用方便,终端设备操作简单,维护方便。

4、智能化管理:终端设备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系统稳定可靠,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实现智能化管理。

5、庞大的数据管理功能:方便查询I C用户信息和各井用水信息:通过系统管理软件,可实现对IC卡和各井信息的管理和数据查询、存储。

对于居民家庭水、电、燃气等的使用也可通过本系统对大范围内的居民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基于非接触式IC卡的智能水表设计》[J].蒋慧武汉理工大学报,2006.(8):35-38.

[2]《远传水表中的常用传感器概述》[J].初振云;周国庆中国住宅设施2004.(4):33-34.

用水管理制度 篇5

各部署办公室提供桶装饮用水(桶装矿物质水),每周一、三、五,三次送水。

如需纯净水或其他包装饮用水需审批后供应。

2、送水时间及要求

2.1每周一、三、五上午9:30。

2.2出入公司时必须下车接受警备人员检查。

2.3进入室内时要区分室内外鞋区域,送水人员必须穿着工作服。

2.4业体每季度提供一次沈阳市卫生防疫站对矿泉水的“水质检验结果报告书”。保证矿泉水的卫生质量,每季度进行一次饮水机消毒(一年四次),同时粘贴消毒提示。

2.5业体负责对饮水机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每年合同期间无偿提供五台饮水机用于更换废旧饮水机。

3、接收要求

3.1各部署每次送水两桶(大办公室可酌情增加),以空桶置换并签字确认。

3.2对于桶装水水桶的损坏及丢失将由责任人进行赔偿(50元/桶)

3.3节假日期间可根据出勤情况安排业体送水或提前为各部署储备一部分桶装水。

3.4月别结算以当月送水清单数量为准并进行核对。

4、其他

4.1如送水人员经常不能按照甲方要求按时送水,且服务态度不好,或不遵守合同中内容,上述情况出现三次以上,甲方有权立即终止合同

4.2业体无偿提供矿泉水水桶,协议终止后甲方如数归还,如有丢失按50元/桶的价格进行赔偿。

4.3送水过程中应注意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如出现人身安全事故,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自负。

用水管理 篇6

关键词:水质控制监测排污方法

0 引言

城市供水企业将“安全供水、水质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供水水质是企业优质服务的主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与水相关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同时是衡量这个城市品位高低和一个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供水水质是供水企业和全体职工追求的崇高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水质监测控制管理

1.1 水源管理 原水是供水企业产品的原料,水源水质的优劣是直接关系到供水水质的好坏。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护区,并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颁发了相关的水源卫生防护的法律法规。但搞好水资源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并非能靠一个地方的几个文件就能万事大吉,要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去努力维护和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综观十多年来的水源水质恶化,全国大多数城市被“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或两者同时存在所困扰,成为供水企业的一大“难点”。一旦水源被污染到无法生产经营时,只能由政府指令。

供水企业出于无奈,迫不得己化大力气(耗费巨大物力、财力、人力和日常管理精力)采取“水源逃避”政策。如果走此下策“一劳永逸”倒也情有可原,还算幸运。可是,事与愿违,事实证明,许多地方和供水企业,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水源的二度污染、管理困难。成本剧增和亏本经营等不良后果接踵而来,最终受害倒霉的仍是供水企业。在全国、本省和大庆市发生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所以,供水企业要面对现实,首当其冲,主动积极地站在保护水源、呐喊在第一线,使当地政府和全社会支持关心这一工作,采取有效措施。

1.2 化验管理 水质化验是履行水质把关的职责,以前通常把化验员比喻为水质“哨兵”,光是起监视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在大、中型供水企业有正规的“三级检验”,制度健全、设备齐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笔者认为,这些企业的厂部化验室,特别是中小型水厂的化验员,应起到制水厂在水质管理甚至净化技术上的参谋和侦察兵的作用,利用检测手段和实验试验数据,指导生产服务车间(班组)的特殊功能。全面质量管理才能确保各个工序、环节,保证产品最终质量,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尤其作为自来水这个特殊产品,是在生产过程中实施的,确保各个工序中的水质内控指标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发现净化设施的缺陷,指令调节药量投加量。分析判断果断处理,预防水质超标发生。

2 解决水质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饮用水污染问题,有两种途径:①保护饮用水水源;②强化水处理工艺。从总体上说,我国水环境质量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善。对饮用水水质要求越来越高,要从污染水源获得优质饮用水,可供选择的方法是强化水处理工艺,即采用先进的水质深度处理技术。现简要介绍如下:

2.1 氧化法

2.1.1 臭氧氧化法(O3) 臭氧(O3)的氧化能力比氯强,能杀灭细菌,能迅速而广泛地氧化分解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有效地除色、浊、嗅味,除铁锰、硫化物、酚、农药等,但臭氧的氧化很难达到完全矿化的程度,过程中对紫外光有强吸收性的大分子往往被氧化成小分子。近年来,水处理工作者开始研究应用臭氧氧化与其它方法联用技术。

①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O3—BAC技术)。实践证明,O3—BAC技术对去除水中COD、色度与嗅味、酚、硝基苯、氯仿、六六六、DDT、氨氮、油、木质素、氰化物等均有明显效果,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净化后的饮用水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②臭氧——过氧化氢混合氧化(03—H2O2)。臭氧氧化有两种:①臭氧分子或单个氧原子直接参与反应;②是臭氧衰减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引起的。.OH是水中氧化能力最强的氧化剂,对有机物常常无选择性且可完全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将臭氧与过氧化氢混合,可以生成.OH。

③臭氧——辐射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γ射线或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对水进行照射处理,分解生成.OH.e-等反应性很强的活性物质,与水中微量有机物反应,氧化分解成CO2和H2O。辐射与臭氧联用可降低成本且臭氧在辐射条件下可产生连锁氧化,大大提高处理效果,且该技术适应广泛的pH值和温度范围,对浓度很低的有机物也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2.1.2 光化学氧化法 光化学氧化法分为光催化氧化和光激发氧化法。

光激发氧化法即将O3、H2O2、O2等氧化剂与光化学辐射相结合,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的自由基,如.OH等,在氧化有机物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紫外——臭氧联用(UV—O3)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和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对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六氯苯、多氯联苯等都可迅速氧化,UV—H2O可使三氯甲烷、氯苯、氯酚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浓度降低到原来浓度的1%。

光催化氧化法即当用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照射n型半导体时,其满带上电子被激发跃过禁带进入导带,同时在满带上产生空穴。空穴可夺取半导体颗粒表面的有机物或溶剂中的电子,使原本吸收入射光的物质被活化氧化。已证明,n型半导体中TiO2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最好,UV—TiO2技术可迅速降解有机囟化物、芳香族化合物、有机酸、醇类含硫磷等杂原子的有机物、表面活性剂等。

2.1.3 高锰酸钾氧化法 马军等系统研究了KMnO4去除与控制水中有机物的效能与机理,发现高锰酸钾在中性条件下对松花江水中137种有机物具有广谱的去除效果,反应过程中产生新生态的MnO2,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重要影响。

2.2 空气吹脱 空气吹脱已用于去除毒性挥发性有机物(VOC2)。Gamy L.Amy和Davidw.Hand试验表明,采用填料式吹脱塔的去除率可达95%和63%以上。在114种有机优先污染物中可吹脱的能达31种。

2.3 吸附 以活性炭为代表的吸附工艺是目前对付有机优先污染物首选实用技术,目前正开发一些新型吸附材料如多孔合成树脂、活性炭纤维等。

2.4 膜法 膜法是深度处理的一种高级手段,反渗透(RO)、超滤(UF)、微滤(MF)和纳滤(NF)能有效去除水中嗅味、色素、消毒副产物前体及其它有机物和微生物。近年来,膜法对消毒副产物的良好控制,被EPA推荐为最佳工艺之一。

总而言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与世界经济技术的接轨需要,而水资源的现状又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的环保工作的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但供水企业面临的“难点”加“热点”问题太多,疲于奔命,机遇和挑战并存,新的更高的水质要求为应用新技术提供了动力,技术进步为应用新技术提供了基础,精密和自动化的仪器和测试手段的应用为新技术提供了可能。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人的素质——责任心仍是现代企业成功地生产经营,特别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要求而不可脱离和分割的。

参考文献

[1]钟淳昌.我国城市给水近年来几个倾向性问题.给水排水.1998.(2).1.

农业用水定额管理的保障措施 篇7

关键词:灌区用水,定额管理,保障措施

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多方筹措资金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节水技术创新节水工程建设, 建立节水建设的投入激励机制, 坚持优化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根据工程性质和投资额度, 合理确定各级投资配套资金比例。对不同来源的投资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使用, 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确保工程建设的保质保量完成、资金合理到位是必须的保障措施[1]。

2 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制度建设, 以水管体制改革促发展的主导思想, 充分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全面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职能。

依据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结合规划区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 提出当地灌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设规划, 为实现县域灌区依法治水方略提供基础保证和科学依据。

3 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

制定符合经济发展状况的各行业用水定额体系, 建立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用水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指标, 根据区域用水权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用水指标, 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建立用水测验管理机制, 由地区水利及农业管理部门, 每年根据历年试验测定的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耗水量, 确定本年度各种作物灌溉定额。由县水管理单位下发各乡镇, 并指导各乡镇的农业灌溉。按照区域分别确定的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额, 以此为限额, 实施定额供水、供水到户、节水奖励和超额加价。对于加价收缴的水费, 按照“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 从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 用于水利技术示范推广、节水改造建设[2]。

4 建立用水信息管理制度

制定建立水资源实时调度系统的方案,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 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和多种水源合理开发, 科学调度。

5 建立科学的灌溉水价制度

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遵循农业水价政策, 按照农业灌溉用水按“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 结合当地实际, 全面推行水费末级核算制度, 实现水价到位、水费征收到位的目的。建立良好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一是适当考虑供求关系, 采取市场调节, 允许部分地区, 在适当部门监控条件下, 按供求关系调整水价, 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二是合理评估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在此基础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 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度管理体制, 物价主管部门管理水价的核定、审批和调整, 水管单位的收入是经营性收入, 严格按照财会制度使用管理。三是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确保地表水、地下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 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 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对于地下水资源溃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 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 保护地下水资源。四是完善供水计量体系, 推行阶梯式弹性水价制度。按照“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的原则, 逐步提高水价水平, 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 工农业生产用水根据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 实行定额内用水平价、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合理确定和调整回用水价格, 促进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3,4]。

6 建立农民用水协会

不断规范和完善用水户协会运行管理模式, 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 推动用水户协会健康发展, 形成合理、公正、透明的供配水管理新机制。农民用水者协会是连接用水户和供水单位的桥梁, 建立起用水户广泛参与、能真正体现广大农民利益的用水者协会组织, 将斗渠以下的管理使用权移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 实现田间工程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运作模式。

7 建立用水计量和统计制度

用水计量和统计是灌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服务社会, 取信于民, 建立公开、公正、透明, 规范管理的重要管理途径。鉴于上述问题, 建议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计量统计制度:一是改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 逐步推广按方计量。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改进收费办法, 减少收费环节, 提高缴费率。严格禁止乡村两级在代收水费中任意加码和截留。二是加强对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 制定实行水资源数量与质量、供水与用水、排污与环境相结合的统一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完善供、用、排水计量设施, 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监测系统。三是结合已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先行安排部分自动化水平高、能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现代化测水量水设施, 保证测水量水精度高, 计量准确, 操作简单易行, 农民容易接受的测水量水计量装置。如引进先进的智能化取水设备 (IC卡) , 用水户购卡用水, 插卡取水, 达到测水量水公开、透明, 赢得群众的信赖。

参考文献

[1]王晶, 袁刚, 王金梁, 等.ET管理在节水措施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9 (1) :33-36.

[2]刘晓芬, 王庆海, 孟庆红.林甸县农业用水现状与管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 36 (5) :159.

[3]倪化秋, 谢美霞.山东省农业和水现代化管理模式研究[J].节水灌溉, 2006 (4) :56-57.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用水效率,管理模式,管理对策

1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现状情况

用水效率管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用水效率红线”落实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目前, 云南省虽然以《水法》为标志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取水许可制度, 水资源论证, 调整水价, 征收水资源费, 贯彻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措施推动了节水工作的开展。但管理体制不健全, 水平低, 工程维护不力, 用水效率低下, 水价机制不合理, 水利工程管理难以走上“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地方配套的水法律法规, 协调机制不完善,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 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浪费得不到遏制, 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 加剧了城市用水紧张局势和生态系统恶化, “一龙管水, 团结治水”的格局尚未形成。

1.1 节水管理机构不完善

云南省除昆明市设立节约用水管理办公室外, 其他州市均未设置专门的节水管理机构, 缺乏专人对用水效率进行监督管理。同时, 由于节水管理涉及工业、农业和生活各个方面, 管理对象庞杂,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而长期以来, 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 使得用水管理效率不高;且由于用水效率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跨部门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如曲靖市城市用水由城建部门管理, 调水又由水利部门管理, 没有形成跨部门协调机构, 后期用水效率管理困难。

1.2 用水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大量调查、调研, 大部分企业用水没有安装计量水表, 用水量大部分根据缴纳的水资源费估算;农业灌区大部分无量水设施, 用水量按水库闸后出流开始测算或者水库库容估算用水量, 灌溉水利用系数没有测量设施;城镇节水器具统计困难, 由此不难看出, 各州市用水计量、用水统计等用水管理制度不健全。

1.3 用水效率指标偏差较大

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导致各州市同一行业用水效率指标偏差较大。通过调查、调研复核全省13个州市的用水效率指标现状情况为:万元GDP取水量的范围为31~666 m3;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范围为0.28~0.58;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的范围为17~308 m3;农田每公顷平均灌溉用水量为0.288~1.021 5万m3/hm2;城镇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的范围为70~301 L/人·d;城镇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的范围为68~273 L/人·d;城镇管网漏损率的范围为3%~30%。

1.4 公众节水意识不强

云南省水资源量相对丰沛, 公众节水意识不强。农业灌溉大水漫灌, 放跑马水的现象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 水价偏低, 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 制约了价格手段在用水效率管理中的作用。如:西双版纳州水资源较为丰富, 部分水库管理所鼓励企业多用水, 能多收起水资源费, 维持水库的正常运行, 基本没有节水意识。

2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 是实施用水效率管理制度的强有力保障, 必须优先完善其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作为支撑。加强节水法制建设, 建立用水效率管理法规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法律、法规, 逐步研究制定符合云南实际, 与节水目标相适应、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及用水效率考核管理需求配套的规范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和效率评价体系, 为规范化、标准化的用水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2 推行节约用水技术措施应用

社会可控制性用水行业主要为工业、农业和城镇居民等, 用水形式主要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其中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 其余用于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农村饮水等, 尽管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下降, 但仍是本省第一用水大户。应大力推行的节水技术措施, 按农业、工业、城镇居民用水分述如下。

(1) 农业节水技术。

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大力推行和采用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技术、高效输配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技术等, 优化配置多种水源, 实现农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

(2) 工业节水技术。

通过广泛推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冷却节水技术、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技术、洗涤节水技术、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节水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工业输用水管网、设备防漏和快速堵漏修复技术、工业用水计量管理技术等, 提高火力发电、钢铁、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有色金属、食品与发酵等高用水行业水的利用率与用水效率。

(3) 城市生活节水。

通过推广节水型器具应用、城市再生水利用、城市雨水等利用技术、城市供水管网的检漏和防渗技术、公共供水企业自用水节水技术、公共建筑节水技术、市政环境节水技术、城市节水信息技术等, 节约和控制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园林景观、洗浴等社会服务业用水, 促进节水型城市的建设。

2.3 搭建跨部门协调管理机构

建立用水效率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由省水利厅厅长担任, 副组长由省水利厅分管副厅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管副主任、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分管副主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担任;省财政厅、省科学技术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国家税务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监察厅、省统计局为考核领导小组成员, 见图1。主要职责:负责用水效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指导用水效率管理工作, 并对用水效率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2.4 构建分级考评机制

在用水效率管理领导小组监督指导下, 成立用水效率考核工作组, 该工作组由水利厅牵头, 省级考核组织机构成员单位和各州 (市) 职能部门及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主要职责:负责对省用水效率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完成有关表格调查资料的收集、材料报告、现场实地考察以及汇总总结等。考评由区域用水效率考核、工业用水效率考核、农业用水效率考核和居民生活用水考核几部分组成。用水效率分级考评机制见图2。

(1) 区域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区域, 主要指云南省所辖的州 (市) 或县 (区) 级行政区。即为云南省的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共16个州市及其所辖的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自治县共129个县 (区) 。重点是州市政府的所在地、市辖区、县级市。

(2) 工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云南省辖区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重点是火力发电、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制药、烟草、水泥、冶金矿产等高用水行业中的取用水企业。

(3) 农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云南省辖区内的各级农田水利灌区, 重点是大中型灌区。

(4) 居民生活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云南省辖区内的城镇居民聚居区, 即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聚集区 (人口上万人) , 包括社区、居委会、集镇、街道邻里、居民小区等。

分级考评机制采用自下而上的自查和自上而下的抽查、检查组成, 分县、州 (市) 、省3级进行考评, 其考评程序如下。

(1) 省水利厅将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考核工作组, 具体负责考核, 协调、准备相关事宜。

(2) 每年1月底前, 各考核对象将上年度用水效率定性考核指标落实情况和定量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表格、自查报告, 报州 (市) 级人民政府, 同时抄送州 (市) 水利 (务) 局。

(3) 每年2月底前, 各州 (市) 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县 (区) 用水效率考核指标落实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核查, 形成州 (市) 级考核自评报告, 报省考核领导小组。

(4) 每年3月, 水利厅将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考核工作组, 通过重点抽查和现场核查等方式, 对各州 (市) 考核指标落实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监督核查, 形成考核评价报告, 于每年3月底前上报省政府, 经省政府批准后, 再上报水利部。

2.5 制定分类考核办法

依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及不同行业考核控制指标的目标, 分类制定《云南省规模以上企业用水效率考核管理办法》、《云南省大中型灌区用水效率考核管理办法》和《云南省居民生活用水效率考核管理办法》, 各办法中明确考核主体、适用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分标准、奖惩措施等几个方面, 保障用水效率考核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6 制定各地方考核指标控制标准

根据不同行业分解给云南省的考核控制指标的目标, 结合云南省16州市水资源及用水效率指标偏差较大的情况, 分州市制定不同的考核控制指标, 不能搞一刀切, 水资源越缺乏的地区考核指标越容易实现, 水资源丰富地区, 考核指标难于实现。

2.7 逐步实施用水定额管理

为实施用水效率考核指标值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必须对各行业实施用水定额管理。

(1) 工业用水方面逐步贯彻实施工业水平衡测试, 完善计量设施, 对工业用水按照地方标准考核指标定额管理。

(2) 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按照地方标准考核指标定额使用, 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实施梯度水价管理。

(3) 农业用水方面逐步建立我省节水灌溉试验站网, 开展节水灌溉试验基础研究工作, 加强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和长期统计研究, 制定按作物需水要求和土壤墒情适时、适量灌溉的最佳节水灌溉制度, 监控不同作物的节水灌溉定额, 为科学制定我省种植作物的灌溉定额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也要开展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监测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测算各类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为考核指标值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依据。

2.8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用水效率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爱护水、节约水”, 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 广泛宣传节水知识。通过建立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示范灌区,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节水管理, 水资源丰富地区也要倡导公众节约用水, 留出更多的生态用水。

3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取得初步成效

对云南省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水效率现状调查, 采用调查、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等技术手段, 构建云南省区域与行业 (工业、农业、居民生活) 用水效率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云南省适用的上述用水效率管理模式。完成了《云南省大中型灌区考核方案》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考核方案》, 并试点在曲靖、昆明等州市开展试点考核, 2012年本考核管理模式在曲靖、昆明等地的用水效率试点考核和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中得到了应用, 同时也为红河等州市制定节约用水考核方案、政策等中提供了参考,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4 结 语

本文从建立健全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 推行节约用水技术措施应用, 搭建用水效率管理协调机构, 建立分级考评机制, 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及考核控制指标, 逐步实施用水定额管理, 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 公众参与”的用水效率管理模式, 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用水效率红线”落实的基础工作。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部分州市用水效率考核及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得到了初步运用, 在以后的工作中, 还可为其他地方各市州县区、各行业在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用水效率红线”等方面, 提供有效管理模式应用;也可为地方水资源战略的制定、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政府关于节水方面的决策等, 提供技术指标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Z].国发 (2012) 3号.

[2]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Z].国发 (2013) 2号.

[3]叶澜涛, 孙书洪, 王仰仁, 等.灌区用水效率与效益评价以天津市里自沽灌区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2) :105-108.

规模化养猪场的科学用水管理 篇9

1 规模化养猪场的水源

规模化养猪场的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其中自来水最安全卫生, 但由于成本较高故极少使用, 使用较多的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多为利用深井抽取地层深部的水;地表水主要为水库、湖泊、河流和池塘水。为获取足够量的水, 猪场都应建立独立的供水系统, 使用抽水机和供水设备将水输入场内, 再用水塔或通过压力罐的方式向供水管网中供水。

在实际生产中, 多数猪场的水源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尤其是使用地表水做水源的猪场更为严重, 还有的是在取水和供水过程中自身造成了污染。使用地下水的一些猪场, 由于对地下水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猪场自身产生的污水或其他污染物渗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源的情况也经常发生。目前, 最严重的问题是在多数猪场其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都超出了国家标准, 且这些猪场在用水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因此, 无论养猪场的水源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 都必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同时还要注意科学用水。

2 规模化养猪场供水的主要用途和用量

2.1 饮用水

水是猪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基本介质, 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必需构成成分。猪体内的水分来源有三:一是饮用水, 二是饲料中所含水分, 三是代谢水。饮用水是猪只体内水分的最主要来源, 充分及时地给猪补充饮水, 是保证猪体健康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求饮水水质良好, 无污染, 并符合饮水水质标准和卫生要求, 同时要保证饮水的持续供应和温度适宜, 才能促进猪的正常快速生长。猪在冬季的饮水量一般为干饲料的2~3倍, 春秋季为4倍, 夏季为5倍。不同猪只对饮用水的需要量不同 (见表1) , 特别是哺乳母猪和仔猪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否则不仅会影响母猪的乳汁分泌, 也会影响仔猪的快速生长。

一个年产万头肥猪的养猪场用水量按照存栏猪4000~5000头计算, 每日用水量约计在100吨左右, 其中饮用水约为30吨, 占总供水量的30%。年约计消耗水量为36500吨, 其中饮用水在10000~12000吨之间。用水量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猪场所处的地理环境, 气温、湿度等猪舍小气候环境, 水的质量和水的温度等也会影响用水量。此外, 猪群年龄结构的变化, 饲料类型与饲喂方式的不同, 猪群的健康与否 (例如腹泻、发烧可增加饮用水的量) 等也都会对用水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冲洗、消毒用水和降温用水

冲洗、消毒用水和降温用水一般占到养猪场供水总量的65%左右。冲洗用水是规模化养猪场用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清理淤积在圈栏和粪道中的大量猪只粪便, 每天都要使用大量的冲洗用水;对圈舍还要定期进行消毒, 带猪消毒或对空舍消毒均需要大量用水;在炎热的夏季, 在猪舍内还要使用湿帘等用水设备进行舍内的降温控制, 有的猪场则采用的是喷雾 (喷淋) 降温系统, 另外还需要用水对猪的体表进行清洗和消毒等。以上这些用水均应该注意保证水的安全, 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合理地用水, 否则不仅会对猪只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可能造成极大的水浪费, 降低养猪的经济效益。

2.3 防病保健用水

防病保健用水应算是猪场饮用水的一个分支, 但在此将它单列为一类是因其对水的安全和质量要求更为严格, 除要达到规定的水质、水量以外, 还要求达到适宜的水温, 这样在水中投放保健或治疗药物 (如复合维生素、酸制剂、中草药制剂、抗生素等) 才能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使猪只自由饮水后达到全群预防保健和疾病防治的效果。

实际生产中, 我们可在猪舍内设置单独的饮水投药供水系统, 便于对猪群进行饮水投药和防治疾病。研究发现, 通过饮水给药的效果大大优于饲料给药, 不仅因为饮水给药作用较快、吸收良好、药物生物利用率高, 而且更重要的是方便快捷、应激小, 还弥补了混饲给药的缺点, 适用于猪只因病程长或应激导致采食量降低或不食而只能饮水的情况。但要注意的是:饮水投药只能选择水溶性好的药物, 另外投药剂量不可过大, 时间不可过长, 以防药物中毒或动物产生耐药性。此法因其突出的优点已经逐渐被广大猪场业主及兽医人员重视和采纳, 此项用水量占养猪场供水总量的约5%, 并且用量仍在逐渐增加。

3 规模化养猪场供水的安全标准

目前许多猪场只重视水的供应量而忽视水的质量, 在取水和供水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护和消毒使得介水性疾病, 特别是腹泻性疾病较难控制, 据了解, 目前农村和城郊养猪用水主要来自未经处理的蓄积雨水和污染而未处理的地下水, 这样的饮水如果用于规模化养猪必定会危害猪只的健康, 甚至危害饲养和管理人员的健康。因此在规模化养猪场中对饮用水进行定期检测和持续消毒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为规范养殖场用水的安全标准, 我国政府近年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畜禽饮用水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农业动物卫生准则 (NY/T473-2001) 》中规定畜禽饮用水水质应符合我国正式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 》的要求, 以及在《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27) 》中也对畜禽饮用水的质量有明确规定, 除对饮用水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及其检测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外, 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标准分别是:细菌总数<100个/毫升;总大肠杆菌群<3个/升。猪场饲用水标准参见表2。

水质的问题主要与微生物污染和有毒物质亚硝酸盐含量有关。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对猪群的健康影响极大。在猪的疾病中, 介水疾病包括了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三类。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猪瘟、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蓝耳病、PR, 以及呼肠孤病毒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炭疽、钩端螺旋体、大肠杆菌、猪丹毒杆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链球菌、猪痢疾、C型产气荚膜梭菌、增生性肠病、葡萄球菌等;寄生虫主要有蛔虫、节结虫、球虫、鞭虫等, 可经水传播的疾病约有二十余种。这些疾病并非都同时存在于某个养猪场中, 但在同一个猪场中多同时存在着多个介水性传染病, 并在猪场中长期存在并不断导致猪群中疾病的发生。硝酸盐存在于地表和地下水中, 硝酸盐可以转化为亚硝酸盐, 而后者是有毒的。硝酸盐转化生成亚硝酸盐后才产生毒性。水中亚硝酸盐浓度在100毫克/千克以下是安全的, 但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高于100毫克/千克时, 能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不能给组织转运充足的氧, 如果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过高, 就有可能导致猪的死亡。

另外,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含有许多矿物质元素, 如铁、硫、氯和镁等。这些矿物质能与钙、镁、钠等形成复合物, 构成水中的总可溶物质, 当水中总可溶物超过5克/升时, 会引起猪腹泻, 影响其生产性能。

4 规模化养猪场安全用水的质量控制

为使规模化养猪场饮用水的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保证饮用安全, 须对饮用水进行净化与消毒处理。水的净化处理方法有沉淀、过滤、消毒及其他特殊的净化处理等。沉淀和过滤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水质的物理性状, 除去悬浮物质及部分病原体。可根据水源水质的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浑浊的地面水需要沉淀、过滤和消毒;较清洁的地下水只需经消毒处理即可;如受到特殊有害物质的污染, 则需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4.1 沉淀

地面水中常含有泥沙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因而使水的浑浊度较大。当水流速度减慢或停止时, 水中较大的悬浮物质可因重力作用而逐渐下沉, 从而使水得到初步澄清。但悬浮在水中的微小胶体粒子多带有负电荷, 胶体粒子彼此之间互相排斥, 不能凝集成比较大的颗粒, 故可长期悬浮而不沉淀。这时, 必须加入一定的混凝剂, 如明矾能与水中的重碳酸盐生成带正电荷的胶状物。其与水中原有的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互相吸引, 凝集形成较大的絮状物而沉淀。这种絮状物表面积和吸附力均较大, 可吸附一些不带电荷的悬浮微粒及病原体共同沉降。因而使水的物理性状大大改善, 减少病原微生物。

4.2 过滤

过滤是使水通过过滤物而使饮用水得到净化。过滤净化水的原理, 一是阻隔作用, 水中悬浮物粒子大于滤料的孔隙者, 不能通过滤层而被阻留。另一种是沉淀和吸附作用, 水中比砂粒间隙还小的物体如细菌、胶体粒子等, 虽不能被滤层阻隔, 但当其通过滤层时即可沉淀在滤料表面上, 滤料表面可因某些非致病性细菌的生长而形成胶质的生物膜。此膜具有吸附力, 可吸附水中的微小粒子和病原体, 通过过滤可除去80%以上的细菌及约99%的悬浮物, 血吸虫尾蚴及阿米巴包囊等。

4.3 消毒

为防止传染病的介水传播, 确保规模化猪场用水的安全, 用水需经过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包括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超声波消毒等, 在养猪业中由于多采用集中供水, 并且由于生产中用水量较大, 这类技术无法用于猪场供水消毒。因此, 在猪场更多地采用化学法对水进行消毒, 即使用消毒剂对水进行消毒。目前常用的饮用水消毒剂主要有氯制剂、碘制剂和二氧化氯。理想的饮用水消毒剂要求无毒、无刺激性, 可迅速溶于水中并释放出杀菌成分, 对水中的病原性微生物杀灭力强, 杀菌谱广, 不会与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产生有害有毒物质, 价廉易得, 便于保存和运输, 使用方便。

规模化养猪场的供水消毒需要先对水塔或蓄水池的容积进行测量, 并按说明投入适宜剂量的消毒剂。由于规模化养猪场需要持续供水, 所以一次性在水中加入消毒剂, 仅可维持较短的时间, 频繁加药十分麻烦, 为此可在蓄水池中应用持续氯消毒法, 可一次投药后保持7~15天对水的有效消毒。方法是将消毒剂用塑料袋或塑料桶等容器装好, 装入的量为用于消毒1天饮用水的消毒剂的20或30倍量, 将其拌成糊状, 视用水量的大小在塑料袋 (桶) 上打0.2~0.4毫米的小孔若干个, 将塑料袋 (桶) 悬挂在供水系统的入水口内, 在水流的作用下消毒剂缓慢地从袋中释出。由于此种方法控制水中消毒剂浓度完全靠塑料袋上孔的直径大小和数目多少, 因此一般应在第1次使用时进行试验, 确保在7~15天内袋中的消毒剂应完全被释放。有可能时需测定水中的余氯量, 必要时也可测定消毒后水中细菌总数来确定消毒效果。

5 规模化养猪场的科学供水管理

5.1 科学选择水源

为选择优质无污染的水源, 在规模化养猪场建场之初就应该做好猪场的选址工作, 选择远离居民生活区、养殖场、屠宰场、兽医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化工厂等的相对安静偏僻的区域。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地使用地下水。若采用地表水做水源时, 取水口应在猪场自身的和工业区或居民区的污水排放口上游, 并与之保持较远的距离;取水口应建立在靠近湖泊或河流中心的地方, 如果只能在近岸处取水, 则应修建能对水进行过滤的滤井;在修建供水系统时应考虑到对饮用水的消毒方式, 一般可在水塔或蓄水池对水进行消毒。供水前要对当地水质进行严格检测, 要求水质必须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标准 (NY5027-2001) 要求, 如不符合则必须做好水源的消毒和净化工作;同时要保证水量充足。以一个自繁自养的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 每天至少需要100吨水。如果水源不足将会严重影响猪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所以对于一个万头猪场, 水井的出水量最好在每小时10吨以上。

5.2 建立科学的自动供水系统。

规模化养猪场的供水系统应该至少设置三套, 即一套猪的自动饮水供水系统, 一套带增压设备的猪舍冲洗消毒用水系统, 一套专供猪群投药饮水的保健用水系统。

自动饮水供水系统可实现猪只在需要时能即时饮到清洁充足的饮用水, 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带增压设备的猪舍冲洗消毒用水系统可以高效地完成猪场的清洗消毒工作, 并可用于夏季的喷雾降温, 减少猪只的热应激。保健用水系统可以轻松地完成不同时期猪的药物预防保健或疾病防治任务, 减少转圈、环境、疫病等对猪造成的不良应激, 提高猪群的免疫抗病能力。

如果采用冲洗用水和饮用水分开的方式, 由于冲洗用水主要考虑水量的问题, 经一般净化消毒处理和简单的水质监测即可大量使用地面水资源, 可节约用水的成本。

5.3 采用新型供水管道和饮水设备

猪场的所有供水管道建议均使用聚氯乙烯管材, 这种管材不仅安装管理方便, 而且清洁卫生, 结实耐用, 不会生锈腐蚀, 出现管道堵塞的现象也较少。生产中为防止冬季严寒对规模化养猪场供水造成影响, 聚氯乙烯水管通道应铺设在舍内或地下20~40厘米处, 在管道的每个主要结点处应该设置水管检修口, 以便于检查和维护供水管道。饮水设备主要包括各类型的饮水器械 (乳头式饮水器、杯式饮水器、鸭嘴饮水器、大型自动饮水槽等) , 还包括饮水塔、压力罐、滤水器等其他相关配套设施。要求供水设施齐备, 安装合理, 同时要做好对供水管道和供水设备以及饮水设备的定期检修, 减少“跑、冒、滴、漏”, 节约用水。

5.4 保证供水量和供水温度

为保证全群猪只的健康生长, 就要保证充足的供水量, 这就要求对于不同阶段的猪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类型和型号的饮水器, 同时饮水器安装数量、安装高度和位置也要合理 (见表3) , 以便于猪只科学饮水, 减少水的浪费。同时, 对供水温度应该有严格要求, 一般要求饮水温度种猪一般控制在10℃~30℃, 哺乳仔猪最好控制在22℃~37℃。试验证明, 30℃饮水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日饮水量以及日粮磷的表观消化率, 显著降低断奶仔猪料肉比, 适宜的水温将有利于猪只的饮水量增加, 保证生猪的安全健康生长。

5.5 定期检测水质、加强对供水的消毒, 保证猪场的供水安全

注:*表示可选择大号或特大号型饮水器;饮水器的安装高度一般高于猪肩关节5厘米, 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小猪、中猪、大猪最好安装一高一低2个饮水器, 或装可调节高度的饮水设备, 便于不同大小的猪都能饮到水。

对于提供给规模化养猪场的地下或地表饮用水一定要定期抽检水质, 一般每半年至少检测1次, 规模化养猪场饮水的水质检测至少要测的基本项目详见表4。

对于水质不符合要求的饮用水一定要及时消毒和处理, 在保证水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6 小结

关于强化景电灌区用水管理的思考 篇10

景电灌区属沙漠性气候, 干旱少雨, 风沙大、日照充足, 温差大。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3049.8小时, 年平均气温8.6℃, 最大冻土深度120厘米, 相对湿度47%, 无霜期173天, 年平均风速3.2米/秒。多年平均降水186.2毫米,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一年中7月、8月、9月降水约占61.5%。根据气象资料统计, 海拔1300米的总干一泵站黄河沿岸区, 降水量约为168毫米, 海拔1500米~1800米的一期灌区降水量为170毫米~190毫米, 海拔1600米~1910米的二期灌区降水量为180毫米~200毫米。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3038.5毫米, 相当于降水量的16倍。

一、景电灌区用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㈠种植结构比例失调单种面积过大, 套种、复种面积过小, 夏禾面积较大, 秋禾面积较小。夏秋种植比例一般为7:3, 局部地方 (如古浪冰支渠) 也出现了秋夏种植比例7:3的现象, 而景电灌区设计的种植比例为6:4。种植比例的失调, 一方面导致工程的提水能力不能得到发挥, 增加水量调配的难度;另一方面造成了在夏灌高峰期用水紧张状况, 不能保证灌区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

㈡灌水技术落后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比重较低, 土地平整度较差, 大水漫灌、串灌、深灌等落后的灌水技术时常发生, 田间有效用水量较低, 水量被无益损失, 抬高地下水位, 造成土壤渍生盐咸化, 尤其在夏三苗期间供水矛盾突出, 老百姓争水、抢水、深灌、狠灌, 造成灌水定额增大, 灌水效率低, 灌水轮期延长, 部分农作物后期受旱的恶性循环。

㈢灌溉制度滞后合理的灌溉制度是指导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水的重要依据。景电灌区目前采用的灌溉制度是根据一期灌溉试验成果制定的, 工程的提水能力也是根据试验成果计算确定的, 由于试验地与大田等各方面的条件差异, 故目前灌溉制度中的灌水定额相对于实际灌水定额偏差较大, 有些农作物灌水次数相对较少, 现行的灌溉制度已经不适应灌区的实际情况, 不能指导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 为农业生产服务。

㈣水管人员能动性较差钻研业务, 勤于学习, 勤于思考, 开拓创新, 自觉学习, 提高素质的风气不浓;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争先恐后, 勇挑重担, 参与竞争, 比学敢帮的积极性不高;工作松散, 不重言表, 精神萎靡, 聚众赌博、喝酒, 得过且过, 安于现状的现象严重;吃、拿、卡、要, 以水谋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解决措施

㈠调整种植结构比例景电灌区属一季有余, 两季不足的农作物种植区, 种植结构的调整首先应从扩大套种、复种面积着手, 充分利用灌区光热、水、土地等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套种一般以玉米为主的高矮杆搭配和以小麦为主的夏秋搭配两种方式为主, 逐步达到夏、秋、经5:3:2的优化种植比例。增加复种面积, 对单种收割较早的土地, 根据作物的生育期长短, 复种小秋作物, 畜草和绿肥等,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充分发挥工程的效能, 提高灌区的效益, 达到农民增收, 管理局增效的双赢局面。

㈡改进灌水技术灌水技术是提高浇地质量和灌水效果的重要环节。推行以小块 (0.03公顷左右) 灌溉为主的常规节水措施, 田间工程要做到“三改” (即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大水漫灌改小畦沟灌) , “两全” (即地边梗, 路边梗齐全) 。采取节水灌溉, 勤浇, 浅灌增加灌水次数, 降低灌水定额, 缩短每次灌水的时间, 提前进入夏灌, 消减夏灌用水高峰, 相对拉长夏三秋一轮期。积极推广畦灌、沟灌、滴灌和膜上灌溉等先进灌水技术, 瓜类和洋芋等采取地膜小畦沟灌, 玉米等采取地膜小畦灌溉, 小麦、大麦、胡麻等采取小畦灌溉, 节水效果显著, 可降低灌溉定额, 降低农业成本。

㈢完善灌溉制度灌溉制度需适应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作物, 不同地区, 不同年份, 不同栽培技术和灌溉条件下, 作物的需水性不同, 因此作物灌溉制度必须根据当地、当年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根据多年的运行经验和总结灌区群众丰产经验, 对目前主要农作物的灌溉制度做一定完善调整, 见表1。

㈣充分发挥水管人员的能动作用加强水管人员的学习培训, 建立“定时保质保量”的学习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分专业、分岗位进行常年轮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从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体制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 弘扬“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创业、造福于民”的景电精神, 落实规章制度, 以制度管人管事, 加强水管人员的行风评议, 增强水管队伍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实行全员竞争上岗, 打破身份界限, 建立灵活、高效的水管队伍,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 实行定编、定岗、定员, 精简冗员, 按岗定薪, 优绩优薪, 拉大分配档次;建立各岗位、各工种考核评定办法, 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量化、细化、定量考核, 实行目标管理;引用高新技术, 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 总干独斗、总干支口安装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流量自动监测, 加大管理的力度。

三、结语

用水管理 篇11

关键词: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农民用水协会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0引言

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自2004年3月开始,按照水利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的有关灌区改革精神和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灌区开展了以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为主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行“一价制”农业供水水价机制。5年来,在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的同时,加大了用水者协会组建的扶持、推动和宣传力度,通过边试点、边规范、边推广,全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中也存在者不少问题,笔者曾在最基层农民用水协会协助工作,在这里针对农民用水协会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1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历史及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发展现状

1.1简介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历史自古至今,农民都是改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许多灌溉工程有政府投资建设,受益农民不仅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而且参与灌溉用水的管理和供水渠道的维护。如南宋的浙江丽水通济堰灌区的“堰首”,公元1218年有用水农民自建自管的山西洪洞县通利渠的“渠长”,明清年代四川的都江堰灌区的“斗管会”等等。这些都是农民用水户协会的雏形。宁夏引黄灌区“民办、公助、官督”的治水、用水方式,也因其具有受益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性质而生命力极强,为历朝历代所采用。兴修水利所需三费用和人工物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受行政体制的干扰:举荐的管水员多数是当地深孚众望的贤能。可见民办水利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宁夏引黄灌区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水利迅速发展,特别是灌溉农业有了长足进步,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集体所有制,虽然灌区也采取了专业管理和群众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但基本上是以政府或集体的形式体现,所谓群众管理组织基本上有名无实。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灌溉工程和用水管理仍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政府和集体为主的方式,造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出现“缺位”和“错位”,带来了农田水利灌排设施老化、破损,加剧了用水无序和水量浪费、农业灌溉效率不高。在这种背景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地积极探索各种形势的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农民用水户协会这种用水和作组织运用而生,并逐步得到了农民的欢迎。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0000多个,管理灌溉面积1亿多亩,参与农户7000多万人,给灌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2宁夏青铜峡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发展现状宁夏青铜峡灌区自2004年启动了农村水费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支斗渠道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用水管理体制。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经历了2004年的试点探索、2005年的全面推开和近几年的规范巩固三个发展阶段,截至2009年,注册农民用水协会120个,管理支斗渠道、扬水700多条,覆盖灌溉面积110万亩,占灌区灌溉面积的98%。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与发展趋势良好,协会注册率以及水价的改革已处于领先地位。

用水协会组建后,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灌区田间工程设施缺乏管养问题,初步做到了灌区工程有人管、有人修、有人保运行,通过落实协会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不同形式的灌溉计量,促进了科学灌溉管理,农业灌溉用水量比往年普遍节约20%--30%。

2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面积不实,水费虚高目前灌区上报的灌溉面积大多是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的面积,再没有丈量过,至今已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有新开荒的耕地,有挤沟占渠的耕地,有恢复耕作的耕地,基本上都没有上报灌溉面积。随着黑面积逐年增长,支、斗渠的引用水量逐年增加,造成现有注册灌溉面积水费虚高。

2.2以村委会为主的“番牌”协会依然存在以村委会为主的“换汤不换药”的“番牌”协会严重制约者农村水费改革的执行。由于各县(市)政府的认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同,导致了各县(市)的改革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县(市)有政府出面组织严格按照章程,选出了德高望重的会长,组建协会。而有的县(市)只有水务局在唱独脚戏,发动乡镇水管站来搞,于是就产生了以村委会为主的“番牌”协会。

2.3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使得协会维修经费紧张引黄灌区各级渠道衬砌率低,干渠砌护率仅25%,支渠衬砌率不足10%,斗农渠衬砌率不到30%,各类建筑物带病运行率达45%,造成渗漏严重,输水损失大。要维修这些渠道及建筑物,按照现行水价规定,末级渠系维修管理费按每立方0.55分返还,这部分资金只够维持协会人员的工资和正常运行的办公经费,根本无法维修渠道。

2.4农村低保、困难户的水费无法收取这一现象可以说是很普遍,每个协会都有那么几十户,拖欠水费有干到万。由于以前有村集体垫交,这一改革突出了水是商品的特性,农村这些弱势群体连生存都难以维持,那还有钱交水费,协会也无法承担,怎么办?

2.5用水交费管理混乱灌区水管单位每年在冬灌结束、夏秋灌结束决算出水费,给农户打印微机总票据,再有协会下发给农户。然而广大农民普遍反映农民用水者协会根本没有将票据下发,农户手中的票据五花八门。用水期间协会多收的不予退回,有的协会实际面积比上报面积多,而多出来的这部分面积的水费有农民用水者协会自己收取使用等等,管理比较混乱。

2.6协会组建不符合程序有的协会没经过用水户选举,由村上的村霸担任会长组建运行,结果协会就用武力来征服不交水费的“赖户”。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3解决的办法

3.1对于面积不实的问题,必须进行核实针对面积不实的问题,因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同群众的沟通交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这不仅仅是水利部门的事,必须要有当地政府及基层工作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大力支持,尽快将灌区面积核实。

3.2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对以村委会为主的“番牌”协会进行整治,组建起真正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农民用水着协会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单凭水利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农民用水户协会是群众性的管水组织,它既是农村用水合作组织,又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在用水民主管理上的具体表现。因此,民主、自治是协会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协会能否代表民意,能否动员和号召用水户参与管理和承担责任的关键。从我们灌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选举产生的协会,运行情况相对较好,而由乡村任命成立的协

会大多数都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3.3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建议对用水户协会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近三年来国家财政部开展试点,对部分用水户协会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使用水户协会有了基本的办公条件,为其正常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建议相关部门今后继续加大对用水户协会的资金扶持,为协会在建立之初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是加强对协会中农民必要的技术培训工作。近年来我区对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重要性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农民对用水户协会的作用已有所了解。但由于协会内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到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缺乏对渠道流量测定,渠道、涵闸的维修养护基本知识,限制了协会作用的全面发挥。因此,建议各市县安排必要的经费,对协会中农民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l,使他们能掌握基本的维修及节水的技术知识。

三是要继续对末级渠系改造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末级渠系配套改造是农民用水户协会深化发展的基础渠道工程设施的配套与完好是协会良好运行的基础。目前,由于末级渠系工程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已成为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群众性管水组织,根本无力解决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问题,长此下去,必然因工程的灌溉效益衰减、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大而失去农户对协会的拥护和支持。各市县水务局应该增大对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力度,为协会的运行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3.4水管单位要延伸服务以提高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水平农民用水户协会由于自身原因,在工程管理、渠道运行维护以及科学灌水和内部管理方面缺乏必需的技术力量,水管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向协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是提高协会运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协会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维护干渠用水秩序,提高水费的征收率。对于农村低保、困难户的水费应有农民用水协会及时上报地方水务局,水务局与民政部门和相关水管单位协调给与适当的补助与减免。

3.5高度重视推广农村信用联社代收水费针对用水交费管理混乱这种现象,2008年根据水利厅<关于在引黄自流灌区推广农村信用联社代收水费的通知》精神,我们单位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积极引导,精心组织,在全灌区稳步推进农村信用联社代收水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2008年底全灌区已有10%的协会采用农村信用联社代收水费,完成全年水费任务.农村信用联社代收水费,使水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协会及时将用水量和水费公布到村、队、户,做到家喻户晓,亮化水费收缴,让群众真正淌放心水交明白钱,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到农村信用联社代交费,为水费收缴工作营造新的局面。

用水管理 篇12

淄博市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32 m3,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合理有效地管理水资源, 必须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计划用水管理是实现用水总量控制与节水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突破口。当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对计划用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必须使计划用水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由“分散的条块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

为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管理质量, 2009年, 淄博市开发了淄博城市节水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统一规划”的原则, 遵循“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预见性和可扩充性”的原则[2], 充分结合淄博市具体管理业务信息化需求开发设计, 可为节水管理工作提供全面信息化支撑。

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和C/S模式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分市级、区县、企业用户端三级管理使用平台, 较好实现了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实现了非居民生活用水户用水计划的编制、下达、调整、考核, 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自动产生, 对取用水户基本和水量等信息的综合管理, 以及信息的发布、查询、统计及打印功能。

1 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1.1 实现基础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计划用水户基本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 包含名称、法人代表、所属行业, 以及企业规模、运营情况等。同时可以按照行业及企业规模等分类进行区域内归类查询, 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支持。

1.2 实现数据共享

淄博市计划用水管理实行“年计划”、“季考核”、“月抄表”制度。计划用水户的用水量信息均通过该系统统一录入、存储、查询。信息管理系统设置了以下2套数据录入方式:1) 各区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按月将计划用水户的缴费水量录入信息系统, 实现市区两级的数据信息共享, 录入的水量作为计划用水编制、考核的基础数据;2) 计划用水户自行登录系统, 填写“淄博市计划用水月报表”, 将月用水量, 按用途和水源分类填写, 系统自动计算水的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用水定额等相关指标。2套数据相互监督, 实现市、区、计划用水户三级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

1.3 合理编制用水计划

按照“优先利用客水, 合理利用地表水, 控制开采地下水, 积极利用雨洪水, 推广使用再生水,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原则[3], 根据全淄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按照丰、枯年变化的预测, 省厅下达的用水总量指标, 遵循用水计划指标应小于取水许可水量, 区域的取水许可量应小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原则, 每年10月着手编制下一年度用水计划。

以计划用水户近3 a的实际用水量作为基础数据, 采用水量加权法 (各年份水量权重分别为5%, 1 0%, 8 5%) , 确定用水计划的基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编制计划的总原则进行调整, 作为计划用水户的年度用水计划指标。此时, 当年第4季度的用水量尚未录入系统, 可采取复制本年度第3季度或者上年度第4季度水量的方法, 以完整全年的用水数据。复制水量、参数确定及编制计算工作均通过“淄博城市节水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实现。

按照用水计划的编制原则, 编制过程中对于3 a水量相差较大的企业, 视情况选择基础数据, 调整年度权重, 制定年度用水计划指标;未按规定开展水平衡测试、拒不服从管理及用水效率低的单位, 在确定的用水计划基数的基础上下调计划指标。

当制定的用水计划指标值超出用水户的取水许可量时, 节水信息系统自动报警, 系统自动以该用水户的取水许可量作为该用水户的年度计划用水指标。

全部用水计划编制完成后, 淄博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征求各区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及各用水大户的意见, 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对编制的用水计划进行修订, 最终确定全市用水计划指标, 完成编制工作。

1.4 及时下达用水计划

年度用水计划编制完成后, 每年12月31日前, 由淄博市水利与渔业局正式下发, 通过节水信息系统发布年度用水计划至各计划用水户终端。各计划用水户根据各自生产经营情况, 按照下达的水源和水量将年度用水计划指标分配至月份, 并作为计划考核的依据。同时, 将分配水量录入节水信息系统, 系统自动审核分配水量是否按既定水源与水量分配, 审核合格的, 作为季度考核依据;审核不合格的, 予以驳回, 重新上报。逾期不分配的, 系统自动平均分配至月份作为季度考核依据。

1.5 严格调整用水计划

用水计划指标下达以后, 非居民生活用水户不得擅自增加用水量, 因新建、改建、扩建, 以及增加产量、用水人口, 或用水性质发生改变等需要增加用水计划指标时, 可向当地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交增加用水计划申请, 市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现场勘察核定批复后予以增加。

批复后的增加用水计划指标按水源、总量及批复时间分配至相应月份, 系统自动将增加的用水计划指标与原有的年度用水计划指标合并, 作为季度考核的依据。

1.6 严格考核用水计划

计划用水考核按照《淄博市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超计划用水的部分收取加价水资源费。淄博市按季度分水源对用水计划进行考核, 超计划用水的统计均通过系统自动实现。淄博市用水计划书及各区县录入的计划用水户的实际水量作为超计划用水考核的依据, 每季度系统自动统计全市所有超计划用水信息, 根据系统的信息汇总, 市级下发超计划用水考核情况的通报。各超计划用水户收到告知书后,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回执”, 陈述超计划用水理由, 并通过节水信息系统提交“回执”, 市区两级管理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可直接查看企业回执。区县通过系统提交处理意见, 市级直接通过系统查看区县处理意见, 做出是否进行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处罚决定, 由市水利与渔业局以正式文件下发处罚决定。通过“淄博城市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发布“淄博市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资源费缴款通知单”, 按水资源费的收费渠道收取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资源费。

1.7 进行信息查询

各级使用平台均可进行相应层面的信息查询。计划用水户终端可查询随意时间段的用水量、超计划用水考核情况及相应涉水指标, 并进行统计分析;市区两级管理层可按行业、规模及用水量进行归类查询, 可按照季度进行超计划用水相关信息的查询, 可进行随意时间段的区域用水总量的查询等。

2 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2.1 时效性

计划用水管理的一大特点是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数据的实时更新是管理的重点。系统中所有数据及管理基础信息, 均为实时最新数据, 市级定期对数据的合理性、可靠性进行检查分析,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分析修改, 确保了数据的时效性, 为计划用水管理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2.2 严肃性

信息系统的数据是计划用水管理的基础数据, 各计划用水户及区县管理数据一经上报, 均不得修改, 如需修改, 必须提供证明材料, 经市级审核后才可修改, 保证了上报数据的严肃性、准确性。

2.3 标准性

采用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确保了表格的格式化, 标准的统一化, 管理的同步化。对各类信息进行规范, 可保证信息实时准确的共享和交流。

2.4 预警性

用水计划需要在取水许可水量范围内制定, 当制定的用水计划超出取水许可水量时, 系统自动报警, 以取水许可的水量作为企业的计划量, 提高了计划制定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制定计划超出取水许可水量的错误。

2.5 易操作性

信息管理系统操作简单, 目前全市从事节水管理的所有人员都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 极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3 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支持与推动计划用水管理的有力工具, 通过信息化手段, 实现了数据采集的自动化, 信息处理的智能化[4], 信息管理的精准化, 管理流程的规范化, 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有效提升了计划用水的管理水平。

3.1 节省人力, 提高工作效率

用水计划的编制计算、计划书分配是否合理等大量计算功能都由信息系统实现, 节省了人力, 减轻了工作强度, 避免了人为错误的发生, 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事务性工作的减少, 可以提供更多时间用于研究细化管理工作, 延伸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管理水平。

3.2 标准统一, 规范计划管理

信息系统能为数据的处理提供更加明确统一的尺度, 表格的统一化、操作的流程化、数据的规范化促进计划用水管理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3.3 信息共享, 促进管理

市、区、计划用水户三级使用管理层的信息共享, 提高了行政效能, 加强了沟通, 提升了工作速度, 提高了计划用水管理的主动性, 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4 结语

信息化促进计划用水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淄博市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计划用水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同时也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5]。今后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 加大探索力度, 突出信息化应用效果, 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进一步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6]。

参考文献

[1]程晓冰, 石玉波.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J].中国水利, 2007 (1) :52.

[2]丁振华.深圳水务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J].中国水利, 2004 (5) :56.

[3]淄博市人大常委会.淄博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R].淄博:淄博市人大常委会, 2011.

[4]王昉, 万烁.北京水务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展望[J].北京水务, 2011 (4) :61.

[5]张小娟.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EB/OL].[2013-06-22].http://www.docin.com/p-453891050.html.

上一篇:《现代经济学基础》下一篇:病房对讲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