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梭菌活菌散(精选7篇)
酪酸梭菌活菌散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活菌散佐治婴儿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湿疹患儿7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 观察组患处予3%的硼酸外洗, 同时给予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 每次0.3~0.5袋;对照组仅予等量硼酸外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儿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外用药物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婴儿湿疹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酪酸梭菌活菌散,湿疹, 婴儿,疗效
婴儿湿疹属常见小儿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是婴儿头面部为主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疹, 起病大多发生在生后1~3个月, 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 1~2岁以后大多数逐渐自愈。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 病情轻重不一。湿疹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 患儿烦躁不安, 夜间哭闹, 影响睡眠, 病因不明确。目前认为湿疹多合并消化系统症状, 其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免疫有关。我们应用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活菌散 (宝乐安) 联合外用药物治疗婴儿湿疹,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湿疹患儿7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74例均符合入选标准:临床诊断明确的湿疹, 皮肤损害仅限于头颈部, 年龄<1周岁, 未合并其他疾病。对微生态制剂过敏者排除在外。观察组男21例, 女17例, 中位年龄3.5个月, 平均体质量5.5kg;剖宫产13例, 顺产25例;25例有家族过敏史;15例母乳喂养, 14例混合喂养, 9例配方乳喂养。对照组男21例, 女15例;中位年龄4.1个月, 平均体质量6.75kg;剖宫产15例, 顺产21例;20例有家族过敏史;18例母乳喂养, 13例混合喂养, 5例配方乳喂养。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分娩方式、过敏史、喂养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中明确过敏原者, 予过敏原隔离。观察组患处予3%的硼酸外洗, 同时给予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活菌散 (商品名:宝乐安, 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S20040088) 口服, 每次0.3~0.5袋, 每天2~3次, 温开水冲服。对照组仅给予硼酸外洗。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治疗14d内皮肤损害消退>90%, 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消失; (2) 显效:治疗后14d内皮肤损害消退60%~90%, 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明显减轻或消失; (3) 有效:治疗14d内, 皮肤损害消退30%~60%, 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减轻; (4) 无效:治疗14d内, 皮肤损害消退≤30%, 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34例, 显效2例, 有效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36%;对照组治愈15例, 显效3例, 有效2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55.55%, 2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婴儿湿疹的病因较复杂, 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 有时很难明确具体的病因, 新生儿出生后肠道微生物不断的改变, 直到2岁达到稳定状态, 婴儿早期肠道内的益生菌的种类及数量较成人明显偏少, 且月龄越小越明显。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益生菌与肠上皮细胞共同构成了肠道的屏障作用, 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Ig A, 增强肠道的免疫作用, 益生菌还可以减少过度的细胞凋亡, 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湿疹等过敏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婴儿期是湿疹的高发年龄段, 可能与婴儿肠道菌群建立迟缓而引起的免疫功能和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肠道菌群建立迟缓或肠道菌群平衡破坏易发生免疫异常, 尤其当Th1/Th2平衡失调时, 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芬兰开展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 益生菌因其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或帮助建立肠道菌群平衡, 因而能有效预防湿疹。益生菌能分泌肠黏膜再生和修复的重要物质, 修复受损伤的肠黏膜, 消除炎症, 益生菌能促进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发育成熟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分化成熟等作用, 可优化肠道微生物组成, 促进Th1免疫系统的成熟, 减少变应性疾病的发生, 使湿疹患儿喂酪酸梭菌活菌可达到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免疫调节及治疗婴儿变应性疾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外用药物治疗小儿湿疹的同时, 积极给予口服益生菌以帮助恢复建立肠道菌群平衡, 调节免疫平衡, 提高疗效, 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 刘捷, 叶涛, 李义民, 等.婴儿湿疹发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1) :3025-3026.
[2] 杨宝琦, 张福仁, 吴梅, 等.抗人白细胞介素8单克隆抗体乳膏治疗湿疹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6, 25 (6) :439-441.
[3] 崔云龙, 闫述翠, 万阜昌.凝结芽胞杆菌TBC 169株对肠道致病菌的抑菌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5, 17 (5) :333-334, 338.
[4] 吴捷, 孙梅, 董月敏.婴儿湿疹伴发腹泻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 (6) :478-479.
[5] 刘冰, 伏瑾.婴儿湿疹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 22 (7) :541-542.
[6] 任延豆.婴儿湿疹的治疗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1) :1499.
酪酸梭菌活菌散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腹泻患儿。具备以下条件: (1) 年龄<2岁; (2) 急性起病, 病程5天内; (3) 每日大便>4次, 且粪便含水量较多; (4) 大便镜检白细胞<5/HP, 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等均阴性, 轮状病毒阳性。
1.2 分组资料
符合上述条件者共154例, 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男51例, 女35例;年龄<6个月12例 (14.0%) , 6个月至1岁46例 (53.5%) , >1岁28例 (32.6%) 。对照组男45例, 女23例;年龄<6个月9例 (13.2%) , 6个月至1岁33例 (48.5%) , >1岁26例 (38.2%) 。两组患儿治疗前临床症状见表1。总体上, 两组基本资料相似。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宝乐安 (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用药准字Sz004008) 口服, <1岁300mg/次, 1~2岁500mg/次, 3次/d, 疗程3~6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按常规剂量给予利巴韦林、小檗碱 (黄连素) , 疗程3~6天。其他对症处理、补液等两组相同。
1.4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表2)
[例 (%) ]
由表2可以看出, 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42.83, P<0.01) 。总体上, 观察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宝乐安属于新一代微生态制剂——产酪酸菌制剂, 其有效成分酪酸梭菌C G M C C 0 3 1 3-1能分泌酪酸。酪酸是肠黏膜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和营养物质, 能快速修复轮状病毒损伤的肠黏膜, 抑制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菌及其毒素[1]。同时, 它还能分解多糖为低聚糖, 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建立生物保护屏障。酪酸梭菌C G M C C 0 3 1 3-1能提高患儿机体的免疫力, 尤其促进肠黏膜S I g A的分泌, 提高黏膜免疫及抗病毒能力。酪酸梭菌C G M C C 0 3 1 3-1还能通过分泌酪酸调节人核转录因子 (N F-k B) 活性, 抑制I L-1 B、T N F-a、IL-8等致炎因子过度表达, 清除肠道炎症[2]。酪酸梭菌C G M C C 0 3 1 3-1进入肠道后可生成维生素B族 (B1、B2、烟酸及叶酸) 和维生素K, 促进机体对钙、铁和锌的吸收, 改善患儿营养。
我们的观察证明, 用宝乐安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其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且治疗过程中未见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树波, 崔云龙, 吴顺娥, 等.酪酸梭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02, 11 (4) :322-324.
酪酸梭菌活菌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2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所有的患儿的病症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导致黄疸的原因包括:4例ABO溶血, 6例母亲产前使用催产素, 10例头颅血肿, 24例母乳性黄疸, 30例早产, 36例原因不明。将2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划分成两组, 其中, 实验组患儿124例, 56例女性患儿, 68例男性患儿;最大胎龄为42周, 最小胎龄为35周, 38.57周的平均胎龄;最大出生体质量为4.02kg, 最小出生体质量为2.35kg;最长日龄为18d, 最短日龄为1d。对照组患儿116例, 60例女性患儿, 56例男性患儿;最大胎龄为42周, 最小胎龄为36周, 41.32周的平均胎龄;最大出生体质量为4.06kg, 最小出生体质量为2.38kg;最长日龄为19d, 最短日龄为1d。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年龄、入院日龄以及出生体质量等方面的差异, 均不存在任何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给予出生早期发病的患儿蓝光照射, 给予换血于溶血者, 分2次口服5mg/ (kg·d) 的酶诱导剂苯巴比妥, 分3次口服100mg/ (kg·d) 的尼可刹米, 对1g/ (kg·d) 的清蛋白进行静脉滴注, 对酸中毒加以纠正, 给予感染者抗感染治疗, 对原发病予以积极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前提下, 对实验组患儿辅加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肠道微生态制剂, 每天3次口服, 每次0.25g, 直至消退黄疸为止。
1.3 检测指标
于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别抽取两组患儿的静脉血, 对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血常规以及血生化等进行检测及比较, 详细的记录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蛋白值、血液红细胞计数、血液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总胆红素值, 统计治疗总有效率, 并且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0.0对所得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 采用χ2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的差异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实施治疗之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所存在的差异并非明显, 而在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7天, 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显著, 实验组明显的比对照组要低。实验组为 (5.24±2.16) d的平均住院时间, 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7.49±2.24) d, 两组相比, 其差异尤为显著且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生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肠肝循环的特殊性。随着胆汁的流动, 形成于肝脏中的结合胆红素排入到机体肠道中, 在葡萄糖醛酸酐所产生的作用下, 一定量的结合单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 并且很快被肠道吸收至肝脏中, 然后融入血液循环。通常新生儿肠腔中的胎粪大约含有800mg/L至1000mg/L的胆红素[2], 一旦延迟排出胎粪, 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回吸收胆红素血症的增加, 明显的加重了肠肝循环的负荷。由于新生儿的肠道中并不存在细菌, 无法还原结合胆红素为粪胆原及尿胆原, 进而经肾脏或者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这便将胆红素的重吸收增加, 明显的加重黄疸, 这是导致黄疸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 促进建立正常的倡导菌群, 进而推动胆红素在新生儿肠道中的排泄及转化, 是防范以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研究所采用的酪酸梭菌活菌散是一种活菌制剂, 有着相对较为丰富的酪酸梭菌活菌含量, 并且酪酸梭菌活菌散属于革兰阳性菌, 可以对胃酸进入肠道加以耐受, 能够推动肠道有益菌诸如双歧杆菌的正常生长, 还原结合胆红素为尿胆原或者粪胆原, 从而随着尿液或者粪便排出体外。当酪酸梭菌进入到机体的肠道中后, 便会有酪酸的产生, 将肠道内的p H值降低[3], 进而有助于醛酸苷酶β-葡萄糖活性的降低, 将结合胆红素向未结合胆红素的分解竞争性阻断, 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酪酸梭菌能够产生酪酸, 有助于肠蠕动的促进, 有助于顺利排便, 与此同时, 酪酸还能够分解肠道内结合胆酸为游离胆酸, 将肠壁对胆酸的重吸收减少, 有助于胆汁淤积的消除。本研究充分的表明, 实验组患儿在治疗3d和7d后, 其血清胆红素水平比对照组明显要低, 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明显要短。由此可见, 在常规性治疗的前提下, 辅助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 有着非常确切的治疗效果。由相关医学研究报道可知, 酪酸梭菌活菌散对许多抗生素有着一定的耐药性, 因而能够同时与各种抗生素共同服用。
酪酸梭菌活菌散是全新的一种微生态制剂, 该药物的有效成分主要是CGCC0313-1酪酸梭菌菌株, CGCC0313-1酪酸梭菌菌株可以将大量的酪酸特异性分泌出来, 而酪酸是肠黏膜生产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有助于新生儿肠道的成熟发育以及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4], 借助于酪酸菌素的分泌, 能够对有害菌的生长产生抑制, 通过分解多糖为低聚糖, 从而为肠道有益菌的繁殖提供充足的营养因子, 促进新生儿将肠道正常菌群快速的建立起来。除此之外, 酪酸梭菌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直接补充不同, 其有着非常高的稳定性, 而且口服后有着相对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有助于新生儿胆红素浓度的降低。总而言之, 酪酸梭菌活菌散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辅助治疗, 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具备着理想的用药安全性, 并且临床不良症状相对较少, 由此可见,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中, 辅助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 有着非常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主治医师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 并且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克荣, 黄慧蜂.柳氮磺胺吡啶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4) :14-15.
[2]程红珍.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11, 31 (8) :77-78.
[3]王梅琴.酪酸梭菌活菌片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6) :67-68.
酪酸梭菌活菌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进入我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368例, 年龄2~14 d, 平均 (3.98±0.3) d。其中, 溶血性新生儿黄疸102例, 感染性新生儿黄疸89例, 母乳性新生儿黄疸72例, 新生儿败血症53例, 肝外胆管闭锁症51例。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以上患儿分为A组和B组两组, A组184例, 年龄2~13 d, 平均 (3.77±0.3) d, 溶血性新生儿黄疸52例, 感染性新生儿黄疸45例, 母乳性新生儿黄疸36例, 新生儿败血症27例, 肝外胆管闭锁症25例。B组184例, 年龄2~14 d, 平均 (4.06±0.3) d, 溶血性新生儿黄疸50例, 感染性新生儿黄疸46例, 母乳性新生儿黄疸36例, 新生儿败血症26例, 肝外胆管闭锁症26例。
1.2 方法:
A组患儿采用纯照射法进行治疗, 采用蓝光照射疗法, 在保护好患儿的眼镜、会阴等部位后, 进行双面蓝光照射48 h的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儿采用蓝光照射疗法配合酪酸梭菌活菌散益生菌疗法进行治疗, 采用含酪酸梭菌活菌数不低于1.5×107CFU/g的冲剂50 mg每天喂食。治疗过程中, 观察小儿出现的低核黄素症、电解质紊乱、新生儿腹泻、肚脐感染、尿布疹等不良反应, 与疗效数据一起进行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分析:
使用SPSS19.0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χ2检验确定统计数据的P值是否符合要求。
1.4 疗效评价。
显效:新生儿黄疸消退, 其他症状消失。有效:新生儿血液胆红素下降, 或黄疸消退, 其他症状基本消失, 炎性症状彻底消失。无效:新生儿黄疸症状加重, 或出现急进性其他症状。
2 结果
2.1 疗效:
A组184例患儿中, 显效116例, 有效42例, 无效26例, 总有效率85.9%。B组184例患儿中, 显效143例, 有效32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95.1%。见表1。
2.2 不良反应:
理论上蓝光光疗对于婴儿的不良反应是存在的。因为蓝光光疗分解体内胆红素的同时, 还还会分解维生素B2 (核黄素) 等关键营养, 甚至造成新生儿的电解质紊乱。观察新生儿核黄素缺乏症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 以及观察新生儿肚脐感染、新生儿腹泻、新生儿尿布疹等不良反应, 结果见表2。
3 讨论
首先, 两种疗法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均表现出了积极的意义。单纯蓝光光疗的总有效率为85.9%, 配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的蓝光光疗总更有效率为95.1%, 二者均实现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治疗。因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较为复杂, 如果不能配合相应的对症治疗, 特别是因为产后感染带来的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败血症带来的高胆红素血症, 如果不能配合抗炎治疗, 很难单纯使用蓝光光疗带来有效的治疗, 甚至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另外, 母乳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该提升新生儿的消化能力才可以实现有效的治疗。或者说, 蓝光光疗是直接针对血液中多余的胆红素进行强制分解使得血液内的胆红素含量下降的疗法, 但此疗法不能缓解血液中胆红素来源的胆红素产量。其次, 改善患儿肠道功能对新生儿腹泻带来积极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肠道功能, 给患儿带来了三点积极的意义: (1) 直接规避了新生儿腹泻的症状。通过增加新生儿的肠道益生菌, 培养新生儿肠道内的菌群环境, 可以直接使得新生儿腹泻的症状在蓝光治疗阶段下降到最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没有配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的A组新生儿腹泻的病例数位112例, 占60.9%, 而配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的B组新生儿腹泻的病例为26例, 占14.1%, 后者仅为前者的23.2%。因为改善了新生儿的腹泻的状况, 新生儿核黄素缺乏症、电解质紊乱症等与消化功能有关的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4]。 (2) 有效减轻了患儿在蓝光治疗时的焦虑情绪。因为腹痛在脑神经反射区内与恐惧感临近, 所以, 患儿在腹痛和腹泻时表现出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更为剧烈。通过改善患儿的肠胃功能, 可以有效减轻患儿在光疗箱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减轻其哭闹表现, 此举大幅度减轻了患儿在光疗期间的肚脐感染和尿布疹的情况。A组肚脐感染及尿布疹患儿85例, 占46.2%, B组肚脐感染及尿布疹患儿64例, 占34.8%。 (3) 消化功能的改善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着积极的治疗意义。通过改善患儿的消化功能, 首先可以直接改善母乳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根源, 同时对于胆管闭锁患儿也有着一定的功能性调节作用。同时, 因为患儿消化功能的改善, 对于患儿的抗炎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使得患儿的免疫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最后, 患儿消化功能的提升是不良反应减少的原因。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 B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仅比A组患儿高9.2%, 但是, 核黄素缺乏症B组比A组少46.4%, 电解质紊乱B组比A组少77.8%, 新生儿腹泻B组比A组少76.8%, 肚脐感染及尿布疹B组比A组少24.7%。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在护理条件一致的前提下, 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提升患儿消化功能后, 患儿在蓝光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蓝光光疗与蓝光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取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来我院治疗的患儿368例, 分为A组和B组, 其中A组进行纯蓝光光疗, B组在蓝光光疗的过程中为患儿补充酪酸梭菌活菌散以提升患儿的消化功能。结果 A组总有效率85.9%, B组总有效率95.1%。B组患儿的不良反应远小于A组患儿。结论 蓝光光疗结合酪酸梭菌活菌散的疗法更适应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蓝光光疗,酪酸梭菌活菌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梁彩桃, 史红敏, 武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防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7 (5) :105-106.
[2]陈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持续蓝光照射与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4 (2) :101-102.
[3]张新红.酪酸梭菌活菌和茵栀黄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 :70-71.
酪酸梭菌活菌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3年6月我院分娩83例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均为足月新生儿, 出生时羊水清, 母亲孕期均体健, 无家族遗传史, 无妊娠合并症, 均为母乳喂养 (每天哺乳不少于8次) , 全部除外胎儿宫内窘迫、生后窒息、头颅血肿、酸中毒、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症、感染性疾病、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 及使用白蛋白、血浆、丙种球蛋白病例。
将83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胎龄37.2周~40.8周, 出生体重2 560~4 050 g, 日龄2.4 d~5.8 d;治疗组43例, 男24例, 女19例, 胎龄37.4周~41.1周, 出生体重2 550~4 030 g, 日龄2.2 d~5.9 d。2组病例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日龄、黄疸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2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患儿入科后, 使用美国产JM-102测胆仪经皮测黄疸 (测3次取平均值) , 次日晨抽血 (进行复核) , 采用日本生产的OLYMPASAU4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肝功、肾功、心肌酶、电解质、C反应蛋白, 同时查乙肝五项、术前五项、优生四项, 并化验血系列、母子血型、改良Coombs试验、网织红细胞等。
1.2.1 对照组
口服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 维生素B25 mg, 均为每天3次, 确诊后, 采用宁波戴维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儿培养箱, 单面160 W, 蓝光灯管 (主峰波长为425 nm~475 nm, 使用时间小于2 000 h) , 光疗时间每天10 h。
1.2.2 治疗组
入科后,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 (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商品名:阿泰宁, 每粒420 mg, 打开胶囊, 倒出颗粒, ) 每次1粒, 每日3次, 用温开水溶解后口服。茵栀黄颗粒 (鲁南制药厂生产, 每袋3 g) , 每次1 g, 每日3次。
1.2.3 观察指标
每天08:00~09:00经皮测黄疸值, 治疗期间, 注意观察副作用和有无符合换血指征。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日均下降值及消退时间比较见表2。
注:*经皮测胆红素≤102.6μmol/L。
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治疗前总胆红素浓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但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治疗72 h后胆红素值和胆红素消退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
2.2 副作用
2组均未发现副作用和符合换血指征者。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与新生儿胆红素自身代谢特点中胆红素肠肝循环和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有关。新生儿肠腔内胎粪结合胆红素80~100 mg, 相当于新生儿每日产生量的5~10倍[1]。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可以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 随粪便排出, 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从而使间接胆红素减少。
益生菌可通过参与胆汁代谢, 降低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酸化肠道, 促进肠蠕动, 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等机制, 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对新生儿高胆素血症和母乳性黄疸, 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活菌、芽孢杆菌等作为辅助治疗[2]。
酪酸梭菌属于益生菌中的原籍菌制剂[3], 原籍菌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 服用后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 能调整和补充正常菌群, 发挥作用。酪酸梭菌活菌 (芽孢制剂) 进入肠道后, 能分泌肠黏膜再生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酪酸, 修复受损伤的肠黏膜, 消除炎症, 营养肠道;并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肠道有益菌生长和发育, 抑制肠道有害菌生长, 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减少胺、氨、吲哚等肠道毒素的产生及对肠黏膜的毒害, 恢复肠免疫功能及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酪酸梭菌入肠道后, 可生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4], 及时补充光疗所致的核黄素破坏,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茵栀黄颗粒中茵陈有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的功效, 为治疗黄疸的首选药物, 栀子清三焦湿热, 大黄泻下解毒, 推陈致新, 有加速黄疸消退的作用[5]。
目前为止, 国内尚未见到使用微生态制剂引起感染和传播耐药的报道[6], 可以说益生菌的安全性得到了时间的验证[4]。本组通过观察未发现副作用和需换血者, 治疗组治疗72 h后胆红素水平、日均下降值、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提示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和茵栀黄颗粒配合使用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疗效肯定、安全。治疗中均按需哺乳, 其对支持和鼓励母乳喂养也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活菌和茵栀黄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在对照组蓝光照射的基础上, 治疗组加服酪酸梭菌活菌和茵栀黄, 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72 h后2组胆红素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 胆红素消退时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口服酪酸梭菌活菌和茵栀黄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降低胆红素水平, 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未发现副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酪酸梭菌活菌,茵栀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儿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1.
[2]郑跃杰, 黄志华, 刘作义, 等.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 (1) :21.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M].第9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18-324.
[4]郑跃杰, 黄志华.正确认识评价和使用益生菌药物[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 (1) :24.
[5]江育仁, 王玉润.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141.
酪酸梭菌活菌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0例确诊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3~12月龄, 入院前无腹泻症状, 两周内未应用微生态制剂。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61例。观察组男35例, 女26例;平均 (9.1±3.1) 月龄;体重 (9.3±3.9) kg。对照组男36例, 女23例;平均 (9.0±3.2) 月龄;体重 (9.1±4.0) kg。两组性别、年龄、体重及病情等接近。
1.2治疗
两组入院后均予平喘、止咳、化痰等治疗, 有缺氧表现者予以吸氧, 疑有细菌感染的患儿加用抗生素, 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予对症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加用适怡口服, 剂量0.5g, 每日3次。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大便次数、性状, 药物不良反应等。
1.3 判定标准
1.3.1 腹泻判定标准
大便性状有改变, 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大便次数增多, 超过平日的频率。有腹泻但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为轻型腹泻;腹泻伴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为重型腹泻[1]。
1.3.2 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7天, 咳喘消失, 气促缓解, 肺部无哮鸣音及湿啰音;好转:治疗7天, 咳喘明显好转, 气促缓解, 肺部哮鸣音少许, 无湿啰音;无效:治疗7天, 以上症状、体征均无好转[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 观察组毛细支气管炎的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6, P>0.05) 。继发腹泻:观察组16例 (26.2%) , 其中重型1例, 轻型15例;对照组31例 (52.5%) , 重型8例, 轻型23例。两组腹泻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2, P<0.01)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继发腹泻可达53.0%, 在3~6月龄患儿发生率高达69.5%。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胃酸分泌量少, 消化酶活力低, 而其生长发育快, 所需营养相对较多, 导致消化道负担重, 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 (2) 致病微生物直接侵犯肠道黏膜, 或患儿所吞咽痰液中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作用; (3) 毛细支气管炎致低氧血症时肠道黏膜缺氧, 抵抗力降低, 黏膜屏障作用降低; (4) 抗生素直接刺激肠道或自主神经引起肠蠕动加快,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促使腹泻发生; (5) 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患儿各系统的免疫功能[3]。这些因素中, 肠道正常菌群减少, 微生态失衡, 在腹泻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微生态制剂能够通过补充肠道正常菌群, 纠正菌群失调, 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 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反应, 缩短腹泻病程。且其毒副反应小, 是治疗儿童腹泻、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安全有效的药物[4]。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是由肠球菌、酪酸梭菌和糖化菌组成的三联活菌制剂。酪酸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 是常用的微生态制剂, 治疗婴幼儿腹泻有较好疗效。酪酸梭菌可分泌丁酸, 营养肠黏膜细胞, 还能快速修复病毒损伤的肠黏膜, 分解多糖为低聚糖, 促进有益菌生长, 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建立生物保护屏障, 并能提高患儿肠道免疫力[5]。肠球菌可产生乳酸,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对胆酸稳定, 在胆汁中也有很高的存活率。糖化菌产生的淀粉糖化酶、蛋白分解酶等可促进消化, 并使乳酸菌、双歧杆菌增殖活化。上述三种微生态活菌在肠道中按各自的厌氧度增殖, 显示共生作用, 可强化对各种肠道病原菌的抑制, 对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助长作用, 改善肠道菌群异常引起的腹泻症状。酪酸梭菌对抗生素不敏感, 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我科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 可明显降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提示预防性应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能减少毛细支气管炎继发腹泻的发生, 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89.
[2]李伟.高剂量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毛细支管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9) :1388.
[3]晏明佑.毛细支气管炎合并腹泻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6) :523.
[4]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 (2010年10月) [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 (1) :17.
酪酸梭菌活菌散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病例均符合腹泻诊断标准, 患儿每日大便次数7~10余次, 大便呈黄绿色、水样或蛋花状, 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随机将100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在6~24个月, 平均 (15.5±2.5) 个月, 病程在5 h~5 d, 其中40例有发热症状, 38例伴有呕吐、腹痛症状, 10例为中重度脱水, 40例为轻度脱水;对照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在5~25个月, 平均 (12.5±2.2) 个月, 病程在6 h~4 d, 其中35例有发热症状, 42例伴有呕吐、腹痛症状, 30例为中重度脱水, 20例为轻度脱水。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病程、临床表现、病情方面比较, 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 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及时补液纠正脱水, 补充维生素, 调整饮食, 服用思密达, 并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抗病毒治疗, 剂量为10 mg/kg, 每日1次。
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儿复方氨基酸、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治疗。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商品名:常乐康, 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 以凉水冲服, 1包/次 (年龄不足1岁的患儿, 半包/次) , 2次/天, 静脉滴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9AA-I) , 剂量为10~20 m L/k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每日1次, 4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 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大便性状及次数的改变, 治疗4 d后, 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治愈:治疗4 d内, 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恢复正常;好转:治疗4 d内, 患儿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大便性状逐渐好转;无效:患儿在治疗4 d后, 临床症状及大便次数、性状等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病程、年龄) 以 (±s) 表示, 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 (治疗效果) 以%表示, 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粪便性质及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对比, 见表1。表1显示, 对照组在 (5.8±1.4) d后恢复正常,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儿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 (4.3±0.4) d、 (3.4±1.2) d, 均明显比对照组的 (3.5±0.7) d、 (4.4±1.3) d更短,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 见表2。表2显示研究组患儿的治愈率为84.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为78.0%,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科病, 病程1~2 d常发生呕吐, 随后出现腹泻, 自然病程3~8 d。腹泻的发生主要与小儿机体防御能力差、肠道菌群失调、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辅食添加不当、不洁饮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3]。从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4], 大部分的小儿腹泻都是因病毒感染所致, 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是最主要致病原因。病毒感染进入肠道后, 病毒会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上复制、增生, 使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变性, 最终坏死, 感染处的微绒毛出现肿胀、变短、排列紊乱, 相应的肠黏膜上皮也会发生脱落, 在肠黏膜表现形成裸露病变, 损害小肠黏膜的电解质及水分回收功能, 致使肠腔内聚积大量的肠液, 进而导致腹泻[5]。肠黏膜在发生病变后, 其双糖酶分泌功能减弱, 双糖酶活性也会降低, 造成肠道内糖类无法完全被消化, 瘀滞肠腔, 这些瘀滞的糖类会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 转化为短链有机酸, 增加肠液渗透压。
临床治疗小儿腹泻, 多采用抗病毒、补液、肠黏膜保护剂等手段。在本次研究中, 对两组腹泻患儿均给予了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服用肠黏膜保护剂、调整饮食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 联合应用了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和小儿复方氨基酸。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是一种肠道生态活菌制剂, 其具有耐酸性、高效性, 为酪酸梭菌和双歧杆菌的二联制剂[6]。其中酪酸梭菌可补充、调整机体菌群, 其可在酸性环境发挥作用, 具有极强的肠道腐败菌、致病菌抑制作用, 其能通过在肠道内释放有益菌, 有益菌的定植、生长、繁衍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刺激, 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酪酸梭菌还可同时合成各种生物酶、维生素, 为机体代谢提供必要的支持, 同时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果。
小儿复方氨基酸含有19种氨基酸, 其能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氨基酸, 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氮源, 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及营养, 以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小儿复方氨基酸也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药, 其渗透压在525 mosm/L左右, 静脉给药时可增加血浆渗透压, 肠壁间液的渗透压也随之上升, 从而增强肠腔的水分重吸收作用。小儿复方氨基酸还能修复微绒毛载体, 增加钠离子吸收量, 快速止泻。同时, 小儿复方氨基酸还能为患儿补充营养, 纠正营养失衡, 从而阻断营养不良与腹泻间的恶性循环, 为小肠黏膜代谢提供原料, 以助于受损黏膜修复、再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大便性质及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 P<0.05;治疗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0%,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78.0%,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泻, 疗效更佳显著, 其能快速缓解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症状, 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且无不良反应, 是治疗小儿腹泻的理想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 对照组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 调整饮食、口服思密达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和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体温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0%,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78.0%,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地缓解并消除相关临床症状, 缩短疗程, 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合理地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腹泻,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 陶爱萍.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海峡药学, 2009, 21 (5) :159-160.
[2]刘丽红.小儿腹泻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3, 34 (19) :201-201, 202.
[3]娄玉霞.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腹泻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5) :25-27.
[4]姚良爱.锌剂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冬季腹泻临床观察[J].健康之路, 2013, 12 (4) :156-156.
[5]张文辉, 翁小琴.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13) :143-144.
【酪酸梭菌活菌散】推荐阅读: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