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丢勒的绘画(共3篇)
大师丢勒的绘画 篇1
提起文艺复兴,不免会想到古典绘画。“古典”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令人打寒颤。我们觉得它把我们从生机勃勃的光明世界拖到令人窒息的房间中,那里居住的不是健康热情的人们而只是影子。“古典艺术”似乎是永远死灭的、古老的,是学院派的产物,是学问的而不是生活的结果,而我们对生动的、现实的和可触摸到的东西的期待却是如此迫切!
对我们来说,早期文艺复兴开创了这样一种视觉景象:有披着迎风飘拂的纱巾、衣着鲜丽、苗条可爱的姑娘,有鲜花盛开的草地和修长圆柱支撑着阔大拱门的宽敞大厅。这意味着非常充沛的青春与力量,真挚自然但带有一抹神话故事的光彩。我们极不情愿地步出这个欢乐明朗的世界而走入古典艺术巍峨而肃穆的殿堂。这里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陌生的姿势使我们心神不安,而且我们失去了较早时期艺术的纯真自然。在这里,没有一个人物以老朋友的亲密眼光看着我们,没有较舒适的,像家里那样布满家用什物的房间,只有空白的墙壁和厚实的建筑。
然而古典艺术不过是15世纪的自然延续,是意大利人完全自发的表现。它不是对外来原型(古代)的模仿,不是暖房中纤细的花草,而是露天原野上茁壮成长的植物。这种密切对我们来说是朦胧不清的,因为这是对意大利古典主义抱有偏见的唯一可能的原因——纯民族的特征已被误认为一般的东西,而且人们试图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模仿只有在特定天地间才有生命和意义的形式。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仍然是一种意大利艺术,而且如果“理想”是被用来提升现实,那么这种现实不仅已得到非常全面的研究,而且理想化本质上是意大利现实的升华。
德国虽也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但艺术上仍自具鲜明的民族特点,其最著名的当属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年-1528年)。他少年时曾追随父亲习艺,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逼真地画自己的肖像,19岁时为父亲所画的肖像已充分显示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可与达·芬奇遥相呼应。后来在画家沃格穆特(Michaaeel Wolgemut)处工作三年。沃格穆特的大工作坊也为丢勒的教父、印刷商安东·柯贝尔格(Anton Koberger)制作木刻插祖画。师满后,年轻的画家走出画室沿着莱茵河游历德国主要工业城市,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和巴赛尔。4年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家的世界观形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3岁时,丢勒已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一年里,他与故乡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阿格列萨·弗湟伊结了婚,此后丟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工作。
丢勒是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为黯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黑死病)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处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其他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这位天才青年已经准备好了要独自一人将现代文化引进德国。只是,他那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人与人的世界的欣喜观看,也不同于荷兰文艺复兴对于外部世界的执拗关注,德国的文艺复兴将略带苦涩地凝视人自身。而这将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独行者和先锋派。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丢勒相信艺术家必须要深入观察自然和竭力发现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现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中世纪的信念,认为艺术家连同其艺术应是上帝的工具。当米开朗其罗以《大卫》雕像(1501年-1504年)展现人的完美和新生时,丢勒以同样高超的技法创作了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年),将这位殉教者与神迹相遇的景象表现得如人间乐园。不过,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则是稍早一点创作的《启示录》木刻组画,其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更明显带有哥特式教诲性小型画像的特征。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他同时还研究建筑学,发明了一种建筑学体系。丢勒还是位美术理论家,著有《绘画概论》和《人体解剖学原理》。他使德国艺术摆脱哥特式艺术的影响和束缚,走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他把当时幼稚的版画艺术推向完美的新阶段。他支持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同情农民战争,曾主动为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的宣传册子绘制版画插图,并以农民战争纪念碑的设计来终结自己的创作道路。
其画的动植物素描之精确完全可以同达,芬奇所留下的作品相媲美,但同时他又对《启示录》中记载的各种怪兽的存在深信不疑。因此丢勒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他曾创立了筑城学理论。
他平生不停地旅行,足迹之广,眼界之阔在当时几乎无人可与比肩,可他又始终保留着一些农民式的愚昧和狭隘。他相信理性和知识会使人成为高贵的存在,却又对于人的不完美有一种深刻的意识。
他出身于一个中世纪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艺术家地位最为低下的国度,却成为当时欧洲最为独立和骄傲的艺术家。
他有一幅名画《祈祷之手》,这幅画的背后有一则爱与牺牲的故事。
15世纪时,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有18个孩子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生活尽管窘迫逼人,然而这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却有一个同样的梦想,他们都希望可以发展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份。不过他们也了解,父亲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俩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晚上,两兄弟在床上经过多次讨论后,得出结论:以掷铜板决定——胜者到艺术学院读书,败者则到附近的矿场工作赚钱。四年后,在矿场工作的那一个再到艺术学院读书,由学成毕业那一个赚钱支持。如果需要,可能也要到矿场工作。
星期日早上做完礼拜,他们掷了铜板,结果,弟弟阿尔布雷特·丢勒胜出,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四年来一直为弟弟提供经济支持。丢勒在艺术学院表现很突出,他的油画简直比教授的还要好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在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返回家乡的那一天,家人为他准备了盛宴,庆祝他学成归来。当漫长而难忘的宴席快要结束时,伴随着音乐和笑声,丢勒起身答谢敬爱的哥哥几年来对他的支持,他说:“现在轮到你了,亲爱的哥哥,我会全力支持你到纽伦堡艺术学院攻读,实现你的梦想!”
所有的目光都急切地转移到桌子的另一端,坐在那里的哥哥Albert双泪直流,只见他垂下头,边摇头边重复说着:“不……不……"
终于,Albert站了起来他,擦干脸颊上的泪水,看了看长桌两边他所爱的亲友们的脸,把双手移近右脸颊,说:“不,弟弟,我上不了纽伦堡艺术学院了。太迟了。看看我的双手——四年来在矿场工作,毁了我的手,关节动弹不得,现在我的手连举杯为你庆贺也不可能,何况是挥动画笔或雕刻刀呢?不,弟弟……已经太迟了……”
四百五十多年过去了,丢勒有成千上百部的杰作流传下来,他的速写、素描、水彩画、木刻、铜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馆找到,然而,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却是其中的一件作品。也许,你的家里或者办公室里就悬挂着一件它的复制品。
为了补偿哥哥所作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一天,丢勒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伟大的作品简单地称为《双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把这幅爱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
下次当你看到这幅感人的作品,仔细看一下。如果你也需要这么一幅画,就让它成为你的提醒,没有人——没有人能单枪匹冯地获得成功!
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大师丢勒的绘画 篇2
这幅画描绘的是在一个瓜果篮子中有两个又红又大的寿桃,寿桃坐立在篮子中间,尾部桃红色的尖角向上摆放着,篮子中有着许多桃子树的树叶,是青绿色的,衬托出寿桃是刚摘下来的模样,整个篮子端正地摆放在画面中间,篮子上面有一只蚂蚱在站立着,仿佛它也觊觎着寿桃甜美的果汁。左上角有齐白石先生的署名与印章,这幅画是干净整洁的。
齐白石 1926年作 寿桃
这幅画描绘了三个成熟的寿桃,它们垂下头来,仿佛希望人们将它摘下来,画面中的枝节和纤长,上方的一颗寿桃带有黄色的叶子,下方的两个寿桃上面的叶子还是翠绿色的,说明在上方的寿桃成熟度比下方的寿桃的成熟度要高,左边作者用一行字来描写绘画的背景与年份,最后加上了作者的署名与印章。整幅画优雅美观。
齐白石 1947年作 大寿
这幅画是齐白石八十三岁的时候创作的,画中描绘了一个桃树枝下面生长着四个大寿桃,它们是极其鲜艳的枚红色,上方点缀着金黄色的盖帽,接着描绘出许多翠绿色的桃子树叶,桃子树的枝干很修长,一直从画作的右上角蔓延到左下角,两边都有留白的地方,又给予看画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大师丢勒的绘画 篇3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是印象派中最典型的画家,也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人称“印象派”之父。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崭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风景画中光影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在印象派画家中,莫奈是最长寿的一位,创作时间也最长。一直到20世纪初,惊人的美学革命出现了,如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的诞生。当时仅存的这位硕果累累的印象派大师,见到了印象派的没落,见到了后起的新兴绘画抬头,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新鲜画风的出现改变自己的绘画风格,晚年时反而更加执着于表现印象主义的绘画精神。
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我像小鸟鸣啭一样作画”,莫奈这样说。在他看来,发乎自然是真正印象派画家的必备素质,这句话毫无矫饰地表明了某种自发性。但这一容易令人误解的简单解释却是一场使现代绘画进程发生了革命的激进运动的关键所在,标志着莫奈之前与莫奈之后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甚至风格接近印象派画家的那些人的作品,也都遵循了明确约定的技法:阴影始终采用中间色调,画面本身由清楚的明暗色块构成,仿佛补缀在油画布上。甚至气候条件和一天中的时间变化也作了严格的规定;与此同时,光作为自然现象,其唯一的作用是烛照,以揭示物象和结构中的美,而不具备自身的特性。但莫奈和他的画家同行却使阴影也有了不同色彩,形体不是被照亮的,而是光本身就是自然的在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表现了我们周围物质世界不断变化的条件,并且传达出本身处于流动中的时间感
色彩和光
莫奈的画描绘了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散涂的笔触急骤地涌上画布,给画面上最暗的阴影区也带来色彩。这是观察和描绘世界的一种新方式。自然界不存在孤立单一的颜色,实际上,它们的色彩随受亮程度光量的大小而起变化。莫奈便是第一位以他的绘画深入探讨这种视觉现象的艺术家。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于表明,当人的肉眼在远距离观察时,林中的树木或一组房舍,已不再是一连串可以区分开的独立实体,而成了另外一种集合的形象。经验告诉我们,树的枝条是一一可以区分的,不论是在近处还是在远处,而一座房屋与相邻的另一座房屋,在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但这种区别却不是一目了然的。莫奈并不想按照我们已知而习惯的状态去描绘物体,他要尽可能准确按照我们所见的状态去表现它们。
创造的莫奈
这目标不是抽象的理论,它来自自然本身和莫奈本人的敏感。为实现这个目标,莫奈必须发明新的表现方法,确立新的画风,因为传统的方法和风格已证明全然不再能适用。构图、明暗配置、直线透视、笔触、色调和色度的变化等,所有这些,都难以派上用场。因此,他逐渐形成了新的画风,包括呈斑块和旋涡状的散涂笔法,在这里,色即是光,空气也具有动感,空间则靠光线和空气的相互作用来构成。
每一笔都同前一笔分离开来,其间没有转换过程或细微差异,这些已经没有必要,因为,如果画家的观察是准确的,形象将会自然而然地在观赏者的眼中组合起来。莫奈的才智和直觉促使他考虑到观赏者的理性和感性经验,鼓励他们直接参与解释和理解作品。
莫奈意识到自己的视觉能力以及如何来表现的问题,他把自己的经验推到了极限。在此过程中,他面对着被误解、被歪曲的危险。曾有一次,一个极端反对他画风的人,故意在很多人的前面,拿着他的画倒过来对大家说:“大家请看这幅画画得多么好,倒过来挂也可以,横着挂更是可以。”口气极尽揶揄讽刺。但是欣赏他的人则又非常惊叹于他的敏锐观察力。因此,人们有时几乎把他看作一只机械眼,有时看作一部机器,能够以科学的精确性,忠实地记录下某种视觉印象(连塞尚也说:“莫奈只有一双眼,但天啊,那是什么样的一双眼啊!”);有时则看作是一位用过分理智的绘画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者;甚至看作是一位熟练的装饰画家,他在那些最后的油画上显示了他的才华,但却缺乏庄严的气派。
这些评论不免有失公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富于诗意,感觉细腻,充满了魅力。莫奈第一个意识到视觉与情感、观察与现实及其描绘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印象派的本质和基础。
【大师丢勒的绘画】推荐阅读:
纪念大师的大师之作11-14
赠东林白大师,赠东林白大师李中,赠东林白大师的意思,赠东林白大师赏析05-09
留题仰山大师塔院,留题仰山大师塔院齐己,留题仰山大师塔院的意思,留题仰山06-18
建筑大师的胸襟08-20
聆听大师的声音10-07
大师的谦逊论文11-06
我心中的大师06-09
大师成就大师05-13
大师背后有大师09-07
感悟大师的语言魅力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