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秘诀

2024-09-12

画家的秘诀(共4篇)

画家的秘诀 篇1

南朝大画家张僧繇善画人物, 奇形异貌, 变化多端, 各得其妙。他画了一幅《群公祖二疏图》, 图中士兵穿的是草鞋, 为此闹出笑话。公祖们是达官贵人, 住在京城, 京城的士庶都穿布履, 而穿草鞋则盛行于江南。这是张僧繇不熟悉地理、不了解民俗所致。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昭君图》令人叫绝, 但画中妇女戴的是帷帽, 这种帽子产生于隋朝, 汉代绝无。

宋徽宗的《瑞鹤图》被视作绝世佳作。后来专家研究发现。鹤在飞行时脖子总是笔直前伸的, 而这幅画中飞行的鹤却弯着脖子。

擅长写生的日本画家冈山应举创作了一幅《马食草图》。有位农夫观后说:“这准是一匹瞎马。”画家分辩:“它的眼睛是睁开的!”农夫笑着回答:“正因为它睁开眼睛, 所以才是瞎马。不瞎的马吃草时是闭着眼睛的, 因为它怕眼睛被草刺伤。”

漫画大师丰子恺曾挥毫画了幅《卖羊图》: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 到羊肉馆来卖给老板。画完后, 丰子恺觉得很满意, 就带着这幅漫画兴冲冲地赶到羊肉馆, 想让老板和顾客也欣赏一番。不料一位农民顾客看了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纳闷了, 便请教他为何摇头发笑?那农民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丰子恺听了, 回过头来又仔细看看自己的画, 想不通:两条绳子牵两只羊, 哪里多了绳子?这时, 那个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 不管多少只, 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漫画家方成的3大长寿秘诀 篇2

一是喜欢运动,充实忙碌

从1986年退休至今,方成每天清晨5时起床,整天忙忙碌碌,笔耕不辍,创作不止,每天工作8小时。除去按时吃饭、睡觉,他一早还要去跟报社院里的老朋友们做做操,打打拳。晚上吃完饭,要围着大院周围走半小时,几十年来都保持着这样的规律。

他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他给自己画了一幅漫画像,写了一首风趣幽默的打油诗:“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画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这是方成在一本书里为自己的自画像配的诗,这也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是幽默风趣,凡事想得通

方成认为幽默是一种力量,能使人生气勃勃,享受生活乐趣,是创造和谐氛围、促使人与人互相融合的润滑剂。幽默风趣,是他的天性,“知足常乐”是他的养生之道。他说“遇到烦心事不要找根绳子上吊,而要找瓶酒来喝喝。”

70岁前他还没有白头发,有人问:“你怎么没有白头发?”他说:“白的都掉了。”人听了就不由自主地生笑,心情自然轻松自如。

有一次在山西一个酒厂参观,厂长见到方成,疾步上前说:“久闻大名。”方成也与对方热情握手,幽默地说:“大闻酒名。”结果,人家酒场就拿这四个字当成了广告语。

幽默风趣,豁达乐观,是他长寿的一大法宝。

三是生活规律,爱好广泛

黄晖“偶然”的画家 篇3

偶遇画缘

提到自己成为一名画家, 黄晖笑言, 那纯属偶然。当时, 陪女儿学画, 为了不耽误时间, 也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儿时的梦, 于是交了两份学费, 和女儿成了同班同学一起学。结果, 女儿对画画并不十分感兴趣, 黄晖反而更加喜欢上了绘画, 并且显示出了她在画画方面埋藏了几十年的天分。

黄晖一开始学的是素描, 真正开始接触油画, 还是缘于她的一次热心。那时一个朋友想让她帮忙见另一位朋友, 一向热心的黄晖立刻答应了, 并帮两位朋友安排了见面。在跟两位朋友聊天期间, 黄晖偶然听说其中一位朋友那里开了间画室, 并请了老师来教高中准备考大学的孩子画画。于是, 黄晖就随口问了一句:“我能来跟着学画吗?”朋友也是热心之人, 立刻说:“可以啊, 刚好那里还有位从加拿大回来的华裔老师画儿画得不错, 可以让她来教你。”黄晖一听, 心里很高兴, 但又很忐忑, 因为自己之前只学过素描, 从未接触过色彩, 基础比较差, 不知人家是否能收。

其实, 一开始, 黄晖并未能如愿师从那位华裔老师, 因为那位老师对她的绘画功底表示怀疑, 所以将黄晖先推给了一位中国老师来教。在去画室的第一天, 老师什么也没说, 上来就让她和那群孩子一起画静物, 她看看静物, 再看看那洁白的画布,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落笔。一上午就没画出什么东西, 心里自然也是万分着急。可就是在中午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去吃饭休息的时候, 黄晖凭着对色彩的悟性以及对色彩搭配的敏感, 竟在不知不觉中将那幅画作完成了。下午上课拿给老师看时, 老师十分惊讶, 连问她是如何画出来的, 黄晖笑着说:“我也不知道, 就凭着感觉稀里糊涂地画出来了。”

回家之后, 黄晖很兴奋, 那种对油画的热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第二天天刚刚亮, 黄晖就兴冲冲地跑去画室找老师学画了。黄晖领悟性很强, 对色彩的感觉很细腻, 所以在油画的学习上进步飞速。老师觉得她很有天分, 那位加拿大籍华裔老师看了她的画后, 立刻转变了态度, 决定收她为徒。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那位加拿大籍华裔老师十分欣赏黄晖的性格和对油画的悟性, 并认她做了干女儿, 至今仍经常往来。

写意生活

黄晖油画的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写实的, 或是旅行时见过的一处风景, 或是桌上的一盘果蔬, 再或是瓶中的一束鲜花。

黄晖很喜欢花儿, 有一段时间她对画花儿十分迷恋。她忘记吃饭, 忘记喝水, 只沉醉于她的画板中, 看着一束束花朵在她的画笔下绚丽绽放, 摇曳生姿, 仿佛那点点的花瓣便是她作为女人幸福的心思。

2007年的一天, 先生从云南给她带回一箱子的鲜花, 红玫瑰、白玫瑰, 马蹄莲, 还有那清香的百合……女人遇上鲜花, 便会产生奇妙的反应, 对于黄晖而言, 自然也会这般。幸福的黄晖, 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立刻调起了油画颜料, 将那些美丽花朵的灵动和清香留在了她的画布上。

于是, 《盛开的白百合》诞生了。瓶中的百合, 大方热情, 竞相绽放, 宛如一群热情的吉卜赛女郎在肆意舞动;插百合花的花瓶微微倾向前方, 托附在流动的红色背景下, 又似那不停旋转的陀螺。整幅画充满了奔放的热情, 让看画的人整个心思都随着洁白的百合绽放开来。

而与此同时, 一幅《白玫瑰》也已跃然纸上。与《盛开的白百合》的动感相比, 这束盛开的白玫瑰, 反倒是更多了几分含蓄美, 素白的玫瑰, 款款动人, 格调雅致。黄晖说很多朋友都很欣赏这幅画, 她本人也比较喜欢。

观察黄晖的画, 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她画中的花瓶几乎都不是放在实物上面的, 而是在她根据想象勾勒出来的不同颜色的底色上面的, 这或许也为她后来从写实转向抽象的画风作了铺垫。

由“实”入“虚”

在跟随加拿大籍华裔老师学了一段时间之后, 黄晖进入了一段迷茫状态, 这时有人指点她应该尝试接触更多画者。而黄晖此时也有了尝试不同画风的想法。

于是, 她开始留意其他画家。一个偶然的机会, 朋友向她介绍了一位法国画家, 马克。初次见到马克大师的画, 黄晖就感觉很新鲜。他的画儿底色很抽象, 然后再在上面画上一些写意的东西。黄晖一下子便被这种抽象的底色吸引住了, 天生的好奇心让她很想弄清楚马克的画儿是怎样画成的, 尤其是底色。

但由于那位法国画家在中国的时间很少, 再加上语言不通, 黄晖只和他见了两次面, 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并得到了他的亲笔指点, 但过深的交流却没有机会。后来只好与他的助手兼翻译沟通。翻译透露, 那位画家在画底色时是不允许其他人观看的, 尤其是绘画专业的人, 所以只有这位翻译曾经有幸见过他的底色是如何绘制的。翻译说, 那个过程真的很神奇, 感觉那底色完全是靠油彩自然流动形成的, 很难解释。这下子, 可难倒了黄晖, 因为翻译也解释不清楚这其中的步骤, 那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靠自己琢磨了, 至少知道了是靠油彩流动形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和实践, 黄晖竟然真的悟出来了。于是, 她的抽象画阶段也由此开始了。

起初, 黄晖也想模仿马克大师, 在抽象的底色上面加上写意的东西, 但她发现, 其实这种抽象的底色就已经可以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 它已经表达出了作者本身想要的东西, 不需要再添加任何东西, 再加就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了。这样, 黄晖就形成了现在自己特有的风格。

在这一时期, 新的创作激情让她的灵感涌动, 一大批受到业内好评的作品陆续诞生:《天与水》、《吹皱一池春水》、《千里烟波》、《大漠》、《浴火凤凰》、《苍穹之始》、《春》、《门》……

在她的众多抽象画中, 《浴火凤凰》尤其吸引眼球。色调是明快的大红以及热烈的金色, 线条粗犷豪放, 传递着浓厚的东方情韵。

《门》, 似是一扇掩藏着人生哲学的智慧之门, 层层叠叠, 千思不解。深深浅浅的紫, 优雅高贵, 又有着些许神秘。而那扇关闭的门, 门棱的线条刷刷地纵横, 现出了四道年轮, 已过不惑之年的她, 那梦想之门, 应有千千结吧?

随“心”所画

看黄晖的画, 有一种酣畅随性的感觉。黄晖说, 可能是由于自己并非专业出身, 反而少了许多框框, 更能自由随心地去作画。

据黄晖介绍, 收藏那位法国画家马克的画儿的老板, 同时还几乎买断了另一位画家墨客的画儿, 而这两位画家都不是专业出身, 马克原本是搞金融的, 快三十岁改行跟夏加尔学习绘画;墨客原本是一名政客, 四十岁才开始转行学画, 但他们的画都很受欢迎。这给了黄晖很大的自信。

天生对色彩搭配比较敏感的黄晖, 很擅长运用色彩。如果她想表达春天, 她就会将绿色用得淋漓尽致, 让人只需一眼, 便能感受到春的生机。

黄晖说, 她作画随的是感觉, 有感觉了才动笔, 没感觉了, 你让她生硬地拼凑出一幅作品, 那作品便没有了灵性。在黄晖看来, 一幅画里有画者的心和思想了, 那画才是活的。

黄晖最崇拜的是著名油画家曹勇。在谈到曹勇的画时, 黄晖的眼神会立刻变亮, 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述曹勇油画的美和神奇, 宛如一位小学生在崇拜着老师的智慧。

曾经一段时间, 黄晖也有过迷茫, 感受到了绘画这条路的艰难。是曹勇的话点醒了她, 曹勇对她说:“你的画儿, 色彩感觉、结构等各方面都不错, 如果不走专业绘画的路, 只是画着玩玩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如果你坚持要走专业这条路, 你就得‘疯’一把。”至于如何“疯”, 曹勇没有细说。他只是说:“你需要刺激, 不管是听觉的, 还是视觉的, 或是感觉的。”后来, 黄晖反复琢磨这句话, 也许当时自己有一个阶段那么痴迷于画花卉, 可能也是当时花给自己心灵的刺激比较大而造成的吧。“并且不能有太多的杂念, 不能想着自己的画能卖多少钱, 要真正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也是曹勇大师对她的谆谆教诲。

对于黄晖的画画事业, 家人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可爱的女儿, 疼爱她的丈夫, 都是她背后的力量和创作的源泉。黄晖家的客厅挂着一幅她的作品, 画中有三只鹤在飞翔, 画面温馨祥和, 犹似一个温暖的家庭, 每个见到这幅画的人都十分喜欢。许多朋友都曾向她讨过那幅画, 但黄晖还是没舍得送给他人。因为那画中, 有她对家人浓浓的爱。

论画家的自恋情结 篇4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丢勒的第一幅重要作品是他十三岁时的自画像。这也是西方绘画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幅自画像作品,开创了自画像这样一个绘画范畴。丢勒一生画有多幅自画像。《自画像》1498年/油画/52×41cm,在本作品中,丢勒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深刻传神的表达,既成功到位地刻画出了画家沉着冷静、仪表堂堂的外貌气度,又含蓄自然地向观者传达了他才华满腹、信心十足的内心境界。该作品形象逼真、神态自若,令观者无不惊讶。

在现在新生代里方力钧的光头形象以其优美得近乎是平涂的手法,把有明显个人标记的光头形象结合进平凡的、司空见惯可以熟视无睹的场景,表现一种失落的和无目的的感觉。新生代画家刘晓东和喻红夫妇也热衷于刻画日常生活中最庸常、平淡甚至有些许无聊的场景。如刘晓东描绘其家人的《没办法之九》和《母与子》,在这些作品中画家有摆脱政治和社会的观念。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是生命的自恋情结。但凡是搞艺术创作的人,都有那么点自恋。虽然不是绝对,但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笔者自己来说,我喜欢有那么点自恋的艺术家。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在内心深处承认自己、欣赏自己,那么未必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心灵的工程,需要用人的心智去劳动,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天赋。为什么这一类人都容易自恋呢?因为创作本身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没有对自我的肯定,是很难完成的。当然,自恋的背后还是自信,自信的背后则是实力。

艺术作品都是源自创造者生命自身的一种真实的审美表达或者审美再现,无不带有创造者自身的生命印记。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作者自身一种经过审美化的自我审美再现或表现。大凡艺术创造力强而旺盛的人,必定是极度自恋的人。梵高,在他有生之年,作品受自己兄弟控制,卖画卖得连自己生活费都挣不回来,向兄弟要卖画款好像要等自己弟弟施舍似的。就这样一个在那个时代人眼中不算成功的画家,一个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画家,梵高自恋的程度,远高于一般人。笔者每一次翻开梵高画册,都为梵高许多幅自画像着迷:一个农民形状的荷兰人,两只深而忧郁的眼睛,从各个角度观察自己、欣赏自己,仿佛要把自己骨子里的哪怕藏到角落里的好都要看个透、回味个够似的,这就是一个极度自恋的梵高。至于大家熟悉的蒙娜丽沙,有考证说那幅画其实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只不过被画家加了女人的外形而已了,如果这个考证属实,达芬奇这个古今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就是个最自恋的人。

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是自恋,而自恋是孤独的孪生兄弟,因为与人相关的关系,无非是他人与自己(社会关系)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因为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因为正如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所表明的:相知不可获得,因而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必然有某种程度的疏远,也必然有某种程度的不契合,而处在这种不契合的关系中,人必然产生某种焦虑感或者不安。所以,为了求取心灵的安宁,人只有走向自己,寻求自己与自己契合的关系,达成某种平安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孤独。当孤独的时候,因为生命体自我保存本能,人必须自爱,而这种自爱,被外在的力量(社会)定义为自恋。

上一篇:设计控制措施下一篇:内锥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