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精选12篇)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行, 高等教育也由此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创新与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顺应教育的潮流, 满足舞蹈教育的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投身舞蹈教学改革之中。本文即将从五个方面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探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创新
舞蹈是一门肢体的艺术, 是表演者以肢体为语言来表现人体运动的艺术, 其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 更是育人的方法, 故而, 高校舞蹈教学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 真正地担负起这双重重任。
一、改革课程体系
当前, 我们的舞蹈课程体系比较陈旧, 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比较多, 分类比较细, 让学生难以选择, 通常会限于“广而不深”的困境。所以要想改革舞蹈教学, 就要从课程体系入手, 将舞蹈选修课科学分类, 减少花哨的门类, 延长课时, 让学生学得更深一些, 更精一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 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 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 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 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
此外, 当前我们的课程体系过于重视舞蹈实践的学习, 忽视了一些必要的舞蹈理论, 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如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等等, 以及一些艺术哲学等相关的学科, 从内到外给学生学习、修养的机会。
二、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 艺术修养不同, 舞蹈基础不同, 个性特点也不同, 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教材进行统一教学, 让不同基础、悟性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 就容易使学生同一化、去个性化,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所学的内容也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 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有所改变,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夺, 尝试着编写各种校本教材, 对非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学生、学校舞蹈队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材内容, 形成学校的校本舞蹈教材体系。在拓宽教材的内容基础上, 要进一步拓宽教材的呈现形式, 舞蹈教材可以是课本、讲义, 也可以是有利于学生自学的光盘、软件等, 所有能够适用于学生舞蹈学习的都是良好的教材。
其实, 舞蹈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的舞蹈毫无任何美感。所以,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其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来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我们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针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 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选择不同的舞蹈教师与舞蹈类型, 进行分支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
多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就要从这门新科技入手,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保证,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促进教学。具体而言, 我们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种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为案例来供学生观摩;或者播放舞蹈教学视频, 通过功能键来反复呈现特定的舞蹈动作来辅助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体力、精力负担, 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舞蹈的文化场景离我们的课堂比较遥远, 或者有一些舞蹈形式已经失传, 我们很难通过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来还原, 并多次播放强化学生记忆, 使他们更好地品味那些舞蹈, 理解那些舞蹈的内涵。
此外,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摄像技术, 将学生的舞蹈表演摄制成视频, 反播放给学生自己看, 观摩自己的舞蹈动作, 找出可以提升的地方,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反思与自省, 从而使之有效地提升舞蹈表现力。
四、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
艺术是相通的, 舞蹈教学并非只是肢体的运动, 也是艺术化的表达, 是情感的渗透, 是一种综合文化素养。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很多, 但真正的舞者却寥寥无几, 学生的舞蹈可以展现优美的身形, 却难以传递一种审美的力量和文化的积淀。其实舞蹈是涵盖了很多内容的学科, 所以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 还要具有很多方面的艺术素养,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比如, 在《扇舞丹青》的舞蹈表演中, 如果学生对于中国的扇文化、书法艺术 (尤其是草书) 、绘画艺术没有深入了解的话, 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中, 就很难能够彰显出这种舞蹈的风格, 学生也很难跳出神韵来。反之, 学生对于这些文化接触不多, 在舞蹈中就会比较生硬, 缺乏一定的意蕴。
所以, 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艺术综合课程, 多组织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或者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多涉猎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领域, 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以便舞蹈表演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力。
五、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
我们传统的舞蹈教学都是课内教学, 是舞蹈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其实, 课外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舞蹈教学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比如, 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舞会, 舞蹈比赛, 组织学生成立舞蹈社团, 组织学生下基层去进行舞蹈义演等等, 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舞蹈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外活动中逐渐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临场应变能力, 巩固舞蹈技能, 学会即兴发挥等等, 这些效果是课内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以上, 我们从改革课程体系、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五个方面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具体教学中, 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舞蹈教学的新动态来不断作出调整, 时刻更新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和教育形势, 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爽.高校舞蹈教育革新之我见[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12) .
[2]郭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文教资料, 2006 (17) .
[3]姚佩.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与多媒体应用[J].艺术教育, 2010 (12) .
[4]王海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5) .
[5]曾晓翔.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2010 (01) .
[6]欧阳晓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4) .
[7]曹景.增强高校舞蹈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2
一、围绕音乐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1.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使学生掌握有某种文化价值的内容。即“教什么”。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旧教材中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感兴趣,更无法作用于他们的感情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呢?当拿到新教材时,我激动不已。新教材能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注意弘扬民族音乐和发展多元文化。在没有统一的大纲、统“教学过程和方法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教师独立驾御教材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达成不同结果的各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4M作角,伯而对教李st产生本利影*。比如:我上三年级第六册歌曲《劳动最光荣》,上课时,虽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但是不知不觉又以“我”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认识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五个特征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比如:上《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一课,首先是师生交流,我会唱动画片《葫芦姓主题歌》(教师唱),你们会唱什么动事片歌曲呀?(学生唱)其次是生生交流,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排演动画片《白雪公主》,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同样是一课,由多个教师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发现优点和缺点。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比如:上《在动物园里》一课,学生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创作歌词,每个班创作的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创造的内容也不一样,学生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学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份音符而且还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国旗的无限喜爱之情,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还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所以这一课达成的目标是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教学设计
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①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从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③教学方法整合钱,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比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采用故事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让学生欣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但在欣赏和表演时。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表演台词和表现三只小猪的形象。课堂效果较好。
2.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如’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论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县指针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上《音乐探宝》一课,我首先创设了找宝情境,让学生根据找宝的内容来演唱、演奏、模仿、敲击节奏等活动,并有奖品鼓励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设计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澡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3
一、用爱唤醒爱,用真心唤醒真心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喜欢优秀学生是教师的本能,喜欢每一位学生才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和对学生的真爱”。老师只有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才能互相信任、心灵相通。老师要学会多听学生的倾诉,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愿望。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认可,错误的观点给予引导指正。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树怕剥皮,人怕伤心”,要做一个值得学生尊敬的人,首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你对学生尊重、理解,你对学生教育的付出才会有效果,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德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的潜能被调动起来后,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二、提升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愉快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导”是关键;实践活动是知识、能力的载体,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以致用、创新发明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和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比如讲到石灰石,乐山境内的峨眉山和另外几座大山都富含石灰矿,学生若能实际调查了解石灰石的开采、转化、性质、用途,积累了生活体验后,学习效果会更好。关于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燃烧和灭火、水的净化等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前提。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间的争论,可使学生从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受到启迪,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建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质的飞跃过程。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实验的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
三、合理处理教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教学经验驾驭教材,对教材加工处理。不要完全拘泥于大纲,要变、要延伸、要拓展。教学中要力求把握重点、分化难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下面仅举几例,谈谈我对教材的一些处理思路:
催化剂概念的引出。可以引导学生同时、分别加热MnO2和KClO3,让学生亲身体会:氧气究竟是哪种物质中产生,反应速度快还是慢,再往KClO3中加入少量MnO2,再看放出氧气的速度。当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催化剂概念后,继续探究利用KMnO4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后逐步补充:实验室有较多的KClO3和少量的KMnO4,怎样制取较多量的氧气?对KClO3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KMnO4吗?通过实验探究,让同学们清楚认识到MnO2在化学反应中究竟是催化剂还是生成物,催化劑概念得以牢固建立。
上册教材93页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我认为改进使用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更好些,方法是:先在试管中演示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让学生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可能情况(三种,学生争论很热烈),再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分别装入滴瓶中和滴管中,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平衡后,挤压滴瓶上滴管,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再看天平平衡情况,结果是平衡。实验改进后,好处不仅仅是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滴瓶是一个封闭体系,反应前后体系内外没有发生物质交换,对探究、分析、解释质量守恒很有帮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合理处理教材,就是要在教学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巧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比如,分子的性质知识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分子的间隔”对于不少同学无法想象,我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孩子们回家用一个杯子,量取一杯黄豆、一杯大米,混匀后再用这个杯子量混合后的体积,结论是:总体积小于两杯。有了这样的生活实践体验,何愁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呢?在师生互动,学生交流时,有学生“装怪”地发言说:老师,我用的是花生和米做的实验,结论是:“一杯花生加一杯米,小于两杯花生米”,引起哄堂大笑,他继续补充说:“这是由于宏观的物质花生、米之间有间隔,微观的分子间也有间隔……”这才是真正的“做中学、乐中学”啊。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教法,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册教材118页讲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可提问: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有无明显现象?若用试管收集满二氧化碳,慢慢倒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在试管口套上一个气球,震荡,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答:气球被倒吸入试管。由此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吗?当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发生了反应时,再问:为什么不是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了呢?一场认真的探究、激烈的争论后,同学们会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接下来再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答:碳酸钠和水)。再问:怎样证明产物是碳酸钠呢?再一次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会得出方法:把试管口的气球取下,往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篇4
一、现阶段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观念滞后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体育意识比较薄弱, 教学观念滞后, 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低下。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教学依旧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主体, 忽略了学生课堂主体的体现, 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 教学目标不清晰
中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 认为体育教学就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 注重体育锻炼, 而忽略了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引导, 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 学生家长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不够深入, 片面地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教学, 这种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 与社会实际相脱离
中职教育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 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发展。但是,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教师忽视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 过分强调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 而忽略了终身体育观念的灌输和培养。此外, 体育教学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实践
(一) 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中职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改变, 体育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体育教学观念, 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创新, 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观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中职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注重学生身体素养的培养。此外,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引入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注重学生的职业化发展,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创新, 将身体训练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 体育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 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在不断提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因此, 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对于中职体育教学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增加新的体育技能,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从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终身体育”的教学观念, 将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要结合本校的教学特色, 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形成本校的体育教学特色, 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适时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乐, 马涛.关于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分析[J].中国培训, 2016 (2) .
[2]黄春.试析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J].时代教育, 2015 (12) .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5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师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急需要改革与创新.改革和创新关键要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从素质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的新视角出发,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队伍和教材建设、构建综合考评体系是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途径.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7(4)分类号:G642・423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自然地理学
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高校 实验室 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5-01
引言
实验室是高校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和配套设施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间接影响这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体制的完善水平。当前纵观高校实验教学的实际现状,形式化和刻板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仍是普遍存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大环境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首先要提供的是实验教学在教学设置中的地位,在理念上认识到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性作用,完善教学单位的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设置配置,完善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学队伍,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培养有着高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作为实验教学的战略目标。
一、对当前高校实验室教学的思考
在目前的高校实验教学设置中,仍然普遍的存在以课程规定内同为实验室建配套标准的建制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是实验室的规模性和扩展性。一个是实验室仅为少数的特定课程进行配置,其虽然能够针对课程的相关理论要求发挥其一定范围的积极性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建设规模的不断升级以及新世纪对人才各方面能力更高标准的要求,其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导致的限制性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朝着更高度分化和高度集成的方向发展,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高标准要求促使着高校教育体制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在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实施上的形式化,教学手段上的灌输式教学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的质量水平。
2.实验室功能单一, 利用率低。当前的高校是实验室配置建设中存在着为了局部利益盲目申请经费购买不符合实际需要的实验设备。使得原本有限的实验经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仪器购买的无针对性势必降低其可利用率。再者,实验室内部管理工作混乱,课程设置于实验的衔接问题上经常出现脱节,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工作经常难以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无法有效的开展,具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合作研究工作难以有序的进行,造成具有学科高新技术含量的最新成果难以引入到高校实验教学之中,导致了高校教学内容与科学前沿发展潮流的脱节。
3.实验的验证性太强,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 不利于当代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解与验证,实验课内容大多以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价上局限于实验教学的课程数量和时间长短。实验教学的整体体系设置过于形式化,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对实验报告的完成上缺少严格的考核制度。实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导致了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坚持三原则构建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一是目标性原则, 即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系统性原则, 即将实验课单列, 系统整合, 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配套; 三是层次性原则, 即将实验按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设计。注意整个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及其在知识构建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解决各门实验课程的人为割裂和实验内容的重复, 防止重要内容的缺漏, 注意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60%)注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40% ), 鼓励自选性实验, 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实验教学设置要体现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位置,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引导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实践动手验证的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的教学能力和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纰漏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教学设置上实现三个开放: 时间上开放, 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自己确定完成某个实验教学内容的时间; 内容上开放, 即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己确定实验内容; 形式上开放, 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实验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任务。
3.将先进的、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用于实验教学。实验分组尽量人少为宜, 以增加独立操作机会,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 必须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精密仪器应适当向学生开放, 以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学生对先进的仪器和相关领域较前沿的实验手段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自觉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结语
实验教学体现了高校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在高校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针对高校目前轻视实验教学的现状,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体制改革,完善实验教学硬件和软件配置,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提升其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制。
参考文献:
[1]刘建民.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02)
[2]邓国红.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06)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7
1.1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安排
在以往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计算机实践课程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 实践教学环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 很难起到与课程互补作用, 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不能顺利地进入角色。现代教育因为教学的传统性, 一直把理论教学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由于实践教学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而开设的, 因此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惯性思维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思想。造成教师和学生都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从这一侧面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1.2 计算机实验室投入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主要还是以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作为支撑, 加上现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 而计算机实验室没有扩充, 导致学生上机实践机会少, 结果是学生最重要的综合实验课程与实践训练的实施得不到保证。没有建立合适的管理机制, 造成一些已有的实践教学实验室不能正常地运转, 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进行到关键时刻时, 因为机器或软件原因, 造成实验无法进行, 影响学生实践的热情。
2 当今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
2.1 计算机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 掌握计算机知识只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理论知识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的, 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 是理论教学的延伸。计算机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还是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有时并没有将实践教学放在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因此, 应转变那种轻视实践教学的现状, 把计算机实践教学从以往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形态中独立出来, 实行实践课程单列, 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坚持指导、演示与学生操作相结合。教师既要做示范、手把手教学生操作 (如演示创建文件夹、复制文件等操作或演示一篇文稿、一张表格的排版和数据处理等) , 又要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要保证上机时数与讲课时数比例, 时间上要衔接, 讲完课要及时上机实践并保证上机效果。每一次上机课都要有一定的任务, 采用“案例”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一些案例做演示, 还要精心设计任务, 每个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技巧, “任务驱动”对学生来说, 开始是模仿, 制作与教师的“作品”一样的作品, 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后, 学生便可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个性作品。
2.2 增加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投入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实验设备在数量上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但是在质量上却与教学要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距, 一方面是经费的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工作效率和方式问题。应该对设备的淘汰和更新进行有预见性地提前申报;可以将更多的申报集中在部件的升级上, 而无须整批更换, 从而节省经费。而对于小部件的更换和升级由于涉及的金额较小, 也无须经过过于复杂的审批过程, 节省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
3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针对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我们必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宽专业知识, 强化学生综合应用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实践教学改革是个长期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采取各种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如何进行改革, 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成为从事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8
Auto CAD是一款计算机绘图软件。由于其精确、实践操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建筑、化工等绘图领域。高等院校里凡是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辅修Auto CAD, 使得CAD从原来的机械制图中的一章变成了单独的一门课程。如何能在很少的课时内让学生充分了解CAD, 并提高CAD的实践绘图能力, 是值得思考的。
1 CAD的重要性
Auto CAD绘图软件是到目前为止在计算机绘图领域里应用最广的软件之一。它将传统的手工绘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方式转化在电脑中。并将绘图过程、图纸的保存和打印简单化。同时提高了图形的精确程度。所以工科的学生对CAD绘图软件的掌握必不可少。
2 CAD实践应用
现在大多数的制图课本中都包含有Auto CAD绘图软件的章节。它们通常以一章节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中, 但是由于CAD课程属于计算机绘图软件课程, 实践操作性较强, 只通过一章节几个课时是不能对其本身了解和熟练操作的。所以, 将CAD单独作为一门选修课设置, 也有一些院校直接将其作为必修课设置。并由原来的2-4个课时增加到20-40个课时不等, 同时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榆林学院专门增设CAD公共机房供各院系工科学生使用。
CAD课程的教学实践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Auto CAD课程授课之前, 将相关的制图课程比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化工制图、工程制图等课程先修完。通过熟悉国家绘图标准知识、绘图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 并且会手工绘制三视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因为Auto CAD这款绘图软件虽然功能强大, 但在绘图过程中为什么取点、取线和取面它却是不能说明的。这些绘图的原理和方法仍依据《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国家标准的有关基本知识。如果没有《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的知识, 即使会用CAD软件制图, 也仅仅是抄图、描图, 而不可能设计出新的、实用的机械图样。
第二阶段:CAD课程的上机学习。通过对CAD课程的介绍, 熟悉CAD的操作界面, 了解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位置及作用。并通过讲述、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顺序, 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绘图、修改、图层与对象特性、标注尺寸、文字、表格和图块属性等操作。由浅入深, 在操作过程中突出CAD操作的实用性。同时通过大量的实例,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灵活绘图。
CAD教学实践的两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 而且顺序也不可颠倒。
3 CAD的改革创新
(1) CAD授课时教材的选择很重要。不同类型的教材侧重点也不同, 整体来说现在的教材普遍实例解析太少, 而且书中很多举例简单化, 不能将绘图深化。因此选择教材时根据授课专业的不同尽可能选择举例较多的书, 同时不足之处由老师来补充。
(2) CAD的绘图、修改命令很多, 每一种命令在学习时都会讲到调用的几种方法, 除了传统用鼠标操作外, 在命令行中输入命令也要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避免鼠标突然坏掉时的紧急状况, 同时可以熟悉英文操作命令。
(3) 快捷键的大量使用, 简化绘图过程。老师在授课初时, 应该给学生灌输一个快速、简单绘图观念。并将一直在用的快捷方式在绘图前就告知学生, 比如:双击鼠标中间的滚轮是将所有图形放全屏;按住鼠标中间的滚轮就可以将图形进行平移;键盘上的ESC键是个万能退出键, 不管在何种命令中都可以直接退出;在不同的绘图命令中单击右键可以得到不同的菜单等等。而不是按照课本的进度要到绘图、修改的章节学完才开始用。
(4) 在绘图时同一种图形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绘制和修改。而且可根据绘图习惯的不同来灵活应用。比如:直线与圆弧、圆弧与圆弧的已知圆弧半径的光滑连接。可以通过圆角命令输入半径直接选中做出;也可通过圆命令中的相切、相切、半径画出, 然后再用修剪命令将多余的线剪掉;也可通过圆弧命令去完成。绘制这样的图案时, 可以先举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去绘制, 不同的学生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然后老师讲解时用不同的方法去绘制同一个图案, 增加绘图的灵活性, 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讲出不同于老师的绘图方法。老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灵感, 受益匪浅。
(5) Auto CAD软件是一款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它重在将所学知识在绘图设计中的应用。所以CAD课程的学习应放在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和部分专业课结束后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制图与CAD相结合。同时, 老师在授课时, 还要改变原来单一的只说明如何用CAD绘图的授课模式, 除了说明图形如何由CAD绘制出, 还应将绘制的实例进行剖析, 同时还要告知学生图形的形成过程中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以及图形遵守的机械制图标准。
4 结束语
Auto CAD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是在熟悉CAD课程的前提下进行的操作。将单一只讲授如何用CAD软件画图转变成用CAD软件进行设计。将模仿绘图最后提高到自主绘图。
参考文献
[1]田莉坤.CAD制图教学方法探索[J].轻工科技, 2013 (5) :189.
[2]郝华睿.《工程制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价值工程, 2012 (9) .
浅析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9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施教
刚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觉做支持。一般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识直接建立在兴趣上。例如,他们对手机游戏中的动画、图形兴趣蛊然,一些新奇的图形情景能使他们过目不忘,而对物体三视图的学习却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学习心理的特点,克服消极、不利因素,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究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为让学生对机械图样有直观与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去企业机械加工车间参观见习。通过工厂见习,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对机械产品图样的形象储备与感性认识,了解图样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及图样在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了解由于制图、识图错误造成的废品或伤亡的案例,使学生对机械制图学习自觉地引起高度重视,产生责任感。采用这种活动课堂的教学方法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
二、运用榜样启示分层教学
制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具体情况,对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表扬。在教学中向所有学生展示部分优秀学生的制图作业,让其他学生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评优,使他们自己发现学习的目标,以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可增加趣味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三视图的图样去制造模型与实物。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展示,对绘图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发现闪光点就给予表扬,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谈学习感受,让学生自己谈如何学,如何理解。教师对学生所讲给予点评与表扬,通过理解较快学生的示范与讲解,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当然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三四人一组,实施分层教学,以学生来帮助学生,以优生来带动学困生,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整体得到提高。
三、归纳记忆口诀,使学生易懂易记
制图课教学时,重难点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易记。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出寓意完整、文句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背诵的口诀,激发学生的大脑记忆中心,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视图“三等”关系记忆口诀:“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高度概括了三视图的投影关系与画图、补图时的分析方法,学生易记易懂,能应用。在讲圆弧连接时,对圆弧连接步骤总结口诀为:“一心,两点,三连接。”让学生在进行圆弧连接练习时,首先要定出连接圆弧的圆心,其次再去确定连接圆弧的两个连接点,最后再在两个连接点间画连接圆弧。通俗化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口诀,更易让学生去记去应用,让课堂教学产生明显效果。
四、发挥分数杠杆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的作业、试卷和学习态度进行正确的评价,适当地批评和表扬是对其学习活动的否定或肯定。教师除用口头表扬、作业批语外,还可用分数作为杠杆,对学生的每次作业评定成绩,并允许学生重做、补做作业,教师重新批阅,重新记分。分数的起落是对学习进步的肯定或退步的鞭策,从而维持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为了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教师对提问回答不正确的学生要侧面进行鼓励,不要当面批评,以免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学生对制图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
五、增设情趣比赛,提升动手能力
制图教学必须着重动手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让学生做动作类练习,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便于有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定期举行切割或叠加模型制图竞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多个三视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材料分为橡皮泥、粘土、萝卜、土豆、苹果等。学生根据下发视图,在规定时间自行切制或叠加材料模型。比赛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完成形状与时间来决定学生的比赛成绩。组织这种情趣类制图竞赛,可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动手实践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打破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创新制图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我们制图教师永远要做的研究课题。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应改革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钟教学要效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曹晓艳.《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阅读新闻的能力看似简单, 也就是认读最常用的文字, 了解新闻的内容。其实不然, 只有能判断新闻的价值, 能识别新闻的真伪, 这才是真正具有阅读新闻的能力。目前, 中学的新闻教学, 远远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阅读新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 亟须对新闻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新闻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浏览新课程的相关教材和一线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设计, 会看到目前新闻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偏少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为例, 整个中学阶段, 只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有新闻的教学内容, 一共6 篇课文。即使加上有的高中可能开设的选修课模块 《新闻阅读与实践》, 这样的分量也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阅读新闻的能力。况且, 很多高中并没有开设有关新闻教学内容的选修模块。
(二) 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缺失
中学的新闻教学不侧重于教学生阅读现时的新闻, 而是把重点放在阅读过去的新闻, 缺失了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由于教材内容的编选要求必须具有典范性, 因此, 入选教材的新闻往往都是经过时间淘汰而积淀下来的经典新闻, 它们更适宜于研究, 而不一定适宜于训练阅读新闻的能力。现实生活中, 人们一般都是阅读现时的新闻, 只有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的人才会去研读历史积累下来的典范新闻。需要注意的是, 日常生活中阅读新闻的能力, 和研究新闻而阅读新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 只要具有日常阅读新闻的能力即可。
(三)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存在偏差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 的课后设置了三个练习, 分别是“新闻的叙事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语言的品析”, 因此, 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点展开的。再来看看高中的新闻教学, 《别了, 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 珍惜和平, 抵制暴力与罪恶”等;《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 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关心国家航天事业,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等。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看出, 新闻阅读教学的偏差主要是: (1) 初高中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都着重教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等知识内容, 没有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 (2) 缺乏真正的阅读新闻能力的培养, 教学往往很快游离阅读的训练而转移到新闻写作教学上去; (3) 教了不属于真实新闻阅读中所需要的东西, 例如, 真实的新闻阅读, 基本上是不需要“品味语言”的。可见, 就是这些少量的新闻教学内容, 其教学定位主要是教新闻知识和新闻写作, 而没有真正在培养阅读新闻能力上着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 不少教师认为, 新闻简单易懂, 不用教学, 学生也会阅读。其实, 这是对“会阅读新闻”的肤浅理解。如前所述, 真正会读新闻, 并非是指能认读新闻的文字, 而是在于能判断新闻的价值和真伪。这是需要经过反复教学,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 才有可能养成的能力。
二、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建构
要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必须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新闻阅读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即围绕培养新闻阅读能力来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新闻教学目标系列, 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那么, 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应该怎样建构呢?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学习和梳理语文课程标准, 并根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的实际情况, 给出初步的答案。
目标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我们知道, 阅读需要建构图式, 图式就是储存在大脑中的过去获得的知识结构, 或者说是认识构架, 以便人们认识新信息时有可资利用的参照物。学生了解了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也就可以形成新闻读写的图式, 从而有利于阅读新闻时快速地把握新闻所传递的信息。传统的新闻新闻教学把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但不能把它当作所有新闻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目标2: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高中标准》) 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 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1]24。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提前到初中进行培养。因为, 能力的形成要从培养兴趣和习惯开始。在新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 初步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自觉抵制庸俗信息的风气。
目标3: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 收集有用的信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 往往采取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 快速搜索有用的信息。因此, 教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去揣摩新闻语言、反复阅读新闻是不符合真实的阅读情景的。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义教标准》) 所说的“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 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获取主要信息”[2]15这一教学目标, 相比较而言, 《高中标准》对这一项教学目标就表达得更为准确了:“指导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 学会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1]31
目标4:初步形成读图能力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但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已越来越多地利用图片来传递各种信息, 因此, 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读图能力, 否则将会失去对某些信息的把握。西方的语言课程标准一般都把读图能力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加以培养。
目标5: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 并能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教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2]15这虽然是针对阅读议论文而言的, 但是同样适用于阅读新闻。在这一目标上, 《高中标准》表达得更为清楚:“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 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1]16
目标6: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
新闻报道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手段, 作为手段, 有可能是起积极的作用, 也有可能是起消极的作用。《高中标准》提出阅读新闻要“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1]21, 应该是指要引导学生辨析哪些宣传方式起到积极的表达效果, 哪些宣传方式起到消极的表达效果, 尤其注意哪些是为了误导读者所运用的宣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目标7: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
这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 也是最难达成的目标, 其实质既是教给学生读新闻的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知道, 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 现实生活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现实的新闻。任何新闻报道都经过了记者对客观现实的取舍, 选择陈述什么现实、不陈述什么现实, 有的新闻报道甚至为了传递某种观念、达到某些目的而不惜伪造事实。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 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各种新闻报道, 避免受到误导。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高中标准》的有关教学建议:阅读新闻“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 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 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 作出自己的评判”[1]31。
以上所列的七点, 可以说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 当然, 还有一些教学目标没有包含在内, 主要是考虑到整个中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时间的有限性, 不可能都一一罗列并进行教学。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系列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安排。我们可以在中学的新闻阅读教学中, 统筹兼顾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不同课程模块中涉及的新闻教学内容, 逐一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达成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创新
有了教学目标, 还需要有达成目标的相应有效途径。世上达到目标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但存在着一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 途径要和目标相适应才有可能见效。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论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都采取基本相同的途径。例如, 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流程:整体感知—重点品读—拓展探究—模仿运用。这样的流程, 可能对达成某些教学目标是有效的, 但却对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可能是南辕北辙。下面, 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途径, 以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 达成目标1 的途径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这主要是属于知识维度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不大, 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反复的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选用经典新闻,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可以参照宁鸿彬老师的教学[3]进行设计。
(1) 快速默读新闻。这是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阅读新闻的方法。
(2)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标题, 往往包含人物和事件等。
(3)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导语, 一般包含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
(4)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主体, 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展开, 也就是课文中有关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缩写、分析、比较, 来理解典型新闻的结构特点, 即大多数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 由标题、导语、主体、次要事件或背景资料, 对新闻内容逐层展开。
(5) 标题中的“横渡长江”能否改为“胜利渡江”? (不行, 因为还没胜利) 这是理解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6) 能否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为题来发表? (不行, 重大新闻要即时播报) 这是理解新闻的及时性特点。
(7) 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快速默读一篇新闻, 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并在班上汇报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所包含的要素。这是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有关新闻结构特点来阅读和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起新闻阅读和写作的认知图式, 为以后阅读新闻快速把握信息奠定基础。这些教学活动, 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会学生怎样根据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
(二) 达成目标2 的途径
“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这是属于情感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 学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当下的新闻。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课前准备。每个学生收集值得推荐给同学的国内外当天新闻一则, 并思考收集途径和推荐理由。
(2)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内交流各自推荐的新闻内容, 并说明收集的途径和推荐的理由;选出组内最有价值的两则新闻, 并说明其价值所在。
(3) 全班展示。小组代表上台解说所推荐的新闻, 并说明选这两则新闻的理由。
(4) 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推荐新闻的理由, 从中概括出有价值的新闻的特征, 如重要性、显著性、独特性、客观性、趣味性等。
(5) 课后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开展推荐有价值的新闻的活动, 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新闻, 每天利用课前5 分钟时间, 按学号轮流介绍一则新闻, 并对其进行评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逐渐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新闻的内容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 阅读新闻也要不断提高阅读的品味, 从阅读有趣的新闻, 发展为阅读有用的新闻, 再发展为传播最有价值的新闻。同时还要认识到作为负责任的社会一员, 要自觉地拒绝庸俗新闻, 反对炒作的新闻。
(三) 达成目标3 的途径
“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的有用信息”, 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以选用当下的新闻,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一定数量的报纸, 并收集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学生分组。把全班学生随机分小组, 或按照兴趣分组, 告诉学生本次小组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 如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的方法等。
(2) 发放资料。每组学生发给一个星期 (甚至一个月) 的某种报纸。
(3) 分工合作。要求小组学生分工快速浏览报纸,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收集某一专题的相关信息;然后在小组内汇总收集到的该专题的信息。专题可以由教师预先选定, 也就是假设读者角色去捕捉关键信息。例如, 作为学生收集与学习有关的资讯、作为求职者收集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作为旅游者收集与旅游有关的信息、作为创业者收集与创业有关的信息、作为领导干部收集有关社会动态的信息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前主要兴趣来确定收集信息的专题, 这是从自我需要出发去捕捉关键信息。
(4) 展示预评价。各小组在班级上介绍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其他小组派代表评价所介绍的信息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报纸, 通过阅读报纸收集对学习、工作或生活有用的信息, 并学会快速阅读报纸, 改掉阅读报纸的不良习惯, 避免因阅读报纸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四) 达成目标4 的途径
“初步形成读图能力”, 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图片, 因为经典的新闻图片基本都是摄影者通过捕捉瞬间镜头来再现重要的历史时刻, 表达深远的意义。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仔细观察新闻图片, 说说画面中心的人物或景物是什么。
(2) 再仔细观察新闻图片, 说说图片的背景和细节有什么 (如周围环境, 人物的神情、动作、衣着等) 。
(3) 思考并说明图片中心和背景的关系, 探讨记者用该图片来表达什么含义。
(4) 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该图片的内容。
(5) 反思与总结观看图片的基本方法, 例如:观看图片的中心, 了解图片的背景, 注意图片的细节, 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思考记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等等。
(5) 运用学会观看新闻图片的方法, 连续去观赏一些新闻图片, 注意系统地观察和思考, 例如提示学生:你在这幅新闻图片上首先注意到的是什么?再仔细观察还看到什么?图片里会有什么故事?图片试图表达了什么?看到这幅画后你会联想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6) 给图片拟标题, 或写一段解说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经典新闻图片的观看、分析、联想、表达, 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读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仔细观看画面上, 切忌在学生粗略地扫描图片后就要学生谈论观看图片有什么感想、心情如何等, 因为这样会造成学生浮光掠影地看图片, 想当然地自说一通,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 达成目标5 的途径
“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 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同样需要进行多次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此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当下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这里所讲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对所表达的事实和观点的方式。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我看新闻的事实 (或记者陈述的事实) 。
(2) 我看新闻的观点 (或记者的评论) 。
(3) 我看新闻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好的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但是, 阅读新闻时切忌只关注事实而忽略了记者陈述事实的真实意图。阅读新闻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既要弄清事实是什么, 也要弄懂记者的观点 (或倾向性) 是什么。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教学, 才能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 达成目标6 的途径
“辨别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写作新闻往往就是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 这本无可厚非, 但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不顾事实地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来诱导读者。所以, 在教学中, 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 在阅读中识别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来指导学生理解积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 选择当下的夸大其词、追求嘘头的新闻来指导学生识别消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活动:
(1) 阅读一组经典的优秀新闻。
(2) 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3) 阅读一组追求噱头的新闻。
(4) 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5)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图表, 如从宣传方式 (纪实法、自叙法、植入法、图文法、数据法、修辞法……) 的角度, 比较分析积极与消极效果的宣传方式的差异, 加深认识。
(6) 对某些境外居心不良的新闻的宣传手段保持警觉。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评判能力, 避免受居心不良的新闻所误导。
(七) 达成目标7 的途径
“辨析新闻的价值和真伪”是阅读新闻的最高能力, 这要求读者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 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 对新闻的价值和真实性作出自己的评判。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假新闻进行比较分析。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出示一组已经证实为虚假的新闻, 讨论分析其虚假之处, 并说明理由。
(2) 总结虚假新闻的一些特点, 例如:违背常理 (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反复出现 (内容基本相同的耸人听闻的新闻, 在不同的时间内反复出现) ;纯属猜测 (内容以猜测为主, 不经多方考证) ;虚张声势 (夸大其词, 过度渲染) ;互相矛盾 (报道同一事件的新闻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 ;等等。
(3) 总结判断新闻真伪的策略, 例如:独立思考, 不偏信盲从;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查找报道同一事件的多篇新闻比较分析, 如有可能亲自核实;等等。
通过对假新闻的分析判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 有着积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试图建构的新闻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途径, 仅仅是在进行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尚需要一线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摘要:新闻阅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亟须建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系列——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初步形成读图能力、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 并创设达成这些目标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新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钢琴教学
钢琴是幼师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幼师专业的“师范性”,是幼师教学的基本点。下面,笔者从幼师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中职的教学对象及常见的教学现象分析,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和改革措施,与同行们探讨,以期更有利于幼师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 、注重分析学情,合理选择教材
目前,幼师专业学生大多文化素质较差,且缺乏必要的专业学习基础,但有一定的爱好,因此,幼师专业选什么样的教材,是一项颇为艰难的任务。笔者认为,好的音乐教材应该“是那些能够充分掌握或接近掌握的音乐,是那些容易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丰富教益的音乐,是审美上得到满足但又复杂程度足供较长时间学习的音乐”。笔者在钢琴教学中,选择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教育专业实验教材《键盘乐器演奏基础》与人教版的《哈农》。笔者认为,此教材很适合成人教学,并且难易排列循序渐进、知识面广,教材中选择了许多经典小乐曲、练习曲、幼儿歌曲,还有对各种类型歌曲的创编示范曲与自配练习曲,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内容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天天都有提高,达到用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二 、注重基础训练,强调基本演奏技能
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幼师前从未接触过钢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除了强调学生的基础训练外,还将钢琴基础演奏技术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学习钢琴技巧要运用于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尽量选择她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到尽可能多的技术类型的教材,从而建立必要的弹奏技术根基。在学习新曲时,笔者从“聆听”入手,使学生对全曲有一个整体把握,让学生体会到演奏技法所表达的风格和她们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融欣赏与练习于演奏过程中,让学生用心灵去理解音乐逐步走进技法的艺术殿堂。例如:跳音练习中笔者先让学生身体力行,课前十分钟组织跳橡皮筋活动;让学生听曲《跳橡皮筋》的录音磁带;然后教师示范弹奏该曲,让学生找规律。(1)每一音都有反弹动作(跳跃);(2)触键快、离键快;其演奏效果为:乐音短促、跳跃,最后让学生实践,教师随堂辅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笔者发现,经过这样强化训练,结果是喜人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掌握了钢琴的主要技法,对音乐的记忆、理解、感受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三、 注重首调唱名法的构思,进行移调训练
一般来说,在钢琴演奏中使用固定调比较容易在乐器上找到对应的位置,而且教师教授的时候重点是在弹奏乐曲,所以只要认识了固定调唱名法就可以了。还有的教师因为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不愿意让学生尝试这个容易产生问题的首调唱名法。笔者认为,中职幼师理解能力较强,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唱名法,特别是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视唱五线谱的时候,首调唱名法还是很实用的,在分析乐曲的风格和调式的时候首调唱名法很快就能让学生辨认出是什么调式。特别是民族调式中首调唱名法结束的尾音落在DO 的话就是宫调式,MI 就是角调式,LA 就是羽调式。如果用固定调的话就很难辨别,只能用这些音去与宫音比较距离。对于幼师生而言,除了需要有扎实、规范的弹奏基础,还需采用首调构思理念;能为幼儿歌曲做简易的伴奏;能将一首歌在多种调上弹奏,因为各年龄段的幼儿生理条件不一样。笔者在教学中就一直贯穿固定与首调唱名法结合使用的方法,弹乐曲、练习曲可用固定调;弹歌曲、视唱旋律、分析歌曲、调式、调性、和弦连接用首调;最基本的音阶、琶音、和弦连接也用首调训练。实践证明,幼师生弹奏不需要钢琴要考过几级,但必须要有能看简谱弹唱歌曲、即兴伴奏与移调弹奏能力。笔者坚持让学生做移调练习。一首短小的歌曲,移到七个常用调上配弹。练习的步骤可从最简单的音阶开始,熟练掌握七个常用调的基本和弦配置,建立起键盘上牢固的调性思维,削弱固定位置的弹奏概念。
四、注重见习后的反思、引导与创新
见习、实习是幼师专业教学的必要环节,对促进学生专业课学习,树立幼师生正确的专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幼师学制三年,第一年见习一周,第二年见习两周或三周,第三年实习一个月。通过见习,学生对幼儿园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提高了学习兴趣。三年级学生实习一个月后更显出了自己做一名幼儿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期间,学生的求知欲极强,尤其对即兴伴奏很感兴趣,抓住这一良好机会,笔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举办“弹唱技能大赛”。学生争强好胜心特强,布置任务后,人人挤时间、抢速度搞创作,你弹这,我弹那,力求不重复。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能做到弹唱自如、伴奏织体较丰富、和声效果相对和谐丰满。学生自己为歌曲配旋律指法及和弦连接与选择节奏型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学生在创编活动中能巩固、应用已学过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发挥音乐想象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欣喜地看到自己能像作曲家一样编出旋律指法、连接和弦时,将更能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钢琴教育是学习音乐基础的基础,训练要有耐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掌握正确的弹奏技巧是需要长期艰苦、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巩固和完善的。教学得法,学生配合默契是成功的法宝。创新教育在中职这片热土上已收到丰硕成果,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上岗竞争,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智慧与灵感融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展现自我,最终成为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朱守锂
音乐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篇12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的魅力。传统音乐教学多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 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音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为主要目标, 因此, 如何改革音乐教学, 让教学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 是音乐教师目前面临的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音乐课的改革和创新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完善教学设施, 为音乐教学服务
教学的硬件设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 对每个学校而言,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硬件方面的完善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设施方面, 平顶山学院购置了音乐书籍、杂志和音像资料供教师备课与研究使用, 在音乐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并且购置了架子鼓、铝板琴、沙锤、响筒等乐器。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乐器, 用乐器辅助学习专业知识, 通过亲身实践感受音乐的魅力,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让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常识, 更为音乐特长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善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 让乐器走进课堂, 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无疑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重要举措。
二、改革与创新要落实到音乐课各环节
音乐课的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 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 需要教师把改革与创新落实到课程的各个环节。
1.创新音乐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以教材为基础,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完全按照教材教学, 因为教材中所收录的虽然都是经典内容, 但是不排除一些内容脱离实际, 与学生生活相差较远, 学生无法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注重实践、尊重个性, 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产生共鸣。
2.采用互动交流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为主, 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信息传递, 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 今天的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师生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总之, 通过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个性, 在活跃、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创设合作情境
在大部分团体活动中, 合作是促成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方式。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们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合作能促进沟通, 合作能集思广益, 合作能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相互切磋, 使学生的个性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 也能增强合作意识, 更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4.达成全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强调知识认知和情感体验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 是教学目标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也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达成全面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唱国歌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广场上升国旗、唱国歌, 如此一来, 学生在掌握歌曲演唱技巧的同时, 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节音乐课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音乐课改革和创新的结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音乐教学
目前, 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已是常见现象, 它以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信息量大等优点深受师生欢迎。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拓宽音乐教学的范围, 增加知识的容量, 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传授更多更广的知识。
1.制作课件, 增强视听效果
笔者在授课时, 将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放入教学课件中, 实践证明, 视听效果明显增强。例如在乐理发声课上, 利用影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森林猿啼、溪流潺潺、瀑布飞流等声音, 直观形象的展示使知识更有立体感, 也让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有了生动的理解和掌握。
2.利用多媒体, 使音乐教学立体化
音乐课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立体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学习歌剧时, 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剧, 学生沉浸在音乐剧的情境当中, 感受歌剧演唱方式的特点。实践证明,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听感受,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充分体会其中所蕴涵的音乐美。
3.利用网络鉴赏音乐
网络中有大量的音乐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查找喜欢的音乐, 便捷地欣赏音乐。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音乐, 有些并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 在选择歌曲时, 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歌曲, 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 从而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进而感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
四、创新设计, 构建音乐文化的联系
现代教学实践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渗透, 音乐学科也是如此。在音乐教学中, 有意识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可以增加音乐的立体性和可观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 并建构起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文化联系。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乐曲的感知进行绘画, 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舞蹈表演, 既能启发学生创新, 又能丰富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1.创新设计的整体性
音乐教学各环节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目标上, 要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融为一个整体, 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整体目标相一致;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要有所创新, 应渗透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以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 要依据各方面的因素, 采取最为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有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 表演法、讲解法、欣赏法等等。
2.创新设计的构建性
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教”这一教学理念, 这要求教师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努力表现和享受学习音乐过程, 以便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创新设计的活动性
在教学中也要重视活动的作用, 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 把活动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并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在活动中应注意情感的互动交流, 师生、生生之间要建立轻松愉悦的关系, 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搞好活动,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推荐阅读: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09-03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10-05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05-19
试论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07-03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12-11
医学工程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09-25
试析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开展论文07-01
菌物分类学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06-11
教学实践与改革10-01
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