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教学感悟(精选12篇)
生命化课堂教学感悟 篇1
随着《中学英语学科课堂生命化的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成功结题, 生命化课堂的主旋律已经唱响在我们威海的一线教学。在实验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过程中, 我发现了学生巨大的潜能, 并且对生命化课堂“基于生命, 顺遂生命, 成就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的感悟。
一、生命需要尊重
1.要尊重学生这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尊重生命是生命化课堂的第一要务。对待学生不仅需要爱, 更需要尊重。学生只有被尊重, 才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挖掘潜能、生成自信, 从而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尊重生命, 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曾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把生命的独特性作为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我认为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尊重学生的人格——即尊重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 理解宽容学生的意外失误, 真诚耐心地对待学生的发问, 表扬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其次, 尊重学生的差异——即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善待富有个性的兴趣爱好, 完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再次, 改变统一的评价标准——教育家李希贵曾说过“多一把评价的尺子, 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催化剂作用, 将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有机结合。让课堂评价发挥出激励学习、增加自信的作用;让课外评价发挥出督促行为, 培养习惯的作用。使学生在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中尽显生命的光芒。
2.要尊重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生成规律
课堂上不仅要尊重学生这些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 还要把知识按照生命发展的规律传授给学生。也就是把知识按照从小到大, 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向学生展示。具体到英语课堂上, 向学生展示语言知识要从单词、词组、句子做起, 让知识像生命一样经历一个由小到大逐渐成长的过程。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乐于学习, 更易于接受。例如, 我在带领学生复习鲁教版初二英语下册Unit2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一个单元时, 课前布置学生将本单元以及以前学过的有关人物性格和外貌的单词归纳整理, 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补充完善, 然后强化记忆。完成了单词的复习之后, 引导学生用这些表示人物性格外貌的单词, 做出简单的主系表或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即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描写一个人物特点。这样不仅巩固了单词也练习了简单句的结构。接着引导学生将表示外貌和性格的形容词变成比较级, 并用这些比较级词语做一些含有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的句子。在学生掌握了比较级的基本用法和句子结构之后, 让学生描写自己和同桌之间的差异, 这样就能用简单的句子构成一个小语篇。至此本节课描写人物的单词、比较级的构成以及比较级的应用等复习目标就顺利达成, 整个单元的复习任务成功完成。整节课的复习遵循了单词——简单的句子——语法——语篇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生命认知规律, 尊重了生命的认知过程。
二、生命需要舞台展示
平时上课我很少用全英语授课。因为我总是怀疑“学生能听懂吗?预期的任务能完成吗?课堂效果能保证吗?”带着生命课堂的研究成果,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我备好课后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全英文授课。在试讲第一节课时, 学生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时很难适应全英语授课。但在讲第二节课时, 学生就逐渐地适应了一些。在讲授第三节课时, 学生就基本适应了, 英语成绩好一点的学生还能用正确的英语提问。这样的发现对我来说无疑是“新大陆”——原来不是我的学生差, 而是我没有为这些鲜活的生命提供舞台。其实, 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舞台的方式很多, 例如, 这次从半英半汉到全英文授课方式的转变, 就为学生用英语思维, 用英语回答提供了舞台。在全英文讲授的课堂中, 学生首先要听得懂老师的每一道英语指令然后用英语回应, 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听力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再如, 课堂上全英文导学提纲的使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跟得上课堂的节奏, 更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特别是未达标的学习内容在导学提纲上会暴露无遗, 这有利于学生课后查漏补缺, 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生命需要用心呵护
首先, 要用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热情的鼓励和表扬, 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自信力, 而自信力是成功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遭遇”到基础差底子薄的待优生。课堂上应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针对他们的回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中肯的评价, 让学生明白, 只有不努力、没入门的待优生、潜能生, 没有学不会的笨学生。这样就有利于鼓励那些暂时学习处于劣势的待优生, 平添了他们的几分自信。其次, 要用心发现学生的潜能。教育家谬·詹姆斯曾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和创造的人, 一个有成就的人, 一个成功者。”我认为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的, 他们同样具有某种潜在的天赋。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用心发现学生的某种特殊潜能, 然后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把这种潜能挖掘出来。
四、师生生命共成长
生命化课堂是一个知识生成;师生共成长的课堂。生命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不应该只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纯知识性的内容, 还应该包括在此基础上生成的隐性知识和情感体验。
生命化课堂中, 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教学方法, 获得熟练的英语学习技能、技巧, 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取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获得长足发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从学生的接受情况或学生的学习成果中得到启示, 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生命化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是通过知识这一载体互相砥砺,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打造出魅力的人格, 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生命化课堂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和课题成果的实施推广使我亲历了生命化课堂, 我深深地感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教师投入睿智的教育智慧, 倾献浓浓的爱心, 将理论充分地应用于实践。尊重生命、为生命搭建舞台、用心呵护生命, 才能用生命唤醒生命。真正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5-116.
生命化课堂教学感悟 篇2
崔巍
随着农民工的不断流入城市,农村学校学生日益减少,原来上千学生的学校现在只有五百多学生了。所以,“小班化教学”早已毫无知觉的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正是学生数量减少,这就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的密度,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近距离交流已经成为小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总体来说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容易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尝试着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和优势,我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他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比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将学生以2人分为一小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也对这十来个小组能灵活的照顾,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小组之间的竞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及友善的激励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之间、学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参与中学生自我表现,自主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上,我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结合我校特有的教学模式 “三步五环节”,在课前、课中、课后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不断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和学习的最佳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组织一些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我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自始至终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调控,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些“遗忘的角落”的学生也不再孤独,不再被忽视。
在小班化教学实验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班级规模较大,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难,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学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也较低。而在我们目前的小班化班级中,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教育资源条件得到改善,师生、生生交往的频
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动手操作机会也增多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间上,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老师个别辅导的机会也增多了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好个别指导。
三年多的小班化实验教学经验让我明白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育的资源和优势,努力去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小班教育中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如我所带的一个班才35个同学,在上一学期,绝大多数学生已完全适应“小班化”学习生活,班中也日益呈现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学习气氛较浓,各项活动能积极参与,成绩进步较大。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 篇3
在设计《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的教案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我设计了7个问题,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这些问题分别是:①内外服制度的定义和特点;②三监之乱反映了商代遗留下来的制度有什么弊端?③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异同点;④你认为西周分封制有何消极影响?⑤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宗法制?⑥宗法制对后世有哪些影响?⑦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效果不理想。首先,本来是一个课时可以完成的内容,最后用了三个课时。整个教案的设计让人感觉是纯粹为了追求“合作探究”的形式,而设置过多问题,忽略了内容。其次,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不参与讨论,也不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游离于课堂之外;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最后,有些问题由于学生掌握的资料有限,很难得出结论。例如:第三个问题“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异同点”,由于课本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学生讨论了十来分钟都毫无收获,最后是由我带领着他们从课本内容中归纳概况出部分答案。
针对前面所出现的情况,我在设计《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时作出了以下调整:第一、我提前把要求学生自主整理的知识表格和探究的问题——数量控制在3道题左右,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前合作完成。第二、我要求每个小组在预习时要针对新课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三、我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设计了奖励加分的细则:学生主动站起來回答问题的加2分,老师点名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加1分;小组能针对新课提出疑问,该组成员每人加2分。这些分数都会算作平时考核成绩算进学期末的总评。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知识表格,接着就由学生针对本课提出疑问。我则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副板书上,并与自己设计的问题相结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交流。而且针对较难理解的问题,我准备了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哪个更适合秦朝统治”时,我引用课本第9页“解析与探究”的材料;在探究“皇帝制度有哪些特点”时,我引用以下材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死后传位给子孙,‘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由于学生提前对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疑问一起探究,史料充足,所以这课的讨论探究氛围明显优于上一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发表见解,学习效果很好。
这两个效果鲜明对比的课堂也引起了我对“探究、合作、成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一、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内容
一开始,我为了追求“合作探究”的形式,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本有限的资源,设计了过多的问题,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所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形式新颖能吸引学生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以《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为例,问题的设计要以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核心,一要突破学生在学习中对分封制、宗法制的困惑,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析透彻;二要讲清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于任何一节课而言,教师都应以重难点为核心,紧抓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教学的设计,否则,形式再多样,课堂气氛再活跃,都是低效的课堂。
二、课堂上师生关系应是互动的
在实现生命教育与历史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平等交流、相互启发的关系。正如任鹏杰先生所说:“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互动的。……教学活动就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或‘一言堂,也不仅只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学习社群成员之间多元多样的互动、互助、互惠行为。”【1】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角,把学生看做观众,而应通过解读教材内容、挖掘课外资源,启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享见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时,教师应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取长短、互为借鉴。因此,师生相互学习、理解、交流,是实现生命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关键性因素。
又以《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为例,由于课件是我事先准备好的,并没有顾及学生的疑问,貌似“探究、合作、成长”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却流于形式:我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学生完全被我牵着走,只能按我的指示作答,根本没有思考余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激情是压抑的,缺乏探索欲望,充其量只是教师意图的落实。但在《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关注了学生的疑问,更注重师生对新课的共同探究,所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教师应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
由于学生社会知识储存不足,加上课本的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的叙述和概括,并没有多少细节描述,因而加大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到了探究问题时学生也就无从下手。其实历史教学的材料是多元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运用教科书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挑选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基本历史思维。
四、教师应创设多样性的评价活动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过程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2】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要关注其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其学习的过程。通常我们都是把测验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参考标准,却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实在岳麓版的历史教材里就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建议和综合探究课,这些都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借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在课后则可以布置小论文、影视作品观后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不管哪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教师都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摆脱单一的评价体系。例如,在学习完《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后,我布置了学生制作一份家族世系表,评价要求:1.写出从曾祖到本人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内容要齐全可信(40分);2.标出各亲属性别和称谓,称谓要准确无误(30分);3.格式规范,没有书写错误(20分);4.纸面整洁清晰(10分)。这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宗法制在后世的影响,也能增加学生与亲属之间的交流。所以多样性的过程性评价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而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发展,这也是生命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体现。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觉得自己在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有的只是些实践的反思,所以在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的道路上我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我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努力在这道路上越走越远。
主要参考文献:
[1]任鵬杰.交互主体性: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文关怀——说说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观点的质疑[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3)
感悟小学英语小班化课堂教学 篇4
关键词:小班化,英语教学,必要性,优势
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它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尤其是适合新课改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氛围, 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 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 得到个别化的教育,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开展小班化教学, 实现个性化教育,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想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课堂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练。不要像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单一地教授, 这样, 不能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因此, 要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多听、多练, 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如果班级学生太多, 教师就不能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 也很难做到一堂课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小班化英语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弥补其中不足, 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实践机会也会更多。
二、小班化英语教学的优势
小班化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 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一) 有利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 由于学生人数减少, 他们的实践机会也就增多了, 学习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以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样, 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英语思维,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二)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
在小班化英语教学过程中, 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情况, 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 以便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优势,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小班化教学更为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更加关注教学细节的设计和教学环境的布置, 这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细心和用心。很多情况下学生都希望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耐心辅导学生, 以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英语, 同时要不断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能充满自信, 自由发挥。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不能自主学习。他们虽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记录的笔记也比较详细, 但是在考试的时候成绩却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没有针对性, 也没有及时复习。对此, 教师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学,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不懂的问题, 听课时就能有针对性, 学完后要让学生及时复习, 巩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有利于转化后进生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总会遇到一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被教师称为后进生, 正是由于这些后进生的存在, 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小学英语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很重视对后进生的转化, 如何提升这些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将是小班化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要明确后进生也是有自尊心和进取心的, 他们成绩差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公正地看待后进生, 多鼓励他们, 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总之, 通过对英语小班化教学的认识和探索, 可知, 小班化教学符合《英语课程标准》,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开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帮助”, 用我们的耐心、爱心、恒心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祖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志丽.浅析英语小班教学的优势及实施策略[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09 (Z6)
[2]李春华主编.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10.6.
[3]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1.
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5
太平中学
陈春
经过两年多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在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厚师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的家庭文化无高低之分,区别的只是我们自身喜好;学生能力无本质差别,有的只是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因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喜好把孩子简单归类,“有教无类”方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通过正面的接触或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的特点,成为作为一名老师的首要任务。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常对班级的每一个孩子说:“你就是你,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只是所擅长的本领不同而已。” 在注重语言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体态语言的激励评价:学生黄俊杰入学时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上课不到三分钟便会出现游离状态,一把尺、一支笔、一张纸都会成为孩子的玩具,实在没有玩的东西时就咬指甲。一次课堂中,当他好不容易找到同学读完的话接着往下念了,我夸张地大步上前,送给他热情的拥抱,并用高昂的语调告诉全班孩子:“今天,我在班里找到一个最专心的苗子了,如果你再把音量提高一些,就可以得到„金嗓子‟称号了。”孩子面露喜色地读了第二次,教师为其郑重佩戴了„金嗓子‟奖章。之后,孩子日渐喜欢上了语文课。
小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大班,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主观因素无形中决定学生说的欲望和说的机会,时间一久,能说会道的孩子更加能说了,而不好表露的孩子更加沉默了,甚至游离到课堂之外。在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课堂,努力落实“人人参与”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为每节语文课谱上“序曲”,开展“一读一说”活动。
即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分钟诵读和一分钟谈话。由学习委员提早一天通知准备,全班诵读结束后站到讲台前大声说话。说话内容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电视新闻、身边趣闻、畅谈理想等。自由谈话者如能做到神情自然、语言规范,赢得同学掌声的均 1
可获得值日班长发给的奖励卡。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既训练学生的表达,也不失为训练全体学生“听”的良好方法。
(二)、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抚平”挫折感,保持学习的动力。
由于学生学前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的表现总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有时一个生字词书写,纠正四五次依然不见起色,学生不仅会感到沮丧,更会害怕同伴异样的眼神。除了明确告诉每一个学生“我们人人都会有不足,有不足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提升的空间”。更可以让出错的孩子在班里寻找一名喜欢的小老师,课后互相帮助纠正,掌握之后到教师跟前汇报,最后根据两名学生的学与教给予适度的奖励。对于课堂提问出错的孩子,鼓励其向班里一至二位好朋友当堂求助,现场解答。在听的活动中,如果记住了稍纵即逝的信息,学生就已经在倾听同伴的解答中得到了提高。
(三)、为提高学生专心听讲的积极性,“避重就轻”,迂回引导。
对班级中一些学习习惯欠佳的孩子,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善其听课习惯,每节课安排一个环节请他们中转变最大的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抽取学号或组号,指定同学回答问题,并由摇号者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委婉的方式和积极的信息刺激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这样有趣的游戏式的提醒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有用得多。
学生成长家庭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不同。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无优劣之分,但在这个竞争社会中要更快的融入团体,展现自己,必须勇于表达,乐于交流,小组练习说话即是极好的方式。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组合而成。每一个小组中大致包含内向型、外向型和中和型孩子,引导孩子认识同学的优点,各有所长才是好小组。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评价是能否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刚入中学的孩子口语表达的欲望不同,能力不同,但只要他们敢于表达,我相信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善于表达。
努力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功能,“引诱”外向型的孩子在组内讨论时带头发言,一般中和型孩子会对前一位孩子的发言进行评价,并作进一步补充,最后发言的是内向型的孩子,先学习组内同学,简单复述同伴话语,再通过大家的帮助下准备集体交流。一方面增加内向型学生“说”的机会,外力推动孩子参与口头表达;另一方面促使孩子认真听组员说,学习他人的长处。一般每节课学生在组内的发言顺序都会有细微变化,我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适时给予鼓励。
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不让任何一个 2
孩子置身于小组的活动之外,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抛弃、不放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室空间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利用教室空间开展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评价活动,即易于操作,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空间。如我们教室设计的 “作品展示台”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课内外学到的语文知识贴到上面,“小组评价表”记录孩子们的每一次表现,这样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促进孩子自学互学,虽然传统但很实用。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有很多父母早已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给孩子买下大量的课外书,这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书籍的利用率不高,大多看过一遍就闲置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里精心布置了读书角,发动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适合本年段阅读的课外书,办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在班中推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书籍的保管与借出工作。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量有所提高,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师生阅读活动,通过师生一起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书籍,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在家时间与孩子们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和孩子们一起静下心来一起看书,一起学习。提倡学生利用双休日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都是最好的去处。这是我们帮助孩子自主学习的第一步。由于孩子年纪尚小,自主学习需要一个从“扶—引——放”的过程。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60-01
新课改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垄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策略思想。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学生这样形容课堂上的老师:“冰冷的心,冰棍的脸,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这无疑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奏响的不和谐音符。课堂上,教师常以长者、权威者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不得越雷池半步。使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交往和精神的相互交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新的教育理念倡导重构“人——人”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没有理由不放下尊者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互尊互爱,形成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能够独立思考、质疑解难的人。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要摒弃传统习俗,走下三尺讲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允许学生提出有“悖”于教师初衷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有了这种民主、平等、伙伴式的角色定位,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便会随之出现。
二、消除畏惧自卑的心理障碍
笔者在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到,课堂上学生最怕老师提出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答不好问题,受到同学的嘲笑。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心理的畏惧感和自卑感所造成的。此时,教师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首先,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有心理安全感。这就要求教师放下“严师”面孔,以亲切自然的教态面对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地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一要认真听取学生发言,随时准备为学生思维短路接通电源,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起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其次,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消除学生的自卑感。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见风使舵”,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如真诚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关注的眼神……总之,教师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关系到学生的自我体验。让学生有成功体验,教师还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相信“我能行”。
三、创设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显而易见,教师创设什么样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对学生角色的定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引导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比如教师采取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分组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讨论和问题研究中来。在共同探讨中学会对话与交流。要创设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成为书本知识的实况转播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交融、知识创新的场所。
四、关注创新求异的思维训练
“苹果广告”效应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不必追求那种整齐划一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质疑,对教师的质疑,善待学生的“越轨”行为。如教学《坐井观天》后,老师们几乎都有这样“青一色”的一问:请同学们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呢?于是,学生便开始描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这表面上“精彩”的一面,却掩盖了学生创新思维,因为大家朝着老师“指引”的方向“齐步走”了。当然,也有学生给了老师“意料之外”的结果:青蛙刚跳出井口,一柄钢叉向它刺了过来,险些丧命,它惊呆了,赶紧跳回了井里,还是井里好啊,井里安全啊!如此的“杂音”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师生的问题意识是关键。
五、张扬丰富多彩的学生个性
曾有一位研究者根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表述,对教师角色不足的一面作了这样的隐喻分析: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化运动。这是对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角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果课堂像列兵布阵一样,强调铁的纪律,一致向前看或向右看齐,那就少了课堂应有的生动活泼。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独到”见解。
建设语文生命化课堂 篇7
一、语文课堂里的几种生命缺失现象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当前小学课程方案中还没有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里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中,有太多的去生命化现象。
1. 生命关注水平低下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本一般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教学中,教师需要吃透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聆听心声,挖掘文本深处的至真、至善、至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心灵产生共鸣,思想受到涤荡,人格得到提升。然而,实际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不少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有失偏颇,使原本充盈、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蜕变为文字的木乃伊。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桃花心木》,一般教师都是围绕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展开教学,抓住关键词“不确定”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理解、朗读、从表达的角度体会道理与故事的有关描写的对应关系,从而落实高段语文“体会表达方法”这个重点目标。可是,该文本的教学价值真的只有这些吗?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学生精神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语言表达的质量。
再看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同样是抓关键词“不确定”,同样是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作者在引导学生体验不确定时,引入几则材料(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抚养母亲、维持生活;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10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与体悟,认识到“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最后的“醒来”。
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的路上所走的深远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2. 生命发展意识缺位
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长大、知识的增长,更有精神品质的不断提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学应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是在实施中往往走了样:教师对学生个性解读的评价与指导变得谨慎起来,只要学生能说、敢说、想说就行,至于说了什么却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导致阅读取向偏航、道德评价失当、生命发展意识缺位。如《田忌赛马》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想一想,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
生:因为孙膑善于分析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变被动为主动。
生:因为齐威王太轻敌了,赢了一场就沾沾自喜起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师:你们说得入情入理!这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你们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呀?
生:我喜欢孙膑,他能仔细观察事物,得出规律,敢于大胆创新,这正是我身上所缺少的。
生:我并不欣赏孙膑,他虽然赢了,但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
生:老师,我喜欢齐威王,他讲诚信,赢也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输得光明磊落。
师:呵!真会读书,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呀!
这样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学生踊跃,似乎思维活跃,创见不断,体现了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但是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是对文本意图的曲解,是对围绕中心而具体描写的语文本体知识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抓住时机润泽心灵、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孙膑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之类的看法也给予肯定。显然,无论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真正生命素养的提升,都是一种错失与伤害。教师生命关怀意识的缺位,将直接导致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下降等。
3. 生命全体指向虚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课堂内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新语文教师的基本理念。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形式的鲜活,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的特点,给所有层面的学生都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而是问题既出,话音刚落,一见有人举手,便喜形于色地指名回答。这样的课堂,只有少数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大多数学生做陪衬当看客。这样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生命教育指向“每一个”的基本理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其对象是全体生命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应有内涵
“语文生命化课堂”有自己的内涵:改变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念,确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核心地位,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生命的言语品质发展为目标,以语言带动内容,通过学生亲历和历练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品味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言语感知和情感丰盈的快乐,以汉字汉语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意蕴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1. 生命哲学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论基础
“语文生命化课堂”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生命哲学是西方社会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学说,主张以生命理解生命,由生命本身去了解生命,生命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要解释世界、文化、历史,生命的发生和演变是最根本的依据,只有生命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最终根源。生命意识只是人的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育的唤醒。通过教育,使生命个体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成为有尊严的价值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此,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必须成为生命化教育,生命的展开和成长就是教育。这种教育是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能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生命哲学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能够关注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能够接受知识,接受润泽,开启智慧,具有言语创造的冲动,从而诗意地栖居。
2. 培养完整的人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思想
所谓“教育思想”,既不是教育故事,也不是教育案例,而是渗透在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召唤、情怀与生命关怀。“语文生命化课堂”主张以“完整的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追求。所谓“完整的人”,就是“自然人”“精神人”以及“社会人”三者统一的人。这样的人有躯体,也有思想;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所谓语文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习主体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具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化地开发了语言潜能,提高了语文素养,涵养了语言智慧,促进了学习者生理和精神的和谐圆融,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够保持长久而又强劲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中,学习者个体的自然生命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者的自然生命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和外部生活世界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者个体努力实践的生命活动,发展智慧和能力。把对人的人文关怀与对其生存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相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培养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3. 尊重生命的特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理念就是语文教师在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本质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信念。生命是有特性的,许多教育家都有研究和深刻的阐述,像16世纪神父克里索托姆就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的自然性原则,卢梭提出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人性的自然,维果茨基也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心理学的同卵双生子实验也说明了成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这都说明教育不能违背生命的特性,教育要尾随生命发展之后,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的成熟是教育开展的前提。同样,生命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化课堂的第一要义就是敬畏生命。在尊重生命的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关注生命”的单元教学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一切课堂中渗透生命内涵教育;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以语言的曙光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语言的养分为学生提供生命成长的养分和能量,把语文教育还给学生,让课堂凸显生命的灵动,创造一个崇尚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创造生命的价值。
4. 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
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基本价值倾向和价值态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总是追求精神性对生物性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存在,成为一个自在的存在。人对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追求、生成和超越的过程,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育应该以人为世界的价值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不断地开发个体生命语言思维之源。
语文课堂上的超越具有实践的品格。来自师生的平等而又亲切的对话,来自生命与生命碰撞的每一瞬间,来自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每一冲动,容易唤醒生命深处沉睡着的语言表达意识。语文生命化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反对教学功利化取向;更加重视通过言语感悟来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德性养成和意义生成的有效统一。这种“有效统一”就是“超越”。语文生命化课堂就是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当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其精神空间也塑造得广阔、高远、深厚而灵慧。
5.“以生为本”的共享文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化特征
以生为本,即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扬生命。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及它们之间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场所。所谓“共享文化”,就是指凭借“课堂”这个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入,展现出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充满真诚、自由、民主、活力和智慧的人文情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都会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并形成真实的情感;同时,他们还要去感受、去理解、去融合别人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的情感结构。
真正的语文生命化课堂中总是在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文化,或通过心灵的交流,或通过合作的理解,或通过智慧的互访,引导学生表达文本解读的收获,分享生活探究的乐趣,感受生命价值的升华,以课堂文化的春风去“化”人和育人。通过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对多元课堂文化进行整合,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形成了有利于个体发展的高品位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
6.“以学定教”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基本原理
“以学定教”源自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可以认为源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能加速学生的发展。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立足学生的“学”,研究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教学领域,它表现为“先学后教”和“以教导学”两种基本模式。运用这种原理,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正确分析其学习需要,着眼于其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促进。突出对人本身的尊重,转向学生本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充分重视教学生成,我们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既看预设性目标,更看生成性目标,分析和研究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探讨学生语文学习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的语言自我建构,把研究的视角瞄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心世界,充分注意到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需要”,体现出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借以促进语文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7. 话语形式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重点内容
语文教师区别“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非常重要,“所谓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动作行为;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概括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而“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这样看来,“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教育。”就是运用文质兼美的言语成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生命化课堂应该在“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中把握住“话语形式”这个教学的聚焦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言语实践中,同时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塑造,精神家园得到建构,生命得到提质。
8. 整体性、融通性和内在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思维取向
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现代认知理论学研究认为,在精神情感不发达、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如果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会失掉文本内涵中本有的人文精神,失掉抚慰生命情感的价值,造成人的感受萎缩。对文本的学习,整体把握非常重要,把语文学习分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加以肢解,不去触及灵性飞扬的文化精魂,不去抚摸起伏消长的生命血脉,那么隐匿在语文学科中字词句篇的情感色彩,尤其是符号后面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就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只有整体上把文本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知,在整个语境中叩问词语、课文意义,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谓融通性,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和个性心理与文本开放性结构的融合贯通,动态生成地理解与表达和词语与意向经验相互作用,体现出创新的张力;学生携带着历史和未来,翻动着文化传统的积淀,进入现在,入乎其内,或者沉入下去,就会焕发出言语精妙的光彩和芬芳,收获瞬间的充满。汉语“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特点决定了语言学习必须注重主观感悟和心灵意会,让言语生命的文化因子成为个体生命中富有活性的生命元素。所谓内在性,就是指“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那些言语生命的基本因子,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文而斋之,斋而养之,养而化之”的境界,使阅读主体的内在感受不断积淀,内在经验不断重组,内在精神不断生成。
9. 直觉和体验是语文生命化课堂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
直觉是在不充分条件下凭过往经验和知识对事物形成的判断。语言直觉思维能够对语言从整体上直接加以认识把握,采取跳跃性的形式,形成语感飞跃。
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客体的感受、理解和建构的过程,是主体和对象的融合。体验以情感为起点,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境性和意义性。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在阅读中或者在语言活动中丰富的、活跃的、深刻的瞬间性的领悟,是情感、思维和想象被激活而又处于活跃的状态,是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新的价值意义的生成。它是文本呈现和自我经验的结合后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进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领悟活动,对“前理解”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生成更深刻的意义。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这正体现出学生在阅读中所呈现出的由浅入深的层递性。学生通过阅读和历练,由初级的情绪体验到情感共鸣,经过心境的净化,达到心灵相通,产生高峰体验。可以说,没有言语体验,也就没有言语生命的成长。
1 0. 对话互动是语文生命化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对话的基本形式。但对话更重要的是言说主体和倾听主体的“视野融合”。生命化课堂中要让学生通过言说打开自我,表达自我。要让学生有一颗自由而敏锐的心灵,积极运用言语去描述自己感受和创造着的世界。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学生,以心灵去碰撞心灵,智慧地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让学生体验言说的成功喜悦和对精神生命的不懈追求。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言说的过程是美丽的。对话互动中的倾听不仅是“细心的听取”,更是教师接纳与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生命化课堂的教育只有发生在倾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倾听的策略是要平等敏感,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都可能表达学生的情绪、智慧、知识掌握情况等,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对来自学生的每一个声音所隐含的价值保持敏感,还要从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等间接的线索来洞察他们内心世界。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中理解意义,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判断。一句话,有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对话互动,才会有语文生命化课堂。
1 1. 灵活多样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积极倡导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多样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成为多元的评价体系。如通过课堂问题解答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记和周记考察学生观察的能力,通过平时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组织辩论,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预习检查考察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在这些单项评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评价学业表现,还评价学习态度和习惯、人格发展、学习技能等。以这样的评价策略,促进生命的自由生长。
1 2. 幸福快乐是语文生命化课堂追求的教学境界
所谓幸福快乐的语文课堂,就是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到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的生理幸福,即能够满足学习者言语接受和言语生成的欲望,适合的声学信号和适合的光学信号能够刺激大脑语言中枢,有效地调节情绪心态,促进语言生成。语文课堂上的心理幸福,是指学习者在语言文字中入境入神,感受到体验的快乐;自身的情感和外部世界对接,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把握住语言对象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明心会意。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氛围,创设优美学习环境,这些都是学习者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在知识海洋里感受到愉悦,获得一种美的体验。知识的获得和精神的丰富,都使得学习者的心理满足,体验到学习意志带来的快感,感受到心理幸福。语文课堂伦理幸福,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平等交往,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积极参与,每一个学习者如鱼得水,获得支持,发挥了创造潜能,找到自己在班级的位置,彰显出鲜明的学习个性。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来自不同家庭的学习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共同活动在“教室”这个空间,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通过“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活动中反思、感受、选择,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尊贵的唯一”,都成为“最重要的他人”,从而产生层层出新的伦理满足感,这时学习主体的社会性的伦理幸福感就会产生。事实上,整体的人性将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德性幸福联系了起来。在现实的人性中,没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属性或社会属性。在语文幸福课堂中,生理幸福伴随着脑神经生理的活动过程,心理幸福伴随着个性心理基质的建构过程,伦理幸福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各有特点而又是融合在一起的,其幸福情感的生成是这些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结构。
生命化课堂教学感悟 篇8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会,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并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乃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感受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没有高等和低等、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区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质的基础。在《生命生命》一文中,让学生感悟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瓜子,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
二、进行语文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
1. 激情朗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促使学生熟悉文本,加深感悟。朗读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反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可以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还可以朗读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地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
2. 作文教学。
写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随笔中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写对父母的不理解、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与同学的矛盾。这时老师在批阅过程中抓住契机,帮助他们改变看法。如写上“希望浓浓的愁云不再停留在你的脸上,快乐是能够寻找到的”,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有的学生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开心事告诉老师,老师与其共同分享。
3. 室外课堂。
教学景物描写时,带领学生去课堂外,沐浴阳光,呼吸泥土的气息,配合文本教学。学习《春》一课,领学生看校园春天的景象。学生观察到很多地方,校园东北角的榆钱树、教学楼中间的假山,连山上的一座雕像、水中一尾小金鱼都能发现并展开奇妙的联想。一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永系情感,关于生命,语文老师应把对生命理解激情融入到课堂中,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三、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构建对话的课堂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双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自身知识也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在平等对话的话语世界里,阅读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悟对,习作则是悟对心灵后的情感释放。权威、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阉割了学生的灵性,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如果阅读是师生一同走进知识的热带丛林,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神探索;如果阅读是师生在情感及和风细雨中徜徉漫步,感受昔人时贤的悠悠情怀;如果阅读是师生联袂开展的大江漂飞,共同体味人生之旅的风浪困厄;如果阅读是师生合作进行的发掘考古,品赏历史留下的神奇瑰丽,那么,这种心智对流就会融汇新的境界;其间神秘莫测的发现、惊心动魄的体验、喜出望外的收获、赏心悦目的享受,会使“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会使师生共同浸润于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沐浴在温馨、博大的人性光辉里。
生命化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篇9
一、生命化教学要真实自然
叶澜教授在《什么样的课算好课》一文中强调,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性。这几大标准为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起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但我认为叶教授的五大标准有交叉,可以浓缩为三大标准,即有意义、有效率、有待完善性。笔者之所以把生成性与常态性的标准都囊括在有意义的标准之中,是因为非常态性、非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叶澜教授反对过度准备及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笔者非常赞同叶教授的观点。教师要时刻谨记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而非同行或领导。否则,非常态的课堂只会与公开课的初衷背道而驰。
后现代课程观提倡创设混沌的自组织话题,给学生造成干扰,从而形成刺激。笔者认为这对创设真实自然的课堂大有裨益。师生、生生在思维交锋中形成对文本的感受合力,这有助于丰富文本意蕴。如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创设这样的自组织话题———刘邦得以脱险,最应该感谢谁?学生若要找出立论根据,必定会自发挖掘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会相互碰撞。当然创设自组织话题只是打破课堂的沉闷与虚假活跃的突破口之一。教师要全面调动课堂,需在实践中探究。
二、生命化教学要尊重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忽视忽略学生情感的现象,如碰到爱情篇章就绕道而行的行为便是与生命化教学相背离的。许多教师对《关雎》的解读止步于君子追求爱情的故事,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雎》是教学的尴尬,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便于讲,因而有不少语文老师对这篇课文采取规避态度。笔者认为教师的尴尬源于其本人未深入走近文本。该诗是教人如何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认识到怎样的人值得去爱,怎样去获取恋爱的资格。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李华平老师从《关雎》中挖掘出了淑女与君子的标准:“淑女”———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爱的执着、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李华平老师的解读是尊重文本内蕴、尊重学生情感的表现。如此,古人“风天下”的愿望,才真正落到了实处。笔者认为当下学校语文教育中不仅不必回避“爱情”,反而可以借助“爱情”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三、生命化教学要关注生命意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选文都渗透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直面挫折、活出自我等,这体现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然而,令人人痛心疾首的是当下存在着学生不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现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作为有良心的教育者有必要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介入,使其关注生命的价值。充分利用选文并挖掘出文本中的生命意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更能感染学生,使其对生命和生活由衷地热爱。
语文教材中有诸多选文渗透了生命意识,如:朱自清的《春》描绘出了春天万物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发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仍展翅飞翔,赞美了海燕的勇敢与对自由的追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鼓的场面,歌颂了激荡的生命与磅礴的力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阐发了花与人的不幸时有发生,每个人都应如紫藤萝上盛开的花朵,以无限饱满的生命力和执着的精神遨游于生命的长河。语文教师应适时激发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化教学落脚点是师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粗浅而谈———生命化教学在课堂的呈现状态及文本解读应关注学生情感、激发生命体验。生命化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应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好课[J].校长阅刊,2006(12).
[3]李华平.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生命化课堂教学感悟 篇10
1.激发兴趣、唤醒生命式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激发学生兴趣、唤醒生命的课堂提问, 可以调动起学生兴奋昂扬的精神状态, 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效果。
当今世界, 大众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生动的认识世界的平台, 将现代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唤醒学生生命。在讲授鲁迅《药》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药》, 让学生比较文本与电影的不同, 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小说中是老栓去刑场买药, 电影中是黑衣人上门送药索钱;小说中夏瑜坟头是一圈“红白的花”, 电影中是一圈白花。你认为哪个设计得好些?”教师组织学生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 让学生比较二者细节的异同。这样的形式往往可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唤醒其生命与批判质疑的意识。
2.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
想要让学生投身课堂中, 最常见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辩论探究, 从而使其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激扬生命,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作这样一个提问设计:“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了。一个人的死, 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自然死亡, 二是意外死亡, 三是自杀, 四是他杀。那么祥林嫂的死亡属于哪一种呢?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们的热烈讨论,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引领、指导, 随着讨论的进行, 最后自然会找出真正的元凶—封建礼教。
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的课堂提问设计, 可以是开放的。学生在思考与辩论中探究文本, 在思维碰撞中尽情激扬生命。真理越辩越明, 道理越争越清。值得注意的是, 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 而不能游离于话题之外。
3.联系生活、拥抱生命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 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 于是孩子们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联系大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 张开双臂, 给生命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舒婷《致橡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可以用一首诗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妙/ 不妙/ 他递过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地解开/ 匆匆地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得心在狂跳/ 烦闷、欣喜、苦恼/ 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教师的提问可以设计为:高中男女同学间往往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 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 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 你该怎么办?”联系学生实际遇到的快乐亦或是成长的困惑, 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 和文本碰撞、遇和, 这样可以化外为内, 拥抱学生生命个体, 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4.咀嚼回味、反思生命式
进入到速度时代, 一切都在加快脚步,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的步骤流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课堂讨论进行的也是如火如荼, 甚是活跃热闹, 但往往缺失了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静下来、慢下来、咀嚼回味的反思环节。在每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 教师可以针对文本提出一个有价值、值得深思的问题, 让学生停下来, 想一想、思一思, 咀嚼回味式地进行一种“慢阅读”。反思是对生命的强化和升华, 是促进生命发展的重要方式, 既是终点, 也是起点。这样的反思性提问设计, 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形象进行重新咀嚼, 强化学生原有的记忆, 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自我、反思生命。
生命化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篇11
一、生命化教学要真实自然
叶澜教授在《什么样的课算好课》一文中强调,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性。这几大标准为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起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但我认为叶教授的五大标准有交叉,可以浓缩为三大标准,即有意义、有效率、有待完善性。笔者之所以把生成性与常态性的标准都囊括在有意义的标准之中,是因为非常态性、非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叶澜教授反对过度准备及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笔者非常赞同叶教授的观点。教师要时刻谨记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而非同行或领导。否则,非常态的课堂只会与公开课的初衷背道而驰。
后现代课程观提倡创设混沌的自组织话题,给学生造成干扰,从而形成刺激。笔者认为这对创设真实自然的课堂大有裨益。师生、生生在思维交锋中形成对文本的感受合力,这有助于丰富文本意蕴。如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创设这样的自组织话题——刘邦得以脱险,最应该感谢谁?学生若要找出立论根据,必定会自发挖掘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自然会相互碰撞。当然创设自组织话题只是打破课堂的沉闷与虚假活跃的突破口之一。教师要全面调动课堂,需在实践中探究。
二、生命化教学要尊重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忽视忽略学生情感的现象,如碰到爱情篇章就绕道而行的行为便是与生命化教学相背离的。许多教师对《关雎》的解读止步于君子追求爱情的故事,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雎》是教学的尴尬,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便于讲,因而有不少语文老师对这篇课文采取规避态度。笔者认为教师的尴尬源于其本人未深入走近文本。该诗是教人如何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认识到怎样的人值得去爱,怎样去获取恋爱的资格。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李华平老师从《关雎》中挖掘出了淑女与君子的标准:“淑女”——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爱的执着、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李华平老师的解读是尊重文本内蕴、尊重学生情感的表现。如此,古人“风天下”的愿望,才真正落到了实处。笔者认为当下学校语文教育中不仅不必回避“爱情”,反而可以借助“爱情”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三、生命化教学要关注生命意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选文都渗透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直面挫折、活出自我等,这体现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然而,令人人痛心疾首的是当下存在着学生不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现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作为有良心的教育者有必要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介入,使其关注生命的价值。充分利用选文并挖掘出文本中的生命意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更能感染学生,使其对生命和生活由衷地热爱。
语文教材中有诸多选文渗透了生命意识,如:朱自清的《春》描绘出了春天万物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发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仍展翅飞翔,赞美了海燕的勇敢与对自由的追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鼓的场面,歌颂了激荡的生命与磅礴的力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阐发了花与人的不幸时有发生,每个人都应如紫藤萝上盛开的花朵,以无限饱满的生命力和执着的精神遨游于生命的长河。语文教师应适时激发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化教学落脚点是师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粗浅而谈——生命化教学在课堂的呈现状态及文本解读应关注学生情感、激发生命体验。生命化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应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好课[J].校长阅刊,2006(12).
[3]李华平.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
[4](美)多尔(Doll,W.E.Jr.).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让活力回归历史生命化课堂 篇12
一、积极参与教研, 提升专业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例教研活动, 如公开课、课例研讨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平台, 大家可以在活动期间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交流, 共同发展。首先, 大家针对同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 采用说课方式, 同科教师人人参与, 每个人都精心准备, 通过相互交流, 相互切磋, 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 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其次, 由备课组长指定一名教师上示范课, 全体历史教师听课, 第三节课大家共同来评课。在这一教研活动中, 我们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共同分享了每个教师的独到见解。经历了说课、听课、评课之后, 我们在听取了大家宝贵的意见和改进个人不足的基础上, 每个教师结合大家共同研讨的方案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效性的做法, 根据自己的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特点, 写出个性化的教案和教学反思。通过参与课例教研活动,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成败、启示和得失, 记录自己的教学历程, 每个教师的发展潜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 这为教师的共同发展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更为实施历史生命化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导学案”为载体, 彰显生命的活力
自从生命化课堂实施以来, 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同时, 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的差异和教学内容, 为学生编写了导学案, 以供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 课堂上应用和课后的复习、巩固。
1.依据导学案自学探究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 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系统概括, 分成了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编写时,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在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上课前的预习, 让学生有充分时间通过自学课本, 查阅资料等学习方式对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探究。这样, 学生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而且对自己不懂的地方, 在上课时会更加注意集中精力, 带着问题听课, 大大提高了课堂听课的效率。
2.小组合作, 答疑解惑
新课伊始,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 用2 min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的评价体系部分, 明确学习目标;然后, 让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 由组长带领组员把自主探究部分的知识线索和基础知识进行梳理;通过交流没有疑惑了, 再来共同探讨第三部分, 答疑解惑。这时,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各抒己见。对有疑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其中, 适时点拨,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请学生讲解, 教师给予补充;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把问题汇总, 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对学生有疑惑的问题要抓要害, 为学生理清线索, 讲清思路。同时, 要举一反三, 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巩固练习, 当堂达标
我们以经典例题作为导向, 对重点内容进行考查, 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这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理清了知识结构后,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巩固复习。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可以分层次达标测试, 教师要巡视检查, 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力争人人达标。
4.自我评价, 反思总结
在导学案上, 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写心得的地方, 让学生根据课堂自学、讨论、教师点拨等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总结自己在课堂上应注意的问题, 有利于今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导学案的运用, 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它以导促学, 促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提高了课堂效率,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 学生学得有声有色, 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之中。
三、通过课堂检测,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快乐、优质、高效”的课堂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历史课堂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本节课所有的重点和难点, 而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题型主要以填空题、材料题和简答题为主。检测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记忆。这样, 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课前, 教师要对本节课的检测题进行精心设计和挑选。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网站里充足的课程资源, 从文登市和威海市及其他地区历年来的历史期中、期末题、会考题中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从中提炼出适合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找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典型题目。每节课测试的内容不多, 但是都有一定代表性的类型题。学生通过这份课堂检测题, 不仅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完整梳理, 而且可以加深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无论是什么题型的课堂检测, 教师要全部做到全批全改。通过批改,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了课堂检测, 能认真扎实地去对待每次课堂检测, 不出现浮躁的心态。通过批改, 教师首先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材料, 对班上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学生没有掌握好的知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此进行重复加深。
四、反思提升
构建生命化课堂, 打造快乐、高效的历史课堂, 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勤学习、多动脑、多总结。生命化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巩固应用”三个环节, 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下工夫,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学习。所以,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生命化理念, 积极参加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在小专题研究和大课例教研等活动中, 不断地加强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不断地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我们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 才能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最好舞台。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为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 让活力回归历史生命化课堂, 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加强集体研讨的能力;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利用课堂检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勤学习, 多动脑, 多总结。学生在学习中也要通过分析、归纳、总结, 掌握知识。
【生命化课堂教学感悟】推荐阅读:
生命化课堂论文10-24
英语生命化课堂06-16
追求生命化课堂教学11-12
构建生命化英语课堂05-11
数学生命化的课堂教学06-30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10-06
生命课堂10-13
生命课堂的探索07-20
构建生命课堂研究09-15
课堂生命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