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气象服务

2024-09-24

为农气象服务(精选12篇)

为农气象服务 篇1

说起气象为农服务, 您可别以为仅仅是提供天气预报那样单一。长期以来, 气象工作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2012年8月25日起, 营口市气象局就开始关注台风“布拉万”的动向, 加密对“布拉万”的会商研判, 关注台风的路径和动向。台风“布拉万”来袭后, 27日8时, 市气象局进入重大气象灾害 (台风) Ⅰ级应急响应状态。28日15时, 台风“布拉万”在朝鲜半岛登陆, 七级风圈开始影响营口地区。1 6时, 市气象局启动了滚动制作短临预报和加密雨情报告工作流程, 同时提醒广大村民及时加固门窗、围挡、棚架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损坏的室外物品, 为村民们减少损失。

台风过后, 大石桥市旗口镇农业中心主任王永孚说:“原来一场大风过后, 帘子被卷走, 一个大棚就损失3 0 0 0多元。现在, 我们种植户每天都能通过大喇叭、气象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等渠道收到最新的气象信息。遇到灾害性天气, 我们也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有效减少了损失。”

灾害预报仅仅是气象为农服务的一个方面, 还有许许多多的服务就在农民身边。营口市气象局就开展了多种为农服务, 助力农业生产。

根据营口市“一县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 将大石桥市优质稻米、盖州红富士苹果、开发区特色水果作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品种, 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了各关键生长发育期的气象服务指标, 建立了指标库。根据各特色农业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期, 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各县局通过调查了解本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分布状况, 收集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名称、地点、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根据从事的种养殖方式不同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库, 并纳入本局气象信息短信综合发布平台, 直接向其发送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灾害天气预警等各种气象服务信息, 建立了种养殖大户、农村合作组织信息库, 并按其不同需求,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与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合作, 在大石桥市旗口镇共建水稻试验田, 在试验田中安装6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实景监测系统, 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试验;在观测站附近的开阔地带安装电子显示屏, 实时显示各类观测、预报及服务信息;定期开展农田调查, 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进程,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 及时携带移动观测设备, 深入田间地头对苗情、墒情以及农业受灾等情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影像记录, 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

截至2012年底, 营口市气象局在全市各乡镇和行政村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82个, 国家级气象站4个, 乡镇覆盖率达100%, 山洪地质灾害高危区平均3~4公里就有一个自动气象站, 形成了功能完备、覆盖面广的气象信息监测网络。

近两年, 营口市气象局在营口市东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村和沿河地区的行政村共建设了425部气象预警大喇叭, 覆盖全市70%行政村;建立了乡镇、村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和农业气象服务手机短信平台, 分区域、分灾种的制作发布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等为农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全市各乡镇和大风地质灾害易发村安装了143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 用于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为进一步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应该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成立由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涉农专家联盟, 在春播、秋收等关键农事季节, 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建议。

为农气象服务 篇2

2013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署,按照2013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并取得了新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2013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一)大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2013年完成市本局多要素新型自动气象站建设任务1个,完成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示范站建设任务1个,完成6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任务2个。目前初步建成了包括10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个国家基本站、1个移动应急气象站、土壤水分自动观测2个、风能测风塔1座(**)1部713C数字雷达、2部车载雷达在内的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显着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报预测能力逐年提高,全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2.扩宽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渠道。全市各级气象部门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声讯电话、广播、气象微博等各种传播手段将预警信息传送到广大公众和农民手中,为了完善发布机制,还先后与地方电台、电视台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气象灾害信息得到及时、准确的发布。2013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共建农村气象电子显示屏33块,乡镇覆盖率达50%以上;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58个,乡镇覆盖率达100%;调整充实了包括1184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覆盖率达100%。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区政府均印发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各县(区、管理区)均印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通知》,对落实地方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反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各级气象部门正在选取试点乡镇、行政村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并对通过认证的部门和单位颁发认证标志。

5.开展全市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目前,开展了全市气象灾害普查工作,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6.编制印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目前,完成**市、**、**、**、**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由市、县(区)政府下文印发。

(二)面向生产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周密部署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年初,我局制定了《2013年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和《**市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方案》,并按照上级要求针对我市的特色农业制定了《**市气象局2013年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方案》和**市特色农业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对关键农事环节和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2.提供针对性气象服务信息。在春耕春播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农业生产关键期,及时开展农业气象专报服务,1-11月,我局共制作发布气象服务信息79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7期;天气快报2期;专题气象服务信息22期;周天气预报48期。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旬(月)报33期,春耕春播春种气象服务专报9期,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6期、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3期;发布作物气象产量预报5期。除作物产量预报产品外,各种服务信息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市政府、市委办、市人大办及相关农业部门报送,同时与农业局相关技术人员密切联系,随时电话交流和沟通,并通过**市气象微博向社会公众发布春播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气象服务信息及建议。按气象业务规定,完成了早稻、晚稻、花生等作物气象产量预报,以及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旬(月)报。

3.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年初,制定了《**市2013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获市政府批准。我市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2次,发射火箭弹44枚,累计增加降雨5800万吨,对缓解农业生产用水和有效降低森林火险天气等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

2013年**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雨季开始时间早,暴雨洪涝、热带气旋频繁发生,1-10月遭受13次强降雨过程和2个热带气旋影响,特别是台风“尤特”,是继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以来的又一个直接影响**市的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的特点。在这次防御台风行动中,我局各级气象部门加强应急值守班,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提前发布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局领导靠前指挥,及时主动向市委、政府领导汇报天气实况及未来天气发展趋势,台风影响期间,我局共发布重大气象服务信息专报5期,发布预警信号38次,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电台、电视台、微博、12121声讯平台、乡镇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布,全市仅手机短信接收就达450多万人次,预警信息覆盖至各村屯、水库等重点防汛区域,起到了“消息树”和“发令枪”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尤特”影响期间我市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四)加强部门合作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

3月我局与市民政局签订了《防灾减灾工作合作协议》、与市海事处签订了《航运气象服务保障协议》;5月开始,我局与市国土局、水文局按照《**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案预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5月我局与**人民广播电台签订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合作协议》,开设了《爱RADIO气象站》和《气象专线》栏目,通过部门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气象为广大公众和农村服务的覆盖面。

(五)深入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活动。

今年以来,我局转变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推进创建活动在派驻乡镇-**区铺门镇及新农村联系点-北津村的迅速开展。我局选派年轻干部驻村,与镇、村一起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墙报、标语、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经常与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以清理田间地头生产垃圾、农药、化肥包装袋及废弃农用薄膜为重点,大力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减缓农药、化肥使用强度,有效缓解农业投入品对土壤、水体的污染,目前创建活动按照制定计划有序开展。1-10月,我局向**区铺门镇拨付创建活动经费1.3万元。

(六)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10月科普大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2013年,全市气象部门共组织开展各种气象科普宣传活动10次,针对防灾减灾科普讲座5场,发放各种气象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资料2万多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2千多人次。科普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综合减灾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各级地方政府尚未建立稳定的气象为农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

(三)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2014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二)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开展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业气象专题服务,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各类农用天气预报,同时注意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评估工作。

(三)努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全力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四)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五)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气象为农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六)切实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增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七)深入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活动。

《乡村气象站》为农服务显成效 篇3

关键词:电视;气象;农业;天气预报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14-2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样对于为农服务的电视节目来说,经历了从195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档《到农村去》的为农服务节目,到后来发展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县电视台都有各自的农业频道,覆盖全国,形成了全面立体的格局。为农服务节目总体表现为节目入户率高,频道专业化强,为农服务面广、栏目多等优点。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开展的《乡村气象站》节目也身在其中,具备为农服务的节目特色。

1 《乡村气象站》电视栏目创立的宗旨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创办了多档内容丰富、定位准确,互动性强的自办栏目,如《乡村四季》《乡村聚焦》《乡村导视》和《乡村大戏台》等栏目均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体,特别是《乡村四季》栏目,为农民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但是搞好农业生产始终离不开气象。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天气气候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农业生产丰收情况。策划制作《乡村气象站》一档节目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农民朋友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开发农业项目及产业,对科学指导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

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与吉林省电视台乡村频道为了全面的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满足广大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经过多次反复酝酿,精心策划,推出了这档时长为3分钟的《乡村气象站》节目,在每天晚上19点54分播出,内容涵盖了全省15个县市未来3天的气象预报、气象条件、森林火险、各种预警信息以及主持人播报的针对天气条件采取的农业生产应对措施、科普知识,生活常识、农作物生长、病虫害防御防治等气象条件分析内容。如图1所示。

2 《乡村气象站》电视节目的编辑策划

2.1《乡村气象站》栏目的定位

《乡村气象站》电视节目主要针对广大农村农户,所以其定位立足于农业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服务产品以及科研成果,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气象服务。栏目根据不同的农时农事特点,农民日常生活习惯,安排一些科普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和气象灾害预防实施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2《乡村气象站》节目的选题

作为一档生活资讯类节目,《乡村气象站》每天由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天气信息,同时与乡村频道的“12316—新农村热线”节目紧密合作,拥有一个气象专家、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每期有明确的主题思想,使用贴近农民朋友及广大的电视观众生产生活感兴趣的题目,用广阔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电视观众提供农业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选题主要分几个方面:

2.2.1对农时、农事进行气象服务

《乡村气象站》根据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提供最新气象数据,对天气实况与天气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不同城乡领域的生产生活做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指导,尤其在到了春播、秋收的季节及重要节气农时阶段根据对天气状况的掌握了解,指导农民利用天气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防范突发的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在春播时期,主持人与气象农业专家进行沟通后,对吉林省各地区的温度、降水、地温、土壤解冻、土壤墒情等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适宜播种的日期及农事活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农服务效果显著。如图2所示。

2.2.2对农作物各生长期的气象服务

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乡村气象站》节目及时根据吉林省不同时期的天气情况和气候特点,对农作物及养殖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如:干旱、洪涝、大风、高温、低温、寒潮、霜冻、暴雨、暴雪天气等提出合理的建议,提前做出预警,并且努力降低气象灾害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经济损失。在2012~2013年冬春节季以来,我省降水量达到历史同期降水量的2倍,阴雨雪寡日照天气多,气温持续偏低,给大田水稻玉米出苗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主持人与农业气象专家沟通后及时提出加强大田作物出苗期管理,努力将不利的气象条件提前告知农民朋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使不利的天气气候影响降至最低。如图3所示。

2.2.3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升农民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及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气象站》栏目为了更好让农民朋友和广大的电视观众了解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防范措施,对观众进行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增强农民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自救、互救、应急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素质。

2.3《乡村气象站》节目的语言风格

《乡村气象站》是一档资讯类节目,是直接为公众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常常成为社会大众所依赖的生活指南。观众所需要的资讯也必须随时更新,进而要求资讯类节目中的信息具有实用性、及时性和贴近性的特点。《乡村气象站》节目具备此特征。了解农时物候和农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农业谚语,并把他们融入到节目当中,然后当节目中采用气象和农业专业术语的时候,需要解释清楚,尽量用浅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达生硬的气象和农业术语及天气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节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成一体,才能吸引农民观众。

2.4《乡村气象站》栏目的表现形式

目前《乡村气象站》栏目是单纯依靠主持人播报的表现形式,同时配合农田视频画面、动画、图表和字幕及滚屏提示语方式,在这种表现形式下,主持人必须具有沉稳又不缺乏幽默的主持风格,具有较高的气象和农业知识,结合天气气候形势进行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适当指导,同时节目对吉林省地县市天气、温度进行预报。

无论《乡村气象站》节目的表现形式怎样,只要更好的突出节目的可视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让广大农民观众更容易接受即可。

3对栏目前景展望

《乡村气象站》自从开播以来,有12年了,已经成长为品牌性的对农服务窗口,有较强的影响力,特色鲜明,得到了吉林省以及周边地区农民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扩大为农服务的领域,不断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意识,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财产安全,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在节目制作方面,保证栏目的采、编、播人员的专业化,节目内容尽量提供观众最关心的气象信息资讯,如在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利用中长期预报和灾害性预报、预警,为农民的生产及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并且用表现力强的艺术效果制作每一期节目,使《乡村气象站》节目持续、健康发展。4 结束语

《乡村气象站》不仅是一档知识性和实用性强的电视节目,而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其空间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及广大的观众朋友在互联网上能更直观、更时效看到节目,使为农服务的效果更及时、更有效,这样将会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意义。

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策略探索 篇4

一、面临的形势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变得更为频繁, 从而导致出现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气象灾害对安乡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 有的年份, 一次灾害就会使农民一年的收成毁于一旦。就2013年的最高气温已经创1960年以来历史同期新高达到39.2℃, 6月以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已有43天了, 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将导致干旱进一步加剧, 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和受旱程度将快速发展, 双季晚稻、一季稻、棉花及其他农田作物已经严重受影响。

(一) 提升农业气象预报水平。

一是开展多元化、多时效的农用天气、农业年景、关键物候期、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等动态化和精准化预报。在春播秋种关键期、低温阴雨、干旱和病虫害高发期, 及时发布相应的指导预报, 指导农业生产。二是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组合, 结合农作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气象服务。

(二) 推进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

围绕农业防灾减灾、农业保险的需要, 做好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渔业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评估。针对不同经济作物与农业设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评估, 为农业生产和管理者采取相关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

(三)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加快安乡县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点的建设, 完善三级人影作业指挥系统, 做到统一指挥, 及时高效,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以最大限度缓解旱情, 从而扎实提升安乡县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有效应对能力。

二、加强“两个体系”建设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是推进安乡县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防御气象灾害、减少损失,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建设目标。

用2~3年时间, 建立较为完善的“两个体系”, 从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基本满足安乡县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气象为农业服务科学性明显提高, 气象为农民服务的针对性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形成精细化、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和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为一体的、适合安乡县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使农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明显减少。

(二) 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暴雨、连续高温、低温、台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 建立应急防御机制, 开通信息平台, 将灾害性预警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领导及服务对象。第一时间作出应对策略, 第一时间防灾减灾, 第一时间报道灾情信息, 并做好灾后重建服务工作。为此, 必须建立健全组织建设、信息通道。对突发性事件, 建立应急队伍, 镇、村 (企业) 、组三级联动;通过乡镇信息平台、信息群发功能、广播、电视等渠道保证信息畅通。二是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各乡镇建设一个气象信息服务站, 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 并确定一名兼职气象协理员, 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和预警信息的传递, 气象灾情的收集上报, 本辖区自动气象站、气象预警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运行, 各村气象信息员 (由村支书担任) 的管理和更换, 配合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等工作。三是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手机短信平台示范系统等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四是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发放制度。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与组织部门合作, 开展乡镇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五是构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气象局与农业部门要建立部门之间的会商、联合调查等联动制度。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开展气象咨询、灾害预警等业务。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和信息员作用,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 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六是围绕关键农时季节、农事活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提供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三、结语

农民是较弱势的群体, 规避气象灾害风险必须靠社会的力量和政府的投入,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 以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为根本, 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 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 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 最大程度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为安乡县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安乡农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农村气象监测体系, 提高预报预测水平;丰富农村气象服务产品, 满足需求变化;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提高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健全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 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农村气象服务的工作措施。

为农服务中心管理办法 篇5

镇江市为农服务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为农服务中心是为适应农村新形势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由供销合作社牵头,联合社会力量在乡镇中心、行政村或社区共同创建,向农村居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新型为农服务载体,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为农服务基础。

第三条

为农服务中心的宗旨是坚持为农服务,以综合服务理念和现代经营方式下乡进村,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助农增收。

第四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规范化管理、社区化服务,最终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农村综合服务网络。

第二章 创建主体

第五条

辖市、区供销合作社是创建为农服务中心工作的组织实施者。

第六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多形式创建,鼓励发展社村联办、社商联办、社民联办等,供销社的投入需达到30%以上。

第七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部门共建、资源共享。根据农民所需,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参与创建,形成共建共用机制,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创建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点。

第三章 创建标准

第八条

为农服务中心实行规范化建设,达到“五有五统一”标准: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服务公约、有商品明码标价、有商 品销售台帐、有代办服务台帐;统一门店标识、统一商品配送、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组织实施代办服务、统一价格指导。

第九条

标识:使用由市供销合作总社制定的统一标识,醒目、美观、大方、得体。由辖市、区供销合作社统一制牌,统一编号。

第十条

店容店貌:经营服务项目布局合理,相对集中,货架统一,陈列整齐,并在醒目位置标注经营服务项目的名称。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粉涮一新,其中对外经营的场所必须上有吊顶、下有地砖。经营服务人员着装整洁。

第十一条

管理制度: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商品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制度,有服务台帐、服务公约、服务电话等,并在醒目位置上墙公布。

第十二条

基本经营服务项目:

设有生活资料超市、农业生产资料超市。商品货真价实,陈列美观大方,明码标价,实行连锁配送。其中:

(1)经营服务总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

(2)生活资料超市经营面积100平方米以上,供应品种1000种以上,连锁配送率达50%以上,且由县以上龙头企业(公司)统一配送;

(3)农业生产资料超市经营面积50平方米以上,供应品种50种以上,连锁配送率达80%以上,且由县以上农资公司统一配送。

第十三条

其他经营服务项目

根据为农服务中心所在区位经营能力,在两个超市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生产、生活、代办、物业、公益、文体、综合等服务项目:

(1)开展农副产品收购业务;

(2)开展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农机具或家用电器维修、理发、缝纫、饮食等服务项目;(3)设立庄稼医院,配有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4)设有代办服务项目,如代收电费、水费、电话费等,代办劳务输出、保险、旅游等,代办信件、报刊收发等服务项目5项以上;

(5)具备公益性服务功能,如设立卫生室、警务室、调解室、活动室、阅览室(农家书屋)等;

(6)对加入烟花爆竹和医药连锁配送网络、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配备文体健身设施、组织文体娱乐活动、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开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经纪代理、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等新兴服务业的为农服务中心在评审时给予加分。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十四条

对为农服务中心的经营服务活动,供销合作社要以自营为主,尤其是生产、生活资料两个超市。基层供销合作社暂无能力经营的,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择,确定为农服务中心有关项目的经营业主,并与之签订相关协议。经营业主须自觉接受辖市、区供销合作社的行业管理,实行自办证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日用消费品、农资和烟花爆竹等商品,推行由规模连锁企业配供,逐步增加商品配送品种,提高配送比例。对特殊商品,要建立商品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对进货渠道和供货商进行登记管理。对违反进货规定的,供销合作社应责令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须提前终止协议,予以摘牌。

第十六条

辖市、区供销合作社负责为农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为农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创建单位负责相关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章 评审验收

第十七条

坚持标准,严格评审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民主评议的评审原则对为农服务中心进行评审验收。

第十八条

评审程序与方法:每年11月进行评审验收。评审程序由资料评审、现场评审两个阶段组成。

(1)资料评审:11月上旬由辖市、区供销合作社(新区社会发展局)报送《为农服务中心申请表》、工作小结以及图片(电子图片)等。11月中旬由市供销合作总社组织材料评审工作。

(2)现场评审:11月下旬由市供销合作总社和市财政局联合组成评审小组,必要时邀请相关单位参加,对资料评审合格的逐个进行现场评审。

(3)评审结果:现场评审结束后,由评审组结合资料评审情况确定预通过名单。

第十九条

对发生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事件或重大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六章 命名与奖励

第二十条

根据评审验收小组的评审结果,将为农服务中心预通过名单在镇江供销合作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由评审验收小组负责核实。对公示无异议的为农服务中心,报市政府审核批准,并予命名、授牌。

第二十一条

全市每年创建10-20个为农服务中心。实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扶持政策,市财政给予每个为农服务中心10万元的财政奖励资金,辖市区财政给予相应配套资金支持。

第二十二条

建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把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辖市区社综合业绩考核。根据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数量质量、经营管理、服务面积等方面的考核情况,予以表彰奖励。

第七 章 附 则

为农气象服务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自然灾害信息

国内的气象部门在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其中对农业服务比较重视一直处在首位。气象部门致力于为农忙季节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天气预报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为现代农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天气预报业务;积极开展组建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致力于把对农业有用的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网覆盖到每家每户;积极开展气象科技扶贫工作,运用气象科技发展农业使农村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变。

1.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现状

中国这几年经济的一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国内部分偏远的地区的农民任然是靠天种地,精准的天气信息是农民预防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体质不断健全,农村天气预报准确率相对较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也不全面。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完整的传送到农户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大家集体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正在逐融合到地方防灾减灾体系中,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害应急部门已逐渐成立。

2.我国气象服务存在的不足

2.1氣象服务机制的不完善。

气象服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气象部门缺少市场化的观念,所以气象部门缺乏了解到市场的真实需求,从而对针对性强、应用效果好的专业气象服务制定不全面。

2.2气象服务缺乏市场营销观念。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气象部门对气象产品的营销缺少市场营销观念。对于市场营销观念的缺少我分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2.1对已开发产品缺少必要的宣传我推广,给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也没有激发相关企业运用有价值气象产品提高经营绩效的意识;

2.2.2不能与市场需求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联系,以至于气象部门不能认清市场真正的需求。

2.3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低。

因为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气象科普知识在农村普及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在农村留守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残等,懂气象科学知识的人比较少,农民很难解读气象信息,严重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专业影视制作人员对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因此在制定气象节目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对生产建议讲述的不够全面。

3.解决农业气象服务的措施

3.1根据现代化技术,创建危机管理机制

3.1.1创建舆情监测机制。气象部门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舆情信息的管理,并有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舆情信息部门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的得到各新闻网页有关危机新闻的报道。做到舆情监测的时效性,正确性,和全面性。

3.1.2构建预警机制。

构建一套严格规范的预警和应急的信息服务系统,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拓展系统的信息及时接收、规范化处理、存储和报送功能。可以建立全国性的公共气象服务舆情监测网络,由舆情站、舆情监测点、舆情信息员三个层次构成。信息员可以用手机、互联网等一些快捷方式汇报舆情信息,所汇报的信息有监测点整理,在以舆情专报的形式向舆情站及时反馈。舆情站可以利用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做整体分析,及时掌握有关舆情动态及危机征兆,处理突发事件。

3.1.3利用新媒体建立及时沟通机制。沟通管理是危机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应该搭建新媒体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运转机制与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站、微博、腾讯QQ等发出自己的见解以及一些信息,做到危机出现后第一时间掌握舆论主动权。争取做到发布最及时、最新的信息,满足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在有就是要及时对谣言进行更正、对事件进行解释、对舆论进行引导,减少由于危机事件发生造成的社会误解、公众恐慌等非正面效应。

3. 2 建设基层气象服务站,拓宽气象服务空间

如今,我国的气象专业团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气象服务的需要,尤其是乡镇及偏远地区,由于受到通讯条件等各原因的限制,天气预报不能及时被接收到,天气预报产品的时效性显然不能实现。在各地区建立基层气象服务站,拓宽气象信息为农服务的传播渠道是有效解决天气预报的传输和实施。从上到下各级气象部门各进其职,最大化的使气象信息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到农业和各生产经营者手中去。气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以至于气象部门在为公众提供优窗体顶端

现如今,我国的气象专业人员已经不能够满足气象服务的需要,尤其是乡镇及偏远地区,由于受到通讯条件等各原因的限制,天气预报不能及时被接收到,天气预报产品的时效性显然不能实现。在各地区建立基层气象服务站,拓宽气象信息为农服务的传播渠道是有效解决天气预报的传输和实施。从上级到下级各级气象部门恪守其职,在最快的时间内使气象信息传递到农业和各生产经营者手中去。气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以至于气象部门在为公众提供优质、快捷的气象服务这方面十分重视。近几年来,气象服务手段、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气象工作是科技型、公益性事业,为加快推进我国气象走向现代化,提升气象业务服务力度特别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力度,还的依赖科技技术的提高。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多样化逐渐提高,社会大众期望气象部门能够提供更为精确更为细致更为多样化的天气预报服务,为我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保驾护航,对于我们气象服务工作来说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 苏娟,张宇.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1997年8月2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分析 篇7

1 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气象部门要在气象防灾减灾,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丰富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又有力支撑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因此,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气象为农服务内涵的核心是“两个体系”建设。

2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

2.1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2.1.1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近年来, 大城县气象局一直致力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城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城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城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建立[2]。

2.1.2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自2007年起, 大城县394个行政村的书记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随后, 逐步完善了乡镇、村街、中小学校、种植大户等信息员队伍, 队伍人数达到1000人, 解决了天气预报最后1km的问题。

2.2 农村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2.1 初步建成雨量自动收集站网体系

对小区域的降水等天气现象实现了加密监测, 为当地政府决策当好气象参谋。

2.2.2 稳步开展气象为农精细化预报服务

2008年9月, 建成可视会商系统, 实现了省、市、县3级视频会商。2014年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建设, 开展了“直通式”气象服务。

2.2.3 联合成立“专家联盟”服务当地农业生产

2011年, 大城县气象局与县农业局联合成立“专家联盟”, 其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展天气与农业生产信息交流, 组织会商、编制和发布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同时对本地农业气象小气候进行监测。

2.2.4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初见成效

截止目前, 大城县建设完成了12个乡镇和4个村街气象信息服务站。不仅实现了通过电视、广播、电话自动答询等传统手段发布气象信息, 还通过微信、微博、气象网站等及时发布, 并分别与县移动、联通、电信3大运营商签订《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建设合作协议》。

2.2.5 不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大城县现在已有流动作业点3个, 车辆、人员配备齐全, 对促进大城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5月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2.2.6 逐步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宣传

近年来, 加大了对农村宣传的力度, 印制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等图书5万套, 使广大农民对气象灾害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信息员队伍发挥作用不足

农村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担任, 有以下不足:村支书大部分年龄老化, 很多人不及时收看手机短信;有些村支书对农业生产关心少, 使得许多真正需要的农户得不到气象信息。

3.2 气象服务技术支撑不足

由于气象部门正处于转型期, 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能力支撑明显不足。大城县处于部门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状态, 而且没有一个针对气象为农服务的业务平台, 制约了县级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提升, 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3.3 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缺少针对性

农户们更关注的是他们所种植的作物在关键期的服务需求, 例如有的用户对风比较关注, 有的是测重光照, 但现在大城县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和手段比较缺乏, 对农业服务作用不大。

4 如何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3], 要把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体系做为重点, 要把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来抓。

4.1 创新机制, 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4.1.1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将气象灾害防御及气象信息服务站纳入地方考核,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列入当地信息化建设规划。将气象信息站与原有的其它为农服务站点结合, 继续深化部门合作, 推进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资源共建共用, 推进气象部门农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由单一气象信息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

4.1.2 加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布局

大城县区域内有3个冰雹带, 但在这些易出现冰雹、大风的地带上, 却没有任何观测设备, 这就使得服务出现被动。要考虑在经常出现灾害的地方布设仪器, 才能充分发挥气象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应有作用[4]。

4.2 突出重点,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1 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专业性和指导性

高度重视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规范发布预警信号;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为灾害防御工作提供针对性、可用性更强的预报产品,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水平。

4.2.2 把“直通式”服务作为重点, 深入基层听民声, 结合需要做服务[5]

在关键农事季节, 将气象服务及时传送, 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农户提出的要求订制专业服务, 使服务真正走入到田间地头。加大力度培养既懂气象、又懂农业, 还能将两者很好的融汇贯通, 应用于实际工作的科技人才。

4.2.3 对大城县容易出现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等进行分析, 从而对大城县农业气象灾害做好区划, 给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从而指导当地农业生产[6]。

5 结语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深入调查与研究, 了解农村农民的需求并想方设法满足其需求, 因此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针对性地拓展“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 服务方式要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要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研究型业务, 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

摘要: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分析了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 指出大城县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城县,气象,为农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娟娟.论气象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05) :148-148.

[2]李莲康, 李连荣, 娄方群.浅谈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2 (10) :143.

[3]矫梅燕.键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 2010 (05) :56-57.

[4]高胜利, 林敏, 金苏微, 等.农业气象服务更新的几点探讨[J].现代农业, 2008 (02) :30-31.

[5]王春远, 邹积慧, 李光一.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初探[J].北京农业, 2013 (06) :134-135.

[6]周长江, 薛新慧.关于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 (S1) :198-199.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探讨 篇8

1 当前气象为农工作的问题

1.1 气象预报准确性不高

由于科技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气象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足,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气象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1]。

1.2 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才少

基层气象部门员工承担的事情多且杂, 且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 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和管理工作;省、市、县级业务体系中农业气象专职人才缺失, 导致农业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有效展开。

1.3 气象预警传播手段落后

传统信息传播通道由于传播方式窄、效率低, 在突遇灾害性天气时, 即使气象部门进行了准确的预报, 农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气象预警信息, 进而影响到抗灾的有效性。因此, 农民在第一时间能接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是进行有效预防灾害的重要保证。

1.4 气象服务产品单一

农业产品种类繁多, 不同品种、地域、生长发育时间都需要提供不同的气象信息。然而当前农业气象服务虽然有一定的指导性, 但针对性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信息覆盖面过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也仅仅局限于关键农时季节气象预报, 气象预报只主要针对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 而这不仅不符合现代精细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也不能反映其他作物种类的气象信息。

2 做好气象为农的措施

2.1 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 是指在长时间内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并且发挥预期作用的制度体系, 由规范化的程序和行动准则作为保障。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2 农牧区服务的气象预报预测服务产品的丰富加强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立足于现有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 不断开发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产品, 以适应农民农作物生产需求。总之, 必须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对各种气象预测预报服务产品进行研发, 丰富气象为农服务的内容。

2.3 加强实地调研, 了解服务需求

由于农民对气象信息有着多样化的需求。例如, 农作物种植者最关注的是播种时期的天气, 而果树种植者最关注的是果树开花结果时节会不会出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以免影响果树的收获, 导致经济损失。

2.4 加强气象探测平台建设

气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各个地区气象探测环境的监测, 以保证获取的气象数据准确率;加强对基础气象科学的研究, 不断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有效率;加强对暴雨、冰雹、大风和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 促进气象探测平台的建设。

2.5 采取多元化气象信息传播方式

气象部门要采取多元化的气象信息传播方式, 不断改善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方式, 加快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网络的建设。

2.6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要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做好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管理、服务工作, 不断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提升气象信息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基础气象知识在农民群体中的宣传力度, 建立规范化的气象灾害防御手段, 构建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通过各级气象部门间的合作, 避免重复建设和人员的不规范设置, 实现集约化为农服务的目的。

2.7 健全气象为农服务机构

气象部门要加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组织机构, 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保障机制, 促进气象应急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不断提升基层气象防灾抗灾的意识和能力, 减轻重大气象灾害可能给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 业务技术是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动力, 气象部门要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的体制变革, 不断加强对气象业务的建设, 重视业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健全农业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体系, 从而保障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2.8 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

人工增雨、人工消雹是防灾抗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气象部门必须进一步建设好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第一, 加快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系统”, 形成大范围的综合业务网;第二, 规范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流程,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的科技含量, 保证其经济效益;第三, 按照我国各个地区农业发展规划要求, 制定人工增雨、防雹的长期规划。

3 对于气象为农服务的几点思考

3.1 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仍需深化

气象防灾减灾机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的经济投资不足, 急需政府加大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投入;社会未充分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乡镇、村等重要场所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进展缓慢;乡镇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够完善, 气象服务站设备不齐全;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3.2 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不够精细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经济生产模式逐渐从家庭式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转变, 设施农业如大棚蔬菜、草莓和食用菌等规模不断扩大, 普通的气象服务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农业生产大户对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对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和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3.3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够完善

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传播渠道、手段上仍存在着一些缺点:一是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广, 气象预警设施不够;二是农村居民分布相对松散, 通迅方法较落后;三是对农业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 农民对于气象知识认知不够, 缺乏防灾意识;四是基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还需不断提高。因此, 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加强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力度, 努力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4 结语

气象为农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气象为农服务, 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还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由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实施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 加大气象为农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的比重, 最终实现我国农村地区气象综合能力整体提升的目的。

摘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 发挥气象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当前我国气象为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真分析, 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以保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探讨

参考文献

对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9

1 南阳市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1 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气象为农服务管理机制

南阳市政府制定了“在全市建成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 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市、县、乡、村4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等工作目标, 将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优化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发展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覆盖广泛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网络、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和增强气象应急服务能力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同时制定加强领导、完善体系、科技支撑、加大投入等思想保障措施, 以保证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1]。

1.2 加强部门协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目前, 南阳市已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建立了有效联动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其领导为分管市长, 由气象、农业、水利等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1.3 完善规范化农气服务产品

不断完善、规范了气象为农服务的产品形式、内容等, 使气象为农服务产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根据不同的农业需求等开发制定农事信息产品, 发布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气象专题服务产品, 全程为农业服务[2]。同时, 加强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1.4 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南阳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气象应急工作, 将气象灾害防御列入政府公共安全重要部分, 纳入应急管理考核内容, 开展了干旱、洪涝、风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及时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及监测评估工作, 提高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广大农村农民有效规避灾害风险打下坚实基础[3]。

2 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为农服务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 还有一部分相关部门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缺乏了解, 没有认识到气象为农服务需要多个部门联动、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气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不利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2 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

尽管南阳市已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 但由于基层服务机构尚不健全, 地方编制得不到妥善解决, 气象为农服务基层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 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4]。

2.3 气象为农服务经费不足

就目前南阳市实际情况而言, 一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相对缓慢, 缺乏农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也十分有限, 严重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2.4 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气象农业服务工作缺乏先进技术和手段, 各乡镇和村庄配备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大都是兼职人员, 管理松散, 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且人员队伍不稳定, 缺乏既懂气象又懂农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不能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优势。

3 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思路及建议

3.1 营造气象为农服务良好氛围

要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队等广泛宣传南阳市气象局为农服务工作成效, 形成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做好农业生产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 以及强大的气象为农服务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

3.2 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气象为农服务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南阳市发展规划、地方公共财政投入渠道、地方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和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发动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2个体系”建设。

3.3 保障气象为农服务经费投入

当前, 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财政支持, 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政府组织机制,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 落实气象为农项目建设、运行经费, 同时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发动社会资金投入, 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面, 使气象为农服务惠及广大农村。

3.4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大力培养气象为农服务复合型专业人才, 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 引进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 不断加强组织队伍学习培训, 以先进带落后, 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同时, 加强对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的管理, 切实发挥乡村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

摘要:分析了南阳市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现状, 并探讨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思路及建议, 以促进气象为农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管理机制,问题,思路

参考文献

[1]易新明.浅谈气象为农业服务体系防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2 (2) :126.

[2]王春远, 邹积慧, 李光一.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初探[J].北京农业, 2013 (2) :311.

[3]党修伍, 张学贤, 张永芹.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7) :2119-2120.

绥阳县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探析 篇10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生产现状,需求,问题,建议,贵州绥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 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 近年来连续以一号文件加以强调, 表明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委省政府及遵义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当成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分析绥阳县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和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查找不足, 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 邀请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农技人员座谈, 听取气象为农服务意见和建议, 实地考察小关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 与从业人员交流, 收集气象服务需求和建议, 还开展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研, 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累了基础信息。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绥阳县基本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段, 国土面积2 566 km2, 有耕地2.77万hm2, 森林覆盖率28%,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下辖12个镇3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和1个县级工业园区, 粮食产量在27万t以上, 粮、油、烟、畜、椒、药、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金银花、生态土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是“中国绿色果蔬之乡”[1,2]。

1.2 绥阳县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5.1℃, 降雨量1 160 mm, 平均空气湿度在80%以上, 无霜期283 d, 年日照时数1 114.2 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特征明显的特点, 气候资源丰富。但灾害性天气频发, 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秋绵雨、高温、寒潮、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1.3 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 根据调查, 绥阳县农业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 即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和人均占有量减少, 最为严重的是耕地面积因退耕还林和城镇化建设等因素而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其次, 受其他因素如土壤肥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优化和改善种植业结构的难度比较大,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和规模较小, 另外由于现代化基础设备的欠缺, 使得产销衔接松散,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次, 因为地质环境等因素, 导致常规农业发展缺少后劲, 出现了挤压格局, 缺少资金投入, 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困难。

2 农村改革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知, 为农气象服务的需求共有3个方面: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气象科技技术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广播、电视以及手机和电视等是农民了解气象信息最常见的途径, 其中, 最能得到农民认可的就是电视;通过贵州农经网, 农民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有农资价格、农业气象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 因为农村网络普及率不高, 对网络有一点了解的农民大约有30%, 还有3/5的农民不对于这些网站不太了解。在农产品信息的公示方面, 认为公示在贵州农经网上比较好的农民占1/4, 不清楚怎样公示的农民有30%, 农经信息在农村的普及还有较大的困难;对于气象科普知识如种植新品种所需要的气候环境、防雷知识等有一些了解的受访人员占到了3/4。通过调查了解到, 农民想要了解的气象服务信息有很多, 例如灾害预防以及农业气象科技等, 短期气候预测或年景气候展望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 在建设新农村以及选址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可知, 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

2.1 农村新经济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些自然灾害, 比如洪灾、风雹、凝冻、干旱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大力进行, 展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乡镇越来越多, 因此天气预报必须确保精准性和时效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进行设施和高效以及观光农业上都对农业气候的可操作性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想要多了解气候条件, 因此需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 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以及农忙季节到来的时候, 更要增加这类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次。农民还希望有其他方式以及手段来了解气象信息。

2.2 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建设新村镇的过程中, 农民都非常在意自然灾害, 比如洪灾、风雹以及强降雨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也很重视光照以及通风等条件, 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3,4]。

2.3 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乡村干部以及农村都想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技知识, 从而加强对农业气象、农经信息等的运用能力。

2.4 新农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改革农村的过程中, 乡村人民以及各级干部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 同时也希望能够建设出良好的劳动环境, 所以对生态与健康以及旅游气象等提升生活品质有帮助的气象服务有较大的需求。

3 气象服务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是绥阳县气象局的工作重点。近年来,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新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组织了多次的技术攻关, 同时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 提升为农服务产品品质, 确保其效率, 在农业气象、自然灾害预防以及农村气象观测体系和人影作业等方面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3.1 完成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目前, 全县已建成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仅10 km。选择以及搭建了多个土壤等观测站点, 以此保证能在任何时间监测洪灾、强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全县所有乡镇共增加了7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另外, 覆盖全县15个以及113个乡村和行政村的逾120名信息员和15名联络员构成的农村和乡镇气象团队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途径为气象信息的传输, 从而确保能够覆盖整个乡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缓阳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构建, 同时还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加强了服务能力。

3.2 提高为农服务产品技术含量

为了确保主要的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精准性, 进行了油菜以及水稻等产量预报, 将各个时效的预报对外公示, 近年预报精准率都超过了95%。为了完成好预防虫害等工作, 与农业机构的植保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进行了作物病虫情报等预报工作, 为在第一时间将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给这些预报工作, 这些年出现等级预报精准率达到了100%。为进一步加强科学使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 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 因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政府科学调度水资源决策。

3.3 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一是及时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把《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向所有党委政府部门进行传递;其次是通过贵州农经网对各种信息, 比如农业科技与百科以及气象进行传播;再次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对重要的天气气象信息进行传播。

3.4 科学开发使用空中水资源取得效益

全县部署了人影高炮作业点6个、火箭发射装置1台 (套) , 根据需求和气象条件, 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 缓解旱情, 在2013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做出贡献。

3.5 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构建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能力, 明确了气象应急响应方案, 将其添加到县政府应急响应系统, 积极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但依然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首先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具有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农村没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 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需求, 农经信息交换的难度非常大。其次是天气预报的精准率落后于规模化农业, 除此之外, 天气预报的实用性也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次是科普知识普及面以及农村自然灾害防御安全措施落后于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最后作物新品种引进气候区划论证工作相对滞后, 缺乏技术支撑, 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距。

4 建议

4.1 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添加气象服务

气象工作和农村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构成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部分就是气象服务, 要体现出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要性。尽可能让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气象为农服务系统, 推动气象为农村服务系统的构建。首先要尽快构建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主动提供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其次是尽快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系统。尽快打造出一支农村气象信息员团队, 指导这些人负责搜集气象和农经信息以及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完成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尽可能确保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要对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优化, 借助电话、报纸、广播等不同途径, 拓展气象信息的涵盖面, 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文化站服务系统的构建中添加气象服务功能, 借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

4.2 优化和改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与广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按照农村电视普及率提升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特征, 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 对其播出时间进行相应地改变, 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要实现村民收工后了解天气动态的需求。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 根据农民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特征, 主动提供手机短信定制服务, 特别是针对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信息, 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乡村基层干部发送有关信息, 从而为其预防自然灾害提供帮助。

4.3 尽可能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

主动进行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 围绕重要性天气和农忙季节, 不断提高落区和量级的预报精准性, 延长预报时间, 将超过3 d的天气预报提供给农民。积极和农林等部门合作, 完成好不同时期的天气预报工作, 从而让农民能够很好地预防灾害, 合理地安排好生产。增强气候、天气以及气候改变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的探究, 进行农业气候可操作性论证, 帮助农民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从而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进行农村建设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 将气象评估报告提供给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城镇化建设, 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完成好改造房屋的抵抗灾害设计技术指导以及工程开展等工作, 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增强农村预防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 加强农民以及农村减灾与防灾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慧君.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J].浙江气象, 2011 (1) :3-4.

[2]周福, 谢慷, 俞骆波, 等.基层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气象, 2011 (1) :5-8.

[3]牛国良.我国气象部门创新公共服务职能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1) :128-129.

为农气象服务 篇11

关键词:气象为农;工作;问题;对策;研究

前言:随着人们对气象为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很多的气象部门都不断改变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为农业的发展传播各种气象信息,从而来促进农业的生产与发展。

一、目前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随着人们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很多地区的气象为农服务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一些城市建立了气象服务站,对气象的变化进行了实时的监测,以此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完善准确的气象信息[1]。另外气象部门也针对气象的传播开通了很多的途径,使人们更方便的了解天气的变化。为农服务的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传统的农业气象信息主要是包含了农业气象月报、对于气象的评测以及农作物的产量预报等,范围比较的狭窄,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在对一些特定的农业领域进行了报告,针对了一些农作物设置了专业气象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另外,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气象为农知识的宣传,在农村开展了一些关于气象灾害的科学知识讲座,不断的提升农民的素质以及知识量,从而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

二、气象为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气象预报为农户提供的信息单调

对于气象预报来说,仅仅是为农户提供天气预报,这对于很多农户是不够的,很多农户需要是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简单的说,对于一些蔬菜种植的农户来说,最想要了解的便是大风天的气候,但是其气象服务站却比较笼统,无法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气象预报提供的信息也十分的单一,没有针对性,会影响农业的发展[2]。

2.2农民获取气象信息途经少

目前一些城市都不断增加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的途径,但是其中仍存在问题,农民主要是针对气象信息来进行农业生产的规划。但是很多时候,农民对气象信息获取的途径十分少,无法及时的了解到气象信息的变化,从而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规划。

2.3农民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很少

目前很多农民在进行农作的种植上还是比较传统,无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种植,并且还具有很严重的盲目性,无法针对天气的变化进行灵活的变动种植。经常会在一些不适合种植的天气中盲目的下种种植,最终导致了烂种现象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对策

3.1做好气象为农工作的针对性

在相应的农业生产中,一般来说主要是为农户提供一些常规的气象信息,但是对于一些农户来说,需要的是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信息,仅仅是普通的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3]。简单的说,在农业生产种植中,很多农户需要是不同的气象服务,根据农作物的不同,因此需要的气象信息也不同。气象部门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气象信息的发布,从而来更好的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尤其是对于一些大规模种植大户,对于针对性气象信心的需求更加重要,所以,气象部门必须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

3.2渠道多元化

农业生产对于气象信息的依赖非常大,因此农民十分重视气象信息的变化,但是目前农民对于气象信息的收集途径十分少,针对这种现象,相关的气象部门一定要开展更广阔的途径,使农户能够及时的了解到气象信息的变化。可以建立气象信息队伍,使其能够流通在各个农村,在气象信息发生变化的同时及时通知农民进行调整。并且也可以在农村设置一些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等,使农民能够及时的收集到气象信息。

3.3提升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对于气象灾害预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参与的原则,相关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气象预警机制。并且这一机制必须由政府进行主导,使各个部门联合行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从而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但是目前来看,政府对于气象预警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对于一些气象站的建设以及气象信息的发布投资也不够大。所以,基于此点,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气象为农工作的重视度,能够做好气象为农工作,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与发展。

结语: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多人都十分重视气象为农工作,但是目前来看,在我国的气象为农工作中存在很大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正确措施,加强对气象为农工作的重视度,做好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从而来使农民及时的了解到气象的变化,进行农业生产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丽芳,李进.浅谈吉安市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3,1(08):10-11.

[2]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等.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2(23):20-22.

[3]张文峰,唐丽明,毕腾飞等.气象服务创新和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3(01):30-31.

作者简介:

孙川,乐至县气象局,1984.06.07,男,江苏常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气象服务

陈佩雯,简阳市气象局,1988年1月,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助理工程師,气象服务

毛科,简阳市气象局,1985.10.04,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助理工程师,地面观测

为农气象服务 篇12

在中国, 耕地仅占世界10%, 人口却占世界的22%, 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这是党中央自2004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 连续发布的第1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突出了国家投入三农资金总量持续加大、增加农业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增加信贷投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层次表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促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2 中国气象局开展三农专项体系建设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做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气象服务, 2010~2014年, 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根据《意见》的总体要求, 部署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工作。切实提升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全程化气象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关键农时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重点做好面向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强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和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气象和灾害防御服务能力。

3 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 气象条件不确定性更为复杂,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不断地积累和增多, 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 无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和农村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 还是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出发, 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迫切。

4 县级如何开展为农服务

4.1 争取政策支持, 实现政府主导

通过三农服务工作成绩汇报, 以效果效益为亮点, 吸引地方政府的眼光, 保持坚定的信念, 实行“软磨硬泡”的手段, 争取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经费倾斜。强化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 实现政府主导作用, 制定工作细则和规划, 充分展现气象执行能力, 组织引导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公共气象服务。

4.2 健全业务制度, 提升气象预报水平

以《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为牵引, 建立健全业务管理体系, 完善业务流程, 实现气象业务各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有机互动。健全基层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用人机制, 实现经济政策向业务工作偏好, 采取相应激励机制, 鼓励在职人员积极进行深造、专业培训, 提升基层业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促进预报准确率的提升。

4.3 实现部门联动, 制作富有地方农业特色预报产品

农业气象预报是根据农业生产对天气、气候的具体要求, 结合农业气象指标, 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而编制的一种专业性预报。它比一般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更加结合农业生产, 更符合农民朋友需求。积极开展与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农业部门合作, 详订合作细则, 规范合作流程,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共同发展、惠泽三农, 开展联合专业农业气象预报产品制作。

4.4 增加发布预报渠道

以现代化建设为依托, 开通手机短信、电子气象显示屏、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政府公文邮件、预警大喇叭等预报产品发布渠道。针对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吸引下, 大规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 农村人口老龄化, 接收气象信息有限的情况, 健全气象信息员、协理员管理与奖励制度, 大力提升村级气象信息员在气象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传导作用。结合新农村建设, 开展“村村响”合作机制, 积极提升气象灾情应急响应速度。

4.5 抓好宣传工作, 引导社会参与

做好宣传工作,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性, 了解气象为农服务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密切关注, 积极参与, 共同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5 结语

气象为农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强农、惠农、富农。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事关社会发展大局, 使命光荣, 任务艰巨, 从小、从细处着手, 切实抓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本文从农业生产受气象影响特点, 中央一号文件、国家气象局文件解析为农政策倾斜、引导, 针对农村、农民、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聚焦三农, 讲述如何做好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

关键词:农业,气象,需求,服务

参考文献

[1]秦仁艳, 陈开洪, 何明远.浅谈如何做好县级气象服务[J].农技服务, 2012 (07) .

上一篇:旅游市场拓展下一篇:前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