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科技发展评价

2024-09-27

新疆民生科技发展评价(精选4篇)

新疆民生科技发展评价 篇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日益重视民生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也是新疆的“民生建设年”,计划实施包括安居富民、科技富民、定居兴牧、就业再就业、住房保障、抗震防灾、双语教育、医疗等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预计2011年民生投入超过1 400亿元[1]。

科技为民生服务、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科技界和学术界的共识。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所作的报告提出,今后几年内我国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2]。”新疆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民生科技是2011年优先支持的工作之一,通过实施民生工程,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使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1]。

目前国内民生科技文献大致涉及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关于民生科技的理论、特征、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如:周元阐述了民生科技的定义,认为民生科技是“为了人”的科技,应该贴近百姓生活,中国应加强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3];赵辉探讨了民生科技的内涵、外延和功能,指出我国民生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4]。其二,国外民生科技相关政策及成功经验的研究,如:蒯强介绍了法国民生科技发展的情况,认为法国在加快推进以改善社会发展和强化民生科技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之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5];张伟介绍了日本民生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6]。其三,科技与民生的关系以及民生科技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如:董晔以新疆为例,对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是民生发展的格兰杰成因,反之,民生发展不是科技进步的格兰杰成因,即科技进步对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7];董晔阐述新疆对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出现了许多民生问题,在全国对口援疆的新形势下,提出利用民生科技改善民生问题的对策与建议[8]。

本文得益于之前学者们研究的成果,其创新点在于:构建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和全国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的形式与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假设的正确性;同时通过对比新疆与全国在科技资源投入、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的差距,分析各自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合理的科技发展政策、促进新疆民生改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指导。

2 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说明

科技进步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运用科技资源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即投入科技资源,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科技进步。这一定义从“科技资源投入——科技利用——科技成果产出”的科技活动的动态过程出发,较为准确和全面地把握了科技进步的内涵,为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将从科技资源投入、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三个方面,构建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2010)

如表1所示,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构成,相关指标的解释及说明如下:

(1)科技资源投入。科技人才、资金、设备等各项科技资源的投入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因此,科技资源投入构成了区域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级指标科技资源投入包括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国有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支出共5项二级指标,其中前3项指标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本总量及其构成状况,后2项指标反映了地区科技资金的投入状况。

(2)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资源配置是从科技资源分配角度出发,考察一个地区科技资源在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配置状况。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表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科技需求之间的匹配状态,而企业是实现市场供求对接最重要的载体,因此,企业占有科技资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及其转化效率。由此可见,科技资源的配置,即企业占有科技资源的数量构成了一个地区科技进步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一级指标科技资源配置由4项指标构成,即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比例、企业工程师比例、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比例、企业R&D经费支出比例,分别反映了科技活动人员、科研人员和科技资金配置与企业的状况。

(3)科技成果产出。科技成果的产出及其转化情况是科技活动过程的终结,也是科技能否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关键环节。一级指标科技成果产出由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批准数量、技术合同成交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共4项二级指标构成。其中,前2个指标从数量上反映了科技成果的产出状况,后2项指标则反映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状况。

2.2 民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说明

民生发展涉及居民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多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为我们理解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因此本文从居民素质、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公共安全四个方面构建了民生发展评级指标体系(见表2)。

续上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1997-2010)

如表2所示,民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相关指标的解释及说明如下:

(1)居民素质。居民素质包括教师负担系数、大学生比重、平均万人教师数、平均万人学生数、平均万人医生数、平均万人病床数、平均万人医疗机构数共7个指标。其中前4个指标主要考察了一个地区居民整体的文化素质状况,后3个指标则由医疗设施的数量状况反映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保障的程度,体现了“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要求。

(2)居民生活。居民生活主要包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共6项指标。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这4项指标反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反映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

(3)居住环境。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民生发展的重要体现。居住环境包括:城镇人均建筑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共6项指标。其中,前2项指标反映了城乡居民的居住状况,体现了“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的要求;后4项指标反映了居民的生存环境状况。

(4)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由交通事故发生数和火灾发生数2项指标构成,分别反映了居民出行安全和生存、生活安全状态。

3 数据浓缩、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评价是借助多个层次、多项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因此首先需要将多项指标浓缩成可以量化表示的具体数值,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的计量模型。在涉及多项指标的处理方面,因子分析法能够将相关的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从而实现简化分析的目的。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衡量民生发展的21项指标和科技进步的13项指标进行数据浓缩处理。在处理方式上,为突出科技进步对民生发展的作用,首先对民生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将最终得到民生发展的得分作为因变量;其次分别对构成科技进步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三个子系统进行数据浓缩,并将其作为自变量。新疆民生发展的SPSS输出结果见表3所示。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3可知,从表征新疆民生发展水平的21个实际变量中抽取4个因子,所提供的累计方差占总方差的93.234%,说明这4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占21个实际变量所包含信息的93.234%。将这4个因子分别定义为F1、F2、F3和F4,并计算出主因子得分为F=(50.444F1+24.542F2+10.990F3+7.259F4)/93.234,用来表示新疆民生水平的得分。同理,可分别得到新疆科技资源投入、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三个子系统的因子得分,并分别记为X11、X12和X13。全国民生发展指标体系的SPSS输出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2可知,从表征全国民生发展水平的21个实际变量中抽取3个因子,所提供的累计方差占总方差的93.249%,说明这3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占21个实际变量所包含信息的93.249%。将这3个因子分别定义为F1、F2和F3,并计算出主因子得分为F=(66.353F1+18.307F2+8.589F3)/93.249,用来表示全国民生水平的得分。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全国科技资源投入、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三个子系统的因子得分,并分别记为X21、X22和X23。

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9]:

Yi= αi+β1Xij+β2Xij+β3Xij+μi (i=1,2;j=1,2,3)

其中,Y1和Y2分别表示新疆和全国的民生发展水平因子得分;X1j和X2j分别表示新疆和全国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产出的因子得分;αi表示常数项;随机误差项μi满足零均值、同方差的相互独立分布。

4 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的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1996—2009年新疆和全国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所示。

根据表5、表6的分析结果,就科技进步各个变量对新疆及全国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1)从整体上看,科技资源投入、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三项指标对新疆和全国的民生发展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均通过了检验,Adjusted R-squared=0.8874(新疆)、Adjusted R-squared=0.8990(全国),可绝系数均接近0.90,表明本文设立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疆和全国的民生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估计效率。

(2)科技资源投入对新疆和全国民生发展水平的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表明科技投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民生的改善与发展。但从两者对比情况看,新疆科技资源投入水平对其民生发展的带动作用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科技资源投入数量不足。以2009年为例,新疆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38%,远低于全国1.54%的平均水平,新疆科技活动人员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仅为0.1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57%。科技资源投入数量的不足使得新疆科技进步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导致科技进步难以充分发挥带动民生发展的作用。

(3)科技资源配置对新疆和全国民生发展水平的提高均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作用,并且科技资源配置对新疆民生发展的负向阻碍作用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新疆现行的科技资源配置状况不利于其民生发展水平的提高。从科技资源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三大科技研发与转化主体的分布来看,新疆高校和科研单位以60.15%的科技人员承担了全区65.32%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而作为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所占比重相对不足。从地域分布上看,北疆地区以全疆46%的人口承载了新疆90%以上的科技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其中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为主体的“乌昌一体化”地区以17.5%的人口承载了80.25%的全疆科技资源;相比较,南疆地区科技资源总量不足全疆的10%,其中以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主的南疆三地州,其人口占全疆人口的比重约为30%,但科技资源数量仅为全疆的3.68%。南北疆之间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可见一斑。

(4)科技成果产出对新疆和全国民生发展均具有显著正向的拉动作用,再一次从理论上证明了科技进步对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从新疆和全国的对比情况来看,科技产出水平每提高1%,就会带动全国民生发展水平提高0.6465%;而新疆科技成果产出的弹性系数仅为0.47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5%,反映出新疆科技成果产出水平带动其民生发展能力的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疆科研基础较差,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原创科技发展不足,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尚不能适应民生发展的需要,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数量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较弱;二是受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新疆的科技成果产出仍以高校和科研单位发表的论文及专著为主,真正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民生发展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5 对策建议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迎来全国援疆的大好形势,新疆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1年,新疆将投资上亿元资金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使科技成果充分惠及广大群众。基于本文实证分析结论所提出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加大新疆科技投入力度

(1) 加大人才资源投入力度

利用全国科技支疆机遇,大规模培养和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优化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宏观指导”的新型科技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与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构建评聘分离的三大服务体系。改革现行分配制度,逐步建立重实际贡献的、规范的、有竞争激励作用的分配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人才培养、使用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预算;营造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规范和发展科技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人才继续教育,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构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法规政策体系。通过上述途径,不断增强新疆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质量,使其为民生科技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完善以财政科技经费为引导,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渠道畅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提高新疆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企业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将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实施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政策,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5.2 合理配置新疆科技资源

首先,在行业分配上,优化科技资源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配置状态,通过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才到企业挂职锻炼、三方之间人才交流等形式,积极引导科技资源流向企业部门;其次,在地区分布上,以南疆三地州和边境县市为重点,实施科技资源投入和流动向南疆欠发达地区的倾斜,不断增强南疆地区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科技进步服务于民生的能力;再次,通过构建合理的动力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新疆科技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5.3 增强新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其次,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科技研发活动服务于民生发展的价值取向,推动新疆民生科技的发展。最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改革,逐步弱化发表论文数量在科技评价机制中的比重,强化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科技创新评价中的比重。

摘要:通过分析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内涵,分别构建了科技进步和民生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和全国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对于科技进步促进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估计效率,其中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对新疆和全国的民生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带动作用,而科技资源配置则对两者的民生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作用,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新疆科技进步促进其民生发展的能力明显落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新疆科技促进民生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进步,民生发展,实证研究,新疆

参考文献

[1]李瑞芳.今年我区实施二十二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N].新疆经济报,2011-03-01(1)

[2]周元.中国应加强发展民生科技[J].中国科技论坛,2008(1):3-4

[3]赵辉.民生科技发展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9(6):42-45

[4]蒯强.关于法国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成功经验[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9(6):57-63

[5]张伟.日本民生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经验与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0(4):64-68

[6]董晔.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46-49

[7]董晔.对口支援新形势下新疆资源开发的民生科技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1):17-22

[8]DAMODAR N GUJARATI.Essentials of econometric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民生建设年里的新疆加速度 篇2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在新疆乌鲁木齐,这个曾经被音乐人刀郎歌唱的场景将随着BRT(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的开通而成为历史。

8月28日,BRT1号线、3号线试运营,见证了乌鲁木齐的城市变迁并浓缩了城市记忆的2路车将逐步取消。《小康》记者在乌鲁木齐采访期间,目睹BRT的建设者们在车流旁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地进行着钢构焊接工作。此时,距离BRT试运营已不到半个月,但是当记者与的士司机、路人、建设者提及对工期的担忧,得到的却几乎都是自信的回应。

有人说,“这就是新疆速度。”

2010年岁末的极寒天气,让乌鲁木齐市民感受到了道路拥堵、出行不畅所带来的不便,也让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坚定了尽快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决心。今年2月,乌鲁木齐市建委向社会公示了5条BRT系统线网规划方案;4月30日,BRT1号线开建;6月10日,BRT3号线开建;7月25日,站台的基础工程基本完成……

乌鲁木齐正在“提速”,这并不是新疆首府特立独行的发展冲动,而是新疆“民生建设年”里的一个缩影,为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全新疆,都在提速。

区委书记圈定的“民生大单”

乌鲁木齐市发改委和环保局,这两个首府重要部门被责令向公众道歉。

8月17日,这则新闻占据了乌鲁木齐几家报纸的重要版面:近期,市环保局在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核发工作中,因组织准备和政策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给车主带来不便;植物园举办恐龙展,市园林局上报市发改委将票价提高到每人次40元,经审核后,发改委认为符合定价标准予以批复,票价公布后引起市民的质疑和不满。

因为这两件涉及民生的事情引起的市民反应,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予以了高度关注,并要求坚决制止与改善民生相悖的做法。

在新疆,保障民生绝无小事,并不是一句被空喊的口号。

2011年,在中国行政区划最大的省区内,包括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就业再就业、住房保障、抗震防灾等在内的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正在全面推进,这22项工程又被分解为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建设2万套游牧民定居房、建设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巩固“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成果、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牧民培训、住房保障工程建设等80件实事。

这一年的2月27日晚,新疆,大雪纷飞,关于进一步完善和细化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的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正在紧张而热烈地进行中。3天后,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给网友写了一封信中,谈及推出多项“民生大单”的目的,他写道:就是要通过实施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让新疆的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原本各个厅局一共报上来100多个民生项目,后来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卫提出,民生工程首先必须是民生的,其次要是实事,第三要在当年完成,第四是资金基本上要有保证。根据这四条原则,我们筛选出将近80个项目。”新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闫勤介绍说,“提交到常委会讨论时,张春贤书记提出,已列出的民生项目他都同意,但要增加民族特色餐饮业和新疆妇女的靓丽工程,纪检部门又提出了一个关于信访的落实工程,就这样形成了最后的80项。”

边破题 边求变

从治疆方略公布,到民生提速实施,新疆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今年4月编纂的《2011民生建设年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工作手册》中,详细地列出每一项工程的任务实施计划,其中包括目标任务、范围、工程进度、资金来源、资金说明、实施单位、配合单位、责任领导、牵头领导、承办处室等等。

“富民安居工程和定居兴牧工程是22项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确实有些民众的居住条件太差了。”一位熟悉新疆自治区区情的官员对《小康》记者说,“仅安居富民工程,今年就计划投入192亿,建设2万套游牧民定居房拟筹措12.8亿资金,建设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需19.46亿资金,这几项民生项目的改善效果在大约五年之后就能看到,尤其是富民安居工程,需要好几年的持续改善。”

这位官员坦承,现在很多工程同时开建,带来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资金不到位、建材跟不上,“价钱都涨疯了,在北疆,准东那边的工业企业,一块砖都卖到了一元钱。”

一系列涉及民生的数字或许可以折射出新疆这一年来的点滴变化。

目前,已开工安居富民工程22.32万户,开工率达74.41%,力争2011年8月份开工率达到100%,已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133.08亿元;27项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全部完成招投标工作;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5.68万套,开工率达60.1%;抗震防灾工程补助资金安排计划已制定完成,共拟安排19.78亿元,其中6亿元资金已拨付各地;截至2011年6月底,农村“畅通富民”工程通乡油路项目已开工3000公里,占总工程量的80%,通村油路开工3457公里,占总工程量的60%,2010年续建工程项目1718公里,均已复工……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民众的感受却很直接。新疆到底有了哪些变化?在《小康》杂志社联合腾讯网、《新疆经济报》发起的“我来说说新疆这一年”活动中,腾讯微博共征集到相关话题37000余条,新疆的变化在民众眼中呈现得丰富多样:围绕着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穆铁礼甫·哈斯木发布的一条广播,“库车至阿克苏高速公路项目是目前标准最高、功能最完善、设施最齐全的在建项目”,博友们展开讨论。博友张捷说,“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我们共同助推阿克苏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在北京工作的新疆人李紫默则准备辞掉工作回新疆发展了,不久前她回到家乡,看到了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县城和农村,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城市里的就业机会也多了不少。”

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办主任石岗看来,民生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像富民安居工程,不单纯是盖房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盖房子让老百姓感觉到什么是现代文明生活,什么是温暖。”

新疆加速度

新疆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

7月20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在进口总额、财政支出、贷款增速等方面新疆赢得多个“全国第一”。新疆的步子迈得相当大, GDP增长11.7%,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位居近10年来同期增速第二高位。

现在的新疆,与北京、上海相比,还算得上是“落后地区”吗?8月19日,在乌鲁木齐举办的“2011西部资本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援引上半年不同地区GDP增长排名位次例证说,上半年国内GDP增长排名倒数第一是北京,第二是上海,而排在前面的是青海、内蒙古、新疆,“新疆已从经济发展速度倒数的地区跨入到经济发展非常富有活力的地区,新疆与北京、上海的落后与先进需要重新定义。”

如果考量到新疆的增速,是在不断的扩量中发展,这种凶猛的势头令人生畏。

新疆自治区的地方财政收入478.35亿元,同比增长64.8%;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1112.74亿元,增长一倍。换句话说,上半年新疆自治区花在民生建设上的钱,接近同期财政收入的三倍。

在新疆,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曾任交通部部长的张春贤由“援疆”变为“进疆”后,提出了很多思路和重点发展方向,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他总觉得推进的速度慢,感到非常着急的他就提出了“新疆效率”,与外界觉得张春贤上任后会首先关注交通相反,直到上任后第274天,张春贤才首次到新疆交通运输厅视察工作。他一来就是催促速度的,此后交通厅大楼里夜晚的灯光几乎就没有熄灭过。

“新疆交通运输的十二五规划,是全国31个省区,第一个报到国家交通部的。我们用了半年时间干了两年半的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宣教中心外宣办主任孙建兵告诉《小康》记者,“现在都不是弯道超越,而是要原地起飞。”十二五期间,新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由现在的1100多公里增加到5000公里,新疆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000~2500亿元,2011年计划安排交通固定资产将达到350~400亿元。

“那里有个巴伦台口岸,有条75公里的路你们规划一下。”张春贤跟新疆交通厅党委书记王新华说起某段公路规划的时候,王新华吃了一惊,当时地图上都没有标出这段路来。孙建兵回忆说,“春贤书记是把他当交通部长时规划的路线又想了起来,对接上了。他对我们书记和厅长说,现在脑子里不要想着新疆,你们不是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厅长和书记,你要把外国那300万公里也给我看进来。”

王新华后来带队实地去调研,发现这个口岸确实很重要。“春贤书记抓这些细节,他说路要加快速度修,这个地方要搞过境贸易,增加国际贸易收入,当地老百姓要靠这个路富起来。” 孙建兵说。

这条路后来被列入规划,开始设计动工。不止这条路,新疆的每一条路似乎都在张春贤的大脑中,新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57712工程”,即构筑“5横7纵”高速、“7大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和“12条东联西出通道”。

“一年投资五六十亿或者七八十亿的话,我们自己干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但若是放量的话,一年投资三四百亿,依照目前现有的人力、设备、装备条件都难以达到,150亿以上的项目就必须要调动国内的其他力量了。”孙建兵坦承,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间建设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建设任务之重,已经远远超出了新疆自身的建管能力。

交通如此,水利如此,安居工程同样如此,新疆要在没有钱的情况下超越发展,没有速度不行,但同时加速前行也考验着新疆的后发能力。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民生建设督查专报》中显示,以定居兴牧工程为例,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第一点就是建设资金不到位,27项骨干水源工程资金到位率仅为22%,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二是火工用品审批手续办理缓慢,严重影响爆破工程施工进度;三是建材价格涨幅较大,材料供应紧张,增加了建设成本;四是所有项目中仅12个项目落实了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大部分项目至今仍未落实。为此,今年下半年,水利厅和畜牧厅还会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建设单位尽快落实第三方检测单位,加快工程实施进度。

欲速则不达,新疆要跨越的不仅是当前的建设难题,还面临着经济、民生、社会安全等诸多问题的制约,跨过去,需要支持,需要内力。

用钥匙和支票助推新疆

在搭建交通援疆“快车道”的同时,一场更大范围的援疆热潮也在进行当中。

“去年开始的新一轮援疆工作,主要是抓试点、抓规划,今年很多项目都陆续开始实施了,所以重点就落在了抓开工、抓落实上。”自治区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办主任石岗认为,援疆工作与对汶川的灾后援建有很大的不同,汶川重建的经验,有些可以借鉴,有些则不能采用,“援建汶川需要在短时间内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完成重建任务,工作相对清晰、单一,而援疆的内容太广,又要以民生为重点,是涵盖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内容的全方位的援疆。”

在石岗看来,援疆工作的实质是通过内地与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把新疆的各项事业带动起来。石岗把各省市的援疆方式比喻成“交支票”和“交钥匙”两种形式,“很多省市都是‘交支票’,有些是‘交钥匙’,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该由援疆省市和当地干部双方共同来改进工作,这样才能起到带动当地干部的作用。援疆省市交了支票后不能不管了,要把好的理念和方法引进来,让当地人跟着一起干、一块学;交了钥匙的援疆省市也不能全部自己干,从设计到施工,都自己干,也不一定能干好,还得需要当地干部的配合,否则就有可能脱离当地实际。”

钥匙和支票,或许只能成为提速新疆的“助推器”,但真正能够驾驭“助推器”的,是人才。

“对于新疆来说,我们亟需的都是紧缺型人才,在人才选派上我们要求得 很详细,比如教师,我们会说明需要教哪个科目的,要有什么职称;比如医生,我们会列出需要进人的科室,这样来了人就能直接到位,不会造成重复进人。”让石岗感到欣喜的是,援疆人才的选派质量越来越高了,有些地方通过竞争上岗选拔援疆干部,并且很多省市由提职进疆改为现在平职进疆,这样的转变,削弱了援疆的功利性,而让援疆干部们把援疆当做真正的人生历练。

援疆工作,在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也带给新疆当地官员和专家学者一些困惑。

“现在资金分配几乎都是单纯地按照人口、收入来分,都分配完了以后,如果某些地州需要一些特殊的支持,就没有办法再进行统筹性的重点支持了;另外,援疆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却没有一个单独的机构来运作,不仅不利于和19个援疆省市的沟通协调,也造成了在同一地盘上重复建设的现象。”一位参与援疆工作的官员有些无奈地说。

新疆大学老教授协会高朝明、新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司正家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句话——“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在司正家看来,在人才使用方面,首先要用好现有的本土人才;其次要激发人才的创业激情。

高朝明分析了新疆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认为相对国内其他省市而言,新疆的生活质量指数相对较低,而生活成本指数又相对较高,这样的生活状况,很难吸引外省区人才,也很难留住本土的精英人才。人才问题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高度重视,主政新疆不久后,他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集结号”》的文章,指出:要多措并举“育”人才,海纳百川“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营造环境“励”人才。

于是,民生和援疆,在人才问题上和谐握手。

“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工程今年迅速启动,根据计划,今明两年,新疆将分两批选派全疆各地2.2万名未就业大学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锻炼,结束后经考核合格,面向全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

至此,新疆沉淀多年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较多的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2011年,在这个被打上了“民生建设”标签的年份里,对于新疆来说,钥匙、支票和人才,缺一不可。

新疆民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3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提出着力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基础,是新疆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民生问题已从经济问题提升为政治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预算安排优先考虑民生、资金运用优先保障民生、新增财力优先侧重民生,从而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

(一)财政支持

新疆自2011年起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在中央支持、各地支援和自治区财政的持续投入下,启动实施数百项重点民生工程,2010年至2013年,新疆财政用于民生建设支出累计已达7080.5亿元,比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还多2700亿余元,差不多相当于2012年新疆生产总值(7500亿元),每年用于民生建设的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均超过7成,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居民增收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民生改善工程的全线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9—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逐年“双增长”,特别是2012年增速不仅跑赢GDP,而且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新疆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超过10%,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设施建设

1.改善投资滞后局面。

3年多来,新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3991.27亿元,年均增长18.0%,投资规模由2009年的981.29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1610.71亿元,增长64.1%,2013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35.55亿元,增长59.0%,逐步改变了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

2.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一是铁路建设日益完善。2010—2012年,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401.74亿元,先后建成开通了精伊霍铁路、乌精二线等16个项目,铁路建设形成“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兰新线电气化铁路总长达到1634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由3837公里增加到4914公里,增加1077公里,增长28.1%;2013年新增铁路429公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加快进程。

二是公路建设飞速发展。3年多来,公路交通基本形成了东联内地、西出中亚、通达全疆的公路主骨架,累计完成农村工路建设里程2.49万公里,改善了142个乡镇,2124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受益农牧民群众达375.6万人;2013年建成5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451公里、二级公路950公里,续建改建农村公路6399公里。

三是航空管道稳步推进。新疆航空共有16个公共运输机场,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为枢纽,连接国内82个大中城市、国外32个城市,拥有航线142条,“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空中航线网络格局;新疆管道输油气总里程超过1.1万公里,基本建成了横跨东西,连通海外的油气管道干线网,打通了油气运输西进东出的大动脉。

3.水电建设成为亮点。

3年多来,水利管理业累计投资245.56亿元,年均增长15.3%,基本完成塔里木河流域一期综合治理、13个大型灌溉区和3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加大疆电外送工程建设,破解了新疆能源基地能源外送之困,开始承担起“西电东送”的重任,完成电力装机1428万千瓦、750千伏高压线路795公里,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90项,解决无电地区25.8万人用电问题。

(四)两居工程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的原则,自治区政府全力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三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实施,2010—2012年新疆累计发放“两居”贷款67.6亿元,惠及农牧民26.1万户,共完成安居富民工程82.87万户、定居兴牧工程4.14万户、保障性住房81.8万户,三项工程覆盖388.3万人。

2013年开工建设安居富民工程31.07万户、定居兴牧工程2.71万户、城镇保障性住房29.9万套,覆盖500多万群众,占全疆总人口的1/4,开工建设定居兴牧骨干工程201项。

2014年,自治区将继续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完成30万户安居富民工程、3万户定居兴牧工程,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5.9万套,全面完成212项定居兴牧骨干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计划完成安居富民住房150万套,建设廉租住房3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34.7万套,改造城市棚户区34.9万户,“居者有其屋”已然成为现实。

(五)社保体系

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大力实施社会保障提升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广大劳动者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截至2013年社会保险参保3288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99.8%。

2014年新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将达到33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3万人,新农保和城居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六)社会救助

1.城乡低保提升工程。

自2010年起,新疆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逐年上调,并先后建立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物价联动、量化评估、全面核查、低保资金科学管理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截至2012年,全区救助城乡低保对象92万户220万人,累计发放保障资金42.5亿元;2013年筹集城乡低保资金49亿元,对216万困难群众和10.7万五保户发放价格补贴2.2亿元;2014年将对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提高10%,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养老爱老服务工程。

自2011年起,自治区对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基本生活津贴并提供每年免费体检,两项政策惠及27.83万老年人,发放2.32亿元,解决23.3万城镇无收入困难老年人生活,2014年新增了实施“农村敬老爱老”工程,安排资金5000万元,资助26所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新疆安排资金1945万元,资助在院1.2万名五保老人改善基本生活。

3.孤残医疗救助工程。

自治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7亿多元,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800多万人次,2011—2013年,对1787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童、566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1642名孤残儿童实施免费治疗;投资1亿余元,完成儿童福利机构等建设项目57个,使孤残儿童养育环境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14年实施特殊儿童“光彩明天”工程,安排1450万元,为1500名贫困家庭儿童实施免费手术,安排6.32亿元资金,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4.特殊群体关爱工程。

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创新创优,全区减灾救灾综合工作实现新突破。3年共下拨各类救灾资金19.81亿元,及时、高效地应对了87次较大自然灾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2013年安排3.5亿元救助安置受灾群众;2014年实施“受灾群众温暖”工程,中央安排资金2亿元,通过发放冬令款、春荒款和救灾款等形式,为受灾群众提供补助。

5.贫困群体救助工程。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1.2亿元,累计实施12362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了128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开展扶贫培训55.7万人次,减少扶贫对象85.78万人,3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15元;2013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4亿元,对623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脱贫37.4万人,涉及9.1万个家庭;2014年将对35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规划,扶贫培训15万人次,减少扶贫对象36万人。

(七)劳动就业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2009—2013年新疆采取创业促就业、职业培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系统,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保持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等举措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之内,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为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和就业环境,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加快推进城镇就业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向农村延伸的一体化就业模式。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劳务输出引导和工作机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进行转移就业。

2014年新疆筹集17.8亿元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万名,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24小时动态清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0万人(次),培训各类人员100万人。

(八)教育投入

近年来,新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幼儿、成人、特殊教育统筹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快速优化、提升教育硬环境和软实力,各级各类教育水平稳步提高,2010—2013年连续4年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都超过6%,高于4%的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自治区将全力推进学前、义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保障工程3大类9个项目,涉及资金60.38亿元。自治区农村学前两年3000多所幼儿园的45万名在园幼儿享受补助, 免除16.3万来自农村的中职在校生学费,并对南疆三地州和26个边境县、贫困县的10.2万名中职学生给予住宿费和教材费补助。

(九)环境治理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虽然面积辽阔,但适于人类居住的绿洲面积仅占全疆国土面积的5%,2200万人口生活在这狭小的土地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年来,新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创造“绿色GDP”为发展主旋律,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

2009—2013年新疆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在监测的19个城市中,依次有10个、12个、12个、11个、1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的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依次为85.5%、84.0%、80.9%、80.6%、76.7%。在监测的河流断面及湖库中,优良水质比例逐年提高,轻中度污染水质及重度污染水质比例相对下降,新疆河流及湖库水质状况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重现生机。

(十)科文体卫

1.科技下乡支持民生发展。

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发展“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累计实施项目41项,对13个地州市、23个县市进行科技支持,其中对南疆支持项目20项,项目涉及农、牧、林业等特色产业。2013年,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活动,有259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和近6000名科技特派员,在88个县市区、869个乡镇场开展技术服务,辐射带动近140万农民增收致富。

2.文化建设丰富百姓生活。

截至2013年末,全疆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1个,文化馆116个,公共图书馆105个,博物馆7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09个,开放档案45.87万卷;拥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8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6座,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256.44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0%,有线电视用户199.5万户;译制少数民族语故事片70部,各类文化活动的滋养,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综合文化素质。

3.体育健身工程全面提速。

截至2012年,全区共完成49个县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83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4111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4个地、市以及30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2013年建成13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和4个体育公园;2014年投资3620万元,建设13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项目。

4.医疗卫生建设加快步伐。

近年来,新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预防、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建成,各族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3年间,累计向基层医疗投入资金近67亿元,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0.2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基本建设项目3524个。2013年安排资金8.67亿元,卫生计生援疆规划,协调落实基本建设项目280个。

二、民生改善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一)收入差距明显,导致贫富悬殊

2009—2013年新疆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4917元扩大到2013年的7081元,新疆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至少滞后全国4年发展时间,职工工资基数低是形成差距的“根源”,吸纳就业能力弱成为制约增收的“瓶颈”,行业间收入差距是导致悬殊的“因素”,收入分配不公平是造成差异的“关键”。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比全国慢7年,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弱,限制农民增收空间;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收益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生产能力落后、科技推广应用少、缺乏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限制农民增收来源。2013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7296元,比全国水平低1600元,仅相当于全国的82%,滞后全国3年发展时间。

(二)住房、配套设施存在分化现象

1.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差。

当前住房消费仍存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富裕家庭已拥有多套住房,设施设备先进,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则住房困难,年久失修,设施不全。近年来,由于房价不断走高,大量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明显跟不上房价上涨的幅度,住房支付能力相对下降,中等收入阶层购房压力增大,中低收入阶层有被挤出商品房市场的危险,保障性住房建设任重道远。

2.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新疆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分化现象,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额不足城镇的2成,城乡同治进展不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繁重,落实资金难,推进难度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化肥农药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基础设施欠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三)社保仍存缺口,体系有待完善

1.社保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社会保障仍存在覆盖缺口,还有少数人群游离在社会保障制度惠及范围之外,农牧居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相对淡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乡待遇差别化、养老制度“双轨制”、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等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期待解决,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老龄压力日益凸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65岁及以上老人占6.19%,到2015年约有300万老年人,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面对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严峻现实,老年人的供养、医疗和日常护理问题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四)就业形势严峻,供求矛盾突出

1.供求失衡,就业理念陈旧。

由于新疆高校的专业设置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对滞后,就业供求衔接差强人意,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不高,导致供求失衡,不相匹配。据调查显示,近8成的被调查毕业生就业观念传统、落后,期望选择工作固定、待遇丰厚的就业单位,不愿进民营私企面对就业风险,更少愿意到基层、艰苦地区择业、就业。

2.“双难”仍存,创业信心不足。

2009—2013年新疆就业人数逐年递增,但就业、招工“双难”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难以找到合适岗位,导致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企业缺乏人才使用的长效规划,难以吸引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造成招工难。另外,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启动资金缺乏、创业贷款手续烦琐、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希望稳定的就业心理等关键性因素阻碍了自主创业的步伐。

(五)教育资源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1.优教、民办资源不足。

新疆高等教育的学校中有90%以上集中在北疆,而南疆等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与教育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则长期存在。据初步统计,目前新疆共有民办教育机构近2000所,与公办学校相比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基础条件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等差距。同时对民办教育讲“规范、管理”多,讲“鼓励、扶持”少,民办学校“民办非企业”的法人身份也成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阻力。

2.双语、中职尚存难点。

新疆在双语教育实践中,“语言融合主义”和“语言民族主义”极端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在“硬件”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建设等“软件”配套方面都存在匮乏的现象;尚存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另外,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也导致中职教育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新疆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尚存差距。

三、民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财政收入,调整支出结构

继续实施、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努力打造新疆经济升级版,助力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以贯彻落实民生工程为着力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民生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富向城乡居民分配和倾斜的力度,促进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使广大群众分享民生发展的新成果。

(二)缩小贫富差距,形成合理格局

本着“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的原则,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的方式,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及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兼顾公平效率并存。通过政策扶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发离退休金,加大低保补贴和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力度,拓宽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渠道,提升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是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发挥政府财政的社会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加强对部分高收入垄断行业、产业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的调控和监管,降低部分行业的垄断性;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收入分配的结构性调控。

三是探索“第三次分配”。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积极运用“第三次分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的捐助活动,将高收入群体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低收入群体,客观上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三)加强安居富民,推进定居兴牧

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坚持政府组织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水、路、气、电、垃圾处理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同治发展;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坚持“安居”和“富民”并行并重,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提振各族人民致富信心,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四)完善保障体系,发挥社保功能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放宽保障标准、降低保障门槛,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推进养老制度改革,打破养老多轨制,实行统一的养老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实施医疗大额保险;建立和完善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积极实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改革,争取尽快实现在全国就医“一卡走天下”。

(五)推进救助事业,提高服务水平

按照一体化原则,打破区域性、行业性的分块管理、分块救助模式,整合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提升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实效性、科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实现城乡救助全覆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大力实施“关爱工程”,支持残孤儿童、流浪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推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和流浪儿童养育标准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六)广辟就业渠道,实现充分就业

以促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重心,实施就业扶持政策,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在财政、金融和科技等方面给予创业扶持,优化促进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务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变;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全面提升就业人员整体水平,引导劳动者由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

(七)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文化素质

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高中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大中专”困难学生扶助机制,提高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采取强弱校之间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平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职校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兴办民办教育,支持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八)理顺产销环节,保障物价稳定

从生产、流通、储备、投放、监管等方面入手,全力保障物价稳定。加强农副产品的生产与供给管理,合理调控产品结构,保持供求平衡;加大调运及市场调节力度,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销对接;探索农副产品保供稳价新模式,建立“绿色通道”及直供销模式,实现农副产品投放的公益属性;确定商品储备的种类和规模,合理布局储备库,根据供求及时组织投放,保障市场供应,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建立物价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强化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督力度,加大公众对产品定价的参与度。

(九)增强环保理念,建设美丽新疆

增强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觉悟,落实水资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及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走节能减排、循环再利用的“低碳经济”之路,改善能源结构,着力推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以污灌区、城市污染场地等区域为重点,开展土壤监测和土壤污染环境风险评估,推进污染场地治理和修复。

摘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改善民生已成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本文在探讨近年来新疆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长足进步的同时,力图探索民生建设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并为新疆民生建设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新疆民生科技发展评价 篇4

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过程中, 一定会面临资源与环境等问题[3]。大规模的投资开发使得新疆的经济总量急剧增长, 而新疆生态环境的适应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4], 其跨越式发展必将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尤其是水资源的强制约束[5]。该文在对相关部门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大规模投资下新疆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同时对当地农村的民生需求进行调查, 期望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出建议。

1 大规模投资的潜在影响分析

1.1 对新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虽然新疆土地总面积约有1.65亿hm2, 但必须同时认识到, 其中戈壁和沙漠面积占45.58%, 荒漠植被覆盖占42%, 而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实际上不到1/3。同时, 人口的95%聚集在仅占土地面积4.2%的绿洲上。干旱气候、荒漠植被、水资源短缺、风沙危害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一旦遭受严重破坏, 就难以恢复[6]。

目前, 新疆的生态承载力有5 179.2万hm2, 生态足迹为4 225.4万hm2, 与我国大多数区域的生态赤字形成对照, 生态承载力还处于盈余953.8万hm2的状态。在常规发展的情况下, 到2020年, 生态承载力还将处于盈余状态 (盈余387.7万hm2) 。在大开发情景下, 2014年新疆的生态足迹 (生态占用) 就会达到5 266万hm2, 新疆整体上就会进入生态赤字状态, 在2020年, 生态赤字将达到2 011.9万hm2, 人均赤字为0.84 hm2, 达到现在全国生态赤字的程度。

1.2 对新疆水资源安全的挑战

对于处于极端干旱区的新疆来说, 水资源是新疆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只有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7]。全疆地表水资源量78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44亿m3, 总水资源量833亿m3。目前, 新疆水资源利用量已达530亿m3, 超出国家水利部对新疆水资源总利用量控制在505亿m3定额的要求, 已经挤占了生态用水, 不可能再增加水资源利用总量。在此条件下, 跨越式发展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增水资源需求只能从现有利用量中挤占, 通过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和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寻找水资源。根据新疆水利厅的统计, 目前全疆对GDP贡献率较低的农业耗水量占95%, 工业和城镇仅占用水量的3.6%, 其他行业等占1.4%。根据规划, 全疆实行严格水量控制管理, 大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未来10年将新疆农业耗水降低至90%, 节省的5%水量 (约26亿m3) 用于生态恢复、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

首先农业用水量降低至90%的目标能否实现面临挑战。新疆以农业为主, 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着全国最大的灌溉农业。规划中要求, 从2010年起,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年改造农田面积20.00万~23.33万hm2, 到2020年实现166.67万hm2 (含兵团66.67万hm2) 节水灌溉, 如果灌溉定额从11 200 m3/hm2降到6 000 m3/hm2, 可节约水资源86.7亿m3。然而, 新疆计划到2020年发展120万hm2林果, 如果灌溉定额按6 000 m3/hm2计, 需要耗水72亿m3。此外, 新疆目前仍有5.33万hm2的盐碱地需要采用大水压盐, 因此在完成既定节水灌溉面积条件下, 通过农业节水挤出来的水资源仅有14.7亿m3。

新疆“十二五”新型工业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石化、煤化工、金属矿产资源加工以及电力等领域, 这些领域产业发展均需要消耗水资源。表1列出了新疆工业发展规划及其水资源需求, 采用最新发布的单位产品耗水率或行业用水定额计算。可以看出, 到2015年水资源消耗最保守的估计需要12亿m3 (部分产业由于缺少数据未予统计) , 其中, 石化和石油、煤化工、特色矿产业和电力产业分别消耗10 908.0万、46 839.3万、27 016.4万、21 106.5万m3。

注:数据来源新疆自治区经信委, 单位产品耗水率参考行业报告数据。

新疆地域广袤, 人口居住相对分散, 未来10年将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社会各项公共服务水平也将快速提升, 对水资源的需求必将增加。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 (2009年) 统计, 新疆总人口数为2 158.63万人, 城镇化率39.85%。预计2020年新疆人口将达到2 500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或略超全国平均水平, 以55%计, 新增城镇人口515万人。如果新增城镇人口人均最低生活年耗水量按98.2 m3计, 城镇化需要消耗水资源5.06亿m3。此外, 新疆区域生态环境恢复, 如艾比湖、塔河流域等均需要大量水资源。由此可见, 在大开发情况下,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将成为约束跨越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水资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1.3 对民生影响及需求分析

未来5年对口援疆总投资1 419亿元, 其中住房条件建设822亿元, 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224亿元, 科技和产业发展251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122亿元, 四大块的投资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57.93%、15.79%、17.69%、8.60%。大量资金的援助和政策的扶持, 将对上述四大类民生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但民生工作需要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 才能有的放矢, 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了解新疆跨域式发展将对基层农村产生哪些影响, 并如何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此次调研在伊犁州选取了2个村落 (五道桥村和撒拉村) 作为调研对象, 在伊犁州民委的协助下, 采用深入访谈、填写调查问卷、与村干部座谈讨论的方法, 完成了此次基层调研工作。总共调查125户居民, 占2村总户数的60%, 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 2村人均年收入较低, 但撒拉村的年均收入明显高于五道桥村, 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上的差异。收入低是当地村民面临的最大困难, 分别占受调查农户的89.6%、83.8%。五道桥村居民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教育费用高和居住条件差, 而撒拉村村民的困难体现在科技和教育也面临困难, 这种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个村的经济水平差异。

从五道桥村村民民生改善的需求来看, 位列前6位的分别是交通道路、农村水利水电、小额贷款、燃料、作物和畜种改良以及居住条件。而撒拉村位列前6位的分别是道路交通、小额贷款、政策扶持、医疗救助、教育科普和农村水利水电。由此可见, 交通道路建设和小额贷款是当地村民最迫切的需求, 体现了居民发展致富的愿望。从科技支持需求来看, 75.8%和77.4%的村民希望得到种植或养殖技术的培训, 而他们最希望的培训方式是定期的外出培训和专家上门指导。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村民对致富和发展有着强烈的渴望, 但当前收入低、支出高、缺少技术和经济增长点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因此他们对改善交通、水利和小额贷款有较强的诉求。此外, 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当地居民对民生需求的差异性, 在今后的对口援疆工作中, 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 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 才能做到物尽其用、高效可持续。

2 结论与建议

基于对新疆10个部门的调研, 结合对当地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 该文分析了新疆在跨越式发展实施过程中, 可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以及民生问题, 针对当前面临的环境承载力低、水资源紧张以及民生需求强烈等问题, 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期望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1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 首先应注重解决好环境和水资源问题

近60年来, 新疆的水土、矿产资源开发带来了土地沙化和土壤盐渍化、河流流程缩短和干涸、水质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已经严重阻碍了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新疆跨越式发展之时, 要牢记前车之鉴, 深刻认识新疆总体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脆弱环境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要坚决坚持“环保优先, 生态立区”“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理念, 这是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2.2 民生工程建设应注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注重民生工程是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重点。新疆应抓住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历史性机遇, 重点突出民生工程建设, 增加新疆各民族群众的可支配收入, 健全新疆社会保障体系[8]。推行民生工程过程中, 应注意地区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存在差异, 需求也有所不同, 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有序推进有针对性的民生改善工程。

摘要:随着国家投资和全国援疆力度加大, 新疆社会经济将出现重大改变, 生态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对新疆10个相关政府部门的调查数据以及伊犁州伊宁县五道桥村和撒拉村的调查和问卷, 详细分析未来510年新疆大规模投资对新疆生态环境承载力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新疆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中民生改善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投资将使新疆面临着生态环境压力、水资源压力, 加上当前民生需求的压力, 新疆需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之间的关系, 期望该研究能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信息。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资源环境,民生,新疆

参考文献

[1]王拴乾.历史性的跨越:蓄势待发的新疆经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1-5.

[2]王喜莎.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J].实事求是, 2011 (1) :57-59.

[3]赵静.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14) :6-7.

[4]吴筠.全力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 :1-7.

[5]顾华详.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 :13-17.

[6]王跃, 张凡, 古丽娜.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几个重要指标的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 2011 (2) :25-32.

[7]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 2011 (3) :41-46.

[8]王嵩阳.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3.

上一篇:推进公务卡改革下一篇:水工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