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

2025-01-21

克鲁格曼(精选12篇)

克鲁格曼 篇1

摘要:20世纪末,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新贸易理论。针对该理论与传统的贸易理论及其实践的巨大差异, 重点研究了新贸易理论体系的演变及其内涵。

关键词:国际贸易,传统理论,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

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

1.1 两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此理论是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流行学说, 大卫·李嘉图运用比较成本的观点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利益效果, 坚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不一样, 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发生贸易的可能, 最终因为该理论没有清楚的解释不同的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机会成本的差别, 导致不能够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

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俄林是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之后建立起来的理论, 该理论预测出这样的国际贸易格局:各国出口自己国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自己国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根据此理论, 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 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要素禀赋理论作为产业间贸易的基础理论在总体上被接受, 而且逐渐演变成正统的现代贸易理论, 但是在接受的过程中碰到了诸如“里昂惕夫悖论”这样的一些难题。

1.2 传统贸易理论的困境

二战后, 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 重点研究对象开始转向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因为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是要素禀赋十分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且随着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大量的贸易在要素禀赋相似的产业内涌现, 此时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与传统的贸易理论越来越不能相融合, 并且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

一是资源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大规模贸易以及行业内贸易在传统贸易理论看来是不可能出现的, 更不可能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导模式;二是从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 (Stolper-Samulson) 定理出发, 贸易的自由化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无法得到顺利推行;三是市场结构的垄断性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的前提假设完全不相符;四是国际分工的模式在传统贸易理论看来是确定的, 可以根据各国的技术差异、资源禀赋差异或偏好差异来进行预测, 而不是随机的。

克鲁格曼指出:“贸易特征的变化和经济理论的深入发展, 使人们再不能这样为自由贸易辩护了。一方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 占世界贸易大部分的产业根本不能用供需分析来描述, 供需分析认为, 让市场自行其是是最好不过的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相当一部分贸易需要用规模经济、学习曲线和动态创新来解释, 而这些现象都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政策这一结论的理想化假设不相容。”

2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的, 它是随着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工具的改进, 以解决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困境为目的, 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纳入到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以此来解释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现象。这些理论观点最早出现在克鲁格曼、迪克西特等经济学家的论著中, 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的国际贸易, 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报酬递增所形成的国际分工, 而不是国家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 这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

2.1 基础贸易模型:报酬递增与垄断竞争

1977年, 克鲁格曼发表在《国际经济学》中一篇题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简短论文, 此论文对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该文章包含了解释产业间贸易的新贸易理论, 二是此理论的发展孕育了后来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特征可以结合在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中进行分析。

克鲁格曼方法的核心思想强调规模经济来自企业内部, 意味着企业可以靠自身扩大生产来降低平均成本。但是在这种条件的限制下, 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于是克鲁格曼为了避免研究不完全竞争的复杂化运用了迪克西特 (Dixit) 和斯蒂格利茨 (Stiglitz) 的垄断竞争模型对贸易进行了分析, 此垄断竞争模型是针对不完全竞争建立起来的。

2.2 模型的创新之处

在模型里, 克鲁格曼有两个与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假设:

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为了简化分析, 克鲁格曼假设劳动是唯一投入, 但与古典理论不同的这个是成本函数中包含一个固定投入成本。这样就假定了产品的平均成本不再是一个常数, 而是随着产量增加而递减的函数, 这是一个创新之处。

另外一个创新之处是克鲁格曼模型中的市场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 而是垄断竞争市场, 并且同行业各个企业之间不存在同质产品而是替代性差异产品。也就是意味着各个厂商虽然都处在同一个行业中发展, 但是生产的不是同种产品。

在这两个基本假设下, 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独特的PP-ZZ模型。

(1) PP-ZZ模型简介。

克鲁格曼首先假设有n种商品, 消费者选择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表达:

U=undefined

式中, ci表示第i种商品的消费量;v (·) 表示递增凹函数。凹度表示对商品多样性的偏好。假定商品间不存在价差, 意味着消费者将尽可能多地购买不同商品而非仅消费一种商品。

在进一步假设中, 克鲁格曼假定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 保证了所有国家拥有相同要素的生产比例, 而且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函数相同。假设规模报酬递增, 生产任一商品i需要li劳动力:

li=α+βxi (α, β>0) (2)

式中, xi是商品i的产量;α是固定成本。如果市场完全出清且可以自由进入, 则在均衡状态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个模型可以解出3个未知量:每一商品相对于劳动的价格pi/w (w是工资率) , 每一商品的产量xi以及商品数量n。

克鲁格曼首先从贸易和地理角度出发介绍两国模型, 讨论了这一经济中的垄断均衡, 接着再研究了国家间产生贸易的可能性。并且还假设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偏好、技术和经济规模, 从而可以对两种情形进行比较:一是自给自足, 二是自由贸易且无交易成本。

(2) 模型的结论与贡献。

克鲁格曼从这一模型的分析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第一, 不完全竞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这个渠道扩大市场需求增加消费人口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 降低了产品的平均成本和价格。第二, 每个消费者虽然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有所减少, 但消费品的种类却大大增加, 所以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了自己的福利。

在模型中还有两点突出表现:一是之前的理论模型都是用社会无差异曲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衡量贸易所得和社会福利水平, 克鲁格曼的模型却是强调“产品多样性”带来消费者福利, 这为衡量贸易所得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二是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贸易发生的基础不一定建立在两国之间技术或是要素禀赋上的差异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上, 通过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可以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降低成本获得短期利润。另外, 由于贸易前两国的市场规模不同造成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也会产生产品价格的差异成为贸易的原因。但是, 造成的这种价格差异并不是因为各国技术和资源上的不同, 而只是规模上的区别。克鲁格曼的这一理论首次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理论的发展。

3 克鲁格曼的后续研究

克鲁格曼在1979年的模型中成功解决了国际贸易报酬递增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问题, 并且还引入冰山型运输成本、本地市场效应和消费多样化等工具和概念, 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随着思路的进一步开拓和研究, 他又提出这样一个新思路:国际贸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特例。

经济地理学思想的萌芽其实已经包含在论文里了, 他曾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中考虑了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情境中的要素流动。克鲁格曼认为没有贸易时, 规模较大地区由于产品品种较多而为其居民提供较高福利, 因而将会引来很多移民。移民激励越强, 向较大地区转移的人数就越多;而且, 这个过程会不断自我强化, 因而可以解释为什么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以及为什么类似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同一地方等问题。直到12年之后, 这些思想才由克鲁格曼引入核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其友, 李宝良.新贸易理论与新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8, (11) :1-10.

[2]武力超, 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国际商务论坛, 2008:23-25.

[3]何光辉, 庄雪峰, 杨咸月.新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 (2) :40-45.

克鲁格曼 篇2

2、为了真正地过一种光明而又幸福的生活,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应该学会用脑子和双手来工作。生活需要知识,正如战争需要枪炮一样。——克鲁普斯卡娅

3、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科进行热心的研究,那么他们也就会使自己的学生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克鲁普斯卡娅

4、应该以人道的态度对待儿童,真心实意地关怀他们的疾苦。——克鲁普斯卡娅

5、科学是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巨大宝库。——克鲁普斯卡娅

6、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知道每个儿童的个性,他应该自备一个固定的笔记本,本子上不只是写上“及格”和“不及格”,还要写上每个儿童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克鲁普斯卡娅

7、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鲁普斯卡娅

8、今天,劳动群众都已懂得,知识就是力量;为了建设新生活,他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克鲁普斯卡娅

9、内在纪律和自持能力可以培养人的沉着镇静的品质.如果学校不去培养这种品质,那么学校里就可能播下随意对待两性关系的种子。——克鲁普斯卡娅

10、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高度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条件。——克鲁普斯卡娅

1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要具有自觉的和有组织的社会本能,具有有目的的、成熟的世界观,清楚地了解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种人能从理论上认识并在实践中从事各种劳动(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能建设合理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愉快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这种人。没有这种人就不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克鲁普斯卡娅

12、身体上的东西和心理上的东西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产生健全的精神。——克鲁普斯卡娅

13、我们应该为培养健康的一代而奋斗,我们应该培养从年轻的时候起就身强力壮的一代人。——克鲁普斯卡娅

14、愚昧使人落后,知识使人前进。——克鲁普斯卡娅

15、不要把儿童培养成奴隶,而要培养成自由的公民,……那种不能尊重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个性的教师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克鲁普斯卡娅

16、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克鲁普斯卡娅

17、凡是想获得优异成果的人,都应该异常谨慎地珍惜和支配自己的时间。——克鲁普斯卡娅

18、人的知识是力量,青年应当是知识上很有力量的人。——克鲁普斯卡娅

19、学校的目的既然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本能,就不能与世隔绝。必须扩大儿童社会感受的范围,使学校跟真正的社会生活更加接近起来。——克鲁普斯卡娅

20、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克鲁普斯卡娅

“政治家”克鲁格曼 篇3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因对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地理位置的分析方面的成就,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起,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1994年他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使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如日中天。

“毒舌”克鲁格曼语录

有生之年看不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当人民币成为世界的主要货币的时候,将是几十年以后了,可能我现在有生之年是看不见了。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时间,需要被第三方广泛使用,同时,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债券市场。”

其他国家不能容忍中国的巨额贸易盈余:

“过去贸易盈余的国家是帮助其他的国家,因为它是向这些国家提供便宜的产品,但是在如今这个失业率攀升的世界,美国的态度是,如果你有很多的贸易盈余,就会使其他国家非常生气。”

“目前中国所做的都是短期的刺激计划,但不是根本上的改革,世界仍然指望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中国要变成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需要20年时间。”

“一个人的话如果不能激发某一部分人的愤怒,他的演讲就不够深入人心,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专栏作家。”

“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我认为我是一个合格的分析师,但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拍马屁师’。”

每天醒来,保罗•克鲁格曼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查询几个网站,如果当天不用写专栏,他就会和妻子罗宾•威尔斯到公寓旁的海滩上走走,或者走到附近的小镇吃早餐。当天要是写专栏,手顺的话,午餐后没多久也就写完了。

他会把草稿递给罗宾进行编辑。以前,她会做很多改动——他们俩觉得,如何把经济学传达给门外汉,罗宾更在行。她也是个经济学家,两人相识时,罗宾正在麻省理工当博士后,而克鲁格曼在那儿教书。但现在他也拿手多了,因此她的编辑集中于减少文章的枯燥和抽象,并且让它更愤怒。

最近,他在给《滚石》杂志的一篇稿件中写道,“在奥巴马努力应对危机时,他不会从共和党的首领们那里得到任何帮助”。在这句话的后面,罗宾加上了一句,“更糟糕的是,他还会遭遇阻碍和谎言。”

很少的情况下,他们会意见不一,而这个时候她就会成为那个促使他更愤怒和更执拗的人。她推动他公开抨击阻碍议案通过的行为。她想他更顽强地继续支持医保法案的公共选择。经过几个不眠之夜,与自己的责任感扭打之后,他得出结论:一个有瑕疵的法案也比没有法案好得多。于是,他选择支持它。

只与愚蠢作战

2009年的最后一天,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撰文,把“掠夺行为”的大帽子扣到中国头上。“我预测2010年将是属于中国的,但这并非一件好事。”克鲁格曼在文中说,中国“一味依循重商主义政策,把汇率人为压低、保持高的贸易顺差。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的今天,这无异于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掠夺”。

这些话和美国国内一部分政客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举动遥相呼应。他言辞尖刻的言论,一时在西方引起激荡。

不仅如此,克鲁格曼也一再批评中国的巨大贸易顺差是操控汇率的结果,说“中国通过设定相对固定的汇率,并通过大量购买外币来维持其货币较弱的估值。”

小布什在任八年,他的“毒舌”整整骂了8年;奥巴马执政后,他又成为新政府的挑战者。外界给了他很多绰号:“鬼才”、“苛刻的批评家”、“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以及中国式的“学术超男”,他说自己是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和“天然的反叛者”,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不想出名,“我所拥有的就是声音”。

其实,在专栏中,作为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显得好战且执著于政治,但他性格中的这一面实际上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中产犹太移民家庭。他的父母是支持新政的自由主义者,但他们对政治并不特别感兴趣。在学术著作中,克鲁格曼主要关注的是那些政治特征并不突出的问题。

当年里根上台时,克鲁格曼的妻子罗宾沮丧地搬去英国。而克鲁格曼对里根的看法,是觉得他滑稽。那时,克鲁格曼正想在学术上建功立业,对别的事儿根本无心过问。29岁时,他进入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为里根工作了一年,不过,即便这样也没能让他对政治进行思考。“现在回想起来,2000年前的那20年里,我简直就是在梦游。”他说。

在那个时候,他的世界不是被分成左和右,而是划分成聪明和愚笨。“我得到的重要教训是,讨论的层次低得可怜。”虽然少年得志,但当年华盛顿的经历让他并不愉快。他发现,在那里,一个好的分析者并不受重用,而马屁精倒是如鱼得水。很快,他就厌倦了。“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头脑不太灵光,当争论的双方都不理解政策时你怎么能不抓狂。”不过,在华盛顿他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1983年的总统经济报告就是他主笔的。

青年时期的克鲁格曼被一种知识分子的气场支撑和守护着,它如此强烈,以至于其他气场在他身上无法立足。“28岁时,我才不会把时间留给某个参议员或者别的什么人物。”

克鲁格曼属于学院派经济学家那一类人,他对这个圈子以外的人毫不留意,他的敌人是那些愚蠢的伪经济学家——他们不理解自己喋喋不休谈论的东西,却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过分简单化的概念吸引了一大群人的眼球。克鲁格曼把这种类型的人称作“政策企业家”——这个概念尖锐得可怕,他以此将这些人与尊敬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区分开来。

最令他受不了的是莱斯特•瑟罗(Lester Thurow)和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两人都写过不少书,他们鼓吹的一个理论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中,美国同其他国家的竞争就像一个公司同其他公司的竞争一样,这在克鲁格曼看来简直是胡说八道。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轻蔑地指出,国家和公司完全不同。其他国家的成功可能会刺伤我们的骄傲,但却不会刺伤我们的钱包。恰恰相反:这种情况更有可能为我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并且带给消费者更便宜、质量更好的商品。贸易顺差可能是虚弱的标志,而逆差可能意味着强大。不管怎么说,一个国家的生活标准几乎完全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贸易并不那么重要。

在他看来,他要对付的仅仅是愚蠢。他认为自己是个自由派,但首先是个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这和常规的自由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他感觉到,左派有一种对市场的仇视,而右派有一种教条的、非理性的对政府的憎恨。1990年代中期,他开始给大众媒体写文章。

当《纽约时报》邀请他写专栏时,他颇为踌躇,几乎把这个机会推掉。妻子罗宾说,当时朋友们对他说,“你这是在浪费时间”,而他也担心在媒体曝光太多,影响自己将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我们这些经济学家认为自己所做的才是真实本质的工作,而世界上其他的事都是些无聊的东西。”克鲁格曼关心自己的学术声誉胜于一切。为报纸写作,同事们会不会认为他变成了一个伪经济学家,一个乏味的政策企业家?

开始写作第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前景黯淡的时代》时,他的注意力完全转向不平等现象如何在里根时代大规模膨胀的问题(有趣的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相信政治时常影响经济,而非反过来)。这本书在1990年出版后,许多人拒绝承认不平等增加了,这让他着实恼火。他开始和人打笔战。而1994年的中期选举吓了他一跳,在弹劾听证会期间,他开始感觉到共和党人正在变得颇为极端,但他仍然没有为此而动怒。

直到安然丑闻之前,克鲁格曼对美国的公司管理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还一无所知。他曾经短暂地担任过安然的顾问。虽然偶尔会收到一些信,来信者称许多公司伪造账本,但他觉得这种说法不太靠谱,就没放在心上。“在1999年,我所看到的还是一个美好的阳光世界。公司广泛存在的欺诈行为,政坛上纯粹的邪恶——10年前,这一切我都没有留意到。”

成为“学术超男”

2000年的大选最终让他激进起来。前一年他开始给《纽约时报》写专栏,尽管起初限定于经济和商业问题,但他逐渐将更多注意力投向整个世界。在大选中,他觉得小布什那帮人口吐彻头彻尾的谎言,令他震惊。里根那帮人至少还用经济学的模型包装一下他们的政策,尽管他不相信那些模型有用,但至少还有这么一块遮羞布。

那一年的选举后,克鲁格曼开始在专栏中攻击布什的政策,随着怒火逐步燃烧起来,他的攻击变得越来越毒辣。他攻击布什正在让社会保障制度崩溃,攻击布什针对富人和大公司的减税政策让不平等的情况更加严重,攻击布什用对付恐怖主义的战争掩盖在财政方面的失败,以及他在成为总统之前的内部交易等等。

2001年9月16日,他写了一篇勇敢的专栏,指出9•11的悲剧,一部分是自找的。因为政府放弃了机场安全措施(这应该是公益服务),而让航空公司为此买单——他们当然会怎么便宜怎么来。

很快他就收到一大堆攻击信件。“他受到了威胁。”妻子罗宾回忆说,《纽约时报》被潮水般涌来的指责淹没。“有一次签名售书时,一个疯狂的右翼分子全程跟踪拍摄他。我们的车库大门被人扔了鸡蛋。有一段时间,我想要找人在保罗的办公室装上报警系统。”

甚至连一些曾经赞同他观点的人也觉得,对于一份大报的专栏作家来说,他的言论太刺激,太好斗了。但在左派里,他获得了敬重。签名售书时,他获得了明星一般的待遇。“我记得有个女人说,‘在我看到你的文章之前,我愤懑恼怒得快要疯掉了’。”罗宾说。

所有这一切——爱与恨都很激烈,这也让克鲁格曼意识到,尽管他只是在给媒体写作,但这些工作却是意义重大的。不过,罗宾试图提醒他,“你得认识到,布什下台后情况就会不一样了,你不可能继续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因为那会是一个更加明智的时期。”

现在的克鲁格曼越来越繁忙了。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后,一时风头无两的他俨然成为满世界指点江山的“救世明星”。除了去普林斯顿大学讲授两门课程,他一周还要写两篇专栏,又要忙着写书。他在《纽约时报》网站上的博客,更是吸引了很多粉丝追着看,有时候一天会更新6次博客。巡回演讲也成了他的主要工作。2009年5月,短短三天的中国“走穴”,他在中国刮起的克鲁格曼旋风就被媒体曝光吸走了近400万人民币。

他似乎也很享受被大众朝圣般追捧的感觉。一次,在网上骂倒一个观点不同的博客写手后,他神采飞扬地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起外汇问题,谈到中美贸易时,他故作幽默地说:“他们卖给我们有毒的产品,我们交给他们一堆废纸。”学生们听得面面相觑。

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格罗斯曼说,克鲁格曼的学术高峰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过去了,他现在对学术研究不再那么投入。克鲁格曼自己也曾经表示,打算减少一些课时。他现在把自己定位为公共知识分子。

有人问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洛,是否阅读克鲁格曼的博客。巴洛回答说,当别人把克鲁格曼信口开河的文章转给他时,才会看一眼。“他已经不像个经济学家,什么对他有用他就怎么说。他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鼓吹二战对拉动经济没有好处。可是在别的地方他又说,我们全靠二战才走出了大萧条。”克鲁格曼近年来夸夸其谈凯恩斯经济学,巴洛认为,“这个家伙根本没搞过任何凯恩斯经济学研究,他的本行是研究贸易。他老本行的研究还不错,但现在他写的东西和他的专业毫无关系。”

博客影响白宫

与其他许多经济学家不同的是,早年做过白宫顾问的克鲁格曼现在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民主党的初选中他一度对奥巴马大加批评。他认为奥巴马是候选人中最保守的,比如说奥巴马的健康计划并不强调全覆盖,并且他所反感的不仅是奥巴马的政策。他没法忍受任何感觉良好的关于希望、对话与和解的玩意儿。他讨厌奥巴马说里根的好话,他认为很多时候,民主党人最需要做的就是揭穿里根主义对美国有益的长期神话。他认为奥巴马天真得可笑,因为他居然幻想能团结共和党人与保险公司,一起来改革医保制度。

但是,大多数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奥巴马是左派的拯救者,当克鲁格曼在专栏中嘲笑奥巴马时,他遭到猛烈的攻击——改革论者的博客里对他发出严厉的批评。“我并不打算伪装公平无私,”克鲁格曼写道,“我以为,奥巴马的宣传战似乎危险地近乎个人崇拜的教派。”

而当奥巴马赢得了初选,克鲁格曼马上就支持他了。很显然,随便哪个民主党人都比麦凯恩好。

在新政府上台的第一个月,克鲁格曼努力表现出认可与同情。充满希望或理解人之虚弱,这不是他的天性,但他试图做到这两点。最终,他有机会影响那些掌握权力的人。

在华盛顿,人们都会读他的专栏,并在开会时讨论他的观点。他与总统会面。每个月他会与当年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同事、如今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劳伦斯•萨默斯通电话。管理及预算办公室主任彼得•奥斯泽格每天早上都会读他的博客。国会议员们也会给他打电话,因为一篇专栏文章感谢他,或者和他讨论某一条政策。

政府里的人们有时也会因为他的批评而丧气。“保罗的巨大的力量在于他那种澄澈的清晰,”萨默斯措辞微妙地说,“事情的另一方面就是,这个世界有一个总统必须要处理的某种程度的复杂性,而这是保罗在对清晰的追逐中有时会遗漏的东西。”但克鲁格曼也有他的用处:如果他支持左派还犹豫不决的某件事儿——比如说,国会医保法案——他就能够把他们拉过来。另一方面,如果是保守派继续表示反对,那他就一点影响力也没有了。

“现在,有些掌握权力的人与我有一致的目标,我已经看到这种关系如何令政策发生改变,”克鲁格曼说,“那是非常有启示性的。就一件事情应该如何搜集各种观点是一回事儿,而对其进行思考则是另外一回事儿,考虑到美国国会的组成,考虑到让人们领悟以及与公众沟通的困难性,你还能怎么做呢?”

但是,在奥巴马就职周年庆典上,克鲁格曼感到很不开心。奥巴马那种不干预的、和事佬的风格令他发狂——特别是当他了解到,奥巴马试图争取共和党的努力也失败时。为什么在医保问题上奥巴马不能更有闯劲,更有领导力呢?克鲁格曼感到困惑。他在这件事情上怎么能如此被动?为什么他不战斗?“我必须说,”他在博客中写道,“我是非常接近放弃奥巴马先生的边缘了。”

克鲁格曼曾经高调批评奥巴马拯救金融机构的政策,白宫一些官员反驳说,克鲁格曼说错了没关系,政府若是做错了,就会把经济拖入更深的衰退。

经济学家丹尼尔•克莱恩仔细研究了克鲁格曼的专栏文章后,发现他的观点与标榜的立场时常矛盾。比如,他表示要为穷人说话,却反对低技能的贫穷移民,认为这会威胁到美国的社会福利,甚至在政治上给国家带来威胁。这和美国那些反移民的政客没什么不同。克莱恩说,现在的克鲁格曼令人失望,他文章中创造性的思想和知识勇气越来越少,民粹思想的言辞越来越多。

而美国人对克鲁格曼的态度也开始变得两极分化。有的人说,幸好克鲁格曼目前只是在媒体上聒噪,要是他的信口开河变成了政策那才是一场灾难。

论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 篇4

关键词:萧条经济学,需求不足,经济危机,泛金融化

克鲁格曼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金融危机就有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应对衰退的传统政策已经失效, 我们需要重温萧条经济学。所谓萧条经济学, 就是专门讨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的经济学。

一、克鲁格曼为什么提出“回归到萧条经济学”

“回归到萧条经济学”这一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 一方面是克鲁格曼基于对近30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的。另一方面是缘于克鲁格曼作为一个反新自由主义者, 对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否定。

二、克鲁格曼对近20年来金融危机的分析

(1) 克鲁格曼对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分析。1991年日本“大泡沫”破裂之后进入了衰退期。从历史来看, 金融泡沫破裂之后进入一个衰退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像日本一样持续长达10年之久的衰退必有其特殊的原因。克鲁格曼认为, 日本是跌入了可怕的“流动性陷阱”, 要从衰退中走出来, 日本政府有几种基本方法可以选择。一是降低利率, 然而日本已将利率削减至零, 仍然没有使衰退缓解。二是赤字开支, 增加政府投资。日本曾经设法刺激经济, 可是并未起到持续的作用。以上两种传统的方法对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日本都没有起到作用, 对此克鲁格曼主张要用预期通货膨胀来解决“流动陷阱”的问题。日本的经验应该引起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 1999年克鲁格曼在《外交》杂志中发表的“萧条经济学东山再起”一文中明确指出“日本的经验不仅证明, 现代经济发达的国家可能掉入流动性陷阱, 而且证明, 认为财政政策能够使经济摆脱这种陷阱的轻松假设实在过于乐观了”[2]。

(2) 克鲁格曼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在1994年克鲁格曼就严厉指出亚洲经济体存在严重的问题, 其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大量投资来驱动的, 它的全员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或者只是稍微有所提高, 以这种增长方式增长的经济是注定不能持久维持的。对于1997年泰铢贬值引起的亚洲金融危机, 克鲁格曼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危机的机制, 危机如何发生以及蔓延的;二是政府为何没能防止灾难的发生。危机的蔓延基本覆盖了大部分亚洲经济体, 让人费解的是一些发展很好的经济体比如韩国也难逃其害, 一并陷入危机的深渊。克鲁格曼将危机的发生与蔓延过程称为投机冲击产生的“自我正名的恐慌”, 而亚洲经济体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对这种“自我正名的恐慌”缺乏抵抗力。

(3) 克鲁格曼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分析。克鲁格曼没有孤立的去看此次经济危机, 他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是目前正在上演的全球危机的某种预言”, 而现在的美国与90年代的日本又是何其的相似。同时他也将此次危机看做是美国80年代末的储蓄信贷危机、90年代末的股市泡沫破裂以及这次房地产泡沫的继续和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原因方面, 克鲁格曼认为, 一方面是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废除之后, 政府对传统银行的监管太过薄弱, 商业银行涉足风险较大的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是“金融体系已经发生了所有人都未能完全理解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指的金融国际化的兴起以及“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这次危机的主要诱因, 并不是放松监管的机构冒了新风险, 带来了问题, 而是从未受过监管的机构冒了大风险。

在危机处理方面, 克鲁格曼提出了近期措施与长期措施。近期措施方面, 克鲁格曼认为“全球决策者需要做两件事:让信贷重新流动, 支持消费”, 具体到政策其实就是迅速大量注资以及采用凯恩斯财政刺激手段。远期措施他提到要进行金融改革, 努力思考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同时克鲁格曼还指出, 救助要体现多国联合救助。关于经济复苏, 很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同, 认为经济很快就能复苏。克鲁格曼则更担忧全球会面临日本问题, 在前不久克鲁格曼通过对美国实际GDP与潜在GDP的比例分析认为经济尚未如愿复苏, 希望伯南克能够以90年代日本长期衰退为鉴实行一些有效的行动。

三、评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

克鲁格曼将近30年来不断发生在各国的金融、经济危机, 以及美国90代之后的大衰退的根源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和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他所谓的萧条经济学其实就是主张回归凯恩斯。我认为:一方面, 他对金融、经济危机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遗憾的是, 另一方面囿于他的凯恩斯主义立场, 其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

克鲁格曼只是提出危机的根源在于需求不足, 应该实行凯恩斯的财政刺激措施去解决衰退问题, 却并没有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需求不足, 正所谓对症才能下药, 如果不清楚需求不足的原因, 只是一昧的加大公共开支恐怕未必能真的解决问题。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 。事实上, 克鲁格曼在不止一次的提到美国是个收入不平等的国家, 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与2008年经济危机》中说到:“财富和收入的不均都上升到了自《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在《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将美国现代史勾画出两个巨弧, 一个是经济之弧, 一个是政治之弧。遗憾的是, 虽然克鲁格曼对美国贫富两极化问题有很深刻的分析, 却没有将其与需求不足联系起来。

克鲁格曼在分析经济萧条的时候似乎还忽略了一件很重要事情, 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货币背景下美国经济的“非工业, 泛金融化”的危害。他在《流行的国际主义》一书中明确表明, 不该为诸如“非工业化”的问题担心。而事实上, 美国贫富两极化以及工业部门的生产过剩都与泛金融化有莫大的关系。一方面在泛金融化的过程中, 美国经济的增长脱离了收入驱动的轨道, 变成是由资产价格、财富来驱动。另一方面以金融体系为主导的美国经济, 变的更容易犯资本配置的错误, 使低利率的工业部门在繁荣期更加的生产过剩。

由于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已然有很大的不同, 克鲁格曼试图照搬凯恩斯那一套萧条经济学来拯救世界经济的衰退恐怕不能如愿以偿。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东山再起[J].朱雅文, 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999 (04) .

[2]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刘波,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反思 篇5

一、搜集资料,提高学生兴趣

一般的说明文较为枯燥,学生兴趣不浓。首先我在导入环节播放了5分钟《北极传说》的纪录片,这部记录片不仅描摹了北极冰天雪地的美丽风光,而且还有非常可爱的北极熊和北极海豹,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神奇美妙的北极充满了向往,也非常渴望了解那片神奇的土地。在文章中,讲解了大量的北极动物的例子,所以我从网上找到了很多有趣的图片,将北极动物和我们正常生活中的.动物两组对比,既让课堂充满惊奇和笑声,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说明对象。

但是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在课堂中视频和图片使用的较多的情况,一定要使用恰当。否则容易宣兵夺主,让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看视频和图片上,反而忽视了学习文章本身,而且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二、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

我一直觉得诗歌散文时非常有必要朗读的,说明文只要学生能都通过文字弄懂文章内容即可。在这次公开课讲解文本语言特点时,我只是把语言特点很明显的句子找出来,让学生通过句子分析出来语言的生动幽默即可,没有想到通过朗读这一方式。课下师傅跟我讲,要让学生把这些文段读一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体会到语言的风格。语文课堂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这一点意见是非常有效而且重要的。在任何文章的课堂中,都不能缺少朗读,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在朗读字词句的过程中,体会文字的魅力。这一点,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有效的实行。

三、讨论问题要设计有效

本堂课中,我针对“课文大量举例是否有必要”这个问题组织了一次讨论。从全课时来讲,这个讨论很有必要,这也是全部教学内容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但是,从效果上看,学生无法开展讨论,老师布置任务后,讨论活动只持续了一分钟,学生就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我没有给学生指明讨论的方向。这一点对“我们的学生”极其重要。只有路径清楚,学生才有可能知道前进的方向。设计有效的问题,并且要给学生指明从哪方面去讨论,给出几个讨论的方向,并且让学生自由选择,形成有效讨论。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大战北极熊和北极狼作文

3.《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4.《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反思范文

6.《角的反思》教学反思

7.北极君诗歌

8.说明文:北极趣事

克鲁格曼:对失业者开战 篇6

比如,可以看看北卡罗莱纳州的情况。该州受到了“严重经济萧条”的沉重打击,其失业率高达8.8%,是全国最高的州之一,超过了长期受苦受难的加州或密执安州。跟所有其他地方一样,由于全美的整体环境是寻找工作的人数为新添工作岗位数的三倍,许多失业者失业时间已达半年,甚至超过半年。

尽管如此,该州政府却大幅削减了失业者救助。事实上,控制该州政府的共和党人削减救助的心情非常急切,他们不但削减了接受福利的期限,而且削减平均每周的福利金额,使该州无权得到大约7亿美元的联邦长期失业救助。

这种情况尤为引人注目,但这样做的并不只有北卡罗莱纳一州:许多州政府都削减了失业福利,尽管还没有一家付出了丧失联邦补助的代价。在全美范围内,尽管长期失业依然处于历史的高位,国会却一直容许危机期间引入的扩大福利项目到期失效。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仅仅是残酷无情吗?共和党人认为,47%的美国人都是“索求者”,从创造工作岗位的人那里一味索求,在许多州里,仅仅为了向巴拉克?奥巴马泄愤,共和党人就拒绝向穷人提供医疗保险。没错,这些人不会充满同情。然而,对失业者发动的战争并不仅仅出于残酷,而是一种与糟糕的经济分析纠缠一起的卑鄙行为。

总体来说,现代保守主义者认为,社会计划正让我们的国家品格衰竭,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保罗?瑞安令人难以忘怀的话讲,就是这些计划将社会安全网“变成一张吊床,诱使身体强壮的人过上依赖别人与沾沾自喜的生活”。更为具体地讲,他们认为失业保险鼓励失业工人保持失业状态,不去承担现有的工作岗位。

有何证据证明这种认识?北卡罗莱纳州的平均失业福利为每周税前补助299美元;这就是所谓吊床。因此,那些想象失业工人故意选择过闲适生活的人士,根本不了解失业者的经历,尤其是长期失业者的遭遇。不过,某些证据表明,失业福利会让工人在找工作时比较挑剔一点。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这种额外的挑剔可能提升“非通胀加速性失业”率——即通胀开始上升时的失业率,导致美联储提高利率,扼杀经济增长。

不过,所有这一切均与当前的形势无关。当前,人们并不担心通货膨胀,而美联储存在的问题是利率已经到了无法再低的程度。削减失业福利将会让失业者更为绝望,但这样做却与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毫无关系——也就是说,即使当前失业的人当中有些人设法找到了工作,他们只能从现在有工作的人手里抢走饭碗。

不过,从供求关系上讲,情况又是如何?难道让失业者更为绝望对工资不产生向下的压力?难道低劳动成本不会鼓励就业增长?不会的——那只是一种谬论组合。削减一个工人的工资也许对这个人保住工作有利,因为这样做可以让这位工人比他或者她的竞争者价格更为便宜;但是削减所有人的工资却只会降低所有人的收入——会让债务负担更为恶化,而债务负担正是阻止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噢,别忘了,许多失业者生活拮据,削减他们的福利造成整个支出下降,反过来进一步使经济恶化,消灭更多的工作机会。

因此,大幅削减失业福利的举措不但适得其反,而且是残酷无情的;使失业者生活更加悲惨,还会扩充他们的队伍。

什么事情可以扭转这种错误转向的政策?理性的辩论不会让那些决意惩罚失业者的人士回心转意;其实他们懂得所知道的东西,无论多少证据也不会让他们改变观点。不过,我感觉针对失业者的战争之所以取得大的进展,部分原因是这场战争极为隐秘,太多的人对当下进行的事情并不知晓。

好了,现在你知道了,该感到愤怒了。

克鲁格曼 篇7

关键词:社保基金,增值风险,对策

一、引言

安全高效的社保基金投资运作为建立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资金供给的增量来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企业、个人、政府负担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成立9年多以来的权益累计投资收益244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9.75%,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7.74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849亿元,投资收益率16.1%。虽然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增加明显,但由于其投资结构中逐步降低了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比例,提高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使投资的风险程度也随之相应提高。

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到2050年,我国6O岁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5亿和3.36亿,分别占总人口的32.79%,和24.49%,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银发危机”将使社保基金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因此,如何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防控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使基金以较强的流动性、较高的收益性追随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社保基金所面临的投资难题

合理的投资模式是寻求一组收益率高且稳定性好的投资组合。社保基金投资原则主要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而这“三性”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投资难题。借助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在分析国际金融政策目标上的“三角形”假说来分析“三性”之间的矛盾。

可见,社保基金投资若要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就必须放弃收益性,即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等高安全性、低收益性领域,如2003年年我国社保基金刚入市时的选择。如果要实现收益性、流动性,就必须放弃安全性,即倾向投资于股票、公司债券等高收益率、高风险性领域。若要坚持安全性、收益性,就只能放弃流动性,即只能投资于国债等高信用领域。

三、不同投资渠道的风险程度分析

我国社保基金采取在社保基金理事会直接动作和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运作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其主要投资渠道按风险程度不同可分为安全型投资和风险型投资两种,安全型投资包括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风险型投资主要投资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实业投资等方式。图2是不同投资渠道收益率与风险性的相互关系:

从图上可以看出:社保基金所投资的产品中,其风险性与收益率呈正相关的关系。风险性越大,收益率越高。

(1)银行存款。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投资于银行存款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利息收入,是实现保值增值的最安全途径。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根据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i、实际利率r与通货膨胀率j之间的关系为r=(i-j)/(r+j)。即在实际利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呈同步上升或同步下降趋势。图3是我国2007-2009年年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比较。

图3资料来源:据中国人导银行网站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由上图可知,在2007年、2008年,通货膨胀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此时,投资于银行存款的社保基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为了冲抵物价上涨的影响,确保基金的实际购买力超过同期物价的增长速度,需要通过合理的投资运营,以获取高于通货膨胀谐振收益率,进而增强社会保障的给付能力。

(2)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政府债券主要由国库券及地主政府债券构成,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金边债券”,但其收益性低于以企业信用为担保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与政府债券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风险程度不同,社保基金购买企业债券需要考虑违约风险。另外,企业债券属约定投资回报型基金,其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虽然企业债券的安全性与流动性比国债差,但就长期而言,待证券市场相对发达的情况下,更理性的作法是选择一些高盈利能力和高信用的企业进行投资。

(3)抵押贷款与信托基金。抵押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并且由于有抵押财产作为保障,其投资风险性相对较小。信托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由专门的投资机构进行分化散投资,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

(4)实业投资。目前,我国实业投资领域主要为中央直管企业改制或改革试点项目。实业投资的风险程度主要是取决于流动变现能力及到期能否及时偿付。投资于基础设施、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社保基金都具有金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流动变现能力。另外,一旦实业投资项目不能顺利运营,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水平,甚至出现到期无力偿付的风险。

(5)股票。股票是收益率最高、风险性最大的投资途径,股票投资收益权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22.7%来自股票收入,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4,131.74亿元,占资产总额的53%。

四、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分析

我国社保基金自2003年进入二级市场以来,在成为金融市场重要资金来源的同时,也面临很高的投资风险。作为资金量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全国社保基金对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产生联动效应。并且,由于我国社会基金的营运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这种投资风险有被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根据风险的可分散程度,主要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固有的投资风险,其是所有投资者所面临的共同性风险,是无法通过投资组合进行规避的,其传导路径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等大环境的变动引发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进而影响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绩效。

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周期风险。经济周期是无规律且难以预测的,其变动过重主要分为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资本市场是反映宏观经济周期的晴雨表。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联动效果。资本市场会跟随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而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社保基金不管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其投资回报率都与经济环境紧密相联,特别是个人账户型养老基金的收益同步于宏观经济变动。

二是利率波动风险。利率主要受货币供需状况、物价水平、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当给定证券收益率时,证券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例的关系。当利率上升使经济主体的预期收益率下降时,会导致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面临低于最低投资收益率要求的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必然会造成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

三是通货膨胀风险。资本市场中投入的资本和收益都是以货币进行衡量的,单位货币的贬值必然会使入市的本金和收益变相缩水。社保基金的积累与投资都具有长期性,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其实际购买力便会产生下降的可能性。如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当物价上涨而银行存款利率无法同比增长时,就会消弱其原有的购买力。

四是汇率风险。汇率受各国外汇管制及财政、货币等因素影响。投资于海外市场的社保基金,在承担资本市场固有风险的同时,也要承担货币汇兑过程中的损失风险。

(二)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引起单只股票价格变动,且可以通过分散或组合投资进行规避的风险。当社保基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发生经营财务风险时就会产生投资收益下降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由于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或财务诈骗等事件的披露,便会直观地反映在其公允价格的变动上,引发股价大幅下跌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在社保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风险。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南方基金、博时基金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成为全国社保基金的境内投资管理人。其运营风险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几种:

一是管理水平风险。即由于投资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或心理素质、经验等因素而引起的投资风险。一旦管理者在市场时机、仓位控制、行业分布和个股(券)选择方面出现失误,其投资决策无法跟随大盘走势进行量力操作,就会使基金存在潜在的资产风险。虽然,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一般高于个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2009年,基金投资收益率最高的银华基金,其加权收益率为93%,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然而,将社保基金交于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仍然存在减值风险。2009年,华夏银行精选基金等号称“基金中的基金”占据了“到期部分负收益产品”亏损榜前8位,其中华夏银行的创盈7号平安基金信件理财计划产品亏损率高达43.72%。

二是委托代理风险。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相接合的管理方式。其中,间接投资采取委托——代理的运营模式。作为委托人的社保基金理事会与受托人的社保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的一个共同的信用约束链条,进而无法避免各委托方或代理方发生违约风险。受托人可能利用在投资动态方面的信息优势,来为已谋利,如采取暗箱操作的‘老鼠仓’行为,从而使社保基金发生损失。

三是信用环境风险。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能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信用保障,进而减少其信托成本,提高收益。资本市场是社保基金的重要投资场所,我国资本市场的信用环境风险主要体现在:(1)政府失信风险,如政府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运用审批或者指标控制等方式允许一些资信不良的公司上市,对操纵股份机构、损害股民利益的机构投资者没能进行合理的制裁等。(2)上市公司的失信风险,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采用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一些不实信息或故意隐瞒影响利润的投资行为,以及因为经济担保的债务纠纷而导致清算的风险。(3)中介机构失信风险,券商、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真伪并没有严格审核;财经频道、股市专栏等新闻媒体与恶意操纵股价的庄家勾结,有意发表虚假信息。

五、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防控对策

我国正处在社会保障体制的转轨时期,在资本市场处在不断规范与完善的背景下,要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关键是要合理防控投资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发达国家社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先进经验

发达国家已先行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对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控制经验较为丰富。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保基金营运方式主要有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市场信托管理基金以及公积金基金。以美国、新加坡智利为例,我国社保投资风险的防控可以借鉴两者的成功经验。

1、美国社保信托基金模式(OASDI)。

美国社保基金主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保险信托基金(OASDI),OASDI资金来源主要是雇主、雇员和独立劳动者依法缴纳的工薪税。采取个人账户式运营模式,强调科学化投资、民主化管理。信托管理委员会掌管所有社保基金,通过制定相关投资准则、定期对基金收支进行长短期测算来提供投资依据。联邦政府尤其注重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政府与一些信誉良好的基金管理机构签约,委托这些机构为个人管理养老保险金,但个人账户所有者台根据自身对风险的偏好程度而选择投资策略。美国政府坚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进入证券市场,其中老年养老型基金结余只能购买政府特别债券,住院保险基金则可购买少量公共债券。政府对社保基金的投资监管完备,信托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都要向国会报告基金的收支状况,投资操作过程透明,能有效防止资金贪污挪用现象。另外,美国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为社保基金提供了良好的运营环境。资本总额不断增加的社保基金成为资本市场内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稳定、规范化的市场环境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保障。美国政府还启动了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政府对此提供税收优惠并引导资金投向。

2、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的社保基金实行的是强制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政府成立公积金管理局统一管理劳动者个人账户。当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超过规定数量,可将多余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其投资渠道主要政府债券和政府批准的公司债券、股票等,此种投资模式能较好地规避资本市场的风险。

3、智利“政企公管社保基金”模式。

智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通过私人公司来管理个人账户所累积的基金。政府严格限制基金投资禁区,如禁止购买人寿保险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股票。资金投资强调安全性,主要投资于政府批准的股票、由金融机构担保或发行的证券和企业债券。

(二)化解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具体措施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控:

(1)优化投资结构

根据20世纪50年代马科维茨(Markowitz)分散理论:在保证收益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即注重资产组合内部各资产间的相关性和多元化。相关程度越低,越多元化,刚风险就越分散。可见,社保基金可以实现在同等收益水平下承担更小的风险,或在同样风险下获取更高收益。

投资组合的分散化措施,可使非系统性风险趋于零。投资结构的优化主要是从时间结构、资产结构、地域结构和固定收益投资到期日的合理组合。去年社保基金调整了资产配置结构,截至去年底,固定收益产品投资占全部基金的比例,从年初的56.28%下降到40.67%;对境内外股票投资占比从年初21.98%上升到32.45%;对实业投资占比从年初的14.57%上升到20.54%;对现金等投资占比从年初的7.17%下降到6.34%,但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社保基金投资应在遵循“三性”投资原则下,逐步优化投资结构,这不仅有利于分散资本市场过分逐利性而带来的风险,而且可以相对提高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主要应注重的可行性投资渠道有:

(1)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是一种期限短、收益稳定的资金融通业务。再加上国家对现代经济基石——金融系统的保护,若社保基金投资于此,不但是一种零风险、稳收益的投资,而且可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为刺激金融机构向社保基金管理人拆入资金,可规定社保基金拆出利率略低于市面现行利率。由于拆借的短期性,在一定期间内,社保基金拆出和收回资金能够维持在相对均衡的水平。

(2)通过制度设计,寻求无风险投资场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控制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行业,如电力、石油、电信、烟草等。虽然,目前实业投资主要为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等。但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提高垄断行业进入的门槛,如通过政府许可证、特许经营权等形式,使实业投资领域成为社保基金投资的无风险场所。但建立社保基金无风险投资体制的前提是要求实业投资必须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形式,即垄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必须完全分离,以解决垄断企业内部的低效率问题。两权分离后,取得经营权的管理者获得的是管理收入,而社保基金理事会则可以成为不干预经营权却可以后定期分割平均利润的所有者。

(3)积极寻求海外投资的合理方法。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相关系数较小,投资于海外,不但可以使投资品种实现国际多元化,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国内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各个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国家多元化的海外投资有利于于分散社保基金在国内投资所遇到的系统性风险。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保基金投资都表现出国内投资的偏好,但在国际投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智利、秘鲁等国的投资迹象表明国际投资越来越发展为一种选择。

2009年,社保基金积极稳妥开展境外股票投资,新增境外股票投资取得了53.26%的投资收益。目前,社保基金境外委托投资主要包括股票、债券类产品,主要有积极型的全球股票(除美国)、香港股票、全球债券及指数增强型的美国股票等。海外投资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首选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稳健增长型的龙头股作为投资重点,并且应对个股持有数量、各基金的资产配置比例等设定投资限制。另外,注重指数化投资,即该组合的涨跌幅度同步其所选择的特定指数,如同步于美国标准普尔500或纳斯达克变动。投资于纷繁复杂的国际资本市场,应同样注重遴选优秀的委托代理人。

(4)在总体风险收益水平达到合理状态下,可以适当提高对高风险、高收益的短期资产配置。如创业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二者都具有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特性。

(2)强化投资监管

强化社保基金的投资监管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必然要求。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保基金投资监管模式主要有审慎型和严格限量型两种。如美国运用的是审慎监管方式,主要依靠审计、精算等中介机构来实现对基金运营的监管,而智利、匈牙利等国采取的是严格限量监管方式,是在审慎型的基础之上,还具体限制了基金的资产结构、运营形式等,且密切监控基金的日常活动。

首先要加强外部监管。对于社保基金投资的系统性风险,需要政府监管职能部门的介入,其监管的核心原则是坚持分权制衡。具体要做到:(1)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监管分权。在保障中央权力的前提下,为充分调动地方参与的积极性,应坚持中央政府主管全国性社保基金监管政策的制定并监督各省级政府的执行情况,而地方各级政府应在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建各类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委员会,作为基金受托人进行相关事务管理。(2)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分权。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除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外,还应保证其他几个职能部门参与实际监管。一是财政部门。参与社保基金投资监管有利于财政部全面掌控社保基金的收支状况,明确财政拨付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等,以便使财政资金更好的用于社会保障事业。二是国家审计部门。审计部门是财经法纪的维护者,审计监督的性质决定了其权力实施必须具有独立性。由于具备专业经验和人才优势,国家审计部门可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基金管理公司的财务报告及投资策略、派代表实际参与各类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等方式加强。(3)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间的分权。通过社保基金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建立各类基金监管委员会,如成立社保基金同业协会,以其作为民间主体参与社保基金日常投资和风险规避进行实际监管,以促进社保投资信息透明化,投资收益公开化,投资操作市场化。同时,也要注重在制度设计上促使各类投资机构间下相互监督。如作为基金保管人的银行在监督投资人具体投资行为,对其监督不力的违规行为要承担连带责任等。

其次是注重内部监管。社保基金投资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监管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内部可自行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投资决策的风险水平,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形成国家审计监督的子系统。以在促进赢利水平提升的同时加强风险监控。有效的内部控制可弥补外部监管的不足,通过对投资环节的自我监控,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稽核制度,以便及时防控险,确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有效性。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机制是资本市场上退出机制的一种辅助体系。当出现社保基金运营机构出现破产或无法持续经营而使利益相关者遭受资产损失时,应及时给予补偿。首先是基金的投资盈利能力与基金管理公司本身的收益相挂钩。目前,我国实行对入市的社保基金提供最低收益保证制度。社保基金托管公司理财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委托资产的年收益率不低于通货膨胀率加3个百分点;二是委托资产的年收益率要超过同期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20%以上。这个指标是实行绝对收益保证制度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出现基金管理公司达不到3%的最低收益要求,并且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所提取的20%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以及按社保基金净收益的20%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都无弥补社保基金投资发生的重大亏损时,社保基金投资将面临巨额亏空风险。因此,应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作为基金的管理人必须用自有储备基金或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如75%)进行亏损额补足,以使基金管理公司责权利想统一的。这有助于提高基金管理公司全方位运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社保基金在确保投资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其次是对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进行再保险或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对于投资于实业或房地产的社保基金,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来提高流动性,以建立起应对流动性较差的风险补偿机制。对社保基金投资风险进行再保险,可以对过保险机构分流部分风险,并且随着保险公司的介入,能够逐步形成一种有效的信用提升机制,对社保基金投资风险进行再保险,可使社保基金理事会放心地把资金交由管理公司进行运营。

再次是建立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投资风险的分析与评价,一旦出现市场传导机制失效,就要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力争从源头上规避潜在的投资风险。首先,注重发挥政府审计部门自身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因为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凭借权力优势取得系统完整的统计资料,而这正是预警机制运行的前提。另外,在委托——代理的运营模式下,建立一套刺激投资效益的激励机制,以促使受托管理公司在利益分配相对合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

(4)健全投资法律环境

现行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是2001年颁布的。该《暂行管理办法》在颁布初期对规范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运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但随着社保基金数额的扩增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投资渠道过窄、风险防控缺失等弊端逐渐暴露,加剧了社保基金风险的形成和集中。因此,国家应尽快健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法律体系,制定较高层级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明确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法律依据等重大问题,以促使社保基金投资走上规范化、良性化发展道路。

通过法律规定优化投资结构,合理确定社保基金在不同投资工具和不同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以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最大收益。另外,对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要运用合理的监督模式来实现对社保基金受托人的制衡,建立各种内外部监督机制,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寻租行为和腐败作风。

世界最美小镇——克鲁姆罗夫 篇8



克鲁姆罗夫距离布拉格180多公里, 位于捷克最南端, 也是波西米亚地区的最南端。克鲁姆罗夫在拉丁文和老德文里都是“这片土地”, 意思是“高低不平的草地”, 指曲折的草地或水面旁的地方, 它的名字正好描绘出伏尔塔瓦河水道蜿蜒地环绕着这片土地的地理风貌。

克鲁姆罗夫的历史开始于13世纪南波西米亚豪族维特克家族在此建造城堡之时, 1374年时这里只有96幢房子;公元14世纪时维特克家族消亡了, 罗热姆韦尔克家族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 到了16世纪, 城市一度繁荣至极点;而18世纪施瓦岑贝格家族开始控制该地区, 这些家族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世纪时克鲁姆罗夫由于处于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上而逐渐繁盛, 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纪至17世纪之间, 多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整个小镇被流经该处的马蹄铁形的、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 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里的世界遗产的石板街、流水、桥堤构成了古镇的一切。克鲁姆罗夫小镇是幸运的, 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从小镇流过时无比眷恋地在小镇的中央盘旋了两个“S”形, 将小镇一遍又一遍地环抱入怀。小镇就成了几个漂浮在伏尔塔瓦河水上的半岛, 小镇的大部分建筑都成了优美的河畔“水景房”。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将克鲁姆罗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站在河谷的对岸远眺小镇, 绵延的中世纪波西米亚式建筑群如同海洋般席卷我们的视线。黄昏时, 星星点点的红色屋顶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有一种恍然的、震撼人心的美。漫步在克鲁姆罗夫古镇, 仿佛穿越到历史, 回到古老的中世纪。风采各异的一幢幢居民小楼的楼顶全部铺着橙红色的瓦。楼顶高低起伏, 样式变幻不一, 虽然是一色的, 却并不显得呆板。这些房屋组成了都市元素, 具有晚期哥特艺术和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元素相融合的特点, 形成协调和丰富的整体。而著名的城堡则建在河的对岸, 登高远眺, 以城堡为中心的中世纪城市一望无边, 令人惊叹。

当我们来到小镇的外围时, 已经可以看到色调有点明丽的古堡塔。这座仅次布拉格古堡的捷克第二大古堡是镇上最高的建筑, 也是克鲁姆罗夫最明显的坐标。克鲁姆罗夫城堡是波西米亚地区仅次于布拉格城堡的第二大规模城堡, 是一座巨大的建在高山之巅的城堡。城堡具有高耸的塔楼, 15世纪的圣维提斯教堂在建筑景观中处于中心地位。

从伏尔塔瓦河畔仰望城墙, 能感到一种震撼力和美感。城堡建于13世纪, 此后又经过陆续扩建, 成为各个时代建筑风格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大型建筑群。这座东西走向的城堡中最古老的部分叫做“赫拉德克”, 就是穿过红门进入庭院 (第一庭院) 之后, 可以看到有塔的那个建筑。此外, 整个城堡共有五个庭园, 第四和第五中庭之间是一座桥, 过了桥, 就是一个宽阔的庭院。古堡是文艺复兴与洛可可艺术的结晶, 内部装潢富丽堂皇, 地板上躺着大熊标本, 展列室里陈列着黄金马车, 满墙的胜利旗帜和家族标记;古堡的花园是让人憩息的好地方。

克鲁姆罗夫的城市以协和广场为中心, 街道两侧是古老的商铺和房子。登上古堡最高城塔, 整个古城尽收眼底。河岸四周的房屋屋顶曲线轻轻舒展, 错落有致, 中间便是高耸的圣乔斯塔教堂。蓝天的深沉与白云的轻柔使小镇如梦如幻, 美得令人窒息。远方是无边无际的绿地, 眼前是蜿蜒起伏的小河以及与河畔连成一片的红屋顶房屋, 一切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河面上划舟戏水的健儿打破了静谧, 带给这座古朴的小镇以盎然的生机, 让人惊觉此时此刻不是在伦勃朗的画中, 竟是在真切的生活中。穿过小桥, 就到了市政厅广场。中世纪小镇的市政厅是一座白色的3层楼建筑物。由于保存完好, 游客看到的景色和300年乃至500年前如出一辙。沿着宽宽窄窄、直直曲曲的小街往前走, 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小店铺。

3.克鲁姆罗夫火箭式的圣乔斯塔教堂鹤立鸡群。

4.克鲁姆罗夫协和广场的纪念碑雕塑。

克鲁姆罗夫的中心位于伏尔塔瓦河畔, 整个城镇围绕着13世纪建造的带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巴洛克式风格的城堡展开。小城幸运地在5个多世纪以来平安地发展, 因此它的建筑遗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而成为欧洲中部中世纪古城的一个杰出典范。

克鲁姆罗夫拥有两个中心点, 每一个在河流弯曲内占有一个极度地发展空间。这些地方都以桥梁联结。首先, 城堡和公园占据了大部分地区, 并且拉特兰地区沿着蜿蜒的街道集中。第二个中心点是第一条河流的上游, 像一个拥有地峡的半岛来组织防御。环形的道路沿着河流的边缘跟随防御工事。城市规划的发展依据放射状模型而且十分有规律, 环绕着都市的市场几乎是四边形的, 三个大路导向中心点的外部。



克鲁格曼 篇9

一、狭隘的空间

作为导演, 伯格曼的戏剧作品多于电影。“戏剧是妻子, 电影是艳遇。”室内剧这一概念被用于伯格曼的影片, 是指室内这一环境常用, 占据主要场景, 并且画框固定。幽闭的房间套、燥热的火车厢、湿冷的旧船舱、空白的墙面、孤立的床, 都是伯格曼电影中的经典场景。除此之外, 外景的法罗岛上的荒凉景致也有空间的狭隘感。横直狭长的海岸线, 疮痍满目的岩石, 笔直凌厉的树, 在横平竖直的构图中, 显得并不开阔, 造成强烈的隔离和压迫。《假面》的空间符号作用于与世隔绝的基础上, 以便于展现和放大一种纯粹的心理较量或肉体搏斗。它们有床, 窗帘或玻璃, 镜子。

床是影片中的重要空间符号, 是精神纵欲的场所, 充满了柔软、放松、怀旧、私人和解放的味道。躺在床上, 伊丽莎白面无表情的听广播里的音乐, 端详照片中投降的犹太人脸上的神情, 醒着或佯睡时观察聆听艾尔玛说话;艾尔玛边抹面霜边安慰自语, 睡着或醒来。伊丽莎白在思考、在睥睨, 以拒绝和漠然的态度;艾尔玛剧烈而投入地倾诉、沉醉和做梦。床这一符号分别剖析着硬币的两面:伊丽莎白和艾尔玛。

窗帘或玻璃类似阻隔。紧闭的窗帘是重要的空间道具。以密闭窗帘为背景的室内画框只通纳一个演员的表演, 她的面部特征最为显著, 要么是高反差的黑色轮廓, 要么是配合独白的神情。伊丽莎白和艾尔玛拉开窗帘, 透过玻璃视察对方的动作也有多处。窗帘、玻璃或门无疑在强调分离, 但其阻隔效果因双方的吸引力而更加显著。艾尔玛得知伊丽莎白的秘密后向她摊牌, 伊丽莎白的毫无反应激怒了艾尔玛。这时两人之间的引力比任何时候都强。艾尔玛要引起伊丽莎白的注意, 通过质问、碎玻璃片、企求, 甚至通过变成对方。黑窗纱后的艾尔玛在画面中破碎了, 随后看到的是模糊阻隔下的人影拉窗帘看窗外的动作, 是伊丽莎白。这无疑是描述艾尔玛心理角色向伊丽莎白转移的重要段落。类似阻隔的空间符号对表现两人的角色对立和转移有相当的象征意义。阻隔和破除阻隔的过程也使影像更为严肃和神秘。

镜子类似反照。镜中, 伊丽莎白抚起艾尔玛的刘海, 令她的整个面庞暴露出来, 艾尔玛靠向伊丽莎白的肩膀, 两人的面孔似交融。这一镜头反复出现, 非常经典。镜子是艾尔玛自我认识的道具, 伊丽莎白在片中没有用到镜子, 是艾尔玛面临前所未有的自我危机。她沦陷于身份危机, 将热烈真纯的自我迭变为冷漠沉默的伊丽莎白。自我或将沦陷的过程, 不是表演在摄像机前或伊丽莎白面前, 而是反照于镜中, 艾尔玛自己面前。因而镜子的符号不可或缺。

在与世隔绝的狭隘空间里, 床的符号指代独自的精神状态, 阻隔和反照的符号则为阐释二人双面的流变关系提供媒介。

二、重叠的面孔

Persona又被译作“人”、“人物”、“性格”。这些译名忠实于原文, 直白的大写出了这部影片的主题——探讨“人”, 后两者不免生硬。相比之下, “假面”的译名更有味道。它赋予影片以神秘感, 对主题接受带有一定主观指向性。它突出了假面与假面背后的双重意味, 与电影海报的意指不谋而合。海报中, 艾尔玛在前, 伊丽莎白在后, 两人相互虚倚。

对人面部的特写在《假面》中达到极致, 是导演为表达思想、突出观念的刻意选择。近景和面部特写很多, 针对面部的打光也非常讲究。例如, 医生对伊丽莎白说了一段剖析后者心理的话。对医生始终从正侧打光, 强度和反差比医生先前出场时要高。对伊丽莎白的侧脸打光显得她棱角犀利, 表达出评判态度。伊丽莎白脸上的阴影在镜头里有一个蔓延的过程。对医生的剖析, 她起初抵抗、伪装, 逐渐被动接受, 袒露出真实面目。

艾尔玛和伊丽莎白重叠的面孔是人脸符号中的经典。男孩抚摸女人的脸, 像抚摸他的母亲一样。女人的脸是模糊中交替出现的伊丽莎白和艾尔玛, 给予了影片一个基调。海边, 伊丽莎白注意到艾尔玛正在剥蘑菇的手, 握起她的手和自己的相比。这个镜头中, 伊丽莎白的侧面遮挡住了艾尔玛一半的正面。艾尔玛说, “比手会倒霉”, 抽回了她的手。屋内桌前, 艾尔玛向伊丽莎白讲初恋的前男友卡尔, 分手后自己微妙的痛苦感觉。当艾尔玛说到觉得这段关系很虚幻时, 画框缩小, 她接着说, 感到这段关系中只有痛苦是真实的。床上, 艾尔玛对伊丽莎白描述堕胎的经历并痛哭。曾经信仰的事彻底改变了, 艾尔玛的经历让现在的她怀疑一切毫无意义, 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截然不同的两面。屋内桌前和床上的两个镜头中, 艾尔玛侧面遮挡伊丽莎白一半的正面。主角艾尔玛逐渐敞开心扉, 深入倾诉和自我表白。接下来是镜子中的面孔重叠。最后是在艾尔玛的梦境中有艾尔玛和伊丽莎白的三次面孔重叠。艾尔玛扮演了伊丽莎白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或者说, 挖掘出了她内心的伊丽莎白。

重叠的面孔指示的是一种关系对峙。重叠强调的是合二为一的趋势, 是动态的。艾尔玛和伊丽莎白的关系, 是两种身份在同一载体内的抗衡。

沉默或言语, 窥视或表达, 伪装或坦然, 冷漠或深情, 都是选择。现代人面临这种选择, 很可能戴着艾尔玛的假面, 过伊丽莎白的生活。艾尔玛容易受到外来刺激, 患得患失, 她的情感是脆弱的, 面孔易碎。伊丽莎白尽管安全, 也很孤独。

参考文献

[1] (美) 苏珊·桑塔格.伯格曼的<假面>[M].收入文论集《激进意志的样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篇10

这个20来岁的女子就是没落贵族出身的知识青年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她母亲靠出租房子和誊写为生,她却从早到晚忙于上课,除了付她一些车马费,是没有报酬的。学生大多数是纺织厂、制呢厂、烟草厂、仓库的成年工人,许多人是文盲,更多的是残疾、丑陋的、患有痨病的、没有手、独眼的、衣衫破烂的穷苦人。但正是从他们身上,克鲁普斯卡娅了解了工人阶级。5年的教书生活,给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她同工人阶级永远团结在一起。她的学生有的成长为革命者,她的同事也有的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她也于不久前与列宁走到一起。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

从此,克鲁普斯卡娅无论是流放还是坐牢,无论是起义还是建国的暴风骤雨、峥嵘岁月,她都与列宁并肩战斗,生死与共。

1924年列宁去世后,她更是坚定不移地继承宣传列宁的思想,尤其是在苏维埃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和实践。

她首先是发表了大量的演说、文章,宣传列宁的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思想,《培养列宁主义者》、《儿童和少年的共产主义教育》、《论社会主义学校问题》等都集中地阐述了德育第一的观点。后来苏共领导的背叛恰恰是由于没有重视和实践好这种思想观点,才亡党解体,成为历史的遗憾。

她还重视和继承了马列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了大量的努力宣传、策划综合技术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用现代技术的理想吸引儿童;到中小学起,就把综合技术教育贯穿到各门课程里去,体现在物理、化学、自然课和社会概论的选材上。这些课程互相联系,更与劳动联系起来。这样,“劳动的学习一方面应该授予学生一些劳动技巧。另一方面,能从技术、劳动组织及劳动过程的社会意义来理解劳动过程。”即培养具有更广阔的眼界和更高的技术水平的工人,“苏维埃学校将越来越具有综合技术的面貌。”

今天的人们仅知道德国的技术教育抓得好,却忘了在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的努力下,苏联的综合技术教育开展得不错,才短短20多年的技工教育、技术进步后,一跃成为强大的先进的工业国,才打败了德国;又经过40多年的技术飞跃,再跃成为世界第二超级大国,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已超过美国。

克鲁普斯卡娅理所当然地重视儿童少年的身体健康,促进了苏联的体育发展,苏联红军在二战中打败德国法西斯,当然地得益于苏维埃具有强健体魄的青年一代。

克鲁格曼“对赌”人民币国际化 篇11

一个美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成功预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的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首次访华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他在有生之年基本没有希望看到人民币完成国际化。

克鲁格曼1953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现年56岁,而据美国联邦政府报告显示,美国男性人均寿命为75岁。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位天才的预言家再次成功了,中国人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近20年的时间。

这个有些无厘头的推算至少可以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绝非易事。

2008年,当《货币战争》一书的硝烟从民间、学界弥漫到政府高层,这场“战争”已然变成了现实的一场预演。许多场景超乎人们的经验和想象,眼下正在发生什么?未来会发生什么?中国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货币主权?当这本专业的财经书籍演变成一本大众读物,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也迅速“大众化”。

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国际化”从纸上谈兵到征战沙场的催化剂。

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同韩国、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2009年4月,政府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当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在香港相继发行人民币债券后,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下发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保驾护航。

同年7月6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分别与其境外合作银行,完成了其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也标志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终于迈出了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著名的货币专家弗兰兹·皮克曾经说,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没有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希望人民币的命运能承载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当前的中国国情来说,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中国到底在如何战斗?

皇帝的新装?

你必须生产出他迫切需要的产品,否则你用自己的货币结算就没有话语权。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几代金融人挥之不去的梦想,如今,热议多年的人民币国际化终于启航了。

当然,最为兴奋的应该是中国的贸易企业,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外贸和金融交易将由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中国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大大降低。但是,企业家的热情似乎也比不上银行家。因为,目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试点,并不是每个境外企业都可以随意开办人民币账户,如果境外企业的中国贸易伙伴不在试点的400家名单之内,他们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突然从理论研究层面上升到实践领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美好前景。然而,眼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尝试,在一些国外媒体看来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华尔街日报》认为,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还是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上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或许只是一个幌子,其短期目标主要是为了扶持境内出口企业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货币国际化更多是一种市场自发的选择,而中国政府推出的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路径有些混乱而且只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市场能否接受并不乐观。”

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走上正轨了呢?

其实不尽然,因为风险只会转移而不会消失。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如果说中国出口企业用人民币结算规避了汇兑损失,那么进口国的企业就承担了这部分汇兑损失,他们可能也没有意愿来进行人民币结算,除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产品上有绝对的质量和定价优势。同样,如果用人民币结算,原来中国进口企业的汇兑收益也会转移给国外的出口企业,但如果中国进口企业放弃人民币结算,这将阻碍人民币的流出,影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

这恰恰引出了货币国际化的一个关键。如果你想让别人愿意持有你的货币,你必须生产出他迫切需要的产品,否则你用自己的货币结算就没有话语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高海红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货币能否走出国门,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全球的影响力决定的。德国马克境外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德国货币当局的支持,但是市场力量最终起了决定作用。而欧洲马克市场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迫使德国政府放弃对马克境外交易的限制。

由此可见,货币国际化实现的重要基础是市场力量,市场需要才是构成货币国际化的真实原因。

要主权还是要稳定

有理由认为,中国政府目前仍不愿放弃资本管制,这是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大规模国际化最主要的阻碍因素。

基辛格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以“温良恭谦让”的传统美德来揣测,中国人可能没有非要去统治世界的野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人一定会扬眉吐气。

“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蓝图中,中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的诉求,从中国的经济地位来看是合理的,从中国大国崛起的战略来看也是必要的。但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良机真的到来了吗?我们需要冷静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如此评论。

从内部条件看,人民币国际化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增长稳定;另一方面,中国在货币币值稳定方面是具有优势的。

外部条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变革的强烈要求,世界银行和IMF的改革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一个更合理和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人民币有机会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也会面临很多风险。比如,到底是要货币主权,还是要货币稳定?

“尽管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并不等于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本币可完全自由兑换,但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本币一定程度的可自由兑换性是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支持资本管制的论点都可以用作反对人民币自由化的理由。有理由认为,中国政府目前仍不愿放弃资本管制,这是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大规模国际化最主要的阻碍因素。”高海红分析认为。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中人民币的私人使用增加,这会刺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然而在现阶段,由于中国的利率仍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不太可能通过利率渠道放大货币政策的效应。

事实上,货币国际化从来没有明确的受益或者受损主体。高海红提醒说,“同样可以从货币国际化受益的部门,在另一方面也可能要面对新的风险,货币国际化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有收益,也有成本。只强调收益,甚至夸大收益,无视风险,或对风险估计不足,这对政策制定和学术探讨都是非常危险的。”

克鲁格曼 篇12

关键词:芭芭拉·克鲁格,文字艺术

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于1945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现在洛杉矶和纽约居住。她是一位观念艺术家,同时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的女性艺术家。

芭芭拉·克鲁格经常利用图像和文字的结合所产生的强而有力的张力,表现出对资本主义,拜金物质主义的讽剌。她作品中的文字表达常常仿效广告语言的方式,将这些口号式的语言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常常选用红色、白色等反差很大的色彩,并将黑白摄影作品与印刷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大部分是以黑白照片为背景,运用红底白字的Futura斜体作为说明文字。Futura,是20年代现代主义盛行时期的经典代表字体,富有几何化的设计特点,标志性和识别性很高,不带有任何装饰性元素,令观者直接注意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中。

这些颇易上口的文字所组成的视觉文化图像,是艺术家的武器,更多地关注像身份、性别、种族、社会经济、欲望、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介,着实发人深思。像一些作品上的文字“你不是你自己”“我们被命令保持不动”“我们正在变成展览品”“我们不需要另一个英雄”“金钱可为你买来爱情”等等。克鲁格采用了you、we、me、I这几个代词在艺术作品中,直指观者。在她的艺术作品中主要分为政治指向类,消费文化类与女性主义类。在这里我们对她作品中的“文字艺术”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女性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方式。

当今的西方社会,消费主义大行其道,马路上的招贴、广告无不带着鼓励消费的目的,显著的消费主义倾向已将艺术与大众媒介的分界变得模糊起来。克鲁格从她的作品中来诠释对消费的理解。

《I shop therefore I am》(我买故我在)(右图),这幅作品中的文字I shop therefore I am是对哲学家笛卡尔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的颠覆,从画面上看,一个人的手用中指和大拇指卡着一个红色的小卡片,上面白色字体的“I shop therefore I am”显然代表了女性的声音,因为购物一直以来都是女人的专利。事实上暗指了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不同的等级的消费品有不同阶层的人依据其购买力大小去消费,但是许多人却为了身份的象征去购买自己承担不起的物品。讽刺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水平而去购置难以承担的汽车、名牌表与奢侈品衣物、皮包等等。由于现代社会中消费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上述的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芭芭拉·克鲁格通过摄影蒙太奇的手法与含有哲学韵味的文字相组合,不仅仅是要提出这个大家虽了然于心,却总避而不谈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直面问题的机会。

克鲁格的作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关注女性主义的话题。克鲁格的表述是有其性别界定的:“我们”是妇女的声音,而“你”则指向社会权利中占主导地位的男人。她的艺术作品,当作招贴、海报等公共文化宣传载体时,矗立在公共场所,似乎有一种强迫大众去观看的力量,让我们无法躲避。

《Your gaze hit the side of my face》(你的凝视打在了我的脸上)(左图),也采用了一贯的艺术手法,一尊女性的白色大理石侧面头像的黑白图片放置在画面中央,文字则在画面左侧由上至下逐词列出。许多问题随即被提出,作者指的是谁在凝视啊?谁是观察者?这句话是谁说出来的?谁在被大家凝视?而此时观众就有足够的想象力可以发挥,从而得到各种各样对作品理解的方式。克鲁格在这幅作品中所表达的是关于“观看”中的性别政治,而米歇在克鲁格的采访中说到这是女性在抱怨经常被男性暴力地“看”。在这里,“your gaze”影射男性的视线,而“my face”则是女性的面庞。为什么在这里要用一个大理石女像,而不是一个真人的图像或雕像?作者解释道,大理石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形态,这也揭示出人总是对那些面容姣好与穿着打扮美丽的女性关注得更多。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更加完美,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在这里也有所暗示。也正是由于大理石头像不能说话,于是克鲁格的那句旁白变成为了她的声音。同时,也揭示出人们给予女性的关注一直都是“被看”的对象而不是“被听”的对象,女性处于被窥视的弱势群体中,从此作品中呼吁更多的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还有一幅作品也很好地阐述了关于女性主义这个问题。《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你的身体就像是战场)(左图)画面上的一个写实的女性头像与观众的目光对碰,她的眼神显得坚毅不绝。这是作者为了支持计划生育与维护女性权力而作的。克鲁格从中间将女人的脸分割开来,似乎暗喻着女人所受的痛苦,像个刀子从中间划开一样。其实这幅作品影射的还有很多,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战场,不仅暗指了男性在其中起的驾驭作用,还涉及到社会中由于性别歧视而产生的很多不平等待遇。克鲁格再次通过运用其强大的语言力量来震慑观者的心灵。

克鲁格成功的打破了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此种红、白、黑三色组成的文字、图像艺术加上经典的Futura斜体字的运用,成为大家心中典型的芭芭拉·克鲁格式艺术,为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被问到为什么钟情于这种广告式的、具有模糊内容边界的艺术模式,克鲁格回答道:“在任何意图明确的系列作品中,我感兴趣的只是将对愿望的迎合和对了解更多实情的要求结合起来。利用小装置使人们观看图片,然后去除保守的意识,我的图像中总是蕴含着大量的解读内容,为观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她描述自己的工作说:“我基本上是拿来一张图片然后在它上面放上一些什么词语。我的创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替换性的工作。用我自己想出来的某句话来替换本来图像中的像‘买这件毛线衫’这样的话。她作品中的文字,是短小精悍而引人深思的,没有了这些文字,克鲁格艺术作品的“杀伤力”顷刻全无,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图像与文字完美的结合以及文字带给我们的强大力量。

克鲁格的艺术更加偏重于在作品中运用文字与现成图像的自然联系,相对来说与当代社会生活文化联系更加直接一些,尤其是从消费、两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种族等等与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息息相关的话题入手,也通过艺术表达了其作为女性对以上问题的种种看法,在当今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充斥的时代,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Brandon Taylor,《Art Today》,United Kingdom:Laurence KingPublishing Ltd,2005.

[2]Bruce D.Kurtz,《Contemporary Art 1965-1990》,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92.

[3]Christine Chiang-Schultheiss,《Barbara Kruger Revisited:VisualArtist-Cum-Mass Media Maven》,Thesis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California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

[4]Donald Williams Colin Simpson,《Art Now-Contemporary art post1970》,Australia:McGraw Hill Pyt Limited,2007

【克鲁格曼】推荐阅读:

克鲁格曼06-02

克鲁格曼模型论文01-01

上一篇:线损原因下一篇:注浆工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