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策略

2024-11-24

风险防范策略(通用12篇)

风险防范策略 篇1

一、物流外包的含义

(一)外包的含义

外包的英文术语是outsourcing,该术语是在Prahalad和Hamel(1990)所著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首次被提出的,意为到外部寻找企业所需的资源,即外部资源利用。

西方学者对外包的定义有很多种。Loh和Venkatraman(1992)认为:外包是指外部供应商从事与企业整体或部分生产设施相关的物质或人力资源活动。Quinn和Hilmer(1994)提出外包是将企业的技术和资源做最适当的有效配置,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活动,将非策略性需求及不具有特殊能力的业务由外部提供。Lei和Hitt(1995)认为外包是“依赖于外部资源制造部件或从事其他增值活动”。Lever(1997)认为外包是以供应商的服务取代目前由公司内部执行事业活动的能力,以及通过对原先负责业务活动的人员重新安排岗位而削减原来的业务单位。Richard L Dunn(1999)把外包定义为:“特指把企业内部能完成的那些活动通过长期合约的形式交给外部组织”。

国内学者严勇、王康元(1999)指出“外包是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交由公司外部的高级外包合作伙伴去做,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满足”;徐姝(2003)认为“外包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保留其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其自身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

虽然这些定义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将外包定义为: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物流外包

将外包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物流外包的概念。所谓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3PL)运作。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掀起的集中核心业务的管理热潮,物流外包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宠儿。据美国某机构对美国制造业500家大企业的调查,2002年,65%的企业将国内物流业务交给了外部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承担,如果加上国际物流业务的外包,则有77%的企业实施了物流外包。在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比例也高达76%。在日本,第三方物流在整个市场中的比重则达到了80%。然而,在中国,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3年的调查统计,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交由第三方物流承担的比重仅仅占2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们也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索,并逐步被社会认识、了解、认可和进一步采用。

二、物流外包的优势

(一)物流外包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利用物流外包策略,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如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其不断提升,从而确保企业能够长期获得高额利润。

(二)物流外包有利于企业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通过物流外包,制造企业可以降低在物流过程中所支付的成本,从而改善公司的盈利状况,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化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节省费用,使企业能降低成本。

(三)物流外包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物流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通过建立战略伙伴或者联盟的关系。物流供应商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通过全球信息网络使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大大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帮助客户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客户定制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其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物流外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

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大量的非特长业务都由合作伙伴来完成。物流外包企业可以精简机构,金字塔状的总公司———子公司的组织结构,让位于更加灵活的对信息流有高度应变性的扁平式结构,从而解决由于规模膨胀而造成的组织反应迟钝、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这种组织结构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三、物流外包的风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收益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战略之前,需要对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做详细的分析,制订应对策略,有效地控制物流外包的风险。

(一)物流外包商的选择风险

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物流供应商的选择。在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中,企业冒着很大的决策风险,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还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可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因此,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是企业实施物流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企业若想取得物流外包的成功,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决策机制来支持,要谨慎、有系统地实施外包。

1. 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物流外包商逆向选择的风险。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由代理问题导致双方目标的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每一个外包商都知道自己在承担外包业务上的真实水平,并都宣称自己是最好的,而企业却不可能从外包商处得知关于其真实水平的正确、完整的信息。这样,由于企业与外包商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导致市场失效,从而使企业有可能错误地选择了素质较差的外包商,使物流外包的优势不能得以发挥。

2. 少数量外包商的风险。

少数量外包商指的是市场中值得企业信赖的、有信誉的、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可供选择的外包商数量较少。这样,企业在外包商选择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合约的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在转换外包商时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较高的成本。最终,企业可能在整个外包合作和外包的再次决策中遭受对方机会主义的威胁。

(二)公司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

物流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后,由于物流外包商承担着执行这一战略的职能,通常对企业的战略都会有很深的认识,从采购渠道的调整到市场策略,从经营现状到未来预期,从产品转型到客户服务策略,物流外包商都可能得到相关性的信息。使用物流外包策略,使企业核心战略被泄漏的风险增加。

另外,客户信息也有被泄漏的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信息对企业而言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如果客户资料被泄漏,带来的损失是难以计算的。由于物流外包商通常并不只是面对一个客户,当信息在更多的企业间共享时,企业的商业机密被泄漏的风险就会增大。

(三)过分信任依赖外包商的风险

如果企业对于选择的外包商比较满意,就可能对外包商的工作比较放心,导致对其过分信任,过分依赖。长期依赖某一个物流外包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物流外包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外包商与企业毕竟不是一个盈利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借助这样的信任损害企业的利益。

(四)企业内部员工抵制的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必然会影响到企业中一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如物流外包后,一些员工可能被辞退,或者被换岗。如果对该部分人员处理不当,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从而给企业造成较坏的影响。

(五)合同协议方面的风险

如果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则在本企业与接受外包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外包商之间必须签定一系列的合同或协议。合同是最终确定双方合作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实际上也是企业与物流外包商之间形成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由于现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与物流外包商相比往往处于不利的位置,而有些企业又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合同签订上,往往依照外包商提供的标准合同草率签定,从而导致在实际外包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利于委托商的情况。

(六)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的风险

在采用物流外包的情况下,由于物流外包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这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的控制力下降,在双方协调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则可能会出现物流失控的风险,从而使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降低。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虽然具有成本节约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隐藏着潜在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必须谨慎,在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包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四、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业务

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还应确定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外包商,这关系到企业是否实施外包。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物流外包商

一般说来,对物流外包商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质量,主要指物流外包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第二是报价,主要指物流外包商为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工作任务而提出的报酬;第三是能力,主要指物流外包商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或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第四是服务,主要指物流外包商是否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是资信;主要指物流外包商的资产规模、信誉程度和以往业绩等。为选出合适的物流外包商,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为减少外包商选择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企业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甄别机制来区分高水平与低水平的外包商。例如,企业可要求外包商执行某些特定的任务步骤,如要求外包商设计标书,并就企业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答复等,以便于对外包商能力进行深入洞察。另外,企业也可运用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如,为外包商提供与其外包执行结果高度相关的报酬或进行长期合作等来鼓励高质量的外包商投标,而能力有限的外包商和服务质量达不到较高要求的外包商,将由于害怕投资得不到补偿而退出竞争。

(三)企业应建立对物流外包活动的动态监控机制

任何一个理性的盈利组织都会努力为自己争取足够多的利润,如果在没有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他们能够通过隐藏信息和行动来节省成本或者得到更多的报酬。几乎所有的外包商都会存在这种机会主义心理,尤其是当企业给予他们的报酬不能达到他们理想的水平时。因此,企业实施外包的过程中不能对外包商放任自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监督与激励。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包括建立对外包商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监督体系、积极鼓励外包商向企业反馈意见并迅速做出反应,以及主动让外包商知道其从改革中所能得到的收益,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

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作业流程的制约,以及员工的抵制。因此,企业应主动与员工沟通,可以选择部分在团队中有影响力的员工参与到整个外包的规划当中,让他们了解公司物流外包的优势,并迅速传递有关信息。公司还应妥善处理好原物流部门人员的安置工作。

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

(五)由专业人士参与签订明细的合作协议,防范合同风险

企业为了防范合同风险,首先要慎重选择代表企业签定合同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首先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素质,具备一定合同签定经验和物流外包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在与外包商协商交流过程中不至于处于劣势;最后这些人要对企业有一定的忠诚度,并能够将明确规定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等最终落实到纸上。恰当的合作协议是物流外包实施的依据,因此合作双方必须制定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合作协议,并在合作过程中认真执行。协议中的工作范围是物流外包最重要的环节,应对其中的服务范围、作业时间、作业方式、服务费用等细节做出详细规定。此外,还应制定解决冲突的方案,并应明确终止合作时的有关条款,有效约束双方的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双方的信任。

摘要:物流外包既关系到整个物流市场的规模,也关系到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为防范物流外包风险,应合理地配置资源,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夏春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兵,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3).

[4]王焰.企业物流外包的启示[J],中国商贸,2001,(2).

[5]冯巧根.论业务外包中的风险防范[J].中国流通经济,2002,(6).

[6]陈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规避[J].人才资源开发,2006,(1).

风险防范策略 篇2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合同显得十分重要,是契约双方维护权益、恪守义务的依据。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往往只关注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法律风险,却很少关注涉税条款的描述。经济合同中常见这样的条款“双方的纳税义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孰不知这只是一句废话,负责起草合同的律师或企业有关购销部门往往并不了解税法是如何规定的。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许多纳税争议均源于经济合同中涉税条款的不明确。税收政策多如牛毛,如果经济合同中没有针对性的约定条款,一旦被税务机关认定错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

经济合同中的税务风险主要是表现以下五方面:纳税义务的风险(税负转嫁);纳税时间的风险(递延纳税);税收发票的风险(合法凭证);关联交易的风险(转移利润)和税收成本的风险(多纳税)。为了防范经济合同中的涉税风险,必须做到以下防范策略。

(一)规范合同中的发票条款,防范发票风险

1、明确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基于此规定,企业向供应商(承包商)采购货物或提供劳务,必须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企业选择供应商(承包商)时应考虑发票因素,选择供应商(承包商)时,对能提供规定发票的供应商(承包商)优先考虑。

2、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时间

购买、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有不同的结算方式,企业在采购接受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合同中明确结算方式,并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时间。合同当中常见的结算方式有以下几种:

(1)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必须在×年×月×日支付货款的(百分比),在×年×月×日前付讫余款。(2)预收款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在合同签订后×日内支付(百分比),剩余货款于货物发出时支付。

(3)现款现货方式:甲方应支付乙方货款×元整。甲方必须在合同签订后×日内支付全部货款,乙方凭发票发货。

同时,企业可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在开具发票时必须通知企业,企业在验证发票符合规定后付款。

3、明确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发票的类型

不同税种间存在税率差,而同一税种又可能存在多种税目,各税目的税率差别可能更大。供应商(承包商)在开具发票时,为了减轻自己的税负,可能会开具低税率的发票,或者提供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发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开具发票要如实开具,不能变更项目与价格等,否则所开具的属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因此,在交易合同中,必须明确发票的开具要求,开具发票的类型。例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采购货物时,在采购合同中必须明确有“供应商(承包商)必须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条款,避免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相关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税收风险。还比如,房地产企业在发包工程中,必须在建筑合同中明确有“供应商(承包商)提供建筑安装专用发票的条款”,避免取得服务业发票和货物销售发票,导致相关支出不能进入开发成本扣除。

4、明确不符合规定发票所导致的赔偿责任

企业采购时不能取得发票,或者取得的发票不符合规定,如发票抬头与企业名称不符等,都会导致企业的损失。为防止发票问题所导致的损失,企业在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对发票问题的赔偿责任,明确以下内容:

(1)供应商(承包商)提供的发票出现税务问题时,供应商(承包商)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不得包括税款、滞纳金、罚款等行政损失。

(2)明确供应商(承包商)与贵公司的业务涉及税务调查,供应商(承包商)必须履行通知义务;企业与供应商(承包商)的业务涉及税务调查,供应商(承包商)有义务配合。

(3)双方财务部门及时沟通,供应商(承包商)有义务提供当地的税务法规。

(4)明确供应商(承包商)对退货退款、返利、折让等事项,应提供证明和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义务。

5、采购合同增值税发票涉税风险防范条款

1、供货方声明其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并同意向采购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结算货款。

2、供货方应按规定及时向采购方开具和提交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分次收付款过程中的任何结算时点,供货方开具并提交采购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价税合计金额不得低于采购方已经支付的价税合计款项。

3、供货方开具的票据必须是由供货方从其发票主管税务机关购领或经其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印或监制的发票;供货方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款(或采购方实际付款金额)开具票据并提供给采购方;供货方必须保证提供给采购方的发票的票面数据与供货方缴销税务机关和供货方所留存的发票存根联填列数据相符;因供货方提供的发票不符合税务部门的要求,导致采购方从供货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报验抵扣进项税金,或虽可通过报验但报验后被税务机关以“比对不符”或“失控发票”等事由追缴税款,而给采购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供货方负责赔偿。

4、商贸企业辅导期间特有条款。在采购方从供货方取得的专用发票抵扣联、废旧物资普通发票和货物运输发票等进项税抵扣凭证经税务机关交叉稽核比对无误获得抵扣以前,采购方有权暂不支付相当于前述抵扣税款的那部分款项。

5、供货方开具的票据在送达采购方以前如发生丢失、灭失或被盗,供货方应负责按税法规定向采购方提供有关丢失发票的存根联复印件,应负责提供供货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丢失防伪税控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抄报税证明单”并确保采购方顺利获得抵扣,否则,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供货方负责。

6、供货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送达采购方后如发生丢失、灭失或被盗,供货方应按照税法规定和采购方的要求及时向采购方提供丢失发票的存根联复印件,以及供货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已抄报税证明单”,积极协助采购方在税法规定期限内办理有关的进项税额的认证申办手续,否则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双方分担。

(二)经济合同税务管理模范条款

1、在购货方未付清货款前,货物所有权仍属于供货方。

2、承租方承租使用房屋的房产税及物业占地土地使用税由出租方承担。如果发生承租方缴纳前述税款的情况,承租方有权从应付出租人的租金中扣除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加计资金占用费。

3、运输费计算标准包括因提供服务运输所支付的人工费、设备维修费、保险和因取得运费收入而需缴纳的各项税金。

4、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由代理人承担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税务罚款的经济责任。

5、甲方项目建设期间等其他环节的所有税(除销售过程的营业税外)全部包含在乙方向甲方交纳的土地总价款中,甲方不在另行向乙方征收。

或:甲方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的**%作为投资开发扶持资金拨付乙方。

6、双方达成以下代垫运费条款:(1)甲方(销售方)负责送货上门,并由甲方负责在当地联系运输单位,运费由甲方代垫,并授权甲方以乙方名义按约定的运费条件和标准与不特定承运人签署运输合同。(2)运费发票由承运方直接开给乙方,并由甲方转交乙方;(3)乙方收到运输发票后,按发票面额与甲方结算;

(三)劳务报酬合同涉税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

劳务报酬合同税收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个人与企业签订劳务报酬合同时,最好明确规定,诸如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最好由企业承担,并单独列示,可以减少个人劳务报酬应纳税所得额。

2、在合同中明确分次支付劳务报酬,可以使每次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对较少,以达到少缴纳税收的目的。根据税法规定,属于一次性劳务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由于劳务报酬所得实行20%的比例税率,但对一次收入畸高的,实行加成征收,实际上超过定额部分也是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应纳税所得额越大,适用的税率就越高,应纳税额占应纳税所得额的比重就越来越大。因此,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分次支付劳务报酬,从而分散收入达到节省税款的目的。

3、在符合税法对“劳务”的界定下,签订用工合同时,可在征得用工单位同意的条件下,来决定是以雇佣关系拿工资薪金,还是以提供劳务形式取得劳务报酬。因为,工资薪金的最低税率是3%、最高税率是45%,而劳务报酬的最低税率为20%、最高税率为40%(在20%的基础上加成100%)。显然工资薪金比劳务报酬节省税款。

(四)购销合同涉税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

由于购销合同中涉及到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合同中货物销售方式、货款结算方式不同,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不同,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也不同。为了消除购销合同中的涉税风险,必须在合同中做到以下几点税务安排:

1、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在应收货款一时无法收回或部分无法收回的情况下,可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并在合同中一定要约定货款的收款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三)项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基于此规定,企业在签定经济销售合同时,可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并在合同中一定要约定货款的收款日期。

案例:

某家具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月发生销售家具业务5笔,共计应收货款1800万元(含税价)。其中,3笔共计1000万元,货款两清;一笔300万元,两年后一次付清;另一笔一年后付250万元,一年半后付150万元,余款100万元两年后结清。

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一)项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根据此规定,企业若全部采取直接收款方式,则应在当月全部计算销售,在增值税销项税额为261.54万元[1800÷(1+17%)×17%];若对未收到款项的业务不记账,则违反了税法规定,少计了销项税额116.24万元[800÷(1+17)×17%],属于延期缴纳税款行为;若对未收到的800万元应收账款分别在经济销售合同中约定货款结算为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就可以起到延缓缴纳增值税,并收到免费使用税款资金的功效。具体销项税额及天数为(假设以月底发货计算):

(300+100)÷(1+17%)×17%=58.12(万元),天数为730天

150÷(1+17%)×17%=21.79(万元),天数为548天

250÷(1+17%)×17%=36.32(万元),天数为365天

毫无疑问,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流动资金,节约银行利息支出。

2、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且有一定的赊欠期限的情况下,在销售合同中可约定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处理销售业务,根据实际收到的货款分期计算销项税额,从而延缓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五)项规定:“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基于次规定,委托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开具销货清单,交给委托方,这时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案例:

某造纸厂2010年5月向外地某纸张供应站销售白版纸117万元,货款结算采用销售后付款的形式。10月份汇来货款30万元。该企业应如何进行筹划呢?

分析:

由于购货企业是商业企业,并且货款结算采用了销售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因此可选择委托代销货物的形式,按委托代销结算方式进行税务处理。如按委托代销处理,5月份可不计算销项税额,10月份按规定向代销单位索取销货清单并计算销项税额:30÷(1+17%)×17%=4.36(万元),对尚未收到销货清单的货如不按委托代销处理,则应计销项税额:117÷(1+17%)×17%=17(万元)。如不进行会计处理申报纳税,则违反税收规定。因此,此类销售业务选择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对企业最有利。

3、采购方在签定采购合同时,对销售方支付的违约金必须在合同中注明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关,这样可以节省增值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36号)文件规定,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不征收营业税,应冲减进项税金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文件最后还规定,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收入的纳税处理,比照本通知的规定执行。因此,采购方自供货方取得的与购销货物相关的违约金收入,若其金额计算依据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应按照上述文件的要求,属于平销返利行为,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若其金额计算依据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关的,就采购方取得的违约金,不缴纳增值税。

例如,B公司向A公司采购W货物,增值税税率17%,A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时间提交货物,按照合同约定,A公司应按照此次购销额的10%向B公司支付违约金50000元,则B公司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7264.96元(5000/1.17*17%)。如果B公司在签定采购合同时,对销售方A公司支付的违约金在合同中注明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关,只是写明如果A公司违约,则必须向B公司支付违约金50000元,这样可以节省增值税7264.96元(5000/1.17*17%)。

(五)租赁合同涉税风险防范的签定技巧

当前,有不少出租人在出租各种设备和厂房时,往往不承担与租赁有关的税费,为了更好的账务处理,承租人一般会到税务部门去代开发票,但到税务局代开租赁发票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即企业代替出租人扣缴的租赁业营业税及其他税费不可以在税前扣除,使企业一边承担了代扣税费的成本支付,一边又不可以在税前扣除代替出租人扣缴的各种税费,使企业多缴纳了企业所得税。为了控制以上所述税收风险,出租人与承租人在签定租赁合同时,在合同中必须签定税前租金,而不能签税后租金,然后约定承租人代替出租人缴纳租赁有关的各种税费。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篇3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也愈加频繁,进而爆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愈来愈大。现如今,企业间并购的规模和领域日益扩大,企业并购的环境也变得复杂,怎样才能减少或杜绝企业并购带来的财务风险,是现今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

1 存在的问题及发生的原因

价值评估不准确。在企业进行并购行为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被并购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经常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因为计算的方式不同,所以对同一个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时,结果或多或少的有些差距。并购方经常根据掌握被并购企业的信息量以及自身预期的目标,选择一种最适用于本企业并能有利推进并购工作开展的一种评估方法。但往往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信息不能掌握的非常全面,因此许多并购企业并不能在实施并购行为后取得理想的效果。

融资渠道不方便。在我国金融行业的融资方式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讲,融资的渠道比较少,主要有面向国有或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上市后股票的发行,以及等价债券的发行等。这几种融资方式能力相对比较弱,比较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但远远满足不了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我国融资方式较少的原因就是有关法规的限制,因而影响到了一些大型企业的发展,并且提高了企业间进行并购行为的难度,另外在我国审批融资行为的制度相对来说也比较严格,对于符合规定标准的融资行为,审批时间过于漫长。

资金支付不安全。企业并购所需要的费用是巨额的,企业在进行并购行为时,采用的资金支付方式不同,对并购方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并购方并购一个企业时采用现金的支付方式,如果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故,而企业本身的流动资金因为支付了并购而不充足,致使其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严重不足,对企业特别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假如使用股票的方式进行支付,又因为我国的股票市场监管不是非常严格存在一些漏洞,所以在进行支付时不但会增加支付的成本,还会加大并购的支付风险,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影响并购行为的实施。

财务整合不效率。急于把企业做大做强、倾向于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家的缺点,这就导致在并购其他企业前不能对本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财务情况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所以在开始实施并购的工作后才能发现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并购计划的实施,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安全发展。因此,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对自身的状况以及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经分析后切实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才可实施企业的并购行为。且在开展完并购工作后,还要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信息及时进行整合,使其与本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结合,降低并购财务风险的机率减少企业的损失。

2 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几点策略

选择目标要谨慎。在准备实施并购行为时,并购方需要注意的不仅仅是对被并购方的价值评估,还要正确对待并购方自身的实力,要对自身的实力进行一个客观实际的情况分析。并购工作能够成功的首要环节就是选择好目标企业,在选择并购企业目标时,并购方应先对自身在未来经营和发展的方向上做一个具体规划和客观评价,在完成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并购的程序执行并购工作。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为了减少并购时所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并购方应对被并购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仔细谨慎的评估调查,及时发现可能会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不利因素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政府政策法规的限制行为,减少不利因素给并购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确定价值要科学。首先要进行被并购方相关信息的充分收集,导致并购估价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并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并购方要努力杜绝并购过程中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防止发生恶意并购的行为。在开始实施并购工作前,要详细的调查被并购企业的情况,对第三方对被收购企业的评价进行收集以评估其信誉值,另外还要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可利用资产的价值、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的信息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进一步作出深度的分析,对被并购企业的未来价值进行合理的预测,确定好被并购企业的利用价值,从而作出科学的价值评估报告。

其次是要对并购方自身的价值评估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能够选择出最可适用本企业的估价方法。在通常情况下,要做好并购双方的估价准确需要建立两个评估体系:一个是基础分析评估体系,其主要包括三个子体系,产业分析、财务分析、运营状况分析。产业分析主要是让并购方定性定量的了解到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以及行业发展方向等外部环境。财务分析主要是为了方便并购双方企业对财务状况以及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解。进行运营状况分析后,能够使并购双方了解到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的营运状况等。建立这套体系有助于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了解,能够对企业未来的收益和发展能力进行动态的预测,所以立足于此体系进行估价,可以使企业避免估价不准确带来的风险;另外一个是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这个体系中进行评估的方法非常多,主要有市场价值法、清算价值法、账面价值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等方法。不同的方法进行估价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欲进行估价的企业要根据本企业掌握的实际情况,如并购动机、对目标企业的分析、评估资料等情况,选择合适的估价方法对目标进行估价,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支付方式要合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支付方式的混合性日趋明显,支付方式的混合性就是指并购方使用股票和现金等多种支付手段,把并购的资金支付给被并购方的一张方式。现如今我國与并购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并且进一步规范了并购的操作程序,在此大环境下,企业可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定位于长远目标,尽量选用股票、现金和债券等混合方法对并购资金进行支付。但是具体的操作情况还要结合并购双方的财务状况来实现,如果企业的实力较为雄厚,资金的流入量比较稳定,能够准确的估算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并且在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低估或者发行股票成本太高的情况下,并购双方可以选用以现金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如果是并购双方的财务状况不良,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差,并且资产的负债率比较高,即财务风险比较大的情况,并购双方可以协商使用以股票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在实施并购工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不然将会影响到并购行为的成败,直接或者间接的带来财务的风险。因此企业间在实施并购行为时,首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谨慎的评估分析,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有利促进并购工作的成功实施。

大宗商品经营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4

一、高度重视, 不断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大宗商品经营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和风险控制的有效统一, 必须逐渐将自主式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到专业化、集中化、体系化的高度。始终保持强烈的风险意识, 持续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专业知识, 引导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搭建并完善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和业务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体系搭建工作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 以企业现有管理结构和战略规划为基础, 依靠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规范性文件作为指引, 参考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 从业务流程入手, 逐一突破各个重大风险点, 并逐步深化, 将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地融入企业管理决策、业务流程、职能管理等各个环节, 最终搭建完成涵盖风险管控组织架构,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流程体系, 风险管控信息与沟通体系、风险管控监督与检查体系的企业全面风险管控体系。

二、信用决胜, 持续强化交易对家审核与管理

大宗商品贸易具有交易金额大, 交易量大, 履约期限长等特点, 因此涉及的交易对家更易受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不能如约履行贸易合同的行为, 风险一旦发生企业也将承受更大的损失。这就使得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的交易对家管理成为大宗商品经营企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信用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日趋完善, 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交易对家信息, 如:市场主体信息包括企业工商注册信息、股权状况、资质审批、年度报告、行政处罚、经营异常状态, 以及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信贷记录、婚姻状况、欠税记录、民事判决记录、强制执行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等信息都已实现了官方的在线查询, 大宗商品经营企业在搭建交易对家管理体系时, 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官方信息系统的作用, 不断提高自身交易对家信息搜集及信用动态监控的能力。遵循“事前严格审核、事中密切监控、事后监督评价”的原则, 通过不断摸索与尝试, 搭建起包括:交易对家信息搜集机制、交易对家评级机制、交易对家档案管理机制、黑名单与灰名单机制、交易对家授信管理机制、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信用风险动态监控机制、交易对家定期报告机制、信用风险止损机制、应收预付账款催收机制、交易对家管理体系监督与评价机制等有效可行的交易对家管理机制。

三、抓住重点, 切实加强存货管理

大宗商品交易量大, 货物运输、仓储不易等特点致使存货管理成为大宗商品经营风险管理的难点环节。大宗商品经营企业应当以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建设为重点, 通过充分明确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审批手续、授权权限、交接步骤、应急预案等工作, 切实加强存货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点包括:一是要严格掌控资金收付和货权交接的转换过程, 明确跨部门工作流程并识别出流程中风险点后,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仓储单位及公司领导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 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和监督权限, 通力合作加强存货的全流程管理;二是要加强存货的质量检验管理, 选择有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完成质量检验工作, 确保货物入库、出库时及保管过程中不定期的质量检验, 对质量检验机构盖章生效后的质量检验报告进行存档管理;三是对委托第三方单位仓储的存货, 要结合交易对家管理机制严格审查第三方资质, 建立准入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 并制定第三方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 明确监管方的监管责任。四是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照业务合同、财务凭证及出入库单据开展业务、财务与仓储单位的对账和实地盘库, 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四、与时俱进, 打造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大宗商品经营企业应当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传播的优势, 通过建立更先进、更便捷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使风险信息传递的更加高效及时, 风险监控更加准确到位。首先,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充分与企业现有相关信息系统相结合, 诸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资金系统、预算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都应该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对接, 从而对风险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共享、控制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持, 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其次、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应该紧跟国家信用体系信息化建设及工商、质监、安全、环保等政府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充分发挥这些开放的官方信息系统的作用, 提高自身风险信息的搜集能力和监控能力。

五、结束语

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为我国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发展迅速,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但是能只有最大限度管理风险才能实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各项贸易交往频繁, 大宗商品作为市场交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交往程度、交往范围都在不断加深, 参与其中的各类型大宗商品经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而与此同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因此, 大宗商品经营企业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水平, 为贸易开展提供可靠稳定的经营环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大宗商品贸易性企业经营风险防范的几个关键点做出分析。

关键词: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经营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篇5

1、审计人员在职培训不足,业

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能胜任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内在原因。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及实务经验、风险意识欠缺,使其难以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从而不能把握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违背审计职业道德,未能遵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要求,更是审计之大忌。

2、现行审计模式存在缺陷。账户基础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关注的重点是差错风险,对欺诈风险、财务危机或经营失败风险则关注较少;而现行审计模式还是建立在账户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之上的,防范和控制因财务危机、经营失败和财务欺诈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系统体系还未建立。

3、审计风险点控制不利,导致审计失败。如,审计人员没有了解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不当、审计测试范围不充分;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依赖未经证实的被审计单位的陈述或解释;被审计单位欺骗审计人员;此外,过于信赖自身工作也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师可能会认为任何重大错报都不能逃过他的耳目,由此导致在时间预算和工作日程表中排除了对审计质量的考虑。这些因素可能全部或部分同时存在。

如何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以避免审计失败是审计机关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应当从以下方面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难度和风险有攀升的趋势。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以不断满足审计对象日益发展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水平,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2、强化审计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保障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声誉,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因为忽视审计风险而导致审计失败,不能及时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甚至不能对事关被审计单位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发出警示,以及因为审计行为不当引发行政复议和诉讼,不仅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且会损害审计形象,危及审计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3、恪守审计权限,坚持依法审计原则

作为一种公务活动,国家审计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如,在没有政府授权或者委托情况下,审计机关不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做到程序不违法。如,按照《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要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再如,审计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4、保障审计独立性

在管理体制和审计经费方面要保证审计机关独立性。如,《审计法实施条例》指出,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预算,在本级预算中单独列项,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实际工作中,除审计署和部分地方审计机构实行审计费用自理之外,仍有相当多的审计机关审计所需经费不能自理。如果审计机关不能与被审计单位隔断经济往来,审计独立性将会大打折扣。鉴于此,审计所需经费应当切实由财政完全承担,以保证审计独立性不受损害。

另一方面,审计组成员不能违反审计独立性要求。如,回避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审计组承诺制度,审计组成员应向审计机关书面承诺,对所提供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廉政纪律执行情况负责,谁违反承诺,就由谁承担相应责任。

5、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

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因此对于审计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要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

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1、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财务审计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方法体系,每个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解决相应的问题,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确实已经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等。这些代表现代高技术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并且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科学性对审计风险起了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方法、手段的综合化,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有效的。

2、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多渠道的审计资料对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

3、审计环境治理的综合化。审计环境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环境,如国家政治、法规政策、行业法规、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制度规定等,这些方面都是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审计部门应与各行业、各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综合治理,与这些国民经济的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充分合作,才能发挥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不熟悉各专业部门业务而带来的风险,将由于国民经济环境变动而引起的审计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

刍议儿科护理风险及有效防范策略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有效防范策略;医患纠纷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医疗风险较为普遍,护理风险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现阶段,护理界普遍认可受到儿童疾病种类变化多端的影响,儿科护理风险明显增高的理论。通过儿科护理风险分析,编制有效的防范策略,以大大减少医疗风险。儿科护理风险存在于所有的护理操作中,如果出现护理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出现,特别是儿科患者属于特殊的群体,需要注意规避护理风险,以有效减少护理事故的出现。笔者以600例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儿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与护理风险进行分析,以制定有效防范策略,现将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阐述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选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600例儿科患儿,其中310例男患儿,290例女患儿,患儿年龄介于1岁—7岁之间,平均是(4.7±1.3)岁,包括200例消化系统疾病,223例呼吸系统疾病,177例神经系统疾病。

2.方法。收集600例儿科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并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分析、阐述,儿科护理风险如下:

(1)医疗设备、特殊药品中的护理风险 医疗设备需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是医疗设备运行不畅,会影响患儿的抢救,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引发医患纠纷。在对药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剧毒药品、限制性药品以及麻醉药品等药品的管理中,风险较大。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药品管理与使用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保存与应用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按照三查八对进行用药,一旦发现用药后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上报,并给予有效处理。

(2)临床治疗中的护理风险 危重患儿在临床治疗中会使用特殊药物进行治疗,护理人员需对患儿用药后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需重复口头医嘱,待确认无误后执行,并对其进行记录。一旦发现医嘱存在错误时,护理人员可拒绝执行医嘱,以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医护人员需受到法律惩处。儿科用药以患儿的体重、年龄、病情等为基础计算用药剂量,控制用药速度,以防出现严重后果。静脉输液过程中,要避免紫外线消毒,并重视夜间巡视,指导患儿用药。

(3)生物污染中的护理风险 护理人员在日常操作中,与患儿的血液、体液等的接触频率较高,感染途径以意外针刺为主,例如艾滋病、感染病毒性肝炎等体液、血液传播途径的疾病会造成护理人员感染。

二、结果

在本次探究实验中,600例儿科患儿中,共出现169例儿科护理风险,护理风险发生率是28.17%。

三、讨论

1.儿科护理风险职责划分 日常工作中,护士长负责管理护理风险,选取专业人员构建风险管理小组,同时及时了解儿科护理风险,并组织护理风险讲座,以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防范策略。

2.提高儿科护理水平 由于儿科疾病的日渐复杂与多变,护理人员需及时更新自身的护理专业知识,以提高护理能力,从而为儿科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高儿科患儿的护理安全性。

3.尊重患儿权益 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做好与患儿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传达患儿病情的变化,以掌握患儿的临床症状。在失误出现后,要及时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以获得谅解,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4.编制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案 对儿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探究已出现的护理风险问题,以此为基础,编制儿科护理风险的管理方案,指定有效防范策略,并贯彻落实。

5.保障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构建反馈机制,以实施行政干预。新型仪器设备需进行培训,以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实施多种有效措施,提高医院环境与条件的安全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设备造成的损失。医院需重视为护理人员提供完善的个人防护设备,尤其是感染科室的护理人员,需进行专门防护设备的配备,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的防护意识。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600例儿科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是28.17%。与刘素品等人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儿科属于医院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治疗科室,护理纠纷的发生率较高,且护理风险较大,因此儿科护理人员需根据护理风险编制管理方案与有效防范策略,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推动儿科护理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改善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降低儿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艳霞.浅谈我院儿科门诊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8):357-357.

[2] 权春艳.小儿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267-268.

[3] 香祝浓.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119-120.

[4] 刘艳.儿科护理风险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1):403-404.

[5] 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等.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1995.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探讨 篇7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分析

1、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特征进行分析。所谓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一个企业在全部的财务活动当中,因为各类不确定的潜在原因造成该企业可能遭受损失或者丧失机遇。企业在财务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当中都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四种风险:融资、投资、资金回笼以及效益四种风险。基本特征体现为:客观、全面、不确定因素以及效益与损失同时存在。

2、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按照资产负债进行分析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所购置的流动资产的主要是由流动负债承担,一部分由长期负债承担;固定资产则利用自有资本与大多数长期负债的筹资。通常情况下,流动资产主要用流动负债所筹集的资金进行购置,固定资产主要用所有的自有资本进行购置,这种资本结构是常规的类型,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比较小;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里面的全年累计结余为负数赤字),说明有部分自有资本出现亏损,导致自有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减小,财务出现了危机,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第三类是亏损侵占了所有的自有资本,并还占用了部分负债。该情形提示企业进入了所谓的资不抵债状况,企业财务风险相当高,务必采用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3、从企业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收益情况进行财务风险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其一为经营性收入减去经营性的成本、期间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性费用之后的经营性的收益。其二为此基础之上减去财务性费用之后的经常性收益。其三为在经常性收益和营业外的净收支之和,即为期间收益。针对前述三种收益仔细研究,从而找到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如何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提高对风险的认识,构建高效的防范风险的机制

1、根据谨慎原则,预提风险准备金。也就是在出现损失之前预提用来作为风险防范的专项基金。比如制造行业可以按照相应规定与标准预提坏账的准备金,商品流通企业则应该预提商品减价的准备金,用来补偿风险造成的损失。

2、构建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定期考核企业的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用来衡量企业资产周转状况的指标。此外,还应该强化流动资金的投入与监管,提高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从而增强变现的能力,使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还应该进一步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快速处置闲置设备,使回收的资金及时用于债务的偿还。

(二)强化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1、控制筹集资金的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进行筹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非常关键。如果管理不当将会使得所筹集到的资金利用效率不明确,从而产生筹集资金的风险。企业筹资的渠道分为两种:其一为所有者所投入的资本,比如增加投资扩大股份,对税后的利润进行分配的再投资。其二为举借债务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筹资,当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施负债经营不得不依靠借入资金,导致企业可能失去偿债能力以及收益不明确。造成筹集资金的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因为利率变化而造成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增加产生的风险,或者筹集了超过平均利率的资金,另外,也有资金的调度与组织的风险,经营以及外汇等相关风险。所以,在负债经营的模式下,债务的规模必须加以格的控制。

2、控制投资的风险。企业利用筹集资金获得资金之后,再实行投资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投资于生产性的项目,第二类是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等证券市场,第三类是投资于商务贸易方面。在对企业投资进行决策时,其关键原则是不仅要敢实施风险性投资,以便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还应该克服过分自信以及盲目冒进的思想,尽量规避或者减小投资的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力求收益与风险的最优状态,或者在风险与收益两者之间,充分利用稳健原则所发挥的功效。

3、控制回收资金的风险。财务行为过程的关键环节就是资金的回收,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就是应收账款。尽管应收账款运用得当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然而并没有增加企业的现金量,而且还会造成企业利用仅有的流动资金预先支付尚未到账的利税支出,加快现金的流出速度。所以,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该加强如下几点:第一是确定稳健的信用制度,第二是对客户的资信级别进行评审,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实行评价,第三是制定科学的应收账款比重,第四是确立销售责任机制。

4、控制收益的分配产生的风险。收益的分配是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最后一环。有留存收益与股息的分配是收益的分配的两个方面。留存收益是为了扩大投资的规模的一个来源,分配股息增加股东财产的需要,两者既互相关联也互相对立。务必寻求两者间的最佳平衡点,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监控。

(三)提升财务决策的水准,构建财务的预警机制

1、构建短期的财务预警机制,对现金流量进行预算编制。构建短期财务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要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对现金流量现状进行研究,将企业现金动态的流动状况客观地呈现出来。其中,应付、应收款项以及存货项目中的任意一个单项不平衡,都将使企业出现危机,可以把上述三项当作短期财务预警的风险源头。为了能够使现金流量得预算编制更加精确,企业应当将各项目标逐一进行汇总,并且对将来的收益、现金流、财务情况以及投资目标等进行预测。

2、构建长期的财务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预警具体指标。事实上,企业产生财务风险是因为负债等造成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构建短期的财务预警机制之外,还应该有更为科学、全面和完善的长期财务预警机制,从而对企业的盈利与偿还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经济效益着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比如,从资产的盈利能力方面进行研究,监控的指标包括了:一是资产所得率,即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盈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关键指标;二是成本费用利润率,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越高,利润也就越高,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

摘要: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健康平稳运行带来了重大威胁。通过深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和企业的财务指标,可以就财务风险状况作出基本判断。为了更好地防范风险,必须要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筹资,投资

参考文献

[1]、吴羚.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海南金融,2005,(1)

项目融资策略及风险防范探讨 篇8

1.1 公共项目融资模式

1.1.1 BOT融资模式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 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在一定的期限内抵押以获得项目融资, 或者说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在这种模式下, 首先由项目发起人通过投标从委托人手中获得对某个项目的特许权, 随后组成项目公司并进行项目的融资, 组织项目的建设, 管理项目的运营, 在特许权内通过对项目的开发运营以及当地政府给予的其他优惠来回收资金以还贷, 并取得合理利润。特许权结束后, 应将项目无偿地移交给政府。

1.1.2 PPP融资模式

一般而言, 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 融资模式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首先, 政府针对具体项目特许新建一家项目公司, 并对其提供扶持措施, 然后, 项目公司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建设, 融资来源包括项目资本金和贷款;项目建成后, 由政府特许企业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而贷款人除了可以获得项目经营的直接受益外, 还可获得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收益。

1.1.3 TOT融资模式

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 即转让-经营-转让模式, 是一种通过出售现有资产以获得增量资金进行新建项目融资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首先企业用资本或资金购买某项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或经营权, 然后, 购买者对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 在约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项目经营权回收全部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回报, 特许经营权结束后, 将所得到的产权或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原所有人。

1.2 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

1.2.1 ABS融资模式

ABS (Asset-Backed-Securization) 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具体来说, 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 以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 经过信用增级,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的融资方式。目的在通过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级方式, 使原本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照样可以进入较高信用等级证劵市场, 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高、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高、债券利率低的特点大幅度降低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

1.2.2 黄金质押贷款融资模式

黄金质押贷款 (Gold Loan) 是指借款人以可以在黄金交易所交易且交割的标准金作质押, 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一种方式。在黄金质押办理的过程中, 为规避由于黄金市场价格波动造成贷款风险, 借贷双方需设立并共同遵守质押黄金的警戒线和平仓线当质押黄金市场价格跌至警戒线时, 银行会通知客户增加押品或提前归还部分贷款, 使得质押黄金的有效担保数量大于等于贷款本金。而当质押黄金的市场价格跌至平仓线时, 银行将及时出售黄金, 归还贷款。

1.2.3 以“产品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产品支付法 (Production Payment) 是项目融资最形式之一,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石油气燃气项目开发的融资安排。它完全以产品和这部分产品销售收益的所有权作为担保品, 而不是采用转让或抵押方式进行融资, 提供贷款的银行从项目中购买到一定份额的产品量, 这部分产量的收益成为项目融资偿债资金的来源。

1.2.4 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以杠杆租赁 (Leveraged Leasing) 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是指在项目投资者的要求和安排下, 由资产出租人融资购买项目的资产, 然后租赁给承租人 (项目投资人) 的一种融资方式。它是以资产为基础的租赁, 杠杆租赁中的出租人一般只支付购置设备所需款项的20%-40%, 即可在经济上拥有该设备的所有权, 其余的款项由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出租人的设备作抵押, 以租赁合同和收取租金的受让权进行担保, 提供不可追索的借款而支付。由于有些国家 (如美国) 规定, 租赁公司购买新设备时可获得减税优惠, 通过杠杆租赁方式, 出租方仅用少量现款投资即可享受法定设备成本费减税额的优惠, 这样减税所致的利益也使得杠杆租赁的租金远远低于其它租赁方式。

1.2.5 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设施使用协议 (Tolling Agreement) , 是指在某种公益设施或服务性设施的提供者和这种设施的使用者之间的一种具有“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性质的协议。

2 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

2.1 项目融资的资金构成

2.1.1 股本资金

股本资金是投资主体投入企业或项目的资本, 在我国成为资本金。资本金是企业或项目实体, 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按资金来源分为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利润留存、发行股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2.1.2 准股本资金

准股本资金是相对于股本资金而言的, 是指项目投资者或者与项目利益有关的第三方提供的一种从属债务, 具体包括:无担保贷款 (形式上与一般商业贷款相似, 只是贷款没有任何项目资产作为抵押和担保, 而且本息的支付也带有一定的附加条件。例如项目的设备供应商, 以商业信用的方式为项目公司提供设备, 即相当于向项目公司提供了无担保贷款。) 、可转换债劵 (在有效期内只需支付利息, 在债劵到期日内, 债券持有人有权选择将债券按照规定的价格转换成为公司的普通股。发行不需要公司资产或项目资产的担保, 一般低于同类贷款利息) 、零息债劵 (用贴现的方式发行债券, 到期按照债券面值支付, 债券有效期内也不用支付利息。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项目建设经营期间的现金流量, 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 给项目发起人提供优于普通债务资金的选择。) 2.1.3国内银行贷款

一般是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 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快, 项目投资规模大的缘故。主要有: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资源开发贷款、短期贷款 (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 。

2.1.4 外国贷款

外国政府向我国政府提供的长期优惠贷款或称政府信贷。其性质属于政府间的开发援助。它的偿还期长, 一般为20-30年;而且利率低, 年利率只有2%-3%。故政府贷款中赠予成分高, 一般为50%~70%。此类贷款一般投入借款国非盈利的开发项目, 如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项目, 或者是贷款国的优势行业, 有利与该国出口设备。

2.1.5 发行债券

(1) 企业债劵

债券是债务人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 承若按期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劵。除国家发行的国库卷外, 企业或项目实体为项目建设和经营发展面向公众发行的债券称为企业债劵。虽然目前我国发行企业债劵数额受到限制, 总量也不大, 尚处于试验阶段, 但必定会逐步成为企业或项目实体筹集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方式。

(2) 发行境外债券

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国外向外国投资者发行的外币债劵称为国际债劵。

2.1.6 租赁筹资

以租赁的方式筹集资金是指当企业或项目实体需要设备时, 不是通过筹资自行购买, 而是以付租金的方式向租赁公司借入设备。为了筹集而进行的租赁称为金融租赁, 其租赁期长, 一般为设备的经济寿命期。而且租赁期末承租人可以低于市场价格购入设备而成为设备所有者。因此, 金融租赁是“融物”和“融资”相结合的一种筹资方式。租金包括了设备价格、租赁公司为购买设备的借款利息及投资收益。但承租人的租金支出是在缴纳所得税之前扣除的, 因此, 可得租金免税之效。

2.2 资本市场

2.2.1 股票市场融资

发行股票是向全社会公开为项目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普通股和优先股是股票最基本的两种类型, 其划分依据是股东享有的权益及承担风险的大小与方式。普通股是股份公司最基本、最大量、最重要的股票种类, 是构成股份公司资本的基础。它比优先股享有的权益广泛得多, 也因此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优先股是比普通股具有两方面优先权的股票, 一是优先以事前确定的股息率分配公司税后利润;二是公司在清算时优先于普通股分配剩余资产。

普通股融资优点:融资支付股利灵活;一般不用偿还股本;融资风险小;缺点:不能获得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股利不可减免所得税, 资金成本较债劵高了许多;增加普通股发行量, 将导致现有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消弱。

优先股融资优点:财务负担较债劵要轻;财务上灵活机动;保持普通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有利于增强公司信誉。缺点:融资成本高;融资限制多;财务负担重。如果依靠负债融资会过多增加企业风险, 而又不愿发行普通股票消弱企业的控制权和丧失风险收益, 那么最佳的融资方案就只能是发行优先股票融资。

2.2.2 债券市场融资

债券是政府或企业 (工商企业、金融企业) 直接向社会借债筹集资金时, 向投资者发行的、承若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其优点:融资成本低;保障股东控制权;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便于调整资本结构。缺点:可能产生财务杠杆负相应;可能是企业总资金成本增大;经营灵活性降低。

债劵融资需要考虑的方面:债劵对资金市场的影响, 对资金成本的影响。债劵使财务杠杆增大后, 对权益资金收益率的影响, 对股东控制权的影响;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确保应付债券的还本利息;市场利率变动对债劵发行和收回所产生的影响;债券契约中各种限制性条款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制约情况。

2.2.3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服务只要是企业并购咨询与服务;企业重组咨询与服务;项目融资咨询与服务;发行上市咨询与服务;投资咨询、金融创新业务。投资银行在项目融资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将与项目有关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投资者与项目发起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协调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一起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进而通过发行债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卖、抵押贷款等形式组织项目投资所需的资金融通。它在项目中的主要工作是:项目评估、融资方案设计、有关法律文件的起草、有关的信用评级、证劵价格确定和承销等。

3.3 项目融资的主要策略

目前项目融资已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政府对投融资的管理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是, 目前投融资中还有一些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多元化的项目融资组合方式, 合理的资金结构, 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 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主要表现:一是针对一些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合理调节资金结构。如针对一般银行给予公司的流动资金贷款占授信额度极低。一些银行流贷占总授信10%, 或者银行流贷没有, 全是保函及信用证, 现部分银行可以以银行给公司的授信额度提供兜底担保, 信托公司贷款给公司使用, 且不需专款专用, 公司得到款可用于项目的投资建设。二是房地产项目个别银行政策的支持。在目前房地产融资紧缩的情况下, 个别银行有这方面的融资政策支持, 即以自有开发土地及在建工程做抵押, 可融到项目总投资的40%~50%的授信额度且利息按银行1~3年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 (7.38%) 。又如企业集团内部融资, 灵活调剂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 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 节省了财务费用。三是与大型有实力背景的信托公司合作投资BT项目。可解决一次性垫资的大型项目, 且不占用本公司银行的授信, 而是对专项项目的全新授信;不需专款专用, 可投资于其他有需求项目;可在银行总授信下按集合多个分公司的工程进度分两次借款或一次性支出的大型借款项目;年息9.5%, 低于一般信托贷款12%至15%的同行业利率;四是不同的融资工具可以功能互补, 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 用于项目资金的调配。如民间融资, 内部调资, 异地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 在捕捉商机方面优于正规金融机构, 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灵活性不促的缺憾。五是金融创新, 推出更多的融资和投资工具, 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中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如“资产证劵化”, 在当前信贷增长具有一定刚性的形势下, 资产证券化可增强银行贷款的流动性, 降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规模进而缓解较为紧迫的资本占用压力。达到盘活银行存量, 从而推进项目融资需求。

3项目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与策略

项目融资目前已逐步成为大型工程项目筹措资金的一种新的方式, 但由于项目融资跨度长、涉及面广, 具有较大的风险, 项目融资主要风险包括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

3.1 项目融资的可控风险

这类风险是项目投资者, 在项目建设或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避免, 而且必须承担的风险, 同时也是投资者应该知道如何去管理和控制的风险。因此, 项目的可控风险亦称为非系统风险。项目的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

3.1.1 信用风险

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是依靠有效的信用结构保证支撑, 各个保证结构的参与者能否按照法律文件在需要时履行其职责, 提供其应承担的信用保证, 就是项目的信用风险。这一风险贯穿于整个项目各个过程之中。

3.1.2 完工风险

这是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之一, 具体包括:项目建设延期;项目建设成本超支;由于种种原因, 项目迟迟到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在极端情况下, 由于技术和其他方面原因的问题, 项目完全停工放弃。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项目建设期出现的概率都是比较高的。项目的“商业标准”是贷款银行检验项目是否到达完工条件的依据, 具体包括: (1) 完工和运行标准; (2) 技术完工标准; (3) 现金流量完工标准; (4) 其他形式的完工标准。

3.1.3 生产风险

项目的生产风险是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行阶段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经营管理、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 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的核心风险, 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风险及经营管理风险。

3.1.4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竞争风险、需求风险。

3.1.5 环境保护风险

鉴于在项目融资中, 投资者对项目的技术条件和生产条件比贷款银行更了解, 所以一般环境保护风险有投资者承担, 包括: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罚款、改正错误所需要的资本投入、环境评价费用、保护费用以及其他的一些成本。

3.2 项目融资的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是指项目的生产经营, 由于受到超出企业控制范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而遭受到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企业无法控制, 并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法准确预测, 因而项目的不可控制风险也被称为项目的系统风险。项目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

3.2.1 项目的政治风险

项目政治风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可能需要政府许可证、特许经营权或其他形式的批准;项目本身可能对于国家的基础设施或安全有重要影响。例如, 能源、机场、海港、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方面的项目, 这类项目出现政治风险的几率一般比较高;有些项目对于所在国政府的社会政策或国际形象有重大影响。如医院、学校、运动场所、旅馆和其他旅游设施项目, 所在国政府可能对政治上的考虑大于经济上的考虑;项目所在国可能改变进出口政策;由于国内经济原因或国际政治原因, 项目所在国政府有可能对项目实行限量或对资源开发实行限制;改变或增加项目利润汇出或国外债务偿还的税收限制;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引入更严厉的环境保护立法, 增加项目的生产成本或影响项目的计划;有些项目是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安排融资的。如, 固定价格或政府控制价格,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与控制, 一定的税收规定或外汇控制, 这些条件的变化将对项目的可行性造成较大的影响。

3.2.2 项目的金融风险

项目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三个主要方面。

3.2.3 项目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法律的变动可能引起各参与方约束的变动, 进而改变各参与方的地位而带来的风险。

3.2.4 不可抗力风险

主要是指洪水、火灾、台风、雷击、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不可抗据的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

3.2.5 国家风险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综合考察上述风险, 就可以得到该国家的综合风险水平。

4 项目融资风险的防控的主要措施

针对不同来源的项目风险以及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采用积极的防范和管理措施。就项目投资方如何有效降低和规避风险提出以下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4.1 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项目融资风险控制的主体应为承包人或投资人, 应当进行的风险控制:

首先, 要加强项目调查研究, 全面了解项目情况, 积极稳妥的制定项目融资方案, 了解最新的有关政策后再于金融机构接触, 选定已经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银行合作或选择具备实力的银行, 权衡利弊, 制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

其次在与金融机构就融资合同谈判时抓住主要问题, 一是提款时间和还款时间要详细测算, 在满足施工的要求下, 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投入, 并尽可能利用第三方 (工程分包、材料设备供应) 资金支付时间差分担资金支付压力和融资成本;尽量缩短资金滞留在项目的时间, 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有条件时 (如业主提前回购时) 可以提前还款, 这些均在合同中表述清楚。二是建设期的股东担保合同要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商谈, 避免双方利益受到损害。三是争取优惠利率, 银行一般上浮5%--30%.争取上否低些。

再着要充分发挥资金效率, 加强资金监管。业主、承包人、银行要签订监管协议, 建立共同账户, 明确各方责任。要严格按照项目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各项制度和要求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控制成本开支。规范资金运作, 不得违规操作, 经得起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

最后强化风险意识, 切实做好融资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工作。项目的建设、移交、回购3个阶段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为此, 要认真审查施工图纸, 减少设计变更风险;根据需要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明确该项目的工期、质量要求,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防范工期、质量、安全管理风险及由此而产生的违约经济责任及其他法律风险。

4.2 项目融资可控风险的防范策略

4.2.1 信用风险的防范

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是:项目发起人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 是自己在风险分担安排中具有优势。

债权人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方法有:

(1) 项目公司提供担保合同或其他现金差额补偿协议, 一旦出现资金不足, 能筹措到应急资金以渡难关。

(2) 建筑承包商提供保证, 赔偿因未能履约造成损失的担保银行的保函。

(3) 项目发起人提供股权资本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4) 产品购买者提供或取或付或其他形式的长期销售合同。

(5) 项目供应商提供或供或付或其他形式长期供货合同, 以保证原材料的来源。

(6) 项目运营方提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证明。

(7) 评估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按保单支付的能力和保险经纪人的责任。

4.2.2 完工风险的防范

完工风险是项目发起人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 降低风险的措施包括:要求承包商、供应商、分包商提供履约保函或第三方担保;购买足够的商业保险;通过谈判确定一个因延误或执行出现问题是时必须赔偿的金额。项目公司几种常用的完工保证形式有:

(1) 无条件完工保证, 即投资者提供无条件资金支持, 以确保项目可以到达项目融资所规定的“商业完工”条件。

(2) 债务收购保证, 即在项目不能到达完工标准的情况下, 由项目投资者将项目债务收购或转化为负债。

(3) 其他, 如单纯技术完工保证, 提供完工基金和最佳努力承若等。

4.2.3 生产风险的防范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文件和信用担保协议来防范。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项目公司应于信用好且可靠的伙伴, 就供应、燃料和运输问题签订有约束力的、长期的、固定价格的合同;项目公司拥有自己的供给来源和基本设施 (如建设项目专用运输网络或发电厂) ;在项目文件中订立严格的条款, 涉及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包括延期惩罚、固定成本, 以及项目效益和效率的标准等。另外提高项目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者水平, 也是降低生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4.2.4 市场风险的防范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有:

(1) 做好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主要因研究分析一下问题:

1) 项目的需求量有多大。

2) 还有多少家公司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

3) 项目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渗透力如何。

4) 项目产品和服务有无其他替代。

5) 顾客和用户的消费习惯是否会有新变化。

6) 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大致是多少。

(2) 通过签订或取或付的产品购买合同、或供或付的长期供货合同锁定产品价格, 确保项目收益。

(3) 政府或其公共部门保证。

(4) 建立独立账户。

4.2.5 环境保护风险的防范

对于环境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有:

(1) 投保。

(2) 把项目的法律可行性研究 (特别是环保方面) , 作为项目总的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点来对待。

(3) 作为债权人的一方, 可要求其将令人满意的环境保护计划作为融资的一个特殊前提条件, 该计划应留有一定余地, 确保将来能适用加强的环境管制。

(4) 制定好项目文件。该项目文件应包括项目公司的陈述、保证和约定, 确保项目公司自身重视环保, 遵守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5) 运营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努力研发符合标准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3 项目融资不可控风险的防范策略

4.3.1 项目的政治风险防范

降低政治风险的措施是:通过与政府签订项目执行协议 (IA) 来规避法律变更的风险;政治风险保险可作为一种附加的规避风险方式;支付的其他承若, 如许可、批准等可以及时兑现并可以在项目实体资不抵债时转让给贷款人, 可以得到进口关税或类似担保权利的弃权材料。

4.3.2 项目金融风险防范

降低这类风险的措施是: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商品远期或期货合同;混合债务结构;通过谈判确定关税指数化或规避机制;远期销售或期货合同。

对于利率变化风险, 可采取以下管理控制方法:

(1) 以某种浮动利率作为基数, 加上一个利差作为项目的贷款利率。

(2) 固定利率的贷款担保。

(3) 理想的多种货币组合方式。

(4) 银团及其他金融机构密切合作。

(5) 运用封顶、利率区间、保底等套期保值技术减小利率变化的影响。

(6) 寻求政府的利息率保证。

对于汇率风险的管理控制方法:

(1) 运用掉期等衍生工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硬通货之间。

(2) 同东道国政府或结算银行签订远期兑换合同, 事先把利率锁定在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位上。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软硬通货之间。

(3) 外汇风险均担法。双方设定一个中性地带, 一旦外汇汇率变化过大, 超过中性地带, 则双方按一定的百分比来分担风险。

对于通货膨胀风险, 可采取以下管理控制方法:

(1) 在协议中规定相应条款, 将项目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与东道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当地货币与货款货币的利率挂钩, 采用包含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因素在内的价格调整公式, 作为以后对价格进行核查的依据, 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波动超出一定范围时调整价格, 或相应增加收费, 或延长特许期限, 以保证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足以偿付债务, 保证投资收益。

(2) 在产品购买协议中规定逐步提高价格条款。

4.3.3 项目法律风险防范

对于项目贷款人来说, 管理法律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在早期通过自己的律师对东道国的法律风险进行系统、彻底的研究。如果可能, 请东道主的法律机构的确认。另外, 项目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相互担保协议, 真正做到互惠互利, 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项目的发起方和贷款人提供了法律保护。

4.3.4 不可抗力风险防范

不可抗力风险的防范有:投保、寻求政府资助和保护、当事人各方协商分担损失。

综上所述, 项目融资必须承担各种风险, 且目前融资成功率不是很高, 特别是近些年来,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正面临着资金瓶颈, 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很难满足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需求, 而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是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因而项目的开发很多, 面对这些机遇, 企业一定要有紧迫感, 认真探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积极选择合适的项目融资模式、融资方案, 紧密与市场对接新的金融创新工具, 实现规范的项目融资, 防范风险, 从而获得项目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戴大双.项目融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化工工艺设计风险的防范策略研究 篇9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迅猛发展,并取得许多成就。化工工艺是化工生产的重要环节,它是化工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完善化工工艺设计有助于促进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但是基于化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风险因素,导致化工生产过程中频发安全事故[1]。和普通生产事故相比, 化工生产事故造成的危害更大、更持久,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也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化工工艺设计中的风险控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化工工艺设计中风险识别及控制现状研究

一般而言,化工工艺设计中的潜在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工作相互配合。

一是化工设备的风险识别及控制。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化工设备是基础条件,也是工艺设计前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原材料多为高腐蚀、易燃、毒性等材料,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当前关于化工设备危险识别控制的研究较多,并且智能化危险识别系统已经用于化工设备风险识别及控制,智能化识别控制系统具有直观性特点,可以直观描述和反映设备的风险,智能化识别系统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

二是安全防护措施的安全性。识别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不仅需要对基础条件进行鉴别,还需要检验安全防护设施的安全性。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环境与传统生产环境不同,化工生产环境多为高温高压环境,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保护化工生产环境,也对工作人员起到防护作用[3]。目前安全措施防护主要体现在安全标志,例如在重点区域贴上标志物,警示工作人员。例如在排水阀、隔离带设备、通风口等区域。

三是逆向工程设计风险。逆向工程一种产品设计技术再现过程,该工程已在新产品开发中广泛应用。逆向工程的诸多优点使其在化工工艺设计的多个环节也有许多应用,如设计、仿制和质量分析环节。在生存和发展期,逆向工程不仅可以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升产品更新速度,还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快新产品设计开发。但是逆向工程也容易带来生产风险,还能引发法律纠纷,因而安全风险控制也需要重视逆向工程风险控制。

四是能源化工工艺设计风险控制。随着技术提升和新能源兴起,能源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尤其是能源技术的使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化工工艺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化工工艺生产技术呈多样化趋势发展,也给化工工艺设计增加了风险和挑战。

2.加强化工工艺设计风险防范的策略

基于化工生产的特点,化工工艺设计中必然存在许多潜在风险,风险是指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情况整个事件造成损失的不安全要件。化工工艺设计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是对化工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设备、操作条件的分析,查明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存在潜在风险的类型、原因,剔除有害因素或危险因素, 或采取其它措施应对有害因素和危险因素,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危害,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性,保证人员、财产安全,保障化工生产顺利进行。

2.1加强化工材料甄别,根据化工材料选择工艺路线

化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化工材料选择问题,化工工艺设计也需要充分重视化工工艺物料选择问题。鉴别化工工艺物料材性能时,可从物料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反应活性、燃烧和爆炸特性、毒副作用等方面分析,根据以上特性评价化工工艺物料的性能。此外,还需要重视工艺路线选择[4]。工艺路线选择与化工物料的性能有关,因而工艺路线选择时应参考化工工艺物料的特性,以最小化降低危险因素的物质量作为参照标准。

2.2合理设计化学反应装置

化学反应在化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工序可获得所需产物,但是原材料的化学反应过程也存在危险因素,化学反应过程也必然存在安全风险。因此,产品生产期那需要对充分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 在通过反应器设计和选型过程规避风险,做好充足准备。即考虑化学反应过程可能发生的事故,再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原材料在化学反应程序中产生大量热量, 反应器设计及选型过程需要考虑排热和散热问题。基于对安全的考虑,反应器不仅需的具备一定的强度,预防爆裂,还需要具备高度密封性,预防有害物质泄漏, 防止发生中毒问题。对于高压密封结构设备,需要设置利压力释放装置,保障设备安全。

2.3完善管道阀门设计

化工生产过程工艺存在各类管道和阀门,化工生产环节形成大量易燃、易爆、 高腐蚀性和毒性等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对管道及阀门的质量和性能有更高要求。 因而管道及阀门问题也是风险高发区域,设计过程也需要重视管道及阀门设计。 管道及阀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化工生产产物的特性科学设计,如根据化学生产产物的特性,从管道材质、布设方式、环境振动、应力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预判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再进行针对性改进设计。数据管道在生产工艺中的操作条件、介质性质和工艺要求[5]。如若管道运输易燃物料,管道设计尽量采用直线设计,避免管道拐弯,或使用内壁光滑、曲径大的弯头。对于架空敷设管道,必须做好接地设计。阀门是调节介质流量或压力物质,阀门调节能力与介质流量、压力的匹配程度与否也容易引发安全施工。因此,阀门设计也需要参照管道设计方法,根据介质流量、压力特点合理设计阀门。

2.4完善园区整体规划,加强现代化管理

化工工艺设计的风险因素不仅包括技术方面,也包括管理方面,因而也需要从管理层面入手,通过强化管理规避风险。园区规划是影响化工工艺设计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化工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及监督环节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园区整体规划设计缺少有效的监督及危机管理制度、系统,及时部分化工园区整体规划存在监督和危机管理机制,监督及危机管理机制之间缺少联系性,无法形成统一整体。因此, 园区整体规划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监督和危机管理系统,创造完整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区域标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的管理系统。建立可视化的安全生产整体解决方案,提升解决方案的网络化水平,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形成三维的安全试生产系统,提升化学工业现代化管理水平[6]。

3.结语

总而言之,化工工艺设计作为护化工生产质量的重要保障,化工工艺设计过程必须重视风险因素识别及工资,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分析肯化工工艺设计风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及缺陷,保证技术路线的安全性,才能控制并预防安全事故,保证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芮国芬.化工工艺安全设计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解除途径探索[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1:40-41+99.

[2]应讷江.化工工艺设计风险的防范策略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06:271.

[3]王景.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风险及控制策略[J].化工管理,2016,16:124.

[4]赵英杰.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判断及对策分析[J].山东化工,2014,02:129+135.

[5]朱晓东.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识别与控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5:176-177.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 篇10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企业,目标企业,财务风险,并购定价

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盈利能力倍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据摩根大通的年度并购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成交金额总计5万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企业的并购就占15%,占比非常大。2015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为7 350亿美元,几乎是2013年并购交易额的三倍,而且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长势头也非常强劲,海外并购达到59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

企业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风险的市场交易活动。实务中有很多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某些因素而导致并购失败,造成或收不回成本,或巨额亏损,或一蹶不振。企业并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本文主要研究并购中最主要的风险——财务风险包含的具体内容及防范策略,希望对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规避提供建议。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实质

在企业并购这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中,财务活动一直贯穿于并购过程的始终,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是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财务活动中企业并购成本由于受到并购的其他风险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又会影响并购的财务风险。因此实质上,财务风险就是并购中所有相关风险在并购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充分认识财务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和规避,对于实现企业并购战略目标和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的几率非常重要。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一套完整的企业并购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并购前明确并制定并购企业的并购战略、甄选目标企业并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并购中对针对并购方案的细节进行磋商谈判,形成最终的、正式的并购协议并执行;并购后对并购双方企业的各项要素实施有机整合。财务风险在企业并购流程中一直存在,根据财务风险在不同并购环节中的具体表现,企业的并购财务风险可以分成四类,主要有:

(一)并购定价风险

在并购前期,对目标企业的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估,将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交易价格,是并购交易过程的关键内容。因为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就是确定交易价格的主要基础,是决定并购企业报价的直接因素。可见,如何对目标企业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估定价十分重要,如果估计定价不准确,偏离较大,将对目标企业实际情况的掌控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并购失败。

一方面,由于现实中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真实信息的掌握往往不全面,而且目标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故意隐瞒不利信息或者夸大有利信息的披露,这会干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与未来盈利水平的预测,所以并购企业如果过于依赖目标企业公开的财务报表信息,而且又疏忽尽职调查,那么这种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极易造成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定价不准确,会导致并购的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企业价值评估定价体系尚未完善,常常会造成企业价值的估值定价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并购的财务风险。在现实中采用的几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都有一些使用的限制和不足,存在主观性较强、可操性不高的缺陷,仍然缺乏一套健全有效的企业价值评估定价指标体系,也会引起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二)融资风险

并购融资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因为筹集并购资金的行为选择对并购后企业财务活动造成的不确定性。企业筹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渠道比较多,主要有:内源性的资金,比如企业的自有资金;外源性资金,比如借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筹集到的资金。企业在筹集并购所需资金时通常考虑两方面:一是筹集的资金数量是否能在规定期限筹足;二是从资本结构的角度考虑采用何种筹集资金方式,因为各种筹资方式在还款期和财务负担等方面有自己的优缺点。通常融资金额越大,对企业造成的并购融资风险越大。从并购动机、资本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合理安排企业并购融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造成融资成本徒增,加大财务风险,阻碍并购进程,甚至由此导致并购计划的失败。

(三)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现金支付中由筹集现金的总额大小、筹资方式、汇率、税收等方面原因,造成并购中最终需要支付的现金超出该企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形成了与资金相关的流动性风险、债务风险,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困境;二是指涉及股权支付时由于增发股份或者换股支付等方式导致并购企业的原股东股权控制能力降低,削弱了其控制权,造成并购企业中每股收益降低和股权稀释,也会造成财务风险。

(四)财务整合风险

财务整合风险主要是指在并购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双方由于在财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不统一,并购双方无法有效地协调和整合,造成并购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结果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果,预期的财务协同效应无法实现,导致并购后企业承受财务损失的风险。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后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并购企业达成并购战略目标的重要方法。若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财务整合不利,并购企业预期的财务协同效应就无法实现,就会影响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实现,生产经营等方面效率低下,企业盈利状况不佳,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确定目标企业的合理定价

为了对目标企业并购交易价格做出合理定价,提高并购成功率、规避并购定价风险,并购企业应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进行充分、全面的掌握。由于并购企业人员能力和业务范围的局限,可以聘请业界有良好信誉、具有丰富并购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协助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进行详尽的调查,有助于分析出目标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还应聘请律师事务所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方面的调查,调查目标企业是否有法律方面的纠纷和判决,发现目标企业在财务报表上没有披露的一些赔偿金额,从而避免给并购后企业造成亏损的隐患。最后,并购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收购意图、战略方案和全面的尽职调查最终获得的财务信息和法律信息,结合企业价值的综合评估定价方法,进行评估并考虑并购的谈判技巧,从而最终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定价,减少财务风险。

(二)科学安排并购企业的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的选择对并购是否获得成功和并购后的财务状况都有重要影响。并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和组合,企业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换股支付、杠杆支付、卖方融资、混合支付等,每种方式造成的财务影响是不相同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支付方式和组合,尽量减少财务风险。现金支付中现金的来源有自有资金,若使用自有资金并购时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其优点是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但是可能导致企业由于缺乏宝贵的流动资金而周转困难。应避免过分依赖现金支付造成并购后企业的资金财务压力过大,而且不能享受税务部门对并购企业的税收优惠。换股支付虽然能克服现金支付的不足,但是对并购企业股东的控制权造成影响。总之企业应对各种并购的支付方式的利弊做出分析和权衡,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对企业最有利的并购支付方式决策。

(三)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

并购企业应根据资金需求量、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等,拓宽融资渠道,灵活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组合,以便使企业在融资来源和融资成本上更有弹性,确保并购资金的有效供给,长、短期融资合理搭配,使并购企业的资本结构安排合理。融资方式若选择不当,时间安排不妥当,会造成并购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财务风险。

(四)积极进行财务整合

财务整合作为并购后企业整合工作的核心活动非常重要,有助于企业财务协同效应的发挥,规避财务风险,促进并购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并购后双方企业进行财务整合的具体内容是:首先,应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财务核算制度,可以更好地实施并购后的整合;其次,在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设置上,根据企业的经营流程与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多少及其复杂程度综合考虑,设置适当的财务组织机构的规模并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岗位,明确每位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统一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再次,要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对并购各方原来的企业文化的差别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在尊重彼此和加强员工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整合,争取尽快地在企业文化方面达成共识,有助于促进并购后企业的经营发展,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X

参考文献

[1]位春苗.企业跨国并购风险评估及风险规避[J].统计与决策,2015,(1):1 80-181.

[2]孙喜云.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探析[J].商业会计,2012,(19):97-103.

浅谈企业法律风险类型及防范策略 篇11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种类;防范;措施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自身作为法律主体按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者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法律风险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法治意识不强,这些潜在的风险就会变成现实的灾难。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和守法意识,在日常经营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防患于未然。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它确立了法律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序和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了合法经营、依法决策。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约定性)

(1)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一方面指法律和行政执法力度的现状,另一方面指法律的出台、修改或废止,以及行政执法状况的变化。

(2)企业未依据法律规定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或违反合同约定、侵权等。

(3)企业或与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的行为。

2.企业法律风险存在领域的广泛性

法律规范了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企业作为法律规范的主体之一,只要其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就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都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常见的有合同风险、不规范经营风险、债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坏帐损失风险、诉讼风险、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员工意外伤害风险、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员工道德风险、公司印章管理不严带来的债务风险、投资合作风险、分支机构风险、借贷风险、担保风险、商标被抢注风险、专利侵权风险、商业秘密失控风险等。

3.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

一定的法律风险发生就会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法律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民事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妨害等;?行政责任,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刑事责任,包括单位承担罚金、主管领导也要承担刑事责任等。

三、企业法律风险类型及防范

1.公司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常见风险有:①虚假出资。因很多企业设立时为创初企业,资金比较紧张。可以按《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首次出资比例进行出资,这样会增加些工作量,但比较安全。②股权结构设计风险。如设计不妥,将对公司治理带来一定的阻碍。③公司章程制定风险。工商管理部门会提供公司章程模板,但每个企业有各自特点及需求,如照抄模板会在公司还没成立,就在关键制度上受到制约。

2.公司治理的法律风险

(1)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风险。规范和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法律事务管理制度、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2)公司各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运行的法律风险。很多中小企业不重视甚至是漠视公司各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利制衡。

(3)员工法制意识的强化。任何制度都需要人去实施,加强对员工的法制培训非常重要。

3.劳动人事的法律风险

(1)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将会面临双倍工资的索赔。

(2)工伤的赔偿风险。按照工伤伤残的鉴定标准,工伤鉴定为较高级别的伤残等级比较常见,一次工伤事故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索赔风险。

签订劳动合同不仅是保护劳动者,也同样保护企业。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讲,为每个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可能无法承受,但至少应当为员工买一些团体意外险,医疗险等险种。

4.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

(1)资金链断裂风险。企业一旦碰到这问题,很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借高利贷,到最后却是在饮鸠止渴。

(2)盲目或随意担保的风险。2012年,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重大刑事案件之一:傅剑威案。该案就是因盲目担保,承担担保责任,被迫作出极端行为,才导致东窗事发。

(3)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风险。一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资金链将会迅速断裂,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最好是让懂得财务知识的律师一起参与企业融资决策,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融资风险。

5.签订履行合同的法律风险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签订履行合同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防范合同的法律风险。①应当有完备的常用法律文书及内控流程。②建立合同管理的配套管理制度、监督制度。③一旦企业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法律专业人士应提前介入、全程参与。

6.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分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企业的商标权,通常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办理商标注册初始注册有效期为十年,市场报价在二千元左右,但很多企业宁愿一餐招待费支出上千元,也不愿投入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知识产权往往是现代企业最重要、最独特的竞争优势。

7.企业经营者的刑事风险

涉及企业经营者的刑事犯罪有伪劣商品、走私、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税务、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秩序、贿赂、渎职等几大类犯罪。企业家的刑事风险是最大的法律风险。企业家的刑事风险防范工作必须交由专业律师去处理。企业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管理。①将法律风险管理放在战略高度,与其它风险统筹进行管理。②量化法律风险是关键。对法律企业以进行摸底调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等具体情况制订法律风险管理计划,量化成各种类及数据,并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损失程度、风险性质、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概率、波动以及解决成本等进行识别。③完备的方案是保障。根据企业的法律风险偏好以及管理目标选择最佳的法律风险处置办法,即根据企业存在的不同的法律风险采取避免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或保留风险等不同的法律风险管理办法。④循环更新是长效机制。在法律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更新数据、措施。

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篇12

现阶段, 我国的农村正在向小康的阶段发展, 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消费还是收入的增长都是十分迅速的, 但是, 我们的消费性金融创新却是比较滞后的。目前,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发展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1 自然灾害造成的信贷风险

目前, 农村信用社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三农”, 有些地区由于农业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每当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大时就会出现问题, 由于农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 所以每次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大量的贷款不能如期的偿还, 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信贷资金的沉淀。

1.2 不良信贷资产严重存在形成风险

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 它的贷款决策没有与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这就很容易造成贷户在贷款时抵押和担保的手续办理不完善, 有些地区在贷户的贷款到期之后, 没有经过调查和研究就任由其延期, 使得不良的贷款居高不下, 从而造成了信贷资金的周转不灵, 使农村信用社面临生存的危机。

1.3 贷款审查制度不严格形成风险

某些地区的贷款“三查”制度并没有落实。在贷户贷款之前, 没有全面的进行调查, 有时甚至只凭贷款人的口头陈述就做出了决定;在贷户贷款时, 只要有领导的批条说了算, 审批的制度不到位;在贷户贷款后, 信用社也是走马观花, 放任不管, 导致无法收回贷款, 造成了风险。

2 内部因素

2.1 信贷的管理不合理, 产生了风险

首先是“三查”的制度落实不到位。农村的信用社在贷款的市场主要是针对农村, 贷款之前的调查和贷款时的审查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信用社有任务, 所以, 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分配的贷款增长的任务,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审查和调查时的监管不是十分的仔细、合理, 为了达到规模上的扩张, 并没有注重贷款的质量。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金额少但面广, 他们面对的顾客较多, 导致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的信贷业务和配置不到位, 在贷款之后并没有及时的联系和检查, 放松了监管的力度。农村信用社对于贷款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情况没有及时的掌握, 这就会造成错失了收款的良好时机, 从而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其次就是贷款风险的分类制度执行的不够合理, 目前, 虽然农村信用社已经实行了贷款的五级分类, 但是员工的思想意识没有真正的进行转变。往往是在当贷户的贷款到期没有收回时, 才知道贷款有了风险, 没有把握好收款的时机。最后就是“以贷还贷”, 在人行和银监部门对于信用社的考核力度加强时, 尤其是在农村信用社为了达到兑付央行的专项票据, 这样就导致了投入大的力度去采取措施降低不良的资产。农村信用社对于到期没有收回的贷款就会采用以贷还贷的方式进行隐藏, 这就不会真实的反应信贷资产的质量。

2.2 不良贷款清收乏力存在风险

当今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十分迅猛, 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总额不断的增长, 同时, 贷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由于业务繁多, 使得一些没有真正专业意识的员工进入到了工作之中, 缺乏风险意识, 往往为了提高业务量, 存在只顾收取贷款的利息却没有收取贷款本金的思想, 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清收欠款。为了完成收息的任务, 信用社有时甚至采取了纸上作业的模式, 致使贷户的余额逐年的增加, 使得潜在的风险逐年的加大。

2.3 信贷人员的素质不高形成了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多数是来自农村的, 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由于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 使他们对于法律掌握的不完善, 这样就会使得对于一些贷款诉讼失效。其次就是由于学习信贷政策不完善, 在工作中, 由于发放贷款时只是凭借经验和关系进行业务操作, 在工作中缺乏自我约束, 最终造成了贷款的损失。最后就是没有很好的去掌握国家的相关的政策, 对于国家控制的行业也是随意的发放贷款, 这就造成了贷款的损失。

3 外部因素

3.1 农业生产的风险大, 出现信贷风险

农业的生产的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目前, 商业银行已经退出了农村金融的大环境, 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村投资的主力。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时往往会出现以下的风险:第一, 自然的风险。由于农产品并不是短时间内收益的, 所以生产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再加上农村的收入少, 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就会出现还贷困难的情况。第二, 成本的风险, 农业的贷款面额小但面广, 农村信用社没有政策上的补贴, 从而形成了信贷资金的成本风险。第三, 就是产品的市场风险。由于农民的信息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 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也有一定的盲目性, 往往是产品的价格比较低, 没有良好的收成, 导致信贷风险。

3.2 行政干预存在, 加大了信贷资金的周转的风险

在一些地区的地方党政领导由于没有金融知识和风险的意识, 导致在任期间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 强行另信用社发放贷款, 最终导致资金不能收回。

4 农村信贷防范的策略

4.1 构建科学完善有效可行的自律防范体系

坚持按合作制的原则去规范农村信用社以及联社, 使它们遵循农村合作的金融改革, 把经营的方针进行科学合理的明确, 在工作中不断的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手段, 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提高经营的效益和防范经营, 把农村信用社做到民主的管理和自主的经营, 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平衡, 只有形成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和金融市场竞争的主体, 才可以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4.2 加强政策扶持

农村信用社主要是担负着为“三农”服务的任务, 它支持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不仅是农村金融的基础也是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国家的政策上应该给予农村信用社在政策上的支持, 可以适当的免征一些企业的所得税或者是降低营业的税率, 这样就可以增加信用社的盈余公积金, 把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搞上去, 把抵抗风险的能力达到最高。尤其是在一些山区的经营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在政策上更应该降低营业税。

4.3 构建信贷的安全体系, 大力清收不良的资产

4.3.1 推行贷款的保险模式, 健全抵押的公证制度。

农村信用社要彻底的转变观念, 把参加保险作为信贷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样就可以在企业发生亏损时不至于还贷困难和无法还贷的状况发生。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 建立农村保险合作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抵押公证制度, 在办理信贷业务时, 必须要有借贷双方的保证人, 经过公证的贷款, 在发生意外不能还贷时就可以有法院强行的对贷款回收, 降低了贷款风险。

4.3.2 强化信用环境的建设, 监控信贷风险的状况。

银监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人民银行可以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去进行结算业务的办理。各个职能部门可以适时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运行实施必要的检测, 健全制度, 保证信贷业务的合理规范的进行。4.3.3采取多种措施, 清理不良的贷款。农村信用社要执行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 使得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把发放贷款时对还款的能力进行考察, 这样就会避免一些胡乱发放贷款的情况发生。在清收的过程中, 对于不良的贷款要做到责任清收、依法清收等, 把不良贷款的收款业务做到更合理, 使得不良贷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萍, 浅谈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知识经济, 2009 (6) .

[2]吴文森,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措施探讨—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14) .

上一篇:音频检索下一篇: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