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感官

2024-11-26

调动感官(共4篇)

调动感官 篇1

教学背景

新课标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

但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叙述语多、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语言的亮点等问题。究其原因是:

1、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对生活的敏感度不高。2、不知道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 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掌握调动感官写细节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运用调动感官写细节的常用方法。

教法:

点拨法——用学生习作和课文范例, 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及方法。

学法:

1、竞赛法——以“擂台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法——学生分小组参与答题,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 共同完成对病文的修改, 提高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过程

整节课的学习以“擂台赛”的形式展开, 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阵营, 比赛环节如下:

题目一:请判断下列句子哪一句是平铺直叙的语句, 哪一句是描写细节的语句。

我从学生习作中分别挑选了一段“叙述”性的文字和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让学生们判断并比较“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别。

习作一:他的嗓门不是一般的大。上早读课时, 他总是拼命的拉着嗓子喊, 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尽管有些五音不全, 但他还是照读不误, 震耳欲聋的“超声波”在教室里回荡, 那叫一个山崩地裂啊! (描写)

习作二:第二天, 我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妈妈在校门外等我。考试完后, 我和妈妈一起回了家。 (叙述)

注:从以上两篇习作, 我们可以看出叙述是直叙其事, 是说“什么是什么”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是细致描摹, 是说“什么怎么样”的一种表达方式。

题目二:从例文中, 你能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吗?

在这一环节中, 我从学生的习作中又选出了两段分别描写人和物的段落, 让学生们从自己的习作中总结到底什么是细节描写。

习作一:她的爱好是绘画和看书, 她是一个动漫迷, 每次画动漫人物时, 就只画一只眼睛, 我说:“你每次只画一只眼睛, 偶尔画画还可以, 但每次都这样, 那个动漫人物又不是‘独眼龙’, 有点像《加勒比海盗》里面的人物呢。”

习作二:那无边的绿叶上, 闪烁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二、三、四……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 像水面上跳动的波光, 又像千万双闪烁的眼睛。

注:从这两篇习作中, 我们总结出细节描写是对人、事、物的某一局部或某一细微事实 (如:一些细小的动作、眼神、表情等) 的具体描绘。

题目三:人们的感官有哪几种?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说明:我们在生活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 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写作时, 才会有米下锅。

题目四:按原文填空, 并说说这些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调动感官写细节的。

在第四环节中, 我将课文设置成填空题的形式, 引起学生对原文遣词造句的关注。学习在调动感官的基础上, 运用丰富的词汇, 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将我们感受到的细节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选文一:不必说 (碧绿) 的菜畦, (光滑) 的石井栏, (高大) 的皂荚树, (紫红)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长吟) , (肥胖) 的黄蜂 (伏) 在菜花上, (轻捷) 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 (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

注:这段当中, 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 准确运用形容词和动词, 描写时抓住事物在颜色、形状、味道、声音等方面的特征。

选文二: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又酸又甜) , 色味都 (比桑葚要好得远) 。

注:这段作者调动了视觉、味觉,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 准确运用了形容词, 将覆盆子的形状和味道都写了出来。

选文三:“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 混着 (青草味儿) , 还有 (各种花的香) , 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 (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 (繁花嫩叶) 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 地卖弄 (清脆) 的喉咙, 唱出 (宛转) 的曲子,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注:这一段作者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准确运用形容词、动词, 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气息和风中夹杂的声音, 写出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春天。

题目五:下面这篇文章太平淡了, 请用“调动感官写细节”的方式, 把它变得“秀色可餐”。

题目换为“精彩的一天”

在这一环节中, 我从学生的随笔中选取了一篇叙述语多、写得相当平淡的一篇文章, 让两个阵营的学生, 再分别分成三个小组, 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调动感官写细节的方法, 对这篇文章进行当堂修改。

附学生习作:

我的一天

我的一天过得比较急促, 一切转眼间就过去了。

早上去到学校便开始收作业, 我边整理边聊天。上午的课很快, 好像完全不给人休息。短短的课间成了我们唯一的活动时间, 短得让人觉得手表出了问题。

中午回家休息。下午又开始认真学习了。下午的课容易犯困, 上完第一二节课就会又精力充沛。

回到家后就开始写作业, 我尽量集中精神写。然后复习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简单看一下书本, 就带着疲倦进入梦中。

我的一天就这么在我不经意间, 没感觉似的溜过去了。

以下是原文第二、三段与两个阵营的学生改后作品的对比。

原文一:早上去到学校便开始收作业, 我边整理边聊天。上午的课很快, 好像完全不给人休息。短短的课间成了我们唯一的活动时间, 短得让人觉得手表出了问题。

改文一:“叮铃——”闹钟发出刺耳的金属敲击声, 夹杂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说话声, 打断了我均匀欢畅的鼾声。张开沉重的眼睑, 在连打了几个哈欠之后, 我赶紧穿上衣服下地, 飞快地拿起书包, 窜出房门, 趁妈妈不注意, 顺手“拐”走了门后的篮球。

改文二:早上, 推着单车, 打算跟新一天的阳光和空气问早时, 一只小狗出现在我眼前。翻卷的金棕色毛, 像电了发一般, 两只大大的眼睛, 水汪汪的, 可爱极了, 就像泰迪熊。我忍不住放下单车, 走向小狗, 它竟走近我, 小舌头还在我手心翻动, 好痒!啊!要迟到了, 我又飞身上车, 像哈利波特骑着飞扫一般, 一溜烟奔向学校。

注:两篇改文分别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 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写, 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原文二:中午回家休息。下午又开始认真学习了。下午的课容易犯困, 上完第一二节课就会又精力充沛。

改文一:下午第三节课是自习课。有的同学孜孜不倦的写着作业, 甚至还挥汗如雨。然而对我们这些酷爱自由的人来说, “自习课”无异于“自由课”。我的同桌在睡觉, 后面有人在唠叨。只有当“班主任来了”这句激动人心的话语响起的时候, 这些“自由爱好者”才正襟危坐, 装模作样地端起书本。

改文二:中午回家, 快速的吃完可口的饭菜, 往床上一倒, 瞌睡虫就拉着我和周公碰面去了。

下午第一节课是音乐课。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美女——音乐老师, 性格活泼, 跟我们打成一片, 像个大孩子似的。这节课是学京剧——“唱脸谱”, 高成咿咿呀呀的一通乱叫, 唱得比唐老鸭还难听, 可怜我们这些人的耳朵饱受摧残, 真希望变成贝多芬呀!

注:两篇改文分别调动视觉、听觉的感官, 着重写了自习课和音乐课上的表现, 显得活泼生动。

作业布置:以“一顿丰盛的晚餐”为题, 调动多种感官, 自己写一个习作片段。

附:学生优秀习作

一顿丰盛的晚餐

晚餐, 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没进家门, 楼梯上就弥漫着菜香。“是甜酸排骨?还是客家酿豆腐呢?”一道道美味佳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 引得我“口水直下三千尺”。

进了家门, 我就大叫“我回来了!”书包也不放, 就直奔厨房。“妈妈, 今天吃什么?好香呀!”妈妈边笑边说:“真是小馋猫。”我眼前一亮, 呀!盘子里那油亮亮的小白菜在向我招手, 还朝我挤眉弄眼的, 好像在说:“吃吧, 来吃我呀。”我一个箭步冲上去, 抓起一颗小白菜就往嘴里送。好甘甜呀, 清脆的小白菜在舌尖快活地跳动。

红色的排骨和黄色的菠萝, 还真是绝配呀!那大闸蟹没下锅前还是一个个英勇的战士, 现在都成了一个个羞答答的小姑娘, 可爱极了!淡淡的肉味和甜甜的鲜味, 让我刚擦干的口水不禁又“一泻千里”……

看到这样丰盛的晚餐, 心动不如行动。今天不把它们吃个尸骨无存, 我就不姓谢。我像一头饿狼, 张开血盆大口, 风卷残云般狂吃!

妈妈在一旁喊:“给你弟弟和我, 还有你老爸剩点儿呀!”

注:这篇习作中, 小作者充分调动嗅觉、视觉、味觉等感官, 灵活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带给自己的超级享受。

板书设计:以“细节”为核心, 以“视听嗅味触”为外延的一个心形的板书设计, 巧妙的给学生指出:做生活的有心人, 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生活, 文章就会充满着细节之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习作中发现“叙述多, 描写少”的问题, 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从学生的两组习作对比“叙述”和“描写”的差异。又从学生的优秀习作中, 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再从课文的范例中总结“调动感官写细节的常用方法”。最后修改学生的一篇病文, 让学生们运用当堂所学的知识, 并收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

同时, 采用“擂台赛”的方式,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本节课为龙头, 本学期还要开展“细节描写”方法的系列指导, 恳请同行们不吝赐教。

调动你的所有感官 篇2

大隐于市与时尚现代听起来似乎是两个很对立的概念,但当你亲临梧桐创意中国菜(Modem Chirlese Cuisine)餐厅之后,就会感受到两者的结合是多么的和谐与自然。尽管坐落于时尚繁华的丽都商圈,但在丽都公园一片高大梧桐树的庇护下,让这座1000多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显得宁静而隐秘,即使是频繁进出的大明星和时尚达人们也丝毫没有减低其大隐于市的感觉。

在透明玻璃房子周围,到处都是梧桐树,有的在庭院为客人庇荫,有的则直接被设计到玻璃房子其中,成为天然配饰,进得“梧桐”便远离了都市的尘嚣与市井的繁华,拭去身上的浮踝,静静地享受在梧桐的美好时光。

梧桐白天的美景让仅仅是想到这里享用一顿商务午餐或是品尝下午茶的客人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在下午茶时间,你可以选择位于东侧的“阳光屋”——被誉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前拥时尚现代的“香槟”花园,后倚静谧的丽都花园,在天气晴朗时完全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无论是约友人轻淡还是独自上网,都可以在感受两个花园带来的不同美感的同时,让眼睛充分享受一次“视觉SPA”;即便在阴霾天气里,坐在“阳光屋”层靠窗的位置,伴着浙沥而下的水帘,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车流,在四遭绿色环绕中品上一口香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愉悦感油然而生。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篇3

一、张大嘴巴动天君———愿读会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读是综合分析,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即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实际教学中,刚入学的小学生常有盲目读书、不愿开口读书、假读书(就是嘴好像是在读,其实没有读出声、也没思考)的现象,因此,读书的形式要尽量追求多样化,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读出实效。

循着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教学程序,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质量。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质疑;精读课文,品读字词,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最后,朗读动情,表达真情,感受美好。充满乐趣读:绘声绘色地读,棒;摇头晃脑地读,行;眉飞色舞地读,好。多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对读、轮读、齐读、比赛读、打雷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均可。以多彩的形式,释放出学生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以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喷涌出学生们富有个性的感受。多样化读的训练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参加,使人人会读、愿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二、借助直观吸眼球——轻松解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直观具体形象思维,即思维只能凭借具体形象进行。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课文内容和绘图水乳交融。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图文结合,加强直观。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我充分利用精美的画面,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课件中,鲜花盛开,铺满花花绿绿鹅卵石的小路与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文本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进入文中描写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做了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体会情感,受到感染、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最终学生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争做“校园美容师”,达到正面的价值观的引导。

三、无痕融入搞活动——情境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表演,他们的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不大注意学习内容和结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诵读表现情境”等方法,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头饰、道具、课件等,让学生模仿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诵读课文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准确地理解了词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四、授之以渔会学习——培养能力

“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并导致积极行为,创造一个新期望的未来。”这句话强调了“会学”才是提高素质的关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低年级学生主要可以通过读读、画画、想想、做做、看看,眼、手、口、脑并用,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会质疑、解疑,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发展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养成合作读书的习惯,优化学习品质。靠思考自得,是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是低年级学生首先应培养的素质。

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到水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熟读相关语段之后,我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装了一定水的矿泉水瓶、小石子,小组合作,模仿乌鸦动作动手做实验,再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理解“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的“慢慢”一词。接着让学生口述乌鸦喝到水的过程。这样,学生动手动脑理解了“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不多”,“乌鸦却能想到办法喝到水”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回归文本,朗读成诵,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并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

五、不吝表扬善赏识——激发自信

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因此,当教师一再指明学生粗心大意、动作慢等缺点时,学生会形成一种惯性,真的认为自己粗心或慢,相反,若教师把目光放在学生细心的时侯,动作快的时侯,多次强化之后,学生的心里就有一种“快”的心理暗示,越来越快。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父母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因此,教师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赏识、表扬学生。表扬要注重细节与过程,而不只是表扬结果;表扬的语言要具体,忌空洞。教师应赏识学生,善用表扬增强学生自信,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调动感官 篇4

1.揣摩有关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2.体会作者是如何调动感官, 抒发人鸥之间的浓浓亲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了解故事明结构

想一想, 课文围绕着“老人与海鸥”,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聚焦老人, 抓住形象悟节俭

1. 这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人!作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 你觉得容易吗?

出示: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2. 作者寥寥几笔就将老人的形象勾勒出来。好好读读这句话, 你眼前出现一位怎样的老人的形象?

3. 结合句子中的三个“褪色”, 再读读下面的材料, 你对这位老人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出示: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是一位退休工人, 生前孤身一人。每月工资只有308元, 他对自己的生活极为苛刻, 可是每天却会花9元左右为海鸥买饼干, 一个月就是270元哪!钱不够了, 他就干脆买了面粉、鸡蛋, 亲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 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4. 老人的这幅肖像不仅能在我们眼前定格, 我想, 十多年如一日地喂食, 老人的身影也深深地刻在了那些海鸥的脑海里, 以至于当老人故去, 人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食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上时, 海鸥竟认出了他老人家。

5. 小结:外貌描写不在多, 抓住特点是关键。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读《老人与海鸥》, 必读老人的形象。作者在开篇不久就将这位与众不同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笔法精当, 寥寥几笔极似绘画中的速写。反复研读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 可让学生体会出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妙处所在。】

三、调动感官, 品评语言察真情

1. 让我们走进那些个普通的冬日吧!自读第3—13自然段, 边读边圈点批注, 读出最令你感动的画面。

2. 在个人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四人小组交流阅读体会, 互相补充, 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先自读自悟, 独立思考, 得出自己的看法与体验;而后再小组合作, 在交流中互动, 在互动中升华;最后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如此几个环节, 不仅突出了个体的自学, 更突出了团队的合作, 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也有利于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3. 结合学生的汇报, 紧扣语言品评重点。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 多种形式诵读这段话。

(2) 抽出句中动词进行填空练习, 体会这些动词运用之精妙, 感受作者真实记录自己所见, 采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写法。

出示: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 (放) 在湖边的围栏上, (退开) 一步, (撮) 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 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 (顺) 着栏杆 (边走边放) ,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3) 老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 丝毫也没有距离感。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如此亲密?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4) 再次深情诵读这段话。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 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 读这个语段, 你发现老人喂海鸥和其他人相比, 还有什么不同?透过这种不同, 你体会到什么?

(2) 假如你就是海鸥老人, 你会怎样抑扬顿挫地呼唤这些海鸥的名字?

(3) 除了以上亲昵的称呼, 老人还可能怎样称呼其他海鸥?为什么文中不把这些个称呼一一写出?

(4) 再读这个语段, 把这动人的一幕留在心里。

▲海鸥最重情义, 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1) 自读这个语段, 在触动你心灵的词句上做上记号, 仔细地读一读, 品一品。

(2) 从老人夸海鸥的语言及其神情中, 你读出了什么?

(3) 指导朗读, 读出老人对海鸥的那份由衷的喜爱、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三个语段, 是对老人喂海鸥的细致描写———那娴熟的动作、亲昵的呼唤, 还有深情的讲述, 无不极生动地反映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研读这些语段, 才能更深入地走进海鸥老人的情感世界, 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情感。同时, 研读这些语段, 细致地揣摩那些有生命、有温度的语言, 才能更真切地把握海鸥老人的形象, 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四、回顾学法, 自学后文习表达

1. (课件呈现老人喂海鸥的画面) 这是一位普通的老人, 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 他爱海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了海鸥身上。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出现在湖边时,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是一件怎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部分内容。

2. 汇报交流。

(1) 交流自学的方法及其学习收获。

(2) 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 说一说, 海鸥们是怎样用特殊的方式送老人的, 从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

(3) 作者是如何调动感官, 将所见、所闻、所感, 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来的?

(4) 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由于有前一部分“老人喂海鸥”的精读准备, 这部分内容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一则因为这两部分内容前后有关联, 且都是写作者的见闻感受;二则因为学生已有前一部分的学习体验, 放手让其独立去学, 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这样扶、放结合, 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练笔表达, 真情追忆巧升华

1. 老人辞世, 鸥群哀鸣翻飞, 海鸥用它们独有的方式祭奠老人, 多么令人感动的场景, 真是人鸥情未了啊!老人的义举感动了昆明的每一个人, 人们在翠湖边为老人塑了一尊铜像, 以示纪念。如果要在铜像的底座上刻上一段话, 你会写些什么呢?

2. 学生练习写话。

3. 交流分享。

上一篇:持续管理下一篇:民族传统体育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