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策略

2024-11-25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策略(精选12篇)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策略 篇1

英语作为重点的交流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不能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导致学生不明确教师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自主学习理论下的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是指小学生结合英语学习的内容和自身英语的水平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在明确英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英语水平的学习方式,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并监督自己学习英语的实施情况。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所进行的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提早知道教师的授课内容,将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课堂知识的难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英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侧重点。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判断课堂上知识的难易程度,结合自身的情况,侧重听课前预习中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对于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的问教师,从而达到学会课堂知识点的目的。英语课前预习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帮助其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例如,苏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1中,教师布置了如下课前预习的内容:

I like dogs.

I like that cute dog.

I like these dogs.

1.课前预习:翻译文章中的句子,预习文章中like的用法。

2.预习目的:文章中的第一句,翻译为“我喜欢狗”,不特指某个个体时,like+名词复数。文章中的第二句,翻译为 “我喜欢那只可爱的狗”,特指那条可爱的狗,like后面的do用名词单数。文章中的第三句,翻译为“我喜欢这些狗”,虽然特指这些狗,但是由于用了these,所以like后面的dog要用复数形式dogs。

三、小学英语预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英语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时有时无,没有给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没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师没有帮助学生明确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侧重点也没有向学生说明,学生无法掌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3.学生缺少预习英语的方法,只懂得跟着磁带进行阅读课文和单词,对文章进行全文的翻译,死记硬背一些重点的单词等。

4.对于课前预习的检验方法不够系统,没能给予学生预习的反馈,只是通过简单的询问或者检查家长签字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5.教师没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没有重视课前预习。

四、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端正课前预习的态度,只有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 帮助他们明确学习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他们在预习中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才能养成他们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发挥学习英语的最佳状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注重英语预习的方法。听读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词汇和相应的知识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因此需要学生通过磁带学习英语课文中的生词,大胆的进行跟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电子词典、同义字典等工具进行英语词汇的拓展。听读预习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的含义,对于不懂的单词和句子, 做重点的标记,结合前后句子的意思,判断句子的大概意思, 猜测单词的含义,再通过查找的方式了解单词的真正词义,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有助于记忆。跟着磁带阅读文章,模仿磁带中的语气语调,有助于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完成对英语课文的整体把握, 减轻预习的难度。

3.制定预习评价方式。教师制定预习评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结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讲课之前让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展示,与小伙伴分享预习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自豪感,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英语课前预习强调在预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侧重点,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英语教学的目的,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不但能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教师课堂要讲的知识点,还能将预习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中,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策略 篇2

夏邑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2017年5月至今,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和 探索,现将这一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3.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教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 “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 “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

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浅谈高中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篇3

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作者总结为下面两个原因:第一,课前预习对课堂中的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性。针对课堂学习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做到英语课前进行下节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下节课要学什么?重、难点在哪里?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就能对下节课教学的新内容有大致的认识,做到课前知道自己下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难点的知识章节。再自己细化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哪些要做初步了解,哪些内容要全部掌握,从而进一步选择和思考不同英语知识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第二,课前预习对英语课堂学习具有一定的调节性。一般的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内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和快速的思维能力。到了高中学习阶段,随着英语课文篇幅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多、课文题材的变化,学习难度明显加大。假如不做好英语课前的预习根本就适应不了当堂英语的教学进程。学习只有先课前预习才可以对自己已预习和没有预习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别开来,并有选择性的听讲,将自己思维和听讲注意力合理地进行分配。

怎样让学生做到有效、有针对性地预习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 细心指导

高中教师应把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抓。每节课后要对学生下节课预习内容做统一布置,对全班学生进行细心指导,对预习的学习内容给出具体的建议或要求,使学生的预习能够收到一定的预习效果。在预习方法上,因学生而异,学生按单词、词组、句子、课文、疑点等进行分项预习。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熟悉生词,自己在英语课文中划出重要短语并能用这些短语自己单独进行造句,也可以摘录英语课文中好的句子或片段,能够熟读熟记,带着疑问去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到自己的疑点时重点关注。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6 Unit 1, 教师在解说课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明白: Today many vegetables planted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y are protected from the rain and the wind. 经过多年的努力,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发现。 In the past few years, important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二、 培养兴趣

不管做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健全,对事物的注意力仍缺乏目的性和意识性,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十分关注。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做好培养兴趣的工作。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为学生学习提供自由的、宽松的、充满欢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和娱乐相结合,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把英语教学课堂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用多渠道、多途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使本班学生的好奇心、好动性、好胜心加以体现,让本班学生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过程,从学习英语中得到应有的学习乐趣,让学习变成轻松的话题,从而使高中学生更乐意去努力。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2 Unit 3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预习, ① Is Shangri-la beautiful? Do you want to travel there? ② How can we get information about Shangri-la? 再播放一段关于香格里拉的视频,把学生在课间涣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美丽的香格里拉,为上课做准备。在课前预习环节中达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

三、 制定目标

学习在每堂课的学习中都要制定目标。预习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只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每一节课后告诉学生下一堂课授课的内容,学生预习时应该了解什么,掌握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带着目标去预习。对于在预习时难以掌握的知识,预习时应重点标记出来,为当场的课堂学习提供学习向导。

四、 展现预习成果

学生每次都按照要求进行预习之后自己并不知道预习的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对预习过的学生进行分组演习,让每组学生分别展现出自己的预习成果,每个小组展现自己的预习成果时班上其他小组的同学一起分享预习成果,共同学习,一起进步。通过展现预习成果让所有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有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的英语成绩才会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进步了,成绩上来了,预习效果得到了肯定。学生就会自觉地进一步加强预习,只有这样,预习才会出现良性循环,学生的成绩才能稳步上升。

五、 持之以恒

再好的学习方法,假如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话,产生的学习效果在短时间之内是不能体现出来的。只有靠学生将这种好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有成效。

初中英语课前预习策略探讨 篇4

一、课前预习的作用

1.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课前预习能减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而言特别明显。一方面, 预习能帮助他们扫除听课中的一些障碍, 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听懂了, 另一方面, 课堂上能听懂了, 作业的正确率也就高了, 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在英语学习中就会有一种“开窍感”, 不断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2.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能使学生在初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发现重点、难点和疑点, 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样目的性更明确, 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听课效果自然也就会更好。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必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 只需在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的前提下, 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做重点讲解, 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实际上就是自学, 学生必须独立地去阅读、思考、质疑和解疑, 这一系列的预习步骤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克服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弊病, 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阅读的速度就会加快, 思维就会变得活跃而敏捷,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预习作业的设计

1. 改变固有观念, 设计明确而具体的预习作业。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但往往只有少部分学生预习, 这是为什么呢?调查表明, 原来学生都认为数理化作业是硬任务, 而英语课前预习作业是软任务。我认为, 这主要是因为英语的预习作业不够明确、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 为了增强预习效果, 教师要改变固有观念, 为学生设计明确而具体的预习作业。例如, 我让学生预习9A Unit 5 Films中的Reading部分时, 让学生找出几个关键词: (1) Date of birth; (2) Place of birth; (3) Date of death; (4) Place of Death; (5) Talents; (6) Films; (7) Awards这样明确而具体的预习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又能使他们更有目的性地去预习。

2. 结合教材特点, 设计新颖而有趣的预习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地完成教师的作业变为比较感兴趣地主动地去完成相关的作业。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牛津新教材为教师设计有趣的预习作业提供了保证, 它内容广泛, 题材新颖, 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热门话题, 非常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 为学生设计新颖而有趣的预习作业。例如, 我在教授9B Unit 2 Robots中的Reading部分时, 先让学生对拥有机器人的好处和坏处进行思考, 回答如下问题: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aving a robot?这样新颖而有趣的预习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3. 尊重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

学生作为个性化的个体, 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此, 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一刀切”的预习作业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试着布置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 即基本作业、选择作业和超额作业, 这样来设计预习作业能使每一个学生都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让学生预习8A Unit 1 Friends中的Reading部分时, 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基础作业是: (1) 把课文中的19个生词抄写两遍 (中英文) (2) 在磁带的帮助下, 熟读生词和课文。选择作业是: (1) 选背19个生词中的10个; (2) 借助自主学习手册来理解课文, 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超额作业是:根据课文内容, 任选Betty, Max和May中的一人写一篇人物介绍 (50字左右) 。这样分层次的预习作业既给了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又给优秀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还让中等生夯实了基础, 提高了能力, 收到了很好的预习效果。

三、预习作业的检查与评估

预习作业的检查和评估,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预习质量。我认为, 预习作业的检查应坚持非批改性检查为主, 批改性检查为辅的原则。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要尽可能多地兼顾到全班同学, 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感觉到教师对他的预习作业是很重视的, 这也能促使他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更加重视这一环节。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 还要及时地给予合理的评估, 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教师可以书面评估, 也可以口头评估学生的预习作业。评估时, 教师可以采用“Wonderful!Excellent!You did quite a good job!Congratulations!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等语句。笔者认为,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评估, 都应注意评估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 课前预习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这一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用热情的态度去感染他们, 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用正面的评价去激励他们, 就一定能调动起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英语课前预习方法 篇5

把一些预习的内容列成提纲,要求提纲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样便于掌握大致的章节和中心思想。并且列出文章的重点、要点,经过这样的预习,课文内容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这样为今后的课文听讲铺平道路,而且便于课后的复习。这样的提纲对逻辑性的科目都有不错的学习效果。

二、画出重点预习法

阅读的时候找到重点、难点。用你平常喜欢划重点的方法给表达出来,最好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这些环节,把这些环节表上记号,为我们今后的听课和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激发思维,增强记忆。

三、扫除障碍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的资料以及一些请教他人的方式,来扫除学习的障碍。这种课前学习的方法,特点就是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可以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后习题我们也要提前做做,看看自己预习的效果怎么样,是不是靠自学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办法,毕竟到了大学我们就需要靠自己去学习了,再也没有老师盯着你学习了。

四、循序渐进学习法

第一步、同读课文。看新课题目,想问题,之后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理解之处。

第二步、掌握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对于查不出答案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第三步、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步、再读一遍课文,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研究

课前预习一般是指,在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应该按照具体的学习要求进行一定的预习,这是一种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行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地指导,从而改變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现象,并从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

课前预习就是一种课前指导行为。通过一定的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在已知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更多地了解课文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或是文章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进行一定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由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有目的性地搜集相关信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一)精心设计预习方案

预习是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在预习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向,因此,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应该以语文学习目标作为指导的方向,在考虑到语文教材文章特点的前提下,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精心设计预习方案,使小学生的预习效果更加明显。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这是一篇表达伟大父爱的文章。作者以对话形式描写父亲对于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在父亲身上吸取的力量,以独特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父爱之伟大。教师在设计预习方案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三个阶段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在初读文章时找到文章中的生词: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并要求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在理解生字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二阶段是要学生关注父与子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了解文章的情感。第三阶段是要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传授

为了体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开设语文预习的指导课。并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以教材文章为范例的基础上,将预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鲁迅主题的文章组合。但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余三篇讲述的是不同的人对鲁迅先生的描写。因此,在预习第五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搜集与鲁迅相关的材料,从而充分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作品风格、追求方向等。预习这方面,会更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还会让学生了解这种预习方法,即了解作者的相关内容。再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预习,从而可以顺利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三)分层次传授预习方法

在语文课文的预习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年级不同,教师应该传授不同的预习方法,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应该设计适合学生年级的预习方案,若是统一的预习方案,则会使具有差异性的学生不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阅读文章,通过预习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北京》时,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预习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从而真正认知北京。

对小学语文课文进行课前预习,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的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合理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教师对于小学语文预习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所以,在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做听课准备,并将预习中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永冈.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能力:对提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2014(26):145.

[2]崔恩东.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及改进策略[J].吉林教育,2014(5):23.

高效英语课堂课前预习优化策略 篇7

一、巧设预习的任务,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

大量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所在,当然课前预习活动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布置一些英语课前预习任务,并保证任务的设计既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这一课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Have you got any friend in the new school?When thinking of your friend,what impressed you most?”利用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与兴趣,进而展开对文本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勤查字典

一门语言的学习,其关键就在于对其词汇的学习。因此,在高中英语学习中,要想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首先需帮助其积累足够的英语词汇。因此,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教师可适当要求学生对文本中不熟悉的词汇进行标注,并在查阅相关词典时,也要注意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所表达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需结合整个句子去查。如对于“out of question”这个词汇,其在词典中解释为“表肯定语气,表对事情‘毫无疑问’的意思”。而文本中在“question”前面是多了一个“the”的,若是学生不认真,就会将两者混淆。实际上,“out of the question”这个词汇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与之前正好相反的,表达的是“强烈的否定语气,即‘完全不可能’”。因此,学生在课前预习翻阅词典的时候,需仔细看清每一个词汇,并注意相关词汇的扩展意义,体会到有些词在前面若是加上了定冠词“the”,其意思相应地也是会有变化的,从而避免出错。

三、引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时,学生必然会遇到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以及不理解的新知识。因此,对于旧知识,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其系统记录下来,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便于后期的复习;而对于新知识, 学生也需将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实践中提出,从而实现有目的的学习。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策略 篇8

一、在预习中载入问题

使预习成为问题的载体,问题成为预习的方式, 才会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困扰, 教师往往将课前预习视为一种学生自愿为之的活动, 学生没有问题压力,处理起来相对轻松,把预习看成是既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选择性学习形式, 即便存在预习过程, 也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所有的待解决问题依然未被挖掘出来,一直到正式授课之时, 经由教师点拨, 学生才能产生如梦方醒之感,为时已经晚矣。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置问题于预习环境中, 借助问题对学生学习行为加以督促, 让学生的预习更具目标性与任务性。

比如在学习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预习的环节提出一个主线问题: 这是一篇新闻性质的阅读文章, 可是为什 么题目中 却说没有 新闻?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便会在预习时进行主动思考, 从而给出多个层面的答案: 从新闻专业层面来说, 和平时期的奥斯维辛也许不会发生新闻; 从普通读者层面来说, 本文的新闻性其实非常强,勿忘战争的残酷,反对战争的理想都在奥斯维辛博物馆中体现出来,用以警示后人,这正是有价值的新闻。 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站在新闻的专业角度来说的, 实际上恰恰反映出其新闻价值, 让读者了解了新闻人的责任感。

二、利用问题带动预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问题的作用比解决问题的作用更加突出”。 应当说,提出问题是需要以深刻思考和精密分析为基础的, 课前预习是否有效, 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加以了解。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好胜心理较强, 教师可以借助其这一心理特点, 使学生之间形成预习阶段的良性竞争, 看看谁能够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使问题既能凸显教学重点与难点, 又能占有数量上的优势, 从而真正达到让问题带动预习的效果。 如果问题安排得当, 高中生自然会对目标文本进行仔细研读,在字里行间寻找到更深刻的问题。 提问题的过程, 同时也是预习的过程, 学生在此期间努力寻找到文本中可供提问的知识点, 而在正式上课时, 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所归纳出的问题, 进行相对应的教学。

比如在接触到 《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之前,教师可以从文学形象、语言风格、作品层次、叙事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示, 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时即提出相应的问题, 尤其应当让学生率先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还有在那种特定宏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所具有的爱国情怀是如何来表达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问题引领的机制,在问题引领机制之下, 学生的预习活动将变得极富目标性,也将更具预习效果,对于自主能力日益增强的高中生而言,其效果甚 至会优于 教师的主 动讲解。

三、使预习富有场面感觉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 对于人生来说, 实践与行动乃是最为根本的任务。与实践和行动相比,学问和知识存在的价值仅在于手段和方法,而并非是最终的任务。所以人生一定要在拥有知识之后,依实践和行动的要求进行操作。 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来说, 若想让教材中的 内容真正 内化到思 维中去, 一定要借助实践来认识及检验。 而这种认识和检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完成之后, 还应当渗入到课程开始之前也就是预习阶段。 让预习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于相关场景之内, 保持其实践功能, 使学习者可以有初次认知应用体验。 在预习过程中的场景体验不必太过繁琐, 其功能仍在于激发学习者兴趣, 使其顺利过渡到正式学习为主。

在接触古典诗词时, 这种场景代入的预习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李煜《 虞美人》 、晏殊《 蝶恋花》 以及柳永《 雨霖铃》 等一系列词作,即使不经过教师讲解,高中生同样容易为作品里面的优美意境所熏染, 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指导预习: 使学生按照这些作品里面的一首, 依其文字排列规律尝试写一篇仿作, 或者写一篇该首古诗词的阅读感受, 在正式授课时, 仿作与感受皆可以拿来为课堂所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中独立寻找一些合适的音乐背景。经验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场景实践应用模式,学生在寻找音乐背景的过程中,会主动预习文本内涵与意蕴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使教学过程中的情感陶冶目标提前得以实现。

引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 篇9

一、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预习中提示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要使学生领会这些方法,用它们开启知识宝库,指导学习实践。教师可以开设预习课,教会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指导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适当加上批注,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良好读书习惯。

二、照抄知识要点,激发预习兴趣

预习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调动预习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 通读课文。

《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析读课文。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启迪思维,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 赏读课文。

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能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色。”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 围绕预习重点,设计预习提纲。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的特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把预习重点贯穿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感。教学《古诗两首》教师可设计以下预习提纲: (1) 读。读《咏柳》。可放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注意句末诗韵。 (2) 想。注意对关键词“妆、绿、裁剪”的理解,想想诗句意思,弄清大意。 (3) 议。同桌互议,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提出疑难,想象、领悟诗的意境。 (4) 诵。朗读,背诵。 (5) 写。默写。 (6) 用。回顾预习过程,并用这一过程学习第二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四、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一要引导学生对预习引起有意注意,自觉运用预习提示;二要检查学生读的效果,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是否懂得在书上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会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在教学中开始渗透预习方法,实施预习的步骤,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预习。“有疑问才能求进步”,预习步骤合理、方法正确,学生才能真正在听、说、读、写、思、练中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摘要: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 强化训练,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不失为一个良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给预习方法, 培养预习能力;照抄知识要点, 激发预习兴趣;划分层次阅读, 培养自读能力;加强预习检查, 养成预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策略 篇10

一、小学语文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是一种课前指导行为, 首先, 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可以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了解课文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 文章内涵, 全面的掌握知识点,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 进行课前预习, 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搜集资料,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只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没有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给自己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受到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较低, 预习效果不明显, 使得学生产生怀疑感和挫败感, 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热情[1]。

2.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不正确

课前预习的方法,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 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由于许多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不正确, 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致使教学效果较差。一方面,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致使教学知识点出现残缺、断裂的情况,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其课前预习的指导方式也不尽相同, 进而影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3.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着缺陷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的问题设计, 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明确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但是,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缺陷, 没有全面把握文章的信息, 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导致问题设计不合理,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合理指导策略

1.激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动预习,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找到答案, 解决问题[2]。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 教授正确的预习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合理设计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例如, 在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牛顿的信息资料, 然后, 根据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查字典、询问家长、同学等方式, 理解重点字的读法和词语的含义, 进而解决问题。同时, 可以围绕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大致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 进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前预习的积极作用,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自觉预习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琴.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讨[J].新校园 (中旬) , 2015, 09:36.

对小学英语教学课前预习的初探 篇11

关键词 课前预习 有效 小学英语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三性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课前预习作为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自主学习能力启蒙到形成乃至不断发展的阶段,有效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一、明确预习要求,让课前预习有的放矢

要求明确,目标合理,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前提。经常会有老师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如“明天我们上第三单元A部分,请同学们回家读一读。”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遇到不会读的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预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我认为,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1.课前学生要理解哪些内容?2.哪些内容是学生能够理解的?3.学生不能理解的,用什么办法去引导?

在教授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 时,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1.初步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的单词,并根据上下文猜测课文大意。2.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主要内容:Who(主要人物)__________When (时间)____________ Where(地点)____________ What(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不再是泛泛而读,他们能在读的过程中关注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并通过完成第二个任务,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

二、丰富预习形式,让课前预习多姿多彩

课前预习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单一的预习形式往往会使他们乏味。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程度。常用的预习形式有:

1.跟读式预习。此形式在平时的预习任务中会经常使用,但是在跟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要求,对于中年级学生,可以要求在听录音跟读的过程中,用“ ”标出对话中的升调,用“ ”标出对话中的降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在听录音跟读的过程中用“│”标出语句的停顿。

2.问题式预习。教师应侧重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能概括文本大意的问题为主。

在6A Unit 1 Public signs Part A 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①How many public sighs does Jack see? ②Can you draw these public signs? 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而画出文本中提到的公共标志,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预习兴趣,并能为课堂上讨论这些公共标志的意思提供素材。

3.收集信息式预习。

在教授6B Unit 5 The seasons Pare A 时,课文主要讲了纽约的四季。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小组合作收集某一个感兴趣的城市的四季天气情况,在新课的迁移创新环节,让学生来介绍。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介绍起来不至于没有话说。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创新意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

4.圈点式预习。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不会读的单词,不理解的短语、句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上网、请教别人等方式先自己解决,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带到课堂中。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接受新知。

5.温故知新式预习。新课中要用到某些旧知识,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一些单词、句型不经常使用就容易遗忘,如果不复习一下,就会影响新课的学习。

在学习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 Part A 时,学生在三年级就学过一些交通工具及句型Let’s go to…But how? 因此,我布置的預习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写出所学过的交通工具及怎样询问乘哪种交通工具。这样,学生在预习新内容时,不但对已学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还能更好地预习新内容。

形式多样的课前预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预习的形式。

三、运用评价手段,让课前预习持之以恒

在每次的预习任务下面我都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自我评价:________(★★★★★)。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几个字,对于学生来说却意义非凡,这是他们对于自己劳动成果的肯定,远比老师的一句“Good”更能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做出适当的自我评价,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预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做到持之以恒。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开启成功课堂的一把钥匙。只有做到有备而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策略 篇12

一、对课前预习作用的解析和认识

所谓课前预习,顾名思义,是指在老师的主导教学之前, 学生自觉运用已学知识和能力,围绕新学内容所开展的以先行了解、主动求疑和自主思考为形式的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其作用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把课堂教学的关口实行前移,学生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能够张弛有度地进行新学活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既节约时间又节约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听课效果。二是在“温故知新、良性循环”的驱动下,使得学生一方面逐步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意识,另一方面在自我锻炼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等能力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增强自学独立性。三是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有备少患的情形下进入课堂,促进有效资源的相互共享,让他们在更好的展示中不断产生学习情趣。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能力不强、心态脆弱的潜能生来说,能够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信念。四是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相应的成败得失和苦乐情怀,从而磨砺其坚强毅力,在潜移默化中锻铸他们严谨细致的学习品质。

二、对课前预习策略的应用实践

在学校教育中,预习策略实践是一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发展性课题。以下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1)让预习活动在自主出题中展示个性。课前预习活动, 既是新学的有效起点,更是激发主体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推动实践创新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支点。在预习活动中,不同层面的学生会捕捉到不同的知识点,如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预习之后来自主出题,既可以检测个性化的预习效果,又能促进他们共同学习和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整体进步的推动目标。自主出题的范围比较广泛,如多音字和难读字方面的读音练习,形近字和同音字方面的写字练习,近反义词、最佳搭配和辨析造句方面的词语练习,以及各种句子练习和读后感小练笔等等。在《装满昆虫的衣袋》预习中,一些学生通过抓住对“着迷、迷恋、痴迷”这组词义的探讨辨析,在相互之间进行词句综合练习,就大体搞懂了文本内涵和教义,实现了“不教而学”的任务目标。实践表明,预习活动和自主出题,有效地打破了“以教定学”的传统形式,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开发了学生潜能。

(2)让预习活动在分层指导中彰显优势。课前预习受时间、阵地、形式和其他条件制约的因素较少,这就为我们开展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由此彰显了它的优势之处。例如,我们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四字经”———读、记、查、写,让他们在熟知基本步骤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和预习要求,选择不尽相同的预习方法。同时,教师应遵照学生在基础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分层设计梯次性预习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提高题和自由命题等),以此有效地激励先进生,鞭策潜能生,从而营造一个“以赛激趣促学”的创优争先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梯次性作业活动中,应当积极实行动态化自我晋级策略,以活跃预习形式,增强进取意识。而这在课堂教学内却是难以展开的。

(3)让预习活动在艺术指导中发展丰富。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前预习活动中,个体和群体学生是其中无可替代的主角,而执教者只是发挥着引领、指导、激励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预习活动,我们不能统一要求,不能求全责备, 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进行区别以待、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和循循善诱, 并对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不断总结和反思,重新投入到指导实践中去检验去考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变被动作业为主动探究,变冰冷指导为温情对话,变“以教定学”为“以学促教”,激发课前预习的主动性,增强预习活动的有效性。

上一篇:吉林气象下一篇:最低工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