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2024-09-24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共7篇)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篇1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已成为老年人的多发病[1]。而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及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内科疾病。传统治疗方法是以骨牵引为主, 但其治疗后并发症较多, 易造成膝关节、髋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病死率较高[2]。因此, 选择一种牢固可靠、操作快捷、方便、手术创伤小的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当重要。笔者所在医院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抗旋髓内钉,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其中女36例, 男24例, 年龄57~86例, 平均 (65.2±5.8) 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确诊, 符合中华医学会相关诊断标准[3]。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骨科手术禁忌证者不纳入研究范围。按AO分类:A1型5例, A2型3例, A3型6例, 有内科合并症46例, 包括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慢性肺部疾病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准备

手术前所有参加手术的医生同专家一同会诊, 对病患资料进行细致分析, 并判断手术的耐受能力。若患者同时患有的内科疾病可能影响到手术的进行, 则应先治疗内科疾病, 待其稳定后才可实施手术。对于糖尿病患者, 需进行相应治疗将血糖控制在9 mmol/L范围内。对于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 应让患者服用相应降压药物和治疗心功能的药物。手术前应使患者保持在情绪稳定的状态, 避免不良情绪因素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骨牵引法治疗, 在本组患者中, 10例进行胫骨结节牵引, 20例进行股骨髁上牵引。

1.3.2 试验组

试验组进行连续硬膜外全麻, 待麻醉效果满意后, 使患者平躺于牵引床上, 实施牵引复位, 在C型避X线机下透视闭合复位效果, 待闭合复位效果满意后进行铺巾消毒, 然后在股骨大粗隆顶部上方4~6 cm处向近端作长为4 cm的纵形切口, 利用三棱锥从大粗隆间稍偏外侧前、中1/3处向股骨髓腔方向开口, 在透视下看见三棱锥方向和进针点符合要求后插入导针, 用钻配合沿导针对股骨近端扩大成形。在透视下将PNFA主钉插入髓腔并调整插入深度。使用瞄准器将导针打入股骨颈, 正对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中下1/3, 侧位透视下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 深度需达股骨头关节面下5~10 mm, 测量螺旋刀片长度, 在股骨外侧皮质扩孔后再将螺旋刀片击打至限深处, 而后拧入主钉尾帽和固定远端锁定螺钉。最后对缝合切口进行逐层冲洗, 同时刀口内放置引流管引流。

1.4 术后处理

手术后应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机生命体征。手术次日应积极鼓励患者在病床上进行臀肌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练习;术后第2天应指导患者做起练习及髋、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在助行器和护理人员搀扶下开始离床活动;术后2周指导患者扶拐下地对患肢进行活动;术后4周应逐渐进行部分负重行走;术后6周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负重活动, 使肢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术后12~16周, 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检查确定骨折愈合情况, 若是愈合, 则慢慢开始弃拐负重行走。每隔1个月进行1次髋关节X线复查。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可:骨折愈合, 髋关节活动部分受限, 有少许跛行或内翻。良:骨折愈合, 大部分恢复伤前活动情况, 偶有疼痛。优:骨折愈合, 恢复伤前活动情况, 髋关节无疼痛[3]。优良率= (优例数+良倒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8例患者发生髋内翻、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 而试验组仅1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059, P=0.0301)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3200, P=0.0377) , 见表1。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病于老年人, 其骨折多数情况下是因外力所致。老年人因骨质疏松, 当其肢体快速扭转或摔倒时强力外展、内收时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而且, 老年病患常伴有内科疾病, 对手术及创伤的干扰能力较差。因此, 针对老年病患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 需改善其整个身体状况, 增强手术的承受能力, 降低或避免手术创伤极为重要。传统的保守牵引治疗方法需长期卧床, 易诱发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出现, 甚至死亡[4]。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越性在于其可在骨折前期恢复到患者的正常状态, 避免长期卧床而诱发的各种并发症。但外科手术依然存在风险, 老年人手术承受能力差, 因此存在的手术风险也高于正常人[5]。当前外科医生流行观点是对于不稳定骨折只需满足能够恢复股骨颈干解剖关系, 无须强求解剖复位, 如强行解剖复位会增加手术创伤, 对老年人极为不利, 因此避免或减少手术带来的额外伤害尤为重要。

通过本研究, 笔者认为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住院前均伴有一定程度的基础性疾病, 同时做好相关的检查确诊。在入院时应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并针对检查结果显示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纠正, 实施相应的治疗, 待患者情况稳定后, 方可正常进行后续手术。笔者还发现, PFNA材料组织间相容性较好, 感染率低, 排斥反应小, 可长时间保留在体内, 能够克服其他内固定抗扭转性能差的问题,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良率为93.33%, 明显高于采用骨牵引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73.33%, 且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进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 且对老年患者的治疗较为理想。

总之,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微创、操作方便、固定牢固、创伤小、抗旋转能力强、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可前期离床负重等优点, 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PFNA) 治疗, 对照组采用骨牵引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8例患者发生髋内翻、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 而试验组仅1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059, P=0.0301) 。经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3200, P=0.0377) 。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方便、固定牢固、创伤小、抗旋转能力强、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可前期离床负重等优点, 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闭合复位,抗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参考文献

[1]杨溢铭.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1) :39-40.

[2]李廷昌.动力髋钉和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2) :106-107.

[3]张业祥, 鹿霞, 张涛, 等.DHS、PFN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30) :65-66.

[4]王临青, 张思胜, 聂存平.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甘肃医药, 2010, 29 (4) :419-421.

[5]钟建华, 高沃光, 莫水明, 等.牵引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J].广东医学, 2010, 31 (13) :1696-1697.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9 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 男19 例, 女20 例;年龄63~89 岁, 平均年龄 (71.3±8.5) 岁。致伤原因:摔倒33 例, 骑自行车摔伤4 例, 车祸伤2 例。左侧22 例, 右侧17 例。术前骨折Evans分型, Ⅰ型2 例, Ⅱ型6 例, Ⅲ型9 例, Ⅳ型10 例, Ⅴ型1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 平均4.9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 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科牵引复位。骨折对位、颈干角、肢体长度满意后维持牵引, 于大粗隆顶上3 cm处做3~5 cm纵切口, 显露大粗隆顶部, 于顶点处或稍偏外放置导针导向器, 向髓腔内钻入导针, 正侧位透视证实导针位于髓腔内且无弯曲, 顺导针扩髓。根据股骨头内的螺旋刀片位置调整主钉插入深度, 透视主钉位置满意后, 经套筒钻入股骨颈导针至关节面下方5 mm处。透视正侧位导针位置满意后 (正位X线片在股骨颈中下1/3, 侧位X线片在股骨颈中间) , 测量所需螺旋刀片的长度, 然后用11 mm的空心钻头打开股骨外侧骨皮质, 测深, 扩外侧骨皮质, 并将选好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直接打入标记好的深度。锁定刀片, 根据患者状态选择锁定状态, 打入远端锁钉。拆除瞄准器, 插入手柄后拧入尾帽, 透视检查复位情况, 确认固定满意后缝合切口。

典型病例1:患者, 女性, 75 岁, 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典型病例2:患者, 男性, 83 岁, 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3~4。

1.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24 h疼痛缓解后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术后1~2周扶拐不负重站立, 4周后扶拐部分负重行走, 每月门诊摄X线片复查1次, 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8~10周后X线摄片检查见有骨痂形成可进行负重活动。

2 结 果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44~80 min, 平均65 min。出血90~250 mL, 平均150 mL。输血4 例, 压积红细胞2 U。39 例患者获3~24个月随访, 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8周~4个月, 平均11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 例, 2 例在术后2周, 另2 例均在术后1个月形成, 经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溶栓及对症治疗逐渐好转。本组无内固定物失效、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髋内翻及股骨骨折发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 优24 例, 良9 例, 中5 例, 差1 例, 优良率84.6%。

3 讨 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由于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患, 如采用保守治疗易发生并发症, 患者致死、致残率较高, 故临床主张尽早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争取患者早日活动, 以减少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 故积极手术治疗已形成共识, 但采取何种手术方法治疗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 对于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疗效。笔者认为, 股骨粗隆间骨折经恰当复位及有效内固定治疗容易愈合, 很少发生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 亦很少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 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一旦发生力学失败或感染则补救极为困难, 因此,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还是倾向于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科固定技术的发展给骨折内固定带来了多种选择, 出现了Richard钉、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DHS) 、Gamma钉、PFN、PFNA等[4,5]。以DHS为代表的钉板系统及PFN内固定术为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流。PFNA及PFNA-Ⅱ亚洲型是新改进的PFN系统, 是以Gamma钉和PFN为基础进行改进的股骨近端髓内固定装置。它是一种挤压技术, 将后者近端的螺钉固定部分改为螺旋刀结构[6]。通过改进, PFNA-Ⅱ系统具有亚洲型主钉, 完美匹配亚洲人群股骨解剖形态, 由亚洲型螺旋刀片一个部件完成抗旋转和稳定支撑等优点, 更提高了锚合力, 增加了稳定性, 明显减少了内固定松动、股骨头切割的发生。主钉远端有较长的可屈性凹槽设计, 能分散局部的应力集中, 减少了术中及术后股骨干骨折的发生。DHS则属于髓外固定系统, 主要通过骨折两端紧密的嵌插, 产生轴向滑动, 保持骨折断端的紧密接触, 促进骨折愈合[7]。由于DHS无有效的抗旋转作用, 因此不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同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 使用DHS容易出现螺钉拉出或弯曲现象, 导致治疗失败[8];而且DHS内固定术创伤大、出血多, 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等方面均明显优于DHS[9]。故PFNA及PFNA-Ⅱ亚洲型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而且内固定可靠, 术后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及负重, 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大大提高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及PFNA-Ⅱ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PFNA及PFNA-Ⅱ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闭合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9例, 女20例;年龄63~89岁, 平均年龄 (71.3±8.5) 岁。Evans分型, Ⅰ型2例, Ⅱ型6例, Ⅲ型9例, Ⅳ型10例, Ⅴ型12例。结果 随访3~24个月, 平均14.4个月。骨折均已愈合, 无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及股骨头切割现象;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优24例, 良9例, 中5例, 差1例, 优良率84.6%。结论 PFNA及PFNA-Ⅱ亚洲型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牢固, 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亚洲型,闭合复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参考文献

[1]董吴平, 吴刚, 何煦芳.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9, 15 (7) :785-787.

[2]邬江, 徐永清, 陈汉芬, 等.螺旋刀片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1) :5-6.

[3]李凡, 陆海明, 王秋根, 等.PFNA与Gamma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16) :1265-1267.

[4]Dharmarajan TS, Banik P.Hip fracture:Risk factors, preoerative assessment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J].Postgraduate Medicine, 2006, 119 (1) :31-38.

[5]王强, 王静成, 蒋百川.PFN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6) :44-45.

[6]陈述祥, 陈彦东, 康乐, 等.骨质疏松分级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选择的关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7) :651-652.

[7]严培军, 黄国淳.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分析[J].河北医学, 2002, 8 (12) :1113-1114.

[8]唐佩福, 姚琦, 黄鹏,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7 (9) :622-624.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中, 男19例, 女17例;年龄58岁~87岁, 平均75岁;闭合复合35例, 切开复位1例;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1.2 结果

36例病人经过精心的护理和详细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 无发生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人多数为意外受伤, 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大多数是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新陈代谢缓慢, 各种器官生理功能减退, 体力下降, 其不仅要承受躯体上的痛苦, 而且为是否因此致残以及给亲人增添麻烦和经济负担而忧虑。因此, 护士从病人入院开始态度要亲切和蔼, 使病人感到温暖和安慰。在生活上多关心和照顾病人, 指导病人正确使用便器、翻身的方法等, 使病人感觉舒适。同时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 指导家属、朋友向病人提供有效支持, 以消除、减轻病人紧张及恐惧情绪, 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向病人说明该手术具有切口小、炎性反应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2.1.2 饮食指导

做好病人术前卧床期间的饮食指导。老年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差, 突然卧床, 活动少, 食欲差。指导病人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及维生素食物, 避免生冷、刺激、煎炸之品。嘱病人保持心情舒畅, 以增加食欲。

2.1.3 皮肤护理

老年病人皮肤感觉迟钝, 对痛不敏感, 皮下脂肪少, 汗腺萎缩, 皮肤干燥, 多皱褶, 且皮肤营养缺乏而变薄, 弹性及抵抗力差, 加之老年病人骨折后由于患处疼痛, 使部分病人出现不合作的情绪。病人不愿意变换体位, 极易造成皮肤破损而形成压疮。临床上, 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以骶尾部发生压疮最常见, 因此, 解除受压是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本组病人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 收效良好, 无一例病人发生压疮。

2.1.4 牵引护理

术前皮肤牵引并制动。在牵引期间鼓励病人做下肢肌肉收缩运动,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加强局部皮肤护理。

2.1.5 合并疾病的护理

术前做好内科会诊治疗, 针对疾病做好各种相应特殊检查、护理, 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后的体位要求、治疗和护理的配合方法, 以提高病人的配合能力。术后患肢抬高, 高于心脏,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患肢应保持外展中立位, 不盘腿, 轻度屈髋、屈膝, 翻身时两腿间放一软枕。

2.2.2 饮食指导

待病人麻醉恢复后指导其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鸡蛋、骨头汤、豆制品等, 防止骨质疏松, 促进康复。

2.2.3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

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理想肢体功能。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制订适合病人的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 时间由短到长, 以病人不感到疲劳、患处无疼痛为宜。肢体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活动为辅。术后1 d可指导病人主动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踝泵运动, 不愿或不能主动活动者做被动肌肉按摩、踝关节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足底蹬力锻炼和患肢直腿抬高锻炼。如果病人是稳定性骨折, 术后第2周可扶拐下床。

2.2.4 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血栓形成、压疮等[2,3]。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及肿胀程度, 指导病人做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舒缩锻炼, 每日督促计划进行。鼓励病人多饮水, 避免采用患侧下肢静脉输液,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遵医嘱用活血化淤药,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使用抗生素3 d~5 d预防感染。本组病人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5 切口及引流袋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第1个24 h 内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透情况, 若有血液渗透及时更换敷料。检查切口, 发现切口异常肿胀及有发绀、淤斑者,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医生第1次常规更换敷料后及时查看医生的操作记录, 对于红肿、有渗出的切口要严密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期切口引流液性质及量, 术后引流袋内连续引流量超过200 mL/h, 且呈鲜红色, 或总量超过1 000 mL, 提示术区有活动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术后密切观察导尿管的引流量及尿液性状, 引流尿液过少者及时报告医生。术后24 h 后关闭导尿管, 间断放尿, 恢复膀胱功能, 常规导尿管护理, 预防泌尿系感染, 术后48 h 内拔除尿管, 拔出导尿管后嘱自行排尿, 冲洗尿道。

2.3 出院健康指导

出院时根据病人情况制订出院指导计划。嘱病人出院不但要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而且更要加强双上肢和健侧下肢的主动功能锻炼, 6周后可负重行走。嘱病人出院后需加强营养, 补充钙质, 以促进伤口愈合, 骨痂生长。

3 小结

PFNA固定技术设计合理, 抗旋转能力强, 术中损伤小, 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 是一种理想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良好的心理护理、周密的术后观察与护理、认真的关节功能训练、正确的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吴采荣, 丁亮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短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2) :137-138.

[2]郭玉花, 闫慧珠.股骨粗隆间骨折牵引术后预防压疮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6C) :1671-1672.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篇4

关键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股骨干峡部即成人股骨小转子至远端5 cm之间的骨折[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髋部骨折患者中约7%~ 34%累及转子下[2]。这一区域应力集中,治疗比较棘手 , 如果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容易出现内固定失败、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是近年来 研制的一种新型抗旋髓内固定材料[3],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基础上研发的,具有以下优点: 1 PFNA内固定主钉跨越大段股骨,增加了髓内壁接触面积,使应力可平均分散 ;2 PFNA缩短了其到股骨头中心的垂直距离,相对减少了断裂机会 ;3 PFNA主钉金属可承受较大负荷强度,使患者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负重,有利于功能恢复。我院近年来应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 2012年6月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3例,女50例,年龄36 ~ 77岁,平均年龄(56.3±12.2)岁 ;高能量损伤81例,低能量损伤1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内固定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 :40例采用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Expandable Proximal Femoral Nail,EPFN)进行内固定,为EPFN组 ;53例采用PFNA进行内固定,为PFNA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 Seinsheimer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低能量损伤患者根据检查结果于伤后3天内行骨折内固定手术 ;高能量损伤患者根据损伤控制原则积极治疗, 在情况稳定后进行伤性评估,完善相关检查,掌握髋腔宽度及骨折线位置,择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小组完成,患者术后均进行相关功能锻炼。

1.2.1EPFN组内固定方法

40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于牵引床上进行。先于C形臂X线透视机下闭合复位,确认复位满意后,于大粗隆近端约3 cm处纵形切入,向股骨髓腔方向开口后插入导针,将主钉装入瞄准器上,扩大股骨近端后自大粗隆内开口处插入股骨髓腔 ;调整深度符合要求后,空心钻头沿导针钻孔后取出导针和钻头,根据显示刻度选择相应的栓钉,置入栓钉 ;连接压力泵单向阀门,将生理盐水注入栓钉头部,透视下见栓钉头部膨胀为橄榄形停止注入 ;同法将生理盐水注入栓钉尾部膨胀后,将主钉瞄准器连接套管插入栓钉滑动限制螺丝刀,锁紧栓钉滑动限制器,拆除瞄准器和压力泵,上紧尾端密封帽,冲洗伤口视情况确定是否置负压引流。麻醉效应消失后即开始行主动肌肉收缩练习,术后3 ~ 4 d可进行膝关节、髋关节屈伸功能练习和直腿抬高练习,负重情况根据骨折类型而定,Seinsheimer Ⅰ、 Ⅱ型患者3周后可部分负重,6周完全负重 ;Ⅲ、Ⅳ、Ⅴ 型患者5 ~ 6周部分负重,8 ~ 10周完全负重。

1.2.2PFNA组内固定方法

内固定材料PFNA(瑞士Synthes公司生产)规格为 : 主钉长度240 ~ 340 mm,直径10 ~ 11 mm,螺旋刀片长度85 ~ 110 mm,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规格。53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手术于牵引床上进行。先于C形臂X线透视机下闭合复位,对4例粉碎严重,后内侧骨块分离移位明显的患者,使用顶棒支撑辅助复位 ;1例患者行有限切开直接复位。确认复位满意后沿股骨干方向自大转子顶点近端3~5cm向上做4 ~ 5 cm纵切口,沿肌纤维方向分开臀中肌 ;将切口延伸至骨折处,先用骨钩、点状复位钳等作临时固定, 再以环扎带固定后内侧大骨块并进一步复位至满意后明确大转子顶点的正常位置 ;于大转子顶点中心插入髓腔导针,C形臂X线透视机下确认导针位置于股骨髓腔内后可置入主钉,置入前先用钻头将股骨近端扩髓至一定深度,插入主钉; 调整好主钉位置和深度,近端130°瞄准臂定位,沿瞄准臂插入螺旋刀臂套筒至股骨外侧皮质,按套筒方向钻入3.2 mm导针,透视下观察导针位置,使其侧位处于股骨颈的正中位,正位处于股骨颈中轴线稍偏下部位,并达股骨头关节面下5 ~ 10 mm左右位置 ;11 mm空心钻钻开外侧皮质,沿套筒插入配套螺旋刀片,顺时针旋转插入器,将PFNA螺旋刀片完成抗旋转锁定 ;完成锁定后拆除瞄准器,在远端锁定孔对应处皮肤做1.5 cm小切口,远端固定锁定螺钉,于髓内钉近端拧入髓内钉尾端密封帽,冲洗伤口视情况确定是否置负压引流。功能练习同EPFN组。

1.3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操作不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所有患者均随访6 ~ 24个月 , 记录并发症、大腿疼痛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从功能(47分)、疼痛(44分)、活动度(5分)、畸形(4分) 4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总分≥ 90分为优,≥ 80分为良,≥ 70分为可,< 70分为差[4]。骨折愈合标准 : 患者X线检查骨痂生长良好, 骨折线模糊,患肢局部无叩痛,负重行走无疼痛[5]。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 ± 标准差(±s)表示,且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平均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PFN组,平均出血量少于EPFN组(P < 0.05)。随访6 ~ 24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达优良,PFNA组评分略高于EPF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果见表1 ~ 2 ;1例高能量损伤股骨转子下闭合性骨折患者PFNA术前、术后、随访12个月X线片, 见图1。

注:(a) 术前X线片;(b) 术后X线片;(c) 随访12个月X线片 (髋关节Harris评分96.8分,无相关并发症和下肢疼痛)。

2.2手术操作、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FNA组无操作不当、切口感染、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无患者出现大腿疼痛 ;EPFN组操作不当、大腿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2.5% 和10%,显著高于PFNA组(P < 0.05)。 结果见表3。

3讨论

股骨转子下内、外侧皮质分别为高应力区和张力集中区,在外力作用下,外侧皮质骨承受的张力小于内侧皮质骨压力,因此,一旦发生骨折,内侧骨块以粉碎性骨折居多; 再加之股骨转子内侧均由皮质骨组成,术后容易出现髋内翻畸形、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及螺钉切割股骨头等并发症[6]。上述并发症除与患者身体因素、损伤严重程度有关外,手术操作及内固定物的选择也是其重要的并可干预的影响因素。良好复位、纠正短缩和旋转畸形、 最大限度地恢复外展肌力和行走能力是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原则,也是临床骨科医师追求的目标[7,8]。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内固定材料不断问世, 使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效果的提高有了希望。目前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材料主要分为两类 :1以动力髋螺钉 (DHS)为代表的髓外钉板系统[9],DHS曾是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此外还有动力髁螺钉(DCS)及解剖型钢板等,以上内固定材料的优点是应力集中于钉板折弯处,但置入时创伤大,而且偏心固定,不适用于不稳定的转子下骨折的治疗 ;2髓内钉棒系统,包括RussellTaylor重建钉、PFN、Gamma钉等[10],髓内固定系统创伤小, 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固定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但内翻畸形愈合发生率仍在30%左右。

PFNA是近年来在PFN基础上研发的新型内固定材料。 叶永平等[11]采用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下床活动时间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两组患者远期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将PFNA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并与同为髓内固定系统的内固定材料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平均下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EPFN组,平均出血量少于EPFN组(P < 0.05),说明PFNA是较适合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材料。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篇5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可减少相关卧床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并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较多,但是这些手术方法的术后效果一直存在着争论[1]。DHS及以其为基础的改进装置已经成为了手术治疗稳定型(31.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术式[2],而对于不稳定型骨折,目前更趋于使用髓内固定的方法来治疗[3,4]。AO/ASIF设计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是目前用于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安全、稳定及便捷的内固定[2,4,5]。根据应用PFNA治疗亚洲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时遇到的问题,AO/ASIF设计了亚洲型PFNA(PFNA-Ⅱ)。本研究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PFNA-Ⅱ治疗的6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1)属于31.A.2-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术前无伴发其他部位骨折;(3)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级低于3级;(4)术前患者无意识、行动障碍;(5)术前同意参与本项研究。未满足以上条件者均予以排除。本组患者67例。男22例,女45例。年龄37~99岁,平均(78.1±13.2)岁。骨折分型采用OTA/AO分型,31.A.2~A.3型为不稳定型骨折。所有病例均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1.A.2型59例,31.A.3型8例。其中,摔伤患者62例,交通伤患者5例。23例患者入院时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和贫血等。

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给予患肢胫骨结节牵引或“丁”字鞋固定,并且同时治疗合并的内科疾病,2~7 d内进行手术。

1.3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规方法牵引复位,C形臂X线机透视正侧位,位置满意后消毒铺巾。在股骨大转子顶端上约5 cm处做一3~5 cm切口,平行切开阔筋膜,平行于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臀中肌。以大转子顶点或略偏内为进针点插入导针,C形臂X线机透视确认导针位于股骨颈髓腔内,空心钻头打开骨皮质扩髓。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插入PFNA-Ⅱ并调整主钉于合适位置。瞄准器导向下,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向股骨颈内钻入导针,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长度的螺旋刀片,打开外侧皮质,将螺旋刀片打入股骨头内,使螺旋刀片尖端位于股骨头下0.5~1.0 m,C形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锁定螺旋刀片。远端锁定一般选用静态瞄准臂。在远端皮肤刺一小口,置入远端锁定螺钉。冲洗切口,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给予镇痛、抗生素预防感染和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处理,必要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并且根据患者术后血生化指标给予对症治疗。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功能恢复锻炼,麻醉清醒后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和关节活动,术后第2天摄双髋正位片和患肢髋关节侧位片,术后第3~6天开始借助助行器或拐杖进行部分负重活动。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随访。

1.5 评定标准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从切开皮肤至切口缝合完毕所需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并且在骨折愈合后记录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下肢畸形、髋关节活动度。满分100分,优:90~100分,良:80~<90分,可:70~<80分,差:<70分。

2 结果

2.1 术中观察

所有患者术中情况均予以记录。手术时间:25~120 min,平均56.9 min;术中透视次数:15~35次,平均19.9次;术中出血量:50~250 m L,平均114 m L。术中未发生内固定周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断裂以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2 术后疗效观察

67例患者中,51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术后患者获得9~27个月随访,平均16.3个月。16例患者未能获得完全随访,其中4例患者死亡,5例患者因身体原因退出随访,7例患者失去联系。所有患者末次随访骨折端均愈合,无骨不连、切出股骨头或股骨颈、内固定断裂等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1周;患者骨折愈合后Harris评分为72~95分,平均88.5分。末次随访的51例患者中,39例(76%)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至受伤前水平,12例(24%)患者需要借助助行器或手拐行走。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论

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须达到坚强的内固定,从而使患者能够早期负重活动,避免因长期卧床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目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使用DHS治疗获得了较满意的稳定性,DHS及以其为基础的改进装置已经成为了手术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术式[2,6,7]。但是,使用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畸形愈合、股骨颈变短等并发症的概率很高[2,8,9,10]。在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一系列的生物力学试验以及临床研究发现,DHS作为髓外固定装置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不如髓内固定装置好。在31.A.2型骨折中,股骨干和股骨颈连接处的后内侧缺乏骨支持从而导致了不稳定;而在31.A.3型骨折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外侧骨皮质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11]。上述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内翻偏移、骨折部位的旋转等,出现“切出”股骨头[11]。人们试图通过DHS结合股骨大粗隆稳定钢板(TSP)或髓内固定结合额外的防旋螺钉来解决这一问题[12,13]。这些努力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获得了部分的成功,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未预想到的问题,例如使用髓内钉时,额外的防旋钉可能突破股骨头进入髋关节或退出至外侧皮下,从而导致大腿不适[14,15,16]。理想的内固定装置应该具备换以下几点:容易操作,手术创伤小;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能够对骨折区域进行可控制的加压;通过最少的部件实现防止旋转,减少“切出”发生等。

鉴于上述情况,AO/ASIF设计了髓内固定装置PFNA。PFNA使用螺旋刀片实现了一个部件完成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通过把圆柱形的螺钉改为螺旋刀片增加了其与股骨头松质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在打入螺旋刀片的过程中挤压松质骨,减少了骨量的丢失,提高了螺旋刀片在股骨头颈内的锚合力,很好地防止了旋转和塌陷,同时螺旋刀片与主钉之间自动锁定,抗旋转作用更强。PFNA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4,5]。但是,PFNA是根据欧美人解剖特点设计的,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群体型较小,股骨干直径、股骨颈长度和直径相对更小,大转子高度更低,股骨外偏角转折点较高,股骨干前弓曲率半径相比欧美人也更小[17]。在临床应用PFNA时,出现了一些问题:(1)大转子高度偏低,主钉顶点至螺旋刀片之间距离相对更长,手术时主钉近端不能埋入大转子中,术后患者出现髋部疼痛;(2)股骨干直径更小,股骨外偏角转折点较高,主钉插入股骨髓腔出现困难,需要扩髓,增加了股骨近端及外侧皮质的破坏;(3)圆形近端产生对外侧壁和股骨头颈部骨块的压力:损伤外侧壁、复位丢失,股骨头颈部骨块内翻畸形,降低了稳定性,增加了“切出”风险。

为此,AO/ASIF根据亚洲人的解剖特点,在PFNA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设计出了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即PFNA-Ⅱ。相对于PFNA,PFNA-Ⅱ的主要改进为:(1)主钉近端外侧由圆形改为平面设计,外偏角由6°改为5°,外偏转折点升高5 mm,主钉可更方便地插入股骨髓腔,减小了插入时和术后对于外侧壁的压力。更高的外偏转折点可保证主钉远端位于股骨髓腔正中,减少术后股骨干骨折及大腿疼痛。本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股骨干骨折及明显的大腿疼痛。(2)螺旋刀片刀头直径减少至10.5 mm,适合亚洲人群股骨颈解剖特点。(3)配备可弯曲的近端开口钻,避免了使用硬钻时可能出现的导针断裂和股骨近端骨质破坏等情况。多孔导向套筒可精确定位正确导针位置,方便导针插入,缩短手术时间。

PFNAⅡ在设计上的改进使得手术过程操作更加方便、顺利,理论上可使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保持在较少的水平,同时由于手术时间的减少,相应地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本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均控制在较满意的水平。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尽早进行患肢部分负重活动。患者骨折愈合后Harris评分为72~95分,平均88.5分。末次随访的51例患者中,39例(76%)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至受伤前水平,12例(24%)患者需要借助助行器或手拐行走。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并发症方面,本组3例患者骨折近端内移,主要原因为骨折端进针,引起近端向内侧滑动。1例患者出现颈干角偏大,系复杂骨折,术中复位不理想,导致内侧分离,颈干角偏大。根据以上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复杂的不稳定型骨折,在闭合复位不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行切开复位,使骨折端获得满意的复位及固定效果,利于后期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PFNA-Ⅱ保有PFNA的优点,同时根据亚洲人解剖特点进行了改进,理论上有很好的稳定性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所有随访患者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患者尚未出现切割股骨头、内固定断裂等情况。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 男7例, 女9例;年龄32~83岁, 平均61岁。左侧7例, 右侧9例;均为SeinsheimerⅤ型。致伤原因:跌倒及摔伤12例, 车祸2例, 高处坠落伤2例。术前合并症:合并高血压病4例, 糖尿病1例, 甲亢1例, 胸部损伤1例。

1.2 术前准备

入院常规进行胫骨结节骨牵引,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对内科合并症予以相应治疗, 受伤至手术4~12 d (平均6 d) , 术前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手术。

1.3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 C臂X光机透视下牵引复位骨折满意后消毒铺巾, 从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近侧作长约5 cm纵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张肌, 钝性分开臀中肌, 显露大粗隆顶部, 于大粗隆顶点中央或稍偏前侧用菱形开口器开口, 插入导针, 正侧位透视观察导针位于髓腔中央后沿导针充分扩髓, 选择合适长度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股骨近端髓腔至合适深度, 调整前倾角, 用近端瞄准臂定位经套筒钻入导针至股骨头关节面下0.5~1.0 cm左右位置, 正位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的中下1/3, 侧位透视位于股骨颈正中, 空心钻沿导针扩股骨外侧皮质, 打入螺旋刀片, 利用远端瞄准器安放远端锁定螺钉, 最后拧入主钉尾帽。再次透视证实骨折及内固定位置满意, 放置皮片或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对骨折分离移位明显、闭合复位不满意者, 将切口向远侧适当延长进行有限开放复位, 对较大骨折块复位后以钢丝捆扎固定, 2例患者因伴明显骨缺损以条状人工骨进行植骨。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3 d, 术后24 h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原有合并症继续进行治疗, 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术后1周开始CPM锻炼, 2周后切口拆线。术后1周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时鼓励患者扶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活动, X线显示有骨痂生长时开始部分负重, 逐渐增加负重量, 骨折愈合后弃拐完全负重, 对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严重粉碎患者适当推迟负重时间。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 详细记录临床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采用Harris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 半年内每月摄片了解内固定物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 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2 结果

手术时间55~150 min, 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80~500m L, 平均152 m L;1例患者术中出现大转子劈裂;全部病例切口甲级愈合,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所有病例获5~18个月随访, 平均9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未出现感染、头钉切割、断钉、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及肢体短缩。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10例, 良5例, 可1例, 优良率93.8%。术后典型病例见附图。

附图患者男性, 43岁, 术后左髋正侧位片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建筑业的发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创伤程度越来越重, 骨折类型越来越复杂。此类骨折多为粉碎性, 骨折段长, 内后侧皮质往往碎裂, 缺乏支撑, 因而极不稳定, 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并发症多, 长期卧床患者痛苦大, 易造成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废用性骨质疏松、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死亡率高。Lin等[1]报道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保守治疗者死亡率达35%左右, 髋内翻发生率高达40%~50%。因此, 对此类骨折除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者外均应积极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使骨折获得稳定固定, 术后能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方便护理, 减少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 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 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对此类骨折目前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髓外固定及髓内固定两大类。髓外固定以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DHS) 为代表[3], 在治疗稳定性髋部骨折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DHS股骨头颈杠杆力臂较长, 抗剪切及抗旋转能力不足, 稳定性较差, 对不稳定骨折难以获得稳定固定, 侧方钢板位于负重线外侧, 对大粗隆外侧皮质的完整性有较高要求, 当内后侧皮质缺损时内翻应力均作用于外侧钢板, 导致螺钉切割股骨头、螺钉松动拔出甚至钢板断裂从而导致内固定失效、髋内翻畸形、肢体短缩、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后果, 在骨折严重粉碎及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4,5,6,7]。Audige等[8]报道手术失败率高达24%~53%。对逆粗隆间骨折及波及到粗隆下的不稳定骨折, 由于其髋部拉力螺钉没有通过骨折线, 且应力方向与螺钉滑动方向一致, 拉力螺钉的滑动加压最终将使骨折端分离而非加压, 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 Haidukewych等[9]报道其失败率高达24%~56%。另外DHS手术切口较长, 创伤大, 出血多, 广泛剥离骨折周围组织不利于骨折愈合。

与侧方钉板相比, PFNA属于中心性固定, 股骨头颈力臂短, 弯矩小, 力臂内移, 能承担大部分股骨近端尤其是经股骨距传递的载荷, 符合股骨生物力学, 抗剪切力作用强, 稳定性好, 因而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生物力学试验已证实螺旋刀片在打入过程中旋转压紧松质骨, 提高了其在股骨头颈内的锚合能力, 抗拔出力明显提高, 螺旋刀片的骨质通道为长方形而不是螺钉旋入时的圆形, 加上螺旋刀片锁定后自身不能旋转, 能有效防止股骨头轴向旋转, 抗切出力 (cutout) 明显提高, 对骨质疏松患者更为有利[10,11]。远端长凹槽设计及远端锁钉位置与主钉尾端距离增加, 可有效分散骨干所承受的应力, 避免股骨干骨折。

与DHS相比, PFNA具有强大的抗压缩及抗扭转强度, 整体稳定性好, 能有效防止髋内翻及肢体短缩, 术后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PFNA符合微创趋势, 手术切口小, 不追求解剖复位,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切口暴露时间, 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出血量及感染率, 对全身干扰相对较小, 对内科合并症较多的高龄患者更为有利。对骨折端不作过多剥离, 扩髓时的髓内植骨, 利于骨折愈合。

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PFNA失效载荷较大, 固定牢靠, 治疗该类骨折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尤其适用于骨折严重粉碎不稳定及骨质疏松患者, 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 术后康复快, 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信临床应用会越来越多。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FNA)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1月-2013年2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5150 min, 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80500 mL, 平均152 mL。所有病例获随访518个月, 平均9个月。全部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及感染病例。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优10例, 良5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3.8%。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固定牢靠, 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 术后康复快,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PFNA,内固定

参考文献

[1]Lin PC, Chang SY.Functional recovery among elderly people one year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J].J Nurs Res, 2004, 12 (1) :72-82.

[2]Pioli G, Barone A, Giusti A, et al.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fter hip fracture:results from 1-year follow-up[J].Aging Clin Exp Res, 2006, 18 (5) :381-387.

[3]Wong TC, Chiu Y, Tsang WL, et al.A double-blind,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dynamic hip screw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Injury, 2009, 40 (4) :422-427.

[4]章建华, 季卫锋, 童培建, 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8) :577-579.

[5]于德富, 王栋, 许东伟.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比较 (附173例报告) [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6) :514-515.

[6]郑玉堂, 林石明, 陈联源, 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式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5) :408-409.

[7]Adams CI, Robinson CM, Court-Brown CM,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intramedullary nail versus dynamic screw and plate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J Orthop Trauma, 2001, 15 (6) :394-400.

[8]AudigéL, Hanson B, Swiontkowski MF.Implant-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meta-analysis of dynamic screw-plate versus dynamic screwintramedullary nail devices[J].Int Orthop, 2003, 27 (4) :197-203.

[9]Haiduk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 (5) :643-650.

[10]Strauss E, Frank J, Lee J, et al.Helical blade versus sliding hip screw for treatment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J].Injury, 2006, 37 (10) :984-989.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20例,损伤类型为滑倒、摔伤及车祸伤等。临床表现为患侧疼痛、肿胀、功能受限、外旋畸形等。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每组60例。PFNA组男41例,女19例,平均(75.9±5.9)岁;DHS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76.3±6.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明确外伤史,根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为粗隆间骨折;(2)闭合性骨折;(3)骨折后12 h来院就诊者。

排除标准:(1)病历资料不完整者;(2)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者;(3)有手术禁忌证者。

1.2 手术方法

1.2.1 DHS组

患肢持续牵引复位,髋部外侧作纵向切口,分离各层组织,暴露大粗隆。于股骨大粗隆下2 cm颈干角130°,前倾角10°旋入导针,选用合适螺钉旋入,植入动力髋钢板,固定后,止血、冲洗伤口,负压引流。

1.2.2 PFNA组

体位及复位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自大转子顶点以上向股骨近端纵行切开皮肤4~6 cm,逐层分离。大粗隆顶点插入导针,进入股骨干髓腔内。扩髓后选择髓内钉插入髓腔。安装瞄准臂及钻头套筒。钻入导针,正位透视下位于股骨头颈中线偏下,侧位位于股骨颈正中。随后进行测深、扩孔,打入螺旋刀片并锁定。远端动态锁定后拧入尾帽。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2)采用Harris问卷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DHS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16.3±133.8)ml,(115.7±46.1)min,(17.5±2.6)周,PFN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3.0±126.0)ml,(88.3±43.8)min,(18.1±3.2)周,DHS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明显高于PFNA组(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6个月疗效评价

DHS组术后6个月优、良、可、差分别为28例、16例、7例、9例,PFNA组优、良、可、差分别为40例、15例、5例、0例,DHS组和PFNA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3.3%和91.7%,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断钉、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DHS由螺旋杆、加压钉、套筒钢板等组成,结构坚固,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但它无有效抗旋转作用,且术后螺钉容易切割股骨头,易导致钢板疲劳断裂,髋内翻畸形愈合。PFNA是在PFN的基础上的改进,由1枚螺旋刀片髓腔内主钉和远端锁钉组成,螺旋刀片宽大的表面积能压紧周围松质骨,刀片可以自动锁定,而且手术中不需要扩髓,有利于保护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且PFNA坚强固定利于患者早期进行患髋功能锻炼[2]。本研究结果显示,PFNA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且术后6个月疗效显著优于DHS组。

综上所述,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PFNA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患者治疗后优良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PFNA组和DHS组,每组60例。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DHS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明显高于PFNA组(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P<0.05)。结论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PFNA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参考文献

[1]焦健,黄英.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37-138.

上一篇:教师与家长下一篇:电子设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