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2024-12-03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共12篇)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 是继信息技术产业后又一经济增长点。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 促使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所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了目前高校新增最多的专业之一。但是,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 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等。本文将对“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专业课教材建设做些探讨。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 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上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发挥着巩固专业思想, 明确专业方向、明晰专业性质、明白专业领域等功能, 因此, 对导论课程及教材的建设意义重大。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 这门课程教材的建设显得不那么成熟和完善, 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信息产业实用人才, 这门课程的建设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 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上, 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媒体技术是新专业, 课程教材建设有一定的难度, 就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 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 甚至还存在“无猫可照”的尴尬。笔者在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做过一点尝试, 在这里对该课程的教材建设表达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和思考, 求教于各位同行学者。

一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 从第一个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至今也只有七、八年时间, 尤其从科技部牵头制定的《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发布后, 我国很多学者试图对“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教材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与编撰。如, 张文俊等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1], 刘清堂等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2], 李学明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21世纪高等院校数字媒体类专业规划教材) [3], 刘惠芬编著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4], 这些教材的出版缓解了专业教材的急需, 解决了教材的有无问题,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课程的定位和内容体系等问题, 给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从全国一些学校对该课程教学的情况看, 有的学校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应对该课程, 有的学校借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等教材, 有的学校干脆选专业方向教材, 如《游戏设计概论》、《动画设计概论》、《影视导论》等。

从目前状况看, 该课程的教材大体上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数量少, 可供选择的不多。据统计, 目前, 在国内出版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方面的教材不超过十本, 而且教材的名称各异。二是内容重叠。有些章节编写的非常细, 和数字媒体技术其他课程内容重叠。三是课程定位不清。由于专业与课程的定位不清, 使教材内容的组织凌乱。有些教材全部介绍软件的操作, 有些教材重点介绍硬件, 如照相机与摄录像机、电视系统、电视机原理等, 很少有教材涉及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 还有的教材干脆编写成《多媒体技术》教材。四是教材内容组织缺少内在逻辑与联系, 内容杂且多, 没有考虑导论课课时的实际。

可以说,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的建设难度非常大,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专业建设时间短, 对专业的定位、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等还很模糊;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部分脱胎于计算机以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 技术至上的的思想在办学者头脑中根深蒂固, 所以很多学校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成第二计算机专业就不足为奇; (3) 数字媒体技术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在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上, 在多种学科知识、方法和原理的背景中如何建构其基本课程内容体系就难免显得迷茫和彷徨; (4) 学科特色不明显, 很容易与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等专业混淆。

鉴于以上原因,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 我们应该分析该课程的基本性质, 把握它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承担什么任务, 分析该课程的定位问题, 把握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构建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组成其基本内容框架。

二“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的定位, 课程的定位又决定了课程的基本性质。而课程的定位不准, 就必然导致其内容体系的紊乱, 也必然产生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内容的无序拼凑将会导致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等一系列问题。另外, 这门课程是专业的入门课, 必须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思想起着引领的作用。基于此, 我们认为, 本门课应具有以下性质与特点。

1发挥入门与引领的功能

所谓入门是指该课程具有学科启蒙任务, 要把学生引进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之门, 让他们认识数字媒体技术, 了解数字媒体技术要做些什么, 知道它的服务对象;所谓引领主要指的是专业思想的引领, 通过调研发现, 大部分学生选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之前对该专业了解很少, 选报专业较盲目。只有通过导论课, 才能稳固其专业思想, 明确专业方向, 逐步树立学专业、爱专业的目标与信心, 从而形成专业情愫。

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学科, 很多人认为这是技术层次的学科, 作为技术层次的学科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目前争论比较多, 我们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是需要引入自己的学科理论, 要不然会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诟病。数字媒体技术理论是什么?我们觉得应分两个层面, 第一层应该是技术哲学, 以及“三论”即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第二层应面向具体应用的学科理论, 如电子与通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艺术、设计学等。

2明确专业定位、凸显专业内涵的功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交叉与发展性专业。在我国, 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到目前为止, 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代码为080628S, 是教育部要求限报、少数院校试点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学单位以理工科大学为主, 学校依托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IT主导学科的优势突出数字媒体技术, 以技术为主, 艺术为辅。培养目标是从计算机技术出发, 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并且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的领域, 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5]。通过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明确专业定位, 但是结合各院校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各有特色, 例如, 985与211院校开办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多定位在与数字媒体技术有关的软硬件研发上, 因为它们生源基础较好, 大部分毕业生将来要继续升造, 所以他们在导论课程中更强调与数字媒体有关的技术理论基础, 因而他们全部走技术路线是行得通的。但是, 我国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90%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 面向市场与企业就业是他们直接的选择, 这就决定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建设应站在为信息文化与创意产业服务层面上。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材建设应凸显专业内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内涵极其丰富, 而且争论也较多。2005年底由科技部牵头制定并发布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以“文化为体, 科技为酶”概括数字媒体的本质, 白皮书重新定义了“数字媒体”这一概念: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 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 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 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有学者结合“数字媒体”的定义, 给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6], 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手段, 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 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 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软硬件技术。但是这个定义没有突破“为技术而技术”的怪圈。要丰富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必须从数字媒体技术的服务对象与应用领域来分析。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播、数字广告、数字出版等领域。这些领域中, 尤其在数字影视、数字游戏、数字广告中特别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所以必须拓展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 即强调技术与艺术、人文的结合。

3注意与“多媒体技术基础”公共课程的区别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各种媒体著作软件的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虽然也涉及到相关媒体著作软件, 但导论课是以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内涵与服务对象为核心来构成其内容体系的, 各内容模块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它不能包罗万象, 应强调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服务对象等。

三构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主要思路与内容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构建的主要思路是, 坚持“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理论先行、应用为本”的理念。首先, 数字媒体技术强调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特点决定了导论课的构建应以技术为骨干, 按照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数媒作品著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83作软件技术来组织技术部分内容体系。其次, 要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世界经济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众所周知,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本产业, 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7],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应强调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第三, 作为导论课, 其性质决定了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 必须坚持一定的理论指导。最后, 应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 树立“应用为本”的理念。

同时, 我们认为应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的基础上组织内容。所谓“三实”原则就是在内容编排上考虑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现状的实际、学生基础的实际、教学条件与课时有限的实际;也要考虑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式优化“教”与“学”的实效;更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高等基本原则。基于以上探讨, 内容体系安排如下。

1概述

它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媒体, 什么是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对象与领域, 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 数字媒体技术的传播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研究现状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担负着引导性, 入门性阐述的任务。旨在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本质, 学科研究对象, 服务对象, 职能地位以及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给予回答。

2数字媒体的硬件系统

主要从输入、存储、输出等几个子系统进行阐述。它是数字媒体技术重要的物质基础, 也是其他类技术及其应用课程的物质基础。

3数字媒体的关键技术

主要对数字图像技术、数字动画技术、数字音视技术、数字视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的简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坚持“技术为骨”的构架体系, 主要体现以上关键技术在数媒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特点。

4数字媒体的艺术与设计

主要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成、分类及特征的分析, 同时对认知工效原理、形态设计的艺术原理、界面设计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作了论述。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及其设计的介绍, 为后面的数媒产品设计提供指导, 很好的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的融合。

5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主要从数字图像设计与制作、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视频设计与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制作、移动媒体设计与制作、数字广告设计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等八个方面进行介绍。这一部分内容, 一方面, 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艺术、人文的融合;另一方面, 明确了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 突出“应用为本”的理念。

6数字出版与媒体管理

这一部分涉及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又一领域, 明确什84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么是数字出版, 什么是数字资源管理, 什么是数字版权管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建立起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维护知识版权的意识。提醒数字媒体技术从业者, 在创作时应注意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产品发布后注意保护自己知识产权与合法权益。

7数字媒体产业链

主要介绍什么是数字媒体的内容产业、数字出版产业链、移动媒体产业链、网络媒体产业链、数字媒体产业链监管等内容。数字媒体产品从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制作、出版、信息反馈、修改等是一个闭合的链条, 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都会影响最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清堂, 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学明.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21世纪高等院校数字媒体类专业规划教材) [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 (工程技术型) 试用版, 2010.12.

[6]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 科技信息, 2010 (10) .

[7]陈国营, 许琼.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消费导刊, 2008 (11) .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2

分析3DGIS特点,提出将3DGIS技术与数字油田建设相结合的.思想,并通过一个典型的三维数字油田虚拟展示实例,介绍Skyline技术的应用流程.

作 者:王钰 高志亮 马智民 姚卫华 陈石 郭花利 WANG Yu GAO Zhiliang MA Zhimin YAO Wehua CHEN Shi GUO Huali  作者单位:王钰,高志亮,马智民,郭花利,WANG Yu,GAO Zhiliang,MA Zhimin,GUO Huali(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姚卫华,YAO Wehua(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

陈石,CHEN Shi(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北京,100049)

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 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数字油田   3DGIS   Skyline技术   地物建模  

★ 天然气流量测试技术进展探讨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吉和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 新疆油田存储“虚拟”整合应用案例

★ 新疆油田启动《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宣贯月活动

★ 论文:建筑节能技术及其应用窥探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实施方案

★ PS/2接口协议解析及应用

★ 浅谈天然气输送管道铺设施工的安全技术的论文

★ 探地雷达技术应用综述

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平安数字校园 篇3

关键词: 物联网 “1123”工程 安防系统

一、建设背景

近年来,危害校园安全、侵害学生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校园安全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靠传统的技防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校园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多元性、隐蔽性和网络化的趋势。同时,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难、学情监控措施落后及安全管理内容复杂多变等现实问题,如何预防、控制和减少校园犯罪,提高学校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给学校师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等是检验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为给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平安校园建设中,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管理目标,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校园建设特色项目,实施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主要包括1个中心——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1个平台——IP视频监控平台;2个报警系统——现场报警系统和网络报警系统;3个联动系统——校园电子周界系统、各楼层分控区域安全管理系统和分建筑物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平台与人员进出及轨迹系统。

二、建设目标

(一)工程预期建设成果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基于物联网技术数字校园的先进网络资源及物联网基础设施,在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全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及数字平台、一卡通基础上,通过传统技防技术及RFID、传感器、移动互联等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升级,构建数字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实现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二)工程的创新点

1.系统方案设计先进,既结合中职学校安全管理实际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平安数字校园的应用,填补国内中职学校在学情、教情监控及安全管理某些方面的空白。采用分组管理模式简化了大系统的管理。

2.在中职学校实现以数字校园为依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园安防系统;建立统一高效的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

3.营造全方位协同联动的安全环境,实现一卡通系统与数字平台、安全监控系统融合、传感器网络节点与视频监控节点相互渗透、传感器和RFID技术结合、二维识别码和无线通信技术贯通。

三、建设过程

(一)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体系做好平安数字校园顶层设计

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体系构建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建设方案,使学校在治安防控工作中,实现事前的全面预防、事中的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及事后的分析考核。

主要思路是通过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系统、电子地图、在线巡更及人员轨迹系统等“事前”功能全面防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IP视频监控系统的采集分析、报警联动等功能快速响应及指挥处置突发事件等“事中”问题;通过视频回放、轨迹查询、考核机制等“事后”功能统计评估突发事件并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

(二)形成协同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六个统一”

在建设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中,本着“六个统一”的原则方法建设该项目。这六个统一分别是“统一规划是前提”、“统一标准是基础”、“统一设计是关键”、“统一建设是方法”、“统一投资是手段”、“统一管理是保证”。

(三)通过“基础设施网络+物联网技术支撑+应用支撑+管理服务”四个层次构建平安数字校园

在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如下步骤加强系统建设。

1.借助学校数字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平安数字校园专网,将IP视频监控、无线报警、传感器等实现与其他业务分割。在全校范围内布设火灾、防盗、入侵及环境传感器,形成物联网安防传感网络。在校园周界安装无线红外栅栏,分别与分区域报警中心和数字安全监控中心联动。

2.建设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该系统在网络工作模式的基础上,以校园电子地图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建设6个分区域报警中心,通过网络实现对报警主机及传感器分级和集中管理,构成网络报警中心系统。

3.通过建设全覆盖的全IP视频监控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安装500余个网络摄像头及5个视频服务器和256T磁盘阵列存储,对整个校园的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校园周界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的视频监控。

4.在各应用模块建设中,模块之间提供联动机制,以发挥安防系统的最大性能,从而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提供一个更有力的“技防”支持。

5.通过数字平台及一卡通系统,实现对人员的出入管理。并通过2.4GRFID技术,设置15个采集点,并为师生员工及车辆配发智能卡,利用校园电子地图实现人员及物品轨迹的跟踪与位置的查询。

四、建设成果与成效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拓展了校园安防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引入给校园安防系统的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实现各安防系统的有效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保护学校师生的财产、生命安全。

(一)建设成果

经过两年的建设,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已经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具体实现的功能如下表所示。

(二)主要成效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取得了以下成效。

1.满足了校园安全重大决策的可视化、智能化指挥的需求

通过平安数字校园,实时提供校园各类安全信息,实现校园安全监控无死角,使得学生管理、安全管理更方便快捷。管理人员可以掌握整个校园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达到“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有效、秩序良好”的效果。

2.校园综合治安管理工作实现了智能化

支持对重要区域、大型活动等进行智能监控和安全预警及联动,支持校园突发事件的预案启动、应急处置和事后评估等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应急指挥与网格化管理的无缝集成。

3.物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技术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方便程度

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安防技术融合,管理者可灵活的通过监控软件、手机APP等方式随时随地对安全状况进行查看,满足全方位、全员管理的需求。

六、体会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安数字校园,采用先进的技术确实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但是在平安数字校园建设中,如何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培训和普及应用是关键。师生员工要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及运维人员的培训,并要求管理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沟通,逐步完善。

(二)发展与设想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4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被我校2008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这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专业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对专业建设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提升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利用网络教学环境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优势。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上, 目标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课堂时空的非限制性、师生多向的互动性等特点。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设计

网络平台要建造新的网络学习方式, 为学习者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 以协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合作建构和认知成长。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1、提供认知性支持

认知性灵活理论为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最合适的理论依据, 在提供学习资源的设计上, 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了资料库, 资料库是围绕学习的专题而确定的, 资料库包括如下四方面:针对教师的教学资料库;针对学生的预习知识的资料库;针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资料库;针对学生提供其他的知识延伸学习的资料库。这些数据资源是由学科老师和学生后续提交的。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 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学习是通过情境性认知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 对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学习规律, 例如:普适学习规律和抽象概念学习让学生用学校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难以实现的, 情境学习强调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体会去通化和诠释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按照与学习内容的相关程度可以划分为三种, 即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Web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工具与平台。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了数字音视频、电子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连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 这是基于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时的主要内容, 与学习过程紧密联系的是学习支持工具与平台, 最为开放广泛的学习资源环境是基于Web的学习资源。学科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 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的学习资源, 它包括自主学习型, 这种课件是针对课程中某一教学难点和重点开发的, 它注重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设计一些人机交互活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个别化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究和思索。在设计上体现一定教学策略进行形成性评价。其次是模拟实验型, 这种类型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 课件能真实模拟专业中的特定教学片段, 例如摄像机的使用, 录像机的使用, 电声调音台的调配等实验。

2、提供学术性支持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目标为专业师生提供一个有共同专业氛围、信息资源共享、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建构个人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平台设计了成员合作、反馈评价、分享作品成果等功能。

平台提供的学习支持工具有效地支持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这些工具包括:思维导图、概念图等软件, 平台的辅导答疑系统支持了师生之间或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互。服务器共享FTP上, 大量的实验数据信息资源和视频教程资源为师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提供了分类目录检索, 编制出的分类目录具有等级结构, 按照分层排列的方法组织版面, 内容一目了然, 有利于师生的信息查找, 提高访问效率。

在典型案例设计上, 网络教学应以案例为基础, 案例学习是对现实的部分模拟, 在案例库中, 通过对同类问题的多个实例的研究, 总结出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的固定程序和步骤, 基于案例的学习要求资源库中的案例是经过归类和整理过的,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相关性。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评价, 进行网络上的互动和交流, 从形成新的学习概念, 增强问题的解决能力。

3、提供互动性支持

平台设计了在线答疑、交流论坛、自我空间、自主课堂等栏目。在自主学习和信息交流上, 学生通过平台进行更有效的合作, 这在学习过程中, 更能促进学习和合作, 能更好的共享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能更全面、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增加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平台进行的交流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互接纳, 增进友谊, 建立一种朋友加伙伴的合作关系, 同时通过网络的匿名和实名机制满足学生的归属感, 会增强学习的动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互动性交流平台中, 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一个传道者的身份, 而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伙伴, 在网络成员的管理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合作性, 发挥成员之间的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和作品库能让师生上传资料, 教师和学生可以向平台提交所收集的与平台主题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提交设计和制作的作品, 这些作品允许大家评论, 并可以进行作品投票, 进行优秀作品的排名。最终优秀作品根据投票数展示到首页位置。

三、小结

在技术方面, 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了ASP.NET平台搭建, 根据数据量的大小选择了ACCESS数据库, 分配给师生一定的权限, 用于数据更新和上传, 设置了专题的讨论板块, 并设置了论坛交流等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尝试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 构建出一种符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的网络教学模式, 从而为学生与老师开拓一个新的教的空间, 寻找与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取得的成果必将对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投入到教学改革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新主编:《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9年3月。

[2]《论述认知灵活性理论对网络教育应用的支持作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7d5ae0100aufd.html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5

论文摘要:数字化校园网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对校园网中出现的网络新技术进行阐述,继而论述其对创新环境建设所起的作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物联网走近校园网

物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目前,物联网已用于校园网的安防管理,着手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平台。然而,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在学校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入。将物联网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建设,为相关专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实训基地提供技术保障成为可能。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它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方法论: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IBM)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Google)统一的特征。

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54-02

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以计算机为平台,根据需求进行的有创造性的构想与计划,并且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计算机的数字化手段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及结果。

自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走入新时代,成为了新一代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标志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艺术设计方面,计算机也以飞快的速度成为了设计的高效工具,例如设计产品包装、商品广告、影视传媒等等,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数字媒体的艺术设计必然要融入这种跨时代的大潮中来。

我院是综合性院校的艺术学院,学院有八个本科专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 动画),依托艺术设计学科和美术学科,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即强调以艺术为主,技术为辅。依托艺术设计,融合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形成交叉学科,培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采用动态设计方法研究艺术设计问题,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设计制作并输出数字媒体产品,形成自身专业特色。

培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拥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先进的数字媒体实训室,因为这是一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只有实践才能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锻炼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实训室的硬件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若设备高端先进、实训环境良好的话,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实践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所以数字媒体实训室的设备以及结合设备和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模式都是很重要的。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功能需求分析

在国内,艺术家们也渐渐体会到科技给创作带来的改变和挑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媒体艺术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超过一半的展示手段都是数字媒体艺术方式。2009年在伦敦开展的动态艺术展,融合了很多高科技的元素,并结合声音和光做出的高科技艺术品,他们利用艺术的方法增进了人类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这也是一次让人们深刻感受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所以艺术与科学并不冲突,他们看似没有关系,而且更像是两类学科,其实并不是这样。科技中蕴含了太多有艺术感的东西,只是需要人们去发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更是让人们看到科技是可以生成艺术品的,并且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中,其中有工程师、电脑操作员等,他们通过数字媒体的新技术感受自己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从这里我们也获得了较前卫的新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信息,我们在专业技能培养方向要符合未来的艺术设计要求。

数字媒体实训室应具备的功能主要是:影视后期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音频处理、计算机二维动画、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平面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电脑三维动画、光照渲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游戏设计等等。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在计算机动画(二维、三维)、游戏、DV短片创作、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相关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打下基础。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的主要目标及意义

该实训室为培养人才的主教学、实训场所。通过该实训室建设,达到完成课程标准、职业岗位目标实施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建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室,开设相应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电脑设计的教学、实践场所,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实现高校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室,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注入新元素。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平台,使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了解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并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具备社会需要的技术能力。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室建成后,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为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后期、Flash动画设计、影视编辑、平面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专业场所;

2.为教师的科研、学生的实践提供专业场所;

3.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锻炼与实现、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平台。

三、我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的特色和创新

在科学与艺术互融的当下,科技与艺术架起人性化和情感化的桥梁,是新媒体和互动艺术的发展方向。建立更开放的艺术概念,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可以更好的普及科技,科技能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新的元素,也是时下最为先进的艺术表达形式。

媒体艺术的设计制作教学与培训、技术服务等;

网页、网站的设计制作教学与培训、技术服务等;

UI设计的设计制作教学与培训、技术服务等;

虚拟现实的设计制作教学与培训、技术服务等;

设计师资格证培训、技术服务等。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预期成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室的建设也应该相应的满足数字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音视频制作等动态视频数字技术和静态图像数字技术的实践条件。这就要求数字媒体实训室必须拥有强大的编辑功能、超大的存储容量、广播级的视听设备、独立的工作站点、稳定安全的系统和网络化的系统资源共享。

1.学生的主要实训场所,满足大部分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行项目需要。

2.完成课程实施、项目实训、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科研等内容。

五、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主要硬件、软件要求

1.主要设备要求。

实现音视频媒体类的设计制作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实训室的配置应满足对设备要求较高的课程。音视频媒体类的设计制作主要基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实现的。

随着高清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清电视机、 高清机顶盒、 高清网络视频等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普通观众到传媒专业人员无不对视听效果提 出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音视频编辑、 动画制作、 平面设计等课程大部分涉及到图像、 声音的制作和处理,专业MIDI音乐合成设备,高清晰的画质和高保真的声音是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追求的制作效果。数字媒体实训室设备应提供高分辨率的显示器、高配置显卡声卡、 环绕立体的音响, 从而使学生体验高质量的视听享受。

我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室计算机硬件配置:

序号项目参数备注

1CPUIntel酷睿i74700M 400MHz 2.4GHz联想

(Lenovo)

2内存8GB DDR3

3硬盘1TB 5400 转

4系统Window7

5主板Intel H87

6光驱蓝光刻录光驱

7显示器21.5英寸 1920x1080 无界金刚屏

8显卡nVIDIA GeForce GTHDMI

9声卡集成声卡

10立体声耳机罗兰Roland RH-5 RH5

11网卡集成

12MIDI键盘罗兰Roland Cakewalk A-800PRO

13其他防水键盘 USB 光电鼠标

软件安装:

操作系统Windows 7 系列

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Flash、3D Max、Maya、Photoshop、AutoCAD、After Effects、Premiere Pro Adobe Illustrator CS4,DreamweaverCS4

等设计软件,防病毒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等。

2.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室系统架构。

结合我院专业实践,从经济的角度和维护的角度出发,数字媒体实训室应选用千兆以太网的系统架构。 以服务器为中心, 由网络交换机连接所有工作站点。实验室每个工作站点都是一个完整并且独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软件的各种编辑功能。并且每台计算机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干扰。教师机可以将素材统一存储于服务器硬盘, 学生可以任意访问。学生将制作的作品存储于本地硬盘, 也可以上传到 F T P服务器供同学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查看学生上传服务器的作品进行批改和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 实时共享。工作站所有的计算机安装有密码保护软件,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

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实训配置。

以20台学生机为例我院的数字媒体实训室根据专业实践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选择了性能优越、系统稳定、兼容性好的基于Windows 7操作平台的联想(Lenovo)工作站及安全的监控设备。 由全千兆交换机将20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与超大磁盘容量的服务器相联。整个配置具有大容量存储、实时访问、网络速度快等特点。能够给学生提供平时常应用到的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网络管理等功能,充分提供接近社会需求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实训室建设与应用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居华倩 2013年7月。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7

一、数字化校园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许多学校完成了“校校通”工程, 实现了“班班多媒体”, 并在此基础上, 开始着手建立第一代的“数字化校园”, 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

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实现自身与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其根本目标, 也是当前普教系统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 、资源 (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案与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到活动 (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 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 虚拟教学环境,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规划 (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数字化校园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 其中硬件的投入可以根据资金和现状陆续投入, 以实用、适用为主, 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目前, 我市的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满足目前的需求, 但仍存在着各种差异。

而软件的科学、系统投入却是大多数学校在最初建设数字化校园时没有重点考虑过的。

数字化校园核心的内容是“应用系统集成”,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基础平台+N个应用系统+统一的门户 (1+N+1) , 信息门户是指面向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门户, 将各种应用集成起来;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实现;基础平台是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

四、提升现代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效能

1.校园网络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校园网一般采取三层交换结构, 即主干交换 (1000兆以太网) 、区域交换、楼宇交换 (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到桌面) 。校园网络采用有线及无线相结合的方式遍布校园。配有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 如: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 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2.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室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一般包括:计算机系统、中控、投影机、视频展台、幕布、音箱等设备, 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改变知识呈现方式,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环境和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一间有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连成局域网的机房, 可配置投影机、服务器等其他设备。能够实现网络教学, 具体的功能包括:教师屏幕广播、语音教学、学生演示与监控转播等, 还可以屏幕录制、文件分发、分组教学等, 另有电子点名功能、班级模型等辅助功能。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 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更加自然、灵活, 多媒体网络教室可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普通学科的交互式网络教学使用。

4.校园广播系统

校园广播系统是中小学使用最频繁的系统之一, 一般具有调频调幅广播、扩音、录音磁带及CD片音频放送等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1) 自动定时、定区、定点、定曲目播放、可设置作息项数量不限。

(2) 轻松实现不同区域播放不同音源。

(3) 软件自带监听功能, 可对任何状态下的区域或终端进行监听。实时掌握被监听区域、终端的工作情况及播放内容。

(4) 定时转播、自由点播等。

(5) 消防联动报警。

目前, 一般学校的广播系统设计为一套综合性校园智能广播系统, 在教室端采用多通道可寻址调频广播系统, 楼道、操场、礼堂采用定压分区广播系统的, 整个系统设计简单, 便于实现, 经济实用。校园广播系统对教学及管理提供十分方便的各项功能。

5.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 它可以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全面的数据采集平台, 结合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 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 可以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的应用服务管理平台、是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概念应该是“一卡一库一线”, 即一条网络线连接一个数据库, 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软件, 各系统资源共享, 实现对一张卡的设置、管理、查询等功能, 可以实现“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的设想, 具有电子身份识别和电子钱包的功能, 替代校园传统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教师工作证、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学校医务室的医疗、体育馆各种体育娱乐设施使用和现金交易, 达到证件、考勤和消费、娱乐、餐饮等收费的全电子化和智能化。

6.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 (仿真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手段存在着误差大、数据采集慢, 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读数不方便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处理手工完成, 效率低, 误差大。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数字实验设备具备“实时实验”的功能, 数据采集、处理和图线描绘都由计算机完成。

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弥补常规教学和实验中以点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的不足;解决了实验教学教师难于讲解、学生难于学习、预习和复习的问题;拓宽实验范围, 延长了实验仪器使用寿命, 提高了仪器利用率;教学和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有效延伸, 突破了传统实验中教室和实验设备的局限。

7.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兼具传统的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 而且弥补了后两者的不足, 以灵活便捷的实用功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教师真正体会到电子白板教学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随意涂写勾画, 又可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各项要求。电子白板教学的实施, 必将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实现质的飞跃。

电子白板结合了传统黑板与投影幕的优势, 不仅能充当投影幕, 在课堂中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电子白板的电磁感应笔还可以代替鼠标, 直接在白板上实现电脑操作;学生也可以通过利用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对象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 随意地在播放的课件内容上作标注, 圈点出教学重点, 随意书写注释内容。互动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互动交流, 构成了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安防系统

校园安全系统是一个以安全防范为目的, 具有防侵入、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功能的专用设备、软件有效的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具有探测、延迟、反应综合功能的技术网络。

9.其他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的设备越来越多, 课堂互动反馈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包括一台“教师机”和多台答题器组成, 它作为互动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弥补了互动式电子白板在师生交流面窄以及无法全体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欠缺, 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难题。学生人手一台答题器, 教师随时出题, 学生即时回答, 答题结束后立刻呈现统计结果, 对与错的比例、谁答对谁答错、谁回答了什么, 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预先编辑好试卷, 利用答题器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测, 直接导出测评结果, 可对学生的分数、作答情况等统计数据记录保存。教师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后, 可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调整,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通过答题器, 教师不仅能够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 还可以形成课堂记录报表, 翔实追踪学生、班级的学习过程, 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客观系统的数据。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8

一、数字档案馆的优势

1. 便捷的传递和存储。

数字档案馆可集成和保存影像、声音和文字等各类内容, 并利用计算机任意编辑和组合, 在使档案内容丰富的同时, 增加了档案的可视性、可读性和编辑性。

2. 信息存储容量大。

一个ROM光盘和一张CD, 有着650Mb的存储, 和10万张的图形信息及1000册30万汉字的图书, 有着相同的存储量。

3. 浏览和检索便捷。

因为数字图书馆按照自身的逻辑关系组成网状结构, 彼此间相互联系, 同时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所以借助关键词, 并通过检索软件和数据库, 将用户所需要的资料, 迅速而便捷的查找。这样在使检索效率提升的同时, 也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检索。档案管理人员在网络平台上, 还可进行档案的归档、整理和收集, 最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电子档案在网络环境下, 可同时被多人在不同的地域内进行下载、浏览和访问, 同一份电子档案可在同一时间内服务于不同的用户, 这样会使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升[2]I0321。

二、高校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意义

1. 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对于高校档案建设而言, 信息孤岛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由于各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应用平台结构, 不仅数据有着较低的关联度, 而且比较冗长, 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在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时, 需要在平台系统逐个进行检索。对所需信息进行读取, 不仅耗力耗时, 还与信息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而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 实现了信息的高效检索。

目前, 处理海量信息的瓶颈, 是如何实现数字图书馆中, 信息的检索、管理和组织, 它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信息检索方法主要是基于文本描述和外部特征的检索, 无法对信息的实质内容和语义的关系进行表达和解释。而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技术, 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3]56。这是一种基于内容特征的检索, 通过检索上下文语义环境和媒体对象内容, 实现一种快速的检索。基于内容的检索, 将传统的基于文本检索的局限性进行了突破, 通过直接分析音频、视频和图像的内容, 抽取语义和特征, 实现高效的检索。

3.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活动中, 管理和处置信息资源,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现档案的重心由档案实体转变为档案信息, 加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 在高校管理中, 开始广泛应用各种程序、管理系统和信息传输, 这样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与新形势的需求相适应。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 就是建设以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为标志的数字档案[4]174。

4. 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随着与日俱增的高校档案馆藏数量, 现行的存储往往具有非常有限的空间, 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恰恰能够缓解以上问题。在档案管理中, 正逐步引入档案数字化, 其关键技术是网络技术, 档案的利用、整理、鉴定和形成, 所受到的影响都非常深刻。而电子档案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在档案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管理流程。

5. 档案充分开发利用的要求。

在高校信息化工作中, 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有机结合, 将档案信息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 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档案信息数据最大化的聚集。将档案信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的彰显, 改革传统的档案工作, 积极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

三、数字检索技术的特点和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运用

1. 基于内容的数字检索的特点。

作为一种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 传统的信息检索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文件, 包括视频、音频和图像, 建立关键词, 或者索引信息为附加描述信息及文本标题, 建立关键词和存储路径之间的联系, 数字文件的检索通过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来实现。有以下的局限性存在于这种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中:由人工主题标引这种多媒体文件, 有着烦琐的工作, 无法与大量实时出现的新资料适应, 内容描述的主观性也不能通过人工注释来解决, 无法对在多媒体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进行描述。为了解决以上弊端, 改变和突破传统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的缺陷, 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字检索方法[5]18。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多媒体的特征和内容, 建立一种计算机的自动检索, 对目标对象和查询对象之间的相似距离进行计算, 检索条件是依据相似度匹配结果进行。它扩展了传统的关系数据库, 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不必进行人工标引, 规避了烦琐的工作, 通过自动提取和识别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内容, 将相似匹配作为查询目标, 进一步提高了检索结果的检全率。

2. 数字检索技术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运用。

随着不断深入的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随之日益增加了各种数字化的多媒体档案。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下, 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和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各种录像档案也变成了视频档案。传统档案馆的基本功能也被数字档案馆所继承。所以,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是录像视频的利用与管理。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就是视频和图像的检索。在数字档案检索系统的开发中, 多媒体档案检索技术因为具有模糊化和自动化的特征, 而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它是由三大模块组成, 即检索、查询和索引, 系统在索引模块中, 借助于基于内容的图像索引技术, 将图像中的特征和内容, 进行自动提取, 针对同一张图像的内容, 用户不同, 认识也就会有所不同。由于世界各地已经遍及数字档案馆用户。所以对同一份图像资料, 索引模块往往会将多种特征提取出来, 然后在建立基于图像特征的索引, 实现快速访问数据库的功能。同时, 还需要组合多种图像特征, 支持系统的查询服务[6]58。

查询模块是一个重要的接口, 可实现人机交互。一个良好的查询接口可将各种信息毫无阻碍的提供给用户。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结构, 往往提供示例查询和图像查询两种服务。由用户直接提供具体的特征, 是特征查询的特点。它在专业领域的查询系统中, 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因为数字档案馆面向全球用户, 是一种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 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客户都能给出待查图像的特征。所以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 一般都是采用示例查询的形式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7]19。

2.基于内容的视频档案检索系统。它也是由三大模块组成, 既检索、查询和索引这和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有着相同的流程。但模块之间却不一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索引模块。由于视频内容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特征, 所以, 索引模块所提取的视频档案特征, 包括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两个方面。

查询模块。和其他静态档案及照片和图片有所区别的重要特征, 就是动态特征。它是用户对视频档案进行检索的主要内容, 它同时提供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的查询。查询模块也提供两种接口, 既示例查询和特征查询。由于视频档案流序列是二位图像, 所以关键图像帧被检索之后, 用户还可通过播放来快速存取或浏览视频片段[8]22。

总之, 在高校建设工作中,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它对高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 促进了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高校数字档案化建设还处于起步状态, 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不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以推动和促进高校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而数字检索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问题。它所具有的模糊化和自动化的特征, 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促进了多媒体检索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不断深入的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结合传统的文本检索的方法, 一定会为数字档案馆的利用和管理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档案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就是档案的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建设可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同时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予以丰富, 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检索技术,意义,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捷, 刘迎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J].中国出版报, 2010 (1) .

[2]李萍, 汤红.浅谈加快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J].科技信息, 2010 (10) .

[3]田滨海, 韩虹.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提高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

[4]蔡丽萍.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档案管理.2011 (2) .

[5]史忠植.多媒体信息检索研究动态[J].计算机世界报, 1998 (3) .

[6]蔡巍, 刘玉照.基于内容检索多媒体数据库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3) .

[7]赵一丹.数字图书馆中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数据查询和检索技术[J].图书馆学刊, 2001 (4) .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9

1.1 3G技术发展概况

3G全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 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格式。1999年3月, 芬兰第一个发放3G牌照, 随后欧洲、日、韩等迅速跟进, 截止2008年4月15日, 全球3G用户数已经突破6.6亿。第一代模拟手机 (1G) 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式手机 (2G) 有了短信、WAP上网等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的数据传输速度及技术大幅提升, 使它处理多媒体信息能力提高, 服务范围扩大。

1.2 3G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3G时代, 对用户最具吸引力的是能够享受更个性、更便捷的移动信息服务, 由于手机拥有随身携带和移动性特点, 以手机为载体下载、复制和浏览新型阅读方式, 正好满足了人们希望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愉悦身心需求, 因而手机阅读会给数字图书馆带来深远的影响。

1.2.1阅读方式影响

3G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系统后, 这些将很快得到改善。基于3G技术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向读者提供通过手机、PDA等携带型终端阅读服务, 而且手机卡号码具有唯一性和固定性, 在互联网中的资源通过IP控制难题就迎刃而解, 读者就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快捷、方便的阅读、学习、娱乐。

1.2.2服务影响

3G技术可以使图书馆网络系统与用户手机时刻联通, 为图书馆提供主动型服务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如通过移动网络向用户手机发送其关注的新书信息, 图书在馆情况, 视频、音频更新情况, 还有在同一个领域其它读者所关注的重点资源等。另外, 图书馆服务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需求的众多个体, 个性化需求十分突出, 3G时代读者更是千差万别, 加强个性化服务是现代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当务之急, 3G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个性化服务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加直观、生动、准确的可视电话参考咨询;可以为读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 利用手机短信提醒读者感兴趣书籍、资料信息;可以把视频教学资源和电子书籍资源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推进式”在线课堂等特约服务;Pc—Internet模式数字图书馆其服务范围几乎只局限于校内读者和少数校外读者, 而基于3G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其服务触角可以渗透到3G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 这就为图书馆开展为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机遇与挑战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在于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和方便, 读者更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同时更利于图书馆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使lib2.0从概念变为现实。

2.1拥有庞大读者群体

数字图书馆依托于3G技术的主要方面在于其网络资源。手机上网业务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手持终端的上网业务 (包括PDA上网) , 另一类是便携终端通过手机卡上网的业务。数字图书馆潜力用户群也主要存在于使用这两类服务人群中, 这两类业务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户多为中青年, 是新型用户, 互联网培养了这些用户的浏览习惯。他们习惯于查看电子资料, 习惯于用Google、百度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习惯于在网络上欣赏、下载多媒体资料, 也习惯于把大量时间放在网上, 甚至于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关注网络信息, 这一切都为他们成为数字图书馆行业的优秀潜力用户群打下了基础。这个用户群体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本身素质较高, 有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习惯于网络阅读, 如何发掘引导这个潜力用户群体就成为图书馆行业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2.2无所不在的网络图书馆

3 G本身就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 它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有信号网络覆盖就可以连接到网上, 同时, 随着手机技术不断进步, 手机与PDA不断融合, 可以采用更轻便、更高性能的终端上网, 在克服了原手机网络数据传播速度慢缺点后, 这两者结合, 必将使数字图书馆用户摆脱空间、时间、设备限制, 更加自由地在网络上遨游, 以前一些不起眼时间段也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业务量新增长点:人们在坐车或候车空闲时间通过手机阅读自己喜欢的网络资源, 学生在公交车上通过手机浏览数字图书馆的视频资源, 白领在餐厅等待上菜的时候拿出手机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网络教材继续充电等等。摆脱了时间、空间、设备限制的读者, 可以利用更多空闲时间进行网上阅读, 这些零碎时间叠加在一起, 将产生巨大效益。

3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

移动数字图书馆本质就是信息服务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的任何资源。基于IEEE802.11家族的无线网络, 是移动图书馆应用的主要网络基础, 可直接使用Internet服务模式, 缺点是自己要架设网络, 且覆盖面小, 单个的图书馆是很难完成, 因而从根本上制约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在3G时代, 公共无线网络覆盖面广, 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流媒体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将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媒体信息进行规范性收集、加工和压缩处理, 提供网上电子存取服务。随着技术发展, 越来越多介质媒体如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等在图书馆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 在图书馆业务处理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流媒体、PDF、图片等等数据信息的处理, 这就要求数据库或者数据库平台也能支持这样的处理性能, 从而使读者获取信息来源从传统的文字逐步扩展到声音、图像, 甚至是互动式的音像资料。因此, 图书馆流媒体资源建设势在必然。

3.1.1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技术是一种以流 (Streaming) 形式进行多媒体数据传输的技术, 它可以实现客户端“边下载, 边播放”流式播放, 其特点是:播放效率高, 所需带宽小, 存储空间少, 版权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流媒体文件不在客户端保存,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媒体文件版权保护问题。

3.1.2 文献资源流技术处理

在Internet上所传输多媒体格式中, 只有文本、简单图形可以照原格式在网上传输, 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虽然可以直接在网上播放, 但文件偏大, 即使使用专线上网, 也要等完全下载后才能观看, 这些类型的文献资源均要采用流式技术来进行处理以便于在网上传输;另外, 还有一些如Power Point文件、多媒体课件等内容也需要用流式技术进行传输, 需将其转化为流媒体文件格式, 只有这样才能搭建真正意义的移动数字图书馆。

3.1.3 流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1) 流媒体服务器系统。由服务器和软件组成, 它负责对流媒体进行存储、管理和分发。

2) 流媒体数据库。它用于存放流媒体的各种检索信息, 使客户能快速地获取需要的流媒体信息, 这些信息是文献加工人员通过对流媒体外部和内容特征进行标引而形成的。

3) 流媒体编码工作站。通过比较压缩效率和性能等指标, 选择相同带宽条件下, 传输性能好、画面清晰, 速度流畅的流媒体数据格式进行数据流媒体转化工作。

4) 流媒体信息智能检索系统。读者通过关键词或关于所需信息的描述, 可以很方便地定位相关信息源。

5) 流媒体信息后台管理与支持。移动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流媒体信息是海量的, 要将如此庞大的信息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并能为读者服务, 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服务系统。流媒体信息后台管理与支持就是负责信息处理、发布和维护。

3.2 图书馆WAP网站建设

在PC-Internet环境下, 依据HTTP协议及HTML、JAVA等语言来实现图文等多媒体数据访问, 这种技术模式在带宽较窄、时延较大无线环境中已经无法使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WAP协议提供了新技术:一是数据经过高度压缩, 以适应无线环境下较大时延和较小带宽。二是WAP会话层协议可以处理用户区不连续覆盖问题, 在传输质量达不到要求时可先将会话暂时挂起, 并在适当时机自动恢复会话, 另外, WML、WML Script是3G网络编程语言, 通过它们能够把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资源和各种新型的3G扩展服务系统和用户手机结合起来, 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读取这些信息、享受这些服务。其中, WML (Wireless Markup Language) 是适用于无线互联网的标记语言, 是XML语言的一种, 主要应用于无线互联网网页设计和显示, 定义无线移动终端收发Internet信息和用户接口等;WMLScript (无线标记语言脚本) 是WAP网页编程基本语言, 类似于Java Script和VBScript脚本语言。

3.2.1 WAP工作原理

当用户从WAP手机通过CSM、GPRS、CDMA等连接方式接入移动数据网, 并在浏览器中键入他要访问的WAP内容服务器的URL后, 信号经过无线网络, 以WAP协议方式发送请求至WAP网关, 然后经过通信协议编码和解码器的“翻译”, 再以Http协议方式与WAP内容服务器交互, 最后WAP网关将返回的内容压缩、处理成BINARY (二进制编码) 流返回到客户的WAP手机屏幕上。

3.2.2 WAP网站构架

WAP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图1) , 即WAP代理 (或称WAP网关) 、WAP内容服务器和WAP手机。其中WAP代理起着协议翻译作用, 通过WAP网关完成WAP—WEB的协议转换, 以达到兼容现有WEB应用的目的, 它是联系GSM网与万维网的桥梁。网关与服务器之间通过HTTP1.1协议进行通信, 这就意味着服务提供者几乎可以不改变信息内容, 只要增加网关设备就可以向移动用户提供信息服务;WAP内容服务器存储着大量的信息, 供WAP手机用户来访问、查询、浏览。

3.2.3 WAP网站内容服务器建设

首先建立一个WAP内容服务器, 通过配置IIS可以将WEB服务器配置为一个WAP内容服务器。WAP内容服务器建立后需要选择开发工具, 包括模拟器和WML网页编辑器。WML页面的开发和HTML页面的开发一样, 可以使用Notepad或者其它文本编辑器来编辑。目前专业开发工具有Nokia的Nokia Toolkit和Nokia WAP Server、Ericsson的Ericsson R320和Wap IDE、Up Phone的Up Phone SDK、Motorola的Motorola ADK等等, 并且可以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如ASP、PHP、JSP、ASP、.NET等工具开发动态WAP站点。

3.2.4 WAP网站访问方式

在手机中输入WAP网站的URL即可访问WAP网站, 为解决在手机上输入繁琐的域名问题,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批准开放手机域名 (.Mobi) ;Mobi是手机域名的后缀, 即移动电话 (Mobile) 的缩写, 它像.Com、.net一样同属全球顶级域名, 如使用手机登录新浪网, 需要在手机上输入“wap.sina.com.cn”, 而“.Mobi”域名启用后, 手机用户只需输入“sina.mobi”即可进入新浪的网页。

从上述可以看出, 数字图书馆WAP网站建设比较容易, 难点是在WAP访问的后端数据库建设, 特别是流媒体资源数据库建设, 这是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3.3 移动数字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建设

3.3.1 PC-Internet模式下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 主要是C/S或B/S系统结构两种体系, 适用于PC-Internet环境, 满足图书馆大部分业务工作, 有的系统如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短信平台, 可以使读者利用手机短信完成馆藏图书查询、续借、证件挂失、各种信息提醒等;ILAS推出了流媒体数字资源系统, 实现统一认证、计费、资源调度、流媒体播放控制、计时等功能及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读者借阅查询、续借、证挂失的电话服务系统;汇文管理系统业提供短信服务系统, 实现到书提醒和超期催还、续借等功能, 这些主流业务管理系统在向3G图书馆管理系统方面发展作了有益尝试, 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这些功能仅仅是3G网络环境下应用的很小一部分, 还有很多功能亟待开发。

3.3.2 3G移动数字图书管理系统建设构想

1) 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技术。

J2ME (Java 2 Micro Edition) 是一种高度优化的Java运行环境, 主要针对消费类电子设备如蜂窝电话和可视电话、数字机顶盒、汽车导航系统等, 随着无线应用与嵌入式系统愈来愈受人们重视, SUN推出J2ME平台, 它拥有Java技术优势并且受到移动设备厂商广泛支持。目前已经成为开发手持设备程序首选, 随着开发工具不断发展, 增加许多新特性, 而且Java技术具有开放性、安全性、跨平台性及庞大社会资源, 即“一次编写, 到处运行”特点, 使Java技术成为智能手机软件平台事实标准。采用Java技术后, 编写应用程序和提供服务的人就不必关心接受其服务的手机采用什么操作系统和芯片, 只要按照Java要求去写程序就好了;同样, 生产手机厂商也不必顾虑将来谁来提供增值服务。可以看出, 采用Java技术, 可以建立完整、高效的无线数据增值服务产业链, 从而为用户提供灵活、个性化、内容方式多样的服务, 因此, 它十分符合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需求。

BREW (Binary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reless) 是高通公司2001年推出基于CDMA网络“无线互联网发射平台”上增值业务开发运行的基本平台。BREW提供一个高效、低成本、可扩展和熟悉的应用程序执行环境, 着重开发可无缝植入任何手持设备的应用程序。制造商和开发人员可以随时对运行环境进行扩展, 提供应用程序需要的各种附加性能模块, 如“无线互联网发射平台”中包含的多媒体、多种连接方式、位置服务、用户界面、网络等功能套件。此外, BREW还兼容其它语言, 包括JAVA、FLASH。

BREW应用可以用Java、C或是C++来开发, 但是, 相对于J2ME平台, 它有以下不足:支持的移动设备仅限于CDMA手机;开发BREW应用程序需要向高通公司注册;支持BREW应用的手持移动设备目前在国内的比例不高。鉴于此因, 建议暂不在BREW平台上开发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客户端或预留接口待以后开发。

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是指短消息服务。普通手机都具有短信功能, 每条短信有140字节容量, 它对手机要求较低, 有广泛的用户, 但由于短信传输数据量有限, 短信方式比较适合传输数据量较小业务, 考虑它普及率大, 可以将它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辅助发布方式。

MMS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多媒体信息服务, 又称为彩信。它最大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信息。彩信消息大小突破了短信140字节限制, 用户几乎可以完全不受信息量影响, 在一个消息中就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所有类型的图书都可以通过彩信进行传输。由于彩信的良好特性, 可以将它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发布方式。

通过对以上几种技术的分析和讨论, 可以确定将J2ME技术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发布方式, 短信和彩信作为辅助发布方式。

2) 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结构 (如图2) 。

4建议

4.1 高度重视

面对3G时代挑战, 图书馆领导层、决策者, 必须高度重视, 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把握动态, 制定数字图书馆应对3G技术挑战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做到心中有数, 沉着应对, 确保数字图书馆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4.2 制定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

针对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难度大, 周期长特点, 3G图书馆建设规划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制定非常合理的规划, 3G图书馆建设才能一步一步的推进。

4.3 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

3G技术刚刚起步, 图书馆界对它还比较陌生, 人才和技术都比较缺乏, 只有有意识培养和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才能在滚滚而来的3G浪潮中沉着应对。

4.4 图书馆内容体系整体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目前图书馆拥有的大多数资源在移动终端环境中是无法直接使用的, 所以, 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应该在移动数字图书馆内容体系建设时综合考虑, 不然就会变成相同的内容建立不同的格式, 这样对于图书馆的内容加工的工作量、服务用的服务器、存储内容的存储器都需要成倍的增加。因此, 图书馆在内容支撑体系上要着力于一个标准化的内容建设和多样式的组织与服务, 利用Html、Office格式、PDF格式等为主要的内容服务格式, 这样对于移动终端很容易利用, 这点非常的重要和有意义。

4.5 注意流媒体格式兼容问题

目前三种主流技术:Windows Media、Real Media、Quick time都是商业公司自有技术, 还没有国际标准的流媒体编码技术, 所以, 无论采用那一家的技术建立流媒体资源都必须考虑到以后与国际标准的兼容问题。

总之,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现有服务延伸和服务互补的一个重要机遇, 图书馆主要精力应放在图书馆内容体系标准化建设和服务系统自动适应移动终端的设计上,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参考文献

[1]明珠.《深爱》:手机短信书揭露.“援助交际”.http://learning.sohu.com/2004/04/16/61/article219856181.shtml.

[2]刘易, 赵明宇.《城外》与《洋葱》争“首创”4200字卖出18万天价[OL].http://ent.sina.com.cn/2004-08-08/0314467191.html.

[3]李宁, 吴志强, 王利.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通讯WAP网站设计初探[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7 (3) :63-66.

[4]顾玉英.网络时代的数字图书馆[J].视听纵横, 2002 (2) :31.

[5]林艺.WAP网站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4) :37-39.

数字技术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探究 篇10

关键词:园林设计,数字技术,应用,作用,功能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园林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建设项目, 作为园林工程建设施工中的重要内容, 其数字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中应对数字技术的作用加以重视, 才能确保园林建设的质量及合理性。

1 数字技术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园林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作为园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才能有效提升其质量。为此, 数字技术在园林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测量精度, 更为园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1 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遥感技术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等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 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 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 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 可以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

1.2 动态监测与管理

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 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 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 这对于营造大地景观, 促进城市绿化, 控制绿地流失, 建设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园林建设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 我国园林建设工程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并且大大提升了其技术水平, 现阶段园林工程施工愈加复杂化, 如何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及质量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相关实践显示, 数字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大量应用, 有效提升了园林工程的质量, 并推动了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在设计工作实践中, 人们需要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 需要大量的表现图和信息化的资料来表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图, 希望在未建成之前, 就能看到其设计效果, 及时根据功能需要, 艺术要求, 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修改, 以利领导或甲方对设计的方案提出建议和决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日益更新换代, 给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表现, 提供了一个能随时修改和展示的空间。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 很好地解决以前图纸修改困难, 表达不直观, 而到建成后又留下不少遗憾的难题。

2) 三维建模, 显示立体效果。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要, 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空间。在该设计地段范围内, 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 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 构成一个供人们使用、居住和观赏、游憩的环境。我们将采集回来的现状信息, 转成计算机信息后, 作为背景或参考底图, 由设计人员进行初步方案的设计, 根据功能需要, 艺术要求, 环境条件等因素, 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 (立意) 。传统测量控制是分别选用不同的方式对平面及高程进行测量, GPS测量在对观测平面位置进行精确测量时, 也可以对观测站的高程进行精确测定。

3) 后期处理, 综合考虑。通过计算机Photo Shop软件的应用, 可以对图像进行美化与有效处理, 通过彩色激光打印机输出透视图。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多种特殊滤镜功能, 综合分析其艺术效果, 进行图像完善, 同时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作为游赏的场所, 还利用它来改善城镇的小气候条件, 调整局部地区的气温、湿度、气流, 以保护环境, 绿化视觉, 净化城市空气、减低城市噪音, 抑制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进行综合考虑, 达到设计完美的境界。设计人员在确定效果图的同时也确定了图纸的设计, 再配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和计算机数据, 依法设计, 使该项目不仅具有艺术效果, 而且合法合理。

4) 近几年来, 我市园林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 还可以对市民生活环境进行优化,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为推动城市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建造程序, 并加大园林建设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生动的形式对园林建设意义进行有效宣传, 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施工规定进行园林建设, 做好园林规划工作。在新建项目中相关部门应对其设计、施工及验收等阶段的园林设计进行审查, 验收其施工效果, 确保园林建设有法可依。

3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在园林建设中, 只有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 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的质量, 这也是施工的重点内容。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园林建设中, 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工期, 还可以提高工程质量, 并能为园林工程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胜, 朱伟勇, 伍丽娟.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 2011 (6) .

[2]叶青.中国传统装饰要素的文化分析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4.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11

摘 要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媒体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数字媒体的传播媒介属性和文化创意产业属性两个角度出发,论述数字媒体如何发挥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媒体 国家文化软实力 传播媒介 文化创意产业

一、数字媒体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媒体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信息时代,数字媒体已经显现出它在媒体领域、产业领域以及文化构建领域的勃勃生机。

(一)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二)数字媒体的文化传播优势

1.作为传播媒介的数字媒体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较,数字媒体拥有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大容量、易检索和多通道传等主要特征,而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传播媒体,以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席卷全球,真正的构建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无疑可以充当一种文化传播工具。

2.产业属性的数字媒体

代表21世纪最先进生产力之一的数字媒体,天生具有产业属性。数字媒体产业链漫长,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就像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制作、动漫创作、广告制作、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系统仿真等领域。

二、如何发挥数字媒体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一)发挥数字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传播渠道

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于利用代表本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艺术产品和现代传播工具,对别国的人民产生巨大的影响,扩展甚至灌输代表本国利益和价值观的文化意识、伦理观念。通过增强自身的影响力来展示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新闻媒体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作为传播媒介的数字媒体,想要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挥作用,必需做到以下几点:

1.过硬的技术保障

数字媒体的存在基础是数字技术,想要发挥其传播优势,必需先要在“硬件”上有足够的保证。中国数字媒体于1995年随着互联网出现开始兴起,2010-2012年,数字媒体在中国会成为中国媒体主流。只有加强技术研发,继续发掘数字媒体的潜力和优势,才能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传播海洋中安心行驶。

2.针对受众发挥传播优势

数字媒体要想发挥信息,文化传播的优势,必需针对不同的受众,调整自身的技术特性和传播特点。以网络媒体为例,全球网民以20—40岁的年轻人为主要构成群体,中国的网络媒体想要对外传播代表中国文化的作品,必需掌握这部分人的网络使用习惯,进行大量的受众需求研究,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二)发挥数字媒体的产业优势,打造完整的文化软实力产业链条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靠数字媒体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国要走向世界,在文化上吸引世界,需拿出真正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如果打造好,将是很有力的武器。而这就对数字媒体的产业化链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为王

文化创意产业链中,文化产品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内容为王”的时代,包括影视后期,电脑动画,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相关创意产业,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媒体传播内容和思想。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需使得内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且配以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全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文化的灌输和洗礼。

2.技术支持

好的文化产品能够吸引人,不仅仅靠内容和思想上的优势,更多的是夺人眼球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从票房上看,美国每年排名前十位的电影几乎都大量采用了电脑特技;日本动漫产业的发达也得益于漫画制作水平的高超;而风靡全球的电脑游戏网络游戏更是离不开技术的翻新与应用。

3.政策扶持

数字媒体想要发挥建设软实力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在我国,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一规划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将相继出台,扶持数字媒体相关产业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童世骏.文化软实力.重庆出版社.2008.

[4]顾江.文化产业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现代传播.2005(5).

[6]蒋晓丽,李建华.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7(第32卷第4期).

[7]亚萍.数字媒体及其传播模式研究.甘肃科技.2009.6(第25卷第11期).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 篇12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大规模数字化时代,人们所生活的城市当中各个子系统都在逐步转入信息化[1],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并运用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2]。随着国土事业的不断开展,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土地确权、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土地整理、矿产、地质等各类数据的逐年积累,省级已达到10TB级别以上数据规模,海量三维地形数据的交互可视化和三维模型的浏览,其都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数据的爆炸性增长[3,4,5]。

研究中通过对省级海量数据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实现了大场景海量数据的管理与发布,将国土资源各种信息根据决策的需要以可视、可推演评估的直观形式,多视角、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及时、真实、直观的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国土三维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快捷、方便、高效的三维可视化分析场景,为规划决策提供及时、真实、直观的技术支持,为国土资源的成果积累和三维可视化集成应用奠定基础,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长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2 总体架构

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是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加工层、数据存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应用系统层及人机交互层6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层为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提供最基础的支持,是整个系统运转和使用的物理基础,主要包括了操作系统平台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政府专网、单位内网等。数据加工层主要是遥感影像、各种矢量数据及三维信息的预处理,生成用于三维信息发布的数据。数据存储支撑层对经过三维预处理的影像、DEM、地表数据集MPT文件与土地矢量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建立三维数据库,同时实现数据安全性与备份机制,以应对不同层次的数据需求和系统需求。应用支撑层构建系统功能实现的各类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层包括综合应用层和部门应用层,实现三维浏览查询、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数据分发等功能。人机交互层通过多种用户的人机交互操作满足各种业务需求,向相关部门提供三维信息服务。

3 数据建设情况

数字国土三维平台数据的建设内容是对全省的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土地动态监测数据等进行整合、处理,形成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线划电子地图数据、影像电子地图数据、三维模型数据。

3.1 数据资源

遥感影像数据包括2004年山东省30mTM影像,2007~2008年该省0.25m分辨率DOM等航片数据;2009~2015年度山东省土地变更遥感影像,分辨率0.5~10m QuickBird、SPOT、IKNOS、worldview、GeoEye、资源三号、天绘、遥感一号、遥感三号、遥感四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八号、高分十四号等卫星影像。矢量数据包括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1万DLG(数字线划图),比例尺1∶1万、1∶5万DEM(数字高程模型)。专题矢量数据包括2006~2007年威海市土地动态监测数据、2009~2015年山东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东营市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其它数据包括文字、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文件及各种数据的元数据。

3.2 数据建设

3.2.1 影像数据库

遥感影像的处理主要有几何纠正、图像增强(空域增强、频域增强、色彩增强、数据融合等)、裁切、接边、格式转换、坐标转换及入库。影像数据库由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影像数据库、元数据、影象空间索引数据和查询检索服务组成。总的设计思想是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影像数据特征,采用数据库管理与文件管理相结合的独特技术体系。数据库管理部分主要是针对影像数据之外的数据,包括利用现有的空间基础框架数据和专题矢量数据库、建立影像数据的相关的元数据库、编码数据和文档数据库;影像数据由于其特殊性则采用灵活的文件管理方式;并在海量数据的影像文件与矢量数据等数据库管理的数据之间根据项目、区域或时间序列建立对应索引关系,并且通过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这种关系。

3.2.2 矢量数据库

数据的处理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图幅合并、土地调查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转换、属性字段汉化等处理。矢量数据属性项尽量保持原始成果数据内容,投影转换为WGS84投影。将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合并为以市为单位存储。对土地调查数据的境界线层进行编辑,根据县界合并市界,提取乡镇界,生成线状境界线和面状行政区,海边线状界线删除,乡镇界数据抽稀、抽稀乡镇界合成为县界、县界合成为市界。按照土地权属信息,将单位名称、村庄、镇、街道办名称提取出来,更新地名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矢量入库功能,将矢量数据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

3.2.3 三维数据库

三维地形数据集是构建三维场景的基础,即用多时相、多尺度遥感影像等数据,叠加DEM数据,合成具有实际大地坐标的、带有地形起伏的三维仿真地形。利用遥感影像库的影像数据、DEM数据通过TerraSuite的地形生成模块Builder Enterprise利用服务器集群及闲置微机,完成对数据的叠加和融合,采用小波等压缩算法,生成三维地表数据集(MPT文件),通过Terragate将三维地形数据mpt以流模式发布,或通过Terragate和Skyline直连模块将影像数据、DEM数据直接发布为三维影像数据,而不经过生成MPT步骤,用户利用In-ternet License网络许可通过政府内网实现三维影像浏览。对于基础地理信息、土地调查信息等矢量数据,使用Skyline SFS缓存机制,对其进行切片处理,首先将矢量数据层存储在cache里,再将cache文件发布为WFS服务,用户利用IIS实现对矢量信息的查询浏览需求。

4 关键技术

4.1 海量数据的高效组织与传输技术

采用了基于节点和图层的场景数据组织模型,大大简化了场景的管理。根据用户的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用于海量影像数据和矢量数据的多分辨率组织。同时采用流模式进行传输地形数据,提高了三维场景的传输、加载与显示,并通过将并发访问分担到多台服务器上,从而减少了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对数据传输的限制,缩短了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加强服务器端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

4.2 快速压缩及多级分布式缓存

为了快速存储、处理和传输海量数据,必须要对图像信息和数据复杂度高的三维场景进行压缩处理。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快速无损图像压缩算法,减少表示原始影像的比特数消除冗余度,而对三维模型的数据压缩则采用细节层次LOD以达到更快速的网络传输。三维空间数据的实时可视化需要高效调度数据,良好组织各种数据类型能有效提高服务端对服务请求的响应能力,三维空间索引及多级缓存是解决大规模三维空间数据并行管理的关键,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种请求的处理效率。

4.3 网络服务空间信息服务

采用有空间查询能力的结构化查询语言对三维空间数据进行查询和检索,提供三维空间数据的存取、交换、空间分析和空间量测、运算、及信息查询等空间信息服务。空间应用服务器可以将地理数据翻译成不同形式的可视数据,如:栅格、矢量、属性表、地理元数据等,响应数据访问请求并将结果以合适的数据格式返回到浏览器端。

5 结语

基于WebGIS、3DGIS技术的数字三维国土平台,采用流模式传输及直连、负载均衡技术,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实现了土地调查成果的生动展示和高效管理,海量数据的存储、发布、浏览、查询和不同时相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对比浏览与管理应用等。该平台可以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各部门及不同行业多种形式的三维信息交互共享服务,能够为省级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提供长期、有力地信息支撑,并为国土资源信息的共建与共享进行了重要应用实践探索。

摘要:通过对省级海量数据管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进行的探索,建立并实现了大场景数据的可视、可推演并建立了山东省数字国土三维平台,完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目标,为省级国土资源管理“批、供、用、补、查”和监管平台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数字国土,三维可视化,海量数据,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王家耀.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趋势[J].测绘学报,2010,39(2):115~119.

[2]Mller T,Moller T A,Haines E.Realtime Rendering[M].USA:KPrters,Ltd,2002.

[3]孙颖,张新长,张维.基于数字城市建设的“一张图”应用模式研究[J].测绘通报,2013(10):34~58.

[4]庄文彬,陆一中.城市规划三维辅助决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城市勘测,2009(6):7~10.

上一篇:教学目标表述指误下一篇:农村创造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