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西地区

2024-09-14

港西地区(通用3篇)

港西地区 篇1

1 建设必要性

大港油田西城区的原有6个小区共有居民8200余户, 新建港西新城拥有人口60000人, 本项目处理的污水主要是此7个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水的主要来源由居民的洗浴、餐厨、清洗废水等构成。居民排放的污水通过排污泵站排到附近的河道, 污水沿明渠流淌, 雨季时, 雨污混合排放, 生活区附近还有较多数量的湿地、水塘, 部分污水沿明渠流入湿地、水塘, 造成湿地、水塘内水质超标被污染, 同时对附近植被、大气等形成污染压力。港西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对该区域内各小区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 能从根本上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彻底解决本区域内的湿地、水塘、生活环境的所受的污染, 保持湿地、水塘的水体质量, 因此, 本项目具有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的重要现实意义。

2 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

2.1 建设规模

2.1.1 建设规模

统计了新建港西新城小区、周边6个小区 (华隆、华福、华幸、华盛、西运、双丰) 、井下采油五厂、电力公司、供水公司、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排放的污水量, 确定本项目建设规模为8000m3/d。

2.1.2 水质的确定

(1) 进水水质的确定

居民排放的污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植物油类、COD、BOD、NH3-N、P等污染物质, 同时污水汇集至泵站时, 水温已有所降低, 约8~15℃, 大港油田公司委托具有环保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污水进行采样检测指标。

检测对象为本项目周边6个小区 (华隆、华福、华幸、华盛、西运、双丰) 及参考的阳光佳园二里、五里两个小区的生活污水。

根据监测情况确定具体进水水质如下, 进水水质表:

(2) 出水水质的确定

二级处理出水水质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中的一级A标准。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 出水水质表:

注:其他未详尽指标详见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1.3 污水收集系统

目前华隆、华福、华幸、华盛、西运、双丰小区各自建有排污泵站, 共计9座, 井下采油五厂、电力公司、供水公司、职业技术学院的污水除一部分排放到附近的小区通过泵站外排外, 其余均直接流向附近的河沟内。

新建港西新城小区属于新建项目, 目前没有污水产生。建成之后产生的污水是需要处理后才能排放的。本项目产生污水的小区及公用设施的分布情况及污水汇水管网如上图所示。

2.2 建设方案

2.2.1 方案介绍

1) 方案流程

采用“A2O+钠米电捕吸附反应器+纤维转盘过滤+消毒”的工艺流程。

2) 流程介绍

污水中含有布条、塑料袋等较大的漂浮物或悬浮外物, 水流经格栅, 通过格栅拦截作用, 去除水中大的漂浮物或悬浮物。格栅通过水位差来控制的, 因此在每台格栅前后设置超声波液位计。栅渣输送至压榨机处理后, 落入集渣装置中。

细格栅自流进入旋流沉砂池, 在此通过水力作用去除水中的无机大颗粒, 通过气提砂将砂输送至砂水分离器, 最终将砂排出系统。旋流沉砂池出水自流进入调节池, 在此进行水质水量的均衡后经泵提升进入A2/O池, 在此单元通过生化处理去除水中氨氮、磷、COD、BOD等污染物, 最终出水进入纳米电捕吸附剂主反应池, 污水在此通过纳米电捕吸附剂的作用进行泥水分离, 同时通过反应池特有的絮凝层的作用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等污染物, 同时通过接触絮凝的作用去除水中的磷, 使污水出水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纳米电捕吸附工艺主要优势如下:

<1>物理絮凝作用

纳米电捕吸附剂由不导电非晶体二氧化硅的壳体和超导的纳米微孔组成, 可在吸附剂表面形成不平衡电位和外墙电位。在水处理过程中, 污染物被快速静电聚合 (物理絮凝) 并沉淀。

<2>物理吸附作用

纳米电捕吸附剂每克60m2, 具大的比表面积, 具有较强的吸附力, 把超细微粒物质、色度、有毒有害物质和气味吸附到吸附剂表面, 下沉并与水体分离。

<3>物理超滤作用

在设备中, 由每克2.5亿个, 每毫米30万层形成的数公尺渣层中由下而上浸出, 悬浮物、重金属离子及细菌等被吸附剂纳米微孔超滤去除, 清水向上溢出。

<4>生物处理作用

纳米电捕吸附剂每克60m2的比表面积, 1%浓度时, 每立方米达60万m2比表面积, 用纳米电捕吸附剂纳米微孔作生物载体, 微生物在纳米电捕吸附剂巨大的比表面积上繁殖。

纳米电捕吸附主反应池出水自流进入纤维转盘过滤池, 通过纤维滤盘的截留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使出水满足一级A标准出水的浊度要求, 该工艺基建投资省、运行成本极低、出水水质好、经实践检验是一种先进的过滤技术。纤维转盘过滤池出水进入接触消毒池消毒处理后达标排放。

3) 单元设计介绍:

<1>调节池, 调节水量均衡水质, 保证后续处理的连续性。

<2>旋流沉砂池, 通过水利作用去除水中大颗粒的无机颗粒。保证后续的处理。

<3>A2/O, 生物处理的主要单元,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A2/O工艺

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串联而成。

A2/O工艺的特点:

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 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和除磷的功能;

在同时脱氮除磷的工艺中, 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 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 优势明显;

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 丝状菌不会大量增殖, SVI一般小于100, 污泥沉降性好。污泥中磷含量高, 一般在2.5%以上。

<4>纳米电捕主反应池, 通过纳米电捕吸附剂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总磷、实现泥水分离。

<5>纤维转盘过滤池, 通过纤维转盘的截留作用, 去除水中SS污染, 以保证出水的SS等指标。

<6>污泥池, 接纳沉淀池排泥, 起贮存作用。

4) 处理后出水消毒方案

(1) 处理后出水消毒的必要性

本工程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标准由大肠杆菌菌群的要求, 出水必须需要消毒。

(2) 处理后出水消毒技术方案简述

污水中的病原体主要有三类:病原性细菌、病毒和蠕虫卵。分类详见下表:

消毒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加热、冷冻、辐照、紫外线和微波消毒等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进行消毒, 常用的化学消毒药剂有多种氧化剂 (氯、臭氧、碘高锰酸钾等) 、某些重金属离子 (银、铜等) 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

由于本工程出水需要部分回用至小区景观湖补水, 再生水质中游余氯的要求所以本工程的消毒方案采用“CLO2消毒方式+紫外线消毒”方案。

5) 污水深度处理

污水深度处理有别于污水三级处理。三级处理是在二级处理流程之后再增加处理设施来取得良好的水质, 三级处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工程出水水质, 本次工程中排放标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中一级A标准, 标准中对于总磷以及总氮、氨氮等指标均有严格的要求, 所以在二级处理后工艺的选择的合理性及经济性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设计中充分吸收和总结了以往成功的经验, 力求工艺稳定可靠, 运行成本节能降耗, 做到最优、最省、最好。

6) 污泥处理工艺选择

本工程污泥产生, 主要是污染物的降解去除产生的副产物, 由于生活污水, 污泥害处小, 为了满足国家政策的规定“污水处理厂不以储藏为目的污泥含水率应该小于50%”在此对污泥的处理决定采用干化处理, 干化设备暂定为一体化污泥干化设备。一体化干化技术是利用外加电场的作用, 使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在电场的刺激下, 胞内的水发生强制迁移, 内能升高, 冲破细胞壁散失出来, 形成游离水, 提高水分的脱除率。并且能够破坏病原菌及寄生虫 (卵) 等有害物质的细胞结构, 能有效的杀灭病原菌及寄生虫 (卵) , 达到无害化的目的。一体化污泥干化设备进泥含水率在99%左右, 出泥含水率降至60%以下。达到无害化、减量化的目的, 经干化设备处理后的污泥已充分改性,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很快降至50%以下。

3 社会效益和风险分析

3.1 社会效益分析

大港油田公司及供水公司相关领导对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一直紧绷安全这根“弦”不放松, 通过对港西地区污水进行处理, 日处理污水量8000吨, 这些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免除了因污水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净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该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质, 项目的实施不以盈利为目的, 重在社会效益, 保障了油田的和谐、稳定发展, 体现大港油田公司“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其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2 风险分析

在本项目决策、实施、运行的过程中, 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地质基础的稳定性方面, 地质基础决定了水池的稳固与否, 基于此, 在整个项目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 必须对该场地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 了解丰水期与枯水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地质的影响, 以供在水池设计时充分参考。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存在问题

4.1.1 雨污混合与地下水渗入的问题

目前这6个小区已是成熟的社区, 小区内的污水汇水管线已使用多年, 汇水管道基本以混凝土管道为主, 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平时地下水位较高时部分地下水渗入管道造成污水污染物如氯离子、含盐量等指标增高, 雨量较大时, 大量的雨水渗入污水管线中, 造成雨天时水量激增的现象。

4.1.2 提升泵站水泵扬程的问题

居民生活小区每日排水时段具有较明显的波动变化现象。这种波动随每日居民生活用水时段的分布而变化。本区域的6个小区相对服务人口数量较少, 生活污水排放时段出现高峰、低峰的现象就相对明显, 排水高峰的变化基本集中出现在每天的6:00~8:00、11:00~13:00、16:00~18:00、20:00~23:00, 与餐饮用水、洗漱用水的时段基本吻合, 其他时段的排水量相对较少。目前各小区泵站运行情况均为早晚各集中提升外排一次, 所以提升外排的污水时变化系数相当大。

这些污水要通过输水管线输送到污水处理厂, 沿途管道水力损失较大, 目前各泵站的提升水泵的扬程仅满足了污水就近外排的需要, 不适用长距离输水对扬程、压力的要求。

4.2 建议

需要对小区的汇水管道加以维护、维修更换;需要对各小区提升泵站的提升泵进行设计核算, 重新更换满足扬程需要的水泵。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大港油田港西地区六个生活小区、新建港西新城小区、井下采油五厂等单位及周边公用建筑排放生活污水的调查情况, 合理提出港西地区区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及处理深度, 明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对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等进行研究。项目的实施使港西地区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有效的改善了油区人民生活环境, 增强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油田,环保,生活污水,处理

港西地区 篇2

关键词:AVO技术,浅层气,港西地区

通过对港西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岩性纵波速度统计来看, 不同岩性地层速度均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变化的速率不尽相同, 泥岩速度随深度增加的梯度比其它岩性小, 以泥岩速度变化线为基准, 在1200m附近以上, 气层、油层及水层的速度均低于泥岩的速度, 水层和泥岩的速度差异较小, 气层与泥岩的速度差异最大。在1200m以下, 油层及水层的速度大于泥岩的速度, 而气层在埋深大于1700m, 速度也大于泥岩的速度, 出现速度差异的转变, 这种油气水层的速度与泥岩速度的差异, 必将引起地震波阻抗的变化[1,2,3]。

1模型建立

1.1变砂岩隔层厚度模型

建立两套砂岩之间为50m厚的泥岩间隔, 水层和气层厚度由2m逐渐变到10m, 由正演模型可以看出, 在储层厚度为2m时, 由于水层厚度较薄, 与泥岩速度差异小, 地震不会出现反射, 而在气层下面则出现反射, 但反射强度不强, 随着厚度的加大, 两层的反射逐渐变强, 且频率逐渐变低, 波谷出现在砂层顶部, 底部出现强波峰, 气层的反射强度明显大于水层的反射。

1.2变泥岩隔层厚度模型

建立两层5m厚气层, 之间泥岩隔层由2m逐渐变为20m, 由正演模型可以看出, 当泥岩隔层为2m时, 地震分异不开, 第一套气层顶面为波谷, 第二套气层的底界为波峰, 地震振幅强频率低, 相当于12m气层的反射。当隔层为4m和8m时, 仍具有第一套气层顶面为波谷, 第二套气层的底界为波峰的特点, 但是地震振幅逐渐变弱, 频率逐渐变高。当泥岩间隔为12m时, 第一套气层出现微弱反射, 两套气层均为顶面为波谷底界为波峰。当泥岩间隔分别为15m和20m时, 上部气层反射逐渐增强。

1.3变构造模型

通过建立上倾断层遮挡模型含水及含气砂层模型进行正演, 发现含气砂层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低频强振幅特征, 比水层振幅强2-3倍;建立薄层背斜气藏模型, 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低频强振幅, 而且在气水界面处出现由低频向高频的突变特征, 而含水砂层地震反射则无变化;建立边底水油层砂岩上倾尖灭地质模型, 地震特征在含油时为低频强振幅, 在油水界面处出现频率明显增高的特征。所以在河道砂体追踪时, 应特别注意含气砂岩的低频强振幅, 上为强波谷下为强波峰的特征。

1.4含气河道砂体追踪预测

通过数据扫描, 在G125井区的600-700ms附近, 存在两组低频强振幅的地震反射, 具有浅层油气层的波谷波峰对应的低频强振幅的特征, 通过井的精细标定, 发现两组强反射分别对应GX5-7-4井567m的气层和675m的气层, 说明这两组低频强反射轴是油气层的响应, 所以针对这两组反射, 应用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开展精细构造解释, 通过构造解释成图, 可以看出, 在港西构造浅层存在两个断裂复杂区, 分别在G125井区及GX48-2井区, 剖面上为复“Y”字型构造, 有利于深部天然气的垂向运移, 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通过针对两组强反射提取均方根振幅, 可以发现存在GF23、G125、GX48-2三条北东-南西向河道, 而针对两组反射提取频率, 可以发现低频区主要分布于港西断层两侧。通过河道与低频的叠合, 分别圈出两层有力含油气区域。第一套层预测有利面积4.3km2, 第二套层预测有利面积8.7km2。

1.5烃类检测

通过对港西地区10口井开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准确标定出气层位置及明确气层的地震反射特征。

在精确标定基础上对GF26井开展AVO正演模型研究。分别基于原始测井曲线的AVO正演模型, 左右两边分别是做流体替代后饱含水、饱含气的AVO正演模型, 并与过井实际角道集剖面对比, 可以看出饱含气模型与实际角道集地震剖面类似, 振幅随入射角的增大而负向增大, 说明GF26井该层是气层, 井附近角度道集也可以看出振幅随入射角的增大而负向增大, 说明GF26井气层具有一定的展布范围。

由此说明:GF26井的地层含气性很好, 虽然测井曲线可能存在误差, 但其结果与饱含气的结果是相近的。

参考文献

[1]张芙蓉, 陈绍军, 张洪秀, 等.港西开发区浅层气的识别及分布研究[J].录井工程, 2005, 16 (2) :53-57.

[2]胡中平.AVO正反演技术[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 26 (6) , 382-386.

渝西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篇3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资源, 水资源量与时空分布特征等都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等起到控制性作用。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是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在丘陵地形为主的渝西地区这种多水缺水的水环境下,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可为区域综合开发、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渝西地区位于重庆西部地区, 包括永川、 江津等10 个区县, 土地总面积18828km2, 交通便利, 有长江、 嘉陵江从境内流过, 重要的港口有长江永川港、江津港, 嘉陵江合川港。 区内地形以丘陵为主, 降水量充沛, 时空分配不均, 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 冬季只占4%~5%, 降水年际变异大, 一般多雨年为少雨年降水量的2.5~3 倍。 本研究对渝西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不同作物的耗水特性以及不同土地类型的作物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以期达到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2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2.1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

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势是坝地>梯田>坡地。 坝地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比梯田大2.93%, 比坡地大3.85%;对于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年份坝地仍比梯田和坡地大, 说明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势的一致性。

2.2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层含水量特性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层含水量特征表现为0~50cm土层含水量总是依次大于50~100cm土层, 大于100~200cm土层。

2.3 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特性

分别选取阴坡和阳坡的梯田进行定位测定, 从监测结果来分析, 坡向不同土壤储水量的差异很大, 阴坡土壤水分交阳坡土壤水分高20%~25%。

2.4 不同作物的土壤水分特性

作物播种到收获期吸收水分而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程度依次为玉米>马铃薯>大豆。

3 主要作物的耗水特性

3.1 不同作物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研究了玉米、马铃薯和大豆的降雨利用率, 结果表明, 区域内绝大多数作物对降雨利用率因作物不同而存在差异, 降雨利用效率为玉米>马铃薯>大豆。

3.2 不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玉米、 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59.5kg/hm2·mm、14.7kg/hm2·mm和3.9kg/hm2·mm; 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次之。 不同作物的WUE变化区间为3.9 ~59.5kg/hm2·mm, 其变化范围较大;WUE的平均值为21.05kg/hm2·mm, 玉米和大豆的WUE总体呈负效应, 距平分别为6.35kg/hm2·mm和17.15kg/hm2·mm。

3.3 不同地型的水分利用效率

坝地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为23.69kg/hm2·mm, 梯田和坡地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0.19kg/hm2·mm和14.84kg/hm2·mm。 坝地的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储存供应量的能力较梯田和坡地好, 在作物布局中, 应尽可能把耗水量大的作物种植在坝地上。

3.4 不同降雨年型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降雨年型对作物产量、WUE和土壤供水的影响是不同的。 丰水年和平水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相差不大, 分别为15.7 kg/hm2·mm和15.9 kg/hm2·mm, 枯水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14.5 kg/hm2·mm。 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不同降雨量条件下作物耗水量分别为461.7mm, 421.2mm和391.9mm;WUE变化范围不大, 平均值为15.37kg/hm2·mm, 只有枯水年WUE距平为负值 (-0.85kg/hm2·mm) 。 土壤储水量在播前和播后的变化为:丰水年土壤储水量其值为33.9mm, 平水年和枯水年土壤储水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小, 其值分别为-43.1mm和-89.7mm。

4 不同土地类型的作物生态适应性评价

4.1 不同土地类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坝地作物的产量高于梯田和坡地, 马铃薯产量比其他两类作物的优势更是明显, 在不同类地条件下均表现比其他作物产量高的特性, 其值分别达到23850kg/hm2和18890kg/hm2。 玉米坝地比梯田和坡地多增收分别为3765.6 元/hm2和7272 元/hm2。 大豆的产量依次为坝地>梯田>坡地。

4.2 不同地型条件下作物适宜性分析

采用黑箱理论建立数学模拟模型, 利用适宜性指数分析了不同作物对不同类地的适宜性程度。 从作物对坝地的适宜性指数来看, 适宜其指数均大于1, 其中玉米的适宜性指数最高, 为1.877, 马铃薯和大豆在坝地也都有很好的适宜性, 其产量在与梯田和坡地相比均可达到最高, 但从粮食生产追求产量最高的经济效益来看, 玉米种植是最好的选择。 从作物对梯田的适宜性指数来看, 马铃薯>大豆>玉米, 说明马铃薯最适宜梯田种植, 玉米因为对水分更加敏感, 适宜性较马铃薯和谷子稍差一些。作物对坡地的适宜其指数均小于1, 马铃薯较为适宜, 玉米最不适宜, 因此, 对坡地来说, 种植马铃薯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作物对于整个区域适宜性方面, 玉米的适应能力最强, 种植区域广泛。 马铃薯也有较强的适应性, 适宜性能力最小的是大豆。

4.3 针对作物对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合理布局

根据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和作物耗水特性, 玉米应该尽可能调整安排种植在坝地、川台地、低坡位和阴坡梯田上。 大豆改种杂豆, 主要安排种植在梯田上。 马铃薯安排种植在高坡位和阳坡梯田上。

渝西地区旱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一般都在18000~37500元/hm2, 管理好的可以达到45000 元/hm2, 依然远远高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效益。 依据市场经济规律, 进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压缩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增加高产值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是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5 讨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也正在进入“生态消费”时期;优化和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因此, 该项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提高整体农田土地生产力, 还可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水土流失, 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制, 带动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社会经济方面, 通过对项目实施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优化及大面积的示范, 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使林果业和畜牧业在农业中比例明显增加, 粮食单产稳步提高, 人均收入普遍提高;在生态与环境方面, 实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 有效减少项目实施区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加项目实施区植被, 实现退化脆弱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 为实现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建设范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现代设施农业的进行, 使得高效用水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进一步对该区域农业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 在该区建立与区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通过技术开发与集成, 培育较大规模的实体模式并进行示范, 完善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同时, 由于许多先进的补充灌溉技术、小水源开发技术、雨水径流汇集利用技术等需要集成以及示范推广, 进而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辉, 毕俊国, 江德权, 等.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再生稻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 (6) :25-30.

[2]贺新春, 邵东国, 刘武艺, 等.农田排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3) :176-179.

[3]郑世宗, 姚俊杰苏飞, 等.余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支撑体系架构及应用模型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 (3) :14-17.

[4]张富海.农艺节水是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方法[J].农林科研, 2013 (5) :220.

上一篇:智能网络电视机顶盒下一篇: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