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京津(精选9篇)
对接京津 篇1
一、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主要成效
1.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 构建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
保定市各县区气候、土壤差异明显, 很多县区拥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满城草莓、望都辣椒、顺平的果品、徐水无公害蔬菜和生猪、涿州都市农业、园区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涞源错季蔬菜和小杂粮等、高碑店豆制品、安新鸭业、安国中药材、定兴蔬菜和鸡蛋等都是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各县依托本地区特色农产品,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农业产业, 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道路, 为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创造强势的竞争力。
2.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
以保定天香、定州伊利、望都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为依托, 大力实施“草奶牛”工程, 发展优质奶源基地。以养鸡、养猪协会为依托, 发展优质肉鸡、瘦肉型生猪基地。加强甲鱼、鲟鱼、冷水鱼等养殖基地的建设。例如, 涞源县依托山场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截止目前, 全县已发展无公害柴鸡养殖场2家, 存栏10万余只, 年产柴鸡蛋80万吨, 产品大部分销到京津等大中城市, 年创经济效益达550多万元。
3.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优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加强技术创新, 培育品牌, 突出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采用“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稳定产销关系, 化解农业市场风险。例如:顺平重点扶持汇源果汁、绿城食品、北卫农科研等龙头企业, 其中汇源果汁总投资8亿多元, 年转化果品15万吨;徐水县河北吉正农牧有限公司1995年建成, 年出栏商品猪4万头。
4. 创建农产品品牌, 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
品牌的建立及其知名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以及特色农业未来的发展。目前保定市一些农副产品已创出自己的品牌, 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如徐水县河北德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帝王宴”玉米系列产品供北京西南郊冷冻厂和北京首都机场, 年销量3000吨左右;高碑店拥有康师傅、豆豆和白象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二、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土地供应与交通壁垒是制约引进京津项目的“瓶颈”
如涞源县地处西部山区县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接京津战略的发展;还有很多农产品在运往京津市场的路途中遭遇交通收费等重重关卡, 大大增加了农业企业的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定市农产品对接京津。
2. 知名品牌少, 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功能弱
目前在京津市场拥有了一定名气的保定知名农产品品牌只有涿州贡米、满城草莓和易县杂粮等少数品牌。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大大制约了京津市场的有效对接。此外, 现有的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基本上与农户还是买卖关系, 市场风险较大。同时,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少, 但大都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低, 精深加工能力差, 产品缺乏精美包装, 在京津市场占有率不高。
3.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民合作组织少, 管理不够规范, 服务带动能力较差, 会员数量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撑作用不明显, 突出表现为合作组织规模不大, 联系不紧, 有险则退, 管理松散, 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 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牵头人盈利、成员受益、农户无益的现象,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 形不成利益共同体, 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 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 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4. 农产品科技水平不高, 附加值低
保定市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装备水平不高, 工艺简单, 产品科技含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农产品种植缺乏优质品种, 产品更新和新品开发能力不足, 企业少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 农产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产品未形成产、加、销一体产业发展模式, 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5. 农产品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这主要源于保定市很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 科技支撑不够, 以及特色农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如顺平县在京津市场供应的产品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大众化的产品阶段, 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不多, 名牌农产品较少, 在京津市场的地位不巩固, 难以抵御全国各地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竞争。
6. 吸引人才、资金难度较大
目前来看, 保定市从政策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待遇等各方面与京津都有一定差距, 吸引重要科研和种植方面的高科技人才较难。加上土地面积有限, 人多地少, 难以形成规模种植, 也就难以实现订单种植, 难以吸引大规模投资。
7. 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保定市缺少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与京津的农业经济融合机制尚不完善, 产业化经营多元化投入和农产品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范围窄, 名牌农产品较少, 特色农产品不突出, 生产、收购、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还不够成熟。
三、保定市加速农业对接京津的对策与建议
1. 积极谋划并编写《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发展规划》
尽快赴北京天津与当地的发改委联系将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冀的想法, 充分地纳入到京津农业发展规划中, 与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对接, 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规划对接。
2. 增强农业对接京津的定位意识
保定毗邻京津, 京保、津保高铁竣工通车后, 保定到北京半小时, 保定到天津1小时, “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往来更加便捷、联系日益紧密, 京津冀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全市上下要强化农业对接京津重要性的认识, 在促进京津农产品市场繁荣、保障供给搞好服务的同时, 推动保定市农产品流通、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如:涿州市润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 主打休闲旅游及餐饮, 开展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建立采摘园。此举吸引了京津大量游客。
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合作经济
龙头企业产品在销往京津市场中占有较强的优势和较高的份额, 对于做大农产品品牌, 带动区域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豆豆集团、涿州贡米食品公司、河北四方食品有限公司和连升牧业有限公司等所生产的豆制品、飞达贡米、速冻水果和“傻羊倌”羊肉等, 已在京津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创造了较大效益。因此, 应鼓励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保证现有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扩大再生产, 进一步开拓市场, 提高自身产品在京津市场的份额。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品牌, 努力打造名牌, 发挥名牌效应, 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继续加强培育龙头企业工作, 根据京津市场需求确定蔬菜、畜禽等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 增加合作组织数量, 提升整体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培育订单农业, 建立稳定的服务京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4. 壮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 促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形成规模, 增加在京津市场的占有份额, 提高竞争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推进专用小麦、饲用作物、特色种植和设施蔬菜等高效种植业发展, 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如:定兴县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 高碑店以新高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 以兴达集团、仁达集团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基地, 以双合盛养殖有限公司、禽蛋运销公司为龙头的肉鸡、蛋鸡养殖加工基地, 以豆豆集团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
5. 依托县域特色,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与京津等地区的大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 根据县域农业和农产品特色, 建立重点农业项目, 能够做强县域特色农业, 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尤其应立足于吸引知名企业和品牌建设项目, 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辐射力, 北京汇源集团与顺平县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 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6.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升农产品档次
要把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作为今后农业对接京津的重点努力方向。要坚持把与京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作为重中之重, 实现农业人才和技术的对接, 吸引京津农业科研成果到保定进行转化。充分利用京津和驻保院校的农业科技资源, 把对接京津的农产品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 由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 既提高了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的竞争力, 又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 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到田间地头传授科学技术。
7. 加强农业人才对接京津力度
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农业人才“走出去”, 通过参观学习、专家讲课等多种形式, 对农业人才、企业主加大培养, 开拓视野, 增强科技素质, 提高市场竞争的勇气和胆略;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京津地区农业专业院校、农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 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资本进入保定, 应实行“柔性流动”政策, 为人才引进创造最佳条件,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京津农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速保定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于刃刚 戴宏伟: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2]薛维君 熊凤平:京津冀区域企业合作障碍的原因分析.经济论坛, 2008.8
对接京津 篇2
摘 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探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石家庄市长安区,从“立足省会,对接京津”的视角,认真分析区域教育工作新思路,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学段,探索交流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办学模式。
关键词:对接京津;教育;合作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08-03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提出要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尽量与京津缩小差距。
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的“教育事业上水平,队伍建设创一流,素质教育求创新,学校建设树品牌”和“集中打造,全面提高,跨越赶超,建设全市教育强区”的基本思路,不断调整方向,理清思路,全面实施了“长安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对接京津,主动借助外力,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学段探索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典型模式。
一、集团管理模式
长安区盛世长安小学于2009年正式开班办学,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就与百年老校北京实验二小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河北省唯一一所北京实验二小的集团校。学校性质为区属国办小学,人、财、物的管理和产权归长安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采取集团校模式。学校管理层面,盛世长安小学引入北京实验二小的先进思想,确立了“以爱育爱”办学理念。
盛世长安小学每年参加集团校计划会、总结会,开展“和谐团队”评比,组织集团校赛课活动,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定期到校指导,定期对集团校进行内部督导。同时,在课题研究领域,以北京实验二小为主,集团校全程参与、成果共享。为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教育局正在积极筹建“李烈工作室”,力争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建立起科学、有效、务实的全方位合作机制。
在教师培养层面,开展“影子学习”,盛世长安小学每周派送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北京实验二小进行跟班学习,全年轮训一遍;设立“云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北京实验二小名师讲课即时共享;组织“送课”,北京实验二小学科教师亲自到盛世长安小学上课,由校长、副校长和学科骨干现场指导、评课。2013年,盛世长安小学45名教师全部参加“影子学习”和“云平台”学习,北京实验二小组织100名教师到盛世长安小学参观指导,现场送课10节。
在学生活动层面,盛世长安小学学生可以参加北京实验二小的大型文体活动、特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盛世长安小学组队参加了北京实验二小的艺术节和体育节,在入场展示、项目比赛过程中,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潜移默化间获得了提升。
盛世长安小学成立5年以来,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正朝着“管理一流、硬件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迈进。当前,按照这一模式,长安区正在积极谋划北京实验二小第二分校“翰唐小学”的筹建。
二、附属办学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在石家庄市设立的唯一附属学校,其性质为区属国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人、财、物的管理和产权归长安区,管理模式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在筹建前期,区主要领导和区主管教育的领导亲自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多次接洽、协商,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区教育局全程参与学校规划和校园文化设计,实现了校舍建筑的高标准、校园文化的高品位。区财政筹措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为学校配备省、市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同时为附属学校每年列支130%的公用经费。
北京师范大学非常重视附属学校发展,精心选聘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全国知名校长丁进庄担任附属学校校长。
学校建成后,教育局在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十分关注教师配备问题,2013年面向全国选调35名优秀教师;2014年又通过北师大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招聘20名优秀毕业生;下一步还要面向全国再次选调10名市级以上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教育局更加注重教师队伍专业化提升,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由北师大提供课程和培训教师的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学校开班以来,坚持“特色化竞争、内涵式建设、优质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传承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初步形成以“木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于长安区学校横向对比,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大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深度合作,在学校管理、教师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引入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让北师大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在附属学校得到深入推广,力争在短时期内把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打造成长安区新的品牌学校。
三、协作共进模式
谈固小学是长安区的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学校在新的时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2013年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正式签约,成为北外附校的协作学校。通过加盟名校,在管理提升、科研带动、学生互动、资源共享、教师交流5个方面进行合作,积极引进北外附校优质资源,使自身外语办学特色更加突出。目前,教育局已经成立了北外附校校长“林为民工作室”,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开展“送课”“带徒”活动。当前,谈固小学新校区建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教育局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突出办学特色,把谈固小学打造成长安区小学的又一个亮点。
四、特色兴校模式
长安区普通高中学校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道路,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是“河北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先后培养出周冬雨、林依轮、方琼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为进一步突出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不断拓宽办学领域,2013年学校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合作,建立了“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培训基地”,同时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授权考点”,这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长安区正在积极谋划成立“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依托省会优势,借助区域内河北省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京剧团、广播电台、艺术职业学院、河北梆子剧院、交响乐团等有力支撑,优化整合“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艺术教育资源,努力打造长安区艺术教育品牌。
五、校企合作模式
长安区职业教育积极打造骨干专业,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知名企业和高校的沟通合作,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成熟机制。石家庄市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利用与北京铁路局的友好关系,依托其铁路职工培训中心,建立了学生“入学学习—培训实习—返校提升”的良性人才培养机制,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专业现在已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毕业生覆盖北京地铁,铁路北京客运段的普通列车、城际列车、高铁、动车,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学校还不断拓展优势专业,与北京四海搏业集团合作,建立了高尔夫专业;与天津长城汽车合作,建立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石家庄市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突出学前教育专业优势,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天津师范大学石家庄函授站”,由天津师范大学派出专业师资进行授课指导,为石家庄市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同时,提升培训层次,拓展到专科、本科学历,每年毕业生都是炙手可热。
对接京津 篇3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粮食作物
2014年全年播种面积39.8万亩,总产18.38万t。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5万亩,总产6.2万t。玉米播种面积22万亩,总产10.56万t;地膜马铃薯栽种面积1.5万亩,产量2.8万t,产值3 000万元,7成以上产品销往北京新发地市场。
1.2 经济作物
花生种植总面积8.5万亩,其中地膜花生3.5万亩,9成以上以鲜食产品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亩产值3 000元左右。草莓0.2万亩,中药材0.3万亩。
1.3 蔬菜产业
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5万亩,以种植番茄和黄瓜为主,辅以豆角、茄子和甜椒等:其中番茄种植面积达到了4万亩,年产量18万t,产值9亿元;黄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4万t,产值1.8亿元,7成以上产品销往北京。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8 000万棒,总产6.8万t,产值4.8亿元,6成以上以鲜菇形式销往北京。鲜食白萝卜发展到了2万亩,总产8.5万t,产值3 500万元。
2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序发展
2015年涞水县委、县政府站在全县大农业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考虑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将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发展四个现代农业园区。
2.1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做出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目的要打造“一核心四园区十基地”,即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绿舵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区、露地蔬菜认领区、智慧农业示范区、节水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十个基地,覆盖永阳、东文山、明义等五个乡镇,规划建设面积10万亩,利用三年时间将该区建成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旅游观光采摘体验基地。
2.2 京西南国家农业公园
由河北农业大学专家组制定规划,涉及一渡、娄村、石亭等五个乡镇,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安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三园一带一中心”,即现代农业园、养生度假园、农耕体验园、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带和物流中心。
2.3 太行山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
由北京农学院制定科学规划,包括山区赵各庄、龙门和其中口三个乡镇,建设三个主导产业,即现代食用菌产业、优质林果产业和规模养殖产业。其中赵各庄镇的食用菌产业带是近五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利用山区的冷凉气候,专业生产错季优质菇基地。
2.4 野三坡“第六产业”示范园区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制定规划,涉及三坡、九龙两乡镇46个村,以中药材种植、农家游、采摘、观光农业为主,打造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第六产业示范园区。
3 农业品牌建设
涞水县农业产业化模式多为“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以合作社为带动龙头,采用“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三品一标认证。目前拥有11个有机认证产品,1个绿色认证产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拥有河北省名牌商标2个:“沿如意”瓜果蔬菜、“华菇”食用菌;绿色商标:“日久”萝卜,还有“野三坡”、“民如意”、“宝尼康”、“妍蕊”等瓜果蔬菜特产商标,“互祥”、“明玉”、“靳老头”等食用菌商标。其中“沿如意”果菜与北京首农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每年销售额不低于1 600万元;“华菇”每年向美、韩出口菌棒不下100万棒,创外汇400多万元,同时与北京华冠超市有供货协议,每年提供15万~20万kg优质产品,单价高于批发市场0.5~1元/kg。
4 物流配送营销模式
4.1 订单农业占10%
“绿舵”每年向北京首农集团供“沿如意”果菜约1 000万kg;“春烨”每年供华冠超市“华菇”香菇10万kg;“绿欣”每年供北京绿洲公司结球生菜10万kg。
4.2 鲜活产品进社区直销店占5%
“绿舵”在全县大社区建立直销门店5家,周边县市建大型生态餐厅4家,所用肉、禽、鱼、蛋、菜等鲜活食材全部由自己的种养基地提供。
4.3 物联网电销占5%
“金谷粮油”、“绿舵”、“野三坡”、“高山顶药用植物”等将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后,通过“天猫”、“去农庄网”等平台进行电销。
4.4 观光采摘旅游及其他销售占5%
观光采摘旅游营销模式省去了中间物流环节,既保障了产品的高效益又保障了鲜活产品的及时销售。
4.5 中间商、经纪人销售占65%
涞水镇、石亭镇、娄村乡、明义乡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菜椒等蔬菜每年有不下10万t,胡家庄乡的鲜食小花生、地膜马铃薯每年约有3.5万~4万t,是由中间经纪人拉走,销往北京新发地。所谓“种菜的不如倒菜的”,中间商从基地收西红柿单价2元/kg,拉到新发地市场,倒手就卖3元/kg,甚至贴个商标就卖5元/kg。
4.6 当地集市、农贸市场销售占10%
当地集市、农贸市场虽零售价稍高,但耗费工时。
5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全县农产品加工无论是特色种植还是生态养殖,都是短板。多数产品都以鲜活产品形式,或直接进市场,或被外地加工企业收走;少数产品也仅限于初级加工、打冷、分级、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产业附加值低。
6 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全县目前已拥有休闲农业产业园5家、休闲农庄18家、民俗村5个、农家乐56家等。“绿舵”已建成集“种、养、加、吃、住、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年收入1 200万元,园区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伟程”、“绿欣”也建成了集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石磨加工全麦面粉、传统压榨花生油、采摘观光、休闲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农庄和农家乐。全县休闲农业累计接待1 5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产增收。
7 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普遍存在小而散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缺乏战略投资伙伴,资金缺口较大,使得多数基地不得不停留在了一产的范畴,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二是土地制约严重。土地性质一旦划为基本农田,就只能生产粮食作物,不能重新规划搞特色种植。多数农民“惜土为金”,规模化土地流转有困难。三是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生产设施装备老旧,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四是缺乏现代化管理人才。园区的运营主要依靠“土把式”“土专家”,没有现代化管理人才,发展思路狭窄。
8 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整合一切可能整合的资金和优惠政策,重点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使其带动作用实现最大化。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并在项目安排、政策落实等方面,集中向各园区的龙头企业投放,避免过去对一家一户撒“芝麻盐”的支持,导致有的农户“吃不了”,而有的农户“不解渴”。
对接京津 篇4
【关键词】产业体系;京津冀;产业链
0.引言
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提出“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就会形成一种活跃的联动态势,产业链就会给该区域的经济带来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表现的非常明显。近年来,河北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根本解决经济发展关键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决策。2014年2月,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唐山调研时就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刻不容缓。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最根本、最基础的条件。在当前强势的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推动河北产业与处于经济、技术高梯度地区的京津进行有效产业链接是加快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1]
1.京津冀产业链条未能有效对接的原因分析
京津冀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对接已进行多年,学术界、各地政府、企业也都纷纷响应。河北工业大学的张贵教授更是提出,京津产业对接协作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的对接思路,然而,历经多年京津冀的产业对接并未如大家所愿,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1.1从宏观层面到微观主体,“壁垒”无处不在
河北在地理位置上环抱京津二市,与北京、天津在地缘、人缘和业缘上联系紧密。作为京津门户,我省在对接京津产业上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几十年来该优势却无法发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京津冀内,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壁垒”无处不在。如,由于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区域行政壁垒,在宏观层面严重束缚了京津冀产业链的形成。同样,企业“大而全”的经营格局,在微观层面也阻碍着产业链形成。
1.2产业链之间存在“断层”
纵观京津冀地区,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河北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中等城市数量很少,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断层。
站在河北的角度,之所以与京津出现产业断层,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具体来说,自建国以后京津二市具有相当大的政策和区位优势,是我省所不能比拟的,造成现今我省与京津如此巨大的经济和技术的落差。这是我省与京津之间出现产业断层的客观因素。主观原因,主要是过于“自卑”。我们一直将其原因归结为存在“技术悬崖”。然而邯钢公司与北京现代公司签订了“汽车结构板供货技术协议”。这一成功案例说明,我们应转变思想,主动攻关,从我们的强项入手,从我们的支柱产业入手,努力挖掘我们可以做,却没有做的技术项目,以技术对接促进产业对接。目前来看,可与京津构建的产业链条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等。
2.推动京津冀产业链条构建的政策建议
2.1成立专门负责推动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组织机构
京津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有效的高层次的京津冀区域内部协调机制。尽管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等市县已与京津在体制机制层面的对接已积极展开,但是仅靠单一层次的地市级政府是无法完成如此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的。因此,建议成立专门负责推动河北对接京津产业链的组织机构。该机构的工作重点可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密切关注京津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积极与京津规划、发改、交通等部门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发展思路、规划、生产力布局等;二是依托我省的比较优势,随时掌握京津的大型企业和项目的进展情况,为寻求我省与京津的有效产业结合点,提供有益建议;三是协调指导相关市进行产业对接工作。
2.2积极转变政府和企业的“悬崖”观念,加强与京津的人才科技合作,从支柱产业入手,加快技术能力的提升
我省是典型的“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多年的发展使得我省已具备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省与京津在制造业的对接总是不尽如人意,企业和政府双方都将这一问题的症结归结为固有的“悬崖”难以逾越,从而直接影响了我省对接京津的积极性。可见,积极转变政府和企业的“悬崖”观念已至关重要。目前,唐山在这方面的做法独具特色,非常值得借鉴。
唐山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扩大与中科院、清华、南开、天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产业,使其具备对接京津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等活动,邀请京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博士、工程师等高科技人才,利用周末和假期来唐山深入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合作、技术攻坚,挖掘对接京津的契合点。
2.3借力京津产业转移,将孤岛入链发展至成段入链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自“十五”期间就已开始。面对产业转移,企业多采取两种形式:或是将整体或是将部分生产环节迁移至河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津冀地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总部在北京,而生产基地在天津或者是河北的现象。这些产业的转移无疑会对我省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或某一生产环节的这种孤岛入链的方式融入京津产业链,对我省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多个企业形成产业段融入京津产业链,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拉动我省相关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河北的发展。因此,我省应借助京津产业转移的机遇,尽快向成段入链的方式转变,鼓励省内同一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战略性整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段,融入京津产业链。 [科]
【参考文献】
对接京津 篇5
我们列举一个简单的蔬菜数字, 就可以知道京津的农产品消费能力。据新发地市场统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每人每天大约吃掉1公斤的毛菜”。如果按照京津常住人口3 000万计算, 也就是说, 京津每天消费蔬菜要3 000万公斤, 一年就是1 095万吨蔬菜。有分析人士称, 加上饭店、宾馆及浪费等情况, 实际上京津一年的蔬菜消费量可能要达到1 500万吨。这上千万吨的蔬菜从哪里来, 七成多来自周边省市。面对京津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工程以及京津自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河北应利用区位优势, 立足京津市场, 发展农产品物流。
一、河北农产品物流现状
河北农产品物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由小到大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主要表现如下:
1. 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河北各地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市场, 对加快农产品流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钱袋子起到了积极作用。基本上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也影响了河北农产品物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2. 农产品物流主体呈现多样化。
河北的农产品物流主体有:不仅有国有商业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 还有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等一些经济组织。其中,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河北农产品物流从业主体绝对数量大, 但是众多的参与主体因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 缺乏竞争力。
3. 农产品交易方式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 还相继出现了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的流通手段也有所更新, 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方式也有所发展。有些农产品已进入大型商业销售网络。总体来说省内的物流企业很多还是粗放式经营, 由此可见集约式经营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4. 农产品流通网路逐步形成。
从县城到集镇、乡村, 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集中分布固定网点, 并以流动网点作为补充, 以中小型网点为主, 以县城为中心, 集镇网络为骨干, 联系乡村分散网点并与农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的新型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随着农产品零售市场渠道的不断拓宽和规范化, 特别是超市农产品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的出现及规模的扩大, 使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河北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物流设施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等。
二、农产品物流对接京津对策
1. 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为对接京津提供后勤保障。
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对在“河北省出口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县 (市) ”活动中批准的泊头、晋州“出口鲜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市) ”, 迁西“出口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唐海、乐亭“出口河豚鱼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平泉“出口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探索“公司+基地”的管理模式, 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构建面向京津的“蔬菜物流体系”, 实现河北的“菜园子”与京津的“菜篮子”直接对接。在2008年年末, 商务部、农业部首次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 到2012年, 国内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近日召开的河北省农村工作会提出, 河北省将加快蔬菜产业基地建设, 力争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 000万亩、“十二五”末达到2 500万亩, 同时积极发展物流配送, 构建面向京津、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蔬菜物流体系。重点依托廊坊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发挥张北错季蔬菜城, 充分利用廊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张北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 建成面向京津市场特别是首都高校和机关单位, 以经营净菜、礼品菜等为主, 集蔬菜加工、检测、包装、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果菜配送中心。拓展新的蔬菜物流业务, 争取成为京津蔬菜深加工基地。三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建立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如保定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项目。为周边地区提供化肥、农药、农地膜、农药械、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服务, 项目总投资8 000万元, 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2.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商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商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制冷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是倡导绿色物流的朝阳行业。中国零售的农产品中50%需要温度控制, 但是需要温度控制的农产品中仅有15%采取了温度控制, 由此每年因运输缺乏温度控制造成的损失费用高达千亿美元。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简单测算: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中国每年在运输途中总损失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如果用这笔巨款来购买粮食, 可以解决两亿人的温饱问题。结论很明显:中国缺乏系统高效的食品物流供应链和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 导致中国每年数百亿元食品的巨大浪费和损失。
而河北省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相比, 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低。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 导致损耗严重;虽然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取低温处理的产品, 但是在运输、销售环节没有采取冷链, 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市场化水平较低。由于河北省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缓慢, 大量冷链物流服务资源来源与第一二方物流自身, 资源整合与增值服务能力较弱, 附加价值未得到深度挖掘。三是市场主体规模低。由于河北省普遍存在企业物流活动遍地开花的市场状况, 物流服务标准不统一, 缺乏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大物流企业。四是物流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低。现有物流设施设备陈旧, 发展和分布不均衡, 无法为农产品物流流通提供系统的低温保障, 各环节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共享, 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低下。
对接京津 篇6
一、保定城市形象推广的多维定位系统
作为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 保定在不同的考察维度下拥有若干不同的城市形象定位表述。首先是历史定位, “北控三关, 南通九省, 地连四部, 雄冠中州”和“冀北干城, 都南屏翰”等记载无不生动地展示了历史赋予保定“京畿重地”的早期定位。1986年, 国务院命名保定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可视作是比较正式的一次官方定位。2007年, 保定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经过不懈努力, 力争到2020年, 把保定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陆港优势突出、文化生态发达、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协调并进、人民生活幸福的京南近海强市名城。这一定位调整成为保定官方对其城市形象的最新最权威表达。与官方定位通常保持高度一致的便是媒体定位, 后者更多的是通过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传播平台对前者进行阐释、深化和扩散。“保定·中国电谷”“华北轻型汽车城”“华北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等语词是当下受众经常能在上述媒体中获知到的定位信息宣传。再有就是民间定位, 这种以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的定位系统最为质朴和通俗, 比如“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多种称号都显示出了老百姓对保定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可。
二、保定城市形象推广中的传播瓶颈分析
然而反观上述维度的定位之后, 我们不难发现, 从“保定的形象”到“形象中的保定”的推广现实并不理想 (这从相关大量网友的网络发帖中可见一斑) 。其主要存在以下三大不足:
㈠有效推广的能量不足。一个时期以来, 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深刻影响, 以官方和媒体为代表的主要定位主体“向中国推广保定”和“向世界推广保定”的有效推广成效甚微, 特别是缺乏能够形成注意力资源流动和聚集的优化城市形象的内在驱动和外在牵引事件, 从而严重影响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㈡多头表达的整合不足。保定城市形象推广中的另一不足便是历史定位、官方定位、媒体定位和民间定位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兼容, 这不仅影响了保定人对于所在城市的评价, 更影响了外界对于保定城市形象定位内涵的整体认知。
㈢效果反馈的监测不足。保定城市形象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效果反馈监测不足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微观层面的城市形象推广的落实成效长期处于缺乏科学统计和准确评估的状态之中, 官方和媒体 (即上游定位系统) 基本上忽略了民间 (即下游定位系统) 关于保定城市形象推广的信息反馈, 造成了信息传播资源的无效和浪费。
三、“4C信息传播”框架助力保定全新城市形象推广
鉴于上述问题, 今后的保定城市形象定位亟需在整合内涵的基础上, 进行更为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推广, 而在这个过程中以“4C”为主要框架的信息传播理应成为制胜策略的明智之选。
㈠“对接京津”:保定全新城市形象推广的传播内核
如前所述, 一座城市的形象定位要统筹考虑到不同维度的定位诉求, 并平衡不同层面的信息传播习惯, 做到高屋建瓴、重点突出、易懂易记易传播——具体对于保定的城市形象调整而言, “对接京津”战略无疑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立足点, 北京、天津、保定三点连接起来的互动发展“金三角”将保定置于了环渤海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㈡“4C信息传播”框架助力保定全新城市形象推广
所谓“4C”是指城市 (City) 、创意 (Creativity) 、消费 (Consumption) 和传播 (Communication) , 这四大元素建立其的“信息传播框架”将有助于建立起“保定”与“世界”的“信息共享”的机制, 通过“信息流动”和“信息互动”最大限度地完型目前区域内外、特别是京津对于保定城市形象的“信息碎片”。
⒈特别事件媒体化策略打造保定城市影响力。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与城市的关系更加休戚与共, 一些“特别事件”如若能够转换成“媒体事件”, 其影响力将以几何速度提升。对于保定来说, 重视和举办在全国有号召力和媒体吸引力、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有辐射力的“特别事件”将是其未来城市形象推广的有效策略之一。可喜的是, 目前保定已经在此领域频频出手, “办好空竹艺术节、篮球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 已然列入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之中。
⒉专业代理合作式策略丰富保定创意想象力。毋庸置疑, 城市形象的推广是一项头绪极其纷杂的系统工程, 其“所涉及的环节要素多、专业性较强、调控要求高、效果预期干扰因素复杂”, 因此聘请专业的代理合作机构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今后保定也不妨利用“智库资源”来丰富创意想象力, 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 避免政府在制定城市传播策略过程中的专断行为, 降低决策失误的发生机会。
⒊强势业态孵化器策略推动保定消费产业力。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其著作《物体系》中这样界定消费的社会意义:“消费既不是一种社会实践, 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 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 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 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总体性。因此, 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依此观照城市, 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城市”恰恰是承载各色物品与信息的消费载体。今后, 保定也应继续加大力度借助“中国电谷”“华北轻型汽车城”和“低碳保定”等支柱产业以及旅游、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商品消费实践, 打造出全新的、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品牌。
⒋传者行为一致性策略扩容保定传播聚合力。诚前所述, 目前保定在城市形象推广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兼容、不统一的问题, 那么在未来的改进中, 本文认为应当将涉及到的相关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传媒组织和市民纳入有序、有效的推广系统之中, 防止角色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规避可能产生的不当传播行为。在扩大传播聚合力的过程中, 形成“政府形象推广议题”与“企业形象推广议题”与“城市形象推广议题”的联动和共赢。
摘要:本文以现代城市传播理论为主要依据, 在信息传播的整体学术框架内, 深入认知“对接京津”战略下保定城市形象定位的具体特征与语境, 通过对保定城市形象推广的载体策略、动能策略、基础策略和渠道策略等的研究, 最终为保定在“环渤海视域”下的城市形象推广提供可资借鉴的物质化表征和可识别符码。
对接京津 篇7
截止到2013年底,京津冀范围内土地总面积2160.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97.2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69.3%;建设用地面积288.3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3.3%;未利用地面积374.7万公顷,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7.4%。
截止到2014年底,北京耕地面积22.0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3.4%;园地面积13.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8.2%;林地面积73.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5.0%;草地面积8.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0.3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8.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8%;其他土地面积3.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资料来源: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截止到2014年底,天津农用地面积70.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8.8%,其中耕地面积43.8万公顷,园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40.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1%,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2.5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2.7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3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8.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截止到2013年底,河北省农用地面积1312.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9.9%,其中耕地面积655.1万公顷,园地面积84.5万公顷,草地面积40.3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12.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3%,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84.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7.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25.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8.8%。
京津冀产业对接中的土地短缺难题
(一)规划空间不足,建设用地总量逼近甚至已超过规划控制规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加速启动,大量耕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土地保有量以超过规划速度急速减少,耕地保有量即将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值,规划期内,京津冀三地剩余耕地减少量分别为0.52万公顷、0.08万公顷、23.5万公顷,所剩耕地面积比例为2.4%、0.2%、3.6%,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另外,从京津冀三地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建设用地规模已经逼近或突破土地利用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值,截止到2013年底,京津冀三地的建设用地规模分别达到规划控制目标的95.1%、100.6%、111.1%,京津冀产业对接合作面临的土地供需矛盾已经凸显。在现行规划体制下,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制约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见表6)。
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2015》
资料来源:《河北省经济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5》
注:北京2014年数据来自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14年度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天津2014年数据来自《天津统计年鉴2015》;河北耕地保有量为2014年数据,来自《河北经济年鉴2015》,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0年数据为土地调控指标,数据来源于京津冀三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用地指标分配不合理
新增建设用地为规划期间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量。目前,京津冀耕地资源不足,2014年京、津、冀人均耕地仅为0.15亩、0.43亩、1.33亩,均低于1.49亩的全国平均水平;未利用土地大多属于难利用土地,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调研发现,廊坊市固安县已无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垦,自2011年开始,补充耕地指标以外地购买的渠道来满足,2014年计划指标中有耕地指标1341亩,因无占补指标,尚不能组卷上报,由于项目用地量不断增加,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相对制约了该县经济的发展。再如,保定市容城县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600.72亩,其中可占用耕地的建设用地规模2648.07亩,由于容城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报批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制约较大。
土地指标层层下解,省级、市级都会保留一些机动指标,真正分解到各县市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建设用地分散到各个县市区、各级开发区,成片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一些重大项目无法落地,限制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234个开发区园区规划用地面积为2980平方公里,其中允许建设区1902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用完,剩余用地空间很少,特别是集中连片空间更少。廊坊市固安县2015年急需开工的9个重点产业项目拟占地7610亩,但近几年来每年能争取到的计划指标约为2766亩,仅为实际需求量的1/3。另外,年度计划指标不能结转势必形成发展慢的地区粗放用地、发展快的地区“跑指标”等现象。
(三)大量土地资源“批而未供”或“供而未用”,长年处于闲置状态
受现行土地审批制度不完善、征地拆迁难度大、项目不落实、政府利用储备土地抵押融资等多种因素影响,京津冀地区存在大量“批而未供”土地。2009-2013年,京、津“批而未供”土地面积分别为2万公顷、1062.7公顷;2009-2015年,河北省“批而未供”土地累计56.08万亩(合3.74万公顷),占批准建设用地总量的22.6%。另有不少建设项目取得土地后,由于项目自身成熟度不高、资金短缺或受市场因素影响,未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竣工,造成土地“供而未用”。
目前,一些老旧企业占据大量厂房、土地,却没有任何实际生产经营行为的情况。虽无产出效能,但均具备合法的自行转让。而对于企业而言,如非本身生产经营扩张需要,则不会轻易主动退出土地。由于国家尚无明确的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和处置低效用地的鼓励优惠政策,导致低效用地问题难以解决。
解决对策
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三地按照《规划》的相关要求,修改调整各自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遵循《规划》划定的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的土地利用原则和利用导向,实现京津冀地区土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配置。对北京和天津主城区,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同时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对北京、天津郊区,不再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建设,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对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廊坊等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对保定、沧州、衡水、秦皇岛等地,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满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另外,对国家确定的京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建议由国家实行计划指标单列,以有效保障项目的落地实施。
多措并举盘活存量土地。首先,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供地率相挂钩。落实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尽快制定促进“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土地有效利用的政策,将实际供地率作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其次,把好项目引进关,建立有效的项目评审机制。在项目准入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用地定额和标准,对土地实行精打细算,精细化管理。最后,把好项目建设关,建立有效的项目跟踪问效机制。从严审查和规范招商合同,在签约合同中明确规定项目的建设周期、投资强度、项目用地等,督促投资商按照合同建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来源:2009-2013年数据来源于河北广播网网站;2014-2015年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全年综合统计报告》、《2015年全年综合统计报告》。
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积极开展废弃土地整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集中土地指标,用于产业转移项目建设。如截止到2014年底,廊坊市的城镇工矿用地35763.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44%,农村居民点面积89031.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7%,上述数据表明廊坊市城镇规模不足,农村居民点空间较大,通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强廊坊市承接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
积极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建议在京津冀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规范耕地异地补充行为,整合全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资源,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参考文献
[1].翟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2].王文国,刘学.避免土地“批而未供”之我见[J].问题探讨,2013(8):44-45.
[3].徐世鸿.土地批而未用原因与对策---以鄂、湘、黔三省为例[J].专题,2014(12):21-23.
[4].陈韦,洪旗,陈华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困”与“谋”---以鄂、湘、黔三省用地调查为例[J].中国土地,2014(2):38-43.
对接京津 篇8
关键词:对接京津冀,人才培养,外语专业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烈话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建设出一种最大范围的经济合作发展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借鉴之前获得成功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合作发展模式, 打造出一种强强联合的发展形势, 将本地的优势资源和其他相邻地区的优势资源相互结合起来, 取得共同发展, 这种模式实现了对各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并且也促使当地的经济获得较好的提升。众所周知, 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特别是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天津是最早的直辖市, 当地的海上贸易又十分重要, 河北省的主要城市如唐山和秦皇岛也有着很多港口贸易, 每年都有大量的进出口贸易, 所以对各种类型的人才需求量十分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外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一些进出口业务方面, 国际化的外语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所以,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 探索出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迫在眉睫。
一、对接京津冀视角下外语人才培养的优势
1.制度和政策支持。随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逐渐推进, 人才区域合作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合作, 其中也明确规定了京津冀人才培训、人才共享、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合作。其中, 2011年5月颁发的《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中涉及人才政策和人才市场等有关方面的内容规定, 这些有关制度和政策的颁布, 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三个地区各大高校进行人才合作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不仅有效减少了合作的资金成本, 也提高了各个高校人才合作培养的成效。
2.地缘优势促进科研能力提升。京津冀推进区域合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就是三个地区是紧邻的地区, 地缘的作用有助于文化和知识的交流, 这一点外国很多专家都进行了有关研究。其中1999年百色和史塔研究证实德国一半以上的产业创新来源于附近100公里内的大学;2001年法国的伯纳德发现了私营部门的创新来自于区域集中的高校科研, 这些国外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到交际距离的影响。知识的传播并不是主动的, 也不是免费的, 地缘的作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的时候, 一定会考虑到地域的问题, 因为跨地区的人员一定会消耗更多成本, 这也使很多企业会比较倾向于在当地寻找合作的高校, 所以, 这对当地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是极大的推动。经过很多专家的研究得出, 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参与产业运作,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求使得地缘上的邻近成为促成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经过上述分析, 在京津冀区域合作推进的背景下, 当地高校将会更好地吸纳科研力量, 包括外语专业。
3.京津冀区域人才和资源互补。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各区域人才和各种资源的互补。北京和天津的科技资源一直呈现出很大优势, 其中, 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为河北省的外语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及发展的可能;和北京、天津相比, 传统产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河北省的优势项目。京津冀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共赢, 河北省为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而北京和天津则带动了河北高新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改善了河北的传统工业。京津冀三个地区各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区域合作, 三者实现了资源互补。
二、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外语人才需求数量的增加, 很多省份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 但普遍还存在着质量和数量之间矛盾的问题, 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错位。目前,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外语课程设置雷同。目前, 京津冀三个地区, 甚至是我国很多地区,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重视理论知识, 而忽视应用能力, 完全忽视了外语学习的特点其交际性。以河北省的高校为例, 河北省很多高等学校的外语人才培训计划都是重视知识的传授, 却没有外语实践应用, 看重必修课程而忽视选修课程的教学培训。很多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相似的, 并没有应社会需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 学科知识更新速度一直赶不上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发展速度。此外, 外语专业的种类也是比较局限的, 主要是英语、日语、韩语等比较热门的语种, 其他国家的语种专业则十分稀少。而且我国很多高校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和国外语言教学模式的限制, 外语人才知识类型十分单一, 且高质量人才稀少。
2.外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河北省很多高校的外语讲师一般都是毕业于国内的一些师范学校, 在基础英语、英美文学等一些课程内容上比较有优势, 而对其他外语教学则并不是十分擅长, 其外语知识比较薄弱。在我国高校职称评定体系中比较侧重于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 而轻视教学实践能力, 且缺少相应的奖惩机制, 最终导致很多外语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 而忽视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
三、对接京津冀视角下外语人才培养路径相关分析
1.基于京津冀合作需求, 完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之一, 也是实现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随着京津冀协调发展的不断深入, 市场需要更多的是综合型外语人才, 因此, 京津冀地区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遵循基础和应用、知识和素质、必修和选修、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针对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和不同需求设置出符合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设置出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2.促进京津冀高校的交流和合作, 培养双师型教师。外语教学想要取得显著成效,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培养出综合型的外语人才, 高校必须组建出一支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知识层面广的外语教师。高校在培养高等水平的教师时, 可以使用“横向联合, 内培外引”的方式进行培养。这里所说的“横向联合”是指高校的外语专业师资力量可以和本校其他专业进行合作, 取长补短, 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可以为外语专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将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教师放到本校或者其他院校的有关专业中进行学习, 促进其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另外, 京津冀各大高校要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可以调派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到其他地区的高校进行学习, 以兼职、实习的途径进行。“内培外引”指的是高校将本校培养的教师和外部引进的教师相结合。如河北省的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学校优势的外语专业进行学习, 借以提升本校的师资力量。
3.拓展京津冀实践实习渠道, 提升外语人才的实践能力。外语学习的特点就是交际性, 而交际的开展来自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外语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自身知识, 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中去。通过社会实践, 高校也可以检验教学成效, 揭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且能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进而提升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各地高校的外语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 如贸易洽谈会、志愿者活动等。各大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学和实践资源, 采取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项目, 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刘乃刚, 刘艳.“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2 (4) .
[2]李国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对策[J].实践思考, 2014 (8) .
[3]解艳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人才需求为视角[J].北京教育, 2008 (2) .
对接京津 篇9
廊坊市北部属于潮白河流域, 中部属于永定河流域, 土质多沙壤, 土质、水利条件较好, 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类作物的主要产区;南部属于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农业区, 土质多盐碱, 是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此外, 畜牧业已成为廊坊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肉牛养殖以福成、福华等大型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 全市肉牛年加工处理能力达70万头, 产品除供应京、津市场外, 还出口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廊坊市蔬菜瓜果的生产种类由以前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的60多种, 主要以黄瓜、番茄、西葫芦、芹菜、茄子、豆角、西瓜、甜瓜、韭菜、白菜、甘蓝等一些人们日常消费的瓜菜为主, 一些高档蔬菜如樱桃番茄、彩椒、樱桃萝卜、果用黄瓜等也有大面积种植, 并且多种瓜菜形成了区域化特色种植。如固安的嫁接黄瓜、番茄;永清的胡萝卜、白萝卜、大棚西瓜;安次、广阳的甜瓜;香河的韭菜;霸州的食用菌;文安的西瓜等。特别是冬季蔬菜的供应, 体现得更为明显, 以前冬季蔬菜供应以大白菜为主, 而目前凡是在其他季节供应的蔬菜品种, 在冬季基本上都有供应。
从下表可知, 从2010年到2013年, 廊坊市的各类农产品除个别年份外产量大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 尤其是蔬菜的表现最为明显, 粮食类作物由于受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 产量略有下降。此外, 据廊坊市统计局显示, 2013年, 虽然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但是, 油料播种面积23.6万亩, 增长10.4%;总产量4.2万吨, 增长14.9%, 牛奶总产量22.2万吨, 增长4.4%, 而且, 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81.9%,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农用机械总动力689.1万千瓦, 增长0.8%。机耕面积454.7万亩, 下降17.1%。机播面积523.5万亩, 下降1.9%;机收面积340.6万亩, 增长8.9%。农村用电量78.7亿千瓦小时, 增长1.3%。
数据来源:廊坊市统计局
廊坊市农产品销售流向调查
从廊坊市内部来分析, 目前, 全市以及辖区内现有蔬菜批发市场19个, 主要是临近产地的乡镇农贸批发市场, 其中包括廊坊固安马公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廊坊文安县刘么粮食批发市场, 廊坊霸州益津蔬菜批发市场, 南孟蔬菜批发市场, 廊坊三河市建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廊坊朝阳批发市场, 廊坊北方农贸批发市场, 廊坊香河李庄蔬菜批发市场, 廊坊市永清县大辛阁蔬菜瓜果批发市场, 河北廊坊南赵扶禽蛋批发市场, 河北廊坊京南刘园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廊坊方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其中固安马公庄、方城, 永清瓦屋辛庄、大辛阁、北辛溜, 香河李庄, 安次孟村、前南庄等产地批发市场承担了规模生产后直接销售功能, 方便菜农产后销售, 目前廊坊市蔬菜生产基地产后销售普遍是这种模式。
目前, 廊坊市蔬菜瓜果出口较少, 截止到目前, 了解到的出口企业主要是霸州市河北山平顶鲜果蔬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胡萝卜的种植、储存、销售。产品除销往上海等地外, 还出口到俄罗斯, 蒙古, 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年出口量大约为7000吨, 出口目前还很难构成廊坊市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
据估计, 廊坊市全市瓜菜年平均产量699.17万吨, 其中商品量582.16万吨, 其中本市销售量约228.17万吨, 外销量约471万吨。全市瓜菜产品除供应本市外, 约有60%销往京津市场, 还有部分产品如甜瓜、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菜花、甘蓝、韭菜、芹菜、芦笋等销往东北、内蒙、上海、广州等地。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正常人每人每天吃掉1公斤蔬菜。按照京津常住人口3000万计算, 京津每天要消费蔬菜要3000万公斤, 一年大概是1095万吨, 此外还有饭店、宾馆消费, 一年实际的蔬菜消费量可能要达到1500万吨。然而现实却是更加严峻的, 截止到2012年底, 北京实际人口数量已达到2069.3万, 天津也已达到1413.15万。据专家初步估计, 到2020年,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左右, GDP将超过30000亿元。成为一个较为发达的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区和产业聚集区。由于京津两地农业用地有限而且呈日益缩减趋势, 其本地农产品市场已经不可能满足其自身巨大的农产品消费需求, 大部分都需要从周边地区进行供应。据廊坊市农业局估计, 全市瓜菜60%、肉类41.5%、禽蛋31.5%、牛奶67.1%的产量销往京津市场;另据业内人士估计, 廊坊瓜菜占北京市场18%以上, 清真牛羊肉占北京市场的75%。由此可见, 京津两地对农产品的巨大的消费能力。
基于廊坊优越的地理位置:京沈、津保等3条高速公路和京开、京哈、京福、京津、津保5条国家级公路纵横交错, 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 北临京都, 东与津门交界, 南接沧州, 西和古城保定毗连, 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 环渤海腹地, 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廊坊离北京市中心40千米, 离天津市中心60千米, 如果在廊坊动车站乘坐动车, 可以在17分钟内到达天津, 15分钟内到达北京。便捷的交通使得廊坊的蔬菜可以做到“带着露珠”进城。随着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和商扩战略的实施, 以及首都第二机场、新七环、京开高速公路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在周边区域的建设将使廊坊农业区域为大北京经济圈最具拉动效应的地区之一。由此而产生的独有的农业区位优势是一般农村地区所望尘莫及的。
总之,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 廊坊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实现廊坊市和京津力量大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无缝对接”也将对这一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廊坊市农产品与京津物流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廊坊市农产品与京津的销售物流体系仍然落后
从图1可知, 农产品从生产一直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中间至少要再经过3个环节:
首先, 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交易方式比较落后, 交易费用巨大, 全部采用现货交易, 协商买卖的方式, 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大多取决于买卖方的谈判能力, 个别供求双方协商形成的价格难以反应正常的市场行情价格水平, 不能保证价格的公正性, 稳定性。
其次, 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以及肉类如果周转的中间环节过多, 经过多次装货卸货, 农产品被污染的概率以及损耗增大。生鲜农产品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 经过运输、装卸、包装、存储、流通加工、配送环节, 质量会逐步下降, 流通环节过多以及损耗严重导致了质量和安全问题, 导致了超市生鲜农产品往往在新鲜程度方面比不过农贸市场。
再次, 北京和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 市区内大中型货运汽车禁行、绕行等城市交通管理措施,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及时、保质、低成本运抵终端市场, 抬升了流通环节的时间成本, 交易成本与农产品的无谓损耗, 造成了亟待解决的城市中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最后, 单向的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 使得销售信息很难反馈到生产者手中, 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主体间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 造成彼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沟通;对于农产品需求方而言, 由于信息链不畅和供给信息不完整, 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存在信任缺失。
(二) 部门区域间利益不协调
现代农产品物流涉及农业、财政、工商、税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十几个部门。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存在, 各环节要素难以跨行政区流动, 横向的区域间经贸联系被纵向的各层级行政利益所斩断, 使得基于邻近效应的农产品流通优势难以发挥。北京与天津均属于直辖市, 北京又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区域间利益的摩擦, 以及3个地区行政架构的差异与级别的划分使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 保鲜、冷藏、预处理等设施不完善
虽然廊坊市已建立起了适当规模的保鲜、预处理设施, 但未实现全覆盖。如在鲜肉、鲜奶的主产区大厂回族自治县建设并投入使用了若干大型冷冻冷藏中心, 提高了吞吐和调节供求的能力。但在蔬菜、水果等生产的主要分布县 (区) , 仍需加快建设保鲜设施, 以提高各环节的无缝衔接能力, 确保果蔬类农产品销售收益的最大化和抵御短期市场价格的不利波动。
(四) 农产品附加值低, 市场价值难以有突破性增长
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主要是通过深加工实现的。目前, 廊坊市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还较薄弱, 农产品产出后只通过简易加工和简单包装即直接上市, 得到的只是低廉的原始价值, 市场价值难有突破性增长, 当地尚缺乏品牌意识, 目前主要的农产品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自主知名品牌;面对京津的广大消费市场, 却很难实现订单式生产。
建设廊坊市农产品供给与京津市场的对接机制
(一) 创建高效的流转体制, 突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限制
农产品进入城市消费终端市场, 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经验资料显示, 随着农产品产地和终端市场的距离不断拉大, 伴随着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等的不断增加, 农产品的价格呈不断上升的态势。距离消费地越近, 价格越低;同时, 农产品由市郊集散地统一配送进入消费市场的, 其农产品价格也比较低。
因此, 本文认为, 可以建立京津城市内部农产品运输车辆配送系统, 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助或提供利息补贴, 这样既解决了农产品运输卡车无法进入城区的问题, 也避免了外地车辆非法闯入带来罚款和扰乱市内交通的问题, 更节省了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易费用, 进而缓和治理拥堵与农产品刚性需求之间的较激烈矛盾。同时, 产销地政府间应打破行政单元之间的隔离, 消除壁垒, 建立合作, 协调利益, 提高产销地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配送程度, 完善零售网络, 积极拓展蔬菜直营店等新的销售模式, 实现农产品物流的跨地区融合, 从而突破了“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二) 扶植龙头企业, 加快农民合作社建设步伐
要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其市场价值, 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所以廊坊市应从扶植龙头企业入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树立自主品牌。把已有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企业及优质产品的美誉度;通过制度创新为各企业建立一个开放、舒适的运营环境, 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组织与运作, 集中经营、存贮、销售。因此, 政府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税收、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 这是形成优质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有效手段。
(三) 创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
1.压缩销售环节, 实现农产品和销售地的无缝对接
发展由京津冀城市物流中心、加工企业、经销商直接收购, 并直接由产地到工厂、交易市场的物流模式, 以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这样既可以减少了中间环节, 也降低了时间成本和交易费用, 更好地满足了京津两地的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优质。低价的要求。
2.发挥优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
依托京津, 引进具有专业化知识、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系统化的优质第三方物流企业, 为廊坊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经验, 为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专业化服务。通过第三方的专业化运作来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将农产品从农户或加工企业直接送往零售商的货架, 降低流通成本。
3.创新方式, 实现农产品拍卖交易
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具有交易经济性和信息准确性的特征。实行拍卖交易可以优化农产品交易手段、提升交易效果, 促进廊坊市农产品产、供、销、运等功能的延伸。通过拍卖交易, 形成对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品质保证、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为合作社及农业经营户提供购销信息服务, 以便更好、更快地形成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
摘要:“京津冀城市一体化”这一命题在2014年初被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上了日程。确实, 随着这3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何更好地使这3个部分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已经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廊坊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地理纽带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文化上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联动作用, 这也为廊坊市农产品和这两大消费市场的对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为此, 本文选取一个侧面, 从廊坊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入手, 研究廊坊市农产品与京津市场的对接存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对策。
关键词:廊坊市农产品,廊坊市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与市场对接
参考文献
[1].沈朵朵, 胡建杰.廊坊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 2006, (3) .
[2] .刘荣茂, 何亚峰.加快廊坊国蔬菜出口产业发展的策略.浙江农业科学, 2006, (1) .
[3] .方志权, 顾海英, 于冷.中国大中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上海农业学报, 2003, 19 (3) :5-8.
[4] .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上海经济研究, 2002, (6) :21-26.
[5] .赵春明.竞争力农业浅探.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7) :3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