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英语

2024-09-26

澳大利亚英语(精选12篇)

澳大利亚英语 篇1

20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民族, 他的发展历史、地理风貌、种族信仰、社会传统都会影响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澳大利亚民族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 澳大利亚英语的演变发展也处处体现了澳大利亚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轨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独特, 造就了澳大利亚英语的独树一帜。澳洲的历史决定了澳洲文化的多元性, 而文化的多元性在澳大利亚英语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原住民土著文化, 到澳大利亚早期的殖民和拓荒斗争, 从19世纪50年代的“淘金热”到内陆地区的游牧生活向城市发展的转移, 从两次世界大战到战后经济繁荣, 等等。这些历史变迁在澳大利亚的语言发展史上无不刻下深深的烙印。因此, 对澳洲历史文化的解读是研究澳大利亚英语的必经之路。

一、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 人口稀少, 物产丰富。它介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地理环境独特, 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包含整个大洲和它的外围岛屿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 共有140多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多元性逐渐成为澳洲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

(一) 土著文化

原住民是澳洲最早的居民, 他们的生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的至少6万年前他们就生活在澳洲大陆。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沿袭着古老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世代传颂着有关万物起源的创世传说。澳洲的原住民认为“梦创时期”是世界的伊始, 神灵化身“彩虹蛇”创造了世间万物。土著文化是澳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住民传承下来的岩画、装饰、故事、舞蹈和仪式等都是澳洲大陆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蕴藏着原住民的无限智慧。澳洲的土著文化反映了原始风貌的澳洲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但因为历史上推行的种族政策, 土著人一度被剥夺了作为澳大利亚人的权力, 在经历种族灭绝和种族隔离的苦难之后, 古老的土著文化艰难地生存下来, 直到后来澳大利亚政府调整了人权政策, 土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保留和发展。

(二) 移民文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它的原住民大约是在4—6万年前乘船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迁徙而来。1788年, 英国舰队载着包括736名囚犯在内的1450多名乘客在菲利普船长的带领下登陆澳洲大陆, 他们被看做是澳洲的第一批欧洲移民。自此不同肤色、不同信仰和国籍的人就开始在澳洲这片大陆上繁衍生息。在欧洲殖民者的开拓精神的指引下, 澳大利亚不断地发展、进步。英式的畜牧业在这片土地上移

姜丽,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植、发展。在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淘金热, 使得大批的欧亚移民大量涌入。到1900年, 澳大利亚人口由相当少的土著居民和占绝大多数的主要来自英国的移民组成。二战之后, 百废待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但是, 澳大利亚的人口之少使得这些目标难以实现。因此, 澳大利亚在继续鼓励和支持英国移民的同时, 开始大量接收来自东欧和南欧的战争难民。20世纪70年代, 亚洲各国和地区成为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伙伴, 非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移民构成了新移民的主体。“多元文化”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随着各国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沿袭近百年的“白澳”政策也逐渐被其取代。

(三) 英国文化

澳大利亚与英国向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788年到1900年, 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存在。1901年1月1日澳洲六个殖民地正式成立澳大利亚联邦。总体上讲, 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沿袭了英国的传统。理论上讲, 此时的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行驶其自治的权利。但是事实上, 这种独立性是有限的, 例如,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无权处理外交事务, 其外交权由远在伦敦的英国政府代为行使;立法仍需得到英国枢密院的批准;英国女王是澳大利亚名义上的首脑, 等等。从情感上来讲, 此时的澳大利亚人仍然将自己视为英国的臣民。时至今日, 作为曾经的宗主国, 英国文化对澳洲文化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二、独特的澳大利亚英语

(一) 原住民英语

澳洲的土著文化是澳大利亚的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分属不同的部落, 他们的语言也不尽相同。土著语言对澳洲英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它对澳洲方言的影响微乎其微。如今对于许多原住民, 尤其是城市化了的原住民来说, 他们的母语是英语, 但是这种英语明显的不同于白人的标准英语。这一英语变体给原住民带来了一定的归属感。

澳洲英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土语词汇。早在1788年, 当英国殖民者踏上澳洲大陆后, 他们遇到了前所未见的独特的自然环境。陌生的动物, 稀有的植物, 对于这些崭新的东西, 他们急切地需要新的词汇来定义、描述并且表达。所以土著人丰富的词汇便成为他们的选择。通过借用和吸收土著人的一些语言, 澳洲的英语得到了最初的发展。在澳洲的英语中, 土著的词汇随处可见, 在众多的英语语言中别具一格。借用的土语词汇主要用来描述生长在澳洲特有的动物、植物以及地理名称等。比如kangaroo (袋鼠) , koala (树熊) , dingo (澳洲野狗) , platypus (鸭嘴兽) , wallaby (沙袋鼠) , wombat (袋熊) , barramudi (澳洲飞鱼) , currawong (澳洲喜鹊) , bunya (大叶南洋杉) , boree (悬垂相思树) , waratah (开红花的澳洲灌木) , boomerang (回形标) , Canberra (堪培拉) , Toowoomba (图文巴) 等。

(二) 移民英语

移民文化对于澳大利亚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移民英语含义很难界定, 它受到移民者的母语, 其所接受的教育背景, 以及移民后所接触的澳大利亚人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移民英语在语音及词汇等方面也对澳大利亚英语产生了诸多影响。例如在19世纪50年代, 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相继发现了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淘金热的出现, 也使得许多新的语言应运而生。如digger (淘金者) , diggerdom (淘金者群体) , diggerism (淘金主义) , nugget (天然金块) , yellowfever, gold fever, 或gold rush (淘金热) , gold-licence (淘金许可证) 。在淘金者中, 华人很受歧视, 当时语言上也被轻蔑地称作Chink, Chinkie, Chow, chow-Chow, Bing-bat。尽管如此, 中国的一些词汇在澳洲英语中也有所体现。如wok中国式炒菜的铁锅, Yuncha饮茶, dim-sim点心, 都是由粤语音转化而来。

欧洲各国的移民也将他们在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最大程度地带到澳大利亚。在澳洲, 各国的饮食应有尽有。多元文化源源不断地丰富着澳洲英语。你会发现德国的delicatessen (熟食店) , wurst (德式香肠) , riesling (雷司令, 一种干白葡萄酒) 。也有意大利的美食lasagne (千层面) , espresso (浓咖啡) , Espresso roast (焙炒咖啡) , salami (腊肠) , spaghetti bol (酱油拌的意大利面条) ;更有法国的特色:moselle (摩泽尔白葡萄酒) , crossant (牛角包) , broiche (奶油蛋卷) , petitfour (法式小蛋糕) 。

(三) 白人英语

尽管多元文化在澳大利亚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但白种人仍然是主体民族。他们在澳洲所代表的白人文化仍是主流文化。对于母语是英语的澳大利亚人来说, 白人英语作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地位突出。根据澳大利亚语言学家米奇尔和戴尔布里奇在1965年的调查, 就发音而言白人英语分为三种: 雅音、大众音和土音。雅音是澳大利亚口语中一种有声望的语音形式。它的发音是最接近英语标准发音的。大约只有10%的人是这种口音。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神职人员多使用雅音。大约30%的澳大利亚人讲土音, 比如工人阶层和下层老百姓阶层居多。土音是澳大利亚口音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大众口音介于土音和雅音之间, 大约55%人使用这种口音。澳大利亚大众口音带表着一种趋势, 随着澳大利亚民族的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人使用大众口音。

三、小结

语言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成长和完善的,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制约。澳大利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影响着澳大利亚英语的发展变迁。澳洲英语脱胎于英国英语, 但又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下形成的, 因此别具一格。通过对澳大利亚语言的学习研究, 有助于增加我们对澳大利亚的了解, 也为我们解读澳洲的风土人情, 探知澳大利亚的厚重底蕴打开了一扇窗口。

摘要:澳大利亚英语在英语语言发展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鉴于澳大利亚岛国的地理位置, 特定的历史形成, 多元的文化传统, 本文从土著文化、移民文化和英国文化三个主要的方面, 论述了其对澳大利亚英语发展变迁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澳大利亚英语,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戴卫平.澳大利亚英语与澳大利亚文化田[J].湖南大学学报, 2002 (06) .

[2]戴卫平, 郭青.澳洲英语词汇与澳洲文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3 (06) .

[3]夏玉和, 李又文.澳大利社会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4]浏丽君.澳大利亚英语的地域特征[J].汕头大学学报, 2001 (0l) .

[5]范素琴.浅论澳大利亚英语之形成和发展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 (06) .

澳大利亚英语 篇2

Nudgee International CollegeBrisbane, Australia

This tour is subject to availability.Times and venues may change. 游程的次序视天气和到达日期可能有所变动,但内容不变。

一、费用:

人民币:19500元

包括:

1、国际机票

2、签证费

3、旅游保险费

4、澳洲机场接送

5、友好家庭食宿、洗衣服、每天学校接送

6、Nudgee学校英语培训课程及教材费(布理斯本)

7、日程内所到景点门票和交通费

8、毕业证书、毕业典礼、纪念牌和名信片

9、A$5电话卡

10、悉尼至堪培拉的长途汽车(coach)费,酒店和用餐

11.导游和司机每人每天小费

不包括:

1、个人消费。

二、在澳期间享受的服务

1、机场接送。

2、学生入住经精心挑选的,经警察局查证的的澳洲友好家庭,由友好家庭负责每天接送学生(一般为2个学生居住

一户人家)。

3、安排一日三餐(包括自助餐,野外燃烤等)和洗衣服务.4、24小时中文热线电话,由精通中文,经验丰富的学生顾问接听,为学生解决在澳期间的一切难题。

5、由Nudgee学校专门老师教授英语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6、学校备有设备齐全的设施供学生使用。

7、课余时间设有生动有趣的旅游活动,寓教于乐。

三、关于英语培训课程

1、采用英语交际法,课程设计生动、活沷。

2、课程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澳大利亚英语 篇3

关键词: TESOL    教学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

笔者于2011年赴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学习TESOL硕士研究生课程并获得TESOL硕士学位,对TESOL教学模式和方法有较为深刻的体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UWS)是澳大利亚首家综合性大学,拥有全澳最大的学校网络,其TESOL课程设置合理,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成果受到普遍认可。

笔者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TESOL专业的教学特点探讨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TESOL课程的理论基础

TESOL的全称为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也就是对外英语教学,其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学生。TESOL课程因大学不同而有所差别,但都强调理论教学的内容、语言和文化环境的适应,尊重理论源于课堂,希望学生学以致用。

TESOL课程主要的理论基础是自主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教师为学生分配共同的任务,学生为了完成此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自主学习(autonomic learning)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主动掌握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结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西悉尼大学TESOL的教学特点

西悉尼大学TESOL硕士课程学制为两年,本专业对未来想在英语语言教学领域就职的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现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学实习说明西悉尼大学TESOL的教学特点。

(一) 课程设置

不同的学校TESOL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是总体的内容大致相同。以下是西悉尼大学TESOL的课程设置:

TESOL英语语言学(English Linguistics for TESOL)

第二语言评估与测试(Second Language Assessment and Testing)

TESOL方法论与课程(TESOL Methodology and Curricula)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方法(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第二语言学习机制(Investigat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SOL背景(Contexts of TESOL)

高级学术英语技能(Advanced Academic English Skills)

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多元文化的非语言交际(Multi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ESOL实习(TESOL Internship)

TESOL设计(TESOL Project)

西悉尼TESOL课程从以前的一年学制延长到了两年,所以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从更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英语掌握和教学能力。从这种课程设置不难看出,其和我国相关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教育专业仍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教育实践依旧不足,这是目前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薄弱环节。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

西悉尼大学TESOL各学科每次课持续时间为一到两个小时,课程大多没有指定的教材,但教师会推荐一些参考书籍,其他资料依靠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阅与搜索,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PPT展示外,还会给学生分发一些相关的纸质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每个科目的第一节课教师都会将指定的电子邮箱告诉学生,以便于课后学生咨询。此外,学生课后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进入vUWS系统,有些教师课后会将授课的课件(包括音频)上传至vUWS,方便学生下载和复习。西悉尼TESOL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语言交流能力。

西悉尼大学TESOL课堂活动比较丰富,教师通常采用的课堂讨论形式为结对讨论(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work)和课堂讨论(class discussion),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课堂组织有所不同,有些教师的教授形式为讲授与讨论交替进行,有些则是先讲授,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练习或实践,期间教师会在课堂中不断走动,解决学生的问题,听取学生讨论的观点。

TESOL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是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除此以外,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和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也比较常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交际语言教学法在中国的非母语英语课程(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采用是针对国内传统语言教学的弊病提出的。有别于中国重视语法和结构的传统教学方式,西方教育观念旨在提高交流能力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课堂互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锻炼口语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法突出课堂中交际活动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解目标语言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交流观点、行为模式、价值观、信仰和文化。

(三)教学评价

西悉尼大学TESOL每个科目都有相应的课后作业,作业形式和完成时间由授课老师决定。在每个科目的第一堂课,教师会将本科目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其中就包括本学期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和作业。教师对学生的考查形式多样,每个科目都需要写论文,部分科目需要完成的论文多于其他科目。除了论文外,部分科目还有其他与本科目相关的作业,如测试、口头陈述和课后练习,等等。要想高效完成作业,光靠上课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查阅大量书籍和资料,因此,课后去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安排。西悉尼大学图书馆资料丰富,多媒体设备都很完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师的教学评价通常为形成性评价,这样教师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反馈,改进教学工作。西悉尼大学的每个学生在学校网站都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因此,教师的反馈会通过学生的在校邮箱发给学生,学生的最终成绩能在自己的在校账户里查到,并且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私密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或以其他形式另外公布成绩。

(四)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每个TESOL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部分。此专业学生一般会被学校安排到各语言培训机构或是中学的ESL班进行实习,实习时间约为半年。学校为学生安排实习内容,学生去相应的实习地点报到,每个或每两三个学生(有时候两个至三个学生会被分配到同一个地方实习)会被分配给一个实习导师,由导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和任务完成质量作出评价。西悉尼大学TESOL实习内容一般包括听课、服务学习和讲课,听课和服务学习在前期进行,后期实习导师会对实习生的每次讲课表现打分并给予及时反馈。实习期间,TESOL专业学生的角色有所转变,由学生转变为实习教师,因此,学生要在这段时间提前适应角色的改变,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三、西悉尼大学TESOL教学特点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西悉尼大学TESOL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学实习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摒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弊病,将TESOL中适用于我国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此,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ook,V.J.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 Arnold,2001.

[2]Long, M. H., & Doughty, C.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Malden,MA:Wiley-Blackwell,2009.

[3]陈泽蓉.在澳大利亚观摩TESOL课程的启示[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

[4]张容.浅析美国TESOL教学模式及启示[J].法制与经济,2011(2).

[5]张拓扑.TESOL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研究,2012(3).

澳大利亚英语 篇4

1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

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中, 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这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何莲珍2003) : (1) 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担当, 要习惯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 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3) 采用内省法及追溯法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 (4) 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 设计课堂活动, 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 (5) 强调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的重要性。 (6) 强调流利, 而不是一味强调精确。

那么, 以上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方法是否能试用于澳大利亚国际班的学生, 这就有必要了解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培养思路,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得适应未来异国的学习。

2013年3月, 笔者通过与若干留澳学生访谈, 总结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状况如下: (1)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师注重引导,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比较大。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 (3) 澳洲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能力的获取,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澳大利亚教学模式的冲击下,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就澳大利亚原版教材的处理和学生英语口语兴趣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心得。

2.1 对教材的处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中澳合作项目 (VCE) , 学生需完成澳大利亚11、12年级 (相当于中国国内高二、高三) 的学习。学生使用的是澳大利亚原版教材, 是关于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 涉及比较复杂的语言学知识, 如形态学、句法学、语音学等。以第九章English across time为例, 其中包括“the Great Vowel Shift, semantic change, morphological and lexical change”等很专业的语言学知识。

一直以来, 国际班的英语任课教师采取的是常见的教授法。此种方法虽然知识的灌输量较大, 但学生的兴趣不高。这门课令教师和学生都很头疼。在笔者接任之后, 经过和前几任教师共同商议, 决定采用研究生课程中常见的研讨法:每次课结束前5分钟, 会把下次要讲的内容分给学生, 让学生提前准备, 下节课要求学生边读边翻译课文并讲解相关内容。如果有不会的地方, 会请其他同学解释。大家研讨不能解决的, 教师再给学生们讲解。需要补充的知识, 重点难点, 会等学生们讲完该部分后强调一下。通过这种研讨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可由调查问卷看出 (由于分层教学, 学生共有四名。一名因事请假未参加调查问卷。) :

问题1:原来对英1 (即澳大利亚原版教材课程) 的感觉:

a.课本较难, 没兴趣。

b.课本较难, 老师课堂上会仔细讲解, 所以课下无需准备, 主动性不高。

c.其他。

三个学生选的都是a。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授澳大利亚教材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两个月的研讨学习后, 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问了下列问题:

问题2:改为研讨的方式后, 你对英1的感觉?

a.没有改变, 课本依旧很难, 兴趣不大。

b.有一些改变, 因为自己参与讲解, 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c.改变很大, 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d.其他。

三名学生中, 一位学生选择了b, 两位学生选择了c。其中一位选择c的同学附上一句话:“喜欢现在的方式, 自己预习, 上课讲解。”由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 针对澳大利亚原版教材, 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研讨的方法, 给了学生足够主动权,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英语口语兴趣的培养

到澳大利亚学习, 最重要的一点是口语的熟练运用。长期以来国内英语教学侧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学生口语的流利程度、语音、语调及表达技巧都相当欠缺。由于分层教学, 国际班的四名学生英语底子很薄弱, 最差的学生连“小刀”的英语都要思考半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 这可以从调查问卷中看出来:

问题3:是否喜欢英语?

a.一直都很喜欢, 会主动找些与英语相关的材料, 如英语读物、电影、歌曲等。

b.一般, 只是完成课内要求的任务。

c.不喜欢。和英语相关的内容都不喜欢。

d.其他。

三位同学分别选了b (附言:但看外国的电影, 国内的没法看) 、c和d (附言:小学一直很喜欢, 上初中就不喜欢了。)

针对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笔者采取了多种方法努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体验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令他们爱学、乐学, 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 提高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2.1 口语话题的选择

在练习口语上, 我努力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 培养他们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虽然学生对英语兴趣不高, 基础较差, 但对未来澳大利亚的学习还是很向往的, 所以设计的口语题目尽量贴近学生未来澳大利亚的学习。设计的题目有: (1) 在你抵达澳大利亚机场时, 你如何对迎接你的澳大利亚老师做自我介绍; (2) 应聘一家中国料理店的服务生; (3) 去旅行社咨询某旅游景点的相关情况。为了让学生每次口语练习的有效性更高, 通常会给他们两分钟的时间准备。在这两分钟的时间里, 他们可以查字典, 可以问身边的同学, 并记下相关的核心词。

由于学生对口语练习的话题很感兴趣, 愿意去准备。同时由于事先有了一定的准备, 无形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2.2.2 口语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除了2.1.1的方法外, 因担心口语练习方法过于单一, 把学生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积极性给扼杀了, 我还努力寻找其他有效方法。如由于四个学生都是男生, 都比较喜欢网络游戏, 我把一些游戏改编了一下, 用来练习口语。如有一个游戏是描述两样相似但不同的事物, 如康师傅与统一, 蛋挞与蛋糕等。经过抽签 (在ipad上操作) , 五个人中 (四个学生一个老师) , 三个人 (这三人是平民) 所抽中要描述的事物是一样的, 如蛋挞;一个人 (此人是间谍, 需要隐藏身份, 所以不能描述自己的东西, 而是根据自己的猜测尽量和其他人的描述接近) 的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 是蛋糕;还有一人的是空白 (此人是白板, 即自己抽中的内容为空白, 他也要根据别人的描述, 猜测一下是什么, 然后尽量接近大家的描述) 。经过四轮描述, 大家需要指认谁是间谍, 谁是白板。整个游戏进行的过程, 我都要求学生用英语去描述。同样的, 学生抽完签之后, 他们会有两分钟的时间准备。一周我们会组织一次这样的口语练习, 学生们每次练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主动参与意识很强, 效果非常好。

2.2.3 英语电影与口语练习

每周一次的英语晚自习, 按学校要求都会给学生准备一部英语电影。我也把电影与学生的口语练习结合起来。这样做, 既督促学生认真地观看英语电影, 同时也为英语口语的练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针对所看电影, 笔者设计的口语题目有:1.你对男主角或女主角的印象如何?你的评论。2. (对于开放性结尾的电影) 你如果是导演, 你会怎样去安排剧情。3.如果你是男主角或女主角, 你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

3 小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自主学习观念两个月后, 调查问卷显示出, 学生对改革后的课堂非常期待, 兴趣也非常高。

问题4:目前喜欢英1教学中的哪个 (些) 环节?

a.课本自己提前预习, 自己讲解。

b.课本中出现的问题, 一齐讨论分析。

c.学唱英语歌。

d.课前英语口语对话。

e.老师展示的海外拍摄的照片

三名学生中, 一人选了b和c, 一人选了a和b, 另一名学生选择了全部选项。三个同学都选择了问题4中的b选项, 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 一齐讨论分析。可见自主学习, 研讨式教学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摘要:该文根据澳大利亚国际班的学生特点, 结合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背景, 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对澳大利亚原版教材和学生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国际班,自主学习,英语口语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3, 35 (4) :287-289.

澳大利亚7年级的英语报纸阅读课 篇5

绝大多数的任务和活动非常简单,但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和交流贯穿整个课堂。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报纸,了解报纸,并在以不同价值取向的阅读活动中学会了各种各样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法,教师发挥着主导着作用,关注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方法到能力,从表象到思维,抽丝剥茧,结构清晰,从易到难,层层深入。

充满生活气息是此节课的最大特点。报纸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了解报纸,会读报纸的目的体现了教育为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报纸本身是鲜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和教材是课堂生活化的形式。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培养只有生活经验的重现、重组、重构中有意义和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海学生参加PISA的成绩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非连续文本”阅读方面,比如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广告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上海学生表现仍有待加强。这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强调记忆背诵的传统方式,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报纸是“非连续文本”的最佳载体,澳洲的这节报纸阅读课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

澳大利亚之爱 篇6

初次出国,我怀着一份激动,也怀着一份忐忑。我担心自己的口语不行,与当地人交流是否有困难?从小吃中餐的自己,吃西餐是否会不习惯?两国的文化习俗相差甚大,自己与寄宿家庭会不会有矛盾?……可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我发现这样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大家是如此的友爱、亲切,让我不知不觉融入他们的欢笑,感受到他们自由平等的文化。

我们的修学基地设在布里斯本机场附近的Aviation High School,我们在这里学习英文、澳洲历史和澳洲土著艺术。我喜欢在学校的操场上散步,大片的草地,随处可见的乌鸦,在水洼中悠闲地清洗羽毛的印度灵鸟,拂面的风中裹挟着澳大利亚国花wattle特有的青涩气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距离自然是如此之近。

友爱的环境孕育友爱的人。第一天在操场上漫步时,一些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当我远远地经过他们的队伍时,他们朝我热情招手:“Hello,guy!”除草的大叔“哐哐哐”地开着除草机,向我挥手致意,喊着什么。虽然听不到,但我知道一定是“Hello,guy!”肢体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用言语,我却能懂,所以,交流不是障碍。

身处异地,布里斯本人用他们的友爱让我有了家的感觉,感谢我的寄宿家庭。当我与他们交流时,他们会自动放慢语速。第一天晚上,他们就给我们办了一个家庭欢迎会,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名为The Second Chance的电影,并讨论了关于朋友、信仰的话题。晚上,他们会带我们乘游艇游览布里斯本河,带我们去City Church(城市教堂,布里斯本最大的一个教堂,每天都会有集会,每周五都会有青少年集會。寄宿家庭的Mom和Dad是这个教堂里的老师,而他们的女儿和侄女也会参加这里的活动)。

第二次去城市教堂,是送别寄宿家庭中的女儿Tim,她要随着教堂的志愿者团队到印度当义工,一共十九人,为期三周。这些志愿者大都是大学生,年龄与我们相仿,可是他们却要远离家人,接受艰苦的生存环境的考验。他们不仅是去帮助贫苦的人,更是磨砺自己,克服自然带来的挫折。我注意到志愿者团队中有人携带了吉他和电子琴,可以想象,他们会把青春的活力与希望带给印度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理解到的博爱,是奉献,是帮助,是无私。不管对方是谁,在需要帮助的人面前,我们永远都不能袖手旁观。

澳大利亚之爱中最令我钦佩的是敬爱——我解读为敬畏和爱护。

记得在澳大利亚,每次过马路时,我站在斑马线旁,两侧的汽车都会自动停下,向我挥手致意,让我先走,我顿时感受到了作为行人的优越感。初到澳大利亚,可能有人会不习惯车辆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但最令我不习惯的是系安全带,不管什么车,不管路程多远,每次出行,司机必会提醒我们系安全带。澳洲人把对生命的敬畏化为一种习惯,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上。

因为敬畏,所以爱护。最近,微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生,简单;活,简单;生活,不简单。”我想,生活生活,注重的不单单是生或是活,而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澳大利亚人喜欢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在午后金色的阳光、蔚蓝的天空下,他们躺在郁郁葱葱的草坪上享受悠闲惬意的时光。

澳大利亚政府也很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首都堪培拉市中心的一个土地比黄金还昂贵的地段,映入眼帘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个公园——海德公园,公园旁边就是著名的圣玛利亚大教堂。一片片如茵草地,专门向在附近工作的人开放。我还注意到,为我们开大巴的司机每次开车、停车都会做记录,导游告诉我这是澳大利亚每一个大巴司机必须执行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防止他们长时间疲劳驾驶。澳大利亚人坚决拒绝加班,每逢周六,各大商场都会提前下班,为的是让职员也能与家人们度过一个愉快轻松的周末。周日或许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因为大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周末去郊游。相较于中国不少人彻夜加班、透支生命的行为,澳大利亚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让我心生敬意。

提到海德公园,我不禁想起了苏州的园林,那是喧嚣城市中的一方清新绿洲。暑假期间,我到苏州参加全国竹笛邀请赛,顺便去附近的沧浪亭闲逛。“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小桥流水,楼塔清波,我仿佛听到了已逝的竹笛大师俞逊发先生的笛音。进入园林,四围低矮的青黛粉墙把喧嚣隔绝在外,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让人能真正卸下自己的武装,把内心展露于天地间的神奇世界。远远地飘来笛音,配着此情此景,令人感觉豁然开朗。环境变了?还是人变了?都是,也都不是,是我的心境变了,我愿意花大把宝贵的时间在此走一走,只为这一刻自己的心对自然坦诚。我觉得,苏州或许是最接近澳大利亚之境界的城市,二者都是我心为之神往的地方,因为有爱的地方就是最美的地方。

澳大利亚,一个只有百余年历史的国家,她的迅速成长与崛起,靠的是每一个澳大利亚人对这片神奇而伟大的土地的深深的热爱。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对生命本身的敬爱,一切的一切都源自爱。心中有爱,明天才会更美好。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以中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荣,深深地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那么中国的崛起可计日而待。

布里斯本河上有一座Story Bridge(故事桥),寄宿家庭的Mom说,这座桥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踏上这座桥就会开始一个故事,而通过了这座桥,故事也就结束了。此次澳大利亚之行的故事虽已结束,但是故事留给我的启示却永远不止息,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回忆,不断品味,不断思索,不断追寻,不断成长。

澳大利亚英语 篇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了“把关人”的概念, 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3]。实际传播过程中, 西媒的“把关人”常对新闻事实加以扭曲或“添枝加叶”来隐晦表明报道的倾向性。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周庆安博士提出, 西方的涉华报道分为客观、平衡、偏见三类[4]。纵观美澳主流媒体近2年的涉华报道, 平衡报道比重逐渐上升;纯客观报道相对较少, 多见于消息报道中。虽然总体倾向趋向客观, 但其对华偏见和反华立场更多地被隐藏在深度报道、新闻故事、特写中。这以《纽约时报》对中国社会民生新闻的报道尤为明显。国家利益优先原则和媒体商业利益以“看不见的手”操控着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国家利益与不同国家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在根本上决定了媒体的倾向性。如对澳洲来说, “美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同盟国, 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 (《澳人报》, 2010年12月28日) 其次, 读者与商业利益优先原则决定《纽约时报》和《澳人报》的涉华报道不仅要发挥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 也要反映、迎合西方读者的兴趣和需求。美国新闻学教授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Writing and Reporting News中, 认为新闻的传统特性包括接近性、冲突性、冲击性等。因此, 在报道中国时, 西方主流媒体亦偏好用带有冲突性、爆炸性的事件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或夸大渲染普通议题来感染西方受众。

“传媒呈现的世界, 往往只是编采人员的‘拙劣主观’采集的‘客观碎片’”。[5]美、澳主流媒体在正是以四种“拙劣主观”的方式采集有关中国的“客观碎片”, 试图用割裂的局部“碎片”呈现中国的宏观容颜。英语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正逐渐告别西方文化语境的直言表达方式, 显示出“委婉含蓄”东方语境新特征。两国媒体的倾向性及倾向性背后的意识形态灌输, 主要以四种方式表达出来。

一、弱化正面议题, 夸大负面问题

对于中国取得的成就与进步, 西方媒体喜欢弱化成就, 用带意识形态色彩的词句将正面主题负面化。

报道中国国庆60周年时, 《纽约时报》除了评价庆典是“对十年前庆典的复制照搬”, 还主观推断:“对外国人来说, 军力的展示和胡先生陈词滥调的演说可能会让人联想起冷战……”“communist”和“cold war”这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带有典型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词汇, 加上带嘲讽意味的形容词, 给全文打上了一层偏见的烙印。写到中国的军事力量时, 随即歪曲中国军队在平息新疆和西藏骚乱中发挥的作用, “Its performance in Tibet waswidely criticized and the government has since taken steps to modernize the force and train it to military standards.” (他们在西藏的行为受到了广泛指责, 因此政府已采取措施使这支军队力量现代化并达到军队标准) 。《澳人报》对国庆庆祝活动本身的报道相对客观, 称赞说“中国国庆阅兵将提升中国人民在经济危机中泰然处之的自信心, 推动他们在世界事务中发出更强大的声音”。然而, 在描写天安门广场前的游行队伍时, 该报写到“where only 20 yearsearlier the army brutally crushed peaceful protests against theregime.” (仅在20年前, 军队正是在此残暴地镇压了反对政权的和平游行。) 文章刻意将“天安门事件”补充为国庆游行情景的背景材料, 用意不言自明。

对于中国的负面事件和社会问题, 美、澳主流媒体则热衷于用偏见性词汇夸大渲染, 攻击中国政府, 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上海“11·15”高层住宅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 《纽约时报》迅速发表名为Fire Trips Alarms About China’s Building Boom;Censors Respond的深度报道。报道从火灾出发剖析并批评了中国繁荣的建筑行业对安全标准的普遍忽视。在用词上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倾向, 报道标题使用了“censor” (审查, 书报检查) 一词, 并两度将该词与“government” (政府) 连用。第二段开头的“政府信息审查迅速屏蔽了很多抱怨”, 直接将批评矛头指向中国政府。报道屡次将中国政府和“审查”联系起来, 忽视中国政府为火灾援救和事故调查做出的努力, 无视中国在言论自由的道路上取得的进步, 狭隘地抨击中国政府及其审查制度, 旨在构建中国政府的负面形象, 带有明显的偏见色彩。

无论报道的“黑白”, 刻意从历史、政治和民族议题的角度来“阐释”普通事实, 是美、澳媒体涉华报道的共同特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经过“拙劣主观”的编排, 更容易以“偷梁换柱”的方式向西方受众灌输媒体立场和倾向。

二、精心选择和交代消息源

消息源在英语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中扮演“一箭双雕”的角色。首先, 媒体可借精选的消息源隐晦表达记者的倾向, 建构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的框架;其次, 媒体通过交代消息源增加新闻事实的可信性、权威性, 让其更贴近受众心理。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 《纽约时报》在报道After Quake, Tibetans Distrust China’s Help中共引用了5个消息源, 分别为僧侣、藏民和藏族学生。结尾引用一位16岁藏族学生的话, “我希望他们能更加小心地工作, ”她麻木地说。“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关心, 因为我们只是西藏人。”这句引语易让读者产生中国军队对受灾藏民毫不关心的印象, 引发对中国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联想。实际上, 该报道选择的消息源呈现出“一边倒”趋势——均为藏民, 对中国军队和政府方面则未给予任何“发言权”, 缺乏事实根据。其次, 报道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救援行动仅用一个自然段一笔带过, 对西藏僧侣的救援和祈祷行为却通过消息源之口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旨在通过强烈对比来夸大中国的民族问题。澳洲媒体在利用消息源表达倾向性时, 多体现在其传媒态度适时而变, 走“亲美”路线之时。2010年11月平壤轰炸韩国岛之后, 中方反应相对和缓。面对朝鲜半岛危机, 美国和韩国联合向中国施压。《澳人报》引用一位美国军事委员会议员的发言, 指责中国的表现不像一个负责的世界大国。这则消息引自CNN的报道, 看似站在第三方的角度, 实际是澳洲媒体借美国议员之口, 含蓄地批评中国官方的反应, 敦促中国早日采取行动。

三、平衡手法巧妙呈现倾向

平衡手法是西方新闻界的“法宝”。媒体既报道事实的主要方面, 也顾及意见相反的方面。褒贬穿插使得新闻显得客观、全面。美、澳媒体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中就巧妙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宏观上, 《纽约时报》既肯定了中国政府为筹备世博会做出的努力, 又对世博举办前期中国盗版影碟泛滥等问题进行了负面报道。该报4月29日的报道Shanghai Puts on a Green Face一方面批评上海世博会在各类建筑上庞大投资的浪费, 称“这种非环保的方式遭到了中外评论家的尖锐批评。”另一方面又赞扬上海市经济与交通的显著发展对环境问题的有效遏制——“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 经济的发展首次为空气污染浓度的明显缓解创造了可能”。

《澳人报》称上海世博会为“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该报网站还开办了上海世博的旅游专题, 报道澳大利亚馆在世博会的展出盛况、世博利于澳洲啤酒产业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等议题。世博会期间, 该报还曾发表Kevin Rudd to snub China Expo一文, 强调了中国对世博会的重视, 以批评口吻说陆克文派总督替他去的怠慢之举将强化堪培拉与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篇报道从侧面反映了澳洲主流媒体对中澳关系的重视, 其客观平衡的报道策略背后是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

可见, 平衡策略仍以国家利益为原则, 以国际关系为核心, 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报道的“部分”和“微观”倾向。

四、旁敲侧击, 类比暗示, 发散议题

《纽约时报》不仅报道中国经济和重大突发事件, 还侧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及现存的社会问题, 深度报道与故事性新闻更多——仅2010年就有65篇涉华报道刊载在其头版。这折射出美国媒体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由表及里”的重视和研究。

美国媒体在对中国社会民生领域的报道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立足微观, 力图将普通人的悲惨经历组合成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激发受众的同情心, 渲染群体的生活现状和相应的社会问题。将议题“人情味化”是美国报纸报道新闻故事的常用手法。Public Relations:Strategies and Tactics这本美国公共关系学经典教材也谈到“议题人情味化”的观点。[7]二是立足宏观, 通过拔高渲染议题或补充背景材料的方式, 将大量背景材料和专家解读相整合, 巧妙穿插在个人故事中来同化读者。

《纽约时报》2010年12月9日的一篇涉华民生新闻报道就是其典型体现。这篇名为Cost of Living Increasingly a Struggle for China's Poor的报道, 讨论了中国日益上涨的物价对贫困人群生活的影响。在描述一位离婚的父亲时, 写到, “这位姓卫的先生因耻与贫困而要求不使用他的全名”, 同时引用了他的话“我现在已经完全买不起水果了……我只买最便宜的蔬菜, 比如大白菜和萝卜。”一位在高物价下挣扎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三位北京居民的艰难经历构成强大的情感合力, 为后文的传达特定意识形态的背景材料的添加做好了铺垫。论及中国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问题时, 报道将社会领域内的民生和经济问题拔高到政治形态层面。文章先借一位匿名的历史研究顾问之口说:“中国共产党不会忘记它夺取政权后, 1949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 同时伴随着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超级通货膨胀。”又写道:“1980年后期的高通货膨胀率, 在1988年达到20%左右, 是导致动荡和几乎推翻了政党统治的1989民主运动的主要原因。”添加的背景材料重提中国政治风波等敏感历史事件, 断章取义, 带有深刻的意识形态用意。

五、结语

纵观《纽约时报》和《澳人报》2009、2010年的涉华报道, 可归纳出以美、澳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英语主流媒体现阶段看待中国的态度和立场——趋向客观, 偏见犹存。美、澳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 呈现出共性与差异并存, 共性大于差异性的特点。共性的根源在于两个西方国家共同的意识形态。约瑟夫·多米尼克在其著作《大众传播动力学》中指出, “大众传播信息和其他流行文化对象都包含着意识形态。”媒体涉华报道中体现的倾向性, 实质上是西方国家主流价值观和整体意识形态的凸显。国家利益、媒介商业利益和典型的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共同决定着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

对于西方英语媒体表现其倾向性的常见手法, 我们既要谨慎判断, 也要客观看待、区别对待。通过对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分析研究, 有利于我们发现并改进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改善我国的对外传播现状, 从而创造更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注释

1[1]http://www.cjr.org/the_kicker/15_mostvisited_news paper_web_s.php

2[2]Dominick, J.R. (2010) .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Media in Transition. (pp.93)

3[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62页。

4[4]《环球时报》, 2006年6月30日, 第6版。

5[5]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70页。

6[6]Wilcox, D.L.&Cameron, G.T. (2010) .Public Relations:Strategies and Tactics. (pp.234)

澳大利亚英语 篇8

1 关键术语

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也称作远程学习, 网络学习, 线上学习, 线上教育或者时间分散的学习 (Guri-Rozenblit, 2009) 。该文中, 远程教育指广泛的远程教育, 其形式包括通过各种载体比如纸张, 影音文件或者电脑技术进行的校园外的各种教育或者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的传授可以是同步的, 也可以是不同步的。同时, 该文中, 远程教育还包括那些包含校园内教学部分的混合远程教育课程。这种混合的远程教育课程现在已经成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中的教学形式。对于海外学生而言, 因特网成了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澳大利亚教育, 科学, 培训部提供的数据, 在2011年, 远程管理学科和商科吸引了超过一半的海外学生的注册, 同时, 澳大利亚各个大学中有超过一半的海外学生正在进行管理学科和商科的学习。

澳大利亚公开大学联盟 (OUA) 成立于1993年, 最初由莫纳什大学拥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资助让OUA很快发展为具有自己独特教育文化的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其后, 其它的大学也加入了莫纳什大学的行列给OUA提供了很多的课程。这些大学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科廷根大学, 格里菲斯大学, 麦考利大学, 昆士兰大学, 坎培门高等技术学院以及南澳大利亚大学。OUA利用日渐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很快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典范。2004年, OUA的学生可以申请澳大利亚政府的补助。该补助项目可以让有资格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延期支付他们学习的各门课程和课程单元的款项, 以确保所有注册OUA的学生能完成学业。

2 OUA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1 OUA学生入读群体特点

2011年, 澳大利亚工业, 创新, 科学, 研究和高等教育部门提供了OUA目前就读的学生数据, 数据信息包括了学生的年龄, 性别。数据表明相比2010年, 2011年OUA的在读学生有27.3%的增长, 其中女性学生的增长比例接近30%。21岁到26岁的学生人数为1100左右, 21岁以下和29岁到29岁的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少。然而, 表1表明有5424名OUA的学生的年龄为30岁到39岁, 2285名OUA的学生的年龄为40岁到49岁。这些学生年龄和性别的信息表明了OUA拥有很多特点, 这些特点满足中年工作者, 特别适合中年女性工作者学习的需求。然而, 以上的数据没有表明OUA学生中海外学生的比例, 表1提供了这些信息。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比2010年, 2011年OUA的在读学生有27.3%的增长。同时, 就读的海外学生相比2010年也有13.7%的增长, 这些海外学生需要交纳全额的学费。OUA海外学生的增长是否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海外学生的增长一致?2011年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学生的注册情况的分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具体情况见表2。

表2表明, 相比2010年, 2011年澳大利亚海外学生减少了0.8%, 在澳大利亚本土学习的海外学生减少了7.3%, 而不在澳大利亚本土学习但注册了澳大利亚大学的海外学生则增长了5.2%。同时, 有更多的海外学生选择了澳大利亚的高等远程教育, 相比2010年, 2011年有8.2%的海外学生注册了该模式教育。这些数据呈现了和OUA注册学生相似的情况。总而言之, 上面的三个表格表明有更多的女性中年学生和更多的海外远程学生正在享受澳大利亚远程高等教育带来的优势。

2.2 OUA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远程教育的传统作用是为那些没有办法或者自己选择实体学校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在校园外受教育的机会, 以便让这些学生群体取得学位, 证书。这意味着远程教育可以让学习者自己把握学习时间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特点。在OUA学生, 可以选择OUA提供的学位的所有课程, 同时, 学生可以在OUA转入其它地方取得的学分。OUA一直致力于给学生提供各种新的选择, 并不断地加大力度拓宽各种课程和单元, 特别是研究生层面的课程。虽然大多数的课程是由OUA的各个股东大学提供, OUA目前也正逐步增加其它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和单元。这说明, 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 同时这些课程的组合更加地合理。在OUA, 教学优化是其主要的目标, 这些可以通过远程或者网络课程资料展现给学生。为了确保OUA保持其在远程高等教育中的典范作用, OUA最近成立了专门的教学优化中心, 旨在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网络课程内容, 教学和服务。正是OUA完善的网络教学和教学服务, 而不是教学信息资源本色, 让OUA一直保持自己在远程教育中的领头羊的地位。目前, OUA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学习配套体系, 该体系包括“快速技巧”模块, 学习任务准备, 职业咨询, 风险支援咨询, 考试复习等等, 以确保学生取得学业目标。此外, OUA还注重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工作, 其招聘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授课的能力, 而且还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 以便为学生实时提供必要的学生支援, 监控学生线上学习的效度和满意度, 及时解决出18个月拿到学士学位, 最长学习期限长达10年。4.多样的课程专业:OUA所设课程遍布七个领域, 60个专业, 750多门课程, 学生随时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方向的喜好进行调整, 七所始创大学互认选修课学分, 各学校的学位有很大的兼容性。5.丰富的文凭种类:OUA提供十种文凭, 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动机。6.强大的学生支持系统:OUA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学的经验, OUA的学术咨询顾问、学生顾问、课程协调员、学位协调员、授课老师、OUA论坛、论文写作指导等为学生提供友好、专业的支持和服务。OUA电子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完成课程所需要的全部参考书、期刊文章和电子数据库等资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7.学费相对便宜, 留学投资风险最低:通过OUA学习, 完成本科的全部学费为12-16万人民币, 相对在澳洲校园学习要便宜很多, 节省一半以上留学费用。另外, OUA读一个课程缴一次学费, 而不是一次缴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费。所以, 学生可以先选一门课程试读, 体验澳洲大学的教学方式。

3 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海外学习或者注册海外远程高等教育课程, 国际上很多研究者就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香港大学的教授Biggs.Biggs (1990, 1991, 1992) 采用《学习过程问卷》对中国香港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并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比较消极的, 不积极思考的学习者, 不是单纯地依赖记忆, 而是更多地依赖理解来进行学习。此外, Biggs的研究还表明中国学生相比外国学生, 更多地采用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学习方法。同时, Marton, Dall’Alba and Tse (1992) 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利用背诵等记忆方法来达到深入学习和加深理解的效果。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学生使用记忆学习方法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 而是一种深入学习和有效理解的过程。中国学生的这些学习风格也在Kember (1996) and Watkins, Regmi and Astilla (1991) 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Sadler-Smith and Tsang1998年用“修改的学习方法项目”对中国学生学习特点进行调查也表明中国学生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生, 学生的学生特点和他们所处的文化, 教育环境直接相关。此外, Smith, Miller and Crassini 1998年对在两所澳大利亚大学就读商科和计算机课程的中国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学习风格的调查。他们的调查发现了中国学生相比较澳大利亚学生而言, 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风格。这些特点和风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焦虑-表层导向, 自我激励, 方式导向, 以及效率导向。这些研究结果和Biggs的研究相一致。与此同时, Smith等1998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害怕失败和表层的学习行为相关, 而效率导向则表明中国学生在选择学习什么时很有策略并为取得好的学习成就所激励。

4 对于OUA在中国发展的启示

上述针对中国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结果对OUA在中国的发展有以下的启示。首先, OUA必须确保中国学生能够使用它的全部材料, 不管是通过OUA中国中心还是OUA的网站上。Baron对于中国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希望获得所有的学习材料。第二, 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倾向于构建意义, 在论说文中使用证据。因此, OUA必须努力构建学习小组平台, 设置讨论板块, 留言板和其它类似的网络交流平台来激发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同时, 对这些平台进行积极的监控和维护, 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知识。第三, Smith的关于焦虑-表层导向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比较害怕学业上的失败, 这种焦虑可能会导致OUA中国学生放弃在OUA的学习。然而, 这种焦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得到缓解, 比如给中国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技巧方面的训练, 系统的评估体系和平台, 学习单元的有序性, 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反馈来解决出项的问题。因此, OUA应该着重构建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 并系统说明如何使用这套体系以适应中国学生对体系结构的需求特点。第四, 中国学生相比澳大利亚学生而言, 表现出了学习上更强的不系统性。这些不系统性表现为缺乏时间管理技巧, 拖延学习任务, 比较容易受干扰, 以及开始学习迟缓。学习的不系统性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业成就的不理想, 也可能成为中国学生在OUA学习的障碍。针对中国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 OUA应该为中国学生提供持续的时间掌控, 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 以帮助中国学生比较顺利地适应OUA对独立学习的要求。第五, OUA应该为中国学生设计有关独立学习的入门课程, 让他们了解和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同时, OUA老师应该为中国学生设计一些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的活动以便他们减少学习上的焦虑和对完整体系的依赖, 以激发他们利用自己的思想来寻找适应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最后, 有关内在和外在学习激励因素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比西方学生更具有学习动力。OUA应该在课程的设计和传授上更加完善, 以便满足中国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学习激励因素。中国学生的高期望表明他们是要求更高的学习者, 对学习材料的资料, 学习课程的执行力度和有效地支援机制有更高的要求。因此, OUA应该为中国学生提供完善的连续性的学生客户服务以及服务的高效性。

5 结论

澳大利亚英语 篇9

面对世界范围的金融飓风的冲击, 澳大利亚仍在2011年创造了9177万美元的GDP。的确, 过去的二十年中, 澳大利亚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保持最高的经济增长率。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精英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然而, 了解商业精英的类别、本质和他们充当的角色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对他们分析的结果往往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行政事业的完善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综述

事实上, 过去已经有很多学者以不同角度研究澳大利亚商业精英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决策和过程中充当的角色。Rawling (1937) , Campbell (1963) , Encel (1970) , Playford (1972) 和Wheelwright (1972) 关注于识别和分析澳大利亚家族产业对经济转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并且着重研究了商业精英和贸易协会及政治组织成员之间的联系。 Pakulski (1982) 也注意到了在商业领袖间频繁出现的亲属和姻亲关系, 以及他们的社会起源、教育背景, 还有他们在俱乐部中的会员身份。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 Encel (1961, 1970) 和Playford (1969, 1972) 受到Galbraith关于与新工业化国家的研究 (1968) , Milliband关于新资本主义的研究 (1972) 及Mill关于权力精英的研究 (1956, 1962) 的影响, 开发了另外一种研究商业精英和政治精英之间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除了分析商业精英的社会背景和事业途径外, 还需要分析商业精英对社会决策过程的支配性影响 (Higley, 1979:33;Pakulski, 1982:34) 。此外, 他们主张商业实体应该招聘已经卸任的政客出任董事会成员或者管理层职位。这会导致商业实体的管理高层对组织文化、政治文化及企业文化的重视。同时, 这种情况还会导致另一种现象, 即:那些决定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民主力量正在逐步减少。并且这种情况显示了澳大利亚的权利控制正转向精英阶层, 但他们拥有的是执行权而不是统治权 (Connell, 1977) 。如果用马克思理论来分析澳大利亚的统治阶级和商业精英, 他们的权力体现在个人和集体对于资本和国家机器的控制上。

三、商业精英的教育水平和学科选择

在1975年, John Higley和Jan Pakulski评论:“精英们最区别于大众的一个特征是他们的教育背景, 尤其是他们的大学教育 (Higley et al., 1979:83-84) ”。的确, 基于澳大利亚领导力研究 (ALS) , 55%的澳大利亚精英们至少有一个本科文凭。相比之下, 根据1973年ANU的社会流动性调查, 那时超过45岁的男人中只有3%的人具有本科文凭 (Higley et al., 1979:84) 。35年后,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比例已经急剧增加 (见表1) 。2010年, 91.0%的澳大利亚CEO至少有一个本科文凭。因此, 拥有学位已经是澳大利亚CEO的一种资质的表现。

将澳大利亚的数据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数据相比较, 明显可以看出更高级的教育背景已经成为任何地方高官招募的必须条件。Hartmann认为20世纪80年代, 同其他国家的高管相比, 德国高管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教育背景, 他们国家超过90%的人具有使他们顺利进入大学的资格, 并且其中75%的人获得了大学学位 (Hartmann, 1996:43) 。此外, Windolf (1999) 报告了一种相似的趋势, 91%的德国工业企业的高管接受了大学教育, 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获得了大学学位 (Pohlmann, 2007:10) 。总体来讲, 更加清晰的是, 更高的教育背景在商业精英的招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表2中给出的澳大利亚商业精英学科背景数据, 大多数具有本科文凭的CEO持有商科和经济科学 (34.8%) , 工科 (26.1%) 和自然科学 (25.0%) 学位。仅有10.9%的高管来自文学或社会科学背景。同时, 3.3%的澳大利亚高管具有法律学习背景。相比之下, 对德国、法国和英国精英的研究将工程类和自然科学类学位放在了一个条目里。从表3我们能够归纳出大多数的澳大利亚CEO们持有理工类的学位 (51.1%) 。总的来说,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 理工类学科的重要性在澳大利亚被夸大了 (Hartmann, 1996) 。

事实上, 将本文的发现同澳大利亚领导力研究 (ALS) 及商业精英和公司治理研究 (BECG) 发现做比较的结果, 强烈支持在澳大利亚CEO中持有理工类学位的比例被夸大的观点 (见表3) 。在1975年, 37%的商业精英具有文学或法律背景, 依次是商科和经济科学的毕业生 (30.4%) 及工程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毕业生 (30.4%) 。到2010年, 有一个很明显向工程类和自然科学类学位转移的倾向。超过一半的CEO (51.1%) 是来自工程类或自然科学类的毕业生, 依次是来自商业或经济科学教育背景的毕业生 (34.8%) 。尽管商科毕业生从1975年以来增加了4.4%, 到达34.8%的水平, 它仍然处于远低于工程类和自然科学类毕业生的水平。在相同的时间区间内, 具有文学和法律学位且被招募的澳大利亚商业精英的数量大量减少。在法国和英国, 在商业精英中, 理工类相似的学位也被夸大 (英国50.0%, 法国41.5%) 。

澳大利亚高管的高水平教育背景不仅仅反映在本科教育成就上。几乎3/4的澳大利亚CEO已经开始进行额外的或研究生学习。澳大利亚高管最常见的持有研究生毕业资格的硕士学位 (36.8%) , 紧接着是另外一个领域的学士学位 (25.3%) , 一个荣誉学士学位 (20.0%) 和一个研究生证明或研究生文凭 (15.8%) 。很有趣的是62.8%的CEO都具备硕士学位。而大多数情况下, 澳大利亚的CEO们选择商业或经济类的研究生资格。尤其是有2/3左右的商业精英在攻读硕士学位时会选择MBA, 这反映了传统的盎格鲁-萨克逊式的管理培训模式。在欧洲, MBA在CEO中不是常见的选择。

教育数据最后值得探讨的方面是, 澳大利亚的CEO中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较少。100名CEO中只有两人 (2.0%) 拥有博士学位。这与德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德国, 前100名的CEO中有82%取得了博士学位。很明显, 在澳大利亚博士学位对于商业精英的招募几乎是没有用处的 (Pohlmann, 2007: 8) 。

总体来说, 在过去的35年中取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澳大利亚商业精英的数量显著增加。以2010年为样本, 几乎所有的CEO都在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大学深造。他们的教育背景多数是理工类的学士学位和商业相关的硕士学位相结合。但是很少有人有博士学位。

四、结论

本文调查了澳大利亚商业精英的教育背景, 并将结果与一些英国、法国和德国商业精英研究相对比。同样地, 本文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的情况, 为国际上现有的国际精英研究文献做出了贡献。在教育程度方面, 澳大利亚的商业精英在大体上都有很强的教育背景。有学历的CEO的比例自1975年以来有所增加, 但在1975年只有一半的精英有大学学位;到2010年, 只有一名CEO没有经历过大学教育。关于学科的选择, 看起来澳大利亚商业精英主要是由有理工类导向的本科学习, 辅以MBA或其他管理项目的学习经历。与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相比, 澳大利亚很少有CEO拥有博士学位。当然, 由于分析数据的局限性, 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未能在这里提及。当然, 衡量这一影响力在理论上具有挑战性, 并且远远超出了这里所涉及的范围。然而, 这项研究对于建立精英理论的核心诉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群人数虽少但是非常有力的群体, 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政治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要:商业精英在澳大利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而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分析很有意义。本文将澳大利亚行业高管和其他国家行业高管的教育背景做对比, 发现澳大利亚商业精英都有很强的教育背景。此外, 与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相比, 澳大利亚的高管很少拥有博士学位。

澳大利亚科普印象 篇10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周始于1997年5月, 目前已成为全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科普活动, 仅2009年就有130多万人参与活动, 超过全国总人口的6%;50%的公众知道国家科学周。国家科技周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创新、工业、科学和研究部负责组织, 旨在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 理解科技创新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人们追求科学的兴趣。科学周的每项活动都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 一般是提前一年开始从网上征集活动项目, 经注册的项目可得到联邦政府经费补助。2009年全国共有1029个注册项目, 其中学校活动主题是“天文:科学无界限” (Astronomy:Science Without Limits) 。2010年国家科学周时间为8月14日至22日, 学校活动主题是“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 (Australian Biodiversity) 。

国家科学周仅是澳大利亚政府重视科普工作的一个缩影。早在1989年,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制定了“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 (S&T Awareness program) , 每年拨出专门经费资助提高科技意识的活动, 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2003年, 联邦政府制定了“国家创新意识战略”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wareness Strategy) , 旨在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在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增长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宣传科研人员和科学教师的突出贡献, 鼓励青少年在学校的必修课之外继续学习科学、数学和工程知识, 考虑从事有科学背景的职业。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2001年实施的“增强国家能力——创新行动计划”和2004年实施的“增强国家能力—以科学和创新建造未来计划”中, 都提出要加强科学教育、技术培训、科普宣传, 吸引更多的人对科学、数学和技术产生兴趣, 积极培养下一代创新者。2007年,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了旨在促进科学教育与学习的《澳大利亚学校科学教育国家行动计划2008-2012》, 建议以全国性的合作行动来加强学校科学教育。

澳大利亚科普场馆建设令人称羡。全国共有14个科技中心 (科技馆) , 遍布每个州, 平均每150万人就有一所科技馆。政府财政除了在科技中心兴建时给予拨款外, 每年都拨专款用于科技中心的科普活动。如在2009—2010财年, 政府为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 (Questacon) 提供了1130万澳元的预算支持。该中心以促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为宗旨, 目标是提供世界一流的公共科普教育活动。中心有6个设施齐全的常设展室, 其200多个“触摸”式的展览让人充分领略科学的神奇和魅力, 科学剧演出则使体验科技变得生动有趣, 每年吸引40多万人前来参观。此外, 该中心还组织一些展品到国内外科技中心和博物馆巡回展出, 并以科普大篷车等形式为边远地区举办流动展览, 每年接待100多万观众。

澳大利亚很多博物馆、艺术馆、海洋馆、动物园都有各种科普宣传内容。在一个废弃的发电厂房基础上改建的鲍尔豪斯动力馆 (Power-house Museum) 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受欢迎的科普场馆之一。昆士兰州博物馆展出有大量海洋生物、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的标本。

澳大利亚的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科普活动。国家科学周的主要支持单位就包括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 (CSIRO)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ABC) 、澳大利亚科技教师协会 (ASTA) 等组织。

澳大利亚有许多科技社团, 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拥有6.5万多名会员的澳大利亚科学技术协会联盟 (FASTS) , 每年都要组织科学家到公众中、新闻媒体上去演讲, 为政府提供科技建议和咨询, 促进政治家、公众对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理解。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 (IEAUST) 拥有会员7万余人, 每年都举办科普讲习班、工程教育讲演会等, 特别是其地区分会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为工程师举办讲座和各种学科课程, 为工程师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

到澳大利亚陪读 篇11

一、 申请资格

当然是正式配偶,男女朋友或未婚夫、妻不被承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婚时间越长越容易通过审查,但是只要婚姻真实,结婚后马上申请亦可,目前还没有听说过拒签记录。另外在澳一方需要1年以上的签证。

二、 所需材料

1、在澳一方:

a、学校在读证明。如果已开始正式大学课程,可直接到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办理。读语言期间,有些语言学校可以开;

b、COE。直接向学校索取;

c、一年的医疗保险(家庭)收据。在MIDIBANK办理,一年期每人315澳元。陪读方抵澳后到MIDIBANK注册,保期自注册之日计算。如被拒签可全额退款;

d、六个月内BANK STATEMENT原件(活期)。在澳方注意保留银行每月寄来的BANK STATEMENT。一年课程所需担保金大约为人民币15万元(双方总和)。如果原件遗失,可去开户行补办,一般免费办理;

e、护照复印件公证。

f、签证申请费。由在澳一方代买比较方便,可去邮局买money order或者用信用卡;

g、919表。可在移民局网站下载或直接去移民局索取。

2、国内一方:

a、存款证明。可以是你夫妻的名下或者双方父母名下(如果是父母的要做亲属公证),要求半年以上定期,可至银行办理;

b、护照复印件(每页);

c、户口本复印件(每页);

d、4张护照相片;

e、结婚证公证件(6个月内);

f、4张写好你姓名地址邮编的贴纸;

g、157A和54家庭表。

h、夫妻合影,尤其是婚礼照片;

i、电话清单。可至电信局办理;

3、双方:

a、抵澳后书信往来。虽然近期似乎也开始承认email,但最好是传统信件。

b、个人陈述。

三、 申请流程

1、官方要求:

在澳方—(资料)—国内方—(整合资料)—移民局—(资料)—使馆—(体检表)—国内方—(体检)—医院—(体检结果)—使馆—(电话调查)(预签信)—国内方—(护照)—使馆—(签证及资料)—国内方

2、最省时方法(推荐):

国内方—(资料)—在澳方—(整合资料)—移民局,后面不变。

四、注意事项

1、电话调查。这恐怕是最重要的环节!注意电话调查是根据档案顺序进行,而不是使馆收到体检结果后才开始,所以收到体检表以后就要提高警惕,一定做好专人专接。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错误,使馆会认为是虚假材料而直接拒签!

2、保证金。国内一方在拿到签证前千万不要动存款,在澳一方不要大笔支出,可以支出正常的生活费用;

3、邮寄。国内一方如果在大城市,尽量选用DHL、联邦等国际快递公司,一般3天内就能抵达,而且安全性高。

澳大利亚英语 篇12

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为庆祝国际老年人日,在十月举办了为期八天的“老人节”活动,这项活动曾被联合国安理会授予老龄问题高级成就奖。今年的活动继续扩大城际范围,增加全新项目,包括数百个娱乐活动、论坛等,凡是持有维多利亚长者卡的人都能享受免费及低收费的待遇。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社会走向报告显示,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有百分之三十七是独身,其中半数以上是女性,澳大利亚人“越来越寂寞”成为现实。本次老人节主旨鼓励五十五岁以上的人在市区和城际间做小幅度活动,参与休闲、文化、娱乐等活动。在诸多项目中有四大亮点:三十五个城镇的八日免费公共交通、全程协助旅游;六场国家系列音乐节,包括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和众多知名歌手的演唱会等,持有维多利亚长者卡的老人可以享受早茶、午餐或下午茶;此外还有《1947-1980南极摄影故事展》,以及在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举办的多场老人系列电影,包括《日瓦戈医生》《成功的气味》《热情似火》。

老人节开始之前的两个月,主办方就开始进行宣传。在多个城镇的图书馆、咖啡厅、公共活动室、文化俱乐部等处都可拿到宣传册,有按照城区分类的和按照娱乐项目分类的,活动主页上全部提供PDF档下载。维州人口老龄协会的部长戴维斯说:“今年维多利亚州的洪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但是老人节不能停办。步入高龄,尽管听起来很悲伤,意味着身体不适和机能下降,但这是自然趋势,也恰好是反思并欣赏一个人生活经历的最好时间,我们会持续为老年人的生活设计新的愿景。”

上一篇:数字化建构下一篇:游戏化的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