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弥漫性

2024-11-26

甲状腺弥漫性(通用7篇)

甲状腺弥漫性 篇1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 位于甲状软骨下紧贴在气管第三, 四软骨环前面, 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 平均重量成大约20~25g。甲状腺后面有甲状旁腺4枚及喉返神经, 血液供应有上下左右4条动脉, 所以甲状腺血供较丰富, 腺体受颈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 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 调节机体代谢, 腺体中贮碘约为全身的1/5。当你出现怕热、多汗、心悸、性情急躁、食欲亢进、消瘦等症状时, 应该想到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当你发现有怕冷、浮肿、体重增加、皮肤干燥、食欲减退等症状时, 应该注意有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当你感觉颈部疼痛并有发热, 尤其可在甲状腺部位摸到肿块并有压痛时, 应想到有无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可能。甲状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甲状腺功能增强、减弱, 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过少, 所导致的一种常见内分泌疾病, 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纯性甲状腺肿, 结节性甲状腺肿, 亚急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1]。甲状腺弥漫性疾病的各种治疗方案不同, 所以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我院使用高频彩超对甲状腺弥漫性疾病进行定性诊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甲状腺弥漫性疾病患者50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24~49岁, 平均年龄33.2岁, 甲状腺功能亢进16例, 单纯性甲状腺肿13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 亚急性甲状腺炎7例, 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5例。

1.2研究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暴露检查区。探头置于颈前气管旁, 在甲状软骨和胸骨上窝之间从上而下地横切检查, 彩超观察肿块的大小、数目、边界、内部回声, 有无钙化, 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等, 再用超声弹性成像, 取样框大于病灶范围2~3倍, 探头在病灶部位做1~2次/min微小振动, 且尽量与皮肤垂直, 显示器示压力指数2~3为宜[2]。

1.3 仪器

使用美国Philips HD-11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1 2 M H z。

2 结果

(表1)

3 讨论

高频彩超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声检查技术, 集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于一体, 既可以详细观察病灶的形态改变, 又可以了解病灶的血流分布、血流的方向和速度, 给人以直观的动态血流循环并分色鉴别显示, 这使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有了更多的依据[3]。

4 结语

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过程中, 临床医师应在充分分析二维图像的基础上, 结合其彩色血流的分布情况及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等有关数据, 这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为临床的医治提供有效地证据, 从而更好的治疗患者, 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在甲状腺弥漫性疾病定性诊断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甲状腺弥漫性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和分析甲状腺内部回声特点、血流分布特点。结果 1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在彩色多普勒内显示为甲状腺肿多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 甲状腺血流增多;13例单纯性甲状腺肿在彩色多普勒内显示为甲状腺肿多呈弥漫性重大, 但是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在彩色多普勒内显示为甲状腺肿大呈分叶状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 边界不清, 显示混合性回声波群;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在彩色多普勒内显示为甲状腺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 可达正常大小1倍之多, 切面可见透明胶质散在有灰色病灶区, 镜下多有滤泡;5例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在彩色多普勒内显示为甲状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 质地较硬, 部分可有四肢黏液性水肿。结论 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过程中, 临床医师应在充分分析二维图像的基础上, 结合其彩色血流的分布情况及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等有关数据, 这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为临床的医治提供有效地证据, 从而更好的治疗患者, 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关键词:高频彩超,甲状腺弥漫性,定性诊断

参考文献

[1]史少华.甲状腺常见疾病彩超血流的显像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1) :2772~2774.

[2]吉其胜, 易小洪, 张光彬.彩超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 2010, 22 (2) :330~332.

[3]吴华臣, 宋云飞, 辛乐佳, 等.彩超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4) :55~57.

甲状腺原发弥漫性大B淋巴瘤1例 篇2

手术行左侧甲状腺全切除, 左侧腺体弥漫性增大, 质脆, 大小8.0 cm×6.5 cm×5.0 cm, 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冰冻切片病理结果:病变组织倾向于恶性肿瘤, 来源、性质无法明确, 不排除淋巴瘤可能, 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诊断。右侧腺体质地类似, 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 为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未进一步切除。左侧瘤体术后常规病检诊断:弥漫性大B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 (+) , CD79a (+) , CD3 (-) , CD43 (-) , bcl-6 (+) , CD10 (-) , Mum-1 (+) , Pax-5 (+) , Ki67高增值。术后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原发于甲状腺的淋巴瘤临床较少见, 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6.5%, 占所有淋巴瘤的1%~2.5%[1], 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其中以弥漫性大B淋巴瘤最为多发, 约占68%~83%[2]。目前的资料显示, 该病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 且多发生于60~70岁。病因目前尚未明确, 可能与桥本甲状腺炎存在某种关联性, 但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基因突变、病毒感染及放射性损伤等也可能是其致病因素之一。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大多数患者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史, 甲状腺自身抗体明显升高, 65%的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 29%的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亢进罕见[3]。如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应高度怀疑此病: (1) 颈前肿块短期 (1~3月) 迅速增大, 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2) 发热、体重减轻、声嘶、呼吸困难等; (3) 胸部X线片提示纵隔增宽, 气管受压; (4) 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明显升高; (5) 既往有桥本甲状腺炎病史。

甲状腺彩超、增强CT、核素扫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可有助于术前诊断。本例患者术前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 考虑可能与抽吸标本过少有关。最可靠的诊断为组织活检或手术后的病检, 相关的免疫组化指标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分型, 对术后的放疗、化疗有一定指导意义。对高度怀疑为此病, 且肿块巨大、广泛浸润的患者, 应避免盲目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扩大的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反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是诊断明确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病理分型、分期, 采取化疗和 (或) 局部放疗可以有效控制病变, 减少复发, 提高生存年限。由于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 研究的病例数普遍较少, 导致5年生存率差别较大, 缺乏指导意义。目前的研究表明, 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年龄及治疗方法有关, 个体化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

参考文献

[1]Kumar R, Khosla D, Kumar N, et al.Survival and failure outcomes in primary thyroid lymphomas: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 of combined modality approach[J].Thyroid Res, 2013, 2013:269034.

[2]Graft-Baker A, Roman SA, Thomas DC, et al.Prognosis of primary thyroid lymphoma:demographic,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1408 cases[J].Surgery, 2009, 146 (6) :1105-1115.

甲状腺弥漫性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具有肝肾疾病、钙剂、维生素D和激素服用史,风湿性疾病和吸烟史患者排除在外。同期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来自我院健康体检中心。观察组46例,其中男15例,女31例,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4.67±8.52)岁,体质量指数(BMI):(21.33±3.01)kg/m2;对照组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3.05±8.14)岁,BMI:(22.01±3.14)kg/m2;两组在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全部研究对象测定第2腰椎至第4腰椎间的骨密度值,以g/cm2表示,骨密度值由专业人员测定。(2)空腹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后-80℃冷冻保存待测,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β-CTx水平,β-CTx,ELISA试剂盒由上海源叶生物公司提供,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与促甲状腺激素(TSH)。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s)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指标间的关系,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β-CTx、甲状腺激素水平和骨密度的比较:

观察组血清β-CTx和FT4明显高于对照组,TSH和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清β-CTx、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

血清β-CTx、F T4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TSH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见表3。

3 讨论

骨代谢主要由骨吸收和骨形成构成,骨代谢的异常主要表现为骨吸收量增多和骨形成量减少或恒定不变,因此,骨吸收形成失衡是导致骨代谢异常的主要基础,同时是导致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并发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作用机制[3,4]。Ⅰ型胶原是软骨成骨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是破骨细胞骨吸收期间Ⅰ型胶原降解产物之一,且经证实血清β-CTx在骨代谢异常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价值,有效反映骨吸收情况[5]。过量的甲状腺水平严重影响骨吸收状况,其中促甲状腺激素(TSH)是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的危险因子[6]。骨密度改变直接反映骨代谢情况。

本研究发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β-CTx、FT4水平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增高,TSH和骨密度降低,前二者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后者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7]。

综上所述,血清β-CTx、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代谢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骨代谢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测定血清β-CTx、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骨密度。结果 观察组血清β-CTx、FT4水平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SH和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β-CTx、FT4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TSH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β-CTx、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骨代谢中的作用显著。

关键词: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甲状腺激素,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骨代谢

参考文献

[1]陈玮,邢学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骨质疏松的影响[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4,35(2):88-90.

[2]陈瑶,王静.青春期甲亢患者骨代谢特点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115-116.

[3]陈茹芬,陈雪辉,罗剑彬,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特点[J].中国医药导刊,2013,23(6):993-994.

[4]廖珂华,李妮,卢桂南.青春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龄及骨代谢的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928-930.

[5]王计艳,邢学农,祝捷,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骨代谢相关性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3):247-249.

[6]吴立兵,刘刚,李伏燕,等.甲亢131I治疗前后前臂骨密度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28-30.

甲状腺弥漫性 篇4

1 一般资料

1999~2008年我院经手术治疗的6 0岁以上患者12例, 其中男 3例, 女9例, 年龄 6 0~7 4岁, 平均年龄62.7岁: 病程 1 个月至30年, 平均 6.2 年。并发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 ( 甲心病) 3倒, 并存糖尿病 2 例, 曾服用过抗甲状腺药 ( 1个月以上) 者6例, 未服抗甲状腺药者6例,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 TPOAd ) 阳性者5例 ( 41.66%) 。治疗前甲牲腺重量 2 2~1 5 0 g , 平均4 7.3 g, 其中<3 0 g 者 5例。

2 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甲亢患者的病情演变过程有切实的了解, 对总的治疗策略和每一具体操作环节高度重视, 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而完善的术前身体准备工作。

2.1 心理护理

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 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特点, 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对策。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 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向其介绍手术的全过程, 宣教该病的相关知识。

2.2

掌握患者的基础代谢状况, 按医嘱及时准确给予减轻甲状腺肿大及充血药物, 避免在基础代谢率增高, 或伴有其他感染的状况下手术。

2.3 做好术前体位的训练

甲亢患者一般采取头后垂仰卧位, 此种体位可有效地显露手术视野, 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因此术前要充分做好体位训练。指导患者体位训练方法, 开始训练时护士在旁守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 脉 搏、 呼吸, 防止意外发生。如出现头晕、恶心、气促等症状时, 应立即平卧, 输氧, 休息片刻, 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训练。

3 术中护理

使患者摆脱焦虑、恐惧心理的困扰, 在平静、坦然的心情下接受手术;严密观察患者, 随时准备好气管切开包、1 6 # 粗 针头, 防止因牵拉和手术刺激等引起喉、气管痉挛, 是术中护理的关键[1]。

4 术后护理

4.1 体位护理 颈丛麻醉患者术后6 h改半卧位, 以利患者的呼吸和痰的咯出、 以及颈部创口引流, 保证呼吸道通畅。

4.2 术后24~ 48 h内严密观察 T、P、R、B P的变化, 尤其注意呼吸情况, 一旦发生呼吸困难, 应立即判明原因, 采取果断措施。观察颈部切口情况, 保持敷料干燥及引流通畅, 敷料潮湿时应及时更换。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 减少渗血。床旁应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 以便快速急救。

4.3 术后早期进流质饮食, 温度要适宜, 不可过热, 以免颈部血管扩张而加重渗血。嘱患者进食时应少量慢咽, 并注意进食时有无呛咳。

4.4 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4.4.1 呼吸困难和窒息是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由于老年神经调节能力较差, 有时会因少量出血、应激等诱因迅速转入呼吸困难和窒息。术后4 8 h内应避免颈部过频转动和谈话, 以减少切口内出血。发现患者出现颈部压迫感、呼 吸费力、发绀等, 应立即床边拆除切口缝线, 除去血块。如出血严重, 立即送手术室彻底止血。

4.4.2 手术中偶有损伤患者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发声困难等症状, 极易使患者及家属产生恐慌不安情绪。患者清醒后要立即诱导其大声说话, 了解有无神经损伤症状, 发现症状时要耐心安慰患者, 向其解释暂时性损伤可恢复, 一侧永久性损伤可由对侧代偿, 6个月内发音好转。

4.4.3 适当控制患者饮食, 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摄人。严密观察患者有无面部、口唇周围、手足针刺感和麻木感、甚至抽搐症状。发现上述症状应马上考虑到由于术中损伤甲状旁腺。

4.4 .4 甲状腺危象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状态, 常因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所致, 而手术的创伤应激常易诱发。表现为高热、脉数、烦躁、呕吐、水泻等, 常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待基础代谢率接近正常, 循环系统症状改善后才施行手术, 是预防甲亢危象的重要措施。术后要严密观察, 一旦出现甲亢危象, 要立即报告医生, 除按医嘱对症处理外, 还要迅速给氧, 以改善患者组织的缺氧状况, 每15~30 min观察生命体征, 高热时行口腔护理, 并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寒颤时注意保暖。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吸人性肺炎的发生。

5 讨论

老年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逐渐普遍。护理人员要做好手术的配合工作, 对患者总的治疗策略和具体操作步骤充分了解。术前准备要细致充分, 术后护理要周到严密, 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正确认识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是关键。由于患者都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 情绪不稳定、 烦躁、 易怒、 多虑等, 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都很重, 给治疗带来许多不利。护理人员要重点进行疏导, 加强沟通, 使其产生信任, 增强治疗的信心。笔者认为: 在整个围术期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 更是手术的参与者。医、护、患三者的沟通和协作, 是保证手术安全、成功的前提。

参考文献

甲状腺弥漫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 0 0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外周白细胞总数均>4.0×109个/L,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 实验组男11例, 女39例, 年龄25~56岁, 平均年龄 (31.2±2.5) 岁, 病程1~20个月, 平均病程 (11.2±2.5) 个月;对照组男12例, 女38例, 年龄26~56岁, 平均年龄 (31.3±2.8) 岁, 病程1~20个月, 平均病程 (11.2±2.5) 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诊断相关标准,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单纯采用他巴唑治疗, 每次剂量10mg, 3次/天, 待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 逐渐减少剂量并维持至最小剂量。用药6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1.2.2 实验组

实验组联合采用中医甲亢方 (组方主要包括生地黄、黄芪、夏枯草、白芍、龙胆草、知母、丹参、炒酸枣仁、浙贝母、牡蛎、柴胡、玄参) 、他巴唑治疗, 甲亢方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用;他巴唑用药剂量及方法同对照组, 治疗6个月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采用低盐饮食。

1.3 疗效评定

治疗6个月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甲亢诊断指数 (怕热计为4分;体重减轻计为3分;心率>90次/min计为3分;甲状腺肿大3分;手抖3分;多汗3分;食欲亢进3分;大便3次/天计3分;突眼计2分;心悸2分) 。

检测两组患者的FT3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FT4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 、TSH (促甲状腺激素) 水平, 检测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刺激抗体 (TSAb) ;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甲亢指数、FT3、FT4、TSH比较

实验组患者甲亢诊断指数为 (1.86±0.25) 、FT3为 (5.18±1.36) pmol/L、FT4为 (8.14±2.21) pmol/L、TSH为 (4.36±1.24) mIU/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TSAb阳性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TSAb阳性率为10.0%, 对照组分别为10.0%、26.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实验组TSAb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属于中医“中消”“瘿气”范畴,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该病发病初期或复发时, 可见血清T3、T4水平显著升高。

祖国医学认为, 内伤七情可导致心肝阴虚火旺, 继而引发“中消”“瘿瘤”“瘿气”, 采用甲亢方治疗, 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疾病康复[4];甲亢方中黄芪归脾肺经, 可固表止汗、补中益气、升阳止泻;生地黄归肾、肝、心经, 可凉血清心、滋补肾阴;玄参可软坚散结、滋阴降火;知母可滋阴润燥、清热泻火;牡蛎可益阴潜阳、镇静安神;柴胡可理气解郁、疏畅肝胆。诸药配伍, 共奏理气化瘀、益气滋阴、化痰散结之功[5]。甲亢方联合西药他巴唑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应合理饮食, 注意休息, 解除精神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甲亢诊断指数为 (1.86±0.25) 、FT3为 (5.18±1.36) pmol/L、FT4为 (8.14±2.21) pmol/L、TSH为 (4.36±1.24) mIU/L、TSAb阳性率为10.0%,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接近于相关报道[3]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效果显著, 可降低甲亢诊断指数、FT3、FT4、TSH水平及TSAb阳性率。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洪咏钟.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35例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 2011, 11 (8) :1660-1662.

[2]陈铭年.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9 (16) :2176-2177.

[3]赵勇, 徐文华, 陈继东,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4, 11 (3) :77-79.

[4]门淑芹, 肖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11 (2) :133-134.

甲状腺弥漫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28例患者, 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男性10例, 女性18例。年龄12~58岁。病程半个月~12年。

1.2 诊断标准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诊断按照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进行, 即患者具备脉搏加速、体重下降、手指颤抖、多汗等甲状腺中毒的典型临床症状, 有凸眼、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的体征, 实验室检查游离仍、T4升高, TSH降低0.003IU/mL以下, 抗aSH受体阳性 (TRAb阳性) 或摄碘率增高就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排除合并病毒性肝炎和其他肝胆疾病、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后, 有ALT、AST、A/G、TBL等其中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者均诊断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以无年龄、性别差异的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 为本院体检者, 对其进行HBVs抗原、HCV抗体检测, 阳性者被剔除。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计算机SPSS 16.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变化, 其中总蛋白 (total protein, TP) 、白蛋白 (albumin, ALB) 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丙氨酸转氨酶 (alanine amin-transferase, ALT)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 TB) 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与肝脏的关系极其密切, 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认为甲亢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黄疸的任何一种即可诊断, 但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和黄疽。如果甲亢控制, 肝功能恢复正常, 甲亢复发时肝功能又出现异常, 则可肯定为甲亢所致肝损害[1]。

目前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毒性作用:甲状腺激素主要在肝脏代谢, 生理状态下, 它直接 (或间接) 与肝细胞内的受体相结合, 不造成肝损害, 但过量时引起并加重肝脏损害。 (2) 甲亢时肝脏各种代谢活跃, 肝脏耗氧量增加, 但肝脏血流量不增加, 使肝脏相对缺氧及肝营养不良, 尤其肝小叶中央区域细胞供氧相对不足导致肝细胞缺氧坏死。同时旺盛的新陈代谢使糖原、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减少而分解代谢亢进引起肝糖原、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消耗过多, 使肝脏相对营养不良, 二者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胆汁瘀积。 (3) 心力衰竭及感染、休克, 可加重肝损害。 (4) 甲亢还不同程度影响肝内各种酶的活力。 (5) 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甲亢时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同样亦可引起肝细胞损害。本研究显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ALP、ALT、AST升高有着密切关系, 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以导致肝损害, 可能部分为骨代谢增高的原因。体外研究四证实甲状腺激素有直接促进骨吸收作用, 因此, 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时ALP的升高不仅来自肝脏, 而且还来自骨骼。此外, 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时最常见的异常指标是ALP升高,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4,5]。同时有文献[6,7]认为, 肝功能损害与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本次研究未作此方面的分析。

甲亢性肝损害临床上需与病毒性肝炎合并甲亢及扰甲状腺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病相鉴别。前者在甲亢控制后, 肝脏病变消失, 转氨酶可恢复正常。而病毒性肝炎患者多有肝炎接触史或肝炎痛史, 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 肝炎标志物阳性, 可因并发甲亢而加重肝炎, 且单纯控制甲亢不能改善肝功能。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病多见于用药后1~4周, 药物敏感试验阳性, 严重者可出现黄疽甚至中毒性肝炎, 停用或减少药量, 肝功能、黄疽可恢复正常。

本病治疗原则仍以控制甲亢为主, 积极预防和治疗甲亢的合并症, 如心功能不全、感染、甲亢危象等, 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治疗甲亢的同时应积极采取护肝措施, 如停用一切损伤肝脏的药物, 充分休息, 加强营养, 选用足量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氨基酸、能量合剂等。甲亢性肝损害如果诊断及时、治疗积极, 预后良好, 多数于数月内恢复正常。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其引起的肝功能的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8例弥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 并与38例健康成人甲亢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情况对比进行分析。结果 甲亢组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变化, 其中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丙氨酸转氨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KP)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总胆红素 (TB) 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肝功能测定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净, 张忠.甲亢性肝病24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 1999, 13 (3) :349.

[2]Azizi F.Gamma-Glutamyl transpepfidase levels in thyroid disease[J].Arch Intem Med, 1982, 142:79.

[3]张涛, 游金辉.甲亢性肝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J].华西医学, 2004, 19 (3) :395~396.

[4]娄霞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损59例临床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2, 14 (7) :304.

[5]段敏虹, 陈广原, 张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 29 (6) :53~54.

[6]党双培, 潘裕持, 姜兆凯.甲亢性肝病[J].甘肃医药, 1995, 14 (2) :80.

甲状腺弥漫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门诊检查Graves’病患者共45例, 女性35例, 男性10例, 年龄20~62岁, 平均38.7岁, 并全部经随访得到临床的确切诊断, 其中42例患者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后明确诊断, 3例患者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仪器为HI VISION 900彩超仪, 线阵探头, 频率613MHz。患者取仰卧位, 检查时保持探头稳定, 采用仪器预设置检查甲状腺的条件, 先用灰阶超声检查病灶, 常规行横、纵各切面, 观察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内部回声, 然后加用弹性成像, 取样框 (即感兴趣区ROI) 大于病灶范围。手持探头在病灶部位作微小振动, 以仪器显示屏上压力指标的数字显示在24为准, 用双幅实时显示功能, 同时比较观察二维图与弹性图, 作出ROI区硬度与周围组织硬度的相对比较。弹性图中以彩色编码代表不同组织的弹性大小, 绿色表示ROI内组织的平均硬度, 红色表示较平均硬度更软, 而蓝色表示比平均硬度更硬。

1.3 弹性图像病灶硬度分级

在超声仪器压力指标显示在24h观察各甲状腺弹性图像, 根据病灶区显示的不同颜色 (即不同相对硬度) , 将病灶内50%以上显示为绿色定义为以绿色为主, 将病灶内50%以上显示为蓝色定义为以蓝色为主, 以此将弹性图像表现分为5级:0级, 病灶区为囊性, 基本不见实性成分, 表现为红蓝绿三色相间;I级, 病灶区与周围组织呈均匀的绿色, 内可见少量点、条状红色;Ⅱ级, 病灶区以绿色为主散在蓝色, 内可见明显条、片状红色;Ⅲ级, 病灶区呈杂乱的蓝绿相间或病灶区以蓝色为主, 内可见少量点状红色;Ⅳ级, 病灶区几乎为蓝色覆盖散在绿色, 内无明显红色。

2 结果

42例Graves’患者共60个病灶, 其中27个病灶位于甲状腺左侧叶, 4个病灶位于甲状腺峡部, 29个病灶位于甲状腺右侧叶。63个Graves’病灶的实时超声弹性图像中53个病灶评为Ⅱ级, 6个病灶评为Ⅲ级, 1个病灶评为Ⅳ级。

3 讨论

病灶的特性可以由病灶的硬度反映, 不同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硬度不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最早由Ophir等[1]于1991年提出, 应用至今, 对结节性疾病的良恶判断已得到人们的认可, 基本原理为利用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弹性系数的不同, 从而产生应变大小的不同, 以彩色编码显示, 来判别病变组织的弹性大小, 继而推断某些病变的良恶可能性。是否能根据Graves’病的弹性图像特征直接进行疾病诊断, 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Graves’病的超声弹性表现同时具有其相应的病理学基础。一般认为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病理表现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 呈高柱状或立方状, 滤泡腔内的胶质减少或消失, 滤泡间可见不同程度的与淋巴组织生发中心相关的淋巴细胞浸润[2]。这些淋巴细胞的构成特点是以T细胞为主, 伴少数的B细胞和浆细胞。而弹性图像几乎都表现为以绿色为主的图像中散在蓝色, 可能与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有关。而条、片状红色是由于腺体内血管扩张并增多所致。因而使Graves’病灶的弹性分级为Ⅱ级。

有研究[3]报道单纯性甲状腺肿等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超声弹性分级多为0~Ⅱ级, 甲状腺恶性病变的超声弹性分级多为Ⅲ~Ⅳ级。本研究参照任新平等的弹性图像病灶硬度分级方法对Graves’病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尽管Graves’病为良性病变, 但仍有部分病灶的弹性分级也达到了Ⅲ-Ⅵ级。因此运用弹性成像技术来判断甲状腺病变性质时, 仍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二维图像及彩超表现综合考虑, 避免误诊, 将弹性分级为Ⅲ-Ⅵ级的Graves’病灶诊断为恶性病灶。

4 结语

Graves’病的超声弹性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 因此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Graves’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提供一定的信息, 但不足以用以独立诊断Graves’病。

参考文献

[1]Ophir J, Cespendes I, Ponnekanti H, et al.Elastography: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imaging the elasticity of biologicial tissues[J].Ultrason Imaging, 1991, 13 (2) :111~134.

[2]许春梅, 韦海明, 梁中骁, 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甲状腺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 (9) :658~660.

上一篇:建筑防水下一篇:中医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