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听证

2024-09-26

行政听证(共12篇)

行政听证 篇1

(一) 税务行政赔偿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 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赔偿请求人应当向税务机关递交《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书》, 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 可委托他人代书, 也可口头申请。三是申请须知。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该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两个以上税务机关或与其他机关共同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 应共同履行赔偿义务;受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税务征管权力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 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 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 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 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 复议机关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时效为二年, 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二)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可依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申请范围。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 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申请须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 可以书面申请, 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人提请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时限: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 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 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不予审批减免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可以在得知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 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 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也已经依法受理的, 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的主体资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 具体是指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对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 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的, 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 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 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 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三)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依法应当听证的案件, 除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或者被正当取消听证权利外, 税务机关不组织听证, 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二是适用范围。税务机关对公民 (包括个人、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 作出2000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或者对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10000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 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并告知当事人其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三是申请程序。要求听证的当事人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后3日内向发出告知书的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 逾期不提出的, 视为放弃听证的权利。四是所需资料。《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及相关资料。

行政听证 篇2

为了对当事人违法的进一步澄清,核实证据,使行政处罚公开、公正、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甘肃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暂行规定》中有关听证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1.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张掖市区域内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有行政处罚权的单位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及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之前,当事人要求举行行政听证的,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听证暂行规定和本规定执行。

2.听证时间: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3.听证收费: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的听证的费用。

4.听证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处,听证可以向社会公开,群众可以参加旁听。

5.听证会参加人:

⑴、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机关依据案情复杂程度指定的非本案的调查人员主持。

⑵、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员、被调查人(受行政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人)。

⑶、其他参加人:证人、鉴定人员、翻译人员。

6.听证准备:在举行听证前,听证会主持人应进行必要的准备,仔细审阅调查人员提交的证据材料,拟定审理提纲,以便准确制定行政处罚决定是否确凿的违法事实和证据,法律依据是否正确。

7.听证程序:

第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首先查明到场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住所、审查其作为当事人或其它利害关系人的身份是否确定,或其代理人的代理权限是否合法,并说明案由,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宣读会场纪律,及其是否申请主持人回避等。

第二、案件调查人员说明被调查人违法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第三、被调查人对被指控的事实进行答辩。

第四、互相辩论。

第五、调查人及第三人作最后陈述。

8.听证笔录: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及其他人员(第三人、证人、鉴定人)阅读或向他们宣读。当事人或其他人员认为笔录有遗漏或差错的,可以补充改正。确认无误后,应分别签名或盖章,主持人、记录人也 在听证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9.听证结束: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向所主要负责人提出书面意见,行政机关

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做出处罚决定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促进勤政廉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以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应当对社会公示的事项:

(一)单位及内设机构的职责;

(二)与单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其他规定;

(三)行政审批事项的依据、程序、过程和结果;

(四)收费、罚款依据、标准和收缴情况;

(五)公开承诺及违法违纪的投诉和责任追究情况;

(六)与公众重大利益相关的工作会议及政务信息,包括重大决策、有关文件、档案、资料等;

(七)需要让群众清楚、明白的有关事项和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八)实施执法责任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风评议、政务公开的运行、监督制度和机构。

二、公示的方式

(一)设立公示栏。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审批事项的依据、程序、条件、收费、申请书示范文本,罚款、收费依据、标准,服务承诺等要在工作场所设立永久性公示栏。

(二)开辟咨询电话,定期设立咨询服务台,方便群众咨询。

(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发布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向公众发布。

(四)对所有应当对社会公示的事项,都要在畜牧网站上公开。

三、公示的程序、时间

(一)需长期进行公示的内容,各科负责收集,由综合科负责整理,定期进行公示。

(二)审批结果和案件办理情况等阶段性工作公示,由各科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5日前报综合科。

(三)临时性工作工作公示,由有关科每月30日前报综合科。

四、各科要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定期向综合科反馈公示情况。

论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篇3

关键词: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概述

“听证”一词在其出现时被用作司法调查环节,用来在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人进行法庭质证,当面辩论佐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后来适用范围随着我国司法改革以及注重程序正义的要求变的越来越广,逐渐将其适用于立法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听证出现以后,在行政和司法实施过程中,要求给相关人表达意见、观点的权力,以事实为基准,不能主观盲目决断,要注重维护司法行政活动相对人的程序权益,保证司法活动或者是行政执法活动公正行使。

听证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制度。该制度具有实现公平正义、防止权力义务的失衡、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的作用。行政相对人能够充分阐述观点、说明理由,保护自身权益。同时该制度使得行政机关承担更多过程序性的注意义务,保证强势一方权利义务对等。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通过增加行政双方协商讨论环节,加速合理有效的行政决定的产出,合理有效的行政许可减少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出现,后者启动执行的成本高于前者,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过程中,行政机关能够进一步反思其自身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进而修改决定保证行政许可行为效率。

二、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的范围规定不明确

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在规定启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用的是授权式和概括式。许可听证启动仅在涉及到相关人重大经济财产利益时才会被告知有启动的权力,进而维护自己在行政许可中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行为的影响。这种概括性的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边界框架,现实许可实践中,行政机关对于是否启动听证具有较大的主观判断,容易引起双方间的分歧。行政机关基于自身承担听证程序的成本,需要耗费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无法可依的情况下,更不利于行政执政能力建设和公民权益的维护。

(二)听证告知制度的设计不科学。

听证程序的告知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便于当事人充分准备,参与听证程序,是保证自己公平进行后续程序的保障与前提。但是告知的内容过于形式化,告知不涉及许可内容,仅对程序性的时间、地点以及概括事项又或者听证事项的名称告知申请人。仅仅告知时间地点对于相对人听证程序的充分准备起不到应用的作用,听证程序开始后,申请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由于没有告知相应听着内容,只能消极、被动举证、陈述等,其合法权利往往得不到维护。

(三)关于听证主持人的规定不够完善

听证主持人就像是诉讼过程中法官,直接影响听证程序的发展。行政许可法规定担任听证主持人的人选不能和前期审查工作的人员为同一人,保证听证主持人第一次接触案情,杜绝先入为主的思想。同时还规定了若听证主持人和案情有厉害关系或者和案件涉及相关人存在利益关系从而影响听证结论要主动回避。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听证公平公正,但是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资质要求、能力要求问题和独立地位问题没有提及。

(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笔录的制作规范

听证程序中案件排他性原则肯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听证笔录是是听证程序的结论性成果,行政许可法规定许可依据的事实来源于听证笔录中记录的事实证据,听证笔录对做出正确合法合理的许可决定具有重大影响。法律规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听证笔录确切具体的程序性没有规定。虽然听证笔录是做出行政许可的重要来源依据,但是一份记录不完整的听证笔录并不能为行政许可提供所需要的可靠的证据,就做不出公平公正的许可决定。

三、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界定行政许可听证的适用范围

从立法层面保证许可听证公平公正。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启动听证的兜底条款,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实施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立法的本意是照顾法律没有顾忌到的需要启动听证程序的事项,而且法律具有滞后性,法律必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这种规定为为适用听证制度,而现阶段不曾想到的需要听证的事项留下余地,使得可以在未来的立法中明确指出某一事项需要进行听证。毕竟听证程序的启动有助于行政关系的弱势一方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避免法律没有涵盖的事项出现,而不能启动听证,应尽可能完善许可听证事项范围的立法,维护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行政许可听证告知制度

应当创新告知制度,明确告知的时限。有关听证的期间和期日应准确告知相对人,可以现行规定把一周前通知改为一周前通知到达,确保行政许可听证相对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听证程序。同时为了给予相关人充足时间准备有关材料,搜集证据,告知文件中应当包括做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依据,以及足以影响最终决定的其他材料,包括国家法律、政策等,保证利害关系人和申请人在听证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高效维护自己权益。

(三)明确听证主持人独立地位,提高听主持人能力资质

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推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发展,确保适用法律以及程序性事项公平公正。听证主持人居中主持,独立于听证主体双方,做到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确保听证主持人的独立的地位,不受其他行政、司法因素的干扰制约,充分依据听证过程中事实、证据做出公平公正的决定。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行政许可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其深厚的法律素养,应为其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中的重要作用,法律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要求应当严于其他行政工作人员。

(四)对听证笔录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听证笔录是做出许可决定的事实依据,对其进一步完善,能够保证行政许可事项的合法合理性。听证笔录应当能真实可靠反映听证过程所有有用的信息,要求全面记录听证过程的所有事项,记录的事项包括,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方式、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员、听证参与人等基本情况,同时应当着重详细记录行政许可事项,听证参与人提出的事实证据,陈述的观点,申辩的理由等一切涉及到行政许可事项的信息。

四、结语

行政许可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限制了权利滥用和贪污腐败行为,保证了公民参与行政关系时,权益能够公平公正的维护。未来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修改工作,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完善行政听证制度的对策探索 篇4

一、我国听证制度实施现状及对相对人权益影响的分析

(一) 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窄, 相对人表达利益诉求范围小。

目前, 世界各国听证制度适用范围在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前提下正在不断扩大。例如:德国的《行政程序法》第28条第1款规定:“干涉当事人权利的行政决定之前, 应给予当事人对决策有关之重要事实表示意见的机会。”日本的《行政程序法》第 2条规定:“只要不利处分都要适用行政听证以及辩明程序。”相比之下, 我国对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单一、缺乏弹性, 具体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仅仅能够包含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立法领域, 远远不能满足保障公民权益和各市场主体权益的需要。抽象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不全面, 行政立法听证流于形式, 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 又人为地缩小了听证范围。《立法法》只解决了我国行政立法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制定过程的听证, 而对于除行政立法以外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定的其他抽象性行政行为, 则没有现行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听证范围,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听证的一大缺陷。我国听证制度的实施情况严重滞后于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领域的不断延伸的现状, 狭小的适用范围从根本上阻碍了相对人权益的实现, 不明确的适用范围无形中扩大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对相对人权益的保护造成很大影响。

(二) 听证会主持人资格界定不清晰。

1.主持人身份不中立, 偏袒现象不可避免。

无论是《立法法》或者《价格法》, 都没有对听证会主持人作出规定。只有《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了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但非本案调查人员的范围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现实中, 我国听证主持人主要采用以行政机关首长或行政机关首长指定的人员来担任。这难以避免他们与具体办案人员的接触而受到影响, 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听证主持人偏袒一方现象的发生, 难以客观公正地主持听证会, 从而直接影响听证的中立性。

2.主持人素质低, 影响听证效率。

听证会在某种程度上与司法庭审相似, 听证主持人自身素质与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听证会的效果, 这一点也为实践所证明。而我国只在《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中对听证主持人制度作了规定, 但内容简单, 没有涉及到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职业保障等制度, 导致主持人在驾驭听证的进程中显露出力不从心, 影响听证程序的正常实施。

(三) 对听证笔录的效力规定不足。

“不听白不听, 听了也白听”, 生动地描述了笔录约束力不足的后果。我国除了《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两部法律以外, 都没有对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确规定。《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1款第7项仅规定,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 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没有规定听证笔录及听证过程中收集的其他材料的证据效力。《行政处罚法》对“听证笔录”的规定如此简单, 容易使人误认为听证笔录对于行政处罚决定可有可无。由于法律没有对听证笔录的内容和法律效力作出明确的规定, 一些地方的听证流于形式, 走过场, 听而不证, 各地频繁举行的各种价格听证会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 听证程序不规范导致结果不公正。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程序的核心, 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在行政程序上, 公民不仅有资格请示法院审查行政机关的决策, 而且也有权要求参与和监督行政决策的过程。在公共事业价格管制方面, 美国进行管制的主体是独立的行政委员会, 该行政委员会下设有反映消费者意见的听证会组织。除此之外, 关于听证会代表, 特别是消费者代表的产生机制, 美国也有具体的规定。美国的消费者协会、相关的行业协会等组织选举出具有专业知识的代表, 而这些行业协会在广大消费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选出的代表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这保证了听证的民主性, 并大大减少了政府决策推行的阻力。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听证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听证结果与现实民意反差强烈;二是听证会单方面的意志强加现象严重;三是“听而不证”。四是听证代表缺乏代表性。

(五) 听证方式单一。

行政听证制度可分为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两种模式, 源于美国行政法。美国行政立法的正式听证, 又称“审判式听证”, 其显著特点是准司法性, 即行政立法主体仿照法院审判程序进行提交证据和反询问证人的听证。经过正式听证而形成的规章, 听证笔录是其惟一的决定基础。与此相适应, 法院对正式听证的审查采用的是严格的“实质证据”标准, 换言之, 如果听证笔录中存有不支持规章的重要证据, 则该规章即为违法规章而应当予以撤销。美国行政立法活动的非正式听证, 又称“公告与评论式听证”, 其显著特点是书面形式的广泛征询意见, 即利害关系人可以通过书面方式, 对制定中的规章提出意见、观点或者资料。与此相适应, 法院对非正式听证的审查采用的是较为宽松的“恣意专断”标准, 换言之, 只有在行政立法出现恣意、专断、滥用裁量或者其他违法情形时才予以撤销。我国主要是采用的是正式听证这种模式。

二、完善听证制度的基本对策

(一) 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

结合我国程序民主建设的发展, 有步骤地扩大听证范围, 最终在一切可能侵害个人合法权益和“合法期待”的不利行政行为运行领域, 按照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均衡的原则, 听证成本不大于听证效益的原则, 都可以考虑适用听证程序。在未来城市规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应该向公众公开信息, 同时取得相对人的意见, 以便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利益。

(二) 明确主持人的资格条件, 提升主持人的素质。

1.明确规定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

要保证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与独立性, 就要从根本上避免行政听证活动中听证主持人与申请方关系的模糊不清, 应该委任与听证双方都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员作为听证会主持人, 最大限度地保证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与独立性。我国行政听证主持人至少应具有如下职权:决定听证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决定听证程序的进程, 决定是否中止、延期;接受双方证据, 排除不重要的证据;决定听证员、书记员是否回避;维持听证程序, 对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予以制止或者作出相应的处理;听证结束后制作听证报告书, 提出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和意见, 听证主持人全面、直观地参与了听证过程, 会对案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可以帮助决策者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行政决定。

2.明确规定其任职资格和条件。

听证主持人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体现在:一是听证主持人有较强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二是听证主持人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道德素质体现在:听证主持人应当具有刚正不阿的品德, 不为金钱、利益所惑, 秉公而断。因此法律必须对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和条件作严格的规定。

(三) 完善案卷排他性原则, 明确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案卷排他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只能以听证案卷为依据, 听证案卷所记载的各种事实、证据材料都应当具有排他性的法律效力, 任何未经行政程序认定的事实及证据都不能作为行政决定的依据。案卷排他性原则是正式听证的核心, 如果没有这一原则, 询问就会成为骗局。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中规定:“证言的记录, 证物连同裁决程序中提出的全部文书和申请书, 构成行政机关做出裁决的唯一案卷。”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在将来出台的《行政程序法》中明确规定“行政决定必须基于听证笔录做出”, 充分尊重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只有这样, 听证中的各方才会认真对待听证会, 并积极地行使陈述、质证和辩论的权利, 才会对行政机关的裁决权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

(四) 规范听证程序, 维护相对人权益。

为了保障相对人权益的实现, 听证代表要充分代表相对人的权益, 因此代表选取环节不得隐瞒, 不得暗箱操作, 由中立机关从报名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公民参加听证会。听证制度要真正体现听证会所要听证的公共决策民主, 必须开展细致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听证代表和其他有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使其发言更全面, 更符合实际。

(五) 丰富听证方式。

完善听证制度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完善现行的正式听证, 二是要适当引入非正式听证, 并将二者结合。正式听证执行程序更规范, 内容也更完整, 也更能够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但是在执行中往往成本比较高, 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在美国行政机关的大部分裁决都属于非正式裁决, 在具体实施中根据事件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程序。在我国一些部门的行政听证法中仅是对正式听证作了规定, 和正式听证相比非正式听证在执行程序上更灵活, 也更容易方便快捷地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它不仅将行政部门从本来就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还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因此, 在客观、公正地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政立法的基础上, 采取正式的听证程序体现行政立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用非正式听证适度代替正式听证, 能够大大提高听证制度的效率。总的来说, 二者如何运用关键还是依据客观实际而定,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二者的优势。

摘要:听证制度的法律基础是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 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相对人权益的表达与诉求, 以促进行政活动的公正性和相对人权益的保障。本文就当前政府听证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相对人权益的实现造成的阻碍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听证制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听证制度,听证笔录,听证方式,听证程序

参考文献

[1].马明生, 现行行政听证制度有立法缺陷[J].法律与生活, 2006, 10

[2].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之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 12:22

[3].张玉, 樊圣军.论我国行政听政制度的完善[J].行政与法, 2006, 3

行政处罚听证公告 篇5

申请人:上海翔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被申请人:上海市嘉定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

案由:上海翔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因恶意收受第三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上海市嘉定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给予行政处罚不服

听证会时间:208月21日9:00时

听证会地点:上海市嘉定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嘉戬公路688-1号)

上海市嘉定区国家税务局稽查局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的缺陷 篇6

一、聽证制度缺乏统一的立法

(一)我国的听证制度尚缺乏统一的立法

对于听证制度,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分别作出了一些规定。而且,针对不同的行政行为设置了不同的听证法律条文。但是,从这一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听证制度的立法模式属于分散型的,没有统一的立法。这种立法模式使听证制度难以成为一个严格有序的程序制度,使听证制度的法律精神难以得到统一。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从我国各地举行听证会的实践情况看,我国的听证制度还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细则,没有规范、标准的程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听证会的效率,也影响了听证的效果。

二、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过窄

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对行政听证的范围规定过窄许多应该被规定在听证范围中的事项却被排除在外。

第一,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被排除在行政听证范围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执行。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颁布非常早,没有规定听证程序,根据其规定,被裁决行政拘留的公民不服公安机关的裁决,只能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此可见,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不适用听证程序。但是,这一规定明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目的相违背,从法理上说,处罚越重就越应当给予受处罚人有抗辩的权利和机会。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被排除在听证范围之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宗旨的。

第二,未将抽象行政行为全面纳入到行政听证范围内。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定性文件的活动,包括两大类即行政立法行为和行政规定的制订行为。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了我国行政立法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制订过程的听证,而对于除行政立法以外的行政决定的制定的其他抽象性行政行为,则没有现行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听证范围。这一规定使得抽象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不全面,听证流于形式。

第三,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听证范围仅限于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领域,并且在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范围内,听证的范围依然狭小。具体行政行为除了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外,还包括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行政裁决等,这些行政行为的实施都会影响到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将这些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听证的范围之外,显然不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在行政许可法这一相对先进的法律中,对听证适用范围的规定仅限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许可事项。由此规定可以得出,不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事项,不允许进行听证。

三、听证参与人范围小,选择范围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听证参与人范围较窄,仅指行政相对人,具体指被行政机关认为与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即在行政关系中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这一规定将第三人排除在外,使得第三人无法参与听证中来。这样既不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案件的调查。

另外,在听证程序中,听证会的参加主体更是不科学,听证会代表的产生目前是推荐与选拔相结合,对各地、各部门推荐的代表要由组织者审核后聘请。结果,很多的学者、教授、工程师等等一系列收入不菲的人出现在听证会上,代表全体利益的身影很难寻觅,即使有,由于知识、见识、经验的差别,出现了也无济于事,使得他们完全没有听证参与的积极性。

四、听证主持人资格不明,相对独立地位没有确立

我国法律对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过于原则,没有落实到具体规定上,相比于国外的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我国的听证主持人制度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没有明确规定听证主持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2、听证主持人的权限不明;3、关于回避的规定过于原则;4、缺乏禁止单方面接触的规定。

五、对听证笔录约束力的规定不明确

听证笔录一般是听证主持人在听证过程中对调查取证人员、案件当事人陈述的意见和提供的证据所作的一种书面记载。它在听证程序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明确了应该把听证笔录作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依据。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行政行为岂止行政许可这一种?对于其他进行听证的行政行为也都应该在听证上制作笔录,并将听证笔录作为行政行为作出的重要依据。而且,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中,对于听证笔录的约束力规定不明确,这样容易导致听证会“听了白听”的结果。

六、行政听证程序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救济机制

一种法律程序的进行,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和救济体制,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和救济机制,才能在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寻找到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真正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现有的有关听证的法律法规对听证的程序、听证方式等的规定都比较含糊,对听证程序监督和救济的规定几乎没有。使得行政机关在进行听证时无据可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极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又可能对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而使之无从得到救济,导致无法实现听证的最终目的。

行政听证 篇7

1 《规定》简概

在《规定》的制定过程中, “以民为本”是贯穿始终的思想, 遵循着“执法为民、更好地为百姓服务”的原则, 其直接目的是规范行政行为与保障合法权益, 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规定》立足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呈现功能主义立法风格, 对于行政权力的使用有着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规定》是在我国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之下翻开的新篇章, 开辟了“先地方, 后中央”的立法大道, 在宏观层面, 是对国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积极探索、回应和落实。在微观层面, 《规定》树立了公务人员的程序意识, 增强了公众的程序意识, 提高了湖南行政执法水平, 推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 《规定》中行政听证制度的问题

《规定》第六章行政听证共15条, 内容涵盖行政听证的一般规定、行政决策听证会、行政执法听证会三部分。行政听证制度是公民有效表达自己意见的途径, 可以最直接的将意见当面表达给行政机关, 同时可以向行政机关询问相关疑问。“立法容易实施难”, 对于涉及公众参与和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听证制度, 亟待各种配套法规的配合和不断完善。

2.1 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和选任方式不明确, 地位不独立

听证主持人是整个听证程序中的核心和灵魂, 负责听证活动组织工作的调节和控制, 保证听证活动能按法定程序合法完成。因此, 听证主持人素质的高低对于行政听证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和选任方式在《规定》中没有明确的指出。从目前行政听证的实际操作来看, 湖南听证会的听证主持人一般是由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人员充当, 完全隶属于各个行政机关, 他与案件调查人员仅仅是行政机关内部不同人员和不同工作部门局部的职能分离, 有时甚至是行政机关的领导。工作方面, 听证主持人不仅要接受行政机关的指派担任听证主持人的工作, 还往往要负责法制宣传、执法监督、处理行政领导交办的各种临时性的工作。多重职能使得听证主持人的工作不具有专一性。

2.2 听证参与人的产生过程不公开明朗, 缺乏代表性

随着听证活动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步认识到听证是一种维权活动。一场听证活动中, 哪些人能获得参与听证, 发表自己意见的资格, 也是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湖南的听证会捧红了一批听证专业户, 这个群体的人数多达八九十人。同时, 也引发我们对听证参与人的选拔程序提出质疑。《规定》中第136条规定听证会参加人的产生方式, 但《规定》未提出具体听证程序的细则, 导致听证参与人的随机选取过程不能“晒在阳光下”运行;听证会未对参与人的身份和目的进行核实, 导致这群“听证帝”扮演各种身份参加听证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代表人民的利益, 他们从不投反对票, 而且也毫不避讳的称自己是冲着主办方发的劳务费或叫误工费去的。听证参与人缺乏代表性是导致实践中公众对行政听证制度失望的最直接的原因。

2.3 听证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的缺失

行政听证监督机制是听证程序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问责机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某些动机不纯的人就是钻着法律的“空子”将本是广泛听取民意的听证过程异化为操纵民意的工具。《规定》中没有对监管工作作出详尽的规定, 也没有对于违背听证程序的行为作出制裁的规定, 没有追究其应承担的责任。法律上讲究权责统一, 有权必有责, 如果出现没有责任的权力, 那么这项权力必将会被无限制的扩大和滥用。湖南的行政听证目前基本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由于没有建立一种专门的责任追究机制, 导致行政听证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3 《规定》中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从湖南行政听证制度现状的分析来看, 行政听证制度要真正地在我省的行政法治实践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以使其更适合我省的实情。

3.1 完善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 保证其中立性

在整个听证过程中, 听证主持人公正地主持听证是听证程序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首先, 我省可借鉴美国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 建立职权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和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 以保障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其次, 将听证主持人的职责权限阶段化, 可分为听证之前、听证之中和听证之后三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听证主持人的职责权限有利于听证程序免受外界的干扰, 规范听证的流程。最后, 培养具有独立性的专业听证主持人, 实行听证主持人专业化、职业化。对于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需明确规定, 以保证听证过程正式、公正、客观的运行。湖南可借鉴仲裁制度, 实行专职听证主持人制度, 设立专家库, 由具备丰富行政管理和法律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充当听证主持人, 专家的编制、工资、福利不与听证主办机关挂钩, 不受听证主办机构限制。听证主持人任命后, 需定时参加政府机关组织的培训, 提高业务素养。行政机关将听证主持人按专业技能分组, 举办听证会之前, 在储备人才中随机挑选, 这样可以保障听证的公平、维护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

3.2 加强公众的参“证”意识, 透明听证代表的产生过程

公民权利意识的认知程度, 将直接关系到行政听证制度。湖南举办的听证会内容多涉及公众的利益, 而主体公众关注却选择保持沉默。一方面, 是由于行政机关的宣传力度不够, 多在地方电台和报纸发布信息;另一方面, 由于公众传统的人治观念较深, 认为个人无法与国家机器抗衡, 从内心深处选择放弃这种权利。因此, 行政机关可开展多种活动普及听证会制度, 提高大众的参“证”意识。首先, 完善听证会代表的选拔产生方式, 立法建立听证问责制, 避免“听证帝”的出现及泛滥。行政机关事前要制定专门的规定或者办法选择听证代表, 要从个人素质、专业知识以及与听证事项密切程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拔, 要选出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听证代表。其次, 严格审核听证代表的个人信息, 洞察代表听证目的, 规避动机不纯的个人反复参“证”的行为。最后, 听证过程中, 听证代表极有可能处于信息不均等状态, 为避免信息的不对称、不通畅, 我省可以参考美国在听证过程中的做法, 赋予行政听证代表一定的申请阅卷的权利, 即查阅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案件材料。

3.3 健全听证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规定》中缺失行政听证的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这给行政机关和个人提供了“占便宜”的机会。行政机关把听证作为一种流连于形式的操作手段, 动机不纯的个人把听证当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契机, 然而普通大众的利益就在“公众”的眼皮下溜走。某些价格听证会在老百姓眼里变成了一种不管听不听, 结局已定, 价格铁定要涨。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有利于规范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更是对于普通百姓权利的一种维护和救济。

4 总结

《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实施, 对于湖南来说, 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府行政流程的再造, 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性制度和规定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听证程序是《规定》中关于公众参与的一个创新, 听证程序在湖南的施行中处于初级阶段, 遇到各种问题是必然, 这也是对于我省后续立法的提示。当前, 我们必须以构建程序化行政、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的高度来认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不断的完善和健全配套法律法规, 细化《规定》的条文规定, 保障《规定》的执行更加顺畅, 不断提高我国行政听证的水平, 充分发挥行政听证制度在转变政府服务意识职能、推进行政信息公开、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最终一个构建廉洁高效、造福人民的湖南省政府。

参考文献

[1]贺安杰.关于《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几个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 2008, (5) .

[2]贾京平, 阮占江等.从法治政府到法治湖南的跨越[J].法制日报, 2011, (9) .

[3]石柏林, 吴杰勇.试析《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8.

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及若干设想 篇8

(一)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

自然公正原则是一项十分古老的道德和法律原则,从广义上讲,它指的是“自然的是非观”。英国皇家法院以自然公正为原则,监督下级法院和行政机关时,可以要求其以公平权力作为其工作准则。自然公正原则可以适用于一切行使权力的团体或个人,包括行政裁决机构和某些社会团体,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公正原则,所以称之为自然公正原则。早期的英国法院认为,在行使行政程序过程中,只有带有司法性质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司法性行为,但是复杂的是如何判定政府机关其行为是司法性行为还是纯单纯行政的,由于不同法官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自然公正原则的使用方式也不相同。英国法院从20世纪60年代后规定,行政机关通过不利公民权利的行为是司法性行为,这也是18世纪以来英国法院认可的自然公正原则的适用范围。

(二)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

普通法系中美英两国是最重要的。从历史上看,美法源于英法体系。正当的法律程序可以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中应用。根据美最高法院认定,正当法律程序可以用于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正当法律程序”在美是一个没有明确界定的概念,是一个实体和程序上的综合概念。实体是美国制定的法律,假如这些法律与公平正义原则相悖,则该法无效。正当法律指出当事人拥有要求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剥夺公民生命、财产或自由时,而且行政机关必须听其的意见。行政法学界所探讨的正当法律程序,是指在程序上必须具有的正当法律程序而言。美行政听证制度变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传统理论讲,受正当法律程序保护的人或物,其权力只是普通法律法规所指保护的利益,一直被国家视为特权并且被排除。如今,由于许多判例的发生使曾经的这些“特权”变成了今日法律上的权利。在今天的美国,“正当的法律程序,仅要求某种方式的听证,不要求其必须有某一种听证的方式,程序灵活。任何一种听证形式都应该包含一切正当法律程序的核心内容,即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得到通知和提出辩护的权利,当事人是否具备这两项权利是公正程序和不公正程序最突出的区别。”

(三)大陆法系的法治国理论与依法行政原理

大陆法系国家和英国自然公正原则不是相类似的。和使用英美普通法的国家比较,大陆法系国家更注重实体法的相关规定,从而忽视了程序法律的构建。大陆法系典型的国家是德国,它的法律体系经历了从形式上到实质上的法治国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从德国早期的法治国理论可知,其法律上行政原理认为: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只要在形式上按照法律规定即可,如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政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害,除了要求行政机关纠正自身错误以外,只要允许行政当事人提起相应的行政诉讼就可以达到法治主义的目的。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行政听证制度有几十年。我国起步较晚,所以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一)听证适用范围狭窄

我国当前听证范围仅限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价格听证、行政法法规制定等领域。与政府机关管理公共事物的范围比,我国的听证适用范围过小,不能满足日常所需。因此,应该从行证许可、行政处罚、价格听证等领域扩展到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例如,在行政执法领域,除了常见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行为之外,行政收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裁决等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听证的适用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二)相关立法滞后

虽然行政立法在我国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在行政程序立法方面滞后,表现在不仅全国范围内缺少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法典,而且在地方也很少有相关的行政程序法律文件,部分已存在的和行政程序有关的法律文件,多数也只是以实体性内容为主。在现存的法律法规中,只有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和价格法对听证程序做出了明文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相关立法严重滞后,而且现在已经实施的相关立法欠缺规范,造成听证制度的应用存在很大障碍。而且,听证制度需要法律化、明确化,只有这样,听证制度才能发挥起作用。

(三)听证参与人范围有待扩大

使与案件有关系的人员参与听证,可以使听证更为全面公正。而我国现有的行政处罚法规对听证程序参与人的规定只限于事件当事人,只有行政许可法中规定的案件利害关系人可以参加听证的制度,所以,需要进一步扩大听证参与人的范围。

(四)听证主持人资格不明确

行政处罚法对主持人资格有如下规定:“听证必须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来进行主持”。体现了主持人和调查人员职责分离的原则,更为公正,是我国司法的进步。但是,由于该条款对主持人资格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没有明确指出具备何种资格才可以担任听证主持人。在现阶段实际的行政执法过程中,部分行政机关已经设立了专职人员支持听证以应对日益繁重的听证任务。而对于听证案件较少的行政机关,一般会安排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限定听证主持人的资格,也没有设立专职主持人,从而容易导致不称职的听证主持人参与听证,影响听证程序的正常进程。总而言之,我国行政机关中现有的听证主持人专业素质不高、独立性较弱,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听证主持人制度的内部职能分离制度仍需要完善。例如,《行政处罚法》中的“非本案调查人员”包含范围太大,既可以是机关领导,也可以是负责案件调查部门中其他的工作人员。如果这样,本案的听证主持人将不能保证听证过程中的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当事人大部分希望有专人担任这个职位,认为这样比较公正。但实际专职人员会不可避免地与调查人员进行接触,可能会导致受到调查人员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若干设想

关于如何完善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涉及,由于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处于初创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章主要讨论完善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的一些设想。

(一)拓展听证范围

听证程序适用的范围,应该优先想到该如何平衡当事各方的利益。如何平衡由于听证所带来的人财物的消耗和效益的综合。具体而言,要确定某个行为是不是会对案件的公正性产生影响。我国的听证程序主要适用于:一是法律适用应该包括于听证内容之中。二是听证程序的内容应该包括当事方人身自由的听证。这是行政程序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然结果。三是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方面都应采取听证来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二)完善我国听证中的立法制度

听证制度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分别是分散化的和集中化。公平、公正和公开理念是行政听证制度的核心精神,而分散化的立法模式很难保证行政听证具有统一的精神,而且极易造成各类法律之间产生重复和冲突现象,不能够充分发挥相互协调和配合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重点加强完善行政听证制度的集中立法。此外,还有一些补充:首先,建立健全统一的正当程序保护制度。将其写出宪法,并具体化,作为指导思想。其次,明确区分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一方面是要深入探究非正式听证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健全和完善现行的正式听证制度,对听证的原则、步骤、方法、具体程序和作听证中的主体、参与者做出详尽的规定,使听证制度有法可依。

(三)扩大听证参与人的范围

现如今,多数国家采用了行政听证参加制度,可以将这种参加制度分成辅助当事人参加和对立当事人参加两种类型。参加人可以主动提出申请参加听证,听证主持人认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与案件有关的利害关系人参加听证。我国行政处罚法中听证程序中并没有对行政机关以外的任何利害关系人是否参加听证做出规定,对此,许多学者建议,可以在听证的过程中加上另外的一项主要内容,使行政听证三方及三方以上参与的法律行为。从而保证听证程序的实际效果。

(四)健全和完善听证主持人制度

我国也应该强调听证主持人的资格审查。首先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标准,按照规定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听证主持人;对不同行业要求作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中最重要的是其独立性,不受案件中所在行政机关的干涉和影响。由独立的部门负责,以期保证听证的公平、公正、合法有效。

行政听证制度是我国立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它在保障行政双方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想对行政听证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认识和了解行政听证制度在推进行政执法公平公正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对国内外行政听证的基本理论和精髓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其立法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我国在推进行政听证制度合理有序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认为必须从行政听证制度所存在问题的根源来探究解决的办法。随着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步伐加快,行政听证制度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我国应该深刻认识到健全与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行政听证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行政听证制度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听证程序的立法工作,拓宽听证范围,完善听证主持人制度,提高听证人员的素质,保证听证主持人以中立客观的地位参与听证,保证听证活动的公平和公正。

行政听证 篇9

关键词: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理论,实务

随着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深入,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将成为一种经常的活动形式。因而我们在理论上要有明晰的认识, 实务上要有熟练的技巧, 以此应对处罚争议, 保证处罚的合法、公正、公平。这对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程。

1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理论举要

1.1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性质

听证是一种准诉讼形式, 因为听证与诉讼在许多地方具备相同要素。诉讼和听证都需要控辩双方共同参与, 诉讼和听证也都需要控辩双方轮流举证, 诉讼需要有审判员、书记员等组成法庭, 听证也需要有主持人、记录人等组成听证组织, 主持听证会议。在公诉案件中, 诉讼还需要公诉人到庭提起公诉;听证则由案件调查人到会进行指控。所有这些, 构成了听证具备诉讼的雏形, 成为一种准诉讼形式。但听证又不是完全的诉讼形式, 一是听证时主持人的任务与审判时审判员的任务有区别, 审判员可以独立或者通过合议庭对案件做出直接判决;主持人则自己不能独立做出处理意见, 处理意见需经审理委员会集体做出。二是诉讼案件的诉讼都是由控方提起, 而听证的举行则由辩方提出要求。三是诉讼案件中的自诉案件的诉讼费用由败诉一方承担, 而听证的听证费用只能由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承担。因为存在诉讼与听证的不同因素, 又决定了听证只能是一种准诉讼形式。

1.2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作用

实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 从宏观上讲, 是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微观上讲, 通过听证, 从而保障控辩双方充分陈述事实, 发表意见, 并各自出示的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辩论。这样, 有利于行政处罚的合法、公正、恰当, 还会大量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

2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实务举要

我国的《行政处罚法》在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与之配套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 (试行) 》也在同时施行, 经过4年多的执法实践,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省纳税人在接受行政处罚时, 要求听证的并不多。由于当事人大都放弃听证, 所以这方面我们至今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就此曾到一些基层税务部门开展调查, 但只是看过听证模拟, 正规听证只参加旁听一次。听证实务应当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2.1举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必须注重程序。在执法实践中, 程序法与实体法同等重要。在实际执法过程中, 有许多行政处理意见被法庭判决无效, 并非行政执法机关适应法律有误, 而是常常因为违反执法程序, 从而导致整个执法行为无效。法律和法规所规定的程序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样, 才不会因程序导致无效行为。

2.2举行税务处罚听证时控辩双方要注重举证。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司法准则, 它同时也是听证及行政处罚的执法准则。因此, 在听证过程中, 调查人和当事人都有必要进行充分举证, 把事实讲清楚, 把证据摆出来, 把意见谈明白。在听证会上, 控辩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调查人那里, 要努力丢掉执法者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2.3举行税务处罚听证时控辩双方要全面把握法律要件。曾参加哈尔滨市道外地税分局举办的模拟听证, 听证依据的是一个真实案例, 由于当事人不要求听证, 所以分局依据案例举行模拟听证。案由是某企业会计将企业5000元个人所得税记入企业所得税栏目, 从而导致企业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000元。模拟听证会上, 调查人认为, 这是一起偷税案件。当事人认为, 这是会计业务不熟, 工作失误所致, 应该属于漏税行为。调查人认为, 现行税法已经没有漏税概念, 只能定为偷税行为。辩护人认为, 为偷税行为定性, 应该全面把握法律要件, 一是要有主观上的故意, 二是要有客观上的侵占国家税款行为。本案具有偷税的客观要件, 却不具备主观要件。对此调查人也找不到有力证据反证辩护人的意见错误, 因而此案税务机关被认定为会计工作失误所致。要求该企业补缴税款, 并加收滞纳金。

2.4举行税务听证时控辩双方要善于直接引用对方证据。在听证现场, 人们只会出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不会出示对对方有利的证据。但在实际听证中, 常常会出现自己的证据为对方所用的结果。以上述那起模拟听证为例, 调查人无法证实当事人主观上的故意, 辩护人紧紧抓住这一事实, 反证当事人没有偷税, 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案件究竟不取决于任何人的主观意志, 取决于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对谁有利。

2.5举行税务处罚听证时应保障主持人依法行使职权。这在《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 (试行) 》中有明文规定, “听证主持人应当依法行使职权, 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和我国的独立审判精神保持一致, 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 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主持人独立依法行使职权, 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听证的公正。

2.6举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听证现场人们看到控辩双方唇枪舌剑, 常常出现精彩的场面。这时我们往往会佩服讲话者表达水平。表达水平在这时的超水平发挥固然重要, 但这种发挥还要依赖听证前的充分准备。这在控辩双方都是一样的。

2.7听证时应处理好适用法律间的优先问题。一宗案件的适用法律, 往往不止一部, 而且还有行政法规, 还有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红头文件, 在听证会有时会形成法律、法规、文件之间互相打架现象。怎样处理这类问题, 司法部门一般采取法律优先方式处理, 也就是法律优先于法规, 法规又优先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一般性红头文件。

2.8纳税人要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目的之一是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就是说当纳税人面临税务行政处罚时, 要及时提出听证的要求, 并积极做好听证的准备。不要认为听证只是个形式, 税务机关该怎样处理还会怎样处理,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税务机关是否重视纳税人的意见, 要看你说的是否有道理。因此, 纳税人要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 法律已经给了说话的权力和机会, 就应该有效行使权力和把握机会。

2.9纳税人和税务干部平时都要创造机会旁听听证和诉讼。旁听听证和诉讼, 不光听, 还要分析总结, 看控辩哪些发言是成功的, 哪些发言是失败的, 从旁听中添本事, 长才干。在依法治税、依法行政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今后听证将是行政执法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3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法律问题

听证是整个税务行政处罚的组成部分, 因此处理好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十分必要。如果相互衔接法律环节没有处理好, 那么即使听证十分成功也是事倍功半。

3.1听证的事前、事后都存在程序问题。听证是整个税务行政处罚的组成部分, 因而在听证之前程序问题就已经存在。《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三条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二千远以上 (含本数) 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一万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的行政处罚的行政处罚之前, 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 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条规定就明确了听证前就存在着程序问题, 行政处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如果没有告知, 那么行政处罚不成立。听证后的程序问题, 主要是说听证后行政处罚得以成立。还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也要看听证程序 (包括事前事后程序) 是否合法, 并以此作为裁判行政处罚决定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依据。

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的问题探讨 篇10

1 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的法理依据问题

1.1 听证范围过于狭小, 认识各有不同

关于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的适用范围, 《行政处罚法》和《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均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等”适用听证程序, 此处的“等”为“等内等”还是“等外等”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争议, 有些地方如江苏在制定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则时将“等”字去掉了, 仅限于列举的三类行政处罚。有观点认为, 适用听证程序的处罚种类难以完全列举, 立法的本意是将所有严厉的行政处罚纳入听证范围, 因此, 此处的“等”为“等外等”, “一些地方条件如果具备, 适当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 比如将没收较大数额的非法所得或非法财物的行政处罚纳入听证范围, 是可以的, 是符合行政处罚精神的”。笔者也认同该观点, 另外, 最高人民法院也对该条作了扩大性司法解释, 即适用听证的罚种不应限于列举的3种, 其“答复”也符合《行政处罚法》的立法本意。因此,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 听证适用范围应扩大, 且须考虑法院的判决、批复和司法解释, 应尽量不与其发生抵触, 以免被变更甚至撤销。

1.2 听证参与对象规定不明

《行政处罚法》在听证程序中对第三人未作规定, 《江苏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则 (试行) 》虽有规定, 但过于简化, 实际操作有难度, 在事实上, 与案件处理可能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 (如职业卫生案件中的职业危害直接受害者) 很少能参加卫生行政执法听证, 无法发表他们的看法, 其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应进一步完善第三人申请和参加听证权利的有关制度。

1.3 听证主持人制度尚有缺陷

听证主持人是整个听证程序的灵魂和核心, 其负责听证程序的具体运作、调节与控制, 他的素质、权力和职责直接影响卫生行政执法听证的质量和公正。

实际操作中, 听证主持人一般由卫生行政机关中法制机构的人员或专职法制人员担任, 与执法人员均属卫生系统内部人员, 有熟人关系, 不可避免地出现单方面接触行为, 有先入为主之嫌, 从而影响公正。笔者认为, 《江苏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则 (试行) 》虽对听证主持人的人选、职责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 遵循了职能分离原则和回避原则, 对其独立性的保障起了一定作用, 但还不够, 且缺乏对听证主持人的监督机制, 其制度还有待完善, 可参照西方国家, 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稳定、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听证主持人队伍, 并由政府法制部门负责资格准入、日常管理和定期考核。

2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的证据要求问题

有学者认为, 行政证据是在行政程序中, 由行政主体、相对人、代理人等依照法定程序收集或提供的具有法定形式、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并经行政主体查证属实的一切事实。该定义从主体、程序、形式、用途等方面阐述了行政证据的基本涵义, 卫生行政处罚听证是行政程序的一种, 其证据标准是一致的。证据是行政行为合法的基础, 其必须具有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在现实操作中, 还存在较多的证据不充分, 违法事实认定不清的问题, 极易导致在行政听证、复议或诉讼中处罚决定被撤销或变更。目前尚没有完备的行政证据制度, 笔者认为, 可根据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及司法解释等来规范行政证据。

2.1 证据的关联性不够

主要在卫生行政处罚的证据中, 除现场笔录外, 过多依赖询问笔录, 而往往缺少鉴定结论、视听资料或其他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多见于外调材料) 等证明力更强的证据。证据的多样性及能够相互佐证, 可防止当事人通过不正当途径出具伪证, 以完善整个证据链, 充分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

2.2 证据缺乏合法性

行政机关未按法定的步骤、顺序、方式、时限进行收集, 如行政机关在检查时未出示证件、证据先行保存不当、或笔录有差错、遗漏时随意更改, 无相对人补充签名等问题, 另外在实际中, 行政机关采取偷拍、偷录、利诱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材料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上述行为取得的证据依法都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2.3 证据的真实性不强

从广义上讲, 行政证据是否客观、真实, 是否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同样也是判断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重要标准之一。《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56条规定的审查证据的真实性有几个方面, 即审查证据形成的原因, 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 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 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有利害关系等, 明确了保障证据真实的若干要求, 对行政证据也同样适用。实际中, 也确实存在上述问题, 我们应认真进行审查。

2.4 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中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问题还有待明确

目前, 《行政处罚法》中尚未明确案卷排他性规则即以听证记录在卷的证据为唯一事实根据, 行政认知除外, 由于行政权过强, 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往往听证程序的功能和效果得不到实现, 可能还会出现行政主体事后补证的情况。

3 人的因素也影响着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的实施

行政处罚听证的价值体现不仅需要其内在因素, 即整个听证制度理论的完善, 也需要其外在因素, 即外部运行环境的优化包括行政体制的深化改革、行政人员的素质提高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维权能力的增强等多方面。

3.1 卫生行政机关程序法治观念和行政人员依法办事水平亟待提高

(1) 行政机关长期以往形成了重实体、轻程序的陋习, 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只重结果, 不重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时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对程序极其漠视。 (2) 由于行政权的行使主张主要依靠行政人员去实现, 行政人员的执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行政行为的效果。 (3) 根据对苏州市2007年至2009年卫生行政处罚听证情况的调查来看, 行政相对人听证申请和参与度很低, 多数对听证结果没有多大信心[5]。笔者认为要改变行政机关的现状, 关键在于提高卫生行政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执法水平, 同时, 还要加强对卫生行政机关程序违法的打击力度。

3.2 公民参与意识和维权能力有待增强

行政听证是公民参与行政的典型制度, 但如果公民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维权能力, 那么在听证过程中也不能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 与行政机关之间根本不可能形成真正地交锋, 自己的利益也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笔者认为, 公民参与意识和维权能力的增强, 需要我们加强宣传教育, 进一步强化和发挥社会团体及律师代理的作用[5]。

摘要: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价值目标是公正和效率。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的实施, 正体现了这一目标, 它起到了监督行政执法行为的效果, 保护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具有普法教育功能。本文从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的法理依据、证据要求及人的因素等三方面进行问题探讨, 以求能在卫生行政处罚中更好地适用听证程序。

关键词:卫生行政处罚,听证

参考文献

[1]杨惠基.听证程序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8:19.

[2]马怀德.论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J].中外法学, 1998, 2:14.

[3]胡建淼.行政违法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310.

[4]沈福俊.论行政证据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法商研究, 2004, 1.

行政听证 篇11

一、行政听证制度的起源

(一)行政听证制度法理基础

有关听证的思想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一般被认为是听证思想的法理基础。自然公正原则在适用上有很大灵活性,在英国普通法上,包括两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第一、任何人不能成为与自己有关案件的法官;第二、任何人的辩护必须被公平地听取,亦即“听取另一方意见”原则。上述自然公正原则的第二个程序规则直接构成行政听证的法理基础。此后英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以及听证权的不断扩大,都被认为是自然公正原则的进一步适用。

(二)行政听证制度理论深化

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又深化了行政听证制度的理论基础。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宪法修正案第14条又规定:“任何州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可见,正当法律程序适用于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宪法正当的法律程序的意义就是公正行使权力要求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作出不利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1946年,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第一次将听证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写入法律。

二战以后,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开始重视人权的保护,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行政领域,就是不再将国民视为行政管理的客体,开始重视国民对行政活动的参与。听证,作为体现行政公正、公开、民主的核心制度,也因此在各国得到广泛运用,此后又传到日本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二、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一)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中国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行政听证制度,这是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法律制度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尝试是在中国已具备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我国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演变为具体的法定形式,听证就是法定形式的一种。另外,依法治国发略的提出也为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首次将听证制度引入我国行政决策领域。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又将行政听证制度引入我国行政立法领域。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听证制度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为保护环境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听证程序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将行政听证制度推而广之,凡是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的,都必须进行听证。

(二)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立法现状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行政处罚法是中国结合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听证制度的首次尝试,也是中国行政程序的重要突破。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该法第23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该法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應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这一规定意味着立法听证在我国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立法制度向民主化的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47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向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同时该法在第48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可以看出行政许可法规定了两种启动行政听证的方式、行政机关依职权举行、依行政相对人申请举行。

随着我国依法行政进程的推进,出于规范行政权的需要,行政程序制度日渐受到重视,行政听证制度也随之受到推崇。行政听证制度不仅促进了决策与治理的公开性,有利于政府行为的法治化,而且通过公民参与消除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而合理的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政府的行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行政听证制度所体现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行政法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行为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模拟行政听证会的教学价值及实践 篇12

行政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重大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决定之前, 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 然后根据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做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行政听证程序的目的在于弄清事实、发现真相, 给予当事人就重要的事实表现意见的机会。行政听证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对抗行政机关可能的不当行政行为, 缩小公民这类“弱势群体”与行政机关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一般认为, 行政听证程序来源于英国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 (natural justice) , 而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正当法律程序”使其进一步深化。这种程序要求在行政领域内实行通知、听证、当事人理由之申辩三项程序, 而听证程序是其核心内容。

我国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正式引入了行政听证程序。《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 数额较大的罚款等决定之前, 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199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也对价格听证做了明确的规定。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又规定:在行政法的起草过程中为广泛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一般认为, 行政听证是行政行为司法化的标志, 具有“准司法性”。各国的行政听证程序大体可以分为正式听证程序、非正式听证程序;事前听证、事后听证等几种类型。纵观西方行政程序较为发达国家的行政听证程序一般涉及以下几项内容: (1) 听证主持人; (2) 当事人制度; (3) 听证范围; (4) 证据制度; (5) 案卷制度; (6) 代理人制度, 涵盖了行政立法、执法等各个领域。

笔者在多年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中, 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通常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距离学生的生活场景较远, 相对其他法学课程更难。这是由于大部分20岁左右的大学生还没有真正与行政机关打过交道, 学生所处的立场角度使其无法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产生深切的体会, 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因此, 有必要在课程中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模拟。

二、模拟行政听证会的教学价值

行政听证因其参与人员较多, 具有开放性、可展示性而成为课程模拟的重要选择, 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过程模拟行政听证会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 超越了理论学习的局限。由于课堂教学的学时所限, 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行政听证的内容讲授比较简单, 主要在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中涉及行政听证的内容, 例如在行政处罚中行政听证是作为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一个环节, 当行政机关作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处罚决定时应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在理论教学中简单介绍一下行政听证制度的由来, 行政听证的作用以及具体程序等。教师在课堂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听证制度的介绍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的过程。通过模拟听证会形式, 学生付出了比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 策划, 组织, 查找资料, 学习有关听证会的各种知识, 确定主题, 准备发言材料, 预演。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主动, 更系统, 由于有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扎实。

第二, 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现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在人格性格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的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十分重要, 在模拟听证会中, 学生被安排担当不同的角色, 例如在某大学食堂饭菜调价模拟听证会中, 学生被安排为学校决策部门代表, 后勤部门代表, 食堂工作人员代表, 学生代表, 食堂供应商代表, 学生家长代表等, 当他被安排承担某个角色时他必须竭尽全力使自己的观点与承担的角色保持一致, 就不能单纯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尤其是行政管理关系中,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 他们习惯于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待社会、思考问题, 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出现片面、单向性。这就要求他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一门课程的角度, 虽然模拟行政听证会只是模拟课堂教学的一个知识点, 最后展示的时间也就是1-2小时的时间,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 这是一次大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在展示之前所做的策划、选题、组织、准备等工作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 加深学生对依法行政理念的认识。依法治国是被写入宪法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依法行政, 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 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 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 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 作到既不失职, 又不越权, 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重要基本原则。对于大学生而言, 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法治精神, 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通过模拟行政听证会这种方式, 让学生了解行政主体如何在法治的范畴下开展行政活动, 对依法行政形成切身体会, 加深对依法行政的认识, 并为以后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模拟行政听证会的教学实践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 模拟行政听证会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动员阶段。动员的重点在于告诉学生开展模拟行政听证会的价值和意义,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行政模拟听证会是一个大型学生自助式教学活动, 需要学生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 需要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做准备, 因此动员工作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初进行, 以便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第二, 组织阶段。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老师需要在班上为每一场模拟行政听证会公开招募一名学生作为组织者, 这名组织者在模拟听证会中充当类似于总导演的角色, 负责选题、角色的组织与分派、与任课老师沟通等事宜。

第三, 准备阶段。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 准备阶段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进行必要的预演, 在正式举行模拟听证会之前可以建议学生提前到模拟法庭预演, 熟悉场地, 提前发现问题, 为正式举行模拟听证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注意对选题的把关, 选题工作一般由学生来完成, 任课老师进行指导, 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选题时主要注意两点, 第一, 尽量指导学生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 以已经开展的模拟听证会为例, 目前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里面已经开展了食堂饭菜涨价方案、专业院系合并调整方案听证会、法定假期休假方案、延迟退休方案等模拟听证会, 这些选题有的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 有的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学生的关注度高, 参与的兴趣较大。第二, 尽量选取观点冲突比较明显的选题, 考虑模拟现场的展示效果, 观点冲突比较明显的选题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现场交锋, 对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更有挑战性, 更加考验学生的智力和水平, 现场观摩效果较好。

第四, 实施阶段。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任课老师的点评环节, 首先要高度重视点评活动, 由于学生在之前围绕模拟听证会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们很渴望听到老师的评价, 老师的高质量点评可以为整个模拟听证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的评价基调通常应该以肯定学生的付出为主, 同时也要客观指出不足以及需要改进完善之处。

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老师对学生开展精心指导, 模拟行政听证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已经成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一大亮点, 学生的每一次模拟活动都会成为师生关于该门课程的共同美好记忆。

参考文献

[1]张喜军, 曾媛.论中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04.

[2]董晓文.对我国现行行政听证制度范围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04.

上一篇:空调设计方案下一篇:透明陶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