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

2024-06-29

3E(精选10篇)

3E 篇1

今年4月,国际医疗建筑设计界的前辈和同行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经验。几天会议中,我暂时抛开工程的进度压力,专注于聆听大师和同行的心得和经验,使自己有机会清静下来,抛开焦虑烦躁的心态,换了一种心境和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所经历和参与的医疗建筑实践。

我一边阅读着2004年发表的GUPHA报告中对于2050年医疗环境描述的5个关键因素,一边回想着在青岛妇儿中心设计中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豁然间发觉它们竟然存在着如此的相似性。归结下来,就是目前和将来医疗建筑需具备以3E+2S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征。“3E”:效率性(Efficiency)、可持续性(Expansibility)、生态性(Ecology);“2S”:专门性(Special)、安全性(Security)。

效率性(Efficiency)

功能、效率是医疗建筑的首要因素。集中设置医疗资源,可以避免昂贵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的重复投入;然而集中医疗功能使人和物要面对各种运输和通行体系,医护和患者可能需要往返或穿越多个部门,增加了通行距离和等候时间。平衡这两者间的矛盾,需要合理制定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标准,将各功能区域按照特点和相互联系的关键路径进行整合。

青岛妇儿中心设计之初就按各功能区的划分进行了现有资源的调查和统计,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设计资料和经验数据对妇儿中心的发展进行预测,同时与医院管理方进行了多轮详尽的讨论和调整,以得到最终适合的使用配置标准。青岛妇儿中心最终采用相对集中和个性分散的医疗配置模式,按相关功能、主要人员就近布置的原则设计。妇、儿共享大型医技检查设备—手术中心、中心检验和病理、急诊等医疗核心区域,共享后勤保障、物流供应、污物集中回收处理等医疗辅助区域;妇、儿特殊性的医疗服务独立设置—如在妇产门诊就近设置门诊手术区,B超中心和专项常规检验;儿科门诊就近设置儿童输液中心、专项治疗区、儿童功能检查区。

除空间、设备的有效配置外,网络技术和便携式医疗服务也大大提高了医院运行的效率。针对医疗服务的流程,设计合理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诊疗、工作空间以及医疗设备都留有接口,形成连接有效、畅通有序的信息网络。此外,设置各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和移动护士站避免了部分资源的重复设置,提高了医疗设备的使用率。

可持续性(Expansibility)

人口的快速增长、疾病的变异、新病种的产生,都会对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而医学和相关医疗技术的发展带来医疗设备和设施的发展和变化,则要求医疗建筑具备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使需求不但能在目前,还能在未来得到持续的满足。为最大程度达到医院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借鉴国际标准化医院设计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改扩建方式以及减少启动和运行费用。

妇儿中心设计最初从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出发,确定建筑的整体布局;同时根据各功能区的发展预期,采用生长式布局方式,预留各区域建筑从内到外扩建的可能性;尽可能避免将土地划分过于零散,保留集中土地或绿地,以适应远期无法预计的需求。

医院发展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扩建而是翻新改造。大多数医院在建成后的50年中会被多次翻新。有数据统计,3%~5%的医院区域每年都会进行翻新。翻新过程的成本很高,但有时尽管支付了高额的费用,却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建筑设计之初就需考虑到将来改造的效率性,在柱网、层高选择上进行多种可能性比选。妇儿中心的部分层高比常规医院增加了200mm,这可能会增加部分费用,但却为将来区域性的改造中医疗设备的安装以及机电增设水平管线留有空间。另外机电机房、垂直管道等靠近楼梯等固定设施成规律布置,功能空间尽可能保证区域的完整性,使将来的改造尽量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又为空间的适用性留有最大可能。

生态性(Ecology)

保护和加强生态环境是全球的趋势。尊重城市地域特征及地形环境,充分利用场地特点和自然条件是绿色生态建筑最先考虑的问题。妇儿中心用地范围内南北落差最高达25m,坡度较缓的区域落差也达近15m。基地东侧还有一天然水库,将原本紧张的用地面积又减小了一部分。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利用天然高差,住院部、急诊、门诊顺势形成不同标高的广场和出入口,妇产、儿科门诊在不同标高进入门诊楼,使妇儿的各种出入口在不同楼层错层设置,解决了不同医疗流线的分离,也使相对有效的首层面积最大化。住院区围绕水库布置,利用天然水系形成了自然宁静生态的住院环境。

医院建筑讲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在医疗工艺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争取自然通风、采光。设有人工控制要求和医疗设备空间要求的部分,注重照明设计和空调通风设计,以营造舒适生态的医疗环境。妇儿中心在建筑内部设计了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两组生态空间体系,共同组织建筑内部气流,实现自然通风、除湿降温。贯穿建筑东西的医院街中部塑造出跌落式庭院,形成良好的自然拔风系统。由门诊单元围合而成的内院空间起到组织气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大规模医院内部空间封闭、憋闷的缺点。

优美环境对缓解病患的紧张情绪、促进其康复有积极的作用。设计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树木和环境条件,形成以湖区为中心的生态景观;以流水,喷泉配以四季变换的植物,与穿梭其间的鸟类、鱼类共同构筑动态景观;设置吸引妇女、产妇使用的康复园、感官花园,适合各种能力儿童使用的游戏园,以及为医护人员专设的休息舒缓园等一系列的参与景观。

安全性(Security)

近期公共突发事件频发,医疗设施如何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及时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安全性、可靠性、应急能力是医疗设施所应具备的。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伤震撼了每一个人,医疗设施在灾难发生时应具备双重能力,一是提供救护治疗的关键场所;二是医院作为弱势群体相对较集中的地方,需保证人员得到及时的援助和安全疏散。

妇儿中心的安全性设计从三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建筑结构的安全。建筑形体尽量规整,结构体系,强调整体性,适度提高抗震设防的等级,加强关键点的设计。例如楼梯间作为疏散关键点予以重点设计加强。二是医疗设备、器械的安全。震动发生时,设施和器械都会发生晃动,可能成为伤人的器具,将平时固定使用的家具和医疗器械用适合的紧固件固定在地板、墙体、吊顶上,一方面避免这些物品由于倾覆,撞击、跌落对人员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医疗设备自身的损坏,毕竟灾后的救治需要可用的医疗设备提供保障。三是细部节点的安全。儿童大多无危险意识,因此设计应注重栏杆、玻璃、门、墙角、地坪等细节设计和选材,有所针对地处理地面材料的防滑性,玻璃、转角的防撞性,栏杆的防攀爬性等。此外,外窗设置限位器,可开扇的开启角度小于15°。

医疗设施的可靠性、应急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人员密集的场所,需提供集中的应急救治和人车疏导,因此需考虑相应的外部停留空间和快速疏导的可能性。急诊、门诊等出入口广场适当预留空地,场地上预留水、电等的临时接口,为快速搭建临时医院预留准备,满足各种情况下医院的应急要求。

医院不仅需要完整的医疗设施,还需要稳定的水、电、气等供应。设计须从保证基础供给的可靠性、应变性来保证医院的可运行性。妇儿中心由两路城市供电线路和一路自备应急发电来提供用电保障。供水在两路城市供水管网的基础上,可利用水库和地下水作为应急储备水源。

专门性(Special)

医疗建筑在满足先进医学与技术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基本功能基础上,还应具备自主性和独特性,即医疗建筑在具备共性的基础上,还要反映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往往成为项目的亮点而更易得到投资方、使用者和公众的认可。专科医院在这点比综合医院更具优势。

产科和儿科在医学上涉及不同的病种,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产妇、新生儿从医学的范畴上来说,大多属于健康人群,特别是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在围产期的护理中,应尽量避开患病人群,以避免母婴受到传染。儿童所患疾病种类繁多,也需防患院内的交叉感染。妇儿专科医院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需以妇、儿各自的规模和比例为基础进行分析,以求不单在区域、楼层上,而且在建筑本身区分这两大功能区域。

妇儿中心的1 000床配置中,妇、儿的比例为1∶2.67,各自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设计将儿科和妇产可分设两栋住院楼。病房采用了“凸”字形的标准母题,使近90%的病床有自己的外窗,大多数病患能躺在床上看见外面的风景。在四人间为主的病房中除有交流、聚心性的空间外,也可划分独立私密空间。儿科和妇产病房在标准母题下最大程度地考虑了各自的特点。产科单元除注重母婴同室外,也考虑产妇需要适当静养的要求,在病房内划分出新生儿单独区域,并设玻璃隔断。阻隔声音的同时尽量保持视觉通透,以便母亲和看护随时观察到新生儿。儿童病房尊重儿童好动、好观察、喜交往的特点,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拘泥于狭小空间,而是使几个病房共享游戏小空间,沿走道一侧的隔墙采用低矮的玻璃窗,既方便医护及时了解病房内患儿的举动,也满足孩子交流探索的天性。

在无法精确预测未来市场发展和需求的情况下,妇产科和儿科门诊整合在一栋建筑内,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为使用方留有最大的可变性。妇、儿分楼层设置不同的区域,独立出入口、门厅、交通体系,电梯预留每层停靠的可能性,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停层范围以满足妇、儿区域范围的变化。妇、儿区域的相对独立,又给予设计师专门化设计的空间,从建筑布局到室内设计等诸多方面更多地考虑到使用病患的特点,儿科充满童趣,妇产科营造温馨的环境。建筑从外部空间、整体造型到室内空间均具有妇、儿专科的特征和可识别性。

法国的Marie Christine Loriers曾说过“如果说世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将科学、空间和人类三者认真地组成微妙的三部曲,那就是医院。”中国的医院已走过了一段不算漫长的历程,从现在的管理局限性已可以看到将来深层次发展的大趋势。在出生率不断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社会现实下,除了实行更多鼓励性政策外,良好的医疗设施和卓越的医疗水平也为人类的延续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位于青岛市北区福州北路以东, 辽阳西路以南, 面向西北坡地。设计将儿科学、妇科学、产科学、新生儿科学集中在一个医疗区内, 从建筑的角度对其进行整合, 形成新型围产中心医学模式。

该项目首先尊重现代医疗流程的功能要求, 实现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探索从建筑本身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达到医疗运行的高效性;其次, 尊重城市环境和地形环境, 建筑依势而建, 形成总体分层的交通组织和功能叠错的布局结构;再者, 尊重幼儿、儿童与产妇这样特定人群的心理特点, 考虑患者群的年龄差异和年龄跨度很大, 采用“中性化为基础, 特色化为点缀”的设计方法, 强调建筑、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 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 治疗空间与公共空间并重, 打造人性化的生态医院。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青岛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建设地点:青岛市北区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

用地面积:6.8hm2

建筑面积:10万m2

日门诊量:4 000人次

手术室数量:12

病床数量:1000

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体系

建筑层数:19

景观设计:Weddle Landscape design

设计总负责:唐茜嵘

建筑设计:钟璐,朱骏,王江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永鑫,张斌(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周宇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薛松(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设计:孙刚(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代奎河(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给排水设计:施辛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迟国强(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暖通设计:姜怡如(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力(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8年

建成时间:2010年底

3E 篇2

物理试卷分析

就物理试卷而言,整张物理试卷难度中等偏易。

从错题区域来说,主要丢分区域为填空题,共计丢分23分,占到了全卷丢分43分的5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该生基础不扎实,对其知识点总是似懂非懂的样子。

整体分析必修1、2其知识盲区有:

(1)、受力分析,尤其是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动态受力分析。

(2)、一般运动的一些有关图像及物体运动状态分析。

(3)特殊运动:①平抛运动 ②上抛运动 ③圆周运动(天体圆周)。

(4)组合运动分析能力差。

值得注意的是:物理计算题是按照公式给分,见一个公式给一个分,而该生在解答计算题时,显然忽略了这一点,从而导致题做对了,可是得不到满分!

解答题正确格式应为:

3E 篇3

13E级集装箱船主要技术参数

3E级集装箱船强调规模经济、能源效率和环境改善,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对效率、能耗和环保的要求。

3E级集装箱船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与马士基2006年推出的E级集装箱船相比,3E级集装箱船的满载箱量提高18%,舱面载箱量从22列增加到23列,舱内载箱量从20列增加到21列。该船型采用双引擎驱动和双舵设计,驾驶室位于船首中部,机舱位于船尾中部,油舱位于驾驶台下方;船舶造价美元,单箱造价10 555 美元/TEU,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性;船上装有先进的余热回收系统,能够收集并利用发动机所排放的热量,形成新的推动力;船舶使用的建造材料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安全有效的方式循环使用。

目前相关研究机构对集装箱船型的划分见表2。按照这种划分方法,马士基3E级集装箱船属于第八代马六甲海峡型;不同的是,3E级集装箱船的满载吃水和型宽较小,舱面载箱量增加,舱内载箱层数减少,并提前2年投入使用。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船舶更好地适应现有港口条件。

表2集装箱船型划分

23E级集装箱船对港口的挑战

虽然3E级集装箱船在设计方面已充分考虑现有港口条件并进行较大的优化调整,但仍然使很多港口面临巨大挑战。

2.1水深不足

目前我国大型集装箱港口的航道水深和泊位水深一般在15.0 m左右,水深超过16.5 m的码头不多。对于满载吃水达16.5 m的3E级集装箱船而言,这样的港口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只能候潮进出港口。

2.2码头泊位设计载质量不足

3E级集装箱船是载质量达20万t的巨型船舶,但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码头泊位的设计载质量一般只有10万t左右,部分大型集装箱码头泊位的设计载质量达到15万t,20万t的集装箱泊位较少。船舶载质量超过泊位设计载质量会破坏码头结构,在恶劣天气下还会对码头和船舶构成潜在危险。

2.3设备技术参数有限

3E级集装箱船对桥吊的外伸距、舱面作业高度和舱内作业深度等技术参数的要求较高。该船型舱面载箱23列,要求桥吊外伸距超过68 m。目前能满足该要求的港口不多;个别港口配备的桥吊虽然外伸距满足要求,但作业高度或深度不足。

2.4码头作业效率无法满足要求

3E级集装箱船的满载箱量高达18 000 TEU,在市场较好的情况下,其单码头单航次的装卸量可能超过自然箱。如果按照目前平均港口服务水平(船舶在港时间1 d)计算,船舶在泊作业时间约为20 h,作业效率至少要达到500自然箱/h。目前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码头的集装箱船舶作业效率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达到120自然箱/h左右。按此计算,载箱量自然箱的船舶在泊作业时间长达83.3 h,近3.5 d,这与船公司的要求差距太大。

2.5引航难度较大

3E级集装箱船的靠离泊等海事作业对港口引航提出新的挑战,主要涉及航道水深、码头调头区大小、船舶操控、拖船配置等。

2.6码头堆场作业系统有待优化

3E级集装箱船一次性大规模集中作业对码头堆场作业系统提出空前挑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冲突和提高作业效率,码头必须有针对性地调整箱区布局,加大堆场纵深,合理安排水平运输。从现有情况来看,码头堆场作业系统有待优化(见表3)。

3现有港口应对3E级集装箱船的解决方案

(1)航道和泊位水深港口可以通过疏浚航道来解决水深不足的问题;或与船公司协调,合理控制船舶载箱量,保证船舶顺利进出港口。

(2)码头泊位设计载质量泊位设计载质量不足的港口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在建码头,提高其设计建造标准;也可对现有泊位实施技术改造,提高其靠泊能力。

(3)设备技术参数对于只能跨22列集装箱作业的桥吊,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小车作业范围,将其外伸距增加到23列;对于无法实施桥吊改造的码头,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采购新桥吊,或增加桥吊密度,在450 m的作业范围内添置外伸距为70 m的桥吊。

(4)码头作业效率和堆场作业系统实施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在现有设备条件下,积极采用双40英尺集装箱吊具,实施“边卸边装”作业;增加桥吊数量,缩短桥吊间距;加大对桥吊司机的培训力度,提高单机作业效率;提高水平运输机械的配置比例,确保桥吊无停顿运行;优化船舶配积载方案和堆场计划;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实时调度系统,取代仅依靠人工经验的调度方式。

(5)拖船引航利用模拟技术,研究安全可靠的引航方案;疏浚港池和码头调头区,扩大码头调头区的范围。

呼和浩特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呼和浩特

能源—经济—环境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3E) 系统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我国学者充分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利弊, 对能源经济环境问题展开大量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效[1]。施宜 (2008) 论述了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分析了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2]。王俊岭 (2012) 以河北省为例, 说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再由政府颁布各项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政策, 进而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是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 也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 其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经济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证经验。

1 呼和浩特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基于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 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遵循科学性、完整性、简明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结合呼和浩特的实际情况, 围绕能源、经济和环境三大系统设计了呼和浩特市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能源子系统的8项指标 (A1-A8) ;经济子系统的15项指标 (B1-B15) ;和环境子系统的9项指标 (C1-C9) , 见表1。

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为对象, 评价指标所需全部原始数据均来自2004-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统计年鉴》。呼和浩特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 计算能源、经济、环境各个子系统的评价值; (2) 计算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 (3) 计算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分析呼和浩特市能源、经济和环境的总体协调状况。

2 呼和浩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

2.1 能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的评价值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 运用熵值可度量信息量确定指标权重[4]。在具体计算中, 通过熵得到各指标权重, 然后对所有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可以得到综合评价值。研究运用熵值法对呼和浩特2003-2012年的32个指标求取权重和评价值[5], 如图1所示。

分析图1可以看出: (1) 呼和浩特能源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呈现令人骄傲的上升趋势。2003年起点较低, 仅为0.11, 2005年以99.9%的速度增至0.37。2005-2009年, 基本保持在0.4~0.5之间。2010年以51.8%的速度增至0.82。2011年达到0.96, 但是2012年以5.5%的速度下降至0.91。说明呼和浩特有足够的能源可供使用, 推动经济发展, 但是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 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 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6]。

(2) 呼和浩特经济子系统发展指数几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03年为0.26比能源发展指数稍高, 2007年之前, 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低于0.5。但是2007年以后, 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08年增长速度放缓, 说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呼和浩特的经济发展[7]。2011年增长速度加快至19.2%, 直到2012年经济发展指数达到0.94, 这与呼和浩特适宜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

(3) 呼和浩特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波动。2003年为0.69, 高于平均水平。2004-2005年开始下降, 其中2005年以22.4%的速度下降到0.46, 说明该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从2006年开始好转, 发展水平指数逐渐上升至2008年的0.58, 增长速度也逐年加快, 说明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但是从2009年开始出现回落, 且速度加快, 2011年达到0.40, 增速为-14.2%, 一方面说明呼和浩特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 造成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必然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012年环境发展指数提高到0.42, 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并采取了措施。

2.2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度评价

鉴于3E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不能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加权平均来求解3E系统的协调度, 因此需要建立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8]。

从图2可以看出, 能源、经济和环境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基本保持在0.5左右, 说明两系统之间勉强协调。其中, 能源-经济系统协调度起点较低, 2003年仅为0.35, 2004年为0.43。对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而言, 2004的协调状态最好, 协调度为0.66, 属于中级协调等级。从2004年之后便逐年呈下降趋势, 直到2012年降到0.32, 处于失调阶段, 说明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出现了严重问题, 亟待解决, 否则将影响到呼和浩特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3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度评价

协调发展概念包括“协调”和“发展”两层含义, 协调是能源、经济和环境这三个子系统所达到的协调共生状态。发展是各个系统要素之间的和谐状况, 也是一种管理和控制职能, 它的目的就是对被管理者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进行监控、调节, 使他们从无序达到有序[10]。

协调度反映的只是呼和浩特3E系统的协调状况, 却无法反映出其整体发展实力水平, 即呼和浩特是处于高水平协调发展还是低水平协调发展。因此, 为了更好地反映呼和浩特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的高低, 需要引入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 (两系统以能源-经济系统为例说明) :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能源、经济与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此外, 由于呼和浩特的能源、经济与环境发展质量同等重要, 因此赋予其相同的权重1/2和1/3。呼和浩特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 能源-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由2003年的0.29逐年上升到2012年的0.68, 说明这两个系统发展越来越协调并且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起点较低, 2003年仅为0.12, 这两个系统虽然协调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速度较慢, 直到2012年仅达到0.3, 仍处于失调状态, 说明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严重问题。经济-环境系统发展水平起点为0.46, 逐渐上升到2012年的0.56, 说明这两个系统也在趋于协调并且发展的态势, 但是速度较慢。就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而言, 其协调发展水平由2003年的0.47变化到2012年的0.49, 说明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要想实现质的飞跃, 需要同时兼顾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 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任重而道远。

2.4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等级划分

协调等级是指把协调发展度的范围划分成若干连续区间, 每一区间代表一个协调等级, 这样就使得原来复杂的协调发展度概念变得更加简单实用。按照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7个等级, 如表2所示。

从图3和表2可以看出, 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能源-经济系统2005年由失调变为濒临协调, 再到2008年的勉强协调, 2010-2012年处于初级协调, 说明能源与经济的发展逐渐达到协调状态, 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而经济又促进能源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虽然也在逐年递增, 但是由于二者起点低, 2003年仅为0.12, 2012年也只达到了0.3, 所以整个过程都还处在失调状态,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起点较高, 2003年为0.46, 处在濒临协调等级, 2007-2012年处于勉强协调等级。说明呼和浩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就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而言, 三者协调发展度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从2003年的0.47到2012年的0.49, 始终处于濒临协调等级。说明整体而言呼和浩特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没能解决好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3 结语

对于单个系统而言, 2003-2012年能源子系统的评价值呈现上升趋势, 经济子系统的评价值与能源子系统的评价值基本吻合, 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而环境子系统的评价值在0.4-0.7范围内波动。对于两系统而言, 从2003-2012年能源-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29上升至0.68, 由失调逐渐进入到初级协调等级;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由2003年的0.11上升至2012年的0.3, 始终处于失调等级;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由2003年的0.46上升至2012年的0.56, 由濒临协调转变为勉强协调。对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而言, 2003-2012年其协调发展度由0.47变化为0.49, 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始终属于濒临协调等级。

通过对单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和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 发现呼和浩特的环境系统发展水平相对最差, 最不稳定, 进而影响到能源与经济系统的发展, 以及两系统之间和3E系统的协调发展。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环境的改善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引起环境改变和能源消耗。呼和浩特的环境状况在不断下滑,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3E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呼和浩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既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又不能以过度使用能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 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呼和浩特市现在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涛, 李晅煜.能源-经济-环境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0 (02) :11-16.

[2]施宜.能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相关理论和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3]王俊岭, 等.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企业, 2012, 07:36-37.

[4]戴金辉.山东省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 :1803-1804+1806.

[5]周荣敏, 张燕.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22:130-131.

[6]杨建林, 张璞.“呼包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协调性评价[J].发展研究, 2012, 4:25-31.

[7]宋宇辰, 等.内蒙古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2:177-181.

[8]柏明国, 朱咸利.安徽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0 (4) :15-17.

[9]刘倩, 周武.广东省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 2014, 2:19-24.

3E 篇5

1. 按键盘的【WIN】+【X】组合键打开高级管理工具,选择【控制面板】,

2. 在控制面板中选择【网络和Internet】。

3. 然后点击右侧的【网络和共享中心】。

4. 选择左侧的【更改高级共享设置】。

5. 找到“所有网络”,点击右侧的【箭头】图标,打开下拉菜单。

6. 在所有网络中找到“公用文件夹共享”,如下图:

7. 选择【启用共享以便可以访问网络的用户可以读取和写入公用文件夹中的文件】,然后点击下方的【保存更改】即可,

步骤 2.将需要共享的文件添加到公用文档

1. 在桌面模式下,按键盘的【WIN】+【X】组合键打开高级管理工具,选择【文件资源管理器】。

2. 点击左侧的【库】。

3. 在库中点击需要共享文件的类型(此处以“文档”为例)。

3E 篇6

1 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

协调度评价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评价系统协调程度的计量方法, 在能源、经济及环境等多个系统要素及复合系统间有着广泛的应用, 成为国家各机构部门进行系统评价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之一。本节选取3E系统协调评价研究中最常用的三类模型即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和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通过对其所依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假设进行分析, 进而比较这三类常用模型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

1.1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是目前3E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 用系统间的特定距离来表示系统间的协调程度, 常用的距离有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对于给定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E1、E2的S1和S2系统, 用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表示两系统的协调度为:

其中S为标准差, d越小, 两系统的协调程度越高。用计算式 (1) 表示协调度的缺陷在于计算不简便, 且取值范围不便于对系统协调等级进行评价。于是根据计算式 (1) , 两系统的协调系数被表示为:

其中k为调节系数 (k≥2) 且一般情况下取k=2。基于E1≥0且E2≥0的假设前提, E1与E2的值越接近, W值就越大, 两系统的协调性越高。用计算式 (2) 作为协调度的缺陷在于协调系数W只反映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功能匹配度, 而没有反映系统或要素的功能度[6]。于是在计算式 (2) 的基础上, 加入系统或要素的总功能度V=αE1+βE2, 提出两系统的协调度为:

其中α和β分别为系统S1和S2对应的权重。计算式 (3) 表示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度, 是目前系统协调度评价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基于系统协同论及离差原理, 将计算式 (1) 、 (2) 及 (3) 拓展到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E1、E2和E3的S1、S2和S3三系统间的协调度评价, 得出三系统协调度为:

其中 为S1、S2和S3三系统总体协调系数, k为调节系数 (k≥6) 且一般情况下取k=6;α、β和λ分别为系统S1、S2和S3对应的权重。在E1≥0、E2≥0且E3≥0的假设前提下, E1=E2=E3即三个子系统都同步发展时, 达到最大, S1、S2和S3三系统达到最佳协调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常用的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不仅反映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功能匹配度及总功能度, 而且结构简单, 算法较为容易, 但由于其综合发展水平均为正的假设前提, 使得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协调度的方法仅适用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为正数的情况, 即各子系统必须具有同步性。

1.2 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作为一种动态评价模型, 通过测量系统间的相对变化程度, 并以各子系统动态变化的一致程度来评价系统的协调性, 在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基本思想是, 采用定量化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示各系统发展速度, 比较各系统的发展速度与系统整体发展速度的一致性, 当各子系统的发展速度与系统整体发展速度相等时, 系统处于最佳协调发展状态。对于综合发展水平为Eε的Sε系统在t时刻的系统发展速度为:

其中 (Eε) t和 (Eε) t-1分别为系统Sε在时刻t和t-1的综合发展水平。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在t时刻的单系统变化型协调度为:

3E系统整体协调度则根据系统协同论被定义为:

其中 表示复合系统整体的发展速度, 且各子系统的单系统协调度Hε, t∈[0, 1], 当 时, 协调度达到最大值, 系统处于最佳协调发展状态。

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结构严谨, 比距离型模型更加全面, 但模型的分析计算依赖于复杂的微分方程求解, 难度较大, 且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0的情况时, 会出现变化速度无穷的情况。此外模型微分方程的形式使得此模型仅适用于时间序列样本, 对于不同地区某一时间的协调度比较, 运用此模型将无法进行计算。

1.3 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是3E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中运用较早的一种模型。其基本思想是, 不单独研究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和系统间的协调机制, 而是将复杂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子系统视为一个整体, 考察复杂系统整体的发展状态, 从而确定其协调度。对于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E1、E2和E3的S1、S2和S3系统, 在E1、E2和E3具有同等重要程度和无论严重忽视哪一项都会对整体造成严重不协调的基本假设的前提下[7], 整体系统的协调度为:

显然综合型协调度模型无数反映系统间的发展规律及内在关系, 但其结构简单, 计算简便, 适用范围最广, 不仅适用于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负数或为零的情况, 也适用于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及截面数据样本的协调度评价。

1.4 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由于系统总是处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 因此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否协调, 不能简单地以是或不是作出结论。如果把协调度的量度用[0, 1]区间的数字来表示, 那么协调度数值为1, 表明系统处于完全协调状态;协调度数值为0, 则表明系统处于完全不协调状态。一般而言, 系统协调度数值处于 (0, 1) 区间。本文评价标准采用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普遍采纳的协调度等级划分方法[9], 具体如表1所示。

2 实证测度

本文选取湖南省2000年~2010年的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能源、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确定指标权重, 再运用加权线性和法计算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 运用3E系统协调度的三类主要评价模型分别对3E系统协调度进行测算评价, 最后运用EVIEWS 6.0及SPSS17.0等软件, 通过作图及判别分析对3E系统三类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所使有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数据库等。

2.1 3E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湖南省3E系统作为考察对象, 参考国内外3E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 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及适应性等一般原则和多维矩阵结构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 (如表2所示) 。

2.2 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测算

利用多项指标进行测算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刻画出系统的特性。本文对于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每一类中的具体指标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 结合定性方法求出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只反映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水平, 指数越高, 系统发展水平越高。

2.2.1 指标标准化

由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3E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评价指标较多且属性不同, 难以对每一个评价指标值确定一个最优标准, 因此首先采用级差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 X'i为指标标准化值, Xmax与Xmin分别表示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M为适度值。在本文中, 人均能源消费量为适度指标, 采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40亿t标准煤为标准, 换算出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参考适度值[10]。

2.2.2 确定权重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测算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原始数据的信息, 避免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以能源子系统为例说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的过程。首先对能源总量指标 (X1-X6) 提取1个主成分XA1且XA1=0.16X1+0.176X2+0.177X3+0.175X4+0.167X5+0.167X6, 它代表了原始数据中约93.9%的信息, 由于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降维简化问题并保留原始变量尽可能多的信息, 因此可得到能源总量指标指数XA=0.939XA1。同样, 可得到能源结构指标指数XB=0.609XB1+0.253XB2与能源质量指标指数XC=0.631XC1。由于总量发展、结构合理及质量提高都是中国能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可考虑确定总量、结构及质量指标指数三者的权重相同。按这个比例E1=α1XA+α2XB+α3XC由计算出能源综合发展水平E1, 其中α1、α2和α3分别为能源总量、结构和质量指数的权重系数, α1+α2+α3=1。

同理, 对经济总量指标 (Y1—Y7) 提取1个主成分YA1, 代表原始数据中约87.3%的信息, 得到经济总量指标指数YA=0.873YA1。同样, 可求出经济发展结构指标指数YB=0.691YB1+0.272YB2和经济质量指标指数YC=0.705YC1。对环境指标提取主成分, 可分别得到环境污染指标指数ZA=0.837ZA1、环境保护与治理指标指数ZB=0.803ZB2+0.128ZB2和环境投资指标指数ZC=0.737ZC1。将计算得到的YA、YB、YC与ZA、ZB、ZC分别代入E2=β1YA+β2YB+β3YC和E3=λ1ZA+λ2ZB+λ3ZC, 其中β1+β2+β3=1且λ1+λ2+λ3=1, 即可得到经济综合发展水平E2和环境综合发展水平E3。

假定能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发展对于3E系统的整体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程度, 则:

式中, E*、E1、E2和E3分别代表3E系统整体发展水平、能源系统发展水平、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

运用以上建立的3E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0年~2010年湖南省能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3E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2.3 3E系统协调度及协调评价等级

根据上文能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及3E系统整体的综合发展水平, 运用3E系统协调度的三类主要评价模型, 由计算式 (2) - (6) 、计算式 (7) - (9) 和计算式 (10) 分别对2000年~2010年湖南省3E系统的距离型协调度、变化型协调度及综合型协调度进行测算与评价, 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注:由式 (10) 可知变化型协调度是通过发展速度测算, 而由式 (9) 可知发展速度是用当年数值减前一年数值再比上前一年数值, 根据本文样本数据, 2000年发展速度无法测算, 因而相应地2000年变化型协调度无法计算。

2.4 测算结果比较

2.4.1 三种不同协调度测算结果比较

将三种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协调度, 运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对比, 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T细线、H粗线和M带点线分别代表距离型协调度、变化型协调度和综合型协调度。从图可知, 三种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测算的湖南省2000年~2010年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变化型协调度波动很大, 显示出2003年至2004年湖南省3E系统协调度呈现急剧下降状态, 协调状况从2002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到2004年的严重失调;而2004年至2005年则呈现出迅速上升状态, 协调状况从2004年的严重失调发展到2005年的中度协调, 此后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距离型协调度略有波动, 综合型协调度则几乎呈直线上升状态。总体上, 变化型协调度的数值大于距离型协调度数值, 而距离型协调度又大于综合型协调度。

2.4.2 三种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比较

运用SPSS17.0软件, 选取能源综合发展水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环境综合发展水平、3E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及协调度作为判别变量, 判别三种不同协调模型得到的协调级别的错判率。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注:第一类错判率是从全部数据得到的判别函数来判断每一个点而得到的;第二类错判率是对每一个观测值, 用缺少观测的全部数据得到的判别函数来判断的结果。

根据表5, 运用模型样本的错判率来比较分析模型的评价精确度, 可知三种模型错判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最低为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其第一类错判率为0, 最高为变化型协调度模型, 其第二类错判率为80%。结合比较第一类错判率与第二类错判率, 可知三类不同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中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精确度最高,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精确度其次, 而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的评价精确度相对最低。

3 结论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2000年~2010年湖南省3E系统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 距离型协调度模型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2000年至2010年这11年间3E系统协调状况除2009年处于基本协调状态, 其他时间均处于失调状态。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偏高, 显示出湖南省3E系统从2005年起一直处于中度协调、良好协调或优质协调状态。综合型协调度模型评价结果则显示湖南省3E系统从2000年至2006年均一直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2006年以后协调状况有所提高, 但均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从协调度评价模型的精确度判别结果可知, 综合型协调度评价结果精确度最高, ,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精确度其次, 而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的评价精确度相对最低。

另外可知三类协调度评价模型由于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不同, 适用性存在较大差异, 且各具优缺点。距离型协调度模型适用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为正数的情况, 即系统间具有同步性, 这时距离型协调度结构简单, 算法也较为容易, 但其缺点是将系统协调等同于系统间的相似性或同步性, 这在有些情景下显然是不成立的, 如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负数情况时, 计算结果会出现严重偏差, 这时距离型协调度模型就不再适用;变化型协调度模型结构严谨, 多采用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示系统的协调关系, 比距离型模型更加全面, 其缺点在于模型的分析计算依赖于复杂的微分方程的求解, 难度较大, 且当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存在0的情况时, 会出现变化速度无穷的情况。此外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微分方程的形式, 使得该模型只适用于时间序列数据样本;综合型协调度模型将复杂系统视为一个整体, 从整体发展状态的角度定义系统协调度, 结构简单, 算法最为容易, 准确度也较高, 但其无法反映系统间的发展规律及内在关系。

参考文献

[1]闫婷婷, 赵鑫美, 薛翠翠.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10) :69-71

[2]戴淑燕, 黄新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4, 28 (6) :22-28

[3]刘志亭, 孙福平.基于3E协调度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6 (6) :555-558

[4]赵涛, 李暄煜.能源-经济-环境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2) :11-15

[5]虞春英, 吴开.经济-环境-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定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5-7

[6]许涤龙, 钟雄, 李正辉.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0 (18) :39-40

[7]祝建梅, 聂锐.经济、能源和环境系统协调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1) :36-42

[8]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 (3E) 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 2009 (12) :35-42

[9]陈黎明, 欧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20) :37-41

3E 篇7

关键词:受限空间,3E对策,有害因素

1引言

受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 进出口较为狭窄, 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 自然通风不良, 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受限空间分为三类:

(1) 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 (釜) 、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2) 地下受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 (井) 、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3) 地上受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1年至2009年, 我国在受限空间中作业因中毒、窒息导致的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的事故总数为668起, 死亡人数共2699人, 每年平均300多人。因此, 有针对性的分析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 制定相应的技术、教育、管理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2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本文按照国标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将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大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2.1人的因素

2.1.1 作业人员因素

作业人员应该不了解在进入期间可能面临的危害;不了解隔离危害和查证已隔离的程序;不了解危害暴露的形式、征兆和后果;不了解防护装备的使用和限制, 如测试、监督、通风、通讯、照明、预防坠落、障碍物、以及进入方法和救援装备;不清楚监护人用来提醒撤离时的沟通方法;不清楚当发现有暴露危险的征兆或症状时, 提醒监护人的方法;不清楚何时撤离受限空间,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2.1.2 监护人员因素

监护人不了解在作业人员在进入期间可能面临的危害;不了解人员受到危害影响时的行为表现;不清楚召唤救援和急救部门帮助进入者撤离的方法, 就不能起到监督空间内外活动和保护进入者安全的作用。

2.2物的因素

2.2.1 有毒气体

受限空间内可能会存在很多的有毒气体, 既可以是在受限空间内已经存在的, 也可能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聚积于受限空间的常见有害气体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沼气等, 这些都对作业人员构成中毒威胁。

(1) 硫化氢 (H2S) 是无色气体, 有特殊的臭味 (臭鸡蛋味) , 易溶于水;比重比空气大, 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窨井、化粪池、污水池、纸浆池以及其他各类发酵池和蔬菜腌制池等低洼处 (含氮化合物例如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 。硫化氢属窒息性气体, 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硫化氢浓度在0.4mg/立方米时, 人能明显嗅到硫化氢的臭味;70~150mg/立方米时, 吸入数分钟即发生嗅觉疲劳而闻不到臭味, 浓度越高嗅觉疲劳越快, 越容易使人丧失警惕;超过760mg/立方米时, 短时间内即可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肺炎, 可能造成生命危险;超过1000mg/立方米, 可致人发生电击样死亡。

(2) 一氧化碳 (CO) 是无色无臭气体, 微溶于水, 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一氧化碳在血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 (相对于氧气) 而造成组织缺氧。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 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

2.2.2 氧气不足

受限空间内的氧气不足是经常遇到的情况。氧气不足的原因很多, 如被密度大的气体 (如二氧化碳) 挤占、燃烧、氧化 (比如生锈) 、微生物行为 (如老鼠分解) 、吸收和吸附 (如潮湿的活性炭) 、工作行为 (如使用溶剂、涂料、清洁剂或者是加热工作) 等都可能影响氧气含量。作业人员进入后, 可由于缺氧而窒息, 而超过常量的氧气可能会加速燃烧或其他的化学反应。

2.2.3 可燃气体

在受限空间中常见的可燃气体包括:甲烷、天然气、氢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这些可燃气体和蒸气来自于地下管道间泄漏 (电缆管道和城市煤气管道间) 、容器内部残存、细菌分解、工作产物 (在其内进行涂漆、喷漆、使用易燃易爆溶剂) 等等, 如遇引火源, 就可能导致火灾甚至爆炸。在受限空间中的引火源包括:产生热量的工作活动、焊接、切割等作业、打火工具、光源、电动工具、电子仪器, 甚至静电。

2.3环境因素

过冷、过热、潮湿的受限空间有可能对人员造成危害;在受限空间时间长了以后, 会由于受冻、受热、受潮, 致使体力不支。

在具有湿滑的表面的受限空间作业, 有导致人员摔伤、磕碰等的危险。进行人工挖孔桩作业的事故现场, 有坍塌、坠落, 造成击伤、埋压的危险。清洗大型水池、储水箱、输水管 (渠) 的作业现场有导致人员遇溺的危险。作业现场电气防护装置失效或误操作, 电气线路短路、超负荷运行、雷击等等都有可能发生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而造成伤亡事故的危险。

2.4管理因素

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有关施工 (管理) 部门没有编制专项施工 (作业) 方案、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未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缺乏岗前教育及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防护装备与设施得不到维护和维修, 是造成该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未制定受限空间作业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无章可循而盲目作业、操作人员在未明了作业环境情况下贸然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场所、误操作生产设备、作业人员未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与救护装备等, 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3对策

3.1Engineering——技术对策

(1) 受限空间的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含氧量应为19.5%~23%, 若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9.5%, 应有报警信号。有毒物质浓度应符合GBZ 2.1和GBZ 2.2规定。

(2) 受限空间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可燃烧极限或爆炸极限下限的10%。

(3) 当必须进入缺氧的受限空间作业时, 尽量利用所有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进行自然通风为主, 进入自然通风换气效果不良的受限空间时应采取机械强制通风。采取机械通风作业时, 操作人员所需的适宜新风量应为30 m3/h~50m3/h, 满足稀释有毒有害物质的需要。

(4) 在可燃气体的受限空间场所内使用防爆照明设备。在潮湿地面等场所使用的移动式照明灯具, 其安装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时, 额定电压不应超过36V。锅炉、金属容器、管道、密闭舱室等狭窄的工作场所, 手持行灯额定电压不应超过12V。手提行灯应有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 灯泡的金属部分不准外露。手持电动工具应进行定期检查, 并有记录, 绝缘电阻应符合有关规定。

(5) 动力机械设备、工具要放在受限空间的外面, 并保持安全的距离以确保气体或烟雾排放时远离潜在的火源。同时应防止设备的废气或碳氢化合物烟雾影响受限空间作业。

(6) 受限空间的坑、井、洼、沟或人孔、通道出入门口应设置防护栏、盖和警告标志, 夜间应设警示红灯。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场所, 提醒作业人员引起重视, 在受限空间外敞面醒目处, 设置警戒区、警戒线、警戒标志。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封闭、半封闭设备内部作业时, 应严密关闭阀门, 装好盲板, 设置“禁止启动”等警告信息。

(7) 存在易燃性因素的场所警戒区内应按GB 50140设置灭火器材, 并保持有效状态;专职安全员和消防员应在警戒区定时巡回检查、监护, 并有检查记录。严禁火种或可燃物落入受限空间。

(8) 应急器材放置在作业现场, 急救药品应完好、有效。

3.2Education——教育对策

进入受限空间前, 应对从事受限空间作业的人员进行培训, 内容包括:

(1) 作业前针对施工方案, 对作业内容、职业危害等教育;

(2) 对紧急情况下的个人避险常识、中毒窒息和其他伤害的应急救援措施教育;

(3) 按上岗要求的技术业务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合格。

3.3Enforcement——管理对策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受限空间作业安全工作, 并制定完善的受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包括以下内容:

3.3.1 作业前认真进行危害辨识

(1) 是否存在可燃气体、液体或可燃固体的粉尘发生火灾或爆炸而引起正在作业的人员受到伤害的危险 ;

(2) 是否存在因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而引起正在作业的人员中毒或窒息的危险 ;

(3) 是否存在因任何液体水平位置的升高而引起正在作业的人员遇到淹溺的危险;

(4) 是否存在因固体坍塌而引起正在作业的人员掩埋或窒息的危险;

(5) 是否存在因极端的温度、噪音、湿滑的作业面、坠落、尖锐锋利的物体等物理危害而引起正在作业的人员受到伤害的危险;

(6) 是否存在吞没、腐蚀性化学品、带电等因素而引起正在作业的人员受到伤害的危险。

3.3.2 作业前实施隔断、清洗、置换通风

采取措施针对许可空间进行保护, 如加盲板;拆除部分管路;采用双截止阀和放空系统;停电和挂牌;对实施作业的受限空间进行清洗、置换通风, 使作业空间内的空气与外界流通, 从而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3.3.3 作业前严格进行取样分析

对作业空间的气体成分, 特别是置换通风后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 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烟气以及蒸汽、氧气的含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3.3.4 安排专人进行作业安全监护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要安排专人现场监护, 并为其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报警仪器、通讯、救援设备, 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作业监护人应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 有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 掌握急救知识。

3.3.5 佩戴检测仪器, 必要时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进入一氧化碳、光气、硫化氢等无嗅或有毒、剧毒气体作业场所都应该佩戴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必要时, 按规定佩戴适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器具。如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等。

4结语

3E 篇8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特征

一般而言, 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释。宏观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事项中, 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的各项难以预计和难以防范的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财务收益之间的偏差, 它短期内会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损失, 长期中形成阻碍企业正常发展的制约因子。微观上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举债等事项对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它的形式不仅限于借债, 还可以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借债风险、现金管理风险等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规定, 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财务管理遵循有效性、客观性等原则, 这就使得企业在评价自身财务风险的时候会尽可能广泛地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都加入到财务风险中。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范围是广泛的, 其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 企业财务风险全面且广泛。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运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只要存在资金活动, 都会与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联系, 工资、存货、投资、筹资等。而有财务事项, 必然有发生资金风险的可能性, 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往往视各项财务工作都具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由此而变得广泛且全面。

(2)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性、主观性的结合。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会计工作必须具有客观性, 当然, 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非企业内部财务引起的风险不能列其为财务风险。但与此同时, 企业的管理者、财务工作者都是具有一定主观评判能力的个体, 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 为了尽忠职守, 保证企业利益必然小心谨慎。

(3) 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既然是风险, 当然具有不确定性, 而企业财务风险是建立在财务管理体系上的不确定性, 主要指的各项财务活动涉及到资金方面的不确定性, 会给企业财务造成一定影响的可能性。这些不确定性, 不仅仅会使得财务工作发生困难, 也会导致企业整体发生损失。

2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建立在充分理解企业财务风险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目前, 一般性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方式是企业财务部门通过财务资料、计算公式、资金状况对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那么, 就相当于自我深思、自我审查、自我反省的预警方式。当然, 这并不是企业财务人员信手拈来、随意构建的风险预警体系, 而是通过大量的企业财务数据指标及计算方法测算得出的。

企业财务风险指标大体上可以分成4类: (1) 财务状况指标, 比如流动资金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资产比率、主营业务利润、所有者权益增长率等直接涉及到财务资金状况的指标。 (2) 企业经营性指标, 衡量的是企业运行和经营的状况, 从收入层面来分析财务风险程度, 比如坏账率、资产周转率、投入产出比、不良资产、主营业务净收入比等等。 (3) 财务结构设置合理性指标, 它关系到企业资产、负债、权益是否合理, 整体上是否出现偏差, 如流动资产率、资产负债率等。 (4) 管理层面指标,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程度、管理层决策效率指标, 衡量企业的管理风险等, 它可能会成为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 须提早警惕。

几乎所有较为成熟企业都会拥有评价自身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 从企业自身出发作出适当的评价。只是由于企业规模大小不同, 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 管理层对财务风险重视程度的不同, 或由于企业设立财务预警体系的必要性不一致, 各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完善程度有所不同。

33E绩效评价体系的阐述与运用

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即使企业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自身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但只是依据了企业自身的财务数据, 通过财务工作人员的分析来对风险进行控制, 这属于内部化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想要做到更为全面、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需结合外部因素综合分析。

新型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大致感性认识, 也需要外部专职机构、财务专家通过调查、阶段分析等方式来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已经构建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指标进行评价和筛选, 运用数理方法、统计方法、建立结构模型, 量化分析预警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并对整个财务风险做出综合性评价。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最为常用的就是3E评价体系, 这对评价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借鉴方向。

3 E绩效评价体系, 是绩效评价最为基本的方法, 一般用于评价政府部门的项目实施情况、对资金的利用情况, 也可以评价政府部门职能是否得到合理的发挥。目前绩效评价已经广泛用于机关事业单位、高校财务、银行、证券等领域, 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运用3E评价体系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3E原则分析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3E绩效评价体系, 分为3个方向的大指标,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有效性 (Effectiveness) 指标。三大指标的作用方向显然与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致, 可以说, 政府项目的绩效评价正是来源于企业式管理原则。顾名思义, 经济性指标是评价项目设置是否可以带来经济性利益, 效率性指标是评价项目实施的效率程度, 有效性指标是评价项目结果是否有效。对于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评价, 3E原则当然适用, 而且可以弥补企业财务设置中的不足, 发挥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在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这3个目标性指标下, 企业需要分别设置一系列与之对应的结构性指标, 也就是具体的指标评价树, 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运行状况、项目实施状况、外部环境、财务优劣势等来具体设置评价指标。例如, 在经济性指标下, 就可以设置“本期项目实施情况———完成比率”、“主营业务收益———成本比”、“发生财务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数额”等结构性指标;在效率性指标下, 可以设置“资金回收率”、“成本回收时间”、“项目开发时间与进度”等结构性指标;在有效性指标下, 可以设置“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内部控制执行程度”、“财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等结构性指标。在设置指标树的时候, 不需要考虑获得有关数据, 而是要将更为全面的信息加入到指标树中, 使其“枝繁叶茂”, 评价更为全面。三大原则性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的主线和支撑, 而结构性指标的设置才是关键环节, 企业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自身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各项指标, 另一方面需要加入企业外部因素指标、行业指标, 这些需要利用专家或者专职机构的协助。

在建立评价体系之后, 需要对各个结构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这也是需要财务专家、学者、机构等凭借经验设定的。特别是权重的设置, 直接影响到最终分数的多少, 这是要企业与被雇佣者双方共同协商确定。通过计算得出最后的分值, 再与标准分数进行比较, 或者与前几期评价分值进行比较, 最后定量地分析企业在设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不一定需要运用3E评价体系, 它可以完全由企业本身财务人员进行构建, 而3E评价体系的加入, 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取长补短, 使其发挥更理想的风险预警作用, 保障企业财务安全。

5 结语

政府在管理国家事物过程中, 对财务支出收入、项目投资收益的绩效评价是必须进行的, 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虽然企业比政府更具有逐利性, 它本身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 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未免会出现“妄自尊大”、看不清事实的情况, 即使是自身建立的风险预警体系也可能不起作用。把3E绩效评价体系加入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 来客观地评价企业将要面临的风险,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也是一种政企机制结合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杜明靖.影响企业员工绩效的激励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 2013 (5) :83-85.

[2]韩建明.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09 (21) :215-217.

3E 篇9

3E系统, 即能源 (Energy) 、环境 (Environment) 与经济 (Economy) 系统, 3E系统的协调发展, 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 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安全、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3E系统中各个要素以及每两个要素之间并非孤立的, 而是一个相互关联, 互为矛盾的三元体系, 其中存在着大量多重特性、连锁复杂的作用关系, 对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忽视。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系统就会协调正常运行, 否则, 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3E系统的协调发展, 就是要实现能源的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 实现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有效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 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2 我国目前3E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但随之出现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2013年以来, 全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浙江省向来是“鱼米之乡”, 然而在2013年12月上旬, 中北部出现历史罕见重度霾, 空气长时间处于重度到严重污染。雾霾发生后, 杭州市做了应急预案, 建议在重度污染时候, 学生开始停课, 机动车开始单双号限行等。但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 不是治本之策。

2013年秋冬后, 浙江省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治理大气污染, 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2014年, 浙江省又频繁出现大面积严重雾霾。研究显示, 50年间浙江的雾霾天气数量增加了20余倍。杭州市2012年雾霾天气的天数156 d, 2013年达239 d, 2014年是154 d。

3 节能减排促进3E系统协调发展

能源作为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 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战略问题;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摇篮。为了实现3E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实现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关键。

随着能源的逐渐减少和环境的不断恶化, 能源有效利用、节能减排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目标, 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3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他还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 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 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2013年9月, 习近平在那扎巴尔耶夫大学谈判环境保护问题时又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包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指明了方向。

然而, 能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 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 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 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4 产业园区实施节能减排的3种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经济的倡导, 世界各地的园区化发展势头迅猛。我国近些年的也出现了众多工业集聚地和产业园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未来还必将不断拓展城市空间, 出现一些重要的新区, 有的将会成为重要的轻工、制造、服务等行业的的产业集群。

但中国多数园区内的蒸汽、热水等二次能源的利用却非常不合理, 各家单位分散供应, 能源利用率低下、管理混乱、安全隐患较多, 有的甚至使用落后的燃煤设施, 同时各企业烟囱林立也严重影响园区形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节能减排和园区美化, 本文提出了3种园区的二次能源的集中供给模式以供借鉴。

4.1 利用天然气或生物质能对园区的三联供模式

在我国的工业集聚地和产业园区内, 绝大部分企业如制药、纺织、造纸等会有熨烫蒸汽需求, 但各家企业蒸汽需求量均较小, 若各家分设蒸汽发生器, 存在能源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使用经济、环保、清洁的天然气及生物质能的综合能源给园区用户供应生产蒸汽、生活热水及空调制冷采暖, 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 可打造一批整洁、有序、高效的生态工业园区。

4.1.1 技术路线

采用燃气蒸汽锅炉供应生产蒸汽、通过容积式热交换器供应生活热水、采用烟气余热回收及冷凝水回收提高热效率, 并通过蒸汽溴化锂机组及离心式冷水机组提供空调制冷, 汽水换热系统提供空调采暖, 此类技术均已相当成熟, 在运行上已达到全自动化程度。

技术实施后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约用地、减少用户的用能投资及维护成本、也便于实现科学管理及提高供热质量。

4.1.2 三联供系统总体方案

三联供系统共包括三部分:工业用户生产蒸汽供应系统、宿舍楼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厂房一层商铺空调制冷采暖系统。

(1) 蒸汽供应经由锅炉、蒸汽管道、减压阀、用户计量装置供至用户。

(2) 热水供应中自来水通过汽水换热器加热后, 供应至生活热水用户。

(3) 空调系统通过蒸汽溴化锂机组及离心式冷水机组提供空调制冷, 汽水换热系统提供空调采暖。

由于生产用汽及空调用汽不直接使用蒸汽, 只使用其热量, 故降温后汽水混合物回收至开式水箱, 经由水泵压回锅炉房水箱, 经过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加热后供给锅炉循环利用。

4.1.3 重庆中国轻纺服装城的三联供项目

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是巴南区城市空间未来重要的拓展新区, 麻柳—木洞功能区C标准分区 (木洞片区) 是其先期启动区域之一, 依托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迎龙朝天门市场等形成重庆东部重要的轻工、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 且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等重要功能平台也将纳入本区块。全区功能定位为重庆主城区二环地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西部安全产业基地、木洞轻纺城为产业核心, 发展五金、高端装备制造、轻工的城市产业片区。

木洞片区作为重庆主城区二环地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医药基地、木洞轻纺城为产业核心, 发展生物医药、医药中间体、制剂、轻工的城市产业片区, 开发区政府高度重视园区企业的节能减排。

木洞片区内的重庆中国轻纺城区块占地共21.93 hm2, 建筑面积约68×104m2, 入驻服装生产企业约250家、面辅料供应商约50家、服装配套企业约20家、服装配送中心约10家;区块建筑共包括24幢5层生产用房及12幢13层的员工宿舍楼。员工宿舍楼位于区块北侧, 生产厂房采用工厂店形式。一层为展厅及商铺, 其上为生产及管理用房;区块内的供热需求分为3块:厂区生产用热需求、宿舍楼生活热水需求、厂房一层商店空调制冷采暖需求。

生产蒸汽需求主要为区块内轻纺企业熨烫蒸汽需求。重庆中国轻纺城区块目前已完成招商企业250家, 其中206家企业存在熨烫蒸汽需求。这些企业均为搬迁企业, 以前通过自建蒸汽发生器供热, 使用锅炉绝大部分为0.1蒸吨锅炉, 存在少量0.2~2蒸吨汽锅炉。206家企业中200家企业采用燃气锅炉, 6家企业采用电锅炉。

目前, 区政府加大力度, 利用三联供模式对该片区进行整改。采用蒸汽锅炉供应生产蒸汽、通过容积式热交换器供应生活热水、并通过蒸汽溴化锂机组及离心式冷水机组提供空调制冷, 汽水换热系统提供空调采暖, 溴化锂空调机房采用电与蒸汽双能源供应, 以电为主, 蒸汽主要为平衡蒸汽用户负荷。主要对区域范围内的工业用户供应生产蒸汽、员工宿舍供应生活热水以及对工厂一层的商铺提供空调制冷及采暖。经预测, 项目可行性强, 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 该三联供项目已进入实施中。

4.2 利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模式

目前, 尚有许多企业还在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进行供电供热, 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也不高。利用分布式能源, 可以实现对企业的电力、空调、蒸汽、卫生热水的“四位一体”化服务。

4.2.1 分布式能源系统模式设想

利用天然气内燃发电机组发电, 其输出电力分别接入变压器的低压母线上。发电机输出接入端负载要求全年基本稳定, 能使机组长期运行在75%工况以上, 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回收的余热基本与用热负荷匹配, 最大限度提高系统总热效率。

4.2.2 余热回收利用方案

发电机组排出的高温烟气经余热锅炉用于产出饱和蒸汽, 基本可以满足企业的蒸汽负荷需求, 多余的蒸汽利用现有已配置的蒸汽热交换器转换成卫生热水。

发电机组的缸套冷却水余热通过板式交换器产出温度为60℃的卫生热水。设置蓄热水箱, 以平衡峰、平、谷时段的卫生热水负荷。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劣势在于系统比较复杂, 占地面积较大。

4.3 利用生物质能的集中供热模式

以浙江省临安市板桥镇集中供热项目为例, 调研分析结果如下。

4.3.1 板桥镇热用户的供热现状

板桥镇地处浙江省临安市东南部, 位于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南畔, 紧靠青山湖科技城。板桥镇热用户以造纸、制鞋企业为主。从区域分布看, 分布较为分散, 主要集中板桥村、牌联村、桃源村、界联村。板桥镇现状热用户供热方式均为燃煤的分散锅炉供热。全镇目前在册的自备锅炉热用户31家, 锅炉34台, 总额定蒸发量为91.7 t/h。

板桥镇热用户以小锅炉为主, 蒸发量小于1 t/h (含1 t/h) 的锅炉6台, 约占总数的18%;2 t/h锅炉18台, 占53%;4 t/h锅炉5台, 占15%。5 t/h锅炉1台, 占3%;6 t/h锅炉3台, 占9%;8 t/h锅炉1台, 占3%。单台锅炉容量最大的为8 t/h, 仅1台, 最小的为0.4 t/h。热负荷平均总量为57 t/h, 热负荷最小时为47.8 t/h, 最大时为73.1 t/h。

4.3.2 集中供热改造的必要性

临安市板桥镇造纸企业供热主要问题: (1) 供热系统无统一规划, 各企业分散独立供热, 锅炉房布置零乱, 安全间距不足, 存在安全隐患; (2) 锅炉单台容量小, 热效率低, 供热效果差, 造成煤、电的极大浪费; (3) 燃煤锅炉房内的除尘设备落后、陈旧, 效率低, 烟囱数量多且高度低使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4) 大量的小锅炉房分散于镇区各个位置, 煤、灰渣增加环境污染。因此, 发展集中供热事业, 改变板桥镇供热设施的落后状态已经成为板桥镇建设刻不容缓、优先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4.3.3 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

(1) 建设规模。项目拟建设供热站1座, 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治气;并铺设蒸汽管道及冷凝水回收管道若干公里, 拟为板桥镇11家造纸企业提供工业用水蒸气。

(2) 燃料及净化措施。合理利用竹粉这种生物质能源。燃烧拟使用混合燃料, 按竹粉∶煤=3∶7配比使用。板桥的竹资源丰富, 竹粉可由附近竹制品加工厂就近运入。竹粉热值约为标煤的50%, 辅助掺烧竹粉的焚烧过程中也产生大量高温烟气, 可节约一部分燃煤的使用, 以达到竹粉处置资源化的目的。为了保证竹粉焚烧的彻底性, 锅炉采用流化床燃烧方式, 保证了空气和竹粉的充分混合, 即紊流度, 同时炉膛出口烟气含氧量保持在6%~8%。此外, 竹粉是由各种细小的颗粒形成的一种固状物体, 针对这一特点, 本焚烧炉将利用竹粉流化床结团燃烧的方式减少扬析损失, 保证竹粉焚烧炉的高效率。另外, 为保护环境, 在炉后增加石灰石-石膏湿法工艺脱硫装置, 脱硫效率70%。

(3) 节能措施。作为集中供热工程, 本项目的总热效率为82.47%。需进一步采取如下节能措施:大功率电动机采用10 k V电压, 减少线网损失;所有的机电产品选用国家推荐采用的高效、节能型产品;一、二次风机、引风机电机采用变频调节;用除盐水冷却锅炉底渣, 回收热量;回收除氧器乏汽、锅炉排污水, 降低能耗;对所有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件, 如锅炉设备、汽轮机、除氧器、除氧水箱、连续排污扩容器、定期排污扩容器、各级汽、水管道及其阀门附件、热风道等采用高效率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 减少散热损失;用先进的控制系统, 控制调节燃烧工况, 提高锅炉效率, 减少燃料耗量;采用冷凝水回收装置, 回收热量及软化水, 节约燃料及水资源等系统的节能减排措施。

4.3.4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在项目实施后, 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用汽企业业主及受汽企业周边居民。通过财务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 项目具有较好的盈利性, 投资回收快, 抗风险能力强, 企业可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供热既能满足省、市相关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要求, 又能保证板桥镇造纸企业发展的热力需求。同时节能减排,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此外, 项目的实施对于板桥镇招商引资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板桥镇居民提供部分就业保障, 为政府增加税收收入, 促进板桥镇经济,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 综合热效率可达82.47%, 高于国家相关要求。全厂年节约标煤量为8 603.88 t, 节能效果显著。可见, 该项目不仅能给企业提供稳定、可靠、高品位的热源, 而且合理地利用镇区有效空间, 美化镇区, 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摘要:3E系统的协调发展, 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繁荣及和谐。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合理、有效利用能源, 实现节能减排已经迫在眉睫。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3E系统, 然后对我国目前3E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论证了节能减排可以促进3E系统的协调发展, 最后提出了对产业园区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的3种模式。

关键词:3E系统,协调发展,节能减排,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世国.福建省经济一能源一环境 (3E) 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冶伟峰.甘肃省经济一能源一环境 (3E) 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3]Li Fei, Suocheng Dong, Li Xueet al.Energy consumption-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 2011, 39 (2) :568-574.

[4]成汉高.给秸秆找出路[J].生态农业, 2013 (2) :3-5.

[5]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 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组.首届生物质能供热高峰论坛会议材料三——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研究.2013年2月再版.

3E 篇10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乔西亚·罗伊斯 (1908) 认为, 忠诚是由底层对个体的忠诚, 然后到对团体的忠诚, 最后到顶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忠诚的等级体系。Becker (1960) 认为, 退休金和年资等使员工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 就越难以离开。Del Vecchio (1991) 研究表明, 工作环境、薪资报酬以及培训发展机会对员工忠诚产生影响。Mckinsey (1998) 发现, 忠诚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司文化、先进管理、工作弹性和自治程度以及工作挑战等。Brian Schrag (2001) 认为, 忠诚是员工对企业的强烈认同感, 对其抱有美好的期望, 并愿意为此做出一定牺牲。Fredrick Reich held (2001) 认为, 忠诚建立在员工和公司相互创造价值的基础上。BMRB (2002) 调查表明, 驱动员工忠诚的主要因素有公平对待、雇主关心、成就感、工作责任和组织名声。Jorce (2002) 指出, 员工需求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员工忠诚度不一致。Jonaman Barsky (2004) 调查发现, 工作中的感情因素、公司使命、公司政策、工作安排、薪酬福利以及直接上司等对员工忠诚度有很大影响。Wamon Wyatt (2004) 指出, 在福利、薪酬和培训等要素达到平均水准后, 影响员工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领导能力、管理效率、高效沟通、工作环境以及用武之地。Carry Gelade (2004) 发现, 民族文化与员工忠诚度有一定的关系。

(二) 国内研究

国内对员工忠诚度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晚, 但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叶军 (2000) 认为, 企业员工忠诚包括受工资福利等客观物质因素制约而形成的被动忠诚和主观忠诚于企业的主动忠诚。凌文栓等 (2000) 提出, 忠诚包括感情、规范、理想、经济和机会忠诚。刘小平等 (2001) 认为, 忠诚度研究不仅遵循经济交换法则, 同时更要注重社会交换法则。邓劲松 (2002) 认为, 知识型员工的忠诚来源于工作质量、职业形象、组织规范和组织认同。赵观兵等 (2003) 认为, 影响员工忠诚的因素包括:员工素质、发展机会、同事及上下级关系、薪酬制度、企业状况、领导影响。许小东等 (2003) 认为, 诚实守信、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会影响员工忠诚度。黎志锋等 (2004) 将忠诚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大类, 其中保健因素包括:绩效评估、激励、授权、环境、发展等;而激励因素只有企业文化。李志等 (2005) 认为, 员工忠诚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态度、企业尊重、管理沟通、人性化制度、人才录用、员工培训、激励机制、企业形象和领导榜样。

二、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员工忠诚度模型构建

(一) 模型构建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都把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企业、环境和员工三方面。因此, 本文提出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企业员工忠诚度模型如图 (1) 所示。

(二) 模型分析

(1) 企业因素。影响员工忠诚的企业因素包括企业文化、组织制度、发展前景、管理沟通等。因此, 企业首先应该塑造有利于培养员工凝聚力和忠诚度的企业文化;其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再次, 要齐心协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员工看得到未来和希望;最后, 企业管理要尊重和信任员工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员工才乐意为企业努力工作, 从而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 环境因素。影响员工忠诚的环境因素包括人性化管理、自由发展空间、舒适工作环境等都是影响企业员工忠诚的环境因素。此外, 国家政策、社会约束、就业机制、思想观念、社会诚信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忠诚。 (3) 员工自身。影响员工忠诚的自身因素包括员工的客观因素如年龄及婚姻状况、工作技术、个性品质因素等, 和主观因素如满意度、公平感、成就感等。只有当员工对企业满意时他们才会对企业忠诚。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企业员工忠诚度模型中, 各影响因素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如图 (1) 所示。

三、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员工忠诚度要素作用机理

(一) 环境的外部诱导机理

忠诚度因素包括: (1) 行业地位。企业在行业所处地位越高, 在本行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大, 员工的安全感和忠诚度就越强, 流失现象越不容易发生。此外企业的行业地位越高, 个人发展也越有前途, 越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 行业品牌。行业品牌对员工忠诚度起正向作用, 良好的行业品牌有助于增强员工热爱企业, 从而形成对企业的忠诚, 更积极有效地为企业长期服务。 (3)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员工具有吸引力, 而落后偏僻地区则对员工缺乏吸引力, 从而影响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 进而影响员工忠诚度。 (4) 产业政策。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和长期发展, 国家的扶持或抑制产业政策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从而影响员工对本行业的发展信心, 因而会改变员工忠诚度。 (5) 就业环境。不利的就业环境会提高员工的离职成本, 促使员工在离职时不得不考虑离职成本损失和风险, 从而迫使员工继续留在组织工作。

(二) 企业的内部塑造机理

忠诚度企业因素包括: (1)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待市场、顾客以及内外环境逐渐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态度和理念, 是增强企业向心力的关键要素。企业文化的表象是企业的形象, 实质则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如果能被员工认可和接受, 农民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就能够很好地融合, 从而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 (2) 工资报酬。薪酬制度的合理和公平性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目前我国经济发达程度还比较有限, 因而薪酬成为绝大多数员工择业时考虑的决定性因素。较差的薪酬待遇以及分配不公是大部分员工忠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3) 福利制度。合理有效的福利制度有助于员工长期忠诚于企业, 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工作。 (4) 培训与开发。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员工“充电”意识强烈, 越来越多的员工越来越渴望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因而健全的培训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非常重要。 (5) 员工流动。较少的员工流动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依赖, 而较高的员工流动则会提高身边员工的离职倾向, 从而提高离职率, 降低员工忠诚度。 (6) 工作内容。挑战性工作内容有助于员工心理得到满足, 从而激励员工更积极忠诚有效地工作。反之, 枯燥无味的工作内容会降低员工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 从而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7) 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从而推动员工忠诚于本企业。 (8) 体制因素。公平、合理、有效的体制有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 自身的偏好驱动机理

忠诚度员工自身因素包括: (1) 工作年限。年龄越大, 任职年限越长, 员工对企业的投入越大, 对企业的心理和感情投入也就越多。 (2) 个人情感。个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员工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和面对工作压力的反应, 从而间接影响员工忠诚度。 (3) 领导能力。领导者的品德修养高、领导风格好、工作能力强, 员工会心甘情愿的追随领导者, 从而形成员工的忠诚。 (4) 同事关系。同事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偏好程度, 良好的同事关系有助于形成员工对组织的热爱, 从而减少流动提高员工忠诚度。 (5) 上下关系。上下关系是否融洽, 工作中能否得到领导赏识等都对员工忠诚度有很重要影响。

四、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员工忠诚度整合管理策略

(一) 建立公平薪酬

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要达到三个要求:首先, 员工的所得相对于同事而言是公平的;其次, 员工的所得相对于同行而言是公平的;再次, 员工的所得真实反映员工的投入。只有建立起公平的薪酬体系, 才能激励和培养员工的长期忠诚。员工的投入包括教育、技能、工作经验、努力和时间;员工所得包括薪酬、福利、成就感、认同感、工作挑战以及职业前程等内外在报酬。

(二) 注重职业发展

职业生涯是个人首次参加工作开始, 依次从事的所有工作活动与经历按时间顺序串接组成的全过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协调一致。为此, 企业首先应该帮助员工制定发展计划, 从而将企业整体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 应该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 准确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从而通过职业发展规划, 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统一。现实中, 有的员工希望得到晋升, 有的员工行为得到专业进步, 还有的员工注重物质回报等。所以组织应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中建立通畅的职业生涯培训和晋升通道, 发展的机会越多, 发展的前景越好, 员工越能受到激励, 从而对组织更加的认同和忠诚。

(三) 强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体现员工的团队归属、要求认可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忠诚度。当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时, 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 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因此, 企业有必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使员工真正领悟企业文化的精髓, 并将企业文化贯彻到员工日常生活中去, 使企业价值观得到员工的认同并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发挥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此外, 忠诚是相互的, 利益是相互的, 感情也是相互的, 因而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双向忠诚的培育, 才能培育员工良好的企业忠诚和职业忠诚。

(四) 加强精神激励

虽然目前物质激励中工资和福利因素对企业员工影响程度最大, 但过分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员工个性化需求也是不可取的。精神激励是对物质激励的重要补充, 包括: (1) 目标激励。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 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 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 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从而能实现目标。 (2) 工作激励。研究表明, 工作内容对员工的整体影响为63.3%。E.H.Schein (1965) 的“自我实现人”认为, 人们只有在工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 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3) 荣誉激励。荣誉可以成为不断鞭策获得者保持和发扬成绩的力量, 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 但要种类和层次要适当, 过多会导致荣誉贬值, 同时要制度化和规范化, 并且要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五) 建立培训机制及品牌建设

对企业而言, 培训越充分对员工越有吸引力, 越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个人也由此获得更多收益。对员工而言, 培训提高了员工技能, 提高了企业文化的觉醒认识, 加深了对工作目标的理解, 从而得到充分发展。加强品牌建设, 行业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实力象征。加强行业品牌建设, 有助于企业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扩大企业在客户中的地位, 也有助于员工更加热爱企业, 从而提高员工忠诚度。

(六) 加强员工关爱

培养员工忠诚度应给予员工个人情感上的关爱。注重以人为本的细节管理, 用行动来宣传和诠释它, 使员工感受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如结婚时送上一束鲜花和贺礼, 生日时送上领导签名的贺卡和生日蛋糕, 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等, 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怀, 从而有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

参考文献

[1]陈春花、马彬:《提升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情感管理模型》, 《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2]白晓玉:《关于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实证研究》, 《科技信息》2010年第17期。

[3]龚亮:《基于职业生涯管理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 《现代商业》2009年第5期。

[4]王瓅、陈霞:《提升企业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

[5]Burris, ER;Detert, JR;Chiaburu, DS.Quitting before leaving: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on Voi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8.

【3E】推荐阅读:

上一篇:低压厂用电系统下一篇:颅颌面部骨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