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2024-11-25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共12篇)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1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行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 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是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在做中学, 在学中悟”,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教学,职业教育

1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创设虚拟情境, 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手段, 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特定教学任务、解决教学中重难点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

2 信息化手段在物流服务与管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国家教育要求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是新时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中职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 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提出的“十大计划”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 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 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2.2 行业发展需要信息化

物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得到了高速发展。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人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需要结合实物讲解和操作。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 轻实践;重学科知识, 轻综合素质;课堂理论多, 企业实践少;这些都使得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信息化手段可以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仿真教学情境, 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 使物流实训课程与企业要求相衔接,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 努力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3 物流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教学措施

信息化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出发, 坚持启发式、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新认知的建构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做中学, 学中做”。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学习等方式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3.1 创设虚拟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直观新颖, 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 形象地再现知识原型, 把间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感官体验, 能够达到加快记忆加深理解的效果。例如教学《仓储实务》时, 由于同学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有关企业, 对仓储作业流程了解较少。教师可以在导入课程时先播放不同仓库中仓储作业的纪录片。接着学生进行模仿演示, 按仓储作业要求学生分配不同部门承担的职能, 完成对各类型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的探究,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岗位职责和责任感。并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同时, 促进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3.2 行动导向教学, 突出学生地位

行为导向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信息化采用行动导向教学, 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单一的状态, 把学生置于动态多元化学习环境中,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比如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中通过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模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教学实践。在具体实践中, 要求学生分组建立虚拟第三方物流公司, 分别担任不同角色, 如客户经理、仓库经理、配送经理、财务经理及系统管理员等。然后结合案例材料, 让学生设计公司经营的方案, 包括客户数量、业务单数量、仓库规模、进出库货物、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每个人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合作, 才能把整个公司的各项物流作业顺利圆满地完成。信息化使行为导向型教学理论能够充分地运用到这个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用手、心、脑等多种感官学习, 克服了传统教学缺乏经验体验与创新意识的弊端, 满足了学习和教学的不同方面的要求。

3.3 仿真模拟实训, 攻破重点难点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实训教学中, 应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 以核心物流业务流程为模拟对象, 以先进的物流设备为实现手段, 设计一套功能齐全、重点突出、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综合性物流实验室。如“自动化仓库”模拟实验室, 立体化货架、入库出库口、分拣区、包装区甚至次品分流区应有尽有,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松攻破了教学重点, 难点。而且在处处讲究低碳的当今社会, 通过模拟平台, 学生可以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运用, 不但节省实操经费, 节约耗材, 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既能学到抽象的理论知识, 又能掌握操作技能, 做到省时、省力、省财。

3.4 网络多元评价,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在物流综合实训平台积极的开展面向实验全过程的评价, 让学生对实验环节进行分析, 从参与者的角度对照实验目的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价, 将教师、学生、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把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公开给学生, 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沟通, 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4 总结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多元化的需求。信息技术与物流教学相结合, 是当前物流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模式,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更多地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质和物流实践能力。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2

一、顶岗实习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后,必须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阶段的锻炼,能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独立分析、解决一般物流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早日找到一份好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顶岗实习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企业的货物的采购、进库、库位管理、商品的保护和养护、盘点、出库、货物的运输跟踪等工作过程和相关的单证制作,能够对企业的物流信息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物流解决方案。

(二)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一般物流设施操作技术及方法,能够进行采购计划编制,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进出库管理、货物运输跟踪;并具有与其他员工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及时处理与工作中出现的质量、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实习达到采购员、质检员、理货员、仓储管理员等工作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三、顶岗实习的基本程序

1、参加顶岗实习的资格: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学完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岗位必须是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岗位,不能跨专业实践。

2、顶岗实习的基本程序

顶岗实习实行院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办法。

(1)学生离校前,由校内指导教师完成以下工作:①结合专业制订顶岗实习基本要求。对顶岗实习岗位、现场指导教师的资格、顶岗实习内容的限选范围及提交成果提出具体要求;②编制顶岗实习委托书。说明顶岗实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连同顶岗实习基本要求发送到实习单位;③在接到委托单位的回执后,按学生顶岗实习承担的专业工作内容,填写顶岗实习任务书,对顶岗实习的内容提交成果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2)顶岗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顶岗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阅表,客观评价学 1

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对其能力水平、顶岗实习总结成果给出评价意见。最后,单位签署意见后寄给校内指导教师(实习成果上交时间由校内指导教师通知学生)。

四、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圆满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2、顶岗实习的岗位必须是专业技术岗位,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3、学生离校参加顶岗实习之前必须与校内指导教师取得联系,明确各项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学生每周应通过电话、邮件、QQ等方式主动与校内指导教师汇报顶岗实习及实习报告撰写情况。

4、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限定在采购、仓储、配送、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

五、顶岗实习报告内容要求

顶岗实习报告的内容要不少于3000—5000字,具体的内容包括:

1、实习的主要内容。如实习的目的、任务,在何单位实习,做什么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

2、实习中的工作表现。即在实习中自己的学习、工作表现、态度怎样,有没有按单位要求做,做得好与否。

3、自己在实习中有什么收获与体会。这部分是重点。

4、存在问题。写出自己在实习中暴露出来的在学习、工作、性格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69-02

1专业设置背景及前景分析

北京市教委于五年前公布了2005年度该市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新设专业名单。在名单中新增加了近百个专业。(1)其中包括网络营销与物流管理、生物医药、电子政务、社区管理、现代文员等许多人们还比较陌生的专业。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门在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中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设置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专业应运而生。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为了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而开设的,目前,大部分农村都要变成社区,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地方,社区融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使得原先的管理人员不能适应,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同时,从国家管理到社会舆论,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开始重视社区建设,并且大力倡导社区管理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因此,从事这个行业需要专业培养,就业前景看好。

2该专业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应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重理轻文”的背景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党委决定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经过了教育专家的反复思考的,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而该专业自2004年被批准首度招生,到2005年招收学生14人,2006年因为生源的严重不足,无法开班。2007年、2008年也没有开班。时至今日,05社管的学生已经毕业,而2009级的新生中只有13人选择了这一专业。也就是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社区管理专业在校的只有这13名学生,一旦2010年学生生源依旧如此,那么这个专业将何去何从呢?

该种情况已经引起了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我们专业教师的深思。笔者经过与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经过与学生的座谈,经过教研室同志们的讨论,认为该专业存在着这样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职教育应大力倡导能力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应侧重职业技能能力的培训。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应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那么在课程设置中,特别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中,应该科学考虑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根据与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反映,上过相当的理论课程之后,学生仍然比较茫然,并没有掌握预期中的教学目标所要求达到的技能。比如“社会调查方法”,同学们在学完之后并不是底气很足的按照社会调查的预定目标去实施社会调查,很多同学还是需要老师去手把手的指导,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老师帮忙制订出调查的具体步骤。可以说,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相当的应变能力的。再比如说“沟通技巧”,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反映“开口难”,特别是在遇见特殊交流对象时,几乎无法选择能够适用的所谓“技巧”。

难道是我们的教师投有教好吗?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学生对教师的学期测评意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是兢兢业业的,也调动了一切可能调集的资源。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在经过对教学计划的仔细推敲后,我们才恍然大悟:理论课程占用的课时过多,缺乏必要的实践性训练去辅助理论的巩固,这样的理论教学当然应用性也就受到了限制。

2.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理性的学生懂得选择师资较强的专业。人文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因为受到学生人数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尚没有建立起一支独立的社区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而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引进在民政、社区管理第一线的外聘教师来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这些教师往往一个人承担了三门以上专业课的授课任务。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恰恰是这些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能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更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急需建立起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当然这是以学生生源为前提条件的。

2.3专业宣传不够

笔者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师之一,也曾经是05社管班的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到了大二,学生普遍地不知道他们毕业之后究竟能做什么!很多学生问:他们这样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从事小区里琐碎工作的时候,究竟与收发室里的大婶大妈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相当多的学生并不理解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说明,很多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就业盲目性大。再深层次的看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招生宣传,在专业宣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目的的引导也是明显不够的。当然,这和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片面追求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就业观念也是分不开的。

2.4对学生深造空间关注力度不够

人文科学系的专业不算多,但是和其他的系部比较起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几乎每一个专业都给学生提供了拿自考本科文凭的机会。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除外。笔者所带的05法律班,全班48人,有39人在考自考,拿本科。在社会日益重视知识经济的时代,专科文凭肯定不能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也给学生自身的发展做出了限制。全国承认的自考本科文凭无疑为学生的将来深造提供了另外一个渠道。很多同学选择读人文专业,也是冲着自考本科文凭来的。社区管理专业的学生限于专业,在拿本科这个途径上受到的关注不够,也限制了学生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另外一个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已经开始逐步采取市场准入制。该专业还没有引入一个通过考核拿取相对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也使得学校引导学生就业显得有心无力。

3应采取的对策

3.1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重点首推课程设置改革。这体现在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上。要科学合理的计划、分配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我们应当清醒的意识到高职教育不可能象本科教育那样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阐述。学生只有近两年半的学习时问,我们不能贪多求快的把课程设置得多么全面,而应该把主要而有限的精力放在某些必修的技能性专业课上;不能让学生觉得“什么都学了,却又好象什么都没有学会”。与其广而杂,不如专而精。

其次要大力推进考试形式改革。职业教育不能什么都用试卷来考察。我们的学生中很多都有较为完备的动手能力,而很多恰恰缺乏的是应试能力,应付传统的卷面考试不是他

们的强项。我们要把学生的所学真真正正正地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全面而充分的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受挫的沮丧,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宣传画册上有这样一句话:“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这句话虽然平实,但是却道出了实实在在的精彩:倡导了“先求其会,再求其懂”的教育思想。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真谛,

3.2尽快建立起过硬的、专业的师资队伍

在继续合理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部分教师积极进行转轨,除了进行相应而必要的师资培训外,还要鼓励教师多参与社区建设的第一线,用实践经验引导理论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授性。

同时,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3.3对专业宣传要进一步提高到足够的高度

专业宣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学生的人数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成本,是我们谈专业改革、谈师资建设等等问题的大前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对于已经毕业的该专业05级学生,要对他们的就业去向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可以从毕业的学生中选取就业的典型,对在校生进行针对性地宣传。而较高的就业率也是我们进行专业宣传最好的名片。实际上,随着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准入制的实行,发达城市的社区建设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我们的学生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我们在现阶段,就要开始为本专业大一的新生开始进行就业筹划了,争取能够往订单班的方向取得一定的突破,为明年的专业招生工作夯实坚实的基础。

(2)要格外重视在“迎新”阶段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宣传板,通过专业咨询,通过多媒体加强对新生的宣传,消除他们对该专业的陌生感,引导他们对该专业的兴趣。宣传的重点应是就业的前景。

(3)对于已经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也要进行宣传。这时候的宣传应该更有针对性一些。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或者了解。这时候应该就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实习渠道和途径,就业方向和前景进行一系列的宣传。不能让学生在选择该专业后还长时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要能帮助学生迅速把心态稳定下来,准备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个时候的宣传可以有效的防止临时要求调换专业情况的发生。

(4)对于平时日常教学也要注重专业的宣传。这个时候的宣传除了领导的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任课老师的工作了。应该把对专业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融入到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中来。让学生一节课一节课的培养能力,一节课一节课的培养信心。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整个专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专业的宣传绝对不是某个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系部乃至整个学院的工作;不是某一阶段的工作,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工作。

3.4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

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掌握技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尽量拿更高的文凭,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虽然在目前湖北自考本科中,社区管理专业还是个空白,但是在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专业已经有了类似的自考本科课程设置,出于为学生未来学历层次的提高考虑,我们应该大力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本科学习:另一个方面,应当积极与相关民政机关取得联系,将社会工作者或者助理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引入我们的校园,或者积极为本专业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创造更多的平台。这样,双管齐下,为学生创造了更广泛的个人发展空间,也为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此良性循环,才能让我们的这个专业更加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靠某个个人的空想得来,而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在适应整个高职教育的改革节奏基础上,集思广益,反复推敲,才能有所收获。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劳动就业报[N],2005年6月13日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4

一、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 虽然当前物流行业发展迅速, 但是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理想。目前, 很多中职院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作, 但是大多数停留在文字层面, 或简单合作模式。在合作过程中, 企业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较少, 而学校则需要企业提供实习、参观讲解以及外聘老师等各项工作, 合作不对等造成合作关系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少且单一。

大多数职业院校物流专业都有实训基地, 但使用率低, 且功能不完善, 很多只能起到参观作用。

2. 实训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师, 大多数都是改行过来教授物流的, 十分缺少具有物流多行业工作实践, 了解物流企业运作的能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即便是现在国家鼓励教师下企业, 但让教师们长期脱离教学岗位, 是不现实的。

3. 实训能力薄弱。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物流专业都得以建立物流实训室, 能够实现仓储、配送、运输、流通加工、包装等多项物流功能。一方面, 是大力的建设投资;另外一方面, 则是建设完的物流实训室空置率高, 开出的实训项目无法与企业对接, 整体实训水平较低。

4. 校企合作未能深化, 流于表面, 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项目未能吸引企业。

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道路, 但这些物流企业只停留在简单的层面, 老师带领学生到物流公司、仓库、配送中心参观, 毕业以后安排在企业工作。聘请企业人士来校报告, 与老师座谈交流, 仅此而已。

二、构建“3+1”校企合作模式

我校在开展示范校建设过程中,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最终确定“3+1”校企合作模式, 即“企业认知、职场体验、顶岗实习”+“岗前培训站”,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 帮助企业、学校解决难题。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学校解决高峰期无人可招的难题, 并帮助企业完成岗前培训阶段的工作, 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为企业提供诊断报告, 帮助企业整改业务。一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完成校外实训, 真实了解企业岗位操作与流程, 减少设备投入资金。

1.“3+1”校企合作模式贯穿物流学生学习生涯

“3+1”模式是一个贯穿学生培养始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校第一年, 是认知企业阶段, 学校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专访, 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报告, 让学生对物流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第二年, 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阶段, 学校会聘请企业讲师来校进行物流技能操作指导和流程演示, 并安排为期2个月的职场体验活动, 让学生利用所学物流知识应用于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 了解企业文化, 熟悉企业管理模式。第三年是岗位熟悉阶段, 学生将被安排到合适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完整了解企业工作, 提升自己, 适应社会。在岗前培训之前, 学校会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分组进入“企业岗前培训站”, 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专项培养。

2.“3+1”校企合作模式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我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应能够适应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需要, 掌握仓储、配送、快递、运输、国际货代、客服等物流工作。学校将分四个方向与不同企业建立专项联系, 分别是仓储配送方向对应仓储企业, 运输快递方向对应短途运输、快递企业, 国际货代方向对应进出口、集装箱货运企业, 物流市场营销方向对应我校引企入校的企业。这些对应企业将参与到四个专业核心方向的专业建设中来, 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制定授课内容、授课计划、授课方案、成绩考核。企业为学校提供指导教师, 学校为企业量身培养人才。各取所需, 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3+1”模式实施灵活, 企业认可度高。

三、“3+1”校企合作模式的辐射作用

物流专业学生毕业生主要的毕业去向都是在货代、快递、第三方物流等公司, 从事货运代理、分拣货、派送、仓储管理、配送运输、接单等工作。岗位的繁多, 要求的不同, 需要企业在接收学生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站”的设立, 就是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培养, 区别于以往的订单式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定性以后, 心智成熟的情况下, 理性选择适合的企业, 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岗前培训, 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在进入企业工作后, 上岗迅速, 适应力强, 提升空间较大, 稳定性极高, 企业好评率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不但解决了企业用人难的问题, 也适当的在进行教师队伍实践能力锻炼的过程中, 帮助企业进行企业诊断和企业改进, 帮助企业提升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教师也能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 为岗位员工充实理论素养。这种合作模式, 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企业愿意参与、积极参与, 使得就业有保障、实训有基地, 学校招生为此也连年提升, 实现良性循环, 学校离不开企业, 企业离不开学校。

摘要: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 积极探索, 创建“3+1”校企合作模式, 与企业真实对接, 结合物流教学, 有效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3+1,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服务与管理专业电子简历 篇5

我们在进行制作服务与管理专业简历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的情况进行变化,这样获得面试的机会会大大的增加。

个人信息

yjbys

性 别: 男

年 龄: 24岁 民 族: 汉

工作经验: 2年以上 居 住 地: 浙江台州 临海市

身 高: CM 户 口: 浙江台州 临海市

自 我 评 价

本人,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能吃苦,退伍后,处理完个人事物,望可以再过年后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求 职 意 向

希望岗位: 销售类-人员-业务员 销售类-人员-销售代表

寻求职位: 营销类

希望工作地点: 浙江台州临海市

期望工资: /月(可面议) 到岗时间:随时到岗

工作目标 / 发展方向

目前任职无,目前职位无,希望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工 作 经 历

▌-12--2013-11:无

所属行业: 其他(其他)

担任岗位: 销售类-人员/业务员

职位名称: 无

职位描述:3月----6月,临海左岸酒店,晚上兼职做包厢服务员

207月--8月,临海潮人会所,后吧送酒员。

2011年9月---10月,临海话机世界,营销员

2011年12月---11月,部队服役

教 育 经 历

-09--2011-07 浙江省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类/服务与管理专业 中专

拓展阅读:简洁有重点个人简历是效果最好的简历

对于众多的应届的毕业生来说,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制作个人方面的简历就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在进行制作个人方面简历的时候,对于各个方面要求是比较的高。其中,简洁并且有重点的简历是制作的时候最好的选择。

需要知道的就是在这众多的简历中,公司的招聘的人员只是初步或者大体的看一看。所以在进行制作个人简历的时候,需要突出重点,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招聘的人员留下一个比较鲜明的印象。对于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往往投简历的`人数是比较的多。只有一份良好的简历,给了招聘人员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我们进入下一轮面试的概率才会大大的增加。

花哨的个人简历主考官在进行查看的时候,往往会引起烦躁的情绪,进入面试的概率自然是比较的低。很多人在进行制作简历的时候,往往出现了篇幅比较长的情况,有的也是出现了图片或者插图等等的情况。但是,需要知道的就是这样的简历主考官往往没有耐心看。所以可以这么说,简洁的简历是制作的时候最好的选择。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6

关键词:体育产业实践教学体育服务与管理

中文图书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了“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广州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无形资产等为补充的体育产业体系”。广州市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必将引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旨在服务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通体育、懂技术、会服务、善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既是决定高职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实践教学环境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教学方式。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信息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建立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并以多元化方式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拓展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为培养服务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

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以广州市体育局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体育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在政府层面,在由广州市体育局、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体育行业企业联合组建的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制度框架下,成立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主管机构,通过发挥信息联动、资源调配、激励监督等职能,在学校和体育行业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在学校和行业企业层面,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下设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分理事会作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员由专业教学带头人和相关体育产业行业专家带头人及骨干专兼职教师组成,由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分理事会具体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监控、评估,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校场联动、岗学结合”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真实的实践任务、真实的实践岗位,不断提升其适应体育行业企业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

2.建设信息化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

基于“在自主体验式学习中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在对接合作中提升专业服务体育行业企业能力”等两大开发理念,依托学院的体育资源共享平台,与广州体育馆、深圳高尔夫学院、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高尔夫协会、侨鑫集团以及广州市的高尔夫俱乐部、球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以课程资源库建设为核心,涵盖课程标准、课程素材、实践教学评价、行业企业资源、职业资格培训等五大资源模块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校间、行业内共享,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自主学习及可持续学习的需要。如高尔夫球具维护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将复杂的球具维护技术内容转化为研宝高尔夫企业服务大型高尔夫赛事的工作项目,通过真实的工作现场示范教学视频,形象直观地分解高尔夫球具维护技术的技术要点和步骤,帮助学生及社会人员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自主学习。

3.建立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重点解决了“谁来评”、“如何评”和“如何考”的问题。著名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在反思传统的描述、测量、判断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理论”,指出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在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制定了贯穿岗位认知、专业课程实训、岗位见习、企业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评价实施方案,开发以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重在对学生技术技能实践及职业道德与素养进行过程化评价,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师生的评价反馈沟通机制,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4.“一出两入” 落实实践教学经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办学校是要独立核算办学成本的教育组织机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涉及到诸多人力、物力资源应用,由此產生的实践教学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重要因素。

4.1自我发展产出

在依靠各级政府投入的同时,利用本身的学院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和师资优势进行创收,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比如组织社区体育培训,出租运动场地,参与商业化的体育赛事及体育文化活动运营,甚至可以放眼世界,比如接纳外国运动队进行有偿集训、建立国际化的体育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学院在2013年6月举办了“耐克杯”全亚洲篮球训练营,来自中国香港、中华台北、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参加。依靠自力更生的自我发展可取得一举三赢的效果,既提升了学院办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提供了社会服务,还获得了经济效益,足以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4.2政府投入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办学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办学的强大后盾。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扶植,主要通过不断深化专业的软、硬件内涵建设,以项目运作的方式,获得政府办学资金支持。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相继获中央“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和广东省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政府财政支持。

4.3社会资本引入

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广开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参与办学,采取吸纳社会资本、企业资金进行捐资办学,联络海内外的校友和热心体育教育的实业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捐资建设实训室等形式支持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资金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经费投入机制。如校友黎伟权捐资百万设立“黎伟权校友奖学金”,每年捐助20万元奖励优秀运动员、学生和教师、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研宝高尔夫企业在校内共建了研宝高尔夫球具维护工作室。

5.建设“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式的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保障

5.1教学服务管理人才

有效落实“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要求体育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管理队伍要发生结构与功能的质变,从过去执行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常规教学管理主体,转化为活跃在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动态教学服务主体,要求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与政府及体育行业企业沟通协调的能力。

5.2实习、就业服务管理人才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建设具有专业素养和就业信息网络的实习、就业管理人才队伍。实习、就业服务管理人才应当熟悉与体育相关的各条产业链,具备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关系网络,有能力对接体育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对学生开展的相关的职业理念、职业规划教育,对毕业生的择业活动进行指导,提供全方位的实习、就业信息咨询和实习生、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开辟实习、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为区域体育行业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

5.3专业双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可以說是专业的品牌,是专业建设团队的领军人物。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双带头人”由专任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和兼职的体育行业企业界专家组成,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承担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功能,共同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指导专业建设团队完成相关的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工作。

5.4“双师型,企业化,国际化”的一线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双师化,合作化,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人力保障,直接关系到专业发展的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一,“双师型”专任教师是师资团队的主体。在当前的体育高职教育发展环境下,“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和实践化技能知识,能够独立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管理能力,还应当具备开展专业调研、行业分析、职业岗位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为体育产业提供创新服务的能力,体育高职教育教改研究能力等重要能力;其二,“企业化”兼任教师是师资团队中的体育行业企业资深专家。他们可以通过任教课程、开办讲座、指导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参与专业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研讨、参与体育高职教育教改研究等方式与校内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实践平台;其三,“国际化”师资是在与国外体育类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与国际体育产业企业、体育俱乐部共建体育高职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引入的国际师资人才,能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带来国际化视野,加快国内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丹. 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8).

[2]李丹等.试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的再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4(5).

[3]蒋丽君 .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4]潘望远等.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7

2013年我校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两年来,本专业严格按照示范校建设方案与任务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建设。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教研组现已建设苏州市精品课程《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并自主开发了《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物流管理软件应用》、《助理物流师培训习题手册》、《E R P沙盘模拟经营》、《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电子商务流程操作》等7本优质特色教材,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拥有第三方物流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 R P沙盘实训室各1个,学生训练叉车两台,主要设备价值总计226.50万元。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资源能完成仓储作业、助理物流师、ERP沙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实训项目,满足提高学生技能和理实一体化课改需要。本专业学生于2011年、2012年参加ERP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连续两届获江苏省团体一等奖。

作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学校已配备了优秀专业教师和大量资源进行高起点建设,面对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改革的深度及教学评价方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师资队伍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仍需提高,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现有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能满足日常的教学,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校内实训基地还需进一步提升层次,实训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本专业在学校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示范校建设项目组,并充实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广泛吸收企业专家全程参加,对专业建设过程及效果进行指导与评价。两年建设期间,本专业始终把示范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与中心任务,项目负责人按照“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原则,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参与建设的每位教师;同时,以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并通过各阶段例会等形式及时总结与通报项目建设情况。

按照“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本专业以仓储岗位、货运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达到创新性与新颖性的结合。专业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示范校建设期内,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加强校企合作,增设校外实训基地;依托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养技能人才,组织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设期内,通过本专业的努力,我校顺利通过江苏省鉴定中心的审核成为物流师(三级)、助理电子商务师和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点及考点。

建设期内,组建以系主任总负责,以专业负责人、实训副主任和专业教研组长为总教练,以执行教练配教练员的教练员团队,将培训工作常态化,系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把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成果与奖学金的评定等挂钩,建设期内共有67人次技能大赛市级以上获奖,同时技能比赛有了新的突破。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效

通过两年的建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市场调研、专家论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完善了“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了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能力创新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通过两年建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取得迅猛提升,并取得了一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实习就业质量。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紧密联系市场,结合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期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苏州物流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就业率达到9 9.5%以上,就业对口率85%,单位满意率94.13%,有效地实现了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与南京司书软件公司共建共享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平台资源库;与凤凰创壹集团共建《物流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共享。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2014年已成功申报了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和国际商务单证员考点,并顺利组织了考试;积极推进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年均社会培训达100多人次,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提升了专业教学“课证一体”的融合度。

扩大示范辐射作用。承办2015年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叉车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检验师生技能水平。

接待广东、广西、江西、贵州、江苏等省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改进措施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在“国示范”环境下成效显著,但以下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推广使用。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仅处于教学资源平台、物流师和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资源库的校内教学使用阶段,还未向社会培训推广使用。

教师服务企业能力需要保持提高。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继续提高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力求与企业要求合拍,仍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既有教师的原有基础,能力和专业局限,也有思想,政策导向等因素,还有时间安排,个人意愿等实际困难。教师如何进企业研修,了解企业需求,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需学校统一部署。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8

1 课程设计的理念

1.1 校企结合共同开发设计课程

高职特有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开发超越的重要途径, 又是指导高职课程开发的教育理念, 只有在“校企合作”视野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才会走出单凭学校进行高职课程开发的狭小圈子, 实现高职课程开发的真正超越。

1.2 课程设计要符合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主线, 做好课程0.的设计, 抓好实训、实习环节, 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

1.3 课程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行业的要求为宗旨, 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 在需求分析 (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 的基础上, 进行课程设计。

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符合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本课程采取“阶段组合”、“任务驱动”与“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形式, 建立了“STT” (Stage onbination&Task oriented&Trinity) 课程体系, 尊重教学规律, 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规律;符合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行业的实际需要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

第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岗前学习阶段”、“对客服务阶段”、“基层管理阶段”三大模块组成。“岗前学习阶段”模块中, 以前厅部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应知知识为主, 包括:前厅部地位、任务、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前厅环境、前厅人员素质要求、设备用品、优质服务、投诉处理等内容。“对客服务阶段”模块以岗位任务驱动为主线, 针对应提供的对客服务和应完成的工作任务, 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进行了客房预订、入住接待、住店服务、离店服务等应用技能学习。“基层管理阶段”模块以前厅部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为主, 包括:前厅部的沟通协调、服务质量管理、前厅安全管理等内容。

第二, 对于每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 又按照各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对于各项工作任务, 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情感要求。课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针对各工作任务既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解, 更注重了对相应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基本构成, 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组织上, 我们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 实践知识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构建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岗位实际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 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

3.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课程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定位以及本课程的性质为依据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训教学, 学生能全面认识酒店前厅部的业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酒店前厅部运行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娴熟的前厅服务技能,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为职业领域的拓展打好基础。同时, 通过前厅工作的认知、熟悉和实训,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

3.2 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职教育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 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特征;

(2) 教学内容针对实际职业岗位要求;

(3) 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4) 根据国家职业鉴定对前厅服务员职业的标准要求, 突出针对性,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3.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依据“STT”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以“三个衔接”来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岗位分析相衔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 我们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各岗位的需求、以具体工作岗位要求为基础, 整合教学内容。

第二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 需要开设多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完全独立, 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相互补充。

第三个衔接:教材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 我们的教学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其中, 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3.3 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

教高16号文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 课程采用了将“工学结合”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模式。

3.3.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课程对于每一阶段中的教学内容, 按照各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分解。对于各项工作任务, 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情感要求。课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针对各工作任务既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解, 更注重了对相应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 从而学习了理论和实践知识, 训练了实践操作技能。

3.3.2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本课程拥有两个课堂即学校课堂与饭店实境课堂;两个基地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 为了充分体现真实的职业氛围, 将对客服务阶段的部分技能培训项目搬到酒店进行实境教学。将课堂搬到酒店是教学的需要, 实现了从“仿真”到“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企业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把酒店鲜活的知识和行业标准带入课堂, 已经成为本课程教学的良好机制。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强化练习, 再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 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3.3 教法和学法的有效运用

目前, 在高职教学环节要求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效、教学方法要求多样化, 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 同时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3.3.4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关注了过程评价, 强调了职业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评价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30%, 实作考核占30%, 理论考试占40%。评价的主体力求多元化, 主要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行业人士组成。

当然, 对于一门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 行业的实际需求, 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通过课程设计来推动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来推动专业建设。只有这样, 高职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摘要:前厅服务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课程设计的科学与否, 关系到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职业教育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需求、学生职业岗位定位等为基础, 从课程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课程实施等方面对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石伟平.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6) .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分析与思考 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证,思考

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背景

“十五”期间,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 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 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3%。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与规划》的通知, 促进物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物流业已经成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以及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必然增加了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2人才需求分析

据物流行业业内人士介绍, 现阶段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 物流人才缺口比较大。相关统计显示, 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 物流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专家预测, 随着物流市场的高速成长, 在未来7—10年内人才缺口仍会持续扩大, 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物流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初级物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 熟悉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的高级物流人才供不应求。

1.3人才供给分析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缺乏统一规划, 缺少实践经验, 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物流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与地域经济发展脱节,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缺乏专业特色, 学生综合能力差。因此, 加快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物流人才质量, 为社会及行业培养更多符合物流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势在必行。

2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证分析

2.1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1) 专业设置的依据。

2006年, 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据此, 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及建设过程中,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赴兄弟院校学习、走访企业、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度访谈、分析行业背景资料及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咸阳及周边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调研。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企业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主要是仓储、运输调度及配送作业及管理方面的能力, 分别占调查企业的60%、60%、50%。从层次方面来看, 主要需求是基层作业和中层管理人员。对基层物流作业人员而言, 75%的企业认为职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自我学习”的能力, 65%的企业认为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方面, 65%的企业认为“运输作业”能力是首先要具备的, 其次是“仓储作业”能力。对中层物流管理人员而言, 85%的企业认为“与人交流”、“自我学习”是最关键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面, 重要性依次是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管理能力。“责任心”被绝大数企业认为是物流从业人员最重要的个人素质。

(2) 培养目标与规格。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国际物流企业培养“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方面必须具备职业能力、方法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方面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物流业务操作和管理等职业素质。本专业学生要求考取物流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以及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

2.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物流行业、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尝试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配备了一支专兼结合且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训基地, 形成了“一条主线, 两个平台, 三个环节, 四个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 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 依托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 在课程实训、专项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结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证结合, 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日趋完善的教学条件

(1) 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趋于合理、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学团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内部培养, 限期提高, 外部引进, 专兼结合”为指导思想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专业建设之初,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老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 专业不对口的现实情况, 一方面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 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同时通过鼓励他们加强自学、精心组织专业教学研讨、聘请专家 (姜大元、聂佳恩、邓泽民等) 讲座、派出参加培训学习等方式让他们尽快成长为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次, 为了能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依据学院有关规定限期提高学历层次及教学水平。第三, 引进了教学科研带动力强, 熟悉咸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带头人, 有利于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第四, 挖掘企业高素质人才作兼职教师等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五, 安排年轻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实间下企业锻炼, 以增强他们对行业的感性认识, 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2) 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经济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年级是专业认知实习,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专业、对行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二年级结合课程及岗位安排专项实训, 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三年级通过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体现了“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建成了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室, 配有数套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系统;积极筹建校园零利润超市、物流设备设施模拟实训室。与此同时, 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组织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 或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进课堂给学生讲座,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2.4不断改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改革。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曾聘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物资与采购联合会理事、客座专家、物流师卫民老师, 陕西省物流采购与联合会会长、高级物流是马临宝老师, 指导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规划、建设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及专业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及物流行业发展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基础理论教学安排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度, 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了与培养目标一致、与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好奇心强、动手力强, 但自信心不足、自控力较弱、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结合专业特点, 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讲述法之外, 更多地灵活选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项目教学等方法。同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观看、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2.5健全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有健全的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 建立了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健全了教学例会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听课制度、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系主任作为教学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随时深入课堂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通过上课前的考察、期中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评教赛教活动、期末考试流水线评卷作业等教学过程的监控, 每一教学环节均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管理工作配备了数量充足、素质好、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 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 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共同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3问题与思考

3.1如何协调处理专业调研时不同调研对象对物流管理人才认识上的差异性

专业调研设置和调整的前提和基础工作, 全面的专业调研应该是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要对企业、学校、潜在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在专业建设实践与学习交流中, 我们发现企业、学校以及我们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认识角度不同, 深浅不一。这迫使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处理专业调研时不同类型调研对象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认识上的差异性, 真正做到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从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如何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要求, 各院校都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不少院校尤其是物流行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 专业调研要么范围太广, 要么立足学院所在区域经济, 而毕业生又是面向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 从而导致工学结合不能深入开展, 学生中普遍存在好像什么都懂, 其实什么都不太懂的现状。因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根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对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制订培养标准和培养措施, 不断探索和创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

3.3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体现,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开设, 是围绕物流岗位知识和技能模块设置课程。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物流各功能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 重新审视现行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深入思考如何更新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突出高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

3.4如何构建名符其实的双师结构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举措。在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构成基本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 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物流行业及企业工作的经历, 对行业及企业认识肤浅, 即使具备双师素质, 多数人也是通过各种多期培训获得证书。教师队伍中缺少那些教学经验丰富、行业企业资历深、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名师。因此, 如何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与要求, 打造一支能在学校和企业双栖的名符其实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3.5如何创新专业特色, 加快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是在专业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 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物流管理专业如何依据“培养目标的准确性, 专业设置的职业性,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资源, 不断创新专业特色, 这对提升专业竞争力及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很深远的意义。因此, 如何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分析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省内外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与特色, 进一步分析办学特色的创新因素, 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校内外办学条件, 并从实际出发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定位, 探索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 创新专业特色, 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且不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 篇10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物流业成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成为物流业振兴与发展的九大保证措施之一。物流活动涉及一产、二产、三产的多个领域,商品流通愈发达要求物流相应地愈发达。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调查统计预测,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纷纷设置物流专业,物流人才已显现出供过于求形势。如何充分发挥高职人才培养优势,满足物流产业发展需求,成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办学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建设与办学特色

2.1 依托地域特点与行业发展优势,明确办学目标需求

①产地,消费市场带动了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物流已成为唐山市七大主导产业链之一。以开滦煤炭、钢铁等为首的大型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百大集团等连锁零售企业,也在加快物流配送中心的规模和能力,大力发展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在大型商品批发贸易市场的毗邻地正陆续建设着一批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生产与消费物流行业的发展对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专业人才产生强劲的需求。

②沿海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唐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曹妃甸工业区以四大主导产业(大码头、大电力、大钢铁、大石化)为主完成布局,“四点一带”区域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和海洋化工产业。乐亭新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紧邻的天津港口经济发展,集聚了众多的货代企业及物流企业,港口区域经济优势将对国际物流人才产生强劲的需求。

③快递行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递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快递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行业附加值高、就业效应大。快递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据估算,到2012年我国快递企业从业人员将达到或超过80万人之多,如何提高现有快递人才的素质、增加快递专业人才的供给已经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④岗位人才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宗旨,面向消费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首次就业岗位:国际货运代理人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仓管员、采购员、理货员、仓储调度员;运输调度员,客服专员、配送策划员;速递员、输单员、运作员等。目标岗位:物流经理、理货班长、仓储主管、采购主管、运输主管、配送主管、客服主管;货运代理基层经理、快递基层管理人员等。

2.2 “一统三分两结合,校企共赢,订单培养,多证一体”专业群办学理念内涵

以专业群理念一年级统一招生,基本招生规模为每年至少三个班150人,依据市场需求与订单班情况适当增加招生人数与班级容量,统一学习物流专业基础的“平台课程”;二年级结合学生个人主观意愿与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资源客观情况具体划分,定位为消费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三个方向,班容量在40人以下,学习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多模块”专业课程;三年级广泛结合专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展在师资互通、课程建设、证书配合、岗位对接多领域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课程,探索并逐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体制。

2.3 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结合三大专业建设方向,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力求在专业分布上合理化。大力提倡师德教育,带动年轻教师开展专业建设,鼓励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锻炼教学团队,增强师资队伍力量。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实地调查研究,深入实践锻炼,考取物流师以上的专业资格证书。引进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建立稳定教师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校企人才共荣互融。

2.4 校企合作,开展“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建设

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开发,完成物流基础、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快递实务、国际货代、物流企业管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任务;建设物流仓储、企业模拟操作及物流软件操作实训室,建设连锁经营、快递物流校中厂实训基地;完成仓储配送、物流企业调研、快递综合、国际货代等综合实训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借助物流技能大赛形式,提升办学水准与社会影响力;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广泛积累与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过程完善专业教学资源的积累。

3专业建设实践探讨

3.1 依托区域行业特色广泛开展专业调研

①明确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一是为制定就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奠定基础;二是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其工作状态及发展空间,获得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反馈;三是物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人选。

②确定调研内容。

了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物流人才数量、层次、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明确适合高职层次学生的物流岗位及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相关人员对课程设置、技能证书的意见和看法;了解毕业生在物流企业的适应程度及发展前景等;了解物流企业与院校合作的意向。

③制定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座谈、参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走访典型物流企业相关人员及在物流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获得直观的第一手资料。

3.2 按专业群建设理念,科学进行专业分流

专业分流工作在“自由申报、双向选择、择优录取、适当调整”指导思想下,依据三个分流指标:一是学生填报的志愿,二是学生独立撰写的物流调研报告,三是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自主选择与分流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分流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方向的就业状态,又结合教学资源条件。分流工作于第二学期末完成,划分为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填报志愿阶段、录取与调剂阶段、分流结果公布阶段。

3.3 校企互融,订单培养,探求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互融,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订单培养,意于缩短办学与就业的距离,满足企业对急需人才的需求,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3.1 针对三个办学方向,选定企业的范围,寻求具有良好合作意愿的企业

大型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如电器、汽车、零售百货、医药连锁等企业,此类企业业务正在积极扩张,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基层管理人员,就业发展空间较大,管理规范,是首选合作对象;快递企业因急需提升一线员工的基本素质,需要大批引进基层管理人才,与院校合作积极性较高;天津港口、唐山港口、京津地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行业、外贸急需的国际物流人才等。

3.3.2 院校针对企业需求与自身情况,寻求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支点

院校需求:借助企业物资资源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集合企业一线专家,合作畅谈,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共建实训室和生产型教学基地;解决学生的就业。

企业需求:提前将企业文化进行渗透,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解决未来员工招聘困难,降低员工的入职培训费用与时间;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3.3.3 订单培养,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的最终体现是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师资培养、基地共建、人才共育、学生就业等方面在学生在校期间用企业挂牌班的形式加以限定,并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做课程,使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与特殊的职业氛围,缩短学业与就业的差距,去除学生就业恐惧症与盲目性。

3.3.4 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中存在的困惑与智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在院校教学经费保障、企业合作的成本支出、合作企业协议履行,学生的安全保证、企业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准、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学院对校企合作的制度规范,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深入认识,政府与社会对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的法律性规范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J].教育部.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一、引言

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旨在以现代管理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饭店服务与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作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剖析。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酒店服务与管理的现状,系统掌握饭店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方法,为学习和研究饭店业务管理以及从事相关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求做全面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饭店服务与管理涉及的内容大致了解,以扩大知识面,同时,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并能够准确应用。因此,如何在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管理理论教学与饭店实践操作方法相结合,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讲解。这是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课程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突出课程的教学重点,结合部分典型案例讲述所学课程的各章学习要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面授教学讲解、讨论案例或答疑等方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课程任课教师应适当性地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模拟活动、安排社会调查、开展实际操作点评等环节。

(三)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价,也是后续教学的一个重要总结。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技巧分析

(一)深入饭店进行调研课程教学需求。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饭店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课程教学设置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了解饭店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对员工能力、技术要求,既可以更好地优化课程设置,又为工作任务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 (二)做好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进行饭店工作任务分析可以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饭店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可针对某门课程,邀请饭店业内人士、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

(三)搞好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立足饭店管理工作任务分析表,把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为课程体系,完成对课程的提取,按工作过程的顺序为依据并兼顾教学规律设置。此外,可对课程知识容量较小或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门课程。在课程学时的分配方面,要以工作任务模块的重要性和难度为依据。立足课程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在项目下设置若干模块,项目和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

总 (四)认真组织教师全面落实课程教学实施。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能力。鼓励教师在企业顶岗进修;广泛开展内校外教师的学习交流活动等,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其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定,把教材的内容分为若干个大的项目,每个项目下再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融为一体进行设计。再次是饭店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饭店的工作过程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在饭店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学习。最后是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教学手段应采用讲授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

三.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策略的运用探讨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观念。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够用传统的灌输方式去让学生吸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教学条件,去为学生创造条件,改造他们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对课程产生兴趣。

(二)利用实战经验打开话题。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不能够用空泛的理论去说服学生,应该要经常用自己的实战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引。这样不但使他们了解到,学习知识后绝对会有用武之处,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4.com

(三)培养独特教学习惯。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一些个人的风格和习惯是很有必要的,这或多或少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能够一想起某一个动作就很容易想到老师给他们讲授过的课程。

(四)制作漂亮的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应该是中职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应该经常去网站上去找一些 PPT 模板、PPT 素材、GIF 动画、 搞笑短语、优美图片、培训游戏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五)加强课后学习交流。课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可以专门建立相应的酒店管理系列 QQ 群、微信圈等,定期为学生投递饭店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及时为大家推出交流话题,使学生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拓宽视野。

(六)进行专业素养培训。专业素养是一个学生走上饭店工作岗位必备的条件, 因此, 中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整体素质。

(七)完善专业实习,改善学生的实习环境。饭店管理专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提前演习,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努力地去改善学生的实习环境。為学生提国际性饭店集团或有实力的高星级饭店实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课程与教材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2]徐锦屏.关于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构想.科教导刊,2009年第11期

[3]张启富.关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篇12

一、“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性质

(一) 设施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边缘性学科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和理论扩展的结果, 不仅涉及到有关领域的专业技术, 如:建筑、机械、通信、电气等工程专业;还涉及到经济、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正是由运筹学、技术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生产运作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理论扩展, 设施规划学科才得以发展壮大。因此, 学生对这些学科相关内容的融合贯通和交叉应用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这无疑对设施规划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并没有全都学过, 这种情况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 设施规划具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性

如今,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制造系统布置扩展到仓库布置、服务系统布置, 如学校、银行、医院、火车站、机场、办公室、超市商场、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 同时也扩展到非传统布置, 如:计算机主板上的插槽布置问题、机场登机门的布置问题、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布置问题、手机键盘的布置问题、飞机驾驶舱布置问题、各种机器的操作面板上按钮布置问题等。

二、对于不同专业,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不同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质不同, 专业培养目标也不一样, 所以导致“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不同专业中, 其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对于工业工程专业而言,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是为培养工业工程人才、适应各类工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设施规划与企业物流设计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工作步骤, 掌握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过程和有关技能。“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 是作为选修课存在的。这也有一定道理, 毕竟物流管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 不是工科的工程类专业。它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般是:主要研究物流企业的生产或工作设施与物流企业的服务设施运行管理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通过学习, 使学生系统掌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并能初步运用系统规划的常用模型方法, 对某些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 并能初步进行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三、物流管理专业中,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结合“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自身性质, 考虑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不同专业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的不同, 反映到该课程上的要求及教学方法也不同。其中, 系统布置设计 (SLP) 是“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中的重中之重。SLP是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 采用一套表达力极强的图例符号和简明表格, 通过一套条理清晰的设计程序进行布置设计的方法。对于在校物流专业大学生来说, 参与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是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最可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鉴于此, 下面对物流管理专业这门课程中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 课程设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的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 这一点在工业工程专业中受到广泛的重视。而在物流管理专业中, 有的高校把该课程设为选修课, 课时少, 再加上部分学生是从文科考入此专业的, 完全没有理工科背景, 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所以有的高校就弱化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针对该课程性质而言却是必需的。即便是开设此课程设计的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 这一环节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开展的课程设计, 理论与实际脱离, 多数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设计, 而现在设施规划已经步入软件设计阶段。这正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 第一, 要加大课程设计内容和企业实践的关联度, 充分利用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 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去, 在实践中学习。同时, 课程设计数据就从该物流企业中获取, 由学生进行分析设计, 进而解决设施规划方面问题。第二, 在课程设计中尽量运用“设施规划”软件。电脑是设施规划工作的有力工具, 通过“设施规划”软件的运用, 可以减少设计过程的计算工作量, 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准确性。所以要求学生熟悉Office、visio、AUTOCAD、Factory CAD、WITNESS等布置设计及仿真软件的操作。另外, 市场上多数流行的布置设计软件都是建立在传统设计思想基础之上的, 软件的使用过程也是对传统设计思想的温习体会过程。

(二) 课程设计目的

物流管理专业的“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目的是通过对某具体物流企业, 如空港物流园区、货站仓库、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基地、分拨中心等物流设施进行布置设计的实践, 熟悉SLP中的各种图例符号和表格, 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通过课程设计, 使学管理的物流学生掌握一点工程知识, 使其具备一定的初步工程素质, 为未来在物流领域从事物流工程工作打下基础, 促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三) 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针对给定的物流园区实例, 完成下列工作: (1) 绘制物流园区现有平面布置图。 (2) 进行物流分析。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货物流量及流向, 绘制各区域间的货物流程图、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图。 (3) 进行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要对物流园区中的各作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可考虑针对各个不同作业单位编制相对应的问卷调查表。绘制出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 (4) 绘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 按照物流和非物流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加权值 (3∶1、2∶1、1∶1、1∶2、1∶3) , 并进行合并。 (5) 算出各个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 得出作业单位综合接近程度表, 据此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6)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占地面积, 将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与其区域的几何形状相结合, 绘制出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7) 根据企业现场调查研究的情况, 列出实际限制条件和影响布置的修正因素 (考虑调研的具体情况和物流专业学生能力, 此环节也可略去) 。 (8) 产生n (n=小组成员个数) 套布置方案。 (9) 布置方案的自我评价。从物流效率、安全生产、可扩展性、空间利用率、人员的联系等几方面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 得出最佳方案。 (10) 应用陡削下降成对互换法对最佳方案进行优化。

(四) 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物流专业“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它是整个设计工作历程、各阶段成果的集中全面体现。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各阶段工作内容、工作数据表格、各布置方案图形及文字说明。

四、结语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数不多的具有工程实践性的课程, 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要以符合课程自身的性质为前提。设计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是实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设计, 学生不但对设施规划及运筹学、技术经济、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交叉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 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工程基本素质的训练, 这对学管理的学生尤其重要, 为其日后成为社会认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 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不但要自己积极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且更多的是小组成员间的团队配合、讨论, 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磨砺, 不断在合作中寻求更优方案, 所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融入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从课程设计初的数据收集、整理、处理, 到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产生的大量图形、表格, 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这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学校不会安排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所有相关课程的学习, 同时, 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 由于课程学时所限, 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充分详细讲解其使用方法,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自学, 这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 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设施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充分锻炼了学生将课上讲的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的能力。

摘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一门具有很强工程意义的课程,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而这种素质的培养不是简单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本文将结合“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自身性质, 分析其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在不同专业的差别, 进而针对物流管理专业, 规划其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及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朱耀祥, 等.设施规划与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扬琴, 等.关于“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4) .

[3]赵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 2008, (12) .

[4]周宏明, 等.设施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5]董海, 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杨育, 等.设施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下一篇:网络实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