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保收

2024-06-17

旱涝保收(精选12篇)

旱涝保收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旱涝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1/2以上[1,2]。涝灾通常是指长期阴雨或暴雨后, 由于地势低洼雨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农田积水或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导致的灾害。旱涝灾害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正常年份崇左市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1 200 mm左右。由于全年夏季较长、冬季较短, 农作物能够一年三熟, 林木业尤为发达, 在种植亚热带经济作物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中国素有“绿色宝库”之称。与全国的很多区域一样, 崇左市也经常发生旱涝灾害。本文利用1953—2010年的降水数据, 分析崇左市的旱涝变化特征, 旨在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1953—2010年崇左市的旱涝变化特征

对1953—2010年崇左市的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崇左市近5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1 mm, 而且崇左市的降水旱涝分布很不均匀。1953年, 崇左市的降水量高达1 878 mm, 1986年和2001年的降水量也超过了1 700 mm, 这些年份崇左市遭受了较严重的涝灾。1963年、2000年、2006年、2007年、2009—2010年的年降水量较少, 分别为949.9、950.0、868.0、841.8、962.4 mm, 这些年份极度缺水, 出现明显的旱灾。从崇左市历年的最大降水量比最小降水量比率来看, 最大降水量比最小降水量超出1倍以上, 这说明崇左市发生旱涝灾害的程度较重。整体看, 1953—2010年崇左市年降水量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 其降水量以大约每10年40 mm的量级在减少。

2 2009—2010年崇左市极度干旱天气及其影响

2009—2010年崇左市出现了1次极度干旱灾害。这次旱灾具有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由崇左市2009—2010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可以看出, 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 除了2009年10月和2010年3月这2个月的降水量减少近60%外, 中间的4个月降水量减少高达90%, 即在旱灾严重的4个月中, 崇左市的降水不足历史同期降水量的10%。2009年8月以来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造成的秋、春、冬三季连旱, 是崇左市自1951年以来第3个旱灾最为严重的年份, 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生长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水源枯竭、春耕难以开展。截至2010年3月底, 全市7个县 (市、区) 的76个乡镇、2 327个村屯不同程度受灾。

3 崇左市旱涝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3.1 加强组织, 科学防旱、防涝、保种植

旱灾发生后, 应集中力量齐心协力进行科学抗旱。以2010年3月为例, 2010年3月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崇左市万名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启动仪式, 分别派13个工作队在基层一线指导农民进行抗旱、保春耕、保生产等工作;3月2日, 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气象局启动4级抗旱应急响应, 实行旱情统计周报制度, 密切监测旱情发展;3月3日, 市水利部门派出4个工作组深入各县 (市、区) 检查并指导抗旱工作。

3.2 加强旱涝监测预警、天气过程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

旱涝天气发生前后, 崇左市气象部门与地方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旱情发展趋势, 做好旱涝监测预警、天气过程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工作, 根据旱涝灾情的发展, 加强与各个部门联动、共享和沟通信息。当旱灾发生时, 要整合各个部门力量共同抗旱, 并抓住有利天气形势, 及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旱情发生严重的地区, 气候干燥, 森林火险等级较高, 要及时发布森林火险等级指数, 提醒林业部门和相关部门增强防火意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3.3 做好灾后农业技术指导

灾害发生后, 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指导, 推广“三避”、水肥一体化、滴灌、旱地育苗等先进技术, 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涝灾后要帮助农民解决农膜、种子、肥料等农资难题, 及时调整农业种植制度, 实行改种补种。根据农作物耐旱性差异, 崇左市依托龙头企业, 实施“林果上山、甘蔗下田、坡地剑麻”的种植结构调整, 可利用荒山造林, 好地好田改种原料蔗, 把高坡低产的蔗地改种为耐旱性更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剑麻, 对因干旱不能播种春玉米的田地要及时进行指导改种其他抗旱耐旱作物;并大力推广甘蔗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小锄低砍等实用技术, 提高甘蔗保水抗旱能力[3,4]。

参考文献

[1]唐亦工, 郝松枝.关中地区旱涝灾害演变的时间序列分形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1 (3) :259-262.

[2]李洪良, 邵孝侯, 黄鑫.应用重标极差法预测农业气候干旱[J].人民黄河, 2007 (3) :46-47.

[3]王芳, 芮珏.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4) :2002-2004.

[4]李金义, 银燕, 张影, 等.抚顺地区旱涝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1) :11308-11309.

旱涝保收 篇2

通过Z指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等对云南省汛期(5~10月)降水作旱涝等级划分、型态分布和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发现云南省各地汛期降水具有一致性, 1980年代以来, 汛期旱涝有更频繁发生的趋势, 东、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云南省全省旱涝多发区.对比分析了云南旱涝年的大气环流特征, 发现两者显著差异: 涝年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亚洲区域自西向东为“-+-”波列结构, 云南北部低槽活跃, 反映出有强冷空气活动的环流背景, 伊朗高压及青藏高压活跃, 利于与副热带高压形成“两高辐合”的强降水形势;低层850 hPa水汽输送和OLR场特征揭示出低纬度热带海洋具有强烈的`水汽输送机制;旱年则反之.并讨论了导致云南汛期旱涝的热带强迫源区主要位于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 可能机制是热带强迫所激发的大尺度准定常波列的传播.

作 者:段长春 朱勇 尤卫红 DUAN Chang-chun ZHU Yong YOU Wei-hong  作者单位:段长春,DUAN Chang-chun(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朱勇,ZHU Yong(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

旱涝保收 篇3

长期以来,管理人不论亏损与否,一律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这种收费模式饱受争议。较早前就有消息传出,监管层正在研究建立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机制,拟鼓励将业绩与管理费挂钩。在这方面,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率先打开缺口,挑战当前“旱涝保收”管理费提取模式。

相比公募基金实行浮动管理费的推进速度,券商更为迅速,继多家券商陆续推出实行浮动收取管理费率的集合理财产品后,2012年10月15日在交通银行和广州证券有限公司全国网点发行的集合理财产品“广州证券红棉安心回报(半年盈)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收费模式更为灵活,实行零申赎费、零管理费,只按浮动业绩分成,当实际收益率低于预先设定的下限5%时,将“分文不取”。此举正面挑战当前“旱涝保收”收费模式,或将打破当前理财市场收费格局。

据悉,“红棉安心回报”是广州证券继2011年12月成立“红棉1号”后推出的第二支集合理财新品。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广州证券全力提速转型,由“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综合服务”转型,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可谓大刀阔斧,以求快速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挑战“旱涝保收” 利益趋同凸显责任意识

SMEIF记者从广州证券有限公司了解到,与债券基金不同,“红棉安心回报”全面免收参与费、退出费和管理费,投资者可以零成本参与,将产品业绩与管理人利益直接挂钩,收益率5%以内全部归投资者所有,5%以上才收取业绩报酬。根据Wind数据统计,1300多支公募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1.0412%;2011年公布年报的64家基金公司旗下873支基金共为基金管理人带来了288.64亿元的管理费收入,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特征明显,反观红棉安心回报的管理费收取方式无疑相当于让利客户,更是对传统收费模式的挑战。

另一方面,与银行系理财产品的固定收益不同的是,“红棉安心回报”的投资者与管理人可以共同分享上不封顶的超额收益。据介绍,若实际收益率超过5%,投资者还有不低于10%的超额部分收益分成。广州证券作为投资管理人还将以自有资金认购5%的集合计划份额,并承诺存续期内不退出,先行承担净值下跌风险。

业内分析人士称,“红棉安心回报”在产品风险控制上与固定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趋同,因为普通银行系固定收益型产品的投资标的也主要是债券和信贷资产,再加上5%的自有资金投入和浮动业绩的分成方式,以上设置可将投资者和管理人的利益绑定在一起,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将极大激励管理人追求更高收益;同时,“红棉安心回报”业绩基准设定水平相比同期的银行系固定收益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略高。

“三无”收费模式信心来自债券承销优势

据悉,“红棉安心回报”将在优先考虑委托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下,顺应宏观经济周期变化,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久期判断、类属配置和信用分析,重点把握信用债投资机会,增强组合收益,实现委托资产在可控风险的稳定增值。

“红棉安心回报”的产品设计决定了管理人将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为何会选择债券型产品尝试“三无”收费(零申购费、零赎回费用、零管理费)模式呢?广州证券有限公司自2009年转型以来,在“股债并举”取得突出成果,债券业务承销已成为广州证券的拳头产品,2012年上报和储备的债券主承销项目已达数十家,在如此丰富的债券承销品种中“红棉安心回报”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当前债券市场“慢牛”行情的看好和投资主办的优异过往业绩。据了解,此次“红棉安心回报”投资主办人刘丽娟女士是现担任广州证券有限公司的资产管理总部固定收益投资总监,2011年其参与管理的定向管理计划全年实现绝对收益13.99%,其中固定收益部分贡献6.98%;2012年定向管理计划不到5个月时间实现绝对收益11%。

券商理财业绩分化 稳健产品收益可期

广州证券勇于向传统管理费收取方式挑战,是对投资者负责的一种表现,是对自身投资能力的一种彰显,更是对券商理财产品发展的一种前瞻,此举在9月26日上证综指曾一度击穿2000点、创下近43个月来的新低的背景下,必将在理财市场上激起阵阵涟漪。

伴随着市场的下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收窄。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截至9月28日以来,265支可统计券商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0.47%,其中股票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96%,FOF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77%,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25%,债券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83%,以稳健为主的债券型产品跑在了前面。尽管市场持续下行,风格稳健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依然表现出不俗的成绩。根据WIND统计,截至9月28日,广州证券首支大集合理财产品“红棉1号”凭借稳健的投资风格自成立以来取得净值1.039好成绩,2012年以来更是取得4.21%的正收益,在145支可统计券商混合型集合理财产品中取得第27名,居前1/5;在2011年12月同期成立的12只券商混合型产品中净值排名第一。

据悉,“红棉1号”资产配置非常灵活,其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为0%~95%,固定收益类资产和现金类资产投资比例为5%~100%,在股票市场不好时,其股票仓位最低可降至0,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该产品2012年以来取得正收益,也正是缘于投资主办人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和对股票仓位的合理控制。

“红棉1号”成立于2011年年底,当时市场正处于极度虚弱的时期,其投研团队果断调整投资方向,大幅提升投资于债券等固定收益品种的比重,同时收缩对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充分把握了市场运行的周期规律,分享了2012年债券牛市所带来的收益。

2012年国家货币政策表现为宽松预期,降息、存准率下调等政策已落实,在这种环境下债券往往会呈现出慢牛走势。同时现阶段信用债的收益和信用利差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加之国内信用债市场的持续扩容和违约风险相对较低,信用债券的投资机会将进一步提升,债券市场在未来仍具有比较好的投资价值。所以当股票市场出现低迷的态势,央行有降息预期,经济周期从繁荣步入到滞胀或衰退的阶段时,提前布局债券,是不错的选择。

旱涝保收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放开了铁路行业管理和控制,铁路运输行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企业逐渐由生产型向生产效益型进行转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了行业的发展目标,随着新的铁路线的扩建以及国际领域中经济的扩展,尚处于转型阶段的国内铁路运输业呈现出了发展不稳定的情况,在这种趋势下,保证铁路运输收入的堵漏保收工作对于保证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基础和重要。

一、铁路运输堵漏保收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得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竞争演化得更为激烈,其中不仅包括国内市场的竞争,还包括国际间交通运输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铁路运输业面临着多重挑战。由于目前国家初步开始放开对铁路运输行业的管理和控制,铁路运输行业的企业管理经验尚不成熟,面对新的政策和形势,铁路运输收入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它成为目前铁路行业维持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资金来源,把握着铁路行业发展的经济命脉。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现存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中呈现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铁路运输堵漏保收工作的稳定性。

(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投资回报、资源配置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对于当前的铁路行业中的铁路线路等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尚且具有继续开发利用的空间,对其维护的成本较高,无形之中降低了铁路交通运输的收入。

(二)铁路交通运输企业由于其不存在着产品的生产,因此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服务进行品牌的建立和开发,先存在铁路交通行业的服务质量、企业的文化形象以及在市场运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较为严重,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铁路运输行业亟待创新。

(三)当前铁路行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的逐渐加深,对国内铁路运输收入相关的员工的素质呈现出了更高的要求。摆在铁路行业工作人员前的人才素质培养问题以及专业人才的引进问题成为新形势和条件下,保证铁路运输收入堵漏保收的重要条件。

二、铁路运输堵漏保收工作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铁路进入站口的管理问题。铁路运输存在着站点多、线路长的特点,线路经过的站台较多且四通八达,铁路站点的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在管理上也无法采取全封闭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无票人员上车的情况,通常一列运行时长3h的高铁运行全程的补票人数高达100人,造成的票款浮动可达5到6万余元。这些漏洞的存在使得铁路运输收入无法得到保证,严重破坏了铁路运输收支的稳定性。

(二)车票出售过程中存在着漏洞。由于铁路局对儿童、学生以及伤残军人等人员存在着售票优惠,存在着部分人员伪造证件来购买优惠车票的情况,而这些证件在短时间内难以鉴别真伪,这也造成了售票时间的延长和售票效率的降低。在售票过程中还存在着监管不严的情况,部分售票人员未能按照要求检查购票人员的相关证件,或者未能有效检测这关键的有效性,这就造成了部分不符合优惠条件的人员购买了优惠车票,这就造成了铁路运输正常收入的损害。

(三)铁路运输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严格的情况。由于国家的政策在进行铁路部分规定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对部分货物的优惠政策。在政策的拘役执行过程中,部分车站的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货物按照优惠措施进行优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铁路运输收入的流失。例如,铁路局对于国内化肥的运输存在着优惠措施,不少商贩为了享受运输的优惠,将“出口化肥”按照农用化肥进行运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卸下转运,造成了铁路货运效益的损害和降低。同时,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到位,导致散堆装的货物的重量无法进行精确的检测和监控。传统的“划线”进行谷中的装车方法可能造成超载或者是估测不准确情况存在。据统计,当前的钢铁、煤炭、建筑材料以及采矿业等装车过程中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超载现象,这些超载现象的存在给铁路运输造成极大的损失。

(四)铁路运价设置的不合理以及机制的不健全问题。铁路企业为了保证收入,采取扩充客货源,来增加铁路运输的收入,同时在这个过程能够中对于符合条件的客户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但是这个政策也使得当前的经营管理只注重运输的数量,而忽略了经济效益,根据货主的申请按照政策生硬地进行调价,造成了下浮政策的套筒,虽然增加运货量,但是实际上运输收入却未增加。同时在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增加,较大的数量的站票以正常的票价进行出售,这种运价的设置实际上可以根据人员的数量进行调整,在提高运输收入的同时,保证运输的质量。

(五)铁路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问题。铁路运输手的完成与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的操作息息相关,由于经手的人员较多,环节较为复杂,极易产生差错。由于部分站点为了降低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以及培训费用,导致职工人员存在着文化程度偏低以及年龄偏大的情况,同时近年来铁路政策的调整,这就导致职工在执行过程中的疏漏和执行问题。

(六)运价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要求,出来报表、台账记录不规范和不准确的现象,调送车的事件登记不准确,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的补写,造成了记录数据的真实性较差,装卸的货物类别甄别不严谨,造成本该高运价的货物却只能按照低运价进行收费的情况。

三、铁路运输堵漏保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售票过程中的管理。首先,强化售票员的业务技能,定期对其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检测,保证其对铁路运输管理相关规定达到熟练掌握的标准。同时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售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流程进行售票。其次,加强优惠票证件的检查,对旅客的证件进行详细的核对和检查,对于发现不符合优惠条件的旅客进行差价的弥补,同时追究相关售票人员的责任。

(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故哪里人员的逐级负责制度依据互相监督制度对其工作进行有效地测评和监督,保证每个部分能够各司其职,负起责任。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责任予以明确,完善工作职工的工作程序以及日常工作的考核机制,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对于铁路运输的运价问题,铁路运输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具体的执行措施,保证在运价下浮政策执行的同时,掌握具体详细的数据,保证铁路运输量和收入实现同步增长。

(三)完善配套硬件设施设置。由于铁路的货物超载现象严重,这就造成了铁路运输成本和维护费用的上升,但实际上铁路收入并未上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适当增加对铁路运输货物的计重设备的资金投入,避免传统的“划线”估重造成的铁路运输普遍超载现象的产生,保证铁路运输的合理收入。以运营站点位单位进行堵漏奖励制度,通过将收入和周转量进行联系考核来设置收入的提成,保证职工的工作热情,刺激职工主动开展堵漏保收的工作,这是铁路运输增收的根本。

(四)加强人员安排和培训。铁路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对铁路运输收入工作人员的安排和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人员的配置,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其工作的业务技能以及责任心,做到对铁路运输的各项法规熟练掌握,同时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减少运输收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行为。积极发挥各个专职人员的作用,坚持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内审外查严格进行。负责内勤的审核人员对于乘客以及运输货物的各类票据进行严格的设和,同时采用灵活多样多次的抽查方式进行。外查工作需要结合具体的铁路运输的过程进行多次的检测,二者有机结合,共同进行补漏工作。同时,适当推进职工的奖惩考核办法,对于出现问题的车厢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处罚,以此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同时建立适当的复核制度对客货进行复查补漏。

(五)强化检查,建立健全查堵部收的工作体系。由于铁路客运量的不断增加,站点四通八达,火车的查票次数逐渐减少,有的车站甚至存在着只放不检的情况。针对这种想象的存在,必须健全查漏工作,有效减少铁路运输收入的流失。同时对站车进行综合治理,转变观念,适时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解决,最大程度上减少收入的流失。

四、小结

铁路运输存在着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参与人员数量较多的特点,因此铁路收入的堵漏保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铁路收入的堵漏保收工作是保证铁路运输的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各个层面开展堵漏保收工作。

摘要:本文在论述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堵漏保收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就当前铁路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收入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等影响较大的交个问题尽心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合理配置和加强铁路运输线路管理、车站进出口管理问题以及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探讨解决思路,以保证铁路运输收入中堵漏保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堵漏保收工作的意义,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和考察

参考文献

[1]徐红军.加强运输收入堵漏保收工作的思考[J].铁道运营技术,2016(02).

[2]殷万春,陈葆莉.堵漏保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铁道货运.2002(05).

[3]张占魁.堵漏保收工作“五戒”[J].铁道货运,1997(05).

[4]刘恒.堵、抓结合,提高铁路综合经济效益[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2(06).

旱涝保收 篇5

夏季气候异常的前期信号特征分析一直是短期气候预测工作的重点.利用1948-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61-20云南124个站的月平均降水和1948-英国Hadley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云南夏季旱涝的.时空特征,探讨了云南夏季旱涝与前期大气环流和大气热力状态变化的关系,发现云南夏季旱涝前冬12月-1月,特别是1月东亚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变化和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的热力状态对云南夏季旱涝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当前冬东亚大槽强(弱),冬季风强(弱),赤道附近高低层大气温度偏低(高)时,后期云南夏季降水偏多(少).同时,初步探讨了东亚冬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相互联系及热带海温变化的可能影响,指出冬季到夏季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海温异常有可能通过改变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进而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云南夏季降水的变化.

作 者:晏红明 王灵 周国连 鲁亚斌 Yan Hongming Wang Ling Zhou Guolian Lu Yabin 作者单位:晏红明,Yan Hongming(云南省气候中心,昆明,650034)

王灵,周国连,鲁亚斌,Wang Ling,Zhou Guolian,Lu Yabin(云南省气象台,昆明,650034)

“旱涝急转”不罕见 篇6

洪水翻滚,时不时就可以看到被连根拔起的大树顺着洪水横冲直撞;越过防洪堤的洪水淹没了河道两边的田地,地里的玉米也只看得见尖顶……6月14日,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接连几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而这种状况只是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国家气象部门了解到,到6月16日早上,长江流域自6月3日以来的三轮强降雨已经累计降下1400多亿立方米的雨水,而这几乎相当于3.7个三峡的总库容。

“旱涝急转”让不少地方手足无措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地方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天气。3月入春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很多地区遭遇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流湖泊出现干涸。国家和很多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实施抗旱,然而,在不少地方的抗旱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之时,6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接连而来的强降雨又使很多地方陷入了严重的水灾之中。

从6月13日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次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综合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及各地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5日,13日以来的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安徽7省12人死亡,7人失踪,二十余万人紧急转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降雨时间上看,最近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并没有异常的变化。

但是,该地区今年“旱转涝”的突然性还是令很多人感到十分意外。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水文气象专家说,虽然长江中下游过去也发生过“旱涝急转”现象,但是其程度远没有这次的剧烈。另外,过去这片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但这次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极端“旱转涝”的原因何在

在王庚辰看来,“旱涝急转”的现象和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具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冷暖空气的急剧交汇下,长江中下游出现这样的天气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央气象台的监测显示,目前长江中下游天气的急剧变化,其主因就是大气环流的改变。6月随着季风的爆发,从孟加拉湾输送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条件改善;与此同时,经常有弱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向偏东地区移动,这样丰沛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空交汇,就带来了降雨。

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告诉记者,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这种季风气候的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风气候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这些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每年汛期来临之前,都会出现干旱。

吴正华表示,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期较长,涝灾严重。全球气候变暖以后,不光大气温度升高了,而且最重要的是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更多了。

“这些大气中的丰富水汽随着大气环流在地球上空飘荡,一旦遇到冷空气,水汽便会凝结成雨降落,在水汽十分集中的地区上空,形成降雨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涝灾。”吴正华说。

目前这种异常的极端气候,并非中国独有。吴正华说,最近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类似的遭遇,前段时间,澳大利亚出现涝灾,不久以前美国出现一天上百次的龙卷风以及法国面临的严重干旱等等也都是极端天气的反应,而这些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恶果。

中国应对极端天气存在软肋

在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面前,目前中国的应对能力存在明显的软肋。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中国有关气象部门很难对极端天气的突然变化做出准确判断。

今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此时,我国气象部门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跟踪就成为了我国安排抗旱以及其他相对对策的重要依据。虽然根据中央气象台的会商结果,我国预测到6月3日至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有一次明显降雨天气过程,但是其降雨的强度究竟有多大,有关气象部门并未做出准确的判断。

为更好地抓住降雨的有利时机, 6月2日下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甚至还组织长江中下游流域旱区各省相关单位召开了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会商,准备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但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是,此后接连而来的降雨强度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如果国内的气象部门能够提前准确预测到了本次极端天气的变化过程,很多地方的受灾情况也许就要少得多。

旱涝保收 篇7

1 2014年辽宁省夏季气候特征

2014年夏季 (6—8月) , 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40.4 mm, 比常年 (403.8 mm) 偏少40%[3]。从空间分布看, 沈阳南部、大连、鞍山中部、锦州大部、阜新西部、辽阳、朝阳西南部和葫芦岛大部达到83.5~199.5 mm, 沈阳中部、丹东大部、铁岭东部为401.0~628.5 mm, 其余地区为200.0~374.7 mm;与常年同期相比, 沈阳南部、大连、鞍山、锦州、辽阳、朝阳西部、盘锦和葫芦岛偏少50%~80%, 其余地区偏少10%~40% (图1) 。

夏季全省平均气温为23.3℃, 比常年 (22.9℃) 偏高0.4℃。抚顺东部、本溪东部、丹东东部、铁岭东部、朝阳西北部为21.2~21.9℃, 鞍山中部、锦州南部、营口、辽阳和盘锦为24.2~25.3℃, 其余地区为22.3~24.0℃;与常年同期相比, 抚顺东北部、本溪东部、朝阳东北部偏低0.2~0.3℃, 大连、鞍山东西南部、锦州大部、营口大部、辽阳、盘锦和葫芦岛东部及南部偏高0.6~1.2℃, 其余地区偏高0.1~0.5℃ (图2) 。

2 2014年辽宁省夏季气候趋势预测

2.1 气候趋势预测

预计2014年6—8月, 全省降水量为335~377 mm, 接近常年。其中, 阜新西部、朝阳地区为240~300 mm, 抚顺、本溪、丹东地区为500~810 mm, 其他地区为300~500 mm。与常年相比抚顺、本溪、丹东地区偏多10%~20%, 其他地区接近常年 (图3) 。

预计2014年6—8月, 全省平均气温为23.4~23.9℃, 较常年 (22.9℃) 偏高0.5~1.0℃。与常年相比朝阳地区偏高1℃以上, 其他地区偏高0.2~0.9℃ (图4) 。

2.2 预测依据

2.2.1 前冬东亚大陆积雪。

2013年冬季, 冬季欧亚大陆、东北地区积雪前冬偏多, 后冬偏少, 尤其东北地区冬季末积雪偏少, 会造成下垫面偏暖, 初春回暖快。

由于前期冬季欧亚大陆积雪偏少, 找出历史上前冬积雪偏少年7年 (1975年、1978年、1981年、1985年、1994年、1997年、2006年) , 对这7年夏季降水、气温分别进行合成分析发现, 前冬积雪偏少年夏季降水易偏多 (图5a) , 气温易偏高 (图5b) 。

2.2.2 El Nino的影响。

自从2014年5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以来,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继续偏高, 世界气象组织称秋季或出现弱厄尔尼诺现象[3]。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实现。厄尔尼诺年的夏季, 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哈得来环流加强, 导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 但西太平洋海温降低, 大气对流活动减弱, 使得副高位置偏南。另外, 受环流形势的影响, 冷空气活动比较偏南, 加之夏季风偏弱, 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 因此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也随之偏南, 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 东北地区少雨并形成干旱。

根据多年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情况, 厄尔尼诺年中国地区的气候特点可归纳为暖冬、北干南涝、东北冷夏和热带风暴减少。

厄尔尼诺对近30年东北气候的影响主要概括为当年夏、秋、冬少雨, 暖冬, 冷夏;次年夏、秋降水偏多, 冷夏, 暖冬 (表1、2) 。可以看出, 春夏发生厄尔尼诺年中, 共有6个年份夏季气温为负距平, 6个年份夏季降水为负距平;春夏发生厄尔尼诺8个年份的次年, 有6个年份夏季气温为负距平, 6个年份夏季降水为正距平。

2.2.3 东北冷涡。

刘宗秀等[4]曾指出:前冬NPO区500 h Pa位势高度场的“北正南负” (NPO负位相) 分布 (图6、7) , 预示夏季东北冷涡活跃, 有利于东北地区夏季多雨。

3 结论与讨论

(1) 2014年, 较好把握了辽宁省汛期降水偏少的气候特征及气温偏高的趋势。准确预测“辽宁初夏降水偏多, 盛夏降水偏少”, 2014年夏季辽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0%, 其中, 初夏 (6月) 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0%, 盛夏 (7—8月) 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0%, 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

注:“-”表示负距平, “+”表示正距平。下同。

(2) 预测夏季气温总体偏高与实况一致。2014年夏季, 辽宁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4℃。除抚顺东北部、本溪东部、朝阳东北部气温偏低以外, 全省其余大部地区的气温偏高。

(3) 东北冷涡活动预测准确。3月底预测意见中指出“初夏东北冷涡强度偏强”。实况表明, 6月东北冷涡活动频繁, 共监测到3次东北冷涡活动, 较常年 (2次) 偏多1次, 6月东北冷涡强度偏强, 对辽宁地区影响较大。预测东北冷涡强度偏强特征把握准确。

(4) 对盛夏降水异常偏少程度预测不足。7月初, 辽宁省辽西地区首先出现气象干旱, 之后气象干旱迅速发展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 部分地区出现了特旱。8月14日, 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象干旱监测表明:辽宁省干旱面积14.1万km2, 重旱面积6.5万km2, 均列全国之首。

在前期预测工作中对2016年盛夏的干旱发展程度预测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这种降水异常程度的预测会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高辉, 陈丽娟, 龚振松, 等.2012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和应用[J].气象, 2013, 39 (9) :1103-1110.

[2]程叶青, 张平宇.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J].地理科学, 2005, 25 (5) :513-520.

[3]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2015-05-19) [2015-07-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Mt J-CZLj Ch3c XSXv4Ru DUFu_mql0ky7AABdz Y-5l YRETav Ib3xz Vzd PRy FVL6HKkpt3qomeo Xr WAA7u4o Aj Mj j Yg6ti2zegc B_FPd9HB7G.

宿州市旱涝灾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8

宿州市位于安徽北部, 地处黄淮平原南端, 辖砀山县、萧县、泗县、灵璧县和埇桥区, 设95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土地总面积9787km2, 总人口649.23万人。全市地处南北冷暖气候交汇地带, 降雨量年际变化大, 时空分布不均, 多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左右。汛期5-9月份降雨量集中, 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0%以上。该市境内现有50km2以上河流70条, 分属新汴河、奎濉河、怀洪新河、南四湖、故黄河、安河六个水系。目前, 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涵闸1157座, 中小型水库82座, 机电排灌站246座, 现有机井60853眼, 其中可利用机井57550眼。

2 旱涝灾情成因分析

2.1 雨情、水情和灾情

2012年汛期, 全市平均降雨量为553.7毫米, 较常年偏少一成。汛期降雨呈现出时间短、强度大、相对集中等特点, 7月上旬出现了局部内涝。

6月28日~7月9日, 全市累计降雨量252毫米。最大降雨量为灵璧县长集474毫米, 共有9个乡镇降雨量超过400毫米, 32个乡镇超过300毫米, 52个乡镇超过200毫米。持续强降雨, 造成我市旱涝急转, 出现一次较为明显的灾情。泗县、灵璧县多数乡镇农田短时积涝, 暴雨集中区乡镇、街道、村庄短时积水。据统计, 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42.7万亩, 受灾人口35.9万人, 倒塌房屋123户306间, 损坏房屋1215间, 直接经济损失4880万元。

灾情发生后, 市防指下发《关于迅速拆除沟河堵坝排除田间积水的紧急通知》, 及时上报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并于7月5日派出3个防汛检查组, 深入5个县区检查指导防汛排涝工作。由于措施及时有力, 7月9日, 全市农田除个别低洼地和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段积水之外, 大部分已全部排除积水;各河道水势平稳, 没有形成大的涝灾。

2013年7月1日至8月31日, 砀山县平均降雨379.1毫米、萧县降雨289.5毫米、埇桥区降雨349.0毫米, 灵璧降水量225.11毫米、泗县降水量258.6毫米, 除砀山县降水基本正常外, 萧县、埇桥、灵璧、泗县分别比历年同期偏少20.7%、10.7%、43.3%、31.8%。其中8月1日~31日, 埇桥区平均面降水量158.1毫米, 与历年同期基本持平, 砀山县139.4毫米, 萧县127.3毫米, 灵璧100.9毫米, 泗县93.8毫米, 分别比历年同期减少2.0%、12.1%、32.1%和35.2%。

2.2 旱情和灾情

2012年全市先后发生两次阶段性旱情, 分别为5月1日~6月28日和7月11日~8月19日。第一次全市受旱面积598.3万亩, 第二次受旱面积389.7万亩, 直接经济损失约4.26亿元。

旱情出现后, 市防指下发紧急通知, 派出督查组到县区指导抗旱工作。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各类蓄水、旱情动态和抗旱行动情况等统计报表。据统计,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 抗旱用油1.5万吨、用电848.3万度, 投入抗旱抢种服务队75支, 投入抗旱人数13万人次, 投入各类抗旱设备7.65万台套, 动用泵站52处、机电井3.16万眼。两次共抗旱保苗浇灌面积767.8万亩, 为农业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2013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 该市降雨量比历年平均偏少, 加之35℃以上高温日数达27~35天。其中砀山县高温日数27天, 萧县高温日数28天, 埇桥区高温日数30天, 灵璧县高温日数35天, 泗县高温日数31天。极端最高气温8月10日出现在灵璧县达39.4℃, 创下历史极值。该市泗县中南部、灵璧县南部、埇桥北部出现旱情, 泗县南部干旱严重, 全市最大受旱面积264.3万亩, 其中轻旱259万亩, 重旱5.3万亩。抗旱期间, 全市累计投入抗旱人数5.73万人, 机电井1.25万眼, 泵站16处, 机动抗旱设备2.17万台套, 抗旱资金5267万元, 抗旱用电66.2万度, 抗旱用油2819吨, 累计浇灌面积130.2万亩。

3 防汛抗旱应对措施

3.1 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

2012年和2013年2月市防指就发出《关于做好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的通知》, 安排部署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2012年5月4日~8日市防指派出三个防汛抗旱检查组, 2013年5月份派出5个检查组, 分赴五县区实地查看了涵闸、水库、堤防、泵站、在建工程以及各县区防汛物资的储备等情况。每年6月中旬, 市防办组织有关单位对全市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度汛方案,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度汛安全。

3.2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

2012年五、六月份和2013年七、八月份, 该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情。市政府派出由市水利、农委、气象、民政等部门组成的五个抗旱抢种督察组, 分县包干督查指导各县区开展抗旱抢种工作。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分赴乡镇, 乡镇干部包干到村, 全市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 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为抗旱抢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级抗旱服务组织深入抗旱抢种一线, 指导农民机械播种、抗旱抢种, 现场解决群众在抗旱抢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市防指针对我市旱涝交替的特点, 始终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 在确保汛期各河道防洪安全的同时, 通过加强涵闸调控进行蓄水保水, 为抗旱保苗提供了有效水源。

3.3 严格落实水利工程防汛责任制

2012年和2013年4月上旬, 市防指对全市重点病险水库, 重点涵闸、堤防、险工险段检查出来的问题与除险加固措施登记造册, 上报省防办;把市直和各县区的中小型水库、大中型涵闸、重要堤防等《汛前检查责任卡》, 汇总上报省防办。并将全市所有水库、重要堤防和重点涵闸的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名单在《拂晓报》上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

3.4 加强值班及时预警

汛期, 市、县区全体防汛值班人员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 通过市防汛调度系统和涵闸监控系统, 密切关注天气趋势和雨情、水情、工情变化, 及时发出紧急通知、防汛预警等, 及时提出防范措施, 切实做好应对突发性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台风等各项防范工作。2012年市防指召开视频会议12次, 共发出防汛预警5次, 指挥部命令3次, 宿防指电18次, 宿防指办电12次, 编写防汛抗旱简报12期, 防汛动态专报4期, 重要汛情专报5期等。防台风期间, 市防办每日三次向市政府应急办提供汛情、灾情, 及时发布最新情况。

3.5 积极做好防御台风工作

2012年汛期共有三次台风过程对该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分别是9号“苏拉”、10号“达维”、11号“海葵”台风。8月1日, 市防指发出紧急命令要求各县区采取应对措施, 力求把可能带来的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并于8月1日18时启动了《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Ⅲ级响应》。为防御11号台风“海葵”, 8月7日23时起, 将防台风防汛应急响应由Ⅲ级提升为Ⅱ级, 至8月16日8时解除了防台风防汛应急Ⅱ、Ⅲ级响应。

3.6 开展培训和实战演练工作

2012年6月5日和2013年5月21日, 市防指在市政务中心第四会议厅, 举办了全市防汛抢险培训班, 邀请有关专家作了防汛抢险知识专题讲座。各县区水利局长、分管局长、防办主任, 新任乡镇书记、乡镇长200多人参加了培训。每年5月中下旬, 市防指都组织开展一次防汛抢险实战演练。市抢险队投入2艘冲锋舟、10台车辆、100名队员, 进行水上搜救、抢险救生、堵口抢险、物资抢运、人口安全撤离等应急项目演练。五县区也都分别举办了防汛培训和各类演练。

4 结语

宿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 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和地方发展的主要手段, 洪涝干旱灾害对农业影响特别大,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发生。因此, 必须增强全民的防洪抗旱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建立健全防洪保安体系, 加强防汛抗旱减灾信息系统的建设, 提高防洪抗旱指挥调度决策能力。

摘要:通过对宿州市2012、2013年旱涝灾情成因分析, 采取有关应对措施, 并提出了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洪涝干旱,灾情分析,措施

参考文献

[1]周进生.我国旱灾特点及经济损失评估[J].灾害学, 1993 (03) .

[2]肖晖.厦门地区旱涝灾害的分析[J].台湾海峡, 1992 (04) .

旱涝保收 篇9

1 中国东部旱涝特征

1.1 分布特征

魏凤英等[2]研究发现, 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类型主要有3种: (1) 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大范围旱或涝; (2) 以长江为界, 南方和北方旱涝趋势相反; (3) 江淮流域与其南北两侧旱涝趋势相反。李茜等[3]通过研究近159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 指出中国东部旱涝分布类型主要有4种, 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主要呈现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强弱相反的分布特征。

1.2 变化趋势

不少研究指出,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中东部区域的春季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4,5,6], 王建波等[7]研究也指出, 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存在年代际变化, 1962—1977年4月降水偏多, 1978—1997年4月降水偏少。陈烈庭等[8]对中国东部的降水区划及各区旱涝变化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 我国降水有减少的趋势, 但减少的程度视地域分布而有所不同。我国东部各区旱涝变化趋势大致有4种, 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各区。

2 中国东部旱涝变化影响因素

2.1 东亚季风对东部旱涝的影响

郭其蕴[9]研究发现, 当夏季风指数低时, 长江及其以北都少雨;夏季风指数高时, 长江流域少雨, 淮河以北和华南多雨;当指数接近常年平均值时, 长江中下游多雨。黄荣辉等[10,11,12]指出, 东亚夏季风系统在年际尺度上存在准两年振荡, 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至今发生了明显变弱的年代际变化。

基于1950年以来的资料分析, 认为在东亚夏季风偏强 (弱) 时, 我国东部北方地区降水偏多 (偏少) ,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偏少 (偏多) 。从以上更长时间尺度的分析结果可知, 这种关系可能呈现出年代际的位相转变。

2.2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部旱涝的影响

黄荣辉等[13]采用EOF方法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认为降水与季风环流所驱动的水汽平流和环流场的辐合辐散有关。印度洋作为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水汽来源之一, 当其产生海温异常的影响时, 不仅会对季风环流产生重要影响, 也会影响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辐散从而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产生影响。同时, 由于印度洋海温异常造成的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异常, 也能改变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汽条件[14]。

正因为水汽条件对于降水影响的重要性, 学者对印度洋海温异常造成水汽条件改变的发生机制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李琰等[15]研究发现, 在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时, 西南水汽增强, 在华南地区辐合而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辐合减弱, 出现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增多而江淮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减弱的现象。钱玮等[16]对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影响我国南方夏季降水的机制做了一定的研究, 认为在正的偶极子指数年, 印度洋海温异常引起大气上升运动使水汽发生异常辐合, 从而使降水量发生异常。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季风及副高等系统产生影响, 使水汽条件改变从而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情况。一般认为, 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 江淮流域降水偏多而华南地区降水偏少。

2.3 ENSO对东部旱涝的影响

张礼平等[17]通过研究ENSO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表明, 衰减的El Ni觡o对应夏季南亚高压偏东, 副高偏强、偏西、偏南。印度季风、南海季风减弱, 黄河下游以南副热带季风增强。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形成异常环流辐合带, 西南—东北带状区域最有可能出现由El Ni觡o导致的降水异常。中等或强El Ni觡o事件后, 黄河—长江流域范围内都会出现明显的多雨带。ENSO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与PDO由冷位相转为暖位相有关[18], 因为前期中等或强El Ni觡o时, 中国东部夏季主雨带明显, 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前期中等或强La Ni觡a时, 中国东部夏季主雨带位置偏北。

3 结语

(1) 中国东部旱涝分布类型主要有3种: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大范围旱或涝的旱涝分布;以长江为界, 南方和北方旱涝趋势相反的旱涝分布;江淮流域与其南北两侧旱涝趋势相反的旱涝分布。

(2)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深入的研究探讨, 总结来说:中国东部旱涝主要与东亚季风、印度洋海温、ENSO有关。东亚夏季风偏强 (弱) 时, 北方地区降水偏多 (偏少) ,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偏少 (偏多)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我国东部各地区夏季降水情况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 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 (偏冷) 时, 华南地区降水偏少 (偏多) , 江淮地区降水偏多 (偏少) ;前期中等或强El Ni觡o时, 中国东部夏季主雨带明显, 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前期中等或强La Ni觡a时, 中国东部夏季主雨带位置偏北。

(3) 虽然许多学者关于中国东部地区旱涝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 但在该领域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许多研究还具有局限性。二是青藏高原夏季风变化和南亚高压对中国东部旱涝是否有影响仍不清楚。这些问题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解决。

摘要: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研究现状, 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2个方面对中国东部旱涝的基本特征进行概述, 得出中国东部旱涝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的因素, 包括东亚季风对东部旱涝的影响、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部旱涝的影响、ENSO对东部旱涝的影响,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简要讨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呼玛县4-6月旱涝预报方法探讨 篇10

呼玛县为农业县, 主栽大豆、小麦两种作物。据资料统计, 4月旱象发生的频率为33%, 5月、6月分别为78%、67%, 5、6月是旱象发生最多的时期, 此期间正值小麦出苗———抽穗期、大豆播种———幼苗期, 干旱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大豆营养生长。小麦为需水较多的作物, 大豆对温度、水分都很敏感。春播期——幼苗期, 气候条件适宜, 对小麦、大豆等作物的播种、出苗、幼苗生长有利。进入6月份, 气温比常年高1.9℃;降水特少, 比常年少70.0毫米, 降水距平百分率-79%;日照比常年多79.3小时, 除6月20日降水6.1毫米、24~27日降水10.3毫米外, 大部分乡镇没有出现有效降水, 使土壤墒情变差, 全县范围内普遍出现严重干旱。此时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的关键时期, “卡脖旱”严重地影响了小麦的幼穗分化和小花分化, 造成小麦植株较矮、麦穗特小, 穗粒数少, 这是我县小麦严重减产的主要原因。干旱同时使大豆前期营养生长受到抑制, 发育迟缓, 植株较矮。直到7月9日, 我县普降中雨, 部分乡镇降中到大雨, 使全县旱情得到缓解。这场降水为小麦灌浆、乳熟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 同时, 为大豆起身创造了一次有利条件。此后至7月17日, 我县大部分乡镇未出现有效降水。干旱使小麦籽粒千粒重低, 成熟期提前。同时, 使大豆少部分花荚脱落。7月18日~20日, 全县再次普降中雨, 部分乡镇降中到大雨, 使旱情彻底解除。但此时小麦已基本成熟, 降水对其已不起作用, 小麦成熟期比历年早16天, 县属产量仅66公斤/亩, 比近5年减产6~7成, 属歉年。此期间降水多造成涝也是有的。因此提前预报4~6月旱涝程度, 对落实作物种植比例, 合理安排地块, 品种选择搭配, 采取农业措施等, 为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土壤水分的研究,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主要从农业水文气象方面探讨4~6月旱涝程度的预报方法, 并应用于预报, 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1 思路

1.1 土壤总供水量。

实践证明:造成旱涝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过少或过多, 因而水分就成了影响旱涝的主要因子。把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大气降水等一切水分来源渗入地下统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在封冻期间有比较稳定的特点,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 在封冻期测定0~50cm土壤重量含水率 (60~100cm土壤重量含水率比较稳定, 且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不大, 故在不考虑) , 计算出0~50cm土壤水分总贮存量 (V) , 作为地下水贮量, 再加上来年4~6月大气降水 (R4~6) , 即为地下水总收入, 称之为土壤总供水量。

1.2 土壤水分总支出。

农业气象工作者把水分充分供应条件下农田土壤蒸发和植株蒸腾之和叫蒸散量 (E0) 。[1]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而植物生化耗水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 跟总耗水量比较起来可以忽略不计, 而植株表面的水分蒸发也是有限的, 跟土壤蒸发比较起来也微不足道。因此, 农田中植物需水量主要由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所组成[1]。由此, 认为蒸散量可为土壤水分总支出。

1.3 有效水分。

土壤总供水量支出中还包括作物凋萎水分 (D) , 凋萎水分存在于土壤总供水量之中, 它是维持作物生命的下限水分, 不是作物生长的可利用水分, 因此, 在总供水量中减去蒸散量, 再减去凋萎水分, 所余水分才是作物生长发育可利用的有效水分 (Y) 。即Y=V+R4-6-E0-D= (V-D) +R4-6-E0, 而V-D为封冻期有效水分贮存量u, 所以Y=u+R4-6-E0。

1.4 修正后的有效水分。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蒸散量 (E0) 可根据预报用公式计算出, 封冻期有效水分 (u) 可计算出。为了弥补特殊气候条件所造成的预报偏差, 应加随机项用修正值得以修正。

1.5 旱涝指标。根据修正后的有效水分数值的大小, 及历年旱涝程度找出旱涝指标, 为预报依据。

2 预报方法

2.1 建立预报模式:Y修=Y+C=u+R4-6-E0+C;式中, Y修:修正后

的有效供水量 (mm) ;Y:有效供水量 (mm) ;U:封冻期0~50cm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 (mm) ;R4-6:下年4~6月大气降水预报值 (mm) ;E0:蒸散量 (mm) 。C:随机项。

2.2 方法与步骤。

2.2.1计算封冻期0~50cm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u。每年土壤封冻后, 11月8日取土测墒, 用公式u=p×h× (w-wk) ×10计算封冻期0~50cm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式中, p为土壤容重平均值 (g/cm3) 。h为土层厚度 (cm) 。w为0~50cm土壤重量含水率平均值 (%) 。wk为凋萎湿度平均值 (用重量含水率表示) 。2.2.2求算下年4~6月降水量预报值R4-6来源于长期天气预报。2.2.3求算蒸散量E0。蒸散量=农田土壤蒸发量+植株蒸腾量蒸散量公式:E0=0.10∑t>0℃;式中, E0:蒸发力 (mm) ;0.10为常数;∑t>0℃为4~6月>0℃积温平均值;2.2.4求算有效供水量Y (mm) 。

Y=u+R4~6~E0。2.2.5确定随机项C。根据长期天气预报, 4~6月高温、大风超过历年时, 应分别减去10~30。2.2.6求算修正后的有效供水量Y修 (mm) 。

Y修=Y+C

将所得值按指标等级进行旱涝评定。

3 旱涝指标分析

3.1 土壤重量含水率旱涝指标:土壤重量含水率<22%为旱;土壤重量含水率>40%为涝。

3.2 修正后土壤有效供水量旱涝指标。重旱<85mm;旱85~100mm;轻旱100~150mm;正常150~210mm;涝>210mm。

3.3 旱涝标准分析。

轻旱:出现旱象时间在一旬以内, 程度0~10cm耕层土壤重量含水率<22%, 对作物影响不大。旱:时间在二旬以内, 程度0~10cm耕层土壤重量含水率﹤22%。重旱:时间在二旬以上, 程度0~10cm耕层土壤重量含水率<22%。涝:0~10cm耕层土壤重量含水率﹥40%为涝。在旱涝预报时可根据封冻期有效土壤水分贮存量、大气降水和修正后有效供水量的指标作如下分析:a.如果封冻后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多, 4~6月降水量少, 按修正后的有效供水量指标衡量, 应出现旱象时, 旱象出现时间应在后期。b.如果封冻后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少, 4~6月降水量正常, 出现干旱时间应在前期, 此种情况对小麦、大豆均有利。c.如果封冻后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多, 4~6月降水量也多, 春季将有涝象。在分析时均应考虑随机项的订正值。

4 预报结果

根据上诉方法和步骤, 对1979年~2001年4~6月份的旱涝程度进行了预报拟合, 对2002年、2003年、2004年进行了预报检验, 准确率96.2%, 26年中只有1985年4~6月预报为正常, 结果实况为轻旱, 出现误差。原因:根据各项旱涝指标分析, 预报1985年4~6月正常, 但此期间降水不均匀, 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 为237.8mm, 而前期4~5月降水特少, 为15.0mm, 比历年少43.5mm。其中5月中、下旬仅降水0.3mm, 致使5月下旬干土层达3cm, 出现轻旱。

5 讨论

5.1 此预报方法简便、易学、好用, 比用c=0.38r9-10+r4-5/0.25∑T4-5湿润系数方法预报效果好。

5.2 此预报为下年土壤墒情预报, 为农业年景分析提供了依据, 便于各级领导提前安排好生产计划, 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5.3 预报的结果受大气降水预报准确率的影响。

5.4 指标的确定仅用呼玛县的资料, 能否适用于其他省市、县还有待于验证。

摘要:从农业水文气象方面探讨4-6月呼玛县旱、涝发生时的土壤水分各项指标, 并建立旱、涝预报模式, 应用于预报, 效果较好。

关键词:4-6月,旱涝,预报方法

参考文献

[1]欧阳海.农业气候分析方法.南京气象学院, 1982, 5.

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时空差异 篇11

关键词:农业灾害;旱涝灾害;防灾效率;时空差异;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S422;S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463—04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逐渐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加深刻,应对农业旱涝灾害刻不容缓。目前理论界对农业旱涝灾害进行了大量研究,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旱涝灾害的特征及影响研究,主要探究农业旱涝灾害分布特征、旱涝灾害演化以及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安全的影响等。二是农业旱涝防灾管理研究,主要探究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体系建设、农业旱涝灾害风险管理与协同治理机制。三是农业旱涝防灾技术研究,主要从灾害预警预报、防灾工程和农广科技等来监测和应对农业旱涝灾害,有效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上研究广泛地探讨了农业旱涝灾害的防灾管理和方略,但很少有人探究这些防灾措施的有效性问题。在现阶段国家提出“化解产能过剩,加快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农业旱涝灾害的治理更要注重效率,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对防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建立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农业防灾体系。

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是指农业旱涝防灾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其中农业旱涝防灾投入指在应对农业旱涝灾害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出表现为通过应对而减少的损失、挽回的农业生产。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越高,说明防灾效果越好。通过农业旱涝灾害防灾效率的评估,能够实现对现阶段农业防灾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的现状透视,揭示防灾投入的问题,进而优化投入结构,明确防灾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评估,试图为区域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建立一种研究范式,同时为河南省有效开展农业旱涝防灾提供理论参考。

1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1.1超效率SBM模型

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方法主要有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虽然2种方法均通过测量生产函数前沿面的距离来评估相对效率,但是SFA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很难找到生产函数,因此运用较少。而DEA方法不需要构建具体的生产函数,也不需设定参数,能客观地评估效率,因而运用较为广泛。传统的CCR或BCC模型在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有效单元,这对于效率评估和对比有一定局限性。超效率SBM模型不仅解决了多个有效单元的排序问题,同时将松弛变量考虑在内,对于进一步分析投入产出要素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选取超效率SBM模型进行评估。超效率SBM模型是2002年Tone在基于投入松弛测度的SBM模型基础之上提出的。

假设有m种投入要素,s种产出要素,建立一个线性规划方程:

1.2评估指标与数据来源

应对农业旱涝灾害通常采用节水灌溉、排灌通渠等方式,投入指标从应对方式人手,基于数据的全面性和可获得性,选取农林牧副渔固定资产投入、已配套机电井数目和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个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通常用总产值或者产量表示,但为了避免不同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差异性,本研究选取有效灌溉面积作为产出指标。

本研究选取的评价单元是河南省18个地市,其中豫东地区包括开封市、商丘市和周口市,豫西地区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和平顶山市,豫南地区包括南阳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豫北地区包括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豫中地区包括郑州市、许昌市和漯河市。原始数据来源于2010—2012年及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由于2013年相关指标数据缺失,因此在评价阶段中去除2012年相关数据,未对2012年进行评估。本研究评估的时间区间为2009—2011年及2013年,共4年。

2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河南省農业旱涝防灾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Maxdea6.4专业版软件,从投入导向(调整)角度出发,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河南省18个地市2009—2011年及2013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及其效率分解,具体结果见表1。

2.1综合技术效率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现下降趋势。从总体均值来看,全省平均效率值为0.688,距离有效前沿面较远,表明河南省现阶段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较差,投入与产出不合理现象严重。总体效率值从2009年的0.745下降到2013年的0.598,效率降幅达到19.7%,农业旱涝防灾效率下降较大。18个地市在年际变化过程中,除了焦作市综合技术效率出现增加,从2009年的0.435增至2013年的0.496,增幅达14.0%外,其余17个地区全部呈现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地区为许昌市,达59.7%。有效DEA单元数量也出现了下降,从2009年的4个(开封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降至2013年的2个(商丘市和信阳市)。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技术效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从各区域间的均值来看,河南省5个区域农业旱澇防灾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豫南(1.486)、豫东(0.970)、豫中(0.521)、豫北(0.410)、豫西(0.332)。在评估的近5年时间内,豫西地区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技术效率降幅最大,豫东地区降幅最小,其中豫西从2009年的0.370降至0.256,降幅达30.81%,豫东从2009年的0.963降至0.875,降幅达9.14%。原因在于豫南、豫东地区多平原,地区内各市多属于传统粮食生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防灾技术较为成熟,而豫西地区主要分布于第2阶梯和第3阶梯交界地带,多山地,农业的生产条件差,旱涝防灾要求高,而现阶段资源单一、方式简单的防灾手段及防灾能力都较差。

河南省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性大。在18个地区近4年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中,信阳市始终保持最高水平,农业旱涝防灾综合效率值总体保持在2.8左右;近4年效率值最低的是洛阳市,平均水平在0.2~0.3,最高最低效率比值相差近10倍。2009年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的信阳市(2.669)比效率值最低的洛阳市(0.253)高9.55倍,2013年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的信阳市(2.728)比效率值最低的洛阳市(0.237)高10.51倍。可以看出,河南省地区之间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大,且呈现更大差异化特征。

2.2纯技术效率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纯技术效率虽出现上下波动,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从全省均值来看,2009年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纯技术效率值为1.005,2010年下降至0.971,2011年又上升至1.027,到2013年下降至0.932,4年均值达0.984,这表明现阶段,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资源配置较为有效,资源管理水平高。从纯技术效率有效单元来看,河南省在评估的4年内,除开封市和漯河市发生交叉变化之外,其余6个地区(济源市、三门峡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均在评估的4年内保持有效,有效单元个数都保持为7个。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空间格局较为一致,各区域纯技术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豫南(1.552)、豫东(1.209)、豫北(0.948)、豫中(0.632)、豫西(0.613)。区域间发展趋势较为一致,4年数据虽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最后都有下降趨势,其中降幅最大的为豫南地区,从2009年的1.645降至2010年的1.400,降幅达14.89%。需指出的一点是,虽然豫南地区降幅较大,但纯技术效率水平仍处于相对最高水平。

2.3规模效率

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规模效率总体发展水平中等,有下降趋势。从均值看出,评估年份中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的规模效率值为0.785,与最优规模有一定距离,效率水平中等。具体来看,全省效率均值从2009年的0.817下降到2010年的0.798,再到2011的0.786,最后降至2013年的0.738,连续降幅达9.67%。从各地区规模效率发展现状来看,河南省18个地市规模效率都未达到DEA有效,规模效率在0.9以上的地市数量也在下降,2009年有8个(开封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和许昌市),2010年维持8个,2011年7个,最终在2013年降至5个(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安阳市和新乡市)。

河南省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效率差异性大。从均值来看,规模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豫南(0.951)、豫中(0.843)、豫东(0.808)、豫北(0.729)、豫西(0.649),最高的豫南地区比最低的豫西地区高出0.302。各地市之间比较中,效率值较高的信阳市(0.970)比规模效率值最低的济源市(0.100)高近9倍,区域间规模发展严重不均衡。

2.4规模报酬

由表2可知,河南省各地区农业旱涝防灾的规模报酬变化存在以下特点:

河南省大多数地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但总体投入不足,潜力较大。2009—2011年河南省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的地市占全省77.8%,到2013年上升至83.3%。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递增阶段。这表明,农业旱涝防灾发展投入不足,可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较大,增加投入规模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出,因此,加大投入力度是河南省地区发展农业旱涝防灾的首要任务。

4年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收益变动趋势可以分为3个层次:(1)全递增区域。豫西、豫北及豫中地区在2009—2011年及2013年内全为规模收益递增,这表明现阶段该区域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发展不足,防灾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旱涝防灾的投入力度和规模化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大投入的规模和力度是这些地区实现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2)全递减区域。豫东地区的商丘市、周口市连续4年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表明这2个地市现阶段农业旱涝防灾规模与其相应的技术、管理水平相当,增加投入量不会提高农业旱涝防灾的效率水平,要通过合理配置防灾资源,转变投入观念,注重投入质量,提高纯技术效率来提高农业防灾效率。(3)增减交替区域。豫南地区的南阳市和信阳市出现先递减后递增现状,而驻马店市先递增后递减。這表明农业旱涝防灾效率与规模投入处于动态变化中,过度投入或投入不足都会限制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应该根据地区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合理安排投入量,在现有的方式上从规模和技术2个方面人手,平衡发展,综合提高。

2.5投入冗余分析

由表3可知,河南省各地市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投入冗余严重过剩。除X1指标中的焦作市、开封市、漯河市、周口市4市冗余量为0外,其余各市各指标均出现冗余。同时,冗余系数低于30%的指标个数只有9个,剩余指标系数均较高,其中,冗余系数最高的为三门峡市的X1指标,达91.86%。这表明现阶段河南省各地区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剩余过多,亟待建立起有效的防灾资源利用体系来确保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高效运用。

3结论

本研究从投入导向(调整)角度出发,使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1年及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现阶段河南省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较低,综合技术效率值低,纯技术效率水平高,农业旱涝防灾规模发展中等,投入不足。(2)从各地区间的差异性来看,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地区之间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水平差异性大,且呈现更大异化特点,多数地区农业旱涝防灾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区域发展潜力大。(3)河南省各地市农业旱涝防灾资源投入要素的严重冗余揭示了农业防灾中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差的现状。

旱涝保收 篇12

关键词:夏季旱涝,OLR特征,短期气候预测,内蒙古通辽

通辽市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浅山丘陵地带, 属中纬度季风气候区[1], 近年来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干旱都比较严重, 降水量比平均值偏少33.0%~63.5%。有必要研究通辽地区的干旱, 分析影响这种干旱的低纬度天气系统。因此, 利用卫星观测到的长波辐射资料OLR场, 研究影响中纬度地区降水的热带及副热带天气系统, 分析预测通辽地区的夏季降水的旱涝情况。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纬度地区降水量多少的间接因子, 弄清楚低纬度系统的强弱, 也就能预测通辽地区的旱涝情况。选取4—9月的OLR资料, 分析通辽地区的旱涝与低纬度的OLR场的对应关系。

1 通辽地区旱涝副热带天气系统的OLR数值特点

OLR场不仅反映了大气中的云量云顶层高度的温度, 而且在热带地区晴空大气状态下, 间接地反映了下垫面的海温情况。中纬度地区夏季多雨或少雨, 又与副热带高压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因此, 了解副热带高压、赤道太平洋海温以及低纬度OLR场与通辽地区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做好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分别从通辽地区8个测站平均降水量中选取旱涝年各7个个例, 划分标准。

其中:M为站点数, xi为降水量, x为历年降水量平均值, y′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新序列。旱涝年距平百分率为±20%。一般在低纬度地区OLR小值区域为对流区域, 大值区域为大规模下沉区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为东经110°~150°范围588线的西界位置经度数值,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为副高体北侧588线平均纬度数值, 印度低压面积指数取值范围为南纬10°至北纬3°, 东经70°~110°;OLR值是选取上述副高体北界及西伸脊点所对应的OLR场上最大轴线数值。通过对影响通辽地区夏季降水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OLR强度值对照可以看出, 在低纬度地区OLR≥240 W/m2的区域为大规模的下沉干区。因此, 涝年的副高体很强很明显, 而旱年的副高体很弱, 甚至说形成不了大规模的完整的下沉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上述说明了对应通辽地区涝年的副高体的下垫面海温要比旱年的副高体的海温高, 即涝年副高体强大, 这和人们通常所说的副高进退与雨带的移动同步是一致的。仔细观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 涝年和旱年均为北纬27°, 平均在同一个位置, 没有区别;但是, 从OLR场上的数值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相差12 W/m2, 即涝年比旱年大。一般在低纬度地区OLR数值≤220 W/m2为对流活动区和降水区, 这说明了不管是涝年还是旱年副高北界都是对流活动区;旱涝年份的副高体的平均北界位置在500 hPa高度图上, 虽然不能很好地区分, 但是从辐射通量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差异, 说明涝年的副高体面积要比旱年的副高体面积明显强大。上述副高位置上的OLR值所反映的地气系统射出的长波辐射, 其物理意义非常明显, 表明在副热带上空的副高体与所对应的下垫面辐射量场在物理意义上是一致的。

1.1 通辽地区旱涝与中低纬度OLR场特征

OLR场的范围为南纬50°至北纬50°, 东经60°至西经60°。主要是考虑到太平洋洋面地区, 副热带高压维持的地区以及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通辽地区夏季旱涝年份, OLR场特征在副热带地区及赤道热带太平洋地区, 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及印度至孟加拉湾和赤道中东部太平洋等地区的差别更为显著。涝年在东经120°~150°, 北纬20°~30°范围, 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近有1个大值区, 最大OLR值可达265 W/m2左右;而旱年在东经120°~150°, 北纬20°~30°范围高值中心不明显, 上述范围最大值也只有245 W/m2。涝年的赤道中东部太平洋OLR场的中心数值最大为280 W/m2, 比旱年的270 W/m2数值大, 二者相差10 W/m2左右, 而且涝年的OLR大值轴线向西延伸的要多一些, 可达到东经150°, 旱年的仅仅到东经180°, 并且比涝年OLR最大值轴线略偏南。

综上所述, 涝年的OLR场副高体 (范围东经120°~150°, 北纬20°~30°) 明显且有中心闭合体;旱年的OLR场副高体 (范围东经120°~150°, 北纬20°~30°) 不明显, 很弱甚至没有明显的中心闭合体。赤道中东部太平洋OLR场存在1个大值轴线, 并且涝年比旱年偏西偏北。

1.2 通辽地区旱涝与OLR的相关关系

从1975年至2010年夏季 (6—8月) 中选取7个涝年和7个旱年个例, 分析中低纬度纬度地区的OLR场气候特征。蒋尚城等[2]对长江流域旱涝同OLR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OLR同降水存在负相关关系。笔者的研究结果也是负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把卫星观测资料应用于天气气候研究中。

1.2.1 通辽地区涝年与OLR距平场特征。

在副热带地区的东经120°~160°、北纬20°~40°范围有一正距平区域, 最大值中心在北纬30°、东经140°附近为17 W/m2。在这个范围内基本上是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在的位置, 所对应的天气系统是大范围的高压晴空区。在这个范围卫星观测的长波辐射能通量自然就是高值区, 这是因为晴空海平面所放出的辐射能要比有云的海区所放出的辐射能要大得多的缘故[3,4,5,6]。因此, 通辽地区夏季涝年的OLR场对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域有1个明显的高值区。通辽涝年在赤道中东部太平洋OLR场上存在正距平这一特征可能与ENSO事件有联系。

1.2.2通辽地区旱年与OLR距平场特征。

通辽地区夏季旱年的OLR场对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域有1个明显的高值区, 比涝年副高体弱。在赤道上有1个负距平中心, 在西经180°附近, 中心值为-19 W/m2。这一特征与涝年恰恰相反, 但是不同的是旱年的负距平中心位置要比涝年的正距平中心的位置略偏南。从通辽旱涝年的OLR场特征上, 可以得出旱涝年的副高体的OLR值均为高值区, 涝年副高体比旱年副高体偏西偏强;旱涝年的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地区OLR场存在明显的差别, 即涝年是狭长的正距平带, 旱年是狭长的负距平带, 且中心位置旱年比涝年偏南。

1.2.3 通辽地区旱涝年OLR距平差值场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通辽地区的旱涝年的中低纬度OLR场的差异, 把涝年的距平场减去旱年的距平场得到OLR特征场。并可以看出副热带地区, 为正值区域, 说明了涝年的OLR值在这个区域要比旱年的OLR值高,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副热带高压涝年强于旱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旱涝年有明显的差异, 涝年的OLR场值大于旱年, 这就是通辽地区夏季旱涝低纬度长波辐射场的最大区别所在。另外, 涝年的副高西伸脊点比旱年的偏西, 而当副高体特别偏北时 (副高北界达到北纬35°) 又会产生干旱, 只有在副高体形成完整的带状时, 通辽地区才会产生洪涝。综上所述, 涝年的赤道中东部太平洋OLR值大于旱年的值。

2 实际应用情况

从普查通辽地区的旱涝年份的OLR场和所对应的天气图上的副热带地区, 一般情况, 5月涝年的副热带高压脊 (OLR场正距平区域) 都有所加强西伸;旱年恰恰相反。选取5月的ORL场月平均距平图, 作当年通辽地区的夏季旱涝趋势预测, 分3种情况。

2.1 预测指标

在北纬15°~25°、东经105°~145°范围内主体OLR距平场, 5月有明显正距平区域, 网格距5°×5°, 网格点数≥5个, 为涝年。在北纬15°~25°、东经105°~145°范围内主体OLR距平场, 5月有明显负距平区域, 网格距5°×5°, 网格点数≥4个, 为旱年。不满足上述2个条件的为非涝年非旱年。

2.2 预测应用

2010年夏季预测情况, 5月负距平场网格距为7个, 结论2010年夏季是旱年, 实况全市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48.6%~-20.2%, 全市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23.6%, 属于划分的涝年, 正确;2011年夏季预测情况, 5月正距平场网格距为3个;结论2011年夏季涝年, 实况全市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23%~69%, 全市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45.7%, 属于划分的涝年, 正确。从近2年的预测情况上看, 全市8个站的降水量预测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因此, 利用卫星观测的地面长波辐射OLR场资料, 在短期气候预测中应用效果非常好, 为短期气候预测开辟一条很好的气候诊断及气候预测的新途径。

3 结语

通过分析通辽地区旱涝年的OLR场特征, 得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果。通辽地区的旱涝年在OLR场上呈反位相配置, 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印度至孟加拉湾以及赤道中东部太平洋等地区, 当上述地区OLR分布异常时对通辽地区的旱涝有重要的影响。通辽地区涝年,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 强度偏强;印度低压偏强;赤道中东部太平洋OLR为明显的正距平。而旱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东, 强度偏弱;印度低压偏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OLR为明显的负距平。

参考文献

[1]金秀良, 唐宏艳, 么文.火星冲日与通辽地区干旱及气候预测[J].内蒙古气象, 2003 (1) :17.

[2]蒋尚城, 朱亚芬, 朱元竞.卫星观测的中国辐射区气候[J].气象学报, 1991, 49 (4) :512-517.

[3]南庆红.东昆仑山区OLR场的气候特征[J].新疆气象, 1997 (2) :21-23.

[4]王旭, 于锋.青藏高原和新疆OLR的时空变化[J].新疆气象, 1990 (12) :8-13.

[5]陈少勇, 乔立, 林纾, 等.中国西部OLR与秋季降水的关系[J].干旱气象, 2011, 29 (1) :1-9.

【旱涝保收】推荐阅读:

旱涝灾害05-15

上一篇:激情有效下一篇:电压与无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