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1

2024-09-09

PAI-1(精选5篇)

PAI-1 篇1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 A I-1) 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纤溶酶原活化系统 (plasminogen activator system, PAs) 的重要调节物。随着对PAI-1的测定及其与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 发现PAI-1与许多实体肿瘤有较密切的关系, 大量证据表明其在实体肿瘤侵袭、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用机制可能是: (1) 瘤组织中表达的PAI-1对肿瘤的血管生成是必要的, PAI-1可能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 (2) PAI-1在肿瘤中的表达, 可以防止瘤组织自身及基质的降解, 起到保护肿瘤的作用。本文就PAI-1与实体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PAI-1的来源、结构和功能

PAI-1由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肝细胞等合成, 主要存储于血小板α颗粒, PAI-1在体内外极不稳定, 半衰期很短, 但其可通过玻璃体结合蛋白 (VN) 的结合, 增加其稳定性, 并使PAI-1成为其活性形式, 可被活化蛋白C (APC) 和凝血酶灭活[1]。PAI-1由379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 分子量大约为52kd。PAI-1活性中心的精氨酸残基 (PI346) 是PAI-1活性必不可少的成分[2]。PAI-1也可通过与u PA、t PA结合而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 但这种结合则是不可逆的。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纤溶酶原成纤溶酶, 直接或间接地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 促进细胞的移位、迁徙。PAI-1作为u PA主要的生理性抑制剂, 它的功能应是抑制u PA的活性, 进而抑制细胞的移位、迁徙[3]。

2 影响PAI-1活性的因素

在病理情况下, PAI-1活性可发生明显改变, 并参与这些病理过程, 影响PAI-1活性的因素很多。TGF-β是肿瘤细胞生长、增殖、黏附和转移的重要的调节因子, 能通过调控包括PAI-1在内的多种基因的表达发挥生物学作用[4]。PAI-1启动子存在一个P53的特异位点[5], P53通过启动子激活, 诱导PAI-1表达, 从而调控细胞纤维蛋白溶解活动。体外研究发现, 细胞因子 (如IL-1、TNF-α、IFN-α、IFN-γ) 、生长因子 (如PDGF、IGF-1) 、激素 (胰岛素、胰岛素原、糖皮质激素) 、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细菌内毒素和脂多糖等均可增加内皮细胞或HepG2细胞PAI-1的合成和分泌。这些因素多是直接作用于PAI-1基因上的DNA调控序列 (如启动子区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 刺激基因转录, 使mRNA水平增加或稳定性增强, 从而通过增加PAI-1基因表达而使PAI-1活性升高[6]。此外, 遗传因素对PAI-1活性也有重要影响, 并且与上述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3 PAI-1与实体肿瘤的相关性

3.1 卵巢癌

Borgfeldt等[7]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 肿瘤组织中PAI-1表达与病理分化程度有关, 细胞分化程度越低的卵巢癌, 其PAI-1的表达率越高。Schmalfeld等[8]研究证实,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大网膜转移灶中PAI-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原发灶。覃捷等[9]研究表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PAI-1含量高低与其疾病进展相关, 血清PAI-1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 这一结论和Borgfeldt的报道一致。王雁等[10]通过体外研究人卵巢癌HO-8910细胞, 发现地塞米松 (Dex) 和转化生长因子1 (TGFβ1) 单独均能在转录水平上调HO-8910细胞中PAI-1的表达, 联用对PAI-1上调有协同作用, 提示卵巢癌患者体内PAI-1高表达可能与其体内Dex和TGFβ1水平异常有关。

3.2 食管磷状细胞癌

Sakakibara T等[11]运用逆转录PCR技术测定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PAI-1的基因表达, 发现PAI-1 mRNA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期和转移高度正相关, 其可以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一个新的指标。姜建涛等[12]研究表明PA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浓度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指标, 浓度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3.3 胃癌

胡雷[13]对3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PAI-1浓度的测定, 表明术前术后血浆PAI-1值是否明显增高, 可作为评估切除胃癌组织疗效的判断指标, 血浆PAI-1含量增高与胃癌的病理分型、分期、病程有密切的关系。Nishioka等[14]运用RNA干扰 (RNAi) 技术降低胃癌模型小鼠PAI-1的表达, 发现无论是用质粒还是腺病毒转染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腹膜肿瘤的生长和血性腹水的产生, 认为此方法是一种崭新和有效的防止胃癌转移的策略。

3.4 胰腺癌

Warnecke-Eberz等[15]运用实时定量PCR测定25例胰体部腺癌和7例胰壶腹部乳头状癌组织PAI-1基因表达, 并以未被肿瘤侵犯的正常胰腺组织作为对照, 发现与未被侵犯的正常胰腺组织相比, 肿瘤组织PAI-1mRNA表达明显下调, 但PAI-1基因表达水平不能作为肿瘤恶性程度、预后和患者存活率的指标。然而, 姜琳等[16]通过构建胰腺癌组织芯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I-1蛋白表达情况,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作对照分析, 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其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胰腺组织的腺泡上PAI-1蛋白表达量极少, 且染色强度弱于癌组织, 胰腺癌组织标本中PAI-1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二者结论孰是孰非, 有待大样本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

3.5 结直肠癌

Baker等[17]发现在结直肠癌中, PAI-1被证实在癌变组织中比周围正常组织中显著升高, 并且在肿瘤转移, 较差分化, 以及较差的Dukes分期的情况下明显提高。沈倩雯等[18]测定20名健康人群血浆PAI-1浓度, 以及48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PAI-1浓度 (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 。结果显示PAI-1在4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追踪22例患者根治术前后血浆PAI-1浓度变化, 其浓度显著下降。血浆PAI-1浓度在Dukes D期患者中明显升高, 此结果和Baker EA的研究一致。

3.6 膀胱癌

Becker等[19]运用实时定量PCR测定91例膀胱癌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膀胱组织标本中PAI-1基因表达, 并同时用ELISA法检测244例膀胱癌和74例正常对照血浆中PAI-1水平, 结果显示膀胱癌患者膀胱组织中PAI-1基因表达和血浆中PAI-1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膀胱癌细胞PAI-1蛋白高表达, 其表达水平和患者的生存期负相关, 与其临床表现和淋巴结转移高度正相关, 患者PAI-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作为一种生存的预测和转移的一个可能的指标。孙华宾等[20]研究表明血浆中PAI-1的浓度升高可作为膀胱癌诊断辅助指标, 也可作为膀胱癌预后指标。膀胱癌患者中PAI-1浓度随着分期增高而持续升高可能是由于PAI-1在局部基质中表达, 保护瘤组织, 防止血管生成过程中细胞外基质 (ECM) 过分降解。

3.7 肝细胞癌

Zheng等[2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和良性肝肿瘤患者 (作为对照) 肿瘤组织中PAI-1蛋白表达, 并同时用Northern blo法检测PAI-1 mRNA表达变化, 结果表明肝细胞癌组织P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 提示PAI-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判定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郑起等[22]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癌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PAI-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I-1与肝细胞癌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3.8 乳腺癌

陈旭伟等[2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浸润性乳腺癌、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PAI-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微血管计数, 结果表明PAI-1的高表达和微血管计数可作为评价浸润性乳腺癌侵袭性、评估预后和确定治疗方案的生物学指标。Descotes等[24]研究表明PAI-1不但对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对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3.9 子宫内膜癌

Steiner E等[25]采用ELISA法检测子宫内膜癌中PAI-1的表达, 结果发现PAI-1高表达预示预后不良。孟丽等[26]用ELISA法测定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PAI-1含量, 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PAI-1含量明显升高, 并与其手术病理分期、浸润转移有关。随后他们又采用RT-PCR技术, 检测子宫内膜癌肿瘤标本中的PAI-1 mRNA的表达, 并得出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PAI-1 mRNA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一定关系, 并且与疾病进展、预后有关。

3.1 0 鼻咽癌

Sunagawa等[27]测定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提取物中PAI-1的水平, 表明在鼻咽癌的不同阶段PAI-1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可以抑制肿瘤的侵袭。潘国庆等应用RT-PCR方法检测PAI-1在具有不同转移率的鼻咽癌细胞系CNE-2Z (20%淋巴道转移) 、CNE-2Z-H5 (40%淋巴道转移) 、CNE-2Z-H5-9 (90%淋巴道转移) 中的表达, 得出PAI-1mRNA在CNE-2Z-H5-9中无表达, 在CNE-2Z, CNE-2Z-H5有表达, 但差异无显著性, 即PAI-1可能抑制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28]。但PAI-1在鼻咽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尚不完全清楚, 有待进一步研究。

4 PAI-1在实体肿瘤侵袭、转移中的调节机制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通过破坏周围基质屏障降解基底膜及间质成分, 以及对血管壁的破坏、穿通形成的, 在此过程中uPA通过与其受体uPAR结合起着促进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而PAI-1却能以非共价键的形式与uPA、uPAR结合形成uP-AR-uPA-PAI-1复合体, 从而抑制uPA活性。Czekay RP等[29]研究表明PAI-1、细胞膜上整和素 (integrins) 受体、uPA受体uPAR都能与基质的亲玻结合蛋白 (vitronectin, VN) 结合参与细胞侵袭, 因此, PAI-1能与integrins受体与uP-AR竞争性与VN结合, 从而阻碍了VN与inte-grins及uPAR结合, 抑制了细胞的迁徙。至于PAI-1有独立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以外的功能, 即它能在某些肿瘤中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迁徙和转移, 有学者认为其作用机制是: (1) 瘤组织中表达的PAI-1对肿瘤的血管生成是必要的, PAI-1可能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 (2) PAI-1在肿瘤中的表达, 可以防止瘤组织自身及基质的降解, 起到保护肿瘤的作用[21,22,23,24,25]。

关键词:实体肿瘤,PAI-1,研究进展

PAI-1 篇2

关键词:PAI-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连接

基因重组技术是我们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较常使用到的基本技术, 也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 它在现代中医药的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载体构建是将外源性DNA目的片段通过重组技术转化入受体细胞中繁殖及表达, 人工构建为需要的目的质粒, 为进一步实验做基础[1,2]。当外源性DNA片段插入到相应载体内时, 由于操作方法繁琐, 所需时间长, 人为性因素较大, 容易导致实验难以继续。本文根据自身操作, 在扩增、酶切及连接问题上进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实验材料

1.1试剂

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 GL-3Basic (Promega E6721) 、PUC19T载体 (TAKARA公司D)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菌株 (TAKARA公司D9057A) 、人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北京天根生化科技公司) 、PCR扩增mix (北京康为公司CW0069) 、DNA marker V、500 bp DNA marker (上海莱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DNA凝胶回收试剂盒 (GX50) 、DNA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 (Axygen公司AP-MN) ;限制性内切酶BglⅡ (Fermentas公司ER0561) 和MluⅠ (Fermentas公司ER0081) 、T4 DNA连接酶 (Fermentas公司ER0041) ;琼脂糖 (美国Invitrogen公司) 。

1.2仪器

PCR仪 (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 , 电泳系统 (美国BioRad公司) , UVIpro型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英国Silver Uvitec公司) , Milli-Q型超纯水仪 (美国Milipore公司) , Thermo-I368超低温冰箱, 高速低温离心机 (德国heraus公司) , 恒温培养箱 (DNP-9082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 微量离心机 (Thermo公司MICR017) 。

2方法

2.1 PAI-1 1100片断的扩增

按试剂盒操作提取人全血基因组DNA, 根据设计的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组DNA, 1.1kb上游:5‘CGACGCGTGAGCCTAACTTTCC GACTG3’;下游:5‘GAAGATCTTCTGCCCTCTGCCTGTG3’, 反应体系:PCR mix25μL, 上游引物:1μL, 下游引物1μL, 模板DNA 10μL, dd H2O 13μL, 总反应体系50μL。反应条件:95℃, 预变性3 min, 95℃变性30 s, 55℃退火30 s, 72℃延伸5 min, 35个循环。取5 u PCR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 在紫外透射灯下观察电泳条带并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拍照[3]。

2.2 PUC19T-PAI-1 1100连接反应

获取表达载体的信息, 根据试剂盒操作进行连接反应。连接体系:PUC19T 1μL, solutionⅠ5μL, DNA产物:4μL, 总10μL, 16度连接3 h, 见图1、图2。

2.3 PUC19T-PAI-1 1100及PGL-3 Basic质粒的提取

将连接的PUC19T-PAI-1 1100及p GL-3 Basic转入大肠杆菌DH5a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取3支100μL感受态细菌于冰上融化, 在其中2支分别小心加入连接产物, 另一支阳性对照, 轻轻混匀, 冰水浴30 min, 42℃热休克90 s, 快速冰浴5 min, 使其骤冷。加入800μL不含Amp的液体LB培养基, 37℃摇床150 rpm培养1 h。3000 rpm离心3 min, 弃上清, 余200μL液体使沉淀重悬, 涂布于含Amp的固体LB平板上, 待液体完全吸收后, 37℃恒温培养箱过夜培养。第2天挑取阳性克隆, 使用质粒小提试剂盒抽提质粒, 进行双酶切, 电泳鉴定后, 纯化PAI-1 1100片段和p GL-3 basic质粒, 获得目的质粒[4]。

2.4 p GL3 Basic-PAI-1 1100的连接

双酶切PAI-1 1100片断及p GL-3 Basic质粒, 取5μL琼脂糖凝胶分析后, 进行纯化回收, 再次电泳鉴定后, 根据试剂盒操作进行连接反应。连接体系:T4DNA Ligase 2μL, T4 buffer 1μL, DNA产物:13μL, p GL-3 Basic 4μL, 总20μL, 16度连接过夜。

2.5 p GL3 Basic-PAI-1 1100的转化:按2.3步骤进行。

2.6质粒小提试剂盒抽提质粒DNA并酶切鉴定, 待第2天观察连接转化的固体LB平板, 如果长出单个菌落, 挑菌摇菌小提后酶切初步鉴定。

3结果

实验证明, 扩增时DNA浓度问题, 感受态问题, 内切酶问题及连接产物质量比等都会导致实验室败。

3.1扩增条件及结果分析

扩增PAI-1 1100启动子片段, 并将之与PUC19T载体连接, 提取后酶切纯化, 获得目的片段。

3.2连接产物酶切纯化后电泳

见图3、图4。

3.3连接后转化

将酶切后的质粒与片段连接后, 经反复实验, LB平板上仍长不出菌斑 (图5) , 提示载体未与目的片段连接成功 (图6) 。

4讨论

基因重组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 它从基因组DNA的提取, 载体的选择, 目的片段的扩增, 限制酶的切割, 载体的连接, 大肠杆菌的转化, 质粒的提取, 每一步都可能产生问题, 导致载体与目的片段不能正常连接, 现分析如下:

4.1①DNA模板量过大会导致PCR产物电泳出现多聚体 (图4) 在基因重组实验中, 基因组DNA的质量是后续所有实验的基础, 所以, 首先应保证提取高浓度的基因组DNA。人基因组DNA多存在于血白细胞内, 因此, 应从白细胞中提取高浓度的DNA。②胶回收问题, 如果切胶时目的片段切不完全, 或者切到杂带, 可能导致回收到的不是目的片段。切胶时, 要保证回收到目的片段, 而且胶不能再紫外线下暴露过长时间, 融胶时间不能太短, 以免融胶不完全, 堵塞柱子, 影响回收效率[5]。

4.2感受态问题, 由于使用效率不高的感受态, 造成空载 (图5) 。感受态细胞是处理后容易接受外来DNA进入的细胞, 因此, 应选择高效率的感受态, 才能使连接产物容易转化入感受态内。建议在铺板时同时取20μL感受态铺于Amp阴性LB平板上, 观察感受态生长状况, 确保没有因感受态问题影响实验进行。

4.3 LB平板的问题, 主要是铺板加入Amp时温度的问题, 加入Amp时温度过高, 就会导致Amp抗性失活, 从而导致克隆菌斑无法筛选出来 (图6) 。一般选择将消毒好的培养基放入60℃水浴锅中, 待培养基温度降至60℃时加入Amp, 以保证Amp的未失活。

4.4内切酶问题

①因公用buffer体积错误而导致酶切不开 (图7) 限制酶的选择非常重要, 酶切位点选择好后, 就要选择效率高的内切酶, 了解酶的特征, 注意双酶切时公用buffer的体积问题, 确定合适的酶切体系。可用两管质粒同时进行, 一管双酶切, 另一管先单酶切, 然后再用另一个酶单切, 判断酶切质量, 保证酶切效率[6]。②酶切时间问题, 酶切时间过长可能引起酶切太过, 导致酶切产物丢失 (图8) , 应根据试剂盒选择酶切温度及时间, 一般用16℃过夜或者37℃过夜, 其实酶切时间3 h就足够了。酶切完纯化回收后, 跑胶确定目的片段和载体回收回来, 确保目的片段及载体仍在。

4.5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质量比问题

如果连接时载体量过大, 或者载体去磷酸化, 或者连接上其他目的片段的载体, 可能导致连接的不是目的片段 (图9) 。连接时一般载体和目的片段的比例是1∶ (3~10) , 如果连接时效率不高, 排除感受态问题后, 就要反复试验载体与目的片段的摩尔比, 最好电泳一下由亮度判断载体与目的片段大致体积, 或者测一下分别的浓度再选择用量。

经长期反复实验总结, DNA的提取及模板量, 胶回收, 感受态质量, 平板质量, 到内切酶用量及时间, 以及载体的连接整个过程都应时刻注意。但是, 由于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对载体构建原理及应用, 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不足, 因此, 我们应严格操作, 尽量避免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才得出正确的结果 (图10) 。

参考文献

[1]Eckel RH, York DA, Rossner S, et al.Prevention Conference VII:Obesity, a worldwide epidemic related to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executive summary[J].Circulation, 2004, 110 (18) :2968-2975.

[2]Giltay EJ, Elber JM.Visceral fat accumμLatio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te of PAI-1 levels in young, nonbese men and woman modμLation bycross-sex hormone administration[J].Thromb Vasc Biol, 2004, 18 (11) :1716-1722.

[3]方肇勤.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4]彭韦霞.Caveolin1基因沉默对胰岛素刺激的内皮细胞表达PAI1的影响[D].衡阳:南华大学, 2007.

[5]尹晓玲.IL-12真核表达质粒构建及其瘤苗抗肺癌免疫作用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09.

PAI-1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2011年5月—2012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56例, 随机分成A组 (瑞舒伐他汀10mg治疗组, 128例) , B组 (瑞舒伐他汀20 mg治疗组, 128例) , 同时设正常对照组50例, 为同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 并且无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和证据的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标准[6]。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标准[7]。所有受试者2个月内未服任何调脂药物, 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排除标准:有严重肺、肝、肾、血液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者,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6个月内有手术病史;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等。研究设计符合伦理学标准, 得到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并与入选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瑞舒伐他汀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10mg) 。分别于瑞舒伐他汀治疗前, 瑞舒伐他汀10mg/d, 20mg/d治疗后第1周、第2周抽取患者静脉血液4mL, 以3 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 分离血清在-20℃冰箱保存待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血清VCAM-1、ICAM-1和PAI-1浓度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资料情况

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组及20 mg治疗组中各有3例患者因病情变化退出本研究, 各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及B组中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 (BMI) 、吸烟、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及B组中脑血管疾病、周围动脉血管疾病病史,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PAI-1浓度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和PAI-1水平在治疗前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706.6±53.60) μg/L vs (560.0±47.2) μg/L (P<0.05) 、 (375.3±34.6) μg/L vs (276.0±35.2) μg/L (P<0.05) 、 (955.4±7.9) ng/L vs (942.3±8.1) ng/L (P<0.05) 。A组、B组在治疗后1周、2周VCAM-1、ICAM-1和PAI-1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两组相比, B组在治疗后1周、2周VCAM-1、ICAM-1和PAI-1的浓度较A组低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ACS是冠心病的危重状态, 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3亿, 每年约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 位居各项死亡原因首位[8]。本研究检测了AC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VCAM-1、ICAM-1、PAI-1的水平, 结果显示, 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PAI-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PAI-1水平的影响, 明确了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中VCAM-1、ICAM-1、PAI-1的水平, 且瑞舒伐他汀20mg/d强化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瑞舒伐10mg/d治疗。ACS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黏附分子 (CAM) 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9]。C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与相互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分布于白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及一些肿瘤细胞及肝细胞表面,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过程中介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促进淋巴细胞聚集, 促使单核细胞迁入内皮, 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 从而参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根据CAM的编码基因结构同源性及产物的功能特点, 可将其归纳为6个家族, 每个家族又包括多个成员。VCAM-1和ICAM-1是CAM的主要成员, 且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黏附分子[11]。Ridker等[12]研究表明, 可溶性ICAM-1和VCAM-1在ACS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升高。本研究显示ACS患者血清中VCAM-1和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与Ridker等[12]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VCAM-1和ICAM-1参与ACS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可使ACS患者血清中VCAM-1和ICAM-1水平明显降低, 且呈剂量依赖性, 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VCAM-1和ICAM-1的水平而发挥抗黏附作用, 该作用可能是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又一分子基础。

ACS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继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 血小板黏附、聚集、体内的高凝状态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性激活剂t-PA和t-PA的抑制物PAI (尤其是PAI-1) 在维持机体的抗凝-促凝血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13]。PAI-1与ACS关系密切, ACS患者血浆PAI-1水平显著升高,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4]。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变凝血系统的抗凝活性, 增强ACS患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15]。辛伐他汀能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提高纤溶活性[16]。本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中PAI-1水平, 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PAI-1水平, 提高ACS患者的纤溶活性, 改善高凝状态, 抑制血栓形成。

PAI-1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对象选自2009年4月—2010年4月收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保心内科胸痛患者, 经临床诊断为ACS, 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血管病变。据造影结果分为两组, 单支病变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 年龄 (54.6±5.8) 岁。多支病变组40例, 男26 例, 女14例, 年龄 (60.1±4.6) 岁, 其中双支和三支病变各20例。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Judkins法, 造影结果由本院两名有经验的心脏介入医师同时阅片后得出结论。采用Gensini积分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量化评估。

1.2.2 血浆vWF、PAI-1测定

发病入院24 h内抽取肘静脉血4 mL, 置于一次性塑料管中, 用3.8%枸橼酸钠抗凝 (血样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 , 4 ℃ 3 000 r/min离心10 min, 收集上清液, 于-76 ℃冰箱中保存,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 一次性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vWF、PAI-1与病变数及积分的关系用秩相关。数据以SPSS 11.5软件处理。

2 结 果

2.1 血浆vWF、PAI-1浓度测定

多支病变组血浆vWF、PAI-1较单支病变组高。详见表1。

2.2 血浆vWF、PAI-1与冠脉造影积分的相关性

vWF, PAI-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积分做Spearman’s相关分析, vWF与冠脉病变数有相关性 (r1=0.262, P=0.045) ;与冠脉积分有相关性 (r2=0.381, P=0.024) ;PAI-1与冠脉病变数有相关性 (r1=0.445, P=0.002) , 与冠造积分有相关性 (r2=0.331, P=0.007) 。

3 讨 论

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重要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纤溶系统功能紊乱, 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等密切相关, vWF与PAI-1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证实vWF[3]、PAI-1[4]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vWF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5]。血管内皮受损后释放vWF, 促进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 并释放多种血小板颗粒物质, 其中血小板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 伴间质分泌合成增多, 利于脂质沉积, 结果既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又加重原有血管病变处血栓形成危险。vWF还可以稳定凝血因子Ⅷ, 防止Ⅷ过早的降解, 促进血栓形成[6]。

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负调控因子, 活化的 PAI-1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合成。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中PAI-1过度表达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7], 血循环中增加的PAI-1水平通过持续的微血栓状态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8]。

有研究表明[9],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和多支病变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结构的显著差异, 表现为多支病变的患者斑块负荷更重, 钙化几率和钙化程度更高, 可部分解释多支病变患者较单支病变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多支冠脉成形术的预后优于单独行梗死相关冠脉成形术[10] 。

本研究结果显示, vWF, PAI-1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有关, 多支病变患者血浆vWF, PAI-1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升高, 冠脉病变狭窄越重病变范围越多, 则血浆vWF, PAI-1水平越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有密切的关联。

参考文献

[1]Galbusera M, Zoja C, Donadelli R, et al.Fluid shear stressmodulates von Willebrand factor release from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um[J].Blood, 1997, 90:1558-1564.

[2]Bogaty P, Poirier P, Simard S, et al.Biological profiles in subjectswith recurrent acute coronary events compared with subjects withlong-standing stable angina[J].Criculation, 2001, 103:3026-3038.

[3]Jansson JH, Nilsson TK, Johnson Q.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plas-ma:A novel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myocardial in farction anddeath[J].Br Heart, 1991, 66:351-355.

[4]Maurizio C, Gian P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1999, 19:1378-1386.

[5]Lip GYH, Blann AD.von Willebrand Factor:A marke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vascular disorders[J].Cardiovas Res, 1997, 34:255-265.

[6]Borawsk J, Naumnik B, Pawlak K, et al.Endothelial dysfunctionmarker vWF antigen in haemodialysis patients associations withpre-dialysis blood pressure and the acute phase response[J].Nephrol Dial trans, 2001, 16:1442-1444.

[7]Binder BR, Christ G, Gruber F, et al.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i roles[J].News PhysiclSci, 2002, 17:56-61.

[8]Timmis AD.Plaque stabilis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mes:Clini-cal considerations[J].Heart, 2003, 89:1268-1272.

[9]高晓慧, 杨新春, 王乐丰, 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的血管壁结构的对比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 2006, 21 (6) :419-422.

PAI-1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07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部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例,均符合Braunwald心绞痛分型标准。随机分为2组:术前预服氯吡格雷的患者为试验组(30例)和术后予以氯吡格雷的患者为对照组(15例)。排除标准:近3个月发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PCI失败者;有严重脑、肝、肾并发症者;予以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者。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试验组(n=30)术前至少12~24h予以75 mg的硫酸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规格:每片75 mg,由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和提供),对照组(n=15)术后立即予以300 mg负荷剂量。所有受试者入院时均常规予以阿司匹林100 mg/d。

1.2.2 标本采集

所有受试者均分别于PCI术前清晨空腹(肝素治疗前)和PCI术后24 h(肝素治疗后至少12 h),经肘前静脉采血2 m L注入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管中,于2 h内4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出血浆,置-20℃冰箱保存,2 d内检测血浆t-PA抗原浓度和PAI-1活性水平。

1.2.3 t-PA和PAI-1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试剂盒购自奥地利Technoclone公司。测定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t-PA批内变异系数4.1%,批间变异系10.2%;PAI-1批内变异系数4.5%,批间变异系数11.3%。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血糖、血脂、常规治疗药物、冠状动脉病变以及支架植入情况进行比较,2组间各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2组在P CI前后P AI-1和tP A的变化

PCI术后,对照组PA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试验组PAI明显降低(P<0.05),且2组间PCI前后变化值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01),2组t-PA水平术后均稍有升高,但2组间PCI前后变化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注:1)与术前比较:P<0.052)2组间前后比较:P<0.0013)2组间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生理状态下,机体内保持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国内外的研究[3,4]中发现,与正常健康人相比,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活跃,纤溶系统功能降低,t-PA的含量和活性明显降低,PAI-1则明显增高。t-PA和PAI-1是纤溶系统中重要的活性物质,PAI-1为t-PA的抑制物,它们之间的生理平衡对调节血液通畅,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起重要作用,而在血栓形成时,激活的血小板可促使大量的PAI-1释放,同时导致血中t-PA的水平更加下降,纤溶功能的降低。

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心病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能快速有效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但临床研究发现PCI术后发生心脏缺血性事件的风险性仍较高[5,6]。PCI术后的缺血事件主要与术中冠状动脉斑块机械性损伤、机体的高凝状态和血小板的过度激活等因素导致血小板易在受损斑块处形成局部血栓有关。有研究[2,7]显示,在没有进行氯吡格雷术前预处理的情况下,PCI术后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浆PAI-1增加,因此PCI术可明显影响凝血-纤溶功能,导致纤溶系统功能受损,这也可能是导致PCI术后再梗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PCI术后血浆PAI-1增高的原因不明确,是由激活的血小板释放还是由血管内皮损伤后局部生成所致有待进一步验证。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能不可逆地抑制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及继发抑制由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发挥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著名的PCI-CURE及CREDO试验[8,9]均证实PCI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预处理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美国心脏病学院(ACC)有关PCI的指南[10]建议在术前至少6 h给予氯吡格雷300mg,但是目前关于PCI术前氯吡格雷预处理是否会影响纤溶系统的研究报道甚少。氯吡格雷进入机体后,必须在肝脏经细胞色素酶P450作用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后才能发挥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且活性代谢物质产生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持用药方可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1]。HOCHHOLZER[12]等已经证实了PCI术前给予氯吡格雷预处理才能够充分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活性,进一步减少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预后。本研究发现术前氯吡格雷预处理的试验组PAI-1明显下降,而未预处理的对照组PAI-1水平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阻止PAI升高,由此可推测血小板活化是PCI术后抗纤溶蛋白增高的主要来源。

PCI术前给予氯吡格雷预处理不仅能充分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且还能改善纤溶系统,减少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保证了PCI手术的长远效果。

参考文献

[1]GURBEL PA,BLIDEN KP,GUYER K,et al.Platelet reactivity in patients and recurrent events post-stenting:results of the pre-pare post-stenting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05,46:1820-1826.

[2]CHRIST G,NIKFARDJAM M,HUBER-BECKMANN R,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plasma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for coronary restenosis:dependence on stent implantation and an-tithrombotic medication[J].J Thromb Haemost,2005,3:233-239.

[3]林美明,林阂溪,沈庆乐,等.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TF,tPA和PAI-1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212-213.[3]LIN MM,LIN HX,SHEN QL,et al.TF,tPA and PAI-1detec-tion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lderly unstable angina and stable angina pectoris[J].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2004,9:212-213.Chinese

[4]WIMAN B,ANDERSSON T,HALLQVIST J,et al.Plasma levels of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mplex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are significant risk markers for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Stockholm Heart Epi-demiology Program(SHEEP)stud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2019-2023.

[5]WALLENTIN L,LAGERQVIST B,HUSTED S,et al.Outcome at1year after an invasive compared with a non-invasive strategy in unstable coronary-artery disease:the FRISC II invasive ran-domised trial.FRISC II Investigators.Fast Revascularisatio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Lancet,2000,356:9-16.

[6]STONE GW,MOSES JW,ELLIS SG,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sirolimus-and paclitaxel-eluting coronary stents[J].N Engl J Med,2007,356:998-1008.

[7]方叶青,谢秀梅,何晋,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tPA和PAI的变化[J].湘南学院学报,2007,9:13-15.[7]FANG YQ,XIE XM,HE J,et al.The change of tPA and PAI before and after percutanc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patients[J].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2007,9:13-15.Chinese

[8]MEHTA SR,YUSUF S,PETERS RJ,et al.Effects of pretreat-ment with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llowed by long-term therap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PCI-CURE study[J].Lancet,2001,358:527-533.

[9]STEINHUBL SR,BERGER PB,MANN JT3RD,et al.Early and sustained dual or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2,288:2411-2420.

[10]SMITH SC JR,FELDMAN TE,HIRSHFELD JW JR,et al.ACC/AHA/SCAI2005guideline updat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ummary articl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ACC/AHA/SCAI writing committee to update the2001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irculation,2006,113:156-175.

[11]GURBEL PA,BLIDEN KP,HIATT BL,et al.Clopidogrel for coronary stenting:response variability,drug resistance,and the effect of pre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J].Circulation,2003,107:2908-2913.

【PAI-1】推荐阅读:

上一篇:故障录波信息下一篇:具体实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