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2024-05-28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精选12篇)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1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且是教学过程的操纵者,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领导权力。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具有一定的萌芽状态的创造性思维, 按自己的思维特点进行相应的转化, 这些教师已经习惯了用自己传统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常规化的教学, 新课程在基础教育实施后, 教师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原来居高临下的地位转向了师生平等的地位,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接受、促进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教互学, 教师的角色与学生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 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自己在平时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通过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

1.进行有趣味游戏活动的必要性

学生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 在生理方面表现为肌肉力量小, 从事各种活动时耐力差;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心率较快, 加之小学生肺活量小, 在田径赛中负氧能力差, 而且会容易感到疲劳。以上这些生理现象都表明小学生的运动负荷需要合理地进行安排与设置, 运动时间方面也不宜超过限定的时间, 否则不仅难以达到在体育课进行强身健体的目的, 而且会给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 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应注重教学与游戏活动的互相结合, 把教学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 使小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玩得高兴, 学得开心。

2.课前游戏的优势所在———顺利导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小学体育课中如果没有“玩”, 那么这节体育课肯定不能体现“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的教学思想, 不能吸引学生, 因此, 我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即导学部分都会设计一个游戏, 比如“玩开心纸棒”的小游戏, 使学生一下就进入了上课角色, 玩得十分开心,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上课的热身准备活动。在下面的教学中, 无论是学习投掷技能, 还是知识延伸, 或是放松身心, 我始终在贯彻执行这种教学思想, 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 如:“甩纸炮”“打纸牌”“投弹练习”等, 让学生始终在玩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开展技能的练习, 进行创新实践, 愉悦身心。从整节课的情况来看, 整节课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乐于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十分喜欢这种练习方式, 并敢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3.课中游戏的优势所在———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可以达到活跃体育课堂气氛, 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良好效果。比如在教体操时, 可在学习的间隙播放一段欢快的民族乐曲或流行歌曲, 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拍通过舞蹈的形式进行体操表演;在进行队列变换练习时, 适当地穿插一些形式, 这些都能使单调乏味的体育课变得幽默轻松, 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提高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堂活动的趣味。

二、利用小组活动形式, 培养学生合群的健康性格

良好的性格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性格是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人的个性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性格逐渐形成和逐渐稳定下来的最佳时期, 我们应当锻炼小学生乐于交往的良好习惯,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和其他同学很不合群, 不愿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经过深入了解才得知是因为这些学生性格孤僻而造成的。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 我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就经常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 在愉快的气氛中让这类学生与同伴打成一片。而且我还在体育课堂上经常指导学生的小组活动方法, 不时地询问该小组每位同学的具体表现是否积极, 及时表扬小组中的每一位孩子取得的成绩, 带领性格孤僻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 使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够早日融入班集体, 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慢慢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三、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体育课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队列队形一直是让体育教师颇感头痛的教学任务, 队列队形教学内容比较枯燥, 不好调动学生的兴趣, 可又不得不完成, 因为只有完成队列队形的教学任务, 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所以, 老师要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来提高练习效果,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

总之, 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正在体育课程中逐步进行, 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着自身的调整和改进, 作为新课改的积极实施者之一, 我要以快乐教学为宗旨,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指导思想, 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渗透在快乐的学习之中,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教学的乐趣。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2

一、理论层面的思考

(一)中外专家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1、洋教授的五个要点:(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加里鲍里奇等教授的研究)

(1)清晰的教学思路;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3)任务导向明确;

(4)学生的投入;

(5)成功率高。

2、我国教授的三个要点:(我国重庆师大黄翔等教授的研究)

(1)应当是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2)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3)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我的初步思考:

1、对有效教学的初步理解

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2、理论支撑:

(1)整体原理。情感(动力系统)、认知(操作系统)两个系统互相配合,产生总体功能,1+1>2。

(2)序进原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促进学生向着思维发展的最近区发展。

(3)反馈原理。及时反馈,处理好反馈信息。

(4)活动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应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教材,钻出你的独到之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吃透重难点,找准切入点。

(2)培育生长点,激发创新点。

2、认真分析学情。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理心理状况的分析。

(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学习这一知识从哪里起点,思维在哪受阻,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开思路,克服思维障碍。

(二)积极的交往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互动)

1、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

2、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参与有三个层次。

(1)行为参与。(外在表现,该操作时是否动手,讨论时是否发言,练习时是否动笔。)

(2)情感参与。(面部的表情特别是眼神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的程度,是否热情,是否主动积极。)

(3)思维认知参与。(这是深层次的参与,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是否积极动脑思考,是否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无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精彩发言。)

学生的参加不仅要量,更要有质。

(三)改善学习方式(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发现、接受、探究、模仿、动手实践、练习都是学习方式,要根据内容、对象、环境科学合理的.运用。

1、自主探究

(1)先抓好定向探究(在关键处探究、交流),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让学生去探究。

(2)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外的数学教学不存在谁比谁绝对的好,而是应该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数学的课改不能全盘西化,要中西融合,建构一种科学的符合数学心理学的中看又中用的有效教学。我国好的传统应该发扬,要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反思。

2、合作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1)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

(2)要组织好,分工明确,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3、动手实践

(1)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应优势互补,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悟。

(2)切实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

(四)恰当的评价激励:

1、评价的目的

(1)积极性得到调动,自信心得到增强;

(2)错误得到纠正;

(3)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2、目前有的评价,达不到此上的目的,存在着两个问题:

(1)过多的廉价表扬――使学生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受不了挫折。

(2)不敢指出问题――导致学生黑白不辨,是非不分,耽误学生的终生。

3、采取的办法

对学生的评价:①要用心去关注;②用情去体验;③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评价需要真诚,需要个性化的评价:体现导向性、激励性。

(五)逐步提高的练习:

1、数学练习一般应经历的三个层次。

基本练习或单项的针对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或变式练习―→综合性较大的发展性练习。

2、体现四性: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等。

3、重视变式练习:

(1)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练习。

(2)作用:能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情景变化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概括更精确更深刻。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三维一体的教学效果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初步探索 篇3

一.巩固练习一一横纵接龙竞赛法

通常为了扩大英语教学的普及和开展谈话的需要,我们常采用组对问答法,就是两人一组,一问一答,这种常规问答法会使问答的两位同学暂时的紧张起来,尝试用课本学习过的内容形成对话,而没有参与其中和已经完成对话的同学会产生松懈情绪,因为发言同学的对话内容可能他们不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在这期间发生的意外情况,为了改变这种两人说大而闲的现状,我开始尝试自创的横纵接龙竞赛法.这种方法很好操作,我们目前大半分班级的座位状况都是四大组,六排十二人为一大组.操作时,先纵再横,坚排的第一名同学问,第二名同学答.第一组结束后,第二名同学开始转向问答角色,由答转部.而第三名同学则回答第二名同学的问题.以此类推,除了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同学没有完成双向问答外,其它所有同学都扮演了问答两种角色.但在对话的过程中,第一排座位的同学更是等到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那么他至少坐了一分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横排接龙开始了,第一排的同桌两位同学在同时完成纵排问答后,再横排与同桌进行问答练习,并且依次向后,这样纵排练完练横排的方式,使整个班级的问答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对话对子,最后一排的同学在整排结束后迅速跑到前面和老师完成对话,最快的小组就取得了纵横接龙竞赛的冠军.

通过这种对对话的形式,同学们形成了一种竞赛机制,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知识和普及面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重点难点得以巩固,每个同学都会为了荣誉而说得又好又快.

但这种教学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需要有较好的组织纪律,能够做到有张有弛,当教师发出指今后,开始和结束都要迅速和及时.

2.教师的指今要得當.在描述游戏规则时要清楚明了,使学生能够在得到指令后迅速做出反映.

3.此方法在一堂课中应用要适度,不能因为它有活跃和普及重点难点的双重优势就频频使用,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就可能导致课堂混乱,难以控制.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难以很快的从竞赛的兴奋情绪中回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从而影响了后面教学相长活动的开展.

4.教师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该把其作为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过程.教学要要求学生用清楚.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已的意愿.通过说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在完成自已的对话后,学会听别人的对话内容,找出别人对话中的小毛病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从听别人对话中吸取别人优秀的语句的过程也是自我思想感情拓展的过程.

二.巧妙设疑,激以兴趣

有疑问有困惑,才有解决疑问和困惑的过程,而驱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就是学生本身强烈的好奇心.我想教学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使学生迷恋于面寻难题的困惑后经不懈努力获得真知时所得到的快乐.我认为英语教学也可以从数学教学中得到启发.

但同样是一道题,为什么有的教师就能给带来全班学生的头脑风暴,而有的教师却没能给学生带来一丝波澜呢?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给学生设疑,并且这个疑问又以何种形式传到学生中去.

首先,疑的设置要慎重,要能真正体现教学目标中的一个甚至是几个重要.难点.如果出了难题,难倒了学生却又不能和课标切合,那么选题就是说失败的,这档的选题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设疑的传递一定要具有个别性.

如果说设疑的传递具有神秘性,学生则会充满好奇和渴望.,越是神秘的东西,我们越想探究.平时用上些激将法我觉得还不错.比如说有一道题目别的班的同学没有做出来,我要同学们做, 同学们一定会有做出题目的信心.同学都有团结和集体的意念.慢慢地促进了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班级里的好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已抱成财,并且这个团越滚越大.这种乐学,善学,会学的学习气氛也会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埋下成功的种子.

三.注重感情交流,根据个性逐一突破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就好比一块阵地,要想占领他们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等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这样教学的言语才会有针对性.

例如学生王在英语学习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欠稳定,马虎大意的毛病常犯,学生张学习成绩优异,但在最高层次的突破不大.这两位同学正好坐在前后桌.我有一次批改作业时有意把他们的情竞向他们说明了.这两个聪明的孩子当时就听明白了.从此以后,两个人卯足了劲比了起来,成绩都提高了大一截.

同学李脑子不是很聪明,但她对英语很感兴趣,我提出的要求,她都尽量做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班级里表扬了她.几句话,使她信心大增,从那以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全神贯注,作业工工整整,课文背得特别熟 成绩不但上升了,而且性格也变昨开朗了.后来我知道她有个孪生妹妹在同年级别的班成绩却不如她时,我又一次鼓励了她.同样的天资,但结果却不相同,你的努力奏效了,老师真心的为你高兴.

所以说,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抚摸的动作,都会给孩子带来亲切感,给她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到你和他们并不遥远.他们愿意相信你说的话,愿意服从你的安排.我想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所在吧.

小学识谱教学初步探索 篇4

一、利用多种方式, 让学生通过多重感官体会简谱的奥妙。

1. 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模唱音高。

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组分,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和其他课程一起为培养祖国的新一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 尤其是声乐教学在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改进。因此, 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 在中小学声乐教学中应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美育进一步发展, 已成为所有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之所以都依赖于听觉, 就是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正是这种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 所以学习识谱的根本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识谱教学的第一步一般往往都是听音模唱, 起初先用“啊”进行模唱, 相比而言用“啊”模唱更容易听出音高的变化情况, 而唱名模唱则相对不明显。在课前通过一些欢快短小的乐句训练学生的模唱, 既能让学生通过听音模唱达到课前练习的目的, 又能快速地调动课堂氛围,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 在看音乐的过程中触摸音高。

音乐教学实际上就是声音与感情的和谐表现, 歌唱就是演唱者把自己的内心感情利用声音这种手段表达出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对歌曲进行表演时, 只注重了对音乐节奏旋律快慢的理解和掌握方面, 对音乐本身所蕴藏的感情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歌曲表达方面感情与声音的主次关系, 用心揣摩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与声音的协调, 尽力实现以情带声、声中有情的课堂教学目标, 使学生的歌曲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从而真正实现声音与感情的和谐统一, 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声乐教学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所以一个具体的形象更能让他们接受。图谱中蕴含着旋律的高低、走向, 声音的长短、强弱,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旋律的明确感受。把音乐线条画出来是新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手段, 它把音乐变得“有迹可寻”, 将音乐用这样明确的线条表现出来, 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受了乐曲, 有效地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和识谱能力。

3. 在比划音乐的过程中唱准音高。

传统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和约束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这已被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认可, 因此大力提倡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需要完成的任务。伟大教育家陶先生经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眼睛, 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时间。其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利用手势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 在认识七个唱名之后, 我们可以进一步利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唱名的相对音高, 使学生的音准得到良好的发展。根据孩子好动的这种年龄阶段特征, 利用柯尔文手势, 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 培养音准能力, 是强化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唱出歌声, 仅仅用手势表示一个短短的乐曲片段:sol la sol mi, mi re do la, 等等, 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手势唱出音高, 做内心的听觉训练, 通过这种音高训练大力提倡开发儿童的音乐潜力, 这也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识谱兴趣。

1. 通过游戏激发识谱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制力弱, 我就从趣味、新颖的游戏入手, 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 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1) 通过童话故事使学生巧妙掌握唱名。在初识唱名时, 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抓住儿童在听觉发展的良好阶段进行识谱教学, 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 喜欢看卡通片, 所以,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让学生学习唱名。比如在刚接触七个唱名的初始阶段, 我把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 进行学唱七个唱名, 小学生兴趣盎然。在进一步认识七个唱名之后, 我让七名学生按照高低个的顺序依次分别戴上七个唱名的头饰, 分别扮演七个小矮人进行表演, 对这七个唱名进行巩固, 教师则扮演白雪公主进行点唱, 让学生随机唱出自己所代表的那个唱名。

(2) 通过掌握节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教育首先注重的是普及意识, 而不是选拔意识。同时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和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较好动, 所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 我采取了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节奏的方法。比如在进行游戏《坐板凳》的过程中, 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与节奏穿插于游戏过程之中, 寓教于乐, 学生掌握得比较快而且牢固。在游戏进行前首先以一首儿歌开头:二分音符块头大, 一人要坐两条凳。 (拍打节奏:×—) 四分音符守本分, 一人坐了一条凳。 (拍打节奏:×) 八分音符个子小, 两人挤着一条凳。 (拍打节奏:××) 接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随便出示一段节奏。比如|×××|××|×××|××|×—|让学生按照节奏分小组坐在板凳上, 看哪一组坐的速度最快。也可让学生随便进行组合坐板凳, 然后依据每一组的位置特点各写出一个节奏。这样的学习方法, 把音乐教学的识谱教学这种枯燥乏味的理论介绍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游戏实践之中, 使乐理知识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通过在课堂进行乐器演奏提高识谱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这一常识性的问题早已深入人心,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乐器对增强识谱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而且能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演奏, 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自制了沙锤、碰铃和双响筒, 学生不但能准确地认识沙锤、碰铃、铃鼓、双响筒等打击乐器, 还能用自制的乐器完整地为某些歌曲伴奏。这样, 让学生在演奏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节奏概念, 加深对曲谱的认识, 从而培养识谱能力。

三、博采众长, 借鉴别人的教学优势, 巩固课堂教学的识谱成果。

由于我国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 面对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博采众长, 借鉴别人的教学优势。在教学实践中, 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巩固课堂教学的识谱成果。

据一些相关资料表明在日本小学音乐教学中, 要求在识谱教学的初期 (或准备阶段, 即小学一、二年级) 必须进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练习, 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 为此, 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大量进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学中将所有所学的歌曲的歌谱全部进行“唱名背唱”。牢固地、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 对于以后 (中、高年级和初中) 的识谱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学生缺乏“唱名音程感”, 这与少唱谱从不背谱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点, 可以向日本的识谱教学借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能力水平, 让他们背唱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歌曲, 如《国旗国旗真美丽》、《小红帽》等。

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 又包括学生的“学”。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 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当我们把音乐当做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 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我们应该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 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 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 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采用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 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 达到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总之, 识谱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由浅入深, 由简入繁, 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行, 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 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目标。我们可以寻找更多的方法, 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服务于教学, 打破陈规, 用全新的思维方式, 使识谱教学真正有质、有量、有实效。

摘要:识谱教学一直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是学生学习音乐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小学识谱教学做了阐述:利用多种方式, 让学生通过多重感官体会简谱的奥妙;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识谱兴趣;博采众长, 借鉴同行教学优势, 巩固课堂教学的识谱成果。

关键词:识谱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识谱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重光著.怎样教孩子学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5.

[2]曲致政著.新音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5.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5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基本原则,提出教师应注重英语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本文就小学英语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的些许方法策略做了初步的研究.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此,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所谓英语教学生活化,即是将学生的生活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英语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英语课堂,使英语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英语的作用与意义,增强英语作用意识,提高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用英语.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关心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脱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下面就“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这一课题所做的研究做一下具体阐述.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学校资源

生活化的校园外部环境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因此给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校园环境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教室,办公室及各专用教室等标牌双语化.如: Art Room, Computer Room, Music Room, Teacher’s office等等.校园标语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 , “Save water” 等,有的还可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3)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在学校橱窗里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环境外,还可以在校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1)结合同学的生日,举办班级的生日Party.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同学们用“Have some cake, please.”开来招待客人,用

“Here is a card for you.”来送祝福,同学们唱着生日歌,吃着蛋糕,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2)学校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此外,还可组织排练英语文艺节目,如排演小话剧,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并获得成就感.社会资源

生活化的环境资源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而家庭成员则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如何利用家人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要指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收集,摘抄生活中的英语,如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商品的说明书上的Made in China…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公共设施英

语:toliet, garden, bus stop, airport, station…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一段时间内组织一次小组交流,帮助学生拓展使用英语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近社会,走向生活.2.生活化的人文资源

结合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愚人节,母亲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指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风俗文化,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加生活化.社会的资源是无穷尽的,把英语课堂生活化必定使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使课前准备生活化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学到的知识更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Halloween以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西方“万圣节”的资料,了解该节日的背景及相关的庆祝活动,为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如,在学《牛津小学英语 3B》 Unit 7 Where 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先画一张自己家各个房间的简单结构示意图,此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操练本课的单词及句型做好了铺垫.如,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家的各个房间,This is my bedroom/study…,接着请该生利用所学句型让其他同学做个猜猜看的小游戏,猜猜物品在哪个房间,S1:Guess, where is my computer S2:It’s in your study.S3:It’s in your sitting room.…学生边玩边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并有交流的意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紧扣教材,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课堂由过去“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过去“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过去“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小学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和用语,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创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在近似于生活的情中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教学案例一

教《牛津小学英语 3B》 Unit 9 shopping这一语言功能时,首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布置几个商店,如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好,所需,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 进行有目的,有意向的有关购物操练.在操练时,可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想象,设计台词和动作,安排道具,然后富有表情地进行表演.这样他们在操练活动中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展现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容易进入角色,成为情景操练的主角,教学的主体.活化了教材,教学也富有了生命力.这样生活化的处理教材,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教学案例二

如教《牛津小学英语 4B》 Unit3 What’s your job 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人,亲朋好友的职业,如“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policeman” , “This is my mother.She is a teacher” ,“ This is me.I’m a student

.” 等.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操练,What’s your job I’m… What’s your father’s job He is …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就生活中熟悉或崇拜的人物的职业进行交流,如可以这样引出话题:Do you know … Who is he(she)What is his(her)job Do you like the job No Then what would you want to be 等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扩展.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情境操练中更好地展现生活,使语言操练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使学生的口语语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景操练中逐步形成,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逐步优化.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英语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而又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教学案例三

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 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可以先在复习数字的基础上,请学生说出自己或熟人的电话号码,然后在呈现有关打电话的基本框架Hello, is that … This is …speaking.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操练活动.虽然框架是基本稳定的,但由于操练的内容源于学生周围的人和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乐意在真实的情景操练中展现生活,在展现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只要我们能潜心研究教材,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无论教什么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结合点,并由此切入,与学生在谈谈,说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主题,为创设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做好铺垫.拓展教材,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轻视“做”,轻视行动,结果是“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所以拓展教材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

1.创作性的作业.学了《牛津小学英语 3B》 A good idea一课中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like 这个句型后,让学生制作一张调查表,调查周围的同学朋友,了解他们都喜欢什么,一方面巩固复习了句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记者去采访别人,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想去了解别人的兴趣爱好,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交际性作业.在学了《牛津小学英语 5A》 Unit 9 Shapes中What shape is it 这个句型后,可让学生在课后拿起手边的物品,做做小老师,考考周围的同学,利用英语进行问答,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3.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英文的小谚语,小歌谣,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提高自身的修养.如,a.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b.Art is long, but life is short.人生有限,学问无涯,c.Tea

Little bee, little bee,Please come and join me,Green tea and black tea ,You can taste and you can see.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交际性原则,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学习,使用语言,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而且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同时,学会了做人,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总之,只有让英语走进生活,生活才会为让英语教学大放异彩.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6

因此,我探索了教授此教学点的一种方法,与同仁共勉。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分数与整数在意义、书写形式和计算法则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而且农村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分数的地方比较少,所以学生在学习分数时要比学习整数困难得多。在教学时,我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平均分物体来认识分数。简单思路是:

第一步,让学生从熟悉的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到一半苹果,这个“一半”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式表示出来。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是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这个“一半”;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参与创造表示“一半”的方式。这样在这个基础上引进分数的概念,即“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从而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步,给学生点明,分数实际上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分数来描述现象。

以我们班为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把我们班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每个人就是我们班的一部分,即每个人是我们班的1/20,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思路,叫每个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分数的例子,从而加深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印象。

学习分数以后,学生对比较分数的大小接触起来有点困难,笔者同样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这个问题。例如比较1/2和1/3的大小,对于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整数大小的干扰,认为后者比前者大,因为在小学生的头脑中,3比2大,而对分数的概念又处于刚刚接触阶段,停留在直观意识上。于是,我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分别让他们折出1/2和1/3来,通过操作和比较,使学生从中进一步体会将一个物体均分后,其

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而通过直接观察1/2和1/3的大小,使學生意识到分数的大小和整数比较大小不是一个概

念,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样的物体,平均将一个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这只是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和运用的点滴教学思路和方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也只有不断地发现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形势和小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全国中小学网络教学环境初步建成 篇7

据教育部统计, 目前全国约16%的小学、46%的初中、77%的高中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25%的中小学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其中, 以100M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达2万所。卫星宽带传输网和互联网相互补充, 基本覆盖全国中小学, 网络教学环境初步建成。中小学计算机配备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11年底, 校园内每百名学生平均拥有计算机数量小学达到5.12台, 初中达到7.78台, 高中达到13.45台;并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 涉及7大类, 36个学科, 共计4129学时学科知识点教学资源, 2869小时的学习辅导、专题教育和教师培训视频资源, 12507条多媒体教学素材资源, 覆盖1~9年级的多种版本教材的教育教学内容。

近日,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的成功举办, 进一步推进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度融合;推动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中小学教学软件开发和服务水平;促进了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产业和科研事业繁荣发展。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8

一、对小学“数学广角”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教材编排的“数学广角”采用生动有趣的、以解决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问题的形式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二、“数学广角”的教学不同于应用题教学

“数学广角”的一些内容虽然来自传统应用题,如“鸡兔问题”、“植树问题”,但不同于传统的应用题。传统的应用题也注重联系实际,但主要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呈现的大多是答案唯一的问题,缺乏开放性;传统的应用题也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主要是看能否解答书上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缺乏实践性。“数学广角”更强调体验和抽象的过程,呈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和记忆,而是需要积极思考,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抽象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学习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力求通过解决学生容易接受且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素材和思维空间。如,通过上衣和下装的搭配问题渗透排列与组合思想;通过学校常见的参加兴趣小组的统计渗透集合思想;通过为家里来的客人沏茶渗透最优化思想;通过植树、邮政编码渗透数学建模及编码思想等。无论是这些例题的情境还是习题中蕴含的信息,无一不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三、掌握“数学广角”教学的学段性

“数学广角”在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以“操作实践”为主,这是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储备的数学知识比较零碎,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第二学段要求以“抽象建模”为主,这是考虑到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第一学段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来展开探究,从中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初步培养他们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第二学段要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抽象建模”的要求,不仅使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数学模型,还要努力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有序的、严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四、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强调利用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感悟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摆数字卡片和握手的情境,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排列组合;三年级上册教材利用连线的方式呈现搭配衣裤的有序思考;三年级下册教材利用集合圈把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达出来、利用天平的原理帮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四年级下册利用线段图揭示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五年级下册利用列表、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抽象地分析如何找次品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利用实物、教具、图表等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9

一、用讨论诱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化,没有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是难以奏效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述自己的观点,产生进一步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看电视》一课,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在教学时,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1) 文章是如何表现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的? (2) 为什么爸爸、明明听不懂京剧,只好“打盹睡觉”,却没有走开? (3) 为什么奶奶虽然看不懂足球,却“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4) 为什么说我们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通过讨论使学生清晰地明确了课文蕴涵的“情”与“趣”,进而通过一个“爱”字进行语句训练。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

这样的讨论,学生融自己的情感看法于主动发展之中,很好地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状态。

二、用讨论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提高感悟性

讨论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愈是深层的问题争辩也就愈激烈。在讨论过程中,为了证实自己的正确性,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会主动地反复研读教材,查询资料,这样教材的内蕴就在一次次讨论中逐渐显露,被学生内化,继而在讨论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教学《白杨》一课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 我们这里青山绿水,为什么大戈壁都是“昏黄一体呢? (2) 为什么白杨在大戈壁也能变得那么高,那么直? (3) 爸爸与孩子的对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4) 爸爸看见几棵小树,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5) 文中说爸爸在向孩子们“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通过探究了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感知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深入理解白杨树正直、无私、坚强的品格。明确了本文表面上是在写白杨树,但实际上却是借描写白杨树,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在结构上明显地表现为“赞白杨”──“喻人物”两个层次,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崇高理想。

三、用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

新课程改革的的一个突出点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定势相互碰撞,便激活了思路。

在《凡卡》一文教学接近尾声时,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凡卡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将信投入邮箱以后, 结果将会是怎样呢?”学生通常会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信寄不出去, 凡卡命运改变不了, 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时, 笔者抓住时机提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发生吗?”这样一引导, 就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过几天, 凡卡的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因为邮差疏忽, 把凡卡那一封没有贴邮票的信送了出去”;有的学生说:“信虽然没有寄出去, 但凡卡爷爷的朋友几天后遇到了凡卡, 听了凡卡对悲惨生活的讲述, 就把顺便把凡卡接回去了”;还有的学生说:“凡卡忍受不了老板的奴役, 奋起反抗, 机智地逃走了。”等等。教师引导的讨论, 诱使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 在不知不觉中就发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能力, 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树立了自信心。

四、用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有效地形成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讨论争辩锻炼了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中学会了调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 把通过阅读、生活实践等渠道获得的信息, 加以选择、整理、内化, 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也是灵感、创新产生的基础。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十万枝箭有多重, 几只草船是否可以承载? (2) 曹操为什么射了这么多箭还没有看出船是伪装的? (3) 许多的箭射在船的一侧, 船是不是会翻? (4) 诸葛亮怎么能够知道船上的箭有十万枝, 少了怎么办?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鼓励同学们大胆把想到的都说出来。通过讨论, 学生在展示自己认识、看法的过程中碰擦出一颗颗小小的智慧火花, 此时创新意识已悄悄萌发了。

通过启发式教学,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 是我们一贯彻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 将讨论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突破了静止和孤立思考问题的模式, 给学生立体和多变的思维空间, 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摘要:素质教育十分强调个性教育, 而个性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将讨论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充分认识讨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讨论,教材理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军兰.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课堂讨论[J].新语文学习 (小学教师) , 2007, (3) .

[2]陈月兵.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课堂讨论的分析[J].学周刊 (小学学术研究版) , 2008, (10) .

[3]李雅妹.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J].金色年华 (学校教育) , 2009, (1) .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10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教学,创造力,自主合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追求课堂的和谐、学习的愉悦、教学的高效, 努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而传统教学拘泥于课堂, 有“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 强调“以本为本”, 重讲读轻思考, 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 忽视个性发展, 教学高耗低效, 使学生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开放教学内容, 打开学习新天地

1.活用教材, 学点剪枝的学问

为了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识记字母, 汉语拼音教学每一课都配有“情境图”、“语境歌”。教学中, 教师要有侧重之分, 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生看图说话或背诵儿歌中, 而要将声母、韵母和拼读练习作为教学重难点, 同时要提倡让学生自编语境歌, 启迪思维, 培养学习创造力。如在教学 “ao、ou、iu”时, 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中按照儿歌一句一行地教, 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当学生说到小朋友在游泳时学“游泳健儿不怕冷”, 谈到小朋友的穿着时教“身穿花棉袄”等, 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 张扬个性;又如教学声母zh时, 引导学生观察表音表形图后自编顺口溜:“z加椅子zhzhzh;一只蜘蛛zhzhzh;蜘蛛结网zhzhzh;一根树枝zhzhzh”等。教学中教师将情境图和语境歌融会贯通, 学生创意纷出,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想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也是多方面的。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开放式语文教学活动, 如:根据课文拓展延伸;根据兴趣选择补充、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信息技术等进行知识的搜集和整理, 还可以开设校本课程, 自编教材, 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更为开放的语文学习课堂, 如文学社、小记者, 书法课的创办等。我校的演讲工程就开展得如火如荼,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体现学生学习的多元化。

2.融合教材, 增强学科间的相通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 或蕴含深刻的哲理, 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又说“诗是有声画, 画是无声诗”。教材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传统的课堂教学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制造了人为的分科教学。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课文《咏华山》采用古诗教学“文包诗”的形式将语言美、 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教学中, 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 学生画的画, 贴的贴, 各展其能。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 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民主评议“:你觉得他画得怎样?”学生有的表扬同学画得很好, 说“他把太阳画在小孩头上很好, 因为华山很高。”有的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觉得他把白云在位置画错了, 要画在山的中间, 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评议不仅培养了能力, 更在讨论中获得了双赢。

教学中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 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 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 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二、开放教学环境, 创建互动新课堂

1.走进课堂, 营造愉悦的情境

在教学《春笋》一文时, 教师首先播放打雷声的音乐,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睡觉、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等动作。 然后师说“春天来了, 小春笋在春雷爷爷的叫喊下都醒了, 可是, 有个春笋娃娃还没醒来。没办法, 春雷爷爷只好请其他的朋友来帮忙”。接着, 让学生做春雷爷爷, 说说想请谁帮忙, 学生纷纷说:“我请春雨姐姐叫醒小春笋。“”我请春风妹妹来叫醒它。”“我请小河哥哥来叫醒它。”“我请燕子来叫醒它。”最后, 请学生各自扮演喜爱的角色, 一起叫醒春笋。

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巧妙地创设“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动手、 动口、动脑, 受到情感的体验, 产生探究心理, 发散思维, 享受成功的喜悦。

2.走出课堂, 体验学习的快乐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又宽广。合理引入生活这一源头, 语文学习的泉水就更“清如许”了。开放式的语文教学, 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同时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与社会同步并走。教师要学会从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中汲取鲜活的学习内容, 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体验全新的感受, 因为活生生的教育收效远远超过一节课的价值。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融入社会, 去观察实践, 去参观访问,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的丰富多彩, 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教学方法, 培养创造新能力

1.方法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 教学也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模式化, 要将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交流, 重点问题的质疑讨论, 多元想象的自由创作等等, 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 在教学中,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以疑引思, 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 我首先根据教材设疑“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 它们什么都没带, 又怎么能栽好树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 讨论交流“小动物是怎样利用自身的特点来解决种树没有工具”这一问题, 接着让他们自由选择各自喜爱的动物角色, 带上头饰, 演一演小动物的动作。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不仅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谐协作的氛围, 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 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2.创造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敢说、敢问, 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采用涂涂、画画、演演、唱唱、做做动作等形式, 来深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这儿真好》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 我首先用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年, 两年, 过去了, 此时的荒岛怎样了呢?老师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 来画一画、贴一贴现在的小岛”, 然后分发给学生画有荒岛背景的画, 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供学生选用。学生认真进行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 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于黑板上, 让学生评评谁画得好。学生有的在荒岛上贴上了小树, 有的在地上画了许多小草, 有的还画了五颜六色的花, 有的还画了几座房子, 就像是小动物的家, 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创新。创作中, 学生不仅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 更参与评价, 学会欣赏, 体会到学之欢乐。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11

一、转变观念,勇于实践

杜威说过:“要改变一个人在漫长岁月里所形成的习惯,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复杂工程。”我们的教师责任心都非常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等工作上,认为只要尽心尽力,学生成绩就不会差,年复一年重复这样的机械工作,未停下脚步花一定的时间反思:为什么教得这么累?学生为什么学得这样累?答案是:课堂上教师一直用自己预设好的问题引领学生,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落后的教育方式,师生能不累吗?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吗?我们应该把课堂的40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实践研究”,把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出来,教师每节课都本着这样的信念,敢于放手,勇于实践,课堂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二、让出讲台,解放学生

1.先预后问,适时点拨

犹太人那么富裕,源于他们崇尚创新,永远的探究心境,而他们的探究心境又源于他们父母从小就培养他们爱提问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回家后父母就问他们:今天你提问了吗?而我们课堂上的问源于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培养。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问他们预习时所思,表达出他们所想”,放手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解决,让学生间互评,学生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作适时点拨。

例如在教学时,在学生已预习的基础上,我是这样执教的。

【教学片段一】

生1:笔算40÷2,商2为什么写在商十位上?

生2:“4”为什么写在房子里的十位上?为什么4后面的0用虚线表示?

师:带着这几个问题,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40÷2。

生3:我弄明白了,先把4捆(每捆10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20根),所以2写在商的十位上,即表示20。

生4:我也知道房子里的4写在十位上的原因,因为2个2捆是40根,所以写在十位上表示40。

师:为什么0用虚线表示呢?0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一是占位作用,二是4已写在十位上,已明白是40,那么这个0可以写,也可以不写。

2、组织异质小组,互相提高

异质小组指根据学生不同的成绩、个性特点组成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在小组交流时应遵行“个人自学(安静)——两人对学(轻声)——小组群学(争论)”的思路来组织。小组合作时,组员分工要明确,小组长注意纪律的组织,交流中,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发言;展示时,每组轮流,各有任务,有主说、补说、板书、讲解等多种角色功能的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交流等方面都有收获。

三、处理好新知与课堂练习的关系

要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实践探究”,探究与练习所需的时间就产生冲突,那么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很大的练习量才算一节成功的课例?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特点即可。

【教学片段二】

师: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几支铅笔?你们先猜想一下。

生1:总有一个至少放4支,(4,0,0)。

生2:总有一个至少放3支,(3,1,0)。

生3: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2,2,0)。

生4: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2,1,1)。

师:这四种情况都有可能。你们利用学具动手验证吧。

生5:我摆出了以上四种情况,我认为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

师:你是怎样想得?

生5:通过摆学具,我发现先把铅笔平均每个文具盒放1支,剩下1支不管放进哪个盒里,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2支。

师:把5根小棒放4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多少根?

生6:我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快找出是2根。列式为5÷4=1……1(根)。

师:100根放进99个杯子呢?

生:2根。列式为100÷99=1……1(根)。

师: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

生7: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3本书。列式为5÷2=2……1(根)。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7:我用“商+余数”。

师: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

生8:3本。我也是用“商+余数”,列式为5÷3=1……2(本)。

生9:我认为是2本。

师:究竟谁的答案对呢?你们小组利用学具摆一摆,再交流。

生10:通过摆学具和讨论,我认为是2本。因为平均分后,剩下2本,这2本可以放进一个抽屉里,那么就是(3,1,1),还可以任意两个抽屉每个放1本,就是(2,2,1),所以我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本。

师:那么抽屉问题是用“商+余数”解决吗?请小组列一些数据例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对解决抽屉问题产生了冲突,究竟是“商+1”,还是“商+余数”产生了疑问,教师抓住这个冲突,充分地让学生再次讨论、探究,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虽然探究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但达到了目的,比做大量的练习效果要好。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随着教学策略的转变,课堂上评价机制也要相应调整。除了从评价简单的对错到给出为什么、你真棒等较单一的评价手段,还可以从多角度开展评价。例如从声音的响亮、清晰、流利度,小组间合作的默契度、团队精神等多方位进行评价。

【教学片断三】

师:请同学们评价各小组的回答。

生1:第1小组声音响亮、流利,答案正确,我认为可得2分。

生2:第2小组的声音也响亮、流畅,且敢于质疑,我认为可得3分。

生3:第3小组虽然答案正确,但声音小,有点拿不定主意的表现,我认为得1分。

师:我认为刚才3个同学的评价很准确,第4小组分工明确,从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现把各小组的得分记在表格上,各小组要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要大胆说出想法,改正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3位同学的评价,激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回答声音响亮、胆量、团结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给不敢质疑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改革的道路上充满荆棘,特别是很多人总是认为数学教师只会机械地教会学生组合数字和运算的方法,认为数学教师在培养人的方面总是不尽如人意。但我相信,只要大胆创新,学会运用多种学科的优势,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就能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实现自己的舞台价值,真正成人成才!

(责编金铃)

endprint

发展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学生发展为“完整的人”。何为“完整的人”?我个人认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具有创新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

一、转变观念,勇于实践

杜威说过:“要改变一个人在漫长岁月里所形成的习惯,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复杂工程。”我们的教师责任心都非常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等工作上,认为只要尽心尽力,学生成绩就不会差,年复一年重复这样的机械工作,未停下脚步花一定的时间反思:为什么教得这么累?学生为什么学得这样累?答案是:课堂上教师一直用自己预设好的问题引领学生,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落后的教育方式,师生能不累吗?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吗?我们应该把课堂的40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实践研究”,把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出来,教师每节课都本着这样的信念,敢于放手,勇于实践,课堂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二、让出讲台,解放学生

1.先预后问,适时点拨

犹太人那么富裕,源于他们崇尚创新,永远的探究心境,而他们的探究心境又源于他们父母从小就培养他们爱提问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回家后父母就问他们:今天你提问了吗?而我们课堂上的问源于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培养。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问他们预习时所思,表达出他们所想”,放手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解决,让学生间互评,学生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作适时点拨。

例如在教学时,在学生已预习的基础上,我是这样执教的。

【教学片段一】

生1:笔算40÷2,商2为什么写在商十位上?

生2:“4”为什么写在房子里的十位上?为什么4后面的0用虚线表示?

师:带着这几个问题,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40÷2。

生3:我弄明白了,先把4捆(每捆10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20根),所以2写在商的十位上,即表示20。

生4:我也知道房子里的4写在十位上的原因,因为2个2捆是40根,所以写在十位上表示40。

师:为什么0用虚线表示呢?0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一是占位作用,二是4已写在十位上,已明白是40,那么这个0可以写,也可以不写。

2、组织异质小组,互相提高

异质小组指根据学生不同的成绩、个性特点组成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在小组交流时应遵行“个人自学(安静)——两人对学(轻声)——小组群学(争论)”的思路来组织。小组合作时,组员分工要明确,小组长注意纪律的组织,交流中,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发言;展示时,每组轮流,各有任务,有主说、补说、板书、讲解等多种角色功能的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交流等方面都有收获。

三、处理好新知与课堂练习的关系

要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实践探究”,探究与练习所需的时间就产生冲突,那么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很大的练习量才算一节成功的课例?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特点即可。

【教学片段二】

师: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几支铅笔?你们先猜想一下。

生1:总有一个至少放4支,(4,0,0)。

生2:总有一个至少放3支,(3,1,0)。

生3: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2,2,0)。

生4: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2,1,1)。

师:这四种情况都有可能。你们利用学具动手验证吧。

生5:我摆出了以上四种情况,我认为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

师:你是怎样想得?

生5:通过摆学具,我发现先把铅笔平均每个文具盒放1支,剩下1支不管放进哪个盒里,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2支。

师:把5根小棒放4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多少根?

生6:我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快找出是2根。列式为5÷4=1……1(根)。

师:100根放进99个杯子呢?

生:2根。列式为100÷99=1……1(根)。

师: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

生7: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3本书。列式为5÷2=2……1(根)。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7:我用“商+余数”。

师: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

生8:3本。我也是用“商+余数”,列式为5÷3=1……2(本)。

生9:我认为是2本。

师:究竟谁的答案对呢?你们小组利用学具摆一摆,再交流。

生10:通过摆学具和讨论,我认为是2本。因为平均分后,剩下2本,这2本可以放进一个抽屉里,那么就是(3,1,1),还可以任意两个抽屉每个放1本,就是(2,2,1),所以我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本。

师:那么抽屉问题是用“商+余数”解决吗?请小组列一些数据例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对解决抽屉问题产生了冲突,究竟是“商+1”,还是“商+余数”产生了疑问,教师抓住这个冲突,充分地让学生再次讨论、探究,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虽然探究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但达到了目的,比做大量的练习效果要好。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随着教学策略的转变,课堂上评价机制也要相应调整。除了从评价简单的对错到给出为什么、你真棒等较单一的评价手段,还可以从多角度开展评价。例如从声音的响亮、清晰、流利度,小组间合作的默契度、团队精神等多方位进行评价。

【教学片断三】

师:请同学们评价各小组的回答。

生1:第1小组声音响亮、流利,答案正确,我认为可得2分。

生2:第2小组的声音也响亮、流畅,且敢于质疑,我认为可得3分。

生3:第3小组虽然答案正确,但声音小,有点拿不定主意的表现,我认为得1分。

师:我认为刚才3个同学的评价很准确,第4小组分工明确,从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现把各小组的得分记在表格上,各小组要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要大胆说出想法,改正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3位同学的评价,激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回答声音响亮、胆量、团结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给不敢质疑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改革的道路上充满荆棘,特别是很多人总是认为数学教师只会机械地教会学生组合数字和运算的方法,认为数学教师在培养人的方面总是不尽如人意。但我相信,只要大胆创新,学会运用多种学科的优势,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就能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实现自己的舞台价值,真正成人成才!

(责编金铃)

endprint

发展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学生发展为“完整的人”。何为“完整的人”?我个人认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具有创新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

一、转变观念,勇于实践

杜威说过:“要改变一个人在漫长岁月里所形成的习惯,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复杂工程。”我们的教师责任心都非常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等工作上,认为只要尽心尽力,学生成绩就不会差,年复一年重复这样的机械工作,未停下脚步花一定的时间反思:为什么教得这么累?学生为什么学得这样累?答案是:课堂上教师一直用自己预设好的问题引领学生,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落后的教育方式,师生能不累吗?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吗?我们应该把课堂的40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实践研究”,把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出来,教师每节课都本着这样的信念,敢于放手,勇于实践,课堂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二、让出讲台,解放学生

1.先预后问,适时点拨

犹太人那么富裕,源于他们崇尚创新,永远的探究心境,而他们的探究心境又源于他们父母从小就培养他们爱提问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回家后父母就问他们:今天你提问了吗?而我们课堂上的问源于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培养。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问他们预习时所思,表达出他们所想”,放手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解决,让学生间互评,学生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作适时点拨。

例如在教学时,在学生已预习的基础上,我是这样执教的。

【教学片段一】

生1:笔算40÷2,商2为什么写在商十位上?

生2:“4”为什么写在房子里的十位上?为什么4后面的0用虚线表示?

师:带着这几个问题,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40÷2。

生3:我弄明白了,先把4捆(每捆10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20根),所以2写在商的十位上,即表示20。

生4:我也知道房子里的4写在十位上的原因,因为2个2捆是40根,所以写在十位上表示40。

师:为什么0用虚线表示呢?0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一是占位作用,二是4已写在十位上,已明白是40,那么这个0可以写,也可以不写。

2、组织异质小组,互相提高

异质小组指根据学生不同的成绩、个性特点组成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在小组交流时应遵行“个人自学(安静)——两人对学(轻声)——小组群学(争论)”的思路来组织。小组合作时,组员分工要明确,小组长注意纪律的组织,交流中,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发言;展示时,每组轮流,各有任务,有主说、补说、板书、讲解等多种角色功能的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交流等方面都有收获。

三、处理好新知与课堂练习的关系

要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实践探究”,探究与练习所需的时间就产生冲突,那么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很大的练习量才算一节成功的课例?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特点即可。

【教学片段二】

师: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几支铅笔?你们先猜想一下。

生1:总有一个至少放4支,(4,0,0)。

生2:总有一个至少放3支,(3,1,0)。

生3: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2,2,0)。

生4: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2,1,1)。

师:这四种情况都有可能。你们利用学具动手验证吧。

生5:我摆出了以上四种情况,我认为总有一个至少放2支。

师:你是怎样想得?

生5:通过摆学具,我发现先把铅笔平均每个文具盒放1支,剩下1支不管放进哪个盒里,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2支。

师:把5根小棒放4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多少根?

生6:我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快找出是2根。列式为5÷4=1……1(根)。

师:100根放进99个杯子呢?

生:2根。列式为100÷99=1……1(根)。

师: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

生7: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3本书。列式为5÷2=2……1(根)。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7:我用“商+余数”。

师: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

生8:3本。我也是用“商+余数”,列式为5÷3=1……2(本)。

生9:我认为是2本。

师:究竟谁的答案对呢?你们小组利用学具摆一摆,再交流。

生10:通过摆学具和讨论,我认为是2本。因为平均分后,剩下2本,这2本可以放进一个抽屉里,那么就是(3,1,1),还可以任意两个抽屉每个放1本,就是(2,2,1),所以我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本。

师:那么抽屉问题是用“商+余数”解决吗?请小组列一些数据例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对解决抽屉问题产生了冲突,究竟是“商+1”,还是“商+余数”产生了疑问,教师抓住这个冲突,充分地让学生再次讨论、探究,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虽然探究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但达到了目的,比做大量的练习效果要好。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随着教学策略的转变,课堂上评价机制也要相应调整。除了从评价简单的对错到给出为什么、你真棒等较单一的评价手段,还可以从多角度开展评价。例如从声音的响亮、清晰、流利度,小组间合作的默契度、团队精神等多方位进行评价。

【教学片断三】

师:请同学们评价各小组的回答。

生1:第1小组声音响亮、流利,答案正确,我认为可得2分。

生2:第2小组的声音也响亮、流畅,且敢于质疑,我认为可得3分。

生3:第3小组虽然答案正确,但声音小,有点拿不定主意的表现,我认为得1分。

师:我认为刚才3个同学的评价很准确,第4小组分工明确,从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现把各小组的得分记在表格上,各小组要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要大胆说出想法,改正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3位同学的评价,激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回答声音响亮、胆量、团结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给不敢质疑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改革的道路上充满荆棘,特别是很多人总是认为数学教师只会机械地教会学生组合数字和运算的方法,认为数学教师在培养人的方面总是不尽如人意。但我相信,只要大胆创新,学会运用多种学科的优势,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就能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实现自己的舞台价值,真正成人成才!

(责编金铃)

小学作文教学初步 篇12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概念形成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但是它和这些平面图形都不一样, 前面认识的都是封闭图形, 因此角的认识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 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做角、折角、比角等活动, 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生活实际发现日常概念

【片段1】

师: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苏州, 苏州的春天经常下雨。星期天, 小明和小红约好了一起做手工, 天气预报说会下雨, 所以他们带了把伞。不一会儿, 天空下起了雨。他们这样撑伞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伞没打开, 不能为两个人挡雨) 那我们要把伞撑得更开一些。

到了家, 他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谁来说说他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师:观察得真仔细, 在这些物体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位我们将要认识的新朋友, 想知道它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师: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不太一样。

师:在教室中, 我们的身边其实也隐藏了很多角, 谁来比划一下哪里还有角?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刚才这些物体, 有没有角?

师 (出示剪刀图) :我们先来看看剪刀, 剪刀上有角吗?你来指一指, 比划比划。我们把它请出来。 (课件展示, 引导:由这条直直的线和这条直直的线组成的这个图形是一个角)

师:再来看看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

师:时针和分针形成了一个角。我们也把它请出来。

师:我们再来看看纸工袋上有角吗?

小结:在刚才的物体上, 我们能找到这样的图形,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不经过专门教学, 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由于这类概念往往受到狭隘的知识范围限制, 因此常有错误和曲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 如牛角、墙角、眼角……学生对角的这些认识就属于日常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角时, 有学生说到桌角、凳子的脚、眼角, 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概念的另一条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时教师只需指出: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么多“角”, 有些是我们今天要一起认识的数学上的角, 有些并不是。让学生明白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接下来教师再有计划地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上的角的基本特征———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为了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 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 教学中往往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 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 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片段2】

1. 认识角。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 尖尖的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板书贴出:顶点) 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 (板书:边)

师:你能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边呢?

2. 练一练。

(1) 辨角。师: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2) 数角。师: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那我们来看看, 这两个图形, 它们各有几个角呢?

3. 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知道怎样画一个角吗? (要画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边的时候要用到什么工具?) 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画顶点, 再引出一条边, 再引出一条边, 组成了一个角。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 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叉开的地方, 用一个小“) ”线来表示一个角。 (教师板书)

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画完后和同桌互相指一指你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分析】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 在引导其对具体物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接着指出,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再通过比较概括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 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 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两条边。”这样充分遵循了 (从) 感知→ (经) 表象→ (到) 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而接下来的练一练环节又及时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角的概念。

三、实际应用升华概念

【片段3】生活中改变角的大小的运用。

1. 伞上的角。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朋友打伞的图片, 上面有角吗?一开始伞没有打开, 形成的角很小, 挡的雨就很少;当伞打开的时候, 角变大了, 也就能挡住更多的雨滴。

2. 挖土机上的角。

师:生活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改变角的大小的例子也有, 如挖土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挖土机在挖土的过程中, 这个铁手臂上形成的角有什么变化?

3. 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 木工叔叔为爷爷设计了一把躺椅, 爷爷躺上去觉得不舒服, 你能做一个小小设计师, 帮他改一改, 让爷爷躺着舒服点吗?请你拿出练习纸, 自己动手改一改这个躺椅。

【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尝试解决;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教学中, 笔者将课前出示的两个小朋友打伞的图片再次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伞上是否有角, 看了这两张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然观察到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借此笔者继续引导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挡住的雨就少;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 挡住的雨就多了。小小设计师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 自主尝试改变角的大小,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 逐步升华的角的概念。

上一篇:支付结算工具下一篇: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