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

2024-07-11

替格瑞洛(共7篇)

替格瑞洛 篇1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心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往往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丧失生命。研究显示,全球ACS患者的1 年病死率约15%,3 年病死率可高达25%。ACS的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进而发生糜烂或者破溃,导致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关键措施。传统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方案是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但存在起效较慢、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不理想、停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而替格瑞洛作为临床第一个可逆性的P2Y12 受体拮抗剂有着很好的临床前景。本研究将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抗血小板治疗中,旨在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 例,女36 例,年龄26~75 岁,平均年龄(56.7±16.9)岁,不稳定性心绞痛19 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7 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4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本研究患者入组前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l.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参照治疗指南推荐方案治疗,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活血,改善循环,口服 β 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首先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口服,之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 次,同时以后给予氯吡格雷75mg,每日1 次,维持治疗,连用3 个月。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口服,之后之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 次,同时以后给予替格瑞洛90mg,每日2 次,维持治疗,连用3 个月。

l.3 指标观察

1.3.1 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比较参照TIMI出血分级标准,进行出血情况比较。具体标准如下:(1)重度出血:血红蛋白下降大于50g/L或压积下降大于15%,同时存在颅内出血、心脏压塞、大器官自发出血等;(2)轻度出血:出现自发肉眼血尿、呕血或咯血,且血红蛋白下降小于30g/L;存在已知的出血部位,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在30-50g/L;(3)无显著意义出血并发症。

1.3.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结束后,通过门诊、住院或电话等方式随访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或院内新发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

l.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l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重度出血,观察组出血率为8.9%(4/45),对照组出血率为13.3%(6/4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11/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每年全球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人数约占所有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数的一半,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ACS,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在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C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进而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发生糜烂或者破溃,使血小板黏附或聚集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形成纤维蛋白,进而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ACS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中发挥关键作用[1]。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是目前指南推荐的抗血小板治疗常规方案。但氯吡格雷口服后要经过肝细胞色素P450 同工酶的生物转化,因此,存在转化率不一致,变异性大,不同患者反应性差异不同的缺点,导致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不理想,且停药后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而药物转化率低的患者则会导致抗血小板效果不理想,使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应增加。

替格瑞洛是一种可逆的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具有起效快,个体差异小、不良反应少的优点。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应用替格瑞洛后,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显著提高,且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机体的正常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2,3]。这可能与替格瑞洛是具有活性形态的磷酸腺昔受体拮抗剂有关,口服进入人体后可迅速发挥作用,而无需经过肝脏生物转化作用,与P2Y12 为可逆性结合,因此,疗效更稳定,出血风险较小[4]。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重度出血,观察组出血率为8.9%(4/45),对照组出血率为13.3%(6/4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11/45)(P<0.05)。说明替格瑞洛治疗ACS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两组均未发生重度出血,观察组出血率为8.9%(4/45),对照组出血率为13.3%(6/4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11/45)(P<0.05)。结论 替格瑞洛治疗ACS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替格瑞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参考文献

[1]武燕,李敏,蔺洪翔等.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5,13(23):2865-2869.

[2]李江,刘文娴,赵一楠等.替格瑞洛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时血小板聚集率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6(19):2231-2234.

[3]夏经钢,曲杨,胡少东等.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中期随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1(3):494-498.

[4]王兆翔,高翔,张宇等.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6):2709-2711.

替格瑞洛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的确诊冠心病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48岁~72岁,平均年龄(59.63±12.34)岁,病程(16±9)年;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69例,男40例,女29例,年龄49岁~71岁,平均年龄(58.92±11.54)岁,病程(15±10)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入选标准按照冠心病诊断标准:(1)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2)有冠心病家族史。(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者。(4)不运动、吸烟、超重、肥胖伴有高血压、尿糖病、痛风病者。(5)临床症状:a)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持续1 min~15 min,可自行缓解;b)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和无名指;c)疼痛在劳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后即可消失;d)疼痛发作时,可伴有(也可不伴有)虚脱、出汗、呼吸短促、忧虑、心悸、恶心或头晕症状。(6)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1.1.2排除标准(1)既往有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穿孔病史。(2)近2周内有明显的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3)血清学检查: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 G阳性。(4)使用过NSAID、抗凝剂、皮质类固醇激素。(5)大便OB(+)。(6)血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指标明显异常。(7)入选前3 d服用过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8)剔除试验过程出现任何药物过敏、呼吸困难、转氨酶升高至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等不良反应者。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初始负荷量180 mg,此后每次90 mg,l天2次,加用辛伐他汀40 mg/d;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600 mg后,以75 mg/d维持,加用辛伐他汀40 mg/d。

1.3观察指标(1)用药前与1周后采血,采用平衡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2、血栓素B2、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2、血栓素B2,试剂盒购于北京东方华赞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检测。(2)在用药后第28天,留取大便标本测大便潜血,记录患者有无消化道不良症状(腹胀、腹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泻、上腹不适)、大便潜血阳性、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及不良心血管事件例数。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血清观察指标检测结果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2、血栓素B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血小板聚集率、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比较:观察组除尿酸、血栓素B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他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替格瑞洛是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无须经肝脏代谢激活即可直接起效,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较快,主要用于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7]。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需要经过两级肝酶代谢,起效慢,且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不可逆,造成部分患者产生氯毗格雷抵抗,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他汀类药物是较好的降低血脂水平药物,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和防比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也是冠心病和卒中患者的常规用药[8]。

本研究中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加辛伐他汀治疗,通过血小板、心血管有关观察指标,如血清血小板聚集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2、血栓素B2、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判断替格瑞洛加用辛伐他汀临床抗血小板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加辛伐他汀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除尿酸、血栓素B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消化道不良症状、大便潜血阳性、严重消化道出血、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

辛伐他汀常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和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替格瑞洛可能引起尿酸增高、消化道不良反应与出血,氯吡格雷会出现消化道、心血管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9,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转氨酶和血清肌酸激酶、尿酸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推测替格瑞洛加用辛伐他汀拮抗了各自的副作用;而对照组出现心血管事件,说明氯吡格雷加辛伐他汀没有减少氯吡格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也没有加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采用观察指标6酮-前列腺素F12,它具有强烈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消除血栓中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PGI2受体结合,再与腺甘酸环化酶偶联,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 AMP)的浓度升高,激活蛋白激酶A,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抑制血小板内磷脂酶A2和COXs,使血小板内TXA2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12]。

血栓素A2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PGH2被血小板摄取后,在微粒体合成并释放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强烈促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作用;由于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在体内的的半衰期短,临床上通常测定其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A2和6-酮-前列腺素F12来反映他们在体内的代谢关系[13]。

内皮素-1主要由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核星形胶质产生,有研究表明ET-1、Ca2+及平滑肌生长刺激物等,是启动血管壁发生增殖、管腔闭塞、管壁增厚、使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的细胞因子[14],提示内皮素可能也参与了心血管病变的过程,对心血管病变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替普瑞酮组患者体内的内皮素-1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在心肌梗死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是心肌梗死诊断中比较可靠的指标。

本研究采用替格瑞洛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治疗后肌酸激酶、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2、血栓素B2均有改善,而且消化道、心血管事件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很低,说明采用替格瑞洛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抗血小板的作用。方法 将13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9例(辛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69例(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聚集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2、血栓素B2的变化,以及治疗后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内皮素-1、6酮-前列腺素F12、血栓素B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血小板聚集率、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除尿酸、血栓素B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替格瑞洛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辛伐他汀能拮抗替格瑞洛的副作用,增强替格瑞洛抗血小板的效果。

替格瑞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对氯吡格雷抵抗的ACS患者53例, 其中AMI 32例, UA 21例。排除标准:对替格瑞洛或其任何辅料成分过敏;活动性病理性出血 (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有颅内出血病史;中-重度肝脏损害;同时服用强效CYP3A4抑制剂 (如酮康唑、克拉霉素、奈法唑酮、利托那韦和阿扎那韦) 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急诊或择期行PCI术, 术前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600mg, 术后口服维持量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mg/d共5d, 采用血栓弹力图法检测所有受试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均小于20%, 换用替格瑞洛90mg, 每日2次, 门诊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临床事件, 检测服用替格瑞洛后3d、30d、90d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同时监测所有患者生命体征、血尿酸、肌酐等指标, 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程度。

1.3 出血严重程度分级

主要致命/危及生命的出血:致命性或颅内出血, 或伴有心包填塞的心包内出血, 或由于出血所导致的低血容量休克或严重低血压需要升压药或手术, 或临床显著或明显出血导致的血红蛋白下降 (>50g/L) , 或因出血而输血800 mL或以上全血或浓集红细胞 (PRBC) , 显著的功能丧失 (如眼内出血伴永久性失明) , 或临床显著或明显出血有关的血红蛋白下降 (30g/L~50g/L) , 或因出血而输血400mL~600mL (全血或PRBC) 等;次要出血:需要医学干预止血或治疗出血;轻微出血:其他所有无需干预或治疗的出血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住院期间2例 (3.8%) 患者发生皮疹, 4例 (7.5%)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服药后出现呼吸困难, 属轻中度呼吸困难, 患者可以耐受, 继续服药数天后皮疹及呼吸困难逐渐消失。2例 (3.8%) 患者血肌酐上升 (分别由62μmol/L、85μmol/L上升至98μmol/L、105μmol/L) , 1例 (1.9%) 患者血尿酸上升 (由294μmol/L上升至402μmol/L) , 属于轻度升高, 未停药, 出院后4周复查恢复正常。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 夜间最低心率为35次/min, 无意识障碍等脑供血不足发生, 严密监测继续治疗后心动过缓逐渐改善;1例 (1.9%) 血管穿刺部位出现出血, 2例 (3.8%) 注射部位出血, 经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后出血停止。1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治疗的患者拔除股动脉鞘管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出现血肿, 血红蛋白从122g/L下降至103g/L, 考虑为持续静脉泵入肝素所致, 停用肝素后皮下血肿逐渐吸收, 出院后1月复查血红蛋白升至正常。住院诊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所有受试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服用替格瑞洛后3d、30d、90d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详见表1。

3 讨论

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其发生的机制是各种因素 (机械或自发因素)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从而使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于循环血液中, 引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及活化, 释放ADP, 其诱导更多的血小板聚集, 导致激活血小板凝血瀑布反应[3]。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噻吩吡啶类衍生物, 不可逆地抑制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P2Y12结合, 减少ADP结合位点, 进而阻断ADP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作用, 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 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但其必须经生物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不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 通过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起作用, 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寿命受到影响, 而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有关, 故其存在起效缓慢、作用不可逆、出血风险高等局限性, 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1]。

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ADP受体P2Y12抑制剂, 属非噻吩吡啶类药物, 在以下两方面不同于氯吡格雷, 首先, 属于非前体药物, 本身已是活性形态, 直接作用于P2Y12受体, 无需经过肝脏生物转化, 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均具有活性, 口服后迅速吸收, 起效快, 疗效稳定, 有效性不受肝脏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其次, 可逆性抑制P2Y12, 出血风险低[4]。PLA-TO研究结果显示, 替格瑞洛治疗12个月在不增加主要出血的情况下, 较氯吡格雷进一步显著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复合终点事件风险达16%, 同时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达21%[2]。基于替格瑞洛治疗给ACS患者带来的获益, 目前美国、欧洲及我国现行ACS管理指南及PCI指南均推荐替格瑞洛为ACS患者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 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权威指南《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管理指南》中更是指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替格瑞洛优先于氯吡格雷应用, 充分显示了对于替格瑞洛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的认可[5]。

本研究结果显示换用替格瑞洛后可增加对氯吡格雷抵抗ACS患者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说明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与Steiner等[6]的荟萃分析结论一致。皮疹发生率为3.8%, 呼吸困难发生率为7.5%, 但均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属轻-中度呼吸困难, 继续服药数天后皮疹及呼吸困难逐渐消失。血肌酐及尿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3.8%和1.9%, 属于一过性轻度升高, 说明常规剂量的替格瑞洛对肾脏无明显损害。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 严密监测继续治疗后心动过缓逐渐改善, 分析其原因为该患者窦房结是由右冠状动脉供血, 随着右冠供血的改善, 窦房结功能得以提高;血管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为1.9%, 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为3.8%, 属于轻微出血, 1例 (1.9%) 行IABP治疗的患者拔除股动脉鞘管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出现血肿, 停用肝素后皮下血肿逐渐吸收, 考虑为持续静脉泵入肝素所致, 出院后1个月复查血红蛋白升至正常。住院诊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所有受试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同时不增加严重出血。

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资料报道的结论一致[7,8], 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很有应用前景。本研究的局限性是病例数量有限, 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风险还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Nguyen TA, Diodati JG, Pharand C.Resistance to clopidogre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J Am Coll Cardiol, 2005, 45 (8) :1157-1164.

[2]Wallentin L, Becker RC, Budaj A, et al.PLATO Investigators.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 Engl J Med, 2009, 15 (11) :1045-1057.

[3]Showkathali R, Natarajan A.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in strategi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tate-of-the-art review[J].Curr Cardiol Rev, 2012, 8 (3) :239-249.

[4]Lombo B, Dez JG.Ticagrelor:The evidence for its clinical potential as an or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for the reduction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ore Evid, 2011, 6:31-42.

[5]Steg PG, James SK, Atar D, 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Eur Heart J, 2012, 33 (20) :2569-2619.

[6]Steiner S, Moertl D, Chen L, et al.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rasugrel, ticagrelor, high-and standard-dose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scheduled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J].Thromb Haemost, 2012, 108 (2) :318-327.

[7]Jeong YH, Bliden KP, Antonino MJ, et al.Usefulness of the Verify Now P2Y12assay to evaluate the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ticagrelor and clopidogrel therapies[J].Am Heart J, 2012, 164 (1) :35-42.

替格瑞洛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4例,女46例,年龄32~76(60.45±9.47)岁,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分配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植入支架、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两组患者在行PCI手术之前均口服300mg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在术前推注100U/kg肝素,在手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100mg/次,1次/d。研究组患者在术前加服180mg替格瑞洛(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20486),手术后服用90mg/次,2次/d。对照组患者在术前加服600mg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术后以150mg/次的剂量进行服用,1次/d。干预治疗7d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1.3入选标准(1)患者发病时间<12h,有急诊PCI指征。(2)血清肌钙蛋白I值达到正常值的2倍。(3)缺血性胸痛时间≥30min,服用硝酸甘油或休息后都不缓解[4]。

1.4排除标准(1)有自身的免疫性疾病。(2)肝肾功能不全。(3)慢、急性感染病[5]。

1.5观察指标在行PCI术前与术后2h、24h、7d分别抽取患者空腹时的肘部血液2.7ml,应用比浊法对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检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达标率(5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50%)。手术后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并测定术前及术后7天时患者的血浆血浆NO、ET-1、MDA水平与血小板CD62p、CD63水平。

1.6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AST与血肌酐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的血肌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内相比,P<0.05;#组间对比,P<0.05

2.2两组患者血浆及血小板参数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NO、ET-1、MDA水平,血小板CD62p、CD63水平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的效果更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PCI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充分、快速、持续地疏通梗死的动脉血管,改善心脏功能,增加细胞的有效灌注,减小近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6]。但是,含有大量血栓的冠状动脉在施以PCI术时,会增加血栓的脱落情况,并可能造成远端微循环栓塞[7]。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能可逆性的与P2Y12受体结合,发挥变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阻止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结合的目的,起到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8]。此药在口服后,能被患者快速吸收,平均1.5h即可达到血液中药浓度的峰值,它在体内被CYP3A4分解后,产生具有活性的代谢物AR-C124910XX,该代谢物能促进抗血小板活性的效果[9]。

患者在服用替格瑞洛治疗后,AST与血肌酐水平均升高,其血肌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更好,治疗后血浆NO、ET-1、MDA水平,血小板CD62p、CD63水平均有所改善,其不良反应率较低。替格瑞洛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性,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昭毅,向倩,周颖,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2):235-240.

[2]李晓通,于忠祥,延荣强,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及预后[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12):1253-1257.

[3]朱辉,李济民,徐可,等.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6,42(5):516-518.

[4]夏经钢,曲杨,胡少东,等.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中期随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7(3):494-498.

[5]陈晖,闫振富.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5):479-483.

[6]沈珠,施爱明,曹国文.急性心肌梗死双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再发脑梗死一例[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5):575-576.

[7]王丹利,刘恒亮.替格瑞洛的药代动力学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6):623-626.

[8]银鹏飞,黄永杰,张鸿丽,等.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机对左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31):4121-4124.

替格瑞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间接诊的患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80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1979年)与WHO临床联合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2)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中关于心绞痛症状的诊断标准[3];(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期内具有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应用史者;(2)具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的患者;(3)具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凝血机能障碍者;(4)具有重症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1~76(52.47±8.16)岁;病程14个月~22(9.71±2.31)年。研究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3~79(53.15±7.78)岁;病程16个月~22(9.92±2.15)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叮嘱患者戒酒、戒烟,保持低脂、低盐饮食,并积极排除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影响,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降压、降糖药物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青岛国风集团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25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3121)经口服用药治疗,每次100mg,每天1次,连续接受为期3月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联合进行治疗,具体包括:先给予替格瑞洛片(瑞典Astra Zeneca AB生产,规格:90mg×10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20)180mg负荷剂量服用。然后再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用药治疗的同时,给予90mg替格瑞洛片口服维持治疗,2次/d,连续接受为期3月的治疗。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判定标准

(1)心绞痛控制疗效评估标准[4]:①显效:经积极的临床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没有再发作或消失超过80%;②有效: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限制减少,发作程度明显减轻;③无效: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均无显著改善。(2)心电图疗效评估标准:①显效:经积极的临床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水平全部恢复或恢复至正常水平;②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缺血性S-T段回升>0.05m V,但<0.1m V;③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水平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控制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心电图疗效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共有2例(5.0%)患者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共有5例患者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7.5%),可见研究组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指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引发的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出现血管堵塞或狭窄,心肌缺氧、缺血,心脏负荷增加等因素,是冠心病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冠心病心绞痛则主要是因患者的冠状动脉血供不足、心肌暂时性的急剧缺氧缺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4],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该疾病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广大患者的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临床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发挥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对血栓形成发挥良好的预防效果。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环氧化酶1(COX-1)进行选择性抑制,进而有效抑制血栓素A2的产生[5,6]。而替格瑞洛则是临床上一种新兴的高选择性P2Y12受体抑制剂,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通过对二磷酸腺苷的至血栓效果进行抑制,进而对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及活化进行抑制[7,8]。与阿司匹林相比,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明显更高。本次研究中我们对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以上两药联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心绞痛控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该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可有效减少缺血性心脏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旨在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医院接诊的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联合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缺血性心脏病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替格瑞洛,阿司匹林,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彭丽虹,余正,盛春雷,等.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57-63.

[2]史成军,王子丽,赵化成,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7):71-72.

[3]宋晓密.血府逐瘀汤辅佐消心痛加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4):2633-2635.

[4]刘明辉.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12-13.

[5]薛铮,吕新湖,时占楼,等.小剂量氯比格雷联合消心痛和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7):1038-1039.

[6]孙振永.氯吡咯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1):4547-4547.

[7]朱永宏,贾国良,周妙,等.替格瑞洛治疗4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21(6):374-376.

替格瑞洛 篇6

关键词:替格瑞洛,急性心肌梗死,急诊

目前,急诊PCI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同时于术后给予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弥补了其起效慢、个体疗效差异大等诸多不足,提高了治疗效果。为探究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对糖尿病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该研究特选该院急诊科室2015年3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96例,对其进行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诊科室收治的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96例,将其以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实验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9~72岁之间,平均(58.12±9.68)岁;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4岁之间,平均(60.74±10.03)岁。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糖尿病患者且符合ACC/AHA及WHO制定的STEMI诊断标准者;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且同意入组观察者。排除标准:近期内接受过大型手术者;既往存在药物过敏史者;患者本人或家属不知情或知情后反对入组观察者。

1.3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入院给予行常规胰岛素(国药准字H32021799)降糖治疗后行急诊PCI治疗。其中实验组患者于造影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及180 mg替格瑞洛(90 mg/片),对照组患者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及600mg氯吡格雷(75 mg/片)。随后两组患者均静脉给予普通肝素抗凝(2 000~10 000IU),并行静脉滴注替罗非班(10μg/kg,100 m L×5 mg),共维持24 h。

术后实验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 g/d)及替格瑞洛(18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治疗。

1.4 治疗效果评价

该研究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如下:两组患者术前、后TIMI血流分级(冠脉无造影对比剂充盈记为0级;主冠脉内存在造影剂充盈,再次造影仍可见,排空缓慢记为1级;经3个心动周期冠脉内依然存在造影剂记为2级;冠脉内造影剂≤3个心动周期均可完全排除记为3级)和TMP心肌灌注分级(心肌无仅少量被一过性染色或无造影剂记为0级;心肌微血管染色,造影剂缓慢进入且再次造影仍存在记为1级;造影剂可顺利进入,≥3个心动周期仍然存在记为2级;3个心动周期内造影剂完全排空记为3级);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改变情况。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经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MP心肌灌注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出现情况对比

术后1个月实验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现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夜间血糖均存在一定改善,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国外诸多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替格瑞洛不会对患者血小板功能造成影响,这表明长期使用不会提高患者血栓生成的风险。欧洲心脏病协会认为替格瑞洛是替代氯吡格雷的新型药物。同时大量研究提示,替格瑞洛可有效减少心肌梗死复发次数、心血管死亡率等。该药物效果不受其它药物的影响,可发挥极为理想的效果,且患者应用此药物后,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极少,应用前景广泛。

该次研究发现,使用替格瑞洛代替氯吡格雷对糖尿病STEMI患者进行急救治疗时,患者术后各项心脏功能指标及血运改善情况均明显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实验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果已明显表明,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适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PCI治疗。有学者对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对机体血小板损伤程度最小,使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术后血栓、心肌梗死复发等不良情况出现几率明显更低。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该结果提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适合配合急诊PCI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与以往文献报道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术治疗STEMI临床效果较好,且术后不良反应出现几率较低,但对糖尿病指标无特异效果,应联合其它降血糖药物共同使用。

参考文献

[1]苏方成.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27-30.

[2]李明哲,吴强.替格瑞洛在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1):1492-1494.

[3]杨跃进,杨进刚.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5):261-263.

[4]侯方杰.替格瑞洛在急诊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J].2015,7(4):533-536.

[5]叶永刚.糖代谢异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3):289-290.

[6]许骥.替格瑞洛在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74-77.

[7]刘然.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患用替格瑞洛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102):18-23.

替格瑞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 年4 月至2014 年4 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随机抽取76 例进行研究。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7 版) 的诊断标准, 剔除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1]。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参与研究, 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共38 例, 其中男性25 例, 女性13 例, 年龄为43~78 岁, 平均为 (53.4±4.3) 岁;病程为1~6 年, 平均为 (3.2±1.3) 年。观察组共38 例, 其中男性24 例, 女性14 例, 年龄为45~79 岁, 平均为 (53.2±4.5) 岁;病程为1~7 年, 平均为 (3.5±1.2)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 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42) 治疗, 首次服用300 mg, 口服, 随后每次75 mg, 每天1 次, 4 周为1 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0483) 与替格瑞洛 (Astra Zeneca AB,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20) 联合治疗, 前者每次服用10 mg, 每天1 次;后者首次服用为每次180 mg, 随后每次90 mg, 每天2 次, 4 周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和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等血脂水平。其中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①显效: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 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在50%~80%, 心电图ST段上升超过0.05 m V;③无效: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 心电图无变化[2]。总有效率 (%) =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 进行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电图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有12 例显效, 13 例有效;观察组有15 例显效, 18 例有效;组间心电图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的65.79%低于观察组的86.84%, 差异显著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2 血脂水平比较察组患者的T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 有意义 (P<0.05) , TG和HDL-C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的常见病, 是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由于病情发展较快, 临床表现具有多样化特征, 所以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3]。

瑞舒伐他汀很容易被人体细胞吸收, 在体内具有较长的存活时间, 有助于药效的稳定发挥, 所以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受体拮抗剂, 对于血小板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而且对于血小板的抑制还具有可逆性[4]。再加上该药物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活性, 不需要其他的生物转化, 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功效, 而且能够保证疗效的稳定性。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 其疗效更为显著: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为65.79%, 低于观察组的86.84%。这一结果表明, 应用瑞舒伐他汀与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调节血脂状态,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姚峰, 闫杰, 张苏川.标准剂量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比较[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 (23) :80-82.

[2]许炯强, 张文, 牛冬静, 等.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分别联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28 (11) :1-2.

[3]吴小武, 曹美英, 童巧薇, 等.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30 (17) :42-44.

【替格瑞洛】推荐阅读:

上一篇:创新思维下健美操教学下一篇:学习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