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态(共11篇)
水生生态 篇1
1 水生植物的概念及特点
水生植物就是生长在淡水中的植物, 它们或漂浮于水面, 或植根于水体深处的泥土之中。有时水生植物也包括在沼泽中生产的植物。它们分别广, 数量多, 在江河湖泊等各种淡水体系中都有踪迹。一般分为以下4类:一是挺水植物。它们的根生长在泥土之中, 大部分有茎、叶, 茎和叶一般直挺挺地露出水面生长。常见的有芦苇、菖蒲等。二是浮叶植物。植物叶片一般比水面略高或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比如菱、芡等植物。三是沉水植物。顾名思义, 该种水生植物全部沉入水下。因此, 它们的叶片呈狭长状或者丝状, 通气组织尤为发达。像金鱼藻、苦草都是沉水植物。最后一种是漂浮植物。该种水生植物直接漂浮在水面上, 没有将根植于泥土之中, 因此, 它不固定, 可跟着水流漂移。代表有槐叶萍、满江红等。
2 我国水质污染的现状
2.1 工业污染是重要源头之一
我国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漠视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直接将生产出来的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中。这些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 其中所包含的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直接进入水体, 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影响人民的生活。比如像造纸、冶金、化工、印染、酿酒、采矿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水较多、较严重。另外, 也可通过间接形式污染水体。比如, 大气污染形成酸雨, 间接将污染物质排入水中。
2.2 生活污水
现在, 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却严重偏低。全国各地生活污水污染程度的不同, 使它们对当地水质中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这两项指标都不相同。
2.3 农业生产产生的水污染
农业污染主要包括使用化肥、农药等进行农业生产时, 这些化学元素进入地表, 通过下雨等流入河流或进入地下水体, 造成水体的污染。另外禽畜养殖业的兴起, 随之产生的禽畜废弃物也逐渐增多。现在, 禽畜粪便的利用率仅有30%~50%。其余的基本未经任何处理, 直接进行堆放或任意排放。这样, 极易造成当地水体富营养化, 严重污染水体。
3 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的功能
3.1 吸收、降解氮磷元素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 一般根系都比较发达, 便于固定、吸收水中的营养。有的通过根系摄取、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 如凤眼莲依靠根系吸收萘等元素, 对净化含萘的污染水体有很好的净化作用。有的沉水植物则不通过根系, 直接在水里吸收、分解这些营养元素。像狐尾藻是沉水植物之一, 它可以吸收TNT, 即三硝基甲苯, 对降解水中的TNT意义重大。
3.2 沉降、吸附有害元素, 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
水生植物一般根系发达, 与水体接触的范围和面积都很大, 这就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层。在水流较慢的时候, 它们的茎叶能够将一些悬浮杂质和重金属颗粒阻隔, 使其沉降。与此同时, 它们又利用根、茎、叶进行吸收, 在表面进行离子交换等过程。
3.3 水生植物的富集污染物作用
一般水生植物会吸收污染物, 作为营养物质。那么, 将其固定在体内或集中到泥土里面, 都可以有效减少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比如像凤眼莲能够吸收重金属, 对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质有很好的净化功能。
3.4 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作用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水生植物也是一样。它们不仅能净化水体, 还把产生的氧气以及大气中的氧气通过输送, 扩散到水中。这样, 根系利用释放出来的氧气来对根系四周吸附物和沉降物进行氧化分解处理。另外, 在水体底部和水生植物的根系土壤周边形成了多个喜氧和厌氧两种类型的小区。这样, 形成微生物群落, 对进一步净化水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 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积极摸索,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 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人工湿地系统就是通过选用特定的水生植物, 形成错落有致、功效强大的净水系统, 实现了对水质的净化和对湿地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了“绿色奥运”的目标, 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总的来说, 积极探索利用水生植物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恢复是一项有利于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宝力, 王艳龙.试论植物在水生生态恢复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8)
[2]乔玉辉.污染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水生生态 篇2
摘要:结合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经验,总结了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机理以及应用水生植物修复湖泊时要注意的问题.对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中营养盐的机理,影响去除水中氮、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具有净化作用,但腐烂的植物也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应及时采取措施.水生植物还具有吸收重金属、抑制藻类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分别对水生植物的这些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作 者:周婕 曾诚 作者单位:周婕(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曾诚(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水生昆虫呼吸绝招 篇3
许多水生昆虫没有鳃,却可以在水中安然无恙地生活。原来它们的呼吸系统中有“配套设备”。这种配套设备就是“通气管”和“贮气瓶”。
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里,当它需要吸取空气时,只要把腹端的通气管伸出水面即可。蚊的通气管尖端还有一组瓣膜,幼虫在水里时瓣膜紧闭,在伸出水面呼吸时瓣膜自动张开。蚊的幼虫还用一种油性分泌物保持通气管的干燥。
人类在滋生蚊蚋的水池里倒进一点煤油,煤油在水面散开形成一层膜。由于蚊蚋的通气孔只能防水而不能防油,倒下去的煤油很快进入幼虫的通气管,使它们窒息而死,达到消灭它们的目的。
有些水生昆虫的通气管很长,它们不需浮到水面就可吸取空气。蜻蜓幼虫的通气管成套筒状,可以伸缩,伸到最长时可达到15厘米。蝎蝽腹端长长的通气管不能伸缩,看起来像一根长“针管”。花虻幼虫的通气管比其身体还长,像根橡皮管直通水面吸气,而幼虫却藏在淤泥里。
蜉蝣、蜻蜓和石蚕蛾的成虫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的童年(幼虫期)却是在水中度过。
它们在幼虫时期,既保留了陆生昆虫所具有的气管,也具备了水生昆虫特有的鳃,所以称为气管鳃。它们用气管鳃来过滤溶解在水中的氧。它们的鳃的形式,似片片树叶。呼吸时鳃瓣在水中不停地摆动,使水流动并过滤水中的氧气。在氧气充足的水里,鳃的摆动频率缓慢;在缺氧的水里,鳃的摆动频率就大大加快。
使用水肺是另一类昆虫的绝招,这些昆虫都随时携带一个“氧气瓶”——气泡。这个泡和它们身上的气门相连接,起着与鳃相同的作用,故称水肺。奇怪的是这个小气泡里的氧气可供昆虫很长时间使用,好像用不完似的,原来气泡里的氧气浓度降低时,水中所含的氧就会渗入泡内补充消耗掉的氧气。
通过测算人们知道,一个新形成的水泡里大约含有21%的氧气和79%的氮气,而与空气接触的水体则含有33%的氧。随着昆虫生命活动的消耗,气泡中的氧不断减少,氮的含量不断增加,这就改变了气泡中的气体和溶在水中的气体氧含量的平衡。为了恢复平衡,氮扩散出来,氧从周围水中渗进泡内。
使用这种方法的昆虫,它们的氧气瓶——气泡有的由一层稠密的毛固定(如仰泳蜷),有的固定在鞘翅下(如龙虱)。这种“氧气瓶”必要时还可“充气”。充气的方式也因昆虫种类不同而有变化。牙蝉浮到水面时头部向上,利用触角将气泡中充满空气。而龙虱则是尾部土浮到水面,利用它的鞘翅和腹邵末端使鞘翅内充满空气。
划蝽也把空气储存在翅盖下。除此之外,它们身上还有一层密密的短毛,在潜泳时身体周围的短毛空隙保留了一层空气。由于这个原因,它们总是有一个微微发光的外表,仿佛镀了一层银似的。它们身上形成的这层空气膜,生物学家称为“气盾”。它不是简单的空气贮藏所,而且还有多方面的作用。气盾是由密生的拒水细毛固定的,毛的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约200万根,并能承受4个大气压。
抗生素水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篇4
关键词:抗生素,水生毒性,风险评价
早在1928年, 随着青霉素的分离各类抗生素不断相继问世。20世纪40年代, Wsksman等因从土壤分离出的链霉素菌株中发现了链霉素和其他有效抗生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1]。现已注册的抗生素约有250多种,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 可分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多肽类等, 广泛用于人类、动物的疾病治疗, 水产养殖, 动、植物的生长促进剂等。抗生素无疑是20世纪医学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成功治愈很多传染性疾病。但是随着抗生素使用量不断加大, 用途越来越广泛, 随之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根据美国生态风险评价 (USEPA) 框架 (图1) , 以下分别从水体中抗生素生态风险问题形成、问题分析、风险表征等方面进行讨论[2],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我国开展抗生素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的必要性和建议。
1 问题形成
起初发现抗生素是由细菌产生的, 因此对抗生素的定义是由由微生物产生, 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化合物。现在这一定义已经被扩展, 包括由植物、动物产生的以及人工合成和半合成化合物。抗生素自发现以来, 其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全球抗生素的年产量约为20万吨。各国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据统计, 1999年德国使用的13 216吨抗生素中65%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 在丹麦, 人用、兽用、生长促进剂分别为20.8%, 27.4%, 51.8%。而美国规定抗生素的年使用量为22 700吨, 50%用于人类, 50%用于动物、农业和水产养殖[3]。
在我国抗生素生产总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 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 其中约50%用于畜牧业养殖, 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 远高于西方国家的30%, 对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
多数抗生素属水溶性。相关文献指出, 进入人类或动物体内的抗生素, 仅有少量被吸收利用, 80%~90%的量会随尿液或粪便以母体或其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4,5,6]。因此, 水环境是抗生素的重要归趋之一。抗生素进入水环境的途径可归纳为图2[7]。
与预期结果不同, 医院排放的医疗废水并非环境水体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 而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水体总抗生素的主要贡献源。另外,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抗生素进入水体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 虽然很多污水厂设有抗生素去除的专门设备, 但是由于技术及抗生素特性等问题, 使其不能在出水时完全消除, 因此, 未被完全消除的抗生素会随污水厂出水而进入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水体中抗生素的残留。
2 风险分析
2.1 水体中抗生素的残留现状
目前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 (HPLC-MS) 测定水体中抗生素的含量。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出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体底泥和沉积物甚至饮用水中都已检出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存在, 虽检出浓度均在ng/L, 但各种抗生素的残留浓度值相差较大。表1[8]和表2[9]分别总结了澳大利亚和我国杭州市一个污水处理厂及其出水进入地表水中部分抗生素的浓度。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污水厂能有效消除部分抗生素, 但是仍有部分难降解的抗生素随其出水排放进入到地表水中。据报道, 污水厂二次出水中抗生素的浓度在10~1 000μg/L范围, 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 磺胺类, 甲氧苄氨嘧啶, 大环内酯类, 氟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10]。鉴于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我国水体中抗生素的研究也日趋上升。对九龙口及厦门近岸海域表层水中24种抗生素的残留状况研究表明, 抗生素浓度在1.0~200μg/L范围, 与国外河流的检出结果相比, 该流域抗生素浓度值得关注[11]。研究发现四环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淮河流域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检出浓度 (24~385μg/L) 及检出频率 (76%~100%) 最高[12]。
另外, 在地下水、海水、体底泥和沉积物甚至饮用水中都已检出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存在, 虽检出浓度均在ng/L, 但各种抗生素的残留浓度值相差较大。同时, 由于抗生素特殊的理化性质, 在水体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受水体环境中p H、溶解氧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同时, 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如Ca2+, Mg2+等通过与抗生素的螯合作用增加抗生素的潜在环境风险[13]。
2.2 抗生素水生生态风险
抗生素的水生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并通过食物链传递作用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验室对抗生素的水生生态毒性研究一般选取微生物 (细菌和藻类) 、水蚤及鱼类 (如斑马鱼) 作为受试生物。如金霉素和氧四环素对费氏弧菌的急性毒性EC50 (15 min) 分别为13.0 mg/L和87.0 mg/L, 氧四环素对羊角月牙藻和小球藻的EC50分别为0.342 mg/L和7.05 mg/L。而四环素对费氏弧菌的EC50 (24 h) 仅为0.025 1 mg/L[14]。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抗生素对细菌有Hormesis效应———即在低剂量浓度下促进细菌的生长, 而在高浓度时才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抗生素对细菌的Hormesis机制主要基于过度补偿理论和受体机制假说[15,16,17]。但学界对这一问题仍没有定论。关于抗生素对细菌的Hormesis机制作用研究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另外, 也有研究表明抗生素与细菌的细胞凋亡相关[18,19]。
抗生素对水蚤的EC50和微生物相差不大, 大部分在100 mg/L范围内。而对鱼类的EC50在1 000 mg/L浓度范围内。同时发现, 水蚤和斑马鱼中检出的抗生素浓度普遍较微生物高, 也就意味着抗生素在生物体内具有富集作用。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中微生物抗性基因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的出现, 使得许多细菌出现耐药性[20]。抗生素对环境中微生物耐药性的选择和诱导可能成为其环境效应的最重要部分[5,21]。最早的抗性基因可能是出现在绿脓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基因[22]。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已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21世纪人类健康最重大的挑战。现已将抗性基因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而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环境中微生物对抗生素的长期持续暴露是产生耐药性及抗性基因的主要诱因。
水体中抗生素的存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大体上讲, 抗生素对人类机体造成的负面效益主要表现为:①毒性损伤作用。水体或食物中抗生素的长期存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富集, 引起对人类的损伤作用。一些药物的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引起贫血、组织功能受损、功能失调等症状, 如链霉素的长期使用引起听神经损伤。体外试验证明抗生素对细菌的损伤机理可能归因于氧化应激[1];②变态反应 (或超敏反应) , 是机体对化合物的一种有害免疫介导反应。如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会引起荨麻疹、呕吐等;③三致作用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关于抗生素的毒性损伤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抗生素的致癌位点等相关研究还很少[23], 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
3 风险表征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已开始关注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24], 如图3所示。
其中, 欧洲药品评估机构 (EMEA) 环境风险评价指导框架中PEC (predicted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 为药物的环境预测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OSEai———每个居民每天活性成分的最大排出量, mg·inhab-1·day-1
Fpen———药物的市场渗透率, %
WASTEWinhab———每人每天的废水量, 默认为200 (1 inhab-1·day-1)
Dilution———从污水处理厂流入地表水的因子, 取10
100———百分比修正因子
标准急性毒性测试选用模式生物藻类, 水蚤 (无脊椎动物) 和鱼类作为受试生物, 分别考虑受试生物的LC50, EC50及NOEC (无观察效应浓度) 作为评价指标。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 (FDA) 制定的评价体系中:
①CDER (Centre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药物评价和参考中心;
②CBER (Centre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生物制品评价和参考中心;
③MEEC (Themaximumexpected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 最大预计环境浓度。
EIC (Expected Introductory Concentration) 预计初级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直接使用产生的活性化合物数量, kg/年
B———处理工作时进入环境的两, 1/天
C———365 (一年的天数)
D———转换因子, D=106μg/kg
4 建议
针对我国抗生素生产及使用量如此巨大, 但是至今还没有关于环境介质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的现状, 给出如下建议:
(1) 开展我国不同环境水体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来源, 传播和扩散机制的研究, 研究其时空分布特点, 建立适合我国的抗生素类药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
由于抗生素在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使用情况不尽相同, 而且抗生素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得环境因素如p H、重金属离子存在等条件对其迁移转化易造成影响, 因此, 我国在建立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时, 国外现有的评价模式我们可以借鉴, 但更主要的是“因地制宜”,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评价体系。
(2) 实验室低浓度抗生素对不同模式生物的拟慢性联合毒性及机制研究, 包括抗生素之间的联合毒性及抗生素与重金属等物质的联合毒性作用, 探讨抗生素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现有关于抗生素水生生态毒性数据大多基于单一急性毒性, 而真是环境中抗生素的存在呈假持续性, 同时, 处于生物链底层的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因此, 开展多种抗生素以及抗生素与环境条件的联合对不同种模式生物的拟慢性联合毒性作用可为评价真实环境中抗生素的生态毒性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数据。
另外, 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 研究其生物富集性, 探讨环境中低浓度长期暴露下抗生素对微生物群落, 高等级生物及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3) 根据实验室毒性数据, 确定各类抗生素对生物体及人类的有效使用剂量,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量及环境排放量。
针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我国需以立法的形式来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量, 从抗生素的生产源头加大对抗生素投放量的监管力度。
(4) 抗生素替代药物的开发。
水生生态 篇5
课程英文名称: Aquatic Ecology for Aquaculture 课程编码: 课程要求:必修课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 学时数:48 学分:3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养殖水域生态学是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在原先的淡水生态学和海洋生态学基础上整合并加强针对性而设立的一门水生生物学系列课程。通过理论教学、研究设计性实验与自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养殖水域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养殖生产中发生的技术和理论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采用课堂讲授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养殖水域非生物环境的特点;掌握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初步具备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养殖生产中出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3.了解国内外在水域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掌握有关文献的检索和查询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水生生物学是同一系列课程,与水产养殖其他课程,如水产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鱼类学、贝类学和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等关系密切。
(四)新大纲的改革说明(新大纲在教学内容、时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主要改革)
本大纲主要依据高等农林院校培养二十一世纪水产养殖人才的需要和我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本大纲本着避免重复、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便于自学的原则,根据当代生态学从个体生态向群体生态发展的总趋势,本课程将以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重点。本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缩减和优化,理论教学时数由50或60学时减到48学时。教学手段上采用新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各章重点及难点(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后,明确该章重点及难点)
绪 论(2学时)
主要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内容、方法、发展史和分科,水域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第一章 个体生态学(12学时)
主要内容
1.环境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2.光 光与光合作用,光谱成分和藻类的色素适应,光对动物的行为和其他生命过程的影响*,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3.温度 水生生物的极限温度*,温度和水生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周期性变温的生态意义;
4.溶解盐类 水域的化学分类,水生生物的水盐代谢和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盐类成分的意义和离子的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
5.溶解气体 水生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呼吸系数,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窒死现象,氧过量的危害*,其他气体的作用;
6.其他非生物因子 pH值、悬浮物*、底质、水的运动、水压、水位、水体的容积大小等因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基本要求
1.掌握环境和水生生物关系的一般规律,全面了解其他部分的内容。
1. 掌握光对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 掌握温度与水生生物的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关系;
3. 掌握水生生物水盐代谢特点和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4.水生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6)
主要内容
1.种群 一般概念,种群结构、种内关系、种群的生长*、生物入侵、生态对策*、种群量和生物量的变动;
基本要求
1. 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生长和数量变动原理以及种群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和概念;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4 学时)
主要内容
群落概念,群落的种类、营养和时空结构*、群落中种间关系、水生生物群落的划分和适应、群落的演替*。
基本要求
1. 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群落的营养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6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能量流动* 3. 物质循环
4. 信息联系
5. 生态演替
6. 生态平衡
基本要求
1.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概念和生态演替规律
2. 掌握各类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 水中有机质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转化和分解特点;
4. 腐质的含义及其在生态系中的作用;
5.氮和磷循环的特点。
第五章 水体生物生产力(8学时)
主要内容
1.初级生产力 生产力的有关概念,初级生产力及其测定方法*,决定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其他各类生物的初级生产力,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光和能利用效率;新生产力
2.次级生产力 水生动物生物能量学*,摄食能的变化规律,食物能量的分配和利用,能量转化效率,各类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3.渔业生产力 对水域渔业生产力和鱼类再生产规律认识的进展,决定水域渔产力的因素,渔业施肥与移植驯化,渔产力的评估*。
基本要求
1.掌握决定初级生产力诸因素的生态作用以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时空分布;
2.掌握水生动物的摄食规律和食物能量的转化规律和转化效率;
3. 决定渔产力的生态因素和渔产力的评估。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六章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保护(10学时)
1.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沿岸、浅海、河口湾、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生态环境特征,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自游生物,生物生产力及渔业利用
2.水域的富营养化和赤潮* 3.水污染生态学、水资源与保护
4.全球变化、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基本要求
所有章节内容都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
(三)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董双林、赵文主编。《养殖水域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
1. 何志辉、赵文主编。《养殖水域生态学》。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2. 何志辉主编。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水生时蔬,秋日清爽美食 篇6
介绍几款水生时蔬的新吃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翡翠荸荠夹
原料:荸荠200克,苦瓜200克。
制法:
1.荸荠削去外皮后洗净,苦瓜取中段切厚片洗净。
2.将苦瓜用盐略腌后洗净沥干备用。
3.将荸荠横向剖开,成夹层片,将苦瓜平摊放入荸荠,制成荸荠夹。
4.荸荠夹加盐、味精后,上笼蒸10分钟取出。
5.将蒸出的荸荠夹原汁入锅,调味、勾薄芡、淋明油后,浇于成品上即可。
特点:脆嫩爽口,鲜咸略苦,形态别致。
营养评价:荸荠清热、化痰、消积,苦瓜明目解毒、祛暑去热,非常适合秋天食用。
豆蓉煎藕盒
原料:嫩藕250克,豌豆150克。
制法:
1.嫩藕洗净,取中段,切成厚约1厘米的夹层片后备用。
2.豌豆洗净,入沸水煮酥后捞出,捣成豆泥,加适量盐、味精,搅拌均匀。
3.将嫩藕连刀片剥开,嵌入豌豆泥,制成藕盒。
4.锅内放适量油,待油烧热后,入藕盒煎透。
5.锅内烹入适量美极鲜味汁,出锅装盘。
特点:色泽金黄,鲜香松脆。
营养评价:鲜藕味甘性凉,有清烦热、止口渴、健胃脾之功。豌豆色绿质酥,有入脾胃、生津消胀之效。
菊花蜜嫩菱
原料:嫩菱300克,菊花晶15克,鲜菊花一朵。
制法:
1. 嫩菱剥壳洗净,入沸水略烫后捞出。
2. 鲜菊花用“妈妈柠檬”浸泡五分钟后洗净备用。
3. 锅内放少许油,下白糖、菊花晶及清水,煮沸后放入嫩菱,用中小火熬至糖水稠浓、嫩菱入味后,洒上鲜菊花花瓣,出锅装盘。
特点:质脆味甘,菊香阵阵。
营养评价:嫩菱营养丰富,具有消暑解热、益胃健脾、祛痰强身之功效。
枸杞三味羹
原料:鲜藕50克,嫩菱50克,荸荠50克,枸杞10克,鸡蛋1只,冰糖50克。
制法:
1. 鲜藕、嫩菱、荸荠洗净,切成薄片。
2. 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沸,将全部原料入锅略烫后捞出备用。
3. 枸杞用温水浸泡半小时,鸡蛋打散备用。
4. 将鲜藕、嫩菱、荸荠、枸杞、适量清水及冰糖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水淀粉勾薄芡,淋入鸡蛋液拌匀后,即可出锅。
特点:香甜可口,脆嫩爽滑。
水生植物在生态居住区的应用 篇7
1 水生植物的种类
凡生长在水中或湿土壤中的植物通称为水生植物, 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在园林中, 对水生植物的分类按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 可分为浮叶植物 (浮叶花卉) 、挺水植物 (挺水花卉) 、沉水植物 (观赏水草) 、海生植物 (红树林) 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等滨水植物。
2 水生植物在居住区景观中的意义
2.1 观赏意义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波明荇叶颤, 风热萍花香”。诗中的水生植物景致给人一种清新、舒畅之感。水生植物不仅可以观叶、赏花, 还能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同时水生植物在居住区水景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水面, 软化僵硬的驳岸, 而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居住区的生态野趣化, 野趣最宜以水生植物配置来体现。通过种植些野生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香蒲、慈菇、荇菜、浮萍、槐叶萍;水底种植一些眼子菜、黑藻、苦草等, 则此水景定能野趣横生, 给人们居住环境带来大自然的气息。
2.2 水生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净化富营养化湖水,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也是人工湿地系统发挥净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以往国内生态居住区内水体保持水质的方法多采用机械循环或使用化学药剂, 这样不仅会消耗很多能源, 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利用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功能既降低了物业成本, 还能美化环境, 同时让居民能够认识湿地,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 居住区水生植物选择的原则
(1) 荷花。睡莲科睡莲属, 多年生挺水植物, 分株或播种繁殖。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 是良好的美化水面、点缀亭榭或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 (2)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 播种或分株繁殖。其净化水质的效果较好, 如将芦苇布置在自然式水岸边, 别有一番野趣。 (3) 水葱。莎草科多年生宿根挺水草本, 茎杆高大通直, 青翠碧绿。其变种花叶水葱, 在茎秆上有黄色环斑, 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水葱多于初春分株繁殖, 栽种初期宜浅水。水葱茎秆挺拔翠绿, 常用于水面绿化或作岸边点缀。 (4) 黄菖蒲。鸢尾科鸢尾属, 是多年生湿生或挺水宿根草本植物, 花色黄艳、花姿秀美、观赏价值极高。植物品种需与小区景观设计风貌相协调。规整现代风格的驳岸多采用浮叶植物, 如睡莲、萍蓬草等。而山石的自然驳岸多在岸边石缝中栽植挺水植物或湿生植物, 如黄菖蒲、水烛、再力花等。
4 水生植物布置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第一, 水面种植不能过满。小水面最多30%~40%的水面浮满叶子或花, 大水面在10%~20%。1株睡莲种下去, 占地0.33~0.67m2, 但发出的枝叶足够33.3m2的池塘享用, 也就是用1%~2%的地方种植物, 像睡莲、萍蓬草、荇菜等, 将是满池浮叶, 不断发展。直立的植物, 如香蒲、灯心草、菖蒲、芦苇等, 丛生而挺拔。有的植物喜欢浅水, 以其屏障作用为背景是好的, 但是遮挡视线, 小水面安排1株或几株, 点缀角隅, 大池可以成片种植由它蔓延。
第二, 水生湿生植物有强烈的无性繁殖能力。无性繁殖方式有集群式的和游击式2种模式。特别是游击式无性繁殖要注意控制其生长繁殖范围。将植物材料放入容器中固定其繁殖速度和范围。
第三, 自然形成的或人工建造的水池, 大多中间深, 四周浅, 种植之前要清楚植物生长需要的水深。
第四, 水域视线的来源一方, 如临窗一面或接近道路的一面, 请少种或不种。植物要隔水相望才有倒影, 所以, 要在离视线来源稍远的一方, 高低有序的种下去才好。视线如果来自四面八方, 植物在岸边的种植要断断续续地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 免得封闭。
第五, 自然式土岸切忌等距种植或规则修剪, 以免失去其自然本色。
第六, 景观水域基质在放水或种植前必须清除其杂草或其它种子。对此, 不能掉以轻心, 否则会使水景杂乱无章。
第七, 水域种植的基本格调要事先依四周景物决定下来, 并与使用目的相结合。是野趣、淡雅, 还是华丽、喧闹、多彩。然后再选择植物种类,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八, 水质的处理要合格, 并注意换水周期。
5 结语
水生生态 篇8
由于调查内容未反应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水生生态的内容, 调查结果不能全面反映面临的环境问题, 对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控制、水源地建设, 尤其是生态修复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开展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水生态调查具有很高的环境管理价值和科研需求, 意义重大。
1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水生生态调查[3,4]
1.1 概念
河流是高度动态的生态系统, 易受周围景观的影响, 因此, 河流生态学强调把河流及其附近的土地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4]。Ward (1989) 用四维框架模型来描述河流生态系统[5], 即纵向 (上游-下游) 、横向 (洪泛区-高地) 、垂向 (河道-基质) 和时间分量 (每个方向随时间变化) 。生态功能为:栖息地、通道、过滤、源和汇[6]。
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水生生态系统, 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淡水水域内所有生物与该水环境相互作用, 并通过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按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根据功能要素可以分为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细菌生产力。
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水态调查侧重生态系统构成、生态系统功能、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评价。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水生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基本的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和重要影响因素, 掌握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预测其发展趋势。
1.2 调查内容
1.2.1 水源环境要素调查
水源环境要素调查可分为物理和化学要素。物理要素主要有:水文、气象条件;化学要素反映水质情况, 调查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1和表2规定的29项。化学要素还需要监测底泥化学物质含量。监测的主要项目见表2。
1.2.2 水生生物要素调查
水生生态系统由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主要调查内容见表3。
注:*为水生生态系统复杂水系监测项目。
1.2.3 人类活动影响因素调查
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主要包括重大建设项目、流域上游养殖、流域上游捕捞、流域上游旅游开发、环境污染事件和流域上游入河污染要素。具体内容见表4。
1.2.4 自然灾害要素调查
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小、对水生生态的影响程度大。主要包括:洪涝灾害、特殊气象、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1.2.5 其他相关区域生态调查
人类对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影响是大尺度的, 导致水体退化的原因不是全在水体中形成的, 大多是在其 相连的其他生态系统中形成、通过水流排放引起[5]。
(1) 河岸带生态系统调查
河岸带生态系统位于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侧, 其范围包括河流廊道的高地水位之间以及从河流高水位至被洪水影响的高地区域, 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河岸带地区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是地球上多样性最丰富、变化最快、最为复杂的陆地生境之一[8]。主要调查内容:河岸带的土壤、地形、地貌、水文、生物 (植被) 以及水文调节、河流养分能量源、野生动物栖息地、河流水质保护、景观连续性、固堤防洪、户外活动场所、农林渔牧业基地生态功能的健康程度。
1.3 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现场勘查 (观测) 、实地采样 (采集) 、实验室监测 (化验) 相结合。
样品处理 (交接) 、样品鉴定 (计数) 、数据处理和按质控要求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1.4 水生生态评估
水生生态评估包括水生生物群落结构评估和水生生态功能评估两部分。主要内容见表5。
其中优势种、指示种、关键种评价应当给予重点关注。
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是水生生态功能的保障, 水生生态功能是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体现和反映。对生物群落结构的评估可以采用单元法分析和多变量分析, 通过绘制空间分布图评价其变化趋势及健康状况。无运动能力或运动能力较弱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区域性较强的底栖生物宜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水生生态功能评估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流、生态学和服务功能方面进行全面和系统地分析、评价。
3 结语
饮用水水源水生生态调查对于保证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调查资料的完整性、代表性和应用性至关重要, 科学的调查技术方法是其关键因素之一。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生态学技术、数学模型、多因子多因素权重评价等方法的运用是一个发展趋势, 而且对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技术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方案[M].2008.
[2]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Z].2008.
[3]GB/T12763.9-2007, 海洋生态调查规范[S].
[4]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62.
[5]Bernard Jerry, Tuttle Ron.Stream Corridor Restoration:Principle, Processes, and Practice[M].USDA.NatruralResoures Conservation Service, 1998.
[6]王薇, 李传奇.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技术, 2003, 34 (9) :56-58.
[7]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 2004, 10:6-9.
[8]黄凯, 郭怀成, 刘永, 等.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其恢复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 (6) :1373-1382.
水生生态 篇9
1 水生植物的应用效果
1.1 水生植物的观赏功能
大部分水生植物拥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城市园林水景中的水生植物则要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园林配置中要注意水生植物与周围景观的合理搭配,既不能破坏周围的美感,又要突出水生植物的独特作用。
1.2 水生植物的生态环保功能
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净化水质,除去水体中的污染物。在一些水体中,由于水质恶化,产生大量浮游藻类,对整个水系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水生植物的存在则与藻类争夺水中的养分,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与其争夺生存空间,使大量藻类难以生存,从而使水质更加清澈。此外,水生植物还能丰富水中的物种,可以为一些水生动物提高居住地和食物。一些种植在沿岸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抗腐蚀性能。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指示物种,通过考察植物的一些生长趋势,测量一些相关的指标,可以得到关于水体健康状况的数据,反映出水体整体的环境条件,从而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调控,以及调控的力度大小[2]。水生植物的新陈代谢可以净化空气,尤其是城市中被污染的空气,促使空气质量的改善。
1.3 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生态配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种类进行合理配置。我国水生植物品种多样,不同植物对于生长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在选用时应因地制宜,注意水生植物与水体以及周围环境的搭配,同时兼顾艺术性、观赏性。在进行物种选择时也要注意多样性,避免千篇一律。在栽种时注意水体面积与水生植物之间的比例,避免植物过多影响水体中其它生物的生存,同时,大胆使用野生水生植物种类,或积极引进国际优良品种,或根据实地情况加大本土水生植物新种类的培育与研究,丰富水生植物体系。人造溪流水体一般较小,注意水生植物面积不宜过大,种类不易过多。一些人工溪流没有适合水生植物生长的土壤,通常使用盆栽的形式,但由于容器的限制存在明显的缺陷,会影响观景效果,需要在实际中注意。
1.4 根据水体情况进行合理配置
园林中的水体情况纷繁复杂,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体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多数水生植物适宜的水深范围为100~150cm,挺水与浮水植物多以30~100cm为主,沼生、湿生植物则需20~30cm。从景观的观赏性以及植物的生物特性考虑,应对水生植物进行层级栽种,合理搭配,同时根据水体的面积大小合理配置。大面积水域的水生植物主要考虑远观景色,注意景观整体的连续性,给人一种壮阔的感受。小面积的水域则主要考虑近观景色,配置时注重细节,突出单体植物的效果,注意景观的整体艺术性,同时要注意水体的宽度、深浅以及水体内的土壤情况。
2 水生植物在园林配置中的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存在大量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所以,需要补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建立大量的人工生态系统,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注意保护现有的植被系统,借助天然湖泊和水系,控制水生植物生长,特别注意发挥湿地的净化功能,形成人工环境———陆地———湿地———水体等一套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水生植物设计时要考虑到光照、土壤、排水等特征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态水体系统。随着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水生植物作为园林水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需求越来越大,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结论
在如今全球水资源匮乏以及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努力研究如何节能减排,也努力使人类活动较少地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全球城市化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园林水景的发展和对水生植物的需求。所以,园林设计师应该利用生态学理论,合理地选用对环境保护有较高价值及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塑造出环境优美的园林水景,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双重结合。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园林水景在整个生态体系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而水生植物是城市园林水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有效净化水体,丰富园林水景的生态体系,还对整个城市的生态体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园林水景的生态配置进行研究,以期优化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生态配置,同时为水生植物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植物,园林,生态配置
参考文献
[1]陈伯翔.叶佳.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配置中的生态分析[J].现代园艺,2014(3)
水生生态 篇10
一、水生态的理解
由于我国拥有着较多的江流湖泊, 也就意味着我国的水生态会呈现出丰富并多样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 水生态的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水生态的区域不同, 也就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态问题, 比如说:一些江河源头的涵养能力在不断的降低, 还有一些河湖的水被占用, 湿地出现了大量萎缩的现象, 有的湖泊出现干旱的现象以及地面下降等等, 都给水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阻碍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了针对我国水生态出现的问题, 必须实施有效的保护水生态发展和修复的合理措施。我国在二零零四年, 水利部就印发了有关于保护水生态与修复方面的条例, 对部分城市的水生态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维修。在二零零八年, 对全国比较重点的水生态进行保护和维修, 在最近的阶段中,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就提出, 目前水生态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是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 而水生态的恶化的问题是必须重点解决问题。
二、水生态保护规划
对水生态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水生态破坏的原因, 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案, 能够正确的识别水生态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及时准确对水生态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工作, 促进水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水生态的发展和修复, 首先必须建立水生态规划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查生态水。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 一些比较典型的河湖和一些比较敏感的水生态, 对这些水生态进行相应的补充, 主要补充的是调查检测。其补充的主要内容为:一是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资料, 二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资料;三是是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水资源出现的污染的状况进行及时的处理;四是对于比较重要的水工程中, 有关于环境影响的相关评价资料;五是一些相关部门对环境资料的统计;六是有相关部门对调查出来的生态环境评价进行合理的完成;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一些相关的资料。
2) 对水生态的评价。对水生态相关的分区以及要素指标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 对水生态进行合理的评价并制定水生态发展的状况, 正确的了解湖泊水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 提出水生态遭遇的问题会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发展的趋势。
3) 保护和修复的布局。结合水生态状况的基本评价和水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水生态的影响等等方面, 进行明确的分析, 并明确指出水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和保护的目标, 并及时对水生态进行有效的修复和管理, 根据不同水生态存在的问题, 就要采取不同的整治方法和修复措施, 从对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为主要的任务, 建立一个从全局出发保护水生态发展和修复的有效布局。
4) 保护和修复的配置。结合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整体布局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有效的维护, 比如:生态需水保护、生态水中生物的保护、生态水中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生态水的管理等等。
5) 提出实施的建议。在对水生态进行维修和保护的同时, 也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 给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上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和方法以及注意的事项, 还可以提出一些可以优先完成的项目。
三、保护与修复建议及措施
可以结合水生态状态相关的评价表, 再根据生态学特征的有关目标和生态需要保护的重点对象, 以及水生态保护的类型和有效措施等进行深刻的探究, 促进水生态健康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建立水生态文明这一重要举措, 探讨出以下的方法和措施:
1) 加强生态需水。湖泊和江河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首要前提, 就是加强对生态需水的保障, 只要指的是不仅要在生态保护目标之下, 还要在生态修复的目标之下, 保障湖泊和江河的地表径流支撑生态需水, 或者保证地下径流支撑生态需水, 其中就对水的质量和水的量以及整个过程的需求。首先就要加强对生态基流的保障, 其保障措施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工程调度的措施, 二是监控管理方面的措施。然后对一些比较敏感的生态水区进行生态需水的过程, 并提出生态调度的有效方法以及生态进行补水的有效措施。2) 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要想对水环境进行保护, 就必须遵守有关于水功能区保护的相关要求, 对水功能区进行阶段性控制, 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也对污水浓度和污染物总量这两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现两者之间的双达标。对于一些湖库而言, 要对其的富营养化进行有效的控制。3) 加强对河湖生境的保护。河湖生境就是对河湖之间连通性的维护, 不仅是对生境形态的维护, 也对生境条件有着一定控制作用。对于河湖之间的连通性来讲, 就是河湖之间存在横向与纵向以及河道存在的弯曲等等进行相关管理的有效措施, 是实现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条件, 也是落实水生态保护与维修的重要手段。一些非工程保护水生态环境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4) 水资源的管理。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制度, 这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前提, 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落实, 通过对水资源的管理, 促进水生态的保护和维修。5) 节约保护水资源。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有效的优化, 对水总量要实行严格的控制, 促进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资源的管理, 对节约用水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转变以前用水的方式, 对水资源实施严格保护, 在保护的同时, 也要对水污染防治施行有效的措施, 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水的发展, 建立水生态文明的社会。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生态也遭到了相应的破坏, 为了开展水生态文明的建设, 就必须加强对水生态的保护和维修, 建立一个有效的水生态保护和维修的措施和方法, 促进水生态健康发展和进步, 但对水生态保护的同时, 会遇到水生态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结合水生态的实际问题, 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保护与维修的措施, 促进水生态的保护和发展, 促进水生态文明的建立。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须加强对生态水的保护和建立, 对水系统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 建立水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水,保护的规划,建议与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香东, 聂华斌, 叶明.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探索[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 (下册) [C].2010.
[2]朱党生, 张建永, 李扬, 史晓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
[3]熊春茂, 陈敏.湖北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与思考[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
[4]丘汉明, 陈雄志, 林济东, 刘少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几点思考[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
水生生态 篇11
1 水生植物的概况
水生植物 (Aquatic Plants) 一般是指能够长期在水中或水分饱和土壤中正常生长的植物, 如水稻、红树林、莼菜、睡莲、布袋莲、水蕴草及满江红等。以在水中分布状况划分, 可再细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出水植物3类。如荷、莲、石花葵及水草等[3]。广义的水生植物包括所有沼生、沉水或漂浮的植物。依据植物旺盛生长所需要的水的深度, 水生植物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深水植物、浮水植物、水缘植物、沼生植物和喜湿植物。
水生植物是出色的游泳运动员或潜水者。它们常年生活在水中, 形成了一套适应水生环境的本领。它们的叶子柔软而透明, 有的形成为丝状 (如金鱼藻) 。丝状叶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 使叶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 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4]。水生植物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发达的通气组织, 莲藕是最典型的例子, 它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眼, 这就是通气道。孔眼与孔眼相连, 彼此贯穿形成为一个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 即使长在不含氧气或氧气缺乏的污泥中, 仍可以生存下来。通气组织还可以增加浮力, 维持身体平衡, 这对水生植物也非常有利[5]。水是生命的摇篮。在水生环境中还有种类众多的藻类及各种水草, 它们是牲畜的饲料、鱼类的食料或鱼类繁殖的场所。开发水生植物资源必须坚持科学, 不能盲目发展, 尤其是对外来水生植物的引进上, 必须注重生态平衡, 这样才能真正对国民经济起好的效果和作用。
2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的净化有自身的净化系统, 水生植物净化系统是将污染湖水或河水引入现存的湿地塘或以创建的湿地塘中, 通过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拦截作用、水生植物根系形成的微生物膜对有机质的降解作用和植物本身对营养盐的吸收作用而去除污染物, 挺水植物具良好的遮光作用, 可有效抑制藻类的增殖, 净化后的水重新排回湖泊或河流[6]。
水生植物净化作用主要是净化塘, 净化塘是某一种水生植物在其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来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水生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水生植物群体通过沉降、阻滤、吸附等作用来进行污水进化。这些水生生物通过自身的根系、茎进行吸收, 把污染成分变成营养物质, 或者分解转化有害物质, 在那些污染严重的水体中种植大量的具有较强净化能力耐污染的水生植物, 使这些水生植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除去水中的污染物质, 恢复水体原有的养分。这些水生植物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释放出氧气, 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的含量, 达到改善水体水质、降低或者消除污染的目的。这些水生植物可以选择浮萍、水葱、凤眼莲等。
3 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水生植物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存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 具有欣赏价值, 还可以改善水质、净化水体、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水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水体景观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进行设计、建造时要从全局出发, 全面、综合的进行设计建造, 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水体景观。在进行水体植物的规划、选择时应该考虑到自身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来进行水生植物的选择, 并且要依据和谐统一、均衡发展的原则进行布局,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结构, 不断地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来发挥水体景观的生态作用。
4 水生植物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水生植物对于水体景观的影响重大, 要想充分的发挥利用这些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4.1 注意水生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自然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都会随着季节而发生一定的改变, 水生植物也不例外。在进行水体生态景观的规划时, 一定要根据这些水生植物的季节性进行选择, 错开水体植物的生长周期来搭配, 这样可以保持水体景观的多样化, 充分实现水体植物的美学效果和水体净化功能。
4.2 注重水体植物的养护管理
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水生植物的选择和利用, 这些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欣赏性, 还可以充分的净化水源, 防止水资源的恶化。但是, 在这些景观规划时还要考虑到水生植物自身的养护和管理, 不能只用不养, 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 一定要注意水生植物的管理工作, 避免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生植物是水体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丰富水体景观内容, 还可以净化水质, 保护生态系统。因此, 在进行水体景观的规划设计时, 要合理的利用这些水生植物, 并且注意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骅.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
[2]李妙.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在长沙市居住区水景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8.
[3]储荣华.水生植物的生态和景观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4]黄喆.南宁市青秀山玫瑰湾水生植物景观设计[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5]唐丽红.城市景观水体适宜水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水生生态】推荐阅读: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05-11
【水产课件】《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教学大纲06-14
水生生物05-11
水生园林植物05-16
水生生物学07-20
水生观赏植物05-24
水生态保护施工方案05-24
水生天籁的抒情散文06-11
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形势10-24
水生花卉的种类及应用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