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困生

2024-06-14

三困生(精选3篇)

三困生 篇1

摘要:在高校中,客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家庭困难、学习困难、思想困惑”的“三困生”。他们极有可能是面临勉强毕业、难就业、退学等情况的高危学生群体,有的“三困生”甚至会做出极端的危害他人、社会的事情来(比如马加爵)。因此,笔者认为,三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做好“三困生”工作,不仅是学生发展、学校稳定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高校的帮困体系以物质资助为主,“三困生”的脱困处于被动状态。本文着重分析三困生的成因,从内外因果关系上寻找主动脱困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三困生”,成因,对策

0 引言

在高校中,客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家庭困难、学习困难、思想困惑的“三困生”。他们极有可能是面临勉强毕业、难就业、退学等情况的高危学生群体,有的“三困生”甚至会做出极端的危害他人、社会的事情来(比如马加爵)。因此,三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做好“三困生”工作,不仅是学生发展、学校稳定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造成三困生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三困生的三个“困”之间有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可以由“一困”、“二困”发展到“三困”[1]。笔者曾为某基金会做过义工,读书的时候也帮助过一些困难同学,现在有幸在高校工作,对“三困生”这一问题进行过不少的调研与思考,我认为造成三困生这一问题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因素造成的。

1 家庭困难导致思想困惑与心理障碍,导致学习困难

家庭困难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贫困和家庭遭遇变故。很多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或者突然遭遇家庭变故,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背负很重的包袱。一方面,存在学费和生活之忧,同时担心家中父母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分散了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懂事的学生觉得自己令家庭经济情况愈发困难,心中充满愧疚,因此希望自己通过勤工助学或者出外打工的方式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了学习。其特点是自卑、孤独、悲观、消极,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学习,逐渐转变为“三困生”[2]。

2 环境的改变导致失落与自卑的心理障碍,逐渐转为“三困生”

有些贫困生将进入大学作为其高中阶段唯一的、甚至是最终的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埋首苦读。他们在高中时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在学校名列前茅,得到学校、老师、家庭各方面充分的认可。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改变,目标的缺失,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差别等原因,使他们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甚至表现出对现实的某种失落感。他们在发现身边同学多才多艺,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时,容易产生“事事不如人”的想法,并因此加深自卑心理。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但面临着大学与高中的种种差异,如环境、学习方式、生活等等改变,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学生中佼佼者,变得无所适从,失落感、挫败感让他们丧失学习动力,渐渐成为“学困生”。

3 性格内向,缺乏沟通,导致心理障碍和学习困难

据笔者调研,三困生的一个共性特征就是性格内向、自卑孤僻、缺乏沟通、自我闭塞、逃避现实、心理脆弱敏感。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愿求助于老师和同学;生活中也缺少可以交流沟通的朋友,很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出现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部分“三困生”因内向、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在现实中不敢去结交朋友,就去网络虚拟空间中寻找“志同道合”者,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其中,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更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一个人独来独往,脱离了正常学习生活的轨道,渐渐转变为三困生。

4 社会风气与学校帮扶办法的不科学导致一困、二困发展成为三困生

当前,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与仇富心理、信任与公平危机、社会保障与就业压力、部分优越群体对困难群体的冷漠、学校帮扶重资金救助轻心理疏导等等,导致本来只是经济困难的学生逐渐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三困生”[3]。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适的教育方法。”我认为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帮扶疏导、自我解困为主的原则,因校制宜、因学生制宜地解决三困生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帮困体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公正、适当、合理的经济资助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奖、贷、勤、减、补”的帮困体系,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支柱,其他帮困措施为补充的资助体系。我认为,应当从两方面来改进和完善资助体系。一是保证困难生评定的公正性。目前一些学校的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金制度的公正性与实效性值得探究,造成了少数不困难的反而申请补助,真正困难的却因怕别人看不起而不愿申请,因此如何研究完善助学金制度,成为高校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金发放是否公正,是否具有实效的关键;二是协调各方面资源,争取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自主解困。一方面,能保障学生四年的基本生活开销,以我们学校为例:在各系部,我们设立了学工助理、兼职辅导员等岗位,此岗位需要学生相对投入固定且较长的时间,月收入是600-1000,图书馆、机关各部门也设立一些诸如小时工一样的岗位,比如整理图书、收发资料,收入也在6-8元/小时。如此一来,吃饭、买参考书等的日常开销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在学校的劳动解决,且不影响正常学习。另一方面,我认为,让学生们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得到锻炼自我、与他人沟通、交际的良好机会。

4.2 建立三困生档案与帮扶计划,组织帮扶团队,帮助三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学校应当建立科学的三困生评定标准,根据每个三困生的特点,建立三困生档案与帮扶计划。组织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党员、热心同学组成的帮扶团队,帮助“三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其信心,促进他们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脱困的能力。

4.3 加强沟通与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三困生的心理困惑问题

众所周知,三困生面临的三种困难中,心理困惑是由多种因素引发,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因此也是最难解决的。心理问题往往由经济困难或者学习困难而致,解决了心理问题,才可以彻底解决三困生问题。因此,学校要避免重助学金补助而轻心理疏导的误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引导工作:

(1)加强沟通,“一带一”或者“几帮一”地形成知心朋友关系,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心理障碍,优秀生也有缺点,让他们自信起来;(2)挖掘发现三困生的优点,因势利导激发他发挥特长,同时给三困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树立他的进取心;(3)用爱心和耐心温暖三困生,宽容三困生的缓慢进步,把总体的任务分解成合理的阶段性任务,传递给他们温暖和关心,和他们一起度过克服困难的过程;(4)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比如:请已经原来是三困生的优秀校友返校讲座,开展拓展训练培养其合作、沟通与团队意识,等等,用正反案例来激发其自我修复的潜力,在学校的帮助下自主脱困;(5)注重做好三困生离校后的帮困工作,适时地进行关心随访、诚信与感恩教育,让其知道社会和学校是关爱他的,生活是阳光的,并指导其做好助学贷款的按时还款和职业规划。

总之,三困生的问题应当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分析和解决,在做好资助帮扶前提下,重在沟通解决心理问题,重在帮助其建立信心、自主脱困。

参考文献

[1]高瑛,翟刚学.浅析“三困生”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网络财富.2010,9:29-30.

[2]王苓,王涛,左辉,等.高校“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4):33-36.

[3]廖敏.优势视角下高校“三困生”帮扶工作探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3):83-84.

三困生 篇2

一、对“家庭困难生”的帮助

作为班主任要想方设法的对“家庭困难生”在物质上给予帮助,也可发动班级学生,为他们奉献爱心。比如孩子的文具坏了,太旧了,教师可以在期末以奖励的方式送给孩子文具;孩子家里条件差,吃的营养不够,在平时我要尽力给予帮助。还可以倡导“互相帮助”的活动,让班级的孩子们将自己用过但不是很旧的文具或书本献给那些家庭条件的孩子,但要注意形式,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对“学习困难生”的帮助

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群体,它包括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对学习厌恶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是很强的,教师要尊重、关怀、爱护学习困难生,这是后进生自尊心得到满足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教育帮助他们的时候,我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座位安排方面,故意安排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他们周围,尽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也可为他们联系一些学科的老师,对他们进行补习。对于他们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继续保持不挖苦、不指责。要帮助他们先找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帮助其改正。我还要争取从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找到他的“闪光点”,要在他们特长的方面多搞些活动,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转化到学习方面,这样孩子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做出成绩来,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对“思想困惑学生”的帮助

“思想困惑学生”主要指“单亲家庭的学生”。父母的离异使子女失去了爱的温暖。新学期我还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弥补、关心、真爱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要深入了解学生,用心关爱他们。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的爱是残缺的。作为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应无处不在。要真诚的爱护他们,关键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向。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感染单亲家庭的孩子,除了要鼓励全班同学与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接触,特别是班干部关心、团结、帮助他们之外,还可以用“结对子”的方法,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组织一些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帮助单亲孩子,使班内同学都能意识到自己帮助他们的责任,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

三困生 篇3

关键词:三困生,和谐校园,高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 而随之显现的是高校困难学生群体比例不断增加, 而由此引发的退学、休学甚至违法违纪的现象, 影响着校园的稳定与安全。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 需要通过建立和谐校园, 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 如何解决好高校“三困生”问题, 是保证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本文试图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 对解决“三困生”工作的途径作一探讨。

一、构建和谐校园与解决“三困生”问题的关系

高校“三困生”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三困生”从广义上来讲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学生群体。狭义上是指在经济、学习和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的简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 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解决好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工作, 即解决好“三困生”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 解决好“三困生”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二、“三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

近年来, 在高校当中“三困生”的比例越来越高, 他们当中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着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不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出现“三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 主观原因

“三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群体的初期一般单一表现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者心理困难, 但随着压力的增大, 单一的困难转化为多种困难, 造成双困, 甚至是多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因经济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这一类学生大部分家庭收入较少, 父母无固定收入, 他们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 面临着双重压力, 一方面是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 另一方面是心理压力, 他们在与其他同学比较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 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 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被打乱, 出现学习困难, 进而转化为“三困生”。

其次是因学习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 就会出现无助迷茫, 不知所措, 再加上智能化发展的今天, 很多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 缺乏对专业兴趣, 开始痴迷手机, 出现了上课手机不离手、下课手机不离线的现象, 大量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导致挂科、留级等, 这给学生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最后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心理困难而转化为“三困生”。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 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极易转化为“三困生”。

由此可见,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 要十分重视单一困难的学生, 以防止学生由单一困难转化成三困。

(二) 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目前, 社会上出现很多不和谐的、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现象,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此外, 面对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致使大学生压力增大。所有这些现象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显得无所适从, 陷入迷茫, 导致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育方式是否恰当以及家庭是否和睦都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走进学校之前获得知识、形成的良好品德主要来源于家长, 家长的行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 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和睦, 也容易造成他们在性格上的不良发展, 使他们陷入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中, 最终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心理问题和交际障碍。

3.学校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长与老师都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对学生从小的教育中, 忽视了对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培养。另外,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学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三、着力解决好“三困生”问题,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在构筑过程中要培养有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科学合理地处理个人面临的各种困难, 做到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容的人才。因此,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在面对“三困生”问题时应从以下方面来解决:

(一) 加强“三困生”的资助工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更是一个弱势群体, 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单一困难直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心理上、思想上等多方面出现的问题。因此, 除了要通过国家、社会设置的各种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和学费问题, 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以外, 还必须做好“三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就需要我们营造友爱互助、乐观上进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使困难学生懂得自我激励, 形成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观念, 最终实现和谐人格的构建。

(二) 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使其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推动此项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建设。在正常的教学体系中要使每一位同学都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提高他们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同时,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自信、乐观、合群的个性特征。

(三)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级帮扶制度, 同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咨询机构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关心“三困生”的成长, 在经济上资助“三困生”, 在学习上引导“三困生”, 在心理上开导“三困生”, 真正做到走进、了解、尊重和关爱“三困生”, 只有这样, 才能让“三困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上、物质上和精神上健康学习, 快乐成长。同时要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咨询机构为依托, 加强引导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心理问题学生。另外还要以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为依托, 班级团支部、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安全的信息员、宣传员和咨询员, 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三级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讲座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难题。

“三困生”的工作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和谐校园的构建,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认真地投入“三困生”管理工作中来, 认真分析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症下药并形成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机制, 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蒋肖波, 倪再羊.“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 (5) .

[2]王苓, 王涛, 左辉, 何伟.高校“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4) .

[3]魏梦璐.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 .

[4]宁国安.高职院校“三困生”的形成原因、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 2010 (2) .

[5]张立新, 熊英.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6]殷利红, 李明倩.“三困生”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科学之友, 2008 (12) .

【三困生】推荐阅读:

上一篇:变速恒频机组论文下一篇:管理价值体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