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2024-06-13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精选12篇)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篇1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活力的语文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共鸣,并真正受到启迪,也才能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一、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

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首先决定于教学关系。提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六带进”: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探究带进课堂;将合作带进课堂。

1. 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宽容一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操练,形成师生都认同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应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2. 有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

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首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将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从而投入到课堂生活中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

说起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与同学争论时,不放过对方语言中的一丝破绽,课上发言却往往说不到重点。总之,与同学、家人谈心,有声有色,课堂发言,却吞吞吐吐、苍白无力;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异彩纷呈,写起作文来却老抱怨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在这些学生眼中,生活是个乐园,可以尽情挥洒灵性,而语文学习却是个苦海,一见到就头疼。树木离开了土壤,自然不能存活,同样,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又怎会再有生气?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学习的这一弊端,教师必须发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

例如,每当百花盛开的春天到来之际,我都要求学生到校园内外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在观察感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成功地表现于对春天的描绘之中:春天来到田野嫩绿的小草上,春天来到碧绿的山冈上,春天来到叮咚流水的小溪里,春天来到校园美丽的紫荆花蕊中,春天来到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上。

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视野,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选择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如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作为教材,更具有教育意义。把生活作为教学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它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将生活的知识拓展到课堂学习中来。生活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在生活中还有艺术的、道德的、情感的重要内容,这都可作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学习资源。

三、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生活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课堂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共同探究是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多向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座位的编排上,不局限于传统的“秧田”式,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变换座位方式,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四人、六人,可马蹄形、圆弧形,便于展开协作交流。

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自建模拟法庭,让学生汇报活动心得,生动活泼地学习有用的语文。在模拟法庭上,学生之间言语来往,互相推敲对方的语言。他们学习对方说话的技巧,攻击对方的语言漏洞,气氛相当热烈,有些地方虽然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学生练得投入,练得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最真实的情境就是生活本身,走向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最高境界的情境教学。这样创设情境,不但优化了教学活动,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生活。

四、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为了鼓励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塑造,我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努力发挥评价的教育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形成“生活化评价”的新体系。

我们以生活化教学的观念,从日常课堂教学的每一次评价入手,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一是课堂上要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你真棒”、“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等。教师的热情鼓励与真诚赞赏,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二是采用递纸条写悄悄话、给学生写优点卡等形式随机表扬学生。比如,有一位平常表现一般的学生在课堂上流畅地背出了课文,我写道:“今天的语文课,我由衷地为你的出色表现赞叹!”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我写道:“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你是那么用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缕缕春风,让老师和同学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引到了课堂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通过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和交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使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

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篇2

如果说人生是广阔的天空,那么书就是那一片蔚蓝,只有书籍才能使天空无限美丽;如果说人生是滔滔的流水,那么书就是那千万条游鱼,只有书籍才能让流水富有勃勃生机,生活,不能没有书的色彩去点缀,不能没有书的画笔去描绘。生活因书香而精彩……

在书的世界里,纵观千年唐风宋雨……

一枝笔,一把剑,一壶酒,一路狂饮,与诗人在霜落满天的夜里,纵观七星北斗,醉里挑灯看剑,举杯共邀明月,自在,豪放,一路高歌,与诗人游历山川,去荒凉的戈壁,共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去美丽的西子湖畔,同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齐”的秀丽;去覆雪的山涧,坐观“明月天山出,苍茫云海间”的蒙胧;去雄伟的高峰,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在书的世界里,畅游古今奇观世界……

在无人的世界,与鲁宾逊共同创造人类的文明;在昆虫的世界,与法布尔一起倾听昆虫的声音;在繁花的世界,与格雷诺耶携手制造神奇的香水;在烽烟四起的.岁月,与保尔同赏心中永不落下的红旗……

在书的世界里,获得精神的宝贵财富……

离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擦干眼泪;失败时,“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教会了我坚强;颓废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重新振作……

书籍,伴我成长,给予我动力,给予我许多宝贵的财富,在书香中,我们会得到协作的源泉,成才的品质,成功的经验,以及那一段美好的回忆……

生活,因诚信而精彩 篇3

从我步入逸夫实验小学的第一天,我便在教学楼的外墙上看到了两个鲜红的醒目大字,妈妈告诉我,这两个字念作“诚信”,意思就是要诚实守信。

“诚信!诚信!诚信!”我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从此,诚信二字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了!

那天,与我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凑近我的耳朵,悄悄地对我说:“昨晚上我妈不在家,我趁机玩了一晚上的游戏,所以我的作业也没做,我已经蒙过我的老妈了,你这个班长可是我哥们,一定要帮我蒙过老师,放学后,我请你去吃肯德基,好吗?”

我一下子犯了难。如果我向老师告状了,岂不是背叛了朋友?更何况还有诱人的肯德基在诱惑着我呢!如果我没有告诉老师,那岂不成了朋友的帮凶,合伙来欺骗老师吗?这样还配得上当班长吗?怎么办呢?我该如何抉择呢?这时,我的耳边传来父亲的教导:“你可以失去一切,但你不能失去诚信,它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无价之宝。”抬起头,墙壁上的“诚信”二字再次映入眼帘,它正咧着嘴冲我笑呢!我不再犹豫了,说服了好友,与他向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周末,生病三天没来上课的前桌打来电话叫我帮他补课,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刚放下电话不久,影迷陈胜就打来电话约我下午去看电影。怎么办呢?周末谁不想轻松一下,何况,那场精彩的3D电影可是我梦寐以求的!可我刚刚答应过前桌补课的事又怎么可以失信呢?于是,我心一狠,对着电话那头说道:“下午我没空,你自己去吧!”

下午,我如约来到前桌家,耐心地为他补课,夕阳西下,看着他脸上露出的笑容,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这个周末过得特别有意义。

是啊!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让初中语文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篇4

为了让初中语文因“生活”而精彩有效,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都尽可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维度目标”,即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阅读部分每个单元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于在教学中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套教科书共36个单元,有36个主题。这些主题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母题中,选取的一些基本的生命命题和精神命题。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六个主题:感悟人生、理想信念、自然景物、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由于它们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因此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通过阅读这册教材,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敬畏,对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沟通和生命对话,“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让学生联系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生活化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把身边的生活环境变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和用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联系校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生活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涉及到的师生之间的沟通、生生之间的交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度的美好时光;校园的环境、校园的文化建设等方面。既可以让学生留心校园中的“校训”、“教风”、“学风,,和“文化橱窗”;留心自己创作的“温馨提示”、“标语敬语”;留心自己办的小报、黑板报;留心自己办的文学社、广播站;还可以留心节日或特殊日子赠送给老师、同学的贺卡中的赠言等。同时,教师要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或发现其中的错误,或欣赏其中的妙语,或进行再创造,使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浓浓气息,并在生活实践中看、听、想、感悟、内化,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语文素养。

不妨还可让学生留心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人文景观,感受校园的四季,再由景及人,进一步感受校园中人的精神面貌。学生面对身边的景、事、物,会投以更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在自己和同学共同关注的话题中探讨、运用,学得兴致盎然。如学了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紫藤萝瀑布》后,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让学生观察校园的“爬山虎瀑布”,再进行作文。学生会觉得有“本”可仿,有“物”可写。这样,便于把阅读、体验和写作融为一体了。

2、联系日常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可见,到处可以学习语文。的确如此,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无论是读书看报聊天,还是饮食游览赏佳景,还是收听广播看电视,总会发现“语文”无处不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例如,组织七年级上册“漫游语文世界”专题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春联、广告、店名、流行语、商标、标语等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了解并整合归纳生活中最活泼新鲜的语言现象以及语言文字中不规范的现象,学会用新鲜活泼的语言表情达意,在提高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规范而又形象地使用汉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把“搜集一一讨论一一写作”三个环节的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还有,周末有目的地让学生在看电视节目时学语文。如我开展“我眼中的主持人”专题活动前,让学生从不同电视台、不同栏目的主持人的外貌、个性化的动作、语言及主持风格等方面仔细观察。然后在班上开展了“主持人模仿秀”活动和写命题作文“我眼中的主持人”或“假如我是XX栏目的主持人”。结果,全班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料”可写。这样,把“看”、“做”、“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实践活动常常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家庭是小社会,这其中有学生成长的苦乐酸甜,也有可能涉及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有家庭生活中的感情世界的纤敏之处,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的“我爱我家”专题活动中的“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两个主题,都有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触动、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从而达到用心体验亲情、感悟生活的目的。

3、联系社会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师应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例如,我组织开展了“三汇今昔”专题活动,三汇镇作为全国百强镇、重庆市45个小城市建设试点镇之一、合川区的“第二城区”,在合川区的整体规划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活动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老人、深入矿区调查参观等形式,学生搜集了许多资料,并自制了“走进三汇”专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家乡的巨变和生机活力,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因乐观而精彩 篇5

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张海迪阿姨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她还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作品。她的.一生真是令人佩服,感动。汶川大地震的小朋友们也是非常的乐观。虽然经历了一场大灾难,受了重伤,有的还残疾了,但他们没有悲伤,而是脸带笑容地面对现实和生活。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张海迪阿姨和汶川小朋友们那坚强不屈的意志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地面对种种困难和生活。所以生活因乐观而精彩!

生活,因幸福而精彩 篇6

揭开冰冻河面的,是和煦的春风;

抚绿遍野荒凉的,是滋润的细雨;

温暖凡尘生命的,是点点滴滴的感动。

——题 记

生活中,围绕你身旁的,往往是不经意的感动,这些感动让你回旋在爱的暖流里。

康乃馨·母之爱

康乃馨象征着温暖。五岁时,你天天清晨为我准备早餐,忙得时常大汗淋漓。结束这一切还要为我穿衣,但是,我讨厌你给我穿,那冰凉的手一碰我我就喊疼。于是你不得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为我套上。现在看来,我那时多幸福!你的手虽凉但是心是赤热的,有时看到你使劲搓手后再帮我……我感动了,我真的很幸福!那时我仿佛闻到了康乃馨的味道,母爱是康乃馨!温暖而又精彩!

常春藤·父之爱

十岁,常春藤爬满枝头,像父亲的爱,深入你心灵的深处。“赶紧吃药去!我给你按摩按摩。”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却使我感动至深。两根手指按着我的风池穴,粗劲有力的手指像藤蔓包拢着我,使我不再惧怕病魔。一下,两下,三下,一圈,两圈,三圈。你的呵护,让我感受到你的体贴,感受到了幸福。父爱是长春藤!体贴而又精彩!

风信子·友之爱

十三岁,风信子的芬芳沁人心脾。像朋友对你的爱,坚韧,美丽。“赶紧,第四课最后一段作用,背!”“快点,快到了,坚持!”又是几句平常的不能再平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语,他在赛场上和临考试之前的提醒包含着信任和鼓励,像风信子庞大而又玲珑的花丝。我感动了,因为我感到了友爱,感受到了幸福。友爱是风信子。信任而又精彩!

点点滴滴的幸福伴随我走过了十三个春夏秋冬。生活中父母和朋友带给我的幸福与感动精彩万分。幸福之余,我的心平静而又安详。

数学课堂,因回归生活而精彩 篇7

一、情境生活化, 体验数学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如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教学《可能性》时, 师生互动, 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导入新课, 说说老师赢的可能性有多少?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在教学新知时, 教者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场促销“转盘转转转”活动。商场规定, 转盘上的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获一等奖, 停在蓝色区域的获二等奖, 停在黄色区域的获三等奖。

提问:同学们, 你最想得几等奖?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如想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大一点, 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感知可能性从到1的大小变化。

转而再问: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 又会怎样想呢?感知可能性由到0的大小变化。

教者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 虽寥寥数语, 却能把教师的引导者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由不同身份所带来的不同的想法, 认识理解并感受了可能性的大与小。

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自行设计, 学会巧抓时机,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焦点关注的话题, 开学的第一天, 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师生谈话导入。

师:暑假结束了, 能告诉我你们暑假都到哪些地方玩了?

生:去上海看世博了。

师:有多少人去看了?

师:真不少。老师上网查了一下每天入园的人数统计, 知道从5月1日开园, 到8月底, 5月5日入园人数最少, 约9万人, 8月21日入园人数最多, 老师告诉你, 它比入园人数最少的那一天的6倍还多2.8万人, 你能求出最多的那一天大约有多少人入园吗?

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纷纷动手列式计算。求出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实际问题, 复习了旧知, 为列方程解求一倍数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儿童节那一天, 入园人数也不少, 8月21日的入园人数比6月1日的人数的2倍少5.4万人。你能求出6月1日入园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吗?

围绕世博入园人数这一话题, 设计出求一倍数的问题, 引导学生采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学生感兴趣, 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中, 教者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感受用方程解的好处, 掌握用方程解的方法。

创设丰富有趣的生活化情境,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 通过联想、类比, 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教学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与生活密不可分, 并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的良好习惯,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 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此, 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其“灵魂”。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数学学习只是把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教学时, 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 促使其主动建构有意义的数学。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我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我们学校有一项体育传统项目, 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三门球比赛的场景) (三门球) 我校的男子三门球曾代表南通市参加省级少儿三门球比赛获得一等奖, 三门球在我校是人人爱好的一项运动, 三 (2) 班的同学们正准备参加学校“三门球周”活动呢, 活动的内容是射门比赛, 现在五名队员才选了四名, 还有一名队员没确定。老师想请我们六 (1) 班的同学帮忙, 想想看, 选谁最好呢? (多媒体显示记录单如下)

师:从这个表中, 你能知道什么信息?我们可以怎样看这些数据呢?

师:要看谁射门最好, 只看进球个数行吗?只看失球个数呢?你认为怎样看呢?

师生讨论交流得出:不能只看进球个数或失球个数的多少, 而应看进球的个数与投球的总个数的比率。

同学们口答出各人的比率, 发现仍然很难看出谁最出色。所以我们还应统一投球总个数, 才更便于比较。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表示它们的比率即分母为100, 也就是进球率。

师:进球率表示什么意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陈枳君的进球率?

在此基础上, 学生主动建构并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现实生活的背景加上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 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至此, 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 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 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 也更富有意义。

三、练习生活化, 运用数学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所以, 我们努力创设生活模型, 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应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能够更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创设的生活模型, 学生也很容易进行。如学习了《步测和目测》, 我利用晨跑时机布置学生测量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 再步测篮球场的长度, 目测学校食堂到教学楼的距离, 并用步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学习了《圆的认识》, 布置学生测量、计算大厅里圆柱的直径, 计算它的横截面的周长和面积;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后组织学生寻求测量鸡蛋的体积的方法等;学习《比和比例》后, 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或家庭的平面图、利用物体与影子之间的比例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等。在教学中总是有意识地组织安排一些活动, 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篇8

1 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新一轮信息技术课改的一个较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和现实生活接轨, 而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 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学科中一些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事实证明,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素材, 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技术, 并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还能使整个信息技术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 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有很大的必要性。

2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实现生活化

2.1 挖掘兴趣事件,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教材涉及的内容为基础, 挖掘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过程。例如, 教师在讲授关于“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课的时候, 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新闻视频:XXX在逃, 最后就是依靠计算机中的IP地址, 将案件成功告破。接着向学生提问:警方是怎样抓到犯罪嫌疑人的?由于在播放的新闻视频中多次提到了IP地址, 所以学生看完视频后马上就能说出答案——“IP地址”——这节课的主题。视频中犯罪嫌疑人玩网络游戏, 使用网络购物的场景,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而且还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2 观察生活, 设置生活化的任务

知识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得的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 是学之根本。因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 通过设置生活化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够获得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例如, 在学习“字处理软件”这一课时,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提供一篇文章, 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排版操作, 对于这样的学习任务, 学生是不会有兴趣的, 更不会有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由于每学期学校都会以各种主题举行班级黑板报评比活动, 很多学生都有办黑板报的经历, 但却不知怎样利用Word来制作一张电子小报, 因此, 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一份介绍本班班级的电子小报任务, 这样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制作电子小报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Word软件的排版的相关操作。又例如, 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课时, 学习完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部分的知识点后, 我设计了两个任务, 让学生任选一个来完成。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合适的结构化表达方式, 利用Word处理软件制作一张班级课程表或者制作一张家庭三代的社会关系图。然后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并为每个任务选出最合适的结构化表达方式。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化任务, 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的真实存在, 并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也让学生体验到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2.3 借助生活经验, 善设生活类比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类比,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充分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课时, 由于IP地址的概念、IP地址中的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以及IP地址的分类等知识, 都是学生难以理解而又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 我将IP地址与电话号码进行类比, 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部电话只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电话号码, 为了使网上的计算机能相互通信, 也需要给计算机指定一个号码, 这个号码就是“IP地址”。IP地址中的网络标识就好比是我们电话号码中的区号, 主机标识就是区号后面的号码。又例如, 在学习《设置网关和代理服务器》这一课时, 我将网关与学校校门进行类比, 我们想从校外进入到校内, 就必须要通过学校的大门, 同样, 一个信息要从一个网络传输到另外一个网络, 也必须要通过一个“关卡”, 这个关卡就是网关。通过这样的类比教学, 能使理论化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让学生看得见、感觉得到, 学生自然会更容易理解, 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

总之,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信息技术, 然后再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摘要: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不但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更重要是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 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本文着重从“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实现生活化”两大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活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曹云峰.丰富的生活情境, 多彩的信息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 (技术教育版) , 2012 (6) .

语文因想象而精彩 篇9

想象真的那么难吗?其实, 也不尽然。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几点, 也许想象就会大放异彩, 学生们也能享受到无疆思维的快乐, 教师也会少了些尴尬。

一、以生活为源, 展开想象的翅膀

小学生对课文中的信息, 只有在其记忆贮存中能够找到与课文具有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 才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 从而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亦即联系过去的生活经验, 通过想象,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比如, 在教学《秋游》这篇课文时,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秋天在野外游玩的快乐, 可以让他们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玩耍的情景, 让他们想象着到海边去看海鸥, 到田野去捉蚂蚱, 到河边去捉小鱼……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讲起来滔滔不绝。再比如, 在教学《九色鹿》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们想象“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他们畅所欲言, 有的想对九色鹿说:“九色鹿, 你不要怕, 我们会保护你的。”有的说:“我们要告诉人们,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不要伤害它们。”有的说:“九色鹿, 做好事一定是会有好报的, 你不要担心,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还有的说:“九色鹿, 现在有《动物保护法》了, 人们会保护你的……”想象的同时,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一次再创造, 他们学习的欲望得以激发, 智慧的火花在闪耀。

学生的想象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已有的知识, 所以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多积累, 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可以想象的东西, 出现很多没有色彩、乏味的想象, 甚至叫人啼笑皆非、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

二、以课文为本, 打开想象的大门

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启, 文本是一把“金钥匙”。教师要在文本中寻找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想象的切入点, 进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在教学小鸟造房子的时候, 学生读完课文, 我展示动画:天蓝蓝, 云朵朵, 小鸟们在白云间快活地飞来飞去, 看着这些形态各异的花朵, 就情不自禁地说 (引读) :“哇, 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房子。小鸟用云来造房子了。”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我们可以用云朵建成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有的说用大的云朵建成高楼, 有的说用小的云朵建成书房, 还有的说用那圆的云朵建成一个健身房……丰富的想象带他们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三、利用文本“留白”, 激发想象的火花

好的文章就如同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 有着大量的“留白”让人们自由地去想象。在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留白”处, 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 文中最后说“狼说完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此处的省略号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就此我适时进行了想象训练, 让学生们想象一下:狼扑向小羊后会怎么样呢?学生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狼扑向了小羊, 就听到‘呯’的一声枪响, 狼倒下了, 这是猎人的枪声。”还有的说:“这时, 羊妈妈带着一群羊赶来了, 它们一起扑向狼, 把狼赶走了。”还有的说:“这时小羊往旁边一闪, 狼一头扎进了河里, 被河水冲走了……”一个个美妙的想象闪烁着学生们的智慧和善良, 也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折射出亮丽的光彩。

四、指导观察课文插图, 扩展想象空间

低中年级的课文中, 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借助课文插图, 指导学生仔细看图, 多看多想, 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 尽可能地让插图动起来。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 我借助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狐狸是怎样的狡猾, 老虎、百兽是如何的表现, 让学生在表演时加以借鉴。教学《李广射虎》时, 根据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李广射虎时的神态、动作等, 在想象中感悟李广的威武和勇猛。通过这样的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语文教学要担负起为学生搭建放飞想象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要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 充分利用好文本, 着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培养的资源,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摘要:想象是开启创新精神的一把钥匙,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何在课堂上熟练地掌握学生的心理, 运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想象, 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本文中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运用想象, 怎样恰当使用想象, 丰富学生想象的世界做出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联系生活,依托文本,文中空白,课文插图

参考文献

[1].张晓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4) .

[2].张凤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学周刊, 2011 (05) .

[3].卢兆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01) .

[4].支顺卿.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学周刊, 2011 (02) .

让数学课堂因生活化而精彩 篇10

一、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 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 选择加工问题情景, 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 由于学生想要解决, 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 (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 , 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 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 各种想法层出不穷, 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 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 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 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 把画框反过来, 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 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但40分钟毕竟有限, 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书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 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除法的知识”后, 我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从家里步行到学生平均每分钟要走多里路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这样就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数学的同时, 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 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把教学归朴实践, 归朴生活, 增强学生生活意识, 确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 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生活数学化。如我在教受“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 一个蛋糕50个人怎样分才公平, 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 然后再现场模拟表演, 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 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 得出“每人一份, 而分得一样多 (每份同样多) , 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总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 引出“分数”, 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使得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 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四、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如在教学“统计”一课, 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 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 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 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 一个同学作纪录, 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 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 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 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 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 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打工生活因梦想而精彩 篇11

前些年,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我喜欢上了文学,只要有空,必定四处找书看,也练笔。终于有一天,我的一篇不到三百字的“超短文”在一本杂志上刊登出来了,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那一刻我欣喜若狂!

但理想中那七彩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也不会因你的热情与努力就能走得一帆风顺,因为生命中总会有些“意外”之事让你方寸大乱,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比如,在发表了几篇短文之后,正值青春年华的我迎来了生命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结果却以心痛结束。那时,一向自认为坚强的我却难以用一颗苦痛的心撑住那个曾经狂热的“文学梦”。没有了他,顿感生命失去了全部的意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维持我生存的工作之外,我放弃了爱好、理想、追求。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行为真是愚笨到家了。

直到有一天,收到一封往日文友的问候信,她在信中随意地说了句:“你还写作吗?很久没看到你的文章了,以后有文章发表别忘了告诉我呀!”她的话在我已麻木的心上激起了涟漪,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彩虹……

于是,那个曾一度令我痴迷,令我疯狂的“文学梦”,就这样被她唤回来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伤痛早已远去、淡去,我的生命不能如此沉沦下去,否则,灵魂就会枯萎。

执起久违的笔,我又坐到了书桌前。功夫不负有心人,要重拾往昔的梦想也并不是那么困难!第一次投往集团内刊的文章在第二个月便刊出来了。再次看到自己的手稿变成铅字的一刹那,我真的想哭!

那个女孩子,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热爱与热忱,对梦想满怀憧憬与激情的女孩子回来了!从此以后,即使依然要面对现实中的无奈与情感中的波涛,我相信我再也不会躲到某个角落里去疗自己所谓的“伤”了,因为人生中有太多的东西比伤痛重要。比如健康的身心和稳定的工作,永恒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还有瑰丽的梦想与不懈的追求……

打工的日子或许依然平平淡淡,依然苦涩,但由于梦想的火花被再次燃起,我感觉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充实、愉快而精彩!

语文课堂因简洁而精彩 篇12

一、精简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主角, 学生成了配角。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滔滔不绝地在课堂上讲, 乐在其中, 学生在课堂上则昏昏欲睡, 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 环节设计再精密, 问题设计再巧妙, 由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这无可非议, 但有一点需要牢记, 那就是教案应力求简洁, 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要大胆删除, 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与学生互动, 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下面是江苏省的一位特级教师在《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的课堂设计, 教学环节虽然很少, 但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熟悉课文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在批注环节, 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处, 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写上去, 理解或深或浅, 评价可以是好是坏。在这个环节,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俨然成了学习的主角, 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上来了。

教学的第二环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批注”, 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 是他们可以交流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当然愿意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是的, 是自主选择作业, 而不像以前一样硬性规定哪些作业必须完成。教师设计一系列的作业, 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 他们会更有积极性去完成他们的作业, 结果也表明,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要比硬性规定时好很多。

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简洁而不简单, 教学环节毫无冗余, 课堂上,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学生在思考时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在交流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二、留出弹性空间

课堂教学的大环节可以设计, 但教学的细节处却无需设计。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开放的充满创造性的教学环境下, 课堂教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这就像一次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随时可能被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一定要留出弹性空间, 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时间, 如果课堂的环节设计得太细, 整堂课都充满教师设计的环节而毫无弹性空间, 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在课文《七色花》中, 有一部分是介绍七色花用处的, 有一位教师在讲解到这一部分的时候, 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他说:“老师, 假如只有一个花瓣, 他会怎么做?”这个问题,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显然没有设计到。但如果预留了弹性时间,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下去, 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 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的内容, 而且对学生积极提问也是一个鼓励;如果在课堂上不留有弹性时间, 对学生的突然提问, 就只能一言了之, 甚至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的突然提问打断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变得不高兴, 如果是这样, 学生就不愿, 也不敢再提问, 这样的课堂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方案时, 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 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将各种不确定因素纳入教学中, 才能再把一些突然事件因势利导地纳入教学中, 为教学添加新的活力。

三、实行框架板块设计

框架板块设计是相对传统的线形设计而言的。在传统的线形教学中, 教学内容和各个知识点仿佛是一条线上的若干个点, 将知识点顺利讲解完是线形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在这种教学设计中, 教师按照线上的各个知识点一步一步往下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 容不得课堂出现“意外”, 否则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 这种教学设计显然没有考虑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创造性与预设的线形课堂设计是矛盾的。框架教学设计则很好地适合了这一点,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 倡导框架设计, 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 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路径, 以供学生选择, 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所带来的教学过程, 更能体现现代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特点。

上一篇:口语课程管理下一篇:电视舞蹈节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