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2024-06-27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共8篇)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篇1

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中,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数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而且还可利用数学学科的优良品质, 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能力得到提高, 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幼儿教师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的要求。

为培养出高数学素质的幼儿教师, 幼儿师范专科院校要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等因素, 探索适合幼儿师范专科院校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技能型, 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集教学、科研于一体, 善于学习, 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 了解幼儿园现状, 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1.转变教师观念, 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早在上个世纪末已经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起来, 然而高等学校似乎从未参与其中, 师范院校也仅仅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思想。殊不知, 要想将素质教育遍布全国各校、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做起, 首先要做的是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这就要求师范院校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素质要进一步的提高, 以便进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

传统的幼儿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有这样的观念:“数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是中小学要做的, 高等院校不需要;数学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教材由专家编写, 教师充当教书匠、起到知识的传播作用。”观念指导行动, 对于一位数学教师来说, 如果她认为上述观念正确, 毫无疑问她会把抽象的、绝对真理性的数学知识看成一种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东西, 会努力将数学知识或结论灌输给学生;但如果她把数学看成是人类在征服世界的时候, 通过无数次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在一次次的错误、尝试, 逐步改进的过程, 那么, 她会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试误操作等活动, 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如果她以为数学是应用广泛,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她会尽力从生活中寻找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找出数学现象入手。为此, 在数学课上时刻强调正确的数学观, 注重数学教师的示范性,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升数学素养。

2.善于学习, 准确把握幼教发展方向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作为知识传播的教师更应如此, 而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的数学老师, 由于其学科特点, 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与幼儿园实际贴近, 还要与国家政策法规一致。为此, 数学老师就要将自学与外出进修学习相结合, 以便准确把握我国及国际上幼儿数学发展方向、特点。

自学, 即在学校或家里通过读书、读报、观看新闻、查找网络资料等途径, 不断提高自己对当今幼教事业的发展趋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认识和提高。

外出进修学习, 即可以到兄弟院校进行同行交流、到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3.加强教学与科研结合, 促进教师职业技能提高

与数学专业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领域即为幼专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等内容。如何引领数学教师参与科研中来, 并能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起来, 是每位老师都需要思考、去做的事情。

数学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特点, 将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做到科研、教学不分家。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素养, 而且也促使数学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4.不断深入幼儿园,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幼儿师范专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幼儿教师技能的场所, 为此从事教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了解幼儿园的现状, 不断提高对幼儿园教学的了解,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将幼儿园的实际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师在从事科研的时候, 要密切结合幼儿园科学活动课中的数学内容展开研究, 同时将研究所得的、有利于提高幼儿数学素养的研究, 到幼儿园进行实验, 并推广应用。

二、课程结构建设

数学素养是近些年来在数学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命题,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PISA对数学素养的定义是:“人体确定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所起的作用, 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和从事数学, 以此来满足一个在当前和未来生活中作为积极的、参与的和反思的公民之需要的能力。”澳大利亚全球生活技能调查对数学素养定义为:“人们用来有效处理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数量问题所需的技能、知识、信念、气质、思维习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聚合。”这两个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桂德怀、徐斌艳认为, 数学素养是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郑强把“数学素养界定为:数学素养是指经过数学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 包括理解数学与社会的关系, 理解数学的本质以及形成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幼儿师范院校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地从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数学品质方面展开。知识属于基础性范畴, 是能力、思想、品质形成的载体;能力是核心, 包括思维、实践等能力;思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认知方法;品质是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为达到上述培养模式, 改善课程结构是在所难免的。

1.教材改革。

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现行教材, 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播, 对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品质的重视不够。为此, 在教材上要进行改革, 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把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数学品质方面的内容贯穿始终。

2.教学形式多样化。

由于现在幼儿师范专科的生源质量在下降, 大多数升入到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不好。为避免学生将数学的害怕心理带入到高等学府, 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将需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比如, 通过了解数学史、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趣事、参与数学游戏等活动,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同时,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能力得到延伸、拓展。

3.学时分布。

在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之下, 合理制定各部分学时, 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数学游戏、数学趣事、以及与幼儿园有关的数学知识等实用性比较强的内容, 可以适当地多安排一些学时;而由数学家提炼出来, 应用性不是很强的内容可以适当地少安排一些学时。

总之, 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开展的数学课中, 主要是通过数学学科的优良品质, 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能力得到提高, 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幼儿教育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慧娟, 王晞, 许明.关于三项著名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4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3]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范;教师职业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25-02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从2000年启动,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到2009年底,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已实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有调查发现,经过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变化,但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产生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教育,也面临着这种的压力和挑战。目前,我国现有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称职的中学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分析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在培养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师方面进行探究与尝试。通过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当前师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1.注重学科性的传统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往往注重专业培养的学术性、学科性,课程体系与新课程下的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往往脱节,课程设置学科性过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生物新课程教材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点,对中学生物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及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专深生物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出色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陈旧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相适应

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由知识传授者转向人文关怀者,由知识移植者转向学习方法给予者,由知识灌输者转向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者,由教学资源垄断者转向学生探究资源引导者,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向学生的合作者,由课程开发执行者转向教学行动研究者。大部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比较感兴趣,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地利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只侧重于生物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科学思想、科学意识的培养,无法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不能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由于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引领工作,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改进学习方式来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3.实践训练的不足和实习条件的不完善与新课程对教学技能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学技能训练应该在实验实习实训中进行,由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实行探究式教学,从备课、教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课等环节全面体现新课标,并将是否遵循新课标作为教学实践考核的重要依据。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向,使师范生具有对教材分析、加工、整理、组织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指导学生提升观察自学的能力,同时具备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但由于受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如微格教室少,管理人员不足,加之教育实习时中学的生物指导教师因为担心教学质量不愿让实习生多代课,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二、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我院先后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校建设单位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出“一改三建”(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以此为契机,确立了培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中等教育师资”的目标,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

1.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意识

生物科学专业实行“2+2”培养模式,即实行大类招生,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理解专业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选择专业;第一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和志愿,进行专业选择,加强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学习,基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加强师范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人才观和就业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情感性格、生活方式严格要求,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规范言行,使学生将来走上讲台后,能够爱岗敬业,关心学生,依法从教,为人师表。

2.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遵从生物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市场需求的原则,注重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设置,按照市场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生物科学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在保持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生命科学史、生物STS教育、生物伦理学、社会生物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使师范生在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的基础上,了解自然辩证法等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3.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1)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生命科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链接,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

(2)在生物实验课程改革方面,重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实验能力的准备,要求学生熟悉中学生物实验,对实验材料采集培养、试剂配制、标本制作等进行专门的培训;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师范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技能培养。利用学生的实用心理,通过实例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利用参与意识,借参观、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开展演讲、粉笔字、简笔画小制作比赛,培养表达能力、板书技能、操作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体现情感教学、参与式教学;关注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参加地方教研活动。

(4)制定《生物教学论》课程教学规范(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教学地位作用、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执行计划、开课条件、任课资格、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后辅导答疑、成绩评定、教学文件归档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对课程建设提出具体合理可行的要求与规范。确立生物课程论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及培训模式。从教学论理论、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教师语言、实验设计、直观教具制作、CAI课件制作、教材开发、探究性案例等方面构建新的生物教学论课程群。

三、结语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篇3

一、幼儿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幼儿园作为教育幼儿、培养幼儿优良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幼儿教学知识, 还应具备相应的幼儿教学能力, 掌握与幼儿的良好沟通方法, 采用合适的方法教学相关知识等, 这些都是幼儿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幼儿教师要保障教学效果, 首先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掌握幼儿教学的技巧,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 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另外, 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 使教学设计的内容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 还具有创造性, 能够充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因为年龄较小, 对很多事情缺乏足够的认识, 所以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所以, 幼儿师范生要掌握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这也是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与幼儿的有效沟通, 可以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状况, 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力, 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幼儿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还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的沟通等方面, 所以幼儿师范生要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关心, 做到一视同仁, 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 给予针对性的沟通交流。

总而言之, 幼儿园教学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 所以对幼儿师范生的教学实施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下, 教师在教育变革背景下, 要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选择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丰富教学的内容, 使幼儿能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同时能够从小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也应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施能力, 熟练掌握幼儿教学的各项技能, 能够有足够的耐心与幼儿相处。

二、幼儿师范生教育培训现状

幼儿师范生口语教育与培训内容往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幼儿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和个人成长;第二, 幼儿师范生可参与学校研究或者是业务方面的进修活动;第三, 参与校外长期或者是短期的在职培训。幼儿师范生的口语教育和培训内容可有效的帮助幼儿师范生深入研究自身的业务, 提升自我专业能力, 但是往往会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会使得活动安排无法开展活动。现阶段, 主张以学院为基地和课程为本位的原则进行培养幼教人才, 分有短期与长期两个阶段的培训, 并且在一般的学院以及培训机构都开设有相关的培训, 短时间的培训主要是进行教学方式和技能的培训, 不会开设证书颁发的环节;而长期培训重点是处除了传授基本的教学方式与技能, 同时还要进行幼儿师范生情操、学习态度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 学制在1至3年间, 并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 幼儿师范生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三、幼儿师范生职业口语素养培养对策

(一) 积极创造课堂氛围

首先,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教学态度, 调整自身角色, 与幼儿师范生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让幼儿师范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尽量站在幼儿师范生的立场和角度组织教学活动, 语言表达也应尽量贴近幼儿师范生的特点, 这样不但能体现幼儿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 更能降低教师与幼儿师范生之间的距离感;最后, 当幼儿师范生语言表达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尽量避免流露不满意的情绪, 要继续鼓励幼儿师范生积极参加课堂发言, 使之在轻松交流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积极营造幼儿师范生交际环境

语言的学习, 尤其是听说能力是学习, 最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交际情境内进行锻炼。在对幼儿师范生展开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时, 教师应该尽可能对教材进行创作性的使用, 让幼儿师范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内练习对人和事物的描写和表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示范如何开始发言、如何去倾听别人的观点, 如何去评价和指正别人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等等。比如, 在作文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师范生进行口述, 教导幼儿师范生如何理清逻辑、婉转流利地表达自己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角色扮演融入教学活动。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 不仅能使幼儿师范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更能提升幼儿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 以幼儿园为中心建立基地

“学院基地, 知识本位”的培训模式以幼儿园为中心建立基地, 即是幼儿师范生在园中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 在实践教育事业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加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提升能力为基本, 并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达到更理想的培训状态。如在为幼儿园小班孩子进行散文《萤火虫和星星》这一课教学时, 为了使幼儿认识夏夜中常见景物感受散文意境美同时学说散文中的优美语句, 幼儿师范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备课时准备音乐《梦幻曲》和关于星星与萤火虫的视频。在开始上课时, 首先, 带着丰富的感情告诉幼儿这节课我们要开启神秘之旅, 邀请小朋友们仔细观看, 播放关于萤火虫和星星的小视频, 引导幼儿发现萤火虫与小星星的相似之处。其次, 幼儿师范生播放准备的《梦幻曲》, 随着曲子进行散文朗读, 让幼儿闭上眼仔细感受音乐与散文的内容。最后, 总结萤火虫在夜晚变得如同星星一般闪烁着点点光芒。综上所述, 幼儿师范生在进行教学时使用视频与音乐, 将二者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幼儿根据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直观感受达成通感, 并根据老师的讲解感受到散文的中心思想已经散文所表达的感觉。所以说,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促进幼儿更加快速的接受新的知识。

(四) 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

在幼儿园中幼儿师范生教育和培训要从师范生、课程和幼儿园三方面进行考虑, 避免出现三大板块分离的现象, 幼儿师范生培训可采取分组学习, 每个时期制定有关主题进行学习, 锻炼幼儿师范生的教学策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分成学习小组主要是有利于相互讨论, 幼儿师范生培训课程是以幼儿园教学内容作为指导进行设置,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如进行幼儿园中班教程《金色的房子》一课时, 首先, 幼儿师范生可以向幼儿提问, 要求幼儿进行讨论交流都有哪些房子的式样, 在幼儿说完后, 幼儿师范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各种样式的房子的图片, 以此引入课题《金色的房子》。其次, 为使幼儿能够理解课文的主线情节, 在多媒体设备上演示课文的分段图, 以此来帮助幼儿进行文章梳理。在文章梳理完成后, 幼儿师范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小动物愿意与小姑娘玩以及小姑娘的心理活动。最后, 幼儿师范生通过多媒体播放别的幼儿进行的故事角色扮演, 并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根据别人的角色扮演, 自己也来演一演, 以此来加深幼儿的记忆程度。由此可知, 信息技术简化了老师繁琐的备课过程同时为幼儿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素材。

(五) 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课程培训

针对幼儿师范生教育和培训方面, 往常的培训没能取得较为明显效果。所以, 在以“园本基地, 能力本文”的指导原则之下, 培训过程中可将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应用在培训上, 以便提高培训效果和效率, 帮助更多的幼儿师范生快速的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将培训和实践教学融合。

对幼儿师范生进行在职培训的主要是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师范生的教学水平, 从而达到, 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就要结合实际情况, 将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组合。并以学校为基地, 进行就地培训和就地教学, 这样才可以做到贴近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况, 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 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实际教学, 以丰富多样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赢得幼儿的关注,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六)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幼儿师范生教育和培训将要利用到哪些资源, 培训开始前均要将其备好, 以便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可增开各个学校幼儿师范生培训交流会, 增加幼儿师范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 向同行借鉴更多更好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方法。

幼儿师范生口语教育与培训要根据幼儿园中的发展趋势相符合,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幼儿师范生进行培训, 进一步提升幼儿师范生的专业水准。所以, 幼儿师范生的在职培训和课程要与幼儿园教育步伐相一致。在职培训过程中做好合作分工, 幼儿园以及其他培训机构和相关部门都要相互了解与合作, 将幼儿师范生的教育和培训放在提高幼儿教育规划中的一部分, 明确各个部门间的职责, 快速帮助幼儿师范生适应新的环境以及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发展事业中, 对于幼儿师范生教育和培训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幼儿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决定了幼儿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 全面提升幼儿师范生教学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幼儿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 针对幼儿师范生口语素养培养同样也显得较为重要。以往的口语素养培养效果并不明显, 没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是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可提高幼儿师范生口语教育培训效果呢?着重分析幼儿师范生口语教育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模式, 寻找全面提升幼儿师范生口语教育的培训效率。

关键词:幼教,口语教育培训,对策

参考文献

[1]罗明东.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新方向——“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06) :20-25.

[2]盖颖.幼儿师范生职业口语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109-110.

[3]杨莹.幼师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5, (36) :73-75.

[4]乐艳.对幼儿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5, (12) :57-58.

[5]颜彦.《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评价方法改革初探[J].儿童发展研究, 2016, (02) :51-54.

[6]孙玉丽.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 2012, (05) :80-84.

[7]冯军.师范生“教师口语”课的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10) :206-208.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篇4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众传播学、新闻学与教育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定义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首先提出, 认为媒介素养定义为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获取、分析、评价和交流信息。经过六七十年的演变, 人们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初步形成了共识, 其中, 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两种:

(1)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ability to choose) 、理解能力 (ability to understand) 、质疑能力 (ability to question) 、评估能力 (ability to evaluate) 、创造和生产能力 (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 fully) [1] 。

(2) 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办的媒介素养研究网站将媒介素养界定为:

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2] 。

根据上述观点, 我们不难理解, 媒介素养教育是运用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 指导人们有效获取、准确理解、合理评价大众传媒信息, 并能成为创新性传播者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可以使媒介受众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 成为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现代公民[3] 。而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学会有效地使用媒体, 正确理解信息传输过程和制作过程, 认清媒体构架现实而非简单再现现实的传播特性, 从而帮助人们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辨者。

但是,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及全球化、商业化的加剧, 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 媒介信息良莠混杂。在这种形势下,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 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中网络上信息风暴的主要发起人和接收者, 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这使得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 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合理地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资源, 成了师范生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时代我国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媒介的使用存在偏差

作为师范学院的成员, 我们通过调查得知, 目前各种媒介已经融入到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论年级、专业、性别, 接触使用媒介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师范生最常使用的是网络、电视, 其次是手机, 且手机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作为信息载体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无疑, 这给移动教育、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一些事实上的方便。但是在使用动机方面, 却不得不让人担忧, 大部分的学生使用这些媒介进行休闲娱乐, 或是消磨时间, 还有些学生是为了获得资讯, 只有极少数师范生可以真正地运用媒介来进行学习。不难看出, 虽然学生能有目的地选择使用媒介, 但存在媒介使用偏差。

2.缺乏必要的道德自律能力

对媒介规范有一定认识, 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相对趋于理性, 大部分学生知道不能单纯地相信媒介信息, 对于媒介信息有一定的甄别能力, 但是在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上尚有许多模糊认识, 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网络上查找论文、小结、计划书等然后变他人成果为己有, 不劳而获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比较普遍, 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论文抄袭的情况持随意态度, 这说明师范生的道德自律能力不够。当前媒介尤其是因特网在给人们提供无比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信息污染、网络暴力、网络沉迷等许多负面的影响。此外, 存在一些典型的现象有沉迷网络、利用媒介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成为网络暴民、传播网络病毒或不健康信息、在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等。这些既干扰和误导了大学生包括师范生的思想与学习, 又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长此以往, 还会导致大学生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观淡薄、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和社会责任感弱化等不良后果。

在使用媒介过程中, 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和批判自觉性, 不能正确处理看电视、玩游戏和其他生活学习的关系, 部分同学易沉迷网络成瘾而使生活内容单调化, 不能摆正日常学习与传媒信息获取之间的关系。

3.高师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尚不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同时存在,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此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亦可归因为内因外因两方面, 内因即学生自身心理方面, 外因又主要体现在社会与学校所提供的条件和营造的氛围[4] 。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经过了解我们发现, 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尚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即使是开设了也只是素质拓展课程或公选课。

综上所述,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媒介社会规模庞大的一个受众群体, 他们接触媒介的范围广, 使用媒介的频次多。其中网络作为受众最普遍接触的媒介, 也是大学生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日常所主要接触的媒介, 其对高校师范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杂志、报刊、广播等。这同样说明网络媒介已经成为高校师范生所使用的主要信息通道。但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学生的上网动机及其网上行为需要积极引导, 以防止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 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对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较好的应用能力, 对传媒中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他们对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认同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一定谨慎态度。

三、信息时代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是师范生特殊性的要求

师范生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受众,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 他们同时扮演着学习者、信息接受者、传播者、信息教育开发者四种身份[5] 。

首先, 作为一个学习者, 在未来工作中, 师范生接受媒介信息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这不同于普通受众。他们担负着媒介信息的“把关人”, 要能够把从媒体中获取的不良信息加以抵制, 将不良信息过滤在传播以前。

其次, 在未来工作中, 师范生又作为教育者和传播者来创造生产和传递媒介信息而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也即教育媒介信息的创造、传递者。

因此, 作为未来教育主体的师范生, 在他们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期正面临各种媒介信息的冲击, 只有在这种环境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师范生才能在未来教育中正确扮演四种身份,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 培养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

2.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是教师职业性的要求

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着教师的角色, 因此首先要能客观地批判选择信息, 进而将获取到的符号形式的信号进行正确解码, 而不是被扭曲的信息所奴役。这样才能从传媒人的角度开发教育资源、创造教育信息, 将信息再加工后进行传播, 使优质的教育媒介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如果师范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那么就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就很难胜任教师的工作。

3.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信息的复杂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消费者, 更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与创造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 应能正确地选择、解读和应用, 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知识, 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媒介信息来有效向学生传播学习资源。因此,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 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

四、提高师范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对策

1.社会: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媒体之间的联系

2009年11月14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中, 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王天德研究员提出:“媒介素养研究工作一定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规律, 他呼吁年轻的博士们要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切忌捧着电脑堆砌概念:即一要通过我们从事媒介素养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 推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性支持, 进入教育部课程设置视野;二要建立一个全国性媒介素养研究协调机构;三就媒介素养中小学教育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普及等着力提高认识。”[6] 因此可以说, 目前社会已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良好环境。我们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同时, 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 其传播隐蔽性强, 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 媒体要规范其内容, 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 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其次, 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 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 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

第三, 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其他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 发挥其优势, 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2.学校:高校应加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 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 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 因此, 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力量。

(1) 学校应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

校园媒体是高师院校大学生进行媒介实践的良好场所,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平台。利用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师范生媒介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校园媒体宣传媒介素养知识, 通过校园网让学生了解校园新闻, 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

(2) 学校应注重课堂媒介素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 学习自主性较强, 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学校自身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 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 加强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高教师对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许多国家, 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参考有关类型的专业技能, 既使用正式的方法又使用非正式的方法。例如, 在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教师教育者使用咨询、工作坊、指导、合作伙伴、研讨会等方法对培训者进行媒介素养提高的教育和帮助[7] 。

第二, 积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有计划、有组织地一步步地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 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 更重在养成, 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 他们的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第三, 积极借鉴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校本课程, 为师范生开设必修课, 并将成绩视为教师资格证发放的重要依据, 切实提高师范生媒介素养。

3.学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强化自我媒介实践

师范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要形成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师范生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 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实效的高低。我们不仅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媒介学习, 而且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 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这样, 师范生的媒介素养就能处于高层次、高水平的状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 师范生应当学会利用媒介帮助自己、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理智地面对媒介信息。

五、结语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课题, 当今社会上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定性的论述方面, 大部分学校及社会还没有认清媒介素养教育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这就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做出更加贴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定量的研究成果, 形成一个庞大且系统的专家队伍, 举行大型的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之类的研究交流活动, 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 媒介素养的意识就能逐步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经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熏陶之后, 定能使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以适应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 2003, (1) :116.

[2]媒介素养研究网站[EB/OL].http://www.medialiteracy.org.cnm.

[3]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9, (11) :157-159.

[4]刘芳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9.

[5]张育桂.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 (3) :25-27.

[6]下沙网站[EB/OL].http://www.xiashanet.com/life/xszx/school-news/20091118/17000281005.htm.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篇5

关键词: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培养路径

师范院校是培养新型教师的摇篮, 师范生的素质结构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未来教师的素质状况。既要有学者品质, 又要有良好本领, 应该成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重要目标。因此, 师范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师范教育的重任之一。

一.概念的界定

学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素养指一个人平日的修习涵养, 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外表气质与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个人的文化品位。通常所讲的学术素养其实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即学术素养本身和学术研究素养。学术素养本身是指通过平日修习所达到的学问和人格境界;学术研究素养是指在学问提升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或是应该遵守的相应的道德品质或规范。

教育科研也是学术研究的其中一个范畴。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指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育科研素养一般由思想素养、理论素养、能力素养三个方面构成。

能力是指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技能与方法。应该说素养与能力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素养的内涵比能力更广泛更丰富, 素养包括能力在内, 能力仅指素养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捕捉问题的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六个方面。

二.师范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

师范生离现实的教育科研还有一段距离, 其相关经验也几乎是一片空白。无论是科研意识调动、科学态度塑造、科研方法技术学习还是对基层学校科研形势的了解都要从头开始, 所有这些学习虽然可以和当前的师范学习建立一定的联系, 但主要是指向未来的、是为以后实际工作中的教育教学研究做准备。这些准备中, 知识、方法、技术、意识都是必要的。

1.健全知识结构。

学术知识结构是研究者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过程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得各种知识之间产生新的联系, 从而便于形成新的思想与观念, 同时思维也会随之越来越开阔。因此, 学术研究实质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如果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前人已发现了的, 哪些东西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人, 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走不少弯路。可见, 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研究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该学习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因此,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应该在职前学习阶段努力为未来的教育科研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健全知识结构, 从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三个层面加以构筑。

2.灌输学术科研规范意识。

从可行性的角度看, 师范生的科研技术训练多少有点空中楼阁的意味, 但培养其端正的研究态度却是势在必行的。

单纯的学术研究并不能形成道德, 道德的主体是人, 只有从事学术活动的人, 才有可能在学术活动中与他人、社会等方面构成一定关系, 需要一定的原则、规范来调节, 这就形成了学术道德。从本质上说, 学术道德规范是公民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遵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学术道德规范即是指学术研究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共同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学术规范的总和, 是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师范生应该知道学术道德的内涵与要求以及一个研究者应自觉用其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这是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学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创造实践机会。

浅谈师范生的数学素养及提高策略 篇6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分析

虽然几乎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视数学素养的意义, 可是对于何为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的构成条件是什么等问题, 理论界尚没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观点。我国学界普遍认为, 所谓的数学素养, 指的是通过系统数学理论教育与数学实践所形成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个人决策等问题需要的足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能力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对数学和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也包括理清数学的本质内容、数学的情感内涵、态度等方面。另外, 还有学者指出来, 数学素质通常由数学基础、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人文精神等几项元素组成。王至公在《新世纪公民基础数学研究》的报告里提出, 现代化的数学素养应当包括数学基础、数学思维习惯、数学思想状态、数学技术能力、个性化数学品质等几方面内容。而不管是哪种理论, 注意的都是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改善, 这对未来教育发展是有极大启发的。

二师范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笔者曾经选择了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数据结果发现, 师范生数学学科知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一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从总体上来说, 知识水平不成系统, 较为零碎, 难以掌握数学基础内容;二是数学隐性表达能力缺失, 尤其表现在认知功能为主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交流能力等几项;三是对于方法论及数学思想的认知程度不够, 许多现代数学思想以及数学知识的发展脉络不够清晰;四是对于数学史的认识程度不够, 不知道数学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基于以上几个问题, 致使师范生的数学素养极度低下, 掌握不准教材里面所提供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教材里面提到的能力培养、思维方法表现出漠视的态度。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师范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目标

1. 学生可以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述数学观点

在师范院校中, 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数学符号, 这些数学符号集合到一起, 就形成了数学语言, 如“必要充分条件”“任意一个”“存在”等词汇, 学生经常表现为一知半解, 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在对数学观点进行表述时, 有些学生出发点是对的, 但是符号与语言的应用都不正确, 这很可惜。应当让学生在这方面多加练习, 达到最基础的数学素养要求。

2. 要学会认识知识点中的区别与联系

在师范生数学学习过程中, 需要让学生明确新知识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联系这一问题, 其实从小学、中学时代就一直在强调, 而师范生所要站的角度应该更专业一些。比如, 针对笛卡尔这一概念时, 同样是当作乘积运算, 此前所学的是数字间的相乘关系, 现在的乘积对象不再是数字, 而变为集合。这样的推广必然要求知识的领悟层次更高。因此学生一定要学会打破旧有知识体系的束缚, 注意区别与联系的尝试与广度, 达到更好理解每一项数学新知识的目标。

3. 要学会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数学知识许多都是抽象性的, 可它们同时也是源自于生活, 最关键的是要使师范生认识到抽象知识的乐趣, 并且可以很快地掌握这种抽象知识的内涵。当掌握了知识基础内容以后, 就要进行习题练习, 并要把习题泛化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 学生应当在学习了局部知识以后, 将数学知识做出整体性关联

比如, 在学习随机变量概念的时候, 内容中包括了某一随机变量可能取值同随机事件间的对应函数关系, 可以利用函数关系将一系列概率问题转化成高等数学思想进行综合处理。若学生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函数的内在联系, 并且将其放入到数学整体关联中去, 那么就可以说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层次的数学素养了。

5. 要注意加强数学建模能力的学习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让计算机及其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深度、广度已经被应用到了生活中的许多领域, 变成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手段。数学建模正是基于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新形式。建模应当得到师范生的重视。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具有以下能力:一是良好的数学意识, 如理论基础意识、方式方法意识、理解应用意识等, 对于一些数学味较淡的问题, 眼光尤其应当敏锐;二是较强的推理水平, 如抽象、理解及推断等,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素养的中心与根本;三是翻译数学语言的能力, 如有效应对符号的思维意识等, 这是数学素养的更高层次发展。

四师范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策略

1. 注意加强师范在校生的数学理论学习

只有充分地学习了数学理论并科学而全面地理解了数学当中的概念, 才能把这些概念准确地应用到工作当中的教学活动里面去。这一方法策略需要师范院校在专业课的开发时加以注意, 同时也需要在校教师在教学及辅导过程中仔细把握, 尤其应当注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注意加强师范在校生相关教育理论学习

用专业课程设置、主题讲座、社会综合实践等形式加强师范生相关教育理论的培训, 防止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教学方法依然是那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初级水平。特别要注意加强师范生的网络信息检索、总结、归纳与应用的能力, 让学生可以用信息化的方法自主提升数学素养。

3. 注意加强师范院校与数学素养提高有关的课程比重

这些课程里面包括了特殊的职业性知识, 决定了日后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同数学有关的学科设置上, 要体现出师范生的实际特点, 增加师生课堂如何互动、如何处理个体差异、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学习、课堂组织、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应该反映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并且同数学素养相互联系。

4. 注意提升教育实践的效果

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内容是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有极大帮助的手段, 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论同实践更进一步结合。在这一问题上, 有两个方法值得考虑:一是增加实践的时间, 让理论更多地融入到实践当中去, 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素养;二是将实践穿插到各个学期中间, 而非像从前一样只是放到在校的最后一年。

5. 在进行数学或者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时要注意积累

只有数学经验足够多了, 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如果经验积累不足就谈数学素养, 无疑是缘木求鱼, 永不能得。所以, 在对师范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传达出足够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 以便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从教材里面的思想与方法出发,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之有关的思想与方法, 这种提升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已有的数学素养进行巩固与积累, 也能在练习中不断实现自我创新, 增加数学相关的知识面, 应用数学思维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会更稳固、更扎实, 同时得到质与量的同步升华。

五总结

当前时代, 社会文明高度发展, 在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 数学都已经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对于即将进入到社会中的师范院校学生来说, 提高其数学素养, 也就是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一项能力,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是学生让自我价值得到展现的需要。所以师范院校应当把数学素养的培养当做核心工作, 不断研究创新, 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学勤.衔接生活, 激发小学生数学课学习兴趣[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09 (6)

[2]陈剑秋.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7)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篇7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校园丑闻百出, 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接二连三, 造成的负面影响却远不止是受伤的学生及学生家长, 而是严重损害了教师道德素质, 致使教师行业备受质疑, 在人们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教师形象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老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重视和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意识、规范职业道德行为是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的极为重要方面。

一、提升师范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师范生, 担负着将来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合理总结, 也是对合格教师在伦理道德维度上应该达到的要求。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师范生自身品质的涵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人才。师范生只有系统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道德责任感,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 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和完善, 才能为今后从事教育劳动做好充分的道德准备, 缩短社会适应期, 而且还能提高教育经济效益, 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营造积极的人文教育环境

由于社会快速转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观念的多元化和西方思想渗透的影响, 让部分师范生无所适从, 给师范生的道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现为个人利益至上、法制观念不强、缺乏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薄弱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偏于消极等。俗话说:“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创建良好的人文校园, 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大学理念和理想。只有树立以人的存在、意义、价值为本的大学理念与理想, 充满人文和谐精神的教育氛围才能得以塑造和发扬。其次, 要树立良好的校风。要让校园到处呈现和弥漫着“我是人民教师, 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气息, 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民主、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从而唤起学生真、善、美德行的培养。最后通过在校园内设计张贴文化标语, 特别是关于爱岗敬业的名言警句和人物实例, 实质作用于学生的情感, 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最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导向作用。

(二) 将职业道德教育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 使师范生得到系统的师德训练

师范院校虽然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育人的教育目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但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 分数依然是学生追求的首要目标。如何才能使师范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未来教师, 可采取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 分学期开展教育。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和变化, 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 丰富案例教学、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他们向中小学优秀的教师学习, 学习他们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师范生通过榜样的学习, 可以把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三)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离不开现实的生活, 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假期可以组织师范生们进行三下乡活动, 培养出其实事求是、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同时他们的实践可以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 影响到他们的学生, 培养出更多的爱岗敬业小战士。

(四) 教育者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要率先垂范, 做到治学严谨, 诲人不倦, 思想道德情操高尚。优秀的教育者是高素质师范生的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育者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教育者的错误言行在学生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留下深深的败笔。在高校师范生道德素质教育中, 教育者首先应当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其次应该在专业教育中添加人文情怀, 渗透仁德理念, 时刻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以身作则, 带头践行道德规范, 让学生看在眼中, 学在心中, 牢牢地记在脑中。

总之, 教育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寄予了师范生更多的期望, 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师范院校应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尝试, 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使他们在未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创造性劳动中, 引领社会风气之先, 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教师。

参考文献

培养师范生数学素养论文 篇8

基于此,学校近年来面对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给学生选择权,并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得以提升,成为“自信个体”“成功学习者” 和“负责任公民”,从而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确立学生的核心素养,明晰“培养什么人” 的方向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学校确立了“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具体要求,坚持本土和国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明晰了“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

为使育人目标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国际已有经验,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身心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语言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数学与科学素养、数字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生态素养、跨文化素养。这十大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 互相补充,具有一定完整性、和谐性、互动性。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学校通过核心素养有效地联结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体系,在这样的框架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是从学生最需要的角度出发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图1所示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即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十大核心素养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如下:

【身心素养】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对自已的健康负责;具有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管理素养】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 具有积极学习态度和动机,敬业乐学,有终身学习的意愿;能够合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途径,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决策;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对现象能够进行反思质疑;敢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实施。

【语言素养】具有语言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情境,恰当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理解、表达和交流。

【审美与人文素养】能够感受和欣赏各种美的事物,理解其中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的日常生活品质; 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数学与科学素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数字素养】能有效地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 恰当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有关的道德及法律问题。

【沟通与合作素养】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友好交往,并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积极倾听,勇于发问,能清晰、富有逻辑地思考,能运用各种方式将知识和资讯清晰地传递;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平等、信任;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 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

【生态素养】关注、爱护环境;具有生态危机意识,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主动参与环保行动,能基于生态知识的掌握,积极反思自己的生态行为。主动参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活动;关注个人健康,热爱运动;积极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跨文化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和欣赏国家的历史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能以全球化视角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和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积极追求全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怎样培养人”的 策略与措施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如何借鉴已有的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建构融目标、过程、方法、评价为一体的培养机制,是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构建

2014年2月,学校高一年级开始 了必修课分 类分层走班教学的探索。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浙江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行,“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传统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模式将面临极大挑战。对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

1.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

自主发展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为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学校尝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长”,“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为载体,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实现“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想人格。

2.建立学 生生 涯 规 划 指 导 制度 ,完 善 成 长导 师制

学校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同时, 学校完善成长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 负责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3.优化选课制度,全面推进实施分类分层走班 制度

学校在总结以往选课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学程制,编制好《选课指南》,详细说明各类课程的定位和功能、各学程的课程具体安排、考试要求、选课程序和要求等,班主任和成长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课程修习方案;切实保证学生选择修习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选课工作。

学校还进一步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情况下的管理组织体系,修订与新课程、新高考制度相适应的课程安排、学段设置、教师调度、班级编排、 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的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4.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 的作用

在实施学分制和综合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建立与核心素养体系相配套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引入突出过程评价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将学生每节课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与学分认定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客观地认定和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建立了以增量评价为主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通过教学巡查、满意度调查和增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学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合理规划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保证学生参加全部必考科目的考试, 反对过早偏科;指导学生参加相应选科考试和高考,发展自身长处,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方案建设

遵循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结构、 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根据核心素养目标,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开发校本特色选修课程群,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学科建设方案。

1.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

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加以培养。核心素养具有的可教、可学、可测特点,为各个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学科属性,所关联的核心素养也有所差异。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间的关联是实现核心素养塑造的前提,学校着力于研讨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的表现,使核心素养更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构建学科课程方案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其中,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要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体现具有跨学科性。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各学科围绕本学科所关联的核心素养,按学段建构可理解把握、 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课程目标,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彼此衔接,上下贯通。

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育人目标,精心选择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融合,使之互为补充与促进,从而克服学科知识本位的行为,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着力于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并借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引。

3.建设特色选修课程群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着力建设五方面的特色课程群。

(1)架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群。开发与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与认识职业、大学专业介绍等课程,并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等活动课程为载体,重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群。

(2)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在原有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六大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重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

(3)重构以“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与创新, 凸显文化融合,如利用学校新疆部的民族优势开设 “大美新疆”课程,利用国际部的文化优势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等,对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进行改造。

(4)完善以“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在原有的经典阅读、思维课程、英语口语课程、 大学选修课程、AP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进一步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相关课程,如“绘本与哲学”课程等。

(5)统整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 原有的ICT课程群包括虚拟机器人、Flash公益广告设计、Office Visio应用制图、电子商务、Visual Basic入门等,课程群有一定的规模,且子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原有基础上,学校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围绕数字化素养的下具体化的课程目标,对ICT课程群进行统整,并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教系统完善

为寻找有效的学教方式,落实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学校根据《浙江省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建立并完善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教系统。

1.学教内容进行分层与分类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学校对语文、 数学、英语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与专业倾向,对七选三课程[物理、化学、 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和信息)]和一些自主选修课程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不同,对体育、艺术课程实施分项教学。

2.学教方式凸现自主与探究

为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转变“被动、单一、无视学科差异”的方式为“主动、多样、尊重学科性质” 的方式,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微课等载体,开展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效能。

3.学教策略侧重合作与竞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案等载体,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并通过小组合作、组际竞争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角色。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1.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

学校开办教师发展论坛,加大名师培养力度, 实施“名师培养规划”和“青蓝工程”,并继续与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骨干教师高端培训,关注教师的内功修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深化校本主题教研

学校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民主、开放、 共享的教学文化,建立注重反思交流、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学校要求各教研组通过主题研讨,寻找适合的途径和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进行核心素养相关课题研究

学科教研组进行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和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制定并完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4.完善教研组考核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编写了《杭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读本》,创办了《杭师大附中教科研》等刊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学校加强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增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宣传长廊,改建体育场馆、实验室,完善图书馆、音乐厅、天文台、学科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让校园成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成立新知社、简舞社、漫画社、话剧社、摄影社、广播社、心理社、MAX电脑工作室、环保社、 爱心社、E音乐社合唱团、歌舞团等众多学生社团, 开办“附中大讲坛”“附中好声音”,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建立“家长正能量工作坊”,举办校园文化节、 科技节、社团节、体育节、成人节、毕业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

3.创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体两翼”(本部+新疆部+国际部)的多元办学格局,为建设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创造了条件。

学校利用中华民族的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展示杭州地方传统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尊重多元、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4.培育“自尊、自信、自强”的校园文化精神

上一篇:科普宣教下一篇:美国国防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