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2024-06-27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精选10篇)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篇1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 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 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 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 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 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 进行评价反思, 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 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 以问题为向导, 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 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 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 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 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 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 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 比如, 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 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 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 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 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案例教学, 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 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 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 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 具象与抽象结合, 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 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 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 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 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 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 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 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 革故鼎新, 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 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 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 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 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 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 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 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 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 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 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 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 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最后教师做总结, 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 结合情感体验, 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 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 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 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 掌握绘画艺术风格, 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 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 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 提高民族自信心,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 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 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 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 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 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 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 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 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 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 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 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 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 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 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 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 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 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美术理论,课程,运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篇2

内容提要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根据我国高师教育的现状从建构主义教育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浅述建构主义理论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音乐教育 教学观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影响较大,并正在逐步深入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对我们深入教育改革,进行学科教育研究和开展教学设计等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高师音乐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知识认知和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十分有效,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与同仁共同商榷。

1、传统的音乐教学观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区别

建构主义理论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在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

长期以来,高师的音乐教学是沿着音乐学院的教学理论研究方向发展的,音乐学院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地被运用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主要是一种偏重技术训练的教学模式。然而,近年来由于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音乐教育专业,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的感觉、音乐的理解力等相对欠缺,针对当下高师生源的态势,一味追求纯技术的训练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往往容易使学生丧失音乐激情,尤其在培养高师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可能正确的理解和假设,而不是绝对正确的反映,不论是课本还是教师都不能以权威身份,强迫学生接受知识。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区别于传统音乐教学观的一方面。

1.2 在教学的中心问题方面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和教材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退居其次,尤其是音乐教学中。长期以来,沿着师徒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绝对权威的,教师居高临下,无论是表演状态、表演方式还是内心情感,都要听从教师的设计、安排。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规律。其次把学生看成是独特性的人。再次应把学生看作孩子,懂得学生与成人的差异,建构主义要求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不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和听话。教师中心只能形成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切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就是为塑造“完人”这一任务,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受到时空和环境的影响,不同时空和环境下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是不同的。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始终不能把学生带到现实环境中。例如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了种种教育教学改革,这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高师却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改革,没有为学生创造应对的时空和环境,这种滞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建构主义反对传统的教学观将知识简单化和教条化,反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无所用的条文和规则,强调通过习惯于情景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认知。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支架式教学

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和相互连接点来连接、延伸、扩展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水平从一个层面提升到另一个层面。由搭脚手架、进入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5个环节组成。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在音乐教学中的器乐课,首先教师要将一首乐曲亲自演奏,或通过录音录像让学生欣赏乐曲,教师对乐曲进行计划,搭建相关的框架从作者生平、演奏家、主题、演奏技巧、表达情感、审美等方面,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然后练习乐曲,教师在创造教学环境,扩大教学的范围等方面起督促、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2.2 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它是由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5个环节组成。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支架式教学,搭建好问题框架,学生在练习中找到了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尽量与同学协商、讨论、相互聆听对方的演奏,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激励学生,触发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练习。

2.3 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务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它由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这5个方面组成。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包含着情境创设、协作学习教学环节,都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生搬到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环境与外界相互作用来获取,通过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发展而来。

3、高师音乐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国家教育部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定位是课程理念的突破性变革,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标准》注重实践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展示学生的个’胜和创造才能,让学生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美,去个性发挥和情感沟通,对教师在特定环境中的组织能

力和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龟兔赛跑》这个人人皆知的寓言故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演小兔子的学生突然不是躺在树下睡觉,而是一口气跑到了终点,把乌龟远远的落在后面,教师司兔子的扮演者为什么违反了故事的本来意思,这名学生说他不做骄傲的小兔子,要做冠军兔子。类似这样的情境在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中常出现,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对话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探究,并在师生互动中交流音乐学习资源。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积极观察和引导,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动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些都与建构主义珲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问题学习的能力

3.1.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思路和过程进行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3.1.2 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3.1.3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例如:一堂好的《视唱练耳》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培养学生视唱和听觉能力,而不只是让学生听对哪几个音,唱列哪几段。

3.1.4 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现阶段,由于扩招,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学生的求知欲淡化,因而如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 个人讲到底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

3.2.1 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过程现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种教学过程更具合理性和说服性。

3.2.2 在效果评价中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间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观摩、小型音乐会,建构一个监督与激励体系,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压力,对个人和他人有学习的评价,通过个人及协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其放在一个极具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3.3.1 学会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3.3.2 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并积极探究的过程。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

3.3.3 学会创造性学习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时空,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同时要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创造知识,生产知识。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篇3

摘 要:高师美术专业是培养美术教师人才的地方,中小学学校美术课堂教学将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成为名师也将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名师首先应具备优秀的课堂教学的能力素质。本文主要围绕高师美术教师人才应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广博边缘学科知识;具备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具备教学评价能力等五方面课堂教学能力素质来展开的论述。

关键词:高师美术专业 课堂教学 能力素质

在思考美术教学问题时,我们应该会想到,从古至今美术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大到威武宏大的皇家的宫殿建筑,小到内设的家居装饰形式,一切事物都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美术在消费的当下高科技和发达传媒的社会中依旧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传统的、经典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要担负起推陈创新的使命。教育是使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可以看出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需要,是为其服务的。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师人才施展才华的地方,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更新教学理念,积累丰富的美术课堂教学能力素质。拥有自己独特的美术课堂教学能力素质是教师应具备的,对美术课堂来说也必须思考,因为课堂教学能力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感召着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将会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美术优秀人才。高师又是培养美术教师人才的地方,高师培养的美术教师人才又应该具备怎样的课堂教学能力素质呢?

一、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广博边缘学科知识

作为一名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具有扎实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及广博边缘学科知识是成为合格美术教师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教学环境。人的一生也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的美术学科知识,但是较渊博的美术学科知识对教师是有益处而无害的。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学生依旧存在着重视专业能力提高而轻视美术教育理论及边缘学科的学习。专业能力上升一定的高度必须依赖于文化底蕴,同样精彩的一堂美术课除了教师有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外,主要还是依靠教师的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广博边缘学科知识。

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同时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博学广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应是源源不断的江河。”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博学多才决定的。具有博学知识的美术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学中也会具有说服力,知识和技能及技巧才能更好融会贯通,逐渐形成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魅力,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将能成为学者型美术教师。

二、 具备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渠道和途径。由此观之,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深化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美术人才的必然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学前,学生要具备熟知、深知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要为学生提供学的机会、条件、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体验创作中的乐趣;欣赏中的享受;设计中的创新,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完整的美术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来实现和完成教学目的的,如:课堂教学导入、问答、讲授、举例、结课、板书等教学技能贯穿整节课。优化教学技能也是优秀教师能力素质的体现。

课堂教学导入是美术教师巧妙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上课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意志上予以高度重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兴趣。

课堂教学讲授是向学生施加特定影响而进行的言语活动,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语言简洁、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形象直观、感情充沛、条理性强、逻辑严密。说理充分的讲授,也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周密、严谨的表达方式,养成认真、富有条理的言语表达习惯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问答是在教学中设疑、答疑,这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构成了教与学的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即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举例是教师通过口语、文字、音像等教学手段,列举社会生活、自然界等方面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解释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难理解的知识语言。列举的例子要通俗易懂、真实性、典型性、富有趣味,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启迪了思维、强化了记忆、发展了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结课是讲授完新的知识点在课程结尾时,教师把整节课内容重新整理归纳,提炼概括形成新概念,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完整的结束课堂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或现代媒体上的文字、符号、表格、图画等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板书与教学口语结合,视听兼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记忆。板书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具有概括性;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具有典型性;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富有启发性;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具有欣赏性;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具有灵活性。板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全方位的影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的基本功。

三、 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能力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播媒体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调动各种感官和刺激多种感官并用的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中来,使现代教学媒体更加丰富多样。现代教学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它能迅速传播大量信息、形象直观生动、画面内容丰富、色彩缤纷操作简便;它可以将教学信息及时传播至遥远地区与广阔的范围,为实施远程教育、扩大教学规模,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它也能记录、储存、再现各种教学信息,加工处理并与学习者相互作用,从而为个别化学习、继续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endprint

现代教学媒体的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已在各级学校课堂中广泛的使用,我们高师的美术专业学生在校的时候就应熟练的掌握使用,将来走到工作岗位中,更好地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越性,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向轻负担,高质量地完成美术教育教学任务。熟练的掌握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也是与国际接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必然要求。

四、 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美术课是艺术课程,其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地方是更有操作性和情意性,因而特别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已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新的课堂教学能力。

1.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依赖于教师、学生、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相互协调就是课堂组织管理。教师必须组织管理好课堂,保持井然有序的教学氛围。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课堂结构是指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如:班级规模、课堂常规、学生座位、合理教学时间、课表编制、教学过程规划等。问题行为指学生在课堂上行为表现的倾向。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能和睦相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烦躁不安等行为。在美术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职能,协调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整个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便会如行云流水,教师也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的学习信息中,也能与学生意趣盎然的沉浸在知识海洋的起伏跌宕中。

2.课堂察言观色能力

美术教师将一节课备好、讲好也不能说可以成为一名教学能力全面的老师,他还应该在美术课堂中,能将学生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尽收眼底,一个班级一般有50名左右的学生,他们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心理因素也不尽相同,在课堂上他们需求和兴趣、认识和态度也会有不同的差异。作为一名能力全面的美术教师还要具有课堂上察言观色能力。在课堂上应该观察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观察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表情、行为瞬间的变动状态,迅速准确的调整适时的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程序、合理地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机智的处理教学失误等等。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堂系统把握能力

课堂系统把握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稳定教学节奏、控制教学结构的能力。把握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从整体、全局,适时适情的掌控课堂,并随时监控自己的掌控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反馈和调控。稳定的教学节奏要求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意图确定节奏,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确定这节课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哪些知识和问题是详讲、哪些知识问题略讲。明确主次轻重,讲课时教学速度怎样做到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张有驰交替出现,声调高低起伏变化。使课堂教学过程做到阶段分明、环环相扣、张弛得体、清晰而流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五、 具备教学评价能力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上的变化作出估价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作出估价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有专家点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的方法。合理的教育评价实践,有利于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全面贯彻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进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评价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将为越来越多的的人所认识。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张学敏,跃文.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初探 篇4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公共课的实施主要是以“授受式”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往往习惯于思考如何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中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了的材料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统一的内容、进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甚至还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成绩。因此,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应突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正视学生的需求,灵活地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积极思考,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张扬,实现教师主导功能与学生主体功能的互补,构建平等、和谐、关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创设一个健全而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以素质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

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其它形式来组织引导学生系统地接受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展示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改变非专业学生对美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引导他们学习美术知识时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用发展的观点介绍常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美术,美术的起源、发展、类别,以及不同美术形式给人类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与精神冲击力。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能预见到学生所关注的美术形式,如电脑美术设计、动漫等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作为突破口,将美术知识从中展开进行讲解,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欣赏—评论—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艺术创造思维,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其个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明确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美术公共课教学,使非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最终,通过美术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艺术、拥有艺术,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结构

高师美术公共课应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顺应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丰富、完善课程设置体系,使美术公共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联,实现教学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而优化高师美术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合格师资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目标,加强学生的美育素质及理论修养,激发学生探究美术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突出美术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突出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注重以实践技能、理论知识、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缩短高师学生将来从教的适应期。

(四)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美术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形象、直观,有着丰富的、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整合。例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画展、欣赏民居建筑、室外雕塑;组织学生观摩美术专业的学生作画,与他们进行交流;采用到民间参观或聘请民间老艺人进课堂给学生做示范讲解等方法来配合教学,以达到直观展现美术形象,增强学生理解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回归大自然,通过让学生观察、描绘大自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学生真正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含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建立在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既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又要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互动式教学,使学生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也得以合理开发。

(五)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行为。好的教法往往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与思想交流,促使师生双方协调配合,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境界。首先,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而大部分则需要通过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氛围而诱导引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心理微妙变化的瞬间,把兴趣以新奇独特的形式唤醒,用美的感染或化静为动的参与去激活,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去创造。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美术教学中的许多技法问题,仅靠语言讲述是很难讲清楚的,必须通过示范性操作来配合课堂讲授,使学生通过视觉直观感受,来获得深刻印象,增进理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无定法”的原则,灵活地安排教学,激励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真正实现“乐学、爱学、好学”,让学生充满乐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对学生的美术能力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认识美术课程的特点,注意评价的取向和方法,明确培养的是即将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而不是专业画家。要从过份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转为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要多肯定、多鼓励,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在评价情境中应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只是被动的、供他人评价的对象。教师应根据评价过程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对美术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师美术公共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丰富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师美术公共课有其自身的属性与目标,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与专业美术教学相比,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努力探求非专业美术教学的自身规律和可行性方法,挖掘学生尚未开发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建构的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8) .

[2]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篇5

关键词:微格教学 高师专业 音乐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157-02

在当代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已经不合时宜,这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滋生了学生课堂被动接受、低效学习、缺乏思考和创新,并且剥夺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融入,导致课堂教学的沉闷乏味局面,学生往往视学习为畏途,厌学现象严重。要摆脱这种局面,重新找回课堂教学的春天,无疑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出现和应用无疑为中国低效僵化的课堂教学打开了出路,如今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广泛使用了这种利用视听设备全程记录教学过程的声像技术。

一、高师音乐教育中微格教学的作用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它利用高科技的视听设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以及教学评价原理,把教学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并在各个阶段进行定格分析和教学指导的一种旨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早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的一种叫做“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过程是让接受培训的学生登上讲台讲课,在此过程中通过录像、摄像技术全程记录,并在结束后组织专业指导教师分析评价并给予建议,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受训者在指定时间内高效地掌握一定的专业教学技能。后来此法慢慢成熟并发展成一门微格教学课程。这种微格教学模式因其短期高效且对受训者针对性强等特点,一经问世就受到关注和重视。

微格教学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格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受训学生建立执教信心,提前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他们顺利完成学生——教师角色的过渡。

身为高师音教的专业学生,既需要他们掌握全面系统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又要研究教学法心理学等授课技巧,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从教素质,大学四年时光尽管他们一边以学生身份在不断学习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偶尔会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但都是课堂即时性的小锻炼。而微格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全面调动他们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熟悉操作教学全过程的任何细节,这直接大大促进了他们的教学经验,增强了教学操作性,培养了教学意识,使音乐教育做到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结合。微格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过渡,为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微格教学为受训者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新能力。

正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讲求的是实证,对于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无数次的实验来验证,微格教学的作用也是同理的。它就是通过科学性的手段来验证教师教学的专业度,不但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实践机会,而且也为他们检验自己专业教学技能搭建了科学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微格教学展示自己设计的音乐课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此过程完全可以借助己力,运用录像回放技术观测自身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并可以对教学设想进行验证,做到从宏观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到微观的教态、谈吐举止等方面,都能够尽量体现创新性,努力做到完美。对于在微格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让指导教师给出针对性的意见并反复教学实验,再通过再训练检验改良后的教学效果。通过微格教学平台可以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微格教学在高师专业音乐理论课中的意义

微格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教学示范、实践演练、反馈评价等环节的优化教学平台,微格教学一旦应用到高等师范音乐理论课中,会扭转现在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气氛,通过让受训的师范生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把音乐理论课设计成若干个的教学单元,对每个教学单元大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和教学设计,然后对各个单元进行局部化的教学实践,通过指导教师对于局部教学单元的实践反馈和建议进行针对性的修改,最后把优化完善的各个教学单元组合整装起来进行整体教学操作,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促进师范生萌发独特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他们改良原有固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做到高效、全方位、针对性的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优化了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的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具有目标明确集中。调动师范生积极性和创造力、信息反馈及时有效,观摩评价多样化、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过程可操作性强、缩短教学工作的适应期、减缓师范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课堂角色多元化转换等特点。

三、微格教学在高师音乐理论课中的应用

音乐专业理论课涵盖的课程比较广,涉及的课程性质是多层面的,这些课程无疑是音乐技能表演、教学实践的基础。但是课堂的规模并不像技能课那样偏重于一对一的单向教学,而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课,因此课堂的教学可控性难度比较大,课堂管理和教学效果都比较有挑战性。那么微格教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顺利实施呢?我们可以把受训的师范生按照同寝室或者主修专业方向等标准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课堂讲演、分组讨论、反馈评价等环节。

针对音乐理论课的不同课程特点和课程性质,可以把微格教学分为角色扮演型和作业评讲型两种类型来实施。

(一) 角色模仿教学型

这类型适用的课程有音乐鉴赏、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学法、世界音乐史等课程。这些课程的特点是史实性的内容比较多,客观知识点比较多,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梳理和思辩能力的培养。我们称之为以拓宽师范生的视野为主的角色模仿型教学。微格教学具体操作形式是:教学示范--布置训练课题-角色扮演--反馈与讨论--再训练。

nlc202309090037

第一步,教学示范

可以通过教师课堂示范或微格示范录像带。在观看示范录像带时,应根据指导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有的放矢的观摩,目标清晰,抓住重点。指导教师的提示应凝练简要,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力和观察力。本步的目的是为了让师范生对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进行学习和模仿,对师范生全面掌握教学流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步,布置训练课题

布置训练课题组织师范生进行小组课下讨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各种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多渠道多方位地收集材料,拓宽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面,激发他们独立进行教學研究和设计的兴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低下的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同专业主项的同学组成讲解小组。让同学们既做讲演员又做评论员,每个人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课题设计理念和架构,又能接受多角度多方位的宝贵建议,在此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独立主动研究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集采众长、集思广益的学习能力,短期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

第三步,角色扮演

权威理论研究证明,验证人们获取知识或技能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亲自观测自我在从事技能或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全过程。对于师范生而言,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自身在微格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来获得这一认识。

第四步,反馈与讨论

通过角色扮演环节,参与者会第一时间收到同组或其他组指导教师的意见反馈。微格教学不但能清晰的认识自己,认清并纠正自己的不足,还能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并能因地制宜地创造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的循环模式,使师范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微格教学中来,教学成效显著。

第五步,再训练

根据同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在角色扮演环节的意见,重新组织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课件,并且在本小组成员范围内进行再次讲授。

(二)作业评讲模式型

这种类型,主要针对基本乐理、配器、曲式结构、和声等课程的作业评讲模式进行改革。过去的作业评讲只是纠错为主,会做就行。师范生未来要走向教师岗位,必须尽早进入教师角色。而微格教学无疑缩短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具体操作过程是:软件演示示范——布置训练课题——角色扮演——反馈与讨论——再训练。

作业评讲模式型和角色模仿教学型的微格教学操作模式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前者强调采用选择高水平、针对性强的音乐软件或示范带来示范演示,后者可以通过教师课堂示范或微格示范录像带来示范演示。

总之,在音乐专业理论课上实行微格教学,能够尽早提高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性的运用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完美实现学生——教师双重角色定位,并为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微格教学的设计及实施,可以降低师范生对于教师角色的不自信以及胆怯,更好的熟悉和拓展教学内容和专题。能够促进师范生以最佳状态主动投入,启动发散性思维,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君.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5.

[2]马成杰.微格教学的基本特性〔J].中国电化教育,1996,4.

[3]王怀武.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作用〔J〕.甘肃高师学报,1998,3.

[4]康惠玲.浅谈微格教学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高师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初探 篇6

1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终究是一种对教育价值的评价过程。不同教育价值将对教学评价的方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教学评价决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与教育观念有密切联系的问题[1]。依据新课程特点, 高师美术课程应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以便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结合高师美术教学实践, 其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制定有关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定期监控教学过程。教师是搞好美术教育的重要力量, 其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 首先要加大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监控, 制定适合高师术教学质量评估的细则。其次, 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定期的量化评价监控, 评估时要精心组织, 明确评估目的, 做到评估客观公正, 力求帮助教师找到美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2) 确保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统一性和教学工作的严肃性。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顺利实施教学的保障。教案是充分依据教学计划和落实教学大纲而制定的教学方案实施细则,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确保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统一性是支撑美术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基础。因此, 首先应建立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这一鲜明特点。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环节中要适时监控教师教案的实施和落实情况。通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这3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使教学更加系统、规范、合理, 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 充分发挥美术学科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教研室是监控组织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的基层单位, 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研室在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 应注重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把好课堂教学中的质量关。一方面要对教师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给予其充分的信任, 给予他们灵活、科学地组织教学的权利。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 要建立教师相互听课制度, 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教学质量监控, 人人重视教学质量监控, 使教研室真正成为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各项措施的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和监控机构。抓好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 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2 关注教学结课环节的总结性评价

所谓总结性评价, 是指一堂课、一门课程或一个学期结束后, 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评定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而做出的综合总结和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作业展示、讲评或座谈等, 也可以从作业反映的不同问题进行评价。在作业评价时可以从画面是否整洁、表现手法是否新颖、态度认真程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同学间互评、自评或教师点评等。学生学习阶段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 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 能较好地悦纳自我, 增强自信心。反之, 则易产生自卑心理, 以致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 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 通过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美术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 从多角度进行总结性评价, 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美术技能的评价。用肯定赞赏的语言鼓励学生, 给每位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 激发其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 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 通过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或指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总结性评价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 教会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 使其在今后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正确把握评价标准。

3 加强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提供频繁信息反馈的评价。关注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 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教学评价中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就会导致学生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无法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因此, 高师美术教学评价应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更多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进步状况。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评价才有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 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指导, 才能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也只有在关注的过程中,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 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 依据美术学科特点, 形成性评价可以适时地结合对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例如:在制作课上, 愿意与忘带材料的同学共享工具, 教师及时赞扬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 同时引导被帮助的学生怀以感激之心, 日后再去帮助他人。这样, 美术课程就不仅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诸如此类的细节还很多,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引导, 教学工作就称得上是教育工作。长此以往, 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 而是整个社会。

4 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完成, 学生对评价结果被动接受。成绩不佳的学生对教师“自有主张”的评价会有抵触情绪, 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也会磨灭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 当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 与教师等一同参与评价活动, 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评价的意义。例如:在设计课中, 学生自评设计作品, 阐述设计思想, 这既增强学生自豪感, 又可使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总结经验, 改进方法。多元化评价指围绕作业要求, 避免单一的对“术”的评价, 要求教师能兼顾“美”的原则, 同时还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表现[2]。可见,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既可以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了解和理解, 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 又有助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 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另外, 新课程改革极力强调教学应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来进行。所以注重课堂内鼓励、表扬学生,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效果、创新思维等多角度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在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 多元化的评价结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所谓的“差生”, 在课堂上他们能找回自信, 挖掘自己的长处, 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 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获得更好的发展。可见, 在高师美术教学中, 只要教师深入理解美术教育、评价和教学, 在教学评价工作中, 真正做到了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评价, 那么多元化评价体系就能形成。

总之, 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启发、开放、多元格局, 因此, 教学评价的取向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将新颖性、独创性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指标。高师美术教学评价只有促进学生向正确、适宜的目标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众所周知, 美术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标准化的活动, 评价时教师应摒弃功利性的盲从,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于总是标新立异, 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应合理引导, 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将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学习观重新定位, 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J].中国美术教育, 2001, (5) :3.

浅议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的实习课程 篇7

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近代。1902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京师大学堂专设师范馆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开设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同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第四学年实习,优级师范学堂第四学年“教授实事练习”,第五学年“教育演习”,实习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0%左右,使我国的教育实习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优级师范学堂的“演习”、“实事练习”,是在学习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了初步的从教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后,再到中小学堂演习,这有利于实习者本人从教素质的发展以及中小学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现代中国师范教育实习制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宗旨与旧中国有了根本的区别。正如浙江师范大学姚成荣所言:教育实习经历了改革重建、曲折中断、恢复巩固、开拓发展几个阶段。

1957年2月,教育部总结了几年来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和专科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对教育实习的方方面面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有关教育实习的大纲。

1961年10月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高等师范“面向中小学”的特点,的教育实习观,人们对教育实习目的的认识深化了,形成了开放的教育实习观念,对教育实习方法进行了多样的探索,对教育实习理论的研究更加关注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我们能感受到实习观念的改变。该方案的说明中指出:“美术教育实习是保证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美术教育实习在保证时间安排的前提下,要妥善合理地分配时段,建议在起始年级就安排美术教育实习,让学生接触、熟悉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实际,及早培养职业意识。”

3 出现的问题

3.1 美术教育实习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美术教育实习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作用的发挥,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依据教育理论和学科特点指导实习教学。但是目前高等美术师范院校都存在美术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专业实习教师的缺乏必然会导致指导工作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美术教育实习的指导内容不够全面,美术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因为中小学对美术实习师范生的接纳数量有限,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只能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生过于分散,加之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有限,所以实习生很难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的指导,甚至有些师范生由于实习学校过远,造成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不闻不问的情况非常普遍,更不用说反馈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王大根副教授两个多星期跑了十几个学校,只听了37位03届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公开课,而03届此专业有60名美术师范生。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高师美术院校安排美术教育实习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几所比较临近的中小学实习,以应对缺乏高师美术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客观现状,但由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本身就少,接纳如此多的美术师范生,平均下来每人每周得到的实际课堂教学锻炼机会就相对减少,这样的做法,不仅师范生的教育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在校所学习的理论更没有能和实际联系起来,即使有了点联系,但也是形式上走过场罢了。

3.2 缺乏完善的实习评价体制,没有做好实习工作的总结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实习体系中,缺乏完善的实习评价制度,实习分数一般由各教育实习学校的知道教师根据实习师范生平时的课堂教学等实际情况进行评定,其评定的弊端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成绩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多的参杂主观色彩,有的师范生可能会因为与指导教师有来良好的关系而取得高分,甚至不用上一节课就可以拿到实习分数,而有的师范生则可能与指导教师的关系一般而得到低分。另一方面,没有认真做好实习工作的总结,实习结束后就是交一份实习自我总结,这样的评价方式和总结方式,无法调动师范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造成教育实习收获甚少。

4 如何解决

教育实习的评定将作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依据,随着实习档案袋的实施,更能直观的看到师范生整个实习前后的真实材料,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评价能做到公平合理化;而对于非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不光只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还应把教育实习和教育理论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教师的“质量问题”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质量的提升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尽可能让师范生参与进来,对于目前的高师教育模式,采取一种互动的探讨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师范生的研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积极拓宽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主动从课堂以外汲取本学科内外知识的能力,再者,则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不能等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反馈,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去培养这样的师资才逐步的去改善高师美术教育课程。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教育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为我国中小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随着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实践迫切需要能适应改革要求的大批优秀美术学科师资,这也不断引发我们对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资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院,美术教育,实习课程

参考文献

[1]苏真.比较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邱伟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新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篇8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美术教育,基础课,油画教学

0 引言

普通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与高等艺术类院校的美术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通师范类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大学群体了。因为他们能进入师范类专业的大学因为在高考中要求师范类学生文化课的分数要求比专业美术学院的文化课程要求高,专业相对比专业美术学院文化课分数低。正因此,在综合性师范类院校里,怎样提高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成为重要的问题。

1 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因为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美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师资力量。通俗的讲就是说培养的不是专业美术工作者,而是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美术教育者。专业美院油画系学生的专业课安排时间上四年都在进行油画训练。而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开设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环艺、水彩等美术类相关课程都要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主干油画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与专业美院的油画专业相比师范类的美术学专业的油画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美术师范生油画授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2 美术基本功薄弱影响着油画课程的训练

师范类美术学生对于高考这块文化课要求比专业美院要高,但美术基本功上要比专业美院的学生要弱很多,且大多数师范高校在录取时候文化课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很多考进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薄弱。但文化课却相对要好,虽说文化课好,理解能力会快,但“手上”的基本功却还缺少必要的锻炼。特别是众多学生是从普通高中学校直接考入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在高中期间美术基本功锻炼时间就很少,有的只做了几个月的素描以及水粉的基本功培训。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油画。笔者对国内某高校学生做过调查,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接触过油画的学生不足百分之二十。西方油画的学习基本功正是素描能力拓展,基本功薄弱从根本上限制了专业油画的学习。

3 学生油画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及学习时间上的投入不足

高等师范类院校美术学专业培训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学生的学习背景的特殊性。美术学专业的油画训练基本是从大二开始的美术学专业学生一般在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国内一般美术学专业方向分为油画方向,国画方向,以及设计方向。前期我们谈过入学时期学生水平层次不齐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油画,而有些学生是从普通艺术类学校中专或者中职毕业,在中学期间就专攻美术的油画专业,从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却从未学过油画相比较。学生对油画理解以及掌握的程度就有比非常的差异。进入大学后,在同一个班级里,既有对油画技巧掌握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有对油画技巧掌握相相对较差的学生,还有极其个别一些学生几乎不懂油画。这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对油画前期教学带来较大阻碍和能力发挥。有点学生觉的讲的太浅显,而有的学生觉的讲的太深,自我的能力还不能达到。

4 关于高师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改革对策

面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中面对的困境,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在新生进校后,对其全面的进行油画基本功摸底测试,根据学生测试能力的结果,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归类分为基础班以及加强班两种类型,强化基础课训练。每种类型的班级的教学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经过笔者长时期的教学实践,分类教学能够有效的解决前期因为美术基本功薄弱影响掌握油画能力的问题,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美术类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油画技巧,教师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方法观看西欧国家高校油画大师的训练的方法。现在的教学方式在也已经不能和50年代苏联油画教育模式相比较,更不是简单古板的“教”与“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说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调动不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把问题讲完,但是学生能够吸收消化掌握了多少,什么问题还不清楚,这些都是传统说课教学的弊端。如今西欧国家西方油画教学模式,采取了互动式教学手段,教师主导着课堂,在课堂上不光“说”在课堂实践上。与学生在一起做画训练,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在的交流中的完成了授课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能力以及素质在美术油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传“道”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道为最先。在高等师范院校里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标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提高自身水平能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总的来说,在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方向的教学是美术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笔者对师范类高师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进行了分析建议和改革,虽说获得了部分的成效,但肯定还会越到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论怎样高师院校里油画教学改革还未能止步,变革仍然是个长期探索的一个阶段,只有不断的深化专业油画教学改革以建立有利于高师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为目标,实施创新的教学才能完善解决高师美术学专业油画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元佳.试论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改革.南宁师范学报,2008(9).

[2]徐文光.中韩油画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思考.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戴士和,马路,丁一林.油画教学的四个焦点问题.美苑,2003,(1).

[4]余燕.师范院校油画教学初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5]赵峰.对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的若干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05.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及其内涵

2006年,萨尔曼·可汗尝试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之中,供学生下载观看。学生在观看到他的教学视频后,随后进入课堂,就视频所教育的知识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学习。这种看似背叛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接受,用于解决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之中,以及学生常常错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林地公园高中也成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源地。“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迅速在美国及周边国家学校教育中传播。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的演讲[1],引起全球教育界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关注。这种打破常规,颠倒课堂与课后、教师与学生、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关系的教学模式,也迅速在我国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课后巩固内化的知识传授方式进行学习场所的倒置。先学习,后内化的学习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在视频、软件等可视化交互电化教育技术的帮助之下,将这种知识传授过程所发生的场所进行倒置。将原来进行传授学习的课堂,颠倒为巩固和内化的场所,利用网络视频等电化教育技术,将灵活多样的课后时空,从原来课后复习、知识巩固的场所,颠倒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从而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素翻转及其特征

学习场所的倒置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表现为教师、学生、教学形式、课堂内容、技术应用、评价方式这六大教学要素的翻转,呈现出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创造学习的三大特征。

六大教学要素的翻转带来了整个教学模式的重构。翻转课堂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使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动研究者;使教学形式从课堂讲解之后进行课后作业,转变成为课前学习之后进行课堂探究;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从知识讲解传授转变成为问题探究;使电化教育技术应用从原来的运用于内容展示,转变为运用于学生和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和协作讨论的工具;使评价方式从传统的纸质测试转变成为多角度、多方式的多元评价。教学模式的重构,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如下特征。

1.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他们可以自主在网络资源中自由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电化教育技术支持下,每个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接受水平,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工作量,安排个性化学习计划,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面授变成了视频;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但是增加了监督管理学生自觉制订和完成个性学习计划的职能;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推进者,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交互学习。翻转课堂在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都呈现出交互学习的特征。在知识传授阶段,Wiki、Blog等工具能够将学生习以为常的互动应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仅可以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还可以搜索到相关知识,并和不同的人进行互动,在交互之中完成知识学习过程。在知识内化阶段,课堂上也呈现出交互性特征。

3.创造学习。由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因此翻转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花费更多的心思,对于知识以及学习本身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运用到学习实践过程中去。个性化的思考和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学生的学习已经超越了教师为其设计和录制的视频范畴,围绕着这些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产生了新的想法、新的创意、新的理念,并能方便而快捷地运用各种技术条件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创造性地编织了一个围绕教师既定教学计划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而且每个学生均有所不同,从而鼓励和发展了创造性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意义

1.符合“主体间性”的现代师范教育理念转换需要

主体间的现代师范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换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模式,对师生关系进行重塑。美术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加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主体间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实于实践教学之中,满足了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2.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方向之下,高师美术教育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一直探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教学方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翻转课堂这一在全球各种教育模块中开始兴起的教学模式,引入高师美术教育之中,在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均是有益的尝试。在我国现实的教育环境之中,大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已经摆脱了艺术启蒙以及高考应试的教育阶段,翻转课堂创造性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大学美术教育自主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美术学习和教育要求,因此翻转课堂应当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3.引导学前及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相关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包括了为中小学基础教育以及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师资,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会引导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创新。高师美术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将成为他们知识和技能系统中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未来他们进入教学岗位之后的教育教学方式。美术教育知识点分散化、感性化以及主观化的特点适宜对各个年龄段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也符合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政策。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1.美术理论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高师美术教育理论课程包括美术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两大系统。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美术理论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外国民间美术》《西方美术理论》《中国民间美术》《现当代美术思潮》《美术鉴赏与批评》以及《外国现代设计史》等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中国美术教育史》《外国美术教育史》等课程。

(1)课前学习环节

教学微视频为主要内容的微课程可以运用到美术教育翻转课堂的课前知识传授教学环节之中。微课以教师录制的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知识专题展开讲授,教学时间短(一般为10-20分钟),所占资源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针对性强,较为适宜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学生也方便利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个知识专题的核心知识点。

微课视频是理论性美术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知识传授阶段,教学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理论性课程一般都有比较系统而严谨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内部均细化为数量众多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把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模块总结出若干个小的知识专题,将其录制成教学微视频,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观看。

在教学平台上,每个理论教学专题除了有教师讲授的微视频外,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思考题和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思考题的讨论是进一步完成课堂知识内化过程的基础。

(2)课堂教学环节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不必重复微视频中所教授的具体知识内容,而可以根据提前布置的思考题和参考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包括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个别发言、教师总结等环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在总结之中进行解答。学生小组讨论和发言的程度可以作为对他们进行评价的依据,使评价多元化。

2.美术技法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高师美术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系统中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存在着素描、速写、色彩、油画、国画、书法、设计、手工等门类众多的技法实践类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相关专业学生未来的规划职业特点,决定了对于他们进行技法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必须包含教学方法实践引导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基础教育及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教画,学生学画”的现象,将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简单化为美术技能的训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实践技法课程,能够克服将学生当“客体”,学生不经创造思考,只会“照猫画虎”。使高师美术教育相关专业学生不仅自身掌握应知应会的各种美术技法,而且有助于他们未来成为“研究型教师”[2],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改变成为学生参与自主、相互、创造学习的“主体间”教学模式。

(1)课前学习环节

在课前学习环节,由于美术技法类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每门课程的知识框架之下,有许多分散的知识点和创作技法,因此很适合使用微视频的方式讲解。微视频有利于课前学生边看边练,反复观看。教师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也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精炼知识要点,进而制作系列技法示范微视频。在微视频制作时,需要注意有意识地增加对技法具体操作的演示,演示过程之中提醒关键要点,并单独分步演示。演示完毕之后,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技法习作,供课堂讨论。

(2)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小组讨论、教师答疑点评、强化练习等基本步骤[3]。针对学生完成的技法作业,可以进行学生分组讨论,协作互评,讨论该项知识点的关键步骤以及在观看和作业过程之中的难点疑点等。教师将学生课前技法作业收齐后,进行集中答疑与讲解,可以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答疑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深入每个讨论小组,单独进行。这一过程之中,教师的讲授是对课前视频学习作补充,主要解决学生通过自学尚不足以完成的问题。讲解的过程之中,可以继续安排作业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解决问题之后,提高技法的掌握水平。课内安排的作业应当比课前安排的基础练习作业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创新,给学生一定的个性创造空间,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2012年第4期。

[2]王大根:《高师美术技法课教学方法的研究》,《艺术教育》2008年第1期。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篇10

一、高师美术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背景与专业资料室建设的必要性

胡锦涛曾经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 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从理论上说, 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相吻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要求与高师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成为一个互为促进、互为验证、双向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只有这样高等美术教师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原则性、指向性,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中学美术教师, 为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落实奠定基础。

早在2000年,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 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集中了专家的智慧, 先后推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标准”着重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 致力于学生综合探索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于是“研究性教学”成了新课改在方法上的必然选择,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自己要有“研究”能力, 要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的示范能力。

因此, 针对中学新课改对师资的要求, 在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教育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验, 开展以培养学生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师美术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总体改革实践将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也必将最终为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有研究性教学实验就需要有“研究”。文献是研究的基础, 尤其对人文社科, 它是一个基本条件。显然, 在现实条件下, 公共图书馆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原有的以美术史和美术技法为主的专业资料室也不能作为“研究”的基础。而作为属于人文社科的美术研究又必然依赖于专业资料, 在这种背景下, 专业资料室建设不仅是必须的, 而且也将对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和深入起到关键作用。

二、高师美术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与专业资料建设理念的转变

“研究性教学”首次在教育部官方文件中出现是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高教[2005]1号文件) , 是基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之一。这对于美术专业而言却面临不少问题:美术专业大量的课程都是技法课, 本身就是以动手实践为特色的专业, 有没有必要实施研究性教学?如果实施, 研究什么?是个别课程实施还是全面铺开?作为一个系统的教改工程, 如何处理课时比例较小的史论课与课时比例较大的技法课教学之间的关系?

面临这一现状, 我们确立了以美术理论教学为主线, 以美术技法实践教学为主体, 以导师制为手段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系统。在这一系统中, 理论的学习可以启发、带动学生研究的兴趣。技法训练和创作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寻找并确立研究选题, 然后以研究选题来规范并带动其创作探索和理论研究。对于美术史教学来说, 以美术发展史规律为线索, 以作品研究、画家研究、画派研究为切入点确立“研究”选题。对于美术技法教学来说, 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美术 (譬如绘画、书法) 学习和创作实践为切入点, 把技法能力训练引向对相关理论研究专题的关注。这里, 以美术发展史为线索的若干用以“研究”的作品、画家、画派等知识点的确立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围绕“研究”选题的技法学习与创作实践方面的专题研究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在这一教改背景下, 作为直接服务于教学的专业资料室如果还是坚守传统的美术资料室建设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因此, 在理论方面, 以通史系列为主的建设方式将被以作品、画家、画派等专题系列为主的建设方式所取代。在技法方面, 以美术体裁分类为主的建设方式将被以基础技法研究专题和创作专题系列为主的建设方式所取代。

三、研究性教学背景下高师美术专业资料建设的策略

我们知道, 因成本昂贵、涉及类型繁多等原因, 美术专业资料建设的难度远本比其他学科多, 更何况涉及面又非常广。从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试行) 》中我们可以看出, 除了实践课程外, 还涉及5个学习领域、13个必修课、17个选修课, 其中每个课程又涉及学科内容的许多方面。譬如选修课《中国画论》就有按时代划分的断代画论, 也有画种、画家、创作等专题画论以及专门研究某一绘画理论家或画论专著的文献选修课《中国画》也是涉及基础、临摹、写生创作等不同环节, 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体裁。从类型上看, 有技法研究专著、有画册 (专题画册、画家画册) 、有影像、有临摹范本 (包括古画复制品) 等等。这么广的范围这么多的类型, 面面俱到显然是不现实的, 也不一定是必须的。

因为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基础, 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研究要有包括文献在内的外在条件。直接服务于教学的功能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成为专业资料室建设的最终目标, 那么教师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与学生的探索研究范围将成为专题文献建设格外关注的重点。同时, 教学的需要也规定了对文献的类别要求。

譬如某老师教中国画, 擅长吸取西方绘画的明暗法和中国寺观壁画的造型与设色特点, 致力于探索具有现代视觉特征的水墨人物画。为配合其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我们可以就此设立水墨人物画研究专题, 由这位老师提出文献建设方案。除了美术史和基础技法涉及的“写意人物”专题、西方绘画技法专题外, 还需要相关中国寺观壁画摹本或画册及其造型与设色方面的专题研究文献, 需要当代其他类似探索的画家有关文字、画册或影像资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示范自己的探索方法和过程, 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这些资料将是必要的保障。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有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选题”, 也可以提出购买相关文献的建议, 既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研究, 也充实了专题资料, 为下一次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奠定更好的基础。

但这么专业的资料建设仅靠资料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很有必要。即资料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各显神通自行购买, 买回的图书及时到资料室登记编目再行借阅。这样, 经不同的老师、多次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专题研究资料就会越来越丰富。也就是说, 以教师科研带动资料建设, 以研究性教学实践带动资料建设, 以学生探究性学习带动资料建设将是高师美术专业资料建设适应研究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DB/OL].htt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51.html2003-04-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6/200507/10289.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试行) 》的通知[DB/OL].htt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8.html2005-03-21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0701/19539.html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下一篇: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