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性骨折(精选5篇)
应力性骨折 篇1
应力性骨折亦称疲劳性骨折, 是军事训练中常见的训练伤, 在刚入伍新兵训练中较为多见。其中以负重行军、长跑、正步训练引起的胫骨应力性骨折最为多见 (50%~80%) ;其次为跖骨 (20%~40%) 。本文收集2008-2011年我部新兵训练期间发生跖骨应力性骨折20例, 分析该病的特征及发病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均为男性新入伍战士, 年龄17~20岁, 平均年龄18.5岁。本组患者均为入伍训练2个月后, 足前掌部出现不同程度疼痛, 活动时加重, 休息后减轻, 病史1~3个月, 无外伤史和急性骨折表现。患者骨折线呈斜形或横形, 其中离断7例, 移位2例, 未离断、移位11例, 除2例手术内固定外, 余均为保守对症治疗。
1.2 方法
在新兵训练期间, 对来院就诊足前掌部疼痛可疑病例进行X线检查或CT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 依据《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1]中应力性骨折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由门诊军医对确诊为跖骨应力性骨折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 (有无生理结构缺陷 ) 、部队训练内容等情况进行登记, 然后根据登记的信息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引起骨折的原因, 训练内容、新兵年龄及生理结构与跖骨应力性骨折关系。
1.3 结果
(1) 跖骨应力性骨折的病因:从病患就诊情况来看, 因正步训练出现跖骨病变有10例, 占50%;跑步训练6例, 占30%;其他训练4例, 占20%。 (2) 训练场地、生理结构与跖骨应力性骨折关系:20例中, 长期在水泥地上训练15例, 占75%;其他场地5例, 占25%。有平底足病例5例, 占同年入伍中有平底足病史71.4% (5/7) 。
2讨论
应力性骨折是一种边损伤、边修复的骨的慢性损伤, 多为隐性骨折。主要原因是骨组织在接受超负荷、频繁的刺激下, 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改变, 产生微小的裂纹, 当破损速度大于修复速度时, 裂纹增多, 互相连接就形成骨折线。跖骨是足弓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人体直立、行走和负重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新兵的训练强度、方法等因素, 发生应力性骨折比率较高。考虑原因: (1) 生理因素:足弓[2]是足骨借助关节和韧带紧密连结, 在纵、横方向上形成向上方的弓形, 俗称横弓和纵弓。其中5根跖骨细而长, 位于弓的弦顶, 是人体在直立、行走时, 遭受重力压迫最直接的部位。 (2) 解剖因素:从临床资料结果可以看出, 平底足发生跖骨应力性骨折比正常人高, 这是因为平底足失去正常的弓形结构, 足底面直接与地面相接触, 失去弹力缓冲作用, 当人体行走或进行跑步、正步等军事训练时, 来自地面的反冲力直接作用到跖骨。当应力直接作用骨骼, 超过跖骨负荷时即可造成骨组织损坏, 长时间的积累, 就容易引发应力性骨折。 (3) 训练因素:新兵训练期时间短、训练强度大。从训练内容来看, 正步、跑步训练造成跖骨损伤发病率最高, 这是因为正步、跑步时前脚掌先着地, 来自地面的反冲力不能均匀作用到足弓, 而是首先直接作用到跖骨, 如果长时间连续的单项训练, 极易造成跖骨疲劳积累损伤。其次, 训练场地对跖骨应力性骨折影响也较大。从统计结果来看, 水泥训练场地对跖骨应力性骨折影响最大, 主要是因为水泥地面硬, 足底与地面接触的缓冲力下降, 受到直接外力增加, 这也是跖骨致伤的原因之一。
与暴力引起的急性骨折不同, 应力性骨折是反复作用的阈下损伤积累的结果, 其特征为骨的破坏和修复同时进行, 发病初期往往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因而易被忽视, 误诊较高。要减少该病的发生, 预防疲劳损伤是关键。结合部队训练实际情况、损伤因素, 笔者重点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 把好新兵入营后身体复检关。随着我军兵员补充方式的改变, 部队直接到地方武装部领兵将作为今后军队兵员补充的主要方式, 但个别兵员比较缺乏的地区, 为完成征兵任务, 降低了身体征集标准。为确保新兵身体质量, 对年龄过小、体重超标、平底足的人员, 做到严格把关, 尽量淘汰或作退兵处理。 (2) 注重科学训练、因人施训。新兵训练期时间短, 训练内容多, 训练强度大, 组训人员要合理安排、科学训练, 严防该病的发生。对新兵的训练要遵循循序惭进、大-小-大的原则, 合理安排训练科目, 防止集中时间训练单一科目, 防止在一段时间内过多训练下肢科目。对年龄过小、身体运动协调力较差的人员, 要区别对待、因人施训。对长跑、正步等容易发生跖骨疲劳积累损伤的训练课目, 采取减量、降强度、适当拉长训练周期等措施进行个性化训练。 (3) 注意训练场地选择、修缮, 改善训练条件。跖骨疲劳性损伤与训练场地有着直接关联, 训练时要根据训练内容合理选择训练场地, 正步、跑步训练尽量不要在地面过硬如水泥地等地方训练, 同时要注意检查训练场地是否沆洼不平, 改善训练条件, 避免跖骨应力性骨折发生。 (4) 加强训练中医学监督。医务人员经常深入训练场地, 检查训练强度及新兵身体适应情况。对训练期间自感脚前掌疼痛超过3d者, 应适当减少运动量, 加强休息, 以预防和消除疲劳;对于红肿、疼痛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1周者, 应及时行X线摄片检查及定期复查, 有条件可行CT检查, 避免再次损伤或损伤加重。
参考文献
[1]黄昌林.军事训练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74-75.
[2]陈咨夔, 王家山, 刘天佑.等.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应力性骨折 篇2
关键词:暴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 材料力学 预防措施
运动性骨折在专业运动员训练及比赛中较为常见,是运动员损伤中较为严重的急性骨折,其危害性较大,影响训练和健康。下肢胫骨骨折是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这种损伤较多发生在以跑跳、足球及冰雪运动为主的运动项目。本文结合有关文献,从生物力学角度对下肢胫骨骨折机理予以初步分析,为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一、骨折形式——应力性骨折与暴力性骨折
(一)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是运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这种损伤的特点是运动训练中的疲劳与过度疲劳未得到恢复而产生的,多见于从事中长跑的运动员,其次为短跑、跳跃、球类等项目的集训阶段,初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仅感觉到局部轻痛(称为骨膜炎),以后逐渐加重,影响功能,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骨折移位,出现畸形改变。
(二)暴力性骨折
暴力性骨折可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种。直接暴力是直接打击碰撞,可造成小腿胫骨的横型、粉碎性或多段骨折,多发于足球中的铲球、蹬踏动作中。间接暴力常见于生活和运动中,造成螺旋型、长斜性骨折,骨骼的扭转负荷,就属于间接暴力。
二、材料力学基础及骨的力学特性
力是人体产生的动力源泉,是构成人体应力性骨折和暴力性骨折的最基本因素。
(一)应力、应变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应力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一种抵抗这种外力的力,这种力引起材料内部结构的改变,实际上是一种由外力引起的内力,在数值上是单位截面上内力的大小。当物体要承受压缩负荷时其内部产生的应力为“压应力”;受拉伸负荷为“拉应力”。
应变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形变,在数值上是单位长度上的形变量。当物体承受压缩负荷时,表现为“压应变”;承受拉伸负荷时,表现为“拉应变”。材料的变形形式由所施载负荷来决定的,主要分为五种:压缩、拉伸、弯曲、剪切和扭转。
从应力→应变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是线性的。若继续加压或加载,出现屈服点,继而进入非弹性区,若继续加压或加载,就会出现断裂。此时的应力为“极限应力”或材料的“强度”。强度是用来衡量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是衡量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它们是衡量材料力学性能两个重要的力学指标。
(二)骨的力学特性
骨是由胶原纤维和羟化磷灰石晶体所组成的,前者是一种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抗拉性,使骨骼表现出一定的强度,具有抵抗破坏的能力,后者是由钙和磷酸盐所组成的一种无机盐,使骨骼呈现出一定强度,具有较高的抗压性能和抵抗变形的能力。人体长骨的中间是骨密质,两端为骨松质,这使整块骨骼的密度分布不均匀,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各项异性”的力学特性。因此,骨骼的强度与其所承受载荷的形式有关。骨的破坏性试验结果表明:骨承受压缩负荷的能力最强,承受扭转负荷力量最差。即压缩>拉伸>弯曲>剪切>扭转。
三、骨折机理
(一)应力性骨折机理
胫骨应力性骨折症状多在跑跳项目中发生。胫骨横型疲劳性骨折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小腿后面肌肉收缩及身体活动中重力与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造成的,但以后者为主。由于胫骨反复承受压缩负荷所引起,属于“压缩性”骨折。利用小腿侧面横型所进行的弹性实验结果表明:于胫骨中上■位内后侧是压缩应力最集中部位,从而进一步证明此类骨折与压缩负荷有关。双侧胫骨应力性骨折发病机制则由于反复超限的越野跑,引起肌肉疲劳,收缩能力减弱,骨腔内压力增大,胫骨应力集中,当骨的吸收大于骨的再生而引起骨折。
从生理解剖角度来看,胫骨具有向前稍弯曲的解剖形态学特征。从负荷方面来看,胫骨属于负重骨,承受着身体的重力和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若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一方面引起肌肉疲劳,收缩力减弱,致使肌肉作用在骨上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同时骨骼本身的疲劳使骨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低于其强度权限。另一方面,由于胫骨的前曲,使自身的重力与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相对骨的中轴稍有偏离,形成“压缩弯曲负荷”,使胫骨凸侧的拉应力或骨凹侧的压应力超越骨的强度极限,引发骨折。因此,在训练中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减少和避免在较硬的跑道和地面上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
(二)暴力性骨折
在体育活动中,暴力性骨折的受载方式多见于集中力点负荷和集中力面积负荷。
1.集中力点负荷。集中力点负荷的受力剪力在集中力P的作用处(C处)是不连续的,C截面左侧的剪刀值为■,C截面右侧的剪力为-■,剪力在力的作用点C处发生了“突变”。突变的绝对值为+= P,即等于骨伤的集中力。由此可见,在集中力作用两侧剪力发生突变,是造成暴力性骨折的主要原因。
2.集中力小面积负荷。在实际训练中,集中力一般作用在胫骨的一小段,即C—D区域。在以C截面右侧为×P,在d截面右侧为-×P,在c-d区域截面剪力不发生突变,而是沿直线e-f逐渐由-×P过渡到×P。直线e-f的斜率表明在集中c-d区域内剪力的梯度。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梯度的大小取决于集中力作用区域的大小,区域大则剪力梯度小,区域小则剪力梯度大,梯度大则容易导致骨折。由此可见,集中小面积负荷引发骨折的因素不仅仅由外力的大小来决定,还与外力的作用区域大小有关。
四、胫骨骨折的预防措施
(一)选择场地与改善装备,科学安排训练
控制训练强度,以利于应力性骨破坏和骨修复的平衡,改善装备以吸收震荡而减少应力损伤。
(二)提高训练技巧及应力分布
在训练中不断改变骨的应力集中区,预防应力骨折,降低了胫骨应力骨折的发生率,使胫骨承重时的应力集中区不断变化,减少骨局部的破坏性。
(三)训练前的准备
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放松运动,避免在心理紧张和生理疲劳状态下运动和训练。强调带伤训练和疲劳状态下训练的有害性。此外,应重视运动与训练的医务监督,经常询问受训人员的自我感觉,定期检查应力骨折的好发部位以达到尽早发现早期损伤,及时防范应力骨折的发生。
五、结论
胫骨发生应力性骨折,一方面是由于肌肉的疲劳改变肌力在骨上的分布,使骨自身的应力发生改变,骨的疲劳使胫骨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低于其强度极限;另一方面是由于胫骨实际承受的负荷是“压缩弯曲负荷”,而不是单一的“压缩负荷”。集中力点负荷引发暴力性骨折是由于在用力的作用点两侧剪力发生“突变”。集中小面积负荷引发骨折是由于在力的作用区域剪力的梯度大。
参考文献:
[1]王小勇.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初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3).
[2]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3]姜春岩.AO/ASIF原则与方法的变迁.创伤骨科学报[J],1996(25).
[4]邵礼武,龚维成.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1(7).
应力性骨折 篇3
1发生原因及表现
由于频繁下肢重复超负荷、单一项目的训练, 使骨骼皮质负重区域受到额外的细胞微损伤, 当微损伤的累积导致骨质结构整体性破坏时, 即发生应力性骨折。如正步、跑步、行军等训练后期易发生疲劳性骨折。场地及组织工作不力均显著提高训练伤的发生率。如路面过硬、过滑、不整洁及天气恶劣、高温、高寒都是造成训练伤的常见原因。过于坚硬的场地会增加下肢承受应力, 场地凹凸不平, 易致扭伤或跌倒损伤, 也会导致应力性骨折。在训练中运动过量, 肌肉极易疲劳, 应力性骨折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同时, 当官兵身体不适时强行进行训练, 即使强度不大, 也易诱发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的表现主要是肢体局部明显肿胀、疼痛, 有些应力性骨折可产生牵涉痛, 如股骨干骨折可致髋膝痛, 胫骨近端应力性骨折可致胫骨内侧痛, 胫骨远端应力性骨折致踝痛等[1]。应力性骨折的疼痛表现为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 训练时加重, 休息后会有所减轻, 往往不能引起重视。也有少数患者因疼痛症状明显, 难以坚持训练。
2应力性骨折的防护
要减少该病的发生, 预防疲劳损伤是关键[2]。因此, 在训练中要合理安排训练科目、科学训练, 有效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2.1 合理安排训练科目
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与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 强度、频率、难度越高, 其发生率越高。训练要做到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科学施训, 训练前做好热身准备活动, 使全身关节韧带完全舒展开来。在从事高强度、高难度训练课目时, 尽量了解一些运动医疗卫生常识, 穿合体的服装和鞋子。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先小后大的渐进方式安排进度和强度, 避免单一动作过度训练。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切勿突然增加运动负荷, 训练后应做放松活动, 使受训者身体处于良好状态, 应根据训练科目负荷大小、上下肢、室内外合理安排, 可按大→小→大、下肢→上肢→下肢、室外→室内→室外操课的循环规律进行统筹安排, 穿插进行。
2.2 高度重视防护工作
对于各项训练科目要掌握要领, 规范示教, 正确实施。应做到防训结合。加强预防训练伤的宣传教育工作, 明确预防训练伤的意义,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训练前, 根据训练任务、特点及可能发生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性教育, 注重劳逸结合。每晚睡觉前要用热水泡脚, 可改善循环、消除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 储备好能量。加强覆盖基层部队的医疗网络建设, 军队医院要转变只管治病的旧观念, 树立面向部队、为部队官兵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大卫生观念, 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部队健康需求, 对健康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卫生人员必须伴随训练, 重大活动时, 各所需人员保障到位, 携带必要的药品和器材, 并采用适当的防护用品, 锻炼时要轻装上阵, 身上不要负重, 服装要宽松, 鞋带勿过紧或过松, 避免影响呼吸或因物体晃动增加体力消耗而疲劳。经常锻炼的士兵要根据体质情况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关键词:下肢,骨折,应力性,防护体会
参考文献
[1]刘汉学.训练伤病防治[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
浅述应力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篇4
1 应力作用机制
1.1 应力种类的影响
骨折愈合早期, 纵向载荷产生的压应力能驱动成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向分化成骨方向发展, 对骨愈合有利;而剪切和扭转载荷产生剪应力, 易造成骨断端动态摩擦, 对形成的毛细血管和骨痂有很大伤害作用, 并可驱动成纤维细胞增殖, 产生纤维组织而不利于骨折愈合。但在骨折愈合中后期, 各种应力对骨痂形成或改建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1.2 应力大小的影响
骨折愈合需适当的生物力学环境或最佳应力水平, 即固定后的骨断端有适宜的应力刺激, 能促进对骨折愈合起决定作用的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不同的愈合阶段, 骨折所需的应力大小不同, 愈合早期, 骨愈合区组织刚度低, 承受外力能力差, 所需应力水平亦低;随着愈合区组织刚度增加, 其承受负荷的能力加大, 所需刺激的应力水平也随之增加。只有当骨断端应力水平与愈合区组织刚度互相平衡和协调时, 组织才能良好分化和愈合。否则, 应力过大, 超过组织承受能力, 会损伤形成的骨痂, 使骨组织坏死吸收, 导致骨萎缩;反之, 不足以引起弹性变形, 组织分化难于产生, 可能导致骨迟缓愈合或骨不连。
2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2.1 愈合过程
力学环境对有关连接组织的材料和结构强度的维持、修复和再生起关键作用,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1) 多能组织快速增生, 分化为软骨、骨, 形成骨痂, 受生长分化因子、化学因子及应力因素等影响; (2) 未受机械作用的组织发生原始骨化形式, 而软骨内骨化仍受机械应力影响, 间歇流体静力会减慢甚至停止软骨内骨化作用, 间歇的多向剪应力则促进其发展; (3) 二期愈合后的膜内、软骨内骨重建过程, 在骨发育和功能形成期间受外力调控[1]。
2.2 愈合部位组织的力学特性
骨组织对应力可产生功能性适应性, 骨的功能适应性使得骨组织在应力的影响或直接作用下能作一定方向的生长, 这是因为, 骨组织中应力的变化会引起电场的相应变化, 而电场的变化又回刺激骨组织的生长。骨组织对外加载荷的反应性或功能适应性主要是由骨细胞、骨胶原和骨细胞外液对载荷所形成的应力或应变刺激产生感受, 形成复杂的体内自身反馈性调节系统的结果, 表现为应力作用的压力侧骨形成增强, 而张力侧骨吸收加速。然而在一定的压应力作用下, 骨质的再聚集和再吸收是互相平衡的, 即:若压应力增强, 骨组织形成加强;若压应力下降, 则骨组织再吸收增强。
3 骨折愈合过程中应力的作用
3.1 应力刺激下骨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在骨组织工程学的研究中培养细胞时发现:骨祖细胞在无外界应力下传代较少, 而且不易分化。有些学者通过某种装置对培养载体和基质施加压力, 或者直接把培养细胞置于一定流体静压之下, 可以观察到细胞传代增加、代谢改变和细胞分化等现象。最近,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揭示:在应力刺激下, 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发生变化, 产生调节骨折愈合的细胞因子。
3.2 应力刺激的感受骨折愈合中, 应力作用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在器官水平, 可以观察到骨折部位不稳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在组织水平, 骨折不稳定与分化组织的应变和张力有关, 而且, 不同外力在不同组织中产生的应变和受力分布也不一样;在细胞水平, 局部组织应变和压力可能导致细胞压力或形态的变化;在分子水平, 细胞形态改变可以破坏骨细胞活性, 可能是蛋白合成模式的初始分子信号改变, 导致器官水平的骨延迟愈合。
3.3 应力刺激信号的传递骨受到应变时会牵拉细胞膜, 骨基质也可传导应力。能被骨细胞感受的信号可能不只是力学信号, 还可能是电信号。骨组织是一种粘弹性物体, 在外加负荷下可产生电位差。机械力、电刺激和激素等有可能以某种方式相继或联合参与了骨折愈合过程。
3.4 促进骨折愈合的适宜应力骨折愈合所需适当的应力环境, 包括应力作用的持续时间、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只有骨折端应力水平与组织分化所需刺激相协调时, 才会促进骨折愈合。在应力作用的方式方面, 除了对传统的坚强接骨板固定所产生的骨折端应力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外, 许多学者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提出了循环应力、间歇性应力、动态应力等概念, 并在实验室和临床应用中获得了一些进展。研究发现:持续性应力与间断性应力、静态应力与动态应力激发骨细胞活性的程度不同, 其机理尚不清楚, 这可能与应力作用的大小、方式和持续时间以及应力感受细胞的感受阈值变化有关。
4 接骨板固定的力学环境状态及其对骨愈合的影响
应力性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且完整随访的85例急性锁骨远端骨折 (54例) 和肩锁关节脱位 (31例) 患者, 其中男53例, 女32例;年龄17~76岁, 平均年龄 (41.21±3.52) 岁。术后并发应力骨折8例, 男6例, 女2例;年龄35~73岁, 平均年龄 (56.35±2.55) 岁;左侧3例, 右侧5例。受伤原因:跌伤3例, 交通事故伤5例。肩锁关节脱位4例, 按Rockwood分类为III型2例, Ⅴ型2例。锁骨远端骨折4例, 按Neer分类均为Ⅱ型。手术时间为受伤后1~5 d。均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应力骨折发生时间是在内固定手术后1~6个月内。发生位置均位于锁骨钩钢板与锁骨交界处的最内侧端, 相当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
1.2 手术方法
8例术后并发应力骨折患者, 其中有5例是老年人患者, 均采取“8”字绷带锁骨外固定结合患者肩部三角巾悬吊等保守治疗, 暂停功能锻炼, 固定1个月后进行复查, 恢复良好后, 拆除锁骨带外固定, 遵医嘱定期复查,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选择合适的时期取出骨钩钢板, 逐渐恢复加强功能锻炼。
2 结果
该组术后并发应力骨折的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12~24个月, 术后没有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应力骨折固定1个月后, 骨折愈合良好, 完全愈合时间为2~3个月, 之后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和活动。定期复查, 选择合适的时期, 取出内固定的骨钩钢板, 观察肩关节活动和上肢力量均正常。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 治疗锁骨骨折, 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患者很难耐受长时期的固定, 过程比较痛苦,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容易移位, 常造成畸形愈合, 保守治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所以, 手术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随着治疗应用的增多, 其术后的并发症也日益显现出来, 我们需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来进行预防治疗[4]。
3.1 并发应力骨折的原因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以肩峰后下角作为支点, 通过骨钩钢板固定在锁骨上, 下压锁骨, 以钢板为力臂形成杠杆, 上抬肩峰, 从而使应力分散肩胛骨及肩锁关节, 避免了过大的应力的产生, 与钩钢板内侧端接触的锁骨是应力的集中点。该组8例造成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并发应力骨折的原因:从手术的适应症上分析, 出现应力骨折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 骨质比较疏松, 脆性大, 术后易于并发应力骨折;从内固定的过程分析, 手术的操作技巧非常重要, 手术操作不熟练, 反复塑形, 多次调整钢板、螺丝钉位置, 容易导致钢板强度及骨质强度下降。另外还要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如果选择的钩钢板深度过浅, 上抬肩峰的应力过大, 容易导致钩钢板过度下压锁骨, 过于集中的应力一旦作用在锁骨解剖上的薄弱点, 则会出现术后的应力骨折, 导致手术内固定失败[5];从术后护理及锻炼分析, 发生应力骨折与上肢受力角度有关, 因为在生物力学上, 人体肩外展角度越大, 肩锁关节的所受的应力越大。术后患者如果过早进行强度训练使肩关节的活动较大, 锁骨则会将会受到很大的应力, 应力集中于与钩钢板内侧端接触的锁骨, 从而发生术后的应力骨折[6]。
3.2 防治及对策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应力骨折是可以预防的,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要考虑手术的适应证, 对于老年患者应慎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2) 内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 要提高手术技巧, 解剖复位, 过程中尽量避免损伤, 重建相应的韧带和关节囊, 使肩关节的肌力恢复平衡。还可以根据锁骨骨折部位使用塑形模片来塑形钢板, 与锁骨很好的贴附, 有效避免了反复塑形及调整[7]。 (3) 术后的功能锻炼应该循序渐进, 不能过早的进行高强度的上肢外展锻炼, 在未拆除内固定前尽量避免手掌撑力。遵医嘱, 定期复查,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待骨折完全愈合后, 及时取出内固定钢板, 这也是避免应力骨折发生的方法之一[8]。 (4) 如果出现应力骨折, 不需要拆除内固定, 及时采取锁骨带外固定保守治疗, 固定要牢固, 活动不宜太多, 应力骨折愈合后再加强功能锻炼。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急性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 术后出现应力骨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症, 提高手术的操作技巧,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 给予正确的术后活动和锻炼强度指导均可以有效地避免应力骨折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并发应力骨折的原因, 并探讨避免发生的对策。方法 该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的85例急性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 术后有8例并发应力骨折, 其中5例患者为老年人, 均采用锁骨带外固定的保守方法进行治疗, 并分析发生应力骨折的原因及对策。结果 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 12~24个月, 术后没有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应力骨折是其并发症之一, 应该掌握合适的适应症, 提高手术的操作技巧,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 注意正确的术后恢复来减少和避免应力骨折的发生。
关键词:锁骨钩钢板,钢板固定术,应力骨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勇, 冉学军, 邓长青, 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部疼痛和外展受限的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5) :539-540.
[2]Bhangal KK, Evans SC, Gibbons CE.Treatment of displaced lateral clavi-cle fractures witll the AO hook plate[J].Eur J Trauma, 2006, 32 (5) :468-470.
[3]张旭呜, 何武兵.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146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0) :742-744.
[4]卢海燕, 黄长明, 王建雄, 等.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3) :199-201.
[5]吴晓明, 高伟, 李凡, 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 (4) :331-338.
[6]田耜奇, 张俊杰, 孔丽萍, 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应力骨折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5) :591.
[7]覃文报, 余永壮, 韩春, 等.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 31 (6) :1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