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精选12篇)
劳技 篇1
一、小学劳技课的现状分析
1. 学校的忽视。
新课程标准和性质决定了劳动技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现实却与之背道而驰。在众多课程中,劳技似乎是不被学校重视的,更甚者,少数学校直接丢掉这门课程的教学。
2. 学生的无视。
学校教师的忽视,更容易造成学生对劳技课程的无视。
3. 教师的轻视。
教师的不重视是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之上的。学校的忽视直接导致教师的课堂效果。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劳技教学缺少经验、技巧,因为教师引导不当,造成了学生对劳技课无趣等不良评价。如何让劳技真正现代化起来,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突破点,重新整合,多元发展。
二、重新整合,劳技教学信息化
1. 他山之石可攻玉
劳技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劳技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从而突显劳技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改革。如果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无法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而会失掉以往课堂教学的一些固有优势。
劳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妨把“计算机辅助劳技教学”作为起点,从学科课程“整合”的高度,为信息技术在劳技教学中重新树立其地位,并对其作用给予再认识。完成这种再认识,需要广泛借鉴,包括借鉴他国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但更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探讨钻研。
2. 巧借东风放纸鸢
(1)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络。积极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劳技教学的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局域网络的作用,对推动整合过程具有很大意义。与此同时,努力开展虚拟的劳技教学实验,探讨如何凭借网络优势实现劳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2)恰当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课堂形式。信息资源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3)具化教学目标,选择合适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应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劳技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一定会创造出更灵活、更合理、更得当的办法。
总之,劳技学科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劳技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解决当前劳技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呢?下面谈几点我的看法。
三、应用技术,劳技教学多元化
1. 借用影像,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
在劳技课教学中,适时运用影像重现原景,可以化静为动,使学生学有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看录像,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笔筒获得直观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兔自己动手制作礼物的能力,从中受到了启发,而且可以让学生学到制作动物笔筒的启示,并对制作动物笔筒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动物笔筒,所以学起来非常主动积极。
2. 巧用课件,化难为易,使学生学有所依
学生在具体操作时,虽然熟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这仅仅靠口头表达是难以达到清楚明白的目的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相当困难,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对关键步骤和技巧进行放大、分解、透视,教师适当地插入指导说明,学生就能可以通过课件的直观表象轻而易举地看清每个步骤。
例如,在上《制作线体模型》这一课时,人的头部、颈部的交接处是用尖嘴钳把铁丝拧成圈连接的。这一部分的丝拧得是否匀称,到底拧几圈合适,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特别是在劳动课评比活动中,适当运用实物投影,效果特别好。当一幅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后,很明显地突出各个部分的特点,使学生一看就明白,哪些地方做得非常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能够使作品做得更加精益求精。
劳技课中,让学生明确操作原理是传授劳动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劳动技能的前提。操作原理包括操作过程,操作时的注意点等等。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采取讲解、演示等传统教法以外,还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3. 妙用音乐,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小学劳技课与其他课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大约要花掉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而长时间的操作容易使精神产生疲劳。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播放一些适合学生的音乐,而这种音乐是要符合劳动的场合和特点,有利于舒缓学生的精神疲劳。比如,上三年级的《布贴熊猫》一课时,可以选用一曲用古筝演奏的曲子,此时犹如一件件工艺品在人们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十分符合这节课的特点。如此这番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情绪得到了调节,又感受了劳动的快乐和乐曲的节奏美,真正做到了化劳为逸,使学生做有乐趣。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和劳技课程的深入整合,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的变革,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场变革中真正受益的无疑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劳技课的动手实践能力中有所得,有所悟。
参考文献
[1]施能约.劳技课改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J].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7年第17卷第6期.
[2]张勇潇、田宓.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3]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
[4]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3期.
劳技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绿化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和校园绿化的基本方法。2.结合教学过程,初步体会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能力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确定图纸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建筑物或操场的四周用不同颜色标记绿化带 3.在图纸的一角列出“图例窗”,对不同的标记进行说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来和老师欣赏几张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
2.谁来说说,这些图片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假设你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舒服、心情好)
3.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校园绿化设计》 板书课题:校园绿化设计
二、学习各种植物
1.是啊,绿色的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使我们身心愉快。大树是我们校园必不可少的植物景观,你知道它都有哪些作用吗?
课件出示:图配文字(防风、乘凉、减少噪音、释放氧气)
2.原来大树有这么多的好处呀,难怪我们的环境离不开它。要想让校园变得更美,只种树还是不行的,下面就跟老师一起来认识更多的植物吧 课件出示:植物图和名称、表格
3.绿色植物有很多种,我们常用来布置校园的植物有乔木,包括:柳树、雪松、香樟、银杉、刺柏、银杏等,它们被称为校园风景中的“骨架”;绿草则是“皮肤”;灌木包括小叶贞和黄杨,它们是校园风景中的“肌肉”,藤本植物,像葡萄、爬山虎、金银花、常春藤,则是校园风景中的“经络”。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植物来美化我们的校园吧。(老师边介绍,边出示课件)
三、美化校园
1.老师这有两幅我们校园的图片,我们都学过在地图上辨认方向,方法是(师生同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请你观察一下,谁先来说说教学楼的朝向? 2.谁来说说,在我们的教学楼周围还可以种上什么植物? 请学生到前面来操作
3.说来说说,这样美化好不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四、看图找错
1.你们真棒,我们的校园在你们的装扮下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了。
2.老师这还有几张同学们自己设计的校园绿化,你来看看,这些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们真细心,都能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真了不起!)
五、动手设计:
1.下面我们就来动手设计一下你心中的绿色校园吧,请同学将上节课画好的校园图画准备好,让我们一起来美化校园,看看谁笔下的校园最美丽。2.不同的绿化带可以用不同的标志来表示,(课件出示模型图)例如:我想在这里种植大片的绿草,我就可以 老师板书:画斜线,表示绿草,画竖线表示树木。或者同学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来表示。3.为了让你的设计图看起来更清楚明了,我们还可以在图纸上列出“”,像这样: 老师板书,指导学生用“图例窗”来标记绿化带
六、作品展示,点评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爱上劳技课 篇3
一、前期心理准备——让学生对劳技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和心理辅导,让学生了解劳技课的实际指导意义,产生初步的兴趣。这既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也可防止学生因为觉得劳技课可有可无而小瞧之。比如,我经常在课上引用一些和本学科有关的生活实例来进行说明讲解。这让学生觉得学科和生活有很强的联系,学起来也就有了积极性。
二、明确要求,制定标准——让学生明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劳技课上必须达到的要求和标准,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风气。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总是让整堂课的实施事半功倍。一般情况下,劳技课教师总会在很多班级上课。这中间,有的班级上课会很认真,有的班级很有凝聚力,但是有的班级也许会有些负面的问题存在。对这样的班级,如果在一开始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整个班级的学习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当然,教师也必须要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总之,良好的学习状态,会对学生有很强的推动力。在这种推动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容易调动起来。
三、了解学生和教材,精选适量内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不会感觉太“饿”,也不会感觉太“饱”
教师备课除根据教材、教参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适量地选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既不多,也不少。因为知识点多了,学生吸收不了,容易情绪低落,缺乏自信。而如果知识点少了,学生就会因觉得这门课太简单而产生盲目的自信,丧失探究的欲望。当然,每节课的难易程度教师也要掌握好,难点的设置也不用多。有时候,设置一两个难点就能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共鸣。每节课所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以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检测,达到自我发现、自我改进的目标。
四、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具体说来,我有以下两个尝试。
支架式教学——教师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概念框架(它更像是学生出发前的一个地图或向导),并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比如在“三视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组合体三视图,我提出了“描—画—叠—读”三视图四步学习法。其整个学习过程主要以透明纸、白纸及印刷好的简单几何体三视图为学习材料。首先,学生从描三视图开始,了解基准线的概念和作用。其次,学生通过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知道精确绘制三视图时基准线的运用方法。再次,通过叠三视图的整个过程,学生一方面知道了两个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是如何变为组合体的三视图的,另一方面初步认识了组合体立体图的产生。最后,学生通过读三视图能反推物体的立体形状,并通过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对照学习,加强了空间感,同时也巩固了三视图的概念、规律和运用。
抛锚式教学——以实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螺纹》一课,学生普遍觉得内容太难学,概念太难懂,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但事实上螺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普遍,也很有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螺纹的兴趣,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体验的机会,我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螺丝和螺母为道具,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和探究。首先,我自制了一些有螺纹的既实用又美观精致的金属加工品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我自制了一张螺纹观察记录表,让学生通过对螺丝和螺母的观察、体验,记下所观察到的问题,如螺纹的内径是多少?顺时针螺纹还是逆时针螺纹?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螺纹的一些概念和要素。最后,让学生在钻过孔的塑料板上做内螺纹,体验螺纹的制作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以所提问题为线索来学习螺纹的要素,再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螺纹的学习印象。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手段,每节课也总有亮点和遗憾,我始终相信,只要劳技课教师能巧妙地组织好各个教学环节,并协调好它们的关系,那么,中学劳技课就会上出精彩,学生也会真正爱上它。
让劳技和德育携手并进 篇4
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统一, 即让学生在简单的劳动技术操作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 懂得劳动的重要性, 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一些相应的生活技能和操作技能, 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 创造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这思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德育的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尤其一致。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情感, 寓劳技教育与德育一体,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生自己整理书包、抽屉, 做值日, 做家务时, 要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 形成以劳动为荣, 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如在一次晨会课上, 我先强调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下课时, 学生却依然我行我素。劳技课上, 教学生们怎样扫地、拖地、擦窗台, 有些学生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有点鄙视劳动。于是, 我身先士卒, 从小事做起, 擦窗台与玻璃, 用抹布擦一遍, 再用废旧报纸擦, 遇到有污渍的地方, 用嘴巴哈一口气, 再用力地擦拭一遍。有些学生围上来看到玻璃窗闪闪发亮, 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我知道这一举动对学生有点触动。有好几个女生也跃跃欲试, 也想擦玻璃窗, 我说:“这样吧!等到班队活动课时, 我们一起来进行大扫除, 看谁最能干!”一到班队课, 我便给学生分好工, 他们拿出抹布擦起玻璃来, 有几个女同学也学着我的样子擦掉黏在上面的污垢, 我用赞赏的目光望着这些学生, 从她们的表情中看得出他们很快乐。我也参与到他们中间, 与学生一起拖地。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劳动, 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感受到了保持环境的整洁需要靠我们的辛勤付出, 劳动并不可耻,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换来别人的赏识, 服务别人, 快乐自己。只有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后, 学生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二、以德育内容为素材, 展示学生的劳动技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我认为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劳技课, 劳技课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展, 小到自己削铅笔、理书包, 大到参加社会上的实践劳动, 帮孤寡老人做事等。德育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劳技教材。在三八妇女节, 少先队大队部开展“感恩母亲”的活动, 号召全体同学利用学到的生活技能帮妈妈做件事, 如洗脚、倒水、做家务等, 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时机, 又是展示学生劳动技能的大好机会。除了大队部规定的这些作业以外, 我还因势利导, 进行德育活动的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在劳技课上, 亲手制作一件小物品送给最亲爱的妈妈, 并要表达自己的心意。我发现学生们专注于小制作, 连下课也浑然不觉。有的学生用彩纸制作了一束精致的花, 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张贺卡, 有的学生画了画, 还有的学生串了一串珠子献给亲爱的妈妈, 学生都在相互比较, 谁的小制作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谁的小制作最有创意。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技术教育, 也表明了孩子的一份心意, 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动手动脑, 做中学, 学中做, 既巩固了操作技能, 又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有些学生家长还打电话说自己的孩子懂事了, 长大了, 感到很欣慰。德育教育与劳技教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德育课堂没有的教育在劳技课堂去实现, 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劳技教学为融合点, 让德育落到实处
让德育从简单的说教到寓教于乐之中, 通过学科间的融合, 发展多元的视角来激活德育教育。学科融合、科学匹配、知识整合的办法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不至于使德育教育成为无本之木, 无水之鱼。同样, 劳动技术教育也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开发潜力, 较大的开放学习领域, 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和简单的公益劳动、家政常识、技术初步和职业了解等科目, 技术、家政等科目都包含若干项目, 每个项目本身又具有开放性, 有着丰富的内容, 且这些内容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其中低、中年级劳技课中的小制作、剪贴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像就给德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这样既完成了劳技课的教学任务, 又融入对学生进行了动手动脑的教育, 使学科间的知识更好地互相融合渗透。只有结合他们的劳动技术实际,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德育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四、以劳技知识为突破口,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德育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生活中酸甜苦辣都有, 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 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陶行知说:“在劳动中劳心, 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 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劳技课上, 在学习了“废纸盒造型”这一节后, 我设计了“我的环保小物品”即废旧物品创新展示活动, 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用过的废弃物, 如光盘、塑料袋、可乐罐、废报纸等, 通过改造制作, 制成各种物品, 变废为宝。“只要相信学生, 他们会发挥无穷的潜能。”这句话在课堂上得到了验证, 学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环保制品, 有用塑料袋做成的毽子, 可乐罐做成的花篮, 用旧光盘串成一串做成的腰带, 废报纸做成的衣服……个个心灵手巧, 连平时学习成绩不太认真的学生, 对这种活动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还戴上自己做的头饰向其他同学炫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让学生意识到环保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就应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 我看到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条格言说明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体会的重要价值。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环保制作, 他们在做的过程中理解了环保的意义, 初步了解了一些劳动技术与环境、劳动技术与生态学等方面的关系, 增强了环保意识, 实现了德育教育。
劳技优质课教案 篇5
学包粽粑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掌握包粽粑所需材料、方法、步骤等,了解家乡的民俗。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包粽粑的艺术、包粽粑的技巧。教学难点:包粽粑的技巧。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材料准备:糯米、香粽叶、五花肉、绿豆、酥麻杆灰、稻草芯。
一、导言:
云南是一个神奇美丽和多种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居住着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壮、苗,瑶、彝等少数民族,在云南文山则是以壮族居多。壮家人有很多传统节令食品,如:、、、(出示各种壮乡食品),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互赠食品,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特别是春节时制作的粽粑(出示粽粑图)不仅外形美观,而且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壮族的子孙,我们应该把这些民族饮食文化传承下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包粽粑(出示课题:包粽粑)
二、新授:
1、包粽粑需要的材料是(出示):糯米、香粽叶、五花肉、绿豆、酥麻杆灰、稻草芯。
师:下面我们先来观看包粽粑的方法和整个过程。
2、播放包粽粑的录像,配音介绍过程。
(1)先把新鲜的粽叶洗干净,多余的茎剪掉一点,用干净的抹布把水分擦干。(2)将洗好的糯米用盐和酥麻杆灰拌匀(酥麻杆灰!就是用晒干的酥麻杆烧的灰!少了这个可就做不成黑粽粑了!这种黑粽子的特点是颜色呈青灰色,清香扑鼻;而且由于原料中所加的酥麻杆灰,就不容易变质,能保存较长的时间。有些人吃糯米不容易消化,吃黑粽粑就没这个问题,它比较容易消化。酥麻杆灰不要放太多,将糯米染成灰色既可),把糯米平铺到粽叶上;再在糯米上放上捣碎的绿豆,绿豆可以放多些,然后再将切好的猪肉放到绿豆上。注意:五花肉要加适量的盐、五香粉淹制,肉要肥一点,要不然猪油的分量不够渗透到糯米里。
(3)用稻草芯系紧。粽粑包出来好不好吃和系的紧不紧很有关系,所以用两根稻草芯包扎的时候就要注意包扎得紧,而且每根稻草芯相隔的距离在2至3厘米。在煮的时候米就不会暴溢,这样的成品即美观又好吃。
(4)煮粽粑: 先用水浸泡一个小时后才煮,注意加水时要淹过粽粑。大火煮大约煮5个小时左右。煮粽粑也很讲究:中间千万不要停火,一定要保持水大开,因为一次性煮不熟下次就难煮熟了。(5)祭祀:壮家的风俗是在大年初一把煮好的粽粑和整鸡、酒、肉、水果等供品摆在祖宗的牌位前、进行祭祀后方可食用。
3、教师示范。(重点要配上幻灯片和文字出示)师:
(1)先把处理好的两张粽叶平铺在桌子上,放上合适的糯米,推平后在中间扒开一条沟,放上豆和五花肉,再添上一些糯米,把肉和豆盖住。
(2)两只手抓住粽叶的两边沿,往中间折叠,捏紧粽叶的中心点,把两张粽叶的小边沿重叠折下去,在粽粑的底部把剩余的粽叶往后折叠。
(3)抓住已成形的半边粽粑,用刚才的方法折叠另一半粽粑,注意折叠的方向要相反。
(4)用两根稻草芯先把粽粑的中部系紧,绕圈,剩余的稻草芯紧贴粽粑,每隔2---3厘米扎一次,分别向两边扎,一边扎一边整理,注意要在扎紧,不能使米露出。
师: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能大胆创新,超出前辈,老师相信,你们的巧手一定能包出形状更美观的粽粑。现在请同学们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根据包粽粑的基本步骤,发挥你们的想像力来包粽粑,包出特色!现在开始吧。
4、学生小组合作包粽粑,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品展评:
师:请大家把作品放到前面。你们比较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从形状来说)
师:聪明的壮族人民也发挥他们的智慧,把粽粑包得形状不一。这是老师收集的各形粽粑图(点击课件)
师:壮家的粽粑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煮,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的成品只好下去后自己拿到家中煮,相信你们亲手包的粽粑不仅美观而且味香。
6、品尝粽粑
师:我们壮家吃粽粑也很有趣,就用包粽粑的稻草杆直接在原有的勒痕上割切成块状即可食用,这样既方便又可以保持原汁原味。(师操作师范)
师:老师这里有些煮熟的粽粑,请每个组长上来拿一个下去,用这种勒割方法把粽粑切开,然后品尝看看。(学生品尝粽粑)交流粽粑味道。
7、在味道上进行创新
师:是呀,粽粑的味道真鲜美呀,如果让你自己准备粽粑的佐料和材料,你会包出什么味道的粽粑呢? 指名回答。
8、扩展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独特、新颖,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卡片,可以把自己如何配制粽粑新味道的方法写下来,也可以收集、调查大众喜欢的、利于健康的口味,课后和老师进行交流。(发卡片)
三、总结:
挖掘有效途径 玩转劳技课堂 篇6
关键词:激发兴趣;劳动技能;技术指导;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65-01
一、玩一玩,激发探究兴趣
1、融入生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可以给它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切需求,可从学生正在进行的、即刻的真实生活出发,在欣赏中,在疑惑中导入新课。
如,春节到了,母亲节到了,教师节到了……在相应的时间内问学生:我们能玩出什么礼物向亲人朋友传达我们的心意呢?学生会这样回答:设计贺卡、塑料花、壁挂等等自制小工艺品赠送他人。还可以从学生劳动技能的需要进行引导,抓住学生即刻的真实的生活资源,从学生的真切需求出发,玩转生活,以求启而得法,启而能发。
2、引入游戏,从学生的好奇出发。劳技课堂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的导入艺术,用生动形象的趣味游戏导入,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竞争的比赛中,甚至是在带有刺激意味的感觉中,不知不觉地就引起了学生学习劳技的强烈的求知欲。
如上《会飞的孙悟空》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手中有一张小长方形的纸片,看谁最会玩,能让它在空中跳起圆舞曲。学生兴趣马上就来了,小手林立,有的直接放手飞,有的折一下飞,有的折成小飞机飞……接着,老师示范一种:一头折成三角形箭头,另一头沿着中轴线撕开,再朝两边压一下,从高处朝下一放,它就跳起圆舞曲了。到此刻,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可见学生的激情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从而,学生带着积极性和求知欲探求新知,开始兴趣盎然进入了劳技课堂。
二、做一做,重视技术的有效指导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教师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要以教会学生操作技术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
1、教师在教学示范中传授技法。小学劳技在教学中涉及的技法教学是非常多的,有制作技法、缝纫技法、木工技法等。作为劳技教师在每一节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都要真真实实地教给学生的有关技法。我在教学中,每一步都能做好示范,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些技法。如在《春的美景》一课中,对于纸绳粘贴方法:漩涡式、曲线式、连续对折式,我分别一一示范,学生一目了然。
2、引导学生在制作探究中掌握技法。通常的教学中总是教师站在讲台前教,学生坐在下面学。劳动技术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老站在讲台前,不妨走到学生的后面去,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有原来的"讲解一示范一模仿一训练"改变为"观察一设计一制作一讲评"这种教学模式。在《纸杯毛驴》一课中,当学生把纸杯拆下来后,还要会组合并粘贴回去。因此,当要求学生迅速地粘回去的过程中,学生有的把身体的方向弄反了,有的把毛驴的鬃毛拿在手里,不知粘在哪里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个别给予指导,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3、让学生在有效性学习中体验技法。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新课程强调新的学习方式是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知道该怎样去学习了。
有时,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的“同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同玩,同做,同乐,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教学做合一。课桌也应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合理布局,不拘一格。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学会劳动,学会协作。
4、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完成了一件劳动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劳技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在材料和款式上,工具、工艺上创新。
三、评一评,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蹲下身子向优生讨教一些经验,去跟胆小的同学说些悄悄话,夸夸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还可以给学生戴个小红花,封个“小能手”什么的。除了表扬以外,作品的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它能增加入选学生的自豪感,也能给其他学生一种无言的激励。
如《会飞的孙悟空》一课中,学生将孙悟空做好试飞后,我让学生把作品展示台上,出示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评议。
玩一玩,比一比
一星:旋转降落;二星:会旋转降落,且外形美观;三星:会旋转降落,外形美观,且空中停留时间长。
每个作品都已经是一星作品,并派组长根据要求试飞进行评选。可以由一星升级到二星,再由二星升级到三星。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每升级一次。心中的成就感就越强。
切实解决好目前劳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提高认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保证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操作,劳动实践密度大,力度强,提高了教学实效,必将对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四友.《对劳动技术课认识误区的剖析 》,《江西教育科研》,2008:9.
[3] 龙 艳.《劳动技术教育应立足实践》,《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6.
劳技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篇7
一、以实务培训提升教师本体专业素养
1.开展校本实务培训
校本实务培训以初高中学段内劳技学科通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一线的教师担任主讲及辅导,每位受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增强了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对话;二是受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一同参与并完成学习和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所以说,实务培训既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学段内、学段间内容的了解,也加强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交流与沟通、互学与启迪。近年来我们主要实施以下实务培训:高二电子技术与电子控制项目的单片机培训;高一机械设计与加工项目的车工、钳工、caxa培训,摄影技术培训。
如在机械设计与加工的校本培训中,每位受训教师需完成一个“镇纸笔架”的模型制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进行机械设计与加工的通用技能培训,有图纸的识读、车床加工、钳工等。这期间每一位教师都要自己动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从功能、造型上对笔架进行设计,形成个性化的方案,并生成设计图纸。第三是按图纸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工工具、按加工的顺序进行加工与检测,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2.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STEM课程培训
劳技学科技术素养强调基于生活经验,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发现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并转化成技术问题,并用技术方法进行解决,将技术方案化成技术产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加强工程与技术的结合,而在这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与上海交大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等高校合作,通过项目开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措施,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比如正在开展的与上海交大合作的“无人机的设计与制作”,让参与教师从学习者角度介入,不仅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控制”全过程,同时也从学习者的角度反思课堂教学。此外,学校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教师从工程师的角度审视教学,比如与诺凡特公司合作开展设计软件类培训,从基本的设计入手,通过软件设计、3D打印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制作。学校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
3.引入英国D&T教育,感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我校与英国“D&T”课程上海总代理上海诺凡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英国D&T教育,全体教师参加了英国“D&T”课程中一个完整的技术项目——以氢氧为动力的新能源小车制作,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完整体验了该活动。每位教师以一名学生的角度通过团队合作,经历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设计拼装、小车竞速等环节,体验了“新能源小车”的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亲身感受了来自英国的技术教育,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技术教育。
二、以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以网络课程开发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我们借助2015年、2016年上海市网络课程建设的契机,开设了“指尖上的翻新术”“中华陶瓷艺术”等四门网络课程,通过让教师实际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机会。每门课程的开发都经历文稿撰写、校本讲义编写、课程资源的创设与整理和相关信息技术制作,如影视的拍摄与编辑、脚本的撰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专家的审核。由于网络课程的选课是全开放的,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所以设计中需要更多地思考内容的呈现、学习活动方式等。又如文稿的撰写,不仅涉及专业内容知识,还涉及学习方法,教师需要思考采用什么表达形式、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并且喜欢,教师还要独立地分析和概括学生的特点与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把握课程的表现形式,研究课程设计方案。这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内化专业价值、认同专业规范,从而培育其专业精神,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从校际合作中获取专业成长
我们与大同中学合作开展“CEI创新素养”研究型项目研究,开展了“我为老师设计制作一件办公家具”活动。中心组织2~3人的教师团队参与,在共建项目开发中,指导学生完成调研、设计与制作,并在后期开展产品发布会。在“大同校园模型的制作”的活动中,为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常常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课程资源的挑战和建设,这些经历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主题式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近年来,我校围绕“有效教研”的主题,先后开展了“有效学习方法”“经验的获得”“教材校本化”等教学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不断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技术教育的经验获得方法。
如在“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中,要求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讨、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并对一周目标框架进行修订,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整个专题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是“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单元”。首先,各备课组对比新旧课程标准,逐条研读,寻找变化,重点分析新增内容、删减内容、要求有变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备课组分析项目现状,明确方向,思考变化。在活动过程中,各备课组根据各组实际情况从模式探索、载体选择、方法优化、结构梳理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然后选择一个单元切入,结合研究方向积极探索单元设计,适应变化。
第二阶段是“完善教学内容、修订一周教学目标框架、撰写展示课教案”。各备课组结合研究方向针对研究单元进行内容研究与目标修订,并在单元内选择2节课进行教案设计。
第三阶段是“教学实践、说课展示”。教师首先在组内进行说课、听课、磨课,提前提交教案与说课稿,在校内展示时统一进行录像,由教导处与备课组组长组成的评审组对录像进行评审,期末总结时由教学实践前三名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展示与答辩,当场投票评选。
在整个活动中各备课组明确活动主题,按时开展活动,每两周围绕专题组织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上下半年各拍摄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聚焦研究单元,形成6个项目的一周教学目标框架;形成一批教学交流成果,包括展示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听课体会26篇、教研活动视频及专题相关论文等。
“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带动了教师集体研修的热情,新课程标准学习、确定研究单元、修订一周目标框架、撰写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实践、说课展示,充分地展现了备课组的教研情况与教师们各自的教学能力。“教材校本化”专题活动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建设,以高二电子控制项目为例,“遥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令电子技术与控制的内容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电子控制、红外遥控、自动控制”的技术链。专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对劳技教学的深度思考,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小学劳技教学中民间玩具的运用 篇8
1. 用民间玩具搭起生活与教学的桥梁
民间玩具的制作方法大多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变形。这些简易的民间玩具的制作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和自信的首选。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工具和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 任他们选用, 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在如何发掘学生动手操作的潜能上,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指导重要的是“引”, 是“放”, 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般的“给”。在活动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身怀“绝技”, 有的在拣来的树籽中插一根小棍, 即成好玩的“陀螺”;把小竹片削成一边厚、一边薄的风叶, 再在中间插上一根小棍, 即成一个“竹蜻蜓”;几块泥巴也会在手中变成各种趣味迥异的小玩意……这些技巧教师没有直接讲授, 只是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索的空间, 他们便会利用手中的制作材料, 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 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 自主地发挥动手操作的能力, 设计出自己心中的作品。在活动中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 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制作出的民间玩具既丰富多彩又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 教师再对有特殊结构、制作精致的作品加以点评, 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表扬, 便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
我们如果留心观察, 为学生搭建生活与教学的桥梁, 就会发现他们的心灵在多彩的生活里充满了童真和奇异的想象力。当树枝、落叶、石头、泥巴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与民间玩具的传统元素相遇, 他们便会尽情挥洒创意, 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转化为尝试制作民间玩具的快乐。
2. 用民间玩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整, 组建数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使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长短互补、资源共享、集思广益, 形成交往技能, 促进动手制作能力的发展。如在进行风筝制作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扎制”“裱糊”“画绘”等方面的制作要点, 让学生根据风筝的制作流程和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成制作小组, 自由选择材料工具, 根据制作提示进行分工, 合作完成一个风筝的制作。单人制作40分钟看不到成效的风筝, 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设计、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一节课下来, 集体制作的风筝便会呈现在大家面前。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学生便会从中找到自信和快乐。接下来在学生练习放飞时, 通常还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风筝左右摇晃、偏飞、旋转扎头等现象。教师再适时将这些由问题生成的教学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探讨或合作组之间的交流探讨, 让学生在思考的氛围中究其问题的根源, 解决问题。
毫无疑问, 变“独立”为“合作”, 不仅可以生成问题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面, 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新精神转化为教学成果, 促进民间玩具的有效传承, 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 用民间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成果”是物化的外显,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评。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制作后,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 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进行体验与反思, 查找自身的得失, 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例如, 在展示学生制作的陀螺时, 先引导学生从取材、设计、美观、创新等方面对制作的陀螺进行认真的自评, 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体验, 对他人制作的陀螺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合理化建议。面对不同材料制作的不同形状的陀螺, 学生的思维之门被开启了:有的建议给旋转“吃力”的陀螺进行材质上的增减, 可以让它绕着某个固定的支点快速转动起来;有的建议给木制陀螺涂上对比色彩, 从视觉上增加冲击力;有的建议给用锥形的塑料瓶改装的陀螺添加彩带或响铃增加其趣味性;有的建议给用易拉罐金属皮制作的陀螺设计声、光、电的装置, 增加现代元素……这样的展评过程, 不仅使学生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实践证明, 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 就要让学生体验前一阶段创新成果的愉悦感。总结经验, 鼓励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 创造出更加灵动的民间玩具。只有当一个人把他所学的知识或获得的智力在实践中再次表现出来的时候, 才能确信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从而焕发出创造发明的欲望, 提升再度创新作品的能力。
劳技 篇9
一、学会劳动, 意在养志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劳动最光荣”, 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些学生缺乏劳动观念, 体会不到劳动的重要意义。究其原因, 是不少家长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赠予孩子, 使孩子只知享受, 不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成果, 当然也不懂得去珍惜劳动成果。而劳技特色活动基地的开辟、发展到为民服务, 都离不开劳动, 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 学习劳动, 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通过劳动, 许多学生爱上了劳动, 乐于劳动。就拿前年初春易地重建草药圃来说吧, 孩子们顶着寒风, 赤着双脚, 填土、运砖、砌墙, 在田间劳作, 劳动中学生满手是泥, 浑身是汗, 但大家都乐呵呵的, 没有人打退堂鼓, 坚持干到底。此种情景不难看出“红领巾草药圃”的育人功能, 它能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养成顽强的意志和刻苦耐劳的精神。
二、学会协作, 重在明理
现在有一些学生娇生惯养, 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集体观念。而集体主义是一种美德,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是参加现代化大生产的必备素质, 必须从小培养。“红领巾草药圃”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草药圃的运作从开土辟壤、访医问药到种药采药、培育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人人参与, 都需要发挥集体的作用。特别是培育管理草药更是一项长期、细致而艰苦的工作, 这要求学生分工不分家, 共同种好管好草药。每逢节假日, 他们都会自觉组织起来, 坚持天天观察, 轮流值班管理, 记好日记, 做好交接工作。2012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 连续五六天的阴雨后, 天空终于放晴了, 气温一下子升高了近十度。一个学生马上想到, 刚栽下的名贵草药秋叶是经不起暴晒的。于是他从家里拿来竹棒、旧篷布直奔学校。他刚打下一个桩, 十几位同学也拿着工具赶来了, 大家一齐动手, 不一会儿秋叶上面的凉棚搭好了, 老师望着孩子们会心地笑了。
在草药圃这个劳技特色活动基地里, 在细水长流的日常培育管理中, 同学们逐渐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 学习了共同协作的本领。通过老师引导, 他们进一步懂得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个体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 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精神仍然是十分需要的。
三、学会找药, 情系祖国
平时, 我们经常和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但比较抽象。而草药圃里的草药竟能治好那么多的常见病, 这种活生生的事实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则更大。而这些草药在祖国大地上比比皆是:水边和阴暗的山脚下可以找到土大黄;山坡、沟旁、路边可以找到大青叶、马兰头、白英、半枝莲等。孩子们在学找草药的过程中, 不但深深地感到祖国大地上处处都是宝, 并且一步一步地学会了不少用药的本领, 不少孩子能根据病情独立判断该用何种草药, 学习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为了学习本领, 每个小郎中利用课余时间, 跟老师学, 向老药农学, 写信向蛇王求教。一天, 孩子们不知从什么地方打听到本地医院已经退休的马医生家中, 有一批市场上已经买不到的中草药书籍。于是六年级的四位同学利用星期天, 在老师的带领下, 乘车去邻县马医生家中, 马医生也被孩子们的精神所感动, 他把好几本中草药书都献给了“红领巾草药圃”。平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学习种植草药, 学习用草药治疗疾病的知识。知道了患无名肿毒可用白英, 咽喉病可用三白草, 被蛇咬伤宜用半枝莲等, 预防感冒、肝炎可用大青叶等。有了这些基础, 孩子们一般都能独立为病人解除或延缓不少常见病。这样既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又有机会学习口头、书面交往的能力, 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更深地体会到:中草药的防病治病功能是传统医药科学的结晶, 就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 它仍有极大的医疗作用。这样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地懂得了祖国是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国家。通过“红领巾草药圃”这个劳技特色活动基地培育出来、发挥出来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 亲身经历体会, 显得比较生动、形象、实际,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学习治病旨在奉献
许多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 要求人人服务于他们, 听他们使唤, 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针对这种思想现状, 红领巾草药圃制定了服务公约, 要求红领巾草药圃里的小郎中发现用学校草药圃的草药可以医治的病人后, 应该立即采摘草药, 制成药品后送药上门, 为学校里的同学老师, 为周围的群众排忧解难。在防病治病的实践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如前年夏天, 一位村民不慎被蛇咬伤, 经医生治疗后总不见痊愈, 小郎中们知道后, 把半枝莲捣碎给他敷在伤口上。可是因为用量大, 几天后草药圃里的半枝莲用完了, 他们就四处奔波, 在老师带领下冒雨到10余公里外的山上去采集。在小郎中的精心治疗下, 那位村民的蛇伤终于痊愈了。80岁高龄的王奶奶患无名肿毒, 一名小郎中知道后, 连忙给她送去一把白英, 用盐捣碎后轻轻地给她敷在手上, 一连五天, 天天上门敷药, 终于治好了王奶奶的病。事后王奶奶逢人便夸:现在的小孩子真聪明、真能干, 小小年纪也会做医生了。本村的另一个村民患急性扁桃体炎, 我们的一名小郎中马上掘去一把三白草, 叫她分几次煎服, 第二天烧便退了。“草药圃”这个劳技特色活动基地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 培养了学生无私奉献的美德。
劳技 篇10
初中美术、劳技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发源地, 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体现的一片新天地, 如何全方位开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应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如韩国, 就进行了“区别性课程”教改, 将学习深入到“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这些大方面, 而在日本提出: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2.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3.梅朵学校特色的标新立异等等。而在我国, 对创造教育的过程就被简洁归结为“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样一动态过程。
“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初中生就有着很强的创造潜能, 初中美术、劳技课应给学生表现并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其重点就是要求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改厌烦学习为乐于探究, 改不愿动手为勤于动手, 善于实践, 培养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合作、创新的能力。为此。我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自主创新教育”, 提出美术、劳技课堂作业, 按照“认识实践, 简单创新, 复杂创新”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设计, 它的主导思想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教中学”, “学中想”, 逐渐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单纯的美术、劳技课堂的“要我学”改变为学生的“我要学”。能让学生不断在“自由活动——创新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 形成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初中美术、劳技课必定先要学生学会一定的制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 并能对完成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设计。这一部分是我设计的分级作业制的第一部分, 在一级作业部分, 教师单纯一步步教如何做是不难的, 而我在这一级作业设计中, 我只讲一小部分, 如注意事项, 难点的所在, 剩下的就要让学生自行创作, 同时还可用合作、竞赛方式, 评选速度奖、合作奖等最佳小组, 这样既提高制作效率, 又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 能够有实践体会, 初尝成功的滋味, 同时也能丰富课堂的学习气氛。
在“二级作业”的设计环节中, 则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发散性思维, 首先向学生提出“看谁的作品能够在一定的时间经过重新设计与制作, 又能创造出另一件完美的作品”, 这一问题一经提出, 课堂上出现十分活跃的情景, 学生想象丰富多彩, 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又训练技能, 变被动训练为主动创造, 在课堂上出现又一学习高潮, 收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
同时又可在课外设计“三级作业”,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从小学会创造。安排学生利用课余继续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是培养“学会创造”的重要措施, 引导学生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 再思考, 注意观察, 寻找问题, 设法去解决问题, 从反馈回的学生作品中看到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孩子个个是人才, 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创造性美术、劳技教育为学生创设可施展才能的有利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动手的好机会, 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得到激发, 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进行自我表现, 体验成功的喜悦。
摘要:通过分级作业制让学生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 并能对完成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设计。
文化视野中的劳技教育 篇11
视野决定高度,综合实践活动视野中的劳技教育从“综合”和“实践”的高度去审视劳技教育,使劳技教育既更能突出自身的特殊质的规定性,又能突出劳技教育课程与其他活动课程及学科课程的整合性,全方位凸现出劳技教育本身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去审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技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文化优势的互补和融合,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的构成。
劳动技术具有文化属性,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劳技不能一日无教育,文化不能一日缺劳技。而劳技教育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劳技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劳技教育应当有自己的文化自觉,视劳技教育为教育的一种文化血液,融入学校文化的血脉。
一、视文化为劳技教育的载体,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彰显“草根劳技”的文化特征
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就应该是多样而精彩的,劳技教育展示了教育文化魅力的细节。劳技与文化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把劳技放到文化的视野之中,并聚焦于文化的视野之内,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劳技教育是以对文化的思考、选择、传承和积淀,作为自己的任务和使命。首先关注的是本土地域的文化,同时直面和喜爱由本土文化滋养的“草根劳技”。因为,草根最具本土的力量。“草根劳技”的独特性就是它的田野性、群众性和草根性。本土文化资源无论是暗含的劳技教育内容还是外显的劳技教育方式,都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自然成为优质的课程教育资源,劳技实践活动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载体的实践”。资源的开发和载体的建设是劳技教育的两大支柱,劳技教育建设需要资源作支撑,劳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关注文化视野,以文化背景为依托,从文化领域里获得。我校地处太湖南滩的“黄金岸线”溇港地区,亘古千年的溇港文化是吴文化的亚文化,经世代的传承积淀和现代文明的洗滤,越来越凸现出它深刻、丰富和厚重的育人功能,成为我校开展劳技实践活动的资源库。“黄金岸线”黄金效益,彰显出溇港学子开展劳技实践活动的优势和特色。
二、视劳技教育为文化的传播,将劳技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
劳技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并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承担着文明建设的使命。劳技教育以“实践第一”的思想为指导,突出“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的做法,自然与综合实践联姻,同样“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劳技教育的课程定位及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的背景下,劳技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课程改革亮点中的一部分,为劳技教育从课程边缘向课程中心靠近创造条件,综合实践活动也因劳技实践的介入更加丰富和亮丽。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和谐推进,劳动技术成为普通文化一部分的情境下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渐显雏形。劳技教育因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尚亮丽而精彩。劳技,说到底是文化,劳技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劳技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需要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爱国主义的认同感,强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关注主体对“劳技”的生成,更关注学生在生成“劳技”中悦纳民族文化精华,在解读经典的基础上,悦纳经典,为学生夯实民族文化之根基,为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家、爱民的情感底色。
三、视文化为劳技教育的母体,开展“劳技创意”实践,追求“自主创新”的文化品质
学校劳技教育的逻辑起点在生活,生活中的劳技和身边的劳技富有情境性、情趣性。劳技教育应该关乎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学生知识、技术、情感、态度诸方面同步。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因为只有劳技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学生才能产生热爱劳动和钻研劳动技术的思想的热情和灵感。小学生低层面的技术与成人高端的劳动技术同等重要,小学生低学问的“创造”与科学家高学问的创造同等重要,小学生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成人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同等重要。
劳技 篇12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浸润”素材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材要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注意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认真执行教学大纲, 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浸润”。 教材中的“项目活动”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它更是进行“德育浸润”的好素材。如初一《工艺制作》项目活动中的“印章的篆刻”“中国结编制”等,这些都是饱含中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学项目,是劳动人民智慧勤劳的结晶。此项目是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再如“编扎工艺”,它分为四个教学内容:“编扎的由来”“编扎的用途”“旧物品的再利用”“精品之作介绍”。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中把“旧物品再利用”与社会上提倡的“低碳”“节能”联系起来组织教学活动,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初二《园艺》教材中不光有花卉、 盆景的项目信息,也有相应的项目操作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性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热爱自然环境,做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简言之,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浸润”素材,取出来,融进去,再加以认真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好地把它转化为课堂实践。
二、注重实践中的“德育浸润”环节
进行“德育浸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把握好这教学的45分钟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90后的孩子,都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 可塑性强,凡事敢想敢干。当然他们自身也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协作观念差;做事缺乏耐心、恒心;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卫生习惯差等。这一系列问题无疑对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要结合注意育人目标,注意点滴的渗透,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下是笔者劳技教学中的两个片段:
教学案例一:在上《废旧物品再利用》这节内容时,笔者选择将“泡芙坐垫”作为活动项目,号召学生变废为宝。在导入环节中,笔者自然适度地提到广告中的“光盘计划”“树木乱砍滥伐”,引申到社会上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一一列举生活中常用废旧物品的潜在利用价值,让学生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坐垫”的制作相对烦琐,教师要密切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加以引导与鼓励。历经四周的磨炼,总算到了收获的时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 学生既完成了泡芙坐垫,收获了一份自信,同时也深刻领悟到“有付出才有收获”这个真谛。每个学生都在成长,就连平时老嚷嚷“这么难,我还是放弃吧” 的杨XX同学的眼睛里也充满了异样神采,应该说他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案例二: 在上《制陶工艺》时, 笔者把历史上著名的“中国陶瓷”做成白板课件供大家欣赏、讨论、点评。古朴优美的彩陶、端庄秀丽的黑陶、宏伟壮观的兵马俑、素雅幽静的青花瓷等, 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学生自告奋勇把去“瓷都景德镇”的参观见闻说与大家一起分享,讲得绘声绘色,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劳技的课堂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一个进行“德育浸润”的平台, 教师要让学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学生在制作“陶艺花瓶”的时候, 会有陶泥碎屑掉地情况,这个时候也要适时地进行教育,向他们讲述陶泥的挖掘过程,让学生知道陶泥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同时要进行卫生习惯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值日同学的辛苦,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与学案必须反映德育目标的内容及实施措施,并将德育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教学实践要使预期德育目标得到落实,课后要做教学反思,客观评价德育目标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为以后项目活动中德育目标的制订打下基础。
三、链接生活中的“德育浸润”片段
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应把学校作为认识社会活动情况的工具。这样就为判断知识、训练和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劳技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它的教学内容宽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很好的平台,把“德育浸润”从封闭的校园延伸到社会生活。通过各项生活化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感受、领悟。
除了日常课堂教学外,教师也要积极给学生创设机会,给他们更宽广的学习实践空间。如在学校社团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学做“美味的寿司”, 这不仅是一次“低碳烹调”的有益尝试, 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同时让学生对“低碳环保”“粒粒皆辛苦”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品尝着美味的寿司, 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也咕叽着要亲手做给爸妈尝尝。
劳技课上的教学模式已由单向灌输变到互动沟通,教师要当好一名称职的倾听者,学生经常会为教学的“活动项目”选择出谋划策。教师要聆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兴奋点和内在需求,去寻找更加生活化的元素, 从而实现学生的多维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标。
四、感悟活动后的“德育浸润”成果
劳技学科的学习成果包括两方面: 一种是有形成果—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作品;另一种就是无形成果—这里面不仅有制作作品的知识与技能,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素养的提高。实践证明,这两种成果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没有纯粹的智育,也没有纯粹的德育,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也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之一。在项目活动评价阶段,不光要对有形成果进行点评, 同时也要与学生一起回顾、探讨无形成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是最重要的。劳技课中进行“德育浸润”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条, 它还有待我们教师深入挖掘、探索。总之,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它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劳技教学实践的需要。作为教者的笔者,要认真钻研教材、立足实际,努力做到劳技教学与“德育浸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