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共8篇)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 篇1
大黄柳(Salix raddeana laksch),灌木或小乔木,树冠广圆形,枝暗红色或红褐色。芽大,急尖,暗褐色,通常被毛。叶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卵状近圆形。叶面有皱纹,全缘或具不整齐的齿。自然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及辽东山区,极耐寒冷,很少有病虫害。孤植或丛植于水体旁、庭院、景区,4月上旬鲜黄艳丽的雌雄花开满枝头,为城郊增添早春景色,深受人们喜爱。
1 硬枝扦插育苗
1.1 枝条采集与沙藏
1—2月从大树上剪取粗度0.6 cm以上的一年生枝条,混埋于湿河沙中,放入菜窖或其他冷凉场所贮藏,控制温度在-5~5℃。
1.2 做床
3月底,选平坦砂壤地块,地表施基肥30~45 t/hm2,深翻20 cm。按宽1.2 m、高0.15 m、长25~50 m做床。
1.3 剪穗及处理
4月上旬,将插条按12~14 cm长度剪截,顶端1~2个芽务必饱满,下端芽可有可无。将接穗浸于5~15℃水中24~48h。为使生根快而多,取出浸泡的接穗后,接穗基部再用1 000mg/L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浸蘸5 s。因为大黄柳较易生根,冷水浸泡后也可不用生根剂处理[1]。
1.4 扦插与当年处理
将接穗插入床面,深度以顶芽高于床面1.5 cm为适度,接穗距为8~10 cm。插后向床面浇足水,浸湿深度不小于15cm。待水下渗后,用黑色农膜紧紧压盖床面,抠出接穗顶端1~2个芽。压黑膜不仅升温快而且具有保温作用,可加快生根,同时生长季很少发生杂草,减少和避免了床面拔草作业。当床面过于干旱时,向床面喷水,水可沿扒孔下渗到床面中。秋末冬初揭开黑膜,起出苗木集中假植,也可不揭膜,但需浇足水,次年4月起苗。苗床硬枝扦插,当年繁苗量可达75万~90万株/hm2,苗径可达0.8~1.2 cm,苗高0.8~1.0 m,根长8~12 cm,根量7~10条[2]。
1.5 移植
4月上旬,清除地表杂物,地表沟撒农家厩肥45 t/hm2,深翻20 cm,按垄距0.6 m起垄。起垄后按60 cm穴距,在垄上挖深、宽各10 cm的坑穴,每穴植苗1~3株,踩实土,浇足水。
1.6 植苗后管理
对所植苗木,留5cm高度平茬短截,以多促发分枝,6月新梢长度达30 cm时,摘心10 cm,以促发二次梢。次年2月和6月下旬,仍然进行休眠期短截和生长季摘心,经3~4年的生长,冠幅和株高可达到0.6 m左右,形成较完整的丛状圆头树形后,此时即可出圃将其用于园林绿化。此外,还应该及时进行除草、追肥、防治害虫等圃地常规作业管理措施[3]。
2 中、高嫁接育苗
在圃地原有粗度>2 cm、高度>1 m的旱柳大苗上高接大黄柳,高接后第1年或第2年即可作商品苗出圃。也可从外地购买大苗,圃地定植后进行中、高嫁接。
2.1 砧木利用形式和嫁接时期
在砧木干距地表1.0 m处嫁接为中接;在距地表1.5、2.0、2.5 m处嫁接为高接。嫁接时期因嫁接方法及高度而异,劈接最宜于4月上中旬进行,插皮接最宜于砧木离皮后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
2.2 嫁接
插皮接:接穗长5~7 cm,顶端具1~2个健芽,在穗基端削1个长度为3 cm左右的马耳形削面;在预定高度平断砧木,削平毛茬;将2个接穗在相对应方向插入砧木断面的皮层与木质之间,使接穗削面与砧木木质部紧密贴合;用4~5 cm宽的塑料条严实缠绑砧木断面与接穗基部,确保不漏缝。
劈接:接穗长度5~6 cm,具1~2个好芽,在基端削2个长为2.0~2.5 cm的对称偏楔形削面;在预定高度处断砧,在断面对应两端距皮层0.5~0.8 cm处,用利刀向下劈1个深为2.0~2.5 cm的劈口;将接穗削面插入劈口内,形成层对齐;用4~5 cm宽塑料条严实封缠砧木断面和接穗基部,以提高稼接成活率[4]。
2.3 接后管理
接后用薄塑料条封缠接穗顶端剪口和芽以外的表皮,也有在接前封闭,封闭后嫁接的。当接穗上新梢长至25 cm左右时,剪断5~10 cm,一方面可以防止风折,另一方面可以促发新枝,同时解掉缠绑的塑料条。嫁接后至8月,随时抹掉砧木上发生的芽梢。此外,也应及时进行地面除草,树上害虫防治。中接应用短截摘心法修剪,培养成近圆球形树形;高接树一般不必造形,可任其生长成广圆形或自然圆头形。
摘要:介绍大黄柳扦插高接育苗技术,包括硬枝扦插育苗和中、高嫁接育苗,以为大黄柳在绿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黄柳,扦插,嫁接,大苗培育
参考文献
[1]林柏年.园林植物繁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陈树国.观赏园艺品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龚学坤.园林苗圃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彭影,乔洪英,郭梁.金丝垂柳高位嫁接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2011,9(3):63-64.
斑鳜人工批量育苗关键技术 篇2
1斑鳜亲鱼的来源
后备斑鳜亲鱼可以从溪河、水库等天然水域捕获的野生斑鳜中收集,也可以从池塘或网箱等人工养殖的商品斑鳜中筛选。选择标准是:无伤无病,鱼体健壮,最好选用的雄鱼为2龄以上,体重达400 g以上;雌鱼3龄以上,体重达750 g以上的个体作为后备亲鱼。为防止近亲交配导致种质退化,最好每年都能从溪河中收集一定数量的野生斑鳜作为后备亲鱼的补充。
2斑鳜亲鱼的培育
收集到的后备亲鱼,可选用土池进行专塘培育。亲鳜培育池面积以500~800 m2为宜,要求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池底平坦且淤泥少(易于拉网起捕),池水深度达1.5 m以上。一般放养密度为1 500~1 800 kg/hm2,同时投入5~7 cm规格的草鱼、鲢、鳙、鲤、鲫等小苗种作为活饵料鱼。首次投入的活饵料鱼重量为鳜亲鱼体重的2~3倍,以后随着饵料鱼被摄食减少,再及时补充投喂。鳜亲鱼培育期间要确保水质清新,有条件时可采用微流水方式。开春后要加大投饵量,提供充足、适口的饵料鱼。在催产前半个月,要每天进行冲水刺激,这样才更利于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亲鱼培育也可采用套养方式,即把亲鳜套养在草鱼亲鱼塘中,以野生小杂鱼为饵料,不需专门投饵,一般每hm2水面可套养斑鳜150~225 kg左右(鳜亲鱼的套养量主要根据草鱼亲鱼塘中饵料鱼数量的多少而定)。另外,为节约生产成本,还可采用产后套养培育,适量投喂饵料鱼,待开春后再转入专池强化培育的方式。
3人工催产
适合斑鳜人工催产的水温为20~25 ℃。在闽北地区,一般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可选用LRH-A2、HCG,混用(或单用),雌鱼剂量为LRH-A2 5~8 μg/kg体重;HCG 1 200~1 500 IU/kg体重。雄鱼剂量减半。采用一次性胸腔注射法,在水温20~26 ℃时,效应时间为24~38 h。在催产早期根据亲鳜发育情况,还可采用二次注射法以提高催产率。亲鳜注射催产剂后,按♀∶♂=1∶1.2比例放入催产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在雄鱼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干法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
4人工孵化
由于斑鳜的受精卵为半漂浮性卵,因此可参照家鱼人工孵化方法将其放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槽等孵化设施中进行人工孵苗。放卵密度10万~15万粒/m3。因斑鳜受精卵比家鱼卵的体积小,比重稍大,浮力稍小,所以,孵化水的流速、流量要稍大些,这样才能冲起鱼卵,防止受精卵在底部堆积缺氧而死亡。当仔鱼孵出后,水的流速可调小些。孵化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并经40目筛绢过滤后再引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槽中,以避免水中敌害生物对鱼卵及仔鱼的危害。仔鱼出膜时间与水温密切相关。在水温22~25 ℃条件下,一般约需110~120 h才可孵出仔鱼。仔鱼一般在出膜后2 d左右进入混合营养期,并开始摄食活鱼苗。
5仔鱼的开口饵料
斑鳜仔鱼开口时只能以其他活的鱼苗为食,若开口后无法捕到适口的活饵料鱼苗,它们将自相残杀,造成大量死亡,导致育苗失败。而团头鲂、赤眼鳟等初孵仔鱼个体小、游动能力弱,因而是斑鳜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但要依据斑鳜仔鱼发育情况,掌握好鳜仔鱼的开口摄食时间,及时安排饵料鱼的配套生产,让斑鳜仔鱼一开口就能摄食到刚孵出不久的团头鲂、赤眼鳟等仔鱼作为开口饵料。开口饵料鱼的日投喂量为斑鳜仔鱼数的5倍左右。开口饵料鱼的适口性、充足性是决定人工育苗成败的关键。
6夏花培育技术
6.1饵料鱼的配套
因斑鳜仔鱼开口后始终以其他活鱼苗为食,所以,当斑鳜仔鱼孵出2~3 d时即可投喂刚出膜不久的团头鲂、赤眼鳟水花等;当斑鳜仔鱼孵出6~10 d时,可投喂鲤鱼或草鱼的水花;当斑鳜仔鱼孵出11~15 d时,可投喂各种家鱼水花;当斑鳜仔鱼孵出15 d后,可投喂经标粗的家鱼小乌仔作为饵料鱼(详见表1)。投喂充足、适口的饵料鱼将促进其快速生长,并可避免残杀,提高成活率,因此人工育苗要切实做好适口饵料鱼的系列配套。各种不同规格的饵料鱼可利用网箱、小水泥池或小土池等进行短期标粗或密养培育,要控制好饵料鱼的规格,使其与斑鳜鱼苗生长同步配套。在斑鳜夏花培育前期,所投喂的饵料鱼规格一般控制在斑鳜鱼苗规格的60%~70%左右,在培育后期时应控制在40%~50%。
表1斑鳜夏花培育中饵料鱼规格和数量配套
斑鳜
日龄/d
2~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全长/mm
6~6.8
7~11
10~18
15~26
24~30
25~35
饵料
鱼
全长/mm
4~5.5
5~8
7~10
10~15
13~20
15~25单尾鳜日投饵量/尾
5~6
5~8
6~10
6~10
6~10
5~12阶段投饵量/尾
15~18
25~40
30~50
30~50
30~50
25~60
6.2培育方式
斑鳜夏花一般采用分级培育方式,即前期先把斑鳜仔鱼放在孵化环道或孵化槽中培育,放养密度1万~2万尾/m3;中期逐渐抽稀分养,降低密度;到后期再转入小网箱或小水泥池等水体中培育。所用的育苗设施可因地制宜,但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污良好。把斑鳜仔鱼育成2.5~3.0规格的夏花,一般需25~30 d时间,其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投饵量是否适口、充足。
6.3日常管理
勤检查、观察,掌握斑鳜鱼苗的摄食、生长情况,并防止逃苗发生。
育苗用水要经沉淀、过滤,确保水质清新、溶氧高、无敌害。
根据仔鱼开口期、育苗中后期等不同阶段的要求调整水的流速,控制合适密度。
野生大黄藤人工种植技术初探 篇3
1 试验方法
1.1种子育苗试验
1.1.1种子准备
采摘、收集颗粒饱满、发育完善、大小基本一致、不携带病虫卵细菌、色泽为老黄色的野生大黄藤种子 (90~110粒鲜种籽/kg) 。控制种子水分12%~13%、温度10℃左右, 并注意通风换气和防止鼠伤、虫咬侵袭污染, 待播种用。
1.1.2崔芽床处理
选择土层深厚、沙质壤土地块, 深耕细作, 作床 (床高15cm, 宽1.5m, 长10m) , 床与床留管理行60㎝, 用10%多菌灵兑水喷雾消毒处理。
1.1.3播种
用10%的多菌灵药液浸种5~10分钟后, 将种籽均匀撒入床面, 600株/m2, 并覆盖0.3~0.5cm细土, 床面加盖小拱棚塑料薄膜。
1.1.4装袋及管理
采用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腐质质高的壤土加少量锯沫作为营养土, 营养袋宽13cm, 高17cm, 将根长2~5㎝、种子出现新芽的黄藤苗和营养土一起装在营养袋内整齐排在宽1.5m, 长10m平整畦面上, 加盖小拱棚塑料薄膜, 控制棚内温度20~30℃之间, 并适时用喷雾器喷雾保持土壤润而不积水。苗高15~20㎝时, 结合淋水喷施2次磷酸二氢钾。
1.2扦插育苗试验
1.2.1建立扦插床
选择地势平坦, 背风向阳, 土壤疏松肥沃, 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作苗床, 深耕碎土, 作畦, 畦高15cm, 宽1.5m, 长10m, 床与床间隔60cm管理行, 床面铺5~7cm厚河沙, 用20%敌克松兑水喷雾消毒, 浇透水。
1.2.2扦插条准备
(1) 绿枝条:
一年生、芽眼饱满、枝条充实、节间短、直径3~5mm, 长5~8cm, 每节带1叶, 上端距叶1.5cm处剪平, 下端剪成斜口。
(2) 老化枝条:
多年生、直径5~15mm, 长8~10cm, 上端剪平, 下端剪成斜口 (剪时防止根茎方向颠倒) 。
1.2.3扦插
用5%高锰酸钾药液消毒后, 再用50mg/kg ABT1号生根粉浸泡30~40分钟后, 及时将插条插到苗床, 株行距5cm×10cm, 并注意接穗和土壤密接不留空隙。浇透水, 加盖小拱架塑料薄膜, 每日用喷雾器喷2次水, 保持苗床土壤湿润。
1.2.4装袋及管理
根长到2~4cm, 插条长出新叶进行装袋和管理 (方法同种子育苗) 。
1.3大棚种植试验
1.3.1地块准备
试种地块海拔1 190m, 年平均气温16.2℃, 土层深厚, 沙质黄壤土, 有机质含量中等, 排灌方便, 相隔2m挖深25cm、宽30cm的排水沟。搭建高3.5m钢架塑料大棚。棚用长2.4m、直径8~10cm的木棍作架材, 棍与棍之间株行距为2m×3.5m, 每667m2栽100根, 棍尖端插入土中40cm, 棍桩顶部平面拉成“井”字型铁丝网。
1.3.2定植及管理
采用高30~40cm绿枝扦插苗, 于2003年7月定植, 株行距50cm×60cm, 2000株/667m2, 每株施用0.5kg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棚内温度夏秋季节控制18~35℃, 冬春季节棚内温度控制5~12℃, 适时除草、浇水, 每年4月和9月各施用腐熟农家肥1次, 每株0.5kg。
1.4生物碱含量测定
委托红河学院采用泠浸法分年度测定人工种植大黄藤生物碱 (即掌叶防已碱、盐酸棕榈碱) 含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种子育苗试验
4月9日播种, 45天左右开始出芽, 70天左右长出3~5cm新根, 出芽率98.3%;移植营养袋50天后苗可长出2~4片叶, 平均苗高32cm, 成苗率97.5%。
2.2扦插育苗试验
4月7日扦插, 30天左右枝条开发萌发新根, 50天左右长出5~15cm新根和2~5cm嫩茎;移植营养袋后45天后苗可长出2~4片叶, 平均苗高26.3cm;绿枝插条由于芽眼饱满、细胞活跃、带1片叶有利于光合作用, 促进植株体内物质转化、运输, 扦插成苗率高达94.5%;老枝条细胞老化, 芽眼不明显, 成活率低。
2.3大棚种植试验
采用对角线取样, 每次挖取9株, 分别测定根、茎重量, 测产结果表明:大棚种植5年生大黄藤平均单株产量9.69kg (其中:根4.12kg, 茎5.57kg) , 667m2产量19380kg。
2.4人工种植大黄藤生物碱含量测定
根据生物碱含量测定, 2年生大黄生物碱含量为3.6224%;3年生大黄藤生物碱含量为4.9696%;5年生大黄藤生物碱含量为5.5271%。结果表明:人工种植的5年生大黄藤生物碱含量以根部含量最高, 茎部次之, 且与野生大黄藤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差异。
3 结论
通过试验研究, 可初步得到以下结论:野生大黄藤的繁育可通过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2种方式, 由于野生种子收集困难, 绿枝扦插成苗率高, 建议采取绿枝扦插育苗方式;人工驯化种植的大黄藤与野生大黄藤药用物质含量无明显差异, 通过大棚种植5年667m2产大黄藤20t左右, 可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来发展生物药材大黄藤, 以满足医药业对黄藤素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野生大黄藤种子繁育、茎藤扦插试验, 野生大黄藤人工驯化栽培试种、测产及人工种植大黄藤生物碱含量测定等, 探索其人工种植基本技术要点, 为生物药材大黄藤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黄藤,扦插,种植管理
参考文献
[1]戚育芳, 高丽, 符德欢, 邱斌.大黄藤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5 (3)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 篇4
关键词:东京龙脑香;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96-02
李仙江位于云南省南部,属红河水系,为其一级支流。流域位于北纬22°23′~24°55′、东经100°24′~102°22′之间。李仙江发源于云南省南涧县宝华乡石丫口山,在云南省境内河道长473km,天然落差1790m,流域面积19309km2。李仙江流域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湿润多雨。2003年以前江两岸有大片的以东京龙脑香(又叫越南龙脑香)为标识的热带雨林,故称龙脑香热带雨林,李仙江的龙脑香热带雨林物种十分丰富,有很多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如标识种东京龙脑香、东京桐、桫椤、大叶木兰、河内坡垒、滇南风吹楠等,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流域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原来人迹罕至的李仙江流域原始热带雨林修通了公路,大片热带雨林被砍伐种植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热带雨林数量急剧减少,生存环境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物种消失,致使区域生态平衡失调,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本文通过对李仙江流域东京龙脑香树种进行采集,并对其人工繁育技术进行研究,旨在通过人工育苗,修复建设水电站所破坏的热带雨林植被,并为今后东京龙的迁地保护、种群恢复及开发利用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种子采集与运输
在云南江城县曲水乡土卡河李仙江江岸的天然林中,选择干形通直、粗壮,胸径20cm以上,种子结实较好,无明显病虫害的东京龙脑香作为母树,于2007年、2008年1月人工采集其中部和中下部位结实良好的种子,或收集母树下散落不久、成熟、新鲜的种子。
龙脑香科树种种子容易丧失发芽力,因此种子采下后用竹、藤编织的容器盛装种子,并分层用不同湿度的苔藓或河沙保存,迅速运回基地播种。
2 人工育苗
2.1 苗圃地概况 育苗租用江城县加禾乡农户的土地进行,育苗地点距采种地点约100km,年平均气温20.4℃,最冷月平均气温14℃,最热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39.2℃,年均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约1 700mm,日照时数1 820~1 960h。选择开阔、向阳、通风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块育苗。
2.2 育苗基质 苗床建于温棚内,基质选用沙质壤土、腐殖土、珍珠岩和锯木屑,比例为3∶3∶2∶1,基质配好后应加总重量0.5%的多菌灵可湿粉剂,充分混合均匀,并用3 000倍吡虫啉喷淋防虫。
2.3 田间试验
2.3.1 不同光照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用不同规格的遮阳网对苗圃地的小苗床进行遮阴,遮光强度分别为80%、60%、40%和20%,制作出光照强度为20%(B1)、40%(B2)、60%(B3)和80%(B4)的苗床。种子运回后直接播在苗床上,每个小苗床播种500颗种子,设4个重复。播种后每天适时浇水,保证土壤含水率在60%左右,并保持苗床通风。
2.3.2 不同土壤水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将苗圃地的土壤磨细,喷洒不同量的水,并用土壤水分监测仪对苗床的土壤水分进行检测,保证各苗床的土壤含水率分别为20%(C1)、40%(C2)、60%(C3)和80%(C4)。种子运回后播在用同一规格遮阳网遮盖土壤水分含量不同的苗床上,每个小苗床播种500颗种子,设4个重复。播种后每天各苗床适时适量浇水,保证各苗床土壤含水率不变,并保持苗床通风。
2.4 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打开遮阳网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当幼苗长到10~15㎝高时就可以移栽。幼苗主根发达,侧根须根较少,移植较困难,最好用营养杯或塑料袋育苗。移栽前先准备好营养袋及营养土,营养袋选宽高比为20cm∶25㎝为好,营养土选比较肥的壤土、中粗河沙及锯末,以4∶1∶2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有机肥拌匀装袋,把种苗移栽于营养袋正中即可,移栽后浇透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高达30~40cm时即可野外定植。
3 结果和分析
播种后一般在5d会有种子发芽,15d内发芽完成。因此调查不同光照和土壤水分对发芽率的影响可在15d后进行。在播种15个月后,随机抽取各苗床100株苗木进行生长量的调查。
3.1 不同光照条件下种子的发芽情况 东京龙脑香种子在光照强度为20%、40%、60%和80%的条件下,发芽率分别为69%、67%、34%和9%,表明在光照强度为20%时发芽率最高,光照强度为80%时发芽率最低。
3.2 不同土壤水分下种子的发芽情况 东京龙脑香种子在土壤水分为20%、40%、60%和80%的条件下,发芽率分别为21%、46%、64%和12%,土壤含水率60%时发芽率最高为64%,土壤含水率80%时发芽率最低为12%。
3.3 苗木生长情况 在播种15个月后,苗木平均高度达58cm,地径达0.98cm。
4 结果与讨论
(1)东京龙脑香为龙脑香科植物,是热带雨林优势树种,东京龙脑香在光照强度为20%,土壤含水率60%的条件下,发芽率最高,发芽后生长良好,在播种15个月后,苗木高度可达58cm,地径可达0.98cm。
(2)东京龙脑香树种的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3,4],具有含水量高、寿命短、不耐脱水、不耐贮藏等特点。当种子含水量低于12%~31%时,就会失去发芽能力,这类树种的种子应在采收后尽快播种或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播种后应保证苗床遮荫率达80%,土壤含水率在40%~60%之间,并保证良好的通风,才能达到较高的发芽率。
(3)人工繁育和栽培是促进东京龙脑香快速恢复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采用人工育苗,野外迁地栽培是保护物种、修复生态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3]连辉明,曾令海,何波祥,等.龙脑香科树种引种育苗技术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5,21(2):35-37.
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技术 篇5
1 主要设施
1.1 育苗室及育苗池
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可采用中国对虾育苗室设施。日本对虾幼体较中国对虾幼体消化能力差,在培育过程中育苗池内保持有一定的浮游植物尤其是浮游硅藻饵料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繁殖浮游植物饵料,室内透光率应不低于70%。育苗池要求面积适中。在人工养成条件下相同规格的亲虾,日本对虾较中国对虾产卵量小。为了一次性采够足量同步发育的卵,育苗池面积不宜过大,以每只20~40 m2为好,池深1.6 m为宜。
1.2 越冬室、越冬池、亲虾交配池及性腺催熟池
越冬室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易于调节光照强度,可采用黑色塑料薄膜调节光照强度。越冬池以每只面积20~30 m2,池深1 m为宜,面积较小,便于吸污、换砂、挑选亲虾、性腺催熟等生产操作。可以使用越冬池作为亲虾交配池、性腺催熟池。
1.3 其他设施
饵料培养、供水、充气、供热等设施均可采用中国对虾育苗设施。
2 亲虾的越冬与交配
2.1 亲虾选择
用作越冬的亲虾可以从日本对虾人工养成池塘中选择,也可以从捕捞自然海区日本对虾中选择。一般自然海区捕捞的日本对虾个体较大,产卵量大;池塘人工养成的日本对虾个体较小,产卵量小。北方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一般选择人工养成的日本对虾作为越冬亲虾。选择用作越冬的亲虾,应是个体较大、健壮、无外伤、无病。一般雌虾个体在12 cm以上,雄虾个体在10 cm以上。雌虾要求已交配或交接器开放(性成熟),雄虾第5步足基部的精荚囊呈乳白色。
2.2 亲虾运输
使用车、船、飞机均可,10 h以上长途运输可使用干法包装运输。包装前,包装箱及包装木屑应经冷冻消毒处理;包装时,亲虾应降温麻醉处理。10 h以内运输,可使用活虾水柜充氧运输。4 h以内短途运输可使用筐装,汽车干运。
2.3 亲虾越冬
越冬池亲虾放养密度为14~17尾/m2,雌雄比为1∶1~1∶1.1。亲虾越冬适宜水温一般在10~14℃。越冬水温前期一般控制在10~12℃,后期为13~14℃。光照强度控制在100 lx左右,每6 h充气1 h。池底铺砂4 cm左右。池底留出1/4不铺砂,作投饵台。越冬过程,pH值控制在7.9~8.4,盐度控制在27~31,溶解氧6 mg/L以上,氨氮小于0.4 mg/L。
亲虾的饵料种类以鲜活的沙蚕、四角蛤肉等为主,投饵量为亲虾体重的1%~10%,每日饵料在傍晚一次投喂。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隔日清污1次,1.5~2个月倒池换砂1次。
2.4 越冬虾的疾病防治
越冬亲虾常见疾病主要有黑鳃病,可用25~50g/m3的甲醛溶液全池泼洒,施药后每天换水1/2。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每月施甲醛药物预防1次。
3 亲虾的交配、性腺催熟
3.1 亲虾交配
亲虾交配可在原亲虾越冬池中进行,雌、雄性比为1∶1较好。光照强度保持在100~500 lx,水温17~23℃,pH值、盐度和日常管理均与越冬期间相同。已交配的亲虾,可明显看到雌虾的纳精囊里有一个精荚。亲虾交配发生在夜间(尤其是上半夜)雌虾蜕皮后2~10 min内,交配初期,雌虾甲壳很柔软,纳精囊外侧倒挂着两个柔软的呈乳白色的瓣状体。随着已交配雌虾的甲壳变硬,精荚露在雌虾纳精囊外侧的瓣状体也逐渐变硬,亲虾交配6 h后瓣状体已坚硬并呈扭转状竖直,少数呈平板状,呈彩虹色。亲虾交配15 d以后,多数个体的瓣状体自然脱落,雌虾纳精囊鼓起,纳精囊口精荚柄明显可见。
3.2 亲虾的性腺催熟
交配的雌虾经升温、控光性腺能发育成熟并产卵,性腺成熟时间需要45~90 d,而且有85%的亲虾在催熟过程中蜕皮,失去精荚。因此,亲虾性腺催熟多结合采用镊烫切除眼柄法,即用止血钳镊烫切交配亲虾一侧眼柄,然后放入亲虾催熟池,池水施二氧化氯0.2 g/m3,用黑色塑料薄膜遮光,光照度控制在100 lx左右。亲虾性腺催熟适宜水温为15~35℃,最适宜水温为17~23℃。升温方法为,水温由17℃逐渐升到23℃,每日升温不超过0.5℃,待水温升到23℃时,将温度稳定下来。雌虾的性腺由Ⅰ期发育成Ⅲ期,在15℃时,最早产卵需要76 d;在17~23℃时,最早出现产卵需要7~10 d。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亲虾的性腺发育很快,平时需要多观察亲虾的性腺情况。催熟池的投饵、换水、除污等日常管理与越冬期间相同。
4 产卵、孵化
4.1 育苗池处理
育苗池使用前必须进行浸泡、涮洗和消毒,最好每年刷漆1次。如果是新建的池子,需提前20~40 d浸泡,或提前一周煮池。池子的消毒常采用漂白粉,漂白粉消毒浓度要求有效氯达到20 g/m3,药物浸泡3~5 h后,即可用清新的海水冲洗干净。
在亲虾移入产卵池前,进入新鲜的海水,进水量占全池的2/3为宜,进水时采用150~200目的筛绢网过滤,并将水温升到23~25℃。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不宜进行光照,调节充气量,使水面呈微波状为宜。
4.2 产卵方式
产卵方式有直接产卵、产卵箱产卵和产卵池产卵3种。
4.3 产卵亲虾的选择
在水温23℃条件下,亲虾从性腺Ⅲ期末到性腺Ⅳ期发育速度很快,一般在1 d左右。所以,性腺发育Ⅲ期末~Ⅳ期的亲虾都可选择作产卵亲虾。亲虾Ⅲ期卵巢为橘黄色,Ⅲ期末卵巢为黄绿色,Ⅳ期卵巢为墨绿色。
4.4 移放产卵亲虾
亲虾多在夜间产卵,所以不宜过早将亲虾移入产卵池,以免败坏水质,应在17:00-18:00移入,移入前用200 g/m3甲醛溶液浸泡2 min。移入数量应根据亲虾性腺发育情况及水体需苗量而定,一般每立方米放虾15尾左右。若采用网箱,每只网箱入虾不超过10尾。
4.5 产后处理
在亲虾产卵的第2天凌晨,应及时检查产卵情况。若产卵量已达到要求时,应立即将亲虾全部移走,若数量不足,应及时将产空虾移走。若需要继续待产的,可以添换水20%左右,或升水温1℃;若不需再产,可将水池加满,补足解毒安A。
4.6 孵化
在孵化期间可不升温。如升温,每24 h内不超过1℃,每次不超过0.1℃,并使得温差不超过±0.5℃。充气量大小继续保持使水面呈微波状。整个孵化时间为18 h左右,孵出无节幼体后,应取样计数,并及时调整无节幼体密度。
5 幼体培育
5.1 无节幼体
该阶段不需投饵。水温应控制在25~26℃,每次升温应不超过0.2℃,充气量要求呈微沸状,pH值8.0~8.8;盐度27~30。当无节幼体发育到Ⅰ~Ⅱ时可施肥水精2~10 g/m3,并接入可做饵料的单细胞藻类,接种浓度为3万~4万个cell/mL,接种时间应在8:00-10:00。在上述情况下,经2 d左右发育至蚤状幼体。
5.2 蚤状幼体
当幼体发育到蚤状幼体时,可进行人工投饵,投饵主要以蛋黄、配合饵料为主,投饵量应根据水体中其他饵料生物的多少,剩饵多少以及幼体摄食情况而定。采取综合培育法,一般在水体中单细胞藻类达到10万细胞以上时(细胞直径15μm以上),每10万尾蚤状幼体每天投蛋黄4~8 g,或投微囊饵料0.1~0.3 g;1~2日施肥1次,每次施肥量1~2g/m3。若采取清水培育法,蚤状Ⅰ期幼体投喂螺旋藻粉、虾片、微囊饵料,投喂量为每10万尾蚤状幼体每天投0.1~0.2 g;蚤状Ⅱ~Ⅲ期幼体投喂活体轮虫、卤虫幼体为主,虾片、微囊饵料为辅,投喂量为每10万尾蚤状幼体每天投0.3~1.0 g。
该阶段如测定水质较好时,可以不换水;若换水则换水量一般不超过15%,该期水温在26~27℃。pH值8.0~8.8时,经4~5 d可发育到糠虾幼体期。
5.3 糠虾幼体
糠虾幼体阶段的食性逐渐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但仍摄食一部分的单细胞藻类,且由于单细胞藻类对水质有净化作用。采取综合培育法,一般水体中继续维持5万细胞以上的单细胞藻类,投喂量每10万尾幼体每天投蛋黄8~12 g或微囊饵料0.3~0.5 g,在糠虾幼体期辅以卤虫无节幼体,日投量在10个/尾,投饵时做到多次少量。若采取清水培育法,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活体轮虫为主,虾片、微囊饵料为辅,投喂量为每10万尾糠虾幼体每天投0.5~1.5 g。
换水量保持在30%~50%,充气量占总水体量2.0%左右,水温27℃时,3~4 d发育成仔虾。
5.4 仔虾培育
仔虾期饵料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前期投喂卤虫幼体,辅以蛋黄或微囊饵料,后期可投喂冰冻桡足类、冰冻卤虫成体,绞碎蛤肉等。
投饵量及投饵方法:投喂微囊饵料每天0.5~3.6 g/万尾。仔虾Ⅳ期以后开始投喂碎蛤肉或冰冻桡足类、冰冻卤虫成体,投喂碎蛤肉每天12~24 g万尾。仔虾8期以前每天可投喂4次,卤虫无节幼体,每天的投喂量为16个/尾。
仔虾期的换水量应不少于50%,充气量可不断加大呈沸腾状态,水温逐渐下降至自然水温(18℃左右)。
5.5 虾苗出池与计数
仔虾全长全部达1.0 cm以上可出池。出池时可先排出部分水,然后用虹吸管或用排水孔排水,虾苗随水流入出苗网箱。分次取出苗箱中的虾苗,采用称重法或容量法计数。
6 虾苗运输
金鲳鱼人工育苗技术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育苗主要设施。
室内育苗池为4.5 m×4.5 m×1.2 m的水泥池 (四角呈弧形) ;体积为20.0 m3的饵料生物培育池;体积为1.0 m3的轮虫强化和桡足类暂养池;控温用锅炉和水温调节器;进排水设施和充气布置。
2) 受精卵。
从海南和广东深圳购进, 计3 kg。
3) 饵料。
轮虫、桡足类、人工配合饲料等。
1.2 方法
1) 受精卵的装运。
采用袋装运输和桶装运输2种方式。
袋装运输:受精卵在产地经收集、分离后, 装入氧气袋中, 每袋装卵约150 g, 同时装入盐度为3.3%的海水3~4 kg, 再在袋外放置小冰袋, 以使袋温降至20 ℃, 充氧包装后, 托运至育苗场。
桶装运输:受精卵在产地经收集、分离后, 直接放进装满海水的运输桶 (0.5 m3) 中, 每桶放卵1 kg, 用车直接运至育苗场, 运输过程中不断微充氧气。
2) 孵化及孵化率、畸形率测定。
将运至育苗场的受精卵重新分离处理, 除去下沉的坏死卵, 捞取上浮卵置于育苗池中静水、微充气孵化, 密度为5万~10万粒/m3。另取浮卵100粒, 置500 mL烧杯中, 调控水温达26 ℃, 测量其孵化率和畸形率。孵化率以初孵的仔鱼为准计算;畸形仔鱼指尾部弯曲、油球异位、脊柱弯曲的个体。
3) 仔、稚、幼鱼的培育。
注意水质环境条件和培育密度的控制, 加强日常管理和饲喂, 具体如下。
水质环境条件:培育水使用砂滤海水, 经61 μm网袋过滤入池, 自然盐度2.8%~3.1%, pH值7.8~8.5, 水温控制在24.0~26.0 ℃, 溶解氧4.0 mg/L以上, 氨氮0.3 mg/L以下, 光照范围1 000~1 500 lx。
培育密度:仔鱼期为2.0万~5.0万尾/m3, 稚鱼期为0.8万~1.5万尾/m3, 幼鱼期为0.3万~0.6万尾/m3。
日常管理:每天换水、吸污1次, 仔鱼期换水量占总水体的20%~30%, 稚鱼期换水量为50%~60%, 幼鱼期换水量为100%以上。3日龄后, 每天用虹吸管吸去池底残饵、粪便、死苗及其他杂质。每天定时添加小球藻培养液, 使池中小球藻浓度保持在50万~60万个细胞/mL, 池水呈绿色。定期添加光合细菌, 以净化水质、抑制有害病菌。
饵料选择与投喂方法:3~20日龄, 投喂营养强化后的轮虫, 保持密度5个/mL。13~30日龄, 投喂经245~350 μm筛绢网过滤的小型桡足类。15~35日龄, 投喂粒径为0.2~0.7 mm的人工配合饲料;每天喂7~10次, 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 调整人工配合饲料粒径, 且要在投喂活生物饵料空隙间投喂。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精卵运输成活率
不同的运输方法, 受精卵的成活率差别很大, 其中桶装运输的效果最好, 如表1所示。
2.2 孵化率和畸形率
经二次分离处理后的受精卵孵化率平均为90%;初孵仔鱼的畸形率为4%, 主要表现为油球异位。
2.3 育苗成活率
水温26 ℃, 受精卵经24 h孵出仔鱼, 全长1.9~2.6 mm;3日龄, 仔鱼全长3.1~3.5 mm, 开口摄食轮虫;15日龄后期, 仔鱼全长6.0~6.5 mm, 摄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35日龄, 稚、幼鱼长达25.0~35.0 mm。3批育苗共获初孵仔鱼130.0万尾, 培育幼鱼30.6万尾, 成活率23.5%。
3 讨论
3.1 合理选用饵料
本试验选用轮虫、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育苗过程中不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 可避免稚鱼误食丰年虫卵壳后引起肠道梗塞而死亡。提前投喂桡足类, 使仔鱼在14~20日龄生长迅速, 比通常采用丰年虫饵料系列的仔鱼生长快。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可减少生物饵料的需求量, 稳定饵料供给;还可促进稚、幼鱼生长发育, 增强其免疫功能。
3.2 科学调控光照强度
金鲳鱼仔、稚鱼对光照敏感, 光线的突然变化会使其产生趋光反应;局部光线强, 会出现集群现象, 造成窒息。育苗过程中, 调整遮阳布帘, 把光照强度控制在1 000~1 500 lx, 缩小光照强度变化范围, 减少了光照引起的不良反应, 使育苗成活率得到提高。
3.3 坚持添加小球藻
细角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育苗设施
本试验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琼海市长坡镇椰林村海南海研热带海水鱼类良种场进行。育苗过程中使用规格为10 m×1 m×1 m的室外水泥池作为育苗池、亲螺培育池、饵料生物暂养池和稚螺养殖池,池的上方挂有遮光率为95%的黑色塑料布。
水处理设施:外海海水经沙滤井抽提至过滤池,再经沉淀、反向砂滤等过滤措施后进入育苗和饵料培育设施。
1.2 亲螺来源和营养强化
1.2.1 亲螺来源。
亲螺来源于在海南沿海地区自然生长的野生贝,每年冬季从清澜港购买从周边海区捕获壳高大于20 cm、无损伤、活力好的细角螺作为亲螺。
1.2.2 亲螺暂养和营养强化。
将购买的亲螺通过干运运回基地,由于细角螺为腹足纲埋栖型贝类,体表除一层黄色绒皮外无其他附着生物,亲螺只需稍加清洗即可以直接铺放于池底进行促熟培育,暂养密度为3个/m3。饵料种类以文蛤、竹蛏等双壳贝类为主,每日晚间投喂1次,投喂量为每只亲螺投喂1~2只剖开的双壳贝类,暂养期间每天换水1次,每次排完池水,捞掉残饵,干露0.5 h后加入新鲜海水。
1.2.3催产与孵化。试验过程中分别采用自然交配和阴干加流水刺激诱导2种方法。①自然交配。每天除了投饵、捞取残饵等日常管理外,尽量给亲螺营造一个良好安静的外界环境,同时投喂竹蛏等营养丰富的优质饵料,一般暂养1周左右,性腺成熟度好的亲螺即开始交配,交配完毕后,雌性亲本开始爬壁或在池底寻找附着物进行产卵。②阴干加流水刺激诱导。将亲螺阴干0.5 h后,置于15 cm海水水位的水池中,再经0.5 h流水刺激,以此诱导亲螺交配产卵。待雌性亲螺产卵结束后,迅速移出卵囊,因卵囊在附着物上粘附较紧,往往需要用锋利的刀片将其取出,要注意不要将卵囊弄破。
卵囊取出后将其移入孵化池并放于孔径为0.2 mm的塑料框中进行孵化,孵化池水深0.8 m,气量适中,采用流水孵化模式。孵化池顶部覆有挂有遮光率为95%的黑色塑料布,同时加挂一层黑色遮阳网,营造一个光线较暗的孵化环境,同时避免因光线过强而生长底栖硅藻、丝状藻等杂藻。
在水温20~25℃,盐度25‰~35‰,p H值8.0~8.6的条件下,经过40~50 d的孵化,卵囊中的幼体经过发育,逐渐变成稚螺,自然情况下,卵囊的顶端裂开,稚螺逸出。
1.2.4 稚螺培育。
①育苗条件。育苗池水温25~30℃,盐度25‰~35‰,p H值8.0~8.6,光照小于1 000 Lx。②培育方式。刚出膜的稚螺置于塑料框中漂浮于水面进行饲养,壳高达到3 cm以上的稚螺则放于铺有沙子的养殖池中进行饲养。③饵料投喂。从稚螺出膜到其壳高为3 cm以下期间投喂剁碎的文蛤和竹蛏等双壳贝类,当壳高达到3 cm以上时直接投喂剖开的双壳贝类。投饵量视具体情况而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可根据框中及水中残饵量来调整。④日常管理。稚螺培育阶段早期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30%;中后期逐渐加大换水量,由每日换水30%增至50%。当池底污物聚集较多时则需进行倒池操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螺选择、产卵效果
根据相关文献,通过走访调查和开展试验等方式,确定壳高达到20 cm以上,年龄在2~3龄的野生螺可以作为亲螺[2,3]。
试验期间,观察到雌雄亲螺多次交配、产卵,单次雌螺所产卵囊的数量在1~30个之间,每个雌螺每次产卵的数量一般由亲螺的个体大小而定。雌螺的整个产卵过程要避免干扰,否则其收缩腹足和腹足口停止产卵,恢复产卵需要时间较长或直接停止产卵。
2.2 胚胎发育和孵化率
2.2.1 胚胎发育。
在水温25~30℃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初期,卵囊呈黄色半透明状,肉眼可见卵子均匀分布在卵囊中;胚胎发育10~15 d,卵囊呈淡黄色,膜内卵子聚拢成团,肉眼可见卵子发育成外形呈葫芦状的形态,卵子数量明显减少;胚胎发育后期,卵囊颜色加深,透明度降低,肉眼可见卵子体积加大,数量进一步减少,逐渐发育成具有稚螺雏形的形状,肉眼可计数。40~50 d完成胚胎发育,稚螺在卵囊顶端破膜而出。
2.2.2 孵化率。
每个卵囊含卵数2 000粒左右,卵子为圆球形,直径250μm,细角螺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都在卵囊内进行,出膜即为稚螺。虽然每个卵囊含卵子数为2 000粒左右,但每个卵囊一般仅能孵出20粒左右的稚螺。
2.3 稚螺培育
选择圆形塑料框(两侧加装泡沫条)悬浮作为稚螺前期培育的容器,外套由60目筛绢网和PVC管组成的1 m×1 m×0.5 m浮性养殖框,每框放6个直径20 cm或3个直径为40 cm塑料框进行养殖,每个小框放3片同一卵囊刚产出的稚螺大约为60粒进行前期养殖,然后每隔10 d左右,依据稚螺个体生长的均匀度,适时进行分框操作,将螺体大小一致的螺放于同一框中。
2.4 稚螺中后期培育和成螺养殖
将壳高规格为3 cm的稚螺放于室外育苗池(10 m×1m×1 m)进行铺沙养殖培育。在水温26~29℃,p H值8.0~8.3,盐度30‰,溶解氧5~6 mg/L,经过1 000 d的养殖,将壳高规格为3 cm的稚螺,养殖成为壳高17~21 cm的成螺。
3 结论与讨论
3.1 产卵量低
在3年的试验中,每个繁殖季节,性成熟雌螺交配、产卵3批左右,每个雌螺1次可产1~30个卵囊,雌螺产卵量偏低。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产卵数据相比明显偏少,可能是和亲本来源和亲本规格有关[4,5]。
3.2 孵化率低
细角螺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都在卵囊内进行,出膜即为稚螺。虽然每个卵囊含卵子数为2 000粒左右,但每个卵囊一般仅能孵出20粒左右的稚螺。细角螺卵囊内卵的成活率非常低,仅为1%。
3.3 生长速度慢
本项目研究表明,人工养殖环境下,细角螺壳高平均每年生长5~7 cm,而其达到上市规格的壳高要求为16 cm以上,从稚螺养殖开始到其上市至少需要2年,时间太长。
3.4 其他方面
本项目组在细角螺养殖过程中,全程使用文蛤等双壳贝类作为其饵料,既费钱又费工,间接增加其养殖成本,应当尝试开发人工饲料,为其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摘要:细角螺是我国南方沿海的名贵贝类,其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极具开发潜力。本文对细角螺的繁育进行了试验,初步总结出其育苗技术。
关键词:细角螺,人工育苗,技术
参考文献
[1]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44.
[2]许章程,王初升,张玉生.细角螺的繁殖生态条件及繁殖习性[J].水产学报,2006,30(6):848-851.
[3]蒋霞敏,段雪梅,姜小敏,等.细角螺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J].水产学报,2011,35(5):738-742.
[4]洪国联.细角螺人工育苗技术[J].福建水产,2010(2):30-32.
野生药用石斛的人工育苗技术 篇8
石斛为兰科石斛属 (Dendrobium Sw.) 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药用历史悠久, 《本草纲目》中将其列为上品, 是我国久享盛名的名贵常用中药, 具有药用和保健作用。我国约有63种石斛属植物, 目前供作药用的石斛属植物有39种。著名的有黄草石斛、金钗石斛、铁皮石斛、霍山石斛等。石斛属植物为附生植物, 生长环境独特, 对小气候要求十分严格。开花多, 结实少, 种子细如粉尘, 由于缺乏胚乳, 自然条件下发芽率不及5%。自然条件下的分株繁殖力也十分低下。药用石斛多采自野生, 但由于其繁殖力低下, 加上长期的过度采伐利用, 野生石斛已濒临灭绝。笔者以金钗石斛种子为试材, 进行了种子无菌播种育苗技术的试验, 探索出了一套较快捷的人工育苗技术。现将试验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2 选择适宜的诱导培养基
由于石斛种子缺乏胚乳, 营养物质缺乏, 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萌芽率很低。在人工条件下诱导其萌发生长, 必须补充充足的营养以满足其萌发生长的需要。石斛种子的萌发以选择MS培养基为基本营养, 添加蔗糖30g/L, 琼脂6g/L, pH值为5.6的固体培养基较适合。
3 材料的消毒及无菌播种
石斛种子以果皮绿黄色未开裂时采收最为适宜。将蒴果用0.1%洗涤液水浸泡5min, 用软毛刷刷洗干净表皮, 自来水冲洗10min, 净化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1min, 0.1%HgCl2消毒10min, 无菌水冲洗4~5次, 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手术刀剖开蒴果后, 用镊子将粉尘状的种子刮下均匀洒播在MS培养基上。
4 培养条件管理
接种好的种子放入温度25℃暗培养室中培养20d, 之后移入到光照12h/d、光照强度2000lx条件下培养。培养期间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湿度70%~80%, 温度稳定在25℃, 室内定期用紫外灯照射杀菌。60d后种子萌芽成肉眼可见的小绿点, 90d后可形成直径1mm大小的原球茎, 150d后可长成长3~4cm高, 具有2~4片叶, 3~4条根的小苗。
5 炼苗驯化管理
炼苗驯化是石斛种苗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的关键环节, 必须有较高的炼苗成活率, 才能保证实验室大规模培养的石斛种苗应用于生产。
5.1 选择适宜的炼苗基质
石斛的炼苗基质以保湿性、透气性较好的锯末或锯末加椰茸 (1∶1) 较适宜, 锯末应先淘洗去掉粉末状的部分, 与椰茸按1∶1比例混合均匀, 消毒后使用。如果基质的量少, 可用高压锅灭菌消毒;基质较多则用500倍福尔马林喷雾闷堆, 1周后再散开敞气, 2周后备用。
5.2 搭建荫棚
石斛炼苗初期以散射光照为宜, 且对空气湿度要求也较高, 因此应选择地势平坦, 半荫半阳处搭建1.5m高遮阳网荫棚, 内设薄膜小拱棚保湿。
5.3 瓶苗移栽
先将瓶苗移出培养室, 放入室外荫凉处自然光下培养15d, 再打开瓶盖, 用镊子小心取出小苗, 以自来水清洗干净基部琼脂。1~2h后, 将小苗分成2~3株一丛栽入基质中。移栽好的小苗要浇透水分, 盖上薄膜, 保持棚内空气湿度85%以上, 温度25~27℃, 搭上荫棚, 保持50%透光度。
5.4 炼苗期间管理
炼苗期间要注意观察棚内的温度、湿度变化, 温度不要超过30℃或低于20℃, 湿度保持在85%, 前期尽量少浇水, 经过二周长出新根后去掉薄膜, 即可浇水同时浇灌1/2MS大量营养液, 约1个月后, 下部长出2~3条新根, 上部长出新叶即可进入大田常规化栽培管理。
摘要:为满足野生药用石斛人工栽培的需求, 以金钗石斛种子为试材, 从诱导培养基的选择、材料的消毒、无菌播种、培养条件及炼苗训化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石斛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金钗石斛,种子,人工育苗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白音, 包英华, 金家兴, 等.我国药用石斛资源调查[J].中草药, 2005 (9)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