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精选12篇)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1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微课程, 具有实用性、互动性、灵活性的特点, 迅速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也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目前, 我校正处在转型期, 必须针对士官教育的特殊性和士官学员特点, 积极探索与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新方法, 而微课程的可视化、针对性强以及移动学习的优势, 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士官教育,微课程,教学方法
一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他认为微课程是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知识脉冲”, 并给出了微课程五步建设方法。国内最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 他认为微课程突破了教员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对教员的电子备课、网络教研, 对教员的专业成长都提出了革新要求。综合这些研究观点, 笔者认为微课程是教员借助网络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设备,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制作形成1~3分钟的教学多媒体, 供学员在课堂上或课下通过移动终端平台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实用性。微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微小, 即时间短而内容集中。相对于传统课堂的45分钟讲授, 1~3分钟的微课程, 使学员还未感到疲惫, 即掌握了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内容每次只让学员学一点, 所以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吸收。与此同时, 通过微课程前后衔接式的扩展学习, 可以实现不断滚雪球式地增加信息量。另外, 微课程制作手段更加丰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更加自由, 学习效果将明显提高。 (2) 互动性。面对面教学中, 学员可以向教员提出疑难问题, 进行交流互动;在线教学中, 学员还能学习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技巧。学会包括视频剪辑、影像处理、动画制作、模拟仿真、资源发布等诸多相关功能在内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这些都对教员的信息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微课程在士官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 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贴合士官学员的思维方式
士官学员侧重于运用形象思维, 擅长在直观感知中习得知识, 同时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微课程蕴含精简的授课内容, 形式更加多样、知识更加丰富, 更能满足士官学员的学习需求。具体表现在: (1) 微课程的设计能聚焦教学难点, 紧扣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重点, 牢牢抓住学员较短的注意力时间, 设计目标单一, 思路更加清晰, 使学员即学即会。 (2) 注重整体规划。能促进学员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理解。学员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扩展学习, 能清楚当前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的上下文背景。 (3) 注重因人施教, 实行个性辅导。当微课程被发布于网络课堂上时, 教员可通过不同学员的账号查看其学习进度、掌握学员学习的薄弱环节, 从而有针对性地补充微课程内容, 使知识过渡更加自然。
2.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符合士官学员的知识内化规律
士官专业课教学注重教学过程, 更强调学员的参与性, 要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员进行操作和交流。而微课程则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以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和课外知识的按需补充来进行教学。例如, 学员可先利用自习课时间在网络教室观看理论视频, 替代以往教员的课堂讲解。在这种课堂上, 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完成操作练习以及与教员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上。当发现大多数学员被相同问题所困扰时, 教员可开办一个小型讲座, 及时给予集中辅导解决。这种方式遵循了学员学习和知识内化的规律, 增加了学员和教员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时间, 构建的是一种让学员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最为重要的是将教员从讲台上的“权威”转变为学员身边的“教练”, 以此拉近了教学双方的距离。
3. 微课程的认知方式满足士官学员的客观需求
为适应士官岗位任职能力需求, 士官专业课教学要求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传授给学员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 士官学员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过程的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掌握相对容易, 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相对排斥。微课程采用丰富的多媒体, 可以随时随地移动学习的特点更能满足学员的需求。首先, 微课程丰富立体的内容更加直观, 军事训练中因安全、资金及其他现实条件的约束, 无法进行实践操作体验的内容, 则可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加以弥补;其次, 微课程能在学习中培养学员的发散性思维和再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让学员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或工作实践经验, 敢于对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再次, 微课程注重学习中的互动、信息交互, 通过巧设情境促使学员对问题背景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或让学员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想法, 给学员以更大的自主权。
鉴于微课程的优势, 笔者认为, 在士官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广泛应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员通过感性的认识来理解知识, 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2
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课程大纲
A篇 种子期企业
种子期企业是指正在筹备自主创业,尚在进行工商注册,或成立伊始准备开业的各类企业。这一阶段必备的金融知识主要是创业资本规划与筹措,同时要在信用建设方面打好基础。
一、创业方式和项目选择(60分钟)
1.创业方式与创业项目互为表里,而创业方式决定融资方式。讲授要点:
(1)创业方式对创业融资影响,对持续融资的影响;(2)创业方式12种,各自方式要点和适用条件;(3)创业方式选择方法和依据。
2.创业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方法依资产结构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讲授要点:
(1)简易评估方法和适用范围;
(2)重资产建设项目评估流程和适用条件。
二、创业资本规划(120分钟)
1.创业资本规划依据项目投资预算,决定企业注册资本。讲授要点:
(1)轻资产、重资产和中资产概念及划分依据;(2)各类创业项目投资预算方法。2.企业资本金制度改革。讲授要点:(1)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收资本出资方式;(2)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与企业融资的关系。
3.公司股权配置属于企业上层建筑,对企业发展有决定性影响。讲授要点:
(1)股权配置与企业融资的关系;(2)股权合理配置的原则和方法;(3)避免股权僵局和结构优化。
三、创业资本筹措(120分钟)
1.股权众筹。股权众筹是创业资本筹措的重要渠道。讲授要点:(1)众筹和股权众筹概念、适用条件;(2)股权众筹平台选择和操作流程;(3)发起股权众筹的准备工作。
2.天使投资。天使投资属于股权投资,是创新型、科技型项目融资的重要渠道。讲授要点:
(1)天使投资概念及其与股权投资基金的异同;(2)天使投资特点、关注领域和投资标准;(3)A轮B轮C轮融资的条件和界限;(4)天使投资选择方法和注意事项。
3.商业计划书的制作。商业计划书是企业招募投资必备文件。讲授要点:(1)商业计划书的作用和法律责任;(2)商业计划书的编制方法和写作讲授要点。
4.融资路演。融资路演是创业资本筹措的常用方法。讲授要点;(1)融资路演的方法技巧;(2)融资路演组织策划主要环节。
四、企业信用建设基础(60分钟)
1.企业银行开户。银行开户是企业第一个金融合作伙伴,信用建设的主渠道。讲授要点:
(1)央行关于银行开立账户的种类和规定;(2)企业慎选开户银行的必要性;(3)企业正确选择开户银行五步法。2.企业征信与信用评级。讲授要点:(1)企业征信方法和信用记录创建;(2)企业信用记录内容和信用报告查询、使用;(3)企业信用评级,内部评级和第三方信用评级。
B篇 初创期企业
初创期企业是指成立时间3年以内,还在摸索发展中的企业,普遍面临现金流不正常,市场拓展需要追加投资等问题。因此必需广开融资门路,确保资金链不断裂。
一、信贷市场融资(120分钟)
1.信贷市场和银行体系。信贷市场是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场所,各类信贷机构目标市场和对象有所不同,但遵循统一的交易规则。讲授要点:
(1)银行体系构成和各类信贷机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2)银行贷款一般流程和规则;(3)信贷合同需要注意的核心条款。2.商业银行信贷和非信贷融资
(1)银行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的主要品种和适用条件;
(2)小微企业信贷创新产品;(3)票据融资方式和操作讲授要点;(4)贸易融资主要产品和运用。
二、资本市场融资(90分钟)
1.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式。重点介绍各类资本市场的原理、功能和融资渠道,具体股权投资标准、市场准入条件和操作方法在C篇各专题讲解。讲授要点:
(1)股权融资(天使投资/VC/PE);(2)上市发行融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3)企业挂牌融资(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与OTC);(4)发行债券融资一般流程(重点私募债)。
2.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中长期资金主要在资本市场筹措,而小微企业融资主要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操作。讲授要点:
(1)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成;
(2)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层(五板)发展前瞻。
三、功能性金融市场(45分钟)
功能性金融市场是在金融体系之内,服务宏观调控目标或为两大主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配套的专业市场,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
1.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投资、融资租赁及EMC。讲授要点:
(1)信托投资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
(2)融资租赁(及金融租赁)融资产品和方法;(3)EMC适用范围和融资操作。
2.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包括三大国家政策性银行、政府基金和专项基金。讲授要点:
(1)政策性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和批改贷;(2)政府引导基金和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和条件。
四、补充性金融市场(60分钟)
补充性金融市场是在国家金融体系之外自发形成,作为主流金融市场补充的市场形态。包括互联网金融、商业信用和民间资本市场。
1.互联网金融市场融资。互联网金融业态与企业融资有相关的主要是众筹、P2P和网络小贷和直销银行。讲授要点:
(1)互联网金融发展和业态形式;(2)P2P网络贷款定位和主流产品;
(3)网络小贷和直销银行的金融服务和特点比较。
2.商业信用市场融资。商业信用是基于企业供需关系,利用赊购赊销、预收账款和易货贸易相互提供的信用。讲授要点:
(1)易货贸易方式和信用关系;(2)应收帐款保理、交易和供应链融资;(3)预收账款和电子货币融资。
3.民间资本市场。民间资本市场是由民间发起、单项、小额资金供给市场。讲授要点:
(1)典当行的功能和经营方式;
(2)小微金融(包括小贷公司等)融资方式和适用范围;(3)内源融资方式和作用。
五、企业融资方法入门(45分钟)
1.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金融市场纷繁复杂,业态类型、金融产品琳琅满目,因此企业融资首先要正确选择融资渠道。讲授要点:
(1)总括金融市场七大板块,有22种融资渠道、60多类大宗产品;
(2)企业金融版图原理、绘制方法和意义;(3)当前融资条件过滤和产品确定。
2.企业资金链维护。资金链是企业生命线,初创期企业要特别注意资金链维护防止发生断裂。讲授要点:
(1)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分析;(2)资金链风险识别、预警和管控手段;(3)利用过桥融资防止资金链断裂。
C篇 成长期企业 成长期企业处于生产经营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阶段,资金需求同步增长,为此必需掌握组合运用金融工具的方法,满足企业加速发展的需求。
一、股权融资方式和方法(60分钟)
1.股权与指标计算。股权融资是企业成长的引擎,用好股权融资杠杆,对于解决企业资金需求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讲授要点:
(1)股权融资方式和步骤;
(2)增资扩股与股权转让融资的区别和使用条件;(3)增资扩股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2.股权投资基金融资。股权投资基金是股权融资的主要渠道,企业成长的加速器,也是仅次于银行的长期合作伙伴。讲授要点:
(1)股权基金的类型、识别与选择;(2)股权基金市场的角色和运行机制;(3)股权基金投资选择标准和操作流程;(4)引进股权基金投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估值定价与对赌协议(60分钟)
1.公司估值定价。公司估值定价是股权融资的基础。讲授要点:(1)早期企业估值方法和适用条件;(2)上市前公司的估值方法和对策。
2.对赌协议和投资保护条款。对赌协议是股权投资协议核心条款之一,与其他各项投资保护条款互为表里,是企业股权融资需要倍加小心的问题。讲授要点:(1)对赌协议的概念;
(2)对赌协议的标的、筹码和条件;
(3)投资保护条款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对赌协议的关系;(4)对赌风险防范。
三、资本市场融资攻略(180分钟)
1.区域股权市场挂牌须知。区域股权市场是股票市场的初级形态,适合由初创期向成长期过度的企业融资。讲授要点:
(1)区域股权市场与OTC的概念与构成;
(2)区域股权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3)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对企业融资的意义。
2.新三板挂牌方略。新三板是为成长性企业特设的股票发行和交易市场。讲授要点:
(1)新三板挂牌条件,行政门槛与市场门槛;(2)新三板挂牌的融资渠道和方法;(3)新三板挂牌操作方法和流程;(4)新三板挂牌需要注意的问题。
3.创业板上市规划。创业板是为市场优势凸现的创新性、成长性企业而设立的IPO和交易市场。讲授要点:
(1)创业板上市的主要条件及比较;(2)创业板上市的发审程序和标准;(3)创业板上市规划注意事项。
四、企业融资操作实务(60分钟)1.企业融资方案的制订与决策。企业融资方案是进行融资操作的路线图,决定融资成败。讲授要点:
(1)制订融资方案的原则与定性分析;(2)制定融资方案的定量分析;(3)金融工具组合运用;(4)融资方案优化与决策。
2.企业融资方案的组织实施。企业融资方案实施是与金融机构的交易过程,因此也是不断沟通和博弈的过程,必需讲究应对策略和方法。讲授要点: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微课程、职业教育、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319
分层教学法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论,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长期以来,这项教学方法得以继承和发扬,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精华。
一、分层教学法的优、缺点
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1]
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之处。分层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但是这种同质分组也存在其不可忽视的弊端。
1、分层教学法可能造成学生差距的扩大;[2]
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认识、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学生个体在学业上的差异是合理的、必然的。而分层教学中采用的同质分组形式,人为地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组,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处理不好三組的关系,可能造成学生差距的继续扩大。并因此产生学生的某些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抵触情绪、自卑心理等问题。
2、分层教学法也会给老师日常工作带来比传统教学多数倍的工作量。[2]
采用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分层教学首先要求要分层备课。第二,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分层提问。第三,分层作业。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对学生的课堂作业也应是分层布置的。第四,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达到教学目标,应分层进行辅导。第五,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相应的要采用分层测验。第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因此,相比按照一种模式、只备一个教案的传统教学而言,分层教学法带来的日常工作量要多数倍。
二、微课程与分层教学法的有效结合
如何扬长避短,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发挥分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呢?答案之一是与微课程的有效结合。微课程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微课程这种教学形式以其时间短、授课形式丰富、跨越领域广而成为现代社会普遍欢迎的教学手段。
微课程“随时随地网络学习”和“内容少,效果立杆见影”的特点备受教育界瞩目。下面我来探讨一下在职业教育中微课程与分层教学法的结合应用:
1、微课程、微学习等理念为我们深化教材、处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教材进行碎片化处理,或者叫微处理,而不是满眼都是教材,无处下手。运用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教师分层备课可以具体到某个重点难点问题,更加具体化也更有针对性。
2、分层教学法可能造成学生差距的扩大,但是结合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可在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的微课程大大提高学生对未学知识的探究、课后复习微课程巩固拓展已有知识、理解重点难点。微课程将课前课后碎片化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将差距不断缩短,教师只需在课堂上检查学习效果以便督促学生课外学习。学生的差距缩小、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的进度,就会大大缓解因成绩差距太大而引起的学生的抵触情绪、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
3、微课程与分层教学法的有效结合将大大减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同时因为采用了新技术,对学生来说也是新奇的,从录音中听到老师的声音,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必然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效率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三、微课程应用时的注意之点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程更多的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完全取代现实课堂,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与传统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的结合应用。
2、注重细节的研磨。除了基础性的问题外,还要注意设计一些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微课程程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不仅是微视频的呈现。学校要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支持服务,增强师生之间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实现信息沟通,构建课程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使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统一,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微课程与分层教学法结合的功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胡庆芳. 《优化课堂教学》.[J].方法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4
1、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通常指的是以视频为主要的知识载体,在这当中记录教师在课堂当中所讲授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其核心内容则是课堂当中的教学视频,同时也包括教学的反思、教学设计、相关测试、教师的点评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它们通过重新组织和构建融合成一个系统的资源体系,这种体系的表现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但也是一种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一种创新性的、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2、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首要特点就是教学的时间相应短暂,时长大多在10分钟以内,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是“微课例”;其次是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少,表现的问题聚集,主要是针对教学知识的关键点、难点和一些疑点进行重点讲解,因此显得更为精简;最后就是资源的容量较小,而且课程的内容指向性以及重点表述完整、明确,并且方便、灵活,容易进行移动学习,因此很适合教师进行评课、反思和实时的教学研究。
二、微课程在平面设计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效果、引起学生的关注
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而言,在教学方面的难度要比其他课程高得多,在课堂当中不仅需要正确的指引学生理解课程并发挥相应的想象,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一些比较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得平面教学课程顺利的开展下去。在这种困难之下,微课程则是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首选方式,它能够在其内容上进行音、色、像以及实践上全方面的展示,而且还能够在一定时间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使得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当中,从而对课堂当中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
2、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对于微课程而言,其教学目标相对明确,内容清晰,不仅能够针对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着重突破,而且还可以实时导入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而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而言,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的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什么,而且能够全方位的对设计广告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手段上全面的进行,因此对于微课程这一措施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当中进行融入是至关重要的。
3、有效的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
微课程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运用,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来说,如何去获得更为优秀的信息资源和前沿的设计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微课程能够更好的建立一种专家点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信息平台,能够实时的展示和推荐优秀的作品参考,而且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观摩和学习,这些优点则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支持,更好的促进了平面广告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平面教学中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1、“平面教学”中运用微课程的可行性
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而言,在其教学当中主要是教授学生如何去运用各种工具,并提高学生对于美感的一种表现,因此其知识点表现都相对的零散,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点,这一特点则非常适用微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在微课程当中对于制图软件的一些内容,例如:图层、通道、锐化、滤镜等内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程,并结合课程最终的目标以及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进行重新设置,总结出一些经常使用的技能作为重点讲解,除此之外,还应当涉及到课题的整体性特点,有顺序的进行讲解,并且在最终总结当中提供一些实际操作案例进行相应的演示,充分提高学生对于设计技能的掌握。
2、微课程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教学进程
微课程主要是通过视频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在内容上主要是记录教师在课堂当中所讲授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是教学重点、难点和一些疑点),或者是记录一些比较精彩的教学全过程。下面我们运用平面广告设计当中最为基础的一节讲解《图层蒙版》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微课程的设计,这次的设计视屏主要是通过电子软件进行录制而成的,课程的时间为10分钟,具体的微课程内容过程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对于平面广告设计教学而言,其所表现的不仅仅只是一些知识点的讲解,还包括学生是否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将这种过程制作成一些微课程,从而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也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资助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随时去观看视屏上的教学内容,从而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难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微课程的诞生则意味着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本文通过在平面广告设计教育课程当中融入微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探析,从而更好的为本专业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和探索的舞台,同时也能为平面广告设计教育的推进提供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齐欣.《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
[2]王芳.浅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青年文学家.2011(1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微课程教学应用 篇5
一、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丰富的微课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特网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且网上信息具有传递迅速、更新快、共享性好等优点,例如可实现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实时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展,知识量在短时间内发生猛增现象,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知识爆炸。而网络化的教学却也能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准确地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活动。
正是鉴于网络可以提供海量资源,支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才得以全面提出及开展。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网上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充分实现交互与共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从而最终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是产出高质量微课资源的有力保障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要想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与之相适应得计算机水平,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目前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水平比较高,而一些中老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且学校定期对中老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的培训,使之达到熟练应用和制作的目的。这样,学校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较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这极为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种现代的网络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得以普及的前提
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外,还应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除吸收传统知识技能的精华外,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而当前正流行的热门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方式。这是与当今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经常地适时组织学生到电子阅览室进行自主网络探究。探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不仅可扩大知识的摄入量,更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在交流中学习成长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基于网络的自学习惯,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进而为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的课标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1微课程要在十几分钟时间内讲清楚内容,并力求生动,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高要求。
2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3
在教学中可以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这样就可以解决教师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我相信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4微课堂视频要生动精彩吸引同学们,我觉得制作微视频要与其他辅助软件一起,效果更好,比如Prezi软件,是一种主要通过缩放动作和快捷动作使想法更加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软件,它打破了传统Powerpoint的单线条时序,采用系统性与结构性一体化的方式来进行演示,以路线的呈现方式,从一个物件忽然拉到另一个物件,配合旋转等动作则更有视觉冲击力。
5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也可以是其他媒体形式的微内容.如文本、音频、动画、软件等。我们从微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与20世纪90年代传人我国的“学习对象”概念相类似,但它所不同的是,目前出现的微课程概念大多是由一个视频文件组成,以讲授一个“知识点”(包括概念、知识、问题等)为主体,它与学习对象相比较更加强调“视频”这一媒体的应用,这与慕课的核心内容——基于“视频教学”不谋而合。在我国最初的基础教育领域实验中,微课程只是一种微视频课件,着重在于解决传统教材由静态文本向动态资源转变,以及解决传统教学视频“颗粒度”过大问题。但在慕课的影响下.微课程的含义开始延伸.它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演示、练习、反馈等教学环节的加入,并且将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包含着教学(学习)目标、内容、资源、活动和评价等必要的课程要素,并以整合课堂教学或在线教育应用为基础。因此,微课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工具和资源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而存在。
6微课程在教学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还在不断探索之中。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不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目前,微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果的,可算是美国的可汗学院,他们的课程主要是以讲授知识点为主的“小”课程.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将相应的微课程衔接起来进行视频教学。可汗学院已突破了传统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甚至被认为正在翻转课堂。2010年,美国中小学开始了利用可汗学院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在国内,利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最初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思想逐渐被推广到高等教育教学应用,并迅速“火爆”起来。如上海交通大学于2012年推进了在线教育平台——“南洋学堂”的实施,在校内试验与推广了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应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来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然而,微课程如果缺乏与教学方法相整合的应用,那么.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就失去了教学行动的方式和手段。为了学校当前能够有效地实施翻 转课堂,我们着重对微课程整合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应用的核心要素——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7微课那么好,国家应尽早组织专家学者,制作相关学科的微课,在全国范围强制使用,尽快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新生事物,微课程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实际上,它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向我们启示了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学习理念。那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一、教师课前深入钻研,精心选取微课知识点。
我们一线教师平时备课要设计的是一节40分钟的课堂教学,微课程开发设计只是短短的8——10分钟,它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的教学行动,但它离不开以一节课为框架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一定是要在课前费尽心思、深入钻研,慎重考虑选择知识点,让聚焦的学习体验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教学更具其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微课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微课教学时间有限,一节微课正常在8——10分钟之间,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缤纷教育视听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四、反思贯穿微课始终,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平时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激励和碰撞,不时会造就思维的火花。这些火花如果不能及时收集整理,即刻就会化作灰烬,变成尘埃,最后也就无形无迹了。但如果能将这些火花及时整理拍成微课,灵动的思维就将化作一粒粒珍珠,被“微课”这根线串起,那么在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它们便将成为奋斗的里程上的闪光印迹了。
微课,是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有哪些作用呢?
一、在新授课上微课的作用
1.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2.新课导入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3.知识理解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4.练习巩固
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5.小结拓展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此视频用于结束本课前放。
以上环节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微课。
二、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三、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3.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4.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翻转课堂就是要学生课前看视频,课上提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当堂留20分钟做作业。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和讨论,这里既有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间的竞争。
中等职业教育微课程实用性探究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微课程 自主学习
一、微课程的概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词汇,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在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明星——微课程。微课程是从美国的翻转课堂涌现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对单一主题录制的数分钟以内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强和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教学优势在于主题集中、形式新颖、时间紧凑。
中等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因其特殊性,对教学和师资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者一直在积极探索更高效、切合学生实际、符合职业需要的教学方法。微课程理念新颖,易于集中学生的关注点,给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二、微课程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
将微课程广泛用于培训教师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制作微课视频用于经验分享、主题讨论和经验交流等,都有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
(1)经验交流。每位教师都是一部故事机,当谈起教学和学生管理时,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故事”录制下来,用更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来展示这些故事,让教师们在向外分享自己经验的同时,获得了自我认同和满足,保持了他们前行的动力。比如,可以在教研活动、教师例会、专题活动中将教师推向前台,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提升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感。
(2)专业拓展。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知识必须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教育相关部门通常会利用假期对在职教师组织各种培训,却经常受到名额少、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量大等条件制约。如果在这方面能引入微课程教学,提供平台分享课程资源,教师们就可以随时学习新知识、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及时解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
现如今,职业学校的教学已经引入了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仿真软件教学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深入、实训室与用工企业环境不能很好对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等。微课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方便,微课程与现有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完美融合,将给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又一重大变革。
(1)课前预习、课上交互。现有教学模式下微课程的引入,教师可以提前发布微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共享或提前拷贝获取资源,即利用微课程实现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所学内容。这可以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负担,学生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操和具体应用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所用的微课程可以是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的微课程,也可以是网络上共享的微课程资源。
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就考虑到微课程在课前起到的作用,适当改变上课时的讲授策略,缩短讲解时间或授课时融入微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所讲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转变传统讲授模式时,可以只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由学生自主展开讨论和协作。由教师引导学生们活动,帮助他们去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组内协作解决发现的问题。
以学校目前的公共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脱节问题为例,公共基础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应用不到位,要么教师没讲到,要么讲授时没有侧重点。鉴于此,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应以专业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与技能操作中,结合专业发展与技能特点授课。
专业教师要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共同备课,组建学科专业工作室,共同分析研究学情特点,汇集学生学习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制作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公共基础课程微课程,服务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结合专业课某个知识点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发布微课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理解应用知识。
(2)课中辅导。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微课导入新课。中等职业教学中有些专业课程的知识需要模拟实景教学,微课程的出现,让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吸引学生的关注点、体验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等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比如,在讲授阶段,把某一难懂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程视频播放;在课堂任务实施前,利用微课程巩固讲授知识点、强调重点等,这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课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如果在分组协作、讨论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知识点等问题,均可借助微课程来解决。
(3)课后复习。微课程的出现,使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程来巩固知识、重点、难点,更好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学习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握,以后遇到相关难题时也可以通过微课程来及时得到解决。
微课程激活了课堂,让学生爱上灵活多变的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微课堂的使用应该做到合理有度。如果每节课都使用,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们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微课程,微课程不是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是改变了工作重点。教师可以利用其他教师的微课程完成知识的呈现阶段,然后再去考虑怎么引导课堂活动、完成课堂交流。
3.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微课程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比较薄弱,对自己缺乏信心。如果将学生身边的正能量故事制成微课程,这样仅用至5分钟的时间,就能用亲切自然的身边事教会学生一个道理,让学生学到一种处事方法。
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易于学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通过微课程播放企业短片,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播放企业工作场景,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岗位;播放职场名人事迹,树立榜样人物,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职业信心。
4.有助于开拓网上教学
职业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更要延伸到网上课堂。微课程作为一种数字资源,也可以成为网上教学的一部分。
早在微课程出现之前,各种教程网站上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短小的实例教程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局限于计算机软件操作,职业学校其他专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录制或课件浏览模式。如果职业教育对微课程进行系统的研发,微课程体系得以健全发展,那么微课程作为网络资源,改善传统网络教学模式便指日可待,信息化教学也将变得更系统、更规范、更生动。
三、小结
微课程的到来,给职业教育吹来了一股变革新风。很多学校接纳并利用微课程,而要想有效地利用微课程教学,就应该研发出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自己的微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微课程研究不能局限于一人,应多人协作,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学校和企业为依托去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微课形式。一个人的微课仅能表达教师个人的意愿,而教师的思想并不代表着社会的实际需求,即使他去调查考证了企业的需求也会存在片面化的个人观点。只有在职业学校展开规模化的微课程研究,让技能链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发挥作用、都参与研发,才能制作出高效的微课程。
参考文献:
[1]肖兵明.论职业教育的目的[J].学理论,2010(2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7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翻转课堂先行者最初的设想是课前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堂完成作业。这种学习方式其实落后于江苏省木渎高中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教改实验,因此,在实践中它也很快进入到翻转学习(Flipped Learning)新阶段。
高质量的翻转课堂必须既超越林地公园高中的初创,又超越木渎高中当年的类翻转课堂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是,既要追逐世界教改潮头,又要立足本国实际,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成绩上做足文章。
因此,微课程教学法是从哲学、课程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综合学科的优化组合中走出独特的中国翻转课堂道路。
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微课程教学法使课前学习质量变得可以掌控。在这个基础上,课堂学习采用“四步法”教学创新,即检测、进阶、协作探究、展示活动。
检测与进阶,对于我国教师而言,并不难以理解。检测是对课前自主学习的评价反馈,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就感,从而为进阶做好心理铺垫。进阶以“最近发展区”为原则,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是一个知识、思维与方法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
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检测与进阶两个环节中,都嵌入了一个协作评价。这样,整个课时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成果全部得到反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协作探究与展示活动(包括展示、质疑、阐释)。
协作探究与展示活动组合,构成微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的主题必须来自真实情境,这往往难倒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但是,只有来自真实情境的探究主题才具有挑战性和学科学习的真实意义。
因此,在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堂实验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其专注程度前所未有。这种学习的专注程度与学习质量成正相关。
展示活动是展示协作探究的成果。学生需要对已经完成的探究活动作理性的梳理,实现意义建构,还要接受组外学生质疑,并做出阐释,或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一个过程,是知识、脑力、方法、人际沟通、公民素养等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非传统教学能及。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成就感,发展兴趣,发展超越考试成绩的核心素养,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而且,在学习测验与考试成绩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也丝毫不落下风。于是,翻转课堂成为真正的高质量学习。
在语文、外语等学科中,还可以把协作创作引入微项目学习,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才华横溢,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可能的前景。这,不正是教育所应该追求的吗?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高质量学习层次,是靠深度学习来保证的。这种深度学习,通过检测、进阶、微项目学习而成为现实。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8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名称够长的。如果唤作任务单、学习任务单,不就简洁些嘛!何必这么冗长?而且,自主学习任务单里还藏着个达成目标,搞得教师不好好研读教材就无从着手。如果换作教学目标抄一遍多省事!
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称学习任务单,也可以更简洁地称任务单。但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期待从翻转课堂开始,让学生拿到任务单就产生“这就是我自己的事了”的心理反应,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唤起沉睡的学习责任感,于是,有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这个冗长的名称。教师设计任务单,首先遇到的是提炼学生自主学习要达成的目标。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比教学目标具体、精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认知程度,完成任务之后,可以对照达成目标作自我评价,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从语言诱导功能来看,让学生感悟,这不是空泛的努力方向,而是学习必须达到的目标,从而激发完成任务的心理反应。
也许,可以把这种语言诱导的设想看作一厢情愿的天方夜谭。但语言确实具有诱导功能,让人产生不一样的行为。
我们在翻转课堂实验中,发现了两个语言诱导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一位教师让小学生完成语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时,要求发现容易写错的字。课堂上,让认为有容易写错的字的学生上黑板写自己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结果还真写错了。其实就是语言诱导功能出问题了,只要求学生发现容易写错的字,不要求他们想办法发现“不写错”的方法,结果学生自然不容易写对了。
于是让教师加一个“如果发现有写错的字,你有没有办法不写错”的问题,结果,两个班级默写九个复杂词语中,一个班级所有学生没有一个默错,另一个班级只有一位学生默错了一个词语。默写效果出乎教师意料地好。其实,就在于语言诱导功能用得好,暗示学生发现对错之间的差异,达到写对的目的。无论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发现了差异,自然就不会默写错了。
还有一个案例是,有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在相应的内容下用线条画出来。我问她:不理解的线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懂就上交给教师,然后教师来“教”?她回答说:是啊!我告诉她,这样会培养学习上的懒汉。那位教师回答得也很干脆:我的学生真的很懒!
如果预估到学生学习会遇到困难的地方,只要加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就能化解,就会把不懂就“上交”的懒惰行为改变为通过化解问题产生学习成就感的心理体验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就感,就会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
语言诱导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还真不一样。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好好钻研。用好语言诱导功能,容易达成目标,无视语言诱导的力量,容易糊里糊涂地失败。
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篇9
关键词:微视频课程,微视频资源,教育传播模式
1引言
信息化时代,媒介技术改革为教育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其中,微型媒介技术与微型学习方式成为研究的热点。他们改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习变得越来越片段化、个性化和智慧化。微视频课程作为微型学习的一种媒介,以其时间短、碎片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日益突显。如今,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推广至全国,很多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并检验着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效果。事实上,微视频课程这一媒介技术并不能主动改善教学效果,需要教育者有效利用才能发挥优势。将其置于教育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教育传播要素相互协作,建构一个有利于微视频发挥作用的教育传播模式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微视频课程资源
现今正处于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的信息技术不断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渐渐离不开这些“微”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的生活感受。移动技术、智能终端、微型移动互联的发展,带给移动学习无限可能,也给微视频资源带来蓬勃生机。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且更加方便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1]。微视频课程则强调其教育功能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指“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将两种定义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微视频课程是指时长介于2-15分钟,围绕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的教学视频资源,且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运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满足碎片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够充分挖掘声、画、文字、图片等素材所包含隐性教育功能。作为新型的网络数字化阅读方式,微视频课程在教学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课堂。教师逐渐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引导,受教育者需要更加自主地定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后的碎片化学习也越来越受欢迎。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3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众所周知,技术本身并不能自动改进教学,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使其发挥优势,才是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模式”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座“桥梁”。教学模式是联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媒介,这一研究对于教育传播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所以需要全面、综合地考虑各项因素,择其适者。
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遵循教育传播的一般规律,本文试图从传播的基本模式出发,借助基本的教育传播模式,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总结出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从而为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深化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3.1教育传播基本模式
早期著名的传播模式有很多,其中最早提出带有反馈系统的双向传播模式的是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这一模式虽然存在“非人类”的缺陷,但却成为后来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贝罗的S-M-C-R传播模式把研究对象从“物”转向人类活动,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虽然缺少反馈环节和干扰因素,但是整个模式包含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要优化传播效能,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各个要素。
教育传播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万能模式能适合所有的教育传播过程。南国农先生在《教育传播学》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总体框架,成为其他教育传播模式发展的基础。该模式指出教育传播过程有四个主要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以及受教育者。同时,教育环境也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需要一个反馈环节,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传播过程[3]。
3.2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传播模式
信息化时代,教育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教育传播模式中最重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多样化以及受教育者反馈方式的多样化。学者胡钦太[4]指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元化、混合式、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胡钦太[5]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将教育信息进行编码,通过黑板、幻灯片、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等媒介技术进行解码,呈现给学习者群体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使传播模式发生相应改变,受众进行反馈的形式更多样;受众的范围也拓展了,“自学者”也变成受教育者的一部分。传播要素、内涵的不断发展影响着教育传播模式的建构和实践。
3.3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模式
在微视频资源的教育传播模式方面,学者杨九民[6]尝试建构了“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将整个教育传播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具体流程分为四个步骤:课前准备、微视频实验资源学习、实做测评以及完成作品。其中前两个步骤属于课前内容,后两个属于课中活动。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课前准备是指教师录制并发布微视频资源,后三个步骤是可以双向循环活动的,例如学习者课前学习了微视频资源,在实做评测或者完成作品的时候,有任何疑问或问题,都可以回到前一个步骤再次进行学习。这一模式表现了微视频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但是忽略了反馈机制与干扰因素,显得不够完整。
李小刚[2]等学者提出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式”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倡课前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且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课堂时间则用来提问答疑,内化知识点。当然,教师在课堂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反思,以便改善微课程内容。这一模式展现的是一个循环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没有考虑教育环境,也忽略了干扰因素。
本文试图结合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以及前辈学者对于微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探讨,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
①这一模式将教育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并且每个部分对应着相关的教育环境。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上完成的。网络平台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需求,方便教师上传资料以及学生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资料。课中主要是指传统课堂,由于课前做好了准备工作,课堂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者交流协作、答疑解惑的地方。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回归校园、走进社会,学习者和教育者都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
②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教育者主要负责课前的微视频制作和发布,课中为受教育者指导、答疑,以及最后还要在课后根据前期的所有反应判断微视频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完善微视频资源,为下一次微视频课程的制作做好准备。而受教育者则需要在课前进行微视频课程的学习,并且准备问题,在课堂中可以相互交流,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实际操作并且完成作品。当然,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双向可逆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再次进行微视频学习,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问题也可以重新交流学习,直至最终完成作品。课后,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作品完成情况也是教育者判断微视频效果以及完善微视频的重要依据。
③根据对之前各种(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比较,笔者在此模式中加入了反馈环节以及干扰因素,教育者根据自己本身的感受以及学习者的反应对微视频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并且判断教育传播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微视频课程资源。这一反馈机制为建设更普适、全面的微视频课程资源提供了依据,也使整个教育传播过程更加完整科学。干扰因素一直存在于每个传播过程中,微视频的教育传播过程也不例外,例如,网络平台的稳定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传播效果。
4结语
教学模式是联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所以教学模式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构都十分重要[7]。微视频课程的教育模式研究对微视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为微视频课程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框架思路。如今,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微视频的制作和应用却良莠不齐。研究其教育传播模式能够为微视频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微视频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88-94.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胡钦太.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5.
[5]胡钦太,唐小旋.论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的新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28-32.
[6]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6-40.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10
在公安教育教学中, 大多数的受训群体已经对冗长的理论和实用性不强的概念、原则甚至学科式的内容目录体系讲授无存耐心或者不感兴趣, 极力趋向于从纷繁的知识中寻找出自己的知识兴趣点并去接受更有诱惑力的单元小、目的明确的知识信息。因此, 笔者认为, 在微时代公安教育应当主动迎合这种知识信息变革的趋势, 大胆创新微课程体系, 以便将更多的学习精力转变于实战应用, 从而实现公安教育满足实战化的及时性和随机性需要。
一、公安教育微课程的作用分析
自从MOOCs教学法引入到教学领域后, 现代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微时代”微课程是在线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以其易获得性、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等特点满足了广大用户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需求, [1]其不仅可用于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 也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
关于微课程的表述, 国内外的中众多学者认为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集中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简化有控的教学实践系统。[2]还有学者认为微课程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 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笔者认为, 公安教育微课程应当从受训学员者的学习适用性和实战化动向的需要出发, 以凝炼的碎片化知识为基本, 以视频、案例、图片、知识流程以及抗辩互动等多样形式为辅助, 形成教学内容目标短小、知识点概括显示、问题焦点集中展示、多维性交流抗辩等具有层次性的系统教学文件。见图一所示:
这样的微课程设置不但可以实现内容的前置性展示, 规避主体单向居中、理论灌输冗长、形式简单枯燥、兴趣效果不强和实战互动不足等教育培训短板, 使受训者可以先行了解和熟悉教学内容并展开深入学习与探讨, 能够随后在具体教学中主要侧重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与应对分析, 有效避免陈述性知识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而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具有易于掌握、方便灵活、及时高效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形式特点和功能优势:
( 一) 知识内容时间短小而精简
微课程可称之为“课例碎片”, 它是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通常是将陈述性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示, 其内容基本上表现为一片一主题、一事一陈述, 理论表达精简、观点陈述扼要、问题例举明晰, 字数一般为300自左右, 时长一般控制在大约6 分钟以内即可浏览完毕。就一个碎片而言, 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学习者形成重点明示和知识点感官刺激, 实现“5 分钟完成一次学习, 300 秒经历一次思考”的冲击效应。[4]当然这些碎片式的知识不是完全独立, 而是以“知识脉冲”形式[5], 对学习者不断进行知识渗入和内容冲积, 从而互相对应衔接为一个有机的体系, 最终实现“一课一目的”的学习目标。
(二) 教育学习的随机性较强且具有知识的主动建构性
微课程教学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通过微课程群为学习者提供“有源”的知识环境, 使之能够在工作、生活等任何零碎的时间和地点都有可能发生非正式学习, 随时随地对微课程体系中的针对性、适用性知识进行重点摘录、学习和吸纳, 自行开展已有知识的基础体系的归纳与整合, 引导思维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知识吸收和后续的探究性学习, 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新的知识建构体系和自主寻求知识的多维学习支架。[6]
( 三)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互动性较强
微课程教学不单是以视频教学为中心, [7]是以“微知识”为核心, 辅以“微理论”延伸、“微视频”展示和“微案例”佐证等内容的整合, 对某一问题进行多个不同面的观察, 既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播和表达, 又注重知识情境的设计和实战再现, 把单一枯燥的被动式的学习变为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方式群, 让学习者按照自身的学习爱好情境进行自主搭配, 调动其所有感官参与学习, 也可进行为学习者的提供自主评论、疑难讨论和实战结合的讨论和研究平台, 从而具有互动抗辩性和探究式功能, 为深度的课堂答疑教学提供了可支撑论题。
( 四) 适用对象的广泛性和应用的及时性
微课程能够将学习内容进行精要析出, 直奔主题、阐明观点, 具有知识聚合性, 对于不同年龄、学历层次和专业的学习者一般无过高的要求, 即使对于该课程的初学者亦能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 因而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对该知识点的重点印象留存, 并刺激其能够对相关疑惑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究和探索。而且微课程亦可使用于日常工作中的应激应用和实战前的应急培训, 特别是在大型活动或者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上, 可以实现先行培训和预案前置, 在具体实施中实现信息的快速覆盖整合和有效及时应对。因而微课程不但能够符合当前公安教育培训的客观现实, 而且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反应性。
二、微课程在公安教育课程的应用表达
微课程能否在公安教育中进行使用并推广, 目前说法不一。传统教学者认为, 其快餐式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会导致教学体系的割裂, 也会使学习者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干涩判断。同时, 这种课程教学无法对学习情况和效能进行客观掌握, 也无从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 不符合教育培训的规律和预期期待。现代教学者认为, 微课程教学并不意味课堂教学的完全去化, 而是将课堂教学中陈述性内容部分留给学习者自主消化, 教学者专注于疑难分析和实训演练或情景拓展, 实现教学的自主性和协同性, 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主体的单向性和被动性。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 公安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基于问题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 通过教学主体 ( 教师和学员) 的双向作用, 解决实践中存在理论难点和应用疑难的一个教学实践系统, 其终极目标侧重于将简化的基础知识作为学员自主学习的直观体验, 并借助学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碰撞的问题火花和对抗焦点, 形成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师生互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教学方式, 从而实现“基础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生成性学习”的迁移效应。[8]
微课程在全部教学阶段总体分为三个形式[9]: 一是自主学习。这是微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其通过公开微课程内容, 使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的情绪兴奋点和兴趣需要, 自我选择学习的最佳时间和状态, 随时随地完成预设的学习内容, 并自动引发问题的理解、思索和存疑, 从而形成追问式的教学因子, 为课堂抗辩、察究提供问题指向和答疑蓝本。二是协同探讨学习。这是微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其借助课堂教学或其他平台, 通过学习者与讲授者的知识探究、观点抗辩和理论聚焦, 形成对问题的结论性认知与判断, 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协同性的知识纠偏与适用指南。事实上, 在公安教育培训中, 学员缺乏的是对知识及其应用的深度准确把握, 而教师缺乏的是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应用境域和如何表达。借助微课程这一形式无疑把二者对合联系起来, 使教学主体相互从理论层面和应用角度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进行深度辩证分析和实践印证, 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共同认知,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教战统一的教育效能。三是应用转化学习。这是微课程教学的关键形式和高级阶段, 也是微课程教学的初衷和终极目标。这种形式主要是基于前述两个阶段的学习, 学员借助微课程中既设的应用练习或者案例, 对所学知识进行加深巩固, 在思维上实现对该科知识体系的系统重组, 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应用于实践和从事新知识探究, 从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应用转化和研究引领作用。
微课程教学多采用的“先学后教”的翻转模式[10]和多维教学方法, 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作法, 不但可以兼顾学员学习程度的差异性和工学矛盾, 体现学习的远程与自主, 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强化课堂教学的实务空间和教学方式选择的针对性, 更好地实现应用化教学目标。有关实验证明, 微课程就像学习者选择书籍或者查找资料一样, 内容越全、通俗易懂, 其被兴趣吸引、选择比例和接纳保存的可能性就大。同样, 公安教育微课程的结构化程度越高, 自主学习的感性选择、兴趣、延伸性和效果就相对高, 知识转化和应用程度相对较强, 反之则低甚或被选择放弃, 二者基本上呈正向变化趋势。如图2 所示:
因此, 公安教育培训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变革, 是一个集理论、实务、答疑和探究的有机整体, 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业务实战深度提升的需要。
对于微课程在公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由于公安教育课程特点和内容重点的不同, 微课程建构可以呈现三种不同的形式安排: 一是对于基础性课程, 可以在微课程内容设置中着重植入关键知识点, 并辅以经典视频或者文献视频等引导, 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自发学习兴趣, 并促使形成内心长久的认知和思考的印迹,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更显直接性和人文性。二是对公共专业课程, 应侧重学习角色入住[11]和诊所式教学问题, 即通过微课程将基本知识点展示、相关观点引入、焦点碰撞视频和案例解析等基础内容交予学习者, 将疑难知识的导读、应用思维的拓展和实践问题的解析交于教学者, 在对立性的疑难观点和实践应用争议问题中, 抽丝剥茧找到解决争议问题的理论本源和正确的辨析, 从而发挥出问题引入、参与抗辩和实践指导的功能, 实现教学角色翻转变革, 增强教学活性。三是对专业应用课, 应当除过基本知识点外, 还应在微课程中加入并前置一些实训演示、模拟操作或者应用程序等元素 ( 视频、动作示范、操作流程等) , 同时辅以基层实战的相关应急经验、指南索引, 并在具体训练中进行实训模拟、探讨推演和应激性对抗演练等, 既可以保证了教学基本内容向实战化的转向靠拢, 又能够拓展实战化的应用情势和应急思维。
总之, 公安教育微课程教学可以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形式和不同时空情势的民警教育培训, 是当下集中教学资源推进公安民警实战化教育训练的一种先进、有效的工作方式, 也必将成为未来快节奏、碎片化公安工作所需的一种大众化警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建军, 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5) :31-35.
[2]杨旭琴.微课程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 2014, 6:9-11.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14.
[4]植伟雄.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 (12) :139.
[5]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2) :65-66.
[6]穆夏梅.微课程——未来受欢迎的教学模式[J].才智, 2014 (25) :195.
[7]祝智庭, 刘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4 (3) :39.
[8]陆灵明, 莫永华.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马氏理论”对“布氏框架”的超越[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1) :79-84.
[9]刘云华, 衷克定, 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1) :98-101.
[10]苏小兵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7) :98.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微课程”技术 职业教育 整合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需要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获得社会与市场的认可。
因此,教师开始探求“微课程”技术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整合,以求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教学改革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多数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微课程”技术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措施进行探讨,通过阐述“微课程”的优势以提高教师的认识,同时提出课程整合的策略,促进现代职业院校的发展与进步。
二、“微课程”的概念及优势
(一)什么是“微课程”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微课程”的理解并不到位,其从主观上认为“微课程”就是服务于微型教学的微型内容。这是一种主观的错误意识,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微课程”的含义。
所谓“微课程”,就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整合了课堂教学的功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微课程”的优势
首先,“微课程”具有精简的优势,它能够将原本冗杂的教学变得直接简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开展更高效率的学习,同时也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巩固。从“微课程”的类型来看,其主要分为PPT课程模式、讲课式微课程以及情景剧式微课程。其中,后两种模式的教学时间稍长,一般在5到10分钟,而PPT课程模式的教学时间则控制在5分钟左右。可以看出,微课程极大的缩短了教学时间,更加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课堂教学的其他时间留给学生。
其次,“微课程”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它能够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更明显的冲击,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提高教学的质量。
再次,“微课程”结果能够有效支撑其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更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整合“微课程”技术
(一)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微课程”
如上文述及,“微课程”具有精简的优势,它将原本40分钟的课堂教学压缩到10分钟以内,将冗杂的知识体系精简化。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主题制作“微课程”,要确保“微课程”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突破某一学习难点,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提高。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的目标,并且要得出其中的难点,运用“微课程”的优势将其变得更加形象与突出。
以机电技术专业的教学为例,教师难以在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机电控制与维修的特点与应对的措施,学生也无法在教师的讲授中获得真实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针对机电控制与维修中常见的问题制作“微课程”,充分利用“微课程”的优势在线展示控制与维修的过程,同时搭配语音进行教学讲解。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利用“微课程”集中体现了教学中的疑难点,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触。
(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与反思
根据“微课程”的优势,其缩短教学时间的根本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更加充分的课堂时间中进行交流与反思,以此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整理收获的同时提高能力。
因此,教师在职业教育中运用“微课程”教学后应该将课堂留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交流与反思,通过交流获得提高。例如,在电气控制专业的“微课程”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机床中常见到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和个人的见解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法。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抒发个人的意见,将自己在“微课程”中的收获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微课程”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
(三)灵活搭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微课程”教学中灵活搭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进一步提高“微课程”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技术支撑案例教学法。以电气控制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讲解后运用“微课程”给学生集中讲述实践工作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在有限时间内,教师运用“微课程”让学生了解实践中容易发生的突发情况以及处理的原则。
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此为案例,要求学生在剩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激烈的交流与讨论。这就能够运用“微课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分析与总结实践中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法与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案例更加生动,也就更容易引起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欲望。同时,学生也能够针对生动真实的案例進行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在模拟解决案例的过程中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微课程”技术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是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共同发展的产物,能够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微课程”技术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整合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教师对其的运用还并不纯熟。这就需要众多教师转变意识,要明确整合“微课程”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完善整合的策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寻素华. 浅析微课程开发在校内外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
[2]关中客. 微课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 篇12
1 微视频:打造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微课程”
移动学习和多终端学习相伴而生。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上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形式首先需要借助便携可移动的终端,知识的获取往往不受地域限制,而且可利用学习者的零碎时间来完成。提升学习者的效率,充分利用好空闲时间。其次,移动学习还需要依赖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者既能从网络上下载或在线观看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凭借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保存学习进度,做到同一平台、同一内容多终端学习。
开放、共享已成为今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共同理念,尤其是在教育、文化领域,网络资源成为全球学习者自由获取学习素材的重要途径。网络存储及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学习本身也在寻找着栖息于主流平台的新方式。互联网经过Web1.0至Web2.0的发展,到如今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MOOC,微课等平台成为网络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新方式。
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者需要开启思路,建立适应移动学习环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由此提高学习者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学习兴趣并保持专注。在当前的教学资源中,视频或FLASH是常见的内容形式。但碍于网络流量以及移动学习的条件限制,长度在5-20分钟的微视频深受中国的学习者欢迎。
针对这一变化,国外的教育者提出了微型学习的观点。Theo Hug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1]林德纳(Lindner)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2]
微型学习的出现与前述媒介终端的变化和学习内容的微细化都有密切关系。随着微型学习提出和发展,微视频这一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要对象。
微视频的内容短小精悍常以创设情境、形象生动、短小精悍的内容取材吸引受众。“微”字意味着容量小,却同时强调了制作细致、内容隽永。微视频的内容涉及要求定位准确,思想价值高,且要采取合理的叙事结构。微视频的制作则可通过PC、手机、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此外,Camtasia Studio,Snagit,Cyber-Link You Cam,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均可以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录制、编辑视频。
将微视频作为教学形式可追溯至教师随堂灵活运用的插片、片断性内容的教学录像短片。2005年,随着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的出现,可以使微视频搭载网络进行共享和传播,用户可任意下载、观看及分享视频短片,这一新的内容分享方式迅速风靡全球。之后,针对微视频形式的教学应用和教学创新研究兴起,2007年,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创立,这一网站率先把中小学不同科目内容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之后,内容形象生动、制作方法简便的微视频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微视频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对教育的革新作用开始深入影响人类传播和吸收知识技能的路径。
2 微课程:善用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微视频
在国外,以可汗学院与TED教育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运用于教学的可行性探究。由此微课程成为以微视频为主要内容,以微型学习理念为理念的新型课程。2008年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建设网络“微课程”五步骤:(1)树立课程内容核心概念;(2)为核心概念提供10~15秒的介绍或总结;(3)围绕核心概念录制1-3分钟时间音频或视频;(4)设计微课课后拓展练习;(5)上传微课至网络教学平台。[3]在学术界,亦有学者将“微课程”出现的雏形追溯至1993年由美国Leroy A.Mc 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1995年英国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ture,OML)。[4]但这两种形式都没有搭载网络平台,没有将授课内容进行共享和广泛传播。
当前的微课程,更多地体现为依托云计算,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的网络课程。作为新型课程类型,微课程即可独立于常规课程,也可于常规课程深度融合,适应更多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资源。在自媒体繁荣的环境中,微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者是多元化的,专业教师、学生、教育爱好者、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都可以参与制作或是接受培训。
与常规教学课程融合时,微课程的建设是体系化和结构化的。微课程可以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但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微课程”是强调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倡导优质的学习内容与灵活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化媒体中只要是体系化、结构化、知识点内容完整度高的微视频集合都可以视为微课程教育。
在信息技术革新和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大学计算机教育一直应需而变,因势而生,计算机教育不仅成为各类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而且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学科支撑,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成为各类网络课程和教育平台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3 以微课程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育模式
从微课程教育的设施条件上来看,我国部分省市从中学起便开展了电子书包、1对1项目、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改革实验,促使社会关注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变化。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网络所具有的内容海量、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微视频成为完成教与学模式创新的试验田。
3.1 以微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精良的微视频重视学习情境、资源和课后延展。学习情境可由问题出发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实景出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如何制作PPT为例,在学习制作PPT之前用30秒左右的时间介绍PPT对于未来学习工作帮助,能很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善于情境,使视频富有感染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吸收微视频内容的重要方式。
3.2 以微课程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近,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便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点拆分成微内容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勾连知识点,引导不同层次学习者运用资源,担当好导师的角色。
3.3 以微视频组合形成自主学习资源库
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种类多,专业课的学习针对性强,基础课程则事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素质。随着大学生日常使用网络频率加快,搜索引擎、手机阅读、在线课程成为大学生进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式,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优秀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好习惯。一云多端,方便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待学库和已学库。体系化的微课程使学生自行拟定学习计划,存储学习重点,提前学完所有课程。
3.4 以微课程教育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转而要求基础课程教师建立或选择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更易结成共同体,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众多的网络“微课”中,教师可以受到启发。有些可以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教师利用微课的形式记录和呈现这一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成功的微课制作中,必定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
3.5 以微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传至个人自媒体或专业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留言等待教师解答,或实现学习互助由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教师则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介绍知识难点。在判断学生的自学水平后,教师也可以将拓展性的学习素材制作成丰富的微视频。
介于大学计算机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善用微课这一教育形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内延展至课堂外,使学生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作为一种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主题精悍、目标明确的新型教学技术,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值得广泛使用和借鉴。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需要教师在构建教育平台、微视频制作、设计任务、引导启发等方面精心设计,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摘要:该文从移动媒体环境中的微视频教育应用背景与传播特点出发,论述了“微视频”、“微课”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微课程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方式。
关键词:微视频,微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优化
参考文献
[1]Theo Hug.Microlearning: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Intro-ductory Note)[A].Microlearning Conference 2005[C].Austra-lia,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7):12.
[2]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media and Corporate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微课程远程教育07-05
远程教育教学06-01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大学语文(C)》课程作业11-23
远程教育教学应用10-09
远程教育实践教学07-03
教学资源远程教育05-25
对外汉语教学远程教育09-26
远程教育教学使用总结09-06
远程教育教学计划10-17
英语教学远程教育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