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制度(共12篇)
部门预算制度 篇1
引言
预算部门财务内控制度的有效管理及最大化效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财务预算部门的发展, 有效缓解了财务预算部门的工作难度, 同时还充分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对资产完整及资金利用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推动预算部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 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预算部门财务内控制度存在问题研究
1. 内控机制不系统
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 但从现阶段预算部门的发展状况来看, 很多预算部门的管理者缺乏内控意识, 不了解内控机制的意义, 因此导致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 不能有效实施财务管理。
2. 内控意识不强烈
内控意识强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财务的有效管理。但现阶段, 很多财务部门的领导在管理中还存在不能充分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等问题, 因此忽略了财务部门的内向性发展, 甚至部分领导还认为内控制度并不涉及整个部门的发展, 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一项简单职责, 导致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不利于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资产管理制度弱化趋势明显
从财务部门的角度分析, 通常其主要的业务职责限定在基本的核算与付款方面, 而对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相关事项实施及决策制定等业务并不熟悉。同时, 在固定资产利用的过程中, 也缺乏对内控制度的充分了解。从预算部门的角度分析, 其债权债务相对简单, 因此需要经常核对债权债务, 但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业务发生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记录, 后期对坏账的处理程序不完善, 导致对很多坏账的发生状况不了解, 资产管理职责弱化。
二、有效完善预算部门财务内控制度的充分落实
1. 内控制度组织机构的建立
通常, 财务部门会根据本部门的发展状况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组织形式, 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要确保内控制度的规范运行, 就需要首先建立起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对内控制度进行执行管理。通常预算部门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三个职能, 即整个预算部门中相互牵制的制度职能、事后监督职能及内部审计职能, 通过此三方面的基本职能实现整个预算部门及财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内控制度的持续更新与完善
财务内控制度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 才能有效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 因此对于预算部门来讲, 需要不断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 对内控制度进行定期或者非定期的效能检验, 以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善, 以保证预算部门内控制度的充分发展, 进而推动预算部门顺利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价值和作用。
3. 职务分离制度的建立
内控制度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对一些职务进行分离, 以将不相容的职务进行独立管理, 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错误, 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价值与作用。
4. 领导授权与决策制度
通常一般的授权性业务, 均能够进行相对有效的控制, 也只有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充分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执行, 降低授权不当或者滥用职权等现象的反复出现。另外对一些涉及资金相对较大的事项, 需要领导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以避免项目的整个决策与执行过程集中于某一个人手中, 出现权力过大化或者决策不科学的现象。同时在财务内控制度的研究过程中, 还需要充分了解资金的支出, 在某项资金支出钱要相关领导进行审核, 支出后要相关领导签字确认。
5. 内审制度
从内部审计形式分析,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事实上是一种相对特殊且具备一定系统化要求的形式, 通常内审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充分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制度, 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工作规范、要求及程序等, 尤其是法纪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基本内容。另外还需要不断落实年度预决算审计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等, 充分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其次, 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 提高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进而不断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逐步建立起内部审核与复查制度。
三、结论
预算部门财务内控制度科学系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预算部门只有不断完善并系统化内控制度, 保证相关管理活动的有效与规范运行以及管理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 是保证企业及相关部门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要:预算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财务有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突出资金的最大化利用效益。本文通过对预算部门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基本对策措施, 以有效改善财务内控制度, 促进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与预算部门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预算部门,财务,内控制度,对策
参考文献
[1]孙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3) :142-144.
[2]孙国慧.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中国经贸, 2012, (10) :256-257.
部门预算制度 篇2
[主题词]国库集中支付 海关部门预算 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管理,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直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是财政管理体制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逐步取消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的实存资金账户,提高财政资金活动的透明度,以便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全面监督。
部门预算是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驶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通俗地说就是一个部门编制一本预算,并通过该预算全面反映部门的各项收支,它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方法,即由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门(“一上”);财政部门与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审核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预算控制数(“一下”);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报送财政部门(“二下”);财政部门根据人代会批准中央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二下”)。
当前,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从财政用款计划的下达,到资金支付、结算等渠道畅通无阻,有利于规范操作和管理监督,从而减少了财政资金使用风险。但对于海关部门预算管理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现行海关财务制度不能完全适应预算管理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目前有些核算内容尚无明文规定,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从原来的财政部门将资金划拨给单位存款账户支用,改为由财政部门根据不同的支出项目,将资金直接从国库存款账户(或通过支付中心)支付给商品供应者和劳务供应者的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以及将用款限额下达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零余额账户,并由单位在零余额账户内使用的财政授权支付方式。预算资金拨付方式的改变,改变了财政支出的列报口径,会计制度上应做出相应修改。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科目编码与海关现行财务制度的科目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按照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科目编码来报用款计划,并按照相应的科目编码进行支付核算的,而海关预算的执行一般是按照海关财务核算科目进行的,这其中的差异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应核算,不利于海关预算管理。
三、单一账户核算体系不利于海关分科目的预算管理,资金垫支问题较突出。资金垫支是部门不同类的资金间相互拆借的一种结算方式,资金间相互拆借是财务制度所不允许的,国库集中制度改革至今,资金垫支问题依然突出,垫支量较改革前有增无减,垫支时间跨度大,且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垫支问题是在改革过程中因预算管理体制自身运行不协调而造成的,比如,因部门预算和用款额度下达不同步,出现预算执行和资金供应的时间差,尤其是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一些追加预算已经批复部门,甚至项目已经实施,而国库部门却收不到
相关支付信息,导致用款单位出现垫支问题,例如税收奖的支付;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单位在没有正式预算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某个预算管理部门的口头应允,就进行项目实施,形成资金垫支。由于资金使用的拆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的规范执行,使支出和资金的使用类别存在不对应的情况,加之还有暂付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暂付和报销支出的资金使用项目存在差异,导致资金垫支问题。
四、同一科目的经常性和专项用款不分开报送用款计划,而是统一在同一科目按照财政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一并计算报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的执行(海关现行财务制度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财政系统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分类情况见下表)。在预算执行上主要体现在专项的使用,比如工程专项有时一次性付款较大,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按照用款计划拨款原则一般是按月拨款或者是按比例拨款,不能一次性拨付,导致预算执行的提前或滞后。
分类
海关
财政
基本支出
行政管理费、关务费、缉私办案费、收费业务费的经常性支出
行政管理费的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
项目支出
行政管理费、关务费、缉私办案费、收费业务费的专项支出
关务费、缉私办案费、收费业务费的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
五、在海关预算的报表管理中,由于财政和海关系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分类口径不同,需要报送两套预算报表,一套是按照财政系统的口径报送,另一套是按照海关系统要求编报的海关预算执行报表,海关预算执行报表是按照海关财务报表编报和执行的,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执行的误差和核对问题,不利于预算和用款计划的有机统一。根据会计核算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形势,海关系统自身特色的财务核算有些方面已不适应现阶段财务核算的要求,尚处于并轨运行阶段。
鉴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海关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建议完善:
一、根据财务核算和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本系统应逐步推进会计制度核算的统一,减少和取消系统部门之间的差异,统一按照财政要求的科目进行核算,即考虑将海关财务报表与财政报表相统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统一报表编制能够简化财务核算手续,便于加强海关预算管理,并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效衔接。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存在的资金垫支问题一是由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多类资金并存,在支付令的填写上应严格把关,同时建议根据支出用途制定支付令填写规则,保证支付令的 准确填写,科学定位,达到与预算的统一;二是严格用款审批,杜绝无预算无额度的支出事项;三是规范工作程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配合,使预算下达和用款额度下达保持一致。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用款计划的编制原则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将固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与预算的执行进度相结合,特别是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更要与用款计划紧密结合,保证专款专用。
四、完善新的部门预算运行机制。切实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统筹安排财力,真正推行综合财政预算和零基预算,制定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进一步早编细化预算,按照预算合理编制用款计划,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把有限的钱用在支出重点上。同时,要硬化预算约束,禁止随意突破预算,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和跟踪问效,逐步形成以集中支付为主,会计核算为辅的新预算管理格局。
五、信息技术是支撑。适应财务改革的要求,不断开发完善财务电算化核算软件,加强财务支出预算管理。自2002年以来,国家对海关全面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部门预算制,特别是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海关的全面实施,国家对海关预算编制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起,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重点也逐步由收支审计并重转为以预算支出审计为主,2006年对海关系统的审计更是提出了加强预算管理,切实维护预算严肃性的建议。2007年起,各海关单位均实现了自行编制预算,报经财政部审批后,真正做到了一个单位一本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调整,不得超预算、无预算支出。加强预算执行实时监控是海关预算管理的迫切需要。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应建立一套国库集中支付与海关预算管理对应衔接的财务实时监控系统,保障每笔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适时显示预算执行情况,合理安排支出。
浅析行政单位部门预算绩效评价 篇3
【关键词】行政单位 部门预算 绩效评价
预算管理是行政单位进行管理的重要部分,涉及预算编制、实施和总结的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是对财政的效果和出入进行管理的科学体系,它是将结果作为导向,基于预算管理的模式,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率,这对行政单位完善预算管理和充分行使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预算绩效评价的阐述
预算绩效评价指的是为了实现财政预算的目标,对预算的计划、实施的过程和内部监督过程进行管理的事务活动,它贯穿行政单位财政支出和入账的全过程,对行政能力提高有直接的提高作用。它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提高行政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强化行政部门社会的调控能力。
二、行政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一)预算绩效评价系统不完善
预算绩效评价是针对行政单位财政收支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且对其进行跟踪和改善。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各项绩效评价指标不容易界定,这是由于各行政单位的职能不同所导致,最终是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评价参照和体系。目前的评价体系对于行政单位的考评没有合理的激励,导致各单位不平衡,容易产生推阻的状况,从而弱化了行政单位对于体系的积极性,更是影响了预算制度的权威性,这样不仅将预算绩效评价成为了一纸空文,更是严重削弱了行政单位的职能。
(二)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执行力不强
目前,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审批流程一般是各部门单位将资金的需求进行计划、审核和上报,然后由上级财政部门进行审批;但是各部门情况不尽相同,导致财政部门的审核时间较短,不能真正反映部门单位资金的需求,只是根据财政的具体情况和各部门的需求,将资金进行分配。但是财政资金进入到各部门后,财政部不能对其进行监督和后续的评价,更不能对其资金的流向、效果和余量进行跟踪,这样不能及时掌握行政单位财政的第一手资料,会造成资金的“休眠”或浪费,这些都不利于行政部门单位的职能效果。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
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网络办公时代早已进入到工作的各个层面。各地政府信息化办公差距大、数字财政的推广力度不同,在行政单位部门,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和资金分配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的财政资金信息的流通很是滞后,在外反映就是办公效率低和信息的不透明;即使办公系统存在,大部分也只是敷衍了是,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用。现在的社会,信息流通极其快速,对于行政部门如果其通讯和办公平台不能很好的工作,这会导致其绩效评价大打折扣,不能满足内部管理需求,更不利于社会公众对于其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四)行政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不重视
行政单位在进行财政资金管理是重视程度不高,对其配套的管理措施更是敷衍了是。在现实中,行政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般就是考虑如何能够申请到更多的预算,如何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将申请下来的资金进行花费,至于本职工作的效果和社会上的影响根本不会考虑,更不用说如何进行绩效管理。再加上現在财政部门和行政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后者考虑如何申请预算资金而前者只是根据报上来的预算进行分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结果和效率根本不予考虑,这种情况遍布在各行政部门。
(五)行政单位对预算的自我监督缺乏
目前,行政单位对于预算编制的范围、流程、步骤和指标等不能进行很好的自我监督,对于其工作的开展也没有合适的绩效评价。这样导致其不能将之作为系统性的工作来对待,更不能进行科学性的评价和运用。
三、针对行政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行政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评价不能简单用收入和支出进行反应,它的管理较为复杂,一般要对其进行业务的财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保证管理评价的高效性、科学性和易操作性。其中的业务包括目标、目标的结果、对社会的效益、对环境的影响和管理水平等情况。财务指的是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结余当量、管理情况和财务处理等情况。定性指的是对于预算绩效评价进行客观的描述来反映结果,一般趋向于宏观。定量一般指用数据或者是图表进行分析,其结果就是绩效的评价。
针对其运行流程,要尽量将其工作进行量化归类,这样方便管理和高效化;同时针对各行政部门职能的区别,将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区别对待,还要针对具体的部门和具体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客观的完成其绩效评价。
(二)强化行政单位的执行力度
财政部门要针对预算的绩效评价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对管辖的部门进行预算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跟踪、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和应用等程序对其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行管理评价。在申请之初,就应该对其申请目标进行严格审查,将其偏差尽量缩小,同时进行整改,确保财政申请的准确性,这样方便后续的跟踪、评价和应用等。同时,财政部门应该根据上一年度各类行政部门的预算绩效评价成绩进行分级处理,将资金尽量向成绩好的部门倾斜,这样能够激励成绩差的部门进行反思,然后提高自己预算绩效管理的力度。这样能够逐步提高行政单位部门的执行力度,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应该充分调研现今信息的发展水平,聘用专门团队进行信息平台的研发和构建,然后将预算绩效评价的各指标和管理项目进行分类建库,同时将之进行广泛的涵盖,最终建立各单位之间预算交流和传递,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支撑平台。最后,将它向大众开放,这样不但能够将自己工作的内容和进展向社会展示,展示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件或项目,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建议,这样能够更快的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同时也是建立透明、公平执法的基础所在,最终将预算绩效评价推向真正的成功。
(四)加强行政单位对于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
财政部门以及各行政单位要将预算绩效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将之宣传到每个人的心中,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其操作性。行政单位不但要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同时更要合理的应用评价的结果,用来找出管理中的漏洞,然后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五)加强行政部门自我评价的建议
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系统,将自我评价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工作,最终提高自我评价的力度。另外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尤其是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项目更应该引入,这样能够借用他们专业的评估方法加强对行政部门的评价,同时能够监督行政部门财政资金审批、使用和结果的评价过程,最终提高其自我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行政部门提高行政能力,使社会收益,增加行政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语
目前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预算制度的深化进行,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是未来行政部门工作的重心和趋势,政府服务以社会公众或市场为导向,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绩效管理大有可为。行政部门转变理念,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将之高效的运转,然后将其职能发挥和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未来小政府、大市场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崔晓凤.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
[2]徐光宇.浅议绩效评价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企业导报.2013.(11):24-24.
[3]张霞玲.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3.(32):74-75.
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调查研究 篇4
关键词:部门预算,预算编制,预算执行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1日
部门预算是与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履行职能的需要编制的本部门年度收支计划。通俗地讲, 就是一个部门一本账。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着力健全预算决策机制, 有利于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 不断提高预算分配的公正性和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 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本文在对驻马店市预算管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驻马店市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提出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驻马店市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分析
驻马店市按照上级要求自2000年开始编制部门预算, 2006年开始运用部门预算编制软件编制部门预算, 采取自上而下的编制方式, 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完善, 驻马店市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断完善细化部门预算基础信息表。将人员编制数、实有人员数、离退休人数、实际发放工资数、机动车数等单位基本信息纳入基础信息表, 为细化部门预算奠定基础。二是扩大定额的运用。对工资、津补贴、基本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公用经费、车辆燃修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项目全部实行定额管理, 不断扩大各类定额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三是细化预算的编制。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 并将其全部细化到目级科目和具体项目单位, 增强了预算执行的刚性, 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得以有机衔接。四是不断规范部门预算编报程序。将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划分为“一上、一下、二上、二下”四个阶段。全部使用部门预算编制软件编制预算, 减少预算编制中的人为因素。五是强化项目论证。所有项目支出经预算单位申报, 业务科室初核, 预算科审核汇总, 经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确定, 增强了项目的可行性。制定了《驻马店市财政支出项目库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稳步推进财政支出项目库建设, 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在取得以上进展的基础上, 把部门预算编制全程纳入财政监督体系, 财政监督从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向预算编制的事前监督延伸, 对财政预算安排全盘掌握, 有重点地加强资金监督, 同时有利于督促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一是在下发《编制年度市级部门预算 (草案) 通知》时, 明确规定市财政监督检查办公室全程参与部门预算审核;二是由预算科和监督办研究制定《年度市级部门预算审核考评办法》;三是实行三方会审。主管业务科室对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初审后, 由预算科会同财政监督办与主管业务科室三方再次对初审情况进行联合检查会审, 并确定监督检查结果。该项措施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单位和主管业务科室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
二、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部门预算认识不足, 部门预算约束力不强。
由于部门预算改革涉及到部门局部利益的调整, 有些部门对部门预算改革的思想认识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预算外资金收入较多的部门, 对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种种看法。一方面一些单位认为本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不应列入财政资金范畴, 应属单位自有收入;另一方面一些单位担心部门预算编制会造成本部门利益受损, 对部门预算工作往往应付了事。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等测算不准确, 与实际完成数出入较大。一些预算外资金没有与预算资金统筹安排, 部门预算仍然是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 使得部门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 没有形成真正的部门综合预算。
2、预算执行不够严格。
一般部门预算方案都是在上年度十月份测算, 年底编制完成, 再由市人大审查批准的。但许多收支因素变化是不确定的, 特别是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 当遇到国家调整收费政策、降低或取消收费时, 收入任务将无法完成。而部门预算支出是与单位收入挂钩的, 收入减少, 势必减少支出, 也使得有些项目支出无法实现。还有的因政府或部门临时追加一些项目, 且临时追加预算数额较大, 严重影响年度预算执行, 使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严肃性。
3、零基预算的编制受到支出基数的影响。
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的编制原则, 需将过去基数加增长的做法, 改变为统筹部门预算内、外财力, 根据部门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编制年度收支预算。但在具体编制过程中, 因多年惯性以及零基预算、综合预算要做大量核实、确认工作, 财政力量保证有限, 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未完全摆脱传统做法的影响。为满足财政控制要求, 一些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 高标准编制预算项目, 套取财政资金。目前项目预算管理的程序也不规范。由于受多年支出基数的影响, 各部门的支出预算基本上是在基数基础上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旧的支出项目不减少, 新的支出项目却在不断增加, 形成刚性支出的项目越来越多。
4、有效监督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 在短时间内, 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很难做到, 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 使得人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同时, 部门预算在执行中也会出现法律空挡。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 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经各级人代会审批, 致使预算年度的起始日先于人代会审批日, 造成部门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滞后于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不高, 公众参与度较低。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和参与程度, 让公民、企业对自己所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 提出建议, 不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而且有利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三、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数据库管理, 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
通过清理财政供给范围, 开展财政资源调查, 建立一套完整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管理系统, 使财政部门全面掌握部门预算单位的人员状况、占用公共资源情况, 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政策依据, 为测算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提供参考, 从而促进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收集整理编制、审核、汇总部门预算的基础信息, 规范预算编制程序, 建立部门预算编审计算机管理体系, 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效率和质量。财政部门要强化单位人员基础信息资料的管理, 做到部门预算单位各项基础数据必须真实、有效, 账实相符, 不重不漏;部门预算单位也要及时维护、更新基础信息, 保证数据的适时、安全、准确。同时,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的收集范围、内容、时点、格式等的统一要求, 统一口径, 统一审核, 统一管理, 健全考核、监督、约束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对基础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而影响部门预算编制实效性、准确性的部门预算单位要承担相应责任。
2、细化部门支出预算, 建立较为完善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合理分配预算, 有利于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制定科学合理、以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预算运作机制, 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在当前财力可能与财力需求存在较大矛盾的情况下, 定员定额的制定既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 也要充分考虑当地财力的可能, 将定员定额建立在较为可靠的财力基础上, 兼顾需要与可能,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通过对部门预算单位实际开支水平的定性分析、定量对比, 特别是对于低标准和无标准的支出项目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 在兼顾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及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起部门分类准确、档次划分相当、支出水平趋同、支出项目详尽、定额量化科学的支出标准体系。在编制支出预算时, 也要结合政策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 实事求是地核定编制, 使预算单位人与物的配置在财力许可范围内实行高效化。
3、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安排力度, 建立健全项目库。
财政部门要加强各项征收计划的预算管理, 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 取消现行收费, 以及基金中不合理、不合法的项目, 将保留项目逐步纳入预算内管理。对于部门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支出, 财政部门要依据客观、公允的定额标准, 认真审核。同时, 要对部门的收入体系进行研究, 有重点地进行财务制度改革, 加快对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收入实行集中统一收缴、将其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进程, 切实做到统筹预算内外资金使用。项目支出也要体现预算内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 实行常年申报和备选择优排序制度。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项目库的管理, 除因重大政策调整或不可预见因素而发生的临时项目外, 部门预算项目安排要从项目库中滚动抽取, 实行滚动管理。
4、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增强预算约束力。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预算管理方式, 使得预算编制比较粗放, 各项预算资金采取基数加增长、切块分割, 固化了支出结构, 加剧了收支矛盾;同时, 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追加事项较多, 严重影响了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并使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难以监督和控制。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后, 将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等编制方法应用于预算编制中, 大大强化了预算管理手段。而建立完整统一的预算, 必须在预算中全面反映部门的全部收支, 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采取科学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全面、准确地反映收入、支出总量和结构, 使部门预算在管理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宗建岳.浅议预算管理中如何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跟踪评价[J].财会研究, 2013.17.
[2]吴广军.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 2004.1.
部门预算制度 篇5
XX部门2015年部门预算编报说明
一、部门概况
包括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情况,人员编制、实有人数、离退休人数等情况;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等。
二、部门(或中长期)工作重点
反映省委、省政府或部门确定的部门(或中长期)工作重点、工作目标等。
三、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一)财政拨款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反映部门公共财政预算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支预算情况。收入部分重点对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预测情况进行说明;支出部分重点对项目支出安排情况进行说明。
(二)财务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反映部门财务收支预算情况。收入部分重点对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异动情况进行说明;支出部分重点对使用非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支出进行说明。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细化。按照规定,各部门收支及以前年度的各项结余都应在预算编制中全面体现,但部分单位的各项收入和结余资金未全部纳入预算。如部分单位的上级补助资金,由于对口下拨,不通过财政,财政难以全面掌握;部分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未将所有的附属单位包含在内;部分单位未将房屋租赁收入等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部门预算。“打包切块”资金预算编制较粗,项目具体使用单位以及所需资金未能在预算编制中体现,给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留有调剂资金的空间,这些部门在二次分配过程中,往往会挤占挪用、滞留应拨未拨资金,同时也会造成部分项目资金分配过小过散,重点不突出,资金效益不明显。而由于“打包切块”资金本身编制内容就不够细化,使得财政部门的监督难以到位,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是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多年来,预算编制采取的是“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虽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总量控制的优势,但实际操作中,为满足“财政控制数”和部门争取资金的要求,一些部门拿资金找项目,高标准编制预算,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部分项目未实施或相互调剂、宽打窄用产生差额,导致结余。部门预算改革虽然提出了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逐步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的综合预算要求,但因多年惯性以及零基预算需做大量的核实确认工作,财政力量无从保证,实际仍延续了传统方法。
三是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如业务招待类预算编制标准较低,实际支出普遍存在超标准现象。目前,业务招待费按照单位公务费2%编制,预算金额通常在千余元到几万元间不等,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随着部门间跨地域的业务交流活动的增多,招待费用需求明显加大。为兼顾标准与实际,一些单位多采取在会议费、业务费中列支,有些单位甚至挤占项目支出,造成核算不实。
此外对会议、物业管理、办公楼装修等公用经费无统一的编制标准。目前,对此类费用主要是按单位单项核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造成部门间差距较大及资金效益不高,同时,加大了资金控制与管理的难度。
四是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尚未建立。由于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能和分工不同,财政部门很难准确了解各部门全年所需的资金额度。另一方面各部门为了确保自己的资金使用,往往在年初编制预算时从自身利益出发过高预估某些项目。财政虽进行了一些削减,但有些项目的资金预算仍然高于实际需要,造成部门预算调整过大。而部门预算改革已推广多年,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如何,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的差异程度有多大,却鲜有人对此进行详细考究。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年初部门预算编制中项目经费虽单独编制,但多数部门未单独归集项目支出,而是与日常公用经费中的会议费、购置费、业务费等相混淆。造成实际的项目支出难以归集,部门预算也失去了约束效力。而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各部门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专业性较强,因此财政对其预算安排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核也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加以解决:
(一)逐步落实和推进零基预算,加大综合预算力度。预算单位应加强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论证,特别是专项预算,力求准确、细化;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部门或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期调查、指导与审核,重点调查和审核专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收入与支出的完整性,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切块资金由主管部门提出分配方案,纳入单位部门预算,财政统一拨款;规范上级补助资金拨付渠道,对垂直部门资金拨付行为作出限制性规定。
(二)研究确定编制标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预算编制标准的调研,特别是对于低标准和无标准的项目加紧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既要考虑工作需要,也要考虑地区财力可能以及可操作性,不易一刀切,切实发挥预算编制标准的指导作用。
(三)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制衡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约束力。采取预算执行季报、实地检查、重点项目跟踪等形式,加强对部门或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与检查,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在确保预算资金到位的前提下,避免或减少资金在部门滞留的可能。加强对决算环节的审核,逐步建立健全决算审签制度,在确保决算信息的真实、可靠的同时,充分体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部门预算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财政部门加大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宣传,并根据客观情况制定科学的立项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预算部门提高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各部门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其他财政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才能使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
部门预算制度 篇7
(一) 对部门预算编制的严肃性认识不到位
一些部门片面认为部门预算就是功能预算的简单合并和分解, 有的部门“编”预算思想还比较浓, 很多部门支出数据没有科学的支出标准, 凭主观想象确定, 随意性较大, 造成为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 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改进
实行部门预算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体系, 以此定额体系确定的支出安排才能有可能更加公正和透明。现行预算编制方法中存在着定额测算方式不准确, 定额标准不科学, 定额体系涵盖不全等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原有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
(三) 预算编制准确性不够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是建立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即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必须对部门占有资源、资金运行、人员数量和构成、财产等状况心中有数, 才能据以核定部门支出水平。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部门数据的采集基本上人工录入, 各部门由于各自利益, 存在弄虚作假、虚报瞒报“家底”的可能性。同时, 由于目前预算编制工作基本上是由各部门的财务部门负责, 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预算编制的全过程的工作, 这样既不能让这些人员有充分的精力来从事预算编制工作, 也无法保障其成员具备必要包括项目分析、绩效预测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难以保证对预算编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专业的、细致的考察分析、统筹规划, 部门预算质量可能因此而打折扣。
(四) 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脱节
存在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如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 预算追加现象普遍、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的现象还存在。
(五) 部门预算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式
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 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 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 难以区分轻重缓急安排相应资金。对项目实施过程及结果的考核也仅仅对资金使用是否合规、额度是否超支的考核, 至于项目成效如何没引起重视, 因此存在各部门争着多上项目多要钱的现象, 重收入轻支出, 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 预算信息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预算管理软件功能单一, 为预算单位服务的系统建设考虑不够, 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的衔接不够, 不能实现数据共享。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库全靠手工录入, 且每次编制预算或调整预算时都得找人事部门提供纸质数据, 不能直接调用人事部门软件数据文件。在部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不能与会计信息平台报表数据直接结合进行执行情况分析。在编制部门决算时, 部门预算数据也不能直接导入决算报表软件。因此浪费了可利用的共享资源, 增加了工作量, 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措施及建议
(一) 严肃预算执行, 强化预算法律意识
经批复的部门预算是我国总预算的组成部分, 是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编制, 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实施的, 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预算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执行, 任何人不经规定的程序审批, 都无权进行修改。过去我们在预算编制方面强调得比较多, 在执行方面抓得力度不够, 管理不严;抓财务人员多, 对实际用款部门的领导和职工宣传不够。因此预算的权威性一直没有树立起来。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规模、不经财务部门同意任意开支、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向下级单位随意发指令调拨资金等等的情况屡有发生。随着预算的进一步细化, 这方面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必须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重视。同时, 还要从制度上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监管,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健全内控机制, 抓好源头治理。
(二) 重视基础数据搜集、整理工作, 夯实定额核定基础
在定额的测算工作中, 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关基础数据的缺乏和准确性不高。今后, 通过对部门更细致、更有效的调查, 准确掌握单位的各项基础数据, 通过工资统发、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系统的整合, 准确地掌握各部门的资产和收入情况, 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定额标准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一是在采有零基预算的基本原理来编制预算时, 须对零基预算的不足之处充分了解, 力图克服零基预算存在的一些弊病, 去劣存优, 在具体操作中, 对一些不适合的地方作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二是在项目预算编制安排上, 实行多年滚动项目库, 推行部门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与年度部门预算相结合编制方式。部门在编报年度部门预算时, 要求同时报送部门事业发展3~5年的项目设施规划。减少项目实施的短期性和盲目性, 提高项目实施的整性效益性, 便于以后对项目实施效果的绩效考核。
(四) 建立与部门预算相适应的部门决算制度
如何对预算执行实施效果进行审核, 评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如果要求各行政单位按部门预算口径填报决算报表, 这样既可以对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又可以检查对照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并对下一年预算编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五) 积极探索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新模式, 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结合定员、定额标准进行细化部门预算的改革, 制订一系列的绩效指标, 通过对部门控制、使用政府资源的状况进行绩效考核, 强化部门的责任, 同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 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预算模式从“行政权力主导”型向“绩效主导”型转变, 以促使各预算部门和单位真正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部门预算制度 篇8
预算部门财管内控制度是保障财务管理有效性,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 缓解财务预算部门工作压力的重要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建立及执行过程当中, 还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了财务预算部门管理内控制度效果的发挥。明确这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 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完善措施, 是保障这一制度效果发挥的基础, 也是财务资金及资产安全性的保障。
1 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分析
1.1 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指的是预算部门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旨在通过管理、监督及制约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一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有其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管理的发展及经济规律决定了预算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并且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 并防范经营的风险。因此,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非常重要, 其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而且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避免资金及资产出现安全问题, 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有利于实现管理的有效制衡及不断完善。
1.2 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分析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建立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时, 需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制度的拟定;2协调一致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内控制度的指定时, 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 并与内部其他的各项制度进行相互的协调, 避免仅从单方面考虑而造成内控制度执行矛盾的现象, 从而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3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要有针对性, 根据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来对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制度的拟定, 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4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具有连续性, 即这一制度在制定之后要避免随意的变动, 以保障这一制度的良好执行, 但还需要对其中不足的内容及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的修正及补充, 以保证这一制度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效果;5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按程序执行, 并严格监督, 避免特殊化现象及个例的出现。
2 当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重视
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重视是当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内容及基本含义不够了解, 因此这一制度很难贯彻执行, 导致这一制度实施环境的恶化;2很多单位的领导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当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自身不能够参与进来, 从而导致预算部门管理混乱, 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仅仅是形式上的事情。另外, 很多单位领导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得不到完善及落实。
2.2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制不健全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制不健全, 是这一制度存在的又一问题。1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预算部门并没有完整的内控制度, 仅仅用一般的规章制度来代替, 对很多业务流程没有详细而准确的控制, 仅仅是评价经验来处理问题;2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构, 由于很多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够了解, 从而导致对内部控制机构的作用认识的比较模糊, 导致人员的配备不够合理, 进而出现机构人员缺位现象的出现。
2.3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人才支持
1预算部门的人员岗位不足, 导致很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的问题, 分工不合理且工作节奏密集, 从而影响了部门预算及执行等工作的有效开展;2预算部门的专业人才缺乏, 不能够有效掌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要点, 从而影响这一制度的开展效果;3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往往存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 达不到这一制度应有的效果。
3 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措施探讨
3.1 加强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控制
加强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控制是保障这一制度完善的重要基础。1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的控制, 预算是一个全局性的观念, 包含了企事业单位全年的收支计划。因此,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要做到零基础预算及细化预算, 并对具体的收支标准进行核定, 进而对支出的方向及用途进行明确, 避免在预算过程中随意夸大支出范围以及没有预算情况的出现;2对资产管理进行内部控制, 在资产管理中进行授权批准制度的建立, 每项经济业务需要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授权批准, 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及义务进行明确, 对各项财产的清点及保管按相关的制度进行。如果出现资产账实不符现象, 则需要分析查找原因以避免资产的流失, 一旦出现资产损坏, 则需要按规定的程序在批准之后进行核销;3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控制, 实现内部各职务之间的相互控制, 形成合力的制衡机制, 促进各个职能功能的有效发挥;4要制定内控制度相关的发展制度, 为了避免各部门之间控制力的丧失, 需要对内控制度进行必要的测试, 并将测试中的盲点进行有效的挖掘, 进而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及时有效的应对新情况及新问题的出现, 从而保障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发挥。
3.2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构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机制是保证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1要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领悟, 并使其不断的进行完善, 以保障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其主要制度包括授权批准制度、预算控制制度等等, 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促进相应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2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明确机构中各级人员的责任及义务, 并设立监督及考核岗位, 进而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进行强化, 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3处理好内控效益及控制成本之间的关系, 并在实施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同时, 维系职业道德及自律意识,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正确处理相应的关系, 以有效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及经济效益;4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明确相应的规章及程序,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责任的落实, 并建立内审复查制度, 保障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3.3 加强对财务管理内控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财务管理内控人才的培养:1要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使得相应岗位的人员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通过培训及考核使相关人员能够明确这一制度建立及执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而保障其有效落实;3加强对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 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具备管理基础知识, 从而及时的发现及解决问题, 进而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 使内控人员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 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
4 结束语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是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分析, 明确了这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 了解了在当前状况下这一制度建立及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及完善措施。为进一步保障这一制度的执行, 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念的进步, 企事业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事业单位资产有效利用的基础, 为了提高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运而生。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应用, 对企事业财政预算部门工作压力的缓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预算部门财管内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进行分析, 明确当前财管内控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讨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预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思考
参考文献
[1]易凡炀.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
[2]王保亭.浅议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商, 2012 (15) .
部门预算制度 篇9
一、我国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完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意识和行动,这必然不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我国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够,对其中的内涵等了解不多,认为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仅仅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这种想法严重影响到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究其原因,是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的预算部门管理不到位,降低了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2.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由于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在进行内控工作时不能正常开展。其一表现为很多企业的预算部门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具体的规范和标准,企业运转过程中的诸多业务步骤没有一个合理的把握,因此,当企业内部出现一些财务问题的时候,仅仅是对已有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评价来处理。其二,由于企业的管理层往往会忽略了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认为内控机构并不重要,所以并为配备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很多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都是由财务工作人员兼任,以致于使内部控制机构中有很多岗位都缺少必要的工作人员。
3.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很多企业的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专业素质不高,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而且企业也没有对财务管理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控制不够严格,以致于有很多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进而使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同时,部分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人才较少,导致一人兼任多职的现象,给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人员责任分配也不尽合理,当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措施
1.加强预算部门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是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保障,而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对于内控制度也同样具有反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提高预算部门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第一,合理把控财务管理中的预算工作。由于企业一整年的收入以及支出都要进行详细的预算,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预算的时候,要将企业的每一项支出以及每一项收入都囊括进来,不可以漏掉任何一项,对具体的收入以及支出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充分考虑到企业资金支出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基础进行预算,以免出项预算费用过多或者是漏算等的现象发生;第二,加强对于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运营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经过一定的批准才能进行,同时,将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明确规定每一位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享有的权力,依据相关的标准对企业的财产进行管理,确保相关的账目真实可靠,一旦发现账目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则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改;第三,企业应该提高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增强工作协调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第四,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随时的调整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责任分配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责任,使工作人员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由谁去做,真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其次,企业也可以针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完善相应的奖罚措施,对于工作认真负责和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企业资金支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求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确保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章可依,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审查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核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和真实性。
3.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财务的管理离不开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人才是完善预算部门财务内控制度的有效措施。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预算部门的进入门槛来确保财务管理人才的高素质,在招聘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时候,尽量招聘那些对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较为透彻,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有关工作方法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其次,针对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和人才匮乏的问题,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课程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内控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巧等,并且可以定期的针对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对于授课结果进行充分分析。企业还可以设立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和工程的课程,拓宽工作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和与其他行业保持密切联系的能力。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原则的。首先就是合法性原则,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必须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指导下才能保证能够顺利进行;其次,内控制度要有一定的整体性以及针对性,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遵循适应性以及严肃性等的原则。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但是仍然存在像重视程度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人才缺乏等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本文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企业成为提高我国GDP的主力军,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功能,对于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预算部门对于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脚步。本文以此为背景,详细分析了我国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
关键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薇.浅谈如何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J].财经界,2013,(11):126-127.
[2]潘晓韡.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3,(9):203-204.
[3]张湘凌.关于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2012,(4):227.
[4]叶惠英.解析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2,(14):263.
部门预算制度 篇10
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需要依赖完善的控制制度进行指导和约束, 但是在实际的采取管理内部控制中,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一)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作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执行的有效保障, 内部控制意识对于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 部分领导缺乏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 忽视内部管理, 仅仅将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致使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
(二)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力保障,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缺乏针对性, 不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某些部门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 甚至出现用一般的财经制度作为内部控制制度, 降低了业务流程控制的科学化。
(三) 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构
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础, 健全的内部机构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受到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的影响, 忽视了内部控制机构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展和业务开展的作用和重要性。内部控制机构的不完善, 导致人员配备不合理, 进而严重地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四) 缺乏高素质的内部控制人员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由内部控制人员来完成,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较低, 业务能力较低, 缺乏责任心, 导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差。特别是会计人员只是简单地将相应的业务进行登记整理, 不对后期的工作进行检查, 导致出现后期的资产账目和实物严重不符等现象。
(五) 预算内部控制的刚性不强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预算改革中, 预算编制向着细化的方向发展, 为预算的内部控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还存在着预算内部控制刚性不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预算的编制较为粗糙, 部门预算项目编制不具体, 依据不充分。一是未根据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支出预算。有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 没有将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并编制单项支出预算, 而是简单的编几个专项, 专项与部门工作任务的结合度不紧密, 未能真实反映部门的支出需要。如某单位预算项目仅管理经费一项, 全年所有的专项支出全部从这一项目中列支。二是按惯例编制预算, 支出依据不充分。一些专项支出在每年的预算中都出现, 且金额相对固定, 预算单位对专项经费的申报依据采取简单化形式, 并未提出具体的工作量、开支标准作为预算定量依据。如某单位连续三年编制远程教育经费预算, 但未列明远程教育计划、场所、及教育内容人次等信息。这样对资金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自由性和任意性, 难以实现专款专用。
二、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策略
(一) 遵循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是制度得以执行的基础性条件。首先, 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合法性原则, 即必须建立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 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其次, 制度的制定要符合整体性原则, 即充分涉及到对财务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控制, 并与其他部门的控制制度相互协调;再次, 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针对性和一贯性原则, 即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不可随意改动, 保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严肃性。此外, 制度的制度要符合适应性原则, 即内部控制制度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需要结合财务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补充和更新, 这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达到外部的适应性, 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 另一方面是内部的适应性, 即结合本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制度的制定, 推动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环节
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 因此需要抓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环节。首先, 要完善部门预算控制制度, 这就需要从全局着眼, 对各项支出的用途和流向有清晰地把握, 同时在预算的过程中加强刚性约束, 避免出现支出范围扩大以及随意超预算的现象。其次, 要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即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 定期对各项财务进行盘点核实, 最大限度的减少资产的流失。再次, 要完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 进而使不相容职务之间进行相互的约束和监督, 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此外, 还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发展制度, 即结合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 及时纠正内部控制中的盲点,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 推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将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是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制定好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后, 需要为制度的落实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 要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 处理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包括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与职业自律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 要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 做到各个部门齐抓共管, 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和指导, 审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此外, 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依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内控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 尤其需要有较高素质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内控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熟知财政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 还要有相关的财务知识。那么, 预算部门就必须要不断强化对内控人员的业务培训, 重视多种形式的知识和能力教育, 及时更新内控人员的观念, 尽可能让其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 从而建立起一支业务过硬、严以律已、思想业务素质好的内控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晶.浅谈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J].中国市场, 2012 (05) .
[2]易凡炀.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3) .
[3]张湘凌.关于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 2012 (04) .
部门预算制度 篇11
关键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支出评价;部门预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6-0075-05
Evalu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form of departmental
budget and its deepening thoughts
SUN Ke-jing
(Graduate College,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Liaoning 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dea has been recognized by financial and public departments,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have been made, department budget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initially set up, and department budget supervision has been consolidated. However, governmen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has not been basically reformed because reform theory research needs to be enhanced, reform restriction factors are too many, reform organization and insurance ability is not enough and reform examin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completed. Overall and systematic departmen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by taking budget output and result as core, by taking department budget and output items as initial points, and by including department budget establishment, expenditur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so on.
Key words: department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department budget establishment; department budget expenditure evaluation; department budget supervision
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及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尽快实现政府预算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提高预算管理的绩效。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复式预算改革、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以及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等。其中,部门预算改革作为其他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制度载体及其追求绩效的改革方向与创新理念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已不同程度地付诸实践。
1.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2000年是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起始之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按照法定时间批复预算;将以往自上而下的代编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汇总方式,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采取综合预算编制方法,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统筹安排,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开始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等。之后,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深入。2002年,正式按照新的方法编制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正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加大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5年,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扩大管理范围;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研究制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进行项目支出经济分类试点。[1]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金财工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等改革内容都在不断完善和推进之中。
然而,我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的改革仍只是主要以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为导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滞后必将制约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总体效能的发挥。因此,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延续、提升,乃至制度变革,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确保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适应社会发展与财政体制制度改革新形势并高效科学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2.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探索孙克竞: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评价与深化思路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探索主要表现在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为代表的改革实践。[2][3]同时,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国外借鉴也正逐步深入。
我国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后不久,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也随之展开。从2003年起,财政部就开始制定部分行业的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组织部分中央部门开展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这些实践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部门预算支出效果的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绩效管理理念的普及。2005年,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财政部选定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4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2007年,财政部选择了教育部“高校建设节约型社会”等6个项目继续进行绩效考评试点。此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与部门预算单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绩效考评工作规范,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3]同时,近年来,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无论财政部门还是各部门预算单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制度创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各自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评价
通过近几年中央预算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围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展开试点工作,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1.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首先,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各级财政和公共部门的广泛认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此体系的建立可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更加具体化、准确化,有利于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提高我国政府决策水平、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和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客观需要。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经验学习和改革试点,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无论是出自部门自身利益考虑,还是遵循统一的改革安排,都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有了必要的认识,并取得了广泛的改革共识,这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建立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制度。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许多试点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中介机构参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或支出评价工作管理办法、自评报告撰写规则与上报复核程序以及评价结果审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同时,初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试点工作组织体系,加强了财政部门、试点部门、中介机构及有关专家的协调配合,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部门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改革分工体系。以上工作成果,为规范今后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为和程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框架基础。
再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以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现已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和绩效评价方法。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分为共性评价指标和个性评价指标,共性指标又可分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同时,采用长期效益评价和短期效益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统一指标和专门指标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部门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试点部门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
最后,部门预算监督得到加强,透明度有所提高。通过改革试点,部门加强了对预算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的绩效管理与考评,更加清楚地掌握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流向,加强了对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同时,一些部门在试点中将考评结果在部门内部公开,增强了部门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2.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理念,但由于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相融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总结实践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基础条件、组织实施、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改革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较少,特别是与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绩效考评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急需用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让改革者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目标与内容;同时,指导制定出现实可行的改革规划,不但要避免人们对改革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应坚定信心,在改革困难面前消除悲观情绪。
第二,当前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索与创新,仍未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根本变革,仍是传统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调整与转换,是形式与细节方面的变化,而并没有改变或是脱离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即没有明确的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的要求。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管理重视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而对预算支出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则较为薄弱,结果往往是只管投放进度、不问投入效果,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考核项目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从而造成部门预算资金浪费和效益较低等问题。这样的预算管理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建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三,改革的基础条件尚不健全,制约因素较多。[4]一是仍需进一步树立科学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观念,转变一些人内心深处认为部门预算资金和公共资源是“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支出编制与耗费使用只要合乎规定而不必考虑结果的错误观念。二是财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公共部门事权划分仍不明确,制约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选择与考核体系的建立。三是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四是在部门预算执行与监督上,真正追求和尊重预算产出与结果的制度、机制仍未建立起来,部门预算“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预算结余的绩效概念未被理性认识。同时,预算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绩效追踪问责,重投入、轻绩效的监督手段还未根本改变。五是技术基础与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以部门预算产出和结果为标准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还未建立,具体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仍较难确定。同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仍未在我国全面展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会计基础并未建立。
第四,改革的组织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受传统“重投入、轻产出”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改革尚未形成合力。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部门提出来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发达国家的经验,愿意在预算改革之路上走得快些。但由于传统控制型政府治理理念的惯性,政府系统整体的改革动作相对财政部门的改革愿望则存在一定差距。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政府行政体系、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思想改造,仅靠财政部门是无法完成的。
第五,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现行的绩效考评实施程序同规范的程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绩效考评很可能成为事后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或项目竣工验收。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依然存在定性考评指标较多而定量考评指标较少、投入考评指标较多而产出考评指标较少、合规性指标较多而结果性指标较少等问题。同时,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绩效考评结果的真实性也有待提高。
三、未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转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提高我国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步骤。通过推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未来我国此项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阐述为: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总体步骤和要求,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部门预算管理,依据“客观真实、内容多样、透明公开、广泛参与、渐进推动、富有前瞻性”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预算产出与结果为核心,以部门预算及其项目支出为切入点,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支出评价、组织监督等内容在内的,全面系统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要结合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实际,分步实施,并为远期绩效预算探索道路。
1.基本原则
一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产出结果的核实都必须满足规划客观、数据真实可靠的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则,避免跟风式的改革作秀,弄虚作假,改革才有现实意义,这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予以保障。
二是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不同,各公共部门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与内容也就存在显著区别,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改革基本要求与部门特点相融合的问题,鼓励内容多样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设计,充分发挥部门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改革要坚持透明公开、广泛参与的原则。政府部门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其绩效责任与目标的制定、结果的考核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同,过程也需要民众、媒体、政府、中介机构、监察部门的广泛参与,只有真正做到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改革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也才能更有实效。
四是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事业,需要稳步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应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依托,项目支出为重点,统筹安排预算绩效编制、支出评价、结果运用等改革步骤,注重试点改革的重要性,充分尊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坚持渐进的改革方式。
五是此项改革应坚持前瞻性的原则。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追求公平、效率,特别是效率的基本内涵,毋庸置疑,预算效率与效益的改进是建设公共财政必须要做,也是一定要做好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当前改革刚刚起步,但改革的艰巨性和重要意义要求改革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对改革进行不断的前瞻性思考,这样才能使改革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2.范围与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范围与内容可界定为: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项目支出为重点,以产出绩效为核心,兼顾结果绩效。
从部门预算的具体结构来看,其编制主要是根据支出功能分类,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组成。目前的人员经费是“养人”支出,与部门绩效关系不大,所以,这部分支出可不作为绩效管理的对象。公用支出是用来维持一个部门的正常工作和运转的需要,和部门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目前这部分支出编制主要采用定员定额的方法。从理论上讲,这部分经费由财政部门根据多重综合的指标来核定,并且这部分经费的核算考虑了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或者说公用经费与部门的产出或提供的服务相关。但是从实践上看,公用经费包罗万象,部门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公用经费的绩效管理很难大范围开展。[5]首先,由于公用经费的复杂多样,对每一项公用支出都作绩效分析是不可能的,只会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在目前部门抱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对这部分支出做过细的评价只会招来部门的反感。其次,有些公用支出和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对部门的会议经费,有两个建议:一是采用产出分析法,可用次数考察,不必一定要测量这些会议产生的成果;二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只需说明会议的召开有利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和人员、公用经费相比,项目预算具有较为明确的支出目的和标准要求,是目前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部门对中长期和短期目标缺少明确的绩效规划,可能是没有制度要求和操作习惯,更可能是没有把握规划实现的能力。部门只能对现实的产出负责,而对于结果绩效应该由政策的制定者负责。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从选民到被选举的人大代表和官员,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再到预算的决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政策制定者和预算决策人被淹没在长而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很难用预算绩效管理来评判和约束。所以,建议改革初期还是侧重于对部门预算产出的评价,部门预算绩效报告中必须明确产出,对支出结果,只要说明目标的产出有助于产生特定的结果就可以了,待改革进一步深入再研究部门对预算结果的责任问题。
3.改革步骤设想
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从时间上可区分为近期改革与远景规划。目前,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是改革探索的主要体现,应该明确其只是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探路先锋。在逐渐完善此项实践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尝试在部门预算绩效规划编制、产出与结果数据审计监督、绩效报告撰写、绩效结果公示与运用等方面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并建立合理的管理程序。此外,还要尽快夯实改革的技术基础。一是部门要提高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计划的能力,加强对部门和项目产出、结果的定义;二是预算会计制度的转变和预算账户的调整,将改革重点放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建立和调整上;三是培养部门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绩效概念,从技术层面培训基层绩效分析人员;四是要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方法、指标与标准体系。最终,在近期内建立起包括以上内容的公共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在远景规划方面,要彻底实现预算管理模式从投入控制型向产出结果型的转变以及各预算管理参与者权利与义务的转换,强调管理权利的灵活性对应的是更多的产出义务与效益责任。要进一步研究绩效文化的形成问题,如果真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资源分配产生有效影响,可能最终是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文化变革的结果,要将绩效文化渗透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同时,应注意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一是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建设,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最终,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现中国式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
最后,改革的具体路径选择应该发挥多方优势。中央层面可以确立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并给予技术指导,发挥中央部委统筹全局的优势,实现自上而下的纵向改革推动;同时,通过试点改革,鼓励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此外,各级政府内部部门间也要相互学习借鉴,并在此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科学有序地横向推动改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刘昆.绩效预算:国外经验与借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过剑飞.绩效预算:浦东政府治理模式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王祺扬.试论构建公共部门绩效预算制度[J].财政研究,2007(1):34 –36.
[5] 张志超.美国政府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部门预算制度 篇12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的变化分析
(一) 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的变化
会计制度中最新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财政应返还额度、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存货、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待处置资产损益。最新取消了拨入专款、拨出经费、拨出专款、结转自筹基建、成本费用、专款支出和销售税金。同时调整部分科目的名称:如“现金”更改为“库存现金”;“应交税费”更改为“应缴税费”等;“应缴预算款”更改为“应缴国库款”等。
(二) 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也有更为详细和完善的规定, 例如事业单位无偿取得的固定资产核算的详细规定:有相关凭证取得的固定资产要按照有关凭证进行核算;没有相关凭证的要按照市场中同类资产的价值、税费和运费加以核算;对于没有相关凭证又不好估计市场中同类资产价值的固定资产就要按照名义金额核算。保障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可以入账核算, 并按照规定提取折旧, 同时虚提无形资产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 是事业单位充分了解自身情况, 为预算做充足的数据基础。
(三) 会计制度中有关说明的变化
一方面, 过去的会计制度曾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档案的管理参照国家档案局或是财政部的有关规定, 新的会计制度则明确了会计机构的岗位设置, 并对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对工作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 未改革前的会计制度仅适合中国境内的事业单位, 与单位的建设投资有关的会计核算要按照制度中的有关规定执行操作但无法对本制度直接执行, 新会计制度明确了中国境内的事业单位不仅可以在建设投资进行操作, 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核算和单独建账。
(四) 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的变化
会计报表由原先的资产负债表及附表和收入支出表又新增加了财政收入支出表, 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体系, 加强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项工作的信息需求;除此之外, 还对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进行了深化改革。在新会计制度中, 收入支出表不仅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收支状况, 还可以反映事业单位中非财政补助收入的结余和分配情况。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新增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务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余, 强化了这四个会计科目的核算管理。
二、会计制度变化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以上详细分析了会计制度的变化内容, 同时会计制度变化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新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提供了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 也为其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分析依据, 为了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到会计制度变化的影响力, 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部门预算管理的影响做如下分析:
(一) 强化财政投入资金的核算
在会计制度变化中强化了财政投入资金核算, 提升其改革层次并对收入核算标准做出了统一的标准。事业单位在财务投入财政资金的过程中要以支出科目为基础单独核算财政补助支出, 会计制度变化的部门还针对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过程、收支的实际情况作详细的记录, 极大地促进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的长期发展。当然也包括非财政补助分配、非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余的严格划分, 推动了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进程。
(二) 强化资产计价和入账管理工作
在以往的资产核算中, 事业单位中接受捐赠等资产不入账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还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如今, 国家实施的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很好的抑制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对于资产入账的情况加以细分和详细规定, 例如, 对于无法提供有效凭证又无法获取同类资产市场价值的资产要按照名义金额加以入账, 并在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加以说明, 保证了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 要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来记录和反映出单位内部资产的真实损耗, 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 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主要特点, 对于事业单位的收入更加细化, 尤其针对“财政补助收入”这个会计科目有了新的定义说明。当然也对支出的项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区别财政补助支出与非财政补助支出二者的不同, 这样细致的划分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安全, 做到完全的专款专用。同时对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收支情况作预算管理有助于本单位充分了解自身实际的营收状态, 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以为事业单位做到合理预算。
(四) 提升了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加强了预算监督管理
会计制度的变化提升了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明确了财务部的主体作用。预算评价是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综合的评判结果, 所以提升预算评价的有效性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 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工作中, 新会计制度是非常重视监督管理的工作, 预算管理从编制过程到预算执行和预算评价都要全程监督管理。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提高资金预算的有效率, 培养事业单位合理安排资金使其自身健康的发展。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要完善的方面
虽然新会计制度是补充和完善原有会计制度的, 但是现实中复杂的预算管理问题仍然会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地方。所谓敌阳不如敌阴, 了解薄弱面就可以在财务管理中加以重视起来, 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首先, 需要进一步明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者的界定。如若不然, 在财务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容易核算混乱给预算编制造成困难, 还会降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准确性;然后, 在“事业支出”下“专项支出”界定也不明确, 财务人员在无法界定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根据过去经验来编制事业单位的预算, 导致执行预算单位较为随意甚至是预算编制的不够严谨等情况严重影响日常收支的预算编制;最后, 虽然新会计制度是在完善以往会计制度的新政策, 但是新会计制度远远不及预算管理的发展速度, 可以说还是相对滞后于预算管理的工作,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需要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人在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同时为了应对会计制度的变化给财务人员增加的工作量和对预算管理的编制和执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飞速发展, 事业单位财政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针对以往会计制度不足的地方会在新会计制度中有所完善, 在事业单位出现新情况和新业务出现时也可以很快的进入精细化的科学预算管理的工作中去。合理配置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 不仅提高单位的预算管理, 还可以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包乌云格日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探析[J].管理视野, 2013 (09) (下) .
[2]李志忠.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