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胺

2024-09-06

儿茶酚胺(共11篇)

儿茶酚胺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儿茶酚胺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本院儿科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65例0~5岁诊断为手足口病儿童为试验组,50例0~5岁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试验组分为普通1组(n=58)、普通2组(n=56)、重症2期组(n=49)、重症3期组(n=37)、重症4期组(n=21),普通2组在治疗过程中转为重症,25例转为2期,22例转为3期,9例转为4期。测定研究对象血清儿茶酚胺浓度、葡萄糖(GLU)浓度。结果:普通1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2组显著高于普通1组和重症2期组(P<0.001),重症3期组显著高于重症2期组(P<0.001),重症4期组显著高于重症3期组(P<0.001),重症2期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显著高于普通1组(P<0.001),肾上腺素(E)浓度与普通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1组、对照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普通2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重症2期组E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NE、DA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重症3期组、重症4期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儿童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NE、DA浓度变化较E早,在潜在重症病例或重症病例与血清GLU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病情越重浓度越高,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关键词:血清,儿茶酚胺,手足口病,重症,早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机体过度应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1,2,3]。因此,测定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儿茶酚胺浓度,并结合其他指标探讨手足口病病情进展的预警指标,这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儿科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65例0~5岁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为试验组,50例0~5岁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首次作出的临床诊断[4],除外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无其他疾病。试验组分为普通1组(58例)、普通2组(56例)、重症2期组(49例)、重症3期组(37例)、重症4期组(21例),普通2组在治疗过程中转为重症,25例转为重症2期,22例转为重症3期,9例转为重症4期。每个试验组均是从入选的病例中随机抽选。

1.2方法采用BIOSOURCE公司提供的含有I125试剂盒测定研究对象随机血清儿茶酚胺浓度,已糖激酶法测定同份血清葡萄糖(GLU)浓度,研究对象在入选为相应组别后立即检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各组儿茶酚胺与GLU浓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重症病例重要的死亡原因是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起病急,进展快,危重病例的病死率极高[1,2,3]。目前可能的机制是手足口病病毒侵犯了脑干,使得蓝斑核受损,通过广泛的纤维联系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儿茶酚胺异常释放,形成“儿茶酚胺风暴”,从而引起后续一系列的并发症(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导致患儿死亡[5,6,7,8,9,10,11,12,13]。目前有学者认为EV71感染引起的“儿茶酚胺风暴”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12,13,14,15]。目前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中给出的一些重症病例的预警指标,仅有外周血白细胞和高血糖属于实验室检测指标。因此,寻找导致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意义重大。本研究着力于探讨血清儿茶酚胺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普通1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2组显著高于普通1组和重症2期组(P<0.05)。普通2组在治疗过程中转为重症,25例转为2期,22例转为3期,9例转为4期。这说明临床诊断为普通病例的患者在即将转为重症病例前(即潜在重症病例)已有显著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增高,普通2组约半数转为重症3期、4期,因此出现普通2组儿茶酚胺浓度显著高于重症2期组。重症2期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显著高于普通1组,与血清葡萄糖浓度呈显著正相关,E浓度与普通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LU浓度不相关,这说明早期重症病例,NE、DA浓度变化较E早,也较灵敏。重症3期组血清儿茶酚胺的浓度显著高于重症2期组,重症4期组显著高于重症3期组,与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且目前GLU浓度作为反映重症病例病情的实验室指已达成共识并在临床上得以应用,这说明手足口病患者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也可望成为反映病情轻重的实验室指标,病情越重浓度越高。本研究为小样本的单次前詹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尚待以后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儿童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NE、DA的浓度变化较E早,在潜在重症病例或重症病例与血清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病情越重浓度越高,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儿茶酚胺 篇2

作 者:胡理乐 闫伯前 朱教君 刘胜利 江明喜 HU Lile YAN Boqian ZHU Jiaojun LIU Shengli JIANG Mingxi 作者单位:胡理乐,HU Lile(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93)

闫伯前,YAN Boqian(北京农学院食品系,北京,10220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

朱教君,ZHU Jiaojun(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刘胜利,LIU Shengli(辽宁省清原县林业局,清原,113300)

江明喜,JIANG Mingxi(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

儿茶酚胺 篇3

作者简介:陈明(196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及药物分析的研究。E-mail:462050602@qq.com

通信作者:段萍(1964-),女,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化学药及中成药制剂分析的研究。E-mail:Duanping1964@163.com

【摘 要】 目的:建立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迪马Diamonsil ODS C18(4.6mm×150mm,5μm);Agilent ODS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0.4%磷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进样量:5μl;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结果:原儿茶酸在0.16176-1.2132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6;平均回收率为96.70%,RSD为1.30%;原儿茶醛在0.06030-0.45225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6,平均回收率为96.18%,RSD为1.10%。结论:该方法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准确,重复性、稳定性好。

【关键词】 HPLC;乌蕨;原儿茶酸;原儿茶醛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11-02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为鳞始蕨科乌蕨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乌韭、石发、土川连、孔雀尾、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细叶凤凰尾等,分布较为广泛,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有“万能解毒药”之称[1-3]。乌蕨中含有荭草苷、荭草苷-2-O-B-D-吡喃葡萄糖苷、牡荆素、芹菜素、丁香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香草酸和龙胆酸等化合物。目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蕨中总黄酮、总酚酸含量[4-7]。未见报道测定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为此,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岛津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2401紫外分光光度计;SK250LHC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仪器有限公司);梅特勒AG135、AL204电子天平。

1.2 试剂与材料 原儿茶酸(批号:0809-200604)、原儿茶醛(批号:110810-200506)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乙腈(色谱纯)、水为娃哈哈纯净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乌蕨样本共7批,自然干燥10天后,地下部分洗净,全草于90℃干燥5小时,取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分别粉碎,过10目筛,即得供试样品,见表1。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8-13] 色谱柱:迪马Diamonsil ODS C18(4.6mm×150mm,5μm)、Agilent ODS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0.4%磷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 0~20min,98%-92% A;20~35min,92%-98% A;35~40min,98% A;流速:1.0ml/min;进样量:5μl;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理论板数以原儿茶醛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2 对照品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适量,加65%乙醇制成每1ml含原儿茶酸0.08mg、原儿茶醛0.03mg的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配制[14、15] 取供试样品约2.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65%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65%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 峰纯度考察 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各5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依法测定。结果表明:对照品原儿茶醛的紫外扫描图在280nm处有最大吸收,原儿茶酸的紫外扫描图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在280nm处有较大吸收。乌蕨供试液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峰的紫外扫描图与对照品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峰的紫外扫描图谱一致,且达到纯度要求。

2.5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原儿茶酸10.11mg置10ml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2ml置25ml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原儿茶醛对照品10.05mg置100ml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3ml置10ml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得原儿茶酸(0.08088mg/mL)、原儿茶醛(0.03015mg/ml)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溶液2、5、8、10、1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2.1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记录色谱图,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质量数(μg)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A=1731800.51C-787.30(r=0.99996)、A=46117473.35C-1951.57(r=0.99996)。且原儿茶酸在0.1618-1.213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原儿茶醛在0.06030-0.4522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6 精密度考察 精密吸取“2.5项”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溶液5μl,连续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10%、1.06%,结果表明此方法有良好的精密度。

2.7 稳定性考察 取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4、8、12、16、24h进样,进样量5μl,测定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峰面积,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89%、1.22%,说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性良好。

2.8 重复性考察 取供试样品,按“2.3项”下方法配制6份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测定峰面积。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平均含量为2.0938mg/g、0.9221mg/g,RSD分别为1.74%、0.78%。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6份已测定含量的样品1.0g(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平均含量为2.0938mg/g、0.9221mg/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混合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原儿茶醛对照品10.05mg,置100mL量瓶中,精密量取50ml置500ml量瓶中,另精密称取原儿茶酸对照品10.33mg置同一500ml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得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混合对照品溶液(0.02066mg/ml、0.01005 mg/ml)]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65%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进样5μl,记录色谱图,另取“2.5项”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溶液5μl,同法测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70%,96.18%;RSD分别为1.30%, 1.10%。结果见表2。

2.10 样品测定 取供试样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进样5μl,记录峰面积,测定含量。见表3、表4。

3 讨论

3.1 采挖季节对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有影响,冬季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下降约一半;地上部分含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比地下部分高约1倍以上。

3.2 比较65%乙醇、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作溶剂,加热回流1小时制备的供试品溶液,以65%乙醇制备的供试品溶液所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最高;65%乙醇作溶剂,加热回流与超声各1h,加热回流所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1]秦仁昌.中国植物志(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75-27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陈明,陈金秀,段萍.乌蕨的毒理学系列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0,28(6):48-50.

[4]蔡建秀,黄艳艳,许婉珍.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6):82-86.

[5]蔡建秀,黄艳艳,许婉珍.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成分分析[J].海峡药学,2006,29(1):99-103.

[6]吴晓宁,张春椿.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87-588.

[7]陶晨,杨小生,罗载刚,等.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6):495-496.

[8]吴晓宁,张春椿,吴巧凤.乌蕨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3):190-191.

[9]张春椿,熊耀康,顾芳芳,等.乌蕨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2):42-43.

[10]YBZ11072004,丹参注射液[S].

[11]何昱,成金乐,徐吉银,等.HPLC-DAD同时测定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四种成分的含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2(4):688-691.

[12]贾恒明,刘敏,张良,等.HPLC法测定狗脊补肾片中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含量[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6):448-450.

[13]谢艳,罗锐,何智建,等.狗脊炮制工艺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7):1096-1098.

[14]龚晓莉,罗娅君,史东林,等.抗菌植物乌蕨中总酚酸含量的测定[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1):41-44.

[15]李明芳,罗娅君,李辉容.大叶金花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36(3):358-360.

(收稿日期:2014.07.12)

2.8 重复性考察 取供试样品,按“2.3项”下方法配制6份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测定峰面积。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平均含量为2.0938mg/g、0.9221mg/g,RSD分别为1.74%、0.78%。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6份已测定含量的样品1.0g(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平均含量为2.0938mg/g、0.9221mg/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混合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原儿茶醛对照品10.05mg,置100mL量瓶中,精密量取50ml置500ml量瓶中,另精密称取原儿茶酸对照品10.33mg置同一500ml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得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混合对照品溶液(0.02066mg/ml、0.01005 mg/ml)]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65%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进样5μl,记录色谱图,另取“2.5项”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溶液5μl,同法测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70%,96.18%;RSD分别为1.30%, 1.10%。结果见表2。

2.10 样品测定 取供试样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进样5μl,记录峰面积,测定含量。见表3、表4。

3 讨论

3.1 采挖季节对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有影响,冬季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下降约一半;地上部分含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比地下部分高约1倍以上。

3.2 比较65%乙醇、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作溶剂,加热回流1小时制备的供试品溶液,以65%乙醇制备的供试品溶液所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最高;65%乙醇作溶剂,加热回流与超声各1h,加热回流所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1]秦仁昌.中国植物志(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75-27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陈明,陈金秀,段萍.乌蕨的毒理学系列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0,28(6):48-50.

[4]蔡建秀,黄艳艳,许婉珍.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6):82-86.

[5]蔡建秀,黄艳艳,许婉珍.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成分分析[J].海峡药学,2006,29(1):99-103.

[6]吴晓宁,张春椿.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87-588.

[7]陶晨,杨小生,罗载刚,等.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6):495-496.

[8]吴晓宁,张春椿,吴巧凤.乌蕨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3):190-191.

[9]张春椿,熊耀康,顾芳芳,等.乌蕨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2):42-43.

[10]YBZ11072004,丹参注射液[S].

[11]何昱,成金乐,徐吉银,等.HPLC-DAD同时测定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四种成分的含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2(4):688-691.

[12]贾恒明,刘敏,张良,等.HPLC法测定狗脊补肾片中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含量[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6):448-450.

[13]谢艳,罗锐,何智建,等.狗脊炮制工艺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7):1096-1098.

[14]龚晓莉,罗娅君,史东林,等.抗菌植物乌蕨中总酚酸含量的测定[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1):41-44.

[15]李明芳,罗娅君,李辉容.大叶金花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36(3):358-360.

(收稿日期:2014.07.12)

2.8 重复性考察 取供试样品,按“2.3项”下方法配制6份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测定峰面积。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平均含量为2.0938mg/g、0.9221mg/g,RSD分别为1.74%、0.78%。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6份已测定含量的样品1.0g(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平均含量为2.0938mg/g、0.9221mg/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混合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原儿茶醛对照品10.05mg,置100mL量瓶中,精密量取50ml置500ml量瓶中,另精密称取原儿茶酸对照品10.33mg置同一500ml量瓶中,加65%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得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混合对照品溶液(0.02066mg/ml、0.01005 mg/ml)]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65%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进样5μl,记录色谱图,另取“2.5项”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溶液5μl,同法测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70%,96.18%;RSD分别为1.30%, 1.10%。结果见表2。

2.10 样品测定 取供试样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进样5μl,记录峰面积,测定含量。见表3、表4。

3 讨论

3.1 采挖季节对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有影响,冬季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下降约一半;地上部分含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比地下部分高约1倍以上。

3.2 比较65%乙醇、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作溶剂,加热回流1小时制备的供试品溶液,以65%乙醇制备的供试品溶液所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最高;65%乙醇作溶剂,加热回流与超声各1h,加热回流所测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1]秦仁昌.中国植物志(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75-27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陈明,陈金秀,段萍.乌蕨的毒理学系列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0,28(6):48-50.

[4]蔡建秀,黄艳艳,许婉珍.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6):82-86.

[5]蔡建秀,黄艳艳,许婉珍.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成分分析[J].海峡药学,2006,29(1):99-103.

[6]吴晓宁,张春椿.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和元素的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87-588.

[7]陶晨,杨小生,罗载刚,等.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6):495-496.

[8]吴晓宁,张春椿,吴巧凤.乌蕨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3):190-191.

[9]张春椿,熊耀康,顾芳芳,等.乌蕨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2):42-43.

[10]YBZ11072004,丹参注射液[S].

[11]何昱,成金乐,徐吉银,等.HPLC-DAD同时测定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四种成分的含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2(4):688-691.

[12]贾恒明,刘敏,张良,等.HPLC法测定狗脊补肾片中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含量[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6):448-450.

[13]谢艳,罗锐,何智建,等.狗脊炮制工艺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7):1096-1098.

[14]龚晓莉,罗娅君,史东林,等.抗菌植物乌蕨中总酚酸含量的测定[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1):41-44.

[15]李明芳,罗娅君,李辉容.大叶金花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36(3):358-360.

儿茶酚胺 篇4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 是一种严重而少见的的遗传性心律失常, 由肾上腺素所诱发的心律紊乱是其核心;临床上以情绪激动、运动或紧张诱发的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 常常伴有晕厥, 甚至发生猝死, 多发生于QT间期正常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儿童或青少年[1]。该病的患病率约为1/10000[2]。

2 心电图特征和机制

2.1 心电图特征

可有窦性心动过缓, 右胸导联的T波切迹、双峰、双向以及明显的U波增高, 无ST段偏移、J点抬高, 大部分QT间期正常[3]。儿茶酚胺 (异丙肾上腺素) 或运动导致的心率增快时出现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偶伴房性静止、进行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房颤等为特征, 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或恶化为室颤。

2.2 机制

目前研究发现, 由Ry R2基因和CASQ2基因突变导致的心肌细胞肌质网上的Ca+调节装置功能异常, 从而导致心肌细胞Ca+循环紊乱, 舒张期钙离子漏出, 细胞内钙超载, 诱发延迟后除极 (DAD) 引起的触发活动是CPVT的电生理机制[1,4,5]。但关于CPVT的发病机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

3 遗传特性

CPVT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 其恶性程度非常高, 自Reid等在1975年首次报道以来, Leenhardt等在1995年首次将其正式命名为CPVT。CPVT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编码心肌细胞肌浆网Ca通道的Ry R2基因突变有关[6];隐性遗传与肌浆网内Ca结合蛋白的CASQ2基因[7]突变有关, 其阳性检出率约为60%, 近年来也有研究提出还可能与其他未知的基因突变有关。

4 自然病史与预后

大多在7~9岁即可出现症状, 也有较大年龄或成年后发病的, 如未经治疗, 病死率可达30%~50%[8];未经治疗的患者约有58%在八年内会发生心律失常, 其中有超过一半是致命性的[9];文献报道以白种人为主, 黄种人少见, 国内虽有报道[3,10,11,12], 但数量明显偏少;心源性猝死幸存者具有更高的猝死风险[13];对于没有症状的基因携带者也应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目前, 还没有完全能控制CPVT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治疗方法。

5 鉴别诊断

情绪激动和紧张、运动所诱发的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见于长QT综合征1型 (LQT1) 和7型 (LQT7)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心内电生理检查对CPVT诊断价值不大, 大多数程序刺激并不能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运动平板和遗传基因筛查可帮助鉴别。

6 CPVT治疗现状

主要从抑制心脏DAD以及维持持续的交感神经阻滞状态两方面入手, 目的是防止心源性猝死;运动试验是否能诱发心律失常被作为调整药物剂量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标准。

6.1 β受体阻滞剂

作为治疗CPVT的Ia类适应证,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常用药物为纳多洛儿、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等;治疗的关键是要维持持续和完全的β受体阻滞状态, 漏服药物可能会发生猝死[14]。Sumitomo等[15]对29例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追踪发现, 即使按时足量的服用β受体阻滞剂, 仍有24%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 只有31%患者能完全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负性肌力、降低心肌收缩率的作用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也不容忽视。

6.2 钙通道阻滞剂

可减少肌钙网内Ca2+漏出, 抑制DAD, 从而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研究显示, 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 可进一步减少CPVT患者在运动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5,16], 但这种作用效果在长期随访的过程中似乎不太明显[17]。关于钙通道阻滞剂治疗CPVT的文献鲜有报导, 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表明其可以完全取代β受体阻滞剂。

6.3 钠通道阻滞剂

氟卡尼、普罗帕酮等钠通道阻滞剂可以用于上述治疗无效的CPVT, 其作用机制也基本阐明, 短时间内即被指南作为治疗CPVT的推荐药物[18]。氟卡尼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经常发生, 也是广为人知的[19], 假如氟卡尼、普罗帕酮治疗CPVT的主要机制不是抑制Ry R2通道而是抑制钠通道, 即使是心脏功能和结构正常的CPVT患者, 长期服用的该类药物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常用的该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普罗帕酮, 对β受体阻滞剂等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CPVT患者, 可以考虑使用。

6.4 复律除颤器 (ICD) 植入术

ICD被指南规定为IIa类指征。然而, ICD植入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患者大多数为儿童和青少年, ICD植入的并发症较多, 而且不适宜放电的几率也较高[20], ICD植入并不是最佳选择, 在终止CPVT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同时, ICD也会刺激机体释放儿茶酚胺, 从而导致交感电风暴, 诱发心脏恶性心律失常无休止的发作, 易导致患者死亡[21]。此外, CPVT往往易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 从而导致ICD误放电[20]等。

6.5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LCSD)

ollura等[22]提出LCSD可以提供与ICD几乎相同功效的保护, 而且明显减少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近年来, 多项报道均支持以上结果。但LCSD是一项节前神经纤维的切除术, 它一旦施行就不能再生, 应全面的考虑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选择最佳治疗手段。LCSD可有Homer综合征和气胸等并发症, 由于手术难度较大, 目前还未广泛开展。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目前西药治疗CPVT最大问题是它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有效剂量与引发不良反应的剂量非常接近, 剂量不够控制不了心律失常, 用足剂量又有可能诱发更加严重的心律失常, 甚至会增加死亡率。考虑到CPVT患者大多数为儿童和青少年, 有效及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治疗手段的效果及安全性均值得商榷, 有没有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药物?这是广大科研人员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正在寻求的答案。

7.2 展望:中药治疗的前景

根据CPVT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在中医药上, 寻找即安全又有疗效的中药制剂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中医药治疗在继承与发展上已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

8 中药制剂:参松养心胶囊

吴以岭院士等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明显优于美西律, 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与心律平相当;并且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等也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填补了中药制剂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空白。也标志着中药制剂在某些治疗领域的药效堪比西药制剂甚至超过西药制剂, 而且长期用药安全。

8.1 药物成分及功

由人参、麦冬、甘松、山茱萸、酸枣仁、五味子、赤芍、桑寄生、丹参、龙骨、黄连、土鳖虫组成, 组方来源于中医络病理论, “补”“养”“敛”三法并用,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镇静、安神及镇痛作用, 能显著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23]。

8.2 作用机制的研究

李宁等[24,25]、程林忠等[26]研究显示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对多种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 (1) 阻滞Ⅰto、ⅠK1、ⅠK, 显示其类似于胺碘酮有多离子通道阻滞的作用;该药可能通过降低异位起源的兴奋性, 延长APD, 抑制DAD触发机制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 对ⅠCa, L具有一定程度的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 同时可抑制ⅠNa的峰值电流, 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对ⅠCa, L、ⅠNa均具有阻滞作用; (3) 能保护缺血的心肌和改善心肌缺血程度, 对抗哇巴因引起的触发性心律失常。以上研究说明, 参松养心胶囊同时具备非离子通道调节与多离子通道阻滞的优势, 成为其兼治各种快慢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8.3 临床应用

陆明奎[27]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辨证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效果理想, 辨证运用效果更好, 是安全有效的纯中药制剂。胡昊等[28]共纳入13个研究, 包括1 896例患者, 其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的效果优于目前常用的西药心律平、美西律, 与胺碘酮效果相当,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西药无统计学差异, 而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述药物。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论也证实, 参松养心胶囊对潜在恶性心律失常 (PMCA) 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并可降低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而其调节心律的效果并不亚于目前常用的西药[29];汪爱虎等[30]在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 与普罗帕酮相比其在中医症状的疗效、安全性等方面更有优势;张莉莉等[31]研究参松养心胶囊与心律平治疗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比, 结果显示其疗效优于心律平, 可有效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胡亚文[32]、徐青燕等[33]观察发现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中, 发现单独使用美托洛尔临床效果不够明显, 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显著。梁雪芳等[34]研究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维拉帕米治疗室性早搏疗效观察发现:参松养心胶囊组有效率为77.5%, 维拉帕米组有效率为80.0%, 参松养心胶囊加维拉帕米组有效率为95.0%;联合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维拉帕米用量及不良反应。苏玉国[35]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给予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与仅用西药治疗对照观察, 西药使用普罗帕酮、莫雷西嗪、胺碘酮、美西律等药物;结果显示联合应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更好疗效。

Chan等[36]利用计算机生物模拟技术发现, 只要是参与心肌细胞钙循环的各个离子通道均是治疗CPVT的靶点, 其中特异性阻断钠钙交换体 (NCX) 从而抑制DAD的效应最为明显, 同时阻断两种离子通道有协同作用。参松养心胶囊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 具有整合调节抗心律失常的特点, 对心肌细胞的钠、钾、钙等离子通道具有阻滞作用, 能够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在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参松养心胶囊的研究成功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即有效又安全的药物, 为我国的中药制剂接受主流医学科研方法评价临床疗效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并向国内外医学界表明, 中成药临床应用研究可以取得令人信服的疗效, 这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综上所述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肌细胞的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阻滞作用会对CPVT有效, 但目前尚未见有该药用于CPVT的报道, 希望有学者能对其药效评价进行研究。

摘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CPVT) 是恶性程度最高的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 以情绪激动或运动诱发的双向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 常常伴有晕厥, 甚至发生猝死, 多发生于QT间期正常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儿童或青少年;患病率约为1/10000, 猝死率高达30%50%, 给患者及家庭成员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创伤。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复律除颤器、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等, 各种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但其伴随的诸多副作用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大障碍, 不容忽视;因此寻找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尤为重要。参松养心胶囊是我国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中成药, 对多离子通道有协同阻滞作用, 安全性高, 副作用少;但用于CPVT的治疗尚未见报道, 文章目的是对参松养心胶囊的多离子通道的协同阻滞作用对CPVT患者能否中止或减少CPVT的发生率进行探讨。

格瓦斯:下一个啤儿茶爽? 篇5

随着格瓦斯新品上市,娃哈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告轰炸,以配合格瓦斯的推广。但同为娃哈哈旗下的产品,格瓦斯此次的上市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其前辈,那个非常著名的失败案例——啤儿茶爽。

不可否认,娃哈哈作为全国一流的饮料企业,其新品的推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其新品要做到10亿元左右的销售规模可以说轻而易举,一是因为大规模的广告拉动经销商进货,二是联销体模式的网络渠道可以实现快速覆盖。但要形成持续销售并形成规模,则需要产品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恰到好处地对接。如果对接出现错位,产品很快将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啤儿茶爽。

就全国范围来看,新品上市的成功率很低,一般不会超过10%,一方面是每年上市的新品越来越多,成功率自然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或是受资源限制,推广力度不够,或是对市场判断失误。但娃哈哈这样的大企业,任何新品上市都经过严格的市场研究和评估,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啤儿茶爽式的“经典失败”呢?答案是因为其产品拐了一个或几个弯。

产品的卖点和针对人群的购买心理都要直接,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拐弯。有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概念好,但原料太普通,便在推广中尽量避免提及原料,这样做其实不可取。消费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对产品越来越理性,那些依靠概念做市场的手段越来越不被市场接受。价值感不是因为你不说,含含糊糊就能塑造出来的;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这些都将使产品卖点模糊,品牌价值感难以提升。

比如啤儿茶爽:到底是啤酒还是茶,不含酒精是卖点,但消费者购买或者喝这个产品是为了满足什么核心需求。喝啤酒是为了一种心灵释放,为了社交等,但喝饮料、喝茶是为了解渴、休闲。喝啤酒,就是要追求那种晕乎乎的感觉,如果没有酒精,还是酒吗?如果是茶,还需要有啤酒花味道吗?喝茶的人,未必喜欢酒的味道吧。

茶就是茶,酒就是酒,产品最好直接。拐来拐去,用含啤酒花不含酒精的饮料去替代餐桌上的啤酒,怎能成功。要么喝,要么不喝,很简单的事情,何必要给产品戴上一个套子呢。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香烟有害健康,那我就给香烟制造一个过滤的烟嘴、烟斗,这个烟斗是用来装饰的,不能促进销售,因为很少有人喜欢给产品装上一个套。

格瓦斯广告语主要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烂漫、激情、异域风情,这也沿用了娃哈哈一贯的广告风格,不讲技术,主要诉求情感。但格瓦斯总感觉是一种女性饮料——烂漫、激情。

娃哈哈似乎对替代啤酒很感兴趣,总是要借助于啤酒花做点文章,格瓦斯这个产品也不例外。但纵观中国饮料发展史,很难看到替代品做很大的,或拐弯产品做成规模的。这是因为,纯粹的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红牛说:困了、累了喝红牛,但经过一段时间,改成了:有能量、无限量。原因是困了、累了睡觉,休息是最好的,而不是喝什么。有能量,这正是现代人快节奏下希望达到的,因此,一旦需要补充能量就会想到喝红牛。

目前广告铺天盖地的格瓦斯,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进行了大面积的铺货。其采用了餐饮渠道进行突破,小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全方位的覆盖,但这种餐饮启动的策略跟格瓦斯并不吻合。

如果是啤酒的替代品,则需要去夜场、酒店、餐饮场所销售,而格瓦斯并不是啤酒,夜场、餐饮消费者会喜欢吗?当然不会。但如果去当饮料卖,卖点又是什么?解渴、美味、营养?给一个购买的理由很重要。

格瓦斯作为一种区域风味饮料,很难短时间内得到全国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尝试和尝新消费是可以的,但在全国市场很难有稳定的大额消费群。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规模,其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培育和教育市场。一个产品的流行,需要形成风气,格瓦斯这样的产品很多消费者是不了解的。因此,需要在口感上更加大众化,同时又有一些差异化和记忆点,最终能形成一个新的品类,这样才算成功。

教育市场不是简单的事情,可口可乐10多年前就开始进入茶饮料市场,每次铩羽而归,等市场培育起来了,马上被更加熟悉中国渠道的康师傅、统一、娃哈哈超越。快一步先驱,快几步就成了先烈。

格瓦斯到底要当什么卖?在哪里卖?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还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理由。如果当作饮料,那就直接点,把超市、便利店、小店当成主渠道进行覆盖和推动,这是娃哈哈的强项。在广告诉求上,给一个有冲击力的理由。绵软的带有“成人”味的广告不适合这个产品的定位和属性。如果是个低度酒精饮料,主销场所在夜场、夜店,那是可以如此宣传的。

但愿娃哈哈能够快速调整格瓦斯的营销策略,开创一个区域产品占领全国市场的创新品类。

编辑:苗东明 mhlmiao@126.com

儿茶酚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脑干出血患者92例为脑干出血组(阳性对照组)。其中男43例,女49例,平均年龄(61.14±12.46)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干出血。入选条件: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4 h以内,出血量≤2 ml;对脑干出血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及其他脑器质性疾病者予以排除。选择2013年2月-2016年2月脑干出血并发CCS心律失常患者70例为CCS组。其中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92±13.07)岁。入选条件:既往无明确的心脏疾病病史;病后心电图有各种心律失常改变,随病情好转,心律失常逐步好转,排除既往心血管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患方原因放弃治疗、5 d内死亡病例为脱落病例。另选2015年9月-2016年2月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3±12.38)岁。各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

入院后予以降颅压、止血、促进代谢等综合治疗。于发病后24 h和5 d抽肘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置于2~8℃冰箱冷冻保存,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DA)]。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清晨空腹血作为对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所有检测及治疗均获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观察患者CA浓度(包括NE、E、DA)、心律失常类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CS组与对照组同步心电图追踪记录

70例CCS心律失常患者中快速型心律失常46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期前收缩6例,心房纤颤20例,室性期前收缩8例,室颤1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24例(窦性心动过缓15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见表1。

2.2 各组患者儿茶酚胺浓度比较

CCS组发病24 h NE、E、DA浓度均高于脑干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E、E、D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5 d,CCS组NE、E、DA浓度仍高于脑干出血组,两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5 d各组的NE、E、DA浓度与发病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S组死亡率高于脑干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P=0.020)。见表2。

2.3 CCS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组患者儿茶酚胺浓度比较

快速心律失常组患者发病24 h、5 d NE、E、DA浓度高于缓慢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5 d与发病24 h儿茶酚胺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心律失常组死亡率高于缓慢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4,P=0.048)。见表3。

2.4 儿茶酚胺浓度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干出血并发CCS心律失常患者CA浓度(NE、E、DA)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r=0.902,P=0.01;r=0.932,P=0.01;r=0.945,P=0.01)。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相关(r=0.184,P=0.390;r=0.203,P=0.342;r=0.308,P=0.144),与预后呈正相关(r=0.359,P=0.01;r=0.534,P=0.01;r=0.589,P=0.01)。随着脑干出血组并发CCS患者CA浓度升高,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见附图。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CCS组比较,P<0.05

注:覮与CCS缓慢心律失常组比较,P<0.05

3 讨论

CCS是内科常见急重症,多发生在起病数小时至1周内,心脏损伤随脑部原发病的改变而变化,能加重脑部原发病变,影响患者的预后[3]。脑干出血并发CCS患者大多数死于心脏病,这是CCS病死率较高的直接原因。心律失常位于脑干出血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的第2位[4]。相关研究指出自主神经系统的不平衡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显著的反应[5]。脑干出血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是:①心脏的自主神经中枢位于脑干;中枢的传导通道位于脑干的副交感核;脑干出血后,直接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失调,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的去极化过程[6]。②脑干出血时,机体处于一系列应激状态,机体CA分泌增加[7],高浓度CA可造成心肌损害,导致心肌复极化障碍。应激和内因性类固醇分泌增加[8],使得心率加快,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强。③脑干出血早期,自身心钠素水平分泌增加,引起电解质紊乱,可诱发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以上主要因素还是异常升高的CA水平。

CA类神经递质包括NE、E和DA。CA作用于β受体使得心肌细胞内c AMP升高,钙离子负荷加重,增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作用于β2受体,促进钾离子从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导致低钾血症,激发室性心律失常[9];刺激α受体,产生心肌迟发后除极。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与CA的高敏感性相关,交感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的NE增加,其是反应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标志物[10,11],NE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并且NE浓度不均一,造成心脏各部位除极不同步,复极离散度增大,心肌易损性明显增加[12]。

脑干出血导致脑组织及血液中CA分泌升高,于发病24 h、5 d时,脑干出血组、CCS组检测NE、E、D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并且CCS组高于脑干出血组。本研究的CCS组死亡率高于脑干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水肿高峰期在1周左右,此时机体处于一系列应急状态,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CA大量释放入血;同时脑损伤后神经元兴奋或直接受损,合成和释放CA增多,过量的CA使得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造成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的损伤或是传导通路的中断。该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患者健康状态迅速恶化,出现各种恶性脑源性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威胁生命的恶性事件发生。其中,快速心律失常组患者发病24 h、5 d NE、E、DA浓度高于缓慢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YKORA等[13]认为,对急性出血性卒中,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可能有重要的治疗意义。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保护心脏功能,必须迅速处理各种心律失常,尽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干出血并发CCS患者CA浓度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随着脑干出血组并发CCS患者CA浓度越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大,患者死亡率越高。

临床上,脑干出血患者可能主诉不清,而心电图作为客观依据,对脑干出血并发CCS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变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过量CA造成神经元功能障碍,加重继发性脑损害,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治疗原发病同时必须及时处理CA的过量损伤,减少后续心律失常的发生,这可能对降低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脑干出血合并脑心综合征(CCS)患者心律失常与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该院脑干出血患者92例(脑干出血组),脑干出血并发CCS心律失常患者70例(CCS组)以及2015年9月-2016年2月该院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于发病后24 h和5 d分别检测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浓度,记录同步心电图。结果 70例脑干出血并发CCS心律失常患者中快速型心律失常46例(65.71%),缓慢型心律失常24例(34.28%)。CCS组死亡率高于脑干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P=0.020)。CCS组发病24 h NE、E、DA浓度高于脑干出血组,两组NE、E、DA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5 d后,CCS组NE、E、DA浓度仍高于脑干出血组,两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发病24 h和5 d的NE、E、DA浓度比较,均高于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示,脑干出血并发CCS心律失常患者CA浓度(NE、E、DA)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随着脑干出血并发CCS患者CA浓度升高,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结论 脑干出血并发CCS心律失常患者的CA浓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相关性,可以早期评估病情及预后。

儿茶酚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择2013 年8 月- 2015 年4 月我院诊断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60 例作为观察组, 男33 例, 女27 例; 年龄 ( 61. 39 ± 4. 85 ) 岁; 动脉压 ( 151. 38 ±11. 92) mm Hg; 格拉斯哥昏迷 ( GCS) 评分 ( 9. 95 ± 1. 23 ) 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NIHSS) 评分 ( 26. 38 ± 4. 91) 分。选取同期脑血管病不伴有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60 例作为对照组, 男32例, 女28 例; 年龄 ( 60. 51 ± 4. 26) 岁; 动脉压 ( 150. 75 ± 10. 57) mm Hg; GCS评分 ( 9. 92 ± 1. 80) 分; NIHSS评分 ( 26. 39 ± 3. 48) 分。入组患者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神经病学》第四版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入组患者诊断经颅脑或MR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 ( 1) 扩张性心肌病等严重心力衰竭病变; ( 2)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肌病变; (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科研伦理学原则, 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入院后24h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A含量, 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BNP水平。利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比较CA与BNP之间相关性。入院后于6h、12h、24h、48h、7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TNF-α 水平的动态变化。

1. 3 统计学方法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 ( ± s) 表示, 2 组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比较CA与BNP之间相关性, P <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血清CA与BNP水平观察组血清CA与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CA与BNP之间呈中度直线相关 ( r = 0. 715,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 不同时间点血清IL-6、TNF-α 水平入院后6h、12h、24h、48h、72h观察组IL-6、TNF-α 水平呈逐渐上升变化, 于24h达峰后逐渐下降,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表3。

3 讨论

神经源性肺水肿是指原先无心、肾、肺部等其他部位疾病患者, 由于原发性严重脑血管病导致颅内压变化而引发肺脏毛细血管急剧收缩性与舒张性功能失调, 导致肺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肺血管内液体外渗, 液体积聚肺泡及肺间质的病理改变。临床可表现为急性缺氧、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湿性啰音出现等改变。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4]。目前存在交感兴奋学说、肺毛细血管渗透学说及冲击损伤学说, 其中以交感神经兴奋学说及肺毛细血管渗漏学说为主。目前较多观点[5]认为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心脏顿抑, 出现暂时性心脏舒缩功能失调, 心脏功能短暂性下降, 引发肺血回流障碍, 肺内毛细血管压力增加,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是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血清CA含量变化可以反映机体交感神经兴奋程度。血清BNP是心脏功能舒缩水平的主要反应指标[6]。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血清CA与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CA与BNP之间呈中度直线相关 ( r = 0. 715, P < 0. 05) 。表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与血清CA浓度及血清BNP水平关系密切。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严重脑血管疾病发生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 引起下丘脑—交感神经功能失调, 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导致心脏顿抑发生, 出现暂时性心脏功能失调节。肺内毛细血管压力升高, 导致毛细血管渗漏增加, 引发炎性因子级联爆发, 进一步加重肺内毛细血管通透性。结果显示入院后血清IL-6、TNF-α 水平呈逐渐上升变化, 24h达峰, 与临床发病高峰一致, 也间接证实该论点。

综上所述, 急性脑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血清CA水平与BNP明显升高, 二者呈中度直线相关。发病后血清中IL-6 与TNF-α 呈逐渐升高后下降趋势。血清中炎性递质水平变化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悦, 宋涛, 霍阳, 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合并急性左心衰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4) :673-674.

[2]王定良.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在治疗严重肺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引用[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5) :946-947.

[3]李瑾, 沙杜鹃, 李启明, 等.动脉瘤破裂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5) :1205-1208.

[4]刘红升, 赵晓东, 苏琴, 等.2例爆发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治[J].中国急救医学, 2015, 35 (4) :334-336.

[5]方志成, 周昌娥.爱贝宁抑制神经源性肺水肿交感活性亢进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3) :423-425.

茶叶儿茶素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篇8

目前, 儿茶素已获准作为食品添加剂, 在粮油产品、肉制品、水产品等方面应用广泛。此外, 儿茶素也成为医药界、饲料业、日用化工品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热点, 已开发出心脑健片、茶多酚口含片、减肥药、兽药添加剂、美容护肤品、洗发水、含儿茶素纺织品等产品, 应用前景广阔。儿茶素是2-苯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 具有多个酚羟基, 还原性强, 在生产、贮运和使用的过程中, 常受到氧气、光、热、湿、酸碱、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 发生降解、氧化聚合、异构化和沉淀等反应, 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生理活性, 因此如何保持其质量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技术。本文通过对影响儿茶素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综述, 阐述了提高儿茶素稳定性的方法, 为儿茶素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1茶叶儿茶素的主要特性

1.1儿茶素的结构式

儿茶素又称茶单宁、儿茶酚, 属黄烷-3-醇类化合物。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大量存在于茶树新梢中, 占茶叶干重的12%~24%, 其中代表性的儿茶素包括表儿茶素 (EC) 、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CG)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GCG) 、没食子儿茶素 (GC) 等。其中, EGCG含量最高, 占儿茶素总量的50%左右[8]。茶叶中四种主要儿茶素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1.2儿茶素的主要理化特性

儿茶素亲水性较强, 易溶于热水、甲醇、含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溶剂, 但在苯、氯仿、石油醚等溶剂中则很难溶解。由于儿茶素含有多个羟基, 还原性很强, 如果与氧气、高锰酸钾等氧化性强的物质接触, 很容易被氧化、聚合。金属离子Fe3+、Ca2+、Ag+、Hg2+、Cu2+及Pb2+等能够与儿茶素发生络合反应。儿茶素的分子中有C-2和C-3两个手性碳原子, 存在顺、反2个异构体, 即顺式的表儿茶素和反式的儿茶素, 每种几何异构体又各有2种旋光异构体, 即 (+) -儿茶素、 (-) -儿茶素、 (+) -表儿茶素、 (-) -表儿茶素。在热的作用下, 一种儿茶素可转变为它对应的旋光异构体或顺反异构体[8]。

2影响儿茶素稳定性的因素

2.1温度对儿茶素的影响

无论儿茶素作为食品、饲料添加剂应用, 还是开发成药品、保健品等综合利用的产品, 都会涉及到加热的加工工艺, 因此认识温度对儿茶素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吴平[9]指出, EGCG在热处理条件下, 可能发生差向异构化反应、脱没食子酸化反应、降解反应以及有氧条件下的氧化聚合反应。

儿茶素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异构化和自动氧化作用[10]。Komatsu等[11]指出在绿茶溶液中, 82°C是儿茶素热降解和异构化两个竞争反应的重要转折温度, 但是该研究未考虑到其他因素如p H值对儿茶素降解和异构的影响。Chen等[12]对龙井茶总儿茶素的热稳定性的研究发现, 将龙井茶汤在98°C下水浴7 h后, 约20%的儿茶素降解, 而在37°C下水浴相同时间, 儿茶素的总量不变。而采用高压蒸汽, 将温度提升至120°C、20 min后便有24%的总儿茶素降解, 并且发现了EGCG的异构体GCG的含量增加。Seto等[13]的研究发现, 80°C时EGCG异构反应生成GCG的量占10%, 100℃时EGCG异构反应生成GCG的量最高可达40%, 而在120°C条件下处理20 min, 5种表型儿茶素 (-) -EC、 (-) -EGC、 (-) -ECG、 (-) -EGCG、 (+) -EC, 分别有65.4%、65.0%、57.1%、56.6%、60.6%异构转化为对应的非表型儿茶素, 同时5种非表型儿茶素 (-) -C、 (-) -GC、 (-) -CG、 (-) -GCG、 (+) -C分别有27.7%、34.6%、38.0%、35.7%、30.8%异构转化为对应的表型儿茶素。Ito等[14]表明茶汤在80°C下水浴保温2 h, EC和ECG含量逐渐下降, 相应的非表型异构体C和CG逐渐增加, 呈良好的对应关系。Pi觡eiro等[15]利用加压溶剂萃取技术优化EC和C的萃取温度时发现, 在100到160~180°C间, 随着温度的升高, 儿茶素EC和C的浸出增加, 之后又有所减少。

由于反式儿茶素热稳定性更强, 因此主要发生由顺式异构化为反式的作用。反式异构体的生成热 (ΔHf) 比相应顺式异构体的低1~2 kcal/mol, 因此通常在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差向异构化作用[11]。这也就是为什么绿茶制造过程中, 绿茶中儿茶素比鲜叶增多了四种: (-) -C, (+) -GC, (-) -GCG和 (-) -CG, 它们分别是由 (-) -EC, (+) -GC, (-) -EGCG和 (-) -ECG异构而来。研究也发现, 细颈瓶装绿茶饮料中的儿茶素 (-) -GCG含量最高, 而在未加工的绿茶中则 (-) -EGCG含量最高[12,17,18]。

理论上, 儿茶素的热稳定性顺序依次为:ECG>EGC>EC>EGCG[16], 但是, 很多研究中指出儿茶素在环境条件改变时不仅仅会发生异构化反应, 而且会发生氧化聚合、氧化分解、水解反应等, 这些反应之间相互竞争, 某种条件下某一种或几种反应就会占主导。由于儿茶素结构中的酚羟基, 尤其是B环上的邻位、连位羟基易氧化聚合, 在食品或茶饮料加工过程中常伴随着自动氧化作用, 使得EGCG和EGC降解更明显[19]。Pi觡eiro等[15]对不同温度条件萃取儿茶素10min的结果表明, 当萃取温度高至130°C时, 儿茶素的回收率仍有95%, 异构化反应尚主导地位;当温度超过130°C时, 儿茶素的回收率随着温度升高不断降低, 降解氧化等反应优于异构化反应。

2.2 p H值对儿茶素的影响

在对儿茶素的萃取中, pH和温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儿茶素在人体要发挥其生理功效必需经过胃液和肠液的消化和吸收, 一般, 人体胃液的pH值约为2.0, 小肠液中的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 普通饮品绿茶茶汤中的pH值约为4.9[20]。众多研究表明溶液的不同pH环境会影响儿茶素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pH值越高, 儿茶素越不稳定, 在碱性条件下, 儿茶素极易发生水解、氧化聚合等反应[11,21,22,23]。

Seto等[13]研究表明, 在保持120℃加热30 min的条件下, pH 2~4时EGCG极少发生异构化, 而pH 5-6时异构化作用强烈, 其异构化产物GCG生产量达到65%。Komatsu等[11]的研究也表明, 儿茶素异构化作用最适宜的p H值为5.5, 而pH 7时, 反应液颜色迅速变深, EGCG和GCG都几乎检测不到。

Zhu等[21]将龙井绿茶儿茶素溶于不同pH值的磷酸缓冲液中, 结果显示儿茶素在碱性溶液中 (pH>8) 极其不稳定, 几分钟后便几乎全部降解, 在pH 6.0时, 出现部分降解, 在pH 5.0时, 儿茶素含量在18小时内保持稳定, 而在pH<4的酸性缓冲液中, 至少在18小时内都相当稳定。但是何小解等[24]的研究表明, 儿茶素在强酸环境中如p H为1.8时稳定性也不好, 在pH 5.8时最稳定。陈利燕等[23]在研究儿茶素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时表明, 儿茶素在pH 3.6~6.5之间的缓冲溶液中比较稳定, 放置18 h后, 儿茶素最低回收率为81.9%。将pH 2.6、3.6、4.6、5.6的儿茶素溶液的分别调到pH 6.5, 再放置18 h后, 儿茶素回收率最高为93.0%, 最低可达84.7%, 该文章表示在酸性缓冲液中, 大部分儿茶素可能只发生了与柠檬酸络合态反应或儿茶素分子间的聚合, pH条件改变后, 又能解离成游离的儿茶素;另一部分儿茶素则发生了不可逆反应, 被强酸环境所氧化或分解, 生成了其他物质。

不同种类的儿茶素在同一pH溶液中的稳定性也是不同的。有研究表明, 在较高的p H溶液中 (pH>5.5) , 儿茶素的稳定性依次为:EC>ECG>EGCG≥EGC[12,21,25]。在高p H溶液中EGCG和EGC的降解被认为是儿茶素的氧化应激清除自由基的结果[19,25,26]。儿茶素EC和ECG的邻苯二酚B环结构比EGCG和EGC的没食子酸B环结构更稳定[27]。EGCG在pH 7.2~7.4溶液中的半衰期为30~120 min[12,28,29]。EGCG在细胞培养基 (pH 7.4) 中高度不稳定, 半衰期为30 min[25], 且4h后95%的EGCG降解[26]。在小肠液 (pH 8.5) 中30 min, 有85%的EGCG降解;在小鼠血浆中30 min, 有79%的EGCG降解[30]。

2.3金属离子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

一定条件下, 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儿茶素会发生络合反应[31,32,33,34,35,36]。Wang[31]的研究表明自来水中存在的金属离子对EGCG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 当Fe2+、Fe3+、Cu2+、Ca2+离子浓度分别为20、20、5、200mg/kg时, 便能引起EGCG量的减少, 这也许是EGCG在自来水溶液中极其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唐德松[32]的研究表明, Al3+会络合茶汤儿茶素, 使儿茶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生变化, 即儿茶素含量有所下降。钟小玉[33]的研究表明, 对照纯水来说, 自来水和不同金属离子含量的水都使得绿茶茶汤中儿茶素总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造成儿茶素下降最多的是自来水和Ca2++Al3+复配处理。Ca2+和Al3+的混合溶液与纯水相比, 非酯型儿茶素下降了5.4%, 酯型儿茶素下降了7%。相对纯水来说, 金属离子和自来水对儿茶素组分的影响趋势相似, GC、EGC、C、EC、EGCG、ECG和CG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GCG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刘平[34]的研究也表明含Ca2+的水样使儿茶素含量下降, 且儿茶素对水质的要求比咖啡碱和氨基酸高。郭炳莹[35]在测定茶汤成分与Ca2+的络合性能时表明, 在pH9.5时, 茶汤中90%以上的茶多酚都被沉淀, 但游离儿茶素仍有13.5%未被沉淀, 且未被沉淀的主要是非酯型儿茶素, 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几乎全被钙所络合沉淀, 即使pH下降到8.0, 络合物的溶解度也仍然很低。

另外,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也会促进儿茶素的异构化作用。Wang[31]的研究发现, 用100°C含金属离子和O2的自来水冲泡的茶汤比用纯水冲泡的茶汤中含有更多的反式儿茶素 (GCG和GC) 和更少的顺式儿茶素 (EGCG和EGC) 。

李春美[36]还研究了金属离子对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影响, 将浓度为0.01%的儿茶素氧化聚合物样品溶液与同体积浓度为0.05%的金属离子混合均匀, 放置30min后观察其变化, 结果表明Cu2+、Fe2+及Fe3+均使样品溶液产生褐色沉淀, 遇Ba2+时有少量混浊, 加入Pb2+时样品溶液颜色发暗, 并有少量乳白色沉淀产生, 说明以上这些金属离子与儿茶素反应产生了络合物;而该实验中Al3+、Mg2+对样品溶液无明显影响。

2.4其他因素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

刘平[37]研究了光照对PET瓶装绿茶饮料理化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相比对照, 光照处理加剧了酯型儿茶素的降解, EGCG及ECG等酯型儿茶素在贮藏过程中降解产生简单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沈生荣[38]对茶多酚粉末采用光照、高温、高湿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 (-) -EGCG在光照条件或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了氧化作用, 导致了含量的下降, 并且外观出现红变, 可能是发生了儿茶素氧化聚合反应。李春美[36]将浓度为lmg/ml的儿茶素聚合物样品溶液在日光下放置2h后观察其变化, 发现光照后溶液颜色变浅, 用紫外可见记录光谱仪测其吸收光谱, 发现最大吸收值有所下降。

Hank's平衡盐溶液 (HBSS) 是生物医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无机盐溶液和平衡盐溶液。Kosińska[39]等研究了儿茶素在HBSS中的稳定性, 发现酯型儿茶素在p H6.5和p H7.4的HBSS溶液中极其不稳定, 2h后, EGCG分别下降了29%和43%, ECG分别下降了19%和25%;非酯型儿茶素EGC分别下降了9%和22%, 而EC含量较稳定。

周文[40]对速溶茶加工中影响儿茶素变化的物质如电解质、咖啡碱、氨基酸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加入l%KCl的滤液中儿茶素类总量比对照样中儿茶素类总量高出15.92%, 而加入5%KCl的滤液反而降低了37.18%, 两种处理后儿茶素类总量相差46.34mg/g。咖啡碱和茶氨酸也影响儿茶素含量, 加入1m L 1%咖啡碱时, 相对于对照下降了10.68%, 加入2m L 1%咖啡碱时, 又下降了8.31%。茶氨酸的不断加入, 儿茶素总量也不断减少, 加入1ml的l%茶氨酸后, 儿茶素总量下降了9.18%, 继续加入1ml的l%茶氨酸, 儿茶素总量继续下降了7.64%。另外, 可溶性淀粉、β-环糊精、葡萄糖对儿茶素类化合物均存在影响, 它们影响的走向是一致, 随着加入量的不断加大, 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逐步降低。

3提高儿茶素稳定性的方法

为充分利用儿茶素, 保持其结构稳定性, 需要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 尽量避免儿茶素直接接触氧气、光照、水分、金属离子等因子, 减少高温作业。

组萍[41]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以及β-环糊精 (β-CD) 包埋的方法减少了绿茶饮料中儿茶素的损失。β-CD对儿茶素的包埋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通过测定儿茶素的含量, 确定了β-CD的最适添加量为0.2%。该研究组还比较了巴氏杀菌 (80℃30 min) , 杀菌釜杀菌 (120℃15 min) 及UHT杀菌 (135℃, 5 s) 对茶汤儿茶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 UHT杀菌对儿茶素EGCG的损失最小, 巴氏杀菌次之, 杀菌釜最差。

将儿茶素制成微胶囊可有效解决儿茶素极易被氧化的问题。齐连祥[42]以酯型儿茶素为芯材, 大豆色拉油为初级壁材, 蛋白NP和碳水化合物CA、CB为壁材, 经乳化剪切, 喷雾干燥制得酯型儿茶素微胶囊。

抗坏血酸对儿茶素具有保护作用, 防止儿茶素的降解及异构化[21,29,43,44]。Chen等[29]的研究表明, 儿茶素在pH 7.42时很不稳定, 2 h后有50%儿茶素降解, 0.2 mg/m L抗坏血酸的加入显著的提高了儿茶素的稳定性, 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 添加的抗坏血酸浓度越高, 越能抑制儿茶素的降解。抗坏血酸对四种表儿茶素的稳定性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尤其是对EGC和EGCG, 在无抗坏血酸添加的磷酸缓冲液中, EGC和EGCG分别在2 h和5 h后全部降解, 加入抗坏血酸后, 在同样的时间, EGC和EGCG分别只有25%和15%的降解。为测试抗坏血酸是否对儿茶素的再生有作用, 该研究组将抗坏血酸加入到已有40%儿茶素降解的磷酸缓冲液中, 结果未发现儿茶素含量的增加, 但是减缓了儿茶素的降解速率。实验中也发现抗坏血酸的降解和儿茶素的降解是平行的, 虽然在短时间内抗坏血酸保护了儿茶素, 但是在一段时间后 (20 h) , 其加速了儿茶素的降解。陈玉琼等[45]的研究表明, 随着L-抗坏血酸剂量的增加, 儿茶素的总量下降, 但EGCG和GC的含量增加, 尤其是对EGCG的保护作用更明显。抗坏血酸的保护作用与其调节了溶液的pH值可能有关, 加入抗坏血酸使儿茶素缓冲液的pH值由7.42变为7.38, 但是该研究组的另一组实验加入柠檬酸溶液, 也使原儿茶素缓冲液的pH值降为7.28, 却对儿茶素的稳定性不起作用。有学者认为, 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可以还原多酚自由基, 并降低溶液中的水溶性氧, 从而保护了儿茶素, 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茶叶儿茶素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理功效, 在食品、医药、饲料、日用化工品等行业成为开发热点, 对儿茶素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儿茶素稳定性较差, 影响其功效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温度、p H值、金属离子及光照等方面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 阐述了利用β-环糊精包埋、制成儿茶素微胶囊、添加抗坏血酸等提高儿茶素稳定性的方法, 旨在为茶叶儿茶素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儿茶酚胺 篇9

1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药

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vp UV/Vis Detector;LC-10ATvp Liquid Pump;20ATvp Auto injection;Solution 色谱工作站。丹参素钠中检所批号:110855-200405,原儿茶醛中检所批号:10773-9910,供含量测定用。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色谱柱:迪马钻石 C18柱(250 mm×4.6 mm,5 μm); 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18 ∶ 82)系统下,原儿茶醛、丹参素与周围峰达到基线分离,呈现良好的分离度,峰形对称。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从原儿茶醛的光谱图中,发现其在279.2 nm处有强吸收峰;从丹参素钠的光谱图中,在280 nm处有强吸峰。故高效液相色谱选择280 nm作为测定波长,依法测定。原儿茶醛、丹参素光谱图见附图1、2。

在上述条件下原儿茶醛、丹参素和样品中其他组分色谱峰达到基线分离。为使定量分析准确,在系统适应性试验中规定理论板数按原儿茶醛峰计算不低于3 000。同时取不含丹参的阴性对照样品进样,结果表明,丹参阴性空白样品在原儿茶醛、丹参素色谱峰相应位置无色谱峰出现,阴性无干扰。对照品、样品及阴性色谱图,见附图3、4、5。

1.3供试品制备方法

提取时间考察:取肝得治胶囊(批号20061101)内容物,约0.5g,三份,研细,精密称定,分别置25ml锥形瓶中,分别精密加入甲醇10ml,称定重量,超声(150W,50kHz)处理15min、30min、45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少的重量,摇匀,静置,取上清液,过微孔滤膜(0.45μm),取续滤液即得。按1.2项下色谱方法,分别进样10μl,测定,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超声处理30 min后原儿茶醛、丹参素含量基本无变化。

综上所述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为:取肝得治胶囊内容物,约0.5 g,研细,精密称定,置25 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 ml,称定重量,超声(150 W,50 kHz)处理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少的重量,摇匀,静置,取上清液,过微孔滤膜(0.45 μm),取续滤液即得。

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原儿茶醛的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P2O5干燥器中干燥12 h以上的原儿茶醛、丹参素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原儿茶醛0.116 mg、丹参素钠0.284 mg的溶液,作为混合对照品储备溶液。用甲醇稀释成每1 ml分别含原儿茶醛2.9 μg、5.8 μg、14.5 μg、29.0 μg、58.0 μg;丹参素钠7.1 μg、14.2 μg、35.5 μg、71.0 μg、142.0 μg的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10 μl,记录色谱图,以浓度对峰面积作线性回归,得原儿茶醛回归方程为:Y=aX+b,其中a=459 49,b=-138 13,γ=0.999 9,原儿茶醛在2.9 μg~58 μg/ml之间线性良好,γ=0.999 9。得丹参素回归方程为:Y=aX+b,其中a=981 31,b=-465 11,γ=0.999 9,丹参素在7.1~142 μg/ml之间线性良好,γ=0.999 9。

1.5 仪器精密度试验

取原儿茶醛、丹参素钠混合标准对照品溶液,按1.2项下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试验表明,以原儿茶醛的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0.47%,以丹参钠的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0.49%,均小于2.00%,仪器精密度良好。

1.6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批号:20061101),室温放置,按1.2项下色谱条件,于0 h、2 h、4 h、8 h、24 h、48 h分别进样分析,测试结果,以原儿茶醛的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0.79%,以丹参钠的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1.32%,均小于2.00%。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48 h内基本稳定。

1.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20061101)供试品,按1.3项下方法操作,平行制备6份,按1.2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测定含量,测试结果,以原儿茶醛的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1.35%,以丹参钠的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1.47%,均小于2.00%。结果表明本法重现性良好。

1.8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含量已测定的样品(批号:20061101;原儿茶醛含量:53.5 μg/粒;丹参素198.5 μg/粒)的成品样品6份,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再在其中精密加入1 ml含原儿茶醛对照品(30 μg/ml)、丹参素钠对照品(110 μg/ml)溶液,再按1.2项下色谱条件进行分析,计算回收率,原儿茶醛平均回收率100.3%,RSD=3.4,丹参素平均回收率99.5%,RSD=1.9。结果见表2、3。

2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测定

取本品(三批次),按1.3项下供试品制备方法,配制供试品。另称取P2O5干燥12 h的原儿茶醛、丹参素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原儿茶醛10 μg、丹参素钠20 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照高效液相法(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Ⅵ D)测定,用外标法计算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

2.2 结论

建立了肝得治胶囊丹参中的原儿茶醛、丹参素HPLC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作为肝得治胶囊品质评价量化方法。

参考文献

啤儿茶爽,独辟蹊径还是独行踽踽 篇10

为什么?明明这两个可乐巨头早在娃哈哈非常咖啡可乐上市之前就都有了自己的咖啡可乐产品,可就是死活在中国不上市、不宣传,而且居然对娃哈哈这一非常“独辟蹊径”的“创新挑战”完全不予理睬!直接导致了“咖啡可乐”这一所谓“革命性”的产品,因为没有这两大品牌的起哄追捧,也没有其他各种饮料品牌的跟进追风,在非常咖啡可乐非常火热地上市并折腾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变得非常低迷非常低调。是可忍,孰不可忍!

娃哈哈的另一个“咖啡可乐”式的混搭产品——啤儿茶爽现在又高调上市了。

是原创吗?当然不是!娃哈哈从来不是一个原创者。在台湾,远有喜力早就尝试过了茶味啤酒,近有保力达去年大做广告的“啤儿绿茶”,名字还仅一字之差,创意也都是“学生和老师”、“警察(娃哈哈因为大陆不能用警察,改为同伴)和司机”之类的,名称、概念、表现都是那么相似,还真不知道到底是谁抄谁的?按照传播时间来看,好像保力达应更早一些。按照创意来看,保力达更像原创。按照娃哈哈一贯的前科来看,啤儿茶爽也应该是个疑似山寨。

不过,虽非原创,娃哈哈的“啤儿茶爽”在大陆终究还应算是“独辟蹊径”吧?既然又是“独辟蹊径”,这一回娃哈哈应该吸取上次的教训,赶紧跟青岛、燕京或者百威、嘉士伯招呼一下,让他们尽快研制啤茶或者茶啤之类的,技术可以开放,名字可以借用……只要别再让自己一人唱独角戏,别再让自己的“独辟蹊径”变成了“独行踽踽”并最终变成了“独木难支”。

一个新品类,没有人跟风,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同样是娃哈哈的产品——营养快线,果汁+牛奶,你看几乎家家饮料大品牌都在做,也分不清到底是谁跟进谁了,只是厚点薄点好吃点难吃点,营养快线却凭借其扎实精准但一点都不哗众取宠的定位,一开始可能并不那么风光那么夺人眼球,但却风光至今呢!

跟风者其实是很有趣的市场风向标,跟风者大多都不一定能成功,很多还都死于非命,但是有趣的是,跟风者越多,市场越兴旺,你就往往越成功,跟风者数量少或者实力弱或者几乎没有,你就往往会越难堪。

记得多年前,我服务奥普浴霸的时候,曾经与奥普董事长方杰聊天,他说起“浴霸”这个品类名称时,很自豪很得意,但是又很后悔当初没有将“浴霸”这个名字注册独享,导致了很多跟风者以各种xx浴霸的名字杀人这一市场,弄到现在群雄并起,过去奥普一家独大的风光从此不再。我却向他指出:方总你不必后悔,就因为“浴霸”是“暖气+照明”的一个新类别,非暖气,也非照明,所以就是需要一个类别名字,不然就混同于电灯或者暖气了,而那些众多的跟风者,其实恰恰是新品类的哄抬者,正是他们的一哄而入,才导致了“浴霸”这个新品类的真正建立。要不然,才没有奥普的今天呢!

啤儿茶爽会有很多跟风者吗?难!

啤酒味加茶味,不喜欢喝啤酒或茶的人,肯定不喝,很喜欢喝啤酒或茶的人,肯定也不喝。无所谓喝啤酒或茶的人,也会无所谓喝啤儿茶爽!娃哈哈看见的是兼容,我看见的却是排他,这个跟“暖气+电灯”完全是两码事情。咖啡可乐刚出来时,我们公司大概一大半年轻人都试过,现在还在喝的还有多少?为什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咖啡麦氏咖啡当初不跟进?现在娃哈哈你知道他们有多狡猾多阴险了吧!

儿茶酚胺 篇11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试剂与测试样品

岛津UFLC-20AD液相色谱仪;API 3200Q TRAP液质联用仪(Turbospray ESI电离源);超声波清洗仪;BF-2000M型氮气吹干仪;美国Milli-Q II型纯水器。

儿茶素标准品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均购于Sigma公司。乙腈、甲酸为国产色谱纯试剂。

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茶籽油均为市售国产植物油(生产厂家略),橄榄油(Extra Virgin)产自希腊。

1.2 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各标准品适量,加25%乙腈溶解成浓度约为0.2μg/m L的标准储备溶液。

1.3 试样的制备及测定

水提取精密量取各种植物油10m L,加水20m L,超声30min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取水层,再用0.45μm的滤膜过滤后立即测定,进样量90μL。

甲醇提取精密量取各种植物油10m L,加甲醇20m L,超声30min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取甲醇层5m L,N2吹干后,用25%乙腈2m L定容,再用0.45μm的滤膜过滤后立即测定,进样量90μL。

1.4 测定条件

1.4.1 液相条件

色谱柱:Zorbax SB C18柱,4.5×150mm,5μm;流速:0.8m L/min;流动相:A相(25%乙腈)与B相(0.1%甲酸)梯度洗脱,梯度程序为0~5min,A相62.5%,B相37.5%;5.1~9min,A相100%,9.1~14min,恢复到A相62.5%,B相37.5%。

1.4.2 质谱条件

负Turbospray电离源(ESI),离子源参数为CUR:25.0、CAD:Medium、IS:-4500、TEM:700、GS1:70、GS2:70。监测模式:MRM方法;离子对以及电参数(见表1)。

2 结果和讨论

2.1 提取条件的选择

文献报道儿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沉淀法、树脂法等[2~6],考虑到植物油基质复杂、粘稠度大,但极性与儿茶素类相差较大的特点,我们选择溶剂萃取法。用甲醇虽然能够提取出EGC、C、EC、ECG,但ECG的提取回收率较低(约为80%),用水提取EGC、C、EC可获得较好的回收率。

2.2 测定条件的优化

我们用反相液相色谱法,乙腈/三氟醋酸/水梯度洗脱对标准品溶液进行分离,结果显示6种儿茶素在15min内均得到良好分离(见图1)。但由于植物油中儿茶素含量较低,用UV法无法得到检测。所以建立LC/MS/MS多反应监测定量方法(见图2),该6种茶多酚中,按照出峰顺序,第2和第3、第4和第5是两对立体异构体,在质谱条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离子对完全一样,所以仅仅依靠离子对不能区分第2和第3(离子对均为289.1~109.0、289.1~123.1、289.1~151.1、289.1~203.2)、第4和第5(离子对均为457.1~169.0),因此必须保证在液相分离上,每对异构体对应的物质完全分离,而选用该流动相能够使得两对异构体分离良好;EGC的离子对为305.1~125.0、305.1~137.0、305.1~165.0、305.1~219.0,其中305.1~125.0的信号强度最高,故选该离子对进行定量,C与EC的离子对均为289.1~109.0、289.1~123.1、289.1~151.1、289.1~203.2,其中289.1~109.0的信号强度最高,故选该离子对进行定量。

2.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最低检出限

精密称取6种对照品适量,加25%乙腈溶解成浓度各为2μg/m 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再分别精密量取该对照品溶液适量,加25%乙腈制成对照品系列溶液。分别精密进样10μL,将峰面积(Y)与对照品浓度进行回归,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见表2)。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当信噪比为3时,EGC、C、EC、EGCG、GCG最小检测限均为20pg,ECG为5pg。

2.4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精密量取0.2ug/m L的对照品溶液10μL,重复6次,EGC、C、EC、EGCG、GCG、ECG对照品溶液峰面积RSD值分别为2.39%、0.97%、1.25%、2.04%、4.11%、5.35%。精密取茶油10m L,加水19m L以及2μg/m 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1m L,超声30min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取水层测定回收率,共测定6份,EGC、C、EC的平均回收率为98.6%(RSD为3.1%)、98.8%(RSD为2.8%)、98.2%(RSD为4.8%),EGCG、GCG、ECG均未检测到。精密取茶油精油10m L,加甲醇19m L以及分别为2μg/m L的EGC、C、EC、ECG4种对照品混合溶液1m L,超声30min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取甲醇层5m L,N2吹干后,用25%乙腈5m L定容后测定回收率,共测定6份,EGC、C、EC、ECG的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3.4%)、98.3%(RSD为2.7%)、97.3%(RSD为3.9%),79.6%(RSD为7.6%)。

2.5 儿茶素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将标准品溶液分别在室温下放置0h、6h、8h、10h、12h、14h、16h、18h,按照前述的方法检测,考察6种儿茶素在配制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EC、ECG溶液的峰面积RSD值分别为3.9%、3.1%、2.45%;GCG在14h基本稳定,截止18h,降解15.9%;EGC在18h降解68.4%,EGCG在18h降解66.9%,且生成复杂的降解产物。

2.6 植物油样品测定

按照前述样品处理方法提取各种植物油中儿茶素,测定结果显示,橄榄油中含有C、EC的异构体,离子对为289.1~109.0;芝麻油中含有2个C、EC的异构体,共有离子对分别为289.1~151.1和289.1~123.1;菜籽油中含有EC 0.9ng/m L;其余茶油毛油、茶油、大豆油、花生油中均未检测到。由于儿茶素极易氧化变质,前述菜籽油、橄榄油以及芝麻油在开瓶放置2月后已经不能再测到儿茶素,说明植物油的加工、运输、贮存条件对儿茶素含量的影响非常大。

3 结论

茶多酚是一类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辐射,降血糖,血脂,血压等多种功能天然成分,儿茶素类是其主要成分,食品的相关保健功能也体现在其儿茶素的含量上。本文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各种植物油中6种儿茶素的方法。植物油经水或甲醇液-液萃取,采用Zorbax SB C18柱,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对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6种儿茶素类茶多酚进行检测。方法灵敏、准确,适用于测定植物油中的儿茶素含量。

摘要: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各种植物油中儿茶素的方法。植物油经水或甲醇液-液萃取,采用ZorbaxSBC18柱,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对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6种儿茶素类茶多酚进行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均为520pg,平均回收率为79.699.9%,精密度为0.97%5.35%。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市售植物油中儿茶素类茶多酚的含量。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植物油,儿茶素

参考文献

[1]张民桂,冯鑫,严爱萍.茶多酚的药理学研究概况,山东医药工业,1999,18(3):21~23

[2]姜守刚,蒋建勤等.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研究,药学进展,2005,29(2):72~77

[3]郭宇姝,张沂,朱新生.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方法进展,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23(2):121~124

[4]何昱,洪筱坤,王智华.茶多酚中儿茶素及咖啡因的含量测定,中成药,2003,25(10):827~830

[5]黄雄伟.浅谈茶多酚的含量测定,中成药,2002,24(7):549~550

【儿茶酚胺】推荐阅读:

上一篇:我国战略成本管理下一篇:对中学体育游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