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式阅读教学

2024-06-25

评点式阅读教学(共5篇)

评点式阅读教学 篇1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过程不仅仅是“以读促悟”,还应该是通过语言训练来表情达意。“评点式阅读”就是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有疑而问,有得而写,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评点式阅读的评点内容和形式

评点的内容是自主的。学生个性特点、心智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决定了评点式阅读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而应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想在哪评点,就在哪评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要以开放的形式进行指导。

一般情况下,评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所感悟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启迪、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

2.理解不深处。就是那些学生有所理解,但理解又不完整、不透彻的地方。

3.思维困惑处。就是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的地方。

4.求异创新处。就是在阅读过程学生有创造性的感悟、个性化的见解的地方。

评点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字式。这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评点形式,即边看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评论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的“天头”、“地脚”或文字旁空白处。

2.符号式。就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

3.补充式。就是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二、评点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1.材料阅读,授之以渔。

材料阅读是评点式阅读的初始阶段,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材料以适合学生阅读的精美小短文为主,选文内容有专题阅读、经典阅读、文本拓展阅读、名著片段阅读等。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行为由无序阅读变为有序阅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文字的熏陶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把阅读的关注点指向自我。

2.略读文本,训练言语。

在材料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评点方法后,就可以过渡到文本阅读中,通过略读文本、片段评点进行言语训练。这个阶段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阅读的效率,把握评点的程度,重视评点的效果。操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课前自由评点。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时,他们的感受、疑问最多。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点,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在做批注时,要强调用句的准确、简洁,关注言语训练。

第二,课中专题评点。读懂文本的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对他们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质疑。要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互动形式,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评点见解,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层面上相互补充、拓展了思维,又检验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效果。

第三,课后扩展评点。学完课文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所提高和深化,此时作课后批注,既是对原有评点的补充、修正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并进行整理总结。评点时要求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以检验自我阅读的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3.精读文本,自悟自写。

通过材料阅读和略读文本这两个阶段的读写训练,学生已经建立起了自主阅读的主动思维,也掌握了基本的评点阅读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评点训练,那就是精读文本,目的是让学生自悟自写,由阅读积累向言语表达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互动,评点式阅读,内容,形式,教学策略

评点式阅读教学 篇2

评点式解读是随着我国小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本解读方法。“评”即评论,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内容书写评语,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点”即圈点,评点者在欣赏作品时遇到神来之笔、精湛手法、艺术技巧等,在文字边上加上圈点,表示赞赏。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现在所谓的“评点”,主要是指附着于文本的短小精悍的评论文字。

张洁《我的四季》是一篇选读文章,又是一篇抒写人生哲理的经典文章,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我就尝试着让学生去评点文本,主宰课堂。

先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研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第一阶段: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原则是:。拿着笔走进文本世界,从三方面入手:⑴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总体感受?⑵针对某一段话、某一句话、某一个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阶段:小组内交流,记录、整合,推出发言人。第三阶段: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小组成果。

对于这帮到高中还不满一个月的新生,我并不抱多大的期望,本着鼓励的原则,观望的态度,点燃他们说话的欲望!但高一(14)班同学的表现,则让我赞叹不绝,从而反思自己的初衷是多么的幼稚。

第一组,春天,发言人--洪志伟、戴军跃

句子赏析:“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梨。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细瘦”写出我力量单薄,“紧”写出紧张与吃力,“锈钝”写出工具的不锋利与破旧,“深埋”写出播种的艰辛。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的极度疲惫,也写出坚持的不易。

句子赏析:“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暗示着责任所具有的独特性,每个人都要自己去面对、承担生命中要担负的事。

句子赏析:“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人也许有贫富之分,但是每个人的希望都是高尚的,并无贵贱之别。

总体感受:春天代表希望,生命中有希望的存在,才能有方向,才能找到奋斗的力量。

教师絮语:人一出生便意味着你必须要承担责任,必须要耕种一块属于你自己的土地。上帝无法公平的给予每个人同一个起点。有些人出生名门,有些人出生贫贱。但在生命的春季,你若选择了放弃,那你这一辈子都没有立足之地。

第二组:夏天,发言人--郑嘉璐、陈金彤

句子赏析:第五段,由“盼”“恨”到“明白”的心理转变,告诉人们遇到困境,应自己创造条件,努力奋斗。被动等待,只能迎来更多的失望。

句子赏析:“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主动出击,付出百倍艰辛,因为一点过失又与成功失之交臂,自责、痛苦后,面对挫折只能重新开始!

句子赏析:“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默。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强者与弱者是自身与厄运抗争而决出的高下,并非依赖外部的`扶助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在失败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强,走完自己的路。

教师絮语:人生的夏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脆弱,容易遭受挫折的时期,积极、勇敢是必备的良药,经历了风雨才能让人走向强大。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第三组:秋天,发言人--卢佳晨、林超颖

句子赏析:“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干瘪”说明谷粒没有得到充足的养分,将谷粒比作我的收获,侧面突出现实的残酷。“酸”“苦”写出我在过程中的艰辛,收获却不尽人意。“欢乐”写出努力付出后的满足,用生命换得的成果,即使再微小,也问心无愧。

教师絮语: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负责地耕耘过,勿以成败论英雄,过程同样美丽。充实的过好每一天,你终将收获幸福。

第四组:冬天,发言人--王雪莹、杨捷

总体感受:一次四季,一个轮回,你经历了初生的春,奋斗的夏,丰收的秋,终将会走向暮冬。你曾错过什么,也便永远错过,坦然地面对过失、反省、检讨自己,所有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存在过,我创造过,在生命的尽头用“死”感受对“生”的无比希望。

教师絮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句卷首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

董雪芬

★ 诗歌:花落思君

★ 清泉作文

★ 伴君一路行诗歌

★ 为君歌一曲诗歌

★ 樱花时节又逢君一-

★ 与有缘之人共饮诗歌

★ 心中的一泓清泉高二作文900字

★ 我心中的一泓清泉初二作文

★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写景作文

评点式阅读 篇3

一、总体要求

学生在评点式阅读中,不借助任何教辅资料,而是单纯通过文字与文本素面相见,然后采用圈点勾画法,标出文本中的疑问处和精彩处,进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评点,从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自己、读者与读者的对话,获得“有所得”的乐趣。

二、评点标准

评点标准较为宽松灵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评点范围广。可以是标点符号的用法探微,词语、句子的理解赏析;可以是文本主题的多元解读,是内容的独特理解;可以是语言风格的感受品味,可以是文章章法、结构、写作技巧的分析评价等。

2.评点方式多。或质疑,或提示,或赏析,或评价,或联想,或改写、扩写、缩写,或比较,或概括等。

3.评点标准活。文本的解读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没有对和错的评判,只要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检验,能自圆其说,合乎情理即可。

三、评点模式

评点式阅读并没有固定模式,在这近一年的悉心探索中,笔者由最初的“三步走”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点评→教师总结,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六步走”模式:教师精选文本(立足学生实际)→教师导入(开启阅读之门)→学生评点(自主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整合组员智慧)→全班交流(展示师生成果)→教师小结(重燃评点激情)。

四、评点示例

下面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试谈笔者不成熟的做法:

1.精选文本:《六国论》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评点。

2.教师导入: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古文中的经典,屡屡被选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有关的评点文章中对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目。那么,这篇文章究竟“经典”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作品的?下面请你作评点。(上节课学生已了解相关背景,梳理了文言文知识点)

3.学生评点:下面请同学们回顾评点的方法,然后用15分钟的时间评点文章。这时同学们开始专注地阅读文本,并不时地进行勾画,在教材上书写着心得体会,有的学生还专门拿出纸,认真的写着,而笔者不停地巡视。

4.小组讨论:现在进入小组讨论阶段,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但只能到课下继续评点。请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的评点,并请记录员记好讨论中的亮点和疑点,时间是5分钟。

5.全班交流: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代表只能展示本组最精彩的评点和提出最有价值的疑点和大家交流,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

生1:我评点的是第一段第一句话,我认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自己的立场,入题显得见解明了,但观点太片面。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弊在赂秦”,下面我分析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师:你的观点较为辩证,但是,你知道作者这样写得真实意图吗?

生1:笑而不语。

生2:观点是为写作意图服务的,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师:能不能详细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好处?

生2:作者用含蓄的手法,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之覆辙,而应关注民生,自强自立;如果作者的讽谏太直白,自然引起统治者的反感,劝谏的效果会大大折扣,这体现了苏洵用语的高明。(全班同学鼓掌)

师:说的好,观点是为写作意图服务的。把这句话删去,文章也会完整,但失去了现实意义,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师:其他小组还有怎样的评点?

生3:我们小组评点的是倒数第二段的语气词“呜呼”和“悲夫”。“呜呼”表现了作者对六国灭亡的惋惜之情,六国因为贿赂秦国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悲夫”体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六国完全有让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优势,但由于“赂秦”一步步走向灭亡。这样对“为国者”的告诫能深入人心。

师:从语气词的角度揣摩作者的情感很好,这点我都没想到,可见此组思考的很细致。(这里只选取了3个小组的评点,但足以看出学生评点的个性化和丰富性)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评点的可谓精彩纷呈,不仅训练了思维,而且浸润了心灵,我很希望能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评点,请大家课下写一篇“六国灭亡之我见”的文章,优秀的文章将在全班交流。

五、评点问题

随着评点式阅读的深入开展,潜伏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评点时跳跃性强,对文本把握缺乏层次性、序列性、科学性,课堂流程显得杂乱无章。

2.学生预习文本不充分和评点水平的差异,致使不少学生难以找到评点文本的恰当“切入点”,而且有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肤浅,甚至存在着随意解读和歪曲解读的现象。

3.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习惯存在差异,他们评点文本时往往不能较好地体现学习的重点,很多评点都是没有意义的,因而难以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

六、努力方向

基于对评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今后笔者会在学生评点时做好“加减法”。

1.“加法”:评点上加强指导,提高成效。加强对学生文本预习的指导和监督,多在学习方法和解读文本的“切口”上指导学生,设计好科学合理的总体评点文本“框架”,加强分层评点阅读的研究,发挥好全体学生评点阅读的积极性。

2.“减法”:评点上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在深入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去掉臃肿繁杂的设计环节,让评点流程简单、清晰。要引导学生减去可有可无的评点,而在文本的精彩处下工夫。要引导学生减去无效的讨论,减去无价值的讨论,简化讨论流程。

(张丽,李文光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 266326)

评点式阅读教学 篇4

本文以叙述故事为主要内容,以分析人物形象为重点,虽属传统教学内容,但若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一种别样的方法,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契合实际情况,教学中同样能呈现亮点。笔者采用评点式阅读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评点式阅读中,不借助任何教辅资料,而是单纯通过文字,然后采用圈点勾画法,标出文本中的精彩处,进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评点,从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自己、读者与读者的对话,获得“有所得”的乐趣。

一、评点细节,让人物从平面走向立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细微处见真情”,评点人物就要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行动、语言、肖像描写,场面描写等。

如课文第18页,当那个高举着小女孩的人挤开人群向绅士走来时,那个绅士“弯腰俯身伸头向外探望”,学生对这个细节进行如下评点:

此处四个延续性动词“弯腰”“俯身”“伸头”“向外探望”,具体、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绅士对外界的关注,对小女孩的关切。

我感觉到一个出身高贵的人也有着一颗关心平民的高贵的内心。

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却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精神风貌、思想品格,抓住这些动词,马上在眼前展现一个立体的绅士形象。

又如文中一处语言描写:“快把她母亲找回来,快把她母亲找回来。”

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绅士能急他人之所急,用心助人,丝毫也没有不耐烦。

学生善于评点文中一目了然的细节,或只从文字的表层含义进行分析评价。教师应及时做补缺、点拨和深化工作。

如几个学生从课文找到关于母亲的动作、肖像细节描写,如“很挤猛推”“声嘶力竭”“狂躁不安”等,疏忽了文中三次关于“发疯”的描写,认为只突出了母亲的着急、焦灼之情。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和解读。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人物个性更突出。母亲在不同时间段的神情变化,揭示了母亲的内心活动:第一处的“发疯”表现母亲的焦灼、急切;第二处的“发疯”体现母亲的悲伤过度;第三处的“发疯”体现母亲的惊喜过度。而这一切,源于永恒的母爱,不顾一切的母爱。所以评点母亲不同时期特有的表情,把握母亲不同的心灵状态、思想感情,使母亲形象立体化。

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评点式阅读更是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它并不是一种个体封闭的自学感悟,而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与群体性有机融合的探究过程,教师的引导、引领不可或缺。

二、体悟情感,让人物与作者融为一体

作品背后都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作者本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情感体验,与笔下的人物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评点作品人物,有时要善于发现作者、了解作者的内心。

小说《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以写人为主,学生可能对文中的环境描写走马观花,一掠而过,没有做细细品味。

学生可能会回答,作者描写热闹、喧嚣、拥挤的场面为下文“小女孩走丢”埋下伏笔。至于其他的作用,没有谈及。教师除了带领学生欣赏此处盛大的场景描写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心体会这些环境描写的韵味和意义,以及作者是怎样把景和情融在一起的。

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

师:这个场面是通过谁的眼睛来写的?

生:小学生。

师:我们说,小孩子有什么特点?

生:纯洁、天真、有赤子之心。

师:所以说,以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是否可以这样说,文中隐含着作者追求纯真、纯美的理想呢?因为文中的场景充满热闹,让人感到快乐、幸福,令人陶醉。这也许是作家想要表达一种愿望,希望人间充满温馨和幸福。(生若有所思、所悟)

师:作者一点也不掩饰内心的狂欢和快乐,表达对温馨的人间场景的赞美和热爱。请同学们再找找,别的地方有没有作者情感的体现呢?(学生跃跃欲试状)

生1:在文末,“当绅士摘下戒指给小姑娘戴上时”,我似乎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欢快、欣喜,和文中人物达到情感共鸣,作者赞美了围观群众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的品质。

生2:第三段写绅士们的贵族做派,作者极力渲染他们的穿着打扮,突出他们尊贵的地位,光辉的形象。我觉得与下文写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的心灵相辉映,作者赞美了绅士外表的美和内心的美高度统一的思想情感。

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体悟作品情感时需要处理好一组关系,即评点小说人物和评点散文人物略有不同。中职基础模块上册第54页“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中写道:“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因此,要注意凸显散文形象的独特性,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思维引导学生解读散文中的形象和小说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对散文的建构解读越加清晰,对散文的主旨理解也不会产生偏颇。

如莫言《卖白菜》片段: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如何评点此处的“母亲”形象,学生可能会按照以下的方法:作者通过母亲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来表现她对“我”的安慰、体贴,表达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

如果评点止于此,那么小说人物与散文人物在作者的情感分量上并无区别,而实际上,此处的“母亲”形象,不仅包含文字表面上的母亲形象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母亲背后“我”的独特情感,写出“我”最想说的话。

笔者展示自己的评点:此处用“靠近”“掀起”“擦去”“抚摸”四个动词写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慈爱。在作者眼里,母亲是坚强的,她能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也能深深体谅孩子无法享受劳动成果时的委屈和痛苦,她对“我”的爱是那么的深沉。虽然,母亲的手是粗糙的,母亲的衣服充满了烂菜叶子的味道,但当“我”把头伏在母亲博大胸怀里的时候,母亲是“我”的温暖依靠,是“我”的精神支柱。

这里的评点语言有对“母亲”的客观评价,更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作者眼里”,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物的独特认识和评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因此,评点人物,有时需强调不同的文体特点,有了文体意识,学生就可正确解读小说人物和散文人物。

三、抒写感悟,让人物走进读者心灵

阅读是“把一种意义的关系从另一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主体与文本相互作用,即碰撞、交流、对话。“悟”,就是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评点人物,并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关照文本,获得超越文本的更深层次的感悟,实现认识上的升华。此时的人物不仅出现在课文中,而且存在在学生的心灵里,这就是从文字表象层到意蕴层的提升。

有的人物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突出的审美价值。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影响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它哺育、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甚至探究了作者塑造此人物形象的目的。笔者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四世同堂》时,学生的读书笔记上不乏大量的精彩感悟:“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极力开口,但他的声音,好像一根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一向镇定的他,现在手在袖里颤起来。”

感悟:一个爱国的老师在国破家亡时的伤心和无奈,但他无声的反抗表明了爱国的决心。我很喜欢瑞宣,隐忍而又坚决。

又如,“他把中国几千年来视为最神圣的家庭,只当作一种生活的关系。当国家在呼救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能阻拦得住他,他应声而至;像个羽毛已成的小鸟,他会毫无栈恋地离巢飞去”。

学生感悟:这是属于那个战乱时代少年的心声,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很快将不属于他们。他们放下了心中的悲伤,放下了一直眷恋的亲人与家,因为保卫故土而做出牺牲。文中将他们比作“羽毛已成的小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且富有生命。

评点式阅读教学 篇5

【关键词】评点法;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策略;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评说论述为“评”,圈点勾画为“点”。评点是中国古时文人、批评家经常使用的读书方法,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方式。如金圣叹评点《离骚》《水浒传》等六部才子书、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红楼梦》等等,不胜枚举。评点法又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苏教版必修三单元中有范例),运用评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综合素养。

一、评点教学法的基本要义

(一)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评点有前批、后批、夹批、眉批、旁批等多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多多尝试:字词句式可批、章法结构可评、思想内蕴可感、艺术风格可论,有感而发,不拘泥于形式。既可借助于标点符号在文本上做标记,于要害之处、生情之处圈圈点点,又可撷简洁灵活之语表达自我的审美感悟。因而,学生在评点中更能生发独特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构建图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教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借助外在力量(他人和相关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①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从外部对学生进行“填灌”知识,而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基础为原点,引导学生从现有知识框架中,不断汲取、更替,生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构建图式。在这种理论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灌输者,而成为学习者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才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和主动者。

评点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教师为学生示范评点法的使用策略,创设文本阅读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自主点评。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改变以往语文课堂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挖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评点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和态度。

(三)相互协作,对话交流

某种意义上,语文教与学是对话的过程,它由多个对话者构成。包含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等多重对话。“其中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学生作为读者,‘他者是文本;学生作为说者、写者,‘他者就是听者、读者;学生作为反思的‘自我,‘他者就是现实的‘自我。” ②评点教学法恰是以这种“对话”为基本要旨,激发学生与“他者”之间对话的欲望,在自我与外界同化、顺应的过程中,建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认知图式。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对于彼此意见的反馈、再评点,使得学生在碰撞、对话的相互协商中,收获新的审美体验。

二、语文教学中评点法的尝试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评点法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了解,生发个性化解读。

(一)抓住关键,强化理解

能否读懂文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能否找准“要害”,“要害”可以是思想主旨,也可以是情感意蕴。思想抑或情感通过语言的外在表达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关键词句便成了我们分析文本的重要抓手。

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关键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基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文本篇幅的限制,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逐词逐句讲解。如能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便能将整篇文章拎起来,不致一盘散沙。“牵一发而动全身”,简洁明了,高效节能。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纪念金岳霖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的事件很多,表面看上去杂乱无章,零零散散。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找寻文章的关键词句,以把握文本“形散神聚”的行文脉络。有的学生能够在“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中的“有趣”一词做重点标记,也有一些学生在“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的“怪”上做圈点。通过学生比较和我的评点,让学生感受“有趣”比“怪”更合适,“怪”只是金岳霖先生“有趣”的一种具体表现。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抓住诗文之眼,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透过关键词句的窗口窥看思想意蕴,可以理清文章脉络层次和论述思路,将“形散的散文”连缀成“神聚的散文”。

寻找关键句只是解读文本的初步,评点什么?如何评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介入文本的机理。

如《劝学》一篇,学生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评点:

生1:此句当为中心句,学习应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

生2:表明主旨中心,下文举日常生活现象如青蓝、水冰、蟹鳝之类来佐证,形象生动。

生3:学习不可以停止,全文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严谨分明。

从学生的评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关键和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掌握情况,又可从中发现偏颇和不足,激发其他学生对此问题的再评点,不断碰撞,不断完善。

(二)巧补留白,完善内涵

“留白”原是书法绘画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多被作家借鉴运用,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和诗意美感,以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本中的留白(或者叫不确定点),正是召唤读者想象,激活读者参与积极性,实现文本意义再创造的原点。” ③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引学生巧妙抓住空白点,适当对文本进行填补,缝合文章罅隙,在自我与作者间建构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形成两者的对话。

《老王》是杨绛先生关于底层小人物的一篇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将关注点落到文章最后部分杨绛和老李关于老王去世的对话上:老王为何在离世前一天看望杨绛?那天他如何克服病痛的?因此,有学生别出心裁补出了老王看望杨绛那天离家时的场景,想要通过创设情境来还原现场:

老王僵直着身子,哆哆嗦嗦地将鸡蛋一个一个地擦拭干净,慢慢地放进包裹里。每放一个,老王都要挺一下腰,等到所有鸡蛋都摆放好了,再用家里仅有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老王提着鸡蛋,颤颤晃晃地踱步到一张破桌子上,一手将香油搂在怀里,走了出去。

“老王,你不在家养病休息,干什么去?”同院的老李问道。

“我去给杨绛先生送点东西。”

“还是我替你送过去吧,我已经捎过几次信了,知道怎么走。”

老王好像使了很大劲,才说出来一句话:“这次我来送吧……”

老李看着老王缓慢地扶着塌败的土墙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出去。

这位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语言简练,既与文章中老李说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相呼应,又使用“哆哆嗦嗦”“颤颤晃晃”“踱”等词进行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老王艰难行走的形象;同时,还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老王的心理活动,凸显出老王高贵的品质,相当精彩。这样的巧补留白,既能连缀情节,又能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文章意蕴的理解。“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 ④

(三)找寻冲突,消除疑虑

除了运用巧补留白的评点方式来介入文本与之对话外,我们也可以尝试从文本本身的对立冲突入手。一些文本会在前后文情节表述、人物性格、作者情感态度上呈现出对立冲突的特点,形成张力,这就可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边城》一文中“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一学生便有疑虑,这是否与边地“风俗美”“人性美”相矛盾?

围绕小小的困惑,学生们对照前后文作了自己的解读:

生1:不矛盾,边城偏僻,民风淳朴,未被城市所谓的“道德文明”沾染,这一事件也透露着边城人性格里的野性和原始性。

生2:此地驻扎军队,也有偶然事件,整体上呈现“风俗美”“人性美”,不可以偏概全;且听别人说,道听途说,未必真也。

也有学生从情节安排来看,认为两个水手谈论的话题是为翠翠“爷爷死了呢”的心理活动服务的。这些都是有思考、有想法的评点。虽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能见微知著,从中窥探沈从文的情感依托和审美意趣。

“无疑处生疑。”教育必须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尝试与文本对话,与其他同学、教师对话,把创新和发散思维推向更高层次,产生价值。不必将学生紧紧禁锢在预设的牢笼里,无法挣脱;也不必强调标准答案,使得学生所有的努力都是指向教材、教师的答案。通过评点,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帮助者,实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评点教学还有诸多值得研究借鉴的运用策略,其核心在于指导学生全面独特地体验感悟,从而丰富优化认知图式。

三、评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学生不可“随性而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可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缺乏必要的技巧。因此,教师应示范“评”和“点”的运用形式,给学生树立典范。圈点勾画与议论述评合理利用:准确使用标点符号,评论语言尽量精炼、简洁,最好一语中的。具体评点过程,尽量还原文本的真实,发挥个人见解。切忌敷衍了事,信笔涂鸦,追求形式主义,“为评点而评点”。

(二)丰富评点术语

评点作为一种传统的批评形式,已然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我们在评点过程中,应大胆汲取借鉴前人成果,丰富批评术语,如行文结构之“草蛇灰线法”“麻衣相法”,评论语言之“拟容取心”“绮靡浏亮”等。熟悉明了了金圣叹、脂砚斋等评点大家的风格,我们的评点才更加准确凝练。当然,评点语言风格可以多样化,或严肃,或诙谐,或朴质,或工丽,或摹形,或传神,不一而足。

(三)和而不同,多元解读

每一种独特而合理的观点都是对文本意义的再生发、再创造。评点教学中要不得“一刀切”,应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教材。学生在研读前,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形成对文章阅读的“期待视野”。在期待视野参与下,每位学生阅读时都能领悟其中的某种或某些可能性,经由师生评点、生生评点的碰撞交融后,也便达到多元认知的效果。“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⑤因此,语文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思想差异性,保证学生与“他者”多重对话的有效发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以求“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3]蒋镇一.“批”出思想,“注”出灵魂——批注式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2015(3).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5]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

作者简介:孙旭,男,1987年生,中级职称,就职于江苏省扬州中学。

上一篇:数学学习兴趣源于生活下一篇:有效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