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精选12篇)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篇1
语文是一门极富思想、极富人文精神、极富激情的学科。教材中文质兼美、诗情画意的文章, 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 生动形象的语言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可如今, 学生早已习惯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解, 习惯了对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分解与剖析, 习惯了做一道道选择题、简答题, 致使语文课变得了无生气, 甚至索然无味、死水一潭。那么该如何构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激情语文”教学模式呢?笔者体会如下。
1 营造和谐氛围
有道是:“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副冷若冰霜、波澜不惊、毫无生气的面孔, 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自得其乐”, 其“收获”便是学生的漠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一扇急需开启的大门。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心灵去沟通心灵, 用兴趣去激发兴趣, 用智慧去启迪智慧, 用情感去点燃激情。教师对学生的热情, 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因此, 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只有师生之间平等, 学生才能向教师袒露胸怀, 才能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气氛, 才能最大限度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2 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 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讲课的导语设计十分重要, 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的导语极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把握文章基调, 感情投入地“导”, 给学生一把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意境的“钥匙”, 形成“双向投入”。
如在讲解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时, 笔者曾满怀激情地作了如下导语设计:“亲子之爱,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同学们, 说到‘母亲’这两个字, 你们会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是啊, 我们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正如歌曲中所唱的, 母亲‘把爱全给了我, 把世界给了我’。母爱就像贴身的背心, 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 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这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 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 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 于是, 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 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 正是学生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之时, 作品的主题与他们此时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他们的激情被点燃了。
3 激情感悟作者
语文文本的激情之流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之源。只有借助于对作者的了解, 把握作者人生阅历中蕴藏的情感因素, 才能由“知人”而“动情”, 才能将语文的激情转变为学习的激情, 进而营造出“激情语文”课堂所需的良好氛围。屈原的爱国、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患、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知其人, 才能使我们穿越时空, 品尝道道情感佳肴, 感悟到作者的情怀。
在讲授《宝玉挨打》一文时, 笔者将曹雪芹的身世及创作《红楼梦》的过程详细地向学生进行了介绍, 使学生对这部“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的原作有了更大的期待, 产生了迫不及待欣赏文本的热情。
4 激情亲近文本
语文的激情, 是生长于文本之中的。亲近文本, 是构建激情语文课堂的基础环节。因此, 要寻找并发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只有当我们的心灵与这些情感因素碰撞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时, 语文的激情才能被焕发。
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 而要让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负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 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 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美的欲望, 而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这样一来文字表面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领悟, 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才能在思维的逐步深入中得以显现, 构成“激情语文”的各个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被捕捉、被发掘出来, 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自然、被人类活动、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激活”, 课堂才能因为“情动”而摆脱死气沉沉的状况。
5 激情朗读华章
在中职卫校很少能听到语文课堂上像小学课堂上那样的朗朗书声。其实, 精美的文章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反复朗读, 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因为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 这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情意盎然的朗读, 或使人凝思静想, 心驰神往;或使人激情澎湃, 荡气回肠。学生读书一旦进入角色, 久而久之, 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如讲授舒婷的《致橡树》这首感情浓厚的诗时, 如果不断地去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有什么含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好的课文, 如果教师讲解时缺少了情感, 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 笔者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 语调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坚定, 成功地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在诵读中, 学生被女诗人平等、独立的爱情观深深感染。因此,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有一种“高峰体验”, 这样语文课才能变得美妙无比, 语文学习才能变成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情, 这也是返璞归真的教学艺术。
其实, 构建理想的“激情语文”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还是教师自身的“激情”构建。教师的激情是建立在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 不断丰富阅历、提高修养、认真备课、充满自信、注重授课艺术等方面。
总之, 一堂好的语文课, 需要教师充满激情于文本, 洋溢激情于课堂, 点燃激情于学生, 让学生始终沐浴在情感的河流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蒉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篇2
让语文课充满激情
作者/黄春梅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被肢解为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好好体会课文,就被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及中心思想。有的则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或美术课。结果可想而知,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哀,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理解偏颇,过分强调它的工具性;习惯了空讲;过分依赖多媒体;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文本等。但究其根源,语文教师毫无激情的讲解也难辞其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并能从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初中语文教材荟萃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有优美的散文,有情节跌宕的小说,有催人泪下的剧作,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更有活力、更有激情。激情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充满激情的教学应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一个情感充沛的教师,他的课堂是别开生面的。
一、语文教师的`激情来源
1.激情来自于对工作的热忱
一个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是教学中有激情、师生交流中有真情的前提和保证。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才能把工作做好。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于漪等都有一段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正是凭借着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非凡的成绩。
2.激情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他不但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以及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满腔热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十分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反之,长期得不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就会产生沮丧、不满意。所以,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让学生爱上教师,“亲其师”而后“信其道”。于漪老师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激情,这不能说那不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诉。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就可以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
3.激情来自于教师渊博的知识
学生最敬重知识渊博而又有教学能力的教师。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不要太多语言去教育学生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了知识带来的激情,就可以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框架。因此,作为教师,只有知识面广、更深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面对学生的质疑,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要不断学习。
二、对教师表现自己激情的认识
1.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情感
教师的教学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首先得调动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投入了,学生才可能投入。要想打动学生,教师首先得打动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仔细品味文中感情,提前扮演文中角色。上课时教师倾注情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中,热情澎湃,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对于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乡愁》,他就是余光中;他讲《岳阳楼记》,他就是范仲淹。因此,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们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挖掘文章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种情感,声情并茂地展示传递给学生,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有利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如果不反复朗读,无论教师怎样精讲评析,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让学生高声吟诵,通过“冰封、雪飘、高原、群山”的具体描绘,才能够深切感受到无限江山的壮美,主宰大地的豪迈之情。又如,著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假如教师不以豪迈、粗犷的语调跟学生一起朗诵诗歌,又怎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呢?总之,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能与苏轼周游赤壁,随毛泽东爬雪山过草地,听闻一多拍案演讲,和余秋雨对话,岂不美哉?叶圣陶先生曾向我们描述过一个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记了旁边的东西,大家投入的朗诵。”这也许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吧!
当然,进行美读训练时要注意两点:(1)在诵读时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无论他用什么样的方言构思,在形成文字时,大多都用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表达出来,因此,要在诵读中确切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深蕴的美,需以标准的普通话为基础。(2)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和节奏美。音乐美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调要高低错落,起伏有致。心理学表明: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厌倦,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的语调不能“千言一调,万语一腔”,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语文感情色彩鲜明时,语调要慷慨激昂,飞流直下,课文感情色彩平淡时,语调应如潺潺流水,春风化雨。这样高低起伏,如流动的音乐,给人无穷的美感。特级教师斯霞说:“讲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的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红烧肉好吃,但若天天吃,也会出现谈红烧肉而色变的情况。”教学方法有很多,如果教师只顾繁忙的备课写教案,无暇去探索,长期以来只能一个方法走到头,单调、乏味、枯燥,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结合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带来的乐趣。
总之,激情进入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充满激情!
让激情充满语文课堂 篇3
首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营造良好的、活泼的课堂气氛。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课堂也是一个舞台,一堂课是一场精彩的演出,老师只有用自己深厚的知识、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真心与学生交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思老师所想,答老师所问,积极配合,共同活动。而教师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鼓励学生的创见。使他们主动而真心言谈,畅快言语,并达成共识。这样可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目的。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优美的导入语,有先声夺人之效,犹如一篇好文章,开头就能吸引人不由地往下看;老师对课文画龙点睛的点拔,让他们茅塞顿开;老师意味深长的提问,让他们联想翩翩;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使他们求知欲沸腾,全身心地投入到丰富思维空间,满腔热情地对待语文课堂。在教学《荷糖月色》一文时,我让同学们谈谈学习此优美散文,你对此文的美是如何感受的?作者的思想境界是怎样的……他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通过点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要点、重点、词句,并且都兴奋不已,都为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赞赏而激动,这在他们的心中更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而对学习充满激情。
再次,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个性飞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堂课并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学生就能学好,而是老师要在语文课上,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深刻感知课文的重点,在课堂上发挥思维的能量,激扬个性运用想象翅膀,异想天开地思考每一个语文课题。学生在争论中无拘无束,使激扬的思维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在柳永诗《雨霖铃》中,我让学生谈诗里作者在离愁别绪中所蕴含的情趣之感。学生带着诗意的心境,敞亮视界,舒展心灵,翱翔思想,展现各自生命深处的生机,放飞个性,独抒一见。课堂上阵阵善意的笑声,鼓舞了每一个同学的胆量,由谈吐的遮遮掩掩变得大大方方,思维与个性的差异,带给学生是全方位的启发。
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而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相一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放飞想象的翅膀,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活力绽放!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篇4
一、教师充满情感的引导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前提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表明,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 还在情感方面给予学生很大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文中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 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认为李吉林老师的教学思想昭示我们,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拨响学生心灵的“情”弦,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 唯有如此, 语文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涌动生命的灵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其“拨弦”、“点火”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例如, 我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 先是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背景, 接着便满怀激情地朗读了全文, 当读到“老师, 老师, 就让它绿色韵枝叶伸进你的窗口, 夜夜和你作伴”时, 学生已经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轻轻地跟读起来, 当读到“夜深了, 星星困得眨眼”时, 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内心的情感再也按耐不住, 与我一起高声朗读:“老师, 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 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如此充满激情, 蕴含鼓动的朗读, 最大限度地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强烈共鸣, 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感, 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2. 用充满激情的总结语, 使学生产生余音绕粱的回味之感。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教学档案中, 有很多这方面的范例。例如, 他在教完《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后, 作了如下一番小结:“同学们, 了解总理事迹的每个人, 都被他伟大的人格给深深地感动了。1998年3月5日, 就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那个日子里, 作曲家三宝和我们一样, 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为《你是这样的人》谱写了一段极其感人的旋律, 全体起立, 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崇敬和爱戴, 走进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 (播放电影《周恩来》片段, 师生共同观赏, 全场肃静, 许多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 这样的总结语,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生又怎么会不情绪高涨呢?
3. 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 拨动学生的“情”弦。
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 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和事物、人物和事件, 所倾注的情感与情意, 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不停地叩击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的心中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师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基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激活课堂教学, 也正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的。以形象思维为特征是语文教材大部分内容的主要标志。教师与学生要深刻地领会语文教材的内容, 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
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 叶圣陶先生就曾以高尔基的《海燕》来说明想象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 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 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 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 在怒吼的海上, 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时候, 你就仿佛听到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 同时你还会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 大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 而飞翔在这种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教学实践中的很多事例充分证明, 一旦学生丰富想象的闸门被引导打开, 他们学习的激情就会迸发, 语文课堂自然就会满堂生辉、活力四射。
《水乡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 万条河, 池塘一个连一个, 处处绿水荡清波。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但细细品味还真别有洞天。我在引导学生观看水乡图画后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来到了什么地方, 最想做些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看到了小河, 想弯下腰去, 捧起水乡的水看一看;有的说看到河水清澈见底, 许多小鱼小虾绕着水草畅游其间……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我也完全融入到了学生的想象之中。这样的课堂, 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儿的疲劳感觉, 反而还让他们享受到了语文课堂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往日的“课堂疲劳综合征”一扫而光, 无影无踪。
三、学生的积极投入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的最根本的一点。学生大脑兴奋起来, 思维机器运转起来,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唯一条件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民主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2. 采用“质疑问难”教学方法, 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要在精心研究, 娴熟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一些体现一定深度的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我在观摩一位教师教学《江雪》一文时, 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天那么冷, 老人为什么要出来钓鱼呢?”此时如果这位教师仅仅从常规道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肯定难以处理。然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从逆向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解答这个问题, 课堂很有可能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情境。这位老师若有所思地反问学生:“你们觉得老人真的在钓鱼吗?”一问激起千层浪, 引起了全班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绽放出生命的精彩呢?
3.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这种意识和习惯, 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
四、创设快乐学习情境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保证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应当用快乐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 课中乐正浓, 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低年级教材的特色。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情感性和形象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 设问质疑, 求异促辨, 启迪激乐, 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设置悬念、竞猜谜语、即兴表演、演示实验、扮演角色、布置环境、叙述故事等,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在多种综合活动中既快乐又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如教学《秋游》一文时, 我把语言文字变为绘画, 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简笔画画蓝天、草地、白云、稻子,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认真地画着, 教室里一片宁静。一会儿工夫, 一幅幅惟妙惟肖, 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样, 学生不仅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 而且印象很深刻。
春天之所以美丽, 那是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语文课堂之所以迷人, 正是因为它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手持彩笔, 描绘出语文课堂教学绚丽多姿的春天。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富生命活力和激情的课程。教师充满情感的引导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前提;师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基础;学生的积极投入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关键;创设快乐学习情境是课堂活力与激情的保证。语文课只有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力激情,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5.
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励志名言 篇5
1.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抛掉过去,不一定有好的开始,但一定不会比过去坏。
3.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事,只有可能完成的事。
4.别潇洒了自己,却苦了父母。
5.没有遇到挫折,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力量有多大。
6.不拼一把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人物还是废物。
7.你必须跳下悬崖,在坠落空中生出翅膀。
8.不被重重的击倒,又怎么能华丽的站起。
9.没有人可以做你的双拐,你必须学会独立去闯荡。
10.不甘心失去就要去努力争取。
11.任何你的不足,在你成功的那刻,都会被人说为特色。
12.人因梦想而伟大。
13.弱者才会诉苦,强者永远找方法!
14.每条堵住的路,都有一个出口。
15.自己成功才能感悟生命壮观。
16.做好自己其他的让别人说去吧!
17.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只在一念之间。
18.人生就像一块烧红的铁条,需要千锤百炼才能走好。
19.泪,自己尝。痛,自己扛。未来,自己去闯。
20.别把自己看的那么遭,其实你很好。
21.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
22.永远不要放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等待虽难,但后悔更甚。
23.必须走完必经之路,才能走自己想走的路。
24.我本微末凡尘,但也心向天空。
25.伤痕是士兵一生的荣耀。
26.绝望的时侯抬头看着希望的光芒其实一直存在。
27.不管别人的嘲笑,我要走自己想走的路。
28.你都没竭尽全力,哪有资格哭泣。
29.你永远都无法借别人的翅膀,飞上自己的天空。
30.一个人的强大在于控制情绪,而不是外在型体。
31.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
32.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小时候吹过的牛逼!
33.每一个不努力的日子就是对生命的辜负。
34.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
35.要有最遥远的梦想和最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36.无论明日,有多落魄,至少今天,没有蹉跎。
37.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38.现在你不玩命的学,以后命玩你。
39.在我们能掌控和拼搏的时间里,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40.态度决定高度。
41.你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只能拼命!
42.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43.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会后悔!
44.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过傻逼似的坚持。
45.别说自己尽力了,那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话。
46.决定你的人生高度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人生态度!
47.别说不行,你都还没做怎么会知道?该坚强就别懦弱下去。
48.你要记住你不是为别人而活,你是为自己而活。
49.青春只有一次,别让自己过得不精彩。
50.生活是个吃软怕硬的东西。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
51.不要去预见烦恼或担心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置身于明媚的阳光之中吧!
52.我想要自由飞翔,这一刻,我对自己说,我不在胆怯。
53.我要的未来,要靠我自己去拼。
54.乌云的背后是阳光,阳光的背后是彩虹。
55.永远成功的秘密,就是每天淘汰自己!
56.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和在乎自己的梦想。
57.就算路不坦荡,也要做自己的太阳!
58.不念过往,不为未来,珍惜现在。
59.什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
60.只要有勇气,整片蓝天便是你的。
61.每个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个不努力的曾经。
62.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63.我的青春还在继续,再多荆棘也要向前奔跑。
64.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65.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66.人生只有出走的美丽,而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67.成功是分两半的,一半在上帝手中,那是宿命;另一半在自己手中,那是拼命。
68.别放弃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它会在你手里发光。
69.别紧张,深呼吸,坚持住,扛过去。
70.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71.我将一切回忆掩埋,只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72.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
73.最巨大的遗憾,是被命运安排!
74.放弃自己,相信别人,这就是失败的原因。
75.有梦就去追啊,愣在原地做什么。
76.规划我的路,一步一步走,不去用嘴说,而是用心做。
77.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
78.前行的路上,我必须孤身一人,因为没有人能跟的上我的脚步。
79.当你不能成就伟业,请你把握住平凡的幸福;当你不能让自己辉煌灿烂,请保持恒久的微笑。
80.不经历苦痛与磨难,哪来澄明平静的心态!
81.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82.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83.当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不要沮丧,笑一笑吧,一切都会过去的。
84.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
85.第二名意味着你是头号输家。
86.成功就是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在坚持一下。
87.我要让未来的自己为现在的自己感动。
88.要仅仅满足于自己伸手就可以拿到的东西,踮起脚尖,你会发现,自己的天空有多宽广。
89.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
90.信心不是源于别人的夸奖,信心是源于自己脚踏实地的累积。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快乐学习
农村小学的课堂,你都不能不赞叹它的安静。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紧紧的靠着讲台,学生们规规矩矩的端坐着,俨然一副认真听课的样子。可是,每当教师提问时,他们便悄然的埋下头,屏住呼吸,眼神总是逃离教师的目光,教室变得死气沉沉。面对这样低效的课堂和学生几乎静止的思维,我开始寻找原因,并思考、尝试怎样让农村的语文课堂充满快乐、激情、活力。
一、教师慈祥亲切,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微笑会带来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自然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从而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时,主动地认真思考、探究,最后再独立地解决问题。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就是所谓的敢问。要让学生毫无压力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1.由于在农村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长期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建立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采用科学的提问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敢问”后便是让学生“会问”“善问”。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采用科学的提问方式。教师的问题不仅要体现文章的重、难点,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关键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下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所谓的善问就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一种提高和升華,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问题的恰当性、明确性以及创造性。
参考文献:
王春华.浅谈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09).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篇7
一、依托教材, 拓展教学空间, 激活课堂
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思路, 确定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突出“精”, 切忌“大”而“全”, 要集中一个方面做足做实。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应针对其不同特点, 设计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要始终抓住教材的灵魂, 善于变通地运用教材。
1. 学会揣摩语言, 体会语言魅力
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从语言切入进行阅读教学, 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体验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突破。因此, 揣摩作品的语言, 就语文教学而言是值得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分析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表象性的分析, 而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充分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
2. 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 拓展想象空间
教师在有效理解与掌握作品的同时, 应该寻找出作品中意义的符合情理的空白点, 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有一个拓展, 培养与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包含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推进、人物命运喜怒哀乐的发展、人物对话神情细节的缘由等。例如欣赏小说, 就要抓住情节多元发展的线索, 以想象、猜测来丰富作品的内涵意义, 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二、重视教法, 整合各种因素, 激活课堂
教学法是科学, 教师的教法思路同样要求“活”。教师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例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课内与课外的互补, 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等等。
1.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中, 师生应该是互动的, 语文教师要激活课堂教学, 必须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手段, 营造和激活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阅读古诗词, 可以通过配乐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同时, 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只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 其素养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2. 运用全新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把课教活”, 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维要新潮。新时代的教师要审视现代教育的走势, 适应时代的要求, 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其次, 要求教师教学的方法要有所创新。要善于运用多种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特别是要娴熟地掌握与运用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形成自己独特、高效的教学风格。
三、学会联想, 独立思考质疑, 激活课堂
要让学生“学活”, 教师就必须备好教材, 备好学生, 研究好教材思路、教学思路、学法思路。要科学设置问题, 触发学生思考;要突出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要适时点拨学生, 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1. 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
通过想象联想来激活课堂教学, 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的。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 要深刻领会这些教材内容, 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开讲语, 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 和他们一起在海浪间穿行;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们感受海燕在闪电中飞行无所畏惧;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 使学生们成为真正的小海燕, 体会那飞行的畅快与意气风发。
2.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质疑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质疑。教学前, 让学生质疑问难, 发展思维能力;教学时, 让学生质疑解疑, 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如阅读《明天不封阳台》, 通过辩论是封阳台好, 还是不封阳台好, 让学生从争辩中来发现问题, 得出环保的结论。
倾注人文,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激情 篇8
源于叶教授那句话的震撼,在讲读《小珊迪》一课时,我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重新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使学生受到诚实、善良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使小珊迪美好的品质如同汩汩的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上课伊始,任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在低宛如诉的乐曲中,学生被带到那凄美的故事所蕴含的情感之中。谈初步感受时他们更是情绪激昂。显然,这时学生的感情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于是,任课教师沿着这条线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用心地去读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并指导朗读,让他们体验小利比当时的心情,由此体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此时此刻,学生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课文中,用心地朗读,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津津有味。接着教师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亲自进入角色并思考:假如你就是小珊迪、小利比、“我”,在见面的那一刻你会怎么说?让学生们融入角色中,此时,他们的心和小男孩越贴越紧,有的已经哽咽难言,声泪俱下,已经完全沉浸其中。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小珊迪具有什么样的好品质?因为已有前面反复朗读打基础,学生们轻易说出了“诚实”“善良”“诚实守信”“信守诺言”等。为了使学生在学文的同时学会做人,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小珊迪走了,那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有学生说:“小珊迪,你放心去吧,你的弟弟一定会幸福的。”有学生说:“我们一定要学习小珊迪,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好学生!”
……
学生们爱的琴弦被弹了起来,这正是任课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们的回答,当时在场听课的几十位教师不禁频频点头,课堂气氛很好。就在任课教师想结束这一环节时,一只小手又举了起来,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任课教师让他站起来说一说他的想法。“老师,小珊迪的诚实、善良令人钦佩,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但我认为他诚实得有些愚笨,他和弟弟是孤儿,他必须照顾他的弟弟,那他就不能轻易死去,他为什么不先用那些钱去治病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只要生命保住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小珊迪》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所有的教师都在向他们的学生传授着小珊迪的诚实、善良,而无一人提出异议,没想到今天却被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学生马上反驳了他:“钱是别人的怎么能随便乱花,那位先生让他去换零钱,就表明信任他,他又怎么能不归还呢?”
“他治好了腿,也可以挣钱再还呀!”
又有学生说出了另一种观点:“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小珊迪为什么肯把年幼的小利比托付给一个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呢?难道就因为他给了他一先令去换零钱就是好人吗?他就不怕他是装的吗?”
“在什么样的社会都是好人多,我们的国家还有坏人呢?”
……
本来严肃的课堂,霎时便被激烈的争论所取代。虽然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但也有一定道理。因为这正是他们由情感共鸣而引发的,他们完全沉浸在为小珊迪的死感到惋惜的情感之中,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奇迹的发生,渴望小珊迪的复生,面对一张张争得面红耳赤的小脸,一双双渴求教师去评判、去支持他们的眼睛,是继续下面的环节,循规蹈矩地完成这节公开课,还是随着学生们情感的升华而改变初衷?任课教师选择了后者。当时,任课教师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在引领他们反复朗读体现小珊迪诚实善良的话语之外,又趁势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引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改写《小珊迪》的结尾。这一举动将课堂又一次推向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写出了自己认可的结尾:小珊迪被弟弟送往医院,感动了医生,只收四便士为他治疗;那位先生被小珊迪的诚实、善良打动,把小利比当作亲生儿子抚养成人等。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在他们身上一览无遗。虽然他们写出的结局各不相同,但我们的教育目标却终究归一:诚实和善良已深深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虽然学生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或许任课教师的处理方式有待商榷,但从学生们写出的一个个美好的结局,一句句动人的祝福中,我们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它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成就。虽然下边的环节因此而无法继续,但又有谁能说在新增的环节里他们没有受到更好的启迪呢?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但我们能在教学中激起学生们情感的火花,体验做人的道理,这也不乏是一节好课。
让激情环绕课堂让学生充满想象 篇9
(一) 充分利用朗读, 调动学生激情, 激发想象
在指导朗读的时候, 要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 想象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的活动等, 然后采取表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 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景,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教《变色龙》一课, 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想象警官奥楚蔑洛夫当听到狗的主人地位不同时的心理状态, 结果学生朗读绘声绘色, 听者也能感受到作品的内涵。这样做使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充满激情。进入角色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想象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想象力因而得到提高。
(二) 创设情境, 引发激情, 勾起想象
如果教师只是冷漠地分析字词句篇, 不从整体上和课文意境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老师、学生之间的情感波动, 勾起学生的无限的想象。例如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 可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 今天我们能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 老师能够从容地为你们讲课, 这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是在幸福之中。而我们和平生活是无数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1950年, 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为了保卫年轻的共和国, 千万中华儿女组成了志愿军, 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 于是一桩桩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炮火中发生了。我们虽然没能亲眼看到, 但当年的战地记者魏巍用笔记下了英雄们那感人的风采,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老师动情的引导, 牵动了学生的激情, 为学习课文创造了很好的感情氛围。学习朱自清散文《春》, 可结合课堂上所描述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反复品味“春风图”“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 真正感悟春天的风采, 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学习《听潮》一文, 学生虽然没见到大海, 但可以运用鲁彦所描述的意境, 从情态和声音两个方面让学生想象“海睡”时平静美和“海醒”时的雄壮美,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生和作者的心融为一体。
(三) 抓住优美的词句, 让学生展开想象
作品的意境统统通过形象的语言, 特别是优美的词句来传递。因此, 教师在分析作品时, 应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 在品味中生发情感。例如“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其中的“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把“争”字形象化, 表现出了“争”的神态, 十分传神, 使学生不由得想到了桃树、杏树、梨树竟相开花的热闹场面。“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让学生由百花的争芳吐艳自然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 反过来也赞美了春天的可贵可爱。“闭了眼”“仿佛”等词点明想象的情景, 又反过来表现了作者被春花所陶醉。通过分析, 学生会情不自禁陶醉在课文所描绘的灿烂春花里。
激情,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10
一、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点燃激情
数学教师的语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振奋学生的精神,激起学生去征服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组织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平淡无奇,问题预设的要恰到好处,语言带有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像发动机一样,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跃跃预试,让学生在老师的轻轻一点中,手和脑都动起来,精神高度紧张,处于亢奋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集中、更活跃,也才更富有灵感和创造性。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乐土,也是教师播撒知识的乐园。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法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求x+y的值。由于是新授课第一课时,学生刚刚学了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所以首先会想到的是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x、y的值,再求x+y的值。于是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迅速的求出的值吗?看谁算法既巧妙又正确。学生听完后,马上开动脑筋,都想在第一时间内找出最简捷的途经解决问题,全体同学鸦雀无声,双眉紧簇,认真观察,思考……紧接着一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我看了他的答案后,点头示意“方法很好而且速度又快”。听到我的表扬后,他的脸上绽放了骄傲的笑容,充满了胜利感。我又说:“看谁是第二名,第三名……”其他学生做完后都争先恐后地交给我看,做对的学生在沾沾自喜,没做出来的我再为他们鼓鼓劲:“你已经接近答案了,再加把油!”他们又在继续的努力着……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语言“你很棒”“你的方法太好了”“你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了”“你的字比以前大有进步”“仔细观察条件,相信你会找到正确答案”……会给学生增添无穷的动力,激发他们的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竞争状态,不服输,不放弃。这样的课堂也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富有激情的、高效的课堂。这不正是教与学所期望的状态吗?
二、让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迸发激情
当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后,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老师争辩与学生争辩,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索。这样,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主体精神才会一起成长,使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调动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激情迸发的火热的数学课堂。
在学习《垂直》一课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一个个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垂直的概念探索垂线的性质,并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极佳状态,在解决一个个问题后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首先我给学生两根木棒,让他们自己去摆放有几种位置关系。他们在操作活动中,一个个饶有兴趣地摆出平行、相交、垂直等各种图形。为了让他们透彻理解垂直的定义,我给他来个“鸡蛋里挑骨头”,“检查一下看谁摆得不够垂直”。学生一听之后,想一想马上拿出量角器,你量我的,我量你的……最终在激烈的争论中,他们明白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才叫互相垂直。在探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性质时,我在黑板上画一点和一条直线,然后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作图: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之后我又叫第二位、第三位学生上来作图,还是在刚才的图形上作。等到再叫第四位时,该学生根本不上来了,他说:“我们作的都是同一条垂线,而且只能作一条垂线,作不出第二条,所以我就不用再作了,其实刚才第二位、第三位也不用作了。”学生一句朴实的话语,就已经精彩地总结出“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性质,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又那么贴切。
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培养智慧的良好土壤,他们的智慧就会在此生根发芽,他们完全可以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不需要老师的包办。他们需要的不是僵硬的定理、公式,而是自己去探索的鲜活的知识,用自己的激情去品尝成功的愉悦。
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激情
我们的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生源基础参差不齐,既有敏锐洞察力的学生,又有基础相当薄弱且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其实他们也想展示自己,甚至有学好数学的潜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信心,又要成绩优异者体现自己的能力,使全体同学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数学热情被挖掘出来。
数学课堂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碰撞的过程。我在讲授新课时,特别关注悟性稍差一些的学生,鼓励他们敢说,在交流中,观察他们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点拨修正,帮助他们理解、辨析,树立信心和勇气,使这一批学生通过锻炼敢想敢说,使数学课堂越来越透明。
当然思维活跃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较快,对于基本概念、定理、性质掌握起来易如反掌。为了防止他们对于数学产生乏味,每一节课我都设计了A、B、C三类习题,其中难度系数较大的及易错题、活用题,就是为这些学生准备的,既能考查他们思维的创造性,严密性、综合性,又能培养他们的挑战性。同时我每课为他们准备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中考题,难度系数各不相同,让成绩薄弱者意识到立足于现实打好基础才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而成绩优异者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必须保持学习数学热情的持久性。每碰到一道难度较大的习题,我经常安排几位高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同台打擂,既锻炼他们考场的实战性,又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高手林立的竞争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时常常在下课后,他们还在意犹未尽地争论不修,使数学课堂潜在地延伸着……
数学课使一部分学生由胆怯变成敢说敢讲,使一部分学生由讨论发展到争论。我常常在课堂上看到他们为某一道题而群情激昂地争个不停,最终在辩解中随着一方被另一方打败而慢慢安静下来,这就是由激情折射出的数学课堂的魅力。
四、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生成激情
心理学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有成效的学习时机。”真实的课堂会因为错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老师及时地捕捉并提炼成全班学习材料时,就可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使他们认识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确定“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对“错误资源”进行信息重组有效利用。
在数学二次根式化简时, 有这样的练习题, 把根号外的因式移到根号内,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化为我看到这么整齐划一的答案马上来个激将法“看来你们对于最基本的二次根式定义还不完全理解”。全班学生顿时安静下来, 刚才还带笑容的小脸一个个拉得好长, 都瞪大眼睛观察式子。随后有些学生在理直气壮地说: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a是负数, 化简后, 根号内不就是-a吗?”“对, 这样才使二次根式有意义。”“这样才符合二次根式定义。”……面对全体学生的思维误区,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错误, 要想让他们彻底理解, 必须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于是我形象地打了个比喻“你们只顾城里, 城外起火了”。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化简后是一个正的, 化简前由于a是一个负数, 所以是一个负的, 它们不相等。”“把a移入根号内, 而要留下一个负号, 这样才能既保证式子有定义, 又使化简前后相等。”
课堂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错误不可避免,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只能导之,不可堵之。学生的错误必须经过自我否定的过程才能有效地防止再犯。
激情与教学共存,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启迪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是把学生引入数学乐园的导游。教师应让激情打开学生汹涌澎湃的思维闸门,一泻千里,让激情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教师的个人底蕴和积淀和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对数学教育的满腔热忱和对数学高效课堂的不懈追求。
摘要:一节数学课必须是科学的、动态的、有序的、激情高涨的,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高效、光彩夺目的数学课堂, 才能使学生乐于走进数学课堂。如何才能形成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数学课堂是本文所探讨的主旨。
关键词:数学课堂,激情,激励,主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忠.数学教学行动策略[J].江苏教育, 2006, (6) :31-32.
[3]叶澜.让课堂燃发生命活力.教育科学研究, 2005, 第1版.
[4]王岳庭.数学教师的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8.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历史课堂; 激情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04-001
作为历史课程教学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更新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封闭单一的传统教学为开放式多元化的素质教学。教学方法突出灵活性、主题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创设充满激情活力的历史课堂,把历史课堂变成培养“21世纪新人的训练场”。在日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内容的内在力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常常是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灵活的创造各种生动活泼的、学生乐于参与的历史情境。
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被激发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境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初三历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幻灯片打出一张《19世纪中期的日本》地图,并让学生畅谈他们所了解的日本情况,学生们争相发言,还有的出示图片,内容涉及到日本古代、近代、现代各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还找到些插科打诨的滑稽材料,再配以幽默的讲述,不时地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使全体同学都能自然地进入到对日本历史的学习中去。但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学中历史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真实性,不能脱离最基本的历史条件,要让学生在与历史相似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和体味某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生存状态,生存境况和喜怒哀乐。二是生动性,创设的情境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学以致用,懂得关怀社会,关注现实。
二、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师生间的合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新教材安排的大量的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例如:要完成辩论会《我看“商鞅变法”》的探究活动,就会涉及讨论、辩论等一系列合作学习活动。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辩论的正方、反方和裁判方。同一个辩论小组的同学,要对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甄别和筛选,对从何种角度论证己方观点进行协商,对对方可能提出的依据和论证进行猜测和拟定反驳方法。学生为了寻找更多的历史资料去向历史老师或周围的人寻求帮助。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都与他人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合作。
三、延伸课堂,拓展空间,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以一门全新的课程来到我们的学生身边。综合实践活动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关系,跳出书本学习的局限。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孩子们走出封闭的书斋,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让他们坚守着心中的自信走过成长的历程——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设计了“探究活动课”等,这是一个亮点。教材对许多历史问题不做过多的主观评论,而是提出让学生探究,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那种传统的“封闭性”作业在新教材中已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开放性”作业。就历史学科而言,一项重要功能便是“以史鉴今”,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课题”,如《科索沃问题的由来》、《日本跨入科技强国原因的探索》、《让历史告诉明天——从日本侵华历史的“余波”谈起》等,将历史与今天学生关注的热点巧妙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其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热情,促使其积极思维与探究,正如教育学博士肖川所说:让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从而来完成对主题的多方面的丰富与组合,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启迪明天”的功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历史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学习行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无疑是我们每一节历史课堂应该追求的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人是最宝贵的资本,人的个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得到张扬。历史课堂应以张扬学生个性为己任。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扮演学生学习的积极支持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才可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研究,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的脉搏。为此,初中历史教育就不能仅仅追求或满足于中考取得好成绩,而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学生,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在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胸襟开阔,放眼世界,使学生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成治世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于小学语文激情课堂的创建 篇12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陶冶人性情、提高人修养的学科, 也是各学科中最具有情感性的学科。此外, 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 对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着首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只是机械性地认为其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识字、教师教字, 认为小学生理解能力偏低, 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导致课堂教学很容易扼杀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识读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熏陶。高效课堂落脚于“高效”, 但绝不是教学形式的单一化。鉴于此, 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试从对创建激情课堂的认知角度来阐释高效课堂的呈现。
一、激情课堂的效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 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 反之则很低下。这正体现了现实教学现状中出现的困倦的情绪传染人, 而高昂的情绪感染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才能让课堂因激情而流光溢彩。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动作、体态等表情达意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激活课堂, 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在烘托课堂氛围的同时, 还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 使得教师在课堂的每个授课环节都能够做到情随思变, 游刃有余, 使课堂具有吸引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身意见的魔力。此外, 教师的激情投入有助于极大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魅力形象, 使学生在激情洋溢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感染、内化和提高, 正可谓润物细无声。
小学生好奇易动、性格天真, 很容易被教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巧妙的情境感染心灵, 点燃其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一旦他们的激情火花被点燃, 他们在课堂中跟随教师的激情引导下精神更振奋, 思维更活跃, 情绪更高涨, 自然注意力也会更集中, 参与度会更高, 由此带来的观点的碰撞更会使得学生的能力更上层楼。
只有激情才能产生激情。富有激情的教师与充满激情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整个课堂便会更具活力, 课堂成为师生共奏的进行曲, 妙不可言,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并间接提升师生的创造力, 教师的激情感染、召唤着学生, 学生的激情则是对教师的认可和欣赏, 教师的激情会愈加升腾, 师生相互促进, 将课堂推向高潮, 推向高效完美。
二、激情课堂的创建
创建激情课堂就是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 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 智慧得到启迪, 潜能得以挖掘, 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更是如此。以下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创建激情课堂的方法, 供大家批驳。
(一) 课前备课工作充分
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对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做到了然于胸, 不仅要对重难点明晰于心, 还要能对所授知识进行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相信每一位教师都相信, 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 授课语言结巴不畅, 对于激情课堂的创建而言, 等于不可能。
(二) 精设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激情课堂的创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 了解并熟练地掌握课堂导入的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或通过创设情景, 唤醒学生有过的生活经验。
(三) 课堂中注重教态的使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感染力。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 体现在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 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课堂教学中正确、巧妙、适度地运用各种教态能够润色口头语言, 有时甚至能够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态,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丰富的教态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微笑面对学生,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教师的惧怕感, 能够温和课堂气氛;多给予学生肯定或者鼓励的目光,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 巧妙运用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
小学生生性好玩, 尤其热衷游戏, 教师在授课中若将学与玩相结合, 寓教于乐, 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 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达到快乐、高效学习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强调的是儿童要多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过程, 也是学生感官参与、手脑结合的过程。这一方法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虽然语言可能较少, 但是亲身动手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兴致的活力课堂的展现。
教师针对授课内容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表现欲, 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进而激发课堂活力, 提升学习效果。例如:通过设定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既锻炼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又打破了沉闷的课堂, 使学生由被动吸收转成主动求索, 逐渐在自信中萌发竞争激情。竞争机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它在操作中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模式并不固定, 但它的最终目的还是激发课堂激情, 提高教学成效。
(五) 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与平等。创建激情课堂, 必须改进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的魅力在于此, 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对于同一问题, 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素养不同, 得出的答案可能异彩纷呈, 而这正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师应给与足够的尊重。在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时,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出来, 这样往往能使师生双方产生一种宽松、愉悦和颇具收获感的心理体验,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展现语文课堂的活力。
三、对创建激情课堂的认识误区
(一) 认为激情课堂就是游戏课堂或表演作秀
我们所要创建的激情课堂是高效课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仍然是高效。这里创建的激情课堂是师生智慧的凸显和情感的流露, 不是单纯的手舞足蹈、一笑而过。
(二) 错误对待师生的关系位置
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对学生比较关爱, 对学生总是放心不下, 喜欢多讲, 这样就出现了大家常见的课堂上教师洋洋洒洒, 才华尽显, 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激情的课堂, 不仅严重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而且直接弱化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判断、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构想、主动去表达、主动去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难以活跃起来, 难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推荐阅读:
英语课堂要充满激情05-21
做一名充满激情的教师08-13
充满激情的励志英语名言10-16
充满激情08-25
教学充满激情08-19
让执行力充满激情演讲稿07-13
优秀教师演讲稿:信念让人充满激情12-07
追求激情的语文课堂06-19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11-23
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