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材料

2024-12-12

时事热点材料(精选12篇)

时事热点材料 篇1

时事热点材料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对提高高中地理学习效率非常重要。将时事热点材料巧妙地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更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一、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地理中的河流名和地名等需要学生记住的东西量多而枯燥,降低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时事热点传达的是不同国度和地理位置的最新信息及资讯,地理教师通过引用时事热点来讲述地理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吸收地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引入时事热点时,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受课本篇幅的限制,地理课本在介绍某些知识的时候,有时并不全面。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等具体案例,可使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加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可以将枯燥的理论与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仅学到课本知识,还了解了军事知识、人文思想、历史知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地理课堂中应用时事热点材料的策略

(1)课前搜集整理时事热点。为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所应用的时事热点材料一定要突出课堂的主题,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因此,地理教师应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搜集材料, 挑选合适的时事热点材料。保证热点材料与课本主题一致的情况下,其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的时候, 充分掌握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和现状,使时事热点材料的针对性更强。总之,在课前搜集时事热点材料时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国内外的大小事件进行关注,强化开发课程资源意识,从各种新闻中找出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材料,用于地理教学。

(2)课中遵循时事热点材料利用原则。在利用时事热点材料时,应该遵循及时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其中, 及时性原则是指教师引用到课堂中的时事热点最好是当前发生的,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便于补充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加深学生理解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的性原则是指要有目的地选择材料,明确地理知识和时事热点知识的联系,在探究时事热点问题时,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分析。引用时事热点材料前,必须对其进行精心加工,选取与教材最接近的材料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学生对世界杯关注比较多,在讲解地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结合南非世界杯上为球员助威的大喇叭“呼呼塞拉”对地域文化进行讲解。可以告诉同学们,呼呼塞拉最早由羚羊角制成,可发出超过一百分贝的噪音,用来驱赶狒狒等。这种喇叭发出的噪音,可使人间接性失聪,因此受到众多的抗议。但由于南非的地域文化,最终反抗无效,继续使用“呼呼塞拉”。这样,就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南非世界杯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保证引用材料的真实性。选取的时事热点材料其来源一定得是国内正规媒体网站且经过核对属实才可采用,不要轻易引入不确定事件。可以在课堂上引用无法透彻理解或尚未形成定论的地理现象,但是要注意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思维,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 讲解“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的天体”时,可通过引用“2011年,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在9月26日晚7时30分,多人目击到UFO自东向西飞行,且过程中伴随彩色物体的喷出,整个过程持续十分钟左右”这一不明飞行物报道来引起学生无限遐想, 引发其对外星人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状态。

(3)课后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讲解“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时,可引导学生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开展水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通过制作调查问卷,以全班同学为研究对象,对各家庭的用水方式及每天的用水量进行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绘制和编辑表格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整理表格培养其探索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水资源稀缺的印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水资源的宝贵,更加了解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从而珍惜水资源。由此可见,开展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时事热点材料的应用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加强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更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摘要:首先介绍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然后提出地理课堂中应用时事热点材料的策略,包括课前搜集整理时事热点、课中遵循时事热点利用原则、课后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高中地理,时事热点,材料应用

时事热点材料 篇2

由“提笔忘字”谈汉字传承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字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一项技能。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诸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取得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

但是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和智慧,不论是方正的楷书、隽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内涵,即便是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汉字正是在国人的提笔书写中得以传承,文明正是在方方正正中得以张扬,在那一笔一划中流淌着老祖先的文化血液。

时事热点材料 篇3

一、时事热点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激活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地理课堂上主要学习的内容,学生通常不会亲身去接触,只会在精神层面上去理解,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结合时事热点,通过对时事的关注,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极为有利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有的问题学生无法理解和消化,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挫伤。在地理课堂上参与时事话题的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例来说,在讲述地球、月亮以及太阳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2006年,为什么春节没有大年三十?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非常好奇,于是经过讨论的方式,他们终于知道,那是因为地球、月球以及太阳之间相对运动所形成的。

在21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就是各国之间的教育竞争,所以关心教育的发展就是关心我国未来的发展。在教学中给学生讨论的话题和机会,开拓他们的思维,同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才是教育的重点。

2.构建教材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只是教育的媒介,通过对媒介的使用,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我国,长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只有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他们才会完成,在自己的意识中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国当前的教育一定要改变学生的思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知道怎样去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 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讲解时运用时事热点材料

教师在课堂上结合一些时事热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想学,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如高中地理中提到如何解决城市问题,答案有两点,一是分散城市职能,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并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二是进行城市规划,重视城市立法,加强城市的管理和建设。这两个知识点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如果采用时事热点讨论的方式,举一些大城市的例子,比如上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现在问题变得更具体,学生会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的分析,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2.在高考复习时运用时事热点材料

伴随着中学地理课程的不断改革,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也要更新。在高考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题目主要是在时事热点的基础上设置的,加入时事热点成为主要出题方式。在高考复习中运用时事热点材料,这不仅是应对高考的方式,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方式,用最简易的方式来理解深层的问题。

如今,不管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时事热点已成为出题的主要方式。比如2012年上海市地理考试卷中就出现了伊拉克战争和西亚地理问题,最近的“三农”问题,也是出题的热点。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归纳和分析,可以知道在题目中加入时事热点已经成为地理出题的趋势,所以不管在平时的学习还是训练中,教师都需要重视这一点,让学生也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

3.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时事热点材料

目前的教育非常重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会怎样去研究学习。根据这一需求,学校开展了学习活动,在研究性活动中,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交换意见。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思维水平,更新思维方式。

三、 总结

我国的教育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从实践中,我们得知,在地理学科中加入时事热点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他们自身能力的需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时事热点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时事热点材料 篇4

一、时事热点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将时事热点材料和高中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是能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眼界的新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地理是很乏味的一门课程,其中有很多枯燥的地名和河流名称需要记忆,并且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亲身去接触,只能靠自己去领会,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都抱着一种逃避的心态。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结合时事热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就和其他课程一样有趣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过分依赖的习惯,早已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为了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教育机构一定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改变广大学生的思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学习,让他们在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可以独立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要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和枯燥乏味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快乐地去学习,并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地理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习得历史知识、人文知识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时事热点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讲解时的应用。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结合一些时事热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也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这门课程,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这门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不能亲身体验,所以很难理解和回答。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们需要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结合时事热点材料,就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抽象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就变得具体,也更容易接受了。所以,有些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回答的抽象问题,若能将它们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也就变得简单和易于解答了。

(2)高考复习时的应用。根据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题目都是依据时事热点进行设置的。时事热点已经逐渐成为当下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所以,在高考复习中,要多关注时事热点新闻,充分理解时事热点材料,因为这不仅是应对高考、争取取得满意成绩的方式,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

当下,不管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时事热点在题目中所占的比重都越来越大。所以,不管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训练,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各项考试中取得“胜利”。

时事热点材料 篇5

背景材料

材料一: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材料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考点链接

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②科学发展观

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共同富裕

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问题解答

1.“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⑤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为什么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答:①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决定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党和政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对社会:①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②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③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加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对个人:①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②有利于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③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4.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答:①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加大对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⑤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政府要依法行政,确保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5.请为当地政府解决好民生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物质基础;②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制上保障民生问题;③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④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⑤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意见和建议。6.青少年能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些什么?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②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积极宣传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7.我国当前还存在贫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③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党和政府重视扶贫工作说明了什么?(变问式:国家设立扶贫日、重视棚户区改造表明了什么?党和政府重视扶贫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体现了哪些观点?)答:①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爱,表明了对扶贫开发的坚强决心;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③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⑤有助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⑥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⑦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⑧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⑨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9.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为消除贫困,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变问式:我国怎样才能打赢扶贫攻坚战?)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给贫困地区以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开发领域的改革创新;③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④扶贫必扶智,坚持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⑤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凝聚起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等。

10.请列举近年来我国采取的扶贫措施。

答:①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③建立廉住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④实施大病救助制度;⑤完善城乡合作医疗保障体制;⑥加决棚户区改造等。

模拟精练

一、选择题

1.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小康梦:物价稳定、工资上涨、望子成才等。千千万万个梦想或许是零星细碎,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小康梦。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列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①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②它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各族人民追求的理想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④它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吃光盘子里的食物,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一经发起,就得到了人们的积极响应。这一行动有利于()①倡导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念 ②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③形成爱惜粮食、珍惜资源的社会风尚 ④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7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成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到2050年,我们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是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A.职业理想 B.道德理想 C.最高理想 D.共同理想

4.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列举措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②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门诊医保政策

③习近平主席出席厦门金砖会议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5.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说明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①是共同富裕原则的要求 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③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从总书记报告的题目可以看出()A.我们现阶段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B.我国已经开始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得到解决

D.我国当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

7.2018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全国贫困村、贫困县的帮扶力度,把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的农村地区作为后期扶贫的重点和关键。这是因为()①扶贫要注重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②精准扶贫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③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唯一途径④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8.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表明了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开创了党的建设新格局和新境界,也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系统地提高到新的高度。我市某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决定开展“学习会议精神,自觉跟党走”系列活动。同学们搜集到了最感兴趣的热词进行讨论,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参与。

关键词一 从严治党

十九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我思考】为什么“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关键词二 不忘初心,走好长征路

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活动。我市时党员提出了要不忘初心,走好长征路;要坚持真理,坚定信仰,发现真理,探求规律;要端正态度,顽强拼搏,充分展示党员风采的活动。

【我分析】(1)“新的长征路”指的是什么?

(2)你认为我市党员干部应怎样“不忘初心,走好长征路”?

关键词三 走群众路线,办民生实事

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将中心城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列入市、区政府2018民生实事。通过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改善提升居住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博得市民称赞。

【我行动】作为我市的一份子,我们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做些什么?(不能少于四条)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D 6.D 7.C 9.【我思考】①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腐败分子背离党的宗旨,丧失党的理想信仰,败坏党风;②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⑤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人物存在;⑥腐败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分析】(1)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①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走好长征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④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⑦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⑧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⑨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聚焦时事热点,激活写作思维 篇6

时评属于新闻体裁中的新闻评论,从表达上看,时评属于以分析为主的论述类文章,而新课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正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选考内容的使用类文本包括新闻阅读。时评兼有两类文本特征,也因此常被命题者所青睐。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梁衡的新闻评论《让法律来保护阳光》;2009年深一模语文卷论述类阅读选用王逸舟的《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 2010年深一模论述类阅读选用李海鹰的《剥除伪装像呼吸一样自然》(评价韩寒)2011年深一模论述类选用张伟的《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以美国著名学者乔姆斯基访问北大为新闻背景写的评论; 2014年深一模论述类阅读选用余秋雨的《无争议陷阱》针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剖析,也是带有时评性质的文章。因此,通过时评阅读及训练,不仅可以拓展阅读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张扬阅读个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的分析归纳、鉴赏评价和探究思考能力。

从高考作文来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少试卷以时事新闻热点作为命题材料。如2009年的高考,江西卷以蔡铭超天价购买圆明园兽首,辽宁卷以明星代言,2011年北京卷以“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再次囊括金牌”,2013年广东卷以关于慈善为中心的话题作文等。有些则直接要求考生写时评文章,如高考作文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陕西卷“中国发展”等。

从写作题材来看,与时评相关的新闻事件、人物和话题,又是鲜活的写作素材,积累新闻素材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必将一改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或材料陈旧老化的弊端,使文章紧扣时代脉搏,更富有现实意义。同时,时评的章法结构与材料作文结构“引——议——联——结”很接近,是常见的考场作文模式;许多优秀时评的语言,或犀利幽默,或优美灵动,或精辟深刻,习得这些语言,可使自己的文章活泼生动,大气开阔。

基于以上认识,本工作室和课题组,近年致力于时评读写专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除了正式出版《时评语文读本》,另选编时评阅读专题100余辑,选文500余篇,主要供学生课外自主阅读,部分还被引进课堂,由教师指导阅读,有些则作为阅读教材,供教师课堂时讲授。同时,为了结合高考备考,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高考前夕举行大型时评专题讲座,主讲者选择年度若干新闻热点,整合相关时评文段,综合各种声音,引发学生多维思考,以激活思维,并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语言。这种集束炸弹式讲座,知识信息丰沛,思维流量大,效果显著,反响强烈。

本时评专题共十讲,选十个热点话题,每一讲设置“新闻背景”“媒体声音”“多维思考”“适切话题”四个步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自主开发课程的体例特点。

新闻事件不断发生,时事热点也在不断切换,限于编者的视野和水平,也限于时间与精力,很多值得关注思考的热点未能选编进去;一堂讲座,不可能网罗更多的话题,也不能涵盖更多的知识信息。倘能让考生考前浏览阅读,带来一点点启发,并能激活思维,学会理性思考,同时能从中积累一些鲜活素材,习得一些精辟语言,最终能给考生写作提升带来些许帮助,则善莫大焉。

第一讲: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

【新闻背景】

2015年2月28日,由央视前主播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题为《穹顶之下》的雾霾新闻调查视频,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点击率突破3100万次。除了各大媒体转载支持之外,很多知名新媒体人,微博上的大V和明星均力挺柴静。新任环保部长也赞赏:“这部纪录片唤醒公众环保意识,值得敬佩。”与此同时,这条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激发了各类人群的表达欲,有人从中看到了十面“霾伏”、有人看到了大爱无疆,有人看到了责任操守,有人看到了政府缺位,也有人看到了营销案例……柴静以她独特的方式向中国舆论场投下了一枚“震撼弹”,成功地在两会前夕引爆并且引领了治霾这一热点话题。然而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网上掀起有关柴静此举动机和私德的讨论,网民快速分化为两大阵营:赞扬柴静或辱骂柴静。原本以为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将是一场关于环保、关于雾霾、关于环境治理的专业知识的大讨论,结果却演变为一场关于柴静的个人道德鉴定。最终因舆论场偏离了正常发展走向,也可能该片本身引发出的一些话题过于敏感,《穹顶之下》被封杀了。但柴静和她《穹顶之下》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所引发的相关话题,仍值得我们警醒与思考。

【媒体声音】

一、从柴静式行动的价值评价维度

正向:

柴静的这次行动是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庄永志(原《焦点访谈》主编)

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头(知名网友)

该片对中国的雾霾问题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调查。 回答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与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呼吸着中国空气的人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柴静之前,没有人能够系统完整地告诉我们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现在这些答案,就藏在这部片子里。在对中国的污染问题从污染企业、行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从经济、政策、法律多个角度做了条分缕析的剖解之后,提出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 ——“假装在纽约”(网友)

反向: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辨的公共对话逻辑。——吴靖 (北大教授)

综合起来,主旨就是去工业化,妖魔化本土工业,顺带黑国企。和西方文化左派操弄民粹主义的套路类似,以煽情和情怀为手段。——某网友

柴静女士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能够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其实并不奇怪:1、这一纪录片聚焦雾霾的来源和危害,但尚未触及根本性的制度成因;2、在这个时候展示雾霾这一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自党内政治来看亦是现任主政者所乐见的,因为他们当然不愿为前任们的积弊负责。

——张雪忠(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                            ——冉云飞(作家、教育家)

中性:

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崔永元

因为有了当母亲和照顾孩子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雾霾时更不能忍,所以发起“一个人的战斗”。公共言说目的就是调动公众,拿个人经历做引子,搞些小煽情(采访小女孩有没有看过蓝天)、小金句(“有义务没权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视频整体还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专家、机构的观点和数据为说服力。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          ——西坡(媒体人)

二、从对环保、雾霾认识的维度

正向:

面对雾霾的天气,我们在责怪政府,自然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政府顾着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我们也在责怪企业,因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污染了一方土地,污染了人们的饮用水源和每天需要呼吸的空气。但是,我们每个公民是否也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不喜欢雾霾,但也不愿意放弃汽车;我们讨厌扬尘,却也希望房子多盖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创造者也是污染制造者这个软性的因素。雾霾不仅是环保问题,也不仅是经济问题,它也是中国人心中的纠结与挑战。

柴静的《穹顶之下》也让我们更加清醒,虽然这个新闻调查视频引爆了舆论场,但未必能真正的改变中国,毕竟纪录片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真相,给我们一个警示。柴静的《穹顶之下》做不了好天气的救世主,亿万网民抛洒的辛酸泪也荡涤不了雾霾的天空。所以说,若想守得云开见月明,还得需要我们的国家痛定思痛下决心,拿主意。需要有关部门真正哈下腰来勤动嘴,勤跑腿,彻底消除利用集团因为利益咬合而制造的雾霾。更需要置身其中的我们每个人的戮力同心。职能部门多一些责任与担当,企业多一些绿色生产,市民们少开一天车……点滴行动可以汇成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强大力量。唯有此,才能为当下的人们更为子孙后代撑起一片洁净的天空!

——袁宝《柴静的<穹顶之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反向:

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吴靖(北大教授)

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 ——“树上的男爵”(中戏教师)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她的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

——周雷(南京大学博士)

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陈平(复旦大学教授)

三、从《穹顶之下》传播的维度

1.天时地利人和的传播

天时:2月28日是周末,刚好是春节各路人群返京没多久,网民有时间上网。

地利:人民网作为首发地点,人民网官方微博还在当天连发8条微博表示对柴静关于雾霾纪录片的支持。

人和:(1)除了引来众多网民热议,韩寒、李小璐、黄晓明、大S等明星也纷纷支持,从一个社会万象到得到娱乐圈明星关注和传播的迁度。(2)得到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力挺,他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 一部环保部长都认可支持的环保纪录片,权威度瞬间加分。(3)柴静前身是央视新闻记者,又出过热卖书籍《看见》,她本身就是一个公众人物,自身名人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之用。

2.通俗易懂的视频内容

柴静的环保纪录片主讲雾霾,内容开头就讲到了主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整段视频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让大部分点击观看的网民从第一秒到103分钟结束,从头至尾看完,因为这段纪录片没有高大上复杂化的内容加工,以科普、共鸣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3.共鸣的正能量内容

片中的金句充满正能量。如“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着。——每个人终有一死,我并不是怕死,而是死后的我,还有后代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个世界就和我有关。——心灵最低处涌动着一股拯救大自然环境的冲动。

“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在一个围观者遇到一个母亲本能情感和一个与自己日益相关的话题时,从一个不了解雾霾的我到对雾霾的产生和防护有一定认识的我,最后甚至对雾霾产生了憎恨的情怀,这就是共鸣感染人心深处的力量。

《穹顶之下》是当前对雾霾报道最综合的一个纪录片,它短时间获得的关注度和传播量、播放次数可以和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匹敌,超过了大部分的热门电视剧。这些成绩源自该纪录片以情感定位到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共鸣转化,大众接受程度高的视频,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共鸣的视频,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黄小星《柴静<穹顶之下>传播启示录》

四、从对柴静批评的维度

综观中国网络史,我们便会发觉,这是中国互联网的一大顽疾。任何公共议题,到了互联网这个喧哗的广场之上,最后都会沦陷为一场对核心议题不屑一顾,而纠缠于议题发起人的道德评估。中国人对别人的道德状态,有着近乎病态的关注度。这种动辄进行道德评估的心灵雾霾,其实是阶级斗争的遗毒。

此次对柴静的《穹顶之下》进行动机质疑的便有两类人。一类极左,认为柴静录制雾霾属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类极右,认为柴静的纪录片,在为政府变相维稳。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需要呼吸,雾霾是全民公敌。在这个全民公敌面前,不就事论事,不就纪录片本身进行研讨与批评,而是写小说一般想象力发达的揣摩纪录片制作者的心理动机,这是懒于行动却四处皆敌的逻辑思维。

批评为的是道出真相或真理,而非为了反对而反对。批评家既不是御用表扬家,更不是一个毕业于蓝翔技校的道德酷吏。批评家是一个拥有专业知识与理论工具、面对具体文本或社会事件、进行深入腠理的文本分析或符号分析的人。批评家之所以进行批评,不是为了抢夺话语权,刷取知识分子一览众山小的存在感,而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存在本身。真正的批评家,是火眼金睛的鉴别师,他为值得赞美的而赞美,需要贬斥的而贬斥。批评家不是为了争夺话语高地、罔顾事实的“两个凡是”的投机分子:凡是蓦获名声的都需痛殴,凡是与体制有所牵连的都需痛击。

捷克政治家哈维尔于1989年在布拉格制定公民论坛的对话守则:一、对话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理,而不是为了竞争;二、不要作人身攻击;三、保持主题;四、辩论时要用证据;五、不要坚持错误不改;六、要分清对话与只许自己讲话的区别;七、对话要有记录;八、尽量理解对方。(“布拉格对话守则”)反观近两日微博、微信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发言,我们便会发觉,目前的中国,公民罕见,“屁民”扎堆。面对人人无法逃离的雾霾议题,大多“屁民”无法理性对话,却更热衷于人身攻击与离题万里,并因拥护与反对,站在两个队列,互相进行话语痛殴,却难得一见关于雾霾的专业性、建设性文本。

不是说柴静是圣母、是偶像,是不可批评的人物,而是说,批评有批评的尺度。

——马小盐《批评柴静的尺度:中国特色的道德指控何时休?》(凤凰网)

讨论一个高热度公共话题,会有各种激烈分歧意见,这很正常。讨论中有些人不留神会有点犯规,比如某种人身攻击,这不好,但也难免。我以为,任何公共讨论,遇到两大法宝应该立即停止,互相拉黑,有多远逃多远:一是当有人祭出建设性批评,二是遇到心地太纯洁的真外宾。 ——赵楚(作家)

【多维思考】

1.柴静的《穹顶之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何看待柴静式的行为?

2.“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着。”柴静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发?

3.《穹顶之下》对中国的雾霾问题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调查,其中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而作为非专业人士,柴静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信息的?对其中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4.有人认为:“中国环保主义的误区就是要去工业化,一味强调环保,就会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

5.我们常常看到,任何公共议题,到了互联网这个喧哗的广场之上,最后都会沦陷为一场对核心议题不屑一顾,而纠缠于议题发起人的道德评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6.捷克政治家哈维尔一生致力于公民社会的创建,并于1989年,制定了“布拉格对话守则”。对话守则包含哪些内容?你对此有何启发?

7.批评有批评的尺度,真正的批评家应具有怎样的品质和尺度?

8.从传播角度,《穹顶之下》对你有何启示?你是如何看待名人的新闻效应?

【适切话题】

1.环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2.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请从我做起 3.推动社会进步是每位公民的责任  4,责任与担当   5.勠力同心,根治雾霾  6.呼唤一场新的启蒙运动 7.与其坐而论道,何如起而拯之 8.不要忽略个人的力量9.了解真相,唤醒良知10.“阴谋论”可以休矣 11.批评的尺度12.没有批评,赞美无意义13.呼唤理性,学会宽容14. 切勿攻击一点不及其余15理解他人,就是理解自己16.构建良好的言论环境17.让正能量产生更多的共鸣18.网络是把双刃剑19.围观改变中国20.清除心灵的雾霾

时事热点联网 篇7

【热点材料】欧洲南方天文台2013年6月26日发布消息称,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 太阳系附近有三颗适宜生命繁衍的“超级地球”, 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 距离地球仅22光年。按照天文单位计算, 其堪称地球的邻居。

“超级地球”也称超级类地行星, 是指那些环境可能和地球类似, 而质量通常为地球1到10倍的行星。这三颗刚被发现的行星拥有适宜的温度, 而且有液态水, 这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天文学家称, 这些行星属于天蝎座格利泽667C恒星的“宜居带”。

【命题分析】重大天文事件是高考的命题热点, 可能出现的命题角度:

1. 日、月、地三者的关系。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

二、神舟十号再探“天宫”

【热点材料】北京时间2013年6月26日8时7分许, 搭乘三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在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神十”任务主着陆场预定区域顺利着陆, 返回舱目视烧蚀正常、外观良好。“神十”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傍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执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中国首位“太空老师”女航天员王亚平和“神十”飞行乘组指令长聂海胜、航天员张晓光联袂出征太空。在15天的太空飞行中, “神十”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圆满完成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 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

【命题分析】往年的高考试题曾考查过美国的火星探测、航天基地的建设。今后的高考试题可能考查以下问题:

1. 航天基地的建设。

2. 航天器的发射条件。

3. 着陆场的选址。

4. 太阳活动。

5. 时间计算问题。

三、美国西部遭遇极端高温, 局地逼近地球记录

【热点材料】中新社纽约2013年6月29日电美国西部多个地区遭遇极端高温酷热天气, 凤凰城、拉斯维加斯等多个城市最高气温超过45℃。29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谷”的最高气温飙升至54℃, 直逼有气象记录以来地球的最高气温57℃。当地居民称, 在路边被烈日暴晒的汽车里、柏油路面和人行道水泥路面的温度已超过90℃。

【命题分析】近年来,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今后的命题可能以此材料为背景, 考查以下问题:

1. 常见的天气系统。

2. 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印度北部暴雨引发洪水, 造成重大损失

【热点材料】根据印度官方2013年6月22日公布的数据, 印度北阿肯德邦连日暴雨带来的洪水及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升至556人。6月16日至18日, 强暴雨袭击了印度北部的北阿肯德邦、北方邦和喜马偕尔邦等地区, 降水量较往年平均增加40%, 从而造成洪水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雨造成许多地段积水, 房屋被淹, 交通严重堵塞。

【命题分析】自然灾害是高考命题中必修与选修的交叉点。可能出现的命题角度:

1. 暴雨洪涝产生的原因。

2. 洪灾引发的次生灾害, 如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治。

五、中缅油气管道贯通, 开启中国—印度洋“直通车”

【热点材料】2013年5月30日, 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 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至此, 由东北、西北、西南 (以上为陆上通道) 和海上通道组成的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战略格局逐步成型。我国绝大多数的进口原油是依靠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通道进入境内的, 中缅原油管道为我国的油气进口在西南方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 中缅原油管道成为第四大能源通道。投产后, 中缅油气管道每年的供气量相当于2012年进口量的1/4, 使中国进口能源不必经马六甲海峡。缅甸凭借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成为中国周边国家中的一个天然气大国。缅甸地理位置特殊, 濒临印度洋, 可帮助中国打通印度洋通道, 保障中国能源进口的运输安全, 破解“马六甲困局”。

【命题分析】能源问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我国能源问题日益加重, 而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可能出现的命题角度:

1. 中缅油气管道沿线的地形和地质特点。

2. 能源调配对输出地、输入地及沿线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3. 破解能源问题的措施。

六、不以GDP论英雄, 扭转发展路径

【热点材料】2013年6月28日至29日,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干部考核体制时, 习近平强调, 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 既看发展又看基础, 既看显绩又看潜绩, 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十八大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 正是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之下的明智选择和科学选择, 也深化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命题分析】绿色GDP, 即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所剩下的部分。绿色GDP=GDP总量- (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今后的命题可能考查以下内容:

1. 绿色GDP的内涵。

2.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3. 资源与环境问题。

七、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助推能源变革

【热点材料】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研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我国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 治理好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管齐下、科学施策, 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 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确保防治工作早见成效, 促进改善民生,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会议确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十条措施, 包括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 构建对各省 (区、市) 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内容。

【命题分析】2013年, 我国雾霾等大气污染事件频发, 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后的命题可能考查以下内容:

1. 环境问题的成因。

2. 节能减排的措施。

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因及具体措施。

八、青岛最凶浒苔群猛烈来袭

【热点材料】受洋流和风向的影响, 山东省青岛市2013年最大的一波浒苔从7月2日开始从海面向青岛漂来。3日一早, 青岛沿海普遍被大面积浒苔所覆盖, 其严重程度堪比200年的首次浒苔灾害。据了解, 浒苔最初形成于江苏外海,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年6~8月进入生长期, 此时正好漂浮到山东半岛, 而山东半岛的地形正好有利于拦截浒苔, 最终形成灾害如今, “来青岛看海还是看‘草原’”, 已经成为一句经典的流行语。

浒苔能遮蔽阳光, 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研究表明, 浒苔分泌的化学物质很可能还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另外, 浒苔暴发还会严重影响景观, 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 这是人们想要竭力消除的最大不利影响。

【命题分析】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 海洋大型海藻浒苔绿潮频频暴发。今后的命题可能以此为背景, 考查以下内容:

1. 浒苔发生地区的洋流和风向。

2. 浒苔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沿海渔业、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 浒苔产生的人为原因及治理措施。

九、201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思前, 食后, 厉行节约”

【热点材料】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思前, 食后, 厉行节约”。天育物有时, 地生财有限。减少粮食浪费, 就是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无序消耗,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数据显示, 全球每年约有1亿吨食物被浪费, 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浪费约3亿吨, 超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所产食物总和。与发展中国家的食物浪费主要源于技术原因不同, 发达国家食物浪费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不当行为。

【命题分析】粮食问题是长效热点问题, 也是每年备考的重点。今后的命题可能以此为背景, 考查以下内容:

1. 农业区位问题。

2. 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3. 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十、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热点材料】2013年6月22日, 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审议通过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5处, 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 仅次于意大利。

哈尼族以数十代人的毕生心力, 垦殖了成千上万的梯田, 并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 梯田中可长年饱水, 保证了稻谷的生长和丰收。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 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 为水、用材林、薪炭之源, 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 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 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的, 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命题分析】元阳哈尼族梯田如此壮丽和独特, 首先是大自然特殊的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其次, 哀牢山特定的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成为最壮丽、独特的奇观。今后的命题可能以此为背景, 考查以下内容:

1. 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

2. 哈尼梯田四季景观变化的原因。

3. 评价元阳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十一、国内重污染城市扎堆儿河北

【热点材料】2013年, 在全国74个以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城市里, 石家庄1月份和3月份排名全国倒数第二, 2月份和4月份排名全国倒数第一。截至5月29日, 石家庄优良天数仅有12天, 所占比重仅为8.1%。和石家庄成为“难兄难弟”的河北城市还有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 这几个城市在2013年第一季度一起位居重污染城市前十名, 这让整个河北深受震动。

重污染城市大多分布在太行山东麓, 这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然而, 比自然因素更为重要的, 还是巨大的污染排放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后果日益显现。面对如此现状, 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 “何时才能重见曾经的绿水蓝天”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命题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历年来备考的重点。今后的命题可能以此为背景, 考查以下问题:

1.重污染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时事热点联网 篇8

1. 习主席访问中亚四国【信息整合】

2013年9月3日至1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访问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四国, 并出席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此次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第三次出访, 着眼于推动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对的挑战, 深化上合组织合作, 加强中国与往访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中国推动合作共赢的重大外交行动。

【热点透视】

高端出访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 相关国家的自然与经济状况、出访路径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 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四国深居内陆, 经济发展独具特色, 但其经济受到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因以上四国地处我国周边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其常常成为考查区域的首选。

【命题角度】

角度1:自然带

以“中亚四国区域图”切入, 考查区域自然带类型及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以“中亚四国自然景观图”切入, 考查自然带的成因及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原则;以“习主席出访起止路线图”切入, 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角度2:能源问题

以“中亚四国某区域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图”为背景, 考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能源的分类及分布特点;通过某种能源开发现状, 考查能源问题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中亚四国与我国的相对位置及中亚四国地形等, 考查建设能源通道的现实意义。

角度3:区域环境整治

依据中亚四国某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概况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区域农业发展及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相应的整治措施;依据中亚四国独特的自然条件, 考查该区域主要工业产品类型及原因, 或依据区域主要工业产品的差异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共赢的途径。

角度4: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从中国与中亚四国众多的合作项目中选取一种, 围绕可能存在争议的观点设置问题, 引发思考。

【应对策略】

了解中亚四国自然环境特征并与中国不同区域进行对比, 归纳异同;明确中亚四国自然带类型及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原理, 理解其实质、内涵;挖掘不同类型能源资源的形成条件、区域分布、开发技术、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 形成知识系统;搜集中亚四国区域环境整治的实例, 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现实问题, 并建立解题模式。

2. 中俄联合军演

【信息整合】

2013年7月5日至12日, 中国和俄罗斯军方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举行“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双方出动19艘舰艇以及2个特战分队参加联演。据悉, 这是中国海军迄今一次性向国外派出舰艇兵力最多的中外联合演习。

2013年7月27日至8月15日, 中国和俄罗斯于车里雅宾斯克州切巴尔库尔靶场进行“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联演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提高两国军队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能力等。

【热点透视】

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两国地域广阔, 自然条件复杂, 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时, 两国在自然条件、资源规模及经济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合作领域宽广, 合作前景广阔。两国在经贸合作及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常常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

【命题角度】

角度1:军演所在地及其周边地理环境特征

以图甲为背景, 考查军演所在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或气候特征;图甲与某地特定时段天气资料相结合, 考查天气特点的成因及影响;图甲与战舰运动方向等资料相结合, 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图乙与等高线地形图相结合, 考查当地地形地势特征及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图乙与人口资料相结合, 考查当地的人口分布特点及资源开发状况;图乙与矿产分布图相结合, 考查当地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及对外贸易状况;等等。

角度2:中俄两国经济贸易的互补性

以绵长的海岸线和口岸城市为切入点, 考查两国间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以重要自然资源的人均资源量的差异为切入点, 考查两国间发展对外贸易的现实性;以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品的差异性为切入点, 考查两国间发展对外贸易的互补性;等等。

角度3: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围绕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或通过设置情境展示不同意见, 引发多角度思考。如对中俄两国粮食贸易、人口政策的发散性思考等。

【应对策略】

细化俄罗斯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掌握描述、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对比中俄两国在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总体差异。

3. 中国与瑞士签署自贸协定

【信息整合】

2013年7月6日,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和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约翰·施奈德-阿曼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

中国是瑞士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瑞士是中国在欧洲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中瑞自贸协定生效后, 瑞方将对中方99.7%的出口立即实施零关税, 中方将对瑞方84.2%的出口最终实施零关税。

【热点透视】

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及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 为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借鉴。发展同欧洲各国间的贸易, 我国在获取资金、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的同时, 还可将劳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而实现双赢。

【命题角度】

角度1:欧洲大陆地形、地势、气温、降水的内部差异

选取欧洲大陆整体或某一局部区域, 通过等值线的数值差异, 展示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 并立足于差异剖析原因;针对某地地形、地势、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劣势, 提出整治措施。

角度2:工农业生产

以某一特定国家为背景, 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 (或某一农作物) 的区位优势、工业指向类型、工业生产 (或某一工业产品) 的区位优势;通过与我国某一特定区域的对比, 考查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角度3:旅游业

以某一特色旅游景点为背景, 通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考查出游前的准备, 或依据该旅游资源的类型考查旅游资源的形成及景观的欣赏方法;以某一地区旅游景点的组合状况, 考查旅游规划及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以某些不良旅游事件为背景, 考查做一个合格的旅游者应具备的条件。

角度4:人口结构及人口问题

以某国的人口资料为切入点, 以柱状图、扇形图、金字塔图、坐标图及表格等形式承载信息, 并通过人口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结构变化, 考查人口问题及经济发展水平。

角度5: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围绕近年来我国与欧洲某些国家出现的贸易摩擦, 展示不同的声音, 并以地理的视角展开思考。

【应对策略】

细化欧洲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并能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加以解释;归纳典型农业地域类型, 剖析典型区域农业发展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探寻常规的答题模式;了解欧洲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整合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等基础知识间的联系;掌握几种有代表性的新兴工业的分布大势、布局趋向及产业特点。

二、重点工程与重大决策

1. 宁杭高铁通车

【信息整合】

2013年7月1日, 宁杭高铁正式通车。宁杭高铁北起南京, 南至杭州, 全长248.9公里, 共设11站, 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 单向输送能力8000万人/年。自此, 上海、南京、杭州中心城市实现“1小时生活圈”。

【热点透视】

重点工程建设情系民生, 尤其是交通线路建设, 可将众多的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在一起, 因而这种热点素材常常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切入点。

【命题角度】

角度1:高铁沿线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以宁杭高铁区位图为背景, 考查铁路线穿越的行政区、地形区、河流与湖泊等, 并简析科技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的贡献。

角度2:高铁沿线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以站点密度图为背景, 考查造成局部地区站点疏密的原因;以沿线某城市经济发展特色, 考查铁路对当地农业区、工业区及居民点的影响。

角度3: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对于高铁的开通, 当地居民会有多种评价, 试题可选取“安全”、“环保”等角度, 提出质疑, 引发思考。

【应对策略】

运用地图查找宁杭高铁所在区域, 了解铁路沿线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点, 理解站点分布规律;弄清教材中交通区位条件的实质, 并以此为模板掌握分析交通线、点区位条件的方法和技巧;结合现实问题, 学会全面分析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底特律市正式申请破产

【信息整合】

2013年7月19日 (当地时间7月18日) , 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正式申请破产。该市申请破产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分析专家认为, 底特律遭遇破产窘境主要是三大原因造成的, 一是人口急剧下降导致税收同时大幅下降;二是市政项目支出依然庞大;三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较大。

【热点透视】

底特律是美国早期的工业城市, 与世界很多早期城市一样, 也是依靠丰富的资源、能源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而兴起的, 也与世界很多城市一样经历着兴起、强盛、衰落与转型过程。目前, 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问题, 是困扰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难题。底特律市的破产值得世人关注与思考, 因而这一事件可能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

【命题角度】

角度1:底特律市昔日的辉煌及衰落的原因

通常以底特律市的区位图为背景, 辅以周边矿产地位置, 考查该市的区位优势及走向衰落的原因。

角度2:底特律市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以美国农业分布图切入, 考查该市所在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图切入, 考查底特律市产业结构特点及竞争的优势与不足;与转型成功城市 (如德国鲁尔区) 作对比, 考查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角度3: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以美国人口密度图或主要产业分布图为背景, 围绕“底特律人”的外迁方向, 可设计出巧妙的设问。

【应对策略】

运用地图明确底特律市的地理位置, 了解该市周边地理环境特点;细化美国不同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以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模式为突破口, 建立正确的答题模式。

三、科学探测与体育盛事

1.“蛟龙”号搭载地质专家下潜, 提取南海岩石样品

【信息整合】

2013年7月5日, 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海洋地质专家下潜, 这次下潜的主要目标是, 在海底火山峭壁和沉积物结合带找寻石头, 期望能捡到古老的火山岩, 以帮助研究南海的形成年代和演变过程。

【热点透视】

科学考察与探测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科技改变生活, 以科技应用于生产生活方面的实例为素材, 考查相关地理知识的运用, 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大特色。

【命题角度】

角度1:洋流

以“蛟龙”号潜艇随母船向阳红号科考船的运行路线为线索, 考查洋流的性质、流向及分布规律;以时间为背景, 考查所经海域的风向;以某一深度的水温, 考查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角度2:地壳物质循环

以“蛟龙”号的探测目标为线索, 考查海底地质构造、地貌及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角度3: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以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与海洋环境污染为线索, 设置发散性问题, 培养考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的能力。

【应对策略】

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海洋表层水温与深层水温的变化规律与特点;结合实例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运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尤其注意循环过程的起点、终点和先后顺序。

2. 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举行

【信息整合】

2013年8月31日至9月12日, 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本届全运会主赛区设在沈阳市, 辽宁省其他13个地市均设有分赛区。沈阳是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与山东后, 第6个主办全运会的省市。

【热点透视】

体育盛会的开展是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体育竞技活动的可视性与体育活动的大众化也使得体育盛会格外受关注。

【命题角度】

角度1:地球的运动规律

以赛事举行的时间为线索, 考查昼夜的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不同项目的时间安排为线索, 考查地方时的计算。

角度2: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

以沈阳市平面图或该市地租等值线图呈现相关信息, 考查沈阳市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的关系;以沈阳市体育场馆的位置图呈现相关信息, 考查体育场馆的交通区位。

角度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以沈阳市为中心的区域图呈现相关信息, 考查辽中南工业区的优势与不足;以德国鲁尔区改造的成功经验, 考查振兴老工业区的措施;以大连市为中心的区域图呈现相关信息, 并辅以经济开发区资料, 考查新工业区的优势与布局特点。

角度4:地域文化差异

以运动员的竞技优势或饮食习惯切入, 考查不同地域在文化上的差异。

角度5: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围绕特定体育项目、特定城市或该市空气 (水体) 污染指数资料, 设置问题角度, 引发双向思考。

【应对策略】

熟悉重要城市所在时区, 并注意有关地方时、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特殊规律的运用;了解辽宁省主要城市的分布, 清楚各市在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会分析城市功能分区 (布局) 的一般方法, 掌握解答传统工业区优势与改造措施、新兴工业区布局条件的一般模式。

四、自然灾害与重大事故

1. 中国多地出现“烧烤”模式

【信息整合】

2013年7~8月, 全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其范围之广、日数之多、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重, 历史罕见。中央气象台曾连续多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专家分析, 造成罕见高温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一是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与往年相比较短, 副热带高压控制较早;二是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三是大气环流异常。

【热点透视】

重大的自然灾害, 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经济损失, 并被世人所瞩目。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自然灾害在我国既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又有明显的时间差异, 而且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组合类型也不尽相同。由于自然灾害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 考查方式多种多样, 因而成为历年高考试题的钟情点。

【命题角度】

角度1:高温空间分布特点、成因、影响及应对高温灾害的措施

以某日高温区域分布图或气温等值线图为背景, 考查高温区域空间分布特点, 并依据高温核心区所在位置分析其成因;以区域人口及产业资料, 考查高温天气对当地所造成的影响;提供不同区域高温分布图, 依据生活方式的差异, 归纳应对高温灾害的措施。

角度2:高温与“火炉城市”

依据典型城市的气温统计资料, 归纳新的“火炉城市”, 并分析城市气温高于城郊气温、盆地城市气温高于高原城市的原因;以城市微观图为背景, 考查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及防御城市气温过高的措施。

角度3: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以高温、光热、农作物为关键词, 提出质疑, 引发思考。

【应对策略】

运用网络, 搜集高温灾害涉及的主要区域, 了解高温灾害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掌握高温干旱发生的一般规律;掌握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灾害组合类型。

2. 东北“三江”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 遭遇大洪水

【信息整合】

2013年7月底到8月上旬,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水, 沿江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热点透视】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但特大洪水发生在东北地区则是不常见的。非常规性事件本身引人瞩目的程度往往偏高。

【命题角度】

角度1:天气系统

以气温、气压等天气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 以等值线图、坐标图、原理图或表格等形式承载信息, 考查天气系统的名称、移动规律、天气特点等。

角度2:东北地区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水循环

以区域图或地形图为背景, 考查东北地区河流的水文及水系特征、容易发生洪水的河段及造成此次洪水的主要原因;以高空或地表水循环所涉及的主要环节, 考查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对地表所施加的影响;以不同河段径流量的差异, 考查洪峰的大小、危害等。

角度3: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以本次特大洪水为背景, 结合东北某地自然地理概况, 考查当地自然灾害组合形式, 以及自然灾害的特点、时空分布规律等;依据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 考查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预警及防御措施。

角度4: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围绕东北地区跨流域调水观点的差异, 结合东北地区的地形及汛期特点设置问题, 引发思考。

【应对策略】

理解高 (低) 气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理, 掌握主要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变化特点、规律, 学会用天气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气象灾害。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所施加的影响, 学会判断河流主要补给形式的技巧, 掌握描述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的一般方法。

3. 韩亚航空OZ214航班事故

【信息整合】

2013年7月6日, 韩国韩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客机在美国旧金山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共307人, 其中包括141名中国公民。此次事故中, 共有3名中国学生遇难。

【热点透视】

人为事故往往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工程建设、科技实力、劳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劣势。重大人为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与损失让人触目惊心, 由于类似事件受人们的关注度颇高, 因而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以隐性的方式切入。

【命题角度】

角度1:韩国地理环境特征

以韩国地形图切入, 可考查该国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分布特征, 以及人口分布特征、城市区位因素等。

角度2:旧金山地理环境特征

以旧金山及周边地区轮廓图为背景, 考查该地气候特征或某一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以人口、人种构成图为背景, 考查人口特征、环境特征及产业特征;以城市微观图为背景, 考查城市的布局条件及城市主导功能等。

角度3:大气环境特点

提供飞机飞行高度等相关资料, 考查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运动特点;提供相关气候要素资料, 考查气压、气温状况的变化规律及天气特点。

角度4:机场的布局原则

选取旧金山机场在布局上的某一方面的参数 (如位置、坡度等) , 考查机场的布局原则及原因。

角度5:中韩、中美间的贸易状况

以某种或某些产品的需求差异切入, 考查中韩、中美间的贸易状况, 并能依据贸易产品的加工层次分析各国在贸易中的地位。

角度6: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

以中、美、韩三国的文化产业 (如电视剧、服饰等) 为突破口设置疑问, 引发多角度思考。

【应对策略】

时事热点述评 篇9

下跪求排片

提携过张艺谋、陈凯歌等一众第五代导演的中国电影“教父”的吴天明于2014年3月辞世。时隔两年,2016年5月6日,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终于在院线上映。《百鸟朝凤》是一部讲述传统唢呐文化日渐走向衰落的影片,档期与好莱坞商业大片《美国队长3》狭路相逢,《百鸟朝凤》无论在排片还是票房上都遭受了商业大片的冲击。影片放映一周后,为该片奔走多时的知名制片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上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给我们自己的文化一点机会”,引起网友一片哗然。

述评在如今八卦噱头遍布、3D特效赚足眼球的商业电影市场,一部普普通通的“讲情怀”的电影往往像是夜里开放的昙花,在夜深人静之时匆匆一绽,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或许,从没有人注意过它的盛开。《百鸟朝凤》本来也是其中一员。制片人方励因“惜才”,用扑通一跪试图“给我们自己的文化一点机会”,遂将这部小众影片推向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因此知道了这部电影,因此被方励的“文化人情怀”感动地潸然泪下,因此纷纷去往电影院为情怀“买单”。

现在,人们很容易为一部电影、一篇文章冠以“致敬情怀”的头衔,殊不知我们都是在“不知其然”的情况下就贸然冠名,赋予情怀一个空壳。《百鸟朝凤》的评价往往停留于“致敬导演,致敬传统文化”,却极少见到有人评出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内涵深度、演员演技的高下。一部电影的闪光点绝不仅仅停留于“情怀”的宣传,更应该是一部有内容、有亮点的好电影,正所谓“实至”才能“名归”。反观某些大红大紫的国外商业片,固然有过度包装之嫌,但影片亮点却是独树一帜的,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应该学习的地方。

用一跪来寻求传统文化的弘扬机会,未免令人尴尬。如何整顿电影市场,如何做好电影,如何宣传本土文化,才是振兴自我的关键所在。

事件

语文版教材大换血

今年秋季,全国各地将有400多万中小学生使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简称语文版)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修订后的语文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有的部分课文被更换,增加古诗文内容,占比超30%;另一方面增强了时代性,强调了时代感,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修订版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保留下来。比如保留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修订版语文教材力求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作用,加强读写结合。比如七至九年级的教材,在保持原来四篇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述评语文教材大换血是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意味着塑造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文的选择一定要既有传统的经典篇目,也要结合当下文学潮流和社会热点。笔者仍记得曾经学过的中小学小学课文,《小英雄雨来》《匆匆》《孔乙己》《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经典作家的美文引起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美好遐想,带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体验,成为日后生活的一笔精神财富。

前些年,针对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该不该删减的问题,各方众说纷纭。此次新教材编写,保留鲁迅先生的四篇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篇。此外,也增加了古诗文内容,占比超过30%。面对这些经典作品,教材编委会选择保留,无疑表明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量。中国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学、近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能够涵养最深刻的底蕴,是我们值得永世珍藏的思想瑰宝。虽然有人会说鲁迅作品离中小学生太远,不利于学生产生共鸣,但在笔者看来,我们不能因为时代久远就逃避经典,放弃对经典的传承,而应该把经典讲出新意,讲出历久弥香的味道,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也应该正视经典,通过增强课外阅读,获得对文学经典的整体认识,建立对语文的兴趣,相信鲁迅作品、经典古诗词、古文这样的“老大难”会真正散发出本应有的文学的“醇香”。

事件

关注校园暴力

搜狐新闻民调中心近日发起“校园暴力频发,谁会是下一个受害者?”的相关调查截止2016年5月25日14时,逾1万名网友参与。针对“校园暴力频发,难以有效遏制的原因”63.98%的网友认为“法律形同虚设,施暴犯罪成本低,校园变法外之地,学生成法外之人”;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你认为是否应该修订?”的问题上,95.49%的网友认为“应该及时修订,对未成年施暴者的暴力行为进行惩戒”。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仅2015年,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居多;此外去年一项千人调查显示,73.3%的学生受访者身边曾经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

述评近年来,“校园暴力”成为一个高频词,然而,它能长期以来霸居新闻榜单前列的原因竟然是暴力事件屡禁不改。网上流传的各种施暴视频,大多是施暴学生自己拍摄或是围观者拍摄,我们不难想见当暴力“流行”起来的时候,就会以更加可怖的形式———冷漠围观演变成更大规模的暴力。当然,未成年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尚在形成中,因此很容易落入施暴或是受暴的处境中。这就给每一个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遏制校园暴力?如何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法律的形式给予适当有效的惩罚?如何形成正直纯良的校园风气?

时事热点述评 篇10

鲍勃·迪伦获2016诺贝尔文学奖

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揭晓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不过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24小时之后,鲍勃·迪伦没有在公开平台或场合发出声明表示接受这个奖项。10月29日诺贝尔基金会在官方网站贴出公告,表示迪伦已主动联系学院并表示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还未最后决定是否出席颁奖礼。

述评

鲍勃·迪伦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而一项纯文学奖授予一个民谣歌手,确实闻所未闻。

对于他的获奖,一类人认为实至名归,称之为伟大诗人;另一类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歌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十分草率,甚至威胁到了传统文学的地位。

其实了解迪伦的人知道,他一直被视为诺贝尔奖的潜在得主,2013年迪伦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事实上,正如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文学没有边界,诺贝尔奖颁给迪伦恰好说明其突破了文学的体裁边界,而转为对文学内涵及内容深刻性的评判。我们不能忽略其音乐背后饱含诗歌意蕴的表达,更不能因其璀璨的音乐成就而忽视其文学成就。

至于迪伦对奖项的态度,则是他自身的选择。我们更是无须揣测这背后的原因,并无端制造其“拒绝诺奖”的谣言。不管迪伦需不需要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的文学造诣,诺贝尔文学奖需要一个鲍勃·迪伦来诠释该奖项的意义。

事件

范冰冰华师参加活动被劝离

10月24日,《我不是潘金莲》剧组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喜剧的挑战”幽默研讨会。论坛开始时,台上除了主持人外,只有冯小刚、刘震云和方方,活动进行中,范冰冰突然现身现场,引发观众沸腾。亮相10分钟后,出于现场安全秩序考虑,被校方劝离。随后,范冰冰、武汉警方官方微博以及华中师范大学都就此事作出说明。由于校方与主办方没有就研讨会事宜的安全性达成一致,造成了这次活动的一段小插曲。随后,该事件掀起舆论热浪,就谁该“背锅”,网民打起了口水战。

述评

演员范冰冰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活动被劝离的事件,网友们纷纷站队,有人质疑校方“赶人”做法,斥责其不尊重演员;另有人则认为,安全面前无“大牌”。

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看来,面对任何新闻热点,急于站队绝不是什么好现象。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追根溯源”的能力,失去了质疑的品质,而一味选择相信和表态。其实,当笔者初次看到这条新闻时,不是愤怒,不是指责,而是疑惑,为什么范冰冰要被请走?又是出于怎样的理由?我们只关注了事件的结果,却不追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因此,在不断的“口水战”中,主办方、校方、范冰冰甚至警方等都有了“背锅”的嫌疑,蹭热点的看客们自顾自地烘托气氛,使此事的热度几番飙升,但事件的真相却一度无人问津。

其实就事件本身而言,明星来访而造成校园秩序受冲击的现象很是普遍。校方的担忧也情有可原,而范冰冰到场与学生互动的心情也能理解,并没有绝对的错与对,要说有错,也是沟通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跳出事件本身,更大的错在于群众并不雪亮的“眼睛”。不加分辨的五毛党,善打嘴仗的键盘侠隐匿于屏幕背后,操控着舆论导向遁入炒作的怪圈中,越吵越热,与真相越离越远。更有甚者,管中窥豹,由一件小事上升到一群人或一片区域,不由分说开起了地图炮。

自媒体时代,真正可怕的不是个体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而是群体无意识的对真相的背离。我们需要警惕的也正是这样的深刻危机。

事件

深圳交警治理远光灯“罚看远光灯一分钟”

日前,深圳市交警支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严查远光灯”的行动,对在明亮的城市路面开远光灯的司机进行处罚。首先,司机下车后坐上一“绿色椅子”体验看远光灯一分钟,随后,交警向司机处以300元罚款,罚记一分。交警表示:“自己种的果子自己食。”据统计,在被远光灯照射时会出现两秒钟短暂失明。按照60公里每小时的车速计算,这两秒钟相当于闭眼开出33米,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尤其在弯道、山道处,发生危险的概率更大。“罚看远光灯”的处罚方式也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说该方法“治标不治本”,有网友则建议将其推广至全国。

述评

乱开远光灯最大的危害是可能带来行人和驾车者的生命危险,公安部2011和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交通事故发生在夜间的占60%,与滥用远光灯有关的占30%至40%。另一个数据则显示,中国人驾车的坏毛病导致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日本高出13倍。

在治理酒驾取得一定成效后,现在深圳重点治理乱开远光灯,可谓切中要害,用“自食其果”的办法打击违规行为,是向交通事故的重灾区发起进攻。

治理远光灯常有整治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一来夜间监控设备很难区分近光和远光;二来具体处罚方式还有待明确。深圳交警的这种处罚方式确实可以让“大灯司机”有所收敛。

然而,从执行效果来看,这种持续事件较短的“伤痛”很难能让司机有所警觉,“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治理的可持续性;此外,也会过度消耗警力,不便于长期执法,也就有了“治标不治本”的弊病。

时事热点:地理命题的活水源泉 篇11

关键词:时事热点;地理命题;核心素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大量运用时事热点作为第一手命题材料,当这些材料和地理学科的命题立意及能力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考生面前时,蕴藏在其中的时代信息、社会舆情扑面而来,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不仅得到了体现和运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也得到实践层面的呼应与统一。

一、时事热点作为地理命题材料的重要意义

(一)反映国计民生 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时事热点就是近期发生的广受公众关切的国内外重大资讯。时事热点无论是重大的外事活动,还是激动人心的社会新闻,以之入题,既与时代发展潮流合拍,也彰显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其外,只有参与其中,审思之,明辨之,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发展。

(二)体现学科特色 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理念,或个人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能力、方法和观念等组成[1]。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蕴含其中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和培育。时事热点一方面能够反映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也能够反映民众需求及社会愿望。诸如环境问题、重大工程建设、国际交往、人口、资源能源等热点,其中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极其丰富,命题者稍加挖掘,这些材料俨然就是一座命题的“富矿”。这些“富矿”是命题者绵绵不绝的活水源泉,它使得地理试题一改传统的守旧模式,给人启发,使人遐想,有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之感。对于培育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乃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则有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 利于教育教学改革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不仅要求在课堂实践中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在考试评价中更不应该缺席。书本知识是前人早已总结好的,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而时事热点入题,则可以将不会“说话”的书本知识转换为一种能力、一种创新,给传统的地理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原本死板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试题中有机融入时事热点,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又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既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又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材料、新情境可谓信手拈来,却要命题者做出殚精竭虑的思考,最大限度地贴近教材精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契合新课程精神。地理命题大量采用时事热点,不仅通过巧设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主要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最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从而利于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二、时事热点材料入题的几个原则

(一)精选性原则

世界各地每天发生的时事热点新闻举不胜举,面对这些类型繁杂、数量众多的时政材料,命题者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千万不能有“摘到篮里就是菜”的想法。要尽可能挑选那些关乎社会发展、体现社会价值、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人们愿望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科要求,精心命制试题。

(二)学科性原则

热点材料包罗万象,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入题。命题者需要有独特的地理视角和敏锐的地理思维,去沙存金,将最贴切的材料与最佳的地理问题契合在一起,精设计,巧设问,从而打造出精品试题。

(三)协调性原则

试题命制是否得当,学生最有发言权。如果试题设计漫不经心,设问没有梯度性和层次感,材料与问题风马牛不相及,参考答案似是而非,学生无法正常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更谈不上找到答题的要领,这样的试题必然遭人唾弃。所以热点材料入题不是简单“闯入”,而应该是“融入”,要有亲切感而无违和感,有层次感而无拖沓感,有成就感而无失落感。

(四)启发性原则

精选的时事材料以及以此为蓝本所设置的试题应该在激活地理思维、提升地理能力、明晰地理视角、演绎地理原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材料与试题无缝对接、试题与学科交相辉映,学生在一种全新的答题情境中,原先只是呈现在书本中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往那些零散的、琐碎的各种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升华为条理性、规律性、内化了的知识体系,最终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总之,试题命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一份成功试题的命制,离不开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更不能缺乏匠心独运以及建立在深厚学科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对试题的谋篇布局。

三、典例再现

例1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次会议于2015年11月15日至16日在土耳其旅游城市安塔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全部正式活动。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榛树为喜光植物,是重要的坚果树种之一,是木本油料树种,为榛属植物,全世界有16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土耳其为世界榛子生产第一大国,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北部,黑海沿岸2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垂直分布在海拔高度750米以下,被誉为土耳其的“国宝”。

材料二:土耳其地图。

(1)结合材料说明G20峰会选择在安塔利亚举办的有利条件。

(2)作为土耳其体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安塔利亚的酒店、度假村大多建有优质球场,且配套服务一流,冬训产业已发展为安塔利亚旅游的金字招牌,有“世界足球的冬训圣地”之称。据了解,土耳其每年接待来土训练的足球俱乐部数目约为1200支。请对该现象加以解释。

(3)简析土耳其北部适合榛子生长的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以G20峰会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区域发展的基本知识,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在结合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旅游城市,接待能力强。(2)冬季不是旅游业旺季,住宿和训练条件便利;体育专用训练设施完善;冬季气候温暖,适合体育训练;球队众多,利于集训。(3)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降水量适中;海拔高度适宜,利于榛树生长和结实;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

例2 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在2014年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凭借独特的互联网经济及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乌镇被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乌镇交通示意图。

材料二:乌镇降水资料图。

(1)简述世界互联网大会选择在乌镇召开的有利区位因素。

(2)乌镇的降水为什么6、9月份偏多,而7、8月份偏少?

(3)乌镇植桑养蚕历史悠久,蚕茧为乌镇特产之首,分析乌镇地区养蚕的有利条件。

(4)分析乌镇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业的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以乌镇互联网大会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区位因素分析,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点,考查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等;在分析、研读图表及材料的过程中,考查相关的地理技能及地理素养。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及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试题以鲜活的时政材料为背景,对学生地理思维过程、地理结论描述、地理要素概括等诸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能力要求与检测要求,符合课标理念,体现地理学科的创新特色与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地处长江三角洲,互联网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6月份受准静止锋影响,形成梅雨;9月份锋面雨带南移及台风影响,降水增多;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形成伏旱天气,降水相对偏少。(3)地处亚热带,桑蚕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桑树种植广,饲料丰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河网密布,水运交通便利;丝绸产业规模较大,市场需求量大。(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参考文献:

热点时事的历史解读 篇12

【时事聚焦】

1.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 2020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2.《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于2015年4月9日印发。

3.“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动员会”于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开幕。

4.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等。

5.2015年6月16日,司法部召开“在全国律师队伍中开展全面依法治国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为在全国律师队伍中开展全面依法治国教育作出了部署。

6.2015年6月21日,“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召开。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法律制度、监察和司法制度的建设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各派别关于法治与礼治的争论与主张。

2.近代列强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侵略,如关于领事裁判权的演变;近代中国的各阶级、各派别关于民主、法制的主要主张和实践,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司法近代化的影响。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司法体制发展的阶级特征、变化原因和影响。

4.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司法体制建设及对近毦代世界民主、法治建设的影响。

5.近代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建立、发展的过程及对其的认识。

6.巴黎公社、苏联民主和法制的演变历史。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近代中国民主宪政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民主、法制的措施,以及对近代政治文明的影响;三是通过古今中外主要法律文献的比较、分析,考查民主、法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试题训练】

下图是某高中历史课堂上老师提供的一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图, 其中a、b、c、d空白处按顺序填写正确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制约与平衡的民主代议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至上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至上制约与平衡的民主共和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的民主代议制

【答案与解析】D本题考查民主代议制, 2015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60周年,因此符合2016年高考的命题趋势。

热点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时事聚焦】

1.国务院于2015年4月5日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2.2015年4月21日,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步挂牌,标志着我国自贸区的建设正式迎来“2.0”时代。

3.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

4.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5.“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动员电视电话会”于2015年6月9日在北京召开。

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和存款的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农、工、商业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的经济政策与制度。

2.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发展经济的思想和政策;近代反动政府阻碍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与影响。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失误,更有成功,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4.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发展原因和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思想与模式的不断变化与调整。

5.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二战后苏联对该模式的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教训。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二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苏联是如何进行调整与改革的,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三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改革,我国政府是如何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四是中、外是如何调整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的。

【试题训练】

据资料显示,中国的GDP在1957、1979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D.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

【答案与解析】A 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可见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GDP的发展。

热点三展示中国外交风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时事聚焦】

1.2015年4月22日,在 “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

2.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5月6日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欧盟建交40周年。

3.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5月14日在西安会见了印度总理莫迪。

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5月16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克里。李克强表示,当前中美利益的交融日益深化,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于2015年6月1日在韩国正式签署。

6.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成立亚投行及其日后运营有了各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大法”,迈出了筹建最关键的一步。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交流;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2.近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亚、非、拉美各国、 各地区都曾遭遇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亚、非、 拉美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都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原因、表现及影响。

4.历史上中国与日、俄、美等国间外交关系的演变与阶级特征。

5.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对大国间外交关系的影响。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影响;二是大国间外交关系变化的表现与影响,如中美关系的变化和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等;三是面对威胁人类的重大危机,中国同世界的主要国家是如何应对的。

【试题训练】

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成功举办表明亚太各国朝着实现以“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为主题的“亚太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反映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

C.体现了亚太各国搁置争议、共促发展的精神

D.凸显了大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答案与解析 】D抓住材料中对本次APEC会议主题和作用的理解,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既不符合本次会议的主题,也不符合中国的外交原则。

热点四反思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时事聚焦】

1.多位美国国会议员于2015年4月23日联名致信日本驻美国大使,要求日本确认和重申“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的历史结论,正视历史。

2.联合国于2015年5月5日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纪念大会”。

3.2015年5月7日至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对俄罗斯等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4.从2015年1月1日开始,柏林将举行数百场活动来纪念纳粹战败、人民解放。

5.韩国国会于2015年5月12日通过一项决议,谴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歪曲史实,未就日本强征慰安妇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反省和道歉。

6.2015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日本多家周刊和网站近日频繁爆出首相安倍晋三的惊人言论,诸如“‘安保法案’就是冲着南海上的中国”,还承认自己的确“在谋划和中国的战争”, 要和美军一道“敲打在南海上的中国”。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俄国保持长期友好交流的史实。

2.近代中国与日本、朝鲜半岛都曾遭受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人民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强大后的日本成为侵华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手段最野蛮的主要凶手,成为中国和朝鲜半岛近代化最大的障碍。

3.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德国发动了法西斯战争。中国和俄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了维护战争胜利的成果,不仅成立了国际审判法庭对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而且成立了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确立了雅尔塔体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中国等国先后赢得了民族独立,并且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促进共同发展,各国携手进行反殖、反霸的斗争,如召开“亚非国际会议”和开展不结盟运动。

4.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爱好和平的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二战以来, 日本始终没有正确地对待历史问题,近期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借机修改和平宪法,军国主义沉渣泛起,引起爱好世界和平的人们的批判与反思。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影响,特别是日本侵华的史实与影响;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特别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上,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是如何团结一致地战胜法西斯的;三是二战后德、日两国反省历史态度不同的原因和影响。

【试题训练】

有同学在历史课堂中列举出了下表的内容供组内同学讨论,下列讨论结果正确的是

A.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历史的悄然结束

B.这再现了中国主权从丧失到重获的历史

C.这体现了中国一直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

D.这说明了国际上已承认我国是世界大国

【答案与解析】B从鸦片战争中主权的部分沦丧,到抗日战争时期主权的部分收回,体现了B项的表述。

热点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时事聚焦】

1.习近平于2015年4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2.2015年4月3日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到了757个。

3.“启功教师奖”于2015年5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全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奖项。

4.“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于2015年5月23日在山东青岛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

5.2015年6月29日,针对近期被高度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知名学府在高考录取中抢夺高分考生的事件,教育部要求相关高校“遵守招生工作纪律”。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特点、原因及影响。

2.近代中国教育落后的原因、影响及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表现、 原因和影响。

4.古代以希腊和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的发展概况。

5.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时期西方教育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近代西方的原因和影响;二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特别是近代中国三次留学高潮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三是近现代中国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四是近代以来主要西方大国科技、教育的发展状况;五是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试题训练】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了 “省市文教听证会议”,会议指出,采取办全日制、二部制、建议小学等各种学校的办法,力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普及小学教育。下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状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结合本国国情B.普及基础教育

C.发展速度较快D.形式多样灵活

【答案与解析】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教育发展的速度。

热点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推进中国智能制造

【时事聚焦】

1.2015年4月13日,我国首个零碳能源互联网片区落户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2.2015年4月14日,从“2015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获悉,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

3.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于2015年4月23日在上海成立,将构建国家技术转移战略高地,打造全球技术转移枢纽。

4.2015年5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工作。

5.2015年5月13日,“联合国青年赋权项目合作办公室揭牌暨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联合国青年创新奖”评奖基地和颁奖基地永久性地“落户”北京。

6.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6月29日在布鲁塞尔出席了“第二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并同主要代表合影。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特点、原因及影响,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近代西方的原因和影响。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展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3.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时期西方科技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4.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重大发明和影响。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表现和影响;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三是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主要创新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试题训练】

右图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对a处理解正确的是,此时期

A.电话、电报等通信工具已发明、使用

B.煤炭开始成为工业国家的主要能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开始热销

【答案与解析】A a点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话、电报等通信工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热点七关注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

【时事聚焦】

1.财政部、农业部于2015年4月3日下发通知,拨付2015年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3项资金1434亿元, 同时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2.2015年4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

3.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4月30日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4.2015年5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工作,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

5.2015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6.2015年6月1日,中央财政下拨26亿元,用于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工作。

【知识链接】

1.中国历代政权实行的宽刑薄税的政策及古代中国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主张,如孟子的“仁政”思想。

2.随着近代列强侵华的进行,中国小农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中国社会经济一片凋敝。 近代中国的各阶级、各派别针对民生保障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主张,如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和无产阶级开展的土地革命等。

3.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党犯了“左”的错误,盲目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高。

4.近代欧美各国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断暴露,特别是每次经济危机爆发后,人民生活变得困苦不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如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发展、完善。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古代中国不同派别的和谐思想和主张; 二是近代以来,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是如何迎接和战胜挑战的;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解决民生、维护和谐方面的失误与成就;四是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对策及影响。

【试题训练】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的气息。以下为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 1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都有四盘菜,公社日子赛神仙;2跟不完的形势,站不完的队,写不完的检查,流不完的泪,搞不完的批判,受不完的罪,建不完的是革委会;3吃有油,穿有稠,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4流行歌曲“红楼梦”,喇叭裤儿兜威风,农村有了万元户,城里有了商大亨。 上述顺口溜出现的顺序是

A.3214 B.1243

C.4123 D.1234

【答案与解析 】B通过 “公社日子赛神仙”,可知其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建不完的是革委会”,可知其反映的是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通过“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可知其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使得人们日益富裕,过上了小康生活; 通过“农村有了万元户,城里有了商大亨”,可知其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的实行。

热点八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

【时事聚焦】

1.2015年4月4日,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走过了25年的辉煌历程。

2.国务院于2015年4月15日发表了《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3.香港特区政府于2015年4月22日发表了《行政长官普选办法公众咨询报告及方案》。

4.“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15年5月3日在上海浦东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5.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于2015年5月23日在金门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夏立言会面。

6.2015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南海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

【知识链接】

1.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促进台湾地区的发展和加强两岸的交流的,如元代设澎湖巡检司,标志着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近代列强侵华,特别是对台湾的侵略与殖民,以及两岸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史实,如1895年台湾人民进行的反割台斗争。

3.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4.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不断加强的原因和表现,特别是“三通”的实现和“九二共识”的达成。

5.台湾问题的产生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实现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6.历史上各国的分裂与统一,如美国的内战和德国、朝鲜半岛问题等。

【命题角度】

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与统一;二是国共关系和两岸关系的演变;三是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四是如何正确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试题训练】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导致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产生分歧的根源是

A.对中国革命任务的理解不同

B.对中国革命性质的理解不同

C.对中国革命对象的理解不同

D.对中国革命阶级的理解不同

上一篇:三融合教学模式论文下一篇:建筑能耗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