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术后护理(共12篇)
外科患者术后护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条件相符患者的临床资料, 把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患者各40例,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研究发现, 观察组中有37例患者病情得到完全缓解, 对照组有20例患者完全缓解, 两组在护理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 减轻疼痛,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外科手术,疼痛,护理干预
行外科手术后, 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在心理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据统计, 行外科手术后的疼痛患者高达95%以上[1]。由于患者发生术后疼痛, 给其情绪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 必须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本文主要研究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条件相符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7例, 女性33例, 患者年龄在17~73岁, 平均年龄 (46.73±2.85) 岁。把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平均年龄 (43.84±2.73) 岁。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 平均年龄 (47.52±2.94) 岁。行腹股沟病术患者23例、行阑尾炎术患者15例、行胃肠手术患者25例、行痔疮患者17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处理患者手术切口, 保持病房内的清洁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 综合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饮食护理:
患者行外科手术后, 极易出现并发症情况, 此时, 必须注重患者的饮食护理, 使其抵抗能力得到增强, 确保患者体内营养充足。医护人员需定时给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流食。术后禁止过度运动, 加强患者的胃胀现象, 遵循少吃多餐原则, 每天可食用4顿饭, 每顿饭切忌吃饱, 便于减轻患者心脏负担, 一旦其心脏负担加重, 就会出现心理衰竭症状,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患者在住院期间需禁烟、禁酒, 禁止食用一切刺激性过大的食品, 术后必须食用清淡食物, 多吃水果、蔬菜, 补充其体内的营养和维生素, 除此之外, 还可以食用瘦肉、鱼等。需注意的是, 少食肥肉, 有利于确保血压的稳定。饭后可适度运动, 例如打太极、慢跑等。
1.2.2 心理护理:
术后, 患者的疼痛感加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情, 严重情况下, 甚至给其留下心理阴影, 此时, 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接受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告诉患者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 减轻其心理压力。除此之外, 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给其传授一些相关的健康知识, 让患者能够从中了解到自身的具体症状以及手术的具体实施情况。另外, 还可以向患者讲解手术中需重点注重的问题, 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给其一个缓冲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使其愿意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
1.2.3 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需利用正确的护理技巧, 减轻患者疼痛, 并使其自控能力得到增强, 例如让患者保持有助于病情恢复的姿势, 经常深呼吸, 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枕头 (或手) 将手术切口按住, 这样就不会出现手术缝线被牵扯的情况, 避免切口受到损伤或感染。同时, 还要防止预留引管受到牵扯而导致变形。患者要对自己的呼吸节奏进行把控, 放松心情, 避免神经过于紧张, 加重病情。
1.2.4 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需定时查巡病房, 对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另外, 对其的情绪变化也要密切关注, 一旦发现患者的生理或心理存在问题, 都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定期按摩患者的手术部位, 并帮助其翻身, 避免因卧床太久, 发生压疮。检查患者皮肤有无发生异常, 若有异常, 则要及时用药治疗。有的患者可能由于疼痛过度或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失眠, 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上述所说的进行心理护理外, 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 使其失眠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定期为患者打扫病房, 保持室内清洁。消除病房中的一切安全隐患, 地板需防滑, 避免出现患者摔倒的情况。病床设置要合理, 无需太高。
1.2.5 其他护理:
鼓励患者做在自己承受能力之内的事情, 若患者感到身体不适, 此时,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身体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并教会患者做好自我护理。
1.3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依据, 对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无疼痛感。有效缓解:疼痛感减轻。无效:与治疗前的疼痛感相比无明显变化, 且有疼痛加剧倾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 观察组中完全缓解患者有37例, 有效缓解患者3例, 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中完全缓解患者20例, 有效缓解患者13例, 7例患者缓解无效。经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患者行外科手术后, 疼痛感非常明显, 这种疼痛感无法避免。过度的疼痛会加长患者的恢复期, 使其免疫力大大降低, 免疫球蛋白数量也会相应减少。除此之外, 疼痛会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 加重其心理负担。若患者术后疼痛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其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甚至会引发水肿、缺血或缺氧症状[2]。由于过度疼痛, 患者酶系统无法正常完成代谢, 手术切口难以愈合, 且蛋白质的合成时期加长[3]。
通过综合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有37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3例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总有效率为100%。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在疼痛的缓解方面与观察组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这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痛苦。除了要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与饮食护理外, 还必须注重对其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病情的恢复状况会更好, 当患者感到情绪紧张或心理压力过大时, 护理人员需及时安慰患者, 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医师治疗[4]。除此之外, 疼痛护理也能很重要, 提醒患者适度进行身体锻炼, 如果患者无锻炼能力,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运动, 避免由于长期卧床造成压疮,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便于及时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裴静, 梁金清, 黄霜霞,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门诊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9) :638-639.
[2]李光霞, 吴莹珠, 蔡伟良.综合护理干预对普通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6) :523-525.
[3]刁统美, 朱静华, 葛庆霞, 等.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7) :1265-1267.
[4]陈国秀, 张娟, 黄欢.护理干预对小手术患者焦虑和疼痛的影响[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0, 29 (6) :1182-1183.
外科患者术后护理 篇2
(总分 100分 时间40分钟)
考试时间:2013、10、9
科室: 姓名: 工号: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肝胆手术术前应完成各种检查,遵医嘱及时采集患者的(血)、(尿)、(便)标本做常规检查,做心、肺、肾功能检查及肝胆影像学检查。
2、患者因各种因素引起急慢性脱水、(电解质平衡失常)、(贫血)、(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术前需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纠正贫血,肌注维生素K110mg,每日2次,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3、全麻术后常见并发症(肺炎肺不张)、(尿潴留)、(静脉血栓)等。
4、甲状腺手术,术前应练习(头低肩高为)位。
5、非胃肠道手术全麻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4)小时开始禁水。
6、LC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
7、术前应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观察病情变化。
8、颈部手术备皮,上至(下唇),下至(胸骨角),两侧至斜方肌前缘。
9、腹部手术,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行(半卧位)以减轻切口的张力。
10、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前(1)周,指导病人术后适应性训练,如床上大小便等,以养成在床上排尿的习惯。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肝胆术前做好饮食护理很重要。应经予(B)的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高营养饮食。
A、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B、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 C、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脂D、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
2、对睡眠差的患者,为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错误的是(D)。A、渴热牛奶、温水泡脚、B、遵医嘱给予安眠药 C、心理护理D、不可应用安定类药物
3、吸烟患者入院后,为预防肺不张,应在术前(C)时间戒烟。A、24小时B、一周C、两周D、48小时
4、病房护士与接手术者需共同交接(D)
A、共同查对床号、姓名、手术部位、术前医嘱是否全部执行B、取下病人活动假牙、发夹及贵重物品并交家属保管 C、填写好交接单,双人签名
D、以上全是
5、备皮时正确的做法是(C)
A、剃刀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切忌刮破皮肤 B、备皮一般在手术前日或当日进行
C、剃后皮肤若有划痕或发红,属正常现象 D、腹腔镜手术不用备皮
6、腹部手术的备皮范围(D)
A腔镜手术应消毒肚脐
B、上腹部手术:从乳头至耻骨联合平面,两侧至腋后线 C、下腹部手术:从剑突至大腿上1/3前内侧及外阴部,两侧到腋后线。
D、以上全对
7、肝胆术前1天护士应交待病人勿食(A),以防胃肠胀气。A、豆制品、牛奶等
B、小米稀饭 C、面条
D、大米稀饭
8、LC常采用(C)气腹
A、一氧化碳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氯气
9、LC术后,因(D)故术后常规低流量氧气吸入4-6h,严密观察呼吸及氧饱和度 A、二氧化碳可能弥散入血
B、产生高碳酸血症
C、酸中毒和皮下气肿
D、以上全对
10、胆囊切除术后饮食不正确的是(D)
A、清淡、易消化、低脂饮食
B、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 C、忌暴饮暴食
D、多吃动物内脏、豆腐等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术前患者紧张,夜间难以入睡是禁用安定类药物。(×)
2、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应备好带入手术室的各种用品和药品,如术中用的抗生素、造影剂以及X光片、CT片等。(√)
3、行LC手术者术前应清洁灌肠。(×)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不用做标记。(×)
5、皮肤准备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6、LC术后应给与高流量吸氧。(×)
7、患者术前不必戒烟,为防止肺不张术后必须戒烟。(×)
28、术后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如在床上多翻身或下床活动等,以防静脉血栓发生。(√)
9、术前应控制饮食,不应经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以免术后腹胀。(×)
10、术前患者如有不安、焦虑、恐惧心理,应及时向患者耐耐心解释,说明手术的重要性,疾病的转归,以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手术。(√)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备皮的注意事项?
1.剃毛时须以锋利剃刀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剃,以免损伤毛囊,剃刀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切忌刮破皮肤; 2.剃毛时间不宜距手术时间太久,一般在手术前日或当日进行。3.剃后检查皮肤有无划痕或发红,必要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2、简述引流管的护理要领?
外科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护理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83-01
疼痛是手术患者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切口持续疼痛、紧张、焦虑的心理既影响休息,还可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自控镇痛(PCI)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手术后及慢性疼痛的治疗。为了提高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我院对术后使用PCI的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科住院手术患者使用自控镇痛98例,其中男61例,女37例,年龄14-78岁。胆管结石46例,直肠癌4例,肠梗阻8例,乳腺癌3例,甲状腺手术5例,阑尾手术18例,腹部探查等其他手术11例。
1.2 方法 镇痛泵分自控硬膜外麻醉给药和自控iv给药。
2 护理干预
2.1 术前护理 术前1天专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系统化的教育,包括疼痛的原因、疼痛对术后机体恢复的影响、术后疼痛控制的重要性、手术方式、术后常见症状以及恢复过程,并发放“自控镇痛宣传手册”。使患者了解镇痛泵的原理及安全性,消除紧张心理,便于术后有效使用镇痛泵。
2.2 术后护理 术后将镇痛泵手柄放在患者枕旁,说明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及时观察疼痛情况,并做出评估。准确调整泵入剂量,使之既有效的控制疼痛,又最大限度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将导管和泵固定在安全部位,不要使导管扭曲。芬太尼镇痛药对患者的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及时记录患者疼痛缓解、血压、体温、呼吸、恶心呕吐、肠蠕动等情况。
2.3 并发症的护理
2.3.1 腹胀、恶心呕吐 镇痛药抑制肠蠕动,如出现腹胀、恶心,可暂停或减少使用剂量。鼓励患者深呼吸,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必要时给予胃复安、吗丁啉等药物。患者恶心要嘱咐其深呼吸,仰卧时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2.3.2 尿储留 芬太尼等麻醉药物可抑制膀胱括约肌收缩功能,导致尿潴留。应给予腹部热敷、按摩诱导排尿,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
2.3.3 嗜睡、呼吸抑制 虽然镇痛泵使用中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甚大,应高度重视。定时检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的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发现呼吸浅、慢或不规则,及早给予积极处理。
3 体 会
疼痛是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镇痛泵镇痛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在临床上广泛认可。它能缓解患者的畏惧心理、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早期术后活动、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青莲.手术后疼痛护理评估与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B):73-75.
[2] 苗桂萍.疼痛控制及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6-7.
外科术后患者自控泵镇痛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0例,男540例,女320例,年龄14~82岁,其中伴高血压病186例,糖尿病78例。
1.2 麻醉种类
口插全麻188例,硬外麻醉452例,腰硬联合麻醉220例。
1.3 镇痛配方
芬太尼:0.015 mg/kg+吗啡+生理盐水至100 ml或芬太尼+曲马多+生理盐水至100 ml。
1.4 方法
手术后在患者静脉留置针处放置三通管与配好药液的PCA泵连接,PCA泵即开始以大约2 ml/时的速度均匀给药。入患者全麻清醒后或麻醉平面消失感觉疼痛时,护士可按钮自动追加药量,一般情况下,自动泵自动给药,可维持50 h。
2 效果评价
2.1
按照WHO分级标准.0级完全无疼,I级轻度疼痛,II级中度疼痛,III级重度疼痛不可忍受。本组0级445例,I级356例,II级59例,III级0例。
3 护理
3.1
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讲解PCA泵的作用及使用方法、使用时注意事项,即医生设定PCA药物种类、给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PCA控制机制→自行给药→缓解疼痛。
3.2 心理护理
术前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讲解术后疼痛反应,将使用PCA后的患者介绍给术前患者。患者之间的交流更能解除并人对手术后疼痛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疼痛阀值,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PCA应用的管理
严密观察留置针输注处,有无外渗情况,如发生外渗,要及时更换穿刺部位,保持连接管口处于密封,防止空气进入,加强观察,防止患者翻身时发生导管脱落或扭曲,保持输液管道通畅。
3.4 术后镇痛指导
护理人员对术后应用PCA的患者加强巡视指导,教育患者如感觉疼痛时要告知护士或医生,由护士按钮追加药量,比疼痛剧烈时再按钮追加药量效果好,满意的镇痛可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有益于术后康复。
3.5 观察用药后反应
本组有15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效果不佳者8例,给予中止PCA泵使用后患者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芬太尼过量时会引起呼吸减慢、血压下降,吗啡可抑制呼吸。由于我们严格控制给药量,本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呼吸血压变化。
3.6 观察患者疼痛情况
不同的患者疼痛的阀值不同,对疼痛的理解不同,所以确定患者疼痛级别,不仅要询问患者的感受,还要观察患者使用PCA后的客观反映如表情、辗转反侧、呻吟、出冷汗等,作好记录为疼痛分级提供依据。
4 讨论
4.1
采用PCA泵可有效的控制药物浓度,满足了患者对镇痛药物的需求及反应性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术后急性疼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解除了患者及家属传统术后镇痛使用阿片类药物易成瘾的顾虑。使患者在无痛和较舒适的状态下度过术后阶段,更有利于病情恢复。术后镇痛不仅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而且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能力。已经证实:接受开胸手术和开腹手术后患者使用PCA泵术后镇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和明显缩短肠道排气时间。减少术后患者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急性激素的释放,降低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减轻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4.2
一次性PCA泵使用方便,操作简便,与患者原有静脉通道连接,避免了间断肌内注射镇痛给患者带来的再次创伤和痛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因此,护理人员积极学习PCA护理知识,规范镇痛方法,使患者术后镇痛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外科体液失调患者的护理 篇5
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进行正常代谢和各器官功能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创伤、手术及许多外科疾病均可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一旦失调,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将随之发生变化,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识别、积极纠正这些异常,是治疗和护理该类患者的首要任务之一。
第一节
正常人体体液平衡概述
一、体液组成及分布
人体内体液总量因年龄、性别、胖瘦而有所差异。成年男性体液量约为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液量约为体重的55%,两者均有±15%的变化幅度。而小儿的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较高,婴幼儿可高达70%~80%。随年龄增长体液量逐渐下降,14岁以后的体液量占体重的比例与成人相似。
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成年男性的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而女性约为35%。细胞外液则男、女性均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又可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血浆量约占体重的5%,组织间液量约占体重的15%。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又称其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另有一小部分组织间液,如胸腔液、心包液、脑脊液、关节液等,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极小且慢,故称其为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体液分布除以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区分外,还可以三个间隙(即第一间隙容纳细胞内液;第二间隙容纳功能性细胞外液;第三间隙容纳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的分布表示。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主要的阴离子是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K+和Mg+,主要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正常为290~310mmol/L。
二、水平衡
人体内水分的相对恒定对内环境的稳定非常重要,人体每天通过饮水和进食摄入水分,通过尿液等排出水分,两者保持相对平衡(表2-1)。
表2-1 正常人体每天水分的出入量
摄入途径
摄入量(ml)
排出途径
排出量(ml)饮水
1500
尿液
1500 食物含水
700
皮肤蒸发
500 代谢氧化生水
300
呼吸蒸发
350
粪便
合计
2500
2500
三、电解质平衡
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电解质经消化道吸收,并参与体内代谢。维持体液平衡主要的电解质是Na+和K+。
1.钠离了(Na+)
正常成人每天对钠的需要量为5~9g,主要来自食物中的食盐。摄入过量时,大部分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以维持正常血清钠(135~150mmol/L)水平。
2.钾离了(K+)
正常成人每天对钾的需要量为3~4g,主要来自于含钾的食物,经消化道吸收,多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以维持正常血清钾(3.5~5.5mmol/L)水平。但与肾脏排钠不同的是,即使机体摄入钾减少或停止,肾脏仍然排钾,故容易引起低钾血症。
四、酸碱平衡
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代谢功能需要一个酸碱适宜的体液环境。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和碱性物质,使体液中的H+浓度经常发生变动。为了使体液酸碱度始终维持在pH7.35~7.45之间,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排泄来完成对酸碱的调节。
1.血液中的缓冲系统
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以HCO3—/H2CO3最为重要。HCO3—的正常平均值为24mmol/L,H2CO3为1.2mmol/L,HCO3—/H2CO3=20:1。当HCO3—/H2CO3保持于20:1时,无论HCO3—和H2CO3的绝对值高低,血浆的pH仍然可维持于7.4。
2.肺
肺主要通过控制呼出CO2的量来调节酸碱平衡。延髓的中央化学感受器对脑脊液中CO2和pH变化非常敏感。当pH降低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促进肺排出CO2以缓解酸中毒。反之,pH上升时,CO2减少,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变浅变慢,CO2排出减少,碱中毒缓解。
3.肾
肾在酸碱平衡调节系统中起最重要的作用,肾脏通过改变排出固定酸和保留碱性物质的量,来维持正常的血浆HCO3—浓度,使pH不变。
综上所述,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首先起作用的是血液缓冲系统,其作用较快;肺排出CO2,从而降低体液中挥发酸的含量;肾脏对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最迟,但作用最彻底,持续时间长,不论对酸或碱都有调节能力。
五、渗透压平衡
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溶解于体液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如Na+。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晶体物质不能如水一样随意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血浆中的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水、钠代谢失调患者的护理
一、水、钠代谢失调
在细胞外液中,水和钠的关系非常密切,失水和失钠常常同时存在。但有的以失钠为主,有的以失水为主,或水和钠按比例丢失。临床上常将水、钠代谢失调分为低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和水中毒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水、钠代谢失调产生的原因、所引起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也不相同。不同类型缺水的特征归纳如下(表2-2)。
表2-2 不同类型缺水的特征
缺水类型
丢失成分
典型病症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高渗性缺水
钠<水
食管癌梗阻
口渴明显
血清Na↑
低渗性缺水
钠>水
慢性肠梗阻
神志差,不渴
血清Na↓ 等渗性缺水
钠、水等比例
急性肠梗阻
舌干、不渴
血清Na正常
+++
(一)高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失水多于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值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病因】
1.水分摄入不足
如食管癌致吞咽困难,重危患者给水不足,经鼻胃管给予高浓度肠内营养液。
2.水分丧失过多 如高热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致创面蒸发大量水分、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未控制致高渗性利尿等。
【病理生理】
由于体内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形成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体液量变化。严重时,脑细胞因缺水导致脑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根据缺水程度,高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
1.轻度缺水
缺水量占体重的2%~4%。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口渴。2.中度缺水
缺水量占体重的4%~6%。患者极度口渴,唇干舌燥,乏力,皮肤弹性差,眼窝下陷,尿少和尿比重增高。
3.重度缺水
缺水量大于体重的6%。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可出现躁狂、幻觉、谵妄甚至昏迷。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比重升高。
2.血液检查
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轻度升高。
【治疗要点】
尽早去除病因,防止体液继续丢失。鼓励患者饮水,或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或0.45%的低渗盐水。临床实际补液量为缺水量百分比与体重之积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高渗性缺水患者虽然血清钠浓度高,但实际的情形是机体仍有缺钠,只是由于缺水更多,导致血钠浓度升高。因此,如果给高渗性缺水患者补液时,只补水分,不补钠盐,将造成低钠血症的危险。
(二)低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失钠多于失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值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病因】 1.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引流或慢性肠瘘,以致大量钠随消化液排出。
2.大面积创面的慢性渗液。
3.应用排钠利尿剂如氯噻酮、依他尼酸(利尿酸)等后,未及时补给适量的钠盐,以致体内缺钠程度多于缺水。
4.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而忽略补充钠。【病理生理】
由于体内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导致循环血量不足,致使休克发生。严重缺钠时,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液转移,这使得细胞外液更加减少,细胞内液增加造成细胞内水肿和细胞内低渗状态,而脑组织对此改变非常敏感,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
低渗性缺水的临床表现随缺钠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无口渴感,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晕、视觉模糊、软弱无力,可发生直立性晕倒等。当循环血量明显不足时,肾的滤过量相应减少,以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可出现神志淡漠、肌痉挛性疼痛、腱反射减弱和昏迷等。
根据缺钠程度,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
1.轻度缺钠
血清钠在130mmol/L左右。患者表现为疲乏,头晕,手足麻木,厌食,尿量正常或增多、尿比重降低。
2.中度缺钠
血清钠在120mmol/L左右。患者除有以上临床表现外,还有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不稳定或下降,脉压差变小,浅静脉萎陷,视力模糊,站立性晕倒,尿量减少,尿中几乎不含氯和钠。
3.重度缺钠
血清钠在110mmol/L以下。主要表现为严重周围循环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神志不清,肌痉挛性抽搐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木僵甚至昏迷。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比重低,常在1.010以下,尿Na+和Cl-常明显减少。2.血液检查
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及血尿素氮值均有升高。【治疗要点】
积极处理致病原因。对于轻、中度缺钠的患者,一般补充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重度缺钠的患者,先输晶体溶液,如复方氯化钠溶液、等渗盐水,后输胶体溶液,如右旋糖酐和血浆,再静脉滴注高渗盐水,以进一步恢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渗性缺水的补钠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需补钠量(mmol/L)=[正常血钠值(mmol/L)-测得血钠值(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
(三)等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外科患者中最常见的缺水类型。水和钠成比例丢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病因】
1.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
2.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感染、肠梗阻、烧伤等。【病理生理】
等渗性缺水可造成细胞外液(包括循环血量)的迅速减少。由于其丧失的体液成分与细胞外液基本相同为等渗性,细胞外液基本处于等渗状态,细胞内液不会代偿性向细胞外转移。如果体液丧失持续时间较久,细胞内液也会逐渐外移,导致细胞内缺水。
【临床表现】
患者感头昏、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和尿少等症状,但不口渴。如果短时间内体液丧失达体重的5%时,可出现心率加快、脉搏减弱、血压不稳定或降低、肢端湿冷和组织灌注不良等血容量不足的症状。当体液继续丧失达体重的6~7%时,患者的休克症状明显,并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比重升高。
2.血液检查
血清钠浓度、氯浓度一般无明显变化。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明显升高的血液浓缩现象。
【治疗要点】
消除原发病因,防止和减少体液继续丢失。液体可选择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静脉滴注。注意:因等渗盐水中Cl-含量高于血清含量,故大量补充时有导致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而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与血浆相似,用来治疗等渗性缺水比较理想和安全。常用的平衡盐溶液有乳酸钠和复方氯化钠溶液(1.86%乳酸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之比为1:2)与碳酸氢钠溶液和等渗盐水溶液(1.25%碳酸氢钠溶液和等渗盐水之比为1:2)两种。
(四)水中毒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由于总入水量超过排出水量,大量的水分潴留在体内,导致循环血量增多和血浆渗透压下降。
【病因】
1.各种原因如休克、心功能不全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2.肾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排出多余水分。3.静脉补充水分过多或机体摄入水分过多。【病理生理】
由于摄入水分过多或水分排出障碍,细胞外液量骤增,血清钠浓度因被稀释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导致细胞内水肿。
【临床表现】
根据起病的急缓程度,分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急性水中毒起病急,因脑细胞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精神错乱、嗜睡、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慢性水中毒常表现为体重增加、恶心、呕吐、嗜睡、泪液和唾液增多等,一般无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血浆蛋白量均降低。红细胞平均容积增加和红细胞平均蛋白浓度降低。
【治疗要点】
水中毒一经诊断,立即停止水分摄入。严重者,除禁水外,还需静脉输注高渗盐水或利尿剂促进水分的排出。一般可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200ml快速静脉滴注(20分钟滴完),可减轻脑水肿和增加水分的排出。
二、水、钠代谢失调患者的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患者的年龄;体重变化情况;近期饮食、饮水及运动情况;有无导致体液失调的相关因素:如腹泻、糖尿病、消化道梗阻、肠瘘、及长期胃肠减压、应用利尿剂等。
2.身体状况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缺水的表现,如皮肤有无弹性、眼窝是否凹陷、口唇是否干裂、尿量是否减少等;神志情况,如缺钠可致患者神志淡漠、水中毒可致颅内压增高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重点评估患者口渴的情况以区分缺水的类型。
3.实验室检查
主要评估患者血清Na+浓度;尿比重;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等。
4.社会-心理状况
主要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反应及承受能力,以便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
【主要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
与高热、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大面积烧伤等大量体液丢失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禁食、呕吐、腹泻及创面感染等导致的摄入量减少及分解代谢增加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缺水导致感觉或意识障碍等有关 【护理措施】
(一)纠正缺水,维护正常的体液平衡
1.去除病因
采取措施预防体液失调或遵医嘱积极处理原发疾病,防止体液丧失。
2.补液
遵医嘱及时、正确地补液。
(1)补液量:包括生理需要量、累积丧失量和继续丧失量。①生理需要量:一般成人每日生理需要量为2000~2500ml。②累积丧失量:指从发病到就诊时已经损失的液体量。轻度缺水需补充的液体量为体重的2~4%,中度为4~6%,重度为6%以上。③继续丧失量:又称额外丧失量,是治疗过程中继续丢失的体液量,如补液过程中出现的呕吐、出汗、胃肠道积液等。这部分丧失量的补充原则是“丢多少,补多少”。体温每升高1oC,将自皮肤丧失低渗液3~5ml/kg;出汗湿透一套内衣裤约丧失1000ml体液;气管切开患者每日经呼吸道丢失体液约1000ml。纠正体液失调的关键在于第一天的处理,临床上补液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天补液量=生理需要量﹢1/2累积丧失量
第二天补液量=生理需要量﹢部分累积丧失量﹢前一天继续丧失量 第三天补液量=生理需要量﹢前一天继续丧失量
(2)补液种类:补充的液体种类取决于水、钠代谢失调的类型。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高渗性缺水以补充水分为主;低渗性缺水以补充钠盐为主,等渗性缺水补充等渗盐溶液。
(3)补液速度:根据补液量、药物性质及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调节补液速度。如各器官功能代偿良好,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进行分配,即第一个8小时补充总量的1/2,其余1/2在后16个小时内均匀输入。补液期间注意观察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同时监测有无循环负荷过重如呼吸水泡音、呼吸困难、中心静脉压升高、心搏过速等表现。
(4)补液方法:补液时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可参考以下原则:①先盐后糖:一般先输入无机盐等渗溶液,然后再输葡萄糖溶液。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渗性缺水患者,则不适用。②先晶后胶:一般是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溶液,因晶体可改善血液浓缩,有利于微循环,达到扩容的效果,从而稳定血容量。③液种交替:输入液量多时,对盐类、糖类、酸类、碱类、胶体类等液体要交替输入,有利于机体发挥代偿调节作用。④尿畅补钾:缺水患者常伴有缺钾,应注意补钾。但必须在尿量达到40ml/h方可补钾。
3.观察疗效 补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治疗效果,注意不良反应。随时调整护理计划,积极处理异常情况。
(1)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及呼吸的变化情况。
(2)精神状态:如乏力、烦躁、嗜睡、昏迷等症状的改善情况。(3)脱水征象:如口渴、皮肤弹性下降、眼窝下陷情况的恢复情况。(4)辅助检查:如尿量、尿比重,血液常规检查、血清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情况。
(二)改善营养状况
水、钠失调的患者常因原发疾病而出现呕吐、腹泻及食欲降低而影响营养摄入。故在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的同时,注意营养的补充。鼓励患者进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并注意摄入足够的水分,必要时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
(三)防止意外损伤
水、钠代谢失调的患者可因缺水导致血压偏低,水电解质紊乱导致骨骼肌收缩乏力、活动无耐力,水中毒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意识状态改变等原因,使患者有意外受伤的危险。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1)血压低的患者,应定时监测血压,在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造成眩晕而跌倒受伤。
(2)骨骼肌收缩乏力、活动无耐力的患者,患者除在床上主动活动外,也可有他人协助在床上作被动运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失用性肌萎缩。
(3)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意识障碍患者,应建立安全保护措施,如加床栏保护、适当约束及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护理评价】
1.患者的体液量、电解质是否恢复平衡,缺水的症状、体征有无改善。2.患者的食欲、摄入量是否恢复,营养状况是否改善。3.患者有无受伤,是否能复述和掌握预防受伤的有效措施。
第三节
钾代谢失调患者的护理
一、钾代谢失调
钾是机体重要的矿物质之一。体内钾总含量的98%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最主要的电解质。细胞外液的含钾量仅为总量的2%。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 ~5.5mmol/L。钾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参与和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酸碱平衡、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以及维持心肌正常功能等。钾代谢异常有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临床上以低钾血症常见。
(一)低钾血症
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为低钾血症。【病因】
1.摄入不足
如长期禁食、少食或静脉补充钾盐不足。
2.丧失增加
如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醛固酮增多症、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等。3.K+向细胞内转移 如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合成代谢增加或代谢性碱中毒等。
【临床表现】
1.肌无力
为最早的临床表现。先是四肢软弱无力,可有腱反射减弱、消失或软瘫。以后延及躯干和呼吸肌,呼吸肌受累,可致呼吸困难或窒息。
2.消化道功能障碍
因胃肠蠕动缓慢,患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和腹胀等表现。严重者可致肠蠕动消失。
3.心脏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和节律异常。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Q-T间期延长,出现U波,ST段下移。
【治疗要点】
积极去除引起低钾血症的病因,减少或中止钾的继续丧失;根据缺钾的程度,制定补钾计划。外科低钾血症患者常无法口服钾剂,需静脉补给。临床上常用的钾制剂是10%氯化钾。
(二)高钾血症
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病因】
1.补钾过多,如口服或静脉输入氯化钾,使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
2.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
3.细胞内K+的移出,如溶血、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酸中毒等。【临床表现】
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神经、肌肉应激性改变,患者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表现为神志模糊、感觉异常和肢体软弱无力等。严重者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如皮肤苍白、发冷、青紫、低血压等。常有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甚至心搏骤停。高钾血症,特别是血钾浓度超过7mmol/L,都会有心电图的异常变化,早期改变为T波高而尖,P波波幅下降,随后出现QRS增宽。
【治疗要点】
高钾血症有导致患者心搏骤停的危险,因此一经诊断,应予积极治疗。1.首先应立即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避免进食含钾高的食物。2.采取措施,降低血钾浓度
(1)促使K+转入细胞内:可输注5%碳酸氢钠溶液(先静脉注射60~100ml,再静脉滴注100~200ml)或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25%葡萄糖液100~200ml,每5g糖加入正规胰岛素1U,静脉滴注),使K+转入细胞内,从而暂时降低血钾浓度。若患者肾功能不全,不能输液过多,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0ml、11.2%乳酸钠溶液50ml、25%葡萄糖溶液400ml,加入胰岛素20U,作24小时缓慢静脉滴入。
(2)促使K+排泄: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可从消化道带走较多的钾离子。为防止便秘、粪块堵塞,可同时口服山梨醇或甘露醇,或给予灌肠。(3)透析疗法:上述治疗仍无法降低血钾浓度时,可用透析疗法。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两种。
3.对抗心律失常 钙与钾有对抗作用,能缓解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故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二、钾代谢失调患者的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是否存在导致钾代谢失调的各种因素,如长期禁食、腹泻、肾功能衰竭、挤压伤、酸碱代谢紊乱等;有无周期性钾代谢失调的发作史、既往史和家族史。
2.身体状况
评估患者肌力、胃肠蠕动的情况;心功能正常与否;血清钾浓度及心电图检查是否正常等。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反应和承受力。【主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钾代谢失调和肌无力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四肢肌肉软弱无力,眩晕及意识不清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护理措施】
(一)恢复血清钾水平,增强活动耐受力
1.加强血钾浓度的动态监测,若发现有低钾或高钾血症的征象,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2.去除病因的护理
这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
(1)对于低钾血症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止吐、止泻等,以减少钾的继续丢失。若病情许可,指导患者选择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蛋、奶、肉类、橘子汁、番茄汁等,这种通过食物补钾的方式是最自然的。另外,还可给低钾患者口服氯化钾,这种补钾方式虽然安全,但口服钾会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在饮水后服用为宜。
(2)对于高钾血症的患者,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避免体内蛋白质、糖原的大量分解而释放钾离子。大量输血时,避免输入久存的库血。其次,应告知患者禁食含钾高的食物或药物。
3.维持血钾正常水平
这是护理的关键措施。
(1)由于外科低钾血症患者常无法口服钾制剂,均需经静脉补钾。临床上常用的钾制剂为10%的氯化钾。静脉补钾的原则是:①禁止静脉推注:以免钾骤然升高,导致心脏骤停。②尿畅补钾:一般以尿量超过40ml/h或500ml/d,方可补钾。③补钾总量不能过多:每天补氯化钾总量不超过6~8g。④补钾浓度不能过高: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能超过40mmol/L,即1L液体中最多能加入10%氯化钾30ml。⑤补钾速度不能过快:静脉补钾时如速度过快,可使血清钾浓度在短期内升高许多,将有致命危险。一般每分钟不超过60滴。
(2)对于高钾血症的患者,及时落实促使K+转移入细胞内或促使K+排泄的医嘱,如输注5%碳酸氢钠或葡萄糖液加胰岛素,或给予患者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或保留灌肠,或给予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二)防止意外伤害
患者因肌无力特别是四肢软弱而易发生受伤的危险。护士应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患者除在床上主动活动外,也可由他人协助在床上做被动运动,并根据患者肌张力的改善程度,逐渐调整活动内容、时间、形式和幅度,以免长期卧床致失用性肌萎缩。
(三)预防并发症
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对患者血钾浓度及心电图的监测,一旦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治疗。若出现心跳骤停,应做好心肺复苏的急救和复苏后的护理。
【护理评价】
1.患者血清钾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能否耐受正常活动。2.患者是否安全无意外,是否掌握预防受伤的有效措施。3.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并发症。
第四节
酸碱平衡失调患者的护理
一、酸碱平衡失调
(一)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而致的酸中毒,是外科临床最常见的酸碱失调。
【病因】
1.酸性物质过多
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致急性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产生大量丙酮酸及乳酸,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种情况在外科很常见。糖尿病或长期不能进食,体内脂肪分解过多,形成大量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心搏骤停、抽搐、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等也能同样导致体内有机酸形成过多。
2.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如腹泻、胆瘘、肠瘘或胰瘘等大量碱性消化液丧失。3.肾功能不全
肾小管功能障碍,内生性H+不能排出体外,或HCO3—吸收减少,导致酸中毒。
【临床表现】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可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疲乏、眩晕、嗜睡、感觉迟钝或烦躁。最典型的表现是呼吸又深又快,呼吸频率有时可达40次/分~50次/分,呼出气体带有酮味。患者面颊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常偏低,严重时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志不清或昏迷。
【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
血液pH和HCO3—明显下降。2.其他
常合并高钾血症;尿呈强酸性。【治疗要点】
消除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应放在治疗的首位。
临床上常用的碱性药物为5%碳酸氢钠溶液,但应遵循“宁酸勿碱”的补碱原则。根据酸中毒的严重程度,首次补给5%NaHCO3溶液100~250ml不等。用后2~4h复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浆电解质浓度,根据检验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输注及输注量。边治疗边观察,逐步纠正酸中毒。
需要注意的是:酸中毒纠正后,患者可能出现手足抽搐,应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控制。同时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出现。
(二)代谢性碱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是由各种原因引起体内H+丢失过多或HCO3—增多所致。【病因】
1.酸性物质丧失过多
这是外科患者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的最常见的原因。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导致胃液中大量的HCl丢失。
2.碱性物质摄入过多
长期服用碱性药物,HCO3—重吸收增多致碱中毒。大量输注库血,抗凝剂入血后可转化成HCO3—也可致碱中毒。
【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有呼吸变浅变慢,或精神方面的异常,如嗜睡、精神错乱或谵妄等。患者还可出现低钾血症和缺水的表现。严重时可因脑和其他器官的代谢障碍而发生昏迷。
【实验室】
1.血气分析
血液pH和HCO3—明显升高。
2.其他
伴有低氯血症,尿呈碱性。但缺钾性碱中毒时可出现反常性酸尿。【治疗要点】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丧失胃液所致的代谢性碱中毒,可输注等渗盐水或葡萄糖盐水,既补充了细胞外液量,又补充了Cl—,可纠正轻度低氯性碱中毒。
对于严重代谢性碱中毒患者(pH>7.65,血浆HCO3—为45~50mmol/L),可应用稀盐酸溶液(1mmol/L盐酸150ml溶入生理盐水1000ml或5%葡萄糖溶液1000ml中)经中心静脉导管缓慢滴入(25~50ml/h)来中和过多的HCO3—。切忌将该溶液经周围静脉输入,因一旦溶液渗漏将会导致软组织坏死,应每4~6h重复监测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这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重症、顽固性的代谢性碱中毒很有效,也很安全。碱中毒时几乎都同时存在低钾血症,故须同时补充氯化钾。
(三)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由于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致使血中PaCO2增高而引起高碳酸血症。
【病因】
1.各种原因导致通气不足
如全身麻醉过深、镇静剂过量、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气胸、急性肺水肿及呼吸机使用不当等。
2.肺部的慢性疾病 如肺组织广泛纤维化、重度肺气肿等。【临床表现】
患者因换气不足出现一系列缺氧的表现,如胸闷、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头痛及紫绀等。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谵妄、昏迷等。脑缺氧可致脑水肿、脑疝甚至呼吸骤停。
【实验室】
血气分析
血液pH明显下降,PaCO2增高,血浆HCO3—可正常。【治疗要点】
尽快治疗原发疾病,通过改善机体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是由于肺泡通气过度、CO2排出过多,致使体内PaCO2降低而引起低碳酸血症。
【病因】
凡引起过度通气的因素均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如:癔病、忧虑、疼痛、发热、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过度等。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呼吸急促的表现。患者可有眩晕,手、足和口周麻木和针刺感,肌震颤及手足抽搐,常伴有心率加快。危重患者发生急性呼吸性碱中毒,常提示预后不良,或将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实验室】
血气分析
血液pH明显升高,PaCO2降低,血浆HCO3—正常或轻度降低。【治疗要点】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为提高血PaCO2,可用纸袋罩住口鼻,增加呼吸道死腔,以减少CO2的呼出。手足抽搐者,可给10%葡萄糖酸钙缓慢静脉推注。如是呼吸机使用不当造成的通气过度,应调整呼吸频率及潮气量。
二、酸碱平衡失调患者的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患者有无导致酸碱失调的原发疾病,如腹泻、肠瘘、胰瘘、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电解质失调、急性肺水肿及过度通气等。有无过量使用酸性或碱性药物等。有无手术史或既往发作史等。
2.身体状况
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气味有无异常;患者心律和心率是否正常,有无紫绀;患者有无头痛、嗜睡、或昏迷;有无体液及电解质失调的表现等。
3.辅助检查 重点评估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4.心理-社会支持状况
酸碱代谢失调患者往往因起病急,且症状明显,而感到焦虑与恐惧。因此,护士应对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反应和承受力进行认真评估,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主要护理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呼吸困难、颅脑疾病、呼吸道梗阻有关 2.潜在并发症:休克、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护理措施】
(一)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型态
1.密切观察
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气味及呼吸困难的程度,以便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2.体位
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如半坐卧位,以增加横膈活动幅度,有利于呼吸。
3.促进排痰
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气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以湿化痰液,利于排痰。
4.必要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做好气道护理。
(二)预防并发症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血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相关并发症。如酸碱失衡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减弱、体温下降、面色紫绀、尿量减少等,应该警惕患者是否伴有休克;如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出现了神志淡漠、感觉异常、乏力、四肢瘫软等表现,应查血钾浓度,是否发生了高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的患者,表现出四肢软弱无力、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减弱等症状时,应想到该患者是否伴有低钾血症。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护理评价】
1.患者的气体交换型态是否恢复正常。2.患者的神志、认知力和定向力是否恢复。
3.患者是否出现休克、低钾及高钾血症,是否及时预防、观察和处理。【健康指导】
1.天气炎热,注意多饮水。2.出汗过多,应适当补充钠盐。3.发生呕吐、腹泻、高热者应及时就诊。
4.注意饮食均衡。服用利尿剂时,应询问是否需要补钾。高钾血症患者应及时就餐,避免进食含钾高的食物与药物。
5.注意保持呼吸顺畅。胸腹部手术患者应作深呼吸、咳嗽、排痰训练。尽量避免过度换气。
思考题
1.水钠代谢失调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2.静脉补钾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3.代谢性酸中毒有哪些临床表现?
外科患者术后护理 篇6
【摘要】自控鎮痛(PCA)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中,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后镇痛效果;通过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PCA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现已将术后镇痛视为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早日康复的一个主要指标。PCA由于其方便、省力、及时、止痛效果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用。但PCA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护士在临床中要做好PCA的护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PCA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将PCA的观察与护理综述如下。
1护理体会
术前做好使用自控镇痛泵的宣教指导,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镇痛的顾虑。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自控镇痛的护理重点,应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因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必须把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h,遵照医嘱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做好记录,直到PCA结束。对于个别精神紧张,影响睡眠的患者,要让患者知道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可按键给药,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注意观察镇痛泵导管的通畅,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及渗出,每次给患者翻身、患者离床活动时注意避免导管发生脱落或扭曲,影响药物的输入及镇痛效果。
2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2.1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是麻醉及镇痛药物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衰竭,PCA镇痛对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但该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1],护理人员在观察中应引起重视,术后可常规吸氧,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呼吸运动,甲床、口唇颜色的变化。同时随时注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减慢或小于10次/min等,应加大氧流量,停用镇痛泵,通知医生及时处理。用镇痛药物过程中呼吸的观察至关重要。
2.2低血压 镇痛泵中的药物通过促进释放内源性组织液而扩张外周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并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可出现低血压[2];术中、术后出血多,补充血容量不足;也可以引起低血压。因此,术后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认真观察并记录,当发现血压比基础血压下降10%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输液速度。当血压继续下降的,低于基础血压20%,则应暂时停止使用镇痛药[3],继续补充血容量。
2.3恶心呕吐护理 术后镇痛药物中配有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居镇痛副反应首位[4],而且患者主观上不宜忍受。有时还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剧烈的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加剧疼痛,影响食欲。患者出现呕吐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注意伤口护理,协助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少伤口张力,重症患者采取平卧头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呼吸道,发生窒息。
2.4尿潴留 镇痛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神经反射作用,腹肌、膈肌收缩力减弱,干扰生理性排尿功能[5]。加上个体差异,心理因素影响,致使用PCA的患者易发生尿潴留。术前应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出现尿潴留者,采取膀胱区热敷、按摩等方法,无效时留置导尿。拔管前注意膀胱功能锻炼,拔除尿管后及时督促排尿,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心理负担,增加自行排尿的信心,使用PCA的患者最佳排尿时间为术后3 h~5 h[6]。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掌握好拔除尿管的时间,一般于镇痛泵拔除后4 h拔除尿管,比拔镇痛泵后立即拔除尿管优越[7]。
2.5肛门排气时间延长 由于阿片类有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造成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延长,而PCA镇痛效果好,有利于病人术后活动,护理中应强调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术后第1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护士可以协助其下床活动。卧床患者应经常变换体位,嘱患者翻身,。胃肠功能恢复差的患者,可给予下腹热敷,并做腹部环形按摩等。
2.6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由于麻醉药吗啡诱发组胺释放引起,护士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使用中性肥皂,禁用碱性肥皂,修剪指甲,避免皮肤抓伤。必要时给予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等,可缓解症状,严重者停用PCA。
3 管道护理 导管脱出是PCEA最常见的情况,可致术后镇痛失败,在镇痛护理中,固定镇痛管,避免脱落移位是护理关键[8]。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要认真与麻醉师做好交接,检查导管固定情况,防止牵拉扭曲,加强巡视,进行翻身、更衣等操作要细心,防止滑脱。对于PCIA病人要注意观察静脉针有无移出血管,针头有无阻塞,三通是否关闭等,治疗中需防止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4小结
术后观察中,把护理重点放在呼吸和血压的观察[9]。另外,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等并发症极少发生,但以上情况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患者思想负担,影响了术后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所以,护理重点是及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认真观察所有的病情变化,详细做好相关记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可靠的提供治疗依据,使心理和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关艳杰,.硬膜外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泵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0:45--4
[2]谢春玲.术后应用镇痛泵发生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248.
[3]晁葳,梁伍,付明鹤.术后镇痛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10(10):2021.
[4]陈旭素,孙来保.术后镇痛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5:16.
[5]陆烈红,叶家薇,邹瑞芳.自控疼痛患者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23125.
[6]刘风娟.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排尿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8384.
[7]刘秀坚,莫耀.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拔除尿管时机探讨[J].护理研究,2005,19(24):2232.
[8]刘建华.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的护理进展[J].微创医学,2007,8(2):306307.
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篇7
关键词:普外科,术后护理,疼痛护理
疼痛主要是指人体自身对有害刺激所产生的不舒适感, 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主观感受。且常常会伴随有一系列的心理行为和生理变化,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护理问题。在普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 患者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尽管这些反应属于人体组织因出现损伤和恢复而出现的正常反应, 同时也是选择手术治疗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但由于疼痛程度的不同会给患者的情绪造成不同的影响, 非常容易引发术后并发症, 并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 通过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痛感, 在避免术后并发症和镇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结合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34例患者, 其中女性62例, 男性72例;患者年龄均在20~8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8.3±11.3) 岁;其中26例胃部手术, 98例肝胆手术, 另10例为肠道手术。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67例, 分别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无论是手术方式, 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疼痛表现
(1) 行为表现:患者以哭泣、呻吟、退缩以及坐立不安等主要行为表现。眼睛可以紧闭或睁开, 且表现出求助或固定眼神; (2) 认知:能够恰当正确地表达思维, 也可能出现混乱和矛盾的情况; (3) 感觉方面:其感觉出现迟钝或有异常感觉。血压以及心率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地变化, 且呼吸的节律、速度以及深度均变化。全身皮肤有出汗或潮湿现象。此外, 部分患者的疼痛部位还会出现水肿、发红、发热的现象。局部活动受限, 甚至可能是完全无法活动的。肌肉张力主要表现为痉挛状态, 有因掩饰痛感而发生颤抖或有压痛感。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术前, 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并帮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手术治疗的优势。同时, 结合患者的病情为其详细讲解相关医学知识, 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 并帮助其认识手术注意事项和环境。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 还应当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入住环境, 使患者消除烦躁的心理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1]。向患者讲解缓解疼痛感的正确方法, 便于术后缓解痛感。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更加信任医院, 进而更加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
1.3.2 健康宣教
普外科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缓解, 不少患者因对医学知识缺乏, 进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护士在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应从专业的角度为患者提供详细的解说, 使患者更加全面彻底地了解普外科, 以此来达到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的目的。护理人员还必须结合患者的病情, 为其解答治疗方法和目的, 使患者能够掌握护理工作的进度, 进而更加有安全感, 提高自我调养的意识。
1.3.3 降低疼痛
引导患者掌握基本的护理技巧, 使患者能够根据病情的发展, 给予自己最佳的护理, 同时帮助患者保持较好的休息体位, 促进病情快速康复;当患者进行第一次离床活动时, 应当注意将床头稍稍抬高, 并协助患者从侧卧位逐渐转为座位, 在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缓缓进行, 接着再进行下床活动;在进行深呼吸或咳嗽时, 必须用手或枕头将切口的位置按压好, 以此来避免缝线牵拉对伤口造成伤害;通过引导患者调整呼吸节奏来缓解痛感。
2 结果
对134例患者进行1h、24、72h的VAS评分。其中对照组术后1h (3.20±0.52) , 术后24h (3.01±0.81) , 术后72h (2.56±0.57) ;另观察组术后1h (3.17±0.51) , 术后24h (2.41±0.68) , 术后72h (1.92±0.48) 。两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普外科术后护理中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术后疼痛成为了当前普外科术后护理的重要问题。术后疼痛主要是因引流管刺激和手术创伤等方面所导致的, 而患者自身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则会对疼痛感造成不同的影响。此外, 教育、环境以及疏导等外界方面也会对疼痛造成影响[2]。由此可知, 普外科术后护理过程中, 疼痛护理成为了护理工作的重点。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分别给予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干预, 通过心理疏导、健康宣教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 从早期疼痛开始护理;引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 使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给予最佳的护理, 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
参考文献
[1]谢金玉.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12 (1) :156-157.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50例患者中男性为24例, 女性为26例, 年龄为16~70岁, 平均年龄为 (45.25±2.89) 岁。50例患者中脑出血16例, 颅脑损伤10例, 脑血管畸形5例, 颅内血肿11例, 颅内肿瘤5例, 其他3例。
1.2 方法: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执行无菌操作: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意识、以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每隔30 min进行一次简册, 并认真做好记录。对患者进行常规颅内压监测时要密切注意患者颅内压高低, 根据高低变化对脑脊液的引流量和灌注低速进行调整。
基础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进行皮肤护理, 保持患者的皮肤干燥整洁, 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加强患者的口腔卫生, 预防霉菌感染。如患者有留置导尿管, 则每日冲洗两次膀胱, 定时放尿, 训练患者的膀胱功能, 避免泌尿感染。
心理护理:护理中要安抚患者情绪, 在交流的过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 通过交流的过程让患者和家属都减轻心理压力, 使他们对护理产生信任, 用平常心对待并且主动接受这种护理方式, 积极的配合治疗, 在护理前后都需要对患者的疑虑、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及时安抚消毒隔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病房隔离, 对病房内器具以及治疗用具进行定时的消毒处理, 医护人员做好手部卫生, 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每日2次对患者病房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加强空气消毒。
体温护理:严格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当患者出现高热情况的时候要立刻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 例如酒精擦浴、冰敷和采用降温毯等。如患者体温仍没有下降则对患者采用药物降温,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
脑室外引流护理:术前严格消毒备皮, 尽量采用细的引流管, 岁引流管的接头均采用无菌纱布包扎, 每日更换。护理中注意引流高度避免脑脊液倒流回脑内, 并保证引流的通畅。
高血糖护理:患者大多会出现应激性高血糖, 因此护理中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除了静脉营养支持外还需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来控制患者的血糖。
感染护理:采用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
1.3评价指标。让患者通过填写满意度测评量表来评估临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评分≥90分;一般满意:80~89分;不满意:<80分。
1.4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00%, 非常满意的患者为33例, 一般满意患者为15例, 不满意患者为2例, 见表1。
3 讨论
颅脑是属于集体防御功能中最薄弱的区域, 因为脑脊液的免疫抗体和吞噬细胞都对颅内的细菌生长繁殖有促进作用[2]。当患者进行颅脑手术后, 都会对正常的血脑系统进行破坏, 导致了患者抵抗力迅速下降, 增加了术后颅内感染情况的发生率[3]。一旦发生, 临床上控制感染会十分的困难, 因此对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精心的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理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提升护理技巧,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护理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优质护理后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00%, 证实了护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采用优质的护理,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对其进行优质的护理,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00%。结论 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采用优质的护理,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俞美定, 周仁菊, 朱艳, 等.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233-1234.
[2]刘芳.49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48) :232-232.
外科患者术后护理 篇9
关键词:肝胆病,胃肠活动,护理
肝胆疾病在临床外科中较为常见, 外科手术对于疾病的治疗十分有效, 然而现阶段随着肝胆手术过程的全身麻醉以及术后的镇痛泵使用频率增加, 影响肝胆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对手术疗效以及疾病预后十分不利, 所以做好肝胆患者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十分关键[1]。本研究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肝胆手术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观察肝胆患者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肝胆手术的患者88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9例;年龄29~68岁, 平均 (42.5±10.2) 岁;其中行胆肠吻合26例, 肝叶切除12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4例, 胰体尾切除患者2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8例;年龄30~69岁, 平均 (41.7±10.8) 岁;其中行胆肠吻合25例, 肝叶切除11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5例, 胰体尾切除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方面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术前准备、应用抗生素以及肠内营养支持, 具体如下: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在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 同时检测电解质水平。若患者存在高血压、肺功能不全则需要给予相应的处理符合外科手术要求;术前6例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以及电解质紊乱, 给予及时有效地处理恢复正常;16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 应用100~200ml冰0.9%氯化钠溶液加入去肾上腺素4~8mg胃肠灌注, 在术前留置胃管, 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状况;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则通过补液、扩容、输血等治疗措施, 从而恢复组织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
1.2.2 应用抗生素
在肝胆外科手术中, 对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差异给予不同剂量的抗生素, 抗生素能够通过抑制RNA多聚酶而抑制RNA合成发挥抗菌作用;预防性抗生素以口服为主, 其具有肠道浓度高、吸收率低, 因此起效快, 确保肠道局部的抗菌效果, 对于肠道感染高危患者则能够通过静脉预防性注射抗生素。
1.2.3 肠内营养支持
鼻饲管泵入肠内营养聚合剂, 前3d分别给予500、1000、2000ml, 第4天开始全量给予, 速度控制在30~120ml/h, 为期1周。
1.3 观察指标
于手术前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 常规行血、尿、便常规检查以及电解质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术后观测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等指标评价胃肠功能的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32.5±10.8) h, 首次排气时间为 (43.7±15.6) h;对照组为 (46.4±16.0) h、 (67.3±16.8) h。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5.45%) 高于对照组 (77.27%) , 复发率 (2.27%) 低于对照组 (13.64%)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肝胆手术在临床外科中普及、开展率较高, 该手术创伤性较高, 同时胃肠道受到暴露, 术后患者的蠕动功能受到抑制, 肠腔内气体无法排除, 引起肠腔内积气, 部分患者能够自行缓解,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腹胀[2,3], 造成隔肌上抬, 不利于手术切口的愈合, 严重的引起呼吸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做好护理工作促进肝胆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大有裨益[4]。随着胃肠道蠕动功能逐步恢复, 肛门排气恢复后腹胀等不适多可自行缓解。但部分患者肠蠕动恢复较慢, 导致肛门排气较晚进而引起严重腹胀者, 可出现隔肌上抬, 甚至导致呼吸运动受限、呼吸困难。腹腔内压力升高亦可使下腔静脉受压, 影响静脉回流进而引起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为 (32.5±10.8) h, 首次排气时间为 (43.7±15.6) h, 显著优于对照组 (46.4±16.0) h与 (67.3±16.8) h, 表明肝胆手术患者围术期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充分营养支持对于促使患者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意义显著[5]。
综上所述, 做好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如术前准备、应用抗生素以及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武鸣, 吴为.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24 (8) :3886-3887.
[2] 曲慧利, 孙彩霞.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疾病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 2008, 23 (2) :137-138.
[3] 黄升.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13) :104-105.
[4] Kmda Y, Tsuyuguchi T.Long-term follow-up evaluation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fter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postoperative bile duct strictures[J].Surg Endosc, 2010, 24 (4) :834-840.
外科患者术后护理 篇10
1 专科护理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密切,能最直接、最准确地了解病情变化与心理变化,并运用自己熟练的专科护理向患者提供最适当的服务,具体口腔颌面肿瘤专科护理如下。
1.1 呼吸道护理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涉及口、咽、舌、下颌骨、颈部等呼吸道上部,伤口易发生血肿、水肿、出血,组织易发生移位,加以呕吐物反流、麻醉插管等因素,都可能发生呼吸道阻塞造成窒息,导致严重后果。术后给氧并随时注意呼吸情况,定时吸痰,并给予雾化吸入。血肿造成窒息,应立即拆线,清除血肿,重新止血。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是防止出血、血肿的关键措施[2]。如有舌后坠情况可将舌牵引线拉紧,使舌前伸并固定。
1.2 伤口的护理
伤口的护理在颌面外科护理中很重要,创伤患者早期清创、减压,有利于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一般伤后6~8 h是清创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对移植组织皮瓣的术后观察在护理中更为重要。(1)观察皮瓣的颜色、质地、温度及毛细血管的充盈程度,如果皮瓣的温度低于正常皮肤温度3℃~6℃,应对皮瓣加以保温处理。(2)伤口出血情况的观察:患者全麻未醒时,如出现有规律的吞咽动作,应注意口内伤口是否有渗血,面部伤口外敷料是否有渗出。及时吸净口内的分泌物,仔细观察口内伤口的缝合情况,在患者床边准备无菌敷料及无菌手套,以备止血时用。(3)伤口感染情况的观察:颌面部的伤口多为暴露伤口,易受细菌的污染。因此,要密切观察伤口的变化。对暴露伤口应定时清洗擦试,保持清洁干燥;对包扎伤口,术后2~6 d如出现持续性疼痛、张口受限、颌周肿胀或敷料有渗出、异味等情况,应及时打开检查处置[3]。(4)严密观察负压引流,正常情况下色泽变淡、变浅粉色,24 h引流量逐渐减少,如引流液色泽鲜红,发生血肿,有明显乳糜状液漏出时,需找出出血及漏出处,及时处理。(5)腮腺部肿瘤术后,局部敷料压迫包扎5~7 d,这一环节很重要,否则可发生涎瘘及感染。术后48 h拔除引流条,禁止食入刺激性食物,特别是酸性食物,以防涎瘘潴留,影响创口愈合。
1.3 口腔护理
由于颌面部解剖生理特点及术后状况,颌面部手术后,口腔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限制,加上口内分泌物、食物残渣的滞留以及组织缺损等诸多因素,致使口腔不洁加重,容易造成口内伤口感染。口腔护理一般采用漱口的方法,不能自理的患者则需要协助处理,可用棉签进行清洗。患者术后每日定时用甲硝唑溶液和生理盐水冲洗口腔,可去除食物残渣和创口分泌物,减少口腔细菌数量,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并及时吸出含漱液,防止患者误吸。同时注意观察创口有无异常,舌苔、舌色是否正常,口腔黏膜是否完整。指导患者正确的漱口方法,口腔感染或溃疡者,应在每日晨、每次餐后30 min及睡前进行口腔含漱护理4~5次,每次含5 min。若口内因颌间结扎而不易张口者,可将漱口液用注射器抽吸,经磨牙间隙而注入口腔内,经充分含漱后,让患者低头,使漱口液自行流出或用注射器抽吸出[4]。通过以上冲洗、擦拭和自漱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饮食护理
颌面外科术后的患者,常因口内有损伤、疼痛或手术后口内、外有伤口,以及其它各种病症而引起张口受限、咀嚼功能失调或消失等,以至不能正常进食,致使营养摄入不足并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因此,术后饮食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1)食用不需咀嚼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烂面条、鸡蛋糕、菜粥、果汁等;(2)食用有足够能量和营养的食物;(3)避免过热、过冷、过酸及辛辣的刺激食物;(4)一部分患者需鼻饲,鼻饲配制饮食应注意细腻均匀,4~5次/d,注时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者胃肠不适而腹泻。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以促进食欲。(5)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后的饮食护理: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后,为了恢复伤员的牙齿咬合关系,牙齿结扎固定后不能张口进食,此时最主要的是保证饮食的摄入,如有缺牙者(原有缺牙或外伤缺牙),可从牙间隙进食,牙间隙较大者亦可利用。磨牙后垫部位有潜在间隙也能利用。具体方法为:鼓励患者从上述途径自己进食或用30 ml注射器吸取流质饮食,接上胃管通过上述任何一个途径注入口腔内,使患者获得营养,也可予吸管置颊部自行吸食流质,使患者得到营养[5]。
颌面外科术后患者,常因吞咽困难和不能张口进食而致营养摄入不足。护理人员通过实践采取多种措施使患者通过口腔进食,既可获得足够的营养,又可刺激口腔内唾液分泌,增加味觉,帮助消化,加强口腔的自洁作用,防止感染,促使患者早日得到康复。
3 心理护理
颌面外科患者面部常伴有或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畸形,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可使患者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的心态。同时由于迫切想改变面部畸形的状况,对治疗要求高,抱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等。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正确对待面部的畸形并对手术后的效果有足够的心理准备[6]。通过交谈、观察和实践,认真做好心理信息的收集,研究这些信息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反应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实施有关心理护理的具体对策[7]。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通过言谈话语给患者以启发,用科学的道理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和顾虑,有时会收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8]。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这对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关颌面外科患者所面对的问题:(1)担心外貌受损,影响美观,影响人际关系,头缠绷带不愿与人交流;(2)手术费用较高,担心家庭经济,有的甚至放弃术后用药;(3)担心工作受影响;(4)年轻患者为了不让外地父母担心,不通知家里,缺乏亲情关怀。所以经常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根据患者的个性、患者的需要等特点,给予合适的社会支持。
运用治疗性沟通,目的是帮助患者适应不能改变的环境现状,克服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病情有治疗作用时,患者切实感受到了这份关怀,他们就会向工作人员倾诉他们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并愿意接受工作人员的建议和帮助。尽可能地让患者获得家属、朋友、同事的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克服悲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9]。所以,鼓励患者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并给予心理支持。
要做好上述各项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同情心及责任感,热情对待患者,冷静处理问题,善于谅解。具有宽容及让步精神,同时应具有敏锐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从患者的一言一行中发现患者的内心世界,准确掌握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做好心理护理。
摘要:为口腔颌面外科的肿瘤患者实施全面、严谨的术后护理,是人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可以改善护患关系,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如何实施术后护理,使肿瘤对患者身心的损害降到最低点值得探讨。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侯建文.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齐鲁医学杂志,2004,19(4):354.
[2]傅宾宾,王琼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前后的护理.现代医药卫生, 2008,24(17):2662.
[3]付文娟,王桂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的护理的体会.黑龙江医学, 2005,29(6):464.
[4]李丽,李健珍.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6):657.
[5]高端良.浅谈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中国校医, 2004,18(4):306.
[6]陶丽丽,刘巧红.浅谈现代康复护理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0):1219.
[7]袁耿清.医用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8.
[8]心张明,李稚馨.心理护理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青岛医药卫生,37(6):453.
脑外科患者术后并发脑膜炎的护理 篇11
【关键词】脑外科;术后脑膜炎;护理心得;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87-02
脑外科患者手术后脑膜炎是非常棘手的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受术者的2%~4%。术后脑膜炎大部分为无菌性,少部分为细菌性。了解颅脑手术后并发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及易发危险人群,于手术后护理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预防或明显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主要针对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的脑外科手术后患者进行的研究,患者均为初次接受脑外科手术患者。由我院外科医生完成所有手术,在每例患者接受手术之前均采用一个预防性抗生素方案:在围术期麻醉时,患者静脉给药1g剂量的头孢唑啉(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静脉给药 1g剂量的万古霉素)。
1.2 手术擦洗 每次手术之前,患者手术部位先用聚维酮碘外科洗剂及酒精擦洗,然后同一部位应用手术液擦洗(3M)。一旦该手术部位变干,采用无菌方式包裹患者。每次颅内手术过程中,在聚维酮碘和酒精擦洗之前剃光患者头部手术部位的头发。
1.3 统计学分析 每次手术时记录患者年龄和性别、脑膜炎发生情况、侵入机体的细菌。将患者接受的神经外科手术分类为开颅术、脊柱手术或周围神经手术。
2 结果
本组行颅脑手术患者320例,术后并发脑膜炎9例,占2.89%。
2.1手术部位与术后并发脑膜炎的关系:本组幕上手术290例,并发脑膜炎7例(占2.15%);幕下(后颅窝开颅)手术30例,并发脑膜炎2例(占6.7%)。幕下手术后脑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幕上手术(P<0.05)。
2.2术后脑脊液漏、刀口皮下积液及术后因急症再次手术者术后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本组总病例脑膜炎发生率(2.89%),P<0.01;有颅脑手术史及污染手术者,术后脑膜炎的发生率高于本组总病例脑膜炎发生率(P<0.05)。其余因素与本组总病例脑膜炎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
2.3手术超过4小时以上者术后脑膜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2.4术前伴有糖尿病者术后脑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伴发病患者(P<0.05),其它伴发病患者术后脑膜炎发生率与无伴发症病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有关颅脑手术后并发脑膜炎的相关或危险因素,多数文献是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进行分析,且各家报道结果不同。多数资料表明,解剖结构异常、外伤及颅脑手术后有脑脊液漏者,术后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中自发性脑脊液漏并发脑膜炎的发生率为40%,外伤性脑脊液漏为20%。
术后刀口皮下积液与脑膜炎的关系少见报道,术后刀口皮下积液者脑膜炎的发生率为24.60%。其原因可能为:第一,皮下积液后局部脑脊液循环减慢,局部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为细菌生长创造了条件;第二,局部脑脊液中的致热成分可能增加,使无菌性脑膜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第三,皮下积液后需要局部多次穿刺,增加了细菌进入颅内的机会,使发生脑膜炎的机会增加。因此,术中尽量严密缝合硬脑膜及可能形成皮下积液的部位,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可降低刀口皮下积液,降低术后脑膜炎发生率。
4 护理心得
脑外科的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手术后症状恢复需要较长时间的护理治疗。一般患者在手术后初期,通常会在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疼痛、肢体活动情况等多方面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之脑外科疾病的特殊危急性,患者的心理恐慌以及对术后恢复的过渡担忧,加重和阻碍了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所以术后的护理需要重视。
4.1 手术后疼痛
手术后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取决于疾病特征,治疗护理措施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情况单独落实。护理人员要及早告诉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情况,必要时采用药物缓解,鼓励病人呼吸,放松心态,帮助病人按摩肢体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缓解疼痛,促使患者有心理准备接受疼痛去除心理方面的紧张。
4.2 术后指导护理
大多数病人伤口拆线后需要继续住院或者回家休息,但是手术后患者短期内各方面功能仍未完全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做到术后的正确指导宣教,向病人详细介绍手术后的锻炼知识、饮食要求等,集中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对于部分患者術后部分功能永久或暂时的丧失,如偏瘫、失语、视力下降等,更容易造成病人的心里紧张和恐慌,给予心理护理和提供克服困难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现实。
4.3 心理因素护理
患者的心理障碍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手术愈后效果。根据具体的病情和心理反应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要做到体贴、安慰,及时向病人传达手术后的有利信息,鼓励和支持病人手术后出现的特殊临床症状后采取的应对方法,使病人有心理准备去接受特殊情况的发生。以免病人术后心理负担过重。提供病人与病人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互相勉励的环境。从而减少了病人的孤独恐惧感,提高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病人能够主动配合,保证了护理的顺利完成。
4.4 日常护理指导
指导病员训练床上排便、排尿的习惯,尽可能避免便秘、尿潴留所致的情绪和血压波动,减少腹胀、肠源性毒血症的发生。应交待在排便困难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避免用力排便,否则有可能导致血压和颅内压增高,诱发脑出血和脑疝。必要时灌肠和导尿。术后应根据循序渐进,健侧带动患侧,由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复杂,指标量化,辅以器械的原则,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既减少了褥疮、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出现,又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进而痊愈康复。
5 结语
护理人员通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突发临床症状可以有效及时采取正确处理措施,降低患者术后的风险;其次,护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术后患者过渡的紧张和恐慌造成的不配合治疗可以进行有效的心理技巧沟通,以便医护人员顺利进行护理工作;另外,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增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能给患者带来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新亮,申长虹,甄自刚.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 (3):277-80.
[2]吴晓燕.脑外科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
外科患者术后护理 篇12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后便秘的患者70例,均符合术后便秘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有肝肾系统疾病、严重肿瘤、精神疾病等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3~75岁,平均50.34±6.14岁,病程1~6个月,平均3.21±1.04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8~79岁,平均48.65±5.63岁,病程2~5个月,平均3.25±0.9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伤口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则实施整体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以亲切的态度与患者沟通,避免歧视患者;通过查看患者病历,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缓急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告知患者手术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使其在思想上接受术后床上大小便的情况,防止其因尴尬而不及时大小便引起便秘,使患者做好预防便秘的思想准备。②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并指导其在床上大小便,协助其使用大便器,还要指导患者应对术后的不适症状。③并发症护理。外科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尿潴留、腹胀等并发症,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若有并发症出现,护理人员要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④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在术前不可随便饮食,要合理搭配,术后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每一餐不可过饱,避免影响正常消化;提醒患者清晨空腹喝温开水,每天摄取一定量的蔬菜、水果等。⑤健康指导。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术后床上排便的作用,使其在思想上充分接受床上排便,并在术后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通过记录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质及排便困难程度等,对其是否有便秘现象进行评估,并及时预防。⑥便秘护理。对于顽固性便秘患者,在手术治疗前3天可服用缓泻剂,鼓励患者多大口饮水;对于老年患者,每次饮水量要适当,避免心脏负担过重;术前1晚进行灌肠;术后应用止痛剂,与患者进行交流可转移其注意力,降低疼痛感,从而使便秘现象有所减轻;还要告知患者长时间服用泻药的危害性,容易产生依赖性,降低自主排便反射能力。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排便评分情况[3],包括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时间、粪便性质、排便困难程度等。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时间、粪便性质、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通过分析,外科患者术后出现便秘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①气阴两虚[3]。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后,身体虚弱、无力,气血不足,筋骨、气血等均受到较大损伤,气虚导致推动无力,津亏导致肠失濡养,从而引发便秘。②气滞血瘀、腑气不通。手术后,患者血肿于外,血气运行受到影响,并由外及内,气滞血瘀,脾胃功能受到影响,继而引发便秘。③其他方面因素。手术之后,患者饮食规律容易出现变化,活动量较少,情绪较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便秘。便秘对患者的康复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本研究显示,为外科术后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缩短排便时间及排便间隔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院要加强护理管理水平,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预防便秘,并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地接受护理,预防便秘发生。
综上所述,外科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便秘症状,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不良影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其便秘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念,望军.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3(26):564-565.
[2]邵莹.骨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便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6(13):263-264.
【外科患者术后护理】推荐阅读:
乳腺癌患者外科护理06-25
外科护理学营养患者05-22
第十二章 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11-19
骨外科手术患者08-25
胸外科重症患者06-25
心外科手术患者11-16
腹部外科手术成人患者论文07-15
胃癌患者的术后护理05-11
全麻患者术后恢复护理06-26
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