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

2024-08-03

外商投资(精选12篇)

外商投资 篇1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发通知, 对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工作做了部署。

通知明确,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 (含增资) 3亿美元及以上限制类项目,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其中总投资 (含增资) 20亿美元及以上项目报国务院备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 (含增资) 3亿美元以下限制类项目, 由省级政府核准。

上述两项规定之外且属于《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2016年本) 》第一至十项所列的外商投资项目, 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2016年本) 》第一至十项的规定核准。对于核准范围之外且不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禁止类的外商投资项目, 由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工作, 在外商投资管理中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 简化核准和备案程序, 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外商投资 篇2

审判长、审判员:

我们作为××市商务局的代理人,就所谓×××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申请再审××市商务局(下称商务局)行政管理纠纷一案,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一、从程序上,申请人不具备提起再审的主体资格,应依法驳回再审申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3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第97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9条明确指出:“在诉讼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更换的,由新的法定代表人继续进行诉讼,并应向人民法院提交新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原法定代表人进行的诉讼行为有效。”根据以上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有资格提起再审的是当事人,而现在提起再审的所谓的“×××公司”,并不是在法定登记机关登记的公司。2007年4月5日,×××公司性质、法定代表人等依法进行了变更登记,法定代表人和公司印章也不是现在依法登记备案的人和印章。现在×××公司在正常运转经营,现在的×××公司并没有提起再审申请。现在提起再审申请的人,提交的法定代表人并不是在法定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印章也不是现在×××公司使用的印章,他们无权代表×××公司,不具备申请人的主体资格。

现在允许并没有在法定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公司参加诉讼,而将依法登记的×××公司排除在外,让后者连个讲理的地方都没有,在程序上严重违法,在实体上会严重侵害依法登记的×××公司的合法权益。

若商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公司以外的人或者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可以通过法定的救济途径去主张权利,而不能冒用他人名义进行诉讼。

二、在实体上,商务局决定书及原一二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应当依法驳回再审申请

(一)、投资包括出资设立企业和出资购买股权两种形式,出资购买外商股权的行为属于投资行为。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本企业的名义,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企业或购买其他企业(以下简称“被投资公司”)投资者股权的行为”。以上规定给投资这个概念的外延做了明确的规定,投资包括两种方式(如图示),一是出资设立企业,二是出资购买股权。“购买股权”与“投资”这两个概念属于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包含关系,“购买股权”包含在“投资”这个概念的范围之内。就像“人”和“男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样,“男人”包含在“人”这个概念的外延之内,“男人”属于“人”的一种,调整“人”的规范当然适用于“男人”。申请人关于“×××是购买股权,不是投资”的观点,无疑是在说我是“男人”,我不是“人”。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虽然股权转让与公司设立时的出资,接受财产的人不同,一个是企业,一个是原股东,但是,公司设立时的出资与购买股权也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就是都是公司的出资人,都取得公司的股东地位。不能用公司设立时的出资与购买股权的区别,来混淆出资与购买股权的关系。

在解释一个概念的含义时,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则:在法律对这个概念有规定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含义去理解;在法律对这个概念没有规定时,应当按照通常的含义去理解。本案中,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购买股权属于投资的行为,申请人关于是购买股权不是投资的观点肯定是违背法律规定的任意解释。

(二)、×××公司不按照申报批准的股权转让合同书约定,不使用美元而是用人民币支付购股款,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

外经贸部《关于外商以人民币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根据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及外汇管理规定,国家鼓励外商以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出资,经批准,外商也可以用从中国境内举办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人民币利润出资。” 国务院《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非法套汇行为之一的,由外汇管理机关给予警告,强制收兑,并处非法套汇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未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或者境内所购物资在境内进行投资的;”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也做了类似的规定。我国的法律法规关于外商投资的规定都是一致的,就是外商只能用外币或者以上法律规定的人民币出资。

申请人关于我国银行法等法律规定的人民币是法定货币的观点,混淆了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一般来说,在我国境内使用人民币没有争议,但是,外商投资是特殊的行为,我国法律有特殊的规定,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对外商投资这种特殊活动,当然适用特殊的法律来调整。

申请人关于商务部条法司电话答复“购买外商股权可以用人民币”的观点难以成立。首先,任何规范性文件,必须公示后才具有约束力,但我们在可以公开知悉的渠道中,没有看到商务部这方面的规定;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2003)民四终字第26号《民事判决书》查明的事实知悉,商务部的观点是,购买外商股权,必须用外币,不能用人民币;其三,即使如申请人所称,商务部对北京仲裁委询问的某一个问题有一个电话或者书面答复,这也不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效力更无法与公开颁布的法律法规相比。

(三)、原×××公司采用隐瞒手段,骗取行政许可,商务局依法撤销其批准证书于法有据。

商务局对×××公司做出处理的依据,除了违反规定以人民币出资外,×××公司的另一个违法行为就是以欺骗手段骗取了许可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的,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

判断欺骗的标准,是隐瞒事实真相、或者虚构事实真相。本案中,×××公司两个行为都存在。隐瞒了准备履行的《变更付款协议书》,虚构了不实际履行的《股权转让合同书》。2001年8月,商务局已经明确告知×××公司,如果使用人民币购买股权,企业性质必须改变。×××公司为了保住外资企业的性质,继续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弄虚作假,在同一时间,签署两份文件,提供给审批登记机关的是根本不准备履行的、用60万美元购买股权的协议书。隐瞒没有提供的是实际履行的、用500万人民币购买股权的补充协议书,这是在蓄意欺骗审批机关,骗取行政审批。

申请人关于《股权转让合同书》约定的是用60万美元作价,而不是约定用美元支付的辩解是苍白无力的。合同书本身的含义是将股权作价60万美元,而不是将60万美元作价。60万美元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价格,不需要“作价”。另外,同日签署的《变更付款补充协议书》,题目就是变更付款,内容中明确载明“把原来约定的以美元支付改为用人民币支付”的意思表示,明确了申报的股权转让合同约定的就是以美元支付。申请人脱离合同条文的任意解释非常苍白无力。

《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原×××公司既不符合法定的出资条件,又采取了欺骗手段骗取行政许可,商务局依法撤销许可证于法有据,属于依法行使法定职责的行为。

(四)、中外合资企业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范畴,原一二审判决书、及商务局的行政法律文书,适用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调整原×××公司是正确的

原×××公司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一种。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 《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1998]200号)规定,企业有三大类: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项下,又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属于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包含关系,两个概念并不排斥,中外合资企业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一种类型。原一二审判决书、商务局的法律文书,适用调整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属于中外合资企业的原×××公司并无不当。申请人关于适用法律错误的观点不成立。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外商以人民币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适用范围,并不限于外商独资企业,条文的含义是“外商投资”,外商投资可以设立独资的外资企业,也可以设立中外合资企业或者中外合作企业等。

三、申请人引用的(2007)京仲裁字0405号《裁决书》的观点有悖于法律规定,且对本案没有约束力。

1、申请人无限夸大仲裁裁决书的效力是错误的。

无论是仲裁裁决书,还是法院的判决书等生效法律文书,它们仅仅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对任何第三人不具有法律效力。它们认定的事实,在没有其他证据推翻的前提下,是相对免证的事实,可以起到重要证据的效力。但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法学理论,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我国的法律渊源有法律法规、习惯、法理等,但生效法律文书的观点却不是法律的渊源。裁决书中的观点,对法官没有约束力。就是说,在事实判断中,生效法律认定的事实是可以免证的事实,但在法律判断上,生效法律文书没有丝毫的约束力。

2、仲裁书八条分析意见都是错误的

北京仲裁书本身就是避开实际投资人某某科技有限公司的恶意仲裁,仲裁员当然会不遗余力的罗织观点来支持为其支付费用的委托人的利益。即使如此,仲裁书分析意见中罗列的八条意见也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第一、第二、第三条、第五条意见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裁决书假设了一个前提——“购买股权不是投资”,但前面代理人已经论述了这个观点是违反法律规定的错误观点。因为前提是错误的,根据逻辑规则,结论肯定是错误的。裁决书论述的购买股权适用人民币,企业的外币已经出资到位的观点,是对我国外汇管理制度不了解的表现。国务院《外汇管理条例》第一条立法目的,是加强外汇管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角度考虑的,不是像裁决书考虑的企业的外资是否到位了。虽然原股东的外资已经到位,但如允许向其支付人民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外商不能直接带这样大笔的人民币出境,需要办理外币兑换手续,从宏观上看,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就减少了。

第四条分析的错误之处,就是裁决书引用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认为不是关于禁止用人民币出资的规定。但商务局的决定书指出了×××公司的三个违法行为,用人民币出资仅仅是违法行为之一,商务局决定书引用该规定,是来指出×××公司没有按照申报的《股权转让合同书》约定的方式、期限出资的违法行为。

第六条分析意见认为,×××公司没有违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规定,但是,商务局的决定书并未说×××公司违反了该项法律的规定,并未适用这项法律,而是适用了其他三项法律。所以裁决书的该项观点也是错误的。我国不是只有一部法律,不能以某人没有违法某一部法律,就得出结论是没有违法,违法了其他法律照样是违法。

第七条分析意见关于中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在中国使用人民币合法的观点,是混淆了特别法与一般法适用规则的结果。

第八条分析意见中引用的最高人民法院(2003)民四终字第26号《民事判决书》,是对该判决书的曲解。第一,该案的案由是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纠纷,当事人起诉到法院是让法院确认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因为双方的外商股权转让合同已经根据商务部的要求,将用人民币出资改为用美元出资,且已经经商务部备案批准,两审法院确认股权转让合同有效的结论是正确的。裁决书引用的关于“用人民币支付购股款,不违法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观点,是一审法院山东省高院的观点,并不是最高法院的观点。虽然最高法院同样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有效,但认定有效的理由却没有引用一审法院的观点。合同的效力与合同的履行不是同一概念,履行的瑕疵不能否定合同的效力。第二,该判决书查明事实中,明确载明了“商务部审查认为,用人民币支付购股款违反我国外汇管理的法律规定,要求协议双方当事人将以人民币支付购股款条款修改为以外汇支付。”

第三,该案是合同效力的民事案件,是用民事法律来评价该行为是否符合民法的规定;而本案是行政纠纷,是用行政法律来评价行为是否符合行政法的规定。两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民法上判断合同的效力时,只有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范(而且必须是禁止性规范中的效力性规范)时,才导致合同无效,违反一般的规章、或者违法了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范中的管理性规范的行为,都不导致合同无效。但不导致合同无效的行为,并不一定就必然不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四、申请人关于不需要提交修改协议的观点不符合法律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9条应当提交的材料第六项规定“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并经其他投资者签字或以其他书面方式认可的股权转让协议”,不是第七项规定的“审批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不论是补充协议,还是修改协议,都是第六项规定的协议。而且,本案补充协议才是真正履行的协议。补充协议属于应当提交的材料。商务局告知了×××应当提交的材料,×××也提交了股权转让协议,从形式上看,符合了应提交材料的要求。至于×××公司隐瞒了实际履行的补充协议,商务局并不知道,不可能再让提交。正是因为如此,×××的行为才是骗取批准证书的行为。

综上,从程序上看,申请人不具备提起再审的主体资格;从实体上看,商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原一二审判决正确。请法院依法驳回申请人的再审。

以上意见,请合议庭予以充分考虑。

代理人: 刘昭彦 田 虹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西部外商投资逆风飞扬 篇3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降低西部对外资的吸引力。去年,西部在全国引进外资的比例大幅提升,与前一年比上升了2.3个百分点。

西部开发10年间,外商投资在西部经历了一个从试探到加速的成长过程。

西安外企掀增资扩股热

经过在中国西部地区最初的投资试探之后,尝到甜头的外资企业终于开始增资扩股了。

从2005年起,在西安投资的外资企业扎堆般地增加资本投入,从住宿餐饮到房地产,再到制造加工业,种类齐全,少则三五千万,多则上亿美金。

据西安市外经贸局外资处的工作人员介绍:2005年,有41个企业增资,总投资1.72亿美元,合同外资1.21亿美元;2006年有33个企业增资,总投资1.57亿美元,合同外资1.04亿美元;2007年有60个企业增资,总投资4.47亿美元,合同外资2.88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有28个企业增资,总投资1.87亿美元,合同外资1.83亿美元。

盛塞尔,一个听上去很陌生的名字,在业内却不容小觑。仅凭一个小小的消防传感器,其一年的收入就有3.5亿元人民币,占据中国国内消防传感器市场的份额也高达40%。

去年,盛塞尔在西安绕成高速南边投资3000万元建成的新厂进入运营,而该厂是专为接收从英国搬来的生产线而投建的。

盛塞尔是美国霍纽尔集团控股的一家公司。霍纽尔在英国收购了一家生产消防传感器的工厂,出于经营考虑,准备把英国工厂关闭,将生产线搬到其他国家去。起初,霍纽尔曾经考虑过搬到印度,因为那里的人工成本低,但是,看到盛塞尔在西安的业绩不错,霍纽尔最终还是选定西安,因为这里不仅人工成本低,投资环境、赢利能力、工人水平也同样不错。

西安经开区是西安另一个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地方。2008年7月1日,德国博世力士乐电子传动与控制(深圳)有限公司与经开区正式签约,该公司决定投资超过1亿元,将其深圳公司搬迁到西安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此前,深圳公司和西安分公司均承担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合力作用比较薄弱,加之东南沿海制造业面临成本压力,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增幅较大,使得运营受到影响。西安地价、人力成本都相对较低,而且这里还有丰富的人力和科研资源,对提升公司实力,扩大产能有不小的帮助。何况,西安本来就有分公司,迁到西安顺理成章。据记者了解,该公司已考虑适时将业务延伸至风电市场,后期计划在经开区投资20亿元,建设风力发电设备生产项目。

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经开区已聚集了超过60家电力电子类的制造企业,其中包括ABB、西门子,三菱,日立、阿尔斯通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地震阴影中的外资脚步

“5·12”地震发生40天后,英特尔全球董事长克瑞格·贝瑞特就来到四川,是灾后第一个访问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

2003年8月27日,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美国英特尔公司宣布在四川成都投资设厂,计划从2004年始,在成都投资3 75亿美元建立芯片封装测试厂。这是英特尔在中国西部设立的第一家企业。不久之后,英特尔公司又与剑南春晟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成都成立了西部第一家英特尔解决方案中心。这一中心通过为中国西部政府和教育等领域提供更多IT专业知识,行业尖端技术等,加快在中国西部的IT部署步伐,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西部企业技术投资的回报。

英特尔最大的竞争对手是AMD。2008年3月,AMD宣布在中国的第三家分支机构落户成都。AMD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说,这次AMD在成都成立分公司,将有计划地把上海的一部分研发工作慢慢转向成都。

这两家在全球芯片制造领域排名前两位的跨国公司都看到了中国芯片产业重心西移的未来趋势,于是在同一座城市展开了贴身“肉搏”。

去年“5·12”地震第五天,英特尔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成都工厂就百分之百复工。今年1月22日,英特尔宣布年内关闭位于美国本土的两家芯片制造厂,马来西亚的两家封装测试工厂和菲律宾封装测试工厂。与此同时,英特尔将在中国启动“二次西进”,将上海封装测试厂的产能整合到英特尔成都工厂。

英特尔成都工厂现有员工2400人,产品90%出口,2008年出口额达16亿美元,约占四川省加工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英特尔成都工厂总经理麦贤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英特尔选址成都,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出色的教育体系和大量训练有素的员工及良好的政务环境等。英特尔在成都的投资是我们在中国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美国芯源也是在地震后决定增资3900万美元,扩大在成都高新区的投资规模。芯源首席执行官邢正人同时透露,已确定将大中华区总部设在成都,成都总部将具备生产,设计,销售和市场等功能,并计划将成都打造为中国最大的模拟集成电路研发中心。

2008年7月中旬,50余家跨国公司组成的“四川地震灾后跨国公司投资合作考察交流团”又签下了总投资额为21.8亿美元的8个项目,其中世界顶级酒店品牌瑞吉落址成都,是此次考察团一行中签单最大的外资公司。

据沃尔玛中国事务副总裁傅希孟介绍,“5·12”地震后,沃尔玛也增加了对四川二级城市,灾区的投资,并加大了对灾区农副产品的采购力度,在四川宜宾。德阳,成都,乐山、遂宁都有开店的计划,其中宜宾,德阳的沃尔玛店已分别于去年9月和12月相继开业。

市场吸引力撬动外资西进

过去外商投资中国,首先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但从去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投资驱动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外资开始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西部市场。

以饮料业为例。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赵亚利秘书长指出,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遭受重创,但中国饮料业产能却保持了持续增长。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世界饮料业巨头均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额度。

去年10月中旬,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600万美元在开发区开工建设饮品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全部投产后产值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蒙志鹏说,这一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对加速开发区食品饮料制造产业集聚,打造新疆最大的食品饮料制造基地发挥重要作用。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长赵慧敬说,最终落户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看重的是乌鲁木齐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人才优势和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

世界零售业巨头也加快了在中国西部的扩张态势。今年年初,沃尔玛方面表示,年内将在重庆新开4家店,使得沃尔玛在重庆的卖场总数达到9家,规模排名西部第一。下一步,重庆二线城市将成为新的布局目标。除了已经确定的万州外,涪陵,合川,江津都在接触中。

沃尔玛进入西部,第一站选择的是昆明。2001年,沃尔玛昆明公司在所有沃尔玛的中国公司中曾经创造了四个第一:最高销售增长,最佳运营标准,年度最佳商场和费用控制最低,从今年起,沃尔玛将其在云南的触角又伸向了二级市场,玉溪市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沃尔玛超市的二级城市。

外商投资 篇4

一、大同市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

1. 企业总数及企业类型:

截至2013年底, 大同市正常运行的外商投资企业有35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9家, 占企业总数的54.29%;中外合作企业4家, 占企业总数的11.42%;外商独资企业12家, 占企业总数的34.29%。中外合资企业占比较大。

2. 行业分布情况:

煤炭、石材及其他矿物开采加工业共10家, 占28.57%;专用设备制造业7家, 占20%;风力发电5家, 占14.29%;公路运输业4家, 占11.43%;天然气及其他化学原料业3家, 占8.57%;医药制造业2家, 占5.71%;垃圾处理2家, 占5.71%;餐饮业1家, 占2.86%;零售业1家, 占2.86%。

3. 企业盈利及纳税情况 (2012年度数据) :

35家企业中, 盈利企业14家, 占企业总数的40%, 共盈利35043万元人民币;利润为0, 即不亏不盈或利润已于年底分配的企业5家, 占企业总数的14.28%;亏损企业16家, 占企业总数的45.71%, 共亏损15880万元人民币。盈利企业共缴纳所得税7840万元人民币。

4. 全年投资情况:

外商投资连年下降。一是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大幅下降。2012年只有2家外商投资企业办理登记, 仅为2011年的1/5。而2013年没有新成立外商投资企业。二是外方注册资本到位大幅下降。2012年外方注册资本金共到位4322.13万美元, 同比下降69.02%, 2013年外方注册资本金共到位2240万美元, 同比下降48.17%。

二、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的问题

1. 老企业逐年递减, 新登记企业存活率不高。

2013年底大同市存量企业35家, 同比下降10.26%。同时2012年新登记2家企业, 但在办理登记和开户之后便不再继续, 目前这两家企业办理注销手续, 新企业存活率不高。

2. 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 资源性行业较多, 公益性行业和高科技、高技术行业微乎其微。

大同市外商投资企业中开采煤炭、石材及其他矿物资源类的占比高达28.57%, 而技术含量高、深加工、污染环境小的绿色农业、高科技产品领域投入几乎为空白。

3. 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 半数以上亏损。

分析其原因:一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等因素导致企业费用加大利润下滑;二是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市场萎缩的影响, 企业出口减少;三是人民币升值, 出口利润下降;四是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造成产品积压, 企业运转困难;五是个别企业为逃避纳税, 账面体现亏损。

4. 企业名存实亡, 外债无法处理。

个别企业已人去楼空, 但没有办理注销事宜, 所借外债已处于呆账状态。如大同××有限公司有外方股东贷款1750.8万美元、××药业有限公司有外方股东贷款451.7万美元, 而这两家企业已联系不上。

5.“外转内”但不办股权对价款支付事宜。

外商投资企业早已转为内资企业, 但并不来外汇管理部门办理转股及注销事宜。如山西××有限公司等三家外资企业。已拥有内资企业营业执照, 毫不理会外汇管理部门的转股付汇及外汇注销事宜。

6. 外资企业终止但不办外汇注销事宜。

三、政策建议

1. 建立“外债剥离”制度。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名存实亡, 所借外债处于呆账的情况, 建议对企业自行举借的外债建立“外债剥离”制度, 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剥离出外债统计系统, 使外债统计数据不再虚高, 更为准确, 为制定外汇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 加强各管理部门的政策协调。

各管理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及相互沟通, 如:工商管理部门在为外资转内资企业领取中资营业执照时, 应审核企业的“外汇登记注销证明”, 在确认其办理完“股权对价款汇出境外”后再为其领取“中资企业的营业执照”, 使那些企图通过办理外商投资企业“投入资金”, 进而再摇身一变转为中资企业的洗钱行为望而却步。

3. 合理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

发改委在外商投资企业立项的审批及商务部门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时, 一是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 将外资吸引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产业上, 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二是要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及全国行业发展情况, 对市场饱和的行业加以限制。如大同市的制药行业已饱和。所以有关部门在立项、批准成立此类行业的企业时要严加限制。三是要考虑大同市的环境保护, 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首要问题, 所以对容易造成污染的行业要严加限制。而对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要加以鼓励, 如废物回收、垃圾处理的项目要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四是由于资源的不能再生性, 对经营范围以开发资源为主的企业要加以限制。五是要推动土特产品、自然野生食品的深加工和出口创汇。

4. 中方合资者要认清合资外方的真实意图, 避免成立后便失败的“短命企业”。

一是在合资前要向商务部门、外汇部门等咨询有关政策。二是通过外汇指定银行的全球网络系统及其它途径对合资外方进行资信调查。三是在合资双方订立合同时, 中方要仔细斟酌合同的每条每款, 注意保护自身的利益, 不抱“为引资而图小利”的侥幸心理。四是管理部门在批准企业的合同、章程时要严格把关, 防止不公平合同或变相搞固定回报的假投资、真套利的现象发生。

摘要: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经济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 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企业,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外商投资公司用地 篇5

外资企业的用地,由外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审核后,予以安排。

外资企业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0日内,持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到外资企业所在地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手续,领取土地证书。土地证书为外资企业使用土地的法律凭证。

外资企业的土地使用年限,与经批准的该外资企业的经营期限相同。外资企业在经营期限内未经批准,其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2、外资企业的土地使用费用

外商投资显现北移趋势 篇6

据青岛市外经贸局外资处副处长沙红介绍,这是青岛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商投资最大的生产性项目。这个项目今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06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届时将生产国内需求量很大的芳烃类产品,包括苯、甲苯等。

以京津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正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重地。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韩国对外投资大幅度下降,对华投资却增加了65%,资金大部分投向包括东北三省在内的环渤海湾地区。目前,仅青岛一地的韩资企业已达5300多家,今年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9.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3.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多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北上’或‘北进’趋势,即由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以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为核心的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扩散。”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说。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字,包括东北三省在内的环渤海湾地区2003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4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9.41%,远远超过全国1.44%的平均增长水平。而这一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也上升到26.2%,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珠江三角洲所拥有的优势,如优良港口、较好产业配套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等,环渤海湾地区基本具备。”魏后凯说,“但这一地区相对较低的地价、较好的重化工基础以及丰富的石油资源,特别是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不及的。”

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孙鹏认为,历年来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正在减弱,外资加快“北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吸收外商投资迅猛。

据统计,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3.3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01%;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2002年江浙沪两省一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84.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据魏后凯分析,虽然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对外交通方便,但其对内经济联系和经济腹地范围远不如长江三角洲。外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人才以及港口等条件,更可以接近中国内地尤其是长江流域广大消费市场,实现产品低成本出口和内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过去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所享有的政策优势正逐步消失。与此同时,这一地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供应紧张等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在华投资目标发生重大转变,由单纯的加工贸易型转向“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型。外商不仅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更是作为重要的销售市场和利润来源,投资动机从寻求资源转向寻求市场。

孙鹏认为,在这一转变下,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计划将地区总部迁往中国,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电器等跨国企业甚至计划将在华企业升级为全球生产基地。而环渤海湾地区的中心北京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上海,则成为这些跨国公司设立总部的首选。

据介绍,目前已有30多家跨国公司总部迁往北京和上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韩国LG集团计划投资4亿美元在北京最繁华的商务中心地带——建国门外大街建造“北京LG双塔大厦”,以总揽LG中国业务,统帅以LG电子为首的包括LG化学、LG生活健康、LG商社等在内的庞大的LG军团。

其实早在1992年,目光敏锐的摩托罗拉公司就已进入环渤海湾开发带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助当地低廉的地价、充足的技术工人以及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摩托罗拉公司投资15亿美元生产寻呼机和移动电话的举措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摩托罗拉公司又将获得利润中的19亿美元投向微电子开发和半导体芯片的生产,一举成为外商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成为摩托罗拉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

苏州市外商投资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苏州,外商投资,群体投资

一引言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江苏省以全国1.1%的陆地面积、5.8%的人口, 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4%的进出口总额, 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该省的外商投资则是推动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江苏省, 苏州市的外商投资规模最大, 产业最集中。苏州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 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以经济总量计算, 苏州市2011年经济总量为10716.99亿元, 位居中国大陆第六位。按2010年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则达到了10.24万元, 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投资一直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有力地推动了苏州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 苏州市的外资不但有总量大的特点, 同时投资的产业和地域也更集中, 带有明显的群体投资特点。这些外商投资已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多年下来, 也已经和当地的企业和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外资企业在苏州的落户, 为苏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通过对外设立经济开发区吸引外资, 各内外资企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 由此, 内外资企业之间形成产业关联, 加速了推进工业化进程, 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 推动了地方产业升级。一般来说苏州的重要外对经济园区和开发区都已经发展成外商群体投资的模式, 而苏州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对外经济园区和开发区。作为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苏州市以其不到10%的占地面积和10%左右的人口, 连续多年创下了整个江苏省1/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近60%的进出口总额和30%的实际利用外资额。而江苏省又是我们的经济大省, 地区总产值仅次于广东省, 因此研究分析苏州市的外商投资特点, 一方面, 可以以此发现苏州外商投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另一方面, 也对我国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有效利用外商投资, 更好地布局产业具有借鉴意义。

二苏州市外商投资现状

1. 外商投资总规模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分布非常不均衡。苏州市是最早引入外资的城市之一。苏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 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于此。自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苏州以来, 二十几年来, 苏州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目前已有来自世界11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在苏州市投资项目, 实际运营的外资企业超过1.6万家,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体规模达1000亿美元, 约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10%, 规模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全市约七成工业产值、四成国税及地税收入、八成对外贸易额均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近几年来, 流入苏州市的外资额还在急剧增加。2010年, 苏州实际利用外资85.35亿美元, 连续多年突破80亿美元。其中, 苏州市区和昆山地区已连续多年利用外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 其他地区也都是在亿美元以上。2011苏州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009亿美元, 仅次于深圳、上海、北京三大城市;全市出口总额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5.74%, 8.26%。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 仅次于上海。其中,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70家落户苏州。

苏州利用外资额占整个江苏省和全国的比例一直处在较高的状态。最高的2003年, 苏州外资比例占到了整个江苏省的65%;而从全国层面上来看, 最高比例的2003年达到了10%以上。这些数字和成绩都是与苏州市的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政策分不开的 (见图1) 。

2. 外商投资的投资主体分布

由于江苏省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引导, 苏州市吸引的外商投资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了投资。苏州的投资主体遍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其中来自亚洲的外商投资占大多数。近几年来, 来自世界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苏州进行投资,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已从早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扩展至欧美国家和地区。其中, 投资额最大和投资项目最多的是中国香港地区, 多年来的投资总额一直都占全部外资的较高比例, 2010年达到了37.8%;其次是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也都投资较早, 投资额相对其他国家要大;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几个西方发达国家这几年的投资日益增多, 投资金额也比较大。东盟和欧盟的投资从2006年起也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 截至2009年, 东盟和欧盟在苏州实际利用外资中所占比例为8.1%和9.0%, 分别位于第五和第三位。总之, 外商在苏州地区的投资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也在逐年攀升。

3. 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现状

苏州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是外资投入的高度聚集区域。从图2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 苏州市区在利用外资方面占绝对优势, 其次是昆山市, 也占了较高的比例。外商投资在苏州的集中度主要依存了苏州的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园区建设。2008~2010年三年, 苏州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70.46亿美元、71.08亿美元和69.1亿美元, 占到整个苏州市利用外资额的85%以上。到目前为止, 苏州拥有国家级级开发区6个, 国家级高新区2个, 保税区2个, 保税物流园区3个, 出口加工区6个,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 各类省级开发区9个。在这些开发区中, 苏州市区境内和昆山就占了13个, 包括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等。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昆山市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开发区的设立和外商的大规模投资, 昆山十年时间从一个很普通的小县迅速超越江苏所有先进县市, 创造了昆山奇迹。

以昆山为例, 不难看出苏州成功利用外资发展致富的实际成效。昆山有主导产业支撑力强、集聚效益显著、产业链条完善、配套能力强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大型企业数量多、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等特征。良好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与招商优势, 为它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飞速发展。

从图2也可以看出, 从引进外资开始, 苏州市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一直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虽然在2008年以后受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 上升比例有所下降, 但总的势头还是向上的。从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间, 苏州各个区块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也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由此可见, 苏州市的开发区建设是成功的。

4. 外商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

苏州市的外商投资结构整体上保持着“二三一”的态势, 第二产业成为苏州利用外资的中坚力量, 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也十分迅速。由表1可以看出, 近几年来, 外商投资在产业结构上有所优化, 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下降, 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上升。在外商投资的三产业中, 行业的集中化特征也比较明显。由表1分析可得, 外资企业主要是在机械、电子通讯、电气器材、化工、建材、冶金、造纸及制品、纺织服装、房地产业等行业中。尤其是电子通讯和机械行业更是受外商青睐。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 虽然近几年外商在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中投资增多, 但是投资的大部分仍主要还是集中在制造业中。

作为世界制造业生产中心的苏州地区, 目前主要还是以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为主, 其产业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外商群体投资的外生性制造业。昆山五大行业 (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和高档轻纺) 都是外商投资比例最高的几个行业。昆山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昆山开发区的支柱产业。2008年, 昆山开发区共生产笔记本电脑整机3795万台、数码相机1418万台, 分别约占全球产量的1/4和1/8。昆山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在电子信息产业门类中, 光电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昆山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8年, 昆山开发区光电产业的销售额占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15%左右。园区高标准的基础设施配备和完善的工业配套设施, 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龙头企业和内外资配套企业。目前昆山已经形成完整的由FGI带动的诸如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液晶面板到整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链。与昆山工业园区FGI带动发展的模式类似, 苏州工业园区也形成了以IC设计、晶圆制造、IC封装测试为核心, IC设备、原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IC产业链。外商群体投资特征明显的这些产业组成了苏州市的外资投资主要产业。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历年相关资料整理

三苏州外商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1. 苏州外商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前面的相关总结和分析可以知道, 苏州外商投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 与全国几乎所有的外商投资情况一样, 在苏州的外商投资中,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很小, 第二产业占了很大的份额, 其中又以制造业占首要地位, 而制造业中又以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为主。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很大程度上还是看重当地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 外资企业的投资缺乏与当地企业的“互动”, 一旦出现劳动力要素紧张的局面, 外资企业很容易迁往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方。另一方面, 外资过于集中于制造业, 势必挤占第三产业引进外资, 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在第三产业中, 外资企业又过多地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以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一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服务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却比较缓慢, 制造业和房地产实际利用外资占整个利用外资的比例过大。此外, 外商投资来源结构也过于单一, 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 欧美国家比重偏小。而港、澳、台过来的项目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这对于苏州市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虽然在引进外资过程中, 苏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也得到逐步改善, 但实际上前来投资的外资企业所转让的技术主要是适用技术, 而不是先进技术。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实际上还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装配加工层次, 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 产业外向依存度也过高。基于此, 苏州外商带来的技术进步不是很明显。

近几年在苏州市各个产业园区形成了基于同产业链集聚的外商群体投资。这种群体投资模式的外资企业, 在很大程度上其所依赖的配套企业都是同一产业链上的其他外资企业, 这种群体投资模式与本地企业的产业纵向联系甚少。因此, 尽管外资企业本身的集聚程度已经较高, 但对本地企业产出水平的影响还很有限

2. 政策建议

政府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是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良好的政策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外资企业资源, 促进当地就业, 还能为当地企业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 政府在制定产业招商政策时可以基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 要合理分配各行业的外资比例, 使各产业可以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势头;其次, 要注意建立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产业联系机制, 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对内地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后, 要注意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重点引进一些具有高新技术的外资企业, 并且有意识地完善地方的产业结构, 积极地将外资企业融入到当地产业生产体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凌霄华.苏州市利用外资的效率与风险问题研究[J].金融纵横, 2007 (1)

[2]徐维祥、朱恒福和王庆喜.外商群体投资、外部效应与地方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 2010 (8)

[3]潘辉, 杨卫.长三角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特区经济, 2011 (1)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情况调查 篇8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利用外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步入常规, 但目前,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利润处置不能全面、正确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 利润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以晋城市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管理为个案, 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在利润处置方面存在问题的解析, 分析其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可能造成的影响, 提出加强和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的监管建议。

一、近年来晋城市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情况

截止2006年底, 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44万家, 累计实际使用外资总额7039.74亿美元, 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增加, 规模的扩大, 以及经营期的延续,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利润回收期, 但从目前晋城市的情况看, 情况不容乐观。

晋城市自1992年批准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始, 止2006年底, 全市累计登记外商投资企业66家, 剔除中间年度因经营不善、环保不达标等各种因素影响破产倒闭的企业, 2007年年检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0家。从年检情况看:已投入生产的16家企业, 盈利5家, 净利润6156万元人民币 (按2006年平均汇率折769万美元) , 未分配利润8955万美元 (折1119万美元) , 其中外方未分配利润305万美元, 应付未付外方股利27万美元。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查询结果显示, 1992年至2007年5月底, 全市仅有两家企业通过银行发生利润汇出业务, 计5笔, 累计金额31万美元。其中2006年利润汇出1笔, 金额21万美元。如下表1

在整体经济环境良好、工业企业盈利普遍增长的背景下, 晋城市外商投资企业数量逐年递增, 利润不增反降的异常现象值得关注。如下图1:

长期以来, 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存在的“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现象, 与正常的商业逻辑不相符, 其经营利润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完整、可靠, 此次调查, 我们选择的样本企业为参加2007年年检盈利的5家企业。如表2为选调企业情况:

二、利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企业方面

1. 无利润处置业务发生。

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营期内没有发生利润汇出也没有发生利润再投资的情况。一是企业名义上注册为外商投资企业, 实为假合资, 所以无需利润汇出;二是境外投资方看好我国境内投资机会, 甚至预期人民币会升值, 所以不急于把经营利润汇出, 以等待最佳的投资机会或汇出时期;三是部分企业利用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将企业利润通过贸易、非贸易付汇等方式转移出境, 逃避国家税收, 从而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四是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免二减三”税收优惠, 同时, 外资企业具有可进行跨境资金收付的便利, 这些有利因素为个别外商投资企业造假账逃避税收监管、外汇监管等违规行为提供了温床, 从而出现了个别企业长亏不倒。

2. 有利润产生, 但未进行利润处置。

如:对某玻璃制品企业调查, 从该企业近年来的利润报表反映, 企业逐年盈利, 但从未进行利润分配和有利润汇出业务发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基于利益方面考虑。一是可以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享受额外受益;二是中小企业由于受国内融资、贷款难的影响, 所以成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初衷, 就是为了借用外方的资金, 致使部分企业的外方将未分配利润长期滞留国内, 此举成为企业最便利的融资渠道;三是部分企业将低报产品于外方, 多出的外汇由投资方在境外截留, 作为投资利润;四是充分利用政策进行利润再投资, 享受退税政策。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 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 退还再投资额已纳所得税税额的40%。

(二) 企业盈亏真实性难辨

1. 中介机构审计报告的出具随意性较大。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外汇局、外汇指定银行凭以确认外商投资企业产生利润真实性的重要依据。目前, 由于企业财务审计全面市场化, 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重效益轻管理, 加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业务发展的不平衡, 部分事务所为争拉客户, 对企业存在的虚假报表、虚亏实盈情况不进行认真审计, 给外汇局监管和银行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监管法律不完善, 缺乏监督和管理。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已完全市场化, 而对其赋有监管职责的财政部门委托会计师行业协会进行管理与协调, 原来的行政监管权力被民间机构利用, 管理体制的不畅, 导致产生虚假财务审计报告, 同时, 给会计事务所的财务审计带来了较大的行业风险。

(三)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回数据难以及时掌握。主要原因银行违规操作所致

1. 对企业已汇出利润, 未及时在外汇登记证记录企业利润汇出情况。

根据《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利润、股息、红利汇出有关问题的通知》 (汇发[1998]29号) 第三条规定, 银行在办理企业的利润汇出后要在企业的外汇登记证上详细记载利润汇出的时间、金额等情况, 而调查发现, 未有一家银行在企业外汇登记证上作利润汇出记载。

2. 未按规定向外汇局报送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情况统计表。

根据《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利润、股息、红利汇出有关问题的通知》 (汇发[1998]29号) 第四条规定:“银行应在每月初5个工作日内以报表形式将上月外商投资企业或境外发行股票企业汇出的利润或股息、红利情况上报所在地外汇管理局。”而调查中发现, 银行从未按规定向外汇局报送《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情况统计表》。上述原因导致外汇局未能及时掌握企业利润汇出信息。

(四) 外汇管理部门忽视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管理

长期以来, 外汇局注重对资本金流入的管理, 忽视对外商投资企业后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外方利润的管理, 忽视外方利润的存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目前,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通过年检;二是银行对企业外方利润汇出报表反映。一方面, 长期以来, 外汇管理部门对银行报送利润汇出报表未能引起重视;另一方面, 外汇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缺乏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监测功能, 只有在企业利润汇出后, 方可通过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监测系统获得相关信息, 或年度年检时对企业利润情况了解一二, 导致外汇部门很难全面、及时地掌握外商投资利润方面的信息。

三、产生的影响

(一) 影响资本项目的有效管理

1. 外资企业占用外方应付股利和未分配利润无需办理相应的外汇登记手续, 外汇管理部门无法掌握企业应付股利和未分配利润的存量及规模, 难以预测企业存量利润的变动趋势。

2. 属于经常项目下的应付股利与资本项下的资金混在一起, 未分配利润资金又游离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之外。上述因素的存在, 直接影响资本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造成外汇管理上的被动。

(二)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1. 当前, 外汇部门对外资企业人民币利润再投资审核时, 仅

凭外资企业获利年度审计报告、税务部门出具的完税证明、投资方利润分配决议等材料进行表面一致性审核。对外资企业人民币利润的“事实外债”或“非事实外债”特征却没有引起外汇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而加以引导与管理。《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中定义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外资企业人民币利润经投资方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进行利润分配后, 就成为中国境内外资企业对中国境外投资方的债务, 即“事实外债”;而投资方未决议分配的利润, 暂不能成为“事实外债”, 即“非事实外债”。如果这两种明显具有或即将具有外债特征的资金不纳入当前我国的外债统计监测口径, 外资企业投资方在国内外形势逆转时, 随时可通过其他渠道将利润集中汇出, 势必导致国内资本大量流出,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2.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收益属经常项目, 外方利润去留的主

动权完全掌握在企业手中,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潜在留滞, 或虚亏实盈潜在利润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国际收支投资收益项下持续顺差。同样, 遇到国内外形势变化, 企业会将利润集中汇出, 导致国内资本大量流出, 不利于维护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四、监管建议

(一) 加强与商务等涉外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 及时获取有关外资情况的统计报告, 了解辖内外商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

1. 在准确把握企业相关经营信息的前提下, 要强化对利润汇出情况的分析监测, 掌握外商投资的总体利润率水平及平均利润率水平, 并与企业实际汇出利润水平进行比较核对, 防范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

2. 在进一步优化投资产业布局, 严格控制低端产业或竞争性外资的引入, 净化引资环境, 有效遏止劣质外资抢夺本土经济市场的局面;充分对利用联合年检优势, 加强对长亏不倒、虚假出资等违规嫌疑企业的惩处力度。

(二) 健全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的统计监测

1. 外汇局通过现有外汇账户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项目外汇支出情况的统计和监控。

2. 根据外汇年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业务提供的信息,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利润分配及汇出情况做到及时准确把握, 摸清底数。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对银行、企业及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

3. 建议银行方面外汇账户信息管理系统与外汇收支 (含结售汇) 会计处理系统进行对接, 使账户系统的外汇收支数据直接来源于日常的会计处理, 保证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等外汇收支统计的全面和准确。

(三)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规范外汇业务审计

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外汇审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 对从事外汇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必须经外汇局培训和考核, 经其主管部门认定后方可从事外汇审计业务。对已取得外汇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 建立从业档案, 对其在外汇局的年检审计以及日常专项审计中的违规行为记录在案, 定期向其主管部门通报, 对情节严重的, 建议其主管部门取消其外汇业务审计资格。

(四) 加大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监管力度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业务直接在银行办理。因此银行能否严格履行代位监管、履行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责, 将直接关系到外汇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

1. 外汇局应通过强化现场检查和完善非现场监管等手段, 监督外汇指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 严格按照外汇管理规定, 认真全面地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材料进行审核, 监督银行在保证利润汇出审核材料齐全和真实的同时, 不断提高业务操作的规范性。

2. 定期对银行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等外汇业务进行专项检查, 对银行未严格审核材料、企业有利润汇出, 银行未及时登记、未向外汇部门报送外商投资企业汇出利润或股息、红利报表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外汇相关处罚办法进行严厉查处。

参考文献

北京市外商投资行为分析 篇9

总体情况

最新调查显示, 38%的企业来京投资的首要目标是为北京地区的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20%的企业来京投资的首要目标是利用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 带动产品和服务在中国的利润实现。这说明来京投资的外资企业主要是看重北京庞大的市场规模, 同时也说明, 大部分企业是寻求市场型。为中国以外的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只有13%, 表明在京投资的外资企业只有近十分之一是出口导向型的, 只有2%的外资企业是为了获取中国市场的相关信息。图1给出了外商投资企业来京投资首要目标的分布情况。

不同区县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东城区有52.34%的外资企业其首要目标是利用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 带动产品和服务在中国的利润实现。朝阳区有将近一半的外资企业其首要目标是为北京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而通州区则有三分之一的外资企业其首要目标是为北京以外的中国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不过绝大部分区县的外资企业其首要目标还是为北京地区的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不同园区

表2列出了北京市部分工业园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来京投资的首要目标。从密云工业开发区之外, 其他所有园区的大部分外资企业其首要目标是为北京地区的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这一点与总体情况一致。

不同行业

从表3来看, 各个行业的情况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对每个行业而言, 大部分企业都是看重北京的市场。尤其对制造业而言, 选择降低制造成本或研发成本的分别只有5.62%、5.45%, 说明绝大部分来京投资的制造业企业不是“成本驱动型”的,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北京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不同类别

来京投资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独资形式进入。表4显示, 中外合资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来京投资的首要目标类似, 但与中外合作企业有较大差别, 几乎所有合作经营的外资企业其首要目标都是看重北京的市场, 同时也可以看出, 不同类别的企业其来京的目标不同。

不同国别 (地区)

表5给出了来自不同国别 (地区) 的外商投资企业来京投资的目标分布。非常明显, 来自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的投资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选择降低制造或研发成本, 可能是由于大量的港商、台商在珠江三角洲投资, 相比而言, 北京的制造成本是高的, 因此来京投资只是看重北京的市场。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 来自美国、日本的投资商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为中国以外的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不同投资年限

从表6来看, 不同投资年限的外资企业来京投资的首要目标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基本保持一致。选择“为北京地区的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最多, 其次是选择“利用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 带动产品和服务在中国的利润实现”。

不同投资规模

从表7可以看出, 投资规模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外资企业来京投资的目标基本一致, 小于100万元人民币以及100到5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来京投资的目标显然不同。同时可以看出, 大于1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没有一家选择获取中国市场的相关信息、降低制造或研发成本。

外资企业投资北京目的分析

总体状况

图2显示了来京投资的外资企业的主要原因, 在问卷中, 这个问题是多选题, 所得出来的结果与上一节的目标分析不尽相同。有26%的企业认为来京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的市场影响力大, 商机无限”, 其次才是看重北京的市场容量。其次,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北京的政策优势与信息优势。出乎意料的是, 只有6%的企业选择“北京高校、科研机构众多, 成果丰富”。

不同区县

从表8来看, 各区县的外资企业来京投资的原因比较分散, 同时各区县的情况有所不同, 不过, 大部分区县选择较多的还是“北京的市场容量大”, 但是, 海淀区只有8.5%的企业选择“北京的市场容量大”。其余区县的企业与总体情况差不多。

不同园区

从园区的情况看, 外资企业来京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的市场影响力大, 商机无限”, 由此看来, 北京市在全国特殊的市场影响力在引进外资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 北京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是来京投资的重要原因。奇怪的是产业配套能力并不是大多数企业来京的最重要的原因。具体情况见表9。

不同行业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除批发零售业之外 (批发零售业所占回收比重最少) , 其余行业来京投资的原因相差不大。其中, 选择“北京高校、科研机构众多, 成果丰富”的企业很少, 即使是对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这也不是其来京投资的主要原因。

不同类别

从表11来看,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的企业来京的原因基本相同, 大多数企业来京的原因是看重北京的市场容量以及市场影响力。

不同国别 (地区)

从表12来看, 不同的来源国和地区其来京投资的原因有所差别, 来自日本、英国、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德国的投资商更加看重北京的市场影响力, 其他国家 (地区) 的投资商更加看重北京的市场容量。其次, 信息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丰富也是各客商来京投资的重要原因。

不同投资年限

从表13来看, 不同投资年限的企业其来京投资的原因基本一致, 与总体情况也一致。

不同投资规模

小于500万元的企业来京投资的原因差不多, 最多的是看重北京的市场影响力, 其次是北京的信息资源, 再次是人力资源, 然后才是市场容量。大于500万的企业各不相同, 具体见表14。

北京服务贸易与外商投资关系研究 篇10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没有统一的结论, 但是大多集中于以下两种观点: (1)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2)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1. 国外相关研究

Gruber (1967) 研究了美国1962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密集型行业出口替代更为明显;由于欧洲国家的寡头市场特征更明显, 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所引起的替代效应比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所引起的替代效应明显。

Lipsey和Weiss (1981) 研究了美国14个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数据和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对外贸易指标, 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差异对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与贸易关系没有影响;美国对外投资加速了美国制成品的对外销售情况。

Gubert和Mutti (1991) 分析了美国与多个国家之间的投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成正相关关系, 并且当东道国实行低税率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更加明显, 其原因是出口导向型东道国可以通过实行低税率提升区位优势。

Ning和Reed (1996) 研究了美国食品加工企业的面板数据, 得出资本流入的食品加工业和美国中间食品贸易具有替代性的结论。

Graham (1999) 对美国和日本在不同年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美国贸易与投资呈正相关的关系;日本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有促进效应。

2. 国内相关研究

陈继勇 (1992) 分析了美国二战后不断扩张的FDI对其贸易的影响, 得出流入美国的FDI在贸易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的结论。

邱立成 (1999) 分别从投资母国、东道国和世界总体的角度, 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得出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

向铁梅 (2003) 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健康发展, 而且FDI与贸易是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的结论。

史小龙和张峰 (2004) 分析了中国三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 FDI的长期变化对出口的影响比FDI的短期变化对出口的影响显著。

二、实证检验

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中北京市2002年-2013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来自各年北京统计年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记为FDI, 服务贸易总额记为TIS。

2. 数据处理与检验

(1) 单位根检验

对原始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 得到ln TIS和ln FDI, 这样可以避免自相关对结果的影响。

从表1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Ln TIS和Ln FDI在1%, 5%, 10%的显著水平下均存在单位根, 即原始时间序列对数形式不平稳

分别对Ln TIS和Ln FDI的一阶差分形式, Dln TIS和Dln FDI进行ADF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DLn TIS和DLn FDI在1%, 5%, 10%的显著水平下均不存在单位根, 即原始时间序列对数形式的一阶差分平稳。Ln TIS和Ln FDI都是一阶单整的, 可以对原始时间序列的对数形式进行一阶差分后进行统计线性回归分析。

(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可以用来分析非平稳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变量是协整的, 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利用Eviews软件的EG两步法对Ln TIS和Ln FDI进行协整检验。如果Ln TIS和Ln FDI是协整的统计关系就说明北京市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首先对模型 (1) 进行回归

结果如下:

之后提取方程 (2) 的残差项记为Resid, 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表3。

从表3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残差项Resid在1%, 5%, 10%的显著水平下均不存在单位根, 即残差项是平稳的, 这表明原始时间序列的对数形式 (Ln TIS, Ln FDI) 存在协整关系, 即北京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和服务贸易实际利用外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ECM) 是在协整回归的基础上, 为了增强模型精度的一种计量经济学模型。ECM将协整回归中的误差项看作均衡误差, 通过建立短期动态模型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描述短期变化趋势不足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原始时间序列对数形式Ln TIS和Ln FDI是非平稳的, 并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可以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首先, 建立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和服务贸易利用外商投资的长期关系模型, 由一阶自回归滞后模型 (3) 可得Ln TIS和Ln FDI的长期关系式 (4)

对方程 (3) 进行回归, 结果如下:

由 (4) (5) 可得Ln TIS和Ln FDI的长期关系为:

由公式 (3) 整理后可得误差修正模型 (7)

基于原始数据对数形式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令为误差修正项Et, 则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误差修正项的短期关系为:

通过 (6) 式可以看出, Ln TIS和Ln FDI的长期关系为1.079。这说明在长期内投入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总额增加1.079个单位。通过 (9) 式可以看出, Ln TIS和Ln FDI的短期关系为0.403, 误差修正项Et对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量Ln TIS的修正速度为-1.206。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 FDI增量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量是正相关关系, FDI增长率每增加1%服务贸易增长率增加0.403%。误差修正项Et的系数为-1.206, 说明Et对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增量有负的修正作用, 即当二者在短期内发生偏离时系统能自动调整到均衡状态。

(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数据必须是平稳的,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原始时间序列的对数形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因此用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对数形式的一阶差分 (Dln TIS) 和北京市服务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对数形式的一阶差分 (Dln FDI) 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滞后期 (P) 取何值, 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增加都不是引起北京市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加的原因。当滞后期取 (p) 1时, 北京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不是引起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增加的原因;而当滞后期 (p) 取2和3时, 北京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是引起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原因。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与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之间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2) 在长期内投入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服务贸易总额增加1.079个单位。在短期内FDI增长率每增加1%服务贸易增长率增加0.403%并且当二者在短期内发生偏离时系统能自动调整到均衡状态。 (3) 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增加不是引起北京市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加的原因, 而北京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是引起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何菊香.金砖四国FDI与贸易关系的实证比较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61-70, 114.

[2]张昆.FDI对中美和中欧贸易顺差影响效应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2.

[3]吴静.FDI贸易效应的省际差异[D].江西师范大学, 2009.

[4]张斌.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关系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10:30-32.

[5]刘忠广.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 2010, 23:206-207.

[6]陈鑫, 王长江.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 2013, 04:42-46, 61.

[7]赵子钧.外商直接投资与辽宁省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8]刘宏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 2014.

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究竟怎样 篇11

近一个时期,有关中国外商投资环境的话题备受关注,外交部、商务部的新闻发言人也不止一次地被媒体问及这个问题。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究竟如何?有哪些有待完善之处?

投资环境是指决定和影响投资的各种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治状况、政策和法规;自然因素指与投资有关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因素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外汇管制、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币值稳定情况等;社会因素指对投资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方面的关系。

从表现的形态分,投资环境又可分为硬投资环境和软投资环境。硬投资环境指那些具有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电气供应、生活服务设施等;软环境指那些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如政策、经济管理水平、技术熟练程度等。

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中,有的对投资的流量、流向、效益起决定作用,有的起补充作用,但它们都是构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其他因素发生连锁反应,进而导致整个投资环境的变化。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影响投资环境的各种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

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30年,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中国积极吸收外商投资,吸收外资年均增长20%,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近6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9454亿美元,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跨国投资东道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92年以前,中国虽然在政策上制定了很多鼓励外资直接投资的政策,但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很少。一方面因为外商还处于观望试探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外资立法也不健全,投资环境不理想,投资者顾虑较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在投资硬环境方面有了巨大的改观,各地区都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招商引资的关键工作来抓,铁路、高等级公路、机场建设、电讯业迅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得到了普及。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局限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也开始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从投资软环境来看,中国不断完善的法律框架、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机构改革等使主要的治理因素都得到了迅速的改善。但总体而言,整个90年代,外资是通过特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区、开发区等特殊政策和优惠来发展的,外资有优惠待遇,但同时其能力和活动空间也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国产化要求、技术转让要求、当地成分要求、出口要求等。

入世后,中国吸收外商投资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投资环境的改善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放宽外资准入范围,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二是继续改善投资软环境,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重点是加强对外商投资地方性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三是规范利用外资政策,如对房地产领域、并购领域的外资流入进行规范。

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总体而言,我国外商投资多年的高速增长有以下几个客观的支撑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丰富而且廉价,这对于吸收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导向的外商投资起了关键作用;二是我国市场广阔,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消费水平低,但市场层次多、消费人口基数大,并且原来的市场开发水平远远不够,所以国内市场的开拓余地极大地吸引了当地市场取向的外商投资;三是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积极的效应,对国际上的优质资本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四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增长期,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几乎都处于增长期,经济繁荣、公司利润增加提高了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能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投资环境的综合优势仍然比较明显: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配套体系、市场份额、劳动力素质等优势仍然存在;30年对外开放奠定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基础,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但随着我国引资目标、引资行为以及引资方式发生战略性调整,过去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一些有利因素正在逐渐削弱或淡化,而不利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日渐显现,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外商投资的扩大和进入。我们有必要对新时期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进行重新评估。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新近发布了“2010年全球经商环境报告”,在183个经济体中,我们排名89位,说明我们的营商环境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对外开放的地区不均衡;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地位还较低;缺乏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跨国公司;亟待完善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质量增长为目标,而以数量增长为取向的外商投资促进路径显然与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十二五”期间,提高外资质量、外资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和谐性要求将日益突出,我国只有具备足够的吸收外资新优势,在投资环境建设上领先于其他新兴国家,才能对国际上的优质资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才可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外商投资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投资大国。“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每年都保持在800亿~900亿美元左右的高水平,但与此同时,外商投资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

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发达国家海外投资存量的比例仍然较低。欧美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输出的60%至70%,而在我国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说明美国、欧盟对华投资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吸收欧美投资的环境。目前欧美对华投资为什么相对较少?一是因为自然和文化距离等客观因素,二是目前中国市场培育及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完善的投资者保护环境,三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金融、电信,我国的市场准入政策限制了这部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外资的进入,四是我国单一的投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大中型欧美投资者的进入。

地区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原有投资及产业集聚效应、整体投资环境较好等原因,“十一五”期间,外商投资仍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未有大的改观,这说明我们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力度还不够,不足以弥补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原有缺陷。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只占到全国的7.2%。在华外资分布不平衡造成中国各区域产业结构、技术来源和经济增长能力的不平衡。

投资方式仍以绿地投资为主。在中国吸收外资中并购方式占到3%~5%,与全球75%~80%的规模差距还是很大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具备了跨国并购的基础条件,即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产权交易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育,构建了支持购并活动的法律框架,企业资产中含有并购方所重视的优势资产。但由于对重点行业、国家经济安全、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和定义,存在很多模糊地带,缺乏统一、透明、公开、可操作的产业开放边界,“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资并购进展较慢,外资并购项目数和金额在当年吸收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且近一半项目为中方控股,并购对象以非国有企业为主,项目规模较小。

外商投资的软环境愈发重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产业转移将日益向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方向发展,金融、电信等行业跨国并购将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领域,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大型开发区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对信息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研发配套能力和体制条件等投资软环境的选择性将日益加强。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要承接产业转移,仅有大市场或廉价生产要素是不够的,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透明的法律体系、优秀的科技人才等因素将更显重要。

对投资环境,我们在与自身做纵向比较的同时,还应同别的国家做一些横向的比较。当前,周边国家,包括印度和越南都在改善其投资环境,以各种措施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情形与我们前些年类似,对外资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目前我国的外资政策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在优惠期限、行业准入限制等方面甚至处于劣势,再加上中国目前在市场体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中长期来看吸收外资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提升我国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首先,克服认识上的模糊和徘徊不前。

经过30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吸收外资又走入了一个比较困惑的时期,各路学者在对我国吸收外资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担忧,理论分歧和争议是中国吸收外资战略在新时期遇到挑战的集中反映。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需要克服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和徘徊不前。

从政府来讲,首先应发表清晰的主张,即通过吸收外资达到更好地配置全球优势资源的目的,摒弃偏于限制与防范的指导思想,确立一个以实际国情为基础、清晰、明确并使大家能够掌握和认同的产业开放战略构架。新的吸收外资战略应凸显三个特点:视野更宽;重点更突出,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更加注重地区平衡、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产业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政府和企业要统一对跨国投资战略意义的认识,用全球一体的眼光来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整体规划产业发展及产业内骨干企业的改革。

其次,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由于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基础不同,因而改善投资环境所面临的任务和重点也不一样。东部地区外资规模已经较大,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密集地使用资本和技术的有利条件,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下,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投资环境建设要向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和联结世界经济发展前沿方向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和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从中西部的投资环境现状看,要把重点放在“软、硬”投资环境的同步建设发展上。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快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能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与建设。在全国逐步取消外资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应适当保持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形成与东部地区的政策落差,包括进一步落实财税政策、促进投资便利化、降低物流成本等,研究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

第三,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表现在产业上就是先制造业后服务业。在行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对外资开放的,首先是属于竞争性产业的一般加工、制造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同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要求相比,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明显滞后。目前我国服务业开放度为62%,发达国家一般是80%左右;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0%,发达国家占60%至70%。因此,我国服务业吸引外商投资的潜力还很大。“十二五”期间,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尤其是电信、金融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领域,逐步扩大外资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为外商进入中国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第四,加快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

外商投资结构与我国引资目标错位 篇12

(一)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项目和资金规模方面基本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在给我国带来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其在行业投资结构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平衡性, 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 (表1)

表1反映了2004~2007年期间外商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数据, 其中制造业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重最大, 并且发展趋势稳定;其他比重较大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等短期利润回报率比较大的行业, 并且这些行业近几年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迅速, 2007年所占比重高达16.73%;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所占比重较低。

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倾向性还可以从外资投资行业偏向指数分析得到。 (表2)

(二) 我国引进外资的目标导向。

2007年我国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目录》明显表现出积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质量的意图。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 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 环境成本趋于上升, 依赖资源投入增加支撑的粗放型扩张模式难以持续。而且民众健康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也越来越强, 污染企业已难觅栖身之地, 企业的环保费用大幅增加。在这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的产业逐渐被压缩, 外商投资结构也面临调整压力, 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外商投资增长潜力大, 而高污染型产业的外商投资将被严格禁止, 高耗能的外商投资会受到更多限制。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到, 外商投资偏向度较高的行业多数是制造业中的成品加工业行业, 其中尤其以生活消费品行业居多, 反映了外商投资的产业指向, 即具有明显出口竞争力和巨大国内市场潜力的行业, 但这些行业多数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较低、甚至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但对化学原料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热水生产及供应业、矿产、能源开发行业、重工业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偏向度明显偏低。而我国目前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主要是能源、交通、重要原料工业建设项目;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项目;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及节约能源和原料的新设备、新材料项目等。由此可见, 外商投资结构与我国引资目标存在很大程度的错位。

二、外商投资结构与我国引资目标发生错位原因分析

(一) 外商投资的动机、利益、经营目标等存在客观局限性。

外商来华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投资利润, 其投资的主要动机是看中中国的市场广阔、劳动力低廉和资源丰富, 这些都可以给其带来高额利润和市场份额。外商直接投资方向主要是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投资回收快、投资利润率高的行业。中小型投资者通过投资消费品加工工业, 尽快获取短期高额利润;而少数跨国企业试图通过建立其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污染产业基地, 实现其劣势产业的转移。但跨国公司一般出于技术保密, 将关键技术留在本部, 而对外投资只限制在装配制作或销售部门;与此同时, 尽量扩大对外出口贸易, 而限制投资重化工业。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整理而来

(二) 我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轻工业投资而不利于重化工业投资。

与重工业相比, 轻工业需要投资较少, 能耗低, 对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要求低, 区位选择余地大。此外, 轻工业品投资能够利用消费变化快的特点, 投资者可以开发出更新、更适合、更美观、更便宜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重工业需要能源多, 对交通运输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也较高, 而且投资额大、能耗高且收益慢。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状况较差, 外商对该行业投资兴趣不大, 即使投资了重化学工业, 其经营也比较困难。

三、改善错位状况的建议

(一) 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知识产权制度运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对促进外商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至关重要。因此, 对于涉及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和惩罚力度, 增强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信心。

(二) 积极引导外商投资进行行业转变。

避免外资过分集中于制造业, 减小经济风险。应该引导外资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行业、环保行业等方面进行投资, 加快这些行业的改革发展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同时, 在这些领域要注意引入货币资本和引入先进技术、管理和高素质人才;鼓励高技术含量、高端生产制造环节、研发总部、运营总部等在中国落户。

(三) 加强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强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区域交通体系, 为引进国内外资金投资重工业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为运输其所需的大量能源提供便利进而使其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使外商对重工业投资的区域选择范围扩大。

参考文献

[1]石薇.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新时期图书管理下一篇:档案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