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

2024-11-30

大班数学(精选12篇)

大班数学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一(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〇□〇□〇□,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〇□□〇□□〇□□,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 ABB 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〇□△〇□△〇□△,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

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

大班数学 篇2

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掌握“猜棋子”和“抽乌龟”游戏的玩法。

能不借助于实物进行运算活动,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游戏,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和快乐。

活动准备:

已学过10以内的加减

数字卡片;数字为1——10的牌各2——4张,箩筐若干

活动过程:

1、争夺冠军

师:打雷和闪电比赛跑步,结果谁先让人们知道要下雨了?今天我们大家也来举行比赛,看谁是胜利者,你愿意参加吗?

2、比赛活动一:扑克抽乌龟

师幼共同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起玩,先观察桌子中间的得数卡,两人从箩筐中取出牌,将牌的背面朝上,从中抽一张牌做乌龟,压在篓子下,不能看见篓子下面的数字。接着轮流取牌,取完后将自己手中加起来是10的两张牌放在自己桌面上,接着比较手中的牌多少,牌少的人抽一张同伴的牌,如果能和自己手中的牌加起来是10,就将两张牌放到桌子上,如不能,则同伴抽牌。依次轮流抽牌。最后剩下一张牌(如2)请拿牌的人猜一猜“乌龟”是几,并说说为什么(如:10减2等于8)。两人将“乌龟”翻开,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3、比赛活动二:猜棋子

师(出示棋子):还有一个“猜棋子”游戏,谁能算出正确的结果,谁就是胜利者。

是有共同介绍游戏规则:两人一起玩,先观察桌子中间的得数卡,两人根据总数卡上的数字,取相等量的棋子,一人将棋子放在自己的两只手中并握成拳请同伴猜另一只手上有几只棋子,每次猜完都要说一说为什么。

4、请幼儿反馈游戏玩法,帮助幼儿了解、掌握游戏规则。

5、小组操作活动。

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选择游戏。

大班数学活动:简单规律 篇3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一(○□○□○□;○□□○□□○□□;○□△○□△○□△);“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 ABB 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

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

创编大班数学游戏的策略 篇4

一、借助传统游戏创编数学游戏

我们以幼儿熟悉的传统游戏为基础创编数学游戏。 由于幼儿熟知这些传统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很快能熟练玩这些数学游戏了。

1.来源于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大班幼儿最喜爱的游戏, 我们创编了许多源自传统体育游戏的数学游戏。 如“和时间赛跑”, 该游戏是由体育游戏“丢手帕”改编的,目标是帮助幼儿掌握昨天、今天、明天和一个星期中每天的顺序等时间概念。 玩法是每位幼儿都佩戴了星期×挂牌,教师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发令,当鼓停时花传到谁手中谁就说: “我的昨天 (或今天 、明天 )快快跑 ”,此时佩戴的星期× 挂牌正好是“昨天”(或今天、明天)的幼儿,就得逃跑, 以免被发口令者抓住。 又如我们将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改编为同名的数学游戏,其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玩法是每位幼儿分别戴上1~9的数字胸饰,每次玩时,老狼先说出一个数,如10,游戏中当老狼说“10点钟,天黑了”,那么小羊就得去找与自己的数字合起来是10的朋友,找对了朋友就可以避开狼的抓捕,找错或没找到就要被狼抓。

2.来源于益智游戏

我们创编的许多数学游戏是来自益智类游戏,如改编于同名纸牌游戏的数学游戏“抽乌龟”,其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玩法是取出一副牌中所有1到9的纸牌和大王,均分给两个玩者。 两个玩者先商定一个数,如10,玩者先将自己手中合起来是10的两张牌拿出来放在一旁, 然后开始轮流抽对方的一张牌, 如果抽到的牌能和自己手中的一张牌组成10, 就把这两张牌放到一旁,谁先没牌就是赢家。 又如数学游戏“碰碰乐”,它是在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创编的,其目的是帮助幼儿了解图形组合的规律。 玩法是两个玩者各持有若干块小三角形,一人发出一次指令:碰一碰, 碰一碰,两个三角碰一碰,你碰我,我碰你,碰完以后变成×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谁先用手中的三角形拼成指令要求的图形, 就把用过的三角形放置一旁,谁的三角形先没了谁就赢。

二、巧妙制订数学游戏的规则

数学游戏是规则游戏,规则是游戏的重要成分,保证游戏得以顺利地完成。 经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以下两种制订数学游戏规则的方法。

1.借壳巧用———游戏前制订规则

对来源于传统游戏的数学游戏,考虑到幼儿十分熟悉前者的游戏规则, 可以采用借壳巧用的方法,即套用原来游戏的规则,并根据数学游戏的内容对原有规则进行修改。 如数学游戏“和时间赛跑”的规则,就是套用和组合了传统游戏“击鼓传花”和“丢手绢”的游戏规则,游戏开始部分的规则是用鼓声来制约传花时间,游戏基本部分的规则是鼓声停止时手上有花者为发令者(原有规则是持花者是表演者),同时又是追者,而挂有相匹配星期牌的人为逃者(原有规则是投放手帕者)。

2.对症下药———游戏中深化规则

制订的数学游戏规则可能有不完善之处, 可以根据游戏中出现的情况而增设新的规则,即对症下药。 游戏中需要增设新规则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规则增设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如数学游戏 “抽乌龟”,有一次两位幼儿始终分不出胜负 ,因为其中一玩者手中剩下了“乌龟”(即大王)和纸牌4,而另一玩者剩下的是纸牌7。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组织孩子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了原因:4和7无法组成10,这说明前面玩的时候肯定有人犯错。 为此,孩子们制订了新规则:将每次组成10的两张纸牌整齐地放在自己身边。 这样,游戏中是否有错误,犯错者是谁,错在何处就一目了然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数学宫 篇5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活动准备: 算式题(挂于幼儿胸口)、彩旗(旗上有数字)、布置场景、停车场标记、沙包(上面有数字)、篓子(有数字1―10)、奖品(有算式题)、塑圈、黑板。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师: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开着汽车一起到数学宫玩玩吧!(幼儿听音乐开汽车进活动室)师:数学宫到了,让我们把车停到停车场,胸口算式的得数就是你的车位号。师:汽车停好了,我们一起进数学宫吧。

二、闯关游戏

1、录音:欢迎来到数学宫,请闯第一关:对暗号。师:进数学宫还得闯关啊!让我们看看闯关的要求是什么!师:老师说一个数,你们对一个数,两数合成小旗上的数。这样就能闯关成功。师:嘿!嘿!我说数字2。幼儿:嘿!嘿!我说数字6,2和6合成8。

2、录音:小朋友你们真棒!欢迎进入第二关:投掷。师:这一关的要求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师:请小朋友算出沙包上的得数,然后站在线上投到相应的数篓子里。(幼儿分组检查)

3、录音: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快快来闯最后一关吧!第三关:看谁报得多。师:这一关的要求是:听一个数,请你说说有哪些算式的得数等于它。

大班数学活动:小火柴跳舞 篇6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让幼儿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和保持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具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本活动中,既有集体演示操作,又有个别操作,幼儿通过探索实物“小火柴”发现6的分解、组合规律,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材料相互作用、与人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通过与幼儿讨论或共同探索,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感知6的组成,并记录排火柴的结果。

2.探索发现多次记录结果的异同,体验将6根小火柴分成两份会有的不同答案,发现递增和递减的规律。

3.尝试解决活动中碰到的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用实物进行分解操作和记录的经验;

2.实物图一份、相关标记各一份、磁性数字卡片1—6各两个、背景音乐一个;

3.幼儿人手一个小匾子(内装6根小火柴、一张空白记录单、笔、数字卡片1—5)。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1.引导幼儿观察小火柴的外形,发现火柴由火柴头和火柴棒两部分组成。

教师:今天我们班请来了一位客人,我们看看它是谁?长什么样?

2.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①教师:火柴要去参加舞蹈比赛,跳舞时要求按照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方向进行不同的排列,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排一排,看看每次是怎样排列的。

②幼儿初步探索6的分解组成。

3.教师演示小火柴跳舞的一种排法,幼儿观察理解。

教师:例如我有5根火柴,我给它排列时,1根头朝下,那就有4根头朝上的。记录时就可以这样:5根火柴可以分成1根头朝下和4根头朝上。即5可以分成1和4.

4.提出操作要求:

①仔细数数共有几根小火柴?

②每次排列后,观察一下:几根火柴头朝上和几根朝下,并记录每次排列结果。

③排列几次后,检查是否每次记录的结果都不一样,直到没有新的结果,就可以

停止活动。

④活动时,听音乐自主操作,尽量不要发出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5.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随音乐自主操作火柴棒,并把每次排列后的结果记录下来,即6根火柴,

分成几根朝上,几根朝下。

6.结束活动,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小结。

①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同步演示。

②引导幼儿观察:还有其他的分法吗?6有几种不同分法?

③师幼共同总结:6只有5种不同分法。

(评析:情境性学习对学前儿童尤其重要,再加上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儿童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在情境中引导幼儿观察,并通过主动探索,发现6有5种分解方法。)

二、集体探讨,加深对6的分解、组成的学习

1.出示实物图(即小火柴的房子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相应的数字。

教师:小火柴跳累了,它们要回房间休息,老师给他们分配了一下房间,请大家看一看,然后根据火柴头的方向,在房间里填上数字。

2.寻找分合式的递增和递减规律。

教师启发幼儿发现分合式里左边数字越来越大,右边数字就会越来越小,即数的递增和递减规律。

三、共同游戏“找朋友”,巩固6的分解、组成

1.介绍游戏“找朋友”。

游戏玩法:教师手拿数字,随着音乐《找朋友》到幼儿中找任意一名幼儿,音乐声停,请这名幼儿迅速出示一个数字,必须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6,你才是我的朋友。(师: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我是2,你是几,我们是不是好朋友?幼:你是2,我是4,我们就是好朋友。)

2.反复游戏数次,结束活动。

3.教师小结,收拾、整理学具,并有序摆放。

活动延伸

1.在角色区滚动投放1、2、3、4、5的物品,如饮料罐、餐具等,请幼儿用实物复习数的分解、组成。

2.在数学游戏区投放数卡、点子房子图等,供幼儿操作复习。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 篇7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境创设。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思考,认为个位上是3、6、9的都是3的倍数,并举出33、36、39等实例。学生列举后,教师反问:13也是3的倍数吗?29也是3的倍数吗?学生这才发现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这时学生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如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旧知识有冲突的问题、富有童趣的故事,或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二、自主探索,引导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己发现规律,如二年级(下册)“认识几百几十几”这个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如从590一个一个往下数。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的空间里,很容易通过拨珠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离开计数器,在组内交流抽象的数数方法。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构建知识,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技能。通过实验,我们研究了大班额下合作学习应注意的4个问题。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2.处理好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3.选择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合作。4.不滥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选择有价值、有需要的小组合作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练习反馈,调整提高。练习反馈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在实践中,通过开展有效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消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情绪,消除了教师对大班额现状下,如何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畏难情绪。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有助于渗透合作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如二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这一单元中,学生对平面图中的方位已有较多的认识,而对实际生活中的方位,了解得较差一些。把学生带到课外,让他们给学校画平面图,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并开展了小组评比活动。在活动中,自由的活动空间不仅解决了大班额下人数较多、室内开展不便的困难,而且让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课外活动课中,我们还深刻体会到有效的活动开展,对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合作交往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主动参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大班额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及评价。我们改变了评价观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改革了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自评、组员互评、异组评比、师评多重评价方式相结合。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袋,设计课堂评价表,将评价活动纳入自主合作学习活动。

大班数学 篇8

(1) 开发平台:图片编辑—Photoshop 7.0, 程序编辑—Visual Basic 6.0。

(2) 运行平台:Windows 7, Windows XP。

二、需求分析

幼儿观察能力很强, 经常能够观察到一些生活当中的细微变化以及小朋友穿着的变化。在班级的自然角中, 孩子们天天去观察自己的小植物是不是长高了, 是不是又长出了一片叶子。笔者结合孩子的兴趣点以及能力发展特点设计了这个课件。

三、课件简介

本课件是针对5~6岁幼儿设计的数学游戏课件, 利用多媒体游戏的方式在看似相同的图片中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激发幼儿对于探索、观察的兴趣。

四、学习目标

(1) 发展幼儿的细致观察能力, 学会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差异。

(2) 培养幼儿对思维游戏的兴趣。

五、课件详介

幼儿进入大班年龄阶段后, 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而游戏的形式使他们更加有兴趣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让幼儿从两张看似相同的图片中找出其中的不同, 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而发现不同后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 幼儿都能够对每组图案中细小的变化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 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 音频

根据课件内容, 提前录制提示音频和鼓励音频, 使幼儿更有亲切感, 使课件更加生动有趣。

2. 图片

选取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卡通动物, 贴近幼儿生活, 吸引幼儿注意力, 能够提高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

3. 内容

首页 (如图1所示) :选择两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浣熊, 暗示课件内容—从两张相似图片中找出不同之处。

准备画面 (如图2所示) :在每组图片之间出现, 请幼儿做好准备。

游戏画面 (如图3所示) :共有10组这样的图片, 每组图片中的2张图粗看之下都是一样的, 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图片之间会有5处不同:有的是颜色不同;有的是大小不同;有的是形状不同;有的是在细微之处这张图片有, 而那张图片没有。

游戏方法 (如图4所示) :幼儿在每组2张图片的不同处用鼠标右键点击, 如果位置正确就会出现红圈将该位置圈中。

通过画面 (如图5所示) :当一组图片中的5处不同都被找出后, 就会出现通过画面。

计时画面 (如图6所示) :当游戏开始时计时开始, 张大嘴的圆球开始从右侧向左侧移动。当时间快要结束时, 出现哭泣的请求帮助的小球。

结束画面:当张大嘴的圆球到达最左侧时, 游戏结束, 并显示游戏的成绩 (如图7所示) 。

通关画面:当10组图片都已经被找出不同的时候, 出现通关画面与游戏成绩, 可选择重新开始游戏, 或者退出。

六、使用建议

此课件可用于教师辅助教学, 也可用于幼儿复习操作练习。

大班数学 篇9

进行幼儿探究性学习,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问题创设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即为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 提供给幼儿一种直观、形象、具体、丰富的教学问题情境.这样, 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

设计问题情境时, 应注意做到:1.挑战性:引起冲突, 产生不平衡, 提出智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 引发幼儿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 答案不一定唯一.

如在大班“20以内连加”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乘车去旅行”这一情境, 并提供了一组路线图:从家里去动物园的路线有很多:3路车转7路车转9路、2路车转4路再转1路、5路车转6路转8路再转1路车, 均能到达目的地.票价分别是:1路车—2元、2路车—1元、3路车—6元、4路车—7元、5路车—3元、6路车—4元……

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从家里到动物园可以怎么去?有几条路线?三组路线都能达到, 哪条路线花的钱最少?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通过自主探究与操作, 寻找答案, 并能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让幼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 特别当教材内容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出现“不协调”时, 就可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幼儿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幼儿自己探究, 产生共鸣.

二、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 就是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 去发现, 在再现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无法代替孩子的思考, 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幼儿的思维, 只有通过幼儿的主动探究, 使他们感受亲身体验的形象过程才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独立探究,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 更是为了让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主意识, 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大班数学“认识年历”的活动中, 教师引导孩子自主探究, 从观察年历入手, 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不少孩子翻阅了年历之后, 会提出如下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有几天, 为什么2月是28天?为什么年历上的数字颜色有不同?这一系列的问题来自于孩子, 又都有待于孩子们去自主探究与发现, 教师提供了一组记录卡, 孩子们在记录自己的发现的过程中, 梳理出了相关经验.教学活动的延伸环节是“找节日”的游戏, 幼儿能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 快速翻阅年历, 找到那个红色标记的“节日”, 并结合生活需要, 在年历上圈出一家人的生日.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勇于质疑, 同时还应注意给幼儿以适当的引导.当幼儿的探索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时候, 应予以启发性的引导, 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三、合作交流

在幼儿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让幼儿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 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相互讨论共同分析, 使幼儿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 实现思维互补, 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如在大班教授“学习测量”的活动中, 教师为每组提供了多种测量工具, 如尺、笔、积木、记录用的表格、笔等.在探索测量方法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让每个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再合作讨论, 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测量方法, 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在测量活动正式开始前, 可以引导幼儿先明确分工, 如操作、记录、检验等人员的安排, 再合作, 使每个成员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 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四、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即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幼儿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不是一个简单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 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 又能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

如大班活动“认识人民币”, 通过认知活动, 幼儿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为了让孩子们灵活地运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 将不同的物品标上价格, 以小组为单位, 以“小鬼当家”的形式, 为家庭购买所需物品, 记录合理支出.从中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游戏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生活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开放性数学游戏的设计.让幼儿能从实际出发, 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五、总结评价

幼儿的发展是在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中实现的.素质教育的评价观, 就是让幼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要使评价成为幼儿自己的事.所以在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中, 必须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实践证明, 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 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应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 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效, 自我评审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 吸收他人的体验, 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 进一步完善自己.

大班数学 篇10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本研究以数学活动为切入点, 通过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发和逐步形成自身的需要, 进而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内容、 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一是探索在数学活动中,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研究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形成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 研究内容

所谓习惯, 就是经过充分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我以《纲要 》、《指南 》 为指导, 以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在研究中坚持两点:

一是立足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注意看书、写字的习惯等。

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将情感、 能力、 行为的发展融为一体,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研究方法

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辅助采用自然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 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寻找问题、 设计方案、 实施行动、积极调控、 不断反思、 积极评价、 完善修正等路径, 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达到研究目标。

1.行动研究法

制定、 完善幼儿教育养成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的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富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自然观察法

按照计划, 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外部表现, 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 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性,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 通过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选择、 调整数学活动的内容, 总结教育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将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实施教育的情况以课题总结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提升。

研究过程

(一) 愉快的情感体验,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切入点

教师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 我以幼儿数学教育为载体, 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乐趣, 从中获得乐观自信的情感体验; 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从小养成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1. 激发兴趣, 培养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 我设计《撒豆豆 》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数的分合规律; 设计 《找朋友》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单数双数的特点; 设计 《小动物比尾巴》 的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进行量的比较等等。我还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 幼儿站队比一比谁高谁矮, 大家怎样站队伍整齐?或提问你排在第几个? 幼儿通过比较, 学会按照高矮顺序排队; 通过数数说出自己所在序数的位置。 在自然轻松氛围中感觉数学不再是枯燥、 乏味、抽象的, 而是美丽、 生动、 具体的, 感受数学的有趣和魅力。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 好问、 好动的特点, 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 《有趣的对称》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颜色大小不同的窗花、 脸谱、 风筝、 蝴蝶等帮助幼儿了解对称的特点。 然后请小朋友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找一找大自然中有哪些昆虫是对称的, 并说说对称有哪些方便和好处。 带着这些的问题, 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通过向家长询问, 看书寻找答案。

同时, 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 对待幼儿的提问, 要给予关注和鼓励, 要积极回答, 保护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班级了我设计了 “问题树”, 将孩子们的问题写在树叶上, 粘贴在树上。 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现实需要, 设计教育活动。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我的影子有时长, 有时短?” 我设计了数学测量活动 《会变的影子》。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钟表有三个针, 有什么用?” 我开展了系列数学活动 《我会看时间》、《一分钟有多长》 等。 将孩子们的兴趣转化为探究学习的过程, 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法寻找答案, 使孩子们的问题得到有效回应。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抓住幼儿的兴趣,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帮助幼儿寻找答案获得满足感,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形成好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2.独立思考, 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完成任务, 会逐渐的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幼儿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 就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自信心。

独立思考, 是幼儿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会发现自己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快乐。在数学活动 《超市理货员》 中, 孩子们分成三组对超市里的玩具、 生活用品、 食品进行分类。 有的组按不同的品牌、 不同的用途分; 有的按大小、材质的种类分等等; 孩子们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尝试进行操作。 为了便于孩子们尝试自己的想法, 我将材料投放到超市游戏中。 随着游戏的开展, 幼儿创造性的将生活用品按套装进行分类。 这里既有孩子们生活中的经验, 同样也包含着他们的创造。 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作决定; 给他进行创造性尝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并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成功的体验, 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与幼儿积极的评价。 如: 分类游戏中, 幼儿在独立思考下发现不同的分类方法, 我及时给予肯定 “你的想法与别人不同, 很棒”, “你找到它们的特点分得正确”; 在计数游戏中, 我会给幼儿这样的肯定 “你数的很正确, 真清楚”, “或你数数的方法很简便, 又快又对” 等。 教师积极肯定的评价帮助幼儿建立了信心, 面对出现问题或出错的幼儿, 我鼓励他们:“ 如果你多练习, 你也会数的好” , “你看再试一试, 就对了” 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成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自信心。

数学活动对幼儿的思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 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观察到新发现, 完成各种任务, 创造各种新变化, 都会从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形成强烈的自信心。 最能激发幼儿成功感的是幼儿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性、 创造性之后体验到的成功, 才是最自豪的。“ 叠叠高———认识正方体” 的活动。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发现立体与平面的不同。 尤其在最后环节, 引导幼儿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孩子们积极的动手操作探索, 尝试不同的方法, 终于找到可行的办法。 他们高兴的欢呼, 嘴里不断的喊道 “我搭出来了, 我搭出来了”。 孩子们在探索中强烈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深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

(二) 正确的学习方式,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点

幼儿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掌握, 它与其他教育一样, 要在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对幼儿有良好的熏陶。 如: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 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这些幼儿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育中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1. 学会倾听, 形成交流表达的融合性

倾听和表达是幼儿生活和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和品质。 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 学会倾听要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幼儿运用语言交流, 理解他人的讲话, 同时要组织自己的思维, 表达自己的想法。 良好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在帮助幼儿获取信息的同时, 发展着幼儿的思维, 使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数学活动中幼儿同样要学会能够认真地倾听, 抓住重要的信息, 才能够完成一个个的游戏和任务。 在数的分合活动 《撒棋子》 中, 在讲解游戏玩法, 我提示幼儿要仔细听, 听清楚, 才能把游戏做好。 我还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幼儿倾听的效果, “要数几个棋子, 有笑脸的数量记录在哪边, 没有笑脸的记录在哪边, 重复的一样的怎么办?” 当幼儿圆满完成任务后, 我会用称赞的语言和眼神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让会倾听的孩子充满信心;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 会耐心的重复, 再一次帮助他体验倾听的重要。幼儿完成游戏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 这时我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同伴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也是幼儿学习倾听的好时机, 我引导幼儿在其他小朋友说话时认真听, 听听和自己的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 也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要等他人说完以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认真的倾听和表达中, 幼儿会感受到成功, 感受到同伴不一样的想法, 获得思路的开阔。 慢慢的幼儿逐步学会认真听对方讲话, 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 学会不打断别的说话, 耐心地听完, 听懂对方的话, 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对幼儿以后学习、 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2. 善于观察, 形成认真专注的注意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是知觉的最高形式。 观察方法有多种, 而根据幼儿对事物认识的特点, 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学会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事物, 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是学习习惯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观察方法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 幼儿观察的条理性、 系统性都较弱。 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 就会把要观察的重要特征遗漏掉。 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 还会形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有目的、 自主的、 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方法。 在 “ 小动物在哪里” 活动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树林里隐藏着哪些小动物, 学习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观察发现小动物。 说说哪些小动物是露出整个的身体? 哪些小动物露出局部的身体? 在排序活动 “ 种花”中, 引导幼儿发现花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花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种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幼儿通过比较、 判断发现花颜色和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分析、 思考, 发现排序的方法和规律, 从而正确、 完整的排列。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日积月累。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 培养幼儿勤于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尝试探究, 形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在数学活动中, 幼儿的操作探究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数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形式, 幼儿在操作探究中积累有益的经验, 获得直观的信息, 而且在动手动脑中, 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尤其是在尝试和反复摆弄中, 克服困难和失败, 不放弃,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是最重要的, 才会给幼儿带来新的动力, 才会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不仅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注意引导幼儿做事有坚持性。 在幼儿的自由活动时, 也把握这一教育的原则。比如, 在益智区的幼儿, 在进行拼图活动时, 受到其他的吸引, 将自己的事情放下, 半途而废。 或由于遇到困难无法将拼图完成, 我都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完成拼图; 幼儿坚持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在幼儿的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问题, 在幼儿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的吸引时, 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和给予帮助,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原因, 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推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做事有始有终、 有坚持性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表现出, 遇到任何困难能够不畏缩, 乐于尝试, 坚持不懈的品质, 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然而,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的年龄特点, 生理特点, 表现出的确是自控能力差这样的特点。 教师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培养幼儿做事有恒心, 不怕困难, 遇到困难想办法, 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意志品质和习惯。

(三) 明确的行为要求,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落脚点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用具的使用, 如, 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看书书写姿势等。 还包括端正的坐姿, 用品收放整齐放回原处等。

大班幼儿处于书写的最佳期, 他们对书写自己名字和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孩子书写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活动中, 幼儿经常会在探究记录操作结果时, 使用各种记录符号和书写自己的名字。 这时我会提醒幼儿做到 “三个一, 即胸离桌子一拳, 眼离书本一尺, 手离笔尖一寸” 注意书写的姿势。

在教育活动讨论和小结的过程中, 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坐姿。 我会引导幼儿说:“哪个小朋友的身体坐直了, 长高了。” 马上有的幼儿会坐直了, 示意自己长高了。 在幼儿探究和操作完成时候, 引导幼儿懂得做事不拖拉, 引导幼儿及时的将材料和用具收放整齐, 或放回原处。

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中, 教师要做幼儿的表率。 对幼儿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 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 并树立同伴间的榜样,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通过正面教育的方法, 把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要求, 贯穿在数学活动的始终。 将良好的行为要求落实在实处,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我班幼儿在情感、 能力和行为方面, 逐渐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感兴趣, 好学好问, 乐于探索, 能够克服困难, 有坚持型, 看书、 写字姿态正确等。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班数学活动:我会体重管理 篇11

刚接到新大班,我们班级老师就发现班级幼儿的个头大小差异特别大,果不其然,在学期初的身高、体重测量过程中,我们班就有两个幼儿肥胖、五个孩子体重不达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就会适当控制肥胖幼儿饮食并加大体能消耗,鼓励不达标幼儿多进食并增加锻炼。但在学期末再次测量身高、体重的时候,收效却甚微。

为了让幼儿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健康的认识并为此付出努力,为了让家长们能很好地配合我们进行幼儿的体重管理;同时让幼儿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更加深入,感受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为此,我们利用班级期末体检活动的机会与幼儿、家长探讨了“我会体重管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满足感;

2.能用数字的方式比较自己与伙伴的体重,会用简单符号记录并规划自己的体重管理计划;

3.能有序进行称重、记录,听准要求操作。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电子秤4台,记录表(姓名体重标识、我的体重管理计划)、记录笔人手一份,小篮子4个,标准图,健康图,瘦胖娃娃图级体重,各种秤的图片,文字卡片:“健康”、“较轻”、“较重”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谁更重?

教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谁更重?

教师请出两位幼儿,让大家猜测。

教师:大家猜猜他俩谁更重?为什么?

教师:找你旁边的朋友看一看、抱一抱,试试看谁会更重一些?抱一抱、试一试的时候,请注意不要摔倒,注意安全哦。

教师:谁更重?你的依据是什么?

(评析:幼儿判断体重的方式和依据,诸多会会受直观因素影响,那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准确、严谨的呢?引出测量工具。)

二、引出测体重的工具和计量单位

教师:刚刚大家说到了很多种判断轻重的方式和依据,不过这些都是我们直观的感受或猜测,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准确的体重呢?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引出秤。

教师:秤有很多种,每一种秤所秤的东西都不一样,这些秤你见过吗?

教师结合生活,进行相应的图片情景再现与记录,感受数学有趣与严谨。

三、测量体重并记录比较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台电子秤,待会儿你站上去,这个显示屏上就会显示出你的体重。这是一张记录表,我们来看看,这里写上你的姓名,左边的横线上记录你的体重,右边先不要动,我们一会儿再来记录。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小组的秤在哪里?一会儿请排队到自己小组的称上去秤一秤,然后记录在你的记录表上。

幼儿自己尝试称体重并记录。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三个或者四个人一组,拿上记录卡比比看,谁的最重?谁最轻?谁中间?

(评析:让幼儿真实客观地感受到多人比较时,比较的对象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四、谈论体重管理方法

教师:刚才排了排我们的体重?知道了伙伴间谁重谁轻,那怎么知道我们的体重是否健康呢?这里有一个图表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这里有三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健康状况,15.8千克以下灰色部位表示太瘦了,不达标,27.8千克以上红色的部分表示肥胖了,也是不健康的。中间的绿色部分代表你的身体健康。现在看看你们属于哪个范围?

幼儿根据表格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

教师:虽然我们班级大多都在健康范围内,可是老师看到有的孩子刚刚比15.8千克最低标准线多一点点,那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体重再往上长点呢?还有几位孩子已经接近标准线的最高点了,那这样的孩子要怎么办呢?

(评析:不仅要让让幼儿感受数学的有趣严谨,更要让幼儿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幼儿讨论如何管理自己的体重。

五、我的健康体重计划

教师:哇!原来你们有这么多的办法管理自己的体重,请把适合自己的好办法记在记录表上——右边的这个位置。平时我们就可以按照计划表来管理自己的体重,还可以分享更多好办法。

大班数学 篇12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的特点, 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 创设一个和谐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幼儿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 主动地进行探索, 激发思维想象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幼儿来说, 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统计”时, 在导入部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幼儿园开联欢会, 可热闹了, 有的小朋友在唱歌, 有的小朋友在跳舞。为了办好这次联欢会, 老师买了好多水果准备分给所有的小朋友。可是到了最后, 有的水果还剩很多, 有的水果却已经没有了, 于是, 有些小朋友不开心了。动画型的故事情节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和注意, 教师则通过刚才的故事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些幼儿不开心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组织幼儿讨论, 从而自然地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新知识时, 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 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 有利于其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 促进自主学习。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 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 只留下其外框, 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幼儿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 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 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幼儿深刻的印象, 对新概念的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呈现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 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幼儿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根据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 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 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 使每个孩子都获得更加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有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发展思维能力。

如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一呈现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并启发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图形转化成梯形呢?幼儿思索、回答, 教师利用多媒体操作现场实践, 形象地呈现出幼儿思维的过程, 让其感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经验, 从而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由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知, 如果能启迪幼儿的思维, 促进幼儿自主探索,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对其掌握新知识就会事半功倍。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幼儿带来的学习困难。在教学中, 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 通过演示引导幼儿进行正确实践操作, 使知识结构的某种逻辑关系得到具体形象的体现,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例如, 幼儿在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后, 在以上所例的活动“认识梯形”中, 就可以让幼儿自己上机操作实践, 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对多媒体教学进行理性认识, 本着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深刻领会教学思想, 揭示教学本质,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最富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营造活跃思维的气氛, 准确地把握哪些内容该用课件来演示, 扬长避短, 合理运用, 并将它与教学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数学教育, 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从而开创数学教育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现代教育技术面面观[J].数学教学通讯, 2000 (08) .

上一篇:热疲劳裂纹下一篇:盆底肌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