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精选12篇)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篇1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多媒体教育工具结合教育过程中的可操作要素和资源, 如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等实现最优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中, 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和文化技能进行培养, 还应该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生活的重要作用, 促使学生在学科学习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树立较高层次的人格文明, 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 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知识, 拓展思维;能够掌握专业技术, 同时面向全方位发展;不仅在素质教育方面得到了提高, 还同时丰富了自己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 以具有更为优秀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1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⑴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授课模式类似于一种单向教学, 学生只是知识传授的对象, 而不注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大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教育效果的突破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从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的提供更为有利的学习平台和实践空间, 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学手段要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 辅助其他教学手段, 如情境教学、学习氛围建立、讨论式教学等, 构件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知特性, 实现素质教育。
教师作为现代教学技术的主体, 需要不断吸取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自我的丰富和提高,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当前的教学中, 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等方面实现突破。
⑵现代教育技术是素质教育的实践支持。新形式的教育模式是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教辅工具, 通过现代教育方式实现教学的过程。其中,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实体化、虚拟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再者, 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 注重创造性思维和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体现在指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范围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知识的传递具有了多维性, 不仅提供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 还在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而现代教育技术所蕴含的多样化教学资源恰恰可以帮助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全面平衡学生学习、个人创造能力、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的要求, 满足社会发现形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⑴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范围。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渡期, 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 其思维模式畅畅固定在将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储备, 巩固教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修养, 在充分发挥自我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如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挖掘课程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层次、重点突出的CAI课件进行教学, 将复杂生涩的教学知识立体化多维化的展现给学生, 并在教学中进行内容延伸,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 树立全心的现代教育观念。
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 许多学校已经配备了适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设备,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 真正意义的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现代技术结合更为开放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将教学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更容易更直观的理解学习内容, 分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培养自我创新思维能力。
⑶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自主性, 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个人计划和安排实现选择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勇于树立远大目标, 在创造性学习中不断激励自我, 超越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武财.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1]武财.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
[2]刘冬梅.信息素质教育实践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10) .[2]刘冬梅.信息素质教育实践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10) .
[3]卢爱文, 张琳.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探讨[J].商业经济, 2011 (2) .[3]卢爱文, 张琳.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探讨[J].商业经济, 2011 (2) .
[4]王蓉.浅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4) .[4]王蓉.浅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4) .
[5]张俊杰.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 2007 (28) .[5]张俊杰.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 2007 (28) .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篇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感情联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引导、诱导、辅导、指导、教导。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英语学习,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刺激感官,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一、生词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单词常采用翻译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同学们养成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要改变这种情况实物和图片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各类幻灯片、课件能大大丰富其内容,一些视频动画在单词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我曾经制作了一些实用的课件,例如:当我教stop这个单词的时候,在屏幕上,同学们首先可以看到一辆轰鸣前行的小汽车和一个stop按钮,当我点下stop按钮,车就会停下。在我教dog这个单词的时候,同学们首先在屏幕上看到这个单词,当我点一下这个单词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看到一只狗,并发出汪汪的叫声,每点一下狗就会叫一声。利用这样的方法,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们更感兴趣,也能更容易地记住单词。
除此之外,学单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读。但是我们知道,不是每个老师的发音都很好,老师经常会有一些单词读音不够准确,而且也不可能总是跟在学生旁边。这时候,录音机、mp3、一些电子辞典等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有时候,学生所读的和听到的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但学生自己却不知道,利用语音复读设备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就可以通过比较来纠正自己的发音了。
二、对话和课文教学
英语不是用来应试的,而是用来交流的.,因此情境教学法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情境教学法不仅要注意听和说,也强调看。学生在练习听和说的同时,利用幻灯片,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会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另外,一些录像中的对话,也是学英语极好的示范。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录像中的对话声音关掉,让学生尝试配音,这是非常有趣而且有效的。课本中许多阅读的篇目,都可以找到中文甚至英文的有关视频短片,这些视频短片,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阅读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还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的表达水平。
三、语法教学
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是轻语法而重交际,但很多交际也离不开语法,语法仍然会花费同学们大量的时间。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法教学中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扩大课堂容量。当老师解释一些语法项目的时候,可以在课前用POWERPOINT制作好课件,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同时,也可以用课件准备大量的练习,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进行巩固。
2、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而有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容易、更好地理解语法项目。例如:当教师在教“现在进行时”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FLSAH动画来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他们直观的理解、掌握“现在进行时”的含义,在他们的思维中留下的含义就会比单纯的图片深刻得多。在总结时态的时候,教师可以用AUTHORWARE或FLASH制作一个课件:首先,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如下的内容:
当点到“now”的时候,“watch”就会变成“iswatching”;点everyday,就会变成watches;点yesterday,就会变成watched等等。这就很容易帮助学生了解时态的真正含义,懂得如何把握使用各种时态。
四、利用现代技术补充英语教学
对于同学们来讲,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英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外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有益补充。电视上有很多的英语节目,市场上有大量的英语录像带和VCD,另外,在国际互联网上也有许多的英语网站,在这些网站上,你会觉得好像有老师面对面在教你、有朋友在和你一起学习探讨。
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 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社会信息化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教育发展过程中已出现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大众化、教育一体化四大趋势。除以上公认的特点外,中国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一)素质教育得以大力推广;(二)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性有重大改变,不再是以升学主要目的,而更多地是为了掌握本领,满足社会需要;(三)教育者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多媒体等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四)竞争机制被引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五)教材更具人性化,课程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六)世界教育一体化的大趋势基本形成。为倡导和造就民主的教育,即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素质,应满足下列新要求:
一、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德高为范”。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化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严于律己,堪称学生表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倡导创造、允许失败、鼓励成功;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诚、积极地与学生相处,能由表及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并能正确把握和控制自己。
二、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现代化中,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是教育物质现代化和教育制度现代化的先导。作为从事教育的教师,他们的思想观念对教育的影响更直接、更重要。
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是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或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作为检验教育理念是否现代的标准。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使在教学中,也不仅仅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他们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好教学中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要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学高为师”。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岗位自学,生存一天、学习一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给自己“充电”、“加油”,培育造血功能,营造好自身的造血系统,实现有“源头活水”,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必须掌握灵活、精当和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而愉快学习。现代教育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丰富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教育对象,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选择最佳的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诸如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书教活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运用精当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终生能受益”的效果。教学方式切忌华而不实,杜绝纯形式、无效果的“方式”。
四、必须掌握先进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录音机、电视机、投影机、计算机等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助推着“教师团队”的形成,助推教师从“单纯道德说教” 向“确立人格楷模” 转变,从“灌输现成知识”向“共同建构知识” 转变,从“提供标准答案” 向“共同寻求新知识” 转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并和学生一道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篇4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主张, 是以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其实质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 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由定义对教育技术的新界定可见, 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用教育技术替代了教学技术;把原来的五项任务规范为创造、使用和管理三项;在促进学习中增加了提高绩效技术的研究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3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要认真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1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包含三种应用模式, 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可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教学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3.1.1 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它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 易于师生感情交流, 及时反馈、引导,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 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 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 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因此,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 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 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 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3.1.2 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 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 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的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 或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1.3 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基于因特网通过WWW、电子邮件、BBS、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形式。近年来,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 “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 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 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 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教学模式中, 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 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 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总之,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通过对以上三种应用模式的阐述, 它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 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 从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2.1 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现代化教学领域中, 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要由原来的单纯传递知识为主转变到设计教学为主;从训导者转变为启发者、导航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总之,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条件, 真正起到主导者、启发者、导航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运作的关键性要素,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
3.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活动时, 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与教育有关的活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征是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开发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习惯。
3.2.3 教育模式应用多元化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学习环境”, 就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的实施。人要生存就必须“学习”, “学习”关注到“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奠基。通过教育信息资源网络系统来转换教学模式, 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和影响,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刘飞.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6) .
[2]龚婷.浅谈外语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 2011 (9) .
[3]刘飞.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丝绸之路, 2010 (9) .
[4]龚婷.浅谈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法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 2011 (26)
语文现代媒介素质教育模式论文 篇5
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主体途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以大学语文为核心,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平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利用和控制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创建素质教育互动场景,创设网络教学环境的实践性分析,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互动模式的可行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数字处理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这种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逐步转化为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将多媒体手段科学地运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同时注意消除隐藏的弊端,在创建人文素质教育场景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坚持适度原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教师节省板书时间,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但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授课中独具个性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等传统的综合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有较大差别,若控制不好,容易造成一方面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做笔记,另一方面,教师也难以精确掌握学生的思维强度,导致讲课节奏过快,致使学生精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表达手段和传达方法,巧妙解说和强调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对教材的细致分析,找出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构思、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中,应当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配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注意将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于重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分析上,严格控制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用时,避免以课件为中心的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和误用。
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孔子孟子与儒学》一讲中,孔子有关君子“杀生以成仁”的观念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因此教师重点选取了电影《孔子》中孔子在宋国境内遭司马桓s威胁,以及在前往楚国的路上被乱兵围困,断粮七天,孔子却照样讲学、弹琴唱歌的片段,来凸显孔子躬身实践“仁”的理想的圣人形象,整个放映时间不超过7分钟,长短适度,既起到强化作用,又没有喧宾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而在这一讲中,孔子有关“中庸”的思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便选取了电影《孔子》中有关孔子和南子会面的片段,通过孔子对声名狼藉的南子有礼有节的态度,表达“中庸”之“过犹不及”的涵义。这种活生生的画面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因为视觉冲击而印象深刻,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当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和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注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在设计课件时体现各种策略间的差异,从而真正体现人文性。
如在讲述《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时,教师可以从诗歌的特性出发来设计课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现代诗歌《错误》的诗意,设计出符合该诗“闺怨”主题的江南、莲花、柳絮、寂寞的城、黄昏的青石街道、紧掩的窗扉、穿城而去的骑马人等富有诗意的画面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从课件中的画面和动画总结出“闺怨”这一主题,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对《君子于役》的讲解,加深对该诗中原本简朴的语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蕴含的诗境的理解。这种形式和内容结合紧密、突出重点的设计,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原理,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课件的科学性。针对学生认知过程四个重要节点,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设计直观感知―――讨论关键问题―――整理思路―――拓展阅读四个板块,并通过课件进行强化,使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和方向,主动配合学习,从而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二、坚持实效性原则,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立体学习情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靠诵读和板书来补充课本外的重要材料,一方面学生可能无法仅仅通过“听”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限制,补充难以完成。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特点弥补了这个缺陷,它能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必要的补充材料,极大地扩大了课堂容量,使学生通过信息风暴的方式更全方位地理解课文。为此,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和集成性的优势,通过文字表述、图像演示、音乐渲染、动画模拟,凭借其图、文、音、像并茂,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信息的获取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为例,在《离骚》的讲述中,该校教师广泛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作者传记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介绍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于传记中描写的屈原的身世和性格、政治经历和结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同时体会到其“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主义作风,为之后理解其思想打下较好的基础。在相关作品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课本中未收录的.《橘颂》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屈原从小便追求的“独立不迁”的性格的形成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他成年之后的政治作为。在后世评价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用了唐代诗人文秀的诗《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了解后世对屈原的评价,激发学生思考屈原悲剧产生的原因,不仅使教学更加立体,而且也促进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课文之外的深层次问题。在作者画像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屈原的画像《屈子行吟图》,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屈原的直观印象,使屈原由一个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人。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形成诗文意境图。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文字叙述的途径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但这种途径常常因为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薄弱或差异而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实物实景图的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富于诗意的优美画境。如在讲述道家思想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以《寻隐者不遇》诗歌为主题的画作,通过诗画的结合,使学生对道家那种闲散、自然的生存方式216《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十三)产生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道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音频文件的作用。现代医学早已证明,声波具有能改变人的脑波运动的作用。当人体律动与乐曲产生共鸣时,就会激活大脑贮存的各种信息,记忆就会因此得到加强和深化。比如,在讲述道家的自然观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传统民乐《高山流水》,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刺激,去联想那种身处自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教师还应该发挥视频文件的作用。视频文件因为是视觉和听觉的联动,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留下更深的印象。比如,在讲解孔子时,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较多地采用了播放电影《孔子》的片段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孔子作为“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解。
三、坚持创造性原则,利用制作课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性特点,目前,许多课件的最终制作都是依赖较为专业的多媒体操作人员,但他们往往欠缺对教学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对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体会不深,多从技术性的角度出发制作课件,很难完整体现和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因此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见,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并针对目标制作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真正具有实用性,也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大力提倡教师自己编写制作多媒体课件,既有助于教师精通语文专业知识,熟悉教学规律,熟知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又能促使教师更多地和学生交流,更加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便于因材施教切中重点、难点、疑点,还可及时获知反馈信息。为此,要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在钻研语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法的基础上,选择、制作精当的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运用。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提高课件制作的效率和利用率,在保持教师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的同时,注意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篇6
【摘要】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自古以来,闭门造车只能固步自封,而且过去大多数专家学者是从教授者的角度进行改革的,较少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这就悖离了当今世界的教育改革趋势——关注学生的发展。使语文教育改革难以形成质的突破,达到质的飞跃。为了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交流与整合的条件下,借助他山之石,对我国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育思想 语文素质教育 课程标准 人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6-03
【Abstract】For many years, the language education always has fewer the phenomenon, has the problem in view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language educates the expert and the language educator devotes positively to the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has obtained certain result.But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divorces oneself from reality only can be conservative and complacent, moreover the past majority experts were carry on the reform from professor's angle, little considered takes study main body the student, this disobeys to the world education reform tendency - - has paid attention to student's development now.Causes the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to form the archery target breakthrough with difficulty, achieves the qualitative leap.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education quality, enhances student's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comprehensively, achieved the trained new talented person's goal, we have the necessity in the worldwide scale education exchange and under the conformity condition, with the aid of the learning from others, carries on the reform to our country's language education, constructs the new languag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system.
【Key word】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Languag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Curriculum standard; User friendly development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语文教学的时数与教学收效之间不成正比的矛盾。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改革,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在当代西方的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倡导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更多地关注“人”的教育观念,这代表了人们对未来教育重视人性、重视情感的、重视创新意识的再度审视。也符合我国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观。人性化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能否将其看作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否有切实的借鉴意义?这是本文将讨论的问题。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精神危机的背景下,在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注重“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试图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价值。其思想核心是关注人性,注重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和完整人格的人,培养人的创造性,在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达到教育目标。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即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活动的,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为知情活动的合二为一。他对传统教育抨击得最为激烈的一点,正是传统学校极度忽视学生的情感要求,一味片面地进行理智的训练。罗杰斯对人的情感活动十分重视,他认为,“人类内心的机体感在不断铺就一条有利于变化的道路”。[1]对人来说,情感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罗杰斯强调教学中师生在交流时要达到情感的共鸣。而且罗杰斯还认为语言是表达感情的工具,他重视语言的“物质外壳”,如语音、语调。罗杰斯指出,听他人讲话,不仅会产生一种因为同他人接触而产生的心理满足,因为充实自己生活而产生的心理满足,而且,在真正地倾听某人时,有另外一种特殊的满足:“它象是倾听天堂的音乐,因为在这个人的直接语词之外,不管那种语词是什么,都还存在一种通性。”[2]这种通性,就是人的感情交流,或者说是心灵的交流,它使人际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人的培养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外在条件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不能用固定不变的同一模式来教化所有的人。因为教育不是把所有的人培养成同一类型的人,而是要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完整人格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所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实际运用当中具有科学性,在实现教育目标上具有可行性。
二、语文素质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指导和点拨,在这样的教学关系中,它提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素质教育强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师情感的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语文科的内容里,包含着思想感情色彩,包含着伦理道德,包含着德育与美育思想,这些特有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首先应是情感教学。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对情感教育投入不足,而语文素质教育要求唤醒沉睡多年的情感交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作者用情构思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个枯燥的抽象的文字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达到师、生及作品三者的情感共鸣,教学才可能获得成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正是语文素质教育所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语文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构建具有人本精神的语文素质教育新体系
课程、教材、教法是语文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也应该由这三方面入手。
1.语文课程新体系。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完整人格及创造力的培养。语文素质教育对这一点也极为重视,在课程的设置上力求完善对学生道德意识、审美意识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创造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学习者的需要,要求课程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3]传统语文课程,有固定的大纲及课时安排,严格的记分标准和单一的考试制度,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本性和潜能的不断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设置应把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生长过程有机联系起来,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到教学的内容(学科、活动等),进程、时限、大纲和教材,还涉及到学校中适于学生成长的一切环境,注重促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和潜能的实现。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突破,通过这种课程设置,让我们看到了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对构建语文素质教育新体系的影响。
现代教育理论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正规课程,是“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所要掌握的文化要素”。[4]隐性课程就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5]。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课程并非只考虑狭义上的学校正规课程,不是只注重学校开设的一系列学科或课程,而是把视野扩大,延伸到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6]。这些观点,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只重视显性课程,即重视课堂语文教育,忽视隐性课程即学校中适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环境因素这种问题,突出强调了人性化的教育观。
2.语文教材新体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发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也要本着这个精神,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编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存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母语文化的传承,激发青少年热爱母语文化的心理,也要考虑青少年心理接受力,本着激趣原则,唤醒青少年学习母语的兴趣;还要考虑时代特色。同时,在课后训练的编排中,要合理设计问题,要既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教材是课程体系的载体。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完成,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几经变化,顾振彪在《全国解放后中学语文课本的演变》一文中指出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发展阶段:“过去,由于认识不明确,语文教材的编写走了曲折的道路。教学目的任务从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到偏重文学和汉语教育,又到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再到偏重语文教育,到现在兼顾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从综合型到文学、汉语的分编型,又恢复到综合型,同时阅读、写作的分编型并存。课文编排从不分单元到按思想内容组织单元,发展到主要按文体组织单元,或者按照多种多样方式组织单元。”
但是教材的发展演变无论经过多大的变动,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即教材的编选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标准中,对于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例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等等,这些建议,基本上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特别强调教材对学生的作用,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目标。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材建设上的充分体现。
3.语文教学新体系。人本主义思想的教学过程,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情感教育。罗杰斯特别强调情感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可依赖的存在方式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让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积极敞开,并且按照学生的本来面目,无条件地接受、理解和尊重学生。罗杰斯还列出了关于成功的帮助关系过程的公式:真诚+同情+无条件的主动关系=成功。成功的帮助关系的衡量标准,就是要使当事者的一方或双方有效地利用内在的资源,促使人的潜能得到实现,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的媒介,就是通过教育者的真诚、同情和主动关心,来促使受教育者开放经验,教育者应该让自己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灌输知识的重要性。通常的教学法为讲授法,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思想强调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在课堂上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发扬民主,进行情感教学。例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她的教学特色,概括起来说就是情感教学。她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与学生思想情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有它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在语文水平上获得提高。”[6]于漪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情感教育观。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方面,也全面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例如:(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等等。每种建议都详实具体,处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实我国古代即有启发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等社会原因的影响,这些思想成了历史的回忆。语文课变成知识传授课,教师只把作为考试内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利益,致使教师不能够进一步发挥语文教育的优势。这样做的结果不外是两点:一是培养出了会考试的书呆子,二是大多数学生对本来充满情趣的、充满人性的语文产生反感。这种语文教学状况必须进行改革。
综上所述,构建新的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应充分借鉴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在语文课程、教材、教法方面注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将理性与非理性教育有效结合,方能产生关注学生本身,培养有创造力和完整人格的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上至国家,下至普通教师,都充分地认识到了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语文教育,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核心,为努力实现国民整体素养的提高而做出自己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2]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6-28.
[3] [4] [5]张斌贤,丛立新.高屋建瓴[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143-152.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篇7
21世纪,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社会高速发展,相应地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威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人们必须不停断地学习,人们的道德素质也必须不断地提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
人的基本素质体现在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所谓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从根本上改革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但涉及端正教育思想,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估机制等一系列艰巨复杂的工作,而且需要经过若干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因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但是,在我国短期内不能普及高等教育,升入高等学校的只是少数学生。由现行的传统教育模式过渡到现代教育,怎样才能更快捷呢?著名学者南国农先生所指出的,必然是传统教育—电化教育—现代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先进的教育技术(如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收效迅速等特点,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的。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和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并且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我们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这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技术有如下作用。
(一)教育形式发生变化。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更面向整个社会。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提供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及各种类型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二)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真正改革。
计算机存储信息量大,运算速度快,存取方便,使用灵活,使得教学内容可以多样而丰富。学生可以选择讲课生动的老师来讲课。另外,现代教育方式还根据个别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它成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
(三)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电视丰富的画面表现力同计算机高超的数据处理能力相结合,能把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神秘浩渺的宏观世界直观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心理学实验表明,视听结合学习,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另外,学习者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教学手段范畴,它必然要和一定的教育形式相结合,为特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怎样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改变传统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双主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但如果就这样,并没有达到从根本上有效地加以改变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充其量是辅助教学而已。其生存空间处于众多矛盾之中,其发展有赖于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教育改革而言,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学改革,应该说,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思想的一场革命。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此举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工作难度将加大,教师的指导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是组织课堂活动的鼓励者及合作者,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分析者和解答者。双主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而教师是组织、引导者,其教学目标要求教育过程采用过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如,运用媒体创设情景,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共同经验;运用媒体分析事物的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和评估等学习活动,变强迫式教学为诱导思维式教学,激励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单向传播为双向教学方式,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
(二)加强教育硬、软件资源的建设。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局域网、internet、仿真技术、广播电视网、幻灯、投影、录音、语言实验室等。从传播理论来说,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独特功能,没有优劣之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立足现有的教学媒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各种教学媒体利用率。同时,搞好媒体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的应用设计,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资源的教学效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合理选择线性或非线性教学设计模式。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获得教与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
(三)优化课前准备、课上操作。
课前准备,课上操作会影响教学质量。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按照注意规律来精心设计、制作好电教软件。不论哪种设备,摆放位置要合适,显示器屏幕要调亮,调清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演示内容,这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另外,对教学过程要设计好,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线,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交织、协调发展,根据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开拓教学信息交流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交流研讨的机会,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变式教学,调整角度,让学生辨析。同时,让学生制作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大有好处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很多理论上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也使我国国民教育变为现实和可能。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主要看这个国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终身教育的情况。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于各方面原因,国民文化素质基础较弱,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只有发展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才能完成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任务。
摘要:本文论述了素质教育的涵义、特征, 阐明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指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为素质教育服务, 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丽.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小学电教, 2001, (三) :11.
[2]候器.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中小学电教, 1999, (三) :1.
[3]闫爽.为素质教育锦上添花.中小学电教, 2001, (六) :57-58.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篇8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类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一次性传统培训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培训模式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培训的教师少与需受训教师多之间的矛盾。目前,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专门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人数又相对不足, 两者之间的比例很不均衡。二是培训课时少与培训内容多之间的矛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应当面向全校, 为那些有培训需求的不同专业教师定期开设。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相当繁重, 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要教师掌握的技术和技能越来越多, 在有限的培训课时里, 课堂培训往往也只能是点到即止, 流于形式。三是多元性的能力培养与单一性的教学形式之间存在矛盾。传统的培训模式, 统一的课程设置, 忽视了教师在不同专业应用领域的差异, 不联系本专业的培训, 轻视甚至忽略了实践操作, 受训教师很难真正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本专业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的培训难以达到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目的[2]。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提出
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 避免和解决传统培训模式面临的以上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方面, 尝试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网络教学, 构建一个合理的网络培训平台;另一方面, 尝试引入企业管理中先进的柔性化管理思想, 运用在基于网络的教学培训过程中, 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基于网络柔性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一培训方式, 使培训方式更丰富多样化, 培训内容更专业;二是网络的便捷性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能力[3];三是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在工作之余的自主学习和培训, 使培训理念更人性化, 培训时间更机动。柔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也称为“人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相对的概念是刚性化管理, 最早源自于企业管理。它是一种特别强调严格管控、高度集权的机械化管理, 可以说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教师培训, 与刚性化管理类似, 培训内容、教学方式都已经预先设定。在这种填鸭式的培训中, 培训者不能深入到受训教师中倾听意见, 分享经验, 往往投入很大, 但收效甚微。将企业柔性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教师的培训过程中, 对培训过程进行适当调控, 突出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到培训时间、教学方式, 受训教师可全程参与修改和制定。引入的柔性化管理的思想, 可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地调动, 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关键点
基于网络柔性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有两大关键点:第一,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的搭建;第二, 在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过程中, 柔性化培训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 网络培训平台的搭建
网络培训作为一种先进的培训教学管理手段, 允许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访问, 其优势非常明显。搭建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 一方面, 可以节约学习成本, 在培训课时较少的基础上提高培训效率, 从而缓解需受训教师相对较多与专业培训教师相对较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 可以对培训行为和结果进行跟踪和管理, 把传统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有机结合, 建立新型的混合式培训体系。
(二) 柔性化培训管理的实施策略
在基于网络柔性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进行柔性化培训管理的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柔性化的培训组织形式、柔性化的培训过程管理、柔性化的培训教学内容和柔性化的培训评价体系。
1. 柔性化的培训组织形式
柔性化的培训组织形式指的是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所表现出的“场所固定, 计划预定, 教材陈旧, 教法死板”等方面的局限, 按照教师所在高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 在开放便捷的网络中, 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持续不断的培训形式。
2. 柔性化的培训过程管理
网络教育是一种淡化“教”而重点突出“学”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因此在培训学习过程中, 如果对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 将很难保证培训的效果。对培训过程进行柔性化管理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好处:第一, 能够对培训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 为每一个受训教师管理和产生一个流程实例, 支持灵活的学习路径管理, 从而实现个性化培训;第二, 根据受训教师的学习情况, 控制教学进度, 调整学习资源的传送时间和顺序, 合理地分配培训任务, 主动适应不同受训教师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第三, 有利于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和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 便于开展合作学习、分组学习。
3. 柔性化的培训教学内容
在基于网络柔性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过程中, 培训的教学内容是不断实时更新的。具体体现在:第一, 基于网络柔性化的教师培训,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教学资源, 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新技术传授给受训教师, 让受训教师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使之能及时改正, 让教师掌握最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 在培训的教学内容保持不断更新的同时, 也记录了以往的知识信息, 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知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第三, 受训教师全程参与制订培训计划, 将培训知识重新分解与整合, 构建合理有效的新的知识体系, 为培训组织者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 不断充实网络培训平台的教学资源。
4. 柔性化的培训评价体系
培训评价是对培训工作的绩效衡量过程。在基于网络柔性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中, 通过实时跟踪记录受训教师的学习情况, 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旨在构建一种促进教师素质能力提高发展的培训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第一, 目标性原则, 它是决定并保证评价活动正确取向的准则;第二, 实用性原则, 它是指评价要易于被受培训参与者接受, 评价所需成本要比较合理, 方法要操作简便, 评价要注重实效;第三, 连续性原则, 它是指培训评价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工作, 只有这样, 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给予管理者、培训者、教师以持续的动力和压力;第四, 客观性原则, 它是指评价人员在进行培训评价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真实地反映出培训的客观效果。只有这样, 它才是一个客观、全面、综合的培训评价体系。
四、总结
本文针对传统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弊端, 将网络培训与企业管理中的柔性化管理理念相结合, 引入到教师培训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柔性化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模式, 并对这种培训模式的实施关键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这种培训模式和传统的培训模式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 而是要相辅相成、相互借鉴,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摘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现状, 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柔性化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 其特点是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 融入柔性化管理理念和网络教育模式。经实践证明, 该培训模式既改进了传统的培训理念, 又充分调动了受训教师的培训积极性, 为教师教育素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策略,柔性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3 (1) :12-18.
[2]张静, 罗永平.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1 (32) :94-95.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篇9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适应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提高为基石。从我国企业的发展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员工素质的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较为明显。落后的员工素质,常常导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使用,一流的装备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从而导致企业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价格发展模式的步伐较为缓慢。尽管为了应对人才不足的挑战,提升竞争力,许多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并努力建立学习型企业。但是,从众多企业的实践来看,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提供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不但成本高,而且面临诸多困难,而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迫切需要党和国家推动素质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为全民素质教育“立法建制”,从根本做起,以国家意志保障全体公民终身接受素质教育的基本权利,用法制的力量、国家的力量鼓励、推动全民学习,从而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长远而彻底的解决途径。
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素质教育由此完成了从政府倡导行为到国家意志的重大转变。《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促进国民素质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仅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阶段的新形势。为此,必须对国民素质教育实行立法管理和规范,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道路发展,这样才能加快弥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实际发展之间的差距。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践行现代全民终身教育理念,顺应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趋势的具体实践
在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突飞猛进的今天,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构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事实上,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共识,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通过立法积极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以全民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纵览我国教育的立法发展历史,在我国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虽有些条文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主要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体现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终身性、全员性、全程性的特点,专门的关于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法律法规则尚属空白。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无疑可以填补我国全民终身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的空白,提高教育法律规范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实践看,终身素质教育法制化将本国不同地方原本分割零散的有关政策、做法、举措进行综合整理、扬弃升华,并在法律层面上进行固化,把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大系统奠定了坚固的社会法律基础,有力推动了本国和本地区国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将终身素质教育规范华制度化
(一)明确立法对象。为避免于现行教育法律法规重复,全民素质教育法实施的对象宜限定于在接受国民教育之后的公民(至少应中学毕业),主要是指国家公务员、事业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城市失业人员或拟转岗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社区居民等人群。
(二)明确立法范围。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个人养成、传统文化习惯、基本礼仪规范等内容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纳入立法的范围。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篇10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任何一所普通高完中,都承担着教学改革实验和学生初高中升学的双重任务,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现有的考试模式仍然让我们的很多教师难以转变重应试的思想,阻碍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提高。很多教师在现有媒体的应用上也缺乏应有的理论常识和开发能力。为此,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办法是:将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切入点放在让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技能和应用方法上。
1 更新理念,增强教师信息素养
思想在先,行为其后。教师素质要提高,思想理念必先行。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提高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既然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如此,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就更为严格。首先要让每一位教师树立“信息素养”的意识,让教师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在信息的存储与交流过程中,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提高教师的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技能(尤其是计算机技能),能够用Word、Powerpoint以及其他多媒体制作软件表达信息,能够熟练运用E-mail,BBS等远程通讯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拥有信息素养的人所必备的技能。
信息素养侧重信息内容,注重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与评价以及信息的存储、表达与交流,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个学校都有学科教研组或是学科备课组,可以利用各学科教研组集中教研或是各学科备课组集中备课的机会,集中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增强教师信息素养,开展诸如: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角色转变;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势等方面的专题学习与讨论,着重于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改变。
2 通过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1 从基础抓起,分层次学习,落实到位
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越来越多,这为教师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参加了职称计算机的培训与考核,具有了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在此基础上,为避免教师学了就扔,学了就忘,可着重对与教育教学有密切关系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校本培训,让教师把所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之中,克服“学而不用”问题。要求教师做到“三会”。一会:教师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如利用计算机编写电子教案、制作学生成绩分析表等。二会:教师要学会较熟练应用几种现代化教学设施,如投影仪、多媒体展示台等。三会:会通过网络查询浏览如:http://www.bben.cn/(北碚教育网)上的有关教育信息、讨论有关“话题”、开拓视野,并能通过网络上传和下载文件等。
为使培训落到实处,还得制订相应的措施。一是在学习时间上做出具体规定,要求教师每周二至周四下午2:00~14:30结合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分教研组拟定内容在教师电子阅览室进行集中学习。二是制定了考核与激励办法,在每个学习阶段均进行考核,成绩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并对考核优秀者予以绩效考核上的加分。三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基础知识部分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在应用软件部分先进行分组培训,并制定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标准和内容。
2.2 采取多种手段,创设优良应用环境
2.2.1 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教学效果、设备设施的管理和应用效益等。可操作性强是计算机的一大特点,教师就是要勤于上机练习。在整个信息技术培训中,上机时间占到了2/3。教师人数多,而设备相对较少,是目前众多普通高完中普高存在的具体情况,教师仍然感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过少,针对此状况,因此,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必须先建设好了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与设施。早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之前,全市范围内推广了一项关于“大力推进远程教育”的项目,这一工程的启动,让很多学校都统一配备了“远程教育教学机房”,每个机房新置微机30台,“远程教育教学机房”的成功建成,大大改善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2.2 建立联合网校,在实践中培育本校课件制作人员
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主要是培训教师把开发制作的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课件制作如果各个教师分散进行,不仅效率低,成本也会相对增加,另外一些教师还没有积累各种教学资料的好习惯。为此,学校成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心,拨出专项资金,由该中心负责收集课件制作的各种素材,购买各种软件,开展校内外交流,建立重庆名校联合网校,整理保存教师制作的课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收集、整合,使资源共享,并通过访问了解他人的工作情况,吸取他人,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这个过程也为对照他人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中心人员由专职计算机教师组成,他们针对教师提供的脚本设计了很多小课件,供教师组合调用。
2.2.3 通过评比、交流,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
学习制作课件的过程,也是教师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培养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有必要首先要求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件制作,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与校外交流完成;学校每学期进行优质课比赛,规定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优质课件进行展示交流,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评比、交流,众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仅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行一年多来,全校各学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说课比赛和优质课大赛的课件制作成果就达到了62人次,获校级以上奖励24人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目标和行动。
参考文献
[1]马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2).
[2]齐传永,张夫伟主编.国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湖北大学,2001.8.
[3]李健.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系统研究.潍坊学院学报,2005(2).
浅谈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 篇11
关键字:现代教育; 教师素质;教育模式;创新教育
【分类号】G451.6
1、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的现代化必先是教育的现代化。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党中央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好坏在于教师”。
2、中国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
(1)、素质教育得以大力推广;
(2)、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性有重大改变,不再是以升学主要目的,而更多地是为了掌握本领,满足社会需要;
(3)、教育者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多媒体等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竞争机制被引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
(5)、教材更具人性化,課程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6)、世界教育一体化的大趋势基本形成。
3、教师素质的概述
3.1、教师素质的概念
教师素质,又称为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一般包括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3.2教师素质的发展
3.2.1、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以培养“合格+特长”作为评价标准,承认学生在生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特长,结合时代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人才设计。
树立大教育观念。学生从社会中获取的知识可能会影响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着眼于社会,着眼于未来,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还是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强调“全民教育”、“开放式教育”、“终生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转变角色。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灌输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者、帮助者和为人的示范者。
3.2.2、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原有知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要求教师以本学科知识为中心,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系统地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教学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理论、课件脚本的编写等等,不断给自己“充电”,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3.2.3、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需求,从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出发,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既重视教师怎么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从学生角度去教学,促进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每位教师均应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3.2.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
(1)、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2)、熟练操作现代教育媒体。
(3)、自制教学软件。
3.3、教师素质的现状
3.3.1、少数教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专业精神是指从事教学事业人员所具备的教学理念且拥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教书是一份事业,是一种追求,不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有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才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基础。其次,应坚定信念,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其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3.2、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过硬、知识面不广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过硬,文化素养不高,这在农村特别突出。在我国农村中学里,部分教师的学历根本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农村的一些重点学校和城市的学校教师则是刚刚合格。一些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不多,或者以前学过但现在忘了一部分;综合文化素养不高,理科教师对人文科学的知识知之不多,文科教师对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了解甚少。
3.3.3、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强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直接承担着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的重担,只有具备过硬的职业能力才能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职业能力:
第一,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
第三,工作计划,课程安排的能力。
3.4教师的情感不丰富
教育的独特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情感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高。现代教学要求更多的双向交互,以便在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关爱、体贴学生,在教学中用“爱”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如今的教师,情感方面比较缺乏。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对一些学生的过错不能认真对待,不能耐心引导,而只是大致的了解情况,对有过错的同学进行单一地惩罚,而不能深入了解事情的全过程,不能剖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endprint
4、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素质要求的提出有着重要意义
4.1、有利于现代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和家长角色几乎没人怀疑,也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1)、学生学习的督促者。
(2)、教育问题的研究者。
(3)、终身学习者。
4.2、有利于培养现代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4.2.1、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渊博的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理论知识、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驾驭学生的控制功底等。
第一.学科理论知识。学科本身所要求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哲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及较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等。这是当代社会对教师角色内涵的基本要求。
第二,驾驭教材的功底。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掌握教学大纲,精通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从全局上把握教材;更应具备钻研与组织教材的能力,熟练驾驭教学语言能力和进行教科研能力。
第三,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4.2.2、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
第一,未来知识来源广泛。新课改传输的新理念告诉我们:未来的知识不仅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知识;还包括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捕获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第二,教育使命要求教师博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199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早已强调:“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
总之,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久而广泛的阅读、积累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不懈地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方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5、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
5.1、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德高为范”。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化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严于律己,堪称学生表率。
5.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一元智能”理论下采用的统一课程与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立足于学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一元智能”的狭隘性,考虑学生在理性思维、语言表达、想象力、情感、创造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和方式,以适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5.3、必须掌握灵活、精当和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而愉快学习。现代教育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丰富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运用精当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终生能受益”的效果。教学方式切忌华而不实,杜绝纯形式、无效果的“方式”。
5.4、必须掌握先进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这些教学手段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
5.5、必须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種专业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敢于“扬弃”,对于所学专业要深入开展研究,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且要善于指导、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使教与学结合得更紧密,教学与研发融为一体,把自己培养成“专家型”的教师。
5.6、必须具有创新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师既要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提供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又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变“管、盯、压”为“导、扶、放”,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5.7、必须具有较宽的文化视野和较强的劳动技能
当今社会,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做到资之深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还要广泛涉猎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有关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进行教学时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代教育要求强化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能力的培养。
5.8、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世界或区域竞争最主要的内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教育的竞争。诚然,引入竞争机制,会产生压力,但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动力才有发展。从教育界到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都面临着由过去的“伯乐相马”制到“赛场选马”制的转变,其结果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因此,现代社会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树立竞争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竞技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6、结束语
总之,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是以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一特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者只有努力提高各种必要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十九章)[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版).
[2] << 论语>> (子路)[M].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版)
[4]吉贻祥.论创新教育中高校教师素质的优化[J].学术交流,2002(6).
[5]沈华岚.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调整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
[6]郭永红.现代教学中教师素质新理念[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篇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 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持续创新能力, 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能力和潜力。新的历史时期要求高等学校为之培养它所需的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 高等教育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 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模式[1], 它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 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开放的资源, 开放的学习氛围, 开放的教学理念,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交互式的网络教育, 无论是群体化的合作还是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都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合作和创新情感。三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感到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和理解, 弥补某些实验教学的不足, 激发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 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2.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自主性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过程, 可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并且各高校的实验资源也可以共享, 突破了有围墙的学校教育模式, 使学生摆脱了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还缓解了实验教学压力, 节约了实验教学经费。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方便逼真的实验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 可设计许多仿真实验, 使代价很大的实验可以容易做, 使得不可重复的实验可以重复做。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 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比较, 领悟科学真谛。这些网络的独特功能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地探索实验规律及方法。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 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3.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提供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又能够形成相互协作教学、学习环境。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 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作学习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 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进行互相交流, 实现自由讨论式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4.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传统实验的内容, 激发了实验教学的活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微型实验宏观化、静态现象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复杂工艺简洁化、昂贵实验仿真化, 给传统实验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建立丰富生动的实验过程, 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情况相近的实验现象, 并集幻灯、动画、录像、电影、声音于一体, 对一些不易观察、抽象的实验, 危险、有毒的实验进行模拟, 如:原子核裂变、放射性衰变、示波器粒子的轨迹、化学反应过程、有机物结构的分析等。通过教育技术媒体建立丰富生动的实验过程, 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及步骤, 使学生感到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和理解, 弥补某些实验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 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益,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现代教育技术对突出实验教学的重点, 突破难点的确有独特的优势。
5. 结束语
高校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而创新素质的培养以实践为基础, 实验教学是树立学生实践观念, 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和优势, 开拓传统实验的内容, 增添许多传统方法所不能实现的实验, 在常规的实验教学时间内, 增大实验教学信息的传播量, 优化教学结构, 改善育人环境。只有加强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才能促进实验教学的最优化, 这是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 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培养了大学生掌握信息, 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 要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 就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充分重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文章重点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实验方面的应用, 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 129-129.
[2]陈曦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中国科技信息, 2012 (2) , 125-125.
[3]黎小华.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 , 244-244.
[4]于长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1) , 305-305.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推荐阅读:
语文现代媒介素质教育模式论文08-24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07-10
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11-12
现代教育技术07-03
现代教育05-12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07-16
现代教育云技术11-29
数学现代教育07-17
中国现代教育05-23
现代教育视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