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

2024-07-04

系统化护理干预(共12篇)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1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等特点, 使得患者内心情绪消极, 急躁不安, 生活及工作明显受到影响[1]。为此, 在对患者给予有效治疗的同时, 还需要强化护理干预, 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回归社会。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方法比较多, 但是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不同。为进一步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护理价值, 我们选择2015年1~6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56例, 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6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12例, 其中, 男58例, 女54例;年龄19~73岁, 平均年龄 (51.2±3.6) 岁;慢性支气管炎50例, 支气管哮喘4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 其他6例。入选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6例, 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运用平喘与化痰等相同的内科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等。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①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是很了解, 在住院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烦躁不安的情绪, 为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可通过临床成功病例的讲解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患者心中各种疑问, 护理人员应该细致、耐心地回答, 尽量满足患者的内心需求, 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②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及时清理干净,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给予吸氧治疗。有的患者痰多, 则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其排出痰液。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可采用生理盐水对其漱口, 也可运用酒精擦拭患者的口腔, 以防止患者口腔并发症的发生[3]。③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给病房控制在适宜的温度及湿度, 同时通风良好, 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及舒适的病房环境, 以方便患者休息。④饮食护理:因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呼吸负荷比较大, 容易消耗能量, 为此, 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多摄入一些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的食物。如果患者在进食期间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 则要给予停止进食, 等患者呼吸平顺之后方可指导其进食。⑤药物护理:按照医嘱协助患者用药, 严格控制患者体内血药浓度, 防止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

1.3疗效观察:经治疗与护理后, 观察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以显效、有效、无效等标准判定疗效;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变化。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经治疗及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6% (53/56例) ,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 (42/56例)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比较:干预前, 两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分别为 (90.7±6.4) 次/分钟、 (21.2±2.1) 次/分钟, 对照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分别为 (95.5±7.3) 次/分钟、 (26.3±2.5) 次/分钟,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肺部、气管与胸腔组织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灶, 且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容易进入病危状态, 引发呼吸器官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带来比较大的威胁。所以, 应该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一般来说, 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获得比较佳的护理服务, 则身心往往是愉悦的, 有益于疾病康复[4]。同时, 患者在心里常常是存在一种择优的心理, 认为在接受治疗期间应该给予提供比较高的护理服务水平。如果护理服务水平比较高, 则患者的舒适度就会更高。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生理及安全需求上, 另一方面体现在归属感及自尊感。所以, 护理人员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护理服务意识, 积极改变服务观念,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实施微笑服务与个性化服务, 努力为患者提供超期望的护理服务[5]。

系统化护理干预属于一种全面的、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及优越性, 护理涉及面比较广, 比如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与药物护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让患者身心处于舒适的状态, 让患者在优良的住院环境中积极地接受治疗, 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改善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 是一种比较好的护理干预方法。本研究显示,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6%,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前, 两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提示, 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要结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服务的需求, 实施综合性强、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措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在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 改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应用价值, 是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理想护理方法, 可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15年1~6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12例, 随机分成研究组 (n=56) 与对照组 (n=56) ,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6%,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前, 两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 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比较大应用价值。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黑胜楠.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6) :1290.

[2]周敏.系统化护理服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5 (8) :1-3.

[3]王琴, 杜桂菊.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1960-1961.

[4]吉梅, 王爱红, 田月华, 等.健康信念模式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伴焦虑患者心理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23) :69-71.

[5]李俊娥.25例外科手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南医学研究, 2013, 22 (2) :285-286.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至3月因群休创伤在我院急诊科抢救的患者111例。致伤原因:群殴12起,61例;交通事故6起,32例;建筑事故3起,18例。其中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前61例,流程再造后50例。

1.2方法

1.2.1评估原有功能制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诊科接收群体创伤患者时,护士分为登记组、治疗护理组、观察绀、运输组,各组护士只负责各自的工作内容,被动地遵医嘱处置。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得不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产生不信任感。业务指引不明确,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作,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无效等候时间,患者在急诊停?的时间延长,问接增加了救治转诊时间,未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2.2构建新的全程护理服务流程

在全程护理服务流程中,职称为护师及以上的责任护士与1~2名辅助护士分管2?4位患吝,责任护士全程参与该组患者的接诊、抢救及安令转送工作,执行VIPC抢救措施,V(ventilation):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1(infusion):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pulsation):检测心聚功能;C(controlbleeding):紧密控制出血。及时进行连续、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救治工作,取消了原有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避免交接不清楚延误救治。

1.2.3效果评价①评价内容:护士于患者入院时采用创伤评分法评估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得分<7分者为重度创伤,得分多7分者为轻度创伤。分别于患者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毕时,进丨7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的效果评价,病情稳定后进行满意度评价。②评价方法:抢救成功率采用急诊抢救脱险标准,统计抢救成功人数。成功判定标准:采取抢救措施后,危及患者的牛命体征缓解或消失,离开IX院或转入科室无生命危险,即可确定为急诊抢救脱险。冇效抢救时问:从接诊到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毕的寸间131患者满意度调査:制定满意度调食表,对来院时祌志淸楚的患者进行调查。

2讨论

在医院管理活动中,围绕患者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流程是管理的电点之一。通过流程再造可达到以下4个口标:一是简化:〔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挖掘人的潜能,降低服务成本;三是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满意度;四是保持竞争优势,取得合理效益1现代创伤中突发群体创伤发生率较高,就诊时患者多、病情危踅、伤情复杂,及时的抢救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及预后具有很大影响。将流程管理应用到急诊群体创伤患者的抢救中,规范急救护理服务,是提高抢救效率的保证。

2.1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后,由责任护士及1名辅助护士分管2~4名患者,责任护士全程参与该组患者的分诊、抢救、安全转送等过程,责任明确,能对患者进行连续、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救治工作。流程取消了原功能制护理流程中的护士交接过程,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淸楚延误救治的情况。创伤救治效果主要取决于创伤急救女业队伍的建立,包括急诊医护人员对严重创伤的诊断、伤情评占、抢救流程的简化、处理多发伤的综合能力。急救护理流程;造后,采取全程护理服务,缩短了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2全程护理服务流程以患者为中心,提高了患者满怠度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成为币体护理之后的一种全新投式在我国,进入21壮纪后,随矜社会发展和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化,促使装院转变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服务。各叚院相继开展了调查分析,积极找出传统护理方式的欠缺,针对患者的需求借鉴H外先进服务理念,提出了人性化全程护理服务,即由门诊到病房,从入院到出院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全程优质服务。急诊患者入院前的护理是全程护理服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抢救中几乎听有的群休创伤患者都有不问程度的恐惧心理,迫切需要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心理护理应贯彻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程再造前、后重度创伤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寸能与例数较少以及当时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荷关;轻度创伤患者的满意度较流程再造前提高。全程护理服务流程的实施,由责任护士负责2~4名患者的抢救工作,使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得到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密切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3全程责任制护理能提高急救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群体创伤抢救时强调针对性。全程护理流程从简单完成任务转变为对患者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和无缝隙的护理,从千篇 一律的护理服务转变为对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责任护上与辅助护士分管2~4名患者,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避免了多名护士集中抢救某一危重患者,忽视对其他患者的观察与治疗。责任护士全程参与分诊、抢救、安全转送的过程,减少r护士的交接时间,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而延误救治,提高急救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3

方法:将30例癌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

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系统的护理干预癌症疼痛缓解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1-02

国内最新调查表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各期癌症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占51.1%-61.6%[1]。疼痛首先损害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使其产生忧郁和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反过来可使疼痛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疼痛可影响人的正常功能,还可引起自主神经紊乱,产生厌食、恶心、大汗淋漓及失眠,精神及肉体的痛苦不仅加速了患者的自身衰竭,也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痛苦[2]。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是造成癌症病人恐惧的主要原因,有时甚至超越了死亡所带来的威胁。随着疼痛学的发展,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3],并有将疼痛与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共同对所有病人进行评估和记录的趋势[4]。因此,控制疼痛是护理癌症患者的重点。为及时有效地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降低癌症疼痛并发症,我院护理部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在我院住院及家庭病床的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癌症患者3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系统的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将系统的护理干预运用于癌症疼痛患者护理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居家的伴有不同程度癌症疼痛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情严重程度、耐痛能力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者疼痛时均采用数字化疼痛评估法(NRS法)进行疼痛评估,医护人员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细致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详细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药物、心理、行为干预,一周后对两组癌症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干预效果。

2.1认知干预。①加强护士及家属对癌症疼痛处理的认识。②更新护士及患者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2.2止痛药物应用干预。①遵从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严格遵从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依据对患者的疼痛评估做止痛治疗。应用止痛药物时要因人而异,坚持5个观念:口服、定时、三阶梯原则、个体化给药以及注意药物的副作用,规范用药。口服是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下一剂量止痛药物应在前一剂量药效完全消失前给予,保证药效。用药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和配合,提醒患者按时服药,观察并记录疼痛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及时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②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便秘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对应用麻醉止痛药患者,应每天记录排便情况,用药中应配合使用缓泻剂。做好对便秘的预防很重要,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摄入量,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恶心、呕吐一般用药后数天至1周症状可逐渐减轻。应用吗啡出现镇静和嗜睡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活动时、进行与安全相关的操作时及接触尖锐性物品时应加以小心,家人可利用与其交流、用餐、进食一些零食等活动来刺激患者,减少嗜睡的现象。临床工作中,很多病人害怕服用止痛药物易成瘾和依赖,宁愿忍痛也不愿意用药,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产生心理依赖性在癌症患者中较少发生,其发生率小于1%[5],其引起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也很低,患者如果长期用阿片类药物,对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一般都能产生耐受。事实上,不良反应除便秘外,其它的大多是可以耐受的和暂时性的,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6]。用药前护士认真对患者做好宣教,改变患者对癌症镇痛药物的错误认识和担心,减少药物不良反應给患者带来的心理恐惧。

2.3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中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在病室中花盆、报刊、电视机等,引导患者转移兴趣,丰富生活;与患者建立朋友关系,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应将有关疼痛、疼痛评估、使用药物及其他缓解疼痛的方法,准确明白地告诉患者及家属,让其相信准确、合理的疼痛治疗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疼痛,让患者主动报告疼痛,参与疼痛的治疗。对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允许其发泄,理解其对疼痛的反应如哭泣、呻吟等,并给予安慰,还可以握住手,抚摩肩部等,让患者产生一种信任感与亲切感。建议亲人多抽时间陪伴患者,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如抗癌协会、病友支持组织、宗教信仰等,争取亲人、病友、朋友及社会的支持,使其感到心情愉快。临床研究认为,愉快兴奋的心情可以提高痛阈,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感[7]。

2.4行为护理干预。①分散注意力法:包括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剧、读小数、读报纸);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和触觉分散法,如按摩皮肤;②放松疗法如深呼吸、节律性呼吸并辅以轻音乐,或有规律地按顺序使肌肉紧张和松弛,以达到减轻或减少肌肉紧张、情绪紧张和疼痛感觉的目的。③暗示疗法:运用有目的的思想活动,让患者设想能达到目中治疗目的,使患者摆脱疼痛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④皮肤刺激法:可用热水袋、热毛巾热敷缓解肌肉痉挛,但肿瘤病变区域不宜用透热治疗;用软冰袋在身体表面冷敷,持续时间不超过15min/次;按摩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使患者舒适。⑤活动:对急性疼痛患者应限制活动量,采取舒适体位。

疗效评价标准:癌痛缓解程度分级[8]:完全缓解:治疗后完全无痛;部分缓解:疼痛明显减轻,睡眠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疼痛有所缓解,仍需加强镇痛,睡眠仍受干扰;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

3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9例,对照组5例;观察组部分缓解5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轻度缓解1例,对照组3例;观察组无效0例,对照组1例。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讨论

癌症疼痛是多因素的结果,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精神因素,是各种不良因素的综合。癌症疼痛既受主观因素,如性格、心理状态、情绪等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如环境、药物、暗示等的影响。因此护理干预必须注意多因素影响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和态度。以上是护理干预的理论依据。分析相关因素,制定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着重于认知、药物、心理行为干预。通过将护理干预应用于临床,发现系统的护理干预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科学有效地护理方式,能进一步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使癌痛得到更有效地治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5

[2]侯恩存.癌症疼痛的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419

[3]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vital sign[J].Nurs Chin North AM, 2000,35(2):375—383

[4]Stanik-Hutt JA.Pain management in the critically ill[J]. Crit Care Nurse,2003,23(2):99-102

[5]朱丽霞,高凤丽.癌症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6

[6]张春华,徐丽华.疼痛评估与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41

[7]崔秀芹,崔秀文.浅谈癌症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1):1009

系统护理干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手术病人287例, 其中男性180例, 女性107例。将随机选取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为167例和120例, 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 (年龄、病程、性别、部位、文化程度等)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在研究目的方面具有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骨科护理路径。

1.2.1 术前护理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主动与之交流, 告知病人病情, 消除其焦急恐惧心理, 介绍患者的主管医护人员基本情况, 并且告知患者相关检查、治疗事项。

1.2.2 术中护理

各类骨科手术器械逐步多样化, 术中医护配合默契程度直接决定手术质量, 试验组护士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默契程度, 提高手术质量并能缩短手术时间。

1.2.3 术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及肢体远端血运及感觉、术后肢体运动情况、引流管引流及刀口渗血渗液情况。

1.2.4 心理支持

对于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进行心理疏通, 认真耐心地告知病人病情及术后恢复情况, 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1.2.5 功能恢复

将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功能恢复, 对每个时期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的相关内容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从而提高患肢恢复效果。

1.2.6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于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包括家庭护理的重要内容, 如褥疮的避免问题, 以及每个时期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等。

1.3 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时间为8个月~3年, 平均为15个月。

1.4 评价指标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对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1周、手术后6个月的心理状态及其患者机体康复情况 (如肢体活动度、远端血运、感觉等问题) 进行评估[1]。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相关情况。

1.5 统计方法

将两组患者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比较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HAMD评分在入院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通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进行护理后, 术前、术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2.2 两组病人HAM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HAMD评分在入院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通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进行护理后, 术前、术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P<0.05。

2.3 两组病人相关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10例并发症中, 刀口感染2例, 患肢功能障碍3例, 褥疮1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其他3例。对照组43例并发症中, 刀口感染12例, 患肢功能障碍13例, 褥疮4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 其他9例。试验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3。

2.4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DR片检查, 并根据手术前后DR片,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见表4。

表4显示,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研究发现, 骨折病人多因为瞬间暴力造成, 事发突然, 机体会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 并且会出现悲观、失望、急躁的情绪。该研究对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HAMA、HAMD量表评估, 发现试验组患者在心理耐受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对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心理压力, 提高恢复程度。于翔[3]研究发现, 骨科手术病人容易产生褥疮,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并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指导, 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骨科手术病人住院期间仅仅是治疗的一部分, 家庭康复治疗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梁英、涂春兰[4]研究发现, 由于骨折病人病程长, 功能锻炼单调乏味, 使得患者思想负担很重, 往往患者会出现早期下地过度活动, 使得骨折再次发生。因此, 通过对骨科手术病人实施规范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 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得病人能够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改善病人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应用系统护理干预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骨科287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并对病人进行HAMD和HAMA问卷调查,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骨科病人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病人预后。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科,效果

参考文献

[1]宿芳, 赵永亮, 颜伟, 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骨科护理质量[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11) :870-872.

[2]杜晶晶, 江慕尧, 赵万秋, 等.专职康复护理指导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10) :2669-2670.

[3]于翔.人文关怀在骨科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7) :4098-4099.

烧伤患者中心理护理干预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1月~20xx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均行常规眼科检查,有碱烧伤眼角膜;

(2)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3)排除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病史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例。研究组男22例、女7例,年龄19~52(34.3±6.1)岁,火碱烧伤13例,石灰烧伤9例,氨水烧伤7例,Ⅰ度烧伤6例,Ⅱ度烧伤15例,Ⅲ度烧伤8例;对照组男23例、女6例,年龄18~54(34.9±6.7)岁,火碱烧伤12例,石灰烧伤10例,氨水烧伤7例,Ⅰ度烧伤8例,Ⅱ度烧伤14例,Ⅲ度烧伤7例。两组性别、年龄、碱性物质及烧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1)入院评估:对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进行详细评估,建立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2)稳定情绪:患者受到眼部碱烧伤,会出现眼部流泪、畏光、剧烈疼痛等不适,且病情危急,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耐心、平和地安慰患者,详细讲解眼部碱烧伤方面的知识、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失明只是暂时性,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建立家庭、社会支持;(3)纠正认知:多数眼碱烧伤患者眼部剧烈疼痛,易担心病情,害怕出现永久性失明,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护理人员需积极采取措施,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释治疗所能达到的水平,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病情,树立治疗信心;(4)加强关怀:护理人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了解患者生活需求,积极开导患者,消除患者陌生感,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帮助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动作轻柔地进行日常活动,并分享幸福感悟,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1.2.2对照组从入院指导、生活指导、饮食干预等方面采用常规护理。

1.3评价标准[3]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价。使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指导患者进行填写,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项。

1.4观察指标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的变化和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2.8%(P<0.05)。

3讨论

眼部碱烧伤是常见的眼部外伤疾病,发病快、病情重,致残率高,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使用抗生素、胶原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了解患者生活需求,积极开导患者,给予科学心理疏导,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疾病过程、治疗方法、转归及注意事项等,争取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摆脱负面情绪,同时,向患者介绍同类成功病例,帮助患者了解主刀医生业务水平及责任护士护理技能,增加治愈信心,缓解焦虑情绪。李秀平等研究认为,对眼部碱烧伤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主动、积极、诚恳和患者相互接触,怡如其分地解释宣教指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早日康复,另外可有效增进医患关系的发展,减少医疗纠纷,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P.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刘梅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效果满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早日康复。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6

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频振动将药物振动成雾粒或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气道和肺底,起到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具有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操作方便、起效快、患者无痛苦、副作用小等优点,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器官退行性变,肺活量减小,残气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明显减少,呼吸肌力量逐渐减弱,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而粘稠不易咳出,易诱发呼吸系统并发症。笔者参与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内科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研究,对其在雾化吸入前后加强护理干预,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endprint

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频振动将药物振动成雾粒或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气道和肺底,起到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具有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操作方便、起效快、患者无痛苦、副作用小等优点,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器官退行性变,肺活量减小,残气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明显减少,呼吸肌力量逐渐减弱,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而粘稠不易咳出,易诱发呼吸系统并发症。笔者参与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内科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研究,对其在雾化吸入前后加强护理干预,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endprint

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频振动将药物振动成雾粒或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气道和肺底,起到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具有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操作方便、起效快、患者无痛苦、副作用小等优点,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器官退行性变,肺活量减小,残气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明显减少,呼吸肌力量逐渐减弱,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而粘稠不易咳出,易诱发呼吸系统并发症。笔者参与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内科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研究,对其在雾化吸入前后加强护理干预,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endprint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患者, 其中, 乳腺癌76例, 肝癌38例, 直肠癌13例, 前列腺癌9例, 肺癌37例, 年龄16~83岁, 平均52岁, 均经病理学证实。

1.2 方法

尽管癌因性疲乏是极为常见的症状, 但由于其内涵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对癌因性疲乏的处理不能依赖单一的方法, 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采用综合措施, 因此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估。

1.2.1 评估工具

国内大多数疲劳测定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 、数字量表 (NRS) 或利克特量表 (Likert Scaling) , 因利克特量在数个不连续等级上选择, 所以更容易为患者接受。

1.2.2 评估方法

记录疲劳日记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护士指导患者如何使用疲劳测量表, 根据自我的感觉在量表上相应的分值上做记号,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疲劳状况, 包括患者感觉最疲劳的时间、疲劳持续的时间、加重及减轻疲劳的因素。护士通过日记对患者的疲劳进行分析, 制订出个体化干预计划。

1.3 护理干预

CRF被认为是肿瘤患者持续时间最长的伴随症状, 多数报道这是维持正常生活 (如工作、社交、家务劳动) 的一大障碍, 61%的癌因性疲乏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3]。随着对这一症状所造成的后果的日益重视, 人们在不断探索缓解癌因性疲乏的有效途径, 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 提高其生命质量。

1.3.1 信息支持

信息支持不仅能帮助患者认识到与癌症相关的疲劳是治疗的副作用, 与健康人的疲劳不同, 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且患者还能了解疲劳可能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疲劳的程度和引起疲劳的原因, 为患者经历疲劳做好准备, 患者还要了解护理干预可减轻疲劳的症状以及继续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的信息, 包括纠正生理问题, 如化疗引起的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感染、睡眠问题等。

1.3.2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刺激垂体腺分泌内啡肽, 是最好的镇静剂, 运动时机体神经系统产生微电刺激, 这种刺激能缓解肌肉紧张和精神抑郁, 而且能使大脑皮层放松, 减轻心理紧张, 另外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加, 使重要脏器的血液增加, 营养供应充足, 器官的功能提高, 可达到减轻或消除疲劳的作用。护士在进行此项干预时, 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活动的内容、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加以限定, 步行、骑自行车、游泳等30 min/次, 1~2次/d。进行此项活动时, 须循序渐进, 任何呼吸短促、脉搏加快、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均应加以注意。

1.3.3 行为放松

大量实践表明, 行为放松法可以使机体产生理、生化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它不但对于缓解一般的精神紧张、神经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也可以处理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放松、减敏感法及意念想象可使患者放松心身, 减轻焦虑和抑郁, 从而达到缓解疲劳症状的作用。

1.3.4 睡眠和饮食的护理

患者睡眠紊乱是导致癌症患者疲劳的重要因素, 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癌性疼痛等都可影响患者的睡眠。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习惯制定睡眠时间表,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前避免运动、饮食过饱以及刺激性食物, 不思考令自己苦恼的事情, 穿棉质宽松的衣服, 还要注意床垫和枕头的舒适性。

高热量饮食可增加能量及减少体重的丧失;增加蛋白质的摄取能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能缩短疲劳持续的时间, 并减轻疲劳的程度。有研究表明药膳可改善疲乏状况[4]。疲乏在中医属于虚证, 一般认为是气血相对不足所致, 采用补虚正气的功效, 从而促进患者的食欲, 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增加免疫力, 起到抗疲乏作用。方法:炙黄芪50 g、人参5 g、粳米15 g, 加少许白糖, 冷水浸泡30 min, 用砂锅煎煮, 再用文火煎取浓汁, 最后把粳米、药液和清水加在一起文火煮至粥熟。

1.3.5 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因疲乏带来的不适以及疲乏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命质量的影响, 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无望等。护士除提供支持性心理干预外尚可考虑其他社会、心理干预的方法, 如采用一对一咨询或小组干预的形式,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改善生命质量。在具体形式的选择上要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 如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可以提供较大程度的情感支持, 在这样的群体中, 患者表达自身的感受、需求, 分享其他成员的应对经验, 以此缓解压力, 减轻因患癌症而出现的诸如疲乏等不适的体验。

2 结果

通过系统化护理干预, 各组患者疲劳程度减轻如下:乳腺癌59例 (81.94%) , 肝癌27例 (71.05%) , 直肠癌6例 (46.15%) , 前列腺癌5例 (55.55%) , 肺癌23例 (62.16%) , 有效率为69.36%。

3 讨论

癌症患者引起疲劳的潜在原因很多, 如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贫血、激素改变、止痛剂引起的镇静、低氧及感染、睡眠不足、体力活动、情绪紧张等。患者描述他们自己因为疲倦而不能做任何事情, 不能集中精力, 因不能自理而感觉沮丧。患者认为疲劳意味着他们不能做好事情或者是肿瘤恶化。这样看来, 疲劳引起的患者行为能力的缺陷是明显的。CRF患者可能会有正常的肌肉力量和耐力, 但仍然体验有疲劳的感觉, 而且无论休息多久, 仍会感觉疲劳。

总之, 与癌症相关的疲乏目前越来越被肿瘤工作者所重视, 护理人员应针对与癌症相关的疲乏的各个环节, 提供有效的护理, 从而减少这类患者的不适, 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晖, 忘建明, 马双莲.癌因性疲乏的护理研究现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9) :57.

[2]徐波.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7.

[3]Payne JK.成人乳腺癌和卵巢癌化疗患者化疗时引起疲乏因素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5) :236.

[4]朱佩茹, 朱建平.循证护理在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2) :358.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8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依从性

慢性前列腺炎作为泌尿科的临床常见、多发疾病, 其治疗过程较为漫长, 需要患者进行长时间、规律地用药, 导致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均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用药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另外患者的年龄、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都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患者年龄均在20~68岁之间, 平均年龄37.8岁。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60例, 其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其中包括: (1) 健康教育:定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讲解, 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对病情相关的的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解, 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健康意识, 并能够按照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来生活及治疗; (2) 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另外还应该保证患者的家属能够给予其最大的支持, 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3) 休息锻炼: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养成按时锻炼的习惯, 通过适当运动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然而应该避免过量的运动[2]; (4) 性生活方面的干预:使患者和配偶对其前列腺的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嘱咐患者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 患者应该每7~10d内进行一次性生活。 (5) 随访:每隔2周进行一次随访, 对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的程度进行了解, 以便于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2.2 评定标准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 使用NIH-CPSI中的排尿异常、疼痛两项来进行评价。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用SF-36量表, 对患者的健康、疼痛、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对比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之后, 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和护理之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改善, 且实验组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对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诱因的多样性以及漫长的治疗过程, 容易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治疗造成影响。对患者使用全程系统化地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排解, 在治疗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能够使得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3]。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后其CP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患者优越, 说明对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

综上所述, 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能够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能够对患者的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应当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亦珍.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08, 11 (16) :120-121.

[2]冯鹤媛, 胡春燕, 李丽萍, 等.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8) :5297-5299.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8例诊断为产后出血的患者, 其中68例初产妇, 31例经产妇;孕产妇年龄19~46岁, 平均年龄 (33.4±2.5) 岁。将产后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实验组 (n=51) 给予系统护理干预, 观察组 (n=47)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经过基线调查,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次、产次、孕周、胎数、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为: (1) 加强心理护理。焦虑和恐惧是孕产妇临产前最常见的两种情绪, 护理人员要做好孕产妇的心理工作, 耐心的安慰和解释, 将产妇情绪调节到最好的状态来迎接生产, 积极主动配合义务人员工作。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在生产过程中调节好心理状态, 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在发生大出血的情况下, 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沉着、冷静应对, 陪在患者身边耐心解释, 使抢救顺利进行。 (2) 密切观察病情, 明确病因。产后出血救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明确出血的原因, 不同的出血原因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常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滞留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目前, 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宫缩, 可以通过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填塞宫腔和结扎盆腔血管等。软产道裂伤首先应该止血, 然后逐层缝合裂伤。由胎盘因素导致的出血分两种情况, 当胎盘剥离不全时可以行人工徒手胎盘剥离;当胎盘已经剥离但是没有排出时要排空膀胱, 然后按摩子宫使其收缩, 再轻拉脐带帮助胎盘排出。在积极实施止血措施的基础上, 还应该治疗原发病, 这是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3) 防止感染。由于患者失血过多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该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医嘱使用抗菌药。 (4) 加强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手册的发放、宣讲及饮食指导、自行护理指导比如消毒会阴垫的使用, 保持会阴清洁。

1.3 评价标准

随访1~3个月, 患者定期复查, 评估患者出血时间和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数据库软件, 建立研究对象的数据库, 并且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血时间和出血量的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 实验组出血时间<2h, 出血量在500~1 000ml的例数明显比观察组多, 两组比较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明显优于观察组。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 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和出血时间, 是产后出血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魏清贤[4]研究也表明, 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出血量和出血时间, 与本文结果一致。我国约34%的产妇死于产后出血, 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救治及护理非常的重要。明确产后出血的病因是救治产后出血重要因素, 而临床上导致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 其次为胎盘和胎膜因素, 还包括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他因素。由于产后出血发病急, 及时的抢救才能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 护理人员要从孕期开始对产妇进行早期系统的护理干预, 对产后出血高危患者做好早期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产时密切观察病情, 发生出血时做到及时的救治,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已发生出血的要加强护理减少出血时间和出血量。

总之, 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和出血时间, 使患者尽快康复,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产后出血的98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 观察组47例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51例给予系统护理干预。结果:两组产妇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在产后出血的护理中有重要意义, 可减少产妇的出血时间及出血量。

关键词:产后出血,系统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肖兵, 熊庆.产后出血诊疗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1) :2-4.

[2]熊庆, 梁娟.孕产妇死亡率及死亡构成的变化趋势[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1) :1-2.

[3]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4.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整群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 (44例) 和观察组 (47例) , 对照组实施常规普通护理, 观察组则实施该科室专门设计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照组:44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42~79岁之间, 平均 (60.22±5.96) 岁;4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伴随着冠心病的有4例, 糖尿病的有5例, 高血压的有7例。护理组47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14例;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为 (60.11±4.23) 岁, 47例患者伴随有冠心病的有5例, 糖尿病的有1例, 高血压的有7例。经过MRI或者CT辅助检查, 全部患者确诊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合并疾病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共对75例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16例患者采用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手术完成后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的护理方案, 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 进行四肢按摩, 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现象, 并给予便秘护理、防止褥疮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科室专业设计的护理方案, 其中包括对生命体征的护理和心理的护理以及饮食的护理与呼吸道的护理等做针对性的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生命体征护理

患者完成手术治疗以后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呼吸以及心率和血样饱和度等各项指标, 尤其是要时刻注意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 如果出现异常波动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高血压或者低血压造成的后果[2,3]。当患者体温出现异常变化时, 也要及时给予冷敷其他方式治疗。认真检测患者瞳孔的反应, 发出现异常想象时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采用降颅压与脱水等有效的抢救措施。

1.2.2 心理护理

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 不但自己身体受到病症的折磨与损害, 而且自己家属情绪也遭受着折磨[4]。所以, 患者与大部分家属都会对未来生活出现焦虑失落甚至失望的心情, 部分家属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患者。因此,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与家属做好心理辅导, 及时调整患者与家属不良情绪, 通过交流了解并表达对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培养他们正确良好的心态。

1.2.3 饮食护理

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人员, 要向患者提供有利于病情恢复的营养方案[5,6], 例如, 多进食富含营养纤维的瓜果蔬菜, 饮食要清淡, 多食饱和脂肪酸等食物, 以促进治疗的效果。

1.2.4 呼吸道护理

对于完成手术患者的护理, 要帮助患者定时规律地变化体位, 防止被褥疮出现;要使患者呼吸顺畅, 对于某些出现呼吸道困难的患者, 可根据情实际况采用机械辅助通气措施, 对于患者出现痰液粘稠情况患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等措施[7]。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针对以上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检验标准为α=0.05, 若P<0.05时,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对91例患者作术后针对性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 护理满意度为98.31%,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25%、81.8%) , 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压力在不断增大,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发病原理是患者脑血管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收缩的状态, 致使颅内小动脉血管的平滑肌在吸收营养过程中出现了障碍[8,9], 障碍长期存在的状态可能引发微动脉瘤的出现。当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骤然升高时候, 将会使得动微动脉瘤破损出血, 最终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通过对脑出血高血压患者手术后专业护理, 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有利于尽快恢复病情[10]。生命体征的护理措施, 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例如,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患者血压的监测了解患者颅内压强的变化情况,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心理的护理不但可以有效促进脑出血患者的恢复, 也可以帮助脑出血患者肺部发生感染, 还可以保障为患者提供体内充足的能量,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该研究对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手术以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护理方案, 其中包括对生命体征的护理和心理的护理以及饮食的护理与呼吸道的护理等做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4例, 占8.51%, 住院时间 (18.74±6.37) d, 护理满意度高达98.31%,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和邵玉波、区海玲等研究结果[11,12]基本相符, 这也说明, 系统化护理在减少并发症、提供患者或者家属的满意度方面, 发挥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 需要严密进行监测血压等各项临床指标, 做好患者护理的工作, 从而达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护理的效果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系统化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9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44例) 和观察组 (47例) , 对照组实施常规普通护理, 观察组则实施该科室专门设计的系统化护理方案,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 总结有效护理方法。结果 共对91例患者作术后针对性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4例, 占8.51%, 护理满意度为97.9%,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分别为25%、81.8%) , 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 需要严密进行监测血压等各项临床指标, 给予系统化护理, 能够达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护理的效果的目的, 可以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术后护理,脑出血,高血压

参考文献

[1]范新娟.急性脑出血患者49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3) :287.

[2]曹峰.浅析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8 (24) :195.

[3]程素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5 (7) :180-181.

[4]植彩群.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0 (17) :274.

[5]薛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整体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5 (4) :158.

[6]Frances Kam Yuet Wong, Susan Ka Yee Chow, Tony Moon Fai Chan.Evaluation of a nurse-led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me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13, 20 (3) :365.

[7]盛娟才.自发性脑内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13 (12) :139-140.

[8]刘合莲, 李惠兰.脑出血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6 (4) :193.

[9]Shah-Jalal Sarker, Anthony G.Rudd, Abdel Douiri, Charles D.A.Wolfe.Comparison of 2 Extende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s With the Barthel Index and Predictors of Their Outcomes:Cohort Study Within the South London Stroke Register (SLSR) [J].Stroke, 2012, 17 (5) :1396-1397.

[10]陈立琴, 韩英霞, 闫洪泉,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9 (35) :385.

[11]邵玉波.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80例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8 (26) :273-274.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11

[关键词] 系统护理干预;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28-02

手足口病以柯萨奇病毒EV71型和CoxA16型为主要致病微生物,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和血脑屏障发育尚不成熟,病原微生物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1]。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卫生部2008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的关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均有发热、手、足、臀部皮肤斑丘疹或疱疹、口腔或咽峡部黏膜溃疡,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呕吐、易惊、肢体震颤、嗜睡、昏迷等临床表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年龄6个月~8岁,平均(3.85±1.02)岁;体重8~35 kg,平均(18.75±2.43) kg;其中男25例,女21例。观察组患儿年龄8个月~7岁,平均(3.64±1.15)岁;体重9~34 kg,平均(18.68±2.29)kg;其中男26例,女2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9993471)10 mg/(kg·d),1次/d,共治疗7 d;甲基强的松龙(湖南诺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AS号:1247-42-3)5 mg/(kg·d),2次/d,2~3 d后减量至2 mg/(kg·d),共治疗5 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上海恒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AS号:9007-83-4)1.0 g/(kg·d),共治疗2 d。同时控制补液量、脱水、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支持治疗[3]。

1.3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通过基础护理,患儿入院后保持病房空气流通、环境清洁、安静,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更换衣物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疱疹破溃。体温超过38℃时首先给予物理降温,给予温水或酒精擦拭体表,及时擦去汗液,更换衣物时注意保暖。及时清除患儿口腔、鼻、咽喉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窒息。静脉穿刺宜选择粗直、弹性好、便于观察的部位,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患儿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并补充充足的水分。指导患儿及家长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饭前、便后洗手。

观察组患儿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安置于特定病房,做好消毒隔离,紫外线消毒空气,每12小时进行1次,30 min/次。接触患儿后医护人员均使用消毒液洗手,以防止交叉感染。选择棉质柔软内衣,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性。每4 小时测量1次体温,如物理降温法无效时可酌情给予退热药物治疗[4]。指导患儿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30°左右,每2小时帮助患儿翻身叩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如痰液较多时可酌情进行吸痰,每次吸痰操作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期间严密观察患儿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变化[5]。静脉穿刺使用留置针以避免多次穿刺的痛苦引起患儿不愿意配合治疗。严格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以减轻心肺负荷。患儿由于口腔疼痛、吞咽不畅而产生厌食情绪,饮食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加重口腔疼痛。无法自主饮食的患儿给予鼻饲配方奶,以30 mL开始,逐渐加量至60 mL。鼻饲前回抽胃液,确认无胃内潴留后再行缓慢推注,防止引起恶心、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前后均使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6]。患儿的玩具、餐具应定期消毒;加强营养,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1.4  疗效评定

护患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形式,对两组患儿治疗情况及时备注。对照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肺水肿1例、静脉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患儿出院时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20例、比较满意23例、不满意3例,护患满意率为93.48%。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肺水肿1例、静脉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患儿出院时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22例、比较满意24例、不满意0例,护患满意率为1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患满意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对引起手足口病的EV71型和CoxA16型柯萨奇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多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在治疗期间,由于治疗和护理操作的侵入性,常造成疾病之外的痛苦,患儿常因静脉穿刺疼痛、药物不良反应、疾病本身的不适等因素而哭闹不休,影响临床治疗工作的实施[7-8]。

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患儿入院后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有助于避免交叉感染,防止病情发生进一步恶化。妥善处理患儿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传染性物质可有效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做好皮肤护理、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基础护理可减轻疾病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饮食和卫生保健指导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并减少感染机会,对患儿的预后有良好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观察组在系统的护理干预下,患儿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度较高,其康复进程较快,住院时间较短。由于护理措施得当,呼吸道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均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患儿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所造成的痛苦比较小,患儿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使用含氯处理30 min后再倒入下水道。床单、被套等单独清洗,并消毒。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吸氧管、湿化瓶和蒸馏水均应每日更换。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这些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起一定作用。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较为溺爱,在治疗期间常由于护患沟通不良、患儿出现并发症、基础护理技术不过硬、反复静脉穿刺等原因而发生纠纷,影响护患关系。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后,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护患满意率也有所上升,对增进护患关系、在融洽的氛围中促进患儿恢复健康大有裨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其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并可增进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闫雪琴.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3):86-87.

[2] 王涛.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35例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1,4(2A):130.

[3] 刘米良.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护理[J].浙江实用医学,2011,16(4):308-309.

[4] 李燕,王晓青.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病情观察与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9):1402-1403.

[5] 饶楚梅,刘静.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4):661.

[6] 阿依克木·尢奴斯.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79-80.

[7] 李松,何日东,周甘平,等.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1例的药学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4):95-96.

[8] 谢爽,孟连柱,张梅,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48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0):140.

(收稿日期:2012-03-05)

系统化护理干预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月—2006年12月收入我科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便秘危险因素的非腹部肿瘤病人共60例,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6岁~83岁;其中肺癌24例,鼻咽癌16例,乳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5例,恶性胸腔积液2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

1.2 方法

对照组仅按疾病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自入院第1天开始,分析病人存在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

1.2.1 查找原因

肿瘤病人的便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给予病人全面的评估。先从病人对便秘的认识开始,了解病人对排便的频率、感觉的阐述,对粪便形态的描述,判定病人对于正常的排便习惯有无错误理解。仔细询问病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与活动情况、治疗情况等。与病人、家属共同寻找引起便秘的危险原因,便于下一步实施个体化、系统化干预措施。

1.2.2 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

给予病人系统的护理干预,重视宣教工作,向病人及家属解释便秘对人体的危害,预防便秘的重要性及方法。告诉病人及家属,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运动量不足、滥用药物、精神因素等与便秘的关系。教会病人观察病情、简单处理便秘的方法及使用泻药的原则,以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积极配合。

1.2.2.1 心理疏导

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仔细聆听病人的诉说,给予病人精神安慰与支持。共同制定训练排便的计划,清除其心理不安因素,减轻精神压力等。为病人提供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保证充分休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饮食管理

由主管护士进行饮食教育,在床旁作详细的饮食指导,并且反复评价强化。充分利用可食用纤维资源,如主食不要太精过细,吃些粗粮和杂粮,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与水果,如芹菜、丝瓜、苹果等,鼓励病人多喝水,早饭前或起床后喝一杯水有轻度通便作用。还可有意多食核桃仁、芝麻、花生油等,都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1.2.2.3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进行自我调节。如有便意马上排便,在早晨起床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应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多次。在模拟排便过程中,应将双手压在腹部,做咳嗽动作,以增加腹压,促进排便[2]。同时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入厕时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保持厕所清洁。

1.2.2.4 活动指导及腹部按摩

病人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便秘有好的作用。评估病人的病情及活动耐力,指导病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病情许可尽可能起床活动,如散步等,每天至少30 min。长期卧床病人,可指导进行腹部按摩:仰卧,全身放松,可主动或被动操作,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用拇指及四指指腹从右至左走向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3]。

1.2.2.5 注意病人排便情况

特别是具有两种以上便秘危险因素的病人,2 d无大便应及时处理,对于3 d未排便的病人,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临床常用果导、蓖麻油和番泻叶。对于大便干硬,有便意者可外用开塞露,一般15 min~30 min内见效。注意药物起作用的时间,避免影响病人的休息。

1.2.3 给予灌肠或人工取便

因长时间便秘,有时粪便结成硬球,一般方法无效时,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要实施人工取便。取便时,先要给病人身下垫上橡胶单,病人侧卧屈腿,取便者戴乳胶手套或一次性塑料手套,在食指上涂抹液状石蜡润滑,缓缓伸入病人肛门,慢慢将粪石掏出,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肠黏膜。

2 结果

两组病人在住院3周内排便情况及便秘相关的生理心理反应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肿瘤病人产生便秘的原因有很多:①由于疾病本身或放疗、化疗副反应,引起气血两虚,而易产生便秘[4]。出现恶心、呕吐,进食量减少,肠腔容量少,肠道受到的刺激不足,无便意感;化疗病人便秘发生率约占15%[5]。②绝大多数肿瘤病人需要依赖止痛药物,而大多数止痛药物可致便秘[4]。③某些消化道药物也有便秘的副反应,如恩丹西酮、胃黏膜保护剂等;由于治疗,胃肠功能受到影响。④由于活动耐力差,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等,卧床时间多,肠蠕动慢,致排便动力不足,致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水分被过度吸收。⑤肿瘤病人忽视饮食的均衡性,尤其是粗细搭配的重要性。食入低纤维、高蛋白的食品,不能刺激肠蠕动及软化粪便。⑥病人初次住院或长期生活在病痛和精神的折磨中,出现焦虑、紧张心理;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引起排便时肛门直肠矛盾运动导致便秘[6]。故恶性肿瘤病人常常出现便秘,治疗便秘也成为肿瘤病人关键治疗之一,做好肿瘤病人便秘的预防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7,8,9]。

本研究表明,对便秘高危因素的非腹部肿瘤病人进行心理疏导、饮食管理、活动指导及腹部按摩等护理干预,是有效减少病人便秘的发生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非腹部肿瘤病人便秘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将60例具有便秘危险因素的非腹部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针对病人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按疾病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两组便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非腹部肿瘤病人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病人便秘的发生,全面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非腹部肿瘤,便秘,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凤容,谭海东.护理诊断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1.

[2]林征,林琳,赵志泉,等.对慢性便秘病人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64-265.

[3]郑凤岩,叶澄萍,罗云英,等.脑卒中病人便秘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B):32.

[4]朱美玉,陶敏,鲁汉英.膳食疗法治疗肿瘤病人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15-417.

[5]王哲海,孙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与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3.

[6]李岩.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4):195-196.

[7]王庆华,王志莲,王霞,等.应用微型营养评价法对消化系统肿瘤病人的营养评估[J].护理研究,2006,20(3A):615-616.

[8]苏秀宁,王小玲.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人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3A):628.

上一篇:航空科学基金下一篇:统一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