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

2024-06-14

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共12篇)

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 篇1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作为课改新理念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得以体现。于是出现了以生为主、热闹纷呈的课堂教学局面, 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后果, 这是课改推动的效应。但笔者根据大量的课堂教学观摩和实践研究, 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合作学习的内容能引起做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习冲动。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 当有的学生认为彭总不爱大黑骡子, 而有的学生认为彭总爱大黑骡子时, 教师把学生按不同观点分组学习, 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再进行分组辩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 本节课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关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 机智地采用了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交流探讨, 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合作学习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体现新理念、新方法, 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让学生热闹一阵, 再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可这并没有起到效果, 多数学生只是凑热闹而已。笔者发现, 近一半课堂存在这种现象,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学生就没有动力、没有兴趣, 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效果低下。如一位教师对学生说:“当你看到这种情景, 你会怎样做?请小组讨论一下。”其实没有必要, 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并不同, 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无需结论统一, 不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此合作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一眼就能明白, 可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 硬让学生去小组讨论、交流。不但时间白白浪费了, 而且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得索然无味, 这样的合作学习实在是多此一举。

二、合作学习必须要照顾到小组内每一位成员

新课标提出:合作学习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协同学习, 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所以合作学习要照顾到小组内每一位成员, 这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笔者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的课, 他注意到了每个小组成员学习发展情况, 了解了学生学习时的表现,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让组内同学给予帮助, 让每一位学生得以发展, 而且多给这些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看到的多数是组内小权威在唱独角戏, 其他的只是随声附和或做旁听者, 没有认真思考, 没有机会发言, 更谈不上去探讨了, 而且发言的也往往是小权威, 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没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让每一位学生都应有思考、讨论、探索的时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应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这句话就说明了鼓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它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变成内在动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给予学生合作学习时表现出的积极性、参与性充分肯定, 如:你们小组学习得真认真;你们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某某同学敢说话了, 敢讨论了等等;对于合作学习的结果应给予恰当的表扬。如:你们小组学习得很成功, 这是你们团结协作的结果;通过合作学习, 每个人都进步不小, 尤其某某同学进步很大等等。长期以往, 就可以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而且会学得更好, 更加团结, 更加明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也更加具有实效性。而有的教师没能采用鼓励性语言, 没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 久而久之, 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更没有激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纵观以上几个注意点, 是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我们不但要深入研究新的教学理念, 而且要坚持实践, 在实践中探索,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 篇2

土门镇中心小学

胡华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应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形式,如何正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笔者从近期调研、推门听课中了解到,每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安排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其中“形式”成为形式不少。为此,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方法谈如下看法。

一、正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老师刚刚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骤在一起讨论、交流,这样一来,学生首先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则脱离主要内容讨论,天马行空,乱说一通。所以说,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想法之后,再与同伴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浮于问题表面而不深入问题实质的现象。

二、老师要特别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大家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组为了让本组成员在全班表现是捧,派出优等生发言。于是,我们就只能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听到的是他们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优等生的发言代替了小组全员意见。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没有发言的机会,成了配角,有的成了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了中的“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很有必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三、老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多。

首先是小组成员分好工。最好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这个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是根据每次学习内容而有所变化。当然,能力强的学生肯定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力军。因此,老师在安排合作学习之前要作一个说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任务。这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不至于没事干,无话可说。

其次是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轮流发言,必要时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个也不少!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讨论、交流、思考,这样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学习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此外,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也可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技巧。例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等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老师们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3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开展,合作学习方式步入了小学课堂。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目的在于增强学习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7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开展,合作学习方式步入了小学课堂。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目的在于增强学习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能力。但很多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低效或失效的。根据这一现状,我就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出发,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谈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合作学习分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学期要调整一次小组划分。小组组合后,每个小组成员还要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一个小组内应有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时间控制人等角色,而且组内个人角色要轮流担任,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二、合作前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

1、合作技能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积极参与、会合作。学会表达就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又敢于对别人的见解说“不”,说“支持”或“建议”;学会倾听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认真听老师的要求,认真听同伴的发言;让学生积极参与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会合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在小组内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在组内向同伴提问。

2、教育学生在合作时要有相容心理,相互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呈现出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最佳状况。

三、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与之相适应。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可探索性要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内容难度适宜,应该是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

合作学习的内容确定了,合作时机也要选择在恰当的时候,一般是在个人独立操作有困难或条件不足时,或意见有分歧时,或解答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合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参与状态。

四、合作前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只有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形成个人成熟的、个性化的见解。在小组交流时才会出现认知的冲突,观点的碰撞。从而使全组成员都能达到高质量的理解。

五、重视合作过程中教师的因素

合作学习是否更具实效,教师的因素不可忽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转换角色,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就不再是领导者和裁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合作学习的调控者。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教师作为合作学习小组的一员,要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交流时间的调控也要科学,合作交流时间太短,学生交流不充分,合作时间太长,学生对问题失去新鲜感,所以教师应斟酌学情,合理调控时间。

合作学习最终是各小组的全班汇报学习结果,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同伴发言要点,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既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六、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应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除了对中心发言人评价外,更应侧重评价整个小组,对合作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又要侧重于合作过程的评价,评价模式应是评价加鼓励,评价语言应以表扬为主,鼓励建议为辅。总之一句话:合理评价,赞赏有度。

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灵魂 篇4

一、纪实: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视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 追求表面的时尚, 为合作而合作, 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 教师会把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 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教学中, 我们虽然看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自“热烈”地讨论着, 但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的小组合作虽然分组了、讨论了, 但是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还容易养成学生不善于倾听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组织, 脱离讨论主题

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学生自行讨论,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学生的讨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的闲聊, 教师觉得他们讨论得很“热烈”, 实质上他们有的讨论早已脱离了主题。这种脱离主题的小组讨论, 不仅让学生无法对所说知识展开讨论, 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 看重优等生, 忽视弱势学生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看法时, 总是让每个小组中的优等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他们包揽了小组讨论的大部分成果。这些优等生在发言时, 弱势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 教师的做法无形中打压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将他们排斥在外。这让小组讨论变成了优等生的“独角戏”表演, 这也不利于优势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实践:搭建小组合作平台, 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存在的种种误区,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学习本身的积极意义, 使合作学习变得低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这些误区,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 规划好小组合作成员, 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1. 科学分组, 培养骨干。

要开展积极有效的讨论, 须在一个完善的学习活动小组中进行。教师在熟悉学生的基础上, 按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其中每个合作小组由一个优势学生、两个中层学生和一个弱势学生构成。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启发, 可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每个团体活动的良好开展都离不开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关键, 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因此, 数学教师要慧眼识珠, 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小组长, 使他们成长为小组中的“领头雁”。

2. 各司其职, 随机提问。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 各司其职。

3. 授之以渔, 传授技能。

学生有效的合作不仅依赖学生的责任, 还需要合作的技能。数学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交流、合作技能, 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同时培养学生表达、接纳等合作技巧。在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发言要专心, 表述自己意见的时候要紧扣中心, 同时还应热心帮助有困难的成员。对于其他同学的肯定要有诚心, 就是在小组合作讨论时, 也要自觉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二)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高效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制造“热闹”的假象, 随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高效的合作应该是教师精选的、可以具体分解的内容, 即适合小组开展的,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合作任务。

1.在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时, 组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心智水平和学习的层次水平不同, 决定着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想法千差万别。由此会产生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争辩。这种争辩中常常表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思维水平, 可以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讨论, 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在引入开放问题时, 组织合作交流。开放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千差万别, 不同的学生常常从不同角度思考, 得出不同的答案。课堂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开放性习题, 能够激发全体学生个性化思维思考。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时, 应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篇5

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三合小学赵建梅

内容提要:参与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传统意义上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都是极不相同的,它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目前不少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在教师备有效课、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评价四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改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误区探索尝试改进

当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轰轰烈烈地进入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课堂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面对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有不少感触。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集体并行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组学习方式,它是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的交往,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自我评价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效率的目的。【1】(P17)

当参与式教学刚进入我们的教学课堂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由此,开始给学生随意分组,课中热热闹闹,学生有时讲、有时议、有时唱、有时演。教师上课轻轻松松,学生学习快快乐乐。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小组中的学困生总是依赖优生,不动脑,懒得动手;而学困生较多的小组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多,活动后得到的收获不太令人满意,对合作探究活动产生了厌烦心理;而有的小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似讨论激烈,实则养成了不少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是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习小组分工逐渐明确,学生分组也能恰当调整,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也纷纷引入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切实的转变,学生大多数时候也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能力。但静下心来想想,不少合作学习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多、不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形式化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由此,我认为教师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尝试。

一、备有效课。

备课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我们小学教师又该如何做到有效备课呢?

1、备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好玩好动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同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不同,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以及组员的分工,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让合作学习得到真正的落实。

2、备好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其中一定要备好教学重、难点,并根据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

3、备好教学过程

①、要善于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教学内容。

②、要善于设计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③、关注每一位学生合作情况

④、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控

合作学习并不是单一的小组全部成员一起讨论学习,教师应根据所学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比如,各小组都同时学习一个内容,也可以不同小组学习不同的内容。合作方式可以是全组人员参与,也可以是小组内不同人数合作学习。总之,教师应当适时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既能配合学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使以往呆板的教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有不少不良习惯的滋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对要合作学习的内容发出指令后,学生就开始讨论、交流,交流的结果有时是肤浅的见解,有时文不对题,缺乏思考。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因为只有给学生留有余地的思考,学生思考体会得越深刻,学习的质量也才会越高。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第一,教师明确指令后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有动脑的过程,就不会出现合作学习草草了事,或学困生依赖优生的现象了。第二,当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争议较大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有进一步理解后,再继续学习。

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老师说:“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未等老师说完,学生们早已迫不及待的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就此淹没在学生们的讨论声浪中„„面对这种课堂景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符合我们的合作学习要求,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合作学习,他们只顾着自己表达,根本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表达。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缺乏倾听,不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和同学的想法,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倾听的意识,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掌握倾听的能力,即: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够记住别人讲的话的要点;最后,学会倾听的艺术,也就是听别人讲话要用心、细心,学会尊重别人。【2】(P249)

3、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当同学激烈的开始讨论时,往往都是由优生在津津有味的先说,最后才是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有时张张嘴,有时默默无言,最后再由优生代表交流。这样,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困。这就存在着缺乏分享的习惯。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分享的习惯。首先,可以明确小组分工。然后,在学生都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先由学困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按顺序互相补充。最后由优

生进行小结,在小组交流时多给学困生机会。这样,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才能做到平等参与,合作探究,分享到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好表扬,但教师应注意不要形成廉价的表扬或过于吝啬表扬。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情况或交流应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当然,评价方式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性格等不同特点选择,评价方式多样,关键是要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作用。

总之,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参与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参与式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高树忠刘风玲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 篇6

关键词: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调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蕴含着独特的优点:有利于发展人的社会性,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展示机会;还可增强学生交往、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当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又如何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思考与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

1.现状扫描

外出听课时,笔者经常会发现90%以上开课班级的桌椅摆放与以往条形四小组不一样,而是分成4-6人为一小组的若干组,此时你的第一反应——要开展小组合作了。在课中,也许会看到,不管问题难易、有无讨论价值,教师总会将问题抛给学生讨论,你会说,无价值、搞热闹,也许教师给学生讨论时间太短而突然叫停,你会说,摆样子、走过场,也许执教者在课堂间走来走去而学生中强者独揽,弱者旁听,你会说学生没有平等参与,教师没有起到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到了评课时,大家的话题还是集中到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如何使其实效性更高,最后还是草草收尾,留下小组合作困惑的余韵。

2.问题诊断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所以,教师很难有效地组织、引导、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同时,由于一些老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不管问题难易、有无讨论价值,教师总会将问题抛给学生小组合作;再如,现实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大多是形式上的合作,实质上是各对各,或是几个强者各占一方,其余成员成了旁听观众,导致合作交流无效或低效。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定位

1.适时开展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

适时开展小组合作才能使小组合作有意义。如遇到问题解法多样或出现争议时;遇到有挑战性、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积极探究、互相交流时;实验操作、过程演示等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或小组竞赛、培养集体荣誉感时,可开展相应规模的小组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价值。

2.及时调控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及时调控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放羊式的,任其自由发展的,而是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的。我们要能做到关注每一小组,甚至每一学生的动向,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我们可以在参与中调控。学生合作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在巡视中对各组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指导。

3.追寻实效是小组合作的目标

合作交流要想取得实效,首先各个成员要明确合作的目的、要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小组探索并交流,为了防止“各对各,或是几个强者各占一方”,教师要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小组成员间形成互助互促的集体力量,并能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另外,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探讨的过程,充分发挥督查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点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班级分组大致有两种:固定座位组合(即我们平时上课时的座位组合)、流动座位组合(遇到需要多人合作的操作实验活动,可自主组合或教师调配组合)。目前人数较少的班级,学生的固定座位已成了6人为一小组的组合,人数较多功能班级仍是条形四小组,我们不反对这种分组,因为只要你动脑做,认真做,我们照样可开展小组活动。

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要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地提出合作的目标,让学生知道活动的目的、活动的顺序是什么。其次,要向学生提出合作的要求,例如,组员间要友好相处,合力协作;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积极参加讨论等等。另外,要求学生听清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否则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开始活动,导致活动低效或活动秩序混乱。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合作的生成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再把小组讨论有价值的观点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对小组合作中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对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等方面进行评价,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实效性”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追求。如何做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更合理,实质更有效,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初中政治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7

问题一:教室里改变以往的座位模式,几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进行学习,但小组里往往是优等生“一言堂”,他们的想法代替了本小组其他成员的理解。

造成的后果:课堂合作学习没有做到全员参与,部分学生成了陪衬,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问题二:在课堂合作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合作学习的指导工作,在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中,没有把合作的任务和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能力不足,缺乏自觉性,不能围绕重点进行有效地讨论学习。

造成的后果:课堂秩序混乱,增大教师管理的难度,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达不到学习效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临近期末考试时又重返老路。

问题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问题一呈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并急于归纳总结,而不引导学生先自行探究、深入思考。

造成的后果: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而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以上问题的分析可见,教师只关注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即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合作的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办法呢?

1.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学习、尝试、总结和反思。

从以上几种现象不难看出,问题的根本还是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敢放手,没有认识到学生这种合作、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其实,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实验和推广,往往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失败的试验中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磨合,需要教师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中汲取好的做法,从而促进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异质分组,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在合作学习论理中,强调合作学习的异质分组。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和其他品质上必须是不同的、异质的,这样才能够共同发展,接纳他人,使学习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合作学习理论强调了异质分组的重要性,并把异质分组作为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我在组织实施课堂合作学习前,学习和了解了一些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认真分析了所教学生的状况,采用“八四二”分组模式进行分组。(即八人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四人组成一个群学小组,两人组成一个对学小组,设各级小组长。)在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时,参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将全班同学按优、良、一般进行合理分配。这样,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科目优势的同学,都有自己科目劣势的同学,且把性格外向或内向的同学搭配合理,便于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团队合作实现: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分组合作、生生互动、兵教兵。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三式”学习。

这样分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资源可以达到共享;便于分任务后小课题专题化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际能力;便于学生自主管理;打破传统授课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 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以实现从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实现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

由于初中学生年纪轻、学习压力相对小、又有表现欲望,加之政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他们有话可说,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帮助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的积极性:

①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在班内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只要你敢参与,就能得到喝彩!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打消怕错的顾虑,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②培养课堂参与积极分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每个学习小组中,要先培养一小批积极分子,给其他同学起榜样带头作用。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这些同学组成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的排头兵,带动其他同学踊跃发言。

4. 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合作学习小组。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要把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把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我在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制订了以下评价办法:

①小组评价指标:人人参与(做到全员参与)、个个投入(做到围绕学习目标)、时时进步(做到学习借鉴)。

②荣誉称号:课堂表现秀、学习小勇士、进步之星、帮扶功臣、文明礼仪标兵、首席演讲等。

③奖品类型:照片(学生优秀表现的真实记录)、棒棒糖(取“你真棒”之意)等。

④在全班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分子。以小组为单位对在课堂中表现积极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利用好班级文化。

⑤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小组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我们给各个小组制订统一的评比标准,根据各组参与人次的多少、参与积极性的高低、参与质量的好坏评选积极小组。(多数用于一周的学习小组评比。)

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8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 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 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 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 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 防止随意与形式化。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1. 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 小组成员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

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 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并对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 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没有一定的时间, 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 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感到很困难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三种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 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建立有效的合作常规, 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 采用多样化评价和奖励方式, 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产生实效的最佳方法。

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 篇9

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怎样选择呢?我认为选取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 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总的来说,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大家友好相处、合作的威力。因此,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 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 又能感受合作交流, 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学会与人共处。其次, 要考虑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合作的内容还需要有相对的空间。否则, 学生的讨论就不会有价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下面的内容比较适合教师们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所得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

如果要合作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 而且是唯一的, 那就没有必要合作讨论了。而使人模棱两可, 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 最值得讨论。教师可以在认知冲突点上就模棱两可的结论,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辨析, 达成一致意见, 澄清认识。意见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 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自悟个中道理, 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如, 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 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环节。

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 对以上两图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 长方形面积是24个小方格, 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媒体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 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 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 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 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 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 比较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这位教师灵活地调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二、方法多样, 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可用多种策略解决, 是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 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 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长处, 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 拓展自己的视野, 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如,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内容, 就应提倡学生把个性化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与同学交流一下。”“你准备向别人推荐哪种方法?”……类似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还有:“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每个学生比较、猜测的依据和思维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样, 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问题一出必然会有多角度的思考, 小组同学就能有效地实现互补和互助。

三、独立无法完成的复杂的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 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如:学了“统计”后, 教师设计了“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 速度比较快, 各种车目不暇接, 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大家想到要寻求合作, 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大家分工, 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写字太慢就画“—”来表示, 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这里的问题解决还很自然地运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合作学习的实效应用 篇10

一、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

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 它建构得是否科学, 关系到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 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 就不能自己, 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 水平不一。我们传统的分组方式有三种:按照天然座位分为四个大组, 或再细一点把四个大组切分成八个小组, 更细一点就是在四个大组的基础上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这样的组别不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传统的座位编排重要是以下因素决定的:学生的身高, 男女的搭配, 守纪的程度, 视力的好坏等。新教育模式下的分组要打破常规,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即每个组的成员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而且各组之间必须大体持平。这样各组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组内异质”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 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各小组在总体水平上大体一致, 即组间同质, 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地竞争创造了条件, 为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按照因材施教原则给小组成员编号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给小组成员编号, 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的学生都编为1号, 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 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 (这些只有教师清楚, 学生不需知道) 。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 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 (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 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 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 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 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 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要明确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 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 其他的谁也不理谁的现象, 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 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收获和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应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一名组长, 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 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 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 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 学生就能各尽其责, 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 谁在里面“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周期后 (一个周或一个月) 调换一次, 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了解, 都会做, 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四、应着力培训学习能力较强的“组内领袖”

如果把每个小组看成是一个小班, 那么各小组的合作学习就等同于小班化教学。“组内领袖”是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者, 他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班”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 需要对“组内领袖”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以充分发挥其在合作学习中的牵引和桥梁作用。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11

一、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二、优势

在外语教学的领域中,有朗(G.D.Long)和克鲁克斯(G.Crookes)等人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归纳为:(1)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总量增加;(2)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的质量提高;(3)学习语言的环境更轻松;(4)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另外,在学习中小组成员建立了互助意识及团体精神,形成了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出现的问题

1. 在课堂教学中,随意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学习活动缺乏真实的情境,没有科学的流程,实效性不大。

2. 对于组内成员,由于个体分工模糊,权责不明,导致小组成员间机会不均,合作不够主动,时间分配不均衡。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得更多,学困生都成了观众,不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

3. 有时学生对于任务本身的理解难以清晰明了,学生不知道如何思考,即使有话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

4. 对于活动输出,由于活动准备工作和操作的过程没做好,学生对于目标语掌握的反馈难以尽如人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与培养,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感到厌烦。

四、解决方案

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前,教师必须先科学规划小组,落实小组成员的职权。分组时要注意主动精神的强弱搭配与语言能力的强弱搭配,使各组实力相当。教师要对小组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分工的原则是充分利用个人的专长。教师要根据困难程度与学生的个性,判断给予何种形式的支架(帮助),以“后面扶持、前方引导”的搭架方式来支持、扩展学生的学习。

1. 教师在确定任务前,要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确定所学课文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及其与学生所要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科学把握任务的难度。

2. 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话题应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一般应遵循多维性原则,避免唯一性。话题要有讨论价值,情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 以明白易懂的语言布置任务,细化任务,让学生清楚明确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出现目标不明确而无所适从的状况。

4.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讨论活动中的进展,并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尽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述同一个意思,对其语言错误以适时和适当的纠正;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词汇知识,让学生从模仿到脱开范本进行描述。

5. 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要增强对小组长的特别鼓励和辅导,提高他们作为一组之长统筹全局的能力。对小组成员,要求他们学会倾听和质疑,也要关注弱势群体,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6. 协调各小组间的关系。在增强各组的竞争力与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组与组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存在合作的可能。

7. 小组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及时的反馈,让小组推选一位成员出来进行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可以为不同的合作小组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倾听、协作和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8. 小组学习要注意几个原则: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结合的原则;自评和互评要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优化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篇12

一、合理的小组构建

合理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 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 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 注意合理搭配, 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 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 并兼顾男女比例, 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互补, 互相帮助,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使小组合作学习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由于现在所授班级一般都是大班, 学生人数较多, 因此我们可采取大组套小组的方法进行分组。如将全班分成四大组, 再将每大组分成三小组, 每小组四到六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

二、建立多角度的互赖关系

1. 目标互赖。

通常在合作学习之前, 我会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 小组目标往往是一堂课的组成部分, 如“学会too…to与so…that的用法, 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这样, 学生便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也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从而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务。

2. 角色互赖。

为了完成某一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以使小组责任具体化。在小组活动中, 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 (1) 记录员, 负责记录小组讲座决议和编写小组报告; (2) 检查员, 负责保证小组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内得出的答案或结论; (3) 精确性裁判, 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 (4) 联络员, 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 (5) 报告员, 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在具体的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的互换。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学习的新鲜感, 又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享受他人服务与帮助的同时能为自己的小组贡献一份力量,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3. 奖励互赖。

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 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 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如减少他们的作业量, 或出一期介绍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的黑板报, 或奖励课外英语书籍等。这种积极的奖励互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三、精心的任务设计

任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们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性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应遵循教育性、趣味性、阶梯性原则。

1. 趣味性应与教育性相结合。

课堂小组讨论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在具体设计任务时, 教师往往只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或可操作性, 以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 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即任务的教育性原则。因此,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 更要考虑到问题的教育意义。

2. 任务的阶梯性。

上一篇:水中钢板桩围堰设计下一篇:地方经济开放度比较